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通用9篇)
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 篇1
近日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让我们轻装上阵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就让我们轻松自如地去使用它。这样才是道德的。”说得真好,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关于“道德”最富有诗意的诠释。 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德的修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德育不能安排人的生活,却能成就人的道德生活追求;德育不能左右生命,却能提高生命的质量。
最近一直在教学生学习《论语》、《孟子》,也一直在思考所教授的内容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圣人之言无外乎给人们定下一套伦理道德的纲常,同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们信仰的要义,使得两千多年以来的人们有了君子和小人之分,有了仁义礼智之识,有了温良恭俭让之德。作为一种信仰,孔孟之道延续到了现在却变得不再是人们心中的太阳。然而人一旦失去信仰很可怕,所以我们搬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平等、民主、博爱”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于是我们变成了缺乏信仰的一代或几代人。于是人开始追逐利益,好像道德形象是树立在利益的最大化之上的一种。在党的政策鼓舞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未必都是道德多么高尚的。在金钱的驱动下,人与人的关系、心理、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地人们发现“有道德、有礼貌、有纪律、有尊严”又好像成了一句口号!
于是一部分人开始诅咒、一部分人开始奋斗、还有一部分人在岗位上坚持。究其原因,在于一点,道德信仰的丢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信仰马列主义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四十年代信仰民族正义坚持抗战。可是到了后来发现我们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很无奈! 进入二十一世纪,青年人纷纷外出打工,去追求自己的价值体现。但问题相继出现,孩子不能有良好的教育环境,缺乏父母的关怀和呵护,老人在暮年还要壮志不已地去抚养孙子,女人里里外外的操持家务却得不到夫妻之间的温暖。这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记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温总理提出要人们“有尊严”地生活。我觉得很好。至于怎么“有尊严”地活,那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
认为首先还是要建立信仰,建立良好的道德信仰关系。这是前提条件,不然一切都是虚的,或者说是“不道德”的。
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不怕流血流汗,但是生活的质量提高以后怎么办?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还有一个生命的质量的要求。只有生命的质量得以提高,才是真正的道德意义上的提高。这一点是需要整个社会做出进步,人们道德责任感做出整体提高做基础的。
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 篇2
首先, 父母在家庭要承担起孩子的君、亲、师职责。
古有“天地君亲师”之说。所谓君者, 一国之主, 一国之君, 这里可引审为领导者、主导者;亲者, 兄弟姐妹, 父母之亲, 这里引审为关爱者, 呵护者;师者, 传道授业, 解惑开慧, 这里可引审为导引者、教育者。古圣先贤有名言:“少成若本性, 习惯成自然。”这就要求父母扮演好君亲师三种角色, 树立起三种形象, 来影响和教化孩子在家庭的思想品德养成。孩子幼年时就要指导他们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判断什么是对的好的, 要去做要去行;什么是错的不好的, 要去改要杜绝;领导他们自幼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负起君的职责来。要关心爱护孩子, 找机会多和他们相处, 经常与他们有效交流与沟通,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关照他们, 在他们幼小心灵深处树立好父母这个独特的“品牌”的形象,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亲教师”。父母还应该有师者风范, 培养他们自幼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志趣。教导他们自幼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学习一些简单的儿童文化, 为后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
其次, 杜绝传播不良信息的恶源。
孩子从家庭走到社会, 接触良好的社会媒体信息, 就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若接触低俗的不良信息, 会严重污染他们纯洁的心灵, 心灵污染就直接影响到他们思想品德的养成, 社会各界要意识到这一重要性, 特别是新闻媒体从业者, 更要意识到自己同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能辜负这个荣誉称号。在追求思想艺术意蕴时, 不仅注重高雅的审美价值, 更要注重回肠荡气、净化心灵、启迪思想的文化内涵, 还社会媒体领域一片蓝天, 使其成为一方净土。这几年, 有关专家学者对于新闻媒体低俗化现象进行研讨, 提出了一些要求, 目的就在于希望我们的媒体从业人员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提高文化品位和格调, 走出低级庸俗的误区, 在新闻媒体这个广阔天地, 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娱乐氛围, 为人民群众, 尤其为广大青少年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决杜绝低俗的不良信息传播这条恶源, 为大众做好精神生活的导向, 做好思想价值、情感价值的导向。
第三, 各类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篇3
【关键词】德育培养 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9-01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眼里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重点呵护对象,是亲朋好友常常关爱的话题。他们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不怎么注重,至于对孩子的德育培养,仿佛在他们心中还为期过早。从孩子幼小的模糊记忆里,到他们朦胧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把家长的关心看成顺从;把家长的恩爱当成了理所当然;把家长的宽容理解为以“我”事从。最终,孩子在家长心中,变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主旋律。然而,当孩子迈入了学校这一片广阔天地,容于集体生活之中,众多学生在一起学习。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关心集体、平等待人,要求学生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学校的大家庭输导与自己的小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反差”。
在学生幼小的、似懂非懂的、对与错的思想相互交替中,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家庭熏陶不同,学生道德情操、个性差异很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品格,因为那样,讲起课来轻松愉快、师生互动自如,教师都期盼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然而,有部分学生相差很多,对自己德育要求距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把老师的循序善诱当作软弱可欺;把老师的耐心引导归结为“啰哩啰嗦”;把老师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当作可听也可以不听的儿戏。更有甚者在课堂上还时尔发出那不该发出的诡秘声音。当教师纠正其现象不当或限时改正之时,那叛逆者的眼神,总能拿出一些不成规矩的理由来避护自己应付老师,把老师的指教当作挑惕;把老师的引导划为多余;把老师耐心诱导当作爱管闲事。这样即打乱了老师授课的思路;也搅乱了学生们正与教师合作进行严密推理的逻辑思维。教师知道什么是课堂上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课堂上不应出现的问题。但是,问题出来了,必须进行德育渗透,做为珍惜课堂的45分钟的老师,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快刀斩乱麻,明确指出次要问题下课去解决,上课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堂是神圣的,那么多求知的眼睛,在伶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赏识着教师字斟句酌的抑扬顿挫的演说与数学、物理上的推导公式。教师怎能舍得那课堂的分分秒秒去审视那些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情?问题不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疙瘩又解不开,矛盾不化解又会发生冲突。无论发生的冲突是大还是小,教师必须以最省时、最有效的办法,把激化起的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不要小看课堂行进过程中的波浪曲,学生那据理力争的神态,学生那咄咄逼人的情绪和那寸土必争的架势,教师看到此情反馈的第一印象就是“压住火”,驱散火药味,熄灭导火索。待情绪稳定之后在定夺,然后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态度让学生握手言和。也许有的人认为:是不是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要求不严或者个别老师没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种种的揣测与带有责备的感叹者们,你也许是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也许你是历经苍桑的耕耘者,或许您是研究教育教学的决策人……我在泥泞的洼地中走过,(班级几乎没有优秀学生)我也曾站在高高的山顶力挽狂澜地耕耘过;(那班级优秀学生稍稍多些)。我在教育阵地耕耕27年,什么样的学生我都领教过。不能把各式各样的幼苗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德育应渗透到每节课程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栋梁与烧火棍的用途不一样,但它们的价值不可比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根火柴可以点燃火舰。一块香蕉皮可在不经意中使人迭倒。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正负作用不同,不可忽视。
退一步想,把学校缩小到一个家庭。父母每天都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两个人呵护一个孩子的氛围里,孩子的天真无邪、幼稚可笑、无理取闹、大喊大叫的情景,旁观者能说父母没有威严、驾驭不了一个孩子吗?
任课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们探究知识的推理过程,归纳解决疑难问题的重点、难点,申明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先天素质与后天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孩子的幼小心灵深处,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深深的埋下了对世俗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对学生的后天教育尤为重要。需要潜移默化地慢慢辅导。有的教师善于用伟人的事迹鞭策学生;有的教师善于用身教胜于言教的方式感染学生;有的教师用激趣的方式善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有的教师用严格的作业去要求学生。不管用哪种方式和方法。那种不弃不舍的精神,激励着师生们每天有探索不完的知识,有讨论不完的话题。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抓重点,攻难点,理顺关键。教师在类比、实验、推理、归纳、总结中,遇到新旧知识衔接的问题慢些讲,混淆的问题反复讲,疑难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后归纳总结,让学生先做后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去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最后找出撬开解决问题的杠杆。
中学课程的推理性比较强,数学课中的一些定义、定理、推论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自己去探索。面对社会日益竞争的教育者,绞尽脑汁地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对学生的激趣、导学、诱思、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理念。把学生的抽象思维变成一种具体的、能够适应知识、严密推理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吻合。
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 篇4
屈晓东 瞿永红
甘肃省白银市田家炳中学
论文摘要
体验式德育教育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新模式,将学校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模式、学校传统活动项目和地方历史文化社区资源充分利用,运用到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益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各种德育活动提炼为十个德育主题,形成学生成长的关键品质。构建白银市田家炳中学特色德育课程。关键词: 体验教育 德育活动 学生成长 本课题为甘肃省田家炳联谊会的德育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5】GHB1548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
究价值
(一)课题选择的背景意义
1、重视青少年德育教育是田家炳基金会的理念和使命的体现。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是田家炳博士创办本基金會的理念,他以‚兴学育才,推广文教,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实现‚促进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并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华教育素质,贡献国家‛的使命。
2、是我校打造特色德育课程,建立生态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人教育的基础。我校本着‚坚忍不拔、卓越发展,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德行教育。目前‚灌输性‛说教式德育的低效、无效和社会转型带来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学校德育工作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开发体验性德育课程,打造特色德育品牌,建立灵性的生态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发展是我们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体验式德育课程,我们拥有许多优势资源:(1)光荣传统:有着52年的光荣传统历史的地方名校,是国家级的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国家体育俱乐部,省级德育示范校、科学教育特色校、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教学理念先进,教师队伍优秀、校风、教风严谨,管理精细。(2)内部资源: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年级组、班级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成熟的完整的德育系统。晨会、跑操、卫生、纪律由学生会干部组织检查监督。我爱系列活动:我爱舞蹈、歌唱、书法、摄影、魔方,演讲……,为学生提供彰显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各种社团:汉服社团、动漫社团、心理社团、模型社团、篮球社团、围棋社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从事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品牌项目。这些都是 体验性德育最好的载体和实践途径(3)外部资源:自从2008年9月进入全国田家炳中学大家庭以来,我们有了更多交流沟通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比如全国田中校长培训班、两岸四地‚伙伴合作、共同发展‛学术交流会,全国田中年会、甘肃省田家炳联谊会,等等。与西北师大田家炳书院建立合作互助伙伴关系,成功完成了《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课题。我们与全国田园兄弟学校建立了联系,加入了更多的德育项目。比如,田家炳基金会支助的,由香港理工大学、城市大学、华东师大等著名大学开发研究推广的‚共创成长路‛二期计划。这些开放性的资源和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在教育我们,改变我们。我们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升华、成长。
3、白银有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为学生进入情景,体验生活准备了充分条件。
白银因丰富的铜伴生矿而有‚铜城‛之称,作为共和国有色金属基地的长子,在历史上为国家和白银地方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白银人在‚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虫跑,风吹石头跑‛荒滩野岭上铸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打造了辉煌半个世纪的工业文明;举世闻名的中国红军长征三军会师地―会宁,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熠熠生辉。素有‚状元县‛之称的会宁,学子秉承‚三苦两乐‛的精神,带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飞往全国各地,留学海外;黄河干流流经白银258公里,占流经甘肃总长的52%。千年黄河孕育悠久农耕文明,也培育了淳朴的民风;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再创辉煌,是白银人民为之奋斗的梦想。从这些丰富的资源中,我们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提炼了德育主题,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比如,爱国(爱乡)敬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自立、崇文重教、感恩奉献等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体验式德育概念
‚体验式德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学生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常行为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是‚理智的直觉‛,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所以,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亲身经历,亲自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知识,养成道德品质,掌握技能。
2、特点: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开放性、成长性。
(三)理论依据
1、杜威: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2、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3、建构主义认识论:学生的知识技能认识是在参与活动中经过反思、体验、自己建构起来的
4、陶行知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3)教学做合一。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日本最早提出了在高中开设‚劳动体验学习课,‛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纲要
2、心理学家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教育的过程应该是逻辑 —— 认知与情感 —— 体验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情感教育是情绪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
3、山东张志勇所著《情感教育论》,不仅介绍了国外情感体验情况,对情感体验也作了深刻论述。道德教育重要的是提高道德认识,同时更重视行动。
4、教育专家班华负责的课题组的做法是‚实践-体验-认识‛,就是针对过去学校教育只重教学,忽视实践的做法,强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放在第一位;而重视道德情感培养,就要强调体验,通过体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惊铎教授主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和‚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视野关注中国德育的基础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聚焦本土化校本(园本)教育问题研究,深度合作并引领课题实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已取得丰硕成果。
6、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国家级‚十一五‛研究课题‚‘教化——体验’型德育研究‛取得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形成 与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相适应,构建了以‚教化——体验‛道德教育为基本范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
由此可见,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国外及地区的学校都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且越来越重视,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五)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2、理论价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体验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六)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深入挖掘学校办学理念内涵,整合学校办学资源,探索符合当代中学生成长特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体验式德育活动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寓德育于活动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进行感悟体验、愉悦身心、终身受益。通过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自主性、感悟与分享、目标达成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有效的体验式德育系列活动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1、挖掘学校办学理念内涵,整合学校办学资源,探索符合当代中学生成长特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体验式德育活动途径、方法和意义。
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发白银社区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寓德育于活动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进行感悟体验、愉悦身心、终身受益。
3、通过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自主性、感悟与分享、目标达成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有效的体验式德育系列活动评价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探索学校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办法,转变思路,放权给学生会、团支部,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自我管理模式,由学生会干部分组轮流值班,管理监督全校各班的跑操、卫生、纪律、值周情况,量化打分,综合评价,在周一晨会上给全校 师生汇报,晨会所有的内容由他们策划、组织、主持。升旗、演讲、检查通报、天气变化冷暖温馨提示、安全提示、发放流动红旗等等。晨会主席台上20分钟的表现,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状况,体验到‚敬业、勤奋、奉献‛。
2、整合学校传统项目,创设德育体验平台,通过‚我爱……‛系列活动、校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活动、班会、英语基地活动、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等传统项目,为学生提供彰显个性和才华的舞台,体验着‚快乐、阳光、自信、团结、合作、理想‛。
3、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品牌德育项目。利用白银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创造条件,走进社区、工厂、企业、福利院。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中体验、感悟、提升。从中认识社会,感知人际关系,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互动关系。我们从白银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中甄选出经典的资源,与中学生成长所需的关键品质相连接。如体现‚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铜城精神,我们开展了‚走进工业文明—参观白银露天矿和白银高科技产业园‛活动;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白银会宁,体现‚爱国、忠诚、顽强、信仰‛红军长征精神,我们参与了‚继承革命精神,祭奠革命先烈,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走进养老院、儿童福利院,送温暖,献爱心。走进车站、街道、社区,参与义务劳动和植树造林,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跟着父母走进机关、矿山、农村、商店,体验着父母的辛苦和职业的素质要求,学会感恩回报。这些都是体验性德育最好的载体和实践途径。活动结束后,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拍摄的视频、照的相片、写的心得体会,所有资料汇总起来,通过主题班会、全校演讲会、全国田中校长论坛的平台,交流、汇报、总结,展现成果,提升德育教育,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4、在西北师大田家炳书院课程专家教授的帮助和指引下,把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提炼出德育主题,形成校本德育课程。课题研究基本内容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了十个主题,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生命、感恩、勤奋、自立、团结、理想等。课程实施通过‚情景创设‛‚实践活动‛‚交流反思‛三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思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认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体验、感悟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生命、感恩、勤奋、自立、团结、理想等人生成长的关键品质。
5、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主要看参与热情程度和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度,活动过后交上来的视频照片、文字总结等,观察访问他们在班上的学习和生活的变化,来判断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并且把这些计入成长档案袋。每学期期末,学校评选优秀者并在开学典礼和结业典礼上隆重授奖。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各种星星:学习星、进步行、文明星、、奉献星、体育星、文艺星、共创星。‚最美成长档案‛等等。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总结反思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对学校而言:在活动中构建学校体验式德育模式,形成学校特色德育课程,编辑出《白银市田家炳中学德育特色课程》《白银市田家炳中学共创成长路项目及推行手册》,《学生论文集》《教师论文集》,极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创造性、有效性。
2、对老师而言:改变了理念,更新了观念,提升了教育情怀。提高了活动组织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育人者自育、达人者达己。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3、对学生的帮助:
(1)体验式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动力。体验式活动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产生强烈的兴趣,形成探索参与实践的强烈动机。比如一位航模社的同学对制作航模达到痴迷的状态,一有时间就钻进工作室,经常追问指导老师,翻查资料,物理课上十分投入,学习成绩越老越好。(2)体验式德育活动使学生身心愉快、调解压力,缓解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高考的压力一直伴随着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繁重的学业、过少的睡眠会使部分学生感觉身心疲惫、心情沉闷、情绪低落。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尤其是一些学业落后的学生,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有他展现的机会,获得承认、赞赏,建立自信。
(3)体验式德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在真实的情景中,面对复杂问题,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在学校自我管理,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自愿、主动、直接、民主地参与到各种事务、活动及其决策与管理工作中去,主动的选择、吸取各种信息,潜移默化的受到活动的教育影响,提升了发展自我塑造、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德育活动能够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德育工作重在实效,关键在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是体验式德育的要求。在活动体验中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职业体验活动中,狄国芸同学在全国 田中年会上汇报职业体验时,动情地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爱,真情流露、声情并茂,感动了坐在教室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和教师。她说:‚我父母是粮油店的小老板,以前,我不能理解父母的行为,甚至有时还会为此抬不起头。经过‚粮油店小老板‛的生活体验,我深深理解了爸爸腰疼还要坚持送米送面上楼,妈妈为了一两毛钱,陪着笑脸和顾客说上半天。这都是为了我。我感到挣钱的辛苦,劳动的光荣。我以后对人骄傲地说,我的父母是粮油店的老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父母!‛,这是任何说教都达不到的效果。这位学生在她后来的高考道路上,克服了诸多的困难,怀抱报答父母的愿望,坚持刻苦的学习,如愿考上大学。
(5)德育活动能够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德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活动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亲自填写评价自己综合素质的《成长档案》,给了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体现了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形成性原则。
总之,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反思和领悟
1、体验式德育教育应是‚民主、合作、爱与尊重‛的教育。面对高中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给与信任、宽容。相信他们有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向上向善的能力。我们以民主、合作、平等的态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少些技术手段的控制,多一些真挚情感的投入,是开展德育体验教育,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要让教师的生命状态首先亮丽起来。教师一定要体验到美好、健康、责任、感恩,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只有让教师的生命状态首先亮丽起来,学生的生命状态才有可能变得美善、亮丽。
3、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要聚焦教育中的‚真问题‛,设计活动,创设情境,以体验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经验,从模仿走向创生。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了教育智慧。
4、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需要评价激励机制的发展
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 篇5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思想品德 智力潜能 生活品味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学校美育与德育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两门不同类型的学科,是同一层次上并列的两种教育形态,是人格完善的两个必要方面。由于二者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和交融性,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至关重要,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目的。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一个教育过程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方面,美育和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创造美的事物、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美育和德育也是相通的,所以,美育和德育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就各自的任务和作用来看,美育不仅在塑造人的形象,净化人的心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还肩负着寻找、追求和创造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范畴的任务。而德育的任务和作用则仅被限制在伦理、道德和社会心理的范围之内,所以,美育和德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仍有不少学校把美育划入德育范围,或是将美育与艺术教育简单划等号,这些观点都有失于狭隘、偏颇。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忽视了美育在塑造人的方面的独特功能。德育是单向灌输教育,美育是双向互动教育。因此,美育的功能具有为德育所不可代替、无法涵盖的方面。与此同时,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则是将美育的地位降低了。因为美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技巧,而且还有更深的内涵,它具有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心理活力并促使人格完善的特殊功能。所以,美育的目标不仅在培养艺术才能,还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因此,美育不仅包括艺术教育,也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教育。综上所述,美育和德育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各有个性,在学校教育中两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是德育的诱因。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美的驱动下进行的。诸如人穿衣,戴帽除了出于最原始的保暖等功利性目的以外,最主要就是出于对美的追求。一般说来,人做一件事,就是因为自己觉得如此才为之美而去做的,是以美为驱动力,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为了别人对自身行为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才去做的,也是以美为驱动力的。从广义上说,青年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在对美的追求、创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社会的了解,对自身和对自然的认识,也是对美的把握,也是以美的追求为动力的。并且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了自我,了解了社会,把握了自然,才能从中产生一种功利性(善)的快感,然后依靠自己的理性思维把这种快感上升为美感,从而形成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人的本质特征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所以,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和诱因,要搞好德育必须先抓好美育。让学生在审美、立美教育中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美育是德育的保证。
美育过程是一种审美和立美的教育过程。从德育的角度来说,“立美”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塑造过程和学生自身完善过程的统一,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具有了比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把握住了审美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具体说来,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1、美能导善,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 美和善是相通的,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华。卢梭在《爱弥尔》中说:“只要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一切道德规范和道德条文只有当它成为人的心灵的信仰和需要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道德教育诉诸人们以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美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地乐意这么去做。席勒指出:“美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正是把美育作为培养道德的一种手段,认为美育能够使感性和精神力量尽可能地和谐,使人的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
在现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尊自信意识、自主自律意识、勤奋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普遍增强。这是我国精神生活的主流,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颠倒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一些人心目中,国家的尊严淡化了,做人的尊严丢掉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原则不要了,投机钻营、弄虚作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却被尊奉为个人的处世之道。这种种现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为金钱所驱动,甚至不顾廉耻。
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价值观的偏离。因为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是以感性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人完全处于自觉的状态,既不受外部的客体世界的影响,也不受内部的主体世界的束缚,而是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自愿地、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并内化为理性的认识。因而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 篇6
题目: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科目:德
育 单位:湖口中心小学 姓名:卢
桂
兰
电话:***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内容摘要: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如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创造性学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利用各种手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创造意识、主动性、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如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创造性学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利用各种手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认为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出于管理的方便,往往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使教给他们一些创造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也无助于他们创造性和创造力的直接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为他们营造创造的环境,使学生积极、踊跃、大胆地参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的了解、认识,从而亲身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如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也可以学
生之间互相问答,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索。还可以为他们提供通畅的信息环境、民主的人际环境、适当的物质奖励等,使他们能体验到因创造而得到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格。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建一个允许质疑、讨论、探索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创造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它需要突破现有的圈子,打破思维常规,要求人们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具有一种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并且勇于对现成的问题提出质疑。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这样的师生关系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主要有三种: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自流型。在这三种师生关系中,只有主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并积极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这也就求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以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应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所氛,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不盲从的人格素养。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谨慎对待那些“非从众”的学生。
一般来说,创造性强的学生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
特点通常是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所以,“非从众”的学生被视为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待这样的学生的行为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应该独具慧眼,识别其“庐山真面目”,分清他们的行为是创造意识还是真的捣乱,并用多元价值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各类活动。教师还应该理解和宽容学生在不经意间所犯的错误,而不应一味地指责和抱怨他们。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和期待,极有利于创造热情的激发和荣誉感、自尊心、进取心的培养,能够把学生原有的一点创造思维的火花燃成永不熄灭的熊熊烈火。
四、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人格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和推动力。创造性强的学生发展了儿童时代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及其状态常常会产生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表现出深厚的探求和学习的兴趣,为了弄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对于一个创造性强的学生来说,好奇心的满足会激起他们进一步创造的欲望,从而更能坚定其探索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灵自由的学习空间,也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索,并充分提供探索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遨游,然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让他们体验成功,走向成功。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 篇7
一、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学习认识程度不够。中等专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年龄大概在16-19岁之间, 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思想大多不是很成熟, 有的学生是对某一专业有兴趣, 专门学习一技之长的, 有的学生是由于一些原因不愿意去读高中的, 还有的就是想早点走入社会, 早点赚钱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 学习基础也不尽相同, 这些都不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不喜欢学习, 特别是对德育课的学习, 认为无关紧要, 这些错误的学习态度也给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 很多学生中考文化成绩很不理想;有的是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送到我们这所职业中学来, 并不指望他们学到什么, 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不高。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德育课已成为了专业学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 还有很多因素导致教师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就是由于学校生源的增多, 德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 有的德育老师教学任务过重, 以致课堂效果不高;其次是在教材的选择上, 专业院校使用的仍是国家的统编教材, 这并不能很好地针对专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 因此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再次, 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旧是照本宣科, 毫无创新之处,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不到德育教学的作用。
二、改善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对策
尊重学生, 构建民主课堂。在德育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教学工作, 教师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而并不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来进行知识的灌输, 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 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表达意见, 在一个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里让学生培养起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真正实现德育课堂的德育功能。
改革方法, 构建灵活课堂。在德育课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做到不照搬书本内容,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充分备课, 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取出教材中的精华, 除去教材中的糟粕, 补充其他丰富新鲜的内容, 比如一些心理学知识、一些名人故事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从而填补和完善课本中的不足, 掌握一些教材上没有编写但是却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其他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 以活跃课堂气氛,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形式, 构建互动课堂。随着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丰富德育课堂的教学形式, 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兴趣充分结合起来, 而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拓宽教学手段。比如安排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或者是开展一些德育知识竞赛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拜访敬老院等, 让教育走出课堂, 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接受德育教育, 完成教学任务, 真正达到德育课以德育人的目的。
激励学生, 构建快乐课堂。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不能用过于苛责或者是严厉的语气批评学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更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闪光点, 多加鼓励和表扬,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让学生真正爱上德育课, 让德育课不再是压抑的, 而是快乐的。
总之,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 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应该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不一样的新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德育课堂真正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担负起育人心灵的作用, 让德育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参考文献
[1]方武.让德育课焕发时代活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2 (02) .
怎样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35-01
所谓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及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 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 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的教育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德智体美劳”,道德教育位于这五个方面的第一位,是重中之重。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各科之中。因此加强特殊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特殊学生由于听觉上和智力上的缺陷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顺利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正常的学生相对比,特殊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停在表象思维上,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道德水平判断也非常低,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看过许多特殊学生因为对道德的不了解而犯下的错误,甚至是法律上的刑事案件。这对我来说是最痛心疾首的事情了。多年的培育,成长因为道德的缺失而中断,走进无尽的深渊,每日在高墙之下度日,让人感慨万千。而特校的道德教育将弥补这一缺失,对特殊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如何加强特殊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重点,根据这一问题,下面我提出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特殊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
在特殊学校,许多老师习惯性的认为品德的教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的教师根本不用去探讨,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是普遍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由于对学生品德教育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老师对待学生犯得错误,只是简单的进行体罚,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教育。同时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特殊学生靠直观形象来认识事物,形成模糊的道德观,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要让特殊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就必须从他们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告诉他们对错是非,美丑善恶,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逐渐形成真确的人生观。
新形势下,国家也提出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004.3.12国务院提出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这足以体现国家的重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全面实施这个政策,树立新的教育观,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由于特殊学生的自身缺陷,导致他们对正常人存在一些抵触情绪,甚至有偏激的情感,再加上对道德认识的不足,常常会导致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最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自律性,通过教育使他们拥有正确的道德观。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基本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由于特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较同龄儿童有一定的差距,难辨是非自我约束能力差。这就造成他们离开学校后,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腐蚀,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到处行窃。
因此,在特殊学生平常的学习中就要加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力。通过参加活动让他们分清是非善恶,自觉抑制那些不正当的行为。
根据特殊学生年龄、智力、身心发展的程度制定不同的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图片、故事、社会实例等形式,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荣辱观。
三、要加强法制观念
因为知识层面和听力的限制,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甚至不懂法。所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法制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案例录像,用犯罪的案例进行反面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犯罪的宣判会,让他们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以之示警,起到教化的作用。综合各方面的力量,是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四、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教师要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确保学生在课堂之外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特殊学生身上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都和家长有关,这是因为他们因其残疾而备受家长的呵护,过分受宠,或受父母的冷落而造成的。
对此,我们要及时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对其做好思想工作,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给特殊学生在家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行动时无声的语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反映在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的行为也是学生们学习的规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身的行动教化学生。
其次,教师要把德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在发挥课堂教育的同时,重视课外活动教育,坚持以愉快教育为主,寓教于乐,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情景,把德育教育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激起学生自身需要。
加强特殊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融入到社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愿我们的教师都能崇尚师道,敬重师风,尊重自己,对社会负责,做到人人都能仁他人之仁,信他人之信,义他人之义,促使民主播扬,科学昌明,人文之光。
参考文献:
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 篇9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科技等迅猛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很大改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开展德育教育时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心理教育理论知识有效的对学生加强心理辅导,从而促使高校的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高校在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心理教育,并把心理教育当成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根据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2.2 德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增强心理理论素养水平
高校要思政教育教学中逐渐融入心理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德育实效性,这就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德育工作者掌握专业心理健康指导的理论知识以及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练运用心理教育知道的方法。在教师对大学生开展德育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高校可以对德育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比如说:高校可以对教师较强思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培训,高校要构建完善的交流平台,从而加大各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交流,及时汲取相关的经验,促使德育工作者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除了高校为德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外,德育工作者本身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加强心理教育的的基础理论学习,及时了解到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心理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从而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同时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心里知道是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促使大学生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2.3 丰富德育教育的方法
在社会发展新的形势下,高校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应该对于心理教育重新定位,改变传统的教条化的教育方式,促使德育教育朝着生活化方面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的于工作中就要从实际的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注入心理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新的德育教育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发展目标是帮助学生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自觉的接受德育教育,进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一些心理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不定期开展一些心理知识比赛,从而使心理交互的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
另外,高校还可以不断拓展心理教育的途径,比如说: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技术等构建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发布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发布心理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加大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从而促使高校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给学生成长环境带来了很大改变,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种背景之下,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为心理教育逐渐融入德育工作中提供后盾支持,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促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 大学化学教育信息综述论文
★ 论文综述范文
★ 中医药论文综述范文
★ 综述论文怎么写
★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性论文
★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论文
★ 药剂学论文的综述
★ 浅谈对课标的一些认识教育论文
【德育处对学生的讲话稿】推荐阅读: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工作总结05-19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09-08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0-09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06-08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05-21
隐形教育对德育的影响10-03
运动会上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德育教育08-28
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07-16
文化传播对德育的影响10-12
德育对学校管理的影响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