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精选12篇)
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篇1
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新世纪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似乎一脚就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
我身边的每一位教师的观念在逐渐地更新,角色也在悄悄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憧憬着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期待着自己撒下革故鼎新的种子,使其沐浴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孕育吐苗,拔节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我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我就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吧。那么,如何构建音乐学科的绿色课堂,从而真正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心里去。
“人”,是最主要的。教育,应该关注人,应该真正把“人”作为一个关注的核心。“以 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更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新人文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
或许是因为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平时,孩子们往往把音乐教师看得比较特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与生俱来的“条件”,学会格外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时刻激励学生,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把课堂作为师生互相关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舞台。我们常说,要把孩子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这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注孩子们,更重要是从心理的角度和高度关注孩子们,课堂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孩子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中,更能让孩子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需要“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只有教育本身的智慧,才能培养智慧的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新课程的介入让他们有了更多施展天性和才华的天地,但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常规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有!确切地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聆听音乐不能做到静听;跟着节拍做动作时,部分学生过于兴奋自由,任凭老师喊破喉咙也停不下来;或者是耳朵不去听音乐,管自己乱跳,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回答问题时,只管自己的答案,而不愿仔细地去倾听其他小朋友回答的内容,或者是趁机乱说乱讲,忙成一团;为歌(乐)曲伴奏时,某些学生拿着乐器乱挥乱舞;同学间相互点评,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同伴的行为,会出现相互取笑的现象„„等等之类的出现在音乐课堂上的常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追求的音乐性,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
由此可见,新课堂内,培养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良好的学习常规首当其冲成了教学最基
本的要件。
教育活动首先是一种运用教师智慧来培养学生智慧的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位智者,通过智慧育人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和创新智慧。智慧型音乐教师首先是立志为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师,她除了必须要有一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艺术技能外,她更应该是有深度、有内涵的音乐教师:总之,构建绿色音乐课堂,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美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美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甘心自然的“美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美的品位”,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的人格”。愿音乐教师队伍中的我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绿色音乐课堂,真正享受音乐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篇2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人”, 是最主要的。教育, 应该关注人, 应该真正把“人”作为一个关注的核心。“以人为本”, 就教育而言, 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关爱人, 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 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 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 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 更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新人文本质,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 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 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 “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或许是因为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 平时, 孩子们往往把音乐教师看得比较特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师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与生俱来的“条件”, 学会格外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学会时刻激励学生, 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 把课堂作为师生互相关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舞台。我们常说, 要把孩子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 这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注孩子们, 更重要是从心理的角度和高度关注孩子们, 课堂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征, 孩子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中, 更能让孩子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做会思考的“智慧型”音乐教师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前提条件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 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 (乐) 曲伴奏时必须和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追求的音乐性, 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 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 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 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 在这个基础上, 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 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 新课堂内, 培养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良好的学习常规首当其冲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 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是构建绿色课堂的重要所在
1. 思想认识:
课改中我们似乎更多在关注课堂音乐教学改革, 其实这只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在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常规的强化和改革。
2. 创导、优化崭新的学习常规:
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课堂教学及其培养出来的求“静”、求“齐”、求“严肃”的音乐学习常规观念, 提倡营造民主的、愉悦的、激励的、竞争的教学氛围, 更新音乐常规观念, 把好常规尺度, 落实常规改革,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总之, 构建绿色音乐课堂, 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美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美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美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美的品位”, 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美的人格”。愿音乐教师队伍中的你我都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绿色音乐课堂, 真正享受音乐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出一套“五字渐进法”的教学方法, 经过尝试, 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此法重点抓住五个字:悟—省—探—钻—合, 强化语知记忆能力、语段阅读能力、写作动手能力的培养, 达到既能应付考试, 又能提高能力的双重效果。
“悟”是建立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的感悟。通过自读, 明白哪些字形、字音、词义、文段需要记忆, 了解文章的学习目的和重点是什么, 体会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教师不必急于评判, 这样既能保护发言者的积极性, 又能让听众结合别人的回答引发更全面的思考。
有太大的悬殊, 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作准备。
“探”就是发动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究。由于有了前面的两个过程, 学生间相互讨论就有话可说, 便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离位探究。教者此时要做到能放能收, 控制好局面。鼓励学生对争执不下的问题举手请教, 教者及时予以分析或解答。如果发问较少, 教者不时的可以抛出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教者引导得好, 就会达到“场面热闹却不嘈杂, 思维活跃却不涣散, 目标深地去思考, 达到触类旁通。如果在引导理解过程中, 多数学生仍抖不开包袱, 教师可以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发问, 并加以指导。
“合”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是各种理解能力的整合。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分析课文,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去独立地阅读理解有关语段。高屋建瓴地驾驭语段内容, 了解语段阐述的主要内容、表现的主题、语段的层次、上下文的联系、精妙的词语、重点文句的含义及作用、重点字词音形义、语言的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渐进法的运用
请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去 篇3
难过之余,我开始反思:语文课到底怎么了?是教材的问题?中学教材里的课文是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都是大家的手笔, 篇篇文质兼美。是学生的问题?不大可能。学习是人的基本需求,语文本身能感动人、娱乐人。难道是我们老师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可是个个不同凡响:睿智博学,口若悬河,分析课文头头是道!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我迷惘,我困惑。
那是一个平常的下午,一堂普通的语文课,要学习的课文是莫泊桑的《项链》。像往常一样,我打算先介绍作者,然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最后欣赏课文结尾的艺术。课堂进行到第二个环节,学生复述故事。那位学生很流畅地把故事情节复述了一遍,我准备请他就座时,他忽然说有一个问题。这是我意料之外的,但我很高兴,鼓励他说出来。他说:“当佛莱思节夫人得知为了赔自己的一挂假项链,玛蒂尔德经历了十年的艰辛时,她感动极了,抓住玛蒂尔德的手,把真相告诉了自己可怜的朋友。这里作者为什么用的是‘感动’这个词呢?”
短暂的沉默之后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情绪高涨,神采飞扬。不用我指名道姓叫他们发表看法,他们已经在座位上热火朝天地议论起来了,都认为作者在这里用这个词语不准确。有的主张改为“惊讶”,有的认为应该是“悔恨”,有的觉得应当是“自责”、“内疚”,也有的提出改为“同情”等。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出这么多的意见,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而且把这些词语放入句中,于情于理都是可取的。我不禁为学生思维的多元、敏捷而惊叹。在肯定了他们的思考之后,我把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的两句话告诉学生:“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表达愈是接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然后我开始启发学生:也许莫泊桑就是特意运用“感动”这个词语的,想表现的正是某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
于是教室里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而我需要做的只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然后静静地等待,等待他们思考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三分钟后,有同学举手,说是不是佛莱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的勇敢和诚实感动了?我点了点头。继续发问:当初玛蒂尔德来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说“也许我早就要用它了”,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次同学们很快领悟到原来佛莱思节夫人是经常戴着这挂假项链出入各种高级娱乐场所的,是常常借了这赝品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赞美的。我追问:“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有同学接过话茬答道:说明被人羡慕的上流社会处处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我又问,玛蒂尔德来借和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都没有把真相告诉给玛蒂尔德,这又说明了什么?有个别学生反映很快:说明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触及灵魂的蜻蜓点水式的,看似彬彬有礼的背后却是人心的冷漠。学生的概括真是太好了。
这一节课就在师生的合作中生成。它完全打乱了我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可是我看到学生们深入思考了,积极作答了;听到了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堂完全没有预设的课堂上,有思维火花的闪现,有智慧的碰撞,有知识的交流。这比我天花乱坠说上半天小说的主题之类要有意义得多。我相信这样的自主学习的课堂留给学生的东西会很多,这堂课肯定没白上。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天生应该为同学所喜爱。中学阶段的语文课过多地强调了其工具性,忽视甚至忽略了它的人文性。这导致了语文课魅力的丧失。要想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去,就要紧抓住课文的人文性,想方设法呼唤起学生心中对人文精神的审美需求。为此,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诗意很强、情感较浓的诗文,宜采用诵读法。如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我淡化对课文的分析,坚决把朗诵进行到底。师生在诵读时,尽可能做到入情入境,将自己化为史铁生,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那一行一行的文字从自己的灵魂深处流淌出来,把课文当成自己的心灵独白,只有这样朗读才会渐入佳境,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才会被拨动。我先让学生读,有个初步的感受,然后把中央电视台朗诵比赛上选手的朗诵放给大家看、听。名家的朗诵仿佛给学生做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当朗诵者声泪俱下时,学生也情不能抑,竟轻轻啜泣起来。这就是朗诵的力量。它也许是一种最简单的教学方式,可它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诵者的每一个语音都会重重地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会直达学生的灵魂深处,会像电流一样击中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一次次“地震”。如果语文课让学生的心灵颤动了,我想这一定就是一节成功的课,是上到学生心里去的课。
针对篇幅较长、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剧本等,宜从细节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自己领略课文的精彩。有的学生课前没有预习习惯,教师又觉得课文相对较长,课堂上阅读浪费时间,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叫个学生把故事情节复述一下,然后就开始详细分析课文了。这样的分析再精彩,也不会上到学生心里去。首先,这样的分析可能学生根本不需要。因为有的学生正利用课堂时间自己在默默地浏览课文呢,教师的精彩分析他根本没听进去。其次,这样的分析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对课文的仔细阅读,没有对内容的相当程度的了解,贸然地去听教师分析课文,学生要么如坠云里雾中,一片茫然,要么只能领略十之一二,不得要领。最后,这种分析更有可能是学生根本就不感兴趣的。学生初次阅读中,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也许并不是教师正在传授的内容。于是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没精打采,兴致索然。所以在上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多次阅读课文,对课文的情节烂熟于心。这样下面的分析才不至于架空。分析课文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悟”,尽可能地运用全班的智慧解决问题。总之,要让教学活动进入“自由王国”。
如学习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时,小说描写葛朗台扑上女儿的定情物——镶着金板的梳妆匣,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女儿阻止。有下面一段对话:
“父亲,不能动呀,你教我见不得人啦!父亲,听见没有?”
“老爷,求你!”母亲跟着说。
“父亲!”欧也妮大叫一声,吓得拿侬也赶到了楼上。
学生提出这段对话只有女儿的哀阻、妻子的求告,为什么没有葛朗台的应答?初一看,我也觉得难解,但结合葛朗台的性格和当时他的关注点一细想,发现答案其实也不难得出。于是我鼓励学生设想当时的情境,联系课文后面的文字去思考,学生终于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原来,此刻的葛朗台一心只在梳妆匣的金板上,即便天塌地陷,他也无暇顾及,哪里还能听到女儿、妻子无力的哀求?当然不会给她们应答。他在干什么呢?也许在寻找匣上的缝隙,终于找着了,所以,女儿大声惊叫:“父亲!”这里作者把葛朗台的贪婪、无情,活脱脱地画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一个细节的发现源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而就是学生发现的这个细节点亮了整个课堂。它教给了学生读书要会疑、善疑,更教给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课文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一些历史底蕴较深厚的散文,教师要用丰富的语言去还原历史,用饱满的激情去诠释作者的见解。文学不会复述历史。作者写历史题材时,会有所剪裁,略去一些史实,增加一些自己的情感、主张、见解等。学生会由于史实的欠缺而有一些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做一些必要的补充。而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可能差距较大,如果干巴巴地介绍史实,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板滞。要想让暗淡的历史事件重现光泽,要想让远去的火热的生活和鲜活的面容在学生脑海中闪现、定格,就需要教师用丰富的语言再现当年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和昔日人物的音容笑貌、生平事迹。当教师把当年的那份真实的生活摆在学生面前之后,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见解和主张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比如余秋雨的《道士塔》,学生初读就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感染,教师要把这份感染强烈化,持久化。为此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把敦煌文物的价值赞美到位,要对外国强盗盗宝的恶劣行径作较为详细的补充,要把满清政府和官员对国宝的漠视程度渲染充分,并在此基础上怀着屈辱之情朗读课文中介绍国宝流失数字的那一节文字,然后哀哀发问: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你们心里涌起了怎样的感受?最后铿锵有力地宣告:“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从心底发出一声‘我好恨’!”这样学生心中的“我好恨”才会落到实处,才会得到升华。
语文课上到什么程度,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语言。好的教学语言能黏住学生的心,它有声有色,能让学生感受到“杏花春雨江南”的烂漫春光,也能让学生领略到“白马秋风塞上”的苍凉之境。它能穷形尽相,让学生人在教室,心恰如平原野马,身似不系之舟。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把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为第一要务。
教无定法,但有规可循。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语文教师不是牧师、法官,而是思想相对深刻、情感更为丰富的人,是有一定阅历的人。语文教学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一篇篇课文帮学生成长,助学生认识社会、人生和人性的。如果课堂教学能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出发点,教师能做到心中有文,目中有人,言之有文,我想语文课堂离理想课堂就不远了。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 篇4
本书开篇就讲道跟孩子沟通先要懂孩子的心里,在和孩子沟通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 的心里,一味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成人的表达方式和孩子交谈,无异于对牛弹琴,只有了解孩子在相应年龄段的心里和行为特征才能有的放矢,触动心灵,达到亲子沟通的效果。书中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里,都非常的贴合,特别是8-9岁孩子参与感强的这段很有道理,孩子虽然小但是应该从小培养主人翁意识,爸爸妈妈不能包办一切,要养成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家这点上很缺乏,所以一定要鼓励支持给她机会为家里诸多事情出谋划策。
第二章讲道了解孩子的性格,只有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个体,交流才会更加顺畅,对于暴躁型的孩子要当灭火器浇灭她的火气,内向型的孩子要做金钥匙打开她的心扉,对于活泼开朗的孩子要多多鼓励,对于敏感的孩子要柔声细气,脆弱的孩子要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自卑的孩子要帮他扬起信心,高傲的孩子要及时纠正偶尔鼓励。
心平气和才能打开倾听大门,有时候上班累了,下班以后就会把情绪带回家,忙碌和烦躁有时候会伤害到孩子,只有发自内心的爱和接受才不会有怨言。和孩子进行角色互换也是个不错的想法,文章中思雨小朋友经常无理取闹乱花钱要妈妈买这买那,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和思雨互换,让思雨做一天妈妈,这个方法达到了妈妈预期的效果,让思雨认识到妈妈不给他买文具并不是因为吝啬,而是钱实在不够花。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思雨一样只知道花钱而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更不知道钱是很容易花完的,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孩子不听话时不要心急,要分析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如果按照适合孩子心里发育特点的方式与孩子交流,那么他们一定会非常乐意采纳我们的意见,让亲子之间的相处更加愉快,和谐。书中还提到孩子说话时不轻易打断他,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当孩子说话时有时候我会嫌她嗦或是有其他事打断她,她总是一脸愤怒,换位思考下确实如果当你兴致满满讲一件事情,而对方却心不在焉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感受,特别是对于孩子倾听她的内心想法尤为重要。
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奖励,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积攒了很久的钱,只为了买爸爸一个不加班的夜晚,这个广告让人不胜唏嘘,孩子的成长不可逆转,童年也很短暂,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这是比任何昂贵的礼物更加珍贵的奖励!
把阳光捧在手心里 篇5
午后,几缕阳光温温柔柔地洒进我孤寂而落寞的屋子里,我赶紧撩起窗帘,迎接她们的到来,轻轻摊开芊芊玉指,把阳光捧在手心里,顿时,温暖遍布全身。
一缕阳光里,有着我读不懂的韵味。一缕阳光里,蕴含了我对你的相思之情。一缕阳光里,深藏着你对我的真真情怀。
那日你突然的来电,往日情怀如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原本这么多年,我以为我可以轻易的忘却你,没想到过了这么久,你突然闯进我的生活,让我不知所措。
印象中,你依然眉清目秀,温文尔雅的个性,彰显着你温柔的气质。我不知道这些年你在哪里漂泊,怎么又突然想起了我?
此时,写下这些只言片语,我不知道是什么心情?说不清,道不明。为什么还是没有忘记你?那些年的情谊真真切切的浮现在脑海里,像电影般在屏前闪闪发光。(
原本在你单纯的世界里,一直向往有我这么一个温柔而善良的女孩儿。可是,我们却有缘无份。那时,只因我的心里有了别人。我的世界里没有你停留的位置,于是,你只好远远地看着我,想着我,爱着我。
你说,我如同天底下的一缕阳光,是那么柔,那么暖。你说,如果我的世界里能够有你驻足的角落,那该有多好!我为你的话所感动,我为你的.情所打动。
在朋友那听说,你一直没有恋爱。尽管家人不断的催促,可你的心始终没有为谁动摇,除了我。你说,这辈子非我不娶。你说,一生只为一人,而这个人便是我。回想那些年你说的话,如今我的心无不感动着。
不是不爱,是爱来得太晚!如果当初能够早早地遇见你,如果当初你能早点走进我的世界,我想或许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那些年,只要我不开心的时候,一定有你陪着。你是除了他之外,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总是为我排忧解难,在你面前,我总是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和你相处的时间,是那么的美,可也是那么的短暂。如果不是因为突然的联系中断,或许这些年我不会过得这么潦倒。至少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是富裕的,有了你我不会如此孤单。可惜,我早已失去了你,
资料
这些年为着一段心酸的感情,为着一个我爱的男人,失去了自我。
从来没有想过我会爱上这样一个男人,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过着如今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那些年我在你面前,做着美好的梦,如今早已散落天涯。我知道你还想着我,我知道你还爱着我,可是我们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我知道你的等待变成了这个季节里最忧伤的故事,我没有为你擦眼泪,我没有为你抚平心伤,我没有为你带去笑容。我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在这里听着属于我们的歌,写着属于我们的故事。
你见到我的时候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地给了我一个拥抱。你搂着我单薄的身子,还有那屈指可数的青丝,你的眼泪偷偷地掉了下来。我笑着告诉你说,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说你又怎知我的心呢?你的心早已为我千疮百孔。你说这些年,你守着孤寂的夜,夜夜难以入眠,相思的惆怅无人能诉!其实,我想说,我的心又何尝不是。这些年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心里何曾快乐过?我不知道,我不知那些所谓的幸福有几分真,有几分假!我们都是苦命的孩子,各自奔走在天涯的两端,过着无人能晓的日子。你说,哪怕这辈子不能拥有你,像如今这样能够远远地看着你就好,只要我过得好你就放心了。其实,你也看出了我的生活,不是你所期待的。你想象中的我应该过着无忧的生活,有个爱我的男人呵护体贴着我。恐怕如今的我让你失望了,更多的是让你担心了。谢谢你这么多年还一直挂着我,我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呀,能够得到你如此的倾心。
“这辈子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真心待你了,哪怕是你最爱的人,他也带着面具……”你看到我的签名,你对那个男人有了丝丝怀疑。你说恐怕他对你不好吧,不然为何你会有如此感慨?我真的无言以对。其实,我说这话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我恨那个男人他的心没有给我,我恨自己太无能,竟然不能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如果不能好好地爱,那么能不能彻底的走开?
你说如果过得不好,就来我身边吧,我的世界随时为你敞开。谢谢你的爱,谢谢你的关心。只是,这些年在一个人身上倾注太多的情感,怕只怕放下太难!你说,一切都由我自己来决定!无论何时,你都会尊重我的选择!突然在我柔弱的心里,有了一丝愧疚感。这么多年,一直有一个人深深地爱着我,我居然无视你的存在。我甚至如果不是因为那通电话,恐怕你早已沦落在我遗忘的角落里。
把花种在自己心里作文 篇6
花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历过残酷的现实仍坚强的在天台迎着风,着一排排的花失去了昔日的主人,他们期待主人回到身边,给它们浇水微笑。那栋楼有个小女孩7岁,扎着马尾辫,很是可爱。无意中发现了那么多的花,从此,他便开始照顾他们。他乡抚慰失去了主人的花儿们。
现在正值三月,春天来了,花儿们的春天也来了,花儿们有了新的主人,和老奶奶一样的好人。小女孩很可爱,每天晚上都会提着大水壶一遍一遍往天台跑,他还会给花儿们唱歌。他还记得老奶奶告诉过他声音好听呢!可是,明天他就要跟妈妈去别的地方了,他是最后一次看花儿们婆娑的点头了。在阳台,我清楚的看见女孩蹲在花儿边哭泣。
我笑了,打心底里的笑。这花还会有主人吗?呵……7岁的小女孩也太天真了,这花会自己生长的,没人照顾也一样可以。
那天晚上,我在阳台站了好久好久,我看到小女孩无数次俯向花再伤心的低下头,一次次地浇灌这花,好像要把花儿们一生需要的水都一次浇足了,让花儿们不再以来人们的照顾般。看着她,我在心里无数次忐忑,也许,这就是花儿们的归宿吧,他们注定没有主人。
第二天早上,阳光透过窗帘,射进房间,昏黄昏黄的美。花儿也在汲取阳光吗?小主人走了吧。妈妈买菜回来,还抱着一盆花。“我上楼看到每户人家门口都有一盆花呢!还写着一张纸条。”我拿过纸条,上面躺着歪歪斜斜的几个字:请你们用心去照顾它,我能感觉到它的,他一直都种在我的心里!
把花种在自己心里作文 篇7
——题记
在我心里,一朵花悄然落地发芽。
那天,因为距上课时间还长,我便骑着自行车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晌午的`太阳暖烘烘的,照得人眼睛睁不开,晌午的太阳暖烘烘的,照得我身上暖暖的,心情也暖暖的。平日里如决堤如洪流般的车辆不见了,街上空无一人,街上空无一人,我天马行空,任意骑行。
途经一家米店,一位妇女买完米正出门,准备穿过马路。我正在发愣,全然没有发觉。车头仍横冲直撞向斑马线。“吱呀——”刺耳的声音传来,我猛然一惊,下意识刹车,但为时已晚。妇女来不及反应,手中的米袋被撞落,倒扣在地,里面白花花的大米这时却如决堤的洪流,你争我抢地逃离袋子的束缚,在大地上自由翻滚,这情形,颇为壮观。
“喂!你怎么骑车的?”妇女喊道。
我连忙下车,来到妇女面前:“对不起,对不起”。望着一地白花花的大米,我慌乱得不知所措,再加上上课时间快到了,心想还是赶快逃离这是非之地吧。我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阿姨,对不起,我真不是故意的,实在不好意思,是我的错。”那妇女脸上仍是愤愤不平,我偷偷转身,想趁她气愤之际推车开溜。谁料此时不知突然从哪里冒出许多路人,以我和妇女为中心围成一个水泄不通的圆圈,想走也走不了了。我心里暗暗忿然道:刚才还不见人影,怎么出了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都出来了?这也就罢了,围观的人们了解事情的原委后还开始议论纷纷。
“现在的年轻人,骑车就是霸道!”
“扣住她的车,别让她跑了!”
“这么多米呢,让她赔!”
我站在圆圈中央,听着这些话,面红耳赤,不知怎么办才好。“快帮阿姨把米捡起来呀!”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我极不情愿地弯下腰,捡了起来,还暗暗嘀咕:“谁让你自己不看路,还让我捡!”
这时,令我惊讶的画面出现了。路人们纷纷自觉蹲下身,帮忙捡起来。一位老者拿出随身携带的袋子,让我们把脏米和干净的米分开装,一位中年人安慰着阿姨:“没事,顶多损失半斤米。”我猛然一惊,这样的画面深深触动了我,唤醒了我心中潜藏已久的“乐于助人”这朵花的种子——我原鄙弃的围观者,竟如此热心!心里想着,不管上不上课了,先帮阿姨把米处理完再说!想着,蹲下那原本半弯着的身子,手指迅速却又细心地飞舞起来。
不一会儿,米便被捡完,路人纷纷离去,不留一句话。我骑上车,正欲离去。脑海里浮现出当时群众热心的情景,突然似想到什么,朝阿姨离去的身影飞奔而去,“怎么啦?”阿姨不解道。“阿姨,我帮你把米送回家!”我一笑,将米顺手放在书包架上。“嘿——这小姑娘”,阿姨开心一笑:“你还挺热心的!”“阿姨,今天的事真对不住您了,现在是我应该做的”。我俩边聊边走,留下了一路欢笑。只有我知道,今天的事情,让名为“乐于助人”的花,在我心底悄悄种下……
路边的野花绚烂绽放,我心底的那一朵,片片花瓣尽情伸展,伸向远方。我相信,我今后会更加努力地帮助他人,让这朵花永不凋谢;同时,我也会尽力向别人传播这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让更多的人心里种下这友善的绚烂花朵。
作文我把友情留在心里 篇8
——题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多少古人的叹息。一知己可以让伯牙绝弦;可以让黛玉葬花;可以让多少人肠断;可以让多少人心死。
相遇——初见她,是一个必然。隔着一条过道的她在那头,我在这头。还记得,是那一句小小的问语,便拉近我们的距离,使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有了得熟识的感觉。
相处——也许世上的安排早在冥冥中注定,一切都在演变着。我们似乎早已注定要成为好友。记得校园的小道上有我们留下的脚印,嫩绿的浅草地上有我们淡恬的身影,傍晚夜幕下有我们放松的笑声。不管是笑还是哭,都留在我的记忆中,深深烙在我的心里。
相信——不应怀疑朋友的友情是否真诚,只要自己奉献出的是纯真的心。我承认,也许是我敲击出第一道裂缝,现在想来,是我过于防避,而这又过于直截了当,没有给她丝毫余地,可她却一笑而过。那始终是我无法弥补的裂缝。
相助——在学习上,我们是竞争对手。但对于学习的帮助,她对我没有一点吝啬。我努力奋斗的动力是她的鼓励,我引以为鉴的是她的认真。如果没有她,我也许还在考砸中懊悔,伤心流泪,绝不会那
样积极面对。朋友,你不仅帮助我懂得学习上的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友情的真谛。
相知——不久的明天,我们也许会分离,但朋友啊,不要为离别而叹息,不要为远去而伤感。是冰,总会化去;是雁,总要远行。地球是圆的,明天我们在这边分手,或许后天我们会在那边聚着。让我们约定,在某一天可以重逢。
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篇9
人生路慢慢悠长,生活总是千姿百态。把花种在心里,当我们情绪低落时,用花的芳香来治愈我们内心的苦闷;当我们遭受挫折时,用花的盛开笑对困难;当我们想要放弃时,用花的成长鼓励我们坚持不懈……把花种在心里,一切都将变得美好无比。
小时候记得有一次与母亲一同去山坡上玩耍,山路迂回曲折,攀登极耗体力。当我面对眼前这悠长的山路,陡峭的崖壁,荒芜的景象时,我心生放弃之念,却不知下一步就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那里野花争相开放,蝴蝶漫天飞舞,柳树也随着风的轻抚情不自禁地摇动。我惊讶不已,满心欢喜地去采摘娇艳欲滴的花朵,追寻欢快飞舞的蝴蝶。一朵朵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赛雪,黄的赛金……它们仿佛都正用笑脸欢迎我的到来。我与母亲一同坐在草地里,享受这自然的美妙。欲走时我依依不舍,告诉母亲拿花杼回去种,母亲却摇摇头,笑着说“不,把花种在心里。”一路上我都疑惑不解,想揣测这句话的含义,而母亲也只顾给我讲花的成长之艰难,闭口不提。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渐渐明白了这句话。自从上初三以来,紧张的学习氛围,快速的学习节奏外加铺天盖地的卷子与考试将要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多少次在深夜奋笔疾书中浑然不觉地睡去,多少次在清晨的鸟叫中惊醒慌忙地赶去学校,多少次在成绩的压迫下痛哭流涕,在这身心俱疲的日子里,我慢慢萌生了放弃的念头。终于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红艳艳的叉号刺进了我的心里,我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这些时间的坚持也被打击得溃不成军。就在我准备放弃时,灰心丧气的我心中忽然闪过小时候与母亲在山坡上看到的野花盛开的景象。那时候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仿佛置身其中,嗅到了花儿浓郁的芳香,蝴蝶在我身边飞舞,这一切是那么美好。我心里的烦闷逐渐被治愈,世界如此美好,我又怎能轻言放弃?我把花种在心里,带着它的那份美好继续努力,一扫阴霾。
把传统文化的根栽回心里去 篇10
郁土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生存下去。假如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灭亡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在某些特定时期,却有人执迷不悟。比如十年文革期间,在伟大领袖的号召下,我们就挥动锄头,成功地把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给挖倒了,用魏书生老师日前给沪上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做报告中的话说,“文革期间,我们把传统文化连根刨出,根朝了上”(据参加培训的老师转述,大意如此)。魏老师说得真好,是啊,一棵大树,或一种植物,根朝了天,离死亡恐怕也就不远了吧。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从未遭受如此酷烈的破坏,全面而彻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此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根朝了上”,传统文化的根被挖了出来,当国门打开之后,外来的种种一涌而进,就把这个心中无根的民族给冲得七零八落。诸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准院士雇凶打人、学者造假等等,均是心中无根的表现。研究经济学的赵晓去美国考察后发现,美国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有基督教信仰的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呢?本来我们应该形成的是具有儒家文化传统信仰的市场经济,可现在,传统文化被刨得根朝了天,于是便成了没有任何信仰的市场经济。一个人心中没有信仰,就会无所畏惧,又什么事干不出来呢?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五四时期的文化健将如鲁迅等,奋勇而起,高擎“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难道做错了吗?
问得好。五四时期,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陷入绝大之困境,鲁迅、胡适、周作人、陈独秀等人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办法,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积弱,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而西方的文化比我们优越、先进,于是方才有如此过激之举动。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积极的因素与消极的因素总是并存不悖的,世界上绝没有一种只有积极因素而无消极因素的文化!所有的恐怕只有积极因素多的文化或消极因素多的文化而已。
反观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遭受过外族的入侵、佛教的进入,但它没有被打倒,都挺了过来,这就充分说明,它其中有足够积极的东西,在顽强地坚持着,否则,我们恐怕早已亡国了吧。八年抗战,小日本志在亡我,中华民族可谓命悬一线,但在强大的、貌似不可战胜的外敌面前,古老的中华民族再次爆发出令敌人胆寒的意志与能量,这都是传统文化的功劳啊。但不可否认,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它其中也混杂了许多被历代统治者有意歪曲以利于其统治的东西,十分反动、荒谬、逆人性而动的东西,比如八股文、缠小脚、立贞节牌坊等等,但不能因为这些糟粕的存在,而将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试问,你将我们传统文化的大树刨倒了,后人将在哪里乘凉呢?
百岁老人杨绛在答记者问“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时这样回答: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上海终将回到中国人手中„„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刊《文汇报》“笔会”2011年7月8日)
现在,许多人虔诚地信奉基督教,信仰自由,我不反对。但我觉得,西方文化再好,它也不能替代我们祖祖辈辈赖以栖身的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啊!纵观古今中外,世界上断无寄宿在别的文化中而能够生存下来的民族,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明白了这点,我们赶紧要做的,就是把那棵“根朝了上”的传统文化的大树再重新栽回土里去,栽回到我们的心中去。心中有根之后,不但西方的先进文化可拿来做肥料,任何民族先进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浇灌我们这棵历经五千年风风雨雨而不倒的大树。
这棵经历了五千年风吹雨淋的叫做“中华”的大树啊,它虽然老了些,但老树照样可以发出新枝来。
给孩子们的书目 篇11
绘本类——
“鼹鼠的故事”系列,接力出版社,目前已经出到11册一套(以前是9册一套)。有《鼹鼠做裤子》,《鼹鼠是个小画家》,《鼹鼠进城历险记》,《鼹鼠和飞船》,《鼹鼠和兔子》,《鼹鼠和朋友们》等。
这套书是同名动画片改编的,作者是捷克的米莱尔。色彩鲜明,形象可爱,字印刷得很大,适合年龄3~6,6~9,9~12岁。
“艾特熊&赛娜鼠”系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目前已经出了两辑共20册,有精装本和简装本之分。比利时嘉贝丽·文生著。《相片的故事》,《艾特生病了》,《迷宫游戏》,《小棚屋》,《约瑟芬姨妈的房间》,《一起去野餐》,《雪地里的圣诞树》,《在美术馆》等等。这套书的绘画太美了,故事虽简单但很温馨。艾特熊和赛娜鼠的关系,可以说是朋友,可以说是父女,也可以说是恋人。这套书很适合爸爸和女儿一起读。适合年龄3~99岁。
“聪明豆绘本”系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目前已经出到第四辑。我们买过第一辑和第二辑。里面《小房子变大房子》,《女巫扫帚排排坐》,《咕噜牛》,《咕噜牛小妞妞》,《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愿望树》,《乱七八糟的变色龙》,《小猪变形记》等等,都很好。适合年龄3~6,6~9,9~12岁。
“上海美影经典故事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套书种类繁多,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经典动画片改编的,其中著名的如《小蝌蚪找妈妈》,《曹冲称象》,《三个和尚》,《崂山道士》,《没头脑和不高兴》,《哪吒闹海》,《金猴降妖》等。文字有注音,适合孩子自己阅读。适合年龄3~6,6~9,9~12。
《古希腊罗马神话》,15册,作家出版社,韩国人改编、绘图。
这套书的绘图风格是漫画式的,估计孩子们会喜欢(个人认为画得不算好,觉得不够古典和雅致),可以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基本风貌。适合年龄6~9,9~12,12~15岁。
《丁丁历险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比利时埃尔热的作品,22本一套,连环画。目前版本有32开本和16开本的,建议阅读16开本,32开的字太小了。适合年龄6~99。这套书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粉丝,可能男孩会更喜欢。
此外,还有一些单本不成集出版的绘本(其中很多包含在“信谊精选世纪图画书”这个系列里头,可以关注一下信谊出品的书籍。信谊好像是台湾的一个基金会),个人认为非常有价值的有《蚯蚓的日记》(明天出版社),《猜猜我有多爱你》(明天),《爷爷一定有办法》(明天),《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金老爷买钟》(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明天),《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接力出版社),《爱心树》(南海出版社),《驴小弟变石头》(明天),《逃家小兔》(明天)等。适合年龄3~6,6~9,9~12。
“彼得兔的世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5册一套(简装),32开,中英文对照。但这个版本出得比较早,现在很少见。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有12册一套的《彼得兔的故事》,12开,是把5册的故事分开成册,内容跟图片应该是一样的,但译本如何,因为没看过不敢说。福建少儿版的没有英文原文,只有中文。
“巴巴爸爸”系列,法国人原作,德国人将它制成动画片,在美国首播,立即引起轰动。接力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出了两辑共10册。包括《巴巴爸爸建新家》,《巴巴爸爸找巴巴妈妈》,《巴巴爸爸的诞生》,《巴巴爸爸回到地球》等等,适合年龄3~6,6~9岁。
科普类书籍——
“神奇校车”系列。目前出了三辑,第一辑10册,第二辑6册,第三辑8册。一辑比一辑开本小,一辑比一辑文字多,所以可以从第一辑开始看。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热销书籍。第一辑适合年龄3~6,6~9,9~12,第二辑6~9,9~12,12~15,第三辑6~9,9~12,12~15。
“启发DO科学”系列,日本朝日新闻社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出了二辑20册。适合年龄6~9,9~12。
“穿越时空”系列12册。
娱乐类书籍——
见到的最好的迷宫书两种,一种是英国引进的《金字塔的秘密》等三本,作者葛拉汉·怀特。我手中的版本是北京出版社的,现在浙江教育出版社重出了(书名分别是《破译金字塔密码》,《探寻海盗宝藏》,《逃脱古堡地牢》)。画面逼真,清晰,比国内那些粗制滥造的迷宫书不知强哪里去了,而且还有很多知识点。非常棒的迷宫益智书。适合年龄3~6,6~9。
另一套是澳大利亚引进的,安徽少儿出版社的迷宫书,作者罗尔夫·海曼因,《超级智力迷宫》,《超级认知迷宫》,《超级宇宙迷宫》,《超级游戏迷宫》等6本。不是简单的迷宫,还有很多数学、逻辑、几何方面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好玩,而且很便宜,才8块钱一本,16开全彩的。适合年龄3~6(其中部分内容),6~9,9~12。
文字书——
“晴天有时下猪”系列,6本,21世纪出版社。日本人矢玉四郎的作品。《晴天,有时下猪》,《我有时是猪》,《明天是猪日》,《我连肚脐眼儿都是漫画》,《搬家机器人》,《梦里来的梦孩儿》。风格另类的图画书,可以用荒诞不经来形容,想像力极为丰富。个人对它评价很高,会让孩子看得乐不可支。听说后来出了本《晴天有时下章鱼》,还没看过。适合年龄6~99。
米切尔·恩德作品。其中适合孩子看的有《永远讲不完的童话》(21世纪出版社,14篇童话组成的短篇童话故事集。作者另有一本长篇小说《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两书是不同的),《火车头大旅行》(21世纪出版社),《十三海盗》(21世纪出版社)。适合年龄6~9,9~12,12~15。恩德另外的名著还有《毛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这两本大约得小学高年级才能阅读。
彩乌鸦系列。这个系列的书都是德国作家写的,21世纪出版社,目前出了20本。其中个人认为比较优秀的有《兰心的秘密》,《香草女巫》,《小幽灵》,《跑猪噜噜》,《小水精》,《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适合年龄9岁以上。
国际大奖小说系列。新蕾出版社,目前已出至59册以上(不断更新中),是世界历年获奖儿童作品汇编。陆陆续续买过一些,但还没开始给陈垚看。估计总要到小学高年级才会看吧。
儿童文学名著,比如《绿野仙踪》、《绿山墙的安妮》、《格列佛游记》、《木偶奇遇记》等等,作为名著,也都看过。家里有一套上世纪80年代新蕾出版社出的世界童话名著文库,12册一套,分国家汇编了最经典的儿童文学,也选过一些念给陈垚听。比如《时代广场的蟋蟀》,《彼得·潘》,《龙子太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小穆克》(豪夫著)等。这些作品现在大多有单行本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世界畅销儿童文学名著”系列,可以关注一下。
对孩子们的期望 篇12
对孩子们的期望
对孩子们的期望 什么是教育,教育怎么做?这是对每一位母亲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执行的问题,植竣妈妈的文章读后,深有感触,摘录了这位睿智母亲的多篇文章(有所改动),在共鸣和认同里反复咀嚼: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命题,所有的教育中轴点,圆心,对他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值,决定了父母的教育方针和决策。说起对孩子的期望,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我们老祖宗那句“成龙成凤”。虽然大自然的规律决定了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但这仍然是我们部分家庭的期盼,下一句潜在的台词,大概就是"光宗耀祖"了,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更是一生下来就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爱,也注定要承担更多父母乃至家族对未来的期许。 我希望他能幸福,享受幸福,体会幸福,感恩幸福,做他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不仰人鼻息,不卑躬屈膝,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就是我的希望…… 我唯一的期望,就是孩子们能立志,享受和创造幸福生活。但是,似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什么才是幸福呢?有的人认为当官了幸福,有的人认为发财了才有幸福,有的人认为得到大家承认有名望了才幸福。可是在我看来,儿子能感受到到父母的爱,懂得去爱人,心理健康有安全感,在工作上能去做他真正感兴趣的事,就是幸福,做一个人的最大的幸福!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有多少人是学以致用的?有多少人是在职场说话都唯唯诺诺口不对心的?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热爱他的本职工作的?有几个人真正有理想?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循着内心的愿望执著地追求理想的?有几个人能够在名利面前不动声色不虚伪狂妄的?有几个人能为了理想耐得住寂寞?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物质时代,要一个人能立起一个志向,并且"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不已物喜,不以己悲",谈何容易! 所以,我的愿望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何其艰难! 要做到这样的人,首先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立志的前提。哪怕就是做一个技术工人,这也是一种志向,他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绝不因为旁人的几句闲言而喜悲,可以参考借鉴别人,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跟着自己的心走,而不是跟着哪一个人走。咱们的儿子可以敬畏神灵,但是绝不膜拜权威,更加不要受世俗的名利所左右诱惑。 第二点,就是要有毅力和坚持。没有人的成就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人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崎岖坎坷是注定的。是坚定执著地走下去,还是知难而退?是忍辱负重还是屈从放弃?这是南辕北辙的选择,没有毅力的人是不会等到果实成熟那一天的.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男人的意志力多强决定了这个男人能走多高多远。 其三,这个人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坚持和固执之间一步之差,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懂得坚持,但不会固执,处理人和事的问题要有"知行合一"的智慧。古语云,“知进退,别存亡,此人虽贫而终富,暂卑而终高,此上智人也。”知进退,别存亡,就是一种很高的哲学智慧,不善于思考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知者,认知,行者,行动,合一者,统一于一身也,行为是为了目的服务,知是纲领是目标是战略,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战术技巧,这两者能达到某种高度与境界时,我们说,这人做到了的“知行合一。” 作为母亲,我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在知这一点上打基础,下工夫,知可以是我能帮助他的,行则是他必须自己去经历和成长的,用我的知来教化他,启示和引导他的行,那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在知与行的道路上,孩子将不断地完善和修正自己,逐步建立他自己强大又独立的内心世界,领悟出他自己的.知,再引导他的行,一个良性循环形成。有的妈妈执著于让孩子自己去走自己的路,觉得父母无需太多干涉,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要让他们自己去积累经验。这表面看是没错的,但是,让孩子边行边学边总结,把握不好,极大可能孩子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摔跤失足。如果求学期间的小摔是无关紧要,调整起来很快,但若是踏进社会后遭遇的一些大摔,很可能是落入再回首梦已断无归途的境地。试问,真的有必要让孩子用无法估量成本的代价来成长吗? 我的经历告诉我,不应该,也不必要。父母若是正确地撒下“知”的种子,不但可以减少孩子走错路的机会降低犯错成本,而且还能让孩子在逆境中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比如我在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常常想起妈妈在我小时候对我说那句“人治人治不死,天治人草不生”,这句朴素的话给了我强大的支撑,让我以惊人的顽强和勇气去面对。我在后来跌宕起伏的经历中,秉承着妈妈“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要自己争气才能有立足之地”的家教,一直坚守原则自力更生。妈妈处处与人为善,让我有了更多的慈悲情怀,“学人家的好,不说人的坏,不是自己的,勿贪勿占”的教育,让我对别人的才与财都能坦然欣赏不嫉妒不羡慕。我觉得,正是这些高起点的“知”引导了我的“行”,如果不是有先“知”的思想基础,我就可能还象大多数和我同龄的人一样懵懵懂懂地捱日子打发时间。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真正需要珍惜的是什么,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的同时,精神世界却越来越怅惘失落。我听很多朋友说过,我们磕磕碰碰走到三十多岁了,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心灵,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思考人生什么最重要,进行自我修补与救赎。这一课,来得太晚了,如果我们的父母曾经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走进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该少走多少弯路啊。 这些人的例子,就是在没有“知”的情况下,“行”上跟着感觉走,由个人的悟性来和幸福碰运气。所以,作为理智的家长,要认识到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认知上的引导和启发,建立一些得失进退的原则概念,在建立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上,打“知”的预备役。在孩子未成年前,尽量给孩子更多更广的刺激和体验,勇敢地积极地让孩子寻找机会投入社会实践,教导他们怎么样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更早地认识自己,改善自己,更主动更切实际地自我规划,这样,当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的时候,已经具备了比教成熟的心态,就可以在“行”上从容不迫地去勾画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的目的。要具备这三种能力,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全方位的培养。育人不是三两天的事,风物长宜放眼量,长短期目标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爱好学习和好习惯的重要性我身边有一些家长,其实对孩子教育问题是非常在意的,但是他们在爱与自由的育儿新风尚影响下,加上自己的童年成长里曾有诸多的遗憾,所以往往是心有余而不得法。总是潜意识地认为学习和好习惯的养成,是进学堂以后的事情,在孩子还可以享受充分爱与自由的时候,还是尽量地满足孩子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但是当孩子真正跨进学校的时候,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有的家长是迎头赶上,花心思费心血和孩子一起建立新秩序,让孩子慢慢适应下来,也有的家长因为忽视了这个过渡过程或者没有处理好这个过渡,让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厌学。极端的例子,我甚至看到因为孩子上学不适应,孩子太过顽劣频频被请家长,夫妻双方互相指责,影响到夫妻关系闹离婚的。 每每看到这些家长,我都相当有感触,如果他们当初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规划,未雨绸缪,给孩子提前做好一些预备工作,比如专注力的训练,比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让孩子一进校门就能享受到校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对学习有相当的自信,那就将进入可贵的良性循环。 任何好习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一个有规划有细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坚持,而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带来的好处,绝对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优秀。 我发现一个现象,身边一些优秀的孩子,往往不仅仅是学习优秀,他们几乎都是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课内学习和课外兴趣一样不拉下,且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种“高分低能儿。”尤其是大城市,在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普遍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高分低能”越来越少,“高分高能”却越来越多。通过广泛接触这些优秀的家长,我发现他们的一个共性,那就是都非常重视习惯的培养,坚持不懈地努力,最重要是他们都很有主见,并不会跟风人云亦云。他们善于学习,却不迷信权威,无论是孩子的课外兴趣的选择,还是是否上课外培训机构,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长远发展需要,做出恰当的理性取舍,而不是头脑发热地拍脑袋决策。正是这些家长理性的独立的思考,理智的选择,温柔地坚持下,让孩子在良好习惯的推动中,达到事倍功半地学习效果。 我再次在这些优秀孩子的身上发现和证明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一个好习惯绝不仅仅是学习上有用,学其他的作用力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身边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一优秀起来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出优秀,并不是这些孩子更聪明,而是这些孩子的习惯更好。 与之相应的,粗心,毛躁,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其实就是学习不踏实,虚浮,似是而非,在低年级尚无大碍,考试很简单,不容易拉开差距。但到中高年级,甚至越往后走,就越会产生出巨大的杀伤力。当孩子的天资小聪明不足以应对要求渐高的课业时,因为不良习惯导致的瓶颈就会出现,家长迟早要补上这一课方能继续前进,或者就是不补这一课继续往后退。 在初中以前,要以学习能力排在第一。也就是说,在十五岁之前,要把重心放在多读多看多学上。看书要在涉猎广泛的基础上,尤其多看历史书籍,中国有句古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科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孩子性格塑造最重要的十五岁前,有意识有引导地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这利于塑造孩子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世界,形成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这个阶段,除了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就是象海绵一样吸收有益的精神营养,专注学业。专注学业,不代表完全唯分数至上,分数成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试卷中发现孩子存在的核心问题,不必为了一分两分不关键的得失太过于计较。最好就是让孩子既能在考核中保持领先,又要避免成为僵化的考试机器,我们不必追求第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第一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只要他是先进队伍的一员就很好。如果轻松学习能考95,可以用更多时间看课外书,而反复复习辅导做习题才能考满分,我宁可孩子在这个时候要个轻轻松松的95分,学习这东西,越到高阶段考验的越不仅仅是书本上那点东西,开阔的视野才能储备强大的后劲。 这个阶段,要尽量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外界环境刺激,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把孩子带出去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识人间百态,孩子会在丰富的内外滋养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视觉。我见过一些读书很厉害的人,但是双眼依然是缺乏神采,或者不善与人沟通,或者平淡乏味;而见多识广的人眼睛往往更加坚定有神,不卑不亢.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见识有助于培养一个孩子的气质和底蕴。 说到锻炼意志力,学琴就是其中一个手段。一个孩子假如能从四岁坚持练琴不抛弃不放弃,就算他不是走专业乐手的路,你要他这辈子放下琴可以,放下音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且不说他已经有了一个情感寄托和抒发的管道,他得到的远远不在于此。他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枯燥的学琴练琴,他就能静下心来坚持另一样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决不会浮躁地轻易放弃。学琴,增强了他的毅力和耐力,让他更加耐得住未来道路上寂寞,经得起坎坷受得起磋磨。诵读经典也是一个方法,我一直非常认同和喜欢我们的一些经典文化,比如老子和周易,那是最经典的哲学书,战略战术书,啥时候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我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些经典文化应该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他应该更多更多地装进孩子的大脑里而不是书柜上或者电脑硬盘上,就象犹太人把犹太教籍在孩子们十二三岁前就全部装进孩子的头脑一样,这里面有很多我们需要传承的精华。 我深深知道,就算是文化怎么大爆炸,信息怎么丰富,资源的索取怎么方便,你脑袋里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才可以信手拈来,头脑里没有的东西,你就连搜索都无从下手搜起!有些东西它是根,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了根,化身为根。深深地扎根泥土方能任他风吹雨打,纵是枝断叶离,有根就能再发新枝。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太多虚浮的表象文化,转瞬即逝的科技更新知识更新中,不变的,历久弥新的,就是这些我们文化的根。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评说,我要坚定不移地让孩子们每天坚持诵读几十分钟经典,寒暑不易。 我们读它们不是盲目全盘接收,是古为今用,怎么看这里面的精华糟泊,要一个哲学的辩证的眼光就足够。一个抛弃历史文化或者无法正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可言的。我有理由相信,将来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他会更多更广更到位的运用经典。 我一直都很重视一个男孩的立志,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从某一个点,激发或引导他树立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立志。虽然我们曾经嘲笑过自己的理想,但是孩子是万万不能没有理想的,理想是一个孩子前进的动力源。因为有了理想,于是他有了动力,我没有强迫也不用强迫他做这做那,他是为了他的理想而奋斗,所以干起来不需要我额外施加压力。这种内在的源动力,让他自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就是立志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我们千万不要去轻视或者嘲笑孩子自己设置的理想,我们要尊重并加以适时引导,虽然孩子以后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能改变他今天的想法,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关注的不是他的理想能否实现本身,而是这个愿望给他带来的长久的驱动力,这比理想本身更加重要。 经过这样的浸润,进入高中阶段,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相当的独立自主能力,我认为这个时候是我放手的时候了,因为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铺垫,孩子已经有了比较明朗的目标和方向,高中就是他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吹响号角的时候了。 我希望能在儿子上高中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写给我一份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他希望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这是他的自由。我能做的就是支持,然后告诫他这个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男孩子本身是比较晚熟的,这一点我们要理性地认识,所以我并不在乎他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是不是在活动组织领域出色优秀。但是进入高中后,乃至将来的大学里,我希望能鼓励他积极参与各种学校和社会活动,关于人与社会的处世哲学,关于他自己在这个社会里该有的位置,承担与责任,不应该是大学毕业才开始面对的,那时已经太迟!他应该从高中开始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经历中历练和思考。 因为充分的准备和持续全面的早教,孩子进入小学后能轻松学习,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练琴看课外书等事上,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计划有准备,孩子高中的时候也一样可以从貌似繁重的学业中抽出时间进入社会实践领域。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我相信那时候学业已经不完全是评价一个孩子的全部,他极大可能面临的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只是着眼于知识本身,那样的出路是相当窄的,我更加看重的是对知识的兴趣,习惯和方法.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我认为学业优秀本身并不是问题。 所以,我不会给孩子的未来去做什么定义,要做什么是他十几岁后自己要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只有找到他真正喜爱的领域和工作,他才会全情投入无怨无悔,他才会在里面找到真正的成就和乐趣。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他在成长路上自己去思考和做准备。在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我们都不必强求他非得上什么大学,那不过是他实现更长远目标的一个小小坐标,我相信在我们培养下,懂得独立思考的儿子自己会给自己寻找到合适的坐标的,就算坐歪了我们也要鼓励他在下一个坐标去修正。不管他那时候是想纯粹的做学问,还是立志从商,还是从政在社会大众那里寻求实现抱负,或者只不过想过种菊东篱下一般的闲散人生,我都绝对尊重他,只要他是深思后的决定,是靠他自己去做到,不要我养不要啃老,那是他的人生,他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要避免用名或者利去要求和诱导孩子。一个人要为理想而在人生路上求索,并在求索路上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想,正己修身,内心才会强大,人生才会丰满,名和利不过是奋斗过程中带来的副产品,而绝对不应该也不可以成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一个为名利而奋斗的人,内心势必慢慢荒芜,迟早会在其中迷失掉自己。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光有规划和主见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执行力,这一点也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所以,我必须努力,我的坚持就是孩子的坚持,我的学习就是孩子的学习,我的引导就是为孩子的幸福在努力!
【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推荐阅读:
培养孩子音乐艺术11-30
音乐会让孩子喜欢07-08
适合孩子的古典音乐曲目09-09
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11-17
音乐创作音乐艺术11-13
走近音乐感悟音乐11-29
爱上音乐课10-19
高中音乐课05-13
大学音乐课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