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2024-09-08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1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11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符号化表示”这一过程,发展其符号感,并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

3.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用图刻画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图形关系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活动目标:

活动一:说一说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从小到大,你们的成长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自己的亲人为你们付出的就更多了,是不是呀?那谁来说一说你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注:亲戚之间的称呼各地可能不统一,学生也不一定知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明确。)

活动二:画一画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了解到每个同学家里都有不少的亲戚朋友,你们真幸福,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那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列出你的亲戚关系,绘制成一棵亲情树吗?要求从这棵亲情树上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出你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待会儿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都绘制好了吗?先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展示一下。

哪个小组的代表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同学的设计?还有哪个组也想说?(注意对学生设计的鼓励性评价,同时了解学生中的各种不同表示方法)

活动三:看一看

有一个叫小冬的同学也把他家成员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在我们书上113页,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他是怎么表示的?要求大家边看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想好后请举手。(组织交流时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那刚才同学们的亲情树也能改用字母来表示吗?好,试试看。

改好了吗?给同桌看看,互相说说对方写的字母各表示谁?

用字母来表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你感觉如何?

活动四:试一试

像这样的例子,书上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请看课本P114“试一试”。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先独立观察、思考。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五:结一结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看来,今天同学们会运用一些字母或符号等,通过图来清晰、简洁地表达一些生活中的关系,真好。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 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建筑物的设计、建设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 在实际的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会受到地理环境、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因此,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进行协调, 减少或是避免相关资源的浪费, 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质量安全。本文重点分析了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相关概念

1.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设计人员在遵守建筑规划的前提下, 根据使用者的功能性需求和美观性需求, 通过建筑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先进的施工技术, 最大程度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建筑设计对于整个建筑项目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关系到建筑物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 对建筑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2. 建筑规划

建筑规划是对某一区域的建筑物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 通过协调相关建筑物功能和布置, 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 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规划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外形和地理位置特点等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最大程度的满足使用者对其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

二、建筑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1. 建筑规划的目的

建筑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一区域的建筑物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 在某一时期内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 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筑规划是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外形和地理位置等, 实现使用者对建筑物的功能需求, 继而对建筑物设计进行相关的规划和布局。

2. 建筑规划的作用

建筑规划是基于建筑设计进行的, 对建筑物发挥其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的前提依据又是建筑规划,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建筑规划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二是建筑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建筑物功能的实现。

建筑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筑规划能够有效的缩短建筑设计的时间, 简化了建筑设计招标流程, 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建筑规划具有整体性, 在满足现阶段的建筑需求的同时, 还需要将以后的发展方向予以考虑,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这对于建筑设计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三是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 降低成本费用。

三、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关系

建筑物的布局结构对其功能的实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使用者的习惯不同, 对空间结构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时, 需要对使用者的相关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建筑设计方案及时的进行相关的调整, 能够有效的提高相关资源的配置, 降低成本费用。

1. 经济因素对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影响

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实施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由此可见, 经济因素对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过程中, 需要建筑者投入一定的资金, 确保建筑物在使用年限内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我国的建筑设计偏重于共性设计

现阶段, 我国的建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共性设计。建筑物的外形设计大多以色彩渲染为主, 对一些相比较细致的设计则是以二次室内设计为主。随着人们对个性化事物的追逐, 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已不能够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

3. 部分建造者的强制干涉

部分建造者作为投资人或是管理者, 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批过程中, 会进行一些强制干涉, 对于建筑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过程中, 建造者最好避免一些强制干涉。主要是由于建造者对建筑设计概念的整体认识不全面, 不利于建筑设计整体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及设计方案的连贯性。建造者可以根据一些自己的需求, 适当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4. 建筑的使用者应该参与建筑任务书的拟订

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建筑设计任务书, 建筑设计任务书能够反应使用者对建筑功能的相关需求。一般情况下, 使用者都没有直接参与到建筑任务书的修订过程中, 而是由建筑者或是管理者对其进行相关的参与拟定。建筑者或是管理者对建筑功能的需求与使用者对建筑功能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不能够全面的反映使用者的需求。

四、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科学协调策略

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 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点是都属于设计环节, 不同点是属于设计环节的不同阶段。优秀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规划时, 在满足现阶段的建筑规划需要的同时, 也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2. 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的载体

建筑规划的实现都是通过建筑物的实施来体现的, 建筑物是建筑规划功能体现的载体。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都包括布局设计, 对建筑进行布局设计时, 需要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建筑物的功能布局进行相关的整合, 实现建筑设计。

3. 建筑设计能够实现建筑物的社会功能

建筑物是某一区域的组成单位, 其形体构造能够反映出区域文化、经济等时代特征。在进行建筑规划时, 应该因地制宜。通过建筑设计充分的反映其区域文化、经济特征, 实现其社会功能。

五、结语

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比较容易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或是避免建筑设计问题。在实际过程中, 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降低成本费用, 以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安全。本文重点分析了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几点协调两者关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颖颖, 刘铭芳.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与协调[J].城市建筑, 2013 (06) .

[2]李强.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探讨[J].门窗, 2012 (11) .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理念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七、教后反思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4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首先出示一组有联系的实物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根据这个关系,用减法来检验加法。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为后面学习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首先出示一组线段图,在学生列出算式后,也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根据这两个关系,可以用减法检验减法,比过去用加法验算减法提高了一步。

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是一种新解法,是在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基本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适合采用观察法、尝试法和归纳推理三种方法。教学例1和例4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有联系的实物图或线段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比较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变化,归纳推理出新的关系。教学例2和例5求未知数 时,可以让学生思考:1、未知数 在算式中做什么数?2、应该怎样解答?3、根据是什么?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5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新学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新学期第一节课,如何让孩子学出状态,学的精神,是我在讲课前思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效果还是不错。

1、先用课件出示4组题目让学生口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如:第一组37+126=、163-37=、163-126=,因为是比赛性的题目,一下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关于发现规律的同学四组题很快做完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说自己为什么做的快的原因了。这时老师适时的让全班同学都停止,开始探讨问题。

2、探讨方法,得出规律。

(1)让做的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的,他们很快说出了每道题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第一道题的得数分别是二、三题的被减数,其余两个数也分别出现在第一道题目当中,也就是通过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的规律。

(2)这时让没有完成的用刚才同学们讲的方法完成剩余的题目,他们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3、预习新课,理解关系。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6

一、文献探讨和假设建立

1、领导-成员关系质量。

领导-成员关系质量(Leader-Member Exchange Quality)的概念,主要来自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 h e o r y,简称L M X理论)的相关研究(Graen&Cashman,1975),以交易理论的观点来叙述领导如何使用组织的资源及权力和成员发展不同的关系,当领导与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质量时,成员会被领导归类为自己人,双方会形成圈内团体(in-group)。当领导与成员之间具有不佳的关系质量时,成员会被领导视为外人,双方将会形成圈外团体(out-group)。

本文将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定义为:领导-成员彼此之间在工作关系上呈现出信任、忠诚、情感、贡献与责任的行为。

2、周边绩效。

Borman&Motowidlo(1993),提出应该将工作绩效划分为作业(task)绩效和周边(contextual)绩效(或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他们认为,作业绩效是指任务的完成情况,即任务说明书中所规定的绩效。它与组织的技术成分直接相关,是传统绩效评估的主要成分。而周边绩效是指一种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人际和意志行为,是一种有助于完成组织工作的活动,它侧重于测量组织成员在工作职责外具备的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某些品质特征,这类行为也被称为:组织公民行为、亲社会的组织行为、或超职责行为。

周边绩效的内涵是相当宽泛的,Motowidlo把周边绩效分成两个方面:人际促进方面和工作投入方面。人际促进是有意增加组织内人际关系的行为,能够提高组织士气、鼓励合作,消除阻碍绩效提升的因素,帮助同事完成工作等等。工作投入是工作绩效的动机基础,含有很大的动机成分,驱动人们提高组织的绩效。它以自律性行为为中心。同时,工作投入也包括大量的意志因素,导向性与坚持性是工作投入的一个显著特征;尽责、对成功的期望、目标导向、严格遵守规章等都是这一动机的体现。

3、领导-成员关系质量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研究。

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Wayne&Green(1993)指出LMX与成员的行为具有相关性。也就是成员的行为与LMX有显著地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直接帮助领导。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认为:领导-成员关系质量较高者,彼此之间互信互惠较可能表现更多契约外或角色外的行为。Morrison(1994)曾提到:当领导与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质量时,成员会知觉到工作范围增加,将某些角色外工作归纳为角色内工作。

综合以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一:领导-成员关系质量与员工的周边绩效有相关性

假设二: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各维度与员工的工作投入有相关性

假设三: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各维度与员工的人际促进有相关性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架构。

本研究依据上述文献回顾探讨及研究假设建立本研究的研究架构,根据该架构来分析相关的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

2、研究工具与变量衡量。

(1)领导-成员关系质量:本研究的关系质量是着重在领导与成员之间,采用王辉等人(2004)所修订的领导—部属交换的多维量表。它是5分制的Likert量表,共有16个题目,包括“与我主管一起工作很开心”、“我对我主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表示尊敬”等等;该量表情感、忠诚、贡献和专业尊敬等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0.69、0.89和0.84。(2)周边绩效:实际中,研究者们制作的周边绩效问卷较少。中国科学院王雁飞于2 0 0 2年在Motowidlo和Scotter的绩效模型的基础上修订了绩效量表。本文参考王雁飞等人的研究结果,编制了周边绩效量表。分为两个构面:工作投入和人际促进,每个维度10到题目,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132,0.8655。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相关分析。

本文首先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初步探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四个维度与周边绩效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二者的因果关系。

2、领导-成员关系质量与周边的层级回归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心理契约与周边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领导-成员关系质量各维度对周边绩效影响作用的重要性,采用强行介入法(enter)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1)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的四个维度共同解释变异量情感付出的45.7%。其中,情感、专业尊敬两个维度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预测力;忠诚和贡献对工作投入的预测力不显著。(2)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的四个维度共同解释变异量人及促进的39.1%。其中,情感和忠诚对人际促进有显著的预测力;贡献和专业尊敬对人际促进的预测力不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证明了前面学者的观点,领导-成员关系质量与员工的周边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领导-成员关系质量的各维度与周边绩效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却存在差异。其中,情感、专业尊敬两个维度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预测力,忠诚和贡献对工作投入的预测力不显著;情感和忠诚对人际促进有显著的预测力,贡献和专业尊敬对人际促进的预测力不显著。

参考文献

[1]、栾秀云,对企业周边绩效管理的新认识,商业时代,2006/14

[2]、王海,知识员工的周边绩效管理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05

内部控制五要素间的关系 篇7

——内部环境是基础,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一个企业内控好坏,首先应该对其内控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不好,就需要更仔细和深入的进行建设,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建设得好,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文化,即使一些小方面存在控制不足,也并不重要。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这是内控体系核心三个环节。风险评估是内控建设的方向。并不是说企业所有的任何的操作都需要管控,使用无比繁琐的流程进行防范。内控体系强调成本效益原则,注重企业经营效果效率,就必须注重风险评估,以风险为导向的建设内部控制体系,非重大风险可以酌情简化,但是重大风险就需要认真将制度、流程和控制环节建设好。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的核心环节,应该是嵌入在业务流程当中得以保证实施,并应该注意留下控制痕迹以供检查监督。

信息沟通包括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两个部分。信息采集和信息传递指的是企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各管理级次之间是否存在良好的沟通渠道。信息系统内控合规又是一个大课题,专门可以采用COBIT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环境、总体控制和应用层面控制三部分。

——监督检查是使内部控制成为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这个环节内控工作就不是一个PDCA循环,或者说就不能不断优化和提升,体系就是一个静态而非动态的。监督检查方式包括了自我评价和独立评价,从实施频率来分可以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浅析管制指挥和流量管理间的关系 篇8

1管理指挥与流量管理功能定位及其区别

管制指挥是为了减少航空器飞行冲突, 杜绝航空器在空中或地面发生相撞事故, 保证航空器之间的水平间隔、垂直间隔与侧向间隔的安全服务, 切实保障飞行器的安全, 因此, 它的每一个细节工作都不可忽略, 要立足于科学的思考, 进行公式化的思维模式, 制定管制预案。而且要借助日常积累的经验, 在管制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斟酌考虑潜在的风险并留有余地。恰当的余地空间, 是保证飞行管制服务的主动性和效率性。过大或过小, 都会对工作造成影响。

流量管理是航空器在空中交通安全、有序飞行, 使空中交通管理服务的容量在最佳的范围流动, 均衡而有效地分配空中交通资源,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预测及控制, 谋求航空管制区的最大可利用容量, 保证准确地预报飞行情报, 避免流量过于集中, 减少飞行延误等情况。

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之间的关系, 是各有侧重, 又有联系。从关注点来看, 管制指挥以航空器之间的实际安全间隔为重点, 流量管理则以需求的平衡和空中容量关系为重点;从指令时效来看, 管制指挥发出的指令短并立即执行, 具有较高的实时性要求, 而流量管理的指令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进行批量、统一的管理活动, 有一定的延时性, 它主要表现在战术、预战术和战略等管理。当然, 针对特定的、短时间且空间范围内的流量管理活动, 流量管理与管制指挥具有同等的效应, 实时性与延时性几乎是对等的。如航空器的进场与离场排序管理; 航空器尾随间隔管理等; 从管理层级来看, 管制指挥处于空中交通管理的基层, 而流量管理处于空中交通管理的上层, 所以管制指挥的基础工作十分的重要。

2国内外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的分析

在美国, 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间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著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经历了40年的研究与试验, 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化升级过程, 使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之间相互促进, 不断滚动地向前发展, 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式的关系模型, 成立了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指挥中心, 对空域管理实行了精细化安全管理。

在欧洲,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也是比较先进的, 构建了以中央流量管理为中心的中心数据库, 对飞行计划进行集中优化管理; 同时, 中央流量管理中心与各大区域管制中心的流量管理在一个环境系统中, 航班计划、初始飞行计划综合处理等行动, 实施统一布置, 共同对空域实施流量管理。它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结构是由分散到集中的模型。

在我国, 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启发式算法、到达时隙分配算法和协同进化遗传算法理论, 推动了我国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3不同阶段关系探究

根据空中交通流量实施管理的时间不同, 可分为战略性、预战术和战术性的不同阶段, 也就是说对先期流量管理、飞行前的流量管理和实时流量管理采取有效地措施, 使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共同构成飞行航班活动的整个过程。其中管制指挥主管对航空器的管制服务, 而流量管理主管平衡空中流量、空域及管制指挥的能力, 两者分工协作, 提高工作效率。

3. 1飞行前战略措施

( 1) 地面延误是一种广泛运用且较先进的流量管理方法。它是在机场进场流量大于机场实际接收能力的范围内, 限制或延误飞机的飞行计划, 在飞机起飞前1 ~ 2个小时内进行更改计划, 将航空器的延误地点由空中转到地面。

( 2) 改变飞行路线是调剂超容量空域, 当遇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原航线不能飞行时, 采用改变飞行路线的措施, 完成航行任务。如果运营人已提交了领航计划, 则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更改, 如电报或由协商战术人员代为更改。

( 3) 通知放行。当航空器即将离地起飞时, 机场塔台管理人员向高空区管流量管理人员和低空域管理人员发出放行申请, 高空塔台管理人员根据变化的空中变化态势, 给出允许放行通知或推迟放行指令, 并给出最早的放行时间, 使推迟放行的航空器有准备地原地待命。

(4) 其他意外情况的紧急措施。高空交通出现了超负荷的流量状况, 地面尚未起飞的航空器或已滑动待起飞的航空器, 必须接受地面停止的管制指令, 以缓解空中交通流量拥挤的状况;有时遇到用户取消或因延误放行而进行替代航班的情形, 来降低航班计划更改带来的影响。

3.2飞行中的协作配合

在航空器飞行过程中, 管制人员可以各种措施来改变航空器的飞行高度、速度等措施来减少空中资源的拥挤流量, 有效地避开机场或空中容量暴增的短期密度稠密段。针对流量管理的预测评估, 采用尾随间隔控制、空中等待、改变飞行高度层和改变航路等措施, 其中尾随间隔控制是应用最广泛的措施。其他对航空器的飞行改变, 经过管制指挥航空器, 按照新的措施进行飞行, 有效地调节空中拥挤的现象。

3.3飞行后的资源共享

及时对具体发生的管制指挥事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飞行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要标识, 对飞行活动的流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对采取的流量管理措施实施是否到位进行评估, 为下次相同的情况做好准备。

4不同级别关系探究

由区域管制中心、中低空管制室、终端区管制室及其他管制室和机场, 围绕国家级流量管理中心制定的战略部署, 进行飞行管制活动。不同的管制室都在其规定的区域内提供安全间隔管制服务。各个级别的管制指挥有着各自不同的权限, 其流量管理的权限也会有所限制。

5结论

正确处理好管制指挥和流量管理的关系, 有助于流量管理中心与各管制中心的和谐交流, 使战略流量管理方案得以顺利的执行, 减少航空器的延误飞行或其他不良的情形出现, 促进空中交通管理活动的流量管理系统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袁鹰.深入研究流量管理问题保障航空高效运行[J].科技视界, 2014 (14) .

[2]赵磊.飞行流量协同管理资源分配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数学教案-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篇9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式?

③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教师板书:

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如何列式?

(4)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教师板书:减数=被减数-差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18+12=30(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7)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

被减数包含着两部分,去掉减数就得差,去掉差,就得减数,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求被减数就要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8)根据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检验减法

用减法验算:432-78=354

教师指出:如果用减法和差相加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练习: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被减数

62

370

528

减 数

52

150

630

71

7

18

80

28

29

2.教学例5

例5 求未知数 .(板书)

(1)

提问:

① 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被减数?

教师板书:

=35+48

=83

③书写时注意什么?怎样检验是否正确?

(2)

提问:

① 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

②怎样求减数?

(学生板演)

练习:求未知数

-120=370

3.教学例6

80减去一个数得49,这个数是多少?

提问:

①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②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80- =49

=80-49

=31

练习:102减去一个数得34,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用两种方法验算.

8024-4728 3001-2849

2.先把下面各式中的“( )”换成 ,然后说出 是多少.

62-( )=15 ( )-80=470

3.求未知数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

五、课后作业

1.(1)什么数减去32还剩27?

(2)从160里面减去一个数得55,减去的数是多少?

(3)920减去6300与45的商,差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67=24 320-x=270

82-x=63 x-210=540

3.求未知数x.

x-450=450 440+x=440

x+87=419 215-x=75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10

一、产品内在关系

产品方面, 手机终端与移动业务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依存的。各类移动业务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手机终端的支持, 同时手机终端之所以深受消费者青睐, 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借助它可轻松获得移动业务。一言以蔽之, 缺乏任何一者, 另一方都将无法独善其身、独自存在。因此, 电信运营商应充分把握这个关系, 做好针对目标市场的手机终端个性化定制, 做好相关手机终端产业链的必要干预工作。

二、销售渠道关系

渠道方面, 手机终端与移动业务之间是共享彼此、共存共荣的关系。渠道是产品从生产者通往消费者的通道、桥梁。二者的消费群体存在极高的一致性, 即购买手机终端的用户一般肯定是要使用或购买移动业务的。分销渠道商由于边际成本的决策考虑, 在销售手机终端时会兼营移动业务的销售, 反之有些渠道分销商在代理销售移动业务时也会销售手机终端。因此, 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利用、发挥现有手机终端渠道的分销作用, 挖掘手机终端渠道的移动业务营销可利用潜力。

三、消费关联关系

消费方面, 手机终端与移动业务之间是互为消费派生的关系。一方面, 许多消费者因为一定的移动业务需求偏好, 从而在选购手机终端时将手机终端是否支持对应的业务功能作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许多消费者往往购买了手机终端后, 因为手机终端具有一些独特、吸引的功能, 从而激发了消费者向运营商订购移动业务的欲望。因此, 电信运营商应尽可能地将自身业务功能植入手机终端之中, 同时加强对手机终端的消费行为研究, 有效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四、市场推广关系

推广方面, 手机终端与移动业务之间是互相烘托、互为因果的市场推广关系。两者具有极高的产品关联性、客户一致性、消费互生性, 因此在市场推广工作方面, 二者应体现出互相拉动的局面。运营商在开展移动业务宣传时或多或少地都在同时宣传手机终端。电信运营商应引导、鼓励手机终端厂商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 甚至力所能及地提供资源, 如提供营业厅的部分场地、宣传媒介等用于厂商的“MINI现场秀、新品强烈推荐上市”等, 达成整个市场氛围的“热闹”。

五、成本补贴关系

成本方面, 手机终端与移动业务之间是形成用户购买让渡成本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互为影响, 互相制约。电信运营商开展移动业务促销时, 其成本补贴大致归纳起来分为两大类, 即手机终端补贴与移动业务补贴。笔者建议电信运营商应综合考虑业务特点、目标客户、市场环境等因素后确定一个合理、统筹、均衡的两种补贴组成比例, 杜绝以“总和不变原则”来简单地处理二者关系。

六、分销激励关系

激励方面, 手机终端与移动业务之间是共同形成移动业务分销商经营利润来源的两个最主要组成部分。目前, 移动业务分销商大多对手机终端的毛利较为关注, 却对获取移动业务的佣金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产业链的影响, 目前移动业务分销商终端毛利组成情况C网、G网差异较大。据不完全统计:G网分销商的移动手机终端毛利占比比较高, 其约占整体毛利的60%至70%不等;C网分销商的移动手机终端毛利占比相对较低, 其约仅占整体毛利的20%至30%不等。电信运营商应综合、统筹考虑市场环境、业务促销、成本情况等因素, 从“移动业务佣金政策、手机终端补贴规则、手机终端批零价制定”等方面着手, 对分销渠道的两个部分的毛利进行适度干预、规划, 最终达成“渠道控制力高、渠道维系成本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1页) 低”的一种较为均衡、合理的毛利占比关系。

七、用户服务关系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11

应征青年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证明材料:


同志是


的母亲。该同志现实表现良

好,政治历史清白,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和社会主义制度,无受过刑事处罚和犯罪记录,无因涉嫌违 法犯罪正在被调查处理或正在被侦查、起诉、审判,无涉及 参与“法轮功”,未参加过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宗教极端 等非法组织、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或者进行过活动,无 海(境)外关系,未在外企台资工作。特此证明。

负责人签字(盖章)

二 O 一一年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1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 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期,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罗纳德·I·麦金农和列文等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率先提出并推动了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得到提高,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体系是否具有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功能。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 金融发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焦点, 然而各种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 金融中介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新古典增长理论 (Goldsmith, 1969) 认为, 金融发展与投资有效性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强调金融自由化在增加储蓄和投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Mc Kinnon, 1973;Shaw, 1973)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通过有效的资本配置可以提高投资有效性, 金融机构的产生与成长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与之对立的观点则认为, 是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并不重要。例如, 以 (Lucas 1988) 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以往的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认为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从而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 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除了对经济规模产生作用外, 对经济结构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也会产生一定作用。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研究却是在最近十多年间才发展起来的。 (Greenwood和Jovanovich, 1990) 的理论模型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在此以后, 与其观点相近的文献逐渐涌现, 大都是要证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型关系。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然而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都与国外的理论有一定矛盾之处。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中国尚处在金融发展倒U型的前一阶段, 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并没有区分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的缘故。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评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文献;第三部分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一) 理论研究

在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中, 各国学者都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由于各国的学者研究角度不同, 他们设计的金融发展指标也不同, 且各个指标的统计口径也存在差异, 使其结论不尽相同, 但就研究结论而言, 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Robert Lucas曾说过经济发展中金融的作用被过分强调了, 内生的技术进步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持这一观点的这些学者认为经济和金融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 不存在因果关系。

2、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就外国来看, Goldsmith在1969年以金融规模占GDP的比重设计了金融发展指标, 对1860~1963期间35个国家进行实证研究, 验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相关程度。Mc Kinnon则用M2占GDP的比重构建金融发展指标, 在对7个国家实证分析后发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而列文等则对戈德史密斯的研究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在1993年用4个金融发展指标对80个国家进行分析, 证实了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3、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Edward S.Show和McKinnon的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场上供给及需求不足促使经济结构上的供求弹性较低, 抑制了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4、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 经济学家WangEC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就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有利于长期投资,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要求金融市场同步发展, 以促进金融发展。

(二) 影响机制

现在经济学家们已经大体认同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但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与经验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推动其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金融体系又分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 对应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

国外关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一是市场导向型的直接融资与银行导向型的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优劣之争;二是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银行导向型具有优越性的研究 (Stieglitz, 1985, Rajan和Zingales, 1988) 认为, 银行等金融中介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监督企业和降低借款道德风险、动员储蓄等功能比市场具有优势;而认为市场导向性具有优越性的研究部门 (Allen和Gale, 1995、1997、1999) 认为金融市场具有更强的跨部门风险分担能力, 同时对不确定性高的投资项目, 并且在信息成本较低的环境中具有比较优势。 (Merton和Bodie, 1995) 和 (Levine, 1997) 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金融服务观。他们强调, 金融暗拍即合约、市场和中介都能提供金融服务, 问题不是银行或市场, 二是要创造一个环境, 是银行和市场能够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国内学者对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分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 直接融资主要是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直接融资主要是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薛丰慧、赵振全, 2004) 认为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 但不显著; (谈儒勇, 1999) 的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刘伟、王汝芳, 2006) 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其次, 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谈儒勇认为中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薛丰慧、赵振全的研究也肯定这点;刘伟, 王汝芳则认为我国目前的间接融资效率不高, 但是通过金融深化可以提高间接融资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另外, (毕荣, 2004) 的实证眼界支持金融服务的观点, 认为一个良好的中介和市场环境菜是最重要的, 他能够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二、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

(一) 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并且提出了三种不同理论假说。一是有益论, 二是有害论, 这两种理论假说分别是由Galor与Zaire和Maurer与Haber所提出, 其内容顾名思义, 在此不多做讨论。三是倒U字型关系论。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依据推测和经验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倒U形字曲线假说, 在其中他首次论述了如下一种观点, 即: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创造”与“破坏”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 并影响着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利用各国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结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 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 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 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基于库兹涅茨的理论, (Greenwood和Jovanovich, 1990) 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模型来研究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 开创了研究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先河。在该模型中, 他们假设初始收入分配外生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 并且利用金融市场融资存在固定的金融参与门槛成木, 而不是所有的人均能够支付起这一成木。则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时, 金融发展将会扩大收入差距。但随着收入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金融市场, 金融发展将逐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服从倒U型的轨迹。

(二) 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面, (Clark、Xu和Zou, 2003) 运用全球91个国家1960~1995年的数据分析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得出金融发展会显著降低已过收入不平等的结论, 但是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Beck和Levine利用跨国数据再次检验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来降低贫困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Holden和Prokopenko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样本, 发现了金融发展与贫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与他们的结论相反, Banerjee和Newman分别通过两部门且代际间存在遗赠的跨期模型与一个包含三部门的经济模型对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析, 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越低, 金融中介的使用成本就越高, 穷人就得不到金融支持,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富收入差距。

但是, 上述实证研究利用跨国横截面数据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整体分析, 忽视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制度、金融发展水平与结构、法律与文化的根本区别;同时也难以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对于我国的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得出的结论大致有三种。一是金融发展扩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与国外保持一致。章奇、刘明兴和陶然用银行信贷占GDP比例作为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银行信贷和城乡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分析, 表明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信贷水平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二是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呈现倒U型关系。沈坤荣、方文全利用中国1978~2003年的数据, 分析中国的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存在相关关系, 且服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三是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不能确定确定。陈刚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 对我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均表现为非同阶单整变量, 从而否定了二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

三、小结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总的来说, 人们对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一观点已经达成共识, 然而, 对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者们却并未形成统一的论调。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数据来源、实验误差, 种种原因导致了不同的研究结论。然而通过文献可以看出, 对应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发展水平, 同样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差甚远, 并不能一概而论。因此, 未来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按区域划分, 因地制宜, 探索出有区域特色的理论。

摘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 投资总量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 文献也表明, 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 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 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上一篇:改善城市水生态,建设美丽新贵阳下一篇:钟楼环保生态园游记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