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制征文

2024-10-23

青少年法制征文(共11篇)

青少年法制征文 篇1

我们身边的法律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做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对法律不应该感到陌生。青少年要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树立远大理想,遵守社会公德,学法、懂法、守法,自觉地用道德、纪律、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同学们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学习法律知识。

学生大多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往往受到伤害的都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应该严于律己,不能自己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轻则吵架,重则就会出现结伙斗殴,事故也会随之呃而发生。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尊重别人,互相谦让。

在我们身边,一些同学老是犯错误,法律纪律观念淡薄,屡教不改。认为:只要自己不去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小时偷油,大时偷牛。” 这就告诉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法律和纪律意识,随意损坏公物,打人、骂人,甚至偷窃等坏事,不仅仅是给你个人的形象抹黑,而且会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渐渐地,就会使你经常情不自禁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老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15岁的初三学生庄海在初一年级时就加入了共青团,当选为班长,工作负责、学习优良,先后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有一天与父母告别准备上学时,发现有一个初二的学生在他父母后面做鬼脸,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问一问、说一说,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庄海非常生气,认为是对父母的侮辱,竟和几个同学一起上去教训他一顿。原以为被教训者不会怎样,没想到却引起这个学生邀约一帮人来报复。为了不甘示弱,又发生了对报复者的报复,在双方殴打中,庄海拿出随身带的一把刀捅上去,造成一死一伤,法院判庄海犯故意伤害罪。在监狱里,庄海面对铁窗、铁门,回顾这不该发生的事,无限悔恨„„。

总而言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

作为一名小学生,知法、懂法就从现在做起吧!

六(18)班:王惠蓥

青少年法制征文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由于对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复杂性缺乏正确认识, 研究不深, 措施不力, 导致部分青少年道德水准下降, 违法问题较为突出。

1) 道德水准失衡。在一个时期里, 忽视对青少年的教育, 致使青少年道德和法律观念淡薄, 心理上狭隘、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唯我独尊, 好占上风, 盲目追求个人私欲, 利己主义思想主导着这些青少年。

2) 法律素质低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不懂法, 不知法为何物, 犯罪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由此青少年犯罪也往往呈现不计后果的特点。如一位15岁少年因与同学发生小小摩擦, 用小刀有意将同学刺伤, 教师批评他, 他还有理地说:“他动手我就要动刀, 看他还敢来惹我吗?”

3) 违法犯罪突出。从相关资料上获悉, 2015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也有上升。

2 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最大问题

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了, 维权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但与法律素质的要求相比, 差距很大, 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人们对青少年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法律素质的提高, 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 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法律素质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认识不足。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存在模糊认识。尤其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下, 学校认为法制教育不是考试的必需课程, 未真正把法制教育摆上议事日程, 落实计划、课时、教材、专职教师。

2)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学生的法制教育上, 没有教学大纲, 缺乏系统的教材, 即使举办法制讲座, 也因未根据年龄、文化程度的不同而设置相应的教育内容, 缺乏针对性, 往往出现小学生听不懂的情况, 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性。长期以来, 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吸引力。现在有的中小学校虽然配备了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 成立了法制学校, 设立了法制教育联系点, 表面上热热闹闹, 但实际上往往是一学期一堂课、一次讲座, 收效甚微。

3 形成合力、增强刚性,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青少年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要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突出的问题, 应当在法制教育上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观念, 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相互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1)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发挥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首先,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 着力解决好法制教育的师资难问题。其次, 必须重视和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其他阶段教育的法制教育, 使之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之中, 作为必学科目, 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 让所有适龄的青少年都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法制教育。同时把法律知识的考试作为必考科目, 激发在校学生学法的自觉性。再次, 要充分利用学科教育优势, 在学科教育中有机地渗透法制教育, 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适合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方法进行教育,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切实解决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最后, 要严格按照要求让学生在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学校要开设法制教育课, 并且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保证普及基本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义务教育期间完成。

2)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进一步发挥好法制教育的启蒙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一位班主任老师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如果有同学欺负你, 你怎么办?”居然发现有好几位同学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是父母教的, 并且振振有词地转述父母的意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 绝不能受一些窝囊气。这种背道而驰的家庭反教育, 往往会轻易地把青少年拉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目前家长缺少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现状, 应着重做好家长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密切家校关系, 可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召开家长座谈会、进行家访等方式, 随时沟通,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二是办好家长学校, 定期组织家长到校, 向家长讲清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 传授子女教育的科学方法,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工作和育人、言传与身教、教育与惩罚的关系;三是通过法制副校长上课、观看教育影片等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以此来提高家长的法律素养, 提高家教质量,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生活环境。

号脉青少年法制教育 篇3

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触目惊心,令人扼腕。“我们要像关心水、空气、食品的安全一样来关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关注他们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的养成。扫除青少年思想当中的灰尘、雾霾,关乎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说。

实际上,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已经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与此同时,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法治社会建設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还有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对法律有普遍认知但结构失衡

5月28日,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首份《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调查报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

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普遍形成了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在掌握程度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完整,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对某些部门法知识的掌握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以刑法为例,刑法知识的掌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始终较差,而在高中阶段则有了明显提升。

“青少年对刑法的认知率很低,初中生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等与自身相关的刑法知识依旧掌握较差,正确率只有20%左右,这点应当引起我们关注。”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说,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是青少年由儿童转为少年的阶段,也称为人的初始社会化阶段,这个阶段必须有对罪与非罪的认知。

孙霄兵指出,对于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要有清晰的认识。“未成年人挥刀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这首先是个法制教育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法制教育还没有上升到一个全民的高度。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打架等治安事件就更多了。这都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映其中的问题,分析出原因,并找出对策。”

调查还显示,青少年学生对宪法、行政法和程序法方面的知识整体掌握得较差,而这些公法常识教育在培育公民意识、树立权利观念方面非常重要。课题组建议学校有必要通过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加大对宪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公法知识的教学力度,促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更加完善。

法律运用意识随年龄增长递减

调查报告显示,在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阶段,青少年学生运用法律的意愿反而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愿意选择法律手段的比例却降低了,比如说75.7%的初中生在他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选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到高中时这个比例降到64.2%。”王敬波说。

调查报告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受到社会影响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而当前社会中类似“中国式过马路”“走后门”等现象势必会对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使其规则意识逐渐变得淡薄。

“这与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立法与执法存在落差的现象,如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效率低下等有关。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会对此类社会问题有愈发真切的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用法律的积极性。”王敬波说。

其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与升学压力会逐渐增大,学校、家长乃至学生个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会逐渐降低,学生可能会基于升学压力而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而学校为保证升学率也会压缩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青少年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家庭、学校、社会风气都能在这张白纸上留下印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认为,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青少年犯罪,是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在其身上形成反映的结果。

“处于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年龄段的孩子,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接受法制教育最好的年龄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尚秀云说,对孩子进行教育,正面教育很重要,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更应注重培养法治理念

“我们通过对9个省22个市340多所中小学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刚刚及格,离我们的要求与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空间还很大。”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

调查显示,总体上针对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也都没有聘请具备相应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职教师。这些问题都将限制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今后法制课程的改革、完善过程中加以解决。

“在青少年的教育方式上,虽然现在也有多种方式的运用,但总体上处于比较单一僵化的阶段,与学生信息时代的需求,与学生的要求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王敬波介绍说,从实地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强调互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如模拟法庭等)往往比单向灌输(如法制课)或刻板的自我学习(自主阅读书籍)更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而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也更能强化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法治理念的认同。

“对青少年进行的法制教育,本质上是对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教育。”对此,王敬波建议,在今后的法制教育中,教育理念应从注重普及法律知识向注重培育法治理念转变。在中小学法制教育中,应贯彻“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塑造学生法律人格——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教学思路。

她同时强调,教育目标也应从一般的“知法、懂法”向自觉的“守法、用法”转变。“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要体现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守法自觉性的增强和法治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行业处处长杨蔚莉也指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该从现阶段的知识普及转变到法治观念的培养,包括自由平等、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再到守法行为、习惯的形成。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小孩子也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是违反规则的。但为什么只要有人带着就走过去了?归根到底还是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杨蔚莉认为,青少年只有在法治观念引导下养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才开始具备用法治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大以后才能成为守法公民。

(来源:《光明日报》 殷泓 王逸吟/文)

法制征文 篇4

法制、法治社会的标志:不存在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娼妓、毒品、贫民窟和高犯罪率。

即:法制、法治的社会没有社会弊病。

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封建社会帝皇制都绝对不可能做到法制、法治社会。

我们社会主义时期的法制、法律以“有益于人民的是好、有害于人民的是坏”标准作为基础理念建设的。

也就是以“有益于人民的是好、有害于人民的是坏”作为标准来衡量一切、评判一切,裁定任何事、任何人。

但现在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了,所以改革开放的法制、法律以“有益于官僚资产阶级的是好、有害于官僚资产阶级的是坏”标准作为基础理念建设了。

法律本来是保护和保障每个人的权益的,但损害别人权益的投机倒把、尔虞我诈行为却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捧为榜样楷模。比如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十元钱的东西如果能设法卖出二十元、三十元、四十元、……,或者搞个小公司使用欺骗手段吞掉了大公司,也都不属于诈骗,反而会被人们交口称赞,且更是会被媒体大肆炒作为成功人士、当代英雄。

而且资本主义社会更怪异的是,一边自称是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一边却不管是什么话也不管这是大家都同样在说的话,只要是有人要找茬告你,就能以你说了这个话而开庭把你当被告。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有很多靠告人出名、靠告人生存的人,甚至还有纯粹基于自己的觉得好玩而经常抓住别人的一言半语来告人玩兴趣。典型例子,台湾李敖告了许许多多的人,连他自己都记不得告过哪些人了。

社会性质和制度:

封建社会帝皇制: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一个大家族霸占,唯独皇帝有权把生产资料分封给亲属私有或臣僚私有,大多数人没有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料,要活着就得去为少数人(地主阶级)服务、劳动受压迫剥削。

资本主义私有制: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少数人霸占,大多数人没有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料,要活着就得去为少数人(资产阶级)服务、劳动受压迫剥削。

社会主义公有制: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拥有、共同生产、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使得没有任何人可以骑到任何人头上剥削压迫。

目前我们人类所用的经济衡量指标:

一、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状况。

二、物价稳定状况、失业率状况、财政收支状况。(此标准用于任何国家或时期,不以此标准衡量的一律无效!)

目前我们人类所用的衡量社会或时代好坏的指标:

一、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娼妓、毒品、贫民窟和高犯罪率的状况。

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状况。(此标准用于任何社会或时代,不以此标准衡量的一律无效!)

目前我们人类所用的衡量事物好坏的标准即是:有益于人民的是好;有害于人民的是坏。

目前我们人类所用的衡量人好坏的标准即是:言行有益于人民的是好人;言行有害于人民的是坏人。

法制教育征文 篇5

随着社会上违法犯罪低龄化,法制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就显得尤为突出,而学生的违法犯罪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的原因涉及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在这些诸多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因素中,学校法制教育所能带来的作用又是相当巨大的。

作为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我认为通过班级开展法制教育,是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一条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下面我就这几年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的情况与大家作一交流,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加以指正。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探索,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一)晨检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每次晨检时,只要班里无其他紧要事情处理,就让部分学生宣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例或未成年保护法,并让学生自发讨论遇到相同的情况时应如何处理。从对这些事例的认识和处理办法中,学生们认识到了法律的尊严、学会了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如何克制冲动与盲目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03年11月10号,我新接的班级的两名男生刘某和张某在操场打乒乓球时与五年级级的赵某发生了争执,赵某出言不逊,扬言去校外解决,当时正值刚下学,结果我班大部分男生跟着刘某和张某纷纷出了校外,在校外两拨人相遇了。就在剑拔弩张的时刻,得到消息的我及时赶到。赵某带来的很多人并且对我出言不逊。我班男生一听就急了,冲上来就跟他理论,顿时我用力把冲上来的男生推后去。转身对赵某说:“你如果今天一定要想打架,先把我打趴下再说!”赵某愣了一会儿没说话,我趁机抓住领头的刘某和张某转身就往学校返,班级的其他男生也跟着回了学校。这件事情对我震动很大,意识到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件事情发生后的连续五天晨检中,每天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1)针对刘某和张某--你们把其他男同学叫下去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打架后的后果?(2)针对协从者—为什么要跟着刘某和张某打群架?这样的群架有意义吗?(3)如果这次群架事件发生了,谁来承担后果和责任?怎么承担?(4)如何看待朋友义气和友谊?(5)这件事情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今后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应该如何处理?通过五天的连续讨论和分析,学生们认识到了自己的盲目和冲动,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和保护自己,更深刻地意识到在学校纪律和法律面前,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这次晨检教育之后到迄今为止,班级再没有发生过打架事件!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法制主题班会中让学生感知要做文明少年

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中,学生自导自演了很多法制教育方面的小品,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法制案例。比如网络教育这一热门话题,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学生从先前对网络道德的漠不关心和无知到现在的理解和接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随着网络带给我们方便与精彩之外,网络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学生,他们站在浪潮的前端。学生网上交友、网上诈骗、通宵打游戏、网上暴力、色情、不文明语言……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下面我就这几年里在网络道德法制教育方面的心得和事迹作一简单汇报。针对网上交友、网上诈骗,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的法制案例,在班会时间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由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自己平时上网时遇到的相关的事例,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了网上交友的利弊,辨别认清了网上诈骗的各种方式。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利用这一点,我在班会上让会制作网页的同学利用多媒体现场演示如何利用软件制作设计自己的主页和网站,在个人主页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做完之后在以后的班会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招果然挺灵,很多同学都有这方面的基础,他们做的个人主页有的美仑美奂,展示了自己,充实了上网内容。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学生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利用网络推动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

(三)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法制教育

在平时的寒暑假或周六日时,发动学生家长或自己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法制教育宣传讲座。在实践中进行法制教育,事后学生反响强烈,对法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二、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用心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

在教学中老师们关注最多投入最多的是不良行为学生,施以爱心付出心血最多的也是不良行为学生,让老师们伤感的是不良行为学生,让老师们无可奈何的也是不良行为学生,他们不学无术,惹事生

非,一有市场就会把教室闹得乌烟瘴气。如何教育好不良行为学生呢?我认为在对其充满爱心的基础上应该弹好三部曲:

一、要抓住征兆,消除萌芽

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起初总是有苗头、有征兆的。因此,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意识,留心观察,细心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骄傲自大的学生,往往是第一次做了好事,或考试得了一百分时,受到了不适当的表扬、奖励,而没有进行谦虚谨慎的教育,学生显得得意洋洋,自以为了不起。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有以下一些苗头:不爱学习、厌烦做作业、成绩突然下降、学习时走神、发呆;放学后不按时回家,性格突变;对信件、电话、老师的来访,或大人的谈话特别敏感等等。教师若能对以上苗头明察秋毫,给与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就可以防止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二、要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是学生确信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由于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指责、批评、惩罚多于赞扬和鼓励,所以学生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和敌意,通常以沉默、回避、粗暴无礼的态度来对待教师的教育。这样教师的教诲在现实身上就很难生效。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必须动之以情,多方面地关心他们,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学生生病了要给予关心;道德无知要给予医治;缺乏毅力要给予帮助;不会学习要给予辅导;微小长处要给予肯定,稍有进步要给予表扬;遭受打击要给予保护;遭到失败要给予安慰;进步中出现了反复要给予理解;遇到痛苦、不顺心时要给予同情;交给任务要给予信任。只有多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学生是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的。用爱去感化学生,是转变学生的灵丹妙药。

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坚持正面教育

品德不良学生的头脑里,并非都是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闪光点。他们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喜欢得到表扬、赞许。因此,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到孩子的积极行为,指出其闪光点。如有的学生不爱学习却爱劳动,有的学生违反纪律却很守信用,有的学生经常打架却能帮助别人。经过教育后,学生开始主动完成作业了,上课开始遵守纪律了,学习上取得进步了。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主要是提高道德认识、明辨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划清尊敬老师与拍马屁的界限,划清勇敢与冒险、礼貌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遵纪与违法的界限。通

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不断地比较、区分和识别各种是非、善恶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法制征文 篇6

一、何为法律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在我看来,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是不要仅凭主观臆测,判决讲究证据,讲究理性。才可以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我国一直以来依法治国。不断完善法律条款,尽量减少法律条文的漏洞,极力避免有人利用法律的空子为非作歹。

二、法制和生活的联系(1)法与学习工作

我们是沐浴在祖国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也是最安逸享福的一代。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国家兵荒马乱。孩子们想要读书,没有条件。建国之后,随着我们的发展,恢复高考,平凡**。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文也逐步建立了起来。有了规章制度,国家有了规矩,我们才能享受到今天这样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必操心的日子。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法,主要规定了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还有奖学金,又为多少穷苦家庭的孩子带去了鲤鱼跃龙门的希望。

总有人大言不惭地说怎么不看看美国,人家义务教育怎么样。我需要提醒这些人一点,要知道中国建立新中国才六十九年。我们从那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挺过来不过百年。有谁能昧着良心说中国现在是一天比一天差的?总有人在网络上自以为高明。

再谈一谈工作上的劳动保护法。正是这部法律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难以计数的劳动群众的利益。规定工作时间,限定年龄。尽管仍然会有人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雇佣童工等等,但是有和没有这些法律,天壤之别。法律不仅仅是保护我们权益的工具,还是一把悬在犯罪分子头顶的利剑。而我们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好好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2)法与个人成长

说到了个人成长,我们一定听说过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一章总则的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每个人形成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时期,往往是在他从出生到成年的这个阶段。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是为了让祖国的下一代在这个宝贵的阶段能够不受外物干扰,免受上海所制定的。不过我们也知道,网上经常曝出校园暴力欺凌事件。也正是因为社会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正在随之修改,国家在考虑降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适用年龄,给那些不珍惜自己青春时光反而侵害他人利益的未成年人相应的惩罚。虽然他还有待完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并不是死死钉住的条条框框,相反,它是随着时代和环境而改变的。也希望总有一天,法律能够更加完善,更大程度上的保护群众。(3)法与家国建设

近年来,我们的经常听闻有当年被错判冤枉入狱的人被重审无罪释放。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补偿。我们没有办法说现在的法律已经完美无缺,已经不会冤枉任何人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在日益完善法律条款。我们一定要正视自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国家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日益强大导致社会上很多人开始产生了一种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的错觉。我们现在做的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法律的修改完善,是我们需要做的许多件事情中相对重要的一件。大家要明白,即便是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地修改法律,好使得本国法律更加符合国情,适应社会。总有人在网上说,美国怎么样怎么样,日本怎么样怎么样。可是,真正出过国的人会告诉你,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更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中国,我们至少敢于在夜里出门逛街,有的时候甚至通宵游玩。在我们眼中理所应当的基本安全,在美国很多时候他们是做不到的。美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他们民众持枪的合法性,也大大增加了枪击案和普通民众伤亡的几率。

正是这一条又一条保护我们的法律的颁发,一桩又一桩冤案昭雪,使得民众对国家的信任逐步提高。古语有言:“得民心则得天下”,随着一条条法律行之有效地实施,民众对国家充满信心和归属感,自然而然心甘情愿为国家赴汤蹈火。国家的建设,最怕的就是上面传达了指令,下面的大懒支二懒,互相踢皮球不出力。

自从习近平***上台,“老虎要打,苍蝇也要打”,整治了多少贪官污吏。依据《刑法》第382条的规定。刑法第382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贪官犯罪是刑法中的一条,而其他许多条,都和这一条一样,只不过是在我们不常接触到的地方默默守护着我们,我们的国家。我们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如今谁敢小看我们中国?我们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法律的禁止,祖国没有规矩,建设不会进行得这么顺利(4)解释法治精神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不能没有法律,不论是宪法,刑法,还是各种各样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等等,都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若是一个国家没了法律,恶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却不会因此受罚,好人遵规守矩辛勤劳作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样的国家不会存在,也不能存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而造福人民的前提,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了规矩,党和国家才能更好地,有目的方向地保护人民群众。

所以在我看来,法治精神,就是能够更好地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为人民谋福利,能够知法守法,不钻法律的空子,就是法治精神。运用法律,为学习工作、个人成长、家国建设出力就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除此之外,我想提一提犯法的人。其实大部分人,除了极端案例之外,犯罪之人多是因为不懂法,中国的法盲比文盲其实要严重许多。希望能在某一天,就像逐步消灭文盲一样,普及法律知识,消灭法盲。

三、认识看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这也是***在十九大对宪法作出修改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交通法是不是法律?经济法在购物宰客是是不是能用上?新时代新中国的人民,不能在觉得法律是青天大老爷考虑的事情与我无关。如果有一天能够做到人人懂法,知法守法。中国一定会更能加强大。

四、作用影响

除了宪法等等法律以外,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因为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经济法等。

而我想要说的,就是侵权责任法和著作权保护法。因为我也对法律了解甚微,所以只能就自己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粗鄙的见解。我想谈一谈著作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现实体现。在很多年前,我们的编剧,作家等依靠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们,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侵权的危害。那个时候,网络不发达,相关的法律也并不完善。他们的作品被别人拿去改头换面也只能忍气吞声地不了了之。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所有人都想制止这种不正之风。可是没有国家的支持和保护,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又如何才能维权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有了一个发生的渠道。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的重视。国家的重视,就体现在了近年来不断完善的著作权法。

而且近年来,随着侵权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人们也越来越敢于站出来和侵权势力做斗争。这就是法与家国建设最直观的巨大优点!它让平时无依无靠的老百姓有了底气,有了敢于站出来的勇气。法规发布出来,国家来给你做靠山。百姓心里不再惶恐,知道自己的权益是受人保护的。

法律的作用,就是给老百姓维权的工具,让法律成为老百姓的靠山,让法律成为制裁违法乱纪的武器。

青少年法制征文 篇7

一、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 利用各种教育时机, 对学生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1. 发挥阵地法制宣传作用。

班级宣传阵地是强化法制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板报设计中, 加入一些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栏目与版面, 或是刊载一些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学习体会等, 在班级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

2. 强化班队会课教育功能。

教师在开展班队会课活动中, 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 让学生多熟悉一些法律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政治教学, 在法律常识教学工作中, 多媒体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

1.运用多媒体进行法律常识解读。初中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为有些法律知识内容既源于生活、联系生活, 又高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如果仅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 则显然对学生理解无裨益, 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针对学生对宪法非常陌生, 教师在教学《神圣的宪法》时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宪法知识专题片, 帮助学生理解宪法是一切其他法律的基础, 使学生加深对宪法的地位、起源、特性、分类、作用、重要性、法律效力等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关信息补充。在法律知识的讲授中, 如果教师不补充相关信息, 教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因而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教学“法不可违”等内容的时候, 针对学生虽然明白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但不深刻理解这一含义, 教师就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以深化教学成效, 如可以从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等各个角度选取一些素材进行教学补充。

3. 运用多媒体进行关联案例分析。

在法律常识教学中, 为了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法律概念、条规进行分析, 以典型案例为抓手, 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内容时, 我选取了本地“3.15”晚会上曝光的一起劣质高压锅伤人案件视频短片作为范例,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生产商与销售商在哪些地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以及消费者怎样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权益维护。通过这样鲜活的实例进行教学, 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法律素养。

三、活化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内化感悟

枯燥的法律知识讲解, 不仅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法律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教师如果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 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关联较为紧密的实例, 就可以拉近学生感知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提高教学成效。

1. 选取社会热点案例进行教育。

初中生虽然生活在校园内, 但是对于社会发展是非常关心的, 对于来自社会的一些热点信息具有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在法律知识教学中, 可以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些热点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体验。如教学“护佑生命安康”内容时, 我向学生出示了本市2000年以来14周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图表, 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身边的这些事情。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和发生在身边的例子, 学生增强对成年人生命健康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

2. 选取青少年犯罪案进行教育。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初中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教师可以将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作为强化教育成效、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手段, 围绕初中生盲目讲义气、涉黄涉暴等方面的惨痛教训, 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思想上防微杜渐。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近年来在本地区发生的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引导分析这些案件给当事人、受害者及双方家庭带来的伤害, 让学生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 为学生敲响警钟, 特别是呈现出一些苗头性问题的学生, 要引起内心情感强烈的震撼。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带进少管所等特殊警示教育基地, 听取管教干警的法制讲座和涉案人员的现身说法, 加深对“法律不可触犯”的感悟, 帮助学生树立做遵纪守法好公民的理念。

3.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活动。

作为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拓展环节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活动深化教学成效, 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 结合学生思想理念的碰撞组织辩论活动。如教学“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内容时, 一位教师针对学生在权利与义务、社会规范与秩序等方面理解上的差异性, 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活动, 以思想的碰撞来揭示出真理, 巩固教学成效。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征文、主题探究等形式, 深化思想教育成效,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 法律知识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法律常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遵纪守法意识, 让学生立志于做一个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好公民, 并善于运用各种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提升初中政治法制教育成效, 教师应当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拓展教学空间, 从强化意识教育、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及活化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 提升法制教育成效。

青少年法制征文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问题;法制教育;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网瘾问题日益严重,对青少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规范青少年成长的轨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网瘾问题现状及成因

1.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现状

通过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一个重要群体,普遍存在网络成瘾的问题,青少年网瘾人群大约为1200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各界应该重视,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否则将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青少年网瘾的类型包括多种,有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使青少年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并且还会使青少年产生烦躁、抑郁、情绪波动较大等心理问题。

2.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

导致青少年网瘾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自身的问题。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方面处于矛盾的状态,如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知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强烈的社交意愿和心理封闭之间的矛盾、美好理想和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等,由于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发育不成熟,又渴望表现自我,因此,有些青少年寄情网络,逃避现实,希望可以在网络世界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形成网瘾。第二,网络自身特性的问题。网路空间具有超时空的特点,并且网络还具有身份隐匿性的特点,可以满足青少年利用虚拟身份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得到释放,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流连忘返,形成网瘾。第三,外界环境问题。影响青少年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主要因素。

二、加强法制教育,有效防范青少年网瘾

1.健全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社会监控机制

要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就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网络立法,并重点建立针对青少年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次,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全社会普及一些网络法律常识,提高網民的权利以及义务意识,减少网络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于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处,不断优化网络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网站和网吧进行全面清理和排查,特别是对学校附近的网吧进行彻底清理,保证网吧经营的合法性。最后,政府还要着力于建设完善的社会监控机制,倡导绿色上网,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减少青少年网瘾。

2.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首先,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成才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些与法制有关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向学生展示网络上瘾的危害,规范学生上网的行为,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再次,学校要联合当地派出所,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国家教育机关可以考虑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使公民从小形成正确的法制意识,减少犯罪情况的发生。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对网络大环境的整治,提高上网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社会各界要提高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青少年网瘾的现象,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培养高素质的青少年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新庚,李超民,罗湘明,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中的青少年网瘾问题[J].东南学术,2011(6):136-142.

[2]韩琛,林美卿.青少年网瘾问题探究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03-105.

[3]刘益彰.中学生法制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7):16-17.

法制征文 篇9

石家庄市 塔谈小学六(3)班徐静欣

我们的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它就像你正处于许多路口不知道该去哪,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最为显注的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少年。

同学们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它是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工具,使我们拥有美好生活。那么犯罪又是什么?它就像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想让你摘,但会让我们流血流泪。不要自以为是地说:“我们是未成年人,犯罪了警察也管不了。”我一定会郑重地告诉你:“不,你错了。比如这5种罪都不能犯的:杀人、放火、抢劫、投毒、故意伤害造成他人重伤。” 不要说:“我一定不会做这些犯法的事情。”因为,就拿我们认为离我们最不会做的投毒来说,曾经有多少人这么认为过:毒品有什么了不起,我一定能抗拒它,那些吸毒的人一定是非常不坚强的人。但是,你知道有多少这么想过的人能抗具毒品呢?不要认为它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说不定哪天你已经无法自拔。

我们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为什么越来越多,主要是我们法律的意识淡薄,有的不懂法,还有的不知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利的等。没能真正理解遵守法的重要性,我经常从那些电视知道又有哪些个哥哥姐姐犯了罪。有些抢劫说只不过是玩电玩没钱罢了等,可是你知道吗,如果人人都像你,社会还能安稳吗? 邓小平爷爷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更要进行法制教育。

四年级法制征文 篇10

济渎路学校

赵东莹

你可曾记得马加爵,这个平日默默无闻的人,转瞬成为了恶魔。生命有时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还有报导,四川师范大学一名学生被另一名学生伤害致死;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裸照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春药”;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

这一庄庄血案不断发生在本应纯洁美好的校园中,这么多如花的生命瞬间凋零,着实令人感到伤痛。其实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不仅是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更是法制观念淡薄的恶果。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法制进校园,刻不容缓!所以,今天我就来谈谈法制。

法制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就是根据广大人民的意志而制定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其中包括立法、守法、执法、监督法律。这些权力也都属于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满18岁的青少年进行保护。然而,却出现了这样的事:年少轻狂人们受到委屈无处排解,便拿着法律赋予的免死金牌,用来填补冲动的罪过。凭着法律的庀佑,他们无所顾忌,法制观被逐渐扭曲,最终作出恶行。正确的法制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青少年,在法制的庇护下成长时,带着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去维护法制是十分必要的。

年初,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可见国家在校园推进法制的决心。

古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社会主义化的中国要长治久安必然要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管理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有序地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法制代表着权威与约束力。任何人都要被这权威影响,任何人都在法制的约束力下生活。然而,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法制存在,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没有交通法的约束,马路上的车辆肆意行驶;没有刑法的约束,大街上坏人恣意偷抢;没有工商的约束,市场上厂家任意造假……多混乱,多可怕,湛蓝的天空也都因此变得

浑浊。由此可见,国家有法制,对于校园安全也尤为重要。在安定和谐的环境里,学生们才能好好学习,幸福成长。

法制如此重要,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显得极其突出。那么,应如何让法制走入我们心中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其一,要普及法制知识。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是诱发犯罪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各地教育部门已开展普法宣传,如武汉的“法治课堂进校园”活动,通过做游戏、看影片等方式,与学生们一起探讨了“不小心把同学推下楼违法吗?”、“被人拐后可以拿刀子威胁对方吗?”等十个青少年法制问题。我校也专项治理过学生违规骑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过一些法制宣传活动,使学生知法懂法,学会合理应对突发状况。

其二,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应多沟通。通过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近三分之一的校园民事纠纷是来源于学校执行政策时,各方理解不一致此。沟通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时常和老师沟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学校的举措。除了单独沟通外,家长学校是个不错的选择。家长学校不仅是告诉家长学生成绩,还能交流心得,提出意见建议,使双方意志统一,青少年也就能更好地成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校园案件的发生,正是因为预防机制的缺失和失灵。因此要继续以班主任、任课老师为枢纽,加强家校联系,合力对学生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其三,是摒弃旧教学观,树立新理念。日前,在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确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可看出“智育”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德育,而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是重中之重。教师们也就要加强普法宣传,多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和加强法治精神。

青少年法制征文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法制意识;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21-02

依法治国,重在法治,基础是教育。思想政治课是进行中学生法制教育,德育培养的重要基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每位中、小学生都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一、针对青少年犯罪现状,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刻不容缓

法制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且聚众斗殴,有的甚至是利用计算机,同一类案例在同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且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违法犯罪青少年有些是辍学生、失学生,他们大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其中以初中生居多,随着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方法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又不强,且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认识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其次要明确职责,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任务,要将授课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起钩来。家庭、社区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良好氛围。三是要讲求实效,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旁听法庭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制观念。

2、建立机构,健全网络,构建普法教育服务体系。对青少年普法教育,首先要专门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聘请检察院、法院或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为法制宣传教育员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题教师,定期为青少年讲授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保证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列入每年工作计划,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实施了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3、抓防范,推进青少年犯罪预防计划。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社区建设的新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围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一要求,要立足于教育和防范,广泛推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计划。成立以干部、青年干事、民警、司法干部为核心,吸收青少年工作志愿者、学校负责人、以及群众代表参加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团体,通过加强组织、队伍、阵地、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切实发挥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4、抓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当前,一是学校课程设置上缺乏专用法治教育教材,只注重知识灌输,对青少年的要求停留在了解法律知识上,对树立法治意识关注不够。二是重形式轻内容。不少学校组织了诸如讲座、参观等活动,但缺乏积极引导,青少年没有形成共鸣,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效果并不明显。三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和内容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法治教育的个性化需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应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常抓不懈,一是强化学校法制宣传教,积极协调教育局、公检法等预青成员单位,定期召开法制副校长聘任大会,开展法制副校长论坛,组织“远离违法犯罪·共创平安校园”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开设中小学生法律常识课,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既巩固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成果,又培养了青少年的学法积极性。二是注重家庭法制宣传教育,将法制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家长培训班、家长法律大讲堂,家庭教育规范讲座等活动,提高了家长的法制观念,使家长成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人。三是通过校讯通、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传递法制教育信息。还可以向辖区青少年下发法律学习资料和配套的法律知识竞赛考试试卷,由青少年带法回家与家长一起学习和做试卷,形成互学互动的学法、知法的局面,从而使普法覆盖面广泛,起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5、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发放《青少年自护教育手册》、《普法知识宣传读本》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树立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品牌,激发广大青少年学法用法的热情。做好预防工作,需要认真研究把握普通青少年向“问题青少年”转化的边界。一是关于不良行为,要搞清楚哪些不良行为会导致后期的违法犯罪,这些不良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二是关于不良习惯养成问题,要研究青少年在什么阶段容易出现坏习惯,在什么阶段必须对这些坏习惯进行干预,否则就会发生演变。三是关于青少年失学失业问题,要认识到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家庭都需要继续努力,必须使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为强制性任务。四是关于特殊群体整体关爱不足的问题,比如目前数量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要防止他们因为缺爱失管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准转化的关键环节,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做深、做实。

总之,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在深化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加深对法治的体认。充分发挥课外、校外、户外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青少年把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上升为法治精神。大力推进法治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又充分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帮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坚守法治信念、善用法治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宪法意识,培养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 《现代学校实施法制教育的思考》.江苏经济报.

[2]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博览.2015(14) .

[3] 《浅谈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个注意点》新课程研究.冒扣银.

上一篇:中国小学生作文网下一篇:“清洁乡村、美丽校园、化解矛盾”活动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