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娇娜》分析

2024-05-25

聊斋《娇娜》分析(共3篇)

聊斋《娇娜》分析 篇1

艳妻或腻友,爱情或友情

——《聊斋 娇娜》中狐女娇娜形象分析

《娇娜》是《聊斋》中极为特殊的一篇故事,作者蒲松龄抛开传统的男女爱情模式,写了一对在爱情与婚姻中徘徊的男女:孔生与娇娜。两人从始至终没有真正的结合,但是他们在心中却似乎又没有真正的忘记过对方,在一种似爱情似友情的关系中挣扎。蒲松龄给读者留下了两个难题:婚姻和爱情是可以割裂的吗?爱情过后可以变成友情吗?

孔生与娇娜第一次见面是在皇甫公子府中。孔生为圣裔,但是已经家道中落,在寺院以抄经书为生。偶然遇到皇甫公子,并成为挚友,在府中教书。皇甫公子热情好客,每次与孔生畅饮都让婢女香奴为他们弹琵琶助兴。席间,皇甫公子想为孔生娶妻,孔生惊叹于香奴的美貌,渴望能有像香奴一样的妻子。但是皇甫公子却认为孔生少见多怪,“以此为佳,君愿亦易足也”,似乎皇甫公子另有人选。之后孔生生病,胸口“肿起如桃”,皇甫公子让妹子娇娜前来为孔生医治。到此为止,娇娜都没有出现正面形象。香奴衬托了娇娜的美貌,皇甫公子的话似乎在说明娇娜有神通,不似寻常人。这一大段的衬托,令娇娜的形象变得神秘,又富有诱惑力,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影影绰绰,嗅其芳香,观其身姿,但又不见庐山真面目。在这里孔生和娇娜的关系并没有明确,让读者感到困惑,这个神秘女子将会引出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千呼万唤始出来,娇娜的出现令孔生眼前一亮:“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短短几个字掀开了娇娜的面纱,一个明媚艳丽的女孩出现在孔生眼前,“生望见艳色,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甚至在娇娜为孔生割肉疗伤时,“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此时,孔生对娇娜一见钟情。这种感情首先是由外貌产生,随后建立在肉欲上的爱。但是作者没有给我们描绘娇娜的情感,孔生会不会是一厢情愿?这又给读者留下疑虑。

随后孔生陷入到相思之中,“悬想容辉,苦不自已。自是废卷痴坐,无复聊赖”。他的这种变化,自然被皇甫公子看在眼里,他提出为孔生婚配,但对象并不是娇娜,而是表妹阿松,理由是娇娜“齿太稚”,而阿松也“颇不粗陋”。孔生听到这番话心里想必是失望的,但是他并没有反对,特别是在见到阿松后,“画黛弯蛾,莲钩蹴凤,与娇娜相伯仲也”,孔生甚至“大悦”。这里孔生对娇娜似乎并没有产生矢志不渝的感情,他似乎只对娇娜美貌感兴趣,见到阿松与娇娜不相伯仲,他欣然接受了婚事。有人据此认为孔生与娇娜并没产生爱情,只是友情罢了。但是我们要看到孔生是圣裔,“为人蕴藉”,这种性格不会强人所难,不会做出什么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另外孔生家道中落,只是皇甫家的西席,或许内心并不奢望娶上“皇甫小姐”。阿松在孔生心目中也许只是娇娜的影子,如果不是这样,孔生也许会推辞婚事。在这里孔生的婚姻与爱情出现了割裂,在婚姻与爱情的抉择中,孔生选择了婚姻,我们不知道孔生是否真的内心“大悦”,或是只是自我安慰。同时娇娜也出现了,但她既没有说话,也没有什么动作,甚至还间接促进了姐姐与孔生的婚事。读者的疑惑也许会更深,孔生钟情于娇娜,娶妻也要娶与娇娜相似者,但娇娜对孔生似乎没有特别的感情,特别是孔生结婚,娇娜不久也会另嫁他人,两人的缘分恐怕就此结束。

不久孔生谋得一官半职,阿松贤良淑德,获得了孔生全家的喜爱,不久小宦出生,这个家庭更加美满了。也许缘分未尽,孔生又遇到了皇甫公子,“问妹子,已嫁;岳母,已亡”。这问候的顺序,向读者表明了,孔生即使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没有忘记娇娜。之后孔生携家人前往皇甫公子家中。在皇甫公子家,孔生又遇上了娇娜,此时娇娜已嫁做吴郎妇。娇娜逗小宦“姊姊乱吾种矣”,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姐妹之间的玩笑话。皇甫一家乃是狐妖,孔生为人,人妖结合,自然是“乱了吾家种”;二是娇娜在向姐姐抱怨。姐姐你抢走了我的爱人,小宦本来应该是我和孔生的孩子,“姊姊乱吾种”。两种解释都可以说通。之后娇娜对孔生说:“姊夫贵矣。创口已合,未忘痛耶?”又是一句玩笑,但是这句玩笑向读者表明了:娇娜自始至终都牵挂着孔生。在为孔生疗伤时,娇娜就已经明白孔生对她的爱意,她对孔生也产生了好感。前面的困惑因为这句玩笑而解。曾经沧海难为水,即使娇娜对孔生袒露心迹,两人也失去了结合的可能。娇娜的玩笑对说者还是听者都是一种心酸。

一日娇娜一家遭遇雷霆劫,孔生为救娇娜而死。雷霆劫是故事的最后部分,也是高潮部分。其先孔生仗剑守在皇甫府门口,天地巨变都没有使孔生慌乱,但是当他看到娇娜被怪手抓走,他心急如焚,不顾自身安危上前营救,为此损命。孔生对娇娜的感情,经过时间的冲刷并没有减少,反而由肉体之爱,转向真正纯粹的爱情。娇娜得救之后见孔生尸首,脱口而出:“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娇娜没有称呼“姊夫”,而是用了很亲昵的“孔郎”。这是爱人之间才有的称呼。而后娇娜为救孔生,“先以金簪拨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这一系列暧昧的动作,更明白无误的表明娇娜对孔生的爱慕。最后孔生复活,一家团聚,皇甫府宅已毁,孔生让皇甫一家跟随自己回乡,一家皆乐,娇娜夫家没有躲过雷霆劫,也只好跟随孔生回乡。

最后的结果是一个看似很美满的“大团圆”结局,“生与公子兄妹,棋酒谈宴若一家然。”孔生与娇娜的爱情没有结果,孔生不可能纳妾,娇娜也不会愿意与姐姐共侍一夫,于是两人只好以友情的状态生活下去。但是他们表面美满的生活下,会不会有一丝遗憾,或者在互相明白了对方的感情之后就此释然,把爱情转换成友情,也许谁都不知道。

《聊斋》中的故事大多是蒲松龄从各处搜集而来,但《娇娜》是蒲松龄自己经历过一段类似的感情。蒲松龄曾经爱慕过好友孙蕙的侍妾顾青霞,蒲松龄为她写过不少首诗,但是“朋友妻,不可戏”,同时蒲松龄既有妻子还在孙蕙家做幕宾,作为一个正人君子,蒲松龄和顾青霞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两人的关系始终是“腻友”。孔生即是蒲松龄,娇娜即是顾青霞。正是有过真实的情感经历,《娇娜》才显得那么真实、动人。

《娇娜》这篇故事本质上探讨的是感情和道德的矛盾,更直接点,类似于现代“婚外情”的讨论。婚姻和爱情是否可以割离,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没错,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但是责任是婚姻的藩篱。爱情有时只是一种情感冲动,婚姻只靠爱情维持是不现实的,没有责任感的婚姻,就像是干柴与烈火,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一场雨就把它浇灭了。鼓吹“婚外情”者,本质是不想承担责任。试想孔生与娇娜在对方婚后都不顾各自的家庭,大搞“婚外情”,这对恋人的故事还会令我们感动吗?孔生和娇娜在对方心中,也许只是一段美好感情的代表,这种不掺杂任何物质的感情更加让人动容。我们不知道这种感情在他们心中各自的分量,但我想对于娇娜,会更沉重。

娇娜自始至终都没有把握过自己的命运,虽然对孔生一见钟情,但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兄长做主,孔生与姐姐结婚,她也许还要假装高兴去祝贺。后来与孔生见面,身为他人妇的她,用一种玩笑的口吻委婉地表达了对孔生的思念。让孔生复生,也许是她这一生做得最出格的事,当时阿松和她的家人都在场,娇娜用极暧昧的方式救了孔生,如果不是因为孔生为了救她而死,家人把她的行为看做报恩,她今后不知是否要遭他人猜疑。最后孔生一家团聚,但娇娜夫家却遭灭门之灾。古时女子出嫁从夫,娇娜可以说失去了她真正的家,况且她对吴郎不是毫无感情,皇甫一家得救,全家都高兴,只有娇娜不乐,恐怕她心里还惦记夫家安危;得知夫家灭门,娇娜痛哭不已。孔生虽然不能和娇娜在一起,但是他毕竟还有一个家,娇娜的存在也许只是自己正常家庭生活中的调剂。但对一个失去了家的女人,还要与自己曾经爱慕之人在一起做出“腻友”的样子,这多少对娇娜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蒲松龄要设计出娇娜家破人亡,最后和孔生成为“腻友”的结局。让他们回归到各自的家庭中,保存一份最美好的回忆,不是更好吗?蒲松龄说:“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疗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从蒲松龄男性的眼光看来,孔生得“腻友”,自然是“婚外情”最美满不过的结局,但是不知道对娇娜来说这是否是“大团圆”结局。

聊斋《娇娜》分析 篇2

一.狐女娇娜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娇娜的出场很晚, 在作品中对其描写占的篇幅也并不是很多, 但蒲松龄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画, 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还充分的运用对比、烘托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发挥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活泼大方、重情守礼的完美、迷人的狐女形象。

(一) 美丽动人

在蒲松龄的笔下有许多美貌绝伦的狐女形象, 无论是婴宁、小翠, 还是莲香、鸦头个个都是美如仙人, 她们或是端庄秀美或是风流曼妙。娇娜作为聊斋中又一个典型的狐女, 她无疑也是美丽的, 但娇娜的美是一种不沾尘俗的少女天真之美, 在作品中蒲松龄从三个层面一步步诠释了娇娜的美丽。

娇娜出场时, 蒲松龄这样写道:“年约十三四, 娇波流慧, 细柳生姿。”“年约十三四”道出了娇娜的年纪, 更是为娇娜的美定了一个调—少女之美。蒲松龄对娇娜外貌的描写, 没有面面俱到的精雕细刻, 而是采用画龙点晴的方法, 仅仅用“娇波流慧, 细柳生姿”八个字就给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美少女形象。“娇波流慧”是对少女美丽流动的眼睛的特写, 从人物的眼神可以看出人物的聪明、智慧, 这是我国古代画论中在论人物画时所主张的“气韵生动”, 用这种方法来写人物, 往往一两句话便可看出人物的“风神气韵”。“细柳生姿”是写娇娜的腰肢体态之美, “生姿”二字包含了无穷的体态变化之美。蒲松龄用了八个字, 便传神的写出了娇娜的眼睛的风采和体态的轻盈秀美, 这种美可以说是娇娜的第一层美—直观之美。

蒲松龄在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勾勒出娇娜的第一层美之后, 紧接着又借用孔生初见娇娜时的表现, 从第二个层面来进一步衬托娇娜的美。蒲松龄这样描写孔生初见娇娜时的反应:“生望见艳色, 嚬呻顿忘, 精神为之一爽。”书生见到美女有精神可以说是很正常的表现, 本不足为奇。而神奇的是, 在此之前孔生由于重病在身已是茶饭不进、危在旦夕, 只能“痛楚呻吟”。当这样一个生命垂危的人见到娇娜却能够“嚬呻顿忘, 精神为之一爽”,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称奇, 同时也足可以衬托出娇娜不是一般的美丽。这第二层的衬托之美虽然不是正面描写娇娜的美, 但美学效果却远远超过了正面描写。

通过前两层的直观描写和对比衬托之后, 蒲松龄已经把娇娜的美描绘的超凡脱俗、非同一般。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满足, 而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将娇娜的美丽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烘托之美。在娇娜为孔生做手术治病时, 蒲松龄又这样写道:“生贪近娇姿, 不惟不觉其苦, 且速竣割事, 偎傍不久。”意思是说孔生为了能多接近娇娜一会, 希望手术做的慢一点, 而且感觉不到痛苦。读到这我们不由得再次感叹娇娜的神奇和美丽, 一个能让病人忘却手术的痛苦, 反而希望手术多做一会女大夫应该是何等的美丽啊?蒲松龄通过手术时孔生的表现将娇娜的美烘托到了极致。

(二) 活泼大方

蒲松龄笔下的娇娜没有一般狐女的妖媚, 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活泼大方的邻家小妹。娇娜的活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文中她第一次开口说话是在为孔生诊脉后:“女笑曰:‘宜有是疾, 心脉动矣。然症虽危, 可治;但肤块已凝, 非伐皮削肉不可。”这几句诙谐有趣的语言, 尤其是“心脉动矣”这四个字, 使娇娜活泼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后文中娇娜见到孔生与表姐松娘的孩子小宦时又调皮的说道:“姊姊乱吾种矣”, 同时还不忘与孔生这个表姐夫幽默的调侃几句:“姊夫贵矣, 创口已合, 未忘痛耶?”, 这些个性化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娇娜活泼的性格。娇娜的大方则主要体现在举止上, 蒲松龄这样描写娇娜初见孔生的情景:“女乃敛羞容, 揄长袖, 就榻诊视”。在封建社会女孩子见到陌生人害羞是很正常的, 但是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娇娜的行为举止又是相当的大方得体。在娇娜为孔生治完病后又“趋步出”, 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娇娜作为一个女孩子的矜持稳重。

(三) 重情守礼

笔者认为蒲松龄笔下的娇娜之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 不仅仅是因为娇娜的美丽动人、活泼大方, 能重要的是娇娜的重情守礼。娇娜的重情首先就体现在对待孔生的态度上, 文中曾这样写道:加原文大哭曰:“孔郎为我而死, 我何生矣。”当娇娜见孔生为救自己而死, 顿时悲伤不已、痛哭流涕, 这充分表现出她对孔生的深厚情谊。紧接着, 娇娜为报答救命之恩, “使松娘捧其首, 兄以金簪拨其齿, 自乃撮其颐, 以舌度红丸入, 又接吻而呵之。”当着孔生娘子与自家兄长的面为孔生施救, 撮颐度丸、接吻呵气。在封建社会, 对于一个少妇来说这无疑是很大胆也是很了不起的举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娇娜是一个知恩图报的重情女子。娇娜的重情不仅仅体现在对待孔生的态度上, 对待自己的丈夫吴郎一家她同样是情深意重。当“一门团员, 惊定而喜”之后, 惟有娇娜不乐。她为吴郎一家的命运担心, 及至知道吴郎一门俱殁之后, “娇娜顿足悲伤, 涕不可止。”蒲松龄补写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使得娇娜的形象更加完美。

重情的娇娜是完美的, 但更可贵的是娇娜的守礼。娇娜曾经为孔生治病, 孔生又不顾生死救了娇娜, 娇娜又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再次救活了孔生, 可以说两个人是真正的患难与共、生死之交。虽然孔生自从第一次见到娇娜就对她倾慕之至, 但娇娜始终都能做到重情守礼。即使在丈夫吴郎去世以后, 她也没有嫁给孔生, 而是与孔生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友谊, 或者最多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文章的末尾蒲松龄这样写到:“余于孔生, 不羡其得艳妻, 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 可以疗饥;听其声, 可以解颐。得此良友, 时一谈宴, 则‘色授魂与’, 尤胜于颠倒衣裳矣。”作者再次强调了娇娜与孔生这种“腻友”关系, 这也正是小说的最动人之处。

二.圣遗孔生

小说虽然名为《娇娜》, 但在作品中真正贯穿始终的人物却是男一号孔生。文章一开头便对孔生的家世、性格、学问和落拓情况作了简单介绍。由孔生引出皇甫公子, 由皇甫公子引出香奴, 香奴引动了孔生的感情, 由此又引出孔生的一场大病, 因病求医又自然的引出了女一号娇娜, 由娇娜又引出了孔生与松娘的婚姻以及后文中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可以说小说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孔生展开的。孔生是小说主要人物中唯一的一个“人”, 与娇娜、皇甫公子、松娘这些狐仙相比他是最平凡也是最“无能”的, 但他却又是一个最真实、最动人的人物形象。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好色多情”的人性弱点, 也可以看到“知恩图报”、“敢于担当”的人类美德。

(一) 多情才子

孔生虽为圣人后裔, 但说到底还是一个平凡的落拓书生。虽然“为人蕴藉, 工诗”, 但还是带有“好色多情”的人性弱点。孔生之所以会“心脉动矣”是由“红妆艳艳”的丫鬟香奴所致, 一日对香奴“酒酣气热, 目注之”已说明了孔生春心萌动, 并且因此而大病一场, 差点丢了性命。可后来见到娇娜后, 他的心又彻底被娇娜俘虏了, 无论是治病时孔生的“贪近娇姿”, 还是日后的“废卷痴坐, 悬想容辉”、“面壁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都表明了他对娇娜的爱意。但是当孔生隔着窗户看到了“画黛弯蛾, 莲钩蹴凤, 与娇娜相伯仲”的松娘后又“大悦, 求公子作伐”, 与松娘结为了夫妇。

(二) 知恩图报

小说中蒲松龄对孔生生活经历的描写并无多少惊人之笔、神奇之处, 也未将孔生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他的大半经历是一次次地受到皇甫公子一家的恩惠, 作者对孔生一直是平平写来。但忽儿将笔一转, 平中见奇, 平地掀起轩然大波, 皇甫一家遇到了“雷霆之劫”, 只有孔生“以身赴难”方能相救, 这一下就将这个平凡的文弱书生突然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让人物经受了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孔生为报前恩不顾生死“仗剑于门”救下了皇甫一家, 又为搭救娇娜而亡, 幸而由娇娜相救起死回生。这场严峻的考验即把小说的情节发展推向了高潮, 也把孔生“知恩图报”、“敢于担当”的美德充分体现了出来, 把他的精神境界和盘托出, 使这个人物形象不由得高大了起来。

蒲松龄对娇娜的描写, 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 而对孔生的塑造却完全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但两者都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在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描写了一段人狐之间真挚情感的同时, 也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画卷上描绘了两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摘要:《娇娜》作为《聊斋志异》中的名篇, 被一些《聊斋》研究专家称为是《聊斋》美中之美。本文通过对《娇娜》核心人物形象的分析, 来解读作品中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和典型的个性魅力, 探究蒲松龄在人物塑造上的方法和技巧。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3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大量形象各异的人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作者借助小说中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情志,本文主要就《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人物中心的转移

在蒲松龄的小说之中,关注的人物中心不同于其他的作家,他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如落魄的文人、女子、士子、官吏、市民、商人、游侠、手工业者等等,其中,文人与女子的描述更多,占据了人物形象比例的60%。而描述的文人多为农民贫寒家庭出身,功名无望,仅仅只通过了乡试,他们并非社会的精英阶层,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到接受过正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很容易受到世俗的影响。其中描述的女子大多是农民阶层出身或者是底层群众的妻女,即便是花妖狐怪,她们在妖界的地位也非常的卑微,很少描述尊贵的女性人物,从她们的身上,看到更多的是普通凡人的形象。

从《聊斋志异》中描述的空间关系来看,其人物多生活在偏远的地区,花妖狐怪往往生活在荒山洞穴,或者远离城市的农村,而描述的鬼女,多生活在离散的坟墓中,有些甚至都没有一个栖身之所。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描述方法,跟蒲松龄的生活经历有关,蒲松龄的大多数时光都生活在闲适的农村中,他对农民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为了方便农民的生活,他编制了大量的戏曲。对于农村的丑恶形象也予以了无情的批判。

二、文士人格的偏移

《聊斋志异》属于志怪类传奇小说,其审美情趣与一般的明清小说不同,但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文人往往会与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出现偏移,《聊斋志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蒲松龄描述的大量人物,他们的生活与普通百姓并无差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才子相比,他们的理想与境界降低到了俗众的世界之中,其文士人格出现了巨大的偏移。

对于文人性格的描述,蒲松龄是非常复杂的,他们赞叹他们的才华与精神品格,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他们的人格,流露出了悲哀与无奈的情感,在《安期岛》中,作者描述的王勉在仙人岛中受尽挫折与嘲讽,逐渐的望洋堪羞。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蒲松龄既对文人的人格表现出了彷徨和困惑,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的自我批判精神。

三、趋利重财的精神

在儒家思想之中,强调重義轻利,但是,蒲松龄却不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趋利重财的精神。文士在沦落到拮据的困境之后,他们内心深处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渴望金钱。蒲松龄在部分篇目中都含蓄的表达了这种思想观念,同时,他也非常认可文人的商业活动以及重利思想,实际上,在当时的政策下,社会上是不认同文人的经商的,商人属于卑微的行业。例如,在《白练秋》中,作者描述了慕生的奋斗历程,暮生为了充分的证明自己,做了很多买卖,得到了父辈的欣赏,虽然他的经商活动存在一定的忧虑感和依赖性,但是在经商活动中,他也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文人身份。

四、女性人物形象的蜕变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有追求、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将前人的写作精华浓缩汇合,在他的笔下,有侠女、才女、少女、女企业家等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她们的爱情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封建男权社会下,男性文化直接影响着女子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致使她们的正常需求扭曲,一个女子,如果对男子产生爱慕之情,是不符合社会伦理要求的。而《聊斋志异》中,这些传奇女子的爱情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们会积极追逐自己的理想,勇敢的维护自己的爱情。

在生活方式上,《聊斋志异》倡导男女平等,这与封建时代的观念是不同的,蒲松龄为自己笔下的女子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她们的人格,她们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情与品德丝毫不输男子。可以说,蒲松龄开辟了女性形象的新天地,她们与男子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文化权利和生存权利,与以往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加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经济上,她们会追求自我,成为当时女性形象的代言人,但是,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是蒲松龄也未意识到的,但是他却用艺术家的身份为我们形象的描述出这些思想,让后世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毕研花. 女性学视角下《聊斋志异》文本统计及其男性形象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 李志红. 虎迹累累为哪般——评《聊斋志异》之《江城》篇[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3]徐文明. “迷离闪烁,夭娇变幻”的梦世界——《聊斋志异》梦小说读解[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四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保重的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