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共9篇)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1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事务管理有机组成的档案工作,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为政府排忧解难、完善服务,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总结目前档案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相对落后
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淡薄,认为档案无足轻重。因此,档案事业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档案事业的先天不足,经费投入得不到保证。同时,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重视不够,缺少服务意识。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积极投入及非规范行为,最终会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延缓,造成档案信息交流的障碍,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如要配备计算机、建立局域网、需要大容量的服务器、建立数据库等,开发研制档案管理专用软件、加强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档案管理机构主要是吃财政饭,没有能力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增加适当收入。
3.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档案馆(室)普遍存在着人员少、文化素质低、身体素质差等现象。特别是档案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不是专职档案员,无暇顾及档案工作,而且大多也只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由于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保存、维护与利用接触太少,档案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微机进行档案管理的为数不多,能承担程序设计和数据维护的更是少之又少,致使档案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丰富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
4.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电子文件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正在逐步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单位的电子文件仍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单位通过网上发送的文件仍
实行双轨制,即发送电子文件、纸质文件存档,对于从网上接收的其他单位的来文则只存打印出的纸质文件。有的甚至因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容量不够,为了接收新的电子文件已开始清除部分原有的电子文件,这样做完全破坏了档案信息的统一性、完整性。由此可见,电子文件的管理并不像纸质的管理那样规范。
5.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滞后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即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组织档案信息。正如ISO主席汉兹所说:“如果不靠国际标准来有效引导信息迅猛发展趋势,必将出现一个电子混乱局面”。自1979 年以来,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档案工作标准,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纸质、音像等档案,针对数字化档案的寥寥无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这就需要从数字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
二、档案信息化解决对策
1.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2.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
各级档案部门应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总格局和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中,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二是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三是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引入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3.加强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
要逐步研究和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一是要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推动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法制环境和保障体系。二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水平。
4.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监管
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把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与党委、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结合起来,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信息部门的支持。档案局(馆)要建立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或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归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分类指导。
5.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6.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
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单一的人员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应注意引进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花文博.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传播,2011(1):27-28.[2]姚凤娇.谈如何有效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11(4):117.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2
一、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 开放和利用为中心。
在档案信息资源中, 除去关系国家安全及个人隐私的内容, 大部分是可以开放和利用的。因此,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特别是在相关软件的开发中, 要围绕开放和利用来设计。
2. 抓住重点、阶段性推进。
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经过起步、试运行、成熟、全面应用等发展阶段。现阶段, 工作重点应放在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等方面。
3. 以基础工作带动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化特别是档案信息库的建立, 要依靠基础工作才能实现。夯实基础工作, 建立和完善数据库, 这是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系统内部偏重于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支持和服务全局的综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推进力度不强, 减弱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全局工作的功能。
2. 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支持。
在开发一些专业应用软件时, 没有同步建设综合档案管理系统, 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 未形成统筹安排、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局面, 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不够明确, 尚未确定数据的统一格式和标准。
3. 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善。
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处于由文件向信息化的过渡阶段, 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过程, 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4. 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代档案管理技能。
在水利系统办公自动化普及过程中, 计算机应用仅限于目录级检索, 未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室藏档案数字化、网络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加强领导, 增加投入。
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 研究总体发展方案, 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 协调解决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 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并跟踪监督检查;把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系统内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所属各部门管理目标责任制。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前沿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配备一定规模的硬件设施, 资金需求较大, 因此, 每年的资金投入都要与信息化建设任务相匹配, 以保证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正常运行。
2. 注重管理, 打牢基础。
一要制定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协调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和工作计划, 为保证水利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二要增强综合档案室的业务监督和指导职责, 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明晰档案信息管理流程, 实现档案收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三要加强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在水利系统内推广应用相对统一、符合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 推进水利档案综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实现案卷级、文件级的电子检索。四要加大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综合档案室作为归档文件的信息接收和管理的职能机构, 要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 以保证本系统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靠和安全;要严格执行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同时归档的双套制管理办法, 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室。五要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 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站的作用, 有计划地上载开放的水利档案目录或公开开放的水利档案全文信息, 向社会提供网上查询的利用服务, 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
3. 加强培训, 培养队伍。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3
一、当前地税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缺失
长期以来,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設意识较强,自上而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发各类税收征管等业务类软件,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度、重视度不高,投入相对较少,尤其在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时,并未将档案管理信息化纳入其中,使得档案管理无法真正介入信息化全面规划和系统实施中,档案信息化依靠从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断呼吁、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去发展、去提升,难免会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类系统开发的盲目和无序。
(二)电子原始凭证不完整
一是电子档案文件凭证作用缺失。目前实行的办公自动化,基本取消了手工操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流转使用。二是草稿性电子文件管理失当。办公自动化软件起草处理的公文,要经过领导审阅和反复修改形成最后的正式文件,而原始的起草性文件基本被修改后的电子文件覆盖。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单一
目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对文书档案及相关行政管理档案进行管理,而人事档案、征管档案虽然都有各自的系统软件,但各软件之间独成一体,无法对接整合,不能实现整体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统一。若进行整合,存在硬件重复投入、人事档案管理权限不匹配等现实问题,更为突出的是现行的税收征管系统是一项动态的数据管理,在整合时,一旦出现了新老系统难以对接的问题,数据传输就极有可能受阻,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完善纳税人涉税信息数据极有可能混乱甚至丢失,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漏。
(四)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档案作为原始的历史记录发挥其参考和凭证作用,具有一定的机密性。但是由于电子档案的共享性,使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系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
(五)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稀缺
地税档案工作有它自身的特性,客观上要求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档案管理队伍,但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事与愿违,日常工作中往往出现需要时重要、不用时闲置,考核验收时紧、平常松懈等现象,加上档案管理的单一枯燥、工作中难以出成绩等因素,使很多科班出身的人不愿意从事档案工作,尤其是具备计算机和档案知识的复合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造成档案管理人员大都年龄偏大且流动频繁,影响了地税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迅速发展。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税收服务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同时档案信息化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作为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地税部门,更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与档案业务指导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考虑地税部门档案管理的需求,共同研究、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加大档案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
信息化是档案发展的重要方向,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
(二)加强地税档案安全保密工作
地税档案管理的服务性决定了档案室要更多地、尽快地开展档案信息,以便实现提供利用目的,达到档案信息利用功能的最大化,实现地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然而,共享和安全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为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重保密意识,认真对档案信息做出鉴定,确定档案的密级程度和开放范围,严格审查,严格管理。
(三)建立适应地税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
应充分重视档案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将目前的文书管理等行政档案管理系统和税收征管系统相衔接,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的循序渐进原则,对系统的档案收集、整理流程、归档方式方法进行重新构建,实现软件开发的系统性、全面性、兼容性、规范性,同时应尽快建立地税系统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在遵守《档案法》及《税收征管法》的前提下,制定地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门办法,规范地税电子档案的维护、管理和利用,为领导决策和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完善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信息数据库的管理
一是文件归档要严格实行两套制。基层地税部门的重要信息数据,不论计算机拟制还是手工书写,在形成、修改、审核、直至签发,归档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记录事项发展变化的重要部分,具有很高的存档价值,是保证档案文件原始记录真实、合法、规范的唯一依据。二是要确保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内容的一致性。要严把数据录入质量关,杜绝出现漏项、缺项和错别字现象,建立准确、完整的原始数据库。三是要确保档案数据库录入档案数据的绝对安全,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达到一次输入、多次利用、信息共享之目的。
(五)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
一是要持续加强保密意识的培养,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熟悉涉密文件的处理和保管,确保工作不出纰漏;二是持续加强计算机系统操作的运用,熟练运用数字档案系统以及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电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维护,能够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日常问题,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三是要大力加强档案综合利用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税收工作所利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分门别类的去总结、拓展,最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成果,需要归纳整理出一套理论方法,并引导、鼓励档案人员去探索、创新,最大限度拓展档案管理的作用。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分析 篇4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错位。少数部门、部分同志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不够,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事,即
使争创档案升级,也是办公室档案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因而往往怠于配合、协助。
2、档案管理停位。现有的档案管理水平停留在原先省一级标准基础上,几年来未能不断发展、提高。现有条件,对照省特一级标准差距较大,给创建工作带来难度。
3、人员配备缺位。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抽调人员从事档案升级工作相当困难。而专职档案人员仅有1至2名,每天需要应付日常工作,很难抽出更多的精力搞创建。力量配备不到位,造成创建行动迟缓。
4、技术指导失位。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内容专业性较强,究竟如何入手、怎样操作,缺少相关的业务指导,这已成为基层法院创建工作的突出难题。
5、资金来源空位。档案升级在加强规范管理、加大硬件投入等方面需要一笔较大支出,而法院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经费来源中没有用于档案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如调剂使用有限的办案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创建工作需要。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创建认识。要组织广大干警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提高全体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为档案升级工作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
2、强化档案管理,完善创建条件。要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健全归档、保管、鉴定、借阅等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具体操作规程,推进规范化建设;要及时引进先进档案管理设备,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为档案管理升级提供基础保证。
3、挖掘内部潜力,增强创建力量。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其他综合部门抽调力量,必要时聘请提前离岗、退休的老同志,组成专门创建班子,明确专人负责,每个部门要明确一名兼职创建联络员,实行专兼结合,齐抓共管,保证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4、开展业务指导,提高创建技术。要加强与档案主管部门联系,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指导,通过组织培训、举办讲座、上门辅导等方式,传授档案升级方面的专业知识,普及创建技术,让创建单位及时掌握方法,从而少走、不走“弯路”。
关于档案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5
马素萍
2013-03-27 10:56:49
来源:《北京档案》2012年8期
【英文标题】Thinking about Some Problems in Archiv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马素萍,北京市档案局(北京100005)。
【内容提要】 档案工作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事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档案文化的概念与功能、档案文化建设的定位以及档案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档案文化/文化建设/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档案工作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造福人民、惠及后世的事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档案文化概念与功能,档案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定位,以及档案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对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文化的概念与功能
有人认为,“档案文化”的提法不妥,因为档案本身就是文化:也有人提出档案既是文化资源,又是文化载体,档案文化的基本内涵是记录、记忆,基本特征是原始性、客观性,基本功能是传世、传承。①笔者通过对档案、文化的概念与功能进行总结归纳,认为有必要对档案文化概念与功能问题做进一步的阐释,以求对其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一)档案文化的概念
《档案学词典》对“档案”概念的解释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所保护档案范围的规定基本一致。其内涵包括四方面:
1、档案是人类各领域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的历史记录;
2、档案是人类各领域活动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
3、档案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人类各领域活动的珍贵记录;
4、档案是具有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
关于“文化”的概念,各种定义多达上百种,至今还未形成公认的解读。归纳起来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角度,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从其内部结构来讲,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四个层次。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和组织;行为文化是指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狭义的文化,不包括上述物态文化,仅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③本文所讲文化是指广义范围的文化。
比较档案与文化概念,两者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档案记载着人类通过自觉的活动创造文化的真实过程。但不是所有文化都是以档案的形式存在,文化可以以文字、图表、声像,也可以通过语言、仪式、行为方式、物体等形式存在。所以说,档案是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文化主要是指档案中记载的文化活动或以档案形式表现的文化活动。
(二)档案文化的功能
档案作为人类活动的珍贵原始历史记录,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是凭证性,由于档案是人类活动真实的第一手记录材料,所以它对查考、研究档案所记录史实内容具有证明、证据价值;其二是借鉴性,由于档案是人类自觉活动的系统的完整的历史记录,所以它对查考、研究档案所记录史实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文化,也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是导向性,由于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具有的,所以文化可以为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方向、坐标,它起着引导、导航作用;其二是传续性,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下一代人认同、共享上一代人创造的文化的结果,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创新文化的结果。
比较档案与文化功能,正是因为档案具有的凭证性和借鉴性,所以自然成了文化发挥导向和传续作用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国际档案理事会章程(2004年8月28日)规定“档案构成国家和社会的记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记忆可以分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简·奥斯曼认为,交往记忆的最大特征是时间的有限性,最多不超过80年到100年,大约相当于三代到四代人的时间跨度。而文化记忆是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号为载体固定下来的,一般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通过文化形式(文本——档案、仪式、纪念碑等),以及机构化的交流(背诵、实践、观察)而得到延续。④第十二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先生曾生动地阐述道:“众所周知,档案是我们集体记忆的基础,是政府、社会团体、公民等具有权力和义务的权威证据,是我们文化遗产中脆弱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我们档案界要生存、要发展、要拯救‘世界记忆’,必须依靠‘生命之树’,即有若干分支和根系的记忆之树,正像叶绿素那样,为人类更好地呼吸和生活提供氧气之源。”⑤社会需要记忆,民族需要精神,国家的优秀文化需要传承。档案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保存记忆、传承文明。
二、档案文化建设的定位
档案文化具有保存记忆、传承文明的功能,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正确认识档案文化建设的定位,处理好档案文化建设涉及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一)档案收管用与档案文化建设
加强档案文化建设,需要从文化的视角,从实现档案文化功能出发,做好档案馆室的档案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服务工作,也就是将档案文化建设渗透到档案收管用各环节。
档案文化所具有的保存国家和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档案馆室的档案资源建设情况。档案馆室应该从完整、系统、安全地保存国家和社会记忆的高度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资源建设要关注国家组织层面和普通百姓层面、关注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技术层面、关注管理决策层面和业务执行层面、关注记录事物和记录人物、关注记录文字图形和记录声音影像等。档案馆室档案资源越丰富、完整、多方位,就越能发挥好真实保存记忆的作用。
档案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文明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提供利用。刘淇同志于2012年6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奋斗”报告关于“全力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内容中指出,“坚持建、管、用并重,提高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等的服务效能。”建、管是基础,利用是目的。档案文化建设和其他文化建设一样,是依附于一定载体的活动。档案文化的传播需要在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科学的基础上,通过档案和以档案为元素加工、派生的各种类型、形式、载体的档案信息作品(如档案展览、报刊、书籍、电视片、网络等)来感染人、鼓舞人和教育人,从而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行业文化建设
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行业文化建设是既相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档案文化建设主要是以档案馆室档案工作为对象开展文化建设,通过档案的收管用服务保存记忆、传承文明。而档案行业文化建设是从档案行业发展、事业发展的全局考虑档案文化发展问题,除档案收管用外,还包括档案法制建设,档案科研、教育、宣传,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工作者形象的塑造等。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行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档案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直接体现。
(三)档案文化建设与相关文化建设
把档案部门和文博部门的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做强文化品牌,扩大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把“做好历史档案和文化典籍保护整理工作”列为文化事业重点工程项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在“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中明确要“强化首都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建立和完善在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影剧院和音乐厅。”可见,把档案和相关载体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聚集,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档案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提高档案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刘淇同志曾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过阐释,他认为,“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⑥笔者认为,提高档案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敬畏档案,科学管理
所谓敬畏档案,是指要以尊重、珍视的心理保护管理好档案。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真实记忆,是再现历史真相、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公民权益、编修典籍史册的凭证材料,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我们眼中的档案,有的已存世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它将经过我们的手,再存续传世成百上千年,在见证历史面前,我们和它比,只是匆匆过客。敬畏档案,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档案人要对档案的地位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要对保护好管理好档案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要对不经意间给档案造成危害的后果有足够的认识。
(二)敬畏职业,不辱使命
所谓敬畏职业,是指要以尊重、珍视的心理履职尽责。中国档案工作者誓词是:“忠诚档案事业,热爱档案工作,严守档案法规,加强档案管理,精通档案业务,维护档案安全。为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未来的作用而不懈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全部力量。”档案工作者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神圣职责,要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闲不住”的使命感,把档案文化建设做实、做深、做强,要深刻认识档案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推动档案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要全面熟悉和掌握档案馆室档案资源的内容,要创新档案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研究社会需求的热点和满足其文化需求的形式,努力创造出更多的反映社会发展历史、人民生活变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档案文化作品,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独特贡献。
(三)敬畏同行,合作共赢
所谓敬畏同行,是指要以尊重、珍视的心理善待志同道合的文化人。由于文化资源的整合聚集可以形成规模效应,所以档案人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谋求合作共赢的态度,主动与相关档案部门、相关文化部门(如宣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媒体、网络等部门)的同行以及国外有关部门的同行进行沟通,加强交流、交融,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共事中使自己也成为传播档案文化的标志性和形象性的重要载体。
总之,档案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来自于不断学习、实践、创新,来自于对档案文化规律和特点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对档案工作和档案职业的热爱和坚守。
注释: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使得档案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不断提升,所以当前对档案管理提出了信息化要求。为有效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促使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不断提升,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出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主要通过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和高速扫描技术等,把传统纸质、声像等资料转化为电子档案,并建立起档案信息库,这样可以确保各项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今后对档案科学利用与开发,真正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单位的发展服务。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对各类活动进行记录的工作,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维护档案完整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充分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内容,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采用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遵循各项工作原则,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确保档案的有效利用。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全面拓宽了档案管理新空间,丰富了档案管理内容,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来说,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理念基础上,对档案管理各项內容进行创新。整合各项资源,引入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设备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优化创新档案管理基本模式,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背景下,加上我国近些年来科学网络技术发展较快,能够有效拓宽网络发展空间,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现阶段,社会电子化和无纸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提升档案管理电子化水平,还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资料的系统性与真实性,为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严峻考验。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让单位的发展获得足够的资源,确保领导决策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重视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扩大其覆盖面,尽快转变档案管理理念。
三、新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于刚刚步入正轨,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而由它们所形成的问题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优化发展进程,必须首先指出并正视它们。
(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很多单位、企业都存在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就目前来看,许多单位在档案内容、范围、质量管理方面都有问题,经常出现档案归档内容与档案材料相互不符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档案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相互推诿责任、无法明确档案信息利用及管理权限的问题。
(二)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
当前有些单位在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上偏低,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存储模式与检索方式上不够健全,且档案信息化保存的持久性严重欠缺,这导致档案信息内容的阅读便捷性也大幅度降低。再一方面,由于某些传统档案数据才刚刚实施数字化转化,档案工作管理人员为了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拒绝档案信息的查阅与借阅,这也直接降低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当前单位档案数据库检索利用率的偏低和检索功能不够完善也严重阻碍了档案的有效利用程度。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原理分析
(一)标准化原理
在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构建的过程中,各项工作可以依据相关原理划分为不同种类。首先是基础标准,就是各项管理工作需要全面依照社会发展中大众化的指导标准,对档案进行管理。其次是完善的技术标准,是通过信息化发展技术,对所需的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最后是管理标准,就是在遵照法律要求和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对管理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各项管理工作。
(二)最优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背景下,当前相关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建立最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需要全面发挥出最优化的基本原则,更好的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各个建设项目进行创新,需要提高管理人员自身责任意识,对管理项目进行优化创新,这样能够更好的完善管理工作机制。
(三)简洁化原理
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各项内容来看,在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时,各类资料信息较为复杂,此类问题的出现将会导致档案资料收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当前对档案资源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理念,确保档案内容管理效率的提升。在节约档案信息完整性的基础上,节约劳动力,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设计理念能够得到有效优化,避免各项问题的出现。
(四)统一化原理
在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构建的构成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档案资源的有效管理。在对档案管理工作统一化原理进行分析时,其中主要包括多项原则。首先是统一的管理工作与规范化要求,在档案资源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管理规范化和合理化要求。其次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按照规范化的标准,对档案资源进行收集,统一信息内容。最后在档案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时,要加快实现不同信息之间更替,这样能够便于信息的统一化管理。
五、档案管理原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运用探析
(一)动力管理原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目前要想全面提升档案管理质量,需要给予管理人员有效的动力,不断创新管理办法。当前可以将动力管理原理全面应用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中,根据不同档案管理内容对主要动力来源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工作动力。当前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动力的机构是档案管理机构,所以此机构需要全面加强管理工作的重视。在管理工作中通过精神方面的动力能够为管理人员带来重要的兴趣支持,通过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各项宣传工作,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反馈管理原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档案管理信息反馈是档案管理系统在发布各项管理工作命令之后接收各项信息,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社会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档案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全面提升各项信息的精准性。
(三)系统化管理理论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用系统管理理论就是要求各项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提升整体性和系统性。目前要想全面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整体意识,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进行调整,确保相关部门能够在配合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目前需要强化系统管理理论的时间,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引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质量,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整合分管理原理的应用
整合分管理基本原理就是对某项工作进行细致划分,产生多个组成要素,然后将各个要素根据相关规律进行组合和排列,这样能够全面提升此项工作的效率。所以当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进行整合,将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划分,而后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能够获取较大的管理效益。当前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结合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内容以及管理目标,对目标提出集体规划,这样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综合水平。
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对此要尽快转变信息化管理理念,单位各级领导与员工要切实增强信息意识,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单位领导应注重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与业务工作水平,要在政务建设中纳入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尽快打造档案信息平台,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水平得到提升。
(二)增加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
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从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将所需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配置齐全,所购置的设备符合稳定性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档案的安全性,避免出现不完整的情况。
(三)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部门要结合《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需求得到满足。一是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与技术規范,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各项步骤与环节进行优化。二是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对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而言,要保证其更加完整与安全。三是将档案管理标准统一下来。
(四)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还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此,一是要培养更多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分析与开发、网络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满足网络服务需求。二是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三是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四是重视开展理论研讨工作,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档案编研水平。
七、结语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7
关键词:信息系统,档案工作,体系,创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国高等学校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也逐步掀起了热潮, 但是,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成功的突破。近年来, 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 普遍存在着一种观点、两个现象, 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日臻成熟, 软件市场上有众多好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可供高校档案工作选择, 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进度和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的投入”。第一个现象是高校档案馆目前使用和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基本都是针对档案实体的整理及利用而设计的, 主要用于档案整理过程中的目录编制和检索环节。其功能单一, 自成一体, 环境封闭, 独立运行与其他职能管理系统互不相联, 难以实现信息高度融合和档案工作动态管理, 满足不了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需要。第二种现象是, 众多高校档案馆把买硬件设备, 安装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当成了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认为设备买了, 系统软件装上了, 网络联通了, 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就算搞好了。上述观点和现象对系统的延伸、体系的建设则考虑的不多。忽视了系统互连和信息共享的问题, 偏离了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如果有硬件缺软件, 有软件少数据, 有数据难共享, 有系统不成体系, 有网络没有信息流, 表面上搞的是信息化建设, 工作方式沿用的还是传统的老旧模式, 等于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信息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档案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档案工作模式, 建立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模式。创新档案工作, 突破单一档案业务, 单一档案工作平台, 单一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思维方式。要站在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高度, 而不仅是档案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视角, 高屋建瓴的科学统筹规划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在建设理念上, 牢固树立系统集成、要素融合、体系建设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系统与体系、硬件与软件、实体与虚拟、分隔与融合的关系。注重档案管理系统与各专业系统的相互联通和整体功能的发挥, 实现各专业系统之间及整个体系的同步、协调运转和持续优化。笔者认为, 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一定要重视前期的准备, 准确把握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正确设计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才能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单项向体系、由传统向信息化转变;作为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三是厘清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的关系。
一、创新驱动发展
(一) 创新文化是推动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
因此, 必须重视科技创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梳理高校档案工作发展思路, 建立科学合理、成本低廉、优质高效的创新体制, 让激励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植入到每个人思想里, 落实到工作中。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 更是知识、能力和责任的体现, 只有形成以创新求发展的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的创新动力, 才能推动档案工作由传统到信息化的转变。实现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模式, 是一项以信息化为特征,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深刻变革, 必然会对传统的档案工作理念和手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 我们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自以为是的态度、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是档案工作创新和转变工作模式的最大障碍, 创新文化建设是突破障碍实现档案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高校档案工作创新能力的根本之策。因此, 必须深入探索和掌握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的科学规律,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理论和实践, 以创新驱动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真正推动一场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革命, 实现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 观念更新, 观念更新
是自我否定、自我变革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是艰难、痛苦的强制性的转变, 如同破茧出蛾, 需要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 破除固有的思维方式, 改变现行的工作方法和行为习惯。观念不更新, 眼光就短浅, 思路就封闭, 就设计不出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方案, 就建不成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变革、破除封闭僵化观念、确立科学先进理念, 开创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 制度应当创新
创新的制度应当是保障和规范信息化建设和工作模式变革的制度, 再造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制度, 广泛包容高校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全部要素, 重新调整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部门与部门的关系, 岗位与岗位的关系。保证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制度去规范和约束高校各项工作的运行程序, 使档案工作程序成为高校各项工作运行程序中的必经之路。加强对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 通过考核有效规范教职工的活动和行为, 持续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和培养保存凭证、留存档案的自觉性, 促进、保障和规范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四) 技术规则立新
技术规则是指预先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思想内嵌入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相关的技术, 通过技术设置来迫使人们遵守规则, 最终达到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思想的主动认知和践行。在由传统工作模式向信息化工作模式转型的过程中, 会遇到由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而形成的巨大阻力。技术规则是破除障碍的最好利器, 比如在需要限速的道路上设置减速带强制车辆在该路段减速以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设置技术规则, 强制性的倒逼着信息化体系中的所有单元 (系统) 、所有节点 (部门) 、所有终端 (岗位) 、甚至每一个人, 都必须主动适应变化, 融入档案工作体系, 按照程序工作, 确保执行落岗, 规则落实。否则将无法胜任工作
(五) 知识必须更新
我们在高校档案工作息化建设的知识和认识程度上遇到了玻璃幕墙现象, 我们现在只能认识和看到高校档案工作息化建设的表面却无法透视和探及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克服自满和畏惧情绪, 加强学习和大胆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 突破实践与理论, 专业与业余, 封闭与开放, 实体与虚拟, 现实与未来的界限, 丰富知识结构, 弥补信息化技术知识的不足。当前, 风起云涌的档案工作息化浪潮和工作模式变革, 对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创新意识、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意识不是无源之水, 无土之木。创新意识有赖于知识的积累, 丰厚的知识贮藏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推进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和工作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积累知识。
(六) 思路也要刷新, 档案工作者同样是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建设者
必须通观国内、国外信息化发展趋势, 厘清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需求现状, 放小利识大局, 抛弃拿来主义, 买来主义, 死搬硬套的现象, 避免重复建设和建成过时的东西。不能只围绕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和服务器打转转, 而要结合高校档案工作实际, 创新性的提出校园档案云、信息校园、云校园等概念, 在更高的起点上参与谋划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强化全局统筹跨界管理, 严格把跨职能、跨系统互通性作为衡量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实现向系统融合、规则统一、操作一体、信息共享的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转型。
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统一建设, 档案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与档案工作密切相关
例如, 在行政管理工作和活动中产生了行政类档案, 在教学管理工作和活动中产生了教学类档案, 在财务管理工作和活动中产生了财会类档案等。由此可见, 档案所需要的文件材料绝大部分不是在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与活动中产生的, 而是在各职能部门每天的工作和活动中产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相连, 是高校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 只靠档案馆自身搞档案信息化建设困难很大, 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 进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将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体系设计自上而下的落实到具体文件材料形成的初始点上, 使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延伸至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和活动中, 使传统的树形化的工作体系转变为信息化的网络状的工作体系。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就是要统筹所有的与档案工作有关的信息资源、重建包含档案工作信息化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信息系统, 考虑到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统一性。所谓战略性是指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体系只是高校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要配合整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战略, 要融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总战略和信息化体系, 而不能与其相悖;前瞻性是指档案工作信息化是逐步建设完成的, 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以既要考虑到中短期的档案工作信息化可持续性即人力、物力、技术保障等问题, 又要考虑到和规划好远期目标及各个发展阶段的无缝连接, 符合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工作模式的发展方向;统一性是指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档案资源建设的多元性、广泛性, 对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规划。实行统一领导管理, 统一规划计划、统一技术体制, 无论是在顶层设计或实践推进过程中必须避免由档案管理部门独自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而是引进档案管理部门参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把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融合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体系中, 形成顶层规划、联合设计、集中投入、系统集成、配套发展的思路。打破信息化建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体制机制性壁垒, 逐步建设成为跨职能、跨领域、跨业务的一体化档案工作保障体系, 实现系统兼容, 体系运转, 信息共享, 标准统一, 动态管理, 减少层次、避免重复、化繁为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一键归档。
三、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当前, 高校各职能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对信息数据资源独立规划和建设, , 已形成了由财务、资产、教学、档案等管理系统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群, 但是构成这些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 结果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造成了各种系统独立设置、信息不能共享的信息孤岛, 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问题。如果能够设计一个架构, 将上述独立运行的各种管理系统整合集成起来, 就可以实现信息化水平、综合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大幅度跃升。而将这些系统有效整合起来的架构就是体系, 简单的说, 体系就是将各种不同的系统集成起来组成的一个整体。所谓系统集成 (SI, System Integration) , 就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体系之中, 使设施和信息资源达到共享, 实现集中、高效、便利、实时的管理。实现各种不同功能系统集成的一体化形式, 是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是指为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由各种既可以独立运行与管理, 又可以整体同步、协调运转与管理的系统构成, 并以“文件材料运行回路和人为回路”的方式不断调整与完善的系统。能够实现人的档案工作意志, 体现人的档案工作目的和档案工作企图的系统集合, 被称为档案工作信息化体系。
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模式的前提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档案是由人的工作和活动而形成, 必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或联动机制, 能够建设成为体系。将高校各项工作、工作单元、工作要素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系”, 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活动都会引起体系的注意, 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有效转递是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关键。
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模式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一是收文管理、行文管理、职能管理、项目管理 (教学、学生、科研、设备、财务等) 、档案管理、查询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技术支持等模块一体, 各系统互通、互联、联动操作。信息形成、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实时监控, 实现从各项业务终端到档案工作中枢的无缝连接。二是打破了档案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相互分割的界限, 实现了各类信息共享和各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三是档案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 并受到虚拟空间的制约和影响, 档案工作体系模式将离不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四是档案工作体系模式更加重视个人的作用, 基于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体系模式对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在网状结构的档案工作体系模式中, 每一个人都是档案工作体系上的一个节点, 其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8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日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逐步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政务信息中心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由各级综合档案馆组建政务信息中心具有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1、档案馆具有一定的信息基础,有利于政府信息的集中收集和综合管理
(1)信息只有附着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才能存在。政府信息大多是以文件和档案的形式存在的。经过50多年的努力,各级档案馆己将同级机关10年(省级机关20年)以前形成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历史记录的集中保管地。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档案部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机制,积极开展现行文件的提供利用服务,并设置有现行文件阅览室,方便社会利用。因此,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既集中保存了各级政府的历史记录,又保存有各级政府的现行文件,已成为事实上的政府信息保管基地。
(2)档案馆为各级政府部门文件与档案的形成与管理提供规范指导,使其具有统一的格式,便于政府信息的统一收集、管理和利用。
(3)档案馆公布政府信息相对于其他部门自身公布的政府信息而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公众到档案馆可以获得一揽子源自不同政府机关的各类信息。这些都为履行政务信息中心职能奠定了信息基础。
2、档案馆具有强大的信息能力
(1)首先,政务信息中心要具有广泛的信息收集能力。政府信息是动态的,又分散于政府的各个部门,没有强有力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无法将各种信息从其形成部门收集起来的。在《档案法》、《档案馆通则》、《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支持下,档案馆已建立了通畅的档案接收进馆渠道和一套十分有效的档案信息采集方法,具备了相当的档案信息收集能力。
(2)其次,政务信息中心要具有一定的信息加工整合能力。作为一个信息工作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档案馆已具备了强大的信息加工能力。档案馆拥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拥有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档案信息整编队伍,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加工整合经验。
(3)第三,要想成为政务信息中心,就必须拥有高效的信息提供利用渠道和方式。经过多年的摸索,档案馆已建有多套信息检索工具,开发有信息检索系统,并能够提供网络检索服务。
3、档案馆的现行文件阅览室具备了政府信息开放的条件和经验,有利于降低政府信息开放的成本
现在全国许多城市档案馆均设有现行文件阅览室,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成都市为例,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的现行文件一般是指市委、市政府还在执行和使用的规范性文件及行政规章,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市政协通过的工作规则、通则,市直机关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虽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不同,但信息开放目的和性质相似,都是为了增加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另外,现行文件阅览室工作人员积累了办理文件信息公开事项的经验,所以依托各级档案馆在现行文件阅览室的基础上建设政府公开信息阅览室既顺理成章,又经济实用。如上海市政府要求直属部门定期将必须公开的政府信息纸质目录和电子目录报送市档案馆,从而使得设在市档案馆的现行文件开放利用中心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的情况下,同时发挥了政务信息中心的功能。
二、积极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政务信息中心
档案馆虽然具有成为政务信息中心的有利条件,但要建设成为真正的政务信息中心,应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1、做好信息储备,把档案馆建设成为政务信息资料的存储基地
建设政务信息中心要从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出发,规划建设档案馆馆藏。在档案文件的接收范围上要囊括所有的党政机关和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信息内容上要囊括人民群众、社会组织所需要的各种政府信息;信息形态上要包括纸质、电子等各种载体,并逐步由以纸质为主向以电子为主转变;时间跨度上要完整,历史和现行信息全部收集,不能间断。
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网上信息中心是未来政务信息中心的基本模式。为此,档案馆应加紧信息化工程建设,尽快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把档案馆建成网上政务信息中心。
一是要积极争取把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规划和重点建设计划,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寻求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要加大经费投入,配备满足数量要求和配置要求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选用统一的高质量的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这样才能实现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信息化管理。
三是要改革现有的工作模式,不断增强信息处理能力。政务信息中心向社会提供的是系统的政府信息,提供的是信息产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文献,而且提供利用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大,档案馆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满足工作需要。目前档案馆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都是在传统档案文献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离政务信息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档案馆必须根据新的角色要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先进的信息管理理论指导下,遵循信息工作规律进行流程再造,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档案信息采集、加工整合和提供利用的自动化、网络化,不断提高档案馆的信息处理效率。
四是要积极实施数字化工程,丰富数字信息。网上政务信息中心是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传统的档案馆馆藏大多是以纸质档案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必须加快其数字化步伐,为建立网上政务信息中心做好信息准备。馆藏信息数字化包括馆藏档案文件数字化和档案目录数字化。馆藏档案文件的数字化应从两方面、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一要抓好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馆藏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二要大力接收现行电子文件。当务之急是制发电子文件收集整理和归档办法,要求各机关档案室收集积累本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并随同现行文件移交档案馆。档案目录数字化通过对档案文献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著录标引档案文件的检索特征,建立馆藏档案文件目录数据库,为信息的检索利用提供基础保障。
此外,在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电子文件的数量急剧增加,档案管理工作应将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纳入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实现文档管理一体化,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栏目设置“申请公开”分栏目,网上受理政府信息申请,并实现政府信息的网上公开。
3、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标准,实现信息共享
政务信息中心比传统意义的档案馆更强调馆际交流和协作,要求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更加顺畅。要实现馆际的统一行动和信息的共享,除加强系统内的组织协调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的档案数据标准,用技术规范统一系统内档案数据格式,包括电子文件格式和档案目录数据格式,为系统内的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凌秋:《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浙江档案》,2004年第7期。
2、蔡艳红:《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工作》,《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3、王英玮:《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4、杨霞:《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5、黄存勋:《走向公开: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机制的最佳切入点》,《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1期。
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点滴思考 篇9
2006年07月18日
伍云
信息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主要资源,信息化建设是税收事业是税收事业命脉所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税务部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税收信息化已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涉及税务部门职能转变、依法治税的战略问题;“金税工程”已成为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架,税收信息化将由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整体规划、数据标准、应用整合、业务协同的时期;税收信息化将与税收征管改革相结合,深层次地涉及税收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的重组和再造。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对税收管理的影响,寻找信息管理与税收征收管理的结合点,以促进我国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税收信息化进程中的典型问题
在我们的税收征管实践中,大量的纳税档案被束之高阁,大量财务数据、经营资料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和开发利用。纳税人依法申报的各种资料利用率较低,更缺乏规律性的总结和判断。加之各种数据零散参差,共享性差,使信息缺乏系统性、可利用性较差。这反映出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不充分,更没有进一步形成知识。在税收信息化进程中,往往孤立单纯地强调用技术手段,忽视了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创新;强调以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忽视了以税收管理的优化为支撑点,期望通过信息化解决所有征管难题。这使税收信息化建立在税收管理体制落后、低效的框架上,高技术与低产出并存,税收成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步攀升。
(一)信息,至关重要的资源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中有的三种主要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更加重要。管理者对信息的占有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评价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物质使组织具有形体,能量使组织具有活力,而信息使组织具有灵魂和智慧。人类对信息的重视,与现代文明中管理与竞争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正在告别经验管理时代,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的殿堂。
(二)信息,税收事业命脉所系
税收事业正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搏击前进,强化信息意识,加强税收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信息管理是税收监控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涉税信息大量增加且日趋复杂,税收监控由简单的平面化监控向立体的多层次监控转变,由经验监控向科学监控转变。面对大量而纷繁的信息,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各种涉税信息作为重要管理资源,主动收集、整理并进行大量定性、定量分析,为征管工作提供依据。否则,税收工作将盲目被动,举步维艰。
2、加强税收信息管理是加强税收监控的主要内容
税收监控的全过程实际表现为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并以信息处理为中心,先将纳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储存,以备随时检索提用。再对纳税信息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出现偏差;并把信息分析结果提供给各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据此进行管理决策;最后,管理决策的落实和执行结果,又通过信息的流动得到反馈。
3、信息管理的质量决定了税收监控的质量。
有效的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石,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管理基础上。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获得的时效,与税收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税源监控的前提;信息又是各管理部门、管理层次、管理环节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的桥梁和纽带。
4、信息管理水平是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工作的最基本素材,其工作成果也往往以信息的形式体现。从税务机关对外的征管工作、为纳税人服务,到内部办公自动化,信息是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的。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下,直接从税收管理水平中反映出来。
(三)当前税收信息管理的两个误区
1、数据与信息、知识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数字化描述。信息是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对决策有帮助意义的数据。而知识又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具有指导性和创新性。拥有大量数据不等于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更不等于获得了知识。
在我们的税收征管实践中,由于各种征纳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不充分,更没有进一步形成知识。
2、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信息技术(IT)是基于计算机系统,满足组织对信息和信息处理的需求的技术。它是利用信息进行工作并支持组织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组至关重要的工具。但并不是一种万能药,作为组织的工具,其成功还要依赖于利用另外两种资源(人和信息)对IT进行认真的规划、开发、管理和运用,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进行工作。
信息化简单的说就是把现阶段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其内涵是相当丰富:技术内涵为三C技术(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的发展与融合;管理内涵有两方面:一是管理的信息化。包括:(1)管理理念的信息化—— 关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作为决策的基础。(2)管理方法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管理方法。(3)管理组织的信息化——减少管理中间环节,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带来管理组织结构和角色分配的调整与优化。(4)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人员胜任信息化的要求。二是信息化管理。是指为保证信息合理有序的收集、利用、传播、利用而采取的方法。在这方面要注意信息的标准化和加强信息化过程中的法制建设。信息化并不简单是一种形式或工作方法
在税收信息化的进程中,往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明确技术内涵,忽略管理内涵;注重眼前功利性,对系统性和长远发展考虑不足;以具体方法、技术能力等表象上的革新,作为现代化管理本质上的改善;研究具体系统的实用价值,缺乏对信息化全方位的社会学、哲学角度的思考。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在信息化发展中有过一些偏差。必须明确,没有对基础信息的广泛采集,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没有人的深入开发和灵活利用,信息技术不可能真正实现与税收征管目标的融合。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将大打折扣。只有在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四)税收,存在信息危机
无庸置疑,税务系统在“九五”时期,以卓越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居安思危,必须看到我们在信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潜伏着一定的危机。信息危机的形式主要有:
——信息泛滥 指信息量急剧上涨,流速过快,人们不能从大量信息中快捷有效地取得认识成果。造成社会信息利用率不断下降。又称为“信息爆炸”。形成信息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剪刀差”,极大浪费了社会信息资源。影响了对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信息贬值。人们逐渐失去思考兴趣,思维变得懒惰。——信息污染 指信息流动混杂这许多陈旧过时、虚假伪劣的信息,以至危害信息系统,影响人们对有效信息的正常吸收利用,导致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失误。
——信息障碍 包括自然语言障碍、心理意识障碍、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
反映在税收信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在于:
1、信息匮乏与信息泛滥并存
一方面,涉税信息存在不联贯、不完整的问题,有关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短缺,削弱了对纳税人的全面了解,导致税收监控不力。另一方面,大量过时、重复、无用的冗余信息又挤占了宝贵的资源空间,降低了使用效率。
应当真正树立信息意识,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明确各层次的信息需求,进行系统化管理,对信息精心维护,及时刷新。
2、信息失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
一是纳税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存在隐瞒自身纳税能力的倾向。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不连续。二是存在工作中的失误(如录入差错)。信息的真伪混杂,影响了有效信息的使用,容易对工作造成误导。
应当用制度、法律保证实现信息化管理。对内,采用二次录入制、过错追究制;对外,在有针对性地提高计算机辨识能力的同时,加大虚假申报的处罚力度。
3、信息分散,缺乏一致性
有关涉税信息分散于不同的征管环节之中,缺少系统整合。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认知力,加大了决策层对宏观税收运行情况了解的难度,不利于开展科学决策。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无法共享。由于各业务子系统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处理需要而由不同部门各自开发的,缺乏总体规划,数据库平台也不统一,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重复采集、重复使用,难于发挥整体效益。
应当建立数据仓库,充分挖掘分散于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效益。最重要的功能是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数据后台,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强大的处理能力、统一规范的易扩展的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再加工以及深层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要有一个统一入口和界面的良好服务平台。目前集中征收的征管改革是一个良好契机。
4、信息阻隔,内外流动不畅
(1)税收信息在内部传递不畅
基层税务部门在工作实践中掌握的信息,不能迅速准确的传递到决策者,导致决策迟缓。决策内容经层层下达,容易造成信息损耗失真。在税务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地区的税务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信息共享度差,缺乏沟通和交流。此外,由于行政体制、部门利益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地方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垄断现象,人为地造成信息封闭。这与现代化管理是格格不入的。由此造成的效率低下、重复劳动更是令人痛心的。
目前税收管理方式仍为计划经济时的多层次型管理,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应扩大管理宽度,形成扁平结构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流动更加通畅。应通过法令、法规彻底打破部门、地区的信息壁垒,改变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使信息成为社会的共有资源和财富。正如美国信息专家所阐述的:“来源于信息的知识是强有力的。与同事一起共享这些信息能给组织带来难以置信的力量。”(2)涉税信息从外部获取不足
与其它社会经济管理的信息交换严重不足,信息采集面较窄,税收征管缺乏关联信息的支持。税务机关往往通过增加有关申报内容的方式,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实际上,从与纳税人没有共同利益的第三方收集到的有关旁证信息,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而目前从立法层次,到实际工作中,这方面都极为欠缺,可操作性较差。
应当加强与社会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捕获企业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监控。如:与海关、外经贸委管理局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在进出口税收方面有效控制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银行、保险、土地管理等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等信息,掌握其经营、资产状况;与地税机关联网,交流相关税种申报纳税及其它经营指标信息,共享税务稽查掌握的涉税资料。
(3)为纳税人提供信息不足
信息权是纳税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目前,信息发布渠道单一,信息载体落后,层次多,时效差,缺乏个性化服务,不能给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业务咨询。
应当拓宽信息流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传播税收法律法规信息,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提供
税收信息应准确、及时,方便纳税人进行经营决策和纳税筹划。目前在互联网上设立税务站点,将为给纳税人提供准确、全面、快捷的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税收政策法规辅导上,应针对不同纳税人群体,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5、信息低效,缺乏开发利用
税收信息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目前的利用水平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对基础数据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导致对纳税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监控。
应在税收管理中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推理、归纳、比对、还原等方法揭示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加强的基础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数据仓库,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发现数据的价值,并从中预测未来趋势,为领导和各级税务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帮助。
二、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取向
(一)价值取向
确立价值取向理应成为中国税收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价值核心。对传统的税收行政架构和治理手段而言,“信息化”堪称一场革命性变革,必然会对税务系统内部运作和部门重组带来新的要求和内容,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原有运作手段的技术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重新设计和定位管理职能,再造其运作流程,创新并整合其服务,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革命性的技术变化将会带来技术、制度和理念的互动,冲击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和传统的管理制度,带来理念和制度的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非自发完成的,如果没有与技术革命同步的制度和理念的创新,技术的生命力将会被遏制,先进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税收运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也并不必然带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必须明确的是:信息化并非现代税收管理的代名词,但它是现代税收行政管理机关有效行使其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因此,不能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评价它,先进的管理技术并不必然造就现代的税收管理。必须把对信息化的评价纳入现代税收管理的价值取向之下,具体而言,现代税收管理的价值取至少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效率、低成本、法制化、推进经济增长、维护税收公平、民主、开放、廉洁、负责任、稳定。这些价值取向应在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税收信息化道路的选择
1、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与规划
中国新的《税收征管法》中对税收信息化作了如下论述:“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在《征管法实施细则》中再一次提到:“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制定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并组织有关部门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 在中国现代税收进程中,第一次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把税收信息化建设纳入征收管理的基本法律中。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尤其关键,而且显得极为紧迫。信息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客观上为构建一个统一、开放、高效率、低成本、民主的现代税收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税收信息化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是税收管理史上的又一革命性变革,要确保这一项目的成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中央政府有必要率先构建统一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结构,规范其职能,建立税收信息化的结构和职能的标准体系,然后才能上信息化项目。美国电子税务项目的建设程序首先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绩效评估委员会”(NPR),由计算机专家、会计师、效率专家、税收专家、法律专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多学科专家构成,这一委员会负责对电子税务的结构和职能予以全面评估,形成相应的标准,然后才开始大规模建设,这种严谨的作风确保了美国电子税务项目的成功。其成效显著,尤其重要的是,税务部门开始关心纳税人的需求,信息化拉近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距离,为创建一个更加民主、高效的税务机构提供了现实保证。
2、适应信息化需要,改革信息管理体制,提高信息管理能力
适应信息化需要,改革信息管理体制,提高信息管理能力。改变以税种、以征管环节进行机构设置的做法,按信息管理节点设置相应机构。打破信息分散的格局,对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征收的征收模式正是体现了信息高度集中化的管理理念。依托信息技术与网络,运用多种申报方式,集中征收成为可能,既极大地改善了涉税信息的收集,又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3、注重解决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税收征管信息化是强化税收管理的必由之路,已成为税务系统从上到下的共识。实现信息化,需要资金与智力的密集投入,对硬件、软件及人才的要求较高。从目前看,真正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则是税收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开发。
(1)税收信息的收集。
这里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信息价值的确定,也就是说如何收集信息。信息有三个维度,有价值的信息应是:在人们需要信息时(时间维度),以人们希望的形式(形式维度),获得正确的信息(内容维度)。对于税收管理者,必须明确五项基本职责:A、确定自己的信息需求;B、知道如何获得以及在那里获得信息;C、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D、在信息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行动;E、在运用信息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这是一个正确的信息运作过程,信息收集作为起点,决定了以后的走向。
(2)税收信息的管理与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技术开发者认为信息需求者提不出明确的信息需求,技术开发缺乏针对性。而信息需求者又认为现有技术无法支持对必要管理信息的收集汇总,管理行为依据不足。这说明税收管理者对信息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了信息收集的盲目性。信息的收集,必须全面系统,明确需求,疏通渠道,综合管理。这里,反映出税务部门急需培养一批综合型信息人才。领导干部应形成现代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干部,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信息整合与利用
合理利用征管数据,促进数据向信息和知识转化。在涉税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如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数据库的知识发现)技术,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税收管理信息,为建立审核评税制度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由计算机和数据库构成支持系统,从整体上支持信息分析,实现信息分析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的自动处理。主要内容是构造面向问题的专用数据库(DB)和信息分析用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
(4)人员培训
【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地铁档案管理建设信息化的思考07-29
基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08-16
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考06-13
关于如何做好我县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07-29
关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09-02
关于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思考11-27
档案管理信息化思考06-18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08-03
加强学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05-25
关于初一学生学籍档案的评语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