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

2024-09-22

关于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通用10篇)

关于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 篇1

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掌握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强国必强教,强教必强师,强师要强广大的农村教师,首要是要强广大的农村青年教师。教师素养提升的力量是什么?力量之基:生涯规划必不可少。力量之源:外部环境不可或缺的研究“场”,力量之本:自动自发义不容辞。本文就农村教师素养的提升给出几点冷思考,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仁斧正。

一、走出去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大的农村教师要到先进的地方、先进的学校、先进的教研组、先进的备课组学习,开阔视野,看看别人是如何过教育生活、如何学习、如何教书、如何进行教科研、如何进行教学的微观运作,看看人家是如何备课的、怎么上课的、怎样进行评讲的,看看人家是如何提升素养的、如何快速成长的。建议学校在学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预先做好具体的方案,找到适合的单位,再去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学习回来后,要进行认真的研讨,有的要开讲座,有的要讨论,有的要辩论,有的要写学习心得,有的要上汇报课,有的要立即变成教师的行动。

走出去学,最好是分学科、按类别,学习的动机要纯粹、目的要明确,指向要清晰,安排要精当,效果要明显。

二、请进来教

请进来教也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方法之一。请谁,校长要心中有数,请他来什么目的,为什么要请他,想完成什么任务,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什么?教什么,请专家来为教师教什么,是理念的提升、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方法、课堂观察,还是教学环节运作、教学技巧打磨;何时请,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生活千辛万苦,提升教师素养管理者要千方百计。什么时候请专家来学校,要合适,要预先告之教师。

请进来教,可以给出菜单让教师挑选,可以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可以做出一个详细规划。每一次专家走后要发问卷调查,看看教师的满意度如何。

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静下来研

要搞好教学研究必须静下心来,所谓静下心来,就是使内心平静,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吃苦,扎扎实实搞教研。

(-)怎么研,首先要选好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必须是本学科的领袖,在本备课组有一定威望,能吃苦、善钻研、敢担当、会协调;其次是要选好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比备课组长更上位、更重要,备课组长重要的是研究,教研组长不仅要研究,还要管理、服务。有人说,优秀教研组的要义:

1、教师个人的意愿

2、有效交流的平台;

3、基于平等的共享规则:一是平等参与;二是真诚表达;三是和而不同。

4、积极的相互依存;

5、组长的凝聚力:以情聚人,营造家的感觉;依法治教,守住教学常规的底线;以研促教,打造教师成长的平台。第三,就是怎么研,教研活动可以是全校性的,可以在教研组、备课组中进行,可以是学术沙龙,可以是课堂大辩论,可以是面上的辅导,可以是专题的研究,无论怎么研,效果比形式重要,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果。

(二)研什么,根据学校的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让教师喜欢的教研制度,学校研究教学的宏观,研究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家校共建、社区参与、社会关注的管理网络。教研组研究教学的中观,教研组长在学校分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研究学校教学状况,研究教师的状况,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法,研究学法;备课组研究教学的微观,备课组长带领教师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教案、学案、习题、考试,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如何进行,甚至要研究每一道题目有哪几种解法,如何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在有关班级进行验证,如不合适及时调适;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心理调适。教师研究如何实施好教学的微观。凡是在学校涉及师生生活的都应当有人研究并去很好的落实,同时,不断的调优状态,直至到达满意效果。

(三)何时研,何时开展教学研究,可以定时也可以不定时。学校要营造好氛围,让教师敢研、想研、能研、会研,走在路上,在餐桌旁,在电话中都可以进行教学研究。

四。沉下来思

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坚持,必有好处。但教学反思要是教师的真反思,防止伪反思,那种记账式的反思、空洞的反思,应付检查的反思、完成任务式的反思不如不写,开始写反思需要制度的约束,需要引领,需要检查,需要评比,一旦成为教师的习惯,必定提升教师的素养。

教育反思的作用不可忽视。教育反思可以是理念的反思,也可以是方法的反思;可以是点的反思,也可以是面的反思;可以是热反思,也可以是冷反思;可以是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是效果的反思;可以是个体的反思,也可以是群体的反思;可以是关于成功的反思,也可以是关于失败的反思。对教学有帮助的反思,对质量有提高的反思,对提升素养有好处的反思,我们就要鼓励,就要提倡,就要坚持。

“原汁原味原生态,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悟。”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反思必定会促进教师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

五、跳起来争

学校要为所有的教师搭建平台,如刚毕业的教师上过关课,骨干教师上展示课,其余教师上达标课,让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标,拿到相应的证书,再参加学校每年一次的教学大比武,得奖者挂红花、发证书、拿奖金、上橱窗。学校还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定期举行校内教学视导,新教师拜师仪式,师徒捆绑考核等,不定期的举行各种教学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提升!

教研部门可以举行各种不同层次教师的基本功、专业技能、各种单项教学比赛,让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教师在全区域内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其余的教师来观摩、学习,放大相应。

各级党委政府应给教师成长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校长的心思是管教学、提质量,教师的心思是搞教研、思教法。所有的设计要让教师跳一跳,够得着。

六、潜下去写

什么是潜下去就是潜下心来?就是用心钻研。要使教师们潜下心来,专注而不繁杂,深入而不肤浅。要想有所写,必须会积累,要想会积累,学做有心人。读到的记下来,听过的写感悟,有想法写随笔,日常生活写教育故事,一节课后写教学反思,有则多写,无则少写。每天都在积累,必定大有收获。

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写,让自己活得明白,让自己活得精彩。写,赢得是尊重,积累的是尊严。一句话,写,改变了你的生命属性。

为了展示教师的写作成果,可以在学校的校报、校刊、黑板报设立教师论文专门的版面,在学校广播站设立教师文章播报专门时间,定期举行教师文章评选,好的再修改参加省市县论文大赛,每年定期出学校教师论文集,为在公开发行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教师设立专门奖金,为教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提供机会,让他们介绍经验、交流心得。

作为一个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功夫在诗外。”写,应当成为教师生活的必须,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梳理的过程。很多有益的想法,是在不断思考写作中形成的。也许今天你没想明白什么,“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还在你的面前”,但是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才能不断地前行。

关于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 篇2

培训者要彻底改变培训观念和角色。想想以前的培训, 为什么越培训教师越自卑, 就是因为培训者自以为自己的东西是新的, 教师是需要的, 因而高高在上发号着各种指示, 而且指责教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其结果是教师越培训越自卑, 最后仍然是不知道怎么做。

传统的培训之所以被看得简单, 主要是因为培训被当成一个教师需求之外、无视教师经验价值的简单授受过程。内容是既定的, 方法是简单的。现在, 教师每天都会提出一些新鲜的问题, 教师在贡献实践智慧的过程中思想是鲜活的, 要出现什么观点, 会出现什么问题, 都不在预见中。从这个角度来说, 培训者是一个很难胜任的角色, 因为这样的培训对培训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及教育智慧。培训者如果引导和组织得好, 会使教师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培训者要转变培训理念, 多看现成的报刊杂志, 及时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的新动向、新思路和热门话题, 以理性的态度、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去审视自己从事的培训工作,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密切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正确把握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脉搏。经常深入基层, 了解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 与教师平等交流、对话, 了解教师的疑惑和困难。选择与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 教师关注的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热点、重点、难点、疑点作为培训内容。

二、培训的原则、目标与模式

明确培训的原则与目标。要综合考虑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区别对待、分层分类、各有侧重。对新教师的培训要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 熟悉教材教法, 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 尽快适应教育教学为目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薄弱的教师的培训, 要以转化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技能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要以继承和发扬名优教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 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 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目标。

革新培训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听课、评课、参观考察为辅, 接受为主、研讨为辅的单一模式。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 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实现集中授课、教师自学、专家引领、案例分析、课堂透视、交流研讨、实践反思等多种形式的交互循环、综合应用和优化组合。

三、培训四步法

培训一般多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师学做“学生”, 比如讲授的课堂教学专题, 可以让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论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理论指导实践, 观念支配行为, 只有理论先进、超前, 教学行为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了理论, 才能更新观念, 用新理念去进行教学。所以, 首先要让教师系统掌握理论。

第二阶段是学做“教师”, 案例研究让新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 让新教师更快的完成角色转变, 感受什么是“看花容易绣花难”。

培训中营造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 在“真实的问题”中给教师认知上的收获。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 通过教学行动研究, 特别是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会教学的过程。让教师不断领会如何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过程。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讲授能力、设计教学问题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学法的能力是历次培训要达到的目的。每一部分都以专题研讨专家示范形式展开, 使教师看得见、摸得着。

培训的两个阶段必须是引领性的、务实性的, 体现了推行课改的策略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或嘴上谈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道路上来。”

第三阶段是集体培训与校本培训及个人自学相结合。培训中我们会同时下发相关资料, 大家可以利用校本培训的时间和个人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这些宝贵资料的提供使老师能够反复看、仔细看, 细细品、慢慢想, 使集体培训与校本培训及个人的自学体验有机结合。

第四阶段是长期跟综调研,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培训的反馈

培训后要及时反馈, 有利于制定下一步培训策略。我们让每位教师填写了以下问题:你认为新课程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在培训和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困惑、问题;此次培训有什么收获、感受;对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建议反馈。这应该是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五、培训思考

首先, 培训者要彻底改变培训观念和角色。培训者应当把“让我触动你的思想”当作一个原则确立下来, 切实改变自己的角色。把教师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 在培训中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善于发现、真正能够进入到教师的经验世界和内在需要中, 帮助教师整理自己的经验, 找到经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 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 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 培训者与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会成为共同的学习者而得到成长与发展。

其次, 在培训目标上, 把唤醒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研究表明, 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另外一部分只能成为“教书匠”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和改造, 其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一个人要想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就要不断突破种种局限, 不断超越自己和环境的局限, 这种突破和超越的能力来自于反思。

参考文献

[1]王彦才.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育导刊, 2005.

[2]关黉谚.关于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关于提升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科学素养 高职教育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11-01

作为全社会一个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不仅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还承担着向其他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何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不能是简单的一线技术工人,而应该是我国未来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是未来我国技术的革新者,是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但是,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实用,出现了功利主义,导致现在培养的人才多是简单的操作工,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比较低,不能承担促进未来技术革新的大任。

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决定的。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基础较差、缺少自制能力等,这些自身因素制约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在中学阶段被边缘化,对科技知识和科技竞赛等兴趣不高,阻碍着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高职教育起步晚,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校园文化气氛不浓等,针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选修课较少,校园讲座基本没有,不能满足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需求;高职教育理念偏差,过分强调实用,过分强调以就业为主,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在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上投入时间少: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氛围不够浓郁,社团活动以娱乐性为主。这些内外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相对较低。

关于提升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革课堂教育。提高科学素养

目前的说教式教育和满堂灌的教育方法,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枯燥的知识使得原本就对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1.在教材选择上,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避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内容上以渐进式为主,要结合本专业或者当今科技发展进展逐步引导,提高兴趣,提高探究能力。2.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在过程中,从传统上的主导变为引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的摒弃纯粹理论的讲授,能结合本专业和本学科的科技最新进展来吸引学生。3.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有想法的特点,多安排实验课和实习实训课,充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但在实训过程中,少安排机械性的实验,尽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主。4.要改革高校传统的考试内容,有意识地将能体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考查的内容渗透到学科知识的考查中去。要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不仅要在书面考核题型的设置上体现出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而且要在传统的书面考查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一步丰富考核形式,采取任务设计、模拟问题情境、对话等多样化的形式,从不同侧面开展对大学生素养的考查与评价。通过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将对高校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一种合理的引导、激励作用。

二、科技小论文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要从纷繁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够利用它。由于高职学生主动性差,很少去主动阅读、浏览科技书籍和文章。例如在笔者教授《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时,在每章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一篇小论文,一些是和数学有关的,例如:你对数学的认识,你对某个数学人物的认识等:还有一些和数学无关但和科技有关的,例如:“李约瑟难题”之我见:评价当今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等。强迫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去搜集有用的信息,通过思考,写出论文,并且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对某个科技方面感兴趣,或者经常能关注科技新闻,或者主动去了解和自己有关的科技知识。

三、公选课和校园讲座的地位不可替代

相对于中学阶段,繁重的升学任务,高职学生更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扩展知识面。在开阔学生视野和在提升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公共选修课和校园讲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高职院校中,由于开设了和本科院校一样的课程,使得学生疲于奔波于课堂,没有时间去选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使得很多教师没有经历去开设公共选修课,使得开设公共选修课变成了任务。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变成了鸡肋。不可否认的是,公共选修课在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调查问卷显示,学生的文理知识并不均衡,所以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例如:开设一些跨学科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供学生学习,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课程。

相对于本科院校随处可见的校园讲座的海报,高职校园里却是凤毛麟角。但是,校园讲座对高职学生同等重要。这些讲座是高职学生汲取最新科技进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媒介。邀请校内外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系列人文讲座、科普讲座等。当然,由于高职院校条件限制,校外的专家学者可能较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可以鼓励这部分教师多进行相关方面的讲座。但是在高职开设讲座,应尽量减少专业知识,多以科普性和励志方面的为主。

四、合理的引导是高职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

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学生虽然存在学科基础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等缺点,但是可塑性更强。由于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被边缘化,很多活动都不允许或者没有机会参加,逐渐变得惰性较大,探知欲望不强烈。在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来激发求知欲望。例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60%的同学对身边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科技事件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关心科技发展了。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例如网络、宣传栏、广播等媒体,介绍科技发展史、科技新发现、世界科技新动向和新成果、科学新知识、科学名人名家。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相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更强。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淡化名次,把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兴趣为主。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引导,多组织科技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引导工作,要从小处着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外活动中;不仅是基础课教学,也要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是专业教师,也包括学生管理人员等。

总之,提升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是事关我国未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大事,关系到未来我国科技发展。但是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但需要学校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高职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活跃在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兴毅张倩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新闻2008.12(1)

关于开展提升职业素养活动的通知 篇4

关于开展提升员工队伍职业道德修养活动的通知

各部门:

为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养,落实公司“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观,公司决定开展提升员工队伍职业道德素养活动,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主题:

一线及科室科级以下员工:职业道德; 科级以上人员:人格魅力。

一、学习阶段:7月27日-29日,各部门进一步学习董事长推荐三篇文章《人品,终究大于能力》、《你把公司当做家,老板把你当兄弟》、《这样的员工请立即开除,要狠,要快,绝不手软!》和《现代员工行为规范》。

要求:在学习中结合工作实例进行扩展学习。

二、自查自纠阶段:7月29日-30日,各部门认真自查分析,通过集体讨论、个别谈话、征求意见等形式,针对不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亮丑,敢于直面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原因,形成部门记录。

三、整改阶段:7月31日,针对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整改措施,狠抓落实。

四、讨论分享阶段 时间:8月1-20日,参加人员:

1、一线员工选派代表,每个车间不低于2人;

2、全体中层管理人员,要求:

1、一线员工:围绕职业道德忠诚、敬业、自动自发、负责等内容开展分享;

2、中层管理人员在总结不足和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在员工中作好表率,树立标杆作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工作能力上抓提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管好队伍,提高工作绩效;在执行力上抓提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领悟能力、指挥能力和协调能力,真正把公司的各项决策任务快速准确落实到位。

特此通知

关于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 篇5

歙县南源口中心学校 方建民

2011年11月16日08时49分来源: 中安教育网

【内容提要】教师的素质是任何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作好角色转变,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永葆心理健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建育人氛围,积极迎合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倡导终身学习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加强自身修炼,不断形成特有的专业素养。

迈入信息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决定21世纪社会命运的人才培养中,对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夯实语文基础的奠基工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自然尤显突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已经是国际性研究教育的热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教师专业教育实践的主流物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实践为主要途径,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与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上。

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毕竟不只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等专业知识的搬运工,而更是人生理想的播种人、生命激情的点火人、思想启蒙的先行人;当生命还在沉睡的时候,语文教师以言语的热情唤醒他;当生命陷入迷惘和歧途的时候,语文教师以言语的智慧点拨他;当生命因挫折而沦陷的时候,语文教师以言语的的力量而提拔他。从这样的意义上看,中国的语文新课程最短缺的还是足够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化是决定新课程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教师的素质是任何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当教师的知觉和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他们得到帮助发展必要的新的技能时,才能取得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在新课改中,我们要积极迎合教育发展的潮流,努力加强自身修炼,不断形成特有的专业素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作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这是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扩展到教育领域的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呼唤和尊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一些观念,如“悬梁刺股”、“十年寒窗”、“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使我们错误地把学习跟痛苦划上等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背“以人为本”的观点和做法。

我们提倡教师要做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这是现代教师要求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今日的教师已不再满足于“教书匠”的存在空间。今日的教师应该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主导者,是学生主动而有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合作者。这种教师角色的转换,对教师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形势,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职业观念,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现代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新课程等等,使自己合格地承担起现代教师的职责,成为现代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二、提升人文素养,永葆心理健康

提升语文教师的素养,除了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外,还应突出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心理健康以及将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师教育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质量,实践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与广度。

当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时,我们是否注意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如今教师职业已属于压力很大的职业,职业压力已对教师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并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教育者,要想播洒阳光给学生,自己心中则要有一轮太阳,如果一个连自己生活多不能调配得多彩的人,何以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呢?

教师职业最大的需要是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包括领导、家长和社会上的人。从社会角度来说,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应该采用一些应对策略。应学会主动做出积极计划,以适应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及关系、生活环境等转变;学会控制情绪,以积极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中既经得起鲜花和掌声,也受得住荆棘和雨雪„„

当前,多元现实的纷繁复杂需要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辨别力;要对“教书育人”和生活、人生有冷静、正确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化观、价值观。从而以正确高雅的文化和思想去影响、塑造学生。

三、建立新型关系,营建育人氛围

新时期语文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良好环境,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努力去建设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更新教育观念基本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担负着教育的重任,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后,他们就像“追星族”一样,对你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

新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应为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沫化雨,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彼岸。

教师的阵地,不只局限于教师和讲台上,还应尽可能在课堂以外和学生打成一片,如参加同学们的各种活动,打球、唱歌、下棋、郊游、劳动、班会、团(队)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与学生进一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同时还要进行家访。家访是一条对学生关怀的正常渠道,应向家长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报喜也报忧,不要把家访变成向家长告状。我由衷地觉得,只有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自己才变得年青,永保青春;只有和学生经常在一起,才能触摸到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也只有和学生们建立了淳厚的友谊,学生才会对教师无话不谈,老师的教育才会有的放矢,用一把钥匙去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把锁。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应成为教师的天职。只要我们用爱心去善待学生,用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这样的教师肯定会受到学生爱戴而终生难忘。

四、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最好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内在兴趣。"只有当学习充满乐趣时,学生思维才会富有创造性。因此,教师要能够发现学习材料中"激发因素",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创造地学习。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既是语文活动,就应该凸现语文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大概有这样一些活动: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探究品位,延伸思考。但结合具体的课文,还应考虑怎样探究,怎样延伸等。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作为表演的舞台,训练学生自己主持、分组展开表演。这个过程学生当主角,教师是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表演,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双方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把学生带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希望的田野,拥抱绿色的大自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文、地理等方面去感受,去学习,去体验,帮助他们寻找美,发现美,感悟美。如写“秋天”,我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总体观察秋天的特征,如叶色、果实、景致、气候、人物心情等,根据需要确定中心,取舍材料,工笔重彩,进行描摹。

新课标注重让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发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使他们在鼓励、表扬的激励下不断进步。近两三年来,我辅导学生参加省市语文(作文)竞赛就有10多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近年,我主持的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大语文教育与作文教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已通过结题,这不仅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不无裨益。

五、倡导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社会每一细节都强调责任意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会指导学生学习的人。如今,教师的角色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唤醒我们一种自觉学习的意识,自觉参与教学改革的意识。所有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不能成为教育者的内在需要,还是一种“听听激动,看看感动,做起来不动”的过去时,或者说,理论是好的,现实条件是有限的,改革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那么,从某个角度说,改革或许还没有深入人心,可能还只是一种平面形式。这也就像关于素质教育现象的一些说法,什么“穿新鞋走老路”,什么“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等等。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冲破原有教学评价的桎梏,教学行为更多时候还在已有经验的领地里徘徊。不过,我们千万不能把它们作为工作中敷衍塞责的理由,从而放松了主观上的学习提升和对工作的那份敬畏之情。对待学习,我们常教育学生要懂得“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其实,我们为人师者更应该这样。这不仅是职业的需要,也是我们生存和理想的需要。

关于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 篇6

答: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素质,对于确保事业兴旺发达,提高自我整体素质,树立职业形象,提高认可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生所接受的是应试为中心的教育。老师在讲台上将课本的内容讲完,就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要负责记好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就好。所有学生课堂经历基本上是一样,其实这些教师教得非常不错,只是社会不断进步,特别是进入信息互联网时代,我们固有的教育思维模式也受到了碰撞,所有的教育者都在思考,我们要给教育的下一代留下什么?让他们学会什么?于是,我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新课程强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时教师就要成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的,教师就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教师就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前概念”基础上探索其它相关特征,与他们一起经历探索过程,交流过程中的经验,分享整个过程。当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并所获得知识,比教师硬灌输给他的要记得牢,并且觉得轻松有趣。当然,在关注知识的同时,适时地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

其次,教师应由课程的复制者向课程的整合者转变。我们仅仅是按照课本知识“依葫芦画瓢”是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需求的。我们每一位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学生学情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并具有一定研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

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仅有教育专家良好的愿望和全新的化学课程内容体

系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如果化学教师的认识停留在化学学科知识层面,忽视自身的职业素质发展,那必然会导致新课程实施的失败。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说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关系着改革能否取得最大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化学教师的知识学习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取:①化学教师的实践累积,化学学科教学知识就是通过教师不断反思,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的多年的实践累积。②教师间的观摩和研讨;地区或学校组织的培训;教师的人际网络;传统媒介,如书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坚持做教学笔记能让教师快速地积累经验,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1读书笔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化学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生产生活中与化学学科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以使自己的教学生活化、真实化、直观化且便于理解。因而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中,我们应注重对这些信息和实例的摘录与积累。另一方面,面对新一轮课改,我们也必须加强对新课标、教育学及心理学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并将其主要的摘录下来,以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让教育理论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插上腾飞的翅膀。

2教学反思笔记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二成长。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前人的间接经验,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但只有经验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不断地研究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经验、改进经验、发展经验。这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教学自我反思与反馈反思。

关于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 篇7

一、因材施教、分层作业, 兼顾所有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要同园丁一样, 首先要认识他们, 发现他们的特点, 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 并需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 二则不能免于枯萎.”不可否认, 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方法是有着差异性的, 这就使得学生之间存在鲜明的差异.如果作业布置“一刀切”, 将会导致优秀学生感觉“吃不饱”, 感觉每天的作业都是重复的, 长此以往, 必将磨灭其对数学学习的劲头, 使其丧失学习的动力, 造成反感情绪的产生;而水平一般的学生则“难提高”, 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这部分学生为了使老师不找自己的麻烦, 往往会抄袭作业, 敷衍了事.因此, 数学作业的要求和设计, 都应紧紧围绕“学生”展开, 实施因材施教、分层作业.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对他们提出“二比”:一是与自己比, 如今天我的作业努力了吗?本周作业有没有比上周更进步一些?通过与自身作比较, 不断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力度;二是与他人比, 看看经过一段时间后, 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否缩小了.

学生是作业的实施者与创造者, 只有当他们经过力所能及的努力, 他们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鉴于此, 每学年开学经过2到3周时间, 对学生情况摸熟后, 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 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 在学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所有解法后, 在布置作业时, 分别设置三组作业, 即A基础组:着重掌握设计用公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找准a, b, c, 能正确计算b2-4ac, 能根据b2-4ac与0的大小关系比较, 确定方程根的情况, 从而正确代入求根公式算出根;能计算 (x+h) 2=k的方程.B提升组:会解各种类型的方程.C挑战组:在解方程的基础上, 总结各类方程的特征以及易错点, 形成文字, 再传阅给A、B组同学;能承担起“小老师”的重任.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 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 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对于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 则布置一些基础型、知识型的作业, 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这样,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二、开放形式, 培养兴趣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投身到学习、训练的具体行动中去, 而依靠集体力量形成的他动、他助、他导只能处于次要地位.针对学生的这种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这样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在作业设计中, 可以设计开放式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数学小实验的作业形式, 如画一画、查一查、说一说、小制作、社会调查等.因为作业是学生能做的、爱做的, 因此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提高了.更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提高了作业的价值, 也使作业的完成更加富有自主性、趣味性和个性.

例如, 为了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 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其影长成比例”这条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旗杆、楼房的高度测量等, 我利用活动课时间带领学生到操场, 并将学生分为四组, 并为学生准备好测量工具:一根一米长的竹竿、一条皮尺、一个平面镜.在解决这一问题后, 在广场上旗杆的影子部分立一块木板使影子投射在其上, 比较两次影长, 从而得出规律.这种开放式的作业,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数学“做”出来, 较之让学生对着作业本去做、教师翻来覆去地讲解, 更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创造”自己所理解的数学.

三、自己出题, 发挥才智

传统的、封闭的、僵化机械式的数学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缺乏多样性, 只注重“双基”的训练, 而忽略了学生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开发.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全班四十多位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 我们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彼此交换, 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 甚至多于两种思想.”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感受成功, 我经常会布置让学生自己出题解题的作业.

怎样出题呢?我采用了让学生仿照我上课出的题目或仿照三级跳上的题目自己给自己出题, 然后自己做的作业布置方式.因为我想把题目写出来, 要比去读一遍题目学生会用心得多, 学生只要会模仿着写出题干, 一定能读懂题目, 而且在读每一个学生的题目时会发现他们在哪里存在问题比较多.学生人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 纷纷想着能出一道或几道胜过别人的题目以展示自己, 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 在讲解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P28的例题:在矩形ABCD中, AB=6, BC=12, 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1cm/s的速度向B点移动;同时, 点Q从点B出发沿BC以2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几秒后, △DPQ的面积等于28cm2?

当天布置的课堂作业就是请学生不改变题目已知条件, 自己出一道题, 相互交流.后来从反馈上来的作业中, 我统计出比较优秀的八类题目:

(1) 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得△QPB和△DCQ的面积相等?

(2) t为何值时, △DPQ面积最大?

(3) 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得∠PDA=∠PDQ?

(4) 当△QPB面积最大时, 求△DPQ的面积.

(5) t为何值时, 四边形CDPQ的面积等于△PBQ与△ADP的面积之和?

(6) t为何值时, △PBQ为等腰三角形?

(7) t为何值时, △PDQ为等腰三角形?

(8) t为何值时, △PDQ为直角三角形?

应该说, 我得到了很多惊喜, 学生们所出的题目中涉及了分类讨论、最大值最小值问题、方程思想等.批改学生的自命题作业, 要比起看着学生抄的作业心情愉快, 而且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看似费时间, 可却很有效果.

四、及时反思, 提升素养

反思既是一种思维形式, 又是一种思维习惯.现在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做题、错题、改题, 下次遇到一样的还是做错, 明明讲过了, 也订正过了, 可又一次错了,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思考、反思的过程.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由此可见, 反思能带动我们积极、主动、探究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因此我每天都会布置学生写数学学习反思, 要求是:1.数学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没有听懂;2.有道题错了, 为什么会错的?老师讲解后我理解了;3.今天课堂的表现;4.疑难问题、意见建议;5.在生活中用到数学的情况;6.你看到的数学现象、想到的数学问题;7.解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分析的?8.自己对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思路;9.你对学习数学的心得和困惑以及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反思一定要原创, 要通过自己头脑的思考和整理, 语言要简洁, 题材可以不受限制.以下是一位学生连续两天的反思:

9.2在今天的家庭作业中, 我对大练习册的最后一题表示不解.

题目是这样的:已知x1=-2, x2=1是关于x的方程a (x+m) 2+b=0 (a, m, b均为常数, a≠0) 的解, 则方程a (x+m+2) 2+b=0的解是___.

但在我的思考下, 得出了以下解法:a[ (x+2) +m]2+b=0, 令y=x+2, 则得到a (y+m) 2+b=0,

∴y1=-2, y2=1∴x+2= -2, x+2=1∴x1=-4, x2=-1.

9.3今天老师表扬了我的解法, 让我上讲台讲解了家作的最后一题, 我感觉自己会做了, 但说出来其他同学似乎听不懂, 我似乎也有点搞混了.后来老师说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是难在两个x上, 很多同学认为他们是一样的.老师说既然要我们求第二个方程的解, 那就是说第二个方程的未知数还没有确定, 题目用x来表示, 那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可以改成y, z等.就是问我们a (y+m+2) 2+b=0的解是什么, 和条件的a (x+m) 2+b=0上下对好, 从“一一对应”角度出发, 我们可以得到原方程的x等于新方程中的y+2, 从而新方程的解得到了.

反思成为我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师生之间营造共同探讨的氛围.通过这一作业, 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非智力因素等, 还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数学素养, 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孙维刚老师在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造就一个强大的脑子, 让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 让聪明的孩子更加聪明.进一步, 孙老师在给出几个策略中提到“倡导学生从初一开始, 就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 围绕中学教学, 我们可以研究的课题俯拾皆是”.孙老师说这番话是有实践依据的, 他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学生撰写论文, 有效锻炼了学生教学论文写作的素养与科学研究的意识.

摘要:传统的数学作业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模仿型演练,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 应积极改革作业布置方式, 通过作业练习, 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于提升教职工素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学校机制;前期准备;项目培训;实际应用;技术梯队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不断推广应用,学校局域网络快速、稳定,校园网站信息及时发布与更新,教师上课课件制作精美、简练,各类学校活动、公开课多媒体应用普遍、教育教学视频拍摄精良等等。

我校作为温州市首批示范数字化校园,一直以来有着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功经验和良好传统。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负责部门,我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之路。根据我们近几年的探索和反思,基本理清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路,以下就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机制保

障、前期准备、组织形式、培训内容和团队建设等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立足学校层面,形成机制保障

要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光靠信息技术老师的热情和其他老师的兴趣是不够的,只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并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化,才是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培训有效实施的保障。我校由信息技术处制定每学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并列入学校行事历,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项目,每次培训必须签到。有了这一制度保证,我校每次组织的信息技术到勤率都在88%以上。

二、做好前期准备,引发学习兴趣

“引发学习兴趣”这原本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策略,但是,当老师变成学习者时,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他们自身。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们承受着工作、家庭、社交等多重压力,学校组织的任何培训活动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工作负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只有经过精心的准备,符合教师发展需求或工作需要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我校的做法是:做好铺垫,因势利导,层层深入。

三、结合培训项目,尝试不同形式

根据每年培训内容的不同,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期找到广大老师乐于接受、效果良好的教师培训形式。

1.集中讲演式

选择固定时段集中教师培训,若是讲座的形式,一般在会议室,若是讲练结合的形式,一般在计算机机房。这样的形式优势在于:安排紧凑、内容集中、培训容量较大;缺点在于:教师接受程度不高,过之即忘,缺乏后续跟进。

2.分散渗透式

利用每次教职工大会的时间在会议开始前的5~10分钟,做信息技术前沿介绍或者简单的应用演示。这一形式的优势在于:组织形式简单,教师容易接受,有利于培训的延续性;缺点在于:培训内容精简,无法拓展,教师参与度不高。

3.竞赛激励式

将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分解成不同的竞赛项目,通过组织教职工趣味竞赛的方式实现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优点在于:容易激发教师学习兴趣;缺点在于:组织难度大,适用范围小。

四、突出实际应用,提升培训效果

衡量一次信息技术培训成功与否,只要看培训之后教师对培训项目软件的使用程度即可。这里我举几个成功的例子:2005年博客培训之后,许多老师开始使用教育博客,并颇有心得,更有甚者参加了温州市教育博客评比并获奖。2010年微博应用培训之后我校团委学生会开通了微博点歌台,温州二职学雷锋。2011年期中考试之前,我们组织了Word使用技巧的信息技术培训,在期中考之后的家长会上绝大部分班主任使用了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制作学生成绩单和家长通知书,并且沿用至今。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在于方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办公,信息技术培训只有切实从教师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

才能找到实际有效且受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

五、建立技术梯队,构建“学习共同体”

所谓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指培训活动本身,但我们认为广义上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存在于教师在校工作的每一天的。教师身边的同事、班级的学生、电教员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往往是令受训教师印象深刻的。因此,我们组建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学校信息员队伍,定期培训、学习,让这支队伍成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中坚力量,力争做到以点带面,以学科办公室为单位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全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以期逐渐形成“人人动手学应用”的校园风气。此外,每学期进行学生电教员培训,通过电教员对班级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应用,间接将这方面的知识在日常应用中传递给任课老师,我们称之为“曲线培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仅仅局限于一次或者几次教师培训活动。要真正把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做好,需要从学校的制度制定开始进行通盘考虑,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调查,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需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内容,更需要日常积累和建立信息技术团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理念,我们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和日常点点滴滴的渗透,逐步激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加以引导,相信不远的将来,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将变成一个教师之间展示和互享各类信息应用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钟启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05.

[2]王爱胜.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让理论与实践对接.中国教育,2005-04.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思考 篇9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了解,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在众多的数学素养内那些关键的、处于重要位置上、使用频度较高的素养。目前,课程标准修订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产物,它要高于数学知识、数学一般的思维方法,因此有人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但是它同时又不可能脱离这些下位的知识与方法,它只能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过程中,通过逐步积累、领悟、内省形成。

二、数学核心素养能提升吗?

数学素养就是通过平时的训练、实践、内省、反思逐步积累而形成的。因此,数学素养是可以培养、可以提升的。我想至少做好以下几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一、喜欢数学是最大的不变量 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公理”,是教学永远的“不动点”、“不变量”。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乐学”,才会主动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如此。让学生喜欢你来上课,喜欢你上的这门课,喜欢你这个人。学生对你教的这门课有兴趣,就乐意做课外练习、看课外书、思考与这门课有关的问题,甚至将来走上研究这门科学的道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意义与价值的;数学是可接近的、不神秘;数学是好玩的、可亲近的、有感情的、不是枯燥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师应该注意: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必要性;通过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悬念,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不要轻易“捅破窗户纸”,等等。

第二、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没有学习者的体验、感悟的概括是无效的概括。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是自己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你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用的。因此,首先是教师要清楚,然后就是设置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也象你这样会。要把知识学会,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尽可能自己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概括等),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

第三、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到底要教学生什么?教数学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一节课下来到底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这是必须明确的。教数学怎样玩世界?——如何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教如何认识一个新的数学对象?教如何提出问题,教会学数学。让学生看到知识的“来龙”、“去脉”,看到发生、发展。教方法、教思想。授人以渔。最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教会思考。经常想一想,学生离开你怎么办?离开你的时候,他们靠什么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牢牢记住四个字——教会思考。好的教师“想给学生听”,差的教师做给学生看。不是说教师不要讲,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要讲怎么想,讲思维过程。你所讲的如果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那才是有效的。杜威认为,如果教师的教学没有和学生的经验发生对接,那么教学没有发生。

根据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为学生的以提升孩子们的核心素养:

(一)我们要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思考,给他们充足的空间来实践研究。就像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做些“无用的事情”,玩中得到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二)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四)要给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孩子们天生好问,这是基于他们对于客观世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孩子好学乐学最真实的体现,正如清代学者陈宪章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关于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 3 篇10

延吉市职业高级中学 语文教研室 林荷花

今年,在延边州教育学院的统一部署下我校开展了“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系列读书活动。在读书活动中,我有幸阅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聪明教学7原理——给予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人是如何学习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批判性课程:学校应教授哪些知识》《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教什么知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等一系列好书,并做了大量的笔记。通过阅读我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同时也感觉到自己成长的空间还很大,今后一定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样的阅读也引发了我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到底什么是“人文素养”?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文素养”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他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其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情感,审美等等。相信大家对人文知识素养并不陌生,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重视师资的培养,因此我们的教师人文知识素养并不低,高学历的教师比比皆是,就连职业学校,现在也不乏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寥寥无几。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愈发科学、丰富,广大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不容小觑。

可是,近年来发生在校园的一些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的恶性事件,如: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教师性侵学生事件等等。让人们不禁开始思索,教师的人文精神素养在哪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教师中,竟然多为先进教师,骨干教师,甚至有些人还受过市级表彰。我们是不是一直都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人文精神素养呢?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

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印版,家长做不好,孩子自然做不好。老师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的榜样呢?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也极有可能是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

所以,教师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之外,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精神修养。

那么,教师要怎样提升自身人文精神素养呢?还是要多读书,读书不单单是为了学习知识,还要领会先贤的精神境界。就好像,我们学习语文,不单要了解文学体裁,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文学常识,还要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我们是教师,不是讲课的机器。因此,我们工作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试想,如果我们不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素养的提升,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会产生怎样的恶果。我们的学生可能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做危害社会的事情。比如:计算机学得好的学生可能会成为网络黑客,财会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锒铛入狱,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成为时下新闻中曝光的“黑导游”等等。所以,广大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都应意识到教师人文精神素养的提升关系学生的未来,教师的未来乃至国家的未来。

正如蔡元培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养成。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也是使教师自身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品行端正,且具备高尚情操的人。

上一篇:幼儿园宣传用语下一篇:读《昆虫记》有感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