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申报技术服务

2024-07-25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精选8篇)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 篇1

【发布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文号】文物保函〔2014〕64号 【发布日期】2014-01-17 【生效日期】2014-0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关于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管理办法(试行)》通知

文物保函〔2014〕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提高文物保护工程审批质量和效率,推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我局制订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试行。请你局(厅)指导各地按要求做好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和管理工作。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函告我局。

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等试行《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的9省市,自本办法印发之日起一年内,仍可按《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应创造条件,加强第三方咨询评估机构的培育。一年后统一按本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2014年1月17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工作,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及迁移等文物保护工程。

第三条 文物保护工程的申报审批分为立项申报审批、技术方案申报审批和经费申报审批三个环节。

第二章 立项申报审批 第四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报告规范文本(试行)》的要求编写立项报告,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

第五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性质、内容、范围、规模等情况进行初审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第六条 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工程立项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审核,并出具立项批复意见。

第七条 国家文物局对重大或特殊文物保护工程的立项审批,应当征询专家或咨询评估机构意见。

第三章 技术方案及经费申报审批

第八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复意见,组织相关资质单位按照《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编写技术方案,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批。

第九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将技术方案送交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咨询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咨询评估机构应当组织专家对技术方案进行评估,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评估报告,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技术方案需要修改的,咨询评估机构应当提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并对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进行再次评估。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根据评估报告出具方案批复意见,并将批复意见和通过评估的技术方案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十条 文物保护工程经费的申报与审批按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咨询评估机构的技术方案评估费用由委托其进行评估的文物行政部门承担。第四章 职责与监督

第十二条 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三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依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文件的初审、技术方案的批复及备案工作,并接受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四条 咨询评估机构应严格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履行评估职责,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评估工作,对评估报告负责,并接受国家文物局和社会监督。

技术方案评估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修改后的技术方案的再次评估,一般不应超过20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工程申报审批过程中,如发现存在程序违规、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行为的,国家文物局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对文物保护工程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 篇2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信息化时代的加速进步。近年来,随着数字图像应用的日愈广泛,数字图像领域逐渐发展了新型的图像复原技术。

在文物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许多出土的文物会存在物理和化学上的反应,导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文物是缺失、不完整的。文物的缺失和不完整,影响着文物的交流与欣赏,更为重要的是没能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文物的修复工作主要是由文物工作者进行手工修复。人为手工修复需要工作者具有很高的文物方面的背景知识,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感知力对文物进行修复,这种修复方式一旦完成,其修复结果很难再次更改。同时,修复的结果还与修复工作者个人的审美观点和认知有关系,这样,不同的工作者对文物的修复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借助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不但可以极大地缩短人工修复周期,而且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手工修复过程中对文物产生的再次伤害,还能避免人工修复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让修复的文物信息更加贴近真实,展现出文物的本来面貌。

近些年来,针对图像的修复问题主要集中在基于偏微分方程PDE、纹理合成方法及其混合的方法。Chan等人提出的整体变分TV(Total Variation)模型也是基于各向异性扩散的,并且它对尖锐的边缘有很好的修复效果。但该方法在图像的平滑区域会产生阶梯效应,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连通性准则。文献[2]提出了基于曲率驱动扩散CDD(Curvature Driven Diffusions)的修复模型,它利用修复点的曲率信息,使用和曲率相关的递增函数,从破损区域边缘向内部修复图像。该方法虽然能够对较大破损区域进行修复,但是容易使图像造成一定程度的模糊。上述两种模型都是利用图像的边界梯度来定义图像的能量函数,从而利用泛函数分析法来求其最小值,所以这两种模型都称为偏微分方程的方法。基于偏微分方程的方法是根据图像中待修复区域的边缘信息,利用热扩散机制沿等照线的方向将已知的信息扩散到待修复的区域中。

随着压缩感知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修复方法也得到了重视。文献[3]通过输入图像的有效数据和大量样本来训练字典,将字典和数据作为先验知识来对图像进行修复。该方法需要训练大量图像样本,计算效率不高。文献[4]把快速算法与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修复算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修复小块缺失纹理的区域。文献[5]提出了结构稀疏的图像修复方法,同时考虑了图像的几何结构和纹理信息。然而,上述方法并没有考虑图像的非局部自相似性和充分利用图像的相关信息,对先验信息的表述能力有限。

矩阵填充MC(Matrix Completion)理论[6,7]是继压缩感知、稀疏表示后又一热门研究方向,它旨在将一个低秩的、不完整的矩阵,利用元素间的相关性,完美地恢复出来。而在文物修复中,待修复文物正是由于出现局部的缺失、损坏或者污损,需要使用图像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本文充分利用图像的冗余信息,将非局部的思想引入到文物修复中,在搜索窗口内,通过比较像素点周围一个矩形邻域内的多个像素点的相似性,而非单个像素点的相似性,找到最为相似的一定数量的相似块,从而构成相似块组矩阵;再利用矩阵填充的原理对其破损区域进行修复。这样,本文把非局部的思想和矩阵填充的方法联合起来进行文物的修复。

本文算法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1矩阵填充

矩阵填充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通过矩阵中的已知数据来恢复其未知或者缺失的数据。它是一个非适定性的问题,如果在没有额外信息调节的约束下,填充的结果有无数多个。然而,当观测矩阵是低秩或者近似低秩时,则可以使观测矩阵精确重构出原始矩阵。

当数据矩阵D中含有丢失元素时,可以通过数据矩阵中低秩结构来恢复出所有元素。假设观测数据矩阵,则MC优化模型[7]可以描述为如下问题:

其中,Ω是矩阵M中被观察到的元素位置的集合,A为待重建的低秩矩阵,PΩ为一线性投影算子,即:

由于矩阵的秩函数是非连续、非凸的,直接求解秩的最小化问题比较困难。因此,问题是一个NP难问题,无法直接求解。然而Candes等[8]证明,矩阵填充并不是一个病态问题,问题可以通过将秩松弛到矩阵的核范数来近似求解,即得到凸优化问题:

其中,E表示在观测矩阵D中未知的元素,把它简单设置为0,τ是一个正则化参数。

MC的问题与鲁棒主成分分析RPCA问题比较类似,很自然会考虑使用增广拉格朗日ALM方法来有效求解MC问题,通过构造增广拉格朗日函数对凸优化问题进行求解秩范数。

然后采用非精确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MC问题,在最小化L(A,E,Y)更新E的时候采用PΩ(E)=0这个约束条件。每一步通过最小化该拉格朗日函数,使用交替方向法求解A、E、Y,则式(4)最小值的求解过程可以转换为下列算法流程:

2非局部矩阵填充

在自然图像中,往往会存在这样的一些图像块,虽然它们处在空间域的不同位置,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结构细节部分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我们称这种相似性为非局部结构自相似性。

在图像块中寻找相似块时,如果在整个图像中进行寻找,则算法的计算时间会比较长。这样,考虑到算法性能和耗费时间问题,选择限制搜索范围,改为在一定大小的搜索窗口中进行相似块的寻找。将找到的相似块转化为列向量,组成一个新的相似块组矩阵。由于相似块组的每列都是近似相似的,所以这个相似块组矩阵为低秩或者近似低秩的,则可以利用图像块之间的结构相似性特点,通过矩阵填充的方法对缺失部分数据进行填充。

在待修复的图像块周围搜索、匹配相似块时,常用的方法是计算两个图像块之间的欧式距离,即计算两个图像块之间对应像素点之间的距离之和。本文采用非局部平均NLM[10]的方法来计算两个图像块之间的相似度。定义两个图像块之间的相似度

,其中Z(i)是归一化系数,h是用来控制自相似度的衰减速度。根据参考文献[11],在本文中也设置h=1。假设v(Ni)是待修复相似块中所有像素点值组成的邻域向量,Ni是以i为中心的固定大小的方形邻域相似块,则两个相邻块之间的欧式距离d(i,j)=‖v(Ni)-v(Nj)‖22。通过多次实验结果对比,当搜索窗口选择过小时,不能找到合适的相似块;搜索窗口过大则耗费时间更长,相似块的个数过大或者过小,修复效果不佳。综合考虑,当选择搜索的区域大小为30×30、相似块取60个时修复效果最好。计算待修复图像块与在搜索窗口内所有相似块的wi,j值,wi,j从大到小排列,取其前60个相似块构成一个相似块组矩阵,非局部相似块的寻找示意见图2所示。

3算法实现

对于文物图像的修复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建立搜索窗口。以图像中的某一个像素点为中心建立大小为30×30的搜索窗口。

第二步在当前搜索窗口中计算相似块矩阵。对缺失图像当前窗口进行分块,利用块匹配法对图像块进行相似块匹配,取最为相似的前60个相似块,将匹配后得到的相似块列向量堆叠成图像的相似块组矩阵Dk。

第三步对相似块组矩阵进行矩阵填充。采用矩阵填充的方法修复受损区域,从而得到恢复后的数据矩阵Dk。

第四步聚合。对缺失图像中所有搜索窗口,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后得到所有恢复后的图像块矩阵,然后对恢复后的所有图像块矩阵进行聚合就可以获得修复后的图像。

算法流程:

本文算法的软件编程方式采用Matlab编程,其中较为核心的步骤在于矩阵填充中核范数子问题的求解。本文采用非精确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相比于精确拉格朗日乘子法速度更快。在求解过程中采用奇异值分解,对分解出的特征值收缩,重构后的值即为核范数的解。

核心代码如下:

4实验及结果分析

本实验的运行平台为Intel Duo e7500双核处理器、主频为2.93 Ghz、内存为2 GB的台式电脑,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通过Matlab R2010a编程实现。

为了衡量经过修复后的图像品质,通常参考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指数SSIM来衡量算法的去噪效果是否令人满意。PSNR值越大,代表失真越少,修复效果越好。SSIM取值范围为0到1之间,其值越大越好,值越大,说明两幅图像的结构越相似。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非局部矩阵填充的文物修复方法,采用释迦牟尼的不同画像作为测试图片,图像来源于网络,大小都为256×256。对文物图像进行不同比例的像素丢失修复、有划痕形式的破损修复和文字去除修复这三个方面的实验,并采用传统的TV方法、CDD方法和矩阵填充的方法进行实验对比。

4.1 不同比例的噪声点修复

图3为原始文物图像丢失10%像素后通过使用不同方法修复得出的结果图。图3(a)为原始图;图3(b)丢失10%的像素,纹理信息已被损坏,破损程度较为轻微,PSNR=34.066,SSIM=0.189;图3(c)为TV方法修复效果,PSNR=29.612,SSIM=0.208;图3(d)为CDD修复效果图,PSNR=43.295,SSIM=0.976;图3(e)为MC修复效果图,PSNR=43.923,SSIM=0.975;图3(f)为本文修复效果图,PSNR=46.241,SSIM=0.990。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算法要比TV、CDD和MC方法PSNR值分别高出16.629、2.946和2.318,SSIM值分别高出0.782、0.014和0.015。除了TV方法不能有效修复图像外,其他几种方法修复效果都还不错。然而本文方法PSNR和SSIM值都要比其他几种方法的值要高,能够很好恢复出原始图像。

为了更好体现本文算法的修复效果,再对原始文物图像丢失70%像素做实验进行对比。图4(a)为原始图;图4(b)丢失70%的像素,纹理信息损坏严重,破损程度较高,肉眼已无法看清原始图像的轮廓,PSNR=25.614,SSIM=0.032;图4(c)为TV方法修复效果,PSNR=24.095,SSIM=0.356;图4(d)为CDD修复效果图,PSNR=33.194,SSIM=0.719;图4(e)为MC修复效果图,PSNR=33.169,SSIM=0.619;图4(f)为本文修复效果图,PSNR=35.682,SSIM=0.819。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TV方法对于不同比例像素点的修复没有效果;在高比例像素点丢失的情况下,本文方法仍然能够有效恢复出原始图像。本文方法的PSNR值要高出CDD、MC方法分别为2.489、2.514,SSIM值要分别高出0.1、0.2。从人眼视觉效果可以看到,本文方法的修复效果图更为平滑,纹理结果保持效果更好;而CDD方法未能有效修复,噪声点较多,边缘还有未能修复的像素点;MC方法也比较模糊,结构纹理丢失严重。从该实验可以看出,经过本文算法的修复,仍能达到人眼可以接受的状态,能够有效修复高比例的像素丢失,可以看到较为清晰的边缘以及丰富的纹理,具有很好的保持结构优势。

4.2 有划痕形式的破损修复

图5为划痕修复实验。图5(a)为原图;图5(b)为有划痕图,上面的划痕损坏严重,纹理信息丢失,视觉效果较差,PSNR=31.014,SSIM=0.277;图5(c)为TV方法修复效果图,PSNR=31.642,SSIM=0.634;图5(d)为CDD方法修复效果图,PSNR=38.131,SSIM=0.925;图5(e)为MC方法修复效果图,PSNR=37.923,SSIM=0.819;图5(f)为本文算法,PSNR=41.271,SSIM=0.958。从图中可以看到,TV方法对于这些划痕不能修复,人眼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还有划痕。相对于TV方法,CDD方法有了很明显的改善,能够很好地去除划痕,但对于边界的修复效果不佳,还能看到很明显的划痕信息。MC方法相对于CDD方法来说效果要差,还有一些很明显的划痕不能去除。而本文算法可以把划痕较好地修复,从而恢复出原图像;对于纹理信息丰富的区域,也能够较好修复划痕,保持原有的结构信息。从实验结果数据来看,本文算法的PSNR和SSIM值也是对比方法中最高的,能够较好地修复划痕。



4.3 文字去除修复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文字去除性能,同样,我们采用TV、CDD和MC方法进行对比。图6(a)为原图;图6(b)为有文字图,文字区域图像的纹理信息被覆盖,破损程度较高,PSNR=37.064,SSIM=0.843;图6(c)为TV方法修复图,PSNR=42.340,SSIM=0.960;图6(d)为CDD方法修复图,PSNR=46.595,SSIM=0.986;图6(e)为MC方法修复图,PSNR=44.877,SSIM=0.968;图6(f)为本文算法,PSNR=47.668,SSIM=0.991。从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到,本文算法修复图像得到的PSNR和SSIM值在对比方法中是最高的。再通过实验局部放大的结果可以看到,TV方法修复的的结果会模糊化,CDD方法在人头边缘有结构的丢失,使用MC方法在去除文字后有一个很明显的文字轮廓。而本文方法既可以较好去除文字,且能够很好保持图像的边缘结构,视觉效果更好。

5结语

本文将非局部均值引入到矩阵填充的修复算法中,充分利用图像的冗余信息,在搜索窗口内寻找相似度较高的相似块,从而转为列向量构成相似块组矩阵,利用矩阵填充的原理来修复图像。通过在不同比例像素的丢失、有划痕和有文字文物图像上分别做实验,并与其他几种算法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本文算法能够最大限度保持图像的基本信息和结构特性,获得较高的PSNR和SSIM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保证恢复图像取得较高的视觉质量。同样,本文方法也可以扩展到视频图像中污点的去除,以及旧照片、影视特技应用中。

摘要:文物图像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使用传统偏微分方法很难有效地恢复文物图像。为了有效恢复原图像,提出一种基于非局部矩阵填充的文物修复方法。该算法充分利用图像的冗余信息,在搜索窗口内,通过比较像素点周围一个矩形邻域内的多个像素点的相似性,找到一定数量的相似块转换为列向量,构成相似块组矩阵。由于相似块组矩阵为低秩或者近似低秩的,再通过矩阵填充的原理对损坏像素点进行填充修复。对于文物图像中出现的不同比例像素点丢失、有划痕、有文字破损的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很好地保留结构细节信息,拥有较好的视觉特性,使目标轮廓边缘特征清晰,有效地恢复出文物图像的原貌,具有良好的修复能力。

关键词:矩阵填充,非局部,相似块,低秩

参考文献

[1]Chan T F,Shen J H.Mathematical Models For Local Nontexture Inpaintings[J].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2002,62(3):1019-1043.

[2]Chan T F,Shen J H.Nontexture inpainting by curvature-driven diffusions[J].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2001,12(4):436-449.

[3]李民,李世华,乐翔,等.基于学习字典的图像修复算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1,32(9):2041-2048.

[4]Zhao M,Li S T.Hybrid Inpainting Algorithm Based On Sparse Representation And Fast Inpainting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2011,5(7):239-247.

[5]Zongben X,Jian S.Image inpainting by patch propagation using patch sparsity[J].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2010,19(5):1153-1165.

[6]Cai J F,Candès E J,Shen Z W.A Singular Valu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for Matrix Completion[J].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2010,20(4):1956-1982.

[7]Lin Z C,Chen M M,Ma Y.The Augmented Lagrange Multiplier Method for Exact Recovery of Corrupted Low-Rank Matrices[R].UIUCTechnical Report UILU-ENG-09-2215,2009.

[8]CandèE J,Recht B.Exact Matrix Completion via Convex Optimization[J].Foundations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2009,9(6):717-772.

[9]Wright J,Ganesh A,Rao S,et al.Robus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Exact recovery of corrupted low-rank matrices via convex optimization[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2009:2080-2088.

[10]Buades A,Coll B,Morel J M.A non-local algorithm for image denoising[C]//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IEEE,2005,2:60-65.

文物修复技术探析 篇3

【关键词】文物;传统修复技术;现代修复技术

前言

历史文物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人为破坏或战争导致的我国目前有大量急需修复的文物,但依靠我国传统的手工修复技术根本无法满足文物修复要求,不仅工作量大,在复杂的修复过程中还会造成文物的再次损坏。为了减少或避免文物的再次损坏,就需要采取新的保护措施,这就要求修复人员在先进修复理念的指导下,熟练运用各类科学修复仪器对不同种类的文物进行具体分析。修复仪器设备是分析了解文物性质、制定修复方案的重要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物修复理念总结出适合中国文物修复的新理念,既有利于研究文物,又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一、中国传统文物的修复1.中国传统文物的修复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因此为我们流传下来成千乃至上万件具有艺术、考古价值的历史文物.各类文物的出现,也就必然要产生相应的修复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文物在传承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年代的久远保存不当,或者由于自然原因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导致文物的残损、腐蚀变形等现象,因此文物的修复也就伴随着文物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也有着长远的历史,近五十多年来,文物修复工作就为考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证实中国的大部分文物只能用中国的传统修复技术来修复,这取决于历史文物本身特有的性质和构造。又由于文物具有多样性,文物修复就具有复杂性,因此,文物修复的技术和手段也就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强、精密度高等特点。

2.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中国历史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是将我国历史上各种文物修复技术的整合与总结,采用录像、摄影等形式,记录我国各类文物高超的修复技术,尤其对濒临失传的技术应格外重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是文物保护的延续,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应制定文物修复的从业资格,从根本上提高传统文物修复水平。国家应制定文物修复规范条例。

二、现代修复技术的应用1.数字修复技术

数字技术是运用科学的先进性为文物修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也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的数字技术遍布生活和研究的各个领域,它是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先进的数字科技支持。数字修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修复、复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利用数字化设备在文物修复的每个环节进行辅助修复工作,包括调查资料,存储数据、模拟复原等环节。它是将一件残缺的文物的完整信息先运用数字化设备扫描,模拟碎片,再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图像的立体拍摄、数字化测量等,最后在电脑中输入相关数据,用计算机的辅助修复功能,将文物归类、拼接,然后进行修补,创建缺损部件的模型,模拟出其外形,从这些采集到的数据中提取原始文物的几何数据,这样就可以降低文物修复的难度、加快复原速度。这种数字化技术的效果比传统的记录测量方法更精确、更有效,而且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文物修复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法。这种新型的数字修复技术对于文物修复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能够全方位的保护文物,以及能为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做出巨大的贡献。

2.三维扫描及快速成型技术

三维扫描是集光、机、电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它运用扫描物体的空间结构、外形和色彩等外部结构,来有效获取物体表面的三维空间坐标,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三维扫描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它不仅在文物保护行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其他行业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相继出土,文物修复工作上升到一个高的层面。文物修复理念是指导文物修复工作的理论基础,因此就需要将中国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同现代高水平的修复技术相结合,总结出一套中国文物修复的新理念。既有利于人类研究、保护文物,也有利于更好地将文物展示和传承下去,从而推动人类对文化历史的认识和对社会演化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涤尘等.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设计与快速复原方法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447-451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 篇4

【发布日期】2009-02-26 【生效日期】2009-02-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核佳士得拍卖行申报进出境的文物相关事宜的通知

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

近日,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在法国巴黎拍卖了从圆明园非法流失的鼠首和兔首铜像。佳士得拍卖行的这一行为违背了相关国际公约的精神和文物返还原属国的国际共识,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感情。

鉴于佳士得拍卖行近年来已有多次公开拍卖从我国劫掠、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的行为,所涉及的文物均为非法出境。为加强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我局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应当认真审核佳士得拍卖行及其委托机构、个人在我国申报进出境的文物。所有文物均应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包括文物所有人的详细信息、文物的流传过程和历次交易证明文件、文物出境证明文件、文物所在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公证机构分别出具的文物权属证明文件等)。未提供合法来源证明或证明文件不全的,不予办理文物进出境审核手续。

二、各管理处经审核认为佳士得拍卖行所申报文物可予办理文物进出境审核手续的,应当书面报经我局批准,并附申报文物的相关材料。

三、各管理处在审核佳士得拍卖行所申报进出境文物时,发现可能为被盗、走私文物的,应立即向我局和当地公安、海关部门报告。

请各管理处按照本通知要求,切实做好相关审核工作。

此通知。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 篇5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传统与现代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纸质文物是彰显文化景观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当前历史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纸质文物年代久远,保存难度大,更应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不断创新传统保护与修复工艺,达到延长纸质文物寿命的目的。纸于西汉时期出现,并在后期衍生出了手工及机械等多种造纸形式。现阶段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需针对颜色、厚度等特征选择修复纸张。依据纸质文物时代、质地及特征来看,保护与修复的纸质文物多集中于麻纸(由麻质纤维制造)、藤纸(由藤本对皮制造)、宣纸(由檀树皮或稻草制造)等几种类型。

1损坏原因

造成纸质文物损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存性差。造纸原料内含植物纤维或其他有机成分,不利于长久保存。(2)温度的异常变化。温度过高会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汽快速蒸发,大大增加保存环境中的湿度,使得纸质文物表面受潮;温度过低会导致空气中水分减少,湿度降低,使得纸质文物难以正常保存。同时,温度的异常变化更使得植物纤维热胀冷缩,极大影响纸张的抗张强度。(3)湿度不均衡。湿度较高会使纸质文物变潮分解,使文字褪色,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科研价值[1]。潮湿的环境易于微生物的滋生,使纸质文物霉变或受潮,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随着水流进到纸质文物内部,形成具有更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加重纸质文物的损坏程度。(4)光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对纸质文物损害极大,容易使其出现纸张变色、变脆等问题。(5)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及硫化氢等。它们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后,使纸质文物更易发生腐蚀[2]。(6)虫蛀。在纸质文物存放期间会发生出现虫蛀现象。此外,糨糊等物质也会使纸质文物的抗虫害能力大大下降。(7)霉菌问题。就目前来看,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利影响的霉菌主要有曲菌、短梗孢、青霉菌等。其中,霉菌孢子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色素,使纸张形成不同颜色的霉菌斑。这些斑点不仅会污染原有图案及文字,还使得纸质纤维粘连到一起,增加了保护修复难度。(8)人为因素。人们长期的翻阅及观赏,造成纸张磨损、汗渍污染严重[3]。此外,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人员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待提升,避免纸张在接受修复的同时受到二次损坏。

2纸质文物特征

现阶段纸质文物主要有以下特征:“纸质文物分类较复杂,主要包括书画、信件、报纸及手稿等,大大提升了纸质文物保护难度。#文物保护价值划分尚未明确,一些收藏机构往往认为年代越久远的纸质文物越具有保护及修复价值。其实此种观点是错误的,文物保护价值远不止体现在其年代上,还体现在文物的艺术性、历史性及时代性等方面。因此,在对纸质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时,应从文物综合价值方面考量。

3保护技术

3.1现代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增长,纸质文物保护技术也衍生出了多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等离子脱酸法由于纸质文物年代久远,其内部具有浓度较高的酸性物质,对纸质文物产生极大危害。现阶段较为常见的脱酸技术为液相脱酸法,在纸质文物的纸质纤维中加入脱酸溶液,从而降低酸性。也可利用甲醇等碱性物质,在不损坏纸质纤维的情况下改变酸性成分,延长纸质文物寿命。但就目前来看,实施等离子脱酸技术时,往往会出现因酸碱中和剂配置比例不合理而影响纸面清晰度的问题。这就需要修复人员加强对酸碱综合溶剂的配置研究,防止添加剂在纸质文物表面停留过长时间[4]。

3.1.2隔绝氧气这属于物理措施,相较于方法”,纸质文物受影响程度较小。氧气隔绝法需通过一定的密封处理,将纸质文物与空气隔绝,防止纸质文物受到光照或有害气体的二次伤害,并防止因温湿度变化而使纸张抗张力降低等情况出现[5]。虽然氧气隔绝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但由于耗费成本较高,且不同纸质文物对温湿度的需求也有一定差异性,因此还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

3.1.3新型加固法由于纸质文物中的植物纤维多属于物质结构,因此在对其加固的过程中也可使用杆菌、根瘤菌等,使其快速生成的新纤维,提升原有纤维新陈代谢功能,并以此提升纸张的坚固程度。就目前来看,此种加固技术在丝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应用较广。

3.1.4多功能加固胶液的应用多功能加固胶液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保护手段之一,其可在不影响纸质文物颜色及质感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加固保护,具有配置简单、操作方便、周期短等优势,极大提升了纸质文物的寿命。

3.2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对比分析

基于纸质文物传统与现代保护修复工艺不难发现,现代保护修复技术不仅延续传统技术的优势,还加入了新技术成分,取得了更好保护修复效果。但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仍然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利用等离子脱酸方式虽然能够能够降低酸性物质对纸张的损坏程度,但其中碱性物质堆积过多,同样也会对纸质文物的寿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3.3保护措施

(1)健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风险管理机制。由于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仍然存在缺陷,且由于纸质文物个体差异过大,存在二次伤害的风险。建议聘请行业专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加强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监管力度,保证修复工作稳定有序进行。(2)控制环境温湿度。结合纸质文物具体需求,对保护修复及后期存放的温湿度进行及时的调控。一般情况下,纸质文物最适宜的温度为14~24°C,湿度则是5%左右。(3)控制光线及气体的侵害。为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有效性,应对光线及气体进行合理控制。同时,在纸质文物存放库房中,应尽量选择较小的窗和较厚的磨砂玻璃,并安装双色窗帘。在纸质文物展出过程中还应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损坏,并在普通光源上涂抹一层可吸收紫外线的过滤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光导纤维照明。在展示空间增设空气过滤设备,定期清除屋内灰尘,并用软布或排笔等清除纸质文物表面灰尘,最大限度保证纸质文物的清洁性。(4)注重对纸质文物的杀虫灭菌。基于当地气候环境及纸质文物的存放条件,制定出阶段性的杀虫灭菌计划,在不破坏纸质文物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灭菌技术。现有杀虫灭菌方式主要分为物理法及化学法两种,需要结合纸质文物结构特征及保护需求选择不同的保护方式。(5)注重纸质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为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有效性,还应从注重纸质文物人才培养方面入手。第一,基于纸质文物工作特征及需求,严格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基于人才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第二,针对纸质文物保护新技术及理念,定期进行教育学习工作,确保其能够充分掌握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第三,将业绩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进行有机融合,明确人员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的掌握情况,并以此在纸质文物保护期间营造出积极严谨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提升纸质文物保护质量与效率[6]。

4结束语

随着学界及大众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认知度不断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质量及效率也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于纸质文物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年份,合理安排保护维修顺序。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保护修复技术,提升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有效性,以便增强纸质文物的利用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 篇6

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

各委、办、局,各区、县文化(广)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上海市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的规定,经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意,现将2011年上海市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工作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

(一)具有本市户籍(或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1年以上),在本市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文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二)今年已达到退休年龄或已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列入申报范围。

(三)评审专业包括考古、专职研究、文物鉴定、文物保管、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博技术和文物经营等。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条件,按《上海市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规定执行。

(二)申报文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须通过本市职称古汉语(中级)考试(或全国职称外语C级考试)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试要求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三)按《上海市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规定,今年须完成规定的8学分继续教育课程。

(四)聘任现职期间工作考核合格及以上。

(五)先聘助理馆员,后取得相关学历的,在取得学历后聘任助理馆员不得少于1年,并符合学历和资历要求的,亦可申报中级(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六)文物经营专业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还须取得上海市文化人才认证文物经营专业(中级)合格证书。

(七)从其他相关系列转到文博岗位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需在文博岗位上工作满一年以上,并符合本专业要求,可申报转评文博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八)按上海市人事局(沪人【2007】54号)第四条和《上海市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第十一条之规定,对申报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虽未达到规定学历和职称古汉语(或职称外语)及计算机规定水平,但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确有一技之长,且从事文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的,可由本人申请,两名副高同行专家推荐,经市职称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亦可进入评审程序。

(九)大学专科及其以下学历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须进行论文(著)答辩。答辩时间另行通知。

(十)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历计算到2011年12月底。

(十一)上一年度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未通过的,一般不予受理,在今年取得以下业绩和贡献之一的除外:

•• •

1、取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具有个人证书的;

2、作为项目或课题主要参加者,完成省部级以上攻关项目或课题,并提交立项(课题)及项目(课题)完成的相关材料;

3、作为第一作者完成专著1本(部)或独立完成论文两篇以上,并公开出版或发表的。

三、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人应提交的材料要求

1、《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3份,该表可在“21世纪人才网—公共人事服务—表格下载”栏中下载;

2、本人撰写的《业务工作报告》12份,要求参考《业务工作报告撰写提纲》(附件一);

3、现职务任期内,专著1本或论文2篇,要求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或省市级以上学术交流研讨会上宣读的,并填写《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主送(答辩)论文(著)登记表》(附件二)。作为主送专著或论文,只需选择1部或1篇;

4、各类证书

①学历学位证书及学历验证证明 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只聘不评的除外)及聘书 ③职称古汉语(或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合格证书 ④继续教育学分证明

⑤专业技术成果、获奖证书及业绩证明材料 ⑥身份证、通讯地址、联系方式

5、签署本人诚信证明(附件三);

6、本人近期二寸照片一张(背面写上姓名)。

(二)对申报人所在单位要求

1、单位对申报人撰写推荐报告,字数不少于800字,并注明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缺额情况;

2、单位对申报人填写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的内容进行核实,在“业绩、论文、论著等情况核实意见”和“学历、经历等情况核实意见”栏内按实填写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及单位负责人章;

3、单位对申报人提供的各类证书及证明材料原件进行核实,并在复印件上加盖单位人事(组织)部门章,原件还与本人;

4、单位须提供的证明材料:

①申报人考绩档案,该表可在“21世纪人才网—公共人事服务—表格下载”栏中下载

②与申报人签订有效期内的聘用(劳动)合同

③申报人单位地址、邮编、电话,材料报送人姓名、联系方式 ④需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5、档案由外单位管理的,单位应负责将申报人的申报材料送交档案所在地进行核实盖章。

四、申报材料要求和受理

(一)报送材料时,将送评材料装入档案袋内,并在袋上贴上《文博系列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目录》(附件四)。

(二)除《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16K纸)外,其他材料请用A4纸。

(三)经审核后的申报材料,由单位人事(组织)部门的同志于8月22日—31日(双休日除外,上午9:00至11:00,下午1:30至3:30),送至上海博物馆人事处(人民大道201号)。

(四)评审费500元/人,报送评审材料时一并交付。

五、评审结果和资格证书

(一)评审结果由上海市文物局通知各申报单位。

(二)评审通过的文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印制。

六、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723500转628、631 •• 联系地址:人民大道201号 ••••联 系 人:金先生、裘女士

邮政编码:200003

七、其他

本通知及附件可在21世纪人才网()“政务公告”栏内查阅。

附件:

1、《业务工作报告撰写提纲》

2、《文物博物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主送(答辩)论文(著)登记表》

3、《承诺书》

4、《文博系列申报馆员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目录》

上海市文物局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 篇7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制作工艺, 与该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 从传统文物的制作到相关的修复技术, 以及后人对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见的有对于一些书画的装裱技术, 对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复以及一些传统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复, 无论哪一工艺过程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也是历史上国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及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呈现流失或者濒危的状态, 对其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对该种技术的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 对文物的保护及历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和文物的制作、复制工艺是我国所独有的, 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再现, 是中国历史信息和文化的载体, 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种类是多样化的, 而所涉及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 因此, 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及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种工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 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与国际相接轨, 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实现中西技术的完美结合, 使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 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上所必须的。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 对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 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便有了对一些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随着历史的发展, 在每一时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复和复制工艺的代表人物和流派, 他们为我国文物修复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初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 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封闭性等使得该种工艺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之后, 博物馆的建立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等, 使得文物修复技术成为博物馆的一种必然需求, 为我国博物馆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复等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但是, 从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种附属技术, 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物修复技术仍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使我国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必然的要求。对于该种技术的保护, 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 将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的投入来完成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深入民间, 挖掘民间流传的传统修复工艺, 在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 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并且整编成册, 进行必要的辨别, 从而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应制定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 为技术的传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术保护的同时, 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特点和方向, 将文物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 推进技术的健康发展, 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 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国际化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 也传播到了海外, 对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文物修复技术也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更多的是以一种民间工艺的形式存在, 以家庭内部传承的方式存在, 使得相关的资料相对欠缺, 从而使在国际上影响不如日本等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应该满足本国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需求的同时, 还应该更好地走出国门, 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为实现其该种国际化, 便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 注重国际化的宣传, 并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推动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不断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贾文忠.无形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J].中国博物馆, 2002 (4) .

[2]程娟, 钱晋, 钱钶.基于VR的古陶瓷文物建模与逆向修复技术数字化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2 (3) .

[3]张晓彤, 王云峰, 詹长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 (1) .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 篇8

对古代器物的鉴定可以使考古工作者了解当时当地的经贸、文化以及科技发展等情况;也可以帮助文物保护修复人员选择适当的保护修复材料。通常实验室检测分析包括表面微观形貌观察、组成成分以及结构分析。目前已有的分析技术有实体显微镜、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X射荧光、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电子显微探针等。这些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出文物材质的成分与结构。

一、形貌观察

(一)偏光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最初用于研究矿物与岩石的薄片。其构造与实体显微镜基本相仿,其中最特别的是增加了两个可产生平面偏光的(只在一定方向上振动的光波称为偏振光)偏光片,根据晶体光学原理,通过可见偏振光透过晶体产生的光学性质及其常数测定。偏光显微镜是鉴定珠宝玉石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能够迅速分辨出人工与天然宝石。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应用光学显微镜来观察被测样品的显微组织,借以弄清组织、成分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指导科学研究。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显微分析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显微镜的分辨率更是如此。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其分辨率从光学显微镜0.2μm扩展到纳米级。

其构造是一束高能初级电子束通过磁扫描线圈,在被测物体表面有规则地进行扫描运动。高能初级电子束与文物表面相互作用时,会产生背散射电子流和次级发射电子流,这两者都携带有文物表面微观结构的全部信息。背散射电子是一部分初级电子与表面层原子核电荷法和弹性碰撞后偏离出来的高能初级电子,次级电子是入射电子束中的另一部分初级电子与核外电子电荷发生非弹性碰撞时,高能入射电子丢失部分能量后弹射出来的低能电子。来自文物表面的背射电子可用半导体探头接收后变成电信号,但次级电子必须先让它们通过带正电的金属丝网加速后才能被探头所接收。将探头电信号放大投射于荧光屏,荧屏上便显示出被测文物表面的微观结构的放大影像,最后将此影像拍摄成相片。实际上,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是利用能量较弱的次级电子流,但当需要获得有关表面层的化学成分信息时,则必须用高能量的背散射电子流。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主要部件必须保存于高真空系统中,它的优点是对样品无破坏性,检验面积大以及可以分析表面成分。

扫描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于各类材质的文物研究中,如瓷器烧结工艺、金属锈蚀产物、纺织品纤维结构等,可以从微观信息中揭示文物包含的内在信息,是文物科学研究与科技鉴定必不可少的仪器。

二、结构分析

(一)晶体X射线衍射光谱

X射线亦称伦琴射线,是一种横向电磁波。它的波长在0.001-100nm之间,而用于X射线衍射分析的波长一般在0.05-0.23nm,最常使用的CuKa和FeKa线,辐射的波长分别为0.154178nm和0.193728nm。

对于任何一种结晶物质,其内部质点总是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地重复排列,而且其重复周期与X射线的波长属于同一数量级。因此,当X射线通过晶体时,晶体便作为一个三维光栅而产生衍射效应。对于任何一种结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内部结构,当与其他种类结晶物质比较时,没有任何两种结晶物质的晶胞大小、质点的种类和质点在晶胞中的排列是完全一致的。当X射线通过晶体时,每一种晶体物质都有自己独特的衍射图谱和衍射数据。这些特征以其反射面间距d值和反射线相对强度I/IO来表征。其中d值与晶胞的形状和大小有关,I/IO值与质点的种类及其在晶胞中的位置有关,所以任何一种结晶物质的衍射数据d和I/IO是晶体结构的必然反映,可以根据这两组数据鉴别结晶物相。

X射线衍射分析有单晶法和粉晶法两大类:单晶衍射法主要应用于研究单晶体晶体结构;粉晶衍射法主要用于结晶粉末及其集合体的物相成分、结构状态等。自然界及人工合成的物质大部分呈粉晶状或粉晶集合体状。

常规X射线衍射分析要求的样品量相对较大(约几百毫克),经研磨成200目后(指颗粒的精细程度以通过200目筛为标准),压制在铝制样品框或玻璃板样品槽中,放入衍射仪的测角仪中心的样品架中进行分析。在进行文物分析时,如果取如此大量的样品,将对古代文物造成永久性破坏。为此,采用一种沿一定晶面切割的单晶硅片样品板,这种样品板在50°-120°间20测角仪扫描范围内没有任何衍射峰,而且背景值很低,分析用量少,一般仅需几毫克样品,较适合微量文物样品的分析。分析时,将样品仔细放在单晶硅片的中心部位,并滴上少量无水乙醇,待乙醇挥发净后,样品就贴附在单晶硅片上。然后,将载有文物样品的单晶硅片样品板插入衍射仪样品架中,制样过程即告结束。分析结束后,将单晶硅片样品板取出,用小刀把样品小心刮入载玻片中做长期保存或供以后分析使用。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青铜器锈蚀产物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埋藏环境以及腐蚀病害成因,进而可以对其年代和出土地点加以佐证。

(二)红外光谱法(FITR)

红外光是波长为0.5-1000μm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当物质分子中某些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相同时,该物质的分子就要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光发生跃迁。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近十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用于红外光谱测试的样品可以是液体,或是固体。但一般情况下需要先进行分离和纯化,尤其是必须干燥。可通过解析红外光谱图中的特征官能团的吸收波长来推测分子结构,采用未知物与标准红外光谱图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未知物种类。

对于有机材质的文物(如纸张、纺织品的纤维以及有机颜料、染料),都可以通过红外光谱进行结构分析研究,然后确定其组成部分。

三、成分分析——元素X射线荧光光谱

当某些物质被某种能量较高的光线,例如紫外光照射后,这种物质会立即发射出各种颜色及不同强度的可见光,但是当入射光停止照射时,这种光线也立即消失,这种光线称为荧光。物质发生荧光时,所辐射的能量比入射光所吸收的能量小些。如果以X射线作为激发手段来照射样品,样品会立即发射次级X射线,这种次级X射线叫做X荧光射线。

其产生机理与特征X射线相同,只是前者采用X射线作为激发手段,因此其本质上就是特征X射线,因为只有当入射X射线的能量稍大于样品原子内层电子的结合能时,才能激出样品原子的内层(如K层)电子,此时外层电子(如L层电子)落入内层空穴(如K层空穴),就有能量△E=EK-EL释放出来,如果这种能量是以辐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的就是Ka射线,即荧光X射线。

莫斯莱首先发现荧光X射线的波长与元素的原子序数z有关,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荧光X射线有规律地向波长变短的方向移动,莫斯莱定律指出了荧光X射线的波长与元素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并且不同元素的荧光X射线居各自的一定波长值,与试样的化合物状态无关。在分析中,对于定性分析仅要求样品固定好,以防样品在真空中扩散;而对于定量分析,因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是一种相对分析法,被测量样品必须与标样的条件完全或基本一样。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X荧光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X射线荧光技术用于瓷器的元素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物烧造工艺的相关信息,对于窑址的判定和时代特征研究都能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对于瓷器的作伪也有很好的辨识能力。

四、仪器联用技术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推荐阅读:

文物建筑05-08

文物普查05-17

文物博物06-07

陈列文物06-08

文物修复08-04

文物鉴定工作07-12

可移动文物08-19

文物保护法08-25

出土文物09-01

辽代文物概述06-05

上一篇:创意广告解析下一篇:交通事故自愿调解的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