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教学反思

2024-07-17

鱼教学反思(共11篇)

鱼教学反思 篇1

一年级《剪对称鱼形》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选定本课是想借助民间剪纸的形式学习剪纸、学习剪对称形和镂空技巧表现鱼形的内外花纹,培养巧剪花纹的动手能力,并养成安全使用剪刀、细致耐心的意识,为今后运用纸媒材料进行多种造型活动打好基础。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我提供了典型的不同鱼形图片,拓宽学生对鱼形的记忆表象,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学会如何打扮鱼儿的花纹样式,强调留下来的部分要始终保持相连。

重点是学习对称剪纸的基本方法,大胆的剪出不同的鱼形。难点在于剪鱼形和内外花纹的个性化表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演示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为了让孩子们检出个性化的鱼形,强化鱼形和内外花纹的设计打扮装饰。

二、自主探究,个性创新。

课中老师出示鱼的剪纸图案,让学生来观察团的特点。在学生分析的观察的基础上提示课题。尺寸深入,质疑怎么剪对称鱼形,让孩子们边读儿歌边思考。“鱼儿鱼儿真可爱,对折描形剪出来。”充满童趣有简单的儿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下,明白折、描、剪。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自编的儿歌来解决:折纸开开朝上边,鱼儿图案画下边。只画半条鱼身体,展开变成美鱼形。明白怎么做,并不代表孩子们能创作出独特而有个性的鱼儿。借助简笔画,让孩子们感受像圆形的胖胖的鱼,有身子向三角形兽兽的,邮箱扇子的,有想剪刀的。鱼鳍也有大有小,有月牙有锯齿纹。有条文。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鱼形花纹,夸张一下他们又去的鱼形或是用不一样的花纹装饰。将黑板作为海底世界背景,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海底世界的情景。

三、交流评价,欣赏陶冶。

课堂总是有遗憾,也证是有遗憾才让我去不断的改进,课堂从一介课拓展到美术学科教学。孩子们也从而感受艺术家创作的美,原来我也可以向艺术家一样去创作。在孩子们自豪的笑脸中,我看到了他们这节课的收获。

鱼教学反思 篇2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已经在全国广泛推行快10年了, 笔者作为标准的施行者, 如何领会《标准》精神, 转变教育理念,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驾驭课堂?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一直在困惑和探索。古人云:“授之以鱼, 三餐之余;授之以渔, 终生之用。”这里的“鱼”和“渔”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所谓的“鱼”是可食的, 而“渔”则是捕鱼的方法。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如果学生出了校门只会坐享其“鱼”那知识总有枯竭的时候, 而要是学会了“捕鱼”的方法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被动掌握知识的局面, 接过前辈手中的“鱼竿”。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探索“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1. 要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其间, 教师不但要备知识, 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 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 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 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 始终把最新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善于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和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 并能灵活的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2. 导入设计要巧妙一些。

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开门见山导入;巧设悬念导入;利用媒体导入;利用谈话导入;游戏导入。

3.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纲要》在课程的实施, 引导学生学习等方面就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搭建一个互动教学的平台, 引导他们独立、自主, 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4. 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训练。

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 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 用词恰当, 表达连贯, 清楚准确, 精炼简洁, 形象生动。所以教师要加强语言的训练,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

5. 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

《礼记·学记》中记载:“教然后知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进行反思, 通过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 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对《又画又做又印》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在准备上纸版画之前, 笔者觉得学生对纸版画应该很感兴趣, 因为纸版画的制作过程轻松, 又具有随意性和游戏性, 同学们可以在无拘无束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将《又画又做又印》这一课, 设计为2课时:第1课时《寻找我们身边的痕迹》, 第2课时《黑白纸版画的制作》。

1. 对《我们身边的痕迹》的教学回顾和反思。

《我们身边的痕迹》是作为《又画又做又印》的铺垫课。同学们大多玩过“拓硬币”的游戏, 拓印的过程以及拓印的图案会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 奇妙无比!本课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凹凸不平的材料, 用工具采集这些纹理。提出问题和总结经验。并能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美, 观察美, 感受美, 表现美。通过作品的欣赏, 理解作业要求和表现形式, 让学生探究表现方法,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相互启发。创造性地运用采集来的材料, 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情趣, 学生乐学。

第一次尝试:在第一节初一 (4) 班的课上,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笔者准备了一枚硬币, 对学生说要变个魔术给他们看, 把一枚硬币变成两枚。等把硬币拓印下来时, 本以为学生会对此很感兴趣, 为笔者的“精彩”表演叫好, 没想到学生一片嘘声。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也不愿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反思:显然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学生对课不感兴趣, 这样教师上的很辛苦, 学生学的也痛苦。教学效果和起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课前准备的图片不但吸引不了学生, 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融入课堂教学中。导致这样的结果是笔者先入为主想当然地设计教学,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意识中师本位的东西在影响。只是为自己备课, 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 主观地让学生接受, 无疑是强人所难。教学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在学生认知水平上下功夫,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质, 让学生开心的上好美术课。

第二次尝试: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的,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互动合作的精神等, 成为了笔者下一步教学的目标。

于是, 笔者及时对那节课的教学思路做了修改, 并在初一 (3) 班进行了相同内容的教学。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一堂课能否成功, 导入是关键的因素。因此, 积极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 力求在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

在导入部分播放了一段悬疑案, 在谜底即将揭开时画面停顿。请学生猜猜, 警方是如何知道凶手的。学生这时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是“窗台上留下的脚印”;有人说是“玻璃杯上的指纹”;有人说是……笔者乘胜追击:“鞋印和手指印又是如何被留下来的呢?”学生说:“鞋底有纹样的, 手指也有纹路。”有的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说服力, 把脚都抬了起来, 甚至把脚直接踩在白纸上, 让我们看个清楚。笔者先肯定了他的观点, 问他:“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能把脚印印下来的?”那位学生把鞋脱下来说:“鞋底有凹凸不平的纹样。”“凡是有凹凸不平的纹样都能留下痕迹吗?我们身边有类似这种凹凸不平的纹样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开来:窨井盖、自行车轮胎、话筒、牛仔裤上的绣花、瓷砖、树皮和树叶……学生举的例子非常好也非常多, 有些甚至连笔者都没注意过的一些物品。

教学思路: (1) 悬疑案导入。 (2) 寻找身边的痕迹。 (3) 学生利用这些痕迹, 进行小组合作创作。 (4) 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感想。

反思:在第二次尝试中,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但还有一些同学对生活的……留意不够, 还有小组合作时, 有的同学怕“脏”怕“麻烦”, 坐在椅子上做旁观者。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在于人的发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美, 创造美。通过这次尝试, 我发现教师的工作重点不仅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教学平台,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充分发挥才能, 尽量多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在这次教学过程中, 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不够等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积极地引导, 鼓励他们, 让他们知道, 相信自己能做到, 相信集体的力量, 笔者会不断调整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所以笔者又陷入了困惑,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三次尝试:接下来是初一 (1) 班, 这个班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于实验小学, 动手能力很强, 再加上在美术课之前, 有信息课, 于是想到了寻求信息老师的帮助。让她帮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网上寻找生活中能留下痕迹的图片, 简单做成PPT, 然后美术课上展示。

教学思路:

(1) 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式有:美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自然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信息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在这节课中就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 通过网上寻找生活中能留下痕迹的图片, 简单做成PPT。

(2) 拓展想像的空间, 体验探究的快乐。 (1) 让学生寻找身边凹凸不平的东西, 动手实践拓印的方法和技巧, 发表自己的感悟、认识与见解。 (2) 在研究中学生发现, 许多版画作品可以用现成的材料来制作, 如树叶、手脚印、水果的外包装、甚至我们的旧课桌…… (3) 学生到校园里采集拓片, 展示汇报, 交流成果。

(3) 全员参与, 学会合作与分享。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 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的环节, 既可以打破“一言堂”, 让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启发, 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 互相竞争的精神。同时利用每个学生看问题角度的相异点相互启发, 就能激发自身的灵感, 活跃思维, 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反思: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 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合作。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方法。

2.《黑白纸版画》教学回顾与反思。

初试互动教学的经验, 为笔者在《黑白纸版画》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以往在纸版画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设计草稿时无从下手或草稿过于复杂;剪贴时心中没底, 不知该剪哪块和留哪块;在拓印过程中学生怕脏, 和对自己没信心。基于这些问题对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

(1) 让学生欣赏同龄人制作的纸版画作品, 让他们讨论:好在哪, 不好又在哪里?如果是你, 你又会如何进行修改。

(2) 准备好一些可直接进行拓印的模板, 分组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自己处理拓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在同学们初步取得成功时, 学生对纸版画真正产生了兴趣, 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所设想的步骤进行, 其间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教师需要灵活应对。研究表明, 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 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大都不敏感, 教师的教学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一步步进行, 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 却进行的完全一样,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会随机应变, 过于详尽的教案也有可能起副作用, 教师应从各个方面考虑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有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 灵活组织各种讨论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是个有心人, 能够及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深入挖掘,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还应掌握更多丰富的知识, 在课堂上灵活应变, 使教学更生动。

三、反思后的反思

短短的两周课时结束了,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 师生都取得了一些进步, 有所发展。但不免也有些问题没解决, 我们要清楚得认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 而是学习主体 (学生) 和教育主体 (教师包括环境) 交换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交流经验, 鼓励学生创新,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实践。总之, 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有待我们去解决, 我们要有充分的、清楚的认识。课程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 更复杂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威廉·威伦, 贾尼丝·哈奇森, 玛格丽特·伊什勒·博斯.有效教学决策[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9.

[2]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家建.与生共舞与美交融与时俱进——谈美术课改的三个基本点[M].北京:中国美术教育, 2003.

[4]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鱼花石》教学浅谈 篇3

学生读诗、读文章,往往是就诗论诗,就文论文。不太愿意去了解作者或当时的写作背景,更不用说自己动手去查阅有关资料了。所以往往对诗、文的内容理解比较肤浅。为此,本人就此课程标准,谈一下自己在教学《鱼化石》中的一些做法。

《鱼化石》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我在教授这首诗时,没有用已往的边读边讲的方法。而是一开头,先出示一幅鱼化石的图。然后请学生说说:1、什么是化石?2、什么是鱼化石?3、鱼怎么会在层层叠叠的岩石中变成化石的呢?其实作为中专生来说,化石、鱼化石他们并不完全陌生,他们的头脑中不是空的,已经或多或少地储存了有关化石的这些知识。面对第三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有的说:可能是火山爆发?有的说:可能是地震?有的说可能是海啸……这一切说明:这些灾难都是瞬间,刹那间,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的。

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然后让学生考虑:诗人艾青在60岁后为什么突然写《鱼化石》这首诗呢?请学生将查阅到的有关艾青的资料及写作的背景(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介绍一下。

有一位学生说:艾青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曾经创作过大量的诗。其中的名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但生活有时是非常不公正的。正当他年富力强,创作最佳时机时,一个共產党员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右派分子,一个诗人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工作,被强迫到农场去劳动。二十年的时间里,作者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此在社会上销声匿迹。直到1978年诗人复出后,才开始写诗。

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鱼被这突如其来的地震、火山爆发等,瞬间失去了自由。而艾青在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关押起来到农场劳动。艾青的经历和鱼化石中的鱼是一样的。

……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论着对诗人和鱼化石之间关系的看法。

我则进行小结:作者的生活经历和鱼化石中的鱼是何等相似。作者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不能不对自己这漫长的几十年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鱼化石的形象,使诗人产生灵感,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写下了《鱼化石》这首诗。

学生此时已具备了讲解课文内容前的一些必要的知识(鱼化石和作者生活经历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开始学习诗,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讲解诗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而主要是抓住诗中的有关重点诗句,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去理解。

活泼的“鱼”被“火山爆发”,被“地震”埋没了,多少年后“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鱼曾经作为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沉浮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生物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他“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他的生命已宣告终结。

诗人是在写“鱼”,也是在写人。著名女作家丁玲看了《鱼化石》这首诗后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诗人在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后,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言论的自由,处于被隔离,封闭的生存状态,他的人生经历跟鱼化石的成因和状态、特征及其相似。这首诗正是诗人真实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诗人在写这首诗时,不只是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的人。正如诗人自己曾经感叹过的:“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它是诗人表达了许许多多与自己命运相同的人们的切身感受。也是对一种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控诉。所以,这首诗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诗人面对如此不公平的遭遇,没有怨天怨地,也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苦涩的回忆中,而是在历史的教训中揭示出启迪现实,昭示未来的客观真理——“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诗人直率地告诉人们,要吸取教训,这是很多人用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诗人也表达出了自己博大的胸怀,那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献身精神——“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诗中主要内容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诗中的“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来谈谈人应该怎样活着?(引导学生)

艾青:“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春蚕到死丝方尽。

屈原:“路漫漫 ,其修远,吾上下而求索。”——探索

杜甫:“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忧国忧民。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名垂史册,美名留给后人。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追求自由。

我们学生:……

其实,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堂发言,互相讨论以及联系本人或生活实际等方法来学习课文,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教学好比砍柴,要在同一时间内砍柴多,就必须刀要快。而我们教学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多,掌握得牢,就要让学生在上课时多动脑、多交流、多探讨。此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鱼》教学反思 篇4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 “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魏书生老师的阅读教学注重“科学、民主”。因此这一课的设计理念是:使课堂教学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的过程。

二、说文本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七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个道理都明白,但往往在挫折中放弃,因此,要把本文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来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的品质。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写了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篇课文共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以及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结合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两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别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根据学习目标确定两节课的重难点。

第一课时: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感悟“鱼游到了纸上”的内涵。

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聪明活泼,思想活跃,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组织教学,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情境法、演示法、识字法、预习法……再现了文本的情境,集形、情、境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注意力集中而稳定。下面重点谈谈其中的两种教法。

1、情境法

课堂中,我创设了“青年忘我”情境的再现:“全体起立,随着老师的语言想象:你就是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桌面就是鱼缸、文具就是金鱼,我就是游客和作者。好让我们一起再现这‘呆呆、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的状态吧!”如果这一情境单独拿出来,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演示理解“聋哑”一词、创设“走进玉泉寻找青年看鱼身影” 的情景:……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中走进了文本,走进了青年的内心世界……

2、演示法:演示法教学效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简单化。如:理解“融为一体”一词。我采用猜一猜方式。我形象的演示:把可乐倒入矿泉水中,“融为一体”很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理解“青年和鱼融为一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学法

学法,就如同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从学习问题的提出,到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合作性、更深的探究性。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自学督查”中的前半部。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一找、二画、三批注、四读的形式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具体表现在“自学督查”中的后半部。学生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自主学习后的成果。进一步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具体表现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上,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点拨。更加深入的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 篇5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1

新课标要求,除了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外,还应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对学生计算的要求上,以往教材的标准是:要求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熟练计算技能。例题枯燥无味,思路局限,算法单一,练习形式比较机械,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而《课程标准》指出:“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和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 一。计算是不容忽视的数学内容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面对一年级才入学不到一个月的孩子们,如何把这节课上下去?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这短短的40分钟受益?我设计先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图形抽象→数字抽象的过程,使学生逐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教学中通过“小猫吃鱼”这一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然后通过圆形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最后再由数字计算和规律探求加深理解。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我们应由此起步,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从数量以及相关的联系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儿童节的年龄特征,把计算放置在各种活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我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地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计算能力。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不足中,我学会不断反思自我,我的教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2

《小猫吃鱼》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连环画,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结合生动有趣的“小猫吃鱼”、“套圈游戏”、“吹泡泡”等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多彩多姿的数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独立表象的同时,让学生也能较正确的描述每幅图的意思,列出相应的算式。

在“试一试”环节中,第1题是“套圈”,这个题目需要学生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思维地解题,具体解题有以下几种可能①套进1个:1+3=4,4-1=3 ②套进2个:2+2=4,4-2=2 ③套进3个:3+1=4,4-3=1 ④套进4个:4+0=4,4-4=0 ⑤套进0个:0+4=4,4-0=4;我的教学预设是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上所有的可能情况,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这样全方位的思维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高了。

本课的不足之处存在以下这几点:

1、如果能让学生举例子说说生活中的减法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中就更好了

2、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可能自己的评价性语言,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我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3、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多动口多动手,多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说出来、读出来,以助他们进行知识巩固。本节课我没有创造让学生多动手的机会。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3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爷爷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细心观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能有意识培养学生有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提出加和减的问题,并且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一,列出不同的算式解决问题,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培养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值的反思的是在本单课的过程中,我的个人思路不够灵活,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知识的生成,例如:学生在本课第三环节中学生提出2-2=0时我没有及时的板书,到了我讲了3-3=0的时,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失去原有的构思。使这一环由学生的自主生成转化成教师强行贯输在学习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注重捕捉知识的生成及时给于肯定。其次还要更多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有关学习有趣的实践活动。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4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爷爷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细心观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能有意识培养学生有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提出加和减的问题,并且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一,列出不同的算式解决问题,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培养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值的反思的是在本单课的过程中,我的个人思路不够灵活,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知识的生成,例如:学生在本课第三环节中学生提出2 — 2=0时我没有及时的板书,到了我讲了3 — 3=0的时,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失去原有的构思。使这一环由学生的自主生成转化成教师强行贯输在学习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注重捕捉知识的生成及时给于肯定。其次还要更多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有关学习有趣的实践活动。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5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事物呢?我是这样设想的,从具体情境→图形抽象→数字抽象。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小猫吃鱼”具体情境出发,自己列式计算,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其次,通过数学计算等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通过(套圈)练习体会加法与减法意义的联系。

成功之处:

1、用小猫吃鱼的故事串的形式,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具体的故事情境和画面中理解减法的含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当“把最后的一条鱼也吃了,现在盘子里一条鱼也没有了,一条鱼也没有用0表示”,在一个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学生理解了0的含义。

2、五个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注意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对图意和算式的意思进行理解,学生计算减法的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不足之处:

备课要兼顾学生和教材。既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随意拔高。同时要照顾全体,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6

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特别自己画了四幅图画来配合教学,结果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我到底画得好不好这个问题上,我应该直接画得好一点,就不用惹出这么多问题了。

这一课其实也算涉及了连减的问题了,有几个孩子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比如3-1-1=1,这让我觉得很高兴。大部分的孩子在我刚开始没有提醒的时候,第一幅图并没有列出算式,我提醒小猫一只鱼都没有吃,可以说它吃了几只鱼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就列出了3-0=3的算式,而且之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都能够很快的列出这样的算式,表现还是很不错。对后面三幅图,孩子们都是列出的`3-1=2,3-2=1,3-3=0的算式,老师问到还有没有其它的算式,没有同学知道,然后我尝试把四幅图画摆成一排,一个一个来看,这样更好观察,就有孩子说出第三幅图还可以这样列式3-1=2,2-1=2。第四幅图可以列成3-1=2,2-1=1,1-1=0。只要好好引导他们,他们的思维还是很发散的,所以老师在这方面要学习和积累好多经验,这是我们新老师非常需要的地方。

而且现在慢慢要学习5以后的加减法了,孩子们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让他们觉得还容易了,有的孩子表现出了吃力的现象,我觉得需要背诵9以内数的加减法表,但是孩子们始终是没有背语文积极,还是需要让他们觉得更加有趣才行,不过班上还是有几个喜欢数学的学生,应该利用少数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配合老师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7

《小猫吃鱼》这一课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上好,特别对于我这种刚刚接触数学教学领域的新老师,就更难了。在备课时,自己对这节课心里就没有底,自己心里想着难,结果导致这节课上得更难。我预设是要引导学生通过 “ 小猫吃鱼 ” 这一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但在引导他们一幅图一幅图地进行学习时就显得很生硬,如第三图的列式可以是 3 — 2=1 ,也可以是 2 — 1=1 ,我在备课时就是理不清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所以上课结构也不够清晰,结果 李辉老师一展示就让学和我生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两种算法体现了不同的角度,前者是体现从1 图到3 图的情境,后者是体现2 图到3 图的情景,第4 图同上。从这个环节我看到了自己对于教材的思考维度不够,教材处理存在许多不足,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在“试一试”环节中,第1 题是“套圈”,这个题目需要学生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思维地解题,具体解题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 套进1 个:1+3=4,4-1=3 ② 套进2 个:2+2=4,4-2=2 ③ 套进3 个:3+1=4,4-3=1 ④ 套进4 个:4+0=4,4-4=0 ⑤ 套进0 个:0+4=4,4-0=4 ;我的教学预设是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上所有的可能情况,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这样全方位的思维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高了。而李辉老师对这个题目的处理很巧妙,她也是引导学生猜套进几个圈,但她没有去追求把所有情境都呈现出来,而是依学生发现的情况而定,从学生的思维出发。看到这,我不禁感叹,我那哪算的上引导学生学习,只是要学生跟自己思维走,那样的思维怎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呢?

通过对李辉老师的观课,我认识到一年级数学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正确解读教材,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例子,对于教材的处理不能见题解题,我们要交给学生多维的、发散的思维,自己首先得有多维的、发散的思维。

二、语言要贴近学生,一年级学生刚进小学,对于小学的学习还会存在些不适应,这需要我们要用亲切、和蔼的语气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切记不能急躁。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多动口多动手,多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说出来、读出来,以助他们进行知识巩固。

四、对于教学不能有畏教的情绪,因为自己的情绪会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难。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相信学生。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8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我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地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计算能力。

2、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图形抽象→数字抽象的过程,使学生逐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教学中通过“小猫吃鱼”这一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然后通过圆形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最后再由数字计算和规律探求加深理解。这样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猫吃鱼教学反思 篇6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爷爷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细心观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能有意识培养学生有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提出加和减的问题,并且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一,列出不同的算式解决问题,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培养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值的反思的是在本单课的过程中,我的个人思路不够灵活,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知识的生成,例如:学生在本课第三环节中学生提出2 — 2=0时我没有及时的板书,到了我讲了3 — 3=0的.时,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失去原有的构思。使这一环由学生的自主生成转化成教师强行贯输在学习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注重捕捉知识的生成及时给于肯定。其次还要更多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有关学习有趣的实践活动。

鱼教学反思 篇7

1. 抓好字词训练。

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后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 进而由句成段, 由段成文。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段→文”五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在字词教学时, 对学生进行快乐教学, 使学生在乐中学, 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为写作文打好基础。

在分析字形时, 根据字的象形区别, 引导学生记忆。如, 教学“徒”时, 可这样分析:“徒”由双人旁与走组成, 双人上的“ノ”象征徒弟, 下面的“イ”象征师傅, 它可说成徒弟跟着师傅走, 读“tú”, 组词:徒弟。这样, 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掌握了字形, 理解了字义。

2. 抓好句段训练, 积累词句。

我在抓好字词训练的基础上, 不但抓了句段的训练和错乱句的重新排列, 还抓了词句积累。如, 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美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 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

二、从观察入手, 培养写作兴趣

1.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要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 引导他们用耳听、用眼看、用心去理解、去感受, 然后再让他们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指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如, 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雪景, 启发他们想象。在观察中适时点拨, 让学生说说雪花是什么形状, 雪后景色如何美丽, 世界怎样变得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是什么意思, 由此能联想到什么, 最后让学生按说的顺序去写。

2.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整体到部分、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某个事物的特征与每个细节, 指导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觉得有意义的记下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写作时, 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如, 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学校的花园时, 先讲有关花的知识, 有哪些品种及它们的生长规律、颜色、形状、品种等。然后让学生按我指导的观察, 之后再把自己观察到的记下来, 整理成一篇文章。

三、抓阅读, 促仿写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掌握知识, 根据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 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1.杨梅树 (枝四季长青, 叶狭长非常美丽。2.杨梅果 (形:桂圆大小遍身刺;色:淡红→深红→黑红;味:又酸又甜) 非常可爱。]进行仿写练习。有的学生在《家乡的核桃树》中写道“我的家乡是核桃的盛产地。夏末秋初挂满果实的核桃树下, 一群馋孩子为了吃鲜嫩的核桃仁, 没等到核桃成熟褪皮, 便用小刀挖、石头磨, 结果把小手染成了黑黄色, 怎么洗也洗不掉……”又写道“成熟了的核桃可以补脑、榨香油, 卖了可以支援国家四化建设。枝干可当柴烧, 可锯板做桌椅。”写出了核桃树的多种用途。有的在《家乡的柿子树》中写道“到了深秋, 那挂在树枝上的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柿子在风中轻轻摆动……它甜、脆, 还能做柿饼、酿酒”。有的写《家乡的狼牙蜜》, 有的写《家乡的苹果树》, 有的写《家乡的花椒树》等等。实践证明, 通过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激发情趣, 提高作文能力

1. 抓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 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学会观察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他们讲故事、读范文, 让他们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口头叙述。每次布置命题作文, 教师首先要和学生一起审题, 再引导学生口头作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各抒其见, 并进行热烈的讨论, 接着联系实际打草稿。然后再阅读交流, 修改完善, 最后写在作文本上。通过这样训练, 不但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

2. 抓作文评讲。

鱼,还是鱼。今年不一样! 篇8

过年啦!一家人聚在一起肯定要好好享受一番美食盛宴了,而这盛宴中绝不能少绝不能少的,唯有鱼!想要享受不同凡响的鱼宴,试试新款。

竹香银鳕鱼

主料:银鳕鱼

配科:竹叶

做法:煎鳕鱼并不难,难的是要盖上镂空的竹叶夹,和竹子一起煎。把剔骨的鳕鱼用竹叶夹夹裹住,放上2寸左右的葱段,将竹叶封口入油煎炸,让竹子的香味沁到鳕鱼中。

营养:银鳕鱼肉质白嫩,含有丰富的DHA,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脂肪含量却低至0.5%,更有维生素A、D、E等多种维生素,被称为“餐桌上的营养师”。

Tips:煎炸鳕鱼时为了避免油腻,最好用橄榄油。在锅中翻面时要带着竹叶一起翻,最好用篦子盖在竹叶上面,用筷子和铲子配合着翻,以防止热油溅出来。

秘制料理鱼

主料:草鱼、桂鱼、鲤鱼等均可

配料:豆瓣酱

做法:1.鱼切掉头、尾、鱼身去骨刺切成薄片,用豆瓣酱、蒜蓉、姜末调汁腌制鱼片。

2.20分钟后,将腌好的鱼片和鱼头、尾码成整鱼,用热油淋浇即可。

营养:无论选择哪种鱼,这道菜最重要的就是新鲜,保留鱼的原汁原味,鱼的营养不会被破坏。

Tips:考虑到淋浇热油的过程,最好把鱼肉码在瓷盘或木盘中,不要用玻璃容器。

锡包鲈鱼

主料:鲈鱼

配料:咖喱、豆粉

做法:1.鲈鱼从背部剖开,将中间的刺骨剔出,再在鱼肉上轻拍一层豆粉入热油炸至焦黄。

2.用咖喱配上炼乳、辣酱过油熬成咖喱汁,根据口味添加葱、姜、蒜等调味,最后将热腾腾的咖喱汁浇在鱼肉

上面,用锡纸包好放在铁板或盘子上,美味就完成了。

营养:鲈鱼中含有丰富的维护神经系统的铜元素,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效,特别是利于准妈妈们滋养,安胎。

Tips:剔骨时注意不要将鱼头、尾去掉,要留整鱼摆花样,这样不但练“技术”,卖相也会非常漂亮。

菊花鱼

主料:桂鱼

配料:番茄汁

做法:1.去掉鱼骨刺,将鱼肉切成连刀条,呈一朵朵菊花状。

2.给鱼肉表面轻拍上淀粉,过油炸后捞出。

3.根据个人口味用番茄酱、糖,盐等加少量水调番茄 汁,放葱过油翻炒片刻,把汁均匀洒在鱼肉上。

营养:桂鱼肉质丰厚坚实,刺少。富含蛋白质,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血,气弱体虚的人不妨多吃。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反思 篇9

本课的设计目标旨在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我在教学构思中,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确定了审美、技能、情感三项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技能目标,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以“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画一条漂亮的大鱼”为重点,着重解决“自然与创作的区别及让学生了解如何突出重点、大胆创造”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引导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美术文化从小扎根孩子的心田。整节课以“美”为主线,运用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欣赏艺术之美、讨论美从何而来,达到创造个性美,领会美在自然、美在生活、美在创造的目的。学生通过体验、尝试、思考、讨论、游戏、交流、创作等活动层层深入、自主学习,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创作中表现自我,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课堂开始,我以谜语激趣导入,紧紧吸引住孩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带出后面的课程内容,在探究活动中,我层层递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先出示大量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自然界鱼的种类、形象特征、色彩和花纹图案,感受自然的美。接着我就示范,在此过程中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到形状,老师想给你们来个超级变变变”,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都认真的看着,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加深印象。说大鱼,我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怎么才能把鱼画大呢?接着请一个学生前来试试,评价后,教师又出示两条大小不同的鱼,启发学生理解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教师讲解之后,就是学生自己创作阶段,我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巡视指导,在作品展示时,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评议,然后将每一组中画的最大的同学请到上面进行作品展示,并让他们自己说作画的过程,锻炼他们的胆量。在结尾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鱼教学反思 篇10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表现鱼的美丽花纹,积累艺术表现的多种经验。

2、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对海洋动物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幼儿已有画鱼的经验

(材料准备)记号笔、固体胶、油画棒、各种手工纸,皱纸、铅笔、扭扭棒等

教学重点:能多人友好地合作完成组画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表演美丽的鱼

教学过程:

一、回忆美丽的鱼

1、上次我们一起画过美丽的鱼,你们喜欢它们吗?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好几条美丽的鱼,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鱼的形状,鱼身上的花纹)

教师小结:就像孩子们说的,鱼有各种各样的种类,但是不管它们怎么变化,鱼都是以身体为主,前面是头,后面是尾巴,上下有鱼鳍,身上还有鱼鳞和各种各样的花纹。

二、美丽的鱼(重难点)

1、出示各种美工材料,介绍

2、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例如:皱纸能团球,手工纸能撕条,扭扭棒能围边或表现各种弯曲的线条。

小结:今天我们就是要用这些材料,来做出各种颜色不同,花纹不同的鱼,而且还要给小鱼找朋友。(难点)

3、老师提出组画的要求。

1)每一个小组的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鱼》的组画

2)每个小朋友要做出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鱼。(可以先用铅笔绘画出轮廓,再用这些材 料装饰鱼身上的花纹。)

3)在找朋友时,要找一个地方能让你的鱼在水里游来又去找。(找空地方)

4,幼儿开始制作小鱼,老师巡回指导

一组,合作完成你们的作品。(重难点)

鱼教学反思 篇11

作为一名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精神, 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Introduction)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陈述

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在国内开始较晚, 八十年代后期才发端。近二三十年, 对于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非常多, 这些研究大体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 或研究某个方面的策略, 或研究策略形成的途径, 或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综合分析, 不一而足。关于英语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影响的具体研究并推广于教学实践的研究不是很多。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没有针对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措施提出更翔实的建议。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英语学习策略的养成是长期而且缓慢的过程, 尤其英语专业学习更是如此。依靠学生自身努力来提高学习策略, 成效不高;而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发现, 通过讲座和辅导或提供参考书目的方式, 虽然有一定效果, 结果却不理想。学习策略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长期实践, 用心揣摩, 然后才能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 教师需要长期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而课堂教学无疑是实践这一目标的最佳场所。

文秋芳 (2008) 教授等通过研究发现, “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差异导致学生英语成绩差别明显, 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自发习得正确英语专业学习策略, 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指导。[2]”当前国内外在英语专业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 但多数研究着眼点集中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方面, 对教与学的策略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不够深入。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关注仍然不够, 或者说缺乏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以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具体措施和不具备通过影响学生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绝大多数学生直到毕业也未能成功获得系统和有效的英语专业学习策略。这导致了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且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和学生毕业以后的终身发展。

1.2 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O'Malley&Chamot (1987) 认为, “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成败[3]”。皮连生在反省认识中, 把个体在学习中的反省认知归结为关于我们已知什么的认识和关于如何调节我们学习行为的认识。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的一种解释。文秋芳 (1995) 对英语元认知策略的研究结果显示, 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前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比较强, 英语学习富有计划性和主动性;后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比较淡薄, 英语学习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她将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与学习过程有关, 包括制定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 也就是元认知策略;管理策略既包括管理认知过程, 又包括管理情感过程。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材料直接相关, 且只用于语言学习。通过课堂调查发现, 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形成本身也是通过学习获得, 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总结自身学习经验难以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

本文寄希望于通过对实际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策略形成之相关性的研究, 探索课堂教学中, 英语教师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实施哪些手段, 进行哪些活动, 以帮助学生形成较高水平英语学习策略。并以此为起点, 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拓展, 对教与学之间在策略方面的具体、细致和翔实的关联性影响进行更认真的探索, 将多年来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的教学措施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在立足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希望能拓展到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更大空间, 使国内整体英语教学效益得以提高。

2 研究应用 (Application)

2.1 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

高职高专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地方, 其英语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地承担着这一使命。传统的教学观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和能力的提升过程。这样的教学观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要。而且, 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建设者和工作人员, 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耗时、低效, 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素质, 缺乏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进行培养的课堂教学。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与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相关。当学生的策略水平提高后, 其学习效益和效率提高的幅度是令人惊异的。因此, 改革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 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入手设计课堂, 会全方位的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益, 并影响学生终生。

笔者发现, 把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会取得更高效率和更大回报。而且学生策略水平提高后, 其学习能力和热情也会大幅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需要从整体做系统规划, 学期教学计划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遵循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为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原则。整个英语课程调整到围绕着有系统的策略培养来展开和实施教学。每节课都需制定具体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进行, 甚至后续的几节课都为了使学生体验和掌握这一策略。只有教师首先知晓并熟悉各项具体的英语学习策略, 才有可能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给英语教师提出更细致的要求, 而熟悉更多的具体英语学习策略是繁重而啰嗦的工作。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们不厌其烦, 从头回忆总结自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上, 广泛查阅资料, 大量而细致的积累,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英语教师首先要更新英语教学理念, 清楚英语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而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终生的发展, 不要打算给学生什么, 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并学会如何获得所需而且善于获取所求。

具体地说, 英语教师首先整理各项具体的英语专业学习策略, 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 将各项策略系统分配到各个阶段, 形成英语策略教学计划。教师的英语教学策略也调整到以实现学生策略水平的提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内容安排上, 都围绕使学生形成高效系统的英语学习策略展开。

2.2 对英语教师的几点建议

1) 关于“鱼”和“渔”的关系, 每位教师都清楚, 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却需要细致研究。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真正做到每节课都在“授之以渔”。

2) 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策略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进行, 这是长期坚持才能逐渐做到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3) 要区分理解学习策略和正确应用学习策略的关系。英语学习策略不是像讲解习题一样讲清楚, 学生就能掌握, 就能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只有学生在多次体验获得成就以后, 才能真正做到掌握和使用一种学习策略。

4) 学习策略是行动、体验、适应、矫正、巩固、发展的缓慢过程。任何一个策略都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中随时关注, 逐步养成。

5) 教学显示, 一旦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得以提高层次, 其英语学习确实会突飞猛进, 收取意想不到的成果。

6) 课堂教学围绕英语专业学习策略展开, 更有成效, 同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愿意而且能够终生学习和发展。

3 结束语

学习是每个人终身面临的任务。关于学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代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已经认识到,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不仅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减轻学习负担, 而且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语言学习策略训练指教师指导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语言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效地运用策略的活动。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并进行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 而且是长期地、系统地进行。为此, 英语教师自己必须首先了解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和实践。英语学习策略不是不是自然形成的, 学习者了解学习策略不等于会使用学习策略。只有学习者愿意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策略训练, 学习策略训练才能取得效果。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 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而且有利于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增强他们的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基于此, 该文在研究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如何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使学生在获得“鱼”的过程中, 也学会“渔”, 从而不只是更有效地学习, 更是终生积极的、乐此不疲的学习。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存在较大差异, 而学习策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结果。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一般不能自主地形成较高层次的英语专业学习策略, 其学习策略水平的高低直接受课堂教学方式和英语教师的影响。因此研究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专业学习策略影响的相关性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变得十分重要乃至迫切。

关键词:教学策略,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文秋芳.中国外语教育 (2008-02)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组长竞选模板下一篇:按年医疗质量检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