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史记选读》的几点做法(高一)

2024-06-18

教读《史记选读》的几点做法(高一)(精选2篇)

教读《史记选读》的几点做法(高一) 篇1

韩海军

今年是山西省高中试用选修教材的第一年,这也是新教材使用,新理念实施的关键一年。广大教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同时探索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还有等商榷。但是只要把握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并能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并认真探索的教学规律,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正是这一位在教学前线的探索者,下面谈谈我在教读《史记》时的几点做法:大致分为方法指导、文言知识块,文学鉴赏块,写作指导块四个方面。

一、《史记》选读的学习要得法。

选修教材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广大师生的共同感觉就是内容太多,容量太大,学生学不过来,教师教不过来,结果学得无味,教得疲惫,效果也不好。所以做为课堂的两个重要角色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再以往那样对于一篇文言文,教师一句句教读,学生一句句翻译。以往这种学习的方法在过去那种教材中似乎还能够实行,但是现在这种方法根本就行不通,如果只是翻译,一句句直译,仅《高祖本纪》,用两个星期也上不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个学期上学习两本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和《唐诗宋词选读》。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在教学中我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去读译课文,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去复述课文,要求尽量做到和课文一致。而不再在课堂上一句句翻译。当然对于重点字词还是要强调检查掌握。只是在译文上不能再象以往那样满堂灌,出力效果不好。课堂上在注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我注重重点点内容的讲解和落实。这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二、《史记》选读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式的历史巨著,是“文”与“言”结合最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无论怎么授课,都不能脱离这两者,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思想,再从历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来看,《史记》的文与言都倍受青睐,比如《滑稽列传》、《管仲列传》、《李将军列传》等都被选用过,这说明《史记》蕴涵着丰富的语言财富,而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能力,能基本上借助工具书来进行译文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语言点的归纳、提炼和积累,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干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好练习册,过好文言文的基本关。

学生手头有的同步练习册得确是一本很好的辅导教材。每课不仅给提供了学法教法,还有大量的基本知识的训练。内容包括,生字词注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各种不同的句式。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本练习册,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方式借助工具书解决基本知识这一大块内容。并做好课堂检查。2.课课练,堂堂清。

除了练习册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由语文教研组长牵头,每位语文教学共同负责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辅导学习小册子。

教读《史记选读》的几点做法(高一) 篇2

《史记选读》这本教材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化论著系列的选修课本,精选了《史记》中的许多优秀篇章。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应该弄清选修教材的核心目标,那就是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精品思想与艺术魅力的感悟,同时提升学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

那么,《史记选读》的教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帮助。因为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文言文实词虚词、谋篇布局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此外,“文以气为主”,诵读也可以感受古典文本的音律节奏,感悟其内涵美。再者,汉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有些句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一味翻译,反而丧失了句子的魅力。

当然,阅读文章也应该有一定的层次,在注重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更应该选择文章中的精华片段细细品读,如《高祖本纪》中对高祖刘邦称帝后回乡那一段就应该带着学生反复诵读,从“大风起兮云飞扬”中体会高祖的霸气与豪迈;《屈原列传》中描写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畔与渔父的一段经典对话也应该让学生细细去品味,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信在教师带领与指导下的阅读会给文言文课堂增加一点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精思品鉴,重视积累

文言文中蕴含着很多重要文言现象如成语、典故等,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如:《廉蔺列传》中的“完璧归赵”,《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等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涵都蕴含在这些文章中,学生通过积累不仅掌握了文言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当然,积累文言知识仅仅是学习目标之一,思考和鉴赏文言文中蕴含的人文意义更应该是重中之重。部分教师基于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对文言文的处理很功利化,将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罗列下来,让学生记住,再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做会扼杀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刺客列传》中荆轲与秦王在大殿搏斗的场面时,如果仅仅停留在翻译的层面上,如何能品味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呢?再如《高祖本纪》中的“鸿门宴”一段,那种剑拔弩张的场景也难由几个实词虚词、单纯的翻译句子能体现出来。再比如《管仲列传》中司马迁对管仲的点评:“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评价用意何在?司马迁借孔子之言为己意,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然而学生的阅历尚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缺少理性的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立足历史进行客观评价。

精思品鉴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文本的赏析能力,也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对于形成学生理性客观的思辨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三、适度放手,有效拓展

《史记选读》作为一套选修教材,它要求在关注课程基础性的前提下,侧重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可大包大揽,应该适度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借助如《古代汉语字典》之类的工具书来预习文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当场讨论研究。这种学生自学,教师辅助的模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学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

当然,适度放手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史记选读》毕竟是文言文,很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相应的拓展。例如选文的第一篇《太史公自序》与必修教材中的《报任安书》有一定的联系,且相比而言《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用词恳切,情感更外露一些,而《太史公自序》中用词严谨,对自己惨遭宫刑的前因后果也没有详细描述。教师完全可以将两篇文章合二为一,进而补充“李陵之祸”等相关历史背景,这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司马迁,了解他呕心沥血创作《史记》的经过。

总体看来,在《史记选读》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既要遵循必修教材对于学生阅读以及积累能力的训练,也不能忽视其作为“选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更加主动一些,适度放手,有效拓展,才能让《史记》这样经典的传世佳作发挥更大的教育和审美效应。

上一篇:我的幸福一家主题征文下一篇:美发产品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