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教学设计

2024-10-29

比多少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1

《比多少》教学设计

平台镇中心校 张金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 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 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 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音频,结合教师讲述。

故事: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 ?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 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 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 ?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 ?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 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操作(教科书第8 页做一做第1 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 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 ?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 ?一共有几根木头 ?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

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 ?(随意比较)

4.操作。(做一做第2 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

(1)第1行摆 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 行摆几个○ ?

(2)第 1行摆 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 朵,第2 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 1~4 题。

1.第 1 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 2 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 3 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 4 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 5 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 初步体验数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 认识一些“比较”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一对一”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1~10) 一套、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及砖头、木头图片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故事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三个猪兄弟的故事。三只小猪渐渐长大, 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它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 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 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房子盖好了, 它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有一天, 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 它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 使劲一吹, 大哥的草房给吹倒了, 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大灰狼又使劲一吹, 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 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 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 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一天, 三只热心的小猪一起帮它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 它们你搬木头我搬砖, 干得可高兴了!小猪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呢? (小猪、小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 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房子盖得怎么样了呢?

活动二:主动探究, 获取新知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片 (课本中的主题图) , 请小朋友认真观察。

师:你能说说动画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与这件事情有关的是些什么事物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然后把各组收集到的信息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好吗?

根据小朋友的回答, 教师肯定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 并说明“这些事物”以后我们就叫“数学信息”。 (板书“数学信息”并请学生读一读。)

2.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 通过操作, 体会“同样多”的含义。

师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 :图中有几只小兔? (学生回答4只后, 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与小兔的只数相同的图片。) 再问:“每只小兔搬了几块砖?”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逐一出示与4只小兔一一对应的每1块砖, 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 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同时让学生照此方法摆放砖。

师:这些小兔和砖是一对一没有多余的, 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一样多。[课件出示“同样多” (如图) 。]

(2) 通过操作, 体会“多”、“少”的含义。

师:前面的情境图上有几只小猪? (3只。) 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来 (多媒体同时出示3只小猪) 。问:每只小猪搬了多少根木头?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来 (多媒体同时出示4根木头) , 并用小圆点把小猪和木头连起来。接着问:小猪一次能把木头全部搬完吗?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然后各组派一个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后, 教师给予评价, 明确“多”、“少”的含义, 并说明:1只小猪对1根木头后, 木头有多余, 说明木头多, 小猪少, 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 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多媒体同时出示“多”、“少” (如图) 。

师:请小朋友看着图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多少”。 (板书课题)

(3) 小组合作, 随意比较。

师:房子很快就盖好啦, 小兔拿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招待小猪。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图中有几个苹果, 用学具摆出来。1只小猪吃1个苹果, 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萝卜, 够不够?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小组讨论:图中还有什么?他们可以怎样进行比较?小组合作用学具摆出来。可以随意进行比较, 如动物之间直接比较, 也可以是动物与水果或其他物品的比较。

活动三:实践应用

1.同桌合作摆学具 (卡片) , 边摆边说。 (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

A.同桌摆的“同样多”。

B.同桌一个摆得多, 一个摆得少。

师:想一想, 怎样摆才能使老师、同学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 谁摆得少, 或者是同样多。

[进一步认识摆法: (1) 数一数, 标上数。 (2) 对齐摆, 长的多, 短的少, 一样长的同样多。]

2.游戏: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 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 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 直到猜对为止。

B.指一名学生拿卡片, 老师猜 (方法同上) 。

C.同桌互猜。

3.说说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如, 我们班的男生比女生多;校园里的柏树比柳树少;我的铅笔和同桌的铅笔同样多;每周的语文课比数学课多……)

4.比一比谁聪明。 (完成练习第1~4题。)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认识一些“比较”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一对一”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1—10)一套、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及砖头、木头图片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故事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三个猪兄弟的故事。三只小猪渐渐长大,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它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房子盖好了,它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它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大灰狼又使劲一吹,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一天,三只热心的小猪一起帮它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它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高兴了!小猪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呢?(小猪、小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房子盖得怎么样了呢?

活动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片(课本中的主题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

师:你能说说动画片讲了一件什么事,与这件事情有关的是些什么事物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把各组收集到的信息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根据小朋友的回答,教师肯定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并说明“这些事物”以后我们就叫“数学信息”。(板书“数学信息”并请学生读一读。)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操作,体会“同样多”的含义。

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图中有几只小兔?(学生回答4只后,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与小兔的只数相同的图片。)再问:“每只小兔搬了几块砖?”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与4只小兔一一对应的每1块砖,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同时让学生照此方法摆放砖。

师:这些小兔和砖是一对一没有多余的,我们就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一样多。[课件出示“同样多”。]

(2)通过操作,体会“多”、“少”的含义。

师:前面的情境图上有几只小猪?(3只。)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来(多媒体同时出示3只小猪)。问:每只小猪搬了多少根木头?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来(多媒体同时出示4根木头),并用小圆点把小猪和木头连起来。接着问:小猪一次能把木头全部搬完吗?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各组派一个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明确“多”、“少”的含义,并说明:1只小猪对1根木头后,木头有多余,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多媒体同时出示“多”、“少”。

师:请小朋友看着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互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多少”。(板书课题)

(3)小组合作,随意比较。

师:房子很快就盖好啦,小兔拿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招待小猪。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图中有几个苹果,用学具摆出来。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萝卜,够不够?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小组讨论:图中还有什么?他们可以怎样进行比较?小组合作用学具摆出来。可以随意进行比较,如动物之间直接比较,也可以是动物与水果或其他物品的比较。

活动三:实践应用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

A、同桌摆的“同样多”。

B、同桌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使老师、同学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谁摆得少,或者是同样多。

[进一步认识摆法:(1)数一数,标上数。(2)对齐摆,长的多,短的少,一样长的同样多。]

2、游戏: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一名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

3、说说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我们班的男生比女生多;校园里的柏树比柳树少;我的铅笔和同桌的铅笔同样多;每周的语文课比数学课多……)

4、比一比谁聪明。(完成练习第1~4题。)

多媒体分别出示4道练习题。引导学生先观察各题的图,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可能有的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是对的。就应该鼓励。特别是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看出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的只数少些(也可以用“一对一”的方法摆)。第4题,说明比较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交流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择优。)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直观理解“同样多”的含义,初步感受用一一对应比较事物多少的方法。

2.借助解决问题,利用摆一摆的方法,理解“多”和“少”的含义,并能正确说出比较的结果及想法,进一步掌握比较事物多少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能直观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数量的多少。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请学生回家独立观看情境动画,并思考相关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已经观看了小白兔盖房的故事了,谁再来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2.新知探究

(1)直观理解“同样多”

师:谁能把图中小兔的只数贴出来?小兔们搬了几块砖呢?你能在小兔的下一行贴出来吗?

师:小兔的数量和搬的砖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怎么更容易地看出来呢?同学们能不能想出来什么办法?(上下对齐,一一连线)

师:像这样,1只小兔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老师直观操作:在一横排摆6个梨

谁能摆出和梨同样多的苹果的个数?先想一想怎么摆。找学生摆一摆。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同样多的?

师:同学们用的方法,一个梨子对应一个苹果(边说边连线),就是比较事物多少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一一对应(板书)。

(2)用对应的方法自主探究“多”和“少”

师:谁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讲一讲小猪是怎么搬木头的?边讲边摆。(有3只小猪,1只小猪搬1根木头)

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摆的结果,小猪的个数和木头的个数还同样多吗?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怎么发现木头比小猪多的?

小结:大家真聪明,还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对完了,而木头还有1根,我们就说小猪的数量比木头的根数少。

还可以怎么说?结合图来讲一讲。

师生动手操作:老师在一行摆出5朵红花,请你在自己的桌面上摆出黄花,而且你摆的黄花数要比我摆的红花数多。

同桌交流:看一看你的同桌摆对了吗?

师:老师的红花在黑板上,你摆的黄花在桌子上,没办法连线呀,你是怎么判断你们摆的黄花比我的红花数量多呢?

同桌合作摆:一个学生提出要求,另一个学生按照要求操作,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小结:同学们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会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真了不起!(3)自主比较,熟练表达

师:小兔为了奖励大家的辛苦,还特地拿出好吃的招待大家呢? 师:仔细观察,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比的结果怎样呢?

小结:同学们能自主进行比较,并完整表达出比较结果。真是一群善学、善思、会动手的好孩子。

3.巩固练习(小试牛刀)

①将上下两组图中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②在多的后面画“√”。

在少的后面画“√”。

③在多的后面画“√”。

有多余的物品就多,没有多余的物品就少。

(三)课时作业

1.将上下两组图中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小结:当两种物品一一对应,没有多余,就说两种物品同样多。有多余时,答案:

解析:【考查目标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样多的理解和掌握。】 2.按要求在对应的方框里画“√”。①在多的后面画“√”。

②在少的后面画“√”。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2,此题是学生对一一对应方法的本质理解的测评,当上下两种事物不再对的那么整齐时,学生还能否判断数量的多少吗?事物的多少不是直观的长短比较,而是数量的多少比较。】

3.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仔细观察藏在你们的家里的比多少的知识,找出来给你的爸爸、妈妈听,看谁找的即对又多。

答案:略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5

1.初步学习用对应和重叠摆放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5个以内)的多少。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多一些、少一些、一样多的含义。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操作卷,操作卡

2.教学准备:PPT;小兔子头饰4个,小萝卜头饰3个,碗5个,勺子4个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幼儿在线上站好,练习1-10唱数,用集体说数

2、集体活动。

(1) 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游戏活动一:小兔子找萝卜游戏引出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请幼儿比一比它们谁多一些,谁少一些,幼儿说出比较结果

(2)用重叠摆放的方法比多少

游戏活动二:请小朋友上前做客吃饭,准备勺子和碗,引导幼儿用重叠摆放的方法比较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3)出示PPT,比一比物品谁多谁少

PPT1:杯子和板凳谁多谁少(幼儿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PPT2、萝卜和茄子谁多谁少(幼儿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PPT3、白菜和蘑菇谁多谁少(幼儿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3.分组活动

第一组:操作“白菜和蘑菇”,“萝卜和茄子”“椅子和杯子”,比较多与少。

第二组:做操作卷。

教师轮流指导,并问幼儿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5.延伸:

(1)小猪和鸭子比谁多谁少,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谁多谁少

(2)幼儿操作册比谁多谁少的方法讲解

《比多少》教学反思 篇6

过去,我在教学“比多少”时,总是自己拿出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我拿的图来进行比较。在现在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页的主题图,让我根据图说出一个小故事,然后老师将故事说给小朋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既极富儿童情趣,又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同样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在这里教材有意创设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和补充,使自己对“比多少”的问题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有些学生还能准确的说出“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这样的探究学习改

变了被动和单一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我利用童话故事适时地在课堂上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7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4-6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 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 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时,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 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 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夏天外出游玩了吗?喜欢去海边游泳吗?

淘气、笑笑他们在暑假里就到美丽的海边去旅游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情况。 (师出示淘气、笑笑在海边买东西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同学们最关心的“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吧!其余的问题暂时存入“问题银行”, 看谁能最先解决!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场景, 巧妙地设计了海边购物的情境, 不落痕迹的出示本课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在兴趣被极大地激发的同时, 积极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二、探索合作, 交流学习

1. 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 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然后汇报。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 12+12+12=36 (元) 。

生2:我把12分成10和2, 先用10×3等于30元, 再用2×3等于6元。加到一起就是36元。

生3: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 3个泳圈是10×3=30 (元) 。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 3个泳圈共少算2×3=6 (元) , 一共要30+6=36 (元)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不同生活环境和个体的差异, 他们在面对同一道题地时候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从而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此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了各种算法的不同之处, 体验了算法的多样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 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了。

2.师:刚才还有同学提到了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 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再汇报。

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 15+15+15=45 (元) 。

生2:15×3就是把15分成10和5, 10×3=30, 5×3=15, 3个10再加上3个5, 30+15=45 (元) 。

3. 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 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的习题进行巩固。

(2) 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 独立列出算式, 尝试解决。

(3)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笑笑和淘气在沙滩上发现了一个出售纪念品的商店, 他们在征得了家长同意后, 想给小伙伴们准备一些礼物。

(多媒体显示图片) :贝壳灯21元、海螺小号6元、沙漏15元、玩具熊1 1 元、遮阳帽8元。教师说明: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 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要送多少个?需要多少钱? (小组活动)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学生在开放的小组中, 自由交谈, 投入讨论, 他们在独立思考, 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见解碰撞, 思维活跃。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 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情景模拟 (练一练3题)

笑笑和淘气在海边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他们希望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住。笑笑想购买胶卷照一些相片。

桌子上摆放两种胶卷, 教师和一名同学买胶卷, 在买的过程中出现争议。

谁买的胶卷合算, 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8

这年头,豪华房车使用V6发动机也只能在高阶车型上才能看到,不能说凤毛麟角,就是因为那主张“环保”的排量税一下子把车价拉高不少,自然而然主力车型就落在那些搭载输出堪比3.0L V6自然吸气、油耗又不高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上。

而对于Lexus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2.0T的作品,只不过暂时在GS上,还是V6自吸发动机服役,这台V6发动机的表现如何?

跟丰田在国内锐志以及皇冠使用的2.5L V6相比,GS250的发动机无疑跟上潮流许多,代号为4GR-FES的它带缸内直喷技术,压缩比也高出不少,达到12,输出也达到了154kW,扭矩则为253Nm,跟锐志、皇冠所使用超过10年的5GR-FE比,确实要优秀不少。虽然要加97号汽油,但就在起步的瞬间,我开始对它产生好感,低扭比5GR-FE饱满,运转质感也比后者更为从容自若,尽管这已经是一台跑了将近40000km的试驾车,但V6的优势再一次被展露无遗,这是那些喊着“高输出低油耗”的直4涡轮发动机很难比拟的优点。

作为一台定位运动的豪华房车,它一开始还表现得有模有样。起步阶段那2.5L V6表现得相当活跃,挂在D挡下,稍微轻轻点一下油门,转速表就直往2000rpm上窜,令接近1.7吨体重的GS有着一副跃跃欲试的姿态。不过,虽说宁静是Lexus的活招牌,但在GS上,这条定律或许并不成立,驾驶座的我很清晰地听到发动机和排气管在向我请战的呼叫声,显然Lexus的工程师深谙何谓运动感的调校,故意引诱你禁不住V6和排气声浪的诱惑,把油门往下压。

同样地踩油门,GS350能一直让你感性下去,叹息大排量发动机生不逢时,那GS250就可以把你拉回现实,想着2.0T发动机那高扭矩的好。越过2000rpm,继续踩油门,推动这么一款1.7吨的GS时,你会发现,V6的声浪依旧悦耳,但车速好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它不断地煽动驾驶者的情绪,却甚少呼应来自驾驶者的欲望,尽管2.5L的排气量已经不算少,但在这时,只能说是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这就是GS250的性格,它要表达的是多一点运动的调剂,少一点情绪的调动。

至于油耗方面,频繁调动转速的2.5L发动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高油耗,10.2L/100km跟对手相比或许有些逊色,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只要你想着,这是一台V6发动机,那就够了。

《比多少》教学反思 篇9

一、设计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一上课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情景————小猴家的果园丰收了,猴妈妈要给小猴们分水果,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出谋划策,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使教学在一连串生动的情境中展开。

二、科学规范的书写方法和有趣的儿歌,让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知道谁比谁大,谁比谁少,知道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的表示方法,并且能用把几个数字正确地表达出来。教学中教师用田字格给出了书写的位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但这些知识是不够严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深化,构建严密数学网络,如学生在读符号时总出现错误,如不清楚都应该从左往右读、只会写不会读等等。所以,我用一首儿歌“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让学生加深了对“>”“<”记忆。

《比多少》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情,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词语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能根据己知的数学信息,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数据,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

3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词语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习的数感 教具准备: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往后看一看,今天听课的老师多吗? 生:多

师:听课老师的人数和咱们的人数相比怎么样? 生:听课老师的人数比咱们小朋友的人数多得多 师:谁知道你们班有多少人?

生: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板书少一些)

师:具体到两个数相比,比如:红金鱼48条和黑金鱼10条相比,一般说成48比10大些,10比48小一些,还有别的结论吗?

生:花金鱼和黑金鱼合起来比红金鱼少得多 生:花金鱼和红金鱼合起来比黑金鱼多得多

2、拓展

师:小朋友说的都相当精彩,我们把这三个鱼缸里鱼的条数相比,得出这么多结论,那么谁还能再举几个数和他们比比呢?

生:80比48大得多 生:15比12大一些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较,请同学们想想,一个数和不同的数进行比较,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对,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是根据具体数的比较而说,它不是固定的。

3、巩固 ①猜数游戏: A、师生互猜

师:老师手里这张卡片背面写有一个两位数(85)小朋友来猜一猜这个两位数。

生:同意

师:对,30比35小些

师:青蛙吃害虫,我们以后要保护小青蛙

三、实践应用

1、生活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下面我们来听一首快乐的歌曲《幸福拍拍手》轻松一下

学生跟着歌曲拍手、跺脚、伸腰

师:刚才这道歌曲的时间是1分钟,想一想上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

生(齐声):40分钟

师:你能把这两个时间的长短比一比,说一说吗? 生:1分钟比40分钟短得多 生:40分钟比1分钟长得多 师:做什么事情比一节课的时间长? 生:晚上睡觉的时间比一节课时间长 生:学习的时间比一节课时间长 生:爸爸妈妈上班的时间比一节课时间长

2、模拟小商店(课件出示)

师:现在老师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小小商店,这个商店东西可齐全了,有学习用品,玩具,生活用品………我知道小朋友都特别喜欢玩玩具,我们来到了玩具专柜前,看!新到的玩具

二组:我们选择的是想一想,这个两位数可能是13、23、33、43、53、63、73、83、93 师: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有可能是从1到9这九个数字,所以这个数有九种可能。

三组:我们选择的是猜年龄,我们想派两个代表表演一下,一个学生扮演爷爷,一个学生扮演孙子

孙子:我7岁了

爷爷:我的年龄比你大得多 孙子:80岁了 爷爷:比80岁小一些 孙子:75岁了

爷爷:你太聪明了,猜对了

五、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玩的高兴吗?(高兴)这节课我们学了比多少,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课下跟你的同学说说,好吗?(好)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面我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一简单的汇报,“比多少”这节课是在学生刚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初步掌握了大小两数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会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词语描述几个数量相差的程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论。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每人发表意见,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在主动参与及合作交流中统一共识,完成了任务。

在后面的猜数游戏中,我又采取了合作交流的方式,同桌互相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学会了互相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特别是在练习上我没有按教材上的设计,做了大量的改变与补充,如猜数游戏及及智力园等,这样使教材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兴趣盎灰然地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生:拍手有一定节奏

师:有规律的节奏整齐,好听,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索规律

师:快到“六一”节了,唱了《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生: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

师:节日里小朋友们决定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课件出示主题图)在这座漂亮的教室里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彩旗、灯笼、小花、小朋友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有没有新的发现?(提示:彩旗,灯笼………都是乱摆乱放的吗?)

1、小组合作探究:教室里哪些地方是有规律排列的,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小组汇报结果

3、感受规律美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距离一样有规律摆放的彩旗,花朵,灯笼………你想说什么?

生:①有规律的摆放显得非常美

②有规律的摆放显得非常整齐

③以前我为什么就没想到这样有规律的摆放呢?以后我做什么要有规律……。

师:今天小朋友的表现都非常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每人一颗智慧星,下课时按一个男生两个女生这样的顺序走。学生兴奋地边按一定的顺序走边拿奖品。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合作交流,活动探究,联系生活等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力求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氛围。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本课教学创设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美,数学美,接着让学生交流身边有规律排列的事物,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动手摆手具,做游戏”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分组协作,合作交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感受找规律的全过程。同时也受到了数学美的熏陶。

3、让学生在应用中拓展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回答。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

1.出示情景。图1:左边树上有5个苹果,右边树上有10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天老师把你们带到苹果园去看看。你们能说出图的意思吗?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2.师:刚才我们到了丰收的果园,下面我们一起去大森林里看一看好吗?

出示情景图2:树上有一些小鸟,左边的4只飞走了,右边树上还有5只,原来树上一共有多少只鸟?

提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3.猜一猜。师:老师的口袋里有一些红球,现在从袋子里拿出5只,猜一猜袋子里原来有几只球?为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激起了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二、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我们一起到桃园去看看小猴子采桃子的情景吧!

1.出示例题情景图,先让学生猜一猜树上原来桃子的个数

提问:你能找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吗?怎样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呢?同桌讨论交流一下。汇报讨论结果:树上桃可分成两个部分,小猴子已经采了一部分,树上还剩下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有的桃子的个数。

2.列式计算。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汇报的结果你会列式吗?23+5=28,教给学生用手势来表示“部分”与“整体”。

(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了铺垫。教学中教给学生用手势来表示“部分”与“整体”,使学生理解原来的桃是由已采的和还剩的两部分合并起来的,将语言和手势配合帮助学生获得表象,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共同概括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

3.单位名称。解决实际问题中为了清楚表示计算结果的数,后面要写上单位“个”,还要把这个单位加上括号。

4.指导口答。图上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现在谁能口答出来?

5.这道题你还可以怎么样列式?为什么?

6.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能说出题目中两个条件吗?你是怎样找到的?(读文字,看图)求一共有多少块拼板?你会做吗?试一试,各自列出式子21+3=24(块),指名一个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探索算法的必要性,增强其探索的主动意识。理解题意是正确理解数量关系的前提,要让学生看着图,把题意完整地说几遍,记在头脑里。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辨析中,学生更加明确这类问题的特征,让学生逐步学会解决问题。)

7.轻松课中操

刚才同学们学的真认真,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好吗?做课中操轻松一下拍拍手、点点头、拍拍肩膀摇摇头,大家伸伸手,大家捶捶背,大家拍拍手,做完课中探索,学习精神好。

三、实践应用

1.小朋友做完课中操学习的劲头更大了,现在老师有几个题目要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把书打开到第50页,看想想做做第2题,请你们先仔细看图把条件和问题说给同桌听,再各自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讲评。

2.做想想做做3、4题 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讲评。对做好的几个题目进行反思。

提问:做完这几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指出:这几个题目都是把去掉的和剩下的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原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3.独立做50页第5题。

四、扩展延伸

1.想一想、选一选

小兔吃3个萝卜,还剩12个,原来有多少个萝卜?

(1)3+12=15(个)

(2)12-3=9(个 )

2.姐姐已经做了5朵花,还要做20朵,姐姐要做多少朵花?

(1)20-5=15(朵)

(2)20+5=25(朵)

(设计意图:这一拓展练习,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教学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五、游戏活动

示范游戏:老师拿出一些小棒放在讲台上,送给同学12根,还剩3根,算一算老师原来有多少根小棒?怎么想的?

学生游戏,同桌合作拿出自己的学具,模仿老师送小棒游戏做一做,说一说,算一算。

(设计意图:练习以游戏的形式,充分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应用情境,而且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看看发现什么,思考提出什么问题等,不仅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计算热情,促进了他们计算策略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计算素养和能力。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比金钱更重要》教学设计 篇12

1.认识5个生字,练习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倡导个性化朗读。

4.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品读、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懂得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公民。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诚信格言,制作贺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21课《比金钱更重要》,请大家一起把课题齐读一遍。读完课题,你想说什么?

什么比金钱更重要?这个问题问得很棒,那么你认为什么东西会比金钱更重要呢?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还有没有其他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听录音,找中心。

今天我们去认识几位朋友,他们和大家有着同样的观点。接下去就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找一找和课题有关的句子,用读书符号标示出来。

2. 交流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出示:“人与人之间......这比金钱更重要。”)

3. 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请你再次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给车主留下了诚实和信任?有想法的同学可以先和组员相互交流一下。

(2)交流、讨论。从文章中找出能说明“我”的诚实和信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同时插入朗读指导)

三、熟读课文,交流体会

1.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 扫清障碍,交流反馈。

四、布置作业,拓展视野

1. 阅读喜欢段落,自主探究课文空白。

2.诵读课文对话, 反复体会人物品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挖掘词句进行品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大脑热身运动)

给“条”组词,“条”字放前面的,“条”字放后面的,单独一个“条”指什么?(留言条)说说留言条的作用。

第一板块以“字条”为突破口,提炼主线,读写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一、找“条”猜内容

导入: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物件,便是“我”留下的那张条子。

1.速读课文,找找“条”子藏在哪里?读一读。

2.猜猜“条”上留下了什么内容,试写“留言条”。

3. 交流留言条。

4. 读第3自然段,小结:“我”在环顾四周,不见一人的情况下留下条子。

关于写的内容,不作具体要求。学生既可以按照以往留言条的格式写,也可以自由写。而后交流部分留言条。课前的预设是学生可能(1)只写姓名、电话;(2)除了姓名、电话,还能简写原因;(3)按照留言条格式写。

第二板块以“原因”为探究点,研读文字,情境相融,交流阅读成果。

二、看“条”分责任

1.研读第一段(1~3自然段),提出研读专题:发生这次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不把其他原因写进纸条?

2.讨论:这一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浅析。 (参考)

(1) 天气的原因:天很黑, 又有雾, 看不清。

(2)时间的原因:深夜,疲惫。

(3) 车主的原因: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4) “我”的原因:车速过快, 事故的主要责任人。

3.“我”在条上主动承担事故责任,没有去埋怨天气,没有去指责车主,也没有作多余的解释,而是马上采取了留纸条这一补救措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动留下条子的呢?读课文后练习说话。

“我环顾四周,(干什么?)却不见一人。这时,我完全可以(怎样做?),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知道(什么?)。于是,(怎么?)地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希望(怎么样?)

第三板块以“感谢”为赏析处,品读文字,升华情感,表达阅读感受。

三、析“条”传真情

1.猜一猜:

(1)车主看到反光镜破了,会怎样?

(2)车主拿到了这张纸条,又有什么反应?

2.研读第二段,思考:结果车主的反应与常人想的一样吗?找出关键的一个词?(感谢)

3.提出第二个研读专题:车主为什么要感谢我?

4.讨论。

5. 交流:(参考)

(1)车主从纸条上看到了“我”的诚实。

(2) 车主从纸条上感受到了“我”对车主的信任。

(3) 诚实和信任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

6. 情境猜测:车主回来取车,发现左侧反光镜碎了,心想。突然,看到雨刷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心想:这个人不但,而且,还,浮在喉咙口的气一下子消了许多。又想。于是车主拿起电话筒,拨通了电话……

7. 分角色朗读对话。

8. 小结。一张小小的纸条,了了几个不起眼的文字,却唤起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实与信任———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9.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留“条”谈感想

1.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

2.老师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出示第三个研读专题:诚实、信任固然重要,难道金钱就不重要吗?

此时此刻,你的心间是不是激起了层层的浪花,那就拿起你手中的笔,也留个条吧。留给“我”或车主,告诉他们你此时的真实想法。(背景音乐渲染)

(观点参考)

(1)从单一面说,金钱也非常重要,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金钱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个人的生存。

(2)诚实和信任、金钱都重要。

(3)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1) 本篇课文中写的并不是说金钱不重要,只不过说是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体会“更”的作用。)

(2) 车主说这句话,是具体指留条、赔反光镜这件事说的,这里的金钱指的是赔反光镜的钱。诚实和信任是指留纸条的行为。车主的意思是赔不赔反光镜小事一桩,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4.小结:到底是金钱重要还是诚实和信任重要?分开来说,诚实信任和金钱都重要,但诚实和信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能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友好、更宽容,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5.自制书签,写上关于“诚信”的内容,可以是书中的句子,也可以是名言,还可以是自己的话。制作完毕,可以送给好朋友,鼓励他(她)做一个诚实的人,也可以留给自己自勉。

五、课外延伸

1. 最后,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篇读物,相信你读了之后会有更深的思考,更多的启迪。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 篇13

为了避免上学年出现的情况:上课时,想尽量拓展孩子的思维,在“你还能找到数量是X的物品吗?”这一环节中耗费了不少时间,结果课堂作业都没有时间去完成。课前我好好思考了一下,该如何紧凑利用这些时间,最后决定如下:

1、主题图中的各种数量分别有多少,由学生自己找,找到什么就说什么,但要求一定要表述完整,比如:我发现有1面国旗。(这里又发现一个问题,孩子数倒是没问题,但是量词不会用,尽乱用。比如一个国旗、5个房子等都会说,虽然一一纠正了,但是还是担心,因为这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平时在家半土半洋地和孩子交流,孩子的普通话也就这么半土半洋,而且经常有方言的谐音。)

2、在数生活中的物品数量时,可以适时点拨。事实上,孩子们还是很会选择的,而且自己延伸地也比较好。比如我请孩子们数一数自己小组有几个女孩,有几个男孩。当学生汇报完毕后,马上有孩子补充:“老师,我还知道我们班有几个女生和几个男生。“我还知道我们教室有27张(应该用把)椅子。”又有孩子说道。虽然这和数一数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们用到了数学知识——一一对应。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任务是我们的职责,但是我们决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应该为了拓展孩子的思维而教。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1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时,才会集中注意力地去把数学学好。因此我把课本中小猪、小兔盖房子的主题图做成动画片来播放,这样极富儿童情趣的故事情节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直观的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兔子和砖都没有剩余,那么就说小兔和砖同样多。一只小猪扛一根木头,还剩下一根木头,那就说明木头多,小猪少。学生在满怀兴致地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这一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理解和掌握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经验。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

合作摆学具卡片,并让学生说出,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比多少教学设计 篇15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有“缺陷”、“空白”的事物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以使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平衡,获得愉悦的感受。依据这一理论,在科学教学中就很有必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白,使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探索奋进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己建构、自主探索,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亲身体验去“补白”,探寻真实的结论,发挥主体意识,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材中留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求知欲的先导,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跃的成分。所以,在教材中留白,蕴涵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行动、想象、反思的空间。浏览科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有多处留白:或“只语片言”,或一组图片,或几个图表,或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幅图给学生创设了无限遐想和探索的空间。

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计划的发展性留白;还有对观察结果的留白;有的是侧重于操作性留白;还有的是旨在激活想象、引发思考的省略性留白……这些留白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搞清楚留白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本课第一部分内容为:照片上的大树。整页只有一棵大树图片和一句提示:“从图上看,我看到了什么?”很显然,这是一个故设的留白,因为,学生从照片中所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是很有限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笔者这样启迪学生思考:远看大树有什么?近看大树有什么?大树上面有什么?大树下面有什么?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想象,实现了教材留白的开放性、引领性和生成性。

二、提问时留白

科学家克莱因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解决、一种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人从整体意义上对科学活动的领悟。从本质上说,这种“领悟”离不开积极意义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而在提问时“留白”,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提问时,我们应依据教学内容,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留白”,有意给教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大气压强”时,笔者左手拿起一只盛水的大试管,右手把稍小的试管放在盛水的大试管中。问学生:“当我把相互套放的两支试管倒转过来,在管口朝下时,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会。”于是笔者操作给学生看,小试管不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反而沿着大试管壁上升了,即使竖直朝下抖动,小试管仍不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与学生的预测截然相反,学生发出一阵“呀!”、“噫!”的惊奇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探究时留白

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而探究需要观察,需要提问,需要预设和解释,这是一个发现空白,填补空白,探究未知,发现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在空白中求异,在空白中创新。关注“探究”中的留白,就是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留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揭示事物的基本规律。

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留有“余地”,给学生一定的开发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燃烧”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实验情景:在一块玻璃板上安置了一长一短两支蜡烛,蜡烛点燃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它们。让学生思考:罩子里面的蜡烛哪支先熄灭?问题提出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短的蜡烛先熄灭,而实验结果却表明长的蜡烛先熄灭。为此,绝大多数认为短的蜡烛先熄灭的学生感到惊讶。笔者就留下空白,让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一致认为,关键问题在于,蜡烛燃烧过程中,罩子里的二氧化碳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于是,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它的密度比空气小,浮在上面,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通过留白,不需教师讲解,学生就将问题解决了。

四、小结时留白

课堂小结是学生对一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回味、体会,使知识升华,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化。因而,在一堂课结束之际,教师要适当地“留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克服“填鸭式”的教学弊端。“留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会用“下节课接着研究”或者“课后请大家自由研究”作结语,至于学生是否真的研究了则完全不去管。在这个看似完美的收尾中,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和再次探究的欲望。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今天学习了什么(整理内化)?我学会了多少(对照检查)?还有哪些疑问(质疑提高)?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走出教室。或者教给他们课后研究的方法、保证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致,使学生们的探究不会因为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终结。例如:在学习了“电路”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惑需要解决的等等。让学生在自己的反思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五、板书时留白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它高度概括了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好多教师只追求板书的醒目、精练、完整,很少有教师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完整。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学习《磁铁有磁性》一课时,教师仅板书:磁铁。让学生通过讨论、预测、实验后,自己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教师进一步解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学生从而总结得出:磁铁有磁性。并请学生把课题板书完整:磁铁有磁性。

六、评价时留白

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而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采取的学习评价是课程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评价,可以适当的“留白”,点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和自尊。例如:在课堂上针对某些基础较差学生的不理想回答时,我们可以说:“某某同学已经能够答到一点了,真了不起,还有同学要补充吗?”或者说:“某某同学已经说出他的想法了,其他同学你们的想法呢,可不可以也象他一样说出来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不参与评价,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补充和讨论,自己改变原来的答案,完善知识体系。

上一篇:建筑模型制作教案下一篇:挫折与我同行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