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2024-10-16

如何进行课堂小结(共9篇)

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篇1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总结

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难免经验不足,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限。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往往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本学期我校的教研周活动却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进行数学课堂小结,通过本次活动让我对数学课堂小结有了较深的认识。活动之前针对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数学课堂小结进行了一些小结和反思,教研活动中我们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接着看了一些有关数学课堂小结的教学视频,最后组长进行了相应的总结。通过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人就这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本次活动,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其实,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开场白,教学过程,结束语,缺一不可,都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体现出这堂课的完美。世间万物都是唯物而又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也有尾,有始便也有终。课堂小结与一堂完整的数学课教学来说,必不可少,而且是至关重要。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巧妙的课堂小结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入很重视,因为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更因为好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很重视,因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一堂好课最出彩的地方;第三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很重视,因为它是发现问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面;也许课堂中应该重视的内容太多,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但是一节课下来,简单地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巩固提供方向,为学生亡羊补牢提供机会。而且课堂小结应如点睛之笔,贯彻“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精神。但也不能脱离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流于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深入到教学中的情况,设计好小结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并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知识要领,突出重、难点,明确注意事项。小结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小结,调动思维积极性,活跃客堂气氛,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恰如其分的课堂小结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我们就不必再为学生的不好而煞费苦心了。课堂小结的时间往往不多,因此,课堂小结力求简约、高效,对于教学内容取其精华,高度概括,准确简明,借助语言艺术的力量,完整的体现美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揭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同时,要求教师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精心设计,使学生急于求知,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

本次活动之前我的课堂小结比较单一,经常是以问题的形式简单的进行课堂小结。但通过本次活动让我认识的数学课堂小结有多种形式,本次教研活动我们主要讨论了以下几种数学课堂小结形式(1)知识梳理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梳理知识可以采用四种不同的方式:

阅读式:在课的结束时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看看课本。

问题式:师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结构。

口诀式: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制口诀让学生朗读、记忆的总结方法。

图表式:用图表或列表的方法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3)拓展延伸式

这种小结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4)问题启发式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与本堂课有关的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5)影音赏析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儿歌,或是看录像、浏览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小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在不同时间里完成,但无论如何这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讲究导入设计,更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既能巩固新知识,又能强化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我们再不必为学生学不好而费心了。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总结需要讲究设计。可通过简单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巩固提供方向;通过小结理清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握重点;通过归纳,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现,深化理解,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自己上的每一堂课中的课堂小结,让自己的课堂小结的形式更多样化一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篇2

一、课堂小结片断

师:看来, 同学们对于折线统计图越来越熟悉, 理解得越来越深了如果把从刚上课开始到下课这段时间内你们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程度也用一条折线画出来, 会是什么样子呢?想一想!画一画!好, 拿出2号作业纸 (如图) , 开始吧!

(师巡视, 选三幅:生 (1) 从0开始画到完全理解;生 (2) 不从0开始画到完全理解;生 (3) 从0开始画到不完全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几名同学的学习成果.

从0开始到完全理解, 评价:这是谁的作品?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 (1) :这节课没上之前我对折线统计图一点都不了解, 现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理解了折线统计图.

师:能把你理解的内容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生 (1) :我知道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很多地方是一样的, 折线统计图只不过是把直条统计图中的直条变成了点再用线连起来.

追问: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 (1) :是通过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放在一起比较出来的.

师:对, 有比较才会有发现.比较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生 (1) :我还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线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生说时师指板书配合)

师:谢谢你!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回顾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指生 (2) 的作品 (不从0开始到完全理解) 评价:这幅作品好像有点不一样?看出来了吗? (生答) 哪位的?为什么不从0起点开始呢?

生 (2) :因为我课前听说过折线统计图, 对它有一些了解.

师:原来如此!

师指生 (3) 的作品 (不完全理解) 评价:这幅是哪名同学的?你是怎么想的?

生 (3) :我没有画到完全理解, 是因为我觉得这只是我们学的第一课, 折线统计图应该还有其他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从上课开始的不理解或是有点理解, 通过一节课的认真学习, 现在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理解了.而这名同学则想得更深更远, 他认为我们的认识才刚刚开始!他的看法是多么的有深度啊!掌声送给他!

师:看来, 这节课每名同学的学习都呈上升趋势, 对吗?那么, 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对知识的学习也会呈什么趋势?让我们一起用手势比划出来, (生一致举上扬手势) 让全场的老师都为我们见证!

反思:在本案例中, 我采取了图示的方式, 集巩固练习与课堂小结为一体, 引领学生通过画图巩固画法;通过解说图意概括梳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通过交流提炼升华, 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感受到“学无止境”, 感受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最后, 通过手势比划学习趋势激励学生去继续探索.

再反思: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小结应该有不同的形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小结都是采取师问生答式的口头叙述的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小结方式:如上述案例中的图示法, 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梳理新知, 归纳总结;再如我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一课结束时编了几句歌诀:小数点真正小, 它的作用可不小.向右移是扩大, 向左移要缩小, 小朋友们要记好.学生们通过歌诀牢牢地记住了所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二、有效的课堂小结的设计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系统回顾所学知识

一般情况下每节课中都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课堂小结应该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进行知识的系统回顾.如上述案例中引导学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所学的知识就是对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以及画法等新知的系统回顾.

2. 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知识不是智慧, 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 所以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小结时, 可追问学生:我们是如何学习这些新知识的?让学生不仅回顾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更要回忆总结本节课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 回顾学习新知时所用的方法, 总结学习方法.如案例中追问生 (1) 是怎么知道“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很多地方是一样的, 折线统计图只不过是把直条统计图中的直条变成了点再用线连起来”?这就是引领学生对方法的回顾.

3. 强化升华情感体验

让学生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有什么感受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升华情感体验.如上述案例中的“看来, 这节课每名同学的学习都呈上升趋势对吗?那么, 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对知识的学习也会呈什么趋势?让我们一起用手势比划出来, (生一致举上扬手势) 让全场的老师都为我们见证!”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

4. 拓展延伸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时也可以适量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或课外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篇3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大胆小结的关键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中间,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在课堂小结时,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信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做真正的朋友。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做到表情自然,态度和蔼可亲,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也允许学生出错。

二、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议”

传统的课堂小结,存在着注重教师的归纳,轻视学生小结的倾向。在一堂课的小结中,教师费了很大的气力进行归纳总结,惟恐讲得不清楚,归纳不全面,分析不透彻,留给学生的只有机械地听、记、写。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体验,结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不系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在小结中的主体作用,紧扣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本节课的主要矛盾(重点、难点、关键),抛出有价值的问题,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或轻松、或热烈的氛围中,加深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这样的课堂小结不是对本节内容的简单回忆,而是科学的归纳、对比、发散,实现了认识的升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虽不一定苛求统一的答案,但教师的指导与要求还是十分必要的。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说”

一节课还有几分钟就快要下课了,老师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同学们,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今天学的定理、例题你能给大家说说吗?”……很快使同学们的话匣打开了,通过短暂的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当然这与平时的课堂训练是分不开的),同学们会一一有次序地说出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或是学生学到的一个定理、或是一个知识点、或是一种计算方法、或是一种分析的方法。有时,由于个别学生不同的说法,会引起小小的争议。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小结的作用,让学生大胆积极地“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加强平时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大胆说话、善于总结的能力;课堂小结时多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形全等这节课中(重点是证明题的分析),小结时同学们把这节课所学的定理、分析的方法基本上说了一遍,我却发现一名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在举手,我高兴地让他也说说。他补充说,今天我还学到了几个基本的全等图形,并一一说明在书的哪一页。待他说完,同学们高兴得拍起了手。掌声是对这位同学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说”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在小组内“说”,也可以在班级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动脑、动口,发自内心的小结,既能巩固学生的记忆,又能活跃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是教学设计“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的组合”,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小结要紧扣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提升。

2、课堂教学小结要简洁明快,决不能拖泥带水。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能过于死板。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课堂小结 篇4

榆中县来紫堡中学教师:张林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发现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想自己进步更快、所教的学生掌握的更好、发展的更全面,情景引入是重要,因为它可以引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教学过程也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和收获;而与课堂引入和教学过程一样重要的,其实还有被我一直当成可有可无的课堂小结,因为它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本文就是从数学课堂的小结的重要性说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借鉴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小结,谈谈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在中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小结,几乎是每一节课都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我却从来都认为它是一堂课可有可无的部分,只是受每节课时间和内容的影响而已。

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这也充分说明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堂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的思想:只是把课堂小结当成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是为了形式上课堂的完整性;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形式------我的独白与忠告------学生只是在听,接受老师强加的教学成果,甚至,有的同学只是知道这个时候是该下课的时间了。因此,认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努力追求课堂小结的高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追求的。

二、通过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了解了课堂小结的功能 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于教师是否上好了一堂课,是否落实了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能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兴趣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对教师而言,是上课内容的回顾 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经过精心准备后向学生系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依托,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作为数学教师,抓住课堂小结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一堂课到底做好了哪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总结及大家的补充,教师能对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到底掌握到哪个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回答“有何收获时”教师本人也在回顾“我教会了学生什么”,回顾自己教学生的每一个环节,是否下次应作调整,应作怎么样的调整,思索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作为新课程中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小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对学生而言,它是对知识的巩固 一堂数学课的课堂小结的功能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堂课的结束,而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节课所掌握的新知识为下一堂课、下一个知识点乃至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延伸和铺垫。课堂的小结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一堂数学课结束了,在小结中师生一起可以明确地了解到本节课中学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的相互关系,来龙去脉是按照哪一条线来展开的?有几个新概念、新定理(公理)、推论及公式?这节课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其次是帮助学生巩固与提升知识一堂课的小结,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适时扩大“战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的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变新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的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课堂小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对某一堂课的学习,在课堂小结时,学生会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产生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解题方案等,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创新思维。一旦有了这样的思维作准备,学生就能把数学学活,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数学上的知识解决数学上、生活中涉及数学的知识,比如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运用的学习,就能把生活中商品买卖的利润问题很好的掌握,并教与了他们必要的生活常识;又比如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三角形及八年级四边形基本常识的学习,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类比学习,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脸盆架、土地测量的三脚架做成三角形,而有些衣架、拉门、电子门等做成四边形的原因;等等

二、通过向老教师讨教,我掌握了课堂小结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目标,因此,我觉得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也应该紧扣这些目标进行小结。

(一)注重对每堂课的新知识(即定义、定理、法则、性质)的梳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比如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实际物体与数学图形的形状、大小的类比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等等。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猜想等活动后,对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一般情况下都能在各自的大脑中经过加工形成初步印象,所以在小结中,学生一般都能把课堂中的新知识的框架叙述出来,比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学生能基本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2、求出整式方程的解;3验根。代数中这样的知识小结在学生经过适量的练习后是都能解决的,计算步骤的小结也是代数中经常遇到的。而几何课程的小结也是如此。

(二)注重对每堂课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梳理。在课堂小结时及时对本节课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要看他对整节课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程度。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价值不只是记住几个数学结论,解决几个习题而已,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在里面。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认识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升华。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对于定理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它所内含的数学转化的思想。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前,学生大脑中的180度的角有平角,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同旁内角的和,证明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就是将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或同旁内角的过程。那么在小结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概括这种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有了这种转化思想,就有了思维的方向,也就有了行动的方向。这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

(三)注重对每节课进行纵横的综合联系,抒发学习感受。我们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小结时应注重纵横知识的联系,这一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机会,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上整式的加减这堂课时,新内容很少,就是两个简单例题,在学生预习课本,解决习题,解决练习后,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归纳概括知识,从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的转化思想,联想到恒等变形,从全局出发,通过联系、类比,将与整式加减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纵横联系,求同存异。通过建立数学观点——验证数学观点——升华数学观点的思路,让学生把一节普通内容的课,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高度。这样的小结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四)注重对数学经典习题的梳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在数学习题课、讲评课及某些新授课中,对于经典的数学习题的小结也非常重要。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经典的生活背景题目等。在小结归纳时,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时,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学生体验问题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差异时,感受不同方法的得出主要来源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角度的不同;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些问题的小结,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享受情感与态度上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三、通过课内外的交流协作,我学会了课堂小结的形式传统的课堂小结就是老师简单的例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千叮万嘱要学生记住这个记住那个,而学生就是机械的听着,有的只是候着下课的铃声。这样的小结,唤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下课堂小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我们应做好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这样才能达到课堂小结对该该节课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后继知识的欲望和启迪他们对数学的灵感。

(一)首尾呼应,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材在编排时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大部分章节之前都有一定的问题,它们都是来源于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而教师在上课设计情景引入时也往往喜欢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与此相对应,在课堂结尾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以增强学生解题之后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设计这样的引入学生会很感兴趣。如图一,圆柱的高为12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在 A处有一只蚂蚁,B 处是一块蛋糕,现在蚂蚁想沿着圆柱爬着去吃蛋糕,请问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一开始很难下手解题,通过学习后,就知道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展开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如图二线段AB的长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这样的课堂小结方式,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首尾呼应,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梳理,形成学生的知识系统性 这是数学课堂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课堂小结方式,教师利用下课前几分钟时间,简要的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梳理,辩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进一步强调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形式进行课堂小结,也有多种方式,包括: 1.提问的形式。2.图表的形式,在上一些和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比较类似的新课时,可以采用图表进行类比小结,如学习相似三角形可以和全等三角形进行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增强学生的类比思想。

(三)思维拓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课堂小结,对于独立的一堂课而言,它可能是一个终点,但对于一段数学学习而言,它可能是另一个起点。在课堂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定义与证明》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什么是定义、命题,而在课堂小结时,老师也是采用提问式,问题提得很大,但对学生来说绝非空洞,而是富有挑战性,因为老师的提问是:请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对于这样一个紧扣本节课的问题,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想说下去,多么精彩啊!

如何使英语课堂小结具有实效性 篇5

【摘要】:所谓课堂小结,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结束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归纳的教学行为,是教学过程中的结束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情景的最后环节。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作用,那么巧妙的课堂小结能达到 “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高效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巩固学生的课堂新知,还可以传授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小结 作用 方法 事项 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小结是每位老师每一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理解、掌握知识,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讲课结束之后做个有力的小结,如果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小结,并进而学会如何做好小结,对巩固课堂授课效果、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将是十分有益的。要想使英语课堂小结具有实效性,我认为教师必须在课堂小结教学中,明确并做好以下几点:

一、领会英语课堂小结的作用。

1、小结是学生对新知识一次很重要的记忆。学习离不开记忆,尤其是英语这一学科,毕竟是语言学习,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不可能见什么记什么,见多少记多少。俗话说:“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简化才能有所强化。”因此,课堂小结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提炼和概括,通过概括形成知识的结晶体。它言简意赅,具有代表性,容易与头脑中已有的英语知识相关联,有利于记忆。

2、小结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简要归结,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是从总体上对知识的把握,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课堂小结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节课最重要的东西加以回顾提升。这就需要突出要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技能、规律和方法。学生明晰了要点,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学生明晰了重点,也就强化了考查的内容;学生明晰了难点,就会掌握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向;学生明晰了易错点,可以找到致错根源,避免再掉入同一个陷阱;学生明晰了技能,就能反思自己的做题水平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明晰了规律,就能在相近题型中主动应用;学生明晰了方法,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3、小结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但也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4、小结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

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篇阅读课文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带有悬念的小结特别有趣,而有趣的知识是不容易被忘记的。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

5、小结对知识的概括提炼,是学生复习的依据。

善读书者把书读薄,之所以读薄,是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的缘故。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概括,依据这个概括去回忆复习知识,必然能“纲举目张”,一课堂的内容自然就尽收眼底了。无论在课时复习还是单元复习,借助课堂小结都可以清晰明确的回忆起所学内容及方法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掌握做小结的方法。

1、从板书中摘抄。

老师的板书有系统板书和辅助板书之分。前者能体现出系统性和逻辑性,包括着重点知识和其间的联系。这正是小结的依据。教师应教会学生从系统板书中摘抄,做好书面小结。

2、笔录老师的小结。

教师经常做口头小结,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快速笔录小结。如果笔录速度不够,可光记下关键语句或词组,课后再补全。

3、默记小结。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没做小结,学生也可抓紧几秒的空隙,在心中做出简明的小结,哪怕只有三四句话也可。做完简明的小结之后再嘱咐自己:一定要牢记!默记小结之后,课后要补写。

4、学习独立完成小结。

为了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学生可把做小结做为课堂或课后练习在课上或课后独立完成。开始时,学生可要求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然后逐渐独立完成小结,要求具体合理,学生定能培养出独立做小结的能力。

5、做专题小结。

学生要重点做好专题小结,使知识系统化。如动名词的变化规则,动名词,就是由动词加上-ing后转变成的名词。

动名词的变化规律有:

1、直接在词尾加上-ing。例如:study--studying, read--reading, speak--speaking

2、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词,去掉e后加上-ing。例如:give--giving,have--having,write--writing.3、以重度闭音节结尾,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词,应先双写这个字母,再上-ing。例如:shop--shopping, swim--swimming,put--putting。

动词-ing形式变化口诀:

动名词真有趣,动词后接-ing。

直接、双写、去哑“e”,加-ing时要仔细。

跑步游泳真麻烦,先要双写再变化,散步、起跳到飞翔,直接跟着-ing。

只要学生重视和用心,做出此类专题小结是不困难的。做专题小结,可加强知识的纵横对比,对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大有好处。小结虽然重要,但毕竟不够系统,教师应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好系统总结。教学是一个全息复杂系统,课堂每个环节既有自己的任务,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教学小结是众多教学环节中较重要的一环,它的设计必须根据学情、教情灵活选择不同方式,必须照应整个教学系统的完整性.

三、注意英语课堂小结的一些事项。

1、课堂小结要有计划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好小结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要小结什么,怎样小结等应该要有明确的计划。

2、课堂小结要有及时性:俗话说:“打铁要趁热。”课堂小结也一样,尤其碰到知识点较多,较复杂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归纳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更好巩固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课堂小结要有针对性:课堂小结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结构、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结;针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阐明。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将新学的英语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要有引导性:在课堂小结时,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小结或通过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多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要有简明性:在课堂小结时应抓住住重点,突出精华,做到少而精,力求做到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课堂教学小结,要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新方法、新过程、新感受有效地纳入学生认识结构中的过程.要像评书“且听下回分解”那样吸引人,要达到余味无穷,绕梁三日的效果。

6、课堂小结要有实效性:课堂小结应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课堂引入发现并提出问题,到课堂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课堂教学小结反思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形成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问题解决模式。

总之,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小结虽然短暂,我们只要用心来做,就能够创造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境界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篇6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转载)

课堂教学评价是关系到检查教学工作,了解教学情况的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方法,是帮助教

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呢?

我认为:掌握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最为关键。

一、教学目标:目标明确,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既有知识技能要求,又有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做到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注意教法,而且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设计教案和组织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项:

1、教学目的符合教育目标和新课程标准;

2、有知识技能、智能得育因素;

3、目的明确、具体、恰当、符合学生实际;

4、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5、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是否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培养智能。一堂好课,应该紧扣教学目的和要求,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之中,知识容量适度,内容编织科学,层次划分合理,新旧知识衔接自然,教学环

节紧奏。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具体表现为:

1、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书育人有机统一;

2、讲授知识正确无误,系统连贯;

3、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分散难点,讲清概念,有讲有练,讲练结合;

4、演示实验符合教材要求,操作合理,结果正确;

5、讲解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方法:教必有法,但无定法。精心设计课堂结构,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原则,精心设计课堂结构,选择科学的教法,努力使课堂呈现:(1)教学过程井然有序,严密紧奏;(2)教具的使用和演示正确无误;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诱导得法、教得轻松;(4)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思维活跃、学得愉快;(5)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效果优良。评价项目表现为:

1、体现主体、重视启发、勇于创新、培养智能;

2、是否遵循“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教学过程紧奏有序,层次分明;

4、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措

施有力;

5、课堂结构合理,时间分配恰当;

6、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四、教学基本功:

1、语言是否规范,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应做到语言准确、简洁、清晰、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注意音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和语态的亲切自然;

2、板书工整、规范,直观性强,无错别字和非规范字;

3、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亲切大方;

4、课常调整恰当,反馈与矫正及时,方

法灵活多样。

高效课堂上如何进行展示 篇7

一、展示的分类

展示分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展示就是学生在小组内的展示, 也叫预展;大展示就是在全班内的展示。

(一) 什么是预展

预展, 顾名思义, 就是预备展示。一般情况下, 学生自学完以后先进行对子交流, 再在小组内群学交流;群学结束后, 老师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 给小组分展示任务 (或由小组抽取展示任务) ;小组得到任务后, 迅速进行预展, 即根据任务确定展示内容, 进行人员分工,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演练, 为在全班内的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二) 什么是班内展示

班内展示是学生把自己在自学、对学、群学中的学习成果和不足展示给老师同学的过程, 也是老师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引导、点拨和提升的过程。班内展示环节是师生的双向活动, 也是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师生共同演绎的, 是发现课堂中的重头戏, 也是发现课堂中最精彩的环节, 因此说班内展示在发现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展示的过程中, 体现着“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精心点拨、重视提升, 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服务者和引导者”的理念。

(三) 班内展示和预展的关系

学生在自学、对学、群学结束以后, 开始进行预展, 然后才进行班内展示。预展是班内展示的提前演练, 是班内展示的准备和前奏, 为小组在班内展示进行充分准备;班内展示是在预展后进行的, 是预展的延续和目的。

二、班内展示应注重的各种细节

(一) 展示的原则

1. 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的原则。

展示忌讳滥用笔墨, 眉毛胡子一把抓, 简单的问题和重难点的问题花同样的时间讲, 这其实是在浪费时间。课堂上一共40分钟, 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要简单的问题简单展, 学生容易理解的东西、一学就会的东西可一带而过, 甚至不展;重点、难点的问题要重点展示, 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展示, 让学生学会学透。这样这节课才能达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展示如同写记叙文, 不能平均使用笔墨, 处处渲染, 要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2. 展中提升的原则。

李镇西曾说过: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 只有加上牛肉才有萝卜炖牛肉的美味, 而这一牛肉就是老师的点拨提升。展示的过程,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搞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启发、点拨、引导, 对重难点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追问, 对学生掌握不深、不透、认识不高的问题进行提升, 让学生在展中有所收获, 不会的弄会, 不懂的搞懂, 理解不正确的拨乱反正, 掌握不深、思想认识达不到高度的进行提升。总之, 展示中要让学生有所提高, 更上一层楼, 达到更好的学习目标。

3. 展中互动的原则。

展示中忌讳台上热闹精彩, 台下冷冷清清, 台上展他们的, 台下不倾听不参与;也忌讳学生在台上展示时教师若无其事, 不评价也不点拨, 一言不发, 游离课堂。在展示中要注重互动, 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展示时有老师的追问、启发、点拨、提升, 有同学的质疑、补充、纠正, 有倾听同学对展示小组的打分, 也有展示小组对倾听小组进行的评价。展中互动有利于每位学生参与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 展示的内容

展示的内容一般就是任务包的内容。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小组数量, 设计出几个任务包;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再把惹干个任务包随机分给小组, 或是通过抽签的形式分给每个小组;小组预展后, 上台展示所分的任务内容。由于各学科、各课时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 因此各节课的任务包和展示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

(三) 展示的顺序

小组展示的顺序一般按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 展示的顺序要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进行。教师在分展示任务时, 可以在上面标上展示顺序号, 也可以提前给学生说明小组的展示顺序。

(四) 展示的形式

1. 小组展示。

即小组人员全部上阵展示, 这一展示形式适合人数少的班级和人数少的小组, 也适合展示较少但好分解的内容, 如朗诵古诗、读词语等。小组全体展示的好处是全员参与, 锻炼每一个学生, 缺点是当任务单一又不好分解时不适合这种形式展示。

2. 队展组评。

即小队展示, 对大组进行评价。每一个大组内分两个小队, 展示时一个小队上台展示, 此小队展示的得分就是小组的得分, 这一形式优点是适合大班额教学, 当一个小组内人很多不能全部上台展示时, 可以让小组的一个队上台代表这个小组展示, 虽然是小队展示, 但也有很大的代表性。队展组评这种形式是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实验小学的独特创新。这种形式的局限性是不能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抽号展示。

抽号展示即抽每个小组的同一号同学上台比赛。如抽每组的3号上台读课文或进行听写, 对每人评出分数, 此分数就是小组的得分。这种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竞争的积极性。

4. 代表上台展示。

一般适应于任务较简单, 不用那么多人进行展示的时候, 可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展示的结果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五) 展示的位置

1. 小组上讲台展示。优点是展示学生站得高, 面向全体学生, 倾听学生能看清每一个展示的学生。

2. 站在原位展示。

学生扭转身面向学生, 这种展示形式可以节省学生上台的时间, 缺点是倾听者不容易看清每个人的表情。

3. 移位聚焦展示。

展示如果用小黑板时, 后面的学生迅速离开座位, 移位聚焦到展示学生周围, 围绕展示学生站立听讲, 这样看得更清, 听得更清。

(六) 展示的要求

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展示要求, 并把这一展示要求了然于胸, 为每次展示服务。

1. 分工明确, 层次分明。

小组内要提前进行明确分工, 明确展示顺序, 展示时就会有条不紊, 层次分明, 否则就会出现你等我推乱哄哄、接不上茬、浪费时间的现象。

2. 声音洪亮, 站姿大方。

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 学生就是小老师, 因此要声音洪亮, 让大家能听清;展示时要站姿大方, 不要扭捏、晃动, 以免影响倾听学生注意力, 影响听课效果。

3. 语言简洁, 提高效率。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每个小组展示时都要有时间观念, 展示时注意展示节奏要快, 不能慢慢吞吞, 语言要简洁明了, 不要罗里啰嗦, 浪费时间。

4. 展点突出, 板书要点。

每个小组展示时要抓住重点, 重点突出,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什么都抓不住, 让人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要点要板书在黑板上,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人一目了然。

5. 尽量全员参与, 学困生展示优先。

如果展示任务适合, 展示时尽量全员, 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任务不适合全员展示, 可以让学困生优先展示, 学困生展示有特殊加分, 以此来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学困生学会了, 全班同学就都学会了。

(七) 展示的环节

班内展示也要有一定的流程, 这样会显得井然有序。以下是一个班级小组展示的流程:1.喊展示口号;

2. 说展示任务;

3.进行任务内容展示;4.学生质疑补充;5.老师追问点拨;6.台下给展示小组打分;7.台上点评倾听小组并为其打分。

具体来说, 小组上台时领大家喊口号:“聚焦迅速、倾听认真”“我展示、我参与”等。上台后都先说导语, 说明自己组的任务。接下来进行展示, 每人展示自己要说的内容。其间不乏学生的质疑、补充, 老师的追问, 接着老师进行精心的点拨提升。最后倾听学生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 给展示小组打分;本组的纪律员给每个小组打倾听分, 指出倾听不足。

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篇8

一、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层次性

即提问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如教学SB 3B U21(A Problem For The Detective)时,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How many people attended the meeting? ②What did the young woman want to do? ③What made Hope think of getting the money instead of Clare? ④What was Mr Coal’s best proof that the girl was not Clare Flower? ⑤Why did Tom Goode think that the money should belong to him?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2.提问的多样性

所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如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在讲授SB 2B U10(Pollution)时,可穿插以下的一些问题:

①Why is the area of desert growing every year?②What are the causes of air pollution?③What is the general cause of water pollution?④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our earth? 问题①、②、③概括性强,答案涉及多个段落,由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回答,问题④则适合全班讨论。

3.提问的针对性

即因人施问。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打破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以SB 1B U7(Earthquake)为例,为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可尝试设计以下问题:①In what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San Francisco?

②In the spring of 1906, what happened to San Francisco?

③How many people lost homes after the earthquake?

相对偏难,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Can you tell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earthquakes?

4.提问的思想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意义,借助一些问题的设计,把德育渗透到情景设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 Besides paper-making, what else are you proud of as a Chinese?让学生讨论。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提问的设计

1.导入新课时的提问

教师导入新课时,用设问的方法,制造悬念,造成学生渴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上SB 3B U13(A famous detective)可设计以下提问:①What’s the problem with a young lady?②Was her life in danger? ③Who will get the lady’s money when she dies?④Is her uncle the very person who wants to kill her?①、②问题导入新课,新课在学生对故事结果焦急地期待中进行。③、④问题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张的故事情节吸引、控制着学生的注意力。

2.过渡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如在上SB 1A U6(Shopping)时,教师出示冰箱图片。

T:Please guess:What’s in the fridge?

Ss:There are some apples/pears/grapes/peaches…

There are some tomatoes/potatoes/cabbages…在此设问,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食物、饮料、水果名称,同时又自然引出了新的同类单词。

3.突出重点时提问

抓住重点设计课堂提问,是整堂课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例如SB 1B U5本课的重点是:He is going to the shop. She is going to buy a card. He is at home now. She is writing on the card.针对以上重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Where is Jim going? Why? What card? Where is Mary?What is Mary doing now?

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本课的重点。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4.复习时提问

对己学过的知识复习,巧妙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如在上SB 2B U14(The sea)时,作了如下一组问题设计:①Where can you find coral?②What plants keep sea water clean? 通过检查复习并由学生回答问题,是知识的输出和再现。这样就使学生对己学过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

总之,教师课堂提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篇9

周文叶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

课堂观察作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之途径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许多学校、教师群体,已经自发或有组织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2007年5月8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关于课堂观察的相关内容后,北京、宁夏、浙江等多所学校相继前往观摩、研讨,并积极倡导组建课堂观察联合体。然而,在深入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比如,进入课堂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得来的资料又如何分析?等等。本文试图对老师们在课堂观察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老师们的实践有所帮助。

一、关于观察点的确定

课堂观察作为教师的一项专业活动,有别于一般的观察,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而非随意式的走马观花。一方面这是由于课堂的特点决定的,课堂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即时性、非连续性和社会性,要观察到课堂里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们想看到什么或准备看到什么所决定”,相反,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即使就在你眼前的东西也不一定就能看得到。因此,有效的课堂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进入课堂观察之前要确定好课堂观察点。那么,课堂观察点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首先,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点的品质。观察只是对行为的一种快照,我们很难观察学生、老师头脑里的东西,只能观察能观察得到的东西,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在学生接收指示后作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因此,我们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师生活动与现象,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其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想观察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在确定观察点时要根据自己和/或上课老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也就不同。如,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加强的教学领域或某一方面素养来确定观察点,通过观察、研究作为自己改进的参照。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相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决定。同时,课堂观察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合作体的需要。课堂观察合作体形成的前提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或是研究一个主题,或是形成合作体的教学风格,或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等等。因此,在确定观察点时还要考虑合作体的需要,如,就当今最普遍的教研活动形式——学科教研组而言,在观察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思考:本学科教研组近三年的课堂教学追求是什么?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之后,就需要考虑与所追求的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点,在这基础上“设计—观察—反思—改进”,从而形成教研活动的跟进链条。再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能观察的。在确定观察点时观察者要考虑所确定的观察内容是否是自己熟悉的或擅长的,如对观察对象的内涵理解、对观察工具的把握、对记录方式的运用等等。

二、关于记录工具的设计

和所有的科学观察一样,课堂观察也需要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我们不能像日常观察那样仅凭经验行事,课堂观察需要特定的方法和技术,不然,观察效率低下,意义甚微。而在确定课堂观察点后,如何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观察工具,相对来讲,是教师遇到的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课堂观察工具的选择或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它需要课程理念、教学价值等的支撑,是一个研究课堂、理解课堂的过程。因此,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即便是在前人已开发好的观察工具中进行选择,也需要有一个解读、理解和吸收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会经历从借鉴他人走向自主开发的过程:使用他人的量表——改进他人的量表(通过观察验证)——开发自己的量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主要会遇到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观察记录工具是为观察服务的,首先要考虑所确定的观察点的特性,紧扣观察点选择合适的工具。如,观察提问,如果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定量的观察记录工具,如果想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那么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再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显然应该采用定性观察记录工具。同时,要看所选择的工具是否符合自身的情况。如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记录工具是合适的,但这要求观察教师有比较好的视力、良好的反应能力、快速的判断能力。若想从活动的难度系数及达成情况来判断,因为需要记录一些教学片段中的行为、对话、情境等细节,则需要观察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和较好的记忆能力。如果观察者不具备这些能力或不擅长,那么再好的工具也是使用不了的。

第二,为什么要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课堂观察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人们开发了许多成熟的观察记录工具,它们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都经过了实践检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已开发好的观察记录工具都能拿来就可用的,也并不是根据已确定的观察点就能找到已有的开发好的观察记录工具的。也就是说,一方面由于使用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对已有的工具往往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困惑、解释上的窘境等问题;另一方面观察工具与观察点需要有针对性,这就削弱了已有工具的普适性,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景。因此,自主开发观察记录工具成了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第三,如何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确定观察点后,就需要对这个点进行维度分析,如观察提问,分别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堂课往往观察不了那么多,一般情况下,都是从某一个维度切入进行观察。在确定具体的维度后,如“教师理答方式”,接着具体着手设计工具。工具的设计必须讲求两个标准: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所谓效度标准是,如在罗列教师的理答方式主要有哪些内容(观察类目)时,要考虑观察类目的代表性和不重复性,也就是观察框架在逻辑上的合理性。实用性标准是,简洁、便于速记、反思,也就是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教师自主开发的观察记录工具,尽管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或问题,但使用起来却得心应手,解释起来也能自圆其说;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设计能力等。

三、关于现场记录

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的是,进入现场的课堂观察需要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记录,而非想记什么就记什么,想什么时候记就什么时候记,想怎么记就怎么记。在进入现场进行观察并记录时,采用什么样的记录方式是最合适的?怎样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同时又能记录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这是教师们在观察课堂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观察者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有针对性且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方式两种。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它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等记录方式。等级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等级量表,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依据对象的行为表现在量表上评以相应的等级。分类体系(category systems)指预先列出可能出现的行为或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分类体系包括编码体系(如美国课堂观察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和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在预设的单位时间内,编码体系对发生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记录;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只记录不同的行为种类。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1)描述体系,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2)叙述体系,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3)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4)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记录方式,都必须保证记录系统尽可能的简洁明了,使能有效地记录数据并进行后续解释。经过几次实践后,观察者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形成一些简短的编码。如“o”代表离开位置(out-of-seat),“p”代表做小动作(playing with an object without permission)。如果需要记录的数据比较多,还可采用合作记录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完整与真实。

对观察者而言,进入现场观察要以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为前提,但同时要保证所记录信息的效度和信度。观察者应该在上课开始前进入现场,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一般而言,要按观察任务来确定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可靠的信息。如观察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就应选择离他们较近的位置,以便随时记录他们参与的时间;如观察教师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就应选择便于走动的位置,可及时移动来了解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观察者所选定的位置在一节课内通常是固定的,应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宜,尽量避免与教师的课堂走动发生冲突。另外,观察者和观察者之间,观察者和学生之间不应相互讨论,发出声音;观察者的行为和表情不应引起学生或老师的注意,应保持冷静;观察者不应着奇装怪服。因为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分散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从而干扰正常的教学。

四、关于数据的分析与推论

为了方便、速记,在课堂上记录的数据,很多都是只有观察者本人才能理解的;在课后要对数据进行补充、整理和统计,一方面以使别人能理解所记录的数据,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推论做好准备。

如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所收集的数据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如采用定量观察收集的信息,一般要借助统计的方式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观察者可以通过频率和百分比的计算,绘制出可以说明问题的表格,也可以通过电脑,利用Excel等电子制表软件来开发数据表,利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再根据需要由电脑绘制出不同的图表等。而采用定性观察所收集的信息,则一般需经过编码分类、编码和整理、解释等步骤。观察者对大量的记录信息进行简化和梳理,可通过文字说明、图表等方式呈现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信息,让人们较为清楚地了解观察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如果是合作观察同一个内容,统计或整理所记录的信息应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合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与观察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或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对统计或整理的结果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把具体的事实与数字集合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为下一步的推论作好准备。

那么,又如何根据数据作出推论呢?推论的过程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是观察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剖析与反思,对简化了的数字、图表等的具体内涵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解释的过程。首先,推论必须是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强调拿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做多少推论,既不要拔高,也不要低估;而不能像传统的听评课那样所作的判断、建议绝大部分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其次,推论要紧扣事先确定的观察点。也就是说,不能用一个点的观察结果来简单地推论课堂的其他方面甚至是整堂课的教学。课堂观察源于课堂,但它只是课堂中的一个点,而非完整的课堂本身,因此,我们在推论的过程中应警惕以偏概全,过度推论等现象。更不能就某一点的观察,而对一堂课作出是非或好恶的判断。而是要紧扣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与对策。再次,推论要基于情境。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推论时要充分考虑“此人此课与此境”,不要进行过多的经验类推或假设。我们不能轻易对某一数据下结论,如这堂课学生倾听的时间占20%,我们不能对这个数据说好还是不好,而是要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探讨。如果将观察与情境分割,那么观察者的视角就很可能会在对学生、教师或班级的片面概括中受到限制,作出不确切的推论,从而影响观察的效度。

上一篇:宋濂阅读答案下一篇:读《新闻大求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