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2024-09-11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篇1

北京时间8月5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进行。最终,14岁小将全红婵发挥完美,强势夺冠,为中国代表团摘得第33枚金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跳水冠军全红婵有多强?_全红婵获得哪些奖励?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全红婵有多强?

金红婵出场后第一跳,堪称完美,最终得分85.5分,难度3.0的完成分,几乎没水花。全红婵的这一跳平均得分9.5,入水的时候,水花几乎跟没有一样。网友们也戏称,全红婵表演了一个忍术——水花消失术。陈芋汐的第一跳水花比较大,最终得分是76.5分,虽然不如全红婵,但是也领先其他选手。这样第一轮以后,中国队排到1、2名。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第二个动作都是3.2难度的动作。全红婵的第二跳依旧完美发挥,拿到了94.5分,又是一个接近满分的分数。全红婵这一跳非常震撼,动作和水花都非常无敌。陈芋汐第二跳拿到了84.8分,两跳之后,依旧排名第一第二。

在第三轮跳水中,全红婵跳得有点失误,只拿到了70.95分,比较低,但总分依然升至第一。陈芋汐第三跳表现很不错,拿到了82.5分,排名第二,总分只低于全红婵。全红婵第四个动作是3.2难度的动作。最终得分是78.4分,总分329.5依然第一。陈芋汐第四跳是3.3的难度分,最终成绩77.55,总分321.35依然第二,全红婵和陈芋汐四跳的分数就足以进到下午的决赛了。

第五轮中,全红婵表现完美,入水毫无水花,3.2的难度分,跳出86.40分,总分毫无悬念升至第一。陈芋汐第五跳表现也很不错,3.2的难度分,和全红婵一样拿到了86.40分,总分只低于全红婵。最终全红婵总分415.65分,陈芋汐总分408.75分,全红婵和陈芋汐领先的优势有多大呢?全红婵比第三名高出接近70分,如果按照其他选手平均60分的水准,那么即使全红婵扣除一轮的分数,也可以领先陈芋汐之外的所有选手。

最终全红婵415.65分,陈芋汐408.75分,两人以巨大的优势进入了下午的决赛中。

从预赛到半决赛,女子单人十米台都是全红婵和队友陈芋汐的表演秀。而在决赛中,全红婵更是将跳台完全变成了自己的舞台。

第二跳和第四跳,七名裁判全部为全红婵打出了10分的满分。当现场播音员读出一个个“ten(10分)”的时候,现场观战的中国跳水队其他成员都已陷入了疯狂,而全红婵依旧没有太多表情。

最后一跳,有六名裁判再次给全红婵打出了10分,只有一名给了9.5,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又一次拿到了满分的有效分。

除了三跳满分外,全红婵的另外两跳的均分也在9.5和9分。这位本届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最年轻选手,以一种近乎统治的方式帮助跳水“梦之队”拿到了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六枚金牌。

直到被教练高高抱起,全红婵的脸上才露出了羞涩的笑容。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刚刚奉献了多么精彩的表现,这绝对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演出。

全红婵的启蒙教练陈华明表示,全红婵就是一名“天才运动员”。而在东京,天才运动员全红婵贡献了一次完美演出。

14岁全红婵跳水冠军的辛酸家境

全红婵出生于广东湛江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全家以务农为生,家庭状况不算好。有媒体拍摄了她的家,外表非常普通,墙壁都是用的红砖,看起来似乎就是乡下的土房子。

曾有记者采访到全红婵时,特意询问了她有关家庭的问题,当时她向媒体透露:“我妈妈之前有点生病,出过交通事故,住院过两三次,但家里有时候也不告诉我。”

父母都是农民,原本家庭就比较贫困,妈妈还出过车祸,需要常年吃药,爸妈为了不影响全红婵训练,并没有把家里的情况告诉她。

在她的追问下爸爸才松了口,当时全红婵心里的想法就是“自己也得挣钱,寄回家给妈妈治病”。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能在比赛中拿下好成绩获得奖金,14岁的全红婵训练特别刻苦。

据她的教练透露,全红婵并不是大家所谓的天才,她每天要练习400跳,比其他运动员更刻苦,优秀的表现都是通过努力换来的。

成为世界冠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全红婵在训练中也尝过了不少苦。

因为长时间泡在水中,她的头发褪色成了黄色,为了方便练习,她还剪了超短发,多次被误认为是男孩子也让她有些失落,毕竟哪个女孩子不爱美呢?

连她的绰号“谢哥”的背后也有着别样的酸楚。在采访时她将记者所说的“性格”听成了“谢哥”,被不少网友调侃。实际上有网友爆料,那是因为当时她刚跳完水,听力受到了影响,才会听错。

为了不让爸妈担心,全红婵从来没有向他们诉说过训练的苦,而爸爸妈妈因为忙于赚钱生活,也没时间看女儿的比赛,全红婵就会在每次比赛完之后,打电话告知父母自己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不过全红婵也有符合年纪的一面,训练时因为调皮被教练打屁股,爱吃辣条还想开小卖部,奥运冠军头衔下的她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在同年龄的小孩玩手机、看电视的年纪,全红婵就已经跳水台上刻苦训练,代替国家出征,还拿下了冠军,在这里我们也再次祝贺全红婵斩获金牌!

跳水冠军全红婵获得哪些奖励?

全红婵凭借自己不懈努力终于完成奥运会夺冠,而她夺冠之后广东一家企业也是无偿赠送了全红婵一间精装房,户型随意选择,另外还赠送她一间商铺;同时来自广东的另外一家企业直接赠予全红婵20万元以示奖励。14岁的全红婵出道即巅峰,完成了很多人没有完成的梦想,这枚金牌对于全红婵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收获,这次收获能够帮助她在未来的训练中和生活中拥有更好的条件。

跳水冠军全红婵有多强?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篇2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孩子为了追回帽子, 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急中生智, 命令儿子跳水, 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 (故事情节) 和暗线 (情绪变化) 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 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走进课文情境, 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 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 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 海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 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 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 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 自然段, 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 品词析句,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把帽子摘下来, 用牙齿和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 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 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 孩子心里想写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 也太丢面子了) (……)

2.“孩子气极了, 他丢开桅杆, 走上横木。” (气愤到了极点, 失去了理智, 走上横木, 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 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 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 以读促思, 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 他就会跌到甲板上, 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 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从图片上体会) 。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 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 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请学生再读, 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 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 以说促思, 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 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 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 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 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 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 那么在这危急时刻, 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 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 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 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 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 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 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 引读, 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 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 自然段, 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篇3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故事情节)和暗线(情绪变化)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品词析句,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孩子心里想写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2.“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气愤到了极点,失去了理智,走上横木,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以读促思,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图片上体会)。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请学生再读,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以说促思,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那么在这危急时刻,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引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续写:孩子醒过来了,船长、孩子、船员以及那只调皮的猴子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跳水教学设计 篇4

“生命,那是自然给予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教学目标]

认知训练目标: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疏通文章脉络。了解孩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在险情发生时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使学生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凡事三思而行,不要因一时冲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艘远洋帆船上的惊险故事:一只猴子在水手们的挑逗下,摘下船长十一二岁的儿子的帽子爬上桅杆,在猴子的戏弄和水手们的讥笑下,孩子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造成了只要一失足就会摔死甲板的险情。是船长沉着、果断地举起本想打海鸥的枪,瞄准了儿子,命令他立刻往海里跳。随着船长“一、二、三”的口令声,孩子“扑通”一声跃入大海,使突发事件化险为夷。

故事惊险但情节并不复杂。这一课,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教师引导,个体感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深入探究,最后让学生了解猴子的戏耍和水手的起哄是事件的导火索,孩子的好胜心理和冲动冒失是险情发生的原因,而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处变不惊的态度则是我们应学习的思想方法。诚然,这种按部就班的处理方式略显呆板、平淡,缺少创意。为此,我在上这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要突出“人文性”特点的精神,又鉴于当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地处边远的农村学校)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拓展了“珍视生命价值,杜绝安全隐患”的内容,使课文的内涵和空间在瞬间得到扩展延伸,使“拯救生命”的主题上升为“珍爱生命”的主题,从而使课堂自始至终闪耀着生命的异彩和人性的光辉。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加来师范附小是一所既美丽又特殊的学校,因附属于加来师范,所以一些教学设备还算完善(如电脑室、多媒体室、投影机等可与师范共用),但学生来源却是清一色的当地农村、农场子弟,文化背景和人口素质较差。加来地区周边是一个农场和百十来个村庄,人口密集,超生严重。虽说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农贸市场异常繁荣,商贾云集,每天人来车往,拥挤非凡,加上校园旁边有一条湍急的河水流过,因而埋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多年来意外伤害事故接连不断发生。为此,对这些安全意识较差的地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懂事,但此地的农村孩子比较顽皮好动,家教不严,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和生命宝贵意识教育,很容易埋下人身意外伤害的种籽。所以,我通过船长儿子爬桅杆而发生险情的故事,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重点]了解船长儿子因遇险而跳水的全过程及船长机智、果断的做法,懂得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教学难点、疑点]: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救人的最好办法吗?

[化解难点疑点]:

1、通读课文、思考感悟,提出个人的见解。

2、分组讨论,交流看法,集思广益。

3、观看课件演示,加深气氛感染,从而得出船长的做法是救人的最佳方案。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法]:启发谈话法、引导法、平等参与讨论法。

[学生学法]:个人感悟法、集体交流讨论法、参观法。

[师生互动设计]:

1、掌控时间,引导点拨,参与讨论。

2、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汇报发言(发散思维)。

3、适时演示,深入探究,统一看法(聚合思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导质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跳水》的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孩子为什么会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他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学生用几分钟思考、默读,寻找答案)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讨论,适时引导)

独立思考:事情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课件显示(险情发生的全过程):

走上横木(船长命令)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跳

水手逗猴子水

(播放大海中的帆船、桅杆、桅杆横木和海水的画面)

2、分组讨论:

讨论1: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以至于一步步爬上桅杆最高处?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孩子被猴子戏弄,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理会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生气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讨论2:孩子当时的处境怎样?

课件显示最能体现孩子处境危险的两个句子:

①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②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引导1:孩子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就算他拿到了帽子,结果又会怎样?

分析:(这两句话中用了两个关联词:[只要……就、即使……也]特别表现出了孩子当时的险境。)

引导2:孩子此刻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从水手们的表情:“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2)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引导3: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万分危急,十万火急、火烧眉毛、险象环生、……)

讨论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儿子跳水?

(l)船长当时手里恰好拿着本想打海鸥的枪。

(2)他想借助于枪的威力促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脱离险境。

引导1:跳水为什么是最好的办法?

1)人落水不会摔死,船长的儿子生活在海上,肯定会游水。

2)船上还有众多水手可以救助。

3)跳水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使孩子脱离险境。

引导2: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营救孩子?

1)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或垫子,让孩子跳。(安全性不保证)

2)水手们手挽着手,站在甲板上接着。(准确性不保证)

3)借助帆绳滑下。(成功机率太小)

4)求助于直升飞机前来救援。(时间性不允许)

(结论:只有跳水是快速救人的最佳方案)

[课外拓展延伸]

1、分析评价小男孩爬桅杆的行为(冲动、危险、冒失,死爱面子)。

2、现身说法: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险情发生,如过马路呀,骑车呀,爬树呀,游泳呀等等,请大家举出自己身边一些真实的例子。

(学生举例):

(1)符正太同学7岁的堂弟去年夏天在河里游泳时被淹死了;

(2)冼少强同学5岁的邻居小妹妹在马路边玩耍时被飞驰的摩托车撞死了;

(3)加浪小学一年级学生林海石,为了一个飘走的气球,从三楼教室的栏杆上跌下来摔死了;

(4)二年级的张永全和几个同学到中学偷摘椰子,结果从树上掉下来造成了一死一伤;

(5)一年级的黄小梅和自己3岁的小妹妹,因在河边误食了毒野果双双不治死去;

(6)三年级的林家立在雷雨天气跑到外面淋雨,不幸被雷电劈死;

还有……

3、请跟老师到室外参观(将学生带到操场边一个废弃工地上,指着一台闲置的水泥搅拌机):

同学们,除了刚才大家举的这么多例子外,大家也许还记忆犹新,就是它,两年前曾夺走了我们班王倩玉同学不满7岁的弟弟的小生命……(全体震撼,低头默哀)

归纳:珍爱生命,吸取教训,杜绝事故发生,防患于未然。

结论(逆向思维):营救船长儿子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不让他去爬桅杆!)

[作业设计]

思考:

生命诚宝贵,母爱更伟大。

想想曾发生在你身边的意外事故例子,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跳水》教学设计 篇5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故事情节)和暗线(情绪变化)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想法,即与文本、与人物、与作者展开多向对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放肆、哭笑不得、不知所措”等词语。

②体会文中“只要……就,即使……也”句群所表述的含义。

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人与猴之间联系理清课文层次,通过抓住孩子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具体事件来感悟人物的性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船长在危急面前沉着、冷静、果断的性格,培养学生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抓联系,了解孩子、水手、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2、体会船长在危急面前沉着、果断的性格,明白果断机智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课题:跳水。

2、简介环境,简笔法勾勒实物。

二、初读感知,获取信息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2、交流反馈,提出问题。(读懂了什么,感觉怎样)

3、师生合作,理清线索。(抓联系、变化)

三、研读感悟,品味体验

1、多法导读,感受“趣”

①猴子生事,读出“趣”。

②孩子心急,体会“趣”。

③水手大笑,渲染“趣”。

(在多种导读中体会猴子、孩子、水手之间的联系及故事的发生、发展。)

2、重点研读,体验“险”。

①走进文本,读出“险”。

出示“只要……就……,即使……也”的句子,个体悟读,教师引读,前后跳读。

②走进孩子,体验“险”。

图文对照,体悟“摇晃、惊叫、不知所措”等词的作用。

③激情点化,渲染“险”。

桅杆太高太高,横木太窄太窄,孩子摇摇晃晃太险太险,此时此刻,你能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孩子所面临的境况吗?

3、对比悟读,品味“妙”。

①对比铺垫,突破难点,体会思维的奇妙。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你有什么办法来救孩子呢?

各抒己见,引发争论,对比归一(跳水是获生的唯一办法)。

②走进船长,感悟品质,体会方法的精妙。

品读跳水部分,咀嚼重点词句,潜心会文(举枪命令跳水)。

感悟船长经验丰富、临危不乱、果断机智的品质。

四、走出文本,拓展升华

1、回顾学法悟方法。

抓联系、抓变化、理顺序、获启迪――学习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即然。

2、拓展升华促迁移。

与文中人物对话。――真情告白(对船长、对小孩、对水手说些什么?)

3、画龙点睛留余味。

《跳水》教学设计(朗读指导)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积累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师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2、学生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教学重点:

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

(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读课文,交流预习中的问题。(1)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 4

(2)交流不懂的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

2、谈谈课文中描写的跳水场面与你印象中的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1)自读,批注。

(2)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3、查找资料: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作家。

第二课时

一、情境入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过困难或经历过一些危险吗?当你们面临这些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处理问题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跳水》这篇课文,学完后,它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趣、险、智……)你认为这个惊险故事中的关键性人物到底是谁呢? 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教学预设:

/ 4

1、猴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是啊,猴子太放肆了,它有哪些放肆的举动?请你读出来。

(引导学生想象猴子放肆的动作,进而让学生读的绘声绘色。)

2、水手。体会水手的三次大笑,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水手的三次大笑对猴子的放肆和孩子身临险境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3、船长。(分析船长的经验丰富、机智果敢、头脑冷静)

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1)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想法一: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因海水的缓冲作用,可能还有生存的机会。想法二: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想法三: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指导朗读: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读出船长的机智、果断。(2)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

(3)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句子 “孩子像颗炮弹……”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孩子像颗炮弹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掉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40秒钟,为什么让大家觉得时间太长呢?

(40秒钟虽然不长,但大家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2、假如你当时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小孩吗?

/ 4

(让学生各抒己见,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四、作业布置。

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续写课文。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篇7

随着世界跳水运动的飞速发展,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烈。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通过顽强的拼搏,以7枚金牌的超优异成绩巩固了中国跳水世界霸主的地位。以高标准、严要求、严管理为指导思想,以难、新、稳、准、美、齐为技术核心,扎实各环节技术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跳水项目的制胜法宝。良好的基本功,正确的走板技术对少年运动员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训练阶段再到最佳竞技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正确有效的走板技术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1]。

运动训练教学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完成训练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2]。为了完成训练任务,教练员在自身教育背景和执教理念驱使下往往会针对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去选择和寻找合适的教学训练方法,以期更直接、更有效的指导运动员取得理想的进步。本文试图从动作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在儿童少年初学阶段针对跳板跳水走板关键技术环节的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将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提供一套具有共性和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10名广西跳水队女子跳水运动员为教学实践研究对象。年龄8—9岁,训练年限2—3年,其中3人在广西跳水锦标赛中获冠军。

2.2 研究方法:

按照全国跳水技术训练指导手册(5-12岁运动员)列出8-9岁年龄段跳水技术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环节,以走板技术环节为重点研究;在训练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直观教学法、语言法、练习法、防治与纠正错误法、重复练习法等方法,并对一些关键技术环节的教学进行方法整合。

3 结果与分析

8-9岁少儿女子运动员跳板跳水走板各阶段技术环节描述:(1)走板步伐结构特征分析:走板在训练时应要求上、下节奏,手臂幅度大,肩膀放松且走板速度慢,运用巧力压板;(2)走板跨步技术特征分析:走板在训练中跨跳步要在沉、蹬、压板时保持头部的平稳,头部的定位很重要,它关系动作的好坏;(3)走板合板技术特征分析:运动员身体各部位肌肉协调与板配合运用是最好的走板技术,抓好柔韧性及节奏将有效提高合板能力。

目前,我国跳水运动员的早训年龄偏小,8-9岁跳板跳水运动员的动作细节理解不够清晰,动作技术表达粗糙,动作稳定性不高,动作节奏的完整性把握不好,这既是在动作初学时表现出的共性,也是动作从初学到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练员一般都把握从简到繁的训练原则,走板技术动作的好坏是决定跳板跳水动作质量的关键,为使运动员建立有效和正确的走板起跳的概念,教练员往往采取直观教学手段,用走板模仿和弹网再过渡到跳板上的反复训练不断强化走板技术的合理性,以促使儿童运动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走板技术的节奏。再通过一系列的辅助练习,并加以不断纠正和改进错误的走板技术,最终达到初步形成正确的走板技术动力定型,从而为走板技术的起跳、连接等各环节提供最有利的保障。

3.1 初步认知走板技术阶段

该阶段是少儿运动员走向跳水训练的第一步,处在无知状态的运动员如何对走板技术产生正确的认识,是初学运动员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跳板跳水是一个多环节运动技能,分为走板、起跳、空中动作和入水动作,每个环节联结和动作时机合拍可以使运动员发挥流畅和连贯的动作,这种流畅和连贯就是实践中常说的“节奏”,运动员的节奏一旦踏在“点”上,后续动作就会在前面动作环节的基础上发挥有效的时空效应,从而保证整体动作的完成。走板不是单一的技术环节,是一个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复杂的动作过程。该阶段的任务是初步理解走板技术,此时采用直观法和语言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即视频教学与口头讲解手段相结合,反复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视频,从轮廓上描述动作的起始、发生和结束全过程,使运动员对动作有初略了解,建立正确的走板技术概念;其次,少儿运动员开始习得走板技术信息完全来自于教练员的示范与讲解,他们需要知道按照何种顺序去练习,即动作的程序性规则,对走板技术的解释与示范是实现运动技能中认知学习的必要条件,所以教练员的讲解是否准确和示范是否规范对少儿初学者正确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此阶段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初学运动员学习之前,身体上并没有进行动作练习,而是需要付出较大的智力性努力。所以,采用动作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法,可以进一步推动儿少运动员对整个动作的初步认识。

3.2 初步体验走板技术阶段

此阶段是少儿运动员开始学习如何运用身体执行走板技术,少儿运动员将第一次从事少量的反复练习。在这一阶段学习中,少儿运动员实际上是把技能中的认知成分与执行该技能所需要的肌肉运动联结起来,程序性规则深藏于实际的身体活动之中,并且通过身体活动才具有意义,但是平稳高度熟练的执行是不可能的,这个阶段身体的意志性努力占比重较大[3]。采用完整分解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可以有效地体验走板技术,首先在陆地上进行模仿练习,方法从3步练习法到5步练习法再到跨跳步跳起练习法,建立正确的走板技术动作概念及身体本体感觉;其次,弹网教学从网上3弹冰棍到3弹跨跳冰棍再到走网跨跳冰棍,并从软网过度到硬网循环交替,建立正确的节奏感;再次,陆上板教学使用;在跳板上进行3步、5步、跨跳跳起等模仿的分解动作练习,待分解模仿动作熟练后再进行整体动作练习;最后,重复教学,将上述教学方法进行重复练习,加深正确技术的印象,同时结合运用循环练习法。

3.3 走板技术纠错阶段

该阶段在训练和反馈上表现出儿少运动员学习动作的急躁、笨拙、努力摸索的特征,通过重复练习法逐渐转变成平衡、可控和减少努力行为,开始熟练地掌握走板技术。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具有共性的走板错误动作有退板、冲板、空板和两次走板等现象,表1列出一堂训练课三名少儿女子运动员走板技术的统计。

由表1可见,初学儿少运动员一堂训练课走板总量可以保持在80次以上,但是成功率都不高,走板失误现象比例较高,表现出少儿运动员在动作学习过程中对动作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纠错阶段是运动员对运动认知转化为技术技能的关键阶段,也是进一步理解和正确表达技术动作的重要时期。针对以上特征,该阶段的教学方法常采用限制法和自我暗示法相结合的手段,再辅以差错练习法防止和纠正走板错误,有利于儿少运动员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从而保证正确认识与稳定执行走板技术。走板动作练习所采用的方法应遵循从简到繁,从简单的基本动作开始并逐步过渡到自选动作及整套难度动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不断利用动作反馈加强发现自己错误动作的能力,同时教练员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改进和提高。

4 结论

4.1 走板技术的教学必须根据走板技术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将教学方法有机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2 初学走板技术应该根据动作掌握规律的不同阶段的表现选择教学方法,针对性的解决运动员走板中完成动作的质量、稳定性及整体水平。

摘要:根据多年的运动训练实践,针对跳板走板技术环节的特点,结合初学跳水运动员身心特征,提出有效的技术教学方法组合策略。

关键词:走板技术,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全国跳水技术训练指导手册(5—12岁运动员)

[2]杨桦.运动训练学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104

[3] P.L史密斯.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7

[4] 2010年跳水中、高级教练培训班国家队教练讲座

[5]曹春梅,等.跳板跳水起跳动作时的人板协调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6]董盛.论对跳水转体动作5255D的教学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女跳水队员 篇8

《女跳水队员》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儿陈晓红,她是一名业余体校的体操运动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迷恋上了10米高台跳水,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跳水运动员。陈晓红的扮演者是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张克境,影片放映后,张克境成了人们心中的明星。很多人也是通过这部电影,开始了解跳水运动,甚至有的小孩儿,因此决定了一生的志向(图1)。

(1)片中主人公陈小红,由张克镜饰演,跳水动作由运动员黄秀妮替身

《女跳水队员》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很多优美的跳水动作,主演张克境也曾经是一名跳水运动员,但是这些高难度的空中翻滚和入水动作却不是由她自己来完成的(图2)。

(2)图组:(2-1)凌波一跃;(2-2))雏燕初飞

黄秀妮是一位专业的跳水运动员,也是影片的幕后英雄。陈晓红一次次从高台纵身跳入水中的动作都是由她来完成的。提起这部电影,黄秀妮记得最清楚的是陈晓红因为紧张而从高台摔下的一段情节。

陈晓红加入跳水队后,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带领她的周教练为了让她尽快取得成绩,提前达到健将级运动员水平,采取了冒进的训练方式,在一次比赛中,周教练甚至让陈晓红去挑战一个从未完成过的高难度动作。

由于陈晓红动作不熟练,十分紧张,身体失去平衡,重重摔入水中。

黄秀妮( 电影《女跳水队员》陈晓红原型):重重摔下的那个动作给我印象很深,因为是我真正用自己的肉体去承受这种痛苦。我在跳这个动作之前就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迎接这个挑战。我就跟导演说导演你不要再试镜了,你让摄影师不要放松,镜头对着我,我就跳这个动作(图3)。

(3)黄秀妮话当年感慨万千

影片拍摄时,黄秀妮当然知道真实地表现一个失误的过程,自己的身体必然要承受伤害,但是她毅然从10米高跳台上摔下来。这个镜头在影片里出现了不止一次,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黄秀妮的身影,她身体几乎仰躺,沉重地砸入水中。

其实,参加拍摄电影《女跳水队员》的演员,大部分都是运动员出身,这也是导演刘国权有意这样做的。他看重的是这些特约演员身上的运动员气质,这是一般职业演员所不具备的。因为,在影片中,她们并非单纯地表演,他们是在讲述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感受。

陈晓红的队友高丽梅,由上海跳水队队员郑德倩扮演;憨厚朴实的队友黄桂兰,由武汉跳水队的运动员曾昭美扮演;而影片的主演张克境,则来自北京跳水队,演出这部电影之后,她调入国家话剧院,转型做了一名专业演员。

影片中还有一个出场不多的角色——陈晓红的场上对手、全国跳水冠军梁英。这个人物留给观众的印象并不深刻,大部分观众不知道,她的扮演者就是给主演张克境作替身的黄秀妮。除了这样一个双重身份外,黄秀妮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她就是《女跳水队员》这部影片的人物原型,陈晓红的故事就是根据黄秀妮的经历改编而成的。

电影《女跳水队员》开始于这样一个情节,从没练过跳水的陈晓红,和她的同学互相激励着,趁教练不注意偷偷爬上了10米跳台,性格倔强的陈晓红、总是不愿服输,上跳台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在跳台上向水面望去的一刻,她却开始害怕了(图4)。

(4)陈小红初上10米跳台时的尴尬

这一刻的恐惧感正是黄秀妮第一次上10米台的真实写照。13岁那年,黄秀妮被选到广东跳水队,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尽管从小胆子就很大,在业余体校学跳水也有两三年了,但当她面对10米跳台时,还是忍不住一阵眩晕(图5)。

(5)渐入佳境 充满信心

黄秀妮:从5米到7米到10米,就是那么一堂课,我好紧张好紧张。叫我跳高台我有点怕,我宁可跳跳板,因为10米太高了。腿在抖,心在跳,教练在下面喊:快点跳!快跳!你站在跳台上面,你越站的时间久就越抖得厉害,反正也要跳,抖也要跳。

黄秀妮真实的恐惧感在影片中衍生为这样的情节:陈晓红和她的同学爬上10米台后,因为害怕打了退堂鼓,这时,老队员林志清出现了。

黄秀妮:为了鼓励运动员,也是把这条路堵住,不让她下来,再说以前的跳台比较陡,直的,运动员上去容易,下来就有点危险了。

看了老队员做的示范,陈晓红跃跃欲试,尽管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她也敢去尝试,陈晓红真的从10米跳台上跳了下去,但她立即被水流冲晕,教练把她救上了岸。

黄秀妮:入水的时候,手重重的打在头上,很疼很疼,手都肿了,跳了几个动作回来,吃饭的时候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

尽管非常的疼,倔强的秀妮却没有哭泣,她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成功。 从10米跳台的这一跳开始,黄秀妮就与跳台结下了缘分。而影片中的陈晓红也由此步入了女跳水队员的生涯。

40多年过去了,黄秀妮依然能一字不漏地唱出电影《女跳水队员》的主题歌,在歌声里,她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广州二沙岛,当年的“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 ,是国家兴建的第一个运动员训练中心。1958年,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走上游泳场地的跳台,开始了她的职业跳水生涯。她就是年仅13岁的黄秀妮。

黄秀妮本人的经历和影片中的陈晓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被跳水队选中,从而开始了碧波上的追梦之旅。陈晓红接触跳水前在业余训练班学体操,而秀妮,边上学边在业余体校学过几年跳水。只是那时,她还没想过要当一个真正的运动员。

影片中,陈晓红勇敢地跳下10米台后,被跳水队的教练看中,成了一名跳水运动员。

刚一开始,大强度的训练,虽然让陈晓红有些不适应,但她仍然坚持练习。

渐渐地,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陈晓红产生了抵触情绪。

对于跳水训练的枯燥和辛苦,黄秀妮有着更深的体会。当时,全国各地都没有室内游泳池,下水训练的时间很有限,很多时候,跳水的基本功,都是靠陆上训练完成的(图6)。

(6)图组:(6-1)弹网上苦练跳水基本功;(6-2)冠军之路由此开始

黄秀妮:五六十年代,我们学跳水的很艰苦,广州有一张弹网,训练条件比其他地方好多了。辽宁队、上海队都来广东训练,就冲着那一张弹网,还冲着广东的气温比较高。

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弹网训练场景。对于这些艰苦的基本功训练,陈晓红感到了厌烦,为此,王教练和老队员高丽梅耐心地教育她。最终陈晓红克服了急躁情绪,练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取得了很大进步,参加了一系列比赛。

影片中陈晓红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跳水大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但比赛后,在冠军的光环下她产生了骄傲情绪,甚至有点看不起周围的同学了。而现实生活中,专业运动员黄秀妮和影片中的陈晓红却不尽相同(图7)。

(7)陈晓红在少年跳水大赛夺冠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黄秀妮第一次参加这种全国性的大型比赛。从小生长在南方海滨城市的黄秀妮,第一次来到北京。

黄秀妮:那时的北京天很蓝,很漂亮。水也是蓝色的,水清得可以看到底,我很不习惯。因为从10米高的上面看下去,似乎看不到水面。现在跳水规则规定,水是不能处在静止状态的,水池的水一定要有波纹。用什么办法都可以,总之水面要波动。因为运动员在跳水的过程中,需要判断自己与水的距离,判断自己身体的位置。如果水是静止的,在10米高处看不到水面,一直看到池底,那就很麻烦了。

平静的水面反而让黄秀妮的心情很不平静,结果在预赛时,黄秀妮出现了可怕的幻觉。

黄秀妮:我身体翻转的时候,看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翻了两周的时候,面对着天,我以为是水。可想而知,我展开身体后,重重地拍在水里。当时我觉得呼吸非常困难,气都透不过来了,后来什么都不知道了。我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务室的床上。

这个失误,使本来有实力夺冠的黄秀妮,分数一下落了下来。决赛中她虽然努力调整自己,但最终是以总分第二的成绩,与冠军奖牌失之交臂。

影片《女跳水队员》的主题很单纯,围绕跳水训练如何攻克技术难关展开,片中陈晓红为了达到运动健将的标准,挑战了一个很难完成的动作5311。这个动作的专业术语叫作“反身翻腾半周,转体半周”,其实它的难度系数并不高,当年跳水比赛时很少有运动员选择5311。编剧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动作作为陈晓红技术攻关的目标,主要是这个动作在空中的姿态比较优美。另外这样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剧情的需要,影片中,陈晓红是在一个很特别的场合无意中完成这个动作的。

陈晓红获得全国少年冠军后,教练为她制订了新的训练计划,让她去完成一个名叫5311的动作。在教练的鼓励下,陈晓红决心去挑战高难度,然而训练的过程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她反复练习,总是失败。

为了练好5311,陈晓红甚至半夜里给自己加码,仍然徒劳无功,陈晓红甚至对这个动作产生了了心理阴影。

影片拍摄时,为陈晓红做替身的黄秀妮,也需要去完成这个动作,她起初并不太认同。

黄秀妮:当时女跳水队员要跳5311,我第一个反对。我就跟导演说还是不跳这个动作吧,太不好跳了。但是导演说你必须跳,因为故事情节就是围绕这个动作展开的。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跳,现在想起来我就想笑。

5311这套动作,陈晓红练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教练为了让小运动员们放松心情,组织他们到野外去郊游,陈晓红和伙伴登上山崖,突然发生了意外,一个小孩儿落水了。情急之下,陈晓红从山崖上跳下去救孩子。无意中却成功地做出了自己久攻不下的动作——5311。

救人的事情过后,陈晓红克服了心理压力。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全国跳水选拔赛上,陈晓红出色地完成了5311,得到了去北京参加比赛的资格。

陈晓红攻克并掌握了5311这个高难度动作,最终给电影《女跳水队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而银幕外的女跳水队员的故事,比影片中还要精彩。陈晓红的原型黄秀妮,经过5年多的专业训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迎来了国际大赛,那是一次黄秀妮终生难忘的比赛。

1963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第一届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这次运动会,第一次正式组队参加跳水比赛项目。19岁的黄秀妮入选跳水队。比赛的地点在印度尼西亚,这对黄秀妮来说,比别的运动员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黄秀妮:印度尼西亚是我的第二故乡。它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对它是有感情的,我很喜欢这个国家(图8)。

(8)黄秀妮青春洋溢的留影

1944年,黄秀妮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一个风景秀丽的港口,性格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她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0岁那年,全家人都回到祖国,在广东湛江定居。离开9年以后,再次回到出生地,让黄秀妮兴奋异常,她也格外希望能在这块曾经熟悉的土地上取得好成绩。

黄秀妮:我们中国代表团派出了很多运动员,他们是坐船去的。我是坐飞机去的,代表团的团长是荣高堂,我们是同一架飞机去的。我记得还有庄则栋、李富荣、傅其芳,他们都是很出名的运动员,他们在前面坐我在他们后面坐。跳水运动员中只有两个是坐飞机去的,我跟梁伯熙。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是把夺冠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后来才知道的。

这次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跳水比赛,汇集了亚非拉国家的许多优秀选手,可是,被寄予厚望的黄秀妮,却没能拿到期盼已久的金牌(图9)。

(9)黄秀妮获1963年新兴力量新兴力量运动会跳水亚军

黄秀妮:可能是太兴奋了,所以有些动作没做好,结果拿了第二。这次比赛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非常遗憾,现在想起来甚至有些难过。

比赛的结果,中国代表队的郑观志获女子跳板的亚军,黄秀妮夺得女子跳台亚军,尽管没能夺冠,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跳水运动员第一次站上世界大赛的领奖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轰动了全国,黄秀妮和郑观志的故事也引起电影创作者们浓厚的兴趣。不久,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他们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为素材,拍摄了影片《女跳水队员》。

1976年,黄秀妮担任了广州市业余体校跳水队的教练,她最得意的学生,名叫陈肖霞。

1979年,陈肖霞实现了黄秀妮的心愿。在这一年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很大的优势获得冠军。1980年,她又在英国马蒂尼国际跳水比赛的跳台跳水获得金牌。1981年,在墨西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杯跳水比赛中,她再次获得女子跳台冠军(图10)。

(10)黄秀妮的弟子陈肖霞曾经三次获得世界跳水冠军,被称为跳水皇后

课文《跳水》教学反思 篇9

逆向溯源,层层深入学内容。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2)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3)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寻根探底,研讨过程。

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使孩子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呢?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水手的表现写出猴子、孩子相应的表现,并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三点:①直接原因——猴子不断地“逗”孩子;②间接原因——水手的“笑”激起了猴子对孩子更大的放肆;③自身原因——孩子的感情压倒了理智。这三条线交错发展,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猴子:钻来钻去、模仿→摘、戴→咬、撕→爬、挂、扭、做

水手: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

孩子: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3)水手们的笑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当他爬到最高的横木时,水手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全都吓呆了,那么孩子后来是怎样得救的呢?(归纳后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会水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长的作用。)

(4)找出描写船长动作的词(看见、瞄准、喊),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做法?(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

(5)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回溯开头,寻找起因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从第一部分就能看出,“环游世界”归来,“风平浪静”,水手们很悠闲,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起来”,这一切正是故事的“源头”。

二顺向分析,步步升华看联系。

从第一轮的学习讨论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们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

1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因为什么联系起来了?

——————————→

取乐逗救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2、想一想:孩子得救以后,水手、孩子和船长会怎样反思这件事?

3、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哪些教育?

《跳水》教学反思 篇10

讲完这节课后,也是借着这次青蓝之家的机会,我重新听了一遍自己讲的课,发现了许多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我说的太多

2主要表现在提问语言不够简洁,引导语不到位,一句话重复的遍数多,表述不清晰,说了许多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一节课上,感觉还是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留的思考的时间太少。

二、课件多,容量大

第二课时一共有25张幻灯片,解读文本占了22张,内容多,孩子们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此外,前面分析水手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所起的作用和理解文中父亲做法的好处占用的时间多,造成了没有留足够的时间安排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三、朗读时间少,方式单一

在需要学生朗读的时候,我往往代替学生去读了,只是让学生跟读,并不能真正了解到孩子的朗读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到了以下改进措施:

1.在课堂上控制自己的语言,把提问语言简化,已经讲明白的知识点不再重复展开阐述。

2.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内容去讲,精减课件,尽量压缩内容,小目标教学。提前预设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把控好时间。

3.设计学生活动时在综合考虑本班学情的前提下,多设计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不占用大量时间的情况下尽量多的让学生去读课文。

上一篇:湘美版八年级上册《光影的交响》说课稿下一篇:六年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