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2024-07-17

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精选7篇)

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 对变电运维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故障处理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所以变电运维专业一直是开展培训教学人数和课时最多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于电力系统的高危性和其在供电过程中的连续性, 所以在培训和教学中就难以进行实操考核和故障演练。目前在我国变电运维专业实施的计算机培训主要以计算机软件仿真为主, 即使采用了三维仿真等多媒体互动手段, 操作人员通过仿真软件在电脑上对一次和二次的设备只有感官的认识, 但未能真正了解相关的设备, 更无法体会实物操作过程, 培养的操作人员只限于监控画面的操作[1], 仍和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样虽然规避了安全上的风险, 但如巡视检查、倒闸操作、异常及事故处理等变电运维专业最基本的操作只能在计算机上完成, 容易造成学员实际操作时的麻痹思想。

1 实训全真变电站的建立

实训全真变电站的建立和应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此问题。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实训220k V全真变电站位于南昌市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院内, 总占地面积约24.3亩, 变压器容量为2*150MVA, 是江西省首座完全用于培训教学的变电站。变电站一次系统含220k V、110k V、10k V三个电压等级, 其中220k V、110k V系统均采用双母线接线, 各有4回出线, 8个间隔。为了满足培训教学的需要, 220k V、110k V系统一次设备基本做到不同间隔采用不同厂家的产品, 设备厂家主要有江苏如高、山东泰开、河南平高、西安西电、杭州西门子、阿尔斯通、北京ABB等江西乃至全国常用一次设备供应商。10k V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每段母线3回出线, 开关柜分别采用常用的XGN固定式开关柜和KYN28抽屉式开关柜。

实训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全部采用真实设备, 使用低压电源代替高压电源, 并在屏盘上装设了切换装置, 既可与真实的电气一次设备相连, 又可利用模拟断路器与之连接。在进行仿真故障处理时, 可采用模拟断路器来代替真实的高压断路器去接收并执行继电保护装置发出的分合闸命令, 这样可以避免高压断路器多次分合闸动作, 从而延长了高压断路器的机械和电气寿命[2]。

2 实训全真变电站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应用

如何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220k V全真变电站资源, 在培训教学中提升变电运维专业学员的操作水平和故障处理能力, 建立实训全真变电站在变电运维培训教学工作中标准化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实训220k V全真变电站各种设备和技术资料, 邀请一线企业专家展开研讨, 逐步建立220k V全真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 主要针对变电运维专业规范设备巡检、倒闸操作、异常及故障处理的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2.1 设备巡视与检查

为了保障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全可靠和持续地运行, 变电运维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电气设备的巡视与检查制度, 以便在事故发生之前, 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由于实训全真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均为现场真实设备, 所以巡视与检查时要严格按照实训220k V全真变电站电气设备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执行, 明确巡检时的危险点分析, 做好安全措施, 携带合格的安全工器具, 按照变电站制定的巡视路径, 使用设备巡视卡进行。设备巡视卡以实训220k V全真变电站断路器及间隔为例, 如表1所示。

2.2 倒闸操作

倒闸操作是指将电气设备由一种运行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运行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序操作, 它是变电运行专业最为普遍的操作内容, 也是最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环节, 如果出现误操作可能会发展为事故, 甚至引起电力系统崩溃和人身伤亡。在培训教学中, 学员应认真学习实训220k V全真变电站现场标准化运行规程, 包括实训全真变电站的运行方式、倒闸操作注意事项、各种一二次设备的操作规定、消防设备和监控设备及一体化信息平台操作规定等。

从变电站接受操作指令、值班长组织召开操作准备会、操作票填写、操作票审核、操作票模拟预演、操作前准备、执行操作逐一进行标准和规范。操作人员认真严谨, 唱票复诵声音洪亮清晰, 操作中从操作人员、监护人员的站位到执行每个操作步骤, 严格做到标准、规范。操作人员以实训全真变电站内设备为演练对象, 按照倒闸操作标准化操作流程, 开始前接到操作预令、在微机上进行开票、审核完毕后上传至电脑钥匙, 携带好合格的安全工具并做好操作前准备、进行倒闸操作、操作完成后进行操作质量检查的步骤进行, 学员记录每个动作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标准操作流程。指导教师还应对潜在危险点进行强调, 对验电器、绝缘手套、安全帽等安全防护工器具进行使用前检查, 并对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工具进行详细讲解。

2.3 异常及事故处理

异常及事故处理是变电运维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事故处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限制事故的发展, 消除事故的根源并解除对人身和设备的危险, 设法保持设备的继续运行, 保证对用户的正常供电。

为了最大可能地模拟现场, 使学员尽快掌握异常及事故处理的技能, 实训全真变电站开发了一套变电站仿真实训培训教学系统, 并逐步建立了实训全真变电站异常及事故处理的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变电站仿真实训教学系统发出模拟故障后, 学员可根据微机保护装置上的主画面, 操作‘▲’键即可进入到主菜单, 通过‘▲’、‘▼’键和‘确认’和‘取消’键选择相应的子菜单, 装置命令菜单采用的树形目录结构如图1所示。菜单可以用来显示微机保护装置的电流电压实时采样值以及设备开入量状态, 它反映了当前保护运行的环境, 菜单中的显示值与实际运行情况一致, 保护测量中的间隔信息菜单中按母线和各间隔将其相关的状态量、定值、软压板、自检等信息汇总, 为学员的调试与维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变电站仿真实训教学系统利用模拟信号装置模拟本站及对侧开关、刀闸位置信息、电压、电流等变电站运行参数, 以便变电运行与调度仿真培训、继电保护培训等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

3 结束语

实训全真变电站可以通过真实设备和场景使学员在工作现场接受培训教学, 最大程度地加深了学员的感官认识和实物操作过程。但实训全真变电站的安全风险无疑比软件仿真高得多, 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流程的建立和应用能为培训教学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只有做到统一标准、规范管理, 才能提高学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保证培训教学中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摘要:目前在我国变电运维专业实施的计算机培训主要以计算机软件仿真为主, 这样虽然规避了安全上的风险, 却和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有着明显的差异, 且容易造成学员操作时的麻痹思想。实训全真变电站可以通过真实设备和场景使学员在工作现场接受培训教学, 最大程度地加深了学员的感官认识和实物操作过程, 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流程的建立和应用能为培训教学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实训全真变电站,模拟断路器,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黎安军.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变电站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J].消费电子, 2013 (10) .

[2]许继东, 艾岳武.一种基于变形双稳的模拟断路器[J].电世界, 2015 (12) .

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篇2

1 SP培训目标及困难

1.1 SP的培训目标

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也称模拟病人,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病人,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用于医学生及初级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具有被检查者、评估者和指导者三种能力[3]。SP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人巴若斯首次提出,其后通行于欧美各国,目前美国、加拿大的很多医学院校已将SP广泛用于临床教学、课程评估和( 或) 技能认证中[4]。根据SP的定义,SP培养的目标主要为:①被检查者,即要求SP能掌握所扮演疾病的症状、体征并逼真的表演出来;②评估者,即除了作为“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者”,还需对学生在SP 应用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做出正确的评估;③指导者,即要求SP 不仅能出色地完成作为“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者”以及“评估者”两项任务,还要知道学生的问诊内容是否必要、有否漏问、体格检查方法是否正确并适时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做。

1.2 SP培训面临的困难

由于我校SP来源主要以社会招募为主,没有医学教育的背景或者医疗工作的背景,工作形式以兼职为主,因此在培训中主要面临的困难有:①由于学历、年龄等差别,SP对于疾病的理解程度高低不一,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无法设定统一的教学进度,只能按照每个SP的自身情况设定培训的内容;②参与SP工作的培训者,其自身身体健康,对于所要扮演的疾病的痛苦缺乏切身体验,因此其表达症状时难免因为“无病呻吟”而失真;③由于SP都是兼职,其参与培训的时间有限,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

2 微格教学简介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运动,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迅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它又被译作“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其基本手段是利用录音或录像等手段, 将整个教学过程拍摄下来, 然后重新播放录像, 应用微格教学评价法, 开展自我评价、同事互评、专家点评对教学技能和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反馈, 训练者及评价者一起边看边分析,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使训练者深刻认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主动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5]。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微格教学的训练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事前的学习和研究; ②提供示范; ③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 ④角色扮演; ⑤ 反馈和评价; ⑥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6]。

微格教学的优点在于一方面降低了教学的复杂程度,模拟的教学环境可减少真实教学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受培训者能够直观地感受自身细节的不足;另一方面微格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性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教学,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培训,每个人既是受训者也是执教者,因此有利于提高所有成员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

基于微格教学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结合本校SP培训的现实情况,决定采用微格教学模式对SP进行培训。

3 微格教学在标准化病人培训中的实践

按照微格教学的步骤,在SP培训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培训前的准备。按照微格教学的要求,即利用先进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学校专门建立了培训实验室,安装监控摄像设备,为反馈机制提供保障。同时,根据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筛选部分临床常见疾病作为SP模拟选择病例,然后根据SP志愿者的意愿进行病例的分配并进行相应的知识介绍,如人体器官体表投影、疾病的主要症状体征等。

真实临床环境示范。通过在医院的门诊及病房中对真实病例的观察,让SP对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表情、患病体位等产生感性认识,同时,通过组织SP和部分患者交流接触,通过患者的现身讲解,增加SP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发生发展过程的理解。

编写病例剧本。SP对所扮演疾病的患病过程通过观察后进行总结并按照自身的特点书写关于“自己”的病例故事,同时学校组织相应专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个体特征的病例剧本。

角色扮演。在培训实验室里,由高年资主治医生采用实际诊疗的形式对SP进行问诊,并同时进行录像传输。

反馈及评价。通过实时录像的传输,其余SP可以现场观看在培训实验室内SP的表演情况并对该SP的表演不足之处进行评价并提醒自己注意避免这些不足,从而使每个SP进入培训实验室的时候都是在避免前面SP出现的不足之处基础上的。通过录像的回放,SP可对自己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和医生的交流表达、表情、体位、动作,甚至对交流过程中是否表达过多等细节方面寻找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而其他SP成员也会作出评介及建议,从而有利于SP表演水平的提高。

重新进行角色扮演。SP在进行一轮扮演及反馈后,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剧本、扮演时的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调整,并重新扮演。

4 微格教学在标准化病人培训中的效果

由于培训人数较少,扮演过程没有考试的严肃性而更像是一场话剧的彩排,因此SP的心理压力比较轻,通过微格教学中的“扮演-评价-修正-再扮演”这个循环,激发了SP的学习热情,通过自我评价、培训者互相评价及指导老师评价等方法,SP的扮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SP对所模仿病例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开始引入部分医患关系之间的话题如“因费用不够能否开点廉价药”等,从而使得临床模拟诊疗情境更为逼真。

5 结语

由于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及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通过SP的使用,一方面解决了临床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训练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质量的SP队伍有利于我国临床医学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一定临床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卓越医师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桂黔,张桂萍.简易标准化病人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44-45.

[2]许杰州,施楚君,吴丽萍.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5):305-306.

[3]裴凤华,刘冰熔,李剑锋.标准化病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87-88.

[4]Barzansky B.Educational programs in US medical schools[J].JAMA,2004,292(9):1025-1031.

[5]孙立仁.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8-162.

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篇3

1 SP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骨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各种骨折、颈腰椎退行性疾病或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人供学生实习和进行临床康复训练, 但由于多数医院以创伤骨折病人为主, 几乎所有入院病人均已明确诊断, 病人不愿反复接受询问和查体, 另外目前医疗环境下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所以很少有病人愿意担任标准病人。标准化病人概念的提出似乎解决了这一难题, 但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SP的来源主要是社会非医学专业人员, 这些人员的培训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此外, SP毕竟不是真正的病人, 某些客观体征比如局部肿胀、浮髌征及自主神经检查无法表现出来[2]。

针对前一问题, 我们考虑运用学生标准化病人, 学生标准化病人 (Student as Standardized Patients, SSP) 即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 Harris和Escovitz于1990年分别报道了用高年级医学生模仿病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考核的效果[3]。结果显示, 应用SSP不仅节省开支, 而且培训时间较非专业型医学SP短, 从而节省了培训人员的时间和费用支出。对于后者, 只能通过录像资料来观察这些阳性体征。

2骨科SSP的培训

2.1 招募

培训对象主要为高年级医学生, 学生自愿报名, 低年级研究生、见习生、实习生尤其是七、八年制学生优先考虑;另外可以在有一定解剖学或诊断学基础的二三年级开设骨科标准化病人选修课。

SSP的基本素质要求[4]: (1) 守时:不论是培训还是考核, SSP都有责任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 (2) 角色扮演:SSP的主要工作是角色扮演, 讲述病史的同时要表现出真正病人有的表情、声音及体征; (3) 记忆力、注意力好:要求SSP在一段时间内多次重复表演, 而每次的表现必须完全相同; (4) 表演忠实于案例:必须按照病例资料的指示表演, 不得随意增加或删减症状体征; (5) 性格开朗, 平时与周围人接触良好, 关系融洽。

2.2 培训

2.2.1 骨科基础知识的培训。

高年级医学生虽然已学过解剖学、诊断、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但是对骨科并没有多少深入了解, 我们安排2学时的时间系统地讲解骨科常见病的解剖概要、病因与病理、临床表现等, 而作为选修课培训的二三年级学生还要重点培训诊断学, 能够帮助SSP理解骨科不同疾病特定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2.2.2 案例的培训。

SSP主要模拟骨科常见病,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膝关节骨关节病、半月板损伤、长骨远端骨肉瘤。根据招募的SSP人数, 安排每位SSP掌握2~3种疾病的模拟。本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介绍骨科病例的培训, 其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模拟检验。 (1) 病史。首先, 制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必须涉及到的病史询问项目的剧本, 比如:病人职业, 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者如煤矿工人或建筑工人, 因过度负荷造成椎间盘早期严重退变;病人性别, 处于妊娠状态者因后纵韧带松弛易于椎间盘膨出;详细介绍现病史中的7条: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 (疼痛常为放射性神经根性痛, 站立位加重而坐位缓解) 、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及病程中的一般情况。让SSP在培训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熟悉剧本, 然后观看模拟问诊录像, 2人一组反复练习。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的培训由录像资料教学与培训教师给SSP做检查或者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SSP间互相检查相结合。骨科检查主要从视触叩动量5个方面, 就腰间盘突出症而言, 观察病人步态、脊柱外形;病变间隙的棘突旁有深压痛;肌萎缩与肌力的改变;感觉是否减退与深反射改变;特殊检查比如直腿抬高试验、健肢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及屈颈试验, 临床上常用的是直腿抬高试验及其加强试验。这就要求SSP模拟疼痛、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瘫痪等, 甚至有些SSP经过训练可以模拟Babinski征, 而浮髌征、Colles骨折“银叉样”畸形等难以模仿的则在需要时通过录像资料提供。 (3) 模拟检验[5]。在症状和体征培训完成后, 后续的培训以模拟问诊的方式进行。由培训教师作为病史采集者、1名SSP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模拟问诊场景, 其他SSP观摩, 培训教师当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SSP到病房亲自看到真正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表现, 鲜活的实例可以增加SSP模拟病例的表情和肢体言语的真实性, 同时注意不能有暗示性或诱导性的表演。最后阶段则需要带妆培训, 不仅能将病人的病容 (比如剧痛的病人会脸色惨白) 表现出来, 还能使SSP更容易进入表演状态。

3骨科SSP的优势

本文在培训对象上主要选择高年级医学生中低年级研究生、见习生、实习生尤其是七、八年制学生, 有其一定的优势: (1) 高年级医学生已经接触临床, 对病人具体的表现有较多了解, 可以更逼真地装扮病人, 同时基础知识已经学过, 扮演病人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能力; (2) 低年级研究生、七八年制的实习生不用面对工作考研的压力, 也不像住院医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病人及手术上, 他们的时间相对可以自由支配, 集中安排培训时间较容易; (3) SSP相对非医学专业型SP, 不需要培训基础知识, 培训周期明显缩短[4], 不用过多考虑经济报酬问题; (4) 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 医学生从病人当起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人心理, 当面对真正病人反复诉说自己腰痛时, 不会只是单纯地为完成病例书写而问病史, 而会先想到缓解病人痛苦、安抚病人情绪, 减少医患矛盾; (5) 骨科病情危急、变化快, 医学生相对非专业型SP更容易、更快掌握疾病的发展 。

4展望

SP从最初的仅能表现疼痛主观症状, 逐渐发展训练Babinski征等病理反射, 到现在利用化妆、道具表演诸如红肿等客观症状, SP在骨科的应用病种在增多, 越来越多的院校将SP应用到骨科临床教学及考核中。但SP模拟的都是骨科常见病、典型体征, 和临床有一定差距,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而骨科标准化病人选修课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设还没有相关报道, 其效果尚待进一步评估。

摘要: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作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国内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临床教学及医技考核中。本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 阐述SP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和学生标准化病人 (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 SSP) 的培训方法及其产生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标准化病人,骨科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杨丽, 仰曙芬, 隋树杰, 等.标准化病人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趋势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 :97-98.

[2]冯睿, 黄轩, 魏小龙, 等.外科临床考核标准化病人的探讨 (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8) :820-822.

[3]李红, 马春宇, 萧鸿, 等.学生标准化病人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 8 (3) :25-26.

[4]王秋兰, 刘丽, 温晓辉, 等.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0) :1380-1382.

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篇4

1 培训学生成为SP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医疗法规非常强调对病人隐私权和知情权的保护, 很多病人不配合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我校地处贫困山区, 护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条件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向社会招募SP又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经费问题是制约SP在我国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2], 我校也是如此。

2 培训前准备

2.1 病例、剧本准备

选择的病例既要有代表性, 难度又不能太大, 适用问诊与体格检查, 如肺炎、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急性肾盂肾炎等代表性的病例。把选中的病例编成剧本, 内容包括问诊内容、技巧以及相关疾病体格检查的重点。问诊内容主要包括自我介绍,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系统回顾, 个人史, 月经婚育史, 家族史等;问诊技巧包括问诊顺序、思路、条理、重点、过渡语言等, 在剧本中特别标注病人需要表现出的症状、体征等。

2.2 学生SP选择

首先在班级进行动员, 让学生自愿报名, 在自愿报名学生中选择具有较好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学生担当SP, 同时,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接受能力, 熟练掌握剧本内容及评分标准。笔者在自愿报名学生中挑出12名进行培训。

3 学生SP的培训

3.1 培训时间

选择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学完正常人体学、病理学等相关内容之后进行。这时学生已具有一定医学理论知识, 可减轻培训工作量。

3.2 熟悉剧本

帮助学生熟悉剧本, 在培训中向学生SP讲解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主要临床表现等, 使他们熟悉需要模拟病例的病史, 熟记剧本内容和评分标准 (每名学生负责两个病种, 两学时) , 观看相关教学录像 (1学时) 。

3.3 模拟演练

学生SP每两人一组相互扮演病人、护士进行模拟演练, 教师进行指导 (3学时) ,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 对学生SP进行考核, 合格者上岗。

4 学生SP在中职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

4.1 对象和方法

笔者选择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10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个大组, 一组为实验组, 53人, 另一组为对照组, 55人, 均为女生,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均选用张淑爱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健康评估》作为教材,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由同一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即教师讲授、示教, 学生分组练习;实验组教师讲授, 利用学生SP示范后, 学生4~5人一组对学生SP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4.2 教学效果评价及结果

教学完成后, 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操作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结果用Excel 2003进行分析, 具体见表1。

表1显示, 实验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实验组理论成绩与对照组理论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5 讨论

5.1 学生S P的应用优势

5.1.1 学生S P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利用学生S P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明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可反复问诊和体格检查, 不必担心对病人造成伤害, 经过训练后的S P对学生的操作能做出正确评价, 并指出不足, 从而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缓解了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

5.1.2 激发学生S P的学习热情, 提高临床技能

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S P认为本次经历有助于增强自己接触病人的自信心, 提高了问诊及体格检查水平, 加深了对模仿疾病知识的记忆, 也愿意为后续的内科护理学及其他临床护理教学继续提供帮助。

5.1.3 优势

与社会招募S P比较, 学生S P培训时间短, 经费支出少, 尤其适用于经费缺乏的医学院校。

5.2 学生S P在教学中的不足

(1) 中职生文化基础差, 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2) 学生S P不能长期使用, 学生在校时间仅为两年, 导致重复利用度差, 需要反复培训, 增加教师工作量。

参考文献

[1]丁波泥, 陈道瑾, 李小荣, 等.探讨标准化病人在外科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5) :85-86.

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篇5

1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及写作大赛简介

为了带动全国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英语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关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整体提高, 从而推动全国高职英语教学的总体发展,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决定每年举办“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和“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 以大赛为平台, 加强高职院校间外语教学的交流, 展示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和改革成果。

1.1口语大赛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每年举办一次, 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比赛由实用讲演、现场描述和情景交流三部分组成。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标准主要从“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内容、条理、语言”五个方面评定。

9—10分:发音准确, 语调准确流畅, 节奏感强, 内容完整充实, 逻辑性强, 条理清晰, 语言丰富, 使用语言准确。

8—9分:发音准确, 语调准确、基本流畅, 有节奏感, 内容完整充实, 逻辑性较强、条理清晰, 语言较丰富、使用语言正确。

7—8分:发音准确, 语调基本准确、尚流利, 有节奏感, 内容完整;逻辑性较强, 使用语言基本正确。

6—7分:发音基本正确, 语调基本正确、个别地方不够流利, 有一定的节奏感, 内容基本完整, 条理比较清晰;使用语言基本正确。

5—6分:发音基本正确, 语调尚正确、有一定的节奏感, 内容基本完整, 表达尚连贯, 使用语言尚正确。

5分以下:达不到5分者, 参照以上标准所涉及的方面酌情给分。

1.2写作大赛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也是每年举办一次, 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比赛由“命题作文”、“图表描述”和“自由发挥题目”三部分组成。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2模块教学模式

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 围绕某一特定主题, 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模块作为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 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 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 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 更好地适应课程发展的要求。

2.1模块教学模式的优点

2.1.1更灵活

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 与普通的课程体系相比较, 在形式上更灵活, 也更有优势, 能够通过结构的优化实现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融合, 促进课程功能的发挥。在新的课程结构中, 学科中的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模块的灵魂, 它有利于实现模块中各知识点的贯通, “听”为“说”提供前提, “读”可以增加词汇量和语感, “写”出来的文章又可以以演讲的形式演变成“说”的精彩, 各方面互为增长, 使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综合化和个性化。

2.1.2更全面

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中知识内容组织的线性序列, 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结, 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提供了合理性和开放空间, 也为师生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提供了前提, 更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1.3学生课堂参与性更强

模块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每一模块中各项子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并以小组或结对的形式完成。因此, 学生必须通过讨论、提炼、总结、评价和改进等各个步骤使每一项任务按要求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英语知识, 提高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拓展了视野, 开发了思维, 展现了个性。

2.2模块教学模式的实施

通过课堂实施模块教学, 必须要科学地规划设计, 精心组织实施。模块教学的设计, 包括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在模块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角色, 建立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以英语口语及写作评分标准为培训标准的模块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泛, 有全国各地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 也有中职、中专, 甚至社会考生, 因此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在教学中运用统一的标准和考试形式体现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不能强迫学生埋头做题, 忽视高职教育“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特点。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及写作大赛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将大赛的评分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出适合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培训标准, 并将口语和写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两大模块, 按模块教学模式的思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重点和难点、采取多种课堂组织形式, 实施模块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3.1口语模块的课堂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调以学生为英语实践的主体, 以职业为导向的原则。因此, 高职英语教材以职场应用型英语为主, 包括各种场合的问候、日程安排、住宿安排、宴请、陪同购物、游览以及产品或企业介绍等等。课堂上老师除了讲授知识点外, 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体验所学语言点的实际运用,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问题的解决者、建议的提供者和学生的欣赏者。在口语模块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将根据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评分标准, 并结合实际教学制定出来的培训标准明示学生, 使学生有标准可依, 老师有标准可查。培训标准是从口语大赛的三个比赛项目的评分标准中提取、整合而来的, 便于课堂操作、评价和记录。培训标准主要由语音语调、内容、条理、语言和表情五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具体标准如下:

1) 语音语调按准确性、节奏感、停顿和流利程度分为:优秀 (5分) 、良好 (4分) 、合格 (3分) 、较差 (2分) 和极差 (1分) 。

2) 内容按正确性、完整性和充实程度分为:优秀 (5分) 、良好 (4分) 、合格 (3分) 、较差 (2分) 和极差 (1分) 。

3) 条理按清晰度、连贯性和逻辑性分为:优秀 (5分) 、良好 (4分) 、合格 (3分) 、较差 (2分) 和极差 (1分) 。

4) 语言按用词造句的正确性、句式的多样性和生动丰富分为:优秀 (5分) 、良好 (4分) 、合格 (3分) 、较差 (2分) 和极差 (1分) 。

5) 表情按从容、丰富和恰当程度分为:优秀 (5分) 、良好 (4分) 、合格 (3分) 、较差 (2分) 和极差 (1分) 。

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可及时根据培训标准按以下表格进行记录并反馈学生, 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口语表达的薄弱环节, 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把各知识点和主题进行分析和整合, 将口语模块分成一个一个的项目, 再将每一个项目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子任务, 指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子任务后, 再反向整合、总结,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口语整体水平的目的。以“企业介绍”为例, 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学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协作完成以下六个子任务:1) 设想老同学久别重逢的场景, 互致问候;2) 介绍彼此的工作情况;3) 其中一位同学邀请大家参观他的企业;4) 企业的接待人员致欢迎词;5) 对企业的销售、生产指标等图表进行描述;6) 参观者发表感谢词。

3.2写作模块的课堂教学

高职英语写作以应用文为主, 包括便条、邀请函及回函、通知、简短私人和业务信函、简短传真和电子邮件、简短广告、简短产品与厂家介绍、简短产品使用说明等。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不熟悉, 有畏惧心理。因此,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介绍不同应用文的文体及格式, 补充有关词汇, 提供常用句型, 鼓励学生多看、多写、多改。为学生分析、讲解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的获奖范文, 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将大赛的评分标准精简、提炼和总结, 形成写作模块教学的培训标准。同时, 学生、老师都可对照标准及时发现问题, 针对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培训标准分为五档:

第五档: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内容准确完整、用词得当、无语法错误、语言简练流畅、衔接自然) 。

第四档: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内容整体准确、用词和句式丰富、层次清晰、有个别语法错误) 。

第三档:基本完成写作任务 (虽有遗漏但内容相对完整、语法及词汇错误不影响理解、内容基本连贯) 。

第二档:未能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内容缺失、词汇和语法错误明显、条理不清、内容不连贯) 。

第一档:未能完成写作任务 (不切题、词汇贫乏、零散缺失、内容无法识别) 。

写作模块以每一种应用文文体为一个子任务, 但每一个子任务的具体内容却可以丰富多样。课堂上先由教师介绍文体格式和典型句式, 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型思维讨论, 提出各种具体内容的设想, 集思广益后为学生总结出几个写作方向供学生选择, 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4结束语

模块教学模式是继分级教学模式之后提出的又一个为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尝试, 它突出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体现了完整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将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及写作大赛的培训标准融入课堂教学时又增加了挑战性和可操作性, 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课题组会随着模块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和改进, 不断总结学生的反馈信息, 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及时宏观调控、微观调整, 使学生的口语及写作能力提高得更快,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名参加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与写作大赛, 一展他们的风采和成绩。

摘要: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模块教学成为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尝试, 它突出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体现了完整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将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及写作大赛的培训标准融入课堂教学又增加了挑战性和可操作性, 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何借用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与写作大赛这个平台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值得高职英语教师认真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模块教学模式,口语大赛,写作大赛,培训标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爱云.语法模块教学与英语写作教学的相互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9) :36-38.

[2]蒋景东.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模块教学[J].教育探索, 2009 (7) :12-14.

[3]陈英.谈高职、高专英语听、说模块教学的应用[J].教育在线, 2009 (11) :8-10.

[4]田野.英语模块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15-16.

[5]刘慧.浅00析模块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 :54-56.

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篇6

再生器械是指使用后经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器械[1]。人们通常认为, 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效果才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 经过灭菌处理过的物品就处于绝对的无菌状态了, 其实, 所有形式的感染都归于微生物藏于污物中, 如不注意对各种器械, 特别是复用医疗器械在灭菌前的清洗处理, 很容易造成灭菌的失败。因此, 复用医疗器械灭菌前的清洗过程是保证消毒灭菌成功的关键。

1 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的形成

1.1 操作规程的制定

(1) 制定者:清洗区区域组长、清洗区流程组长; (2) 审订者:护士长; (3) 制作者:清洗区区域组长。

1.2 参考资料及目录

(1) 参考资料:《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行业标准2009) 》、《军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2010) 》、《军队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与评价细则 (2012) 》、《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 (第二版) 》、《医院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 》等; (2) 目录分类:①术语和定义;②清洗要求及操作流程诠释;③清洗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④清洗消毒效果监测。

2 上课模式

2.1 教员资质

具有本科学历, 供应室工作5 a以上, 护师以上职称, 熟悉科室工作流程, 专业知识牢固且知识更新较快。

2.2 上课时间

由教学组长制定每月培训计划, 分为10个模块 (专业知识、业务查房、基本技能、专科技能、院感培训、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应急预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进行, 每个模块2个学时, 分别由指定的教员进行授课。

2.3 学习模式

人手一本学习资料、人手一本记录本、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流程固定放置不定时学习、标准流程指引图等粘贴于黑板上、发放供应室应知应会小册子等。

3 调查对象与方法

3.1 对象

我院消毒供应室清洗人员12名, 其中工作满5 a的5名, 满1 a的7名。

3.2 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经护士长批准, 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填写表格,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我防护意识、清洗重要性意识、质量控制意识等, 共发出问卷12份, 收回有效问卷12份, 回收率100%。

4 培训内容

4.1 专业技能

根据供应室清洗区的工作特点及存在的高危因素, 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 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以预防职业伤害的发生[2]。技能培训以授课和操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器械、穿刺针、呼吸管路、电动工具等清洗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各种吸引管、窥阴器、钳齿类、电动工具、外来器械、穿刺针等清洗流程指引;各类设备的操作指引;常用清洗剂配制比例及使用说明等。

4.2 通用培训

以理论授课与操作演示相结合的形式, 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医院的院文化、急救知识、安全知识、消防知识、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手卫生、职业安全防护、锐器伤的预防措施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等有关内容。

4.3 定期考核

每季度组织考核1次, 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 成绩不合格者给予惩罚。

4.4 培训后调查问卷反映

清洗人员在清洗器械时自我防护意识情况见表1 (n=12) 。

清洗人员在清洗器械时清洗重要性意识情况见表2。

清洗人员在清洗器械时清洗质量控制意识情况见表3。

4.5 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前后,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供应室清洗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清洗重要性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情况。自我防护意识的调查内容包括接触带血器械、冲洗器械、清洗时被扎伤、清洗时眼睛被溅、刷洗器械、超声机清洗6个方面, 所有人员平均回答正确90%的内容;清洗重要性意识内容包括器械用到哪里、脏器械灭菌有用吗2个方面, 所有人员平均回答正确100%的内容;质量控制意识的调查内容包括用过的酶液再洗别的器械有用吗、器械只用一道酶液清洗能洗干净吗、器械需要进行保湿处理吗、对器械轴节等要不要刷洗4个方面, 所有人员平均回答正确33%~41%的内容。

5 存在问题

5.1 学习效果

通过科室教员讲课, 工作人员只能产生瞬间记忆, 只能记住少部分的专业知识。虽然可通过平时随身携带的小册子和流程中挂墙的图片加以记忆, 但从学习效果上看, 对清洗人员做的调研成绩并不是太理想, 离我们的预期效果还有距离。

5.2 人员素质

从我院清洗人员的年龄来看, 大多数在35~45岁, 文化水平较低, 而让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短时间记忆专业知识是相当困难的。

5.3 书面书写能力差

对于培训内容, 我院清洗人员能实际操作, 也可用语言描述出来, 但落实在书面上尚存在困难。

5.4 学习意识差

在工作繁忙时, 常常忽视了自身防护[3]。工作中常遇到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等, 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清洗人员被器械扎伤就医的人数和清洗时眼睛被溅选择就医的人数相对较少, 这表明他们对危险因素认识不够、意识不强, 在工作之余只按科室要求学习, 很少自觉学习。

5.5 质量控制意识差

供应室每天对器械的清洗都需要使用酶液进行浸泡, 从表2中可看出, 清洗人员在对酶液使用更换的频率、酶液使用的次数选择上出错相对较多, 表明清洗人员对产品认识不够、操作规程掌握不熟练, 未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

5.6 主观意识强烈

大多数清洗人员虽然知道清洗的步骤及要求, 但是常常仅凭眼睛直观感觉器械已经清洗干净或者酶液清亮透彻不用一洗一换, 这虽然简化了工作程序, 但是这样的清洗会造成清洗不彻底。

5.7 医疗保障意识差

大部分清洗人员在清洗时不小心被扎伤, 会认为是自己工作不小心造成的, 简单处理即可, 但没有想到刺伤就医是他们的合法权益。

6 对策

6.1 强化培训

新上岗人员来院时, 必须脱产3 d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学习通用和专业知识。

通用培训:掌握医院的院文化、急救知识、安全知识、消防知识、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等。专业培训:学习医院感染知识3个学时;相关流程专业培训6个学时;实际操作2个学时。筛选小教员培训:筛选出3名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进行工作指导及定期查房,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员工。

6.2 继续教育

通过外聘专家、兄弟单位、科护士长授课及随身携带知识册等方式来扩宽知识面。

通过和商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聘请专家授课, 提高认识;通过兄弟单位的授课和观摩学习, 提高认识, 增加紧迫感。科护士长通过上级的评审、检查, 总结出一套质量管理细则, 进行授课;供应室自己油印一些知识小册子, 让清洗人员随身携带, 遇到问题可随时翻阅。

6.3 成绩考核

通过季度考核、平时抽问等形式达到预期目的。

季度考核:每季度组织考核一次, 为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 提高参考人员的积极性, 采用考试记分法, 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4], 成绩不合格者给予惩罚;交班提问:通过小交班时穿插小知识, 增加认识, 达到学习目的。

6.4 建立档案

学习签到:每次学习时制定一张会议签到表, 登记每人来学习的次数, 以此来观察每人每年的学习情况;个人档案:为每人建立一份档案, 把学习情况记录在案, 由授课者和学习者共同签名, 以此来观察学习的进度。

6.5 学习环境及置办设备

经过领导批准, 增加一个30 m2的房间, 建立学习资料库, 存放大量的期刊、外出学习会议期刊、科室发表论文期刊、医院订阅的期刊和医院发放至科室的资料等, 同时在学习室配置投影一台;在科室置办3~5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 同时添加一台便携式计算机, 便于大家投稿和学习使用。

7 结语

消毒供应室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科室, 通过对本科室人员分层次、按计划进行专科知识培训, 使每位员工认识到严格把好清洗质量关是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并将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实施到清洗过程中来, 杜绝医院感染现象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曹秋莲.确认再生器械有效清洗的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9 (6) :97-98.

[2]钟伟娥, 曹玉可, 徐月娥, 等.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对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行为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6) :67-68.

[3]许彬彬.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 2007, 10 (2) :68-69.

[4]杨艳艳, 甄兰英.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教学管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S1) :1 387-1 388.

标准化培训教学流程 篇7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顺利竣工,大量信息系统进入运行维护阶段,如何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做好建设期转向运维期的交接工作,理清“建转运”环节的盲区,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企业信息化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将是国家电网公司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目前,“建转运”工作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交接过程中对移交对象缺乏深入了解,交接环节过于简单,导致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对开发商的高度依赖,运维质量问题频繁出现。

1“建转运”标准化体系架构

1.1 架构设计思想

在信息系统运维体系生命周期模型中(见图1),“建转运”环节是信息系统运维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情况下,认为“建转运”包含了很多内容,并希望通过“建转运”实现从建设阶段到运维阶段的“完美”过渡,但是任何工作都是具有周期性的,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戴明环”,即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本文中的“建转运”被定义为运维体系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实现运维设计阶段向运维实施阶段的过渡。“建转运”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对于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多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PDCA”过程改进循环体系,将工作纳入多次“建转运”的环节中,逐步实现。

1.1.1 运维规划(战略)阶段

规划战略是运维设计、“建转运”实施,运维实施和服务改进的基础,此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是:进行运维战略规划,确定明确运维定位和需求,制定资源投入计划。

1.1.2 运维设计阶段

运维设计阶段是运维战略的落地设计工作,为“建转运”阶段创造条件。此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是:确定服务等级及具体考核指标,编制服务目录,对能力管理、系统可用性和连续性、服务供应商、系统安全等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

1.1.3“建转运”阶段

1)模型库建设。建立客户化的对象属性库、一般模型库、典型模型库以及工具基线库。

2)信息管理。建立文档、知识等各种基线。

3)配置管理。建立配置、操作、服务能力等各种基线。

4)评估、消缺管理。根据运维设计阶段设定的目标,评估现有系统服务基线,确定和消除差距。

5)服务测试。对运维服务开展模拟、并轨测试服务,验证服务可用性。

6)服务支持。服务工具化、产品化建设规划。

1.1.4 运维实施阶段

运维实施阶段是对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营开展管理的过程。其主要完成的工作是:以服务台为统一接入点开展客户服务,处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及突发事件工作,对配置库和知识库进行管理。

1.1.5 服务改进阶段

服务改进阶段主要完成运维服务的改进,使得运维设计阶段的内容与运维实施的需求变化相适应。此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开展服务度量管理,依据运维设计开展服务,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1.2 工作目标

1.2.1 建立服务基线

IEEE对于基线的定义是:已经通过正式复审和批准的某规约或产品,因此它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能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进行改变。

“建转运”服务基线是建立一个对运维服务参与单位开展的工作内容、享受的服务范围、以及具体工作质量的说明,也是各方签署协议的基础。

服务基线种类为信息库、系统配置库、服务配置库3种类型,其中每个类别又分为不同的子类构建并测试服务。

1.2.2 构建并测试服务

测试服务是对在确定服务基线基础上,开展的运维服务后台支持测试。在构建测试服务时需要明确如下问题。

1)测试服务工作的主体。确定测试服务工作的内容和进展原则上由运维服务所有者(购买者)确认,测试服务原则上由运维执行单位承担,由咨询单位协助进行测试,此外也可以根据服务目录和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 Agreement,SLA)约定具体事项。

2)验证服务的范围。服务测试是以服务基线为基础的后台支持体系的测试,包括针对运维对象的操作、故障排除、数据统计、运维支持调度等内容。涉及运维实施阶段的日常维护工作,如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报告管理等不在测试范围内。

1.3 标准管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称为标准管理。标准是用来衡量事物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工具,是生产和经营的保障。在此针对“建转运”工作中涉及到的标准管理,制定出一套模型库。

“建转运”模型库由4个部分组成,对象属性库、一般模型库、典型模型库以及工具库。

1)对象属性库。对象属性库包括硬件、软件、以及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对运维对象的一个详细统计。对象包括信息化对象、办公基础设施对象、形成接口关系对象和其他对象;关系包括包含、类聚、引用、连接、集群、主备、限制等7种关系。

2)模型库(一般模型库、典型模型库)。模型库是规则和过程的集合,为了方便应用,模型库划分为一般模型库和典型模型库。一般模型库应用于较通用的模型结构,这类模型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能够较深入地指导具体的工作。典型模型库更泛化,用于不能具体定制的运维对象,描述通常更重视原则性的规定。

规则和流程是设计的基础元素,规则说明影响某一事务的要素范围和取值结果,流程说明实现某一目标的分解过程和先后关系。

3)工具库。工具库是供“建转运”过程中使用的工具集合。工具库建设不仅提高工作效率,更起到固化流程和规则的作用。

1.4 其他管理

1)成熟度管理。成熟度模型决定了“建转运”实施的效果和成本,成熟度共分为5级:无记录、有记录、可操作、已分析、可管理。成熟度模型主要用于成本分析和工作内容分解,使“建转运”的过程落地程度更高(见图2)。

2)组织管理。引入专业分工的“建转运”咨询组织作为标准建设、具体实施指导、关系协调的具体承担者。专业咨询组织在统一标准、降低总体成本、保证质量和进度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

3)过程管理。描述了开展“建转运”的实施过程,特别是提出多次“建转运”的概念和模型,分为:有计划、有缺陷、标准和内容变化、对象变化等多种情景。

2 实践成果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参股,为打造国家电网公司坚强的资金管理平台服务的有限公司。中国电财自2010年初开始发现“建转运”过程中的缺陷,决定协同其运维服务提供商国电通北京汇通金财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建转运”的标准化体系工作。

通过2个项目的实践,目前总结出的具有通用性的模型库内容如表1所示。

实施“建转运”标准化工作后,系统运行管理较实施前有序,根据同类型系统运维分析,系统运行情况较为改善,运维服务投入产出比更加趋于合理。其中非计划停机数量以及服务台事件数量都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

目前,中国电财已经建立第二版的“建转运”标准体系,充实了模型库的内容,理顺了建设和运维的工作界面,把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后续阶段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 结语

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对“建转运”过程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由于“建转运”是构建运维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运维体系运行的质量,降低运维体系运行的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运维战略目标。本文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了运维体系生命周期客观规律,描述了“建转运”在运维生命周期中的位置和作用,构建了信息系统运维体系生命周期模型。

其次,对“建转运”各要素进行了分析,在有限的篇幅内进行了要点分析。重点说明模型库的构建要素。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典型经验分析,重点说明了实践项目中“建转运”的过程和在“建转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实施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了实施效果和效益。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国内外相关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摘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的顺利竣工,大量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并开始由建设阶段进入运行维护阶段。为解决建设转运维环节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文章在信息系统运维生命周期模型基础上,研究并探索了一套信息系统从建设阶段到运行阶段转换的管理办法和模型。实践表明,此方法有助于提高运维体系运行的质量,降低运维体系运行的成本,更好地实现客户的运维战略目标。

关键词:建转运,信息系统运维,标准化

参考文献

[1]CARTLIDGE A,HANNA A,RUDD C,et al.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of ITIL V3[M/OL].OGC,2007.http://www.itsmfi.org/con-tent/publications.

[2]WANG Hao,YANG Bo,LIU Liang.Knowl-edge enhanced IT service management[A].The2007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Engineering[C],Hong Kong(China):2007.

[3]BLACK J,DRAPER C,LOCOCO T,et al.An integration model for organizing IT service management[J].IBM System Jour-nal,2007,46(3):405-422.

[4]DANCIU V A.Formalisms for IT Manage-ment Process Representation[A].The First IEEE/IFIP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usiness-Driven IT Management[C],Van-couver(Canada):2006.

[5]KAPELLA V.A framework for incident and problem management[J].INS whitepa-per,2003(4):1-20.

[6]孟秀转,于秀艳,郝晓玲.IT治理标准、框架与案例分析[M].北京: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10.

[7]王胜航,毕永军.IT管理管理白皮书[M].北京:IBM中国技术支持中心,2002.

[8]刘辉.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1):22-23.

[9]刘平光.基于ITIL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7.

上一篇:给排水体系下一篇:英语语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