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看中国知识总结

2024-06-11

从世界看中国知识总结(通用10篇)

从世界看中国知识总结 篇1

八年级地理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知识点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北半球、大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且四季明显

海陆兼备

与周边国家的比较

二、辽阔的国土

1、国土面积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世界第三

陆上疆界长2多千米

有陆上邻国14个

海洋面积--领海等海域约300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蓝色国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疆域的四至点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南:曾母暗沙

东: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西:帕米尔高原

南北相距—5500Km 东西相距--5000Km

3、疆界及临国

陆上疆界--22000Km

海岸线—18000Km

陆上临国:朝、俄、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海上临国:韩、日、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三、行政区域的划分

1、三级行政区划:

A)省、自治区、直辖市

B)县、自治县、自治州、市

C)乡、镇、民族乡

2、省级行政单位:共34个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首都北京

分布:

东北:3省~黑、吉、辽

北部:4省区~内蒙古、陕、甘、宁

西部:3省区~新、青、藏

西南:3省~云、贵、川

东南:7省~苏、浙、闽、台、琼、皖、赣

带方向:8省~“两湖两广两河山”

鄂、湘、粤、桂、冀、豫、晋、鲁

直辖市: 4市~京、津、沪、渝

特别行政区:2个~港、澳

从世界看中国知识总结 篇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开始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世界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大量能源被消耗,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针对目前碳排放现状,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樊刚等提出了以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的碳减排责任,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指出中国的碳排放实际是由他国消费所致,而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所以应该平衡国际碳排放责任;朱江玲、岳超等研究了从1850年到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量,提出我国今后要进一步促进减排,推动产业转型;张志强、曲建升等以19世纪20年代以来7个工业化国家和5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CO2排放数据为基础,计算了相应的碳排放强度以及与人均GDP的关系,分析了各国的减排历程。

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经济集团:七国集团(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简称“G7”国家)和金砖四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七国集团于1976年正式成立,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联合体,当时他们的GDP占世界总量的2/3,对推动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金砖四国”反映了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七国集团与金砖四国的经济产值占世界经济份额的2/3,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本文以这11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其2002年到2012年的碳排放量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各个国家的能源和产业结构对世界碳排放现状进行说明,最终为中国的进一步减排提供有效的对策建议。

二、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世界银行数据库得到了11个国家2002—2010年的碳排放量,再根据国际上通用的IPCC法计算2011—2012年的碳排量,能源消耗量取自《世界能源统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根据得出的数据来看,碳排放量排在前四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俄罗斯以及印度。美国作为经济第一大国,其碳排放量在全球碳排放中占到了很大的份额,在2008年之前是逐年上升,由于2008—2009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其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所以2009年的碳排放骤降,之后略有回升,但是增速缓慢;日俄与美国情况相同;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的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所以碳排放量每年在增加,尤其是中国的碳排放数额占到了世界的20%以上,近几年更是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碳排放量总体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正在向减排逐步靠近;加拿大、意大利以及巴西的碳排放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前是逐年增加的,之后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低峰值,随后经济发展缓慢恢复,碳排放逐渐增加。

总的来说,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以及俄罗斯是全球碳排放量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的80%以上。其中,作为世界两大经济强国的美国与中国,其碳排放的变化对全球碳减排起着重要作用。在2006年之前,美国的碳排放量一直最多,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之后两国碳排放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2003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不断增加,导致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中国碳排放的急剧增加;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量较少,再加上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进行,使煤炭的消费大大减少,极大地降低了碳排放量;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俄罗斯的经济水平,但是其碳排放却比俄罗斯少,这主要是源于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尤其是油气储量丰富,而日本国土狭小,能源储量少。剩下6个国家的碳排放总量较少,其中德国的碳排放量最多,平均为8亿吨左右;法国的年均碳排量最少,为4.06亿吨。

三、讨论

通过上述对两大经济集团2002年到2012年碳排量进行分析、比较之后我们看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有很大差异,同时不论是在发达国家内部或是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碳排放的差异性。由此体现出了各个国家不同的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排量差异较大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技术使用方面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调整能源结构,制定相关的“绿色能源”发展战略,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发展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把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20世纪60~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高能耗的重化工业,迫使这些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展能源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及其他的企业服务业等信息密集型产业,深化了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晚,现在正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业还是整个产业的重心,所以二氧化碳的排放暂时不会减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0.6%;同时,我国能源新技术的使用率较发达国家不高,新能源在总能源中不到10%,能源使用以煤为主。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1.3%,单位GDP能耗是国际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新能源发展技术落后,能源结构亟待调整。

(二)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

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分别排在前三位,一直以来他们主要靠发展重工业提高经济产值,在新技术的趋势下开始走向新的能源发展道路;意大利的工业化起步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开始探索新能源发展道路。英法德加等国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这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例如,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逐步实现了以金融服务和创意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调整;加拿大与法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们的产业结构相近,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德国的自然资源比较贫乏,而依赖进口会存在能源安全问题,所以本国主要走发展绿色能源的道路。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在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中,中国、印度和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且他们是“金砖四国”中的三个国家,但是中印与巴西的经济结构却不尽相同。目前,中印两国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虽然第三产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比重不高;巴西的产业结构顺序与发达国家一致,第三产业的比重最高。所以巴西的碳排放量少,而中印的碳排放较多。

四、战略与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制定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加快煤炭清洁技术的利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煤炭的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的66.6%,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的地位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要加快发展煤炭的清洁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吸取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已研究出来的煤炭清洁技术效率,如发展空气雾化水煤浆技术,利用煤粉、大量减少煤粉燃烧带来的粉尘污染,经物理加工达到以煤节油、代油的目的;同时可以尝试压缩空气来代替蒸汽作为雾化介质。

(二)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使用

目前,我国在新能源利用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均有使用,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平均技术水平比较低,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弱。为了实现我国2020年的减排目标,应加快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利用,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三)建立与国际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

土地问题:从世界看中国 篇3

土地是人类安身立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为人类提供粮食、蔬果、牧草、纤维;土地为人类保养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存环境。“民以食为天”,在土地当中,耕地和草原尤需倍加珍惜!

2007年世界耕地总面积约为15.5亿公顷,草原总面积约为33.8亿公顷,以世界人口67.5亿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约0.23公顷(3.45亩),人均草原面积约为0.50公顷(7.50亩)。耕地和草原依然是够用的。

然而,上述数字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例如,开拓农田已经使1/3的森林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加速发展,大自然对人类的过度索取开始给予“报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土壤的盐碱化和侵蚀也是导致耕地退化甚至消失的重要原因。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世界每年由于盐碱化而损失耕地近2400万亩。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日趋频繁,而且这些灾害大多发生在最肥沃的农耕地区。此外,建设水力发电站等能源开发活动也在不断耗费大量耕地。

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的城市化扩张使过多的农地被“非农化”,另一方面,汽车的迅速普及正在使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沥青所窒息。著名生态学家布朗说:“美国每辆汽车需要将近1/5英亩(1英亩等于大约6亩)的土地铺设公路和留出停车空间,每增加五辆车,就需要一块足球场那么大的铺了沥青的场地。被铺设的土地经常是农田,因为它平坦,而且,适宜耕作的、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地也是修筑公路和停车场的理想选择,而一旦土地被铺上沥青就不易垦复。”总之,各种因素将导致耕地日益减少,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从长远来说必将对世界粮食安全乃至人类生存本身构成严重的威胁。

当今世界土地问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人均土地资源的“动态性”:预计203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约83.1亿,这势必导致人均耕地和草原面积逐年缩小。二是世界人口与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导致人均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均匀,这意味着农地、特别是耕地退化和缩小的严重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是很不相同的。2007年世界各洲按照耕地面积大小排名依次为:亚洲、欧洲、北中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的耕地面积最大。然而,由于亚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4%,超过了其他各洲的总和,因此,亚洲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各大洲中反而名列倒数第一(0.14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60%(除了亚洲,世界各大洲的人均耕地面积均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相关研究表明,亚洲和南非洲的高质量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例最低,分别仅为20%和6%,而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为30%。

从国别看,2007年世界各国按照耕地面积大小排名的前10名依次为:美国、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其中美国、印度、中国名列三甲,然而,由于中国、印度是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人口大国,中国人均耕地仅为0.11公顷,印度仅为0.14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0.23公顷)的47.8%,仅为美国( 0.56公顷)的19.6%,在世界上排名第六十几位;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9%,仅为美国的25.0%。在亚洲,日本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6公顷,韩国只有0.037公顷,以色列只有0.053公顷,然而,极度缺水少地的以色列通过采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居然使自己成为农业强国。

从世界看中国知识总结 篇4

近来,西方主流媒体刊登文章称,中国近年在量子通信及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正在重回科技创新前沿。

如果李约瑟穿越到现在,也许会为那个著名的难题加上第二问:为什么中国又能够重返世界科技创新前沿?

古代科技的背影

1995年去世的李约瑟是20世纪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他在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许多重大科技成果。近来,又有一些中国古代智慧结晶逐渐为世界所知,例如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而提取出青蒿素,在去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新例子是,今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文化,同时也是凝聚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认知的科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李汀说。“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时至今日仍可精确对应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不同位置。而它所描述的物候变化,更多是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情况。但正如许多科学定律只适用于一时的条件,“二十四节气”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那时候的科学。

但遗憾的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没能像欧洲的一些理论那样,从地心说走向更科学的日心说再走向现代天文学,以至于“二十四节气”现在被列为文化遗产,而不是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起源,成为“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实例。

从“惊蛰”到“神威”

李约瑟如果生活在今天,很可能会发现中国科技出现了新的态势。“惊蛰”,这个标志着仲春时节开始的节气,似乎可以很好地描述中国科技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到“科技三会”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中国科技正走在伟大的复兴道路上。

《在千年沉睡之后,中国重新致力于发明》,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引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说,中国的研发开支在超过了日本,在超过了欧洲,而到有望超过美国。

文章列举了这种投入让中国科技拿下的多个世界第一:今年8月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神威·太湖之光”夺得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冠军、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最快的商用高速列车……

值得说明的是,中国科技成果的国产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去年,美国政府限制对中国一些机构出口芯片,“神威·太湖之光”并未受到影响,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并夺得全球超算冠军。中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副主任付昊桓说:“这说明在这些战略性科研领域,还是需要强调自主可控,有自己的技术做支撑。”

在学术界,世界权威刊物、英国《自然》杂志最近发布的“自然指数新星榜”也显示,中国科研机构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在全球100家科研产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机构中,有40家来自中国。

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科技的进步不仅得益于经济投入的增长,同时也推动着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

许多西方主流媒体都注意到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今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在一篇封面文章中指出,中国互联网企业做出了许多成功的创新,以至于西方企业正在借鉴中国同行的做法。更早时候美国《纽约时报》也刊文,认为原本是“老师”的硅谷企业已开始从中国获取灵感,甚至出现了“山寨”中国产品的现象。

《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文章认为,中国科技发展给经济带来的助力,甚至有可能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雄心勃勃的举动意味着,在对技术突破的全球探索中,出现了又一个选手、一个可以激发创新力的新竞争者,这种创新可能最终让全球经济再次走上一条更快增长之路。”

从四大名著看中国 篇5

分享: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更多 复制 0返回[锐思评论]关闭窗口 | 隐藏边栏

15858707 铁皮狐狸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3-02-24 18:07 [只看该作者] 从四大名著看中国之走投无路

看四大名著,不能只看到其中神魔乱舞的有趣,英雄好汉惩恶扬善的痛快淋漓,帝王将相纵横捭阖的权谋秘计,才子佳人荡人心魄的情孽缠绵。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里面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孙悟空大闹天宫,很是让一潭死水的天宫闹腾了一阵子。他提出的革命理论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一革命理论,与历来农民起义提出的号召如出一辙。陈胜吴广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就是孙大圣的轮流坐庄的理论么?大概孙大圣看到玉帝的排场,心向往之,豪言壮语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或者吃天鹅肉的心理作祟:“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率领他的猴子猴孙,攻占天庭,把天庭改朝换代成猢狲王朝,这就是孙悟空的革命理想。坐天下的是王,抢天下的是贼;在天庭里,坐天下的是神仙,抢天下的是妖孽,人间天上,奉行同一道德规条。

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斗不过妖猴,于是借师助剿,请来如来佛,妖猴斗不过佛祖,于是猴子被洗脑,跟随唐僧,充当了镇压各路反叛势力的急先锋,一路降妖除怪,最后官封斗战胜佛。从现有体制的反叛者到忠实维护者,进而变成现有体制的受益者,孙悟空用了五百多年。天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双方妥协,互相利用。孙悟空在当初跟他一样身份的妖魔前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仙佛,口含天宪,大展神威,实现终极自我价值。天庭也可以利用他充当打手,扫荡其他对现有体制构成挑战的各路反叛势力。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怎么都比不上他这第七十三变实在,能得更多实惠。

历代农民起义领袖的嘴脸,在这里被照妖镜照得毫发无隐。斗得过现有体制,就把玉帝的张姓朝廷改姓孙,斗不过就投降,自己的反叛实力就是跟朝廷谈判的本钱,兄弟队伍的头颅就是投名状,几番含娇弄态之后,即漂白了自己的出身。唐末朱全忠玩的是这一套,《水浒》里宋江玩的也是这一套。农民起义救中国?痴人说梦而已。

《水浒》里的宋江,玩的也是这一套,不过一在天上,一在地下。世人都怪宋江,怪他不该投降,他不投降又能怎样呢?梁山事业,实在无路可走。梁山政权,只不过是东京赵家朝廷的山寨版。想当年,赵匡胤在位时,也跟他们的宋大哥一样英明,一样讲义气,一样替天行道,到如今子孙不肖,宋徽宗赵佶昏庸无比,贪官墨吏扰乱天下,假设梁山事业百年长青,谁能保证宋江的子孙比赵佶一定强,好汉们的后代一定比高俅雄起?投降了倒好,中国历史省去了一个不必要的循环节。

好汉们的理想不过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贪官们的理想不过是大肆捞权大把捞钱多睡女人,后者是前者的衍生品,他们只相隔一张纸的距离。梁山与祝家庄,一个由好地主领导,一个由坏地主领导,好地主与坏地主的距离,也不过一张纸而已。

梁山道路,走下去将无路可走。只可怜了那鲁莽得天真可爱的李逵,为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永续飘扬,拎着一对大斧排头价砍来砍去,不知他端的要砍谁?

梁山道路,最终无路可走。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圣主贤相救国论,翻译成无产阶级口吻,就是只有刘备诸葛亮才能救中国。可惜枭雄斗不过奸雄,贤相斗不过奸相,仁义斗不过厚黑,刘姓天下无可奈何花落去,圣主贤相的理想一江春水向东流。仁义事业实在让人悲催,刘备诸葛亮只给后人留下一个欲哭无泪的背影。最终一统天下的司马氏,一点仁义的影子都找不到。

刘备诸葛亮事业的流产,意味着圣贤救国论的破产。

把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两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超世独立,一个人站一边,其他所有人站另一边。中国历史上所有读书人的脑袋凑在一起也比不过他思想的深刻。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告诉我们,封建社会已是穷途末路。身处康乾盛世而能认识到这一点的,绝无仅有。比他稍前的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痛心于明朝的灭亡,沉痛反思的结果无非是皇帝太昏庸,大臣太贪婪顾私利,不去从根本上否定制度,没有从我们固有文化中查找致命之处,反而抱残守缺,对传统儒家沾沾自喜,以为明的灭亡,不是儒家文化的失败,而是不能遵守儒家戒律的结果。

就像《旧约圣经》里的犹太人,每受一次打击,每遭一次失败,都认为是对上帝笃信不坚的后果,是上帝因为他们在异教间摇摆不定而降罚,因而每一次反思的结果都是更加信仰上帝。鸦片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先进的中国人反思落后挨打原因,还认为我们只是技不如人,而不是体制不如人,文化已落后。曹雪芹超越了他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旧式知识分子精英。

他通过贾宝玉的口告诉我们,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文化已是走投无路。贾府里面的男人,从上到下全都灵魂烂透了,封建社会的大厦靠这些人支撑,倾倒是必然的事。不仅如此,贾宝玉还以戏谑的口吻否定了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教条,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这一条认识是从根基上否定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最崇高的东西都被他看穿看透了,他还能跟周围的男人沆瀣一气么?他还能从父命读八股考科举光耀门庭为这一腐烂的家族提供继续腐烂下去的养分么?

所以贾宝玉清醒坚决地拒绝了合作,不愿为这个注定要烂掉的社会陪葬。可惜宝玉的心思书中无人理解,就连他深爱的林妹妹也半点不知,他只能“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了。他的愁恨,他的傻与狂,是出于绝望,他找不到新的道路。《红楼梦》所深刻揭示的,不是曹雪芹所处的朝代已濒临绝境,此时是大清盛世,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无限风光的时代,他揭示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走投无路。林妹妹的葬花词,在贾宝玉听来,在后世的我们听来,是唱给所有中国人的一首挽歌。

《西游记》《水浒传》告诉我们,农民起义,革命造反不能救中国;《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伟大领袖不能救中国;《红楼梦》告诉我们,我们真的已走投无路。

从企业文化看中国的发展 篇6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聚集社会上优秀人才与其共同奋斗的。

企业文化看得见吗?

凡企业都有文化,有文化必表露无遗。或先进,或落后;或活跃,或僵滞;或新意盎然,或陈词滥调。犹如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文化也不例外。要办好企业,必须研究文化,而认识文化的定则,正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品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将企业比作人,那么所谓“表露无遗”,说的是一个人的内涵,他的角膜、骨髓、血液、内分泌、神经之类的状况,以及他的气质、追求、习惯、情操、意志、能力等,必定会在这个人的谈吐、处事、活动、反应中如实地体现出来,无法做作,无法掩饰。这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外化,就表现为文化。企业也如此。一个企业的文化层次,照样可以从它的外部表现看得清清楚楚。企业文化如何由表及里?

一般说,人们对一个企业内在的文化涵养,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观察确定的:首先是它的目标定位。那个企业究竟是在从事一番事业,还是只为了捞钱?是在不断提高服务素质中合理地持续赚钱,还是一锤子买卖?在整体上,企业家只有为了事业,才能脚踏实地、眼光远大、摒弃幻想、崇尚诚信,从而也才可能把企业真正办好。反之也是很明显的。

其次是它的跟进措施。定什么制度?用什么人?产权清晰吗?管理科学吗?提倡学习吗?信息畅通吗?变革及时吗?与时俱进吗?

再次是它的员工状况。看叶知树,树干和树根的生命力完全可以从树叶的状况看得一清二楚。员工的工作效率怎么样?精神振作吗?抢着做事吗?多快好省吗?乐于服务吗?居安思危吗?说到做到吗?在差错面前敢于承担责任、检讨自己吗?互相配合和谐吗?勇于创新吗?勤于学习吗?能不断自我超越吗?习惯于只按指示做事吗?热衷于拉关系、吃回扣吗?等等。

企业文化有哪三个定则?

“内决定外,由外可知内”,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定则。

这里自然产生一个问题:难道不可以对企业适当打扮包装一下?当然可以。一定的打扮包装会促使内在因素的活化,但打扮包装是需要基础的。很自信的成功企业,它的广告只有标识和非常凝练的语言,决不会成天高喊什么“天下第一”。而有的企业,内部斗争激烈,谈不上有什么活力,但在其宣传画册上却是大量喻意团结拼搏之类的文字和图片。有的企业虚弱得连发工资都困难,却仍在鼓吹如何富有。有的企业专门雇人写文章,经常用很美的词句去掩盖其内部的难堪和糟糕。所有这些常见的事实,说明打扮包装有很大的市场。当然企业的难堪要做两种区别:究竟是由于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但终究能克服的暂时困难,还是由于内在的脆弱所带来的难以解决的本质缺陷?究竟是为了暂时遮人耳目,还是为了自欺欺人?如果是后者,只能说那个企业是在下决心为世人制造笑料。办企业的人若不在内部条理上下功夫,而企图通过涂脂抹粉使自己变得神采奕奕,即使能换来一时的廉价喝彩,早晚也要露马脚的。只有书呆子才会相信那些贴在门上、写在墙上、印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豪言壮语都是真的。“企业文化不是贴上去的,也是贴不上去的”,这是第二定则。

人皆尽知,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企业员工的素质。但员工的状况,整体上取决于第一把手。什么人喜欢什么人,完全不符合第一把手要求的员工在企业中一般是呆不下去的。实际上,所谓企业文化,指的就是这企业的第一把手按其目标所推崇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用人标准、办事路径、环境设计等要素。第一把手的志趣爱好、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对这个企业文化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企业中能对企业生活、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企业目标起导向作用的,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第一把手。第一把手想得明白或不阻挠的事,往往能得以贯彻;反之,只要第一把手有所抵触,别人再努力也白搭。很多研究企业文化的人,总是从研究第一把手的为人开始,是很有道理的。这样,问题就可以主要归结为第一把手本身的修炼。

而所谓修炼,首先是指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与同行严峻的竞争中,对形势、对环境、对员工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总结。第一把手的进步主要依靠自己的学习,在交换中学、在比较中学、反复地学,以求做到知理、知人、知时、知法、知运。要相信,只要耻于落后,不甘心失败,他们总会接受新事物并因此提高文化素质的。因为他们毕竟希望自己的企业向前进。当然,如果他们固步自封、不思进步、刚愎自用、玩世不恭,企业的衰落乃至消亡也就很难避免。企业界大量沉浮之事,最终都可归结为第一把手的文化定位。所以,“企业的文化总是深深打着第一把手的个性烙印”,是为企业文化的第三定则。

企业之间的角逐,当然表现为经济实力之争。但从长远看,是什么力量造成企业的兴衰并促使彼此经济实力发生转化?回答只有一个:文化。在中国做事,无疑要懂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问题是我们正走向世界范围的角逐,一个中国文化,够吗?有人甚至抱着糟粕当经典,什么“照顾哲学”、“面子政策”、“打点”开路、瞒骗之道„„很是可悲。应该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还需要津津乐道企业文化,实在是因为人类先进文化在我们的一些企业中,依然相当稀缺。我们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之中,很多企业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了从不规范的环境中去捞取好处,以“钱化”去取代文化。据媒体报道:九成上市公司老板都不诚实。不少企业家的内心,甚至说不清楚什么叫规范。而在西方企业界,“企业文化”这个词几乎鲜为人知。他们那里当然也常有不规范行为,仍有一个文化定位问题,但普遍意义上的先进文化,在全社会也包括企业界已经渗透得很深很深了。由此,不妨说,今天我们研究“企业文化”正是为了明日淡化乃至消失“企业文化”的提法。因为,它是不言而喻的事。

由海尔文化看企业文化国际化。海尔集团作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企业集团,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文化。海尔自创业初期,就高扬企业文化的大旗,不断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最大限度地给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通过树立员工的敬业报国价值观,并将之体现到企业制度中,反映到员工的工作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事变的方式等企业作风中。海尔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现代化、市场全球化和经营规模化,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

海尔文化的成功为我国企业文化走向国际化树立了典范,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将如何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缔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我们的国家一起加入 W TO呢?第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动摇。第二,因地制宜地促进企业文化多元发展。第三,企业家的自我升级。第四,提升“以人为

本”的企业文化竞争力。第五,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文化创新。

从富士康跳楼门事件看企业文化深层变革的必要。在当今知名企业中,员工死亡事件非富士康公司独有,只不过富士康集中了“13连跳”,并曝光于世。对于近年来知名企业经常出现类似问题,不可不唤醒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思考,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其文化思维引导下的行为,文化思维出现问题,便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的困惑。

中国工业化经济崛起的速度是世间罕见的,文化的转型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然而经济与文化的共进并非可以用齿轮来组合,机械的动力代替不了人的动力,强调快速工业化,企业中的人便失去了平衡,企业发展的环境便会在繁荣的金字塔里,从内部坍塌,成为繁荣的悲剧。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有关。富士康的事件不仅是其自身的问题,也包含着社会性问题,许多企业也面对着与富士康同样的危机,因此企业家们务必要头脑清醒起来,认同文化上的危机存在,并且尽早地将文化危机排解,并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在企业文化变革中寻求灵魂的净化,寻求企业更加纯真的凝聚力。

对于员工来说,要学会在现实与梦想发生巨大差距时调整心理状态,摆正态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来实现心中所愿,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碰到挫折和失败绝不以轻生的方式表达不满和失意。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意志坚强、百折不饶的人才可能成为胜者,逃避的行为只能显示个人的胆怯和懦弱。

对于企业来说,文化管理和制度管理是同等重要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口号和美丽的辞藻,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关爱员工就是关心企业本身,追逐利润固然重要,但没有忠诚于企业的员工作为支撑,企业的发展也将在竞争中化为泡影。企业文化的落地与否,关系到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对于政府来说,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主体的调控职能不是一句空话。企业的和谐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而也是政府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对企业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员工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等的监督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因此,对于一个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来讲,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国际上找到市场,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包括技术、人才、品牌知名度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而要让异国他乡的顾客也认可你的品牌,首先你就必须让他们先认可你的企业和品牌文化,所以把以企业和品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企业文化推向国际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从内容主导论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篇7

电子商务出现至今,在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经历着人们对它认识的加深。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总裁贝索斯在谈到亚马逊的成功秘诀时,只说了三个词“技术、技术、技术”。而美国纳斯达克总裁约翰.沃尔却在几年后强调,电子商务最最重要的是“内容、内容、内容”。电子商务模式为什么会从技术主导逐渐发展到内容主导?内容主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笔者日前采访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龙源国际集团总裁汤潮。

走进龙源国际集团CEO汤潮的那间办公室,第一个印象是房间布置得古色古香,房间里摆放着各种中式家具,墙上挂着的则是古朴、典雅的的墨匾、条幅。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如果不是他與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那幅合影照,很难看出他曾在国外留学多年。眼前的汤潮沉稳与内敛,谈话语调平和。他说,随着因特网的大众化,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即将来临。这时候因特网将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内容制高点的争夺,人文知识分子将更多地参与其中。最终的竞争将是文化内涵和文明模式的竞争。

汤潮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仅仅是出于他对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更是源于他的成长经历。汤潮1956年出生在位于河西走廊上的酒泉,1978年,作为四川外国语学院的优秀生,汤潮参加了文革后国家首批公派留学生的选拔。“头班车”只有24个名额,数万学子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一个考场竟安排了16名监考官,三轮拼杀下来,汤潮高中金榜,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了公派留学的“头班车”。

1986年加拿大约克大学再次向汤潮伸出了热情之手,不过这次是邀请他到该校任教,教中国哲学。这期间,他在《人民日报》、《哲学研究》等国内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学术理论文章。他1988年提出了“知识主体论”,在波士顿和东京的东方学大会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国外著名的学术刊物和出版社约他在海外发表。但汤潮认为,这个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更大,所以他希望在中国发表该文,而不是将它作为“外来的思潮”。

1994年,汤潮选择在北师大学报上发表了《知识主体论——对当代社会的哲学思考》,并引起较大轰动。就在汤潮在学术上开始崭露头角时,他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经过深思熟虑,年轻的汤潮决定告别已有的教职和丰厚的收入,去追寻心中的另一个目标。

谈到“弃文经商”的过程和原因,汤潮说,他没有“弃”文,而是“以文经商”。他是在实践自己知识主体论的理想。他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不但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而且是中国的巨大财富,同时它必将成为未来网络的主导。于是汤潮开始创办一个以知识主体思想为指导,以知识为主体的公司——龙源国际集团。

据汤潮介绍,龙源国际网几乎囊括了当今中国文化的精华,包括龙源国际书网(www.dragonsource.com)、龙源期刊网(www.qikan.com)、北京影视节目交易网(www.TV-trade.net),多伦多龙源文化书城、音像书店,加拿大万象出版社等。据了解,龙源国际网目前备有三十多万种最新中文图书,是海外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龙源期刊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站。

以龙源期刊网为例,目前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800余种期刊中,龙源期刊网汇聚了500多种,包括《当代》、《新华文摘》、《人民文学》、《青年文摘》、《读书》《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名刊。龙源网突破了时空的阻隔,读者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通过龙源网,从容而方便地阅读到所需的刊物,从而为中国的文化期刊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了路径和方法。

龙源期刊网的业务主要包括将期刊以电子版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向读者提供阅读服务。在与相关刊社签订电子期刊制作和代理协议后,由龙源对期刊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后通过龙源期刊网展示和销售。读者根据他们看到的期刊和每篇文章的内容简介,确定是否购买电子版在网上直接阅读。龙源同时也提供6000多种期刊的纸版的订阅服务。并不遥远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媒体上网已是大势所趋。网络媒体使传统媒体踏上了“高速路”,同时二者的合作也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报刊来说,如何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商机?汤潮的建议是,应当尽快地建立各期刊社自己的形象网站,在网站上发布有关期刊社的介绍和消息,提供同读者的交流平台。

在汤潮看来,期刊通过网络传播营销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期刊通过互联网制作电子版不但将获得很好的展示效果、提高知名度,而且必将会建立同读者的互动联系,扩大发行量和营业收入。各期刊社不应该把期刊的电子版看成是对纸版的否定或对立,而应该看成是对纸版的补充和扩大,是期刊发展的新空间。互联网的优势将能够弥补传统期刊的不足,比如杂志网站可以及时地使读者获得各期目录信息,使过期内容资源得到持久利用和展示,这是纸版期刊所不能做到的。而随着期刊网站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读者对此的认识改变,期刊网站的盈利将不再是遥远的未来。

龙源除了致力传播中华文化外,同时还注重建立一支拥有共同理念的管理团队。龙源的中国公司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文化沙龙,洋溢着一般网络公司少有的文化气息,员工谈论的话题竟然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而翻阅龙源的员工名册,记者发现该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中不乏作家、诗人和资深编辑等人文知识分子。而汤潮本人就是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哲学博士,出版过诗集,翻译过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那是一本艰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名著。

2000年5月,龙源中国公司还率先在中国大陆推出“电子版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模式”。汤潮说,这是为了使知识摆脱资本的控制,实践他的“知识主体社会”的宏愿。在运作模式上,龙源公司一反许多网络公司一次性买断著作者作品电子版产权的做法,通过适当的价格评估将著作者作品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公司的股权。也就是说,作家到时候可以用作品入股,按照该作品的被点击率分阶段分红。甚至网站的访问者也可以通过对网上作品的合法改编或续写与原作者共享知识产权。这样,网络公司和著作者乃至访问者之间就建立了真正平等、互动、双赢的关系,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从此将真正获得主体地位。“而中国迈向知识主体社会,将是超越西方文明,走向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情结颇浓的汤潮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他认为,网络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宰,华语网民将与英语网民和其他语种的网民三分天下。中国的方块字、中国文化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新经济竞争的主导资源。“一旦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文化舞台上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汤潮最后说,美国和加拿大的网络公司目前都正在由技术主导向内容主导过渡,而中国的网络公司技术主导的色彩眼下仍很明显,许多公司的CEO几乎全都是学技术出身的。汤潮预言,中国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必然逐步由技术主导向内容主导转变。“文化和思想最终将主导因特网”。

从今年元月开始,龙源期刊网(www.qikan.com.cn)开始向国内读者服务。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推出了面向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的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上海市委、中央党校、北师大、人大、清华、北大、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大、湖南湘潭大学等50多家单位已经开始使用。三月份推出的“龙源期刊阅读卡”面向广大读者。读者一卡在手就可以随时网上阅读上千种中文期刊全文电子版。

中国的内容资源也已经通过龙源网走进了西方的主流社会。目前,北美的500多家图书馆都是龙源的客户。龙源正在为美国纽约的皇后图书馆、布鲁克林图书馆、加拿大的Richmond Hill 图书馆等建设中文电子期刊阅览室和图书馆。今年2月美国全国教育委员会主席正式宣布,作为战略决策,美国的中小学都将把中文课列为必修课。龙源正在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组织了精兵强将,把目光瞄向庞大的北美中小学市场。

在北京刚刚结束的“中国首届数字传媒高峰论坛”上,汤潮作为特邀嘉宾,做了题为“电子期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路”的演讲。他说:“随着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到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终于找到了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的手段:这就是让中国的内容资源数字化,通过我们自身的市场网络进入全球的千家万户。”

汤潮个人档案

从“抗疫答卷”看中国制度优势 篇8

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情是对我们国家的一次重大考验。截至目前,对比于国外,我们国家在战疫抗疫方面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这份成果根本上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疫情防控的“中国答卷”,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中国制度优势,中国制度的活力也进一步得到释放。

以下是我对于此次疫情所体现中国制度优势的几点总结:

首先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自上而下建立了相应的疫情防控领导体系,党的领导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全面加强和不断巩固。党中央在疫情防控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抓落实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而西方国家大多打着所谓“自由”的口号而懈怠处理,也没有从上至下统一领导,最终导致疫情的扩散。

其次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优势,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疫情面前,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医护人员、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社区干部、志愿者、下沉干部、基层干部及媒体记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逆向前进,迅速驰援湖北各县市和省会武汉。从中央到地方,各条战线各个系统及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全力支援疫情灾区,筑成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和“钢铁长城”,形成了抗疫人民战争的巨大洪流,它生动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中国奇迹。

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视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不计一切代价拯救人民生命,并根据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切实解决就业等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难题,特别是采取兜底政策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执政理念和我们党忧民、爱民、重民、护民的赤子之心。为了人民,才能够依靠人民,疫情发生后,在党组织的组织宣传和带动下,市县、乡镇街道、村和社区的工作者、志愿者、下沉干部,一线民警和其他广大群众义无反顾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开展地毯式摸排、网格化管理、驻点式包保、全天候“卡口”,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做实做细联防联控措施,织牢织密各级防护网络,疫情防控工作真正落实到了每一个街道社区、每一个企事业单位、每一个机场车站码头,落实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网格、每一户、每个家庭和一个人,形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和最严密的防控网络。

从世界看中国知识总结 篇9

摘要: 作为中国主要的产瓷区之一,景德镇的陶瓷经营已从传统深耕发展到现代创意,从民间艺术交流到官方整体传播。从景德镇,可看出我国陶瓷营销的发展。

关键词:陶瓷、品牌、营销、市场

一、中国陶瓷发展史

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至此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居民;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二、中国陶瓷的市场营销现状

陶瓷行业虽然古老,但这并不代表现代陶瓷产品的技术含量会逊色于其他行业。目前,用户对陶瓷产品的使用性能、个性化特征等均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并不断向精细化、高标准化、高要求化方向发展,高技术陶瓷也已被景德镇市确定为未来陶瓷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三、建立陶瓷品牌扩大陶瓷营销

品牌作为产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在市场上经常可以发现,同类产品,有的品牌消费者竞相购买,有的品牌无人问津。因而建立一个优秀的品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企业产品策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的发展与成熟,产品的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要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实质性创新已是步履艰难,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育品牌个性化的难度。这些挑战和威胁并非对于品牌本身,而是对于品牌的功能或者说管理。国内陶瓷业的品牌管理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呢?首先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针对该问题所做出的管理制度的变革和策略的调整。其次,通过对强势品牌的经验总结,能够为国内企业实行名牌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强势品牌,一般被认为是那些能够特别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与繁荣的品牌。拥有强势品牌,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取消费者的忠诚和巨大的商业利润。

近千年的瓷业的发展已经使景德镇产业结构、从业人员、地域文化都打上了“瓷”的烙印,已经具备了品牌的象征性、代表性、归属性、可开拓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品牌已经不仅只是一个符号,而更是一种资本。景德镇,是近千年才形成的品牌资本。

尽管在中国历史也有不少优秀的制陶作坊,景德镇依然是中国人心中的瓷都,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也不断的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制陶厂家。但是在远在元朝就已经奠定了瓷都地位的江西景德镇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依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景德镇的瓷器一直以来以瓷质细腻,瓷薄如纸,其声如馨而闻名于世,它生产的瓷

器向来都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因此它作为制陶中心的地位在普通百姓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福建的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的佛像相当有名;山东博山的黑瓷,风格朴实,是北方一带的生活用瓷;其它一些诸如近年来崛起的广东佛山、广西石湾等也是相当不错的制陶厂家,至于普通消费者对于它们的影响多是来自于朋友的介绍,商店里看到,产品上印有所了解,不像景德镇那样耳熟能详。

四、产品转型

一般企业的品牌能够被兼并、被收购,但对于“景德镇”这样的品牌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没有危机,德化申报“中国瓷都”就是一个例子。这里所说的转型并不是品牌转型,而是指在一品牌下产品的转型。工艺瓷是陶瓷文化的体现,但它的市场非常狭小,且稳定性太强。景德镇是瓷都,就应该在保持特色的同时走“大陶瓷”之路,应该走艺术瓷与日用瓷、建材瓷、装饰瓷相互融合的道路,这样既保证了品牌特色又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并扩大了市场,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齐飞跃。但产品的转型并不是任意的,任然要从品牌自身的特色出发,要以品牌特色为核心。

五、对关系营销模式的掌握与运用

陶瓷产品具有重复购买率极低、购买决策周期较长、关注度低等特点,企业若能利用现有顾客口碑进行宣传,营销效率便往往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客户关系管理和售后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之下,传统的营销模式是通过不断挖掘新顾客来获得销售增量,而“关系营销”模式则更重视现有客户关系的发展与维护,这与陶瓷产品市场的客观情况显然更为适应。近年,部分陶瓷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不少企业陷入价格战,关系营销恰能通过与顾客建立长期相互信赖的关系,避开价格战等低层次营销措施,有效地降低营销成本,形成差异化的经营壁垒,提高竞争力。此外,对重视关系营销的企业而言,除了重视与终端客户的关系外,生产商与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也不会被忽视,因为在陶瓷行业的整个供销价值链中,经销商和设计、生产部门同属最重要的战略环节。〖JP+1〗例如,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原营销经理何干就曾力主由厂家直接对经销商和市场进行保护,他甚至不惜主动从经销商手中把本不需要厂家负责的滞销产品买回来,由厂家直接处理,使经销商从产品积压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这些做法使得经销商对企业重新恢复了信心,使销售收入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突破1 000万。可见,能够善于运用关系营销、积极与价值链上各关键环节实现合作共赢的营销人员,无疑能让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变得更有效率。

六、营销新发展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热点也随之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企业中各项技术的应用也得到空前的提高。这一切都促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必须采取新的营销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与不断变化的大潮流大趋势相适应,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占据一席之地。

景德镇的陶瓷营销主要发力在专业的销售市场(基地、名院)、展会营销、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运营等方面,具体有:

一专业市场

1、景德镇市中心黄金商圈地段懂得陶瓷品销售市场

2、生产仿古瓷和艺术瓷的作坊群

3、离市区较远的大型陶瓷专业市场或园区

4、创意街、基地、研究院、艺术苑和文化长廊

二展销营销与艺术展销

自2004年景德镇首届瓷博会举办以来,每年10月下旬举行的景德镇陶瓷博览会,海内外客商云集中国瓷都,展会营销为景德镇瓷器与境外的艺术交流、招商引资和走向世界提供了高水准的合作机会与商贸平台

三网店营销

近期,一位淘宝网店店主介绍,廉价陶瓷网店刚开不久,但进入其网店,发现陶瓷品种非常齐全,目前有近300个款式,有骨瓷礼品餐具、厨房用品、卫浴套件、咖啡具、酒具、精致茶具、家居装饰、婚庆礼品、陶瓷饰品及儿童环保卡通餐具等产品大类。据店主反映,景德镇有些网店的品种有上千种,这得益于景德镇是一个陶瓷界无可比拟的品牌,又是天下陶瓷产品的集散地,迅速带动了网店的发展,景德镇陶瓷网店、淘宝店铺和淘宝商城将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链中的一支销售劲旅

四发展绿色陶瓷

绿色建陶主要是指在原料开采、生产制造、废弃物处理或者再循环等环节中是无害的、健康的,并且对地球环境的污染最小。这种建陶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因此绿色建陶就是从健康、环保、安全等方面对建陶的品质与性能的综合评价,它代表了建陶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建陶就是研究、设计和开发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绿色产品。绿色建陶已成为建陶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发达国家以朝着这方面发展,我国建陶工业应加快绿色建陶工业的发展步伐,用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建陶服务社会、抢占未来的建陶市场

从炼丹术看中国古代化学发展 篇10

下面是一篇关于从炼丹术看中国古代化学发展的论文,对正在写有化学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摘 要:道教与中国古代诸文化形式中关系最密切的,首先当推古代科学,尤其是化学。中国古代化学在很长时期的发展都是与道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道教对中国古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应继续应用道教中的积极思想推动现代中国化学的发展。

关键词:炼丹术;中国化学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佛教、儒教并称中国三大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三教格局。它产生于东汉未年,兴盛于隋唐,明清之际趋于哀亡。道教思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就是天人合一,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们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服食丹药。正是道教徒们对丹药的追求,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一、化学的起源——炼丹术

化学家普遍认为,近代实验化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炼丹术,而欧洲炼丹术来自阿拉伯人的炼丹术。化学,英文名Chemistry,正是源于阿拉伯炼金术Al-Kimiya。其实阿拉伯人的炼丹术又是从中国古人“点石成金”的炼丹术衍变而成的,据考证,金液的泉州语言正是Kim-Ya,而泉州正是唐代最繁盛的通商口岸。据《史记》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炼金术,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代已经相当盛行。西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曾召“天下怀协道艺之士”从事炼金活动。而西方直到公元后一世纪才在埃及出现,约比中国晚500多年。因此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成了化学的最早起源。

二、道教炼丹实践活动对中国古代化学的孕育及推动

中国的化学诞生于炼丹术。炼丹术是我国古人为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来自于古代神仙思想与不死药的传说。所谓“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一粒金丹吞入口,始知我命不由天”。

历代道教信徒为了追求长寿永生、得道成仙,他们对不死药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他们一直对炼丹术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炼丹活动,这为炼丹术提供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贡献。据史书记载,秦穆公的女婿萧史就曾在宫中炼丹,他曾经炼成“飞雪丹”给秦穆公的`女儿擦在脸上(实际上是炼成的铅粉)。他也许可以算是最早的化学家。

汉代是炼丹兴起的时期,虽然没有炼出真金,却也制成了多种貌似黄银和白银的假金。更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反应,最主要是铅、汞、硫、砷等之间的反应,还创造了各种炼丹仪器和提炼药品的方法。东汉时期,大炼丹家魏伯阳编著了一部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炼丹书——《参同契》,书中记载了铅、汞、硫等的化合和分解的知识。(外国现存的最老的炼金术著作是圣·马克书稿,是公元十世纪的抄本)。

中国炼丹术发展到魏晋时期,历来为方士们所推崇的神丹大药就是“还丹”、“金液”。东晋道士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所载“金液方”,所配溶液可以溶解黄金。葛洪还提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是炼制水银的原料,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就是说,将丹砂锻烧,其中所含的硫变成二氧化硫,而游离出金属汞(水银)。再将汞加以烧炼,会生成HgO,而HgO加热后又可以游离出汞。这个过程实际是以下的反应:HgS+O2=Hg+SO2,2Hg+O2=2HgO。说明这个时期炼丹家对于合成反应、分解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唐代,炼丹术由于统治者们的推崇,发展到全盛时期。许多炼丹著作有了更实际的内容。比如,唐宋道士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丹砂、水银等物炼丹时,制出一批中成药。这时中国炼丹术也传往阿拉伯国家,促进了阿拉伯炼金术的发展。阿拉伯炼金术后来又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炼丹家虽然没有研制出长生不老的金丹, 但通过炼丹的实践总结了不少化学方面的经验,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道士在炼丹时,发现硝、硫、炭混合燃烧的现象,就促成了黑色火药的问世。这些炼丹实践活动对我国古代化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道教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学发展的启示与意义

道教炼丹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为道教追求长生的生命哲学观服务的。道教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认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入口亿万年”,炼丹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敢于与死亡作斗争的勇气和延长生命的信心。

中国古代的化学在启蒙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在真正形成学科门类上却被西方赶超。由于近代中国长期以来封闭自守,和世界其他国家缺乏交流,化学水平也曾一度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中国的化学得到了大力发展,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收录总数继美国之后位居第二。但是我们也要认清自身的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社会主义的时期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强调“以人为本”,这与道教乐生、贵生的思想是不冲突的。我们要正确评价和认识到道教思想里蕴藏的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积极推动现代化学的研究和发展。具体来说,现代的化学家们应积极吸收传动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努力促进我国化学向世界顶尖水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化学,更多得将化学研究理论转化为服务人民生活的直接成果,为人们创造方便、健康、安全、绿色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为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探索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光.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及缺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

[2] 张厚宝.道家炼丹术与丹药[J].时珍国医国药,,3.

[3] 戴建平.六朝炼丹术及其化学成就[J].科技与经济,,3.

[4] 杨光.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及缺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16.

上一篇:安监总厅管二〔2011〕246号下一篇:步入大学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