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流程

2024-05-13

跳水教学流程(精选8篇)

跳水教学流程 篇1

《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跳水视频)中国跳水健将无论是他们屈体、翻腾、旋转的优美身姿,还是入水后激起的漂亮水花,都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为祖国赢得了一块有一块奖牌,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学习《跳水》一课,(板书课题)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的场面,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二、走进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

(1)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2)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生回答,生板书: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3)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那么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四、抓住“惊险”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这个惊险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谁呢?(无论猴子、水手、船长还是孩子在这个故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预设一:(放肆)预设二:(三次大笑)预设三:(立刻)(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

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时,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 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直接读船长的话。)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预设四:(情绪变化)

五、总结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件出示)

2、孩子又开始呼吸了,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现在大家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跳水的?(课件出示)写法指导

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取乐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不是,但是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跳水教学流程 篇2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孩子为了追回帽子, 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急中生智, 命令儿子跳水, 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 (故事情节) 和暗线 (情绪变化) 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 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走进课文情境, 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 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 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 海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 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 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 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 自然段, 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 品词析句, 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把帽子摘下来, 用牙齿和爪子撕。” (猴子逗孩子, 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 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 孩子心里想写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 也太丢面子了) (……)

2.“孩子气极了, 他丢开桅杆, 走上横木。” (气愤到了极点, 失去了理智, 走上横木, 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 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 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 以读促思, 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 他就会跌到甲板上, 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 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请学生读, 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从图片上体会) 。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 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 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请学生再读, 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 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 以说促思, 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 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 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 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 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 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 那么在这危急时刻, 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 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 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 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 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 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 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 引读, 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 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 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 自然段, 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篇3

《跳水》是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设计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故事情节)和暗线(情绪变化)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带领学生入境

谈话激趣,问题导入新课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船上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在甲板上非常放肆。那么,放肆的猴子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二、读——批注课文要点

精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笔记。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三、析—感知事件的发展

(一)品词析句,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师点拨:此时此刻,孩子心里想写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2.“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气愤到了极点,失去了理智,走上横木,陷入了绝境)

师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时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以读促思,体会孩子陷入绝境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图片上体会)。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难以转身,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请学生再读,要求读出“危险”)

3.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4.齐读,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三)以说促思,齐动脑想办法

师引:孩子的脚底摇晃起来了,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

1.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2.小结过渡:其实,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那么在这危急时刻,作为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四、悟——领会故事的精髓

1.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品——感受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8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怎样?那为什么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孩子不跳水,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创设情境,引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7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3.船长的儿子醒过来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对水手们说些什么?

4.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做批注笔记。

七、作业

续写:孩子醒过来了,船长、孩子、船员以及那只调皮的猴子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跳水》教学设计 篇4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搜集和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4、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1、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2、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二是了解作者记叙一件事情经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认读字词,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板书“列夫·托尔斯泰”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吗?谁知道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作家的情况(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俄国大作家所写的一篇惊险的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障碍,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2、板书生字,由学生认读,每个学生至少读一字并组词。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吓唬”,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加深印象,还可结合课文来理解。

如“心惊胆战”,可以查字典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检查读课文情况: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与其他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

5、讨论、交流: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学生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孩子为什么要跳水?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来品味与理解。

(1)汇报交流第一大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猴子的语句,说出它更加放肆的原因。

(2)汇报交流第二大段。找两个学生读2自然段和3自然段,一个学生读描写猴子的句子,一个学生读描写孩子的句子,抓住描写孩子、猴子的词语。

孩子: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大喊大叫脸都红了

猴子:摘下他的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更凶更灵巧,又往上爬

(3)汇报交流第三大段。教师注意提示结合图画来体会孩子处境的危险,找出描写孩子、猴子、水手变化的词语。

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气极了爬上横木发抖

猴子:逗孩子龇牙咧嘴

水手:全都吓呆了

(4)汇报交流第四大段,教师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说说假若自己遇到这种危急情况,自己将怎么办,自由发言。齐读5自然段,注意文中对话的语气。如“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三!”。

(5)谈谈孩子得救后,你有什么感想,想说什么,并想象水手、孩子、船长都会说些什么。

四、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

孩子被救以后,水手、孩子、船长都会说些什么。写一小段文字!

《跳水》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写一个特定情境

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2.学习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围绕课文里的一个人物写一个特定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跳水》,作者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跳水》又是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呢?

3、它有哪三大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4、小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跳水》里给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人物?(板书)

5、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小小说去了解这些人物,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他的。请看学习要求,一起读一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

1、自读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找到所在的相关段落进行分析,用横线勾出描写语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描写神态的句子用三角形标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如果还有其他描写用自己习惯的符号进行勾画用关键词批注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师做巡视,观察孩子的批注情况。

2、小组交流心得并互相补充

3、孩子展示,完善板书

预设:

船长(冷静、机智);

孩子(不服输、欠考虑);

猴子(机灵、敏捷);

师:好了,同学们,学习时间到,接下来精彩的分享是我们最期待的。谁是第一个勇敢的分享者。

A.预设船长:

你选择的是谁?(船长)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

生:动作、语言描写写出船长冷静、机智

师:(师板书动作、语言)学生板书(冷静、机智)

师:请通过朗读来展现人物。

师:你读出了你的理解。对船长人物形象还有补充吗?

生:神态爱

小结: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掌声送给他。从突出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冷静、机智爱孩子的船长形象。

谁是第二位勇敢的分享者呢?看看你的发言能否超过前面的同学。请这位同学在举手的同学里推荐一位吧。

B.预设孩子:不服输、欠考虑

1、生:我选择的是孩子

2、师: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刻画出孩子的什么形象?

3、生1:神态动作

4、师: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孩子?(板书:冲动、自尊心强、倔强、好胜心强)

师小结:同学们说到的这些其实都是因为孩子不甘心被猴子戏弄(小结板书“不服输”),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想要拿回帽子,把自己置于一个生死两难的境地。

孩子开始考虑到这样的结果了吗?这就是“欠考虑”(师板书)

小结:在突出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不服输、做事欠考虑的孩子形象。

还剩下两位人物了,请第三位分享者

C.预设猴子:敏捷、机灵

师: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生:动作

师:请指出来,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只猴子(你看,那么高难度的动作它都能做出来)

生:敏捷、机灵

精彩的动作描写可以使人物站起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师:选择一处对猴子的描写,能否通过你的朗读让猴子活起来。

D、预设水手:(爱看热闹、勇敢)

后面救孩子非常勇敢。

三、拓展运用

故事情节惊心动魄,但还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勇敢的水手们将孩子从海里救了上来,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精彩的故事将由你们来书写。

根据下面特定情景展开想象,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等。

PPT孩子被救上来了……,展开想象,写一个特定情景。

情景一:水手们相互指责……

情景二:那个逗猴子的水手……

情景三:听到船长呜咽起来……

情景四:你看,猴子……

四、点评总结回顾

《跳水》教学设计 篇5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

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演示gai课件1]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导语:故事又是怎样发展?如何结束?事物间的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继续看画面。

[演示gal课件2]动画(2):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

附图{图}

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下面以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动――创新教育研讨会(乐山)上的课为例。]

学生质疑:(1)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2)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3)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4)“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

(老师板书:拿帽 开枪 转身 40秒钟)

三、精读,理解。

导语,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会读书,爱动脑筋。那么,这些问题由谁来解决?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1.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小组争先发言:(1)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2)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

2.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

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想象 回答:(1)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气人,孩子怎么想?

(学生想象回答:(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2)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

3.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

“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4.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呆了”是什么样子(学生体会:口张得大大的,眼睁得圆圆的,全身僵硬,气也出不来了,呆若木鸡了。)

这三个字又怎么读?

(学生体会:语音要小,语速要慢,“呆”要重读。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5.下面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学生讨论:书中描写孩子处于绝境的两个句子,第一句讲桅杆高,甲板硬,从横木上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说明处境危险。第二句同样讲他的处境危险。从图上可看出横木周围没有遮拦物,没有扶手,横木很窄。此时,孩子心中也很紧张,他稍微一动,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更不可能转身了。)《

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这两句话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紧张,语速稍快)齐读。

6.请一学生读本段最后两句。学生评析。

7.按要求读有关句子。

8.同学们,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摔死吗?快想办法救救他呀!

(学生想办法:(1)搭云梯。(2)拉网接。(3)抬垫子。(4)叫水手爬上横木抱孩子。(5)叫直升飞机……)

9.抽一位没发言但在思考的同学,问: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为什么?

(生答:行不通。他们的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没有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若照他们的办法去做,孩子早就没命了。)

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智”。

导语:大家的办法都很好,关键是时间不允许。咱们还是看看船长是怎么化险为夷的。请默读第5~6自然段。

1.船长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板书:瞄准 跳水 得救)

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2.同桌同学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正方发言:(1)会开枪。为了逼孩子跳水。(2)与其让孩子率死,或变成残废,长期痛苦,不如一枪打死……

反方发言:(1)不会开枪。因为世界上没有父亲向亲生儿子开枪的。(2)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开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没有人性了吗?(3)不会的。打死了儿子,就断子绝孙了。即使开枪,也不会打在儿子身上……)

大家发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们还是看看书吧。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思考:如果要开枪会喊“三”吗?(不会)有个同学讲得好,即使开枪也只是鸣枪示警,不会朝孩子身上打。

2.讨论:父亲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体会:命令,着急,大声喊。每句后面一个字应拖读。“二”比“一”读时语音还应长一些。读出父亲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语气。)

3.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请用“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将此句式投射在银幕上)

4.出示幻灯片:

附图{图}

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学生看法:(1)水手太紧张。(2)每分每秒都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危。说明水手的心早已系在孩子的身上。)

四、总结,深化。

1.大家的问题都解决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风平浪静一词与《跳水》这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学生发言:(1)因为风平浪静,水手才拿猴子取乐,导致故事的发生。(2)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走向最高横木处于绝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3)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4)因为风平波静,水手跳进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总结:谢谢!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风平浪静”贯穿了故事的始末。看似轻轻一笔,可见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们作文时,特别是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自然环境必须要与事情发展有联系。《

2.读完这课,你想到些什么?

《跳水》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师演示的环节中,我认为我在上这节《珠珠跳水》的课时。

1.亲和力的语气足够吸引幼儿,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2.在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浮起来了,我的总结可以给幼儿一个提炼和巩固知识的机会。

3.出示小番茄,让幼儿自由猜测,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地位。使他们对这节课更加的感兴趣,愿意学习和体验抛珠珠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跳水 篇7

船至河中, 船长发现由于超载, 船就要倾覆了, 既回不去又到不了对岸, 唯一的办法就是减轻重量, 甩掉几名乘客。

船长先找到一个日本人, 告诉他船要沉了, 唯一可以逃生的办法就是游过去, 赖在船上只能死路一条。怕死的日本人逃生技术高超, 立刻跳入水中。

船长又找到一个德国人, 告诉他这是服从纪律的需要。德国人也跳下去了。

船长又告诉法国人, 说你别怕, 你跳水的姿势一定非常漂亮。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法国人也跳了下去。

最后, 船长找到一位美国人, 可是美国人不跳。于是船长说:“放心, 你的船票中已经给你投了100万美元的保险。”

听完后, 美国人也跳了下去。

【启示】

女跳水队员 篇8

《女跳水队员》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儿陈晓红,她是一名业余体校的体操运动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迷恋上了10米高台跳水,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跳水运动员。陈晓红的扮演者是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张克境,影片放映后,张克境成了人们心中的明星。很多人也是通过这部电影,开始了解跳水运动,甚至有的小孩儿,因此决定了一生的志向(图1)。

(1)片中主人公陈小红,由张克镜饰演,跳水动作由运动员黄秀妮替身

《女跳水队员》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很多优美的跳水动作,主演张克境也曾经是一名跳水运动员,但是这些高难度的空中翻滚和入水动作却不是由她自己来完成的(图2)。

(2)图组:(2-1)凌波一跃;(2-2))雏燕初飞

黄秀妮是一位专业的跳水运动员,也是影片的幕后英雄。陈晓红一次次从高台纵身跳入水中的动作都是由她来完成的。提起这部电影,黄秀妮记得最清楚的是陈晓红因为紧张而从高台摔下的一段情节。

陈晓红加入跳水队后,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带领她的周教练为了让她尽快取得成绩,提前达到健将级运动员水平,采取了冒进的训练方式,在一次比赛中,周教练甚至让陈晓红去挑战一个从未完成过的高难度动作。

由于陈晓红动作不熟练,十分紧张,身体失去平衡,重重摔入水中。

黄秀妮( 电影《女跳水队员》陈晓红原型):重重摔下的那个动作给我印象很深,因为是我真正用自己的肉体去承受这种痛苦。我在跳这个动作之前就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迎接这个挑战。我就跟导演说导演你不要再试镜了,你让摄影师不要放松,镜头对着我,我就跳这个动作(图3)。

(3)黄秀妮话当年感慨万千

影片拍摄时,黄秀妮当然知道真实地表现一个失误的过程,自己的身体必然要承受伤害,但是她毅然从10米高跳台上摔下来。这个镜头在影片里出现了不止一次,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黄秀妮的身影,她身体几乎仰躺,沉重地砸入水中。

其实,参加拍摄电影《女跳水队员》的演员,大部分都是运动员出身,这也是导演刘国权有意这样做的。他看重的是这些特约演员身上的运动员气质,这是一般职业演员所不具备的。因为,在影片中,她们并非单纯地表演,他们是在讲述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感受。

陈晓红的队友高丽梅,由上海跳水队队员郑德倩扮演;憨厚朴实的队友黄桂兰,由武汉跳水队的运动员曾昭美扮演;而影片的主演张克境,则来自北京跳水队,演出这部电影之后,她调入国家话剧院,转型做了一名专业演员。

影片中还有一个出场不多的角色——陈晓红的场上对手、全国跳水冠军梁英。这个人物留给观众的印象并不深刻,大部分观众不知道,她的扮演者就是给主演张克境作替身的黄秀妮。除了这样一个双重身份外,黄秀妮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她就是《女跳水队员》这部影片的人物原型,陈晓红的故事就是根据黄秀妮的经历改编而成的。

电影《女跳水队员》开始于这样一个情节,从没练过跳水的陈晓红,和她的同学互相激励着,趁教练不注意偷偷爬上了10米跳台,性格倔强的陈晓红、总是不愿服输,上跳台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在跳台上向水面望去的一刻,她却开始害怕了(图4)。

(4)陈小红初上10米跳台时的尴尬

这一刻的恐惧感正是黄秀妮第一次上10米台的真实写照。13岁那年,黄秀妮被选到广东跳水队,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尽管从小胆子就很大,在业余体校学跳水也有两三年了,但当她面对10米跳台时,还是忍不住一阵眩晕(图5)。

(5)渐入佳境 充满信心

黄秀妮:从5米到7米到10米,就是那么一堂课,我好紧张好紧张。叫我跳高台我有点怕,我宁可跳跳板,因为10米太高了。腿在抖,心在跳,教练在下面喊:快点跳!快跳!你站在跳台上面,你越站的时间久就越抖得厉害,反正也要跳,抖也要跳。

黄秀妮真实的恐惧感在影片中衍生为这样的情节:陈晓红和她的同学爬上10米台后,因为害怕打了退堂鼓,这时,老队员林志清出现了。

黄秀妮:为了鼓励运动员,也是把这条路堵住,不让她下来,再说以前的跳台比较陡,直的,运动员上去容易,下来就有点危险了。

看了老队员做的示范,陈晓红跃跃欲试,尽管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她也敢去尝试,陈晓红真的从10米跳台上跳了下去,但她立即被水流冲晕,教练把她救上了岸。

黄秀妮:入水的时候,手重重的打在头上,很疼很疼,手都肿了,跳了几个动作回来,吃饭的时候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

尽管非常的疼,倔强的秀妮却没有哭泣,她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成功。 从10米跳台的这一跳开始,黄秀妮就与跳台结下了缘分。而影片中的陈晓红也由此步入了女跳水队员的生涯。

40多年过去了,黄秀妮依然能一字不漏地唱出电影《女跳水队员》的主题歌,在歌声里,她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广州二沙岛,当年的“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 ,是国家兴建的第一个运动员训练中心。1958年,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走上游泳场地的跳台,开始了她的职业跳水生涯。她就是年仅13岁的黄秀妮。

黄秀妮本人的经历和影片中的陈晓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被跳水队选中,从而开始了碧波上的追梦之旅。陈晓红接触跳水前在业余训练班学体操,而秀妮,边上学边在业余体校学过几年跳水。只是那时,她还没想过要当一个真正的运动员。

影片中,陈晓红勇敢地跳下10米台后,被跳水队的教练看中,成了一名跳水运动员。

刚一开始,大强度的训练,虽然让陈晓红有些不适应,但她仍然坚持练习。

渐渐地,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陈晓红产生了抵触情绪。

对于跳水训练的枯燥和辛苦,黄秀妮有着更深的体会。当时,全国各地都没有室内游泳池,下水训练的时间很有限,很多时候,跳水的基本功,都是靠陆上训练完成的(图6)。

(6)图组:(6-1)弹网上苦练跳水基本功;(6-2)冠军之路由此开始

黄秀妮:五六十年代,我们学跳水的很艰苦,广州有一张弹网,训练条件比其他地方好多了。辽宁队、上海队都来广东训练,就冲着那一张弹网,还冲着广东的气温比较高。

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弹网训练场景。对于这些艰苦的基本功训练,陈晓红感到了厌烦,为此,王教练和老队员高丽梅耐心地教育她。最终陈晓红克服了急躁情绪,练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取得了很大进步,参加了一系列比赛。

影片中陈晓红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跳水大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但比赛后,在冠军的光环下她产生了骄傲情绪,甚至有点看不起周围的同学了。而现实生活中,专业运动员黄秀妮和影片中的陈晓红却不尽相同(图7)。

(7)陈晓红在少年跳水大赛夺冠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黄秀妮第一次参加这种全国性的大型比赛。从小生长在南方海滨城市的黄秀妮,第一次来到北京。

黄秀妮:那时的北京天很蓝,很漂亮。水也是蓝色的,水清得可以看到底,我很不习惯。因为从10米高的上面看下去,似乎看不到水面。现在跳水规则规定,水是不能处在静止状态的,水池的水一定要有波纹。用什么办法都可以,总之水面要波动。因为运动员在跳水的过程中,需要判断自己与水的距离,判断自己身体的位置。如果水是静止的,在10米高处看不到水面,一直看到池底,那就很麻烦了。

平静的水面反而让黄秀妮的心情很不平静,结果在预赛时,黄秀妮出现了可怕的幻觉。

黄秀妮:我身体翻转的时候,看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翻了两周的时候,面对着天,我以为是水。可想而知,我展开身体后,重重地拍在水里。当时我觉得呼吸非常困难,气都透不过来了,后来什么都不知道了。我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务室的床上。

这个失误,使本来有实力夺冠的黄秀妮,分数一下落了下来。决赛中她虽然努力调整自己,但最终是以总分第二的成绩,与冠军奖牌失之交臂。

影片《女跳水队员》的主题很单纯,围绕跳水训练如何攻克技术难关展开,片中陈晓红为了达到运动健将的标准,挑战了一个很难完成的动作5311。这个动作的专业术语叫作“反身翻腾半周,转体半周”,其实它的难度系数并不高,当年跳水比赛时很少有运动员选择5311。编剧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动作作为陈晓红技术攻关的目标,主要是这个动作在空中的姿态比较优美。另外这样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剧情的需要,影片中,陈晓红是在一个很特别的场合无意中完成这个动作的。

陈晓红获得全国少年冠军后,教练为她制订了新的训练计划,让她去完成一个名叫5311的动作。在教练的鼓励下,陈晓红决心去挑战高难度,然而训练的过程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她反复练习,总是失败。

为了练好5311,陈晓红甚至半夜里给自己加码,仍然徒劳无功,陈晓红甚至对这个动作产生了了心理阴影。

影片拍摄时,为陈晓红做替身的黄秀妮,也需要去完成这个动作,她起初并不太认同。

黄秀妮:当时女跳水队员要跳5311,我第一个反对。我就跟导演说还是不跳这个动作吧,太不好跳了。但是导演说你必须跳,因为故事情节就是围绕这个动作展开的。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跳,现在想起来我就想笑。

5311这套动作,陈晓红练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教练为了让小运动员们放松心情,组织他们到野外去郊游,陈晓红和伙伴登上山崖,突然发生了意外,一个小孩儿落水了。情急之下,陈晓红从山崖上跳下去救孩子。无意中却成功地做出了自己久攻不下的动作——5311。

救人的事情过后,陈晓红克服了心理压力。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全国跳水选拔赛上,陈晓红出色地完成了5311,得到了去北京参加比赛的资格。

陈晓红攻克并掌握了5311这个高难度动作,最终给电影《女跳水队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而银幕外的女跳水队员的故事,比影片中还要精彩。陈晓红的原型黄秀妮,经过5年多的专业训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迎来了国际大赛,那是一次黄秀妮终生难忘的比赛。

1963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第一届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这次运动会,第一次正式组队参加跳水比赛项目。19岁的黄秀妮入选跳水队。比赛的地点在印度尼西亚,这对黄秀妮来说,比别的运动员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黄秀妮:印度尼西亚是我的第二故乡。它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对它是有感情的,我很喜欢这个国家(图8)。

(8)黄秀妮青春洋溢的留影

1944年,黄秀妮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一个风景秀丽的港口,性格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她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0岁那年,全家人都回到祖国,在广东湛江定居。离开9年以后,再次回到出生地,让黄秀妮兴奋异常,她也格外希望能在这块曾经熟悉的土地上取得好成绩。

黄秀妮:我们中国代表团派出了很多运动员,他们是坐船去的。我是坐飞机去的,代表团的团长是荣高堂,我们是同一架飞机去的。我记得还有庄则栋、李富荣、傅其芳,他们都是很出名的运动员,他们在前面坐我在他们后面坐。跳水运动员中只有两个是坐飞机去的,我跟梁伯熙。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是把夺冠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后来才知道的。

这次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跳水比赛,汇集了亚非拉国家的许多优秀选手,可是,被寄予厚望的黄秀妮,却没能拿到期盼已久的金牌(图9)。

(9)黄秀妮获1963年新兴力量新兴力量运动会跳水亚军

黄秀妮:可能是太兴奋了,所以有些动作没做好,结果拿了第二。这次比赛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非常遗憾,现在想起来甚至有些难过。

比赛的结果,中国代表队的郑观志获女子跳板的亚军,黄秀妮夺得女子跳台亚军,尽管没能夺冠,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跳水运动员第一次站上世界大赛的领奖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轰动了全国,黄秀妮和郑观志的故事也引起电影创作者们浓厚的兴趣。不久,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他们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为素材,拍摄了影片《女跳水队员》。

1976年,黄秀妮担任了广州市业余体校跳水队的教练,她最得意的学生,名叫陈肖霞。

1979年,陈肖霞实现了黄秀妮的心愿。在这一年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很大的优势获得冠军。1980年,她又在英国马蒂尼国际跳水比赛的跳台跳水获得金牌。1981年,在墨西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杯跳水比赛中,她再次获得女子跳台冠军(图10)。

(10)黄秀妮的弟子陈肖霞曾经三次获得世界跳水冠军,被称为跳水皇后

上一篇:图文结合案例解析淘宝店铺运营下一篇:公司对公司函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