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音乐课(精选11篇)
中职音乐课 篇1
一、中职学校开设音乐课的必要性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 能够生动地表达与激发人的思想感情, 它所迸发出的美感能够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 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行为特征。正如哲学家柏拉图所言, “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1]中职学校应利用音乐课教育, 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 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与传统说教形式相比, 音乐教育不是利用说理或采取强制的方式来改变学生的认知, 它是利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情, 使其达到优美祟高的思想高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和演绎音乐, 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引起共鸣。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奋发上进的思想情感, 铸就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 在中职学校开设音乐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 音乐教育能有效地塑造审美主体
中职开展音乐教学旨在把学生塑造成为审美主体。所谓审美主体主要包括审美理念、心理特征、感情表达等。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谓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意义就是利用音乐教育塑造理想的人格, 能够上升到音乐创造出来的崇高境界, 而音乐的审美境界主要来源于审美主体的素养与审美体验。利用音乐教育, 就可以铸就学生热爱美、鉴赏美的能力。正如罗丹所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2]所以,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 一是可以极大地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 使其心理具备分辨生活中美丽和丑恶现象的能力, 体会生活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二是培养学生美的感受, 能在审美体验中正确地认识真善美知识, 感受人生的价值体现, 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它以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作为感情表达, 控诉着封建礼教的腐朽, 反映出人民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及对爱情悲剧的同情, 这部音乐作品使得学生在体验真善美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二)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
音乐的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它是向中职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 人们把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旋律、节奏、音调、音色当作特殊的能量。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与人的心理特征产生共鸣, 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协调, 使其心情感到愉悦畅快, 体会到和谐统一之美, 而这种和谐之美正是健康人的心理标志。因此,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 可以利用和谐的声音、统一的音色训练学生养成遵守学校纪律和社会公德、热爱集体的精神。
(三)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音乐通过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来表现美的形象。它发端于人心, 所以能够动之于心。音乐正是利用美的形象与情感激发源自心灵深处的情感, 引起思想的共鸣, 起到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的作用。
通常来说, 音乐是一门极具情感表达的艺术, 它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作用甚大。尤其是在以接受专业技能知识教育的中职院校中更为突出教育。好的音乐作品, 一是可以利用其独有的音乐形象, 通过情感的手段,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 让学生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铸就崇高的思想境界。二是利用其优美的音乐语言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使学生感情跟着乐曲的旋律进行遐想, 由此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现阶段, 国内的某些学者或作曲家将某些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写成歌词, 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认的教育。所以, 可以说现在的中职教育发展理念应该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比如, 马克西姆的钢琴曲《出埃及记》, 表达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无畏地出走埃及地, 中间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 但是仍旧坚毅地奔向自由之地。学生通过鉴赏这部音乐作品, 能够培养其勇敢无畏的道德情操。
(四)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高尚的音乐对中职教育的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不同的音乐作品对人类精神起着不同的调剂作用。音乐中的颂歌、赞歌均可以激起和唤醒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般来说, 音乐作品的内涵所要表达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 如果作者在作曲的过程中饱含爱国主义情操, 那么, 通过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例如, 抗日战争期间, 由田汉填词、聂耳谱曲的《毕业歌》激励着无数的学子奔向革命运动, 并进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使得革命运动如火如荼。“《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的革命战争场面。”[3]通过演唱或鉴赏这些爱国主义音乐作品, 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艰难历程, 使其奋发图强, 以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又如现代军营歌曲《军中绿花》, “站岗值勤是保卫国家, 风吹雨打都不怕”, “只因为肩负重任, 只好把爱先放下”, 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教材。
综上所述,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开展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它对德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 提高审美情趣, 心灵受到熏陶与感染, 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影响其情操与品格的形成, 使其在未来中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融入到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罗丹著, 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
[3]王小琴, 徐继开.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 8
中职音乐课 篇2
【摘要】广西浦北县第一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这种教学手段缺乏艺术性、创造性。在不断探索的实践当中,我们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
【关键词】 中职音乐 教学 课堂 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在中职校园中逐渐枝繁叶茂。但当深入校园,亲自去触摸中职音乐教育时,却发现“繁荣”后面隐藏着奇怪的现象:音乐课充其量是一门作为“调节剂”的副科,上与不上无所谓,上好上坏无所谓;学生们听着、唱着“音乐”,却说“音乐课”没意思;音乐课外活动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处于“放羊”状态。针对这些奇怪的现象,笔者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中职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
1.深刻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音乐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熟知的许多伟人、名人、大师就是音乐爱好者。比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天文学家开普勒,建筑学家梁思成……数不胜数。
?タ蒲?史上,不乏科学家创造发明受益于音乐的趣事。如:18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格朗日在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20世纪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受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的频率是基音振动的整倍数的启发,完成了原子跃迁的基频与次频的实验;英国化学家纽兰兹从小爱好音乐,受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他深入研究原子递增的规律,创造了“八音律”表。我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与音乐也有不解之缘,华罗庚、李四光、钱伟长、梁思成等人或会演奏乐器,或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而弹奏钢琴,则是钱学森最感愉悦之事……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プ魑?一名音乐教师,其使命是以音乐育人。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明确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具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并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为今后自己的音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通过音乐课满足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教学设计,兼顾研究学生特点。例如,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县城、农村的孩子,他们普遍音乐基础较差,如果教学内容中抽象的、理论化的内容过多,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知识水平,淡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要让教学内容顺利延伸到职业素养,就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今后职业生活的内容,只有是学生身边发生的或是自己经历的事情,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如以后的工作),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音乐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有目的的导向,让学生切实感受、理解到音乐所带来的深刻寓意。
?ダ?如,在进行“西北民族音乐赏析”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当地豪放、高亢、诙谐的曲风形成的强烈反差作为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设计,让学生领悟到在较恶劣的环境下和逆境中颓废、失望是没有出路的,为何不换种态度和心情?恶劣的环境和逆境不正是培养和树立坚韧、乐观品质的沃土吗?这种品质对长久的职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3.从实际出发,师生共同参与
新课标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令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但是如何让中职生“参与”呢?十六七岁的他们具有较强的成人意识,再让他们去做拍手、跺脚的律动显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而“参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让每个人都积极地“动脑筋”。
?ピ诮萄е锌山岷辖滩牧榛畋渫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材《二十世纪音乐--现代音乐》的活动与思考中有这样的习题:欣赏《水中倒影》,试将你听后的印象作一幅与音乐相应的“印象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印象,可以画画,可以用肢体语言,可以借用某首歌曲旋律自编歌词演唱,还可以用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并重,需要建立师生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因此,音乐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地设计兴趣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避免生硬的、繁杂的技能技巧训练,善于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应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音乐教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去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乐当中,教学用语、教态、表情都要与音乐相符,才能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切实提高他们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主动投入到音乐美的体验和理解当中。
4.丰富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
中职音乐教学应加大教研工作力度,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充分关注并着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在音乐体验、表现及创造活动中的艺术发现和独立见解,丰富教学方法,努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重视开拓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空间。
4.1 在理论知识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创造、欣赏等过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理解和感受。让他们在体验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都得到升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节奏”这一模块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上应既注重横向的节奏派生,也有纵向的节奏扩展,促进教学内容相互补充,充满内在逻辑联系。
4.2 在技能训练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实际,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音乐技能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音乐技能训练指导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倡导并推行开放性、实践性、模拟性、参与性的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关注音乐方式的衔接,关注激发兴趣的衔接,关注学科专业相互融合的衔接。
4.3 在音乐欣赏教学
积极推行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教学方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充实“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将唱歌、乐器演奏和识谱视唱内容整合为“欣赏”与“表现”的教学领域,同时拓展出“创造”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自由欣赏、思考,去感受、体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贯通,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去创造音乐情感。即实现反复倾听――节奏参与――演唱――结合体态律动辅助欣赏――欣赏音乐、创造音乐情感的教学模式。
5.加强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
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后,就需要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也就是音乐的德育功能要体现。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一些中外名曲中的歌词、曲调、节奏、情感表达、文学特色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朗读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拓展艺术知识面。我在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先介绍了我国的民族乐器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相关乐器的图片和音色让学生了解,再选择了这些乐器的代表作,如古筝的有《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并给学生讲述了《高山流水》这个故事中“知音”的由来,从而引发学生在音乐中对高尚友情的共鸣。又如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在讲述完该曲的创作背景后,让学生讨论该曲的音乐风格,学生有了前期知识,讨论的很热烈,各抒己见,在音乐中让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二是形式上,通过合唱、合奏的形式,培养学生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和强烈的集体化建设所必须的精神凝聚力。再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等振奋人心的音乐,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再次,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音乐课堂中仅靠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和传统音乐欣赏是不够的,因为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播放设备,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有选择地下载些与音乐有关的影片。如《音乐之声》、《天空之城》、《老男孩》。这些影片中的歌曲学生大部分听过,却很难完整哼唱,所以在给学生观看完影片,了解歌曲的内容后老师再传唱歌曲,这样学生学唱歌曲时就不会再有抵触情绪了,老师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做好音乐课程评价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展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及价值判断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人生规划意识等提供有益的参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着眼,涵盖音乐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个领域,按照音乐课程目标的要求,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全面地进行。考试的形式可以多样,但重要的是音乐科的成绩里应该没有不及格。奥尔夫说过:“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每个人哪怕是弱智者,都天生具有一些音乐感觉的潜能。教师应让良好的音乐评价带给学生自信。正如奥尔夫所说:音乐教师的作用不是去鉴定学生的音乐素质好或差,而是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发芽。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融汇了国内外现代课程的精华,新课程的设计越出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引起教师的职能、观念、素质、方法等一系列的重新组合和分化,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历史性转变。在这样的形式下,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重新塑造新型完美的职业形象;由知识传递者变为课程创新者;由教学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学业成绩评判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げ慰嘉南转?
[1]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2] 林青.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吉林教育,2009,(19).??
[3] 杨赛萍.中职音乐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4] 杨歆诺.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HJ0〗E-mail:xdjyxx@126.com
http://
…………教改教研2014年6月第3期
中职音乐课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公共音乐课 现状 调查
2013年3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正式颁布,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好成绩,但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使得在中职学校全面开展公共音乐课程有效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基于此,为了深入地了解在中职学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基本状况,笔者以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为对象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98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3%。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程度较低
中职学校公共音乐课程自开始实施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调查访谈中,大多数中职学生们对所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持欢迎的态度,当问及“在中职学校音乐学习还有必要吗”时,76%的学生选择“非常必要或必要”,且有64%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表示喜欢。但在音乐艺术的认知程度上,大多数中职学生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与器乐技能水平低下,关于“您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知道多少”这一问题时,有38%的学生表示“一点也不会”,5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算是初级水平”,仅有8%的学生表示“精通音乐理论知识”;在回答“请问您的音乐识谱能力”问题时,有多达65%的学生表示“不识谱”。由于长期以来中职音乐课程教学缺乏“对音乐的深度理解和审美感知”,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程学习更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在回答“您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什么”问题时,有74%的学生选择“流行音乐”,17%的学生选择“艺术歌曲、钢琴曲作品”,9%的学生选择“民族歌曲、古典音乐、歌剧、器乐曲作品”等传统音乐。就中职生而言,学习公共音乐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缓解专业课程学习的压力。多数中职学生认为,多开设一些有趣、实用的公共音乐课(音乐欣赏课和音乐实操课),学习中既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又能从中收获乐趣和知识。因此,在回答“您期望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形式是什么样的”问题时,有46%的学生希望开设“音乐欣赏课”,63%的学生希望开设“音乐实操课”,13%的学生希望开设“理论知识课”,仅有5%的学生选择“纯理论式讲课”。从学生的期望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音乐课程改革应体现两个方面特点:一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二是音乐理论知识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学习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
当问及“除了公共音乐课,您还通过哪些形式接触音乐”时,66%的学生选择“大众媒介(网络、手机、电视)”,20%的学生选择“校外音乐活动”,14%的学生选择“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可见,结合现有的公共音乐课程,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构建大众媒介公共音乐教育平台,正是今后中职学校推动公共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
(三)学生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积极性有待激发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大纲,拓展模块中音乐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外音乐活动(第二课堂),广大学生对此表示欢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开设公共音乐课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激发求知欲望,增强自信心,满足身心健康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表示欢迎,但对专业学习时间紧张的中职生来说参与活动人数不多,缺乏吸引力。在调查中,回答“您希望校园里多组织一些音乐类活动吗”的问题时,选择“希望,但不会参加”的占56%,有16%的学生选择“不希望”,选择“希望,而且会参加”的学生仅仅只有28%。因此,如何真正体现公共音乐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将其输入到第二课堂之中,使得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也是今后开展中职学校公共音乐课程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思考与建议
(一)优化现有的课程模块,适当融合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
就学生对于所开设公共音乐课的普遍态度,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关注焦点是:多样化的音乐形式、趣味性的音乐知识和有效的学习过程。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希望上的公共音乐课主要是两大类:音乐欣赏课46%,音乐实操课63%。具体的音乐课程内容要突出实践性和趣味性。比如关于“您希望加大开课力度的音乐课程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排在前几名的是现代电声乐、音乐剧、欧美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课程中学生希望上的有动漫艺术、剪纸、影视赏析等。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增设上述课程,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中职生而言,当前的公共音乐课程尚无法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因此学校应改革现有的课程模块,适当融合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
(二)加强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制约着中职学校音乐课程的有效开展的一大障碍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匮乏。因此,中职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考和聘用途径引进更多音乐教师,增加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另一方面加大有关音乐教学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音乐器材的配置,以此来满足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所需的物质资源,保障在中职学校全面开展公共音乐课程的有效教学。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为例,近年来该校为配合公共音乐课程实施,从学生兴趣和爱好出发,引导他们成立民乐社团、醒狮社团等有地方特色的学生音乐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例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全校师生大合唱比赛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歌剧表演赛、舞蹈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利用假期与特定时间邀请老年音乐家和各类音乐爱好者到该校举办音乐表演,充分利用好校园网、微信、广播等各类宣传媒介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仅只是听听音乐,更要“唱出来、跳起来”,在音乐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音乐学习的良好环境。
三、结语
公共音乐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人文精神”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就是通过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如何将人文化的音乐教育和科学化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中职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肖敏.公共艺术·音乐[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韦琳.对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开展《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5,(05).
[3]丁燕.陶冶性情均衡发展——试论中职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3,(24).
试论中职音乐课的现状及对策 篇4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那我们的音乐课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有趣的、自由自在的、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的。
然而, 当前中职音乐课堂上的情况并不理想, 在课堂上, 不但课堂纪律存在较大的问题, 而且出现了组织教学难、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现象, 究其原因,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精神状态
音乐教师普遍存在有职业倦怠的问题, 其表现为感到极度疲乏、缺乏精力、烦躁、易怒、压抑, 对音乐教学不再有成就感, 自我贬低, 将音乐教学中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 进而对音乐教学感到厌倦, 得过且过, 敷衍了事, 对待学生缺乏耐心、产生了厌教的情绪……
2、教学手段简单
教师教学手段太过单一, 例如:新歌教学, 老师总是自己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 缺乏趣味性, 学生何谈兴趣?乐理知识的教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根本听不懂, 何谈兴趣?音乐欣赏课, 只播放相关的歌曲, 缺少必要的讲解, 形式单一, 学生何来兴趣?……因此, 教学手段的简单,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3、教材内容太枯燥、单调
没有专用的中职学生的音乐教材, 我们所用的是普通高中人教版《音乐欣赏》, 里面所欣赏的作品大多是国外的, 有些连我们当教师的都不感兴趣, 更别说是学生了。久而久之, 学生对音乐课便失去了兴趣, 产生厌学的情绪。
4、学生自身条件的问题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区县,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 85%的孩子来自农村, 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有极大的偏差, 他们眼里的音乐就局限于流行音乐, 对于音乐课来说, 他们认为就是欣赏他们喜欢的明星的歌曲, 或让老师教唱歌曲。
其次, 学生的行为习惯确实有待改善。众所周知, 读职教的学生, 大多成绩不太理想, 主观上不喜欢读书, 部分孩子比较调皮, 行为习惯比较差。自然, 在课堂上的自我约束能力就比较弱, 在课堂上会出现讲话的, 吃零食的, 玩手机的, 睡觉的等等, 试问, 当豪情满志的我们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为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 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 可能确实就没了激情, 然后得过且过, 敷衍了事, 长期如此, 便造成了恶性循环, 造就了今日音乐课堂上的老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的情况。
二、改变音乐课现状, 有以下对策
1、端正教师心态,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我们教师要端正心态, 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 避免消极怠工而出现职业倦怠。并且, 要努力提高我们音乐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质量的高低。
那么, 怎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呢?
(1) 具有较好的音乐基本功
过硬的基本功是一个音乐教师必须拥有的教学能力。例如:在教唱歌时能声情并茂地演唱;在弹琴伴奏时能挥洒自如;在欣赏教学时能博古论今、信手拈来;在歌曲表演教学时能舞出几个优美的舞姿;在灵活多变的课堂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迅速寻找应变对策等等, 这些都是一定得具备的音乐基本功。
(2) 努力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上音乐课的激情。因此, 我们应该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比如:
其一, 发现法。采用发现法, 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乐音与噪音的对比上, 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 然后再提供一部分乐音的音响材料, 让学生去发现, 去探索, 去对比, 然后得出结论。
其二, 问题教学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 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辨——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等过程, 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 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三, 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 充分利用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 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 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 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其四,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 相互启发, 讨论辩论, 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 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网络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与影响, 是传统音乐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在课堂上大力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扩展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容量, 丰富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 增强音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活跃气氛, 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2、积极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以及艺术素养。当然, 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任重而道远, 这不是音乐教师单方面能够改善的, 这需要家长, 学校, 老师, 学生多方面一体的努力才能改善。
中职音乐课 篇5
【关键词】流行音乐 中职音乐教学 融合方法
相比于其他音乐,流行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其歌词所表达的都是人们的实际生活或者情感,更受年轻人欢迎,而中职学生就包含于喜欢流行音乐的年轻人中。中职的音乐老师应该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流行音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推动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
一、中职音乐老师要转变观念
流行音乐经过发展,如今已经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因素与流行音乐结合,例如京剧、歌剧等都与流行音乐有结合,一些人对于流行音乐存在错误的误区,中职音乐老师应该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转变观念,将其与教学相结合。与此同时,也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跟上时代潮流,具备音乐鉴赏能力,多欣赏不同的音乐,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流行音乐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口,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教会学生鉴赏,吸收有益的内容。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带有竞争性的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带去竞争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进步[1]。
二、面对潮流、深挖内涵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常能够看到年轻人戴着耳机听音乐,几乎没有人对流行音乐一点不知道,中职学生更是流行音乐的收听者,也只停留在喜欢听的层次上,对于专业的知识并不清楚。音乐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对这些专业性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还可以讲流行音乐的历史,学生会感兴趣,音乐素养也会得到提高,在挑选作品时,老师需要挑选一些积极向上或者能够培养学生的某一情感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升华。比如成龙唱的《国家》,老师在讲这首歌曲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我们国家的事情,增加学生的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通过对歌词的分析,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怀,虽然歌词简单、平实,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体会到家与国的关系。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别听成龙和刘媛媛的演唱,告诉学生二者在歌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歌曲中的演奏是由朗朗完成的,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试一试,用钢琴演奏这首歌曲,最后让学生一起演唱这首歌,渲染情绪,让学生心中的情感达到最饱满的状态。音乐老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技巧指导,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重视流行歌曲,提高学生演唱能力
流行音乐人们欣赏的主要是歌手的演唱以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其次才是乐器的伴奏。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在教学生基础的声乐知识时,不用传统的歌曲,采用流行音乐,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演唱流行歌曲也只是停留在唱的层面上,不能完好的演绎,更别提学生能把音乐课上学到的理论和演唱技巧用到演唱中了。在让学生联系发声时,可以找一些适合的流行歌曲,比如陈奕迅的《好久不见》、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等,让学生在演唱时运用课上学习到的技巧,亲身体会流行音乐和通俗唱法的融合。在训练学生的演唱时采用多种形式,除了单人的演唱,还可以加入对唱、和声以及重唱等多种演唱方式,让学生对每一种演唱方式都有一定的了解,清楚它们的演绎模式和技巧[2]。
四、结合热点,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时代背景
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是所有人都有的,学生也是,相比于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对新鲜的和身边的事情会更感兴趣,音乐老师根据学生这一点,可以利用流行音乐,将时下的热点和焦点带入到学生眼前,可以更加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2008年的奥运会时,许多流行歌曲应时而生,《one world one dream》、《北京欢迎你》、《为生命喝彩》以及《站起来》等都非常受关注,老师就可以安排学生演唱这些歌曲。在汶川地震时,可以在课上让学生悼念死者时,让学生欣赏救灾歌曲,比如《与爱同行》和《同舟共济》等。发生不同的热点时,音乐老师可以为学生找来不同的能体现事件的流行歌曲,让学生通过学习,既了解时事又学习了音乐,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五、通过类比,活用现有教材
当下的中职音乐教材缺乏创新性,其内容大多都是关于古典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而且课堂较为单调,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对其也很难产生情兴趣,但是教学还是应该以教材为主,而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吸引学生,就是中职音乐老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3]。中职音乐老师需要不断思考,将與其相关的流行音乐加入进教学中,并与之进行对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授到“节奏”这一章时,教材中的案例是传统的古典乐器,而老师需要进行创新,将流行音乐引入到教学中,比如布鲁斯,这种风格的音乐很吸引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乐器演奏时,钢琴的双连音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这是就需要老师找合适的案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而周杰伦的《双截棍》就可以作为案例,老师可以现场用钢琴进行示范,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会得到提高。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比如老师在讲解完某一知识或技巧时,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其思考在流行音乐中哪些作品也用到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课堂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记忆,还可以锻炼其思考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音乐老师的课堂质量得到提高。
结束语:
流行音乐的发展毋庸置疑,中职音乐老师需要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音乐课教学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老师在引入流行乐时也要谨慎选择,挑选积极向上的歌曲,为学生提高更好的教学,促进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峰.音乐教学的新生力量[J].音乐教育.2011
[2]陈涛.浅析音乐教学时代性的体现——也谈音乐进课堂[J].考试周刊.2011
中职音乐教学方式探究 篇6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兴趣培养、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等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一首歌曲的歌词着手, 让学生先分析歌词的含义, 感受创作歌词人当时的内心感受, 以及创作歌词时的时代背景等,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让我们生动地表达情感, 到底用什么形式最大限度地表达情感呢?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要学会把握学生的心理, 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到底他们对什么歌曲感兴趣呢? 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时代, 了解他们喜欢的歌星, 对上课前所要使用的曲目进行筛选, 从而让课堂和学生产生共鸣。
有一次,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 课前我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详细的课前调查,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 我精选了大部分同学喜欢的歌曲, 还遵从“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主动参与”的理念, 用“啦啦歌”律动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节奏明快、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中感受音乐课堂, 学生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随着音乐跳着自己喜欢的舞蹈, 有的和着音乐拍手跺脚, 还有的默默沉思着。 看到他们脸上愉悦的笑容, 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我所设计的音乐课堂, 就让他们尽情享受音乐吧。
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是指音乐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一种愉悦, 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让学生对歌词进行深入分析, 让他们分析歌词本身包含的情感, 然后让他们思考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采取什么样的音乐形式恰到好处, 最后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方式表达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 采用多媒体形式开展音乐教学,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这种方式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吸收音乐知识, 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增强音乐教育的愉悦性。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音乐教学, 是每个音乐老师都要学会掌握的一门技术, 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生动直观。 音乐本身是一门融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学科, 老师在向学生教授一些乐理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考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们必须为他们的想象提供大量的素材支撑, 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 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为他们展示大量素材, 让他们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中充分地发挥想象。 还可以放映教学录像带, 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 听得清清楚楚, 这样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而且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二、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的课堂
一旦有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氛围, 我们就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积极参与的机会, 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 老师要学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 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
在一次给学生绘画作品的展览过程中, 我们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积极参与。 学生在感受我们提供的乐曲之后开展绘画创作, 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 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为下一步创作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图像。 这种教育方式, 学生不仅在听歌的过程中感受了, 而且非常容易接受。 尤其是同班同学的或者是同龄人的绘画作品展览, 在某种程度上, 学生都爱看, 还可以知道别人心里的想法, 加深学生的欣赏记忆。
让学生学会评价, 可以使得他们在“说”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 为了提高中职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让学生也参与课堂评价, 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过程就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 在中职一年级, 我们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 在这里, “真好听、我也喜欢”始终是学生得到的评价。 中职二年级, 我们一般可以学生互评为主, 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 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认知表现出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点拨。 时间长了, 我们基本上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强化他们的优点。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我们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 就可以及时跟小组成员或者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在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从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着手, 学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从而打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让合作学习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开花结果。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需要所有从事中职音乐教师的老师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究, 相信它必将给音乐课堂增添活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课堂增加学生对未来人生的感悟, 通过音乐指导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怎样很好地把握音乐课堂, 和学生产生共鸣呢?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刍议中职音乐教学方式 篇7
一、通过创设情境学音乐
所谓创设情境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场景, 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体验, 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学习, 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来讲, 情境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又有着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众所周知, 多媒体技术声像兼备, 能够比较便捷地设定具体的情境。比如, 在《多彩的民歌》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歌, 把学生带入到欣赏各个民族音乐的具体情境, 从而使学生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彩多样以及美妙, 激发学生学习多彩的民歌的兴趣。
2. 通过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使用音乐语言创设具体的音乐情境时, 应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想象。比如, 在《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向学生播放这段音乐, 然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该音乐中的具体场景并向全班叙述自己所想象到的场景。之后,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做出总结, 即该音乐所展示的场景大致是:凶猛的狮子、优雅的天鹅、可爱的小白兔等,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当把握时机及时给学生以指引, 让学生能够充分阐述自己的感受, 因为学生在具体的音乐情境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对音乐内容与形式的赞美感, 渴望把自己的那份愉悦与兴奋的情感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因水平有限无法充分表达出来, 教师也应当给予鼓励, 最后, 教师应在学生阐述的基础上作出总结, 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教学。
3. 通过形体创设音乐情境。
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创设音乐情境, 以丰富教学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在《国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用手语来描述《国家》,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歌词背后的具体情境。由此看出在此种教学方法中, 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让音乐情境更加地生动形象。
4. 运用歌声创设情境。
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 常常会通过一定歌曲来表达自己感触, 伴随着歌声, 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入到歌者所歌唱的情境中。比如, 在《常回家看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通过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使学生感受到亲情无处不在以及亲情所带来的感动, 以引导学生表述内心的所感所想。
二、让音乐联系生活
音乐作为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当今社会, 不论哪一种音乐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明确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音乐、热爱生活。
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校园是多么地单调与乏味, 有了音乐, 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变得更加愉悦。比如, 上课前那响彻教室的歌声, 下课后那些肆无忌惮的歌声, 在这些歌声中, 既包含了浓浓的友谊, 又包含了深深的师生情谊, 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一首歌便可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一首班歌便可以传递出巨大的班级凝聚力。唱着“我像迷途羔羊, 每当陷入迷惘, 你总是在我身旁, 指引正确的方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了;唱着“这些年, 一个人, 风也过, 雨也走, 有过泪, 有过错”, 同学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唱着“轻轻敲响沉睡的心灵, 慢慢展开你的眼睛, 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更加奋力拼搏了。因此,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的作用, 用音乐来鼓舞每一位学生。
当然, 中职的校园有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 比如, 元旦晚会、歌唱比赛,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也有助于学生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
三、在音乐中培养情感
与其他课程相比, 音乐课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音乐教育将社会上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一种比较感性的形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同时得到政治方面以及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 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 综合素质得到增强。
音乐教学也存在一定的方法, 方法得当, 便会取得音乐教学的成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改善音乐课堂, 提高音乐课堂的有趣性, 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使学生体验音乐世界的美妙, 净化心灵世界。
综上所述, 笔者提出了三种音乐教学方式即是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注重培养情感。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的方法并非万能, 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 必须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只有如此, 才能使音乐教育发挥出更大的成效,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心理能力,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摘要: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以学生为本, 转变自己的角色,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注重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 教师能否依据新课改要求进行音乐教学, 关系着新课改能否卓有成效。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将具体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方式。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培养情感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篇8
一、调整音乐作品的难度, 逐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职高的音乐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 所选作品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调整:
1.在时间方面打破原来先古代后近现代的顺序, 从中国近现代作品入手, 然后再介绍古代作品, 在欣赏作品时提示学生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这样一来, 学生就觉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和感受, 从而不再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在欣赏中国近现代声乐曲时, 由于学生对当时的历史非常熟悉, 大家在欣赏《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时, 不由自主地就会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空, 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作品的难易程度的选择方面, 先选择一些音乐结构短小、形象鲜明的作品欣赏, 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作品积累之后再逐渐选择大型的作品。由于学生音乐记忆能力和感知能力还较差, 如果开始就欣赏一些结构宏大、内涵丰富的作品, 学生就难以理解, 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也许会认可作品的价值, 但是却不能深入具体地理解, 甚至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失去对这类作品的兴趣。因此, 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时, 首先选择简单的两个声部的合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器乐合奏视频, 让他们边看边听, 然后再去欣赏《欢乐颂》。这样, 学生容易接受并能理解。
二、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的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提高。所以, 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 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 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 它看不到、摸不着,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 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 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 因而它具有“模糊性”的特征;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 它又不象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 音乐语言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具有非语义的特点。因此, 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 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然而, 正是因为音乐作品的模糊性和非语义性的特点, 才使她具有比其它的艺术形式更广阔的联想空间, 也更具有无穷的魅力。只是对于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有限, 加上接触音乐作品较少——很多学生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仅限于听流行歌曲, 而对浩如烟海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却知之甚少。这也就难免会对一些作品难以理解或理解不能深入。
在教学实践中, 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 使音乐作品形象化, 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讲京剧大师梅兰芳时, 我先选择了李玉刚的唱段《贵妃醉酒》, 再让同学们欣赏梅兰芳的精彩唱段《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给同学们放了舞台演出录象, 大家一边欣赏一边看演员的表演, 既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美, 同时通过视觉感受又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反映这样的音乐课即轻松愉快又收获很多。有人说,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 有时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具体丰富的联想。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一个联想的空间, 比简单地讲解更能使学生进入音乐意境,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运用比较分析, 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 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 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 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 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 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 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
让中职音乐欣赏课生动起来 篇9
一.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欣赏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处于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一种状态, 而这种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 教学过程一般为先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 创作背景, 作曲家情况, 然后进行欣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是上一堂优秀的欣赏课, 也仅仅只是改变了教学方法, 而不是从本质上去改进、指导教学。其最终结果仍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如痴如醉, 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 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如何让这样的场景不再出现在音乐课堂上呢?那就要抛开以前传统的教学法, 去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去欣赏、讨论、感受、表现音乐。突出主体, 重在欣赏。开始上课时, 老师不告之作品名称, 作者的情况, 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 感受音乐的特点、情绪。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展开想象, 之后, 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可以用任何形式进行表达, 如绘画、舞蹈等形式。
二.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提高音乐基本技能技巧
中职生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薄弱。主要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乡镇学校。有些乡镇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 没有开设音乐课, 即使开设音乐课, 也被中、英、数等学科占用, 有上的也就是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以我校每年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来说, 平均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同学在以前的学习生涯中没上过音乐课。
补习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补习最为基本的乐理知识, 如节奏、节拍、拍子、拍号、调式、调性、常用符号, 以及补习一些有关的欣赏知识, 如对乐器的认识等。当然, 讲授这些知识应在运用的过程中穿插进行, 要注意方法, 以免将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加强基础训练主要是指节奏的训练。因为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 犹如人体骨骼一样重要。音乐中的节奏是用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表现的, 是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感情的要素之一。音乐是美好的, 音乐是神奇的, 一首动人心扉的音乐, 能够唤起人们甜蜜的回忆, 能奇迹般地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奋进的力量。为了使学生懂得节奏的组合和它的规律性, 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以学生为主的创编, 譬如:教师写出各种小节奏型, 让学生用不同的拍号编写出不同的节奏型, 或用格字式写出各种节奏, 让学生用不同的拍子, 按不同的顺序编出节奏进行练习, 这样训练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并能在训练中让学生懂得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三.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多样化
1.情境设置法
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创作背景, 一些短小精悍的乐曲听起来, 注意力相对要好集中一点, 但一些时间较长的作品要想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 注意力充分集中, 那就要为曲子设立一个情境。在欣赏曲子之前, 可以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 像海顿《惊愕交响曲》的故事, 听完故事, 同学们一下子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 在听的时候, 便会把自己当作故事的主人公, 融入到作品中去。
2.语言激励法
语言激励法就是利用中职生求知与好强的心理, 激发学生对所听音乐作品的兴趣, 引起学生对所听曲目的关注与期待。如欣赏《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导入语, 1860年,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38年后, 门德尔松创作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人们称《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协奏曲中的“亚当”,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则是协奏曲中的“夏娃”, 多少年来,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家必备的音乐会曲目, 时至今日, 它更是表现出小提琴之美的最高典范。在今天的音乐课上, 就让我们走进《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来领略门德尔松音乐中所蕴含的激情与活力。这样语言让学生欣赏起来会更加的投入认真。
谈中职音乐欣赏教学 篇10
关键词: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6-01
音乐欣赏,是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欣赏教学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完全脱节,没有真正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就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了几点建议。
一、现阶段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现阶段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它也应该是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与感知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某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仅只是体现了他自身的审美修养,还应该是考察这个人文化底蕴的一个显性的标志。我们通过对音乐进行有效而又冷静的欣赏,往往能够使学生获取到丰富的音乐知识,这种手段也会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丰富,对于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培养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与希冀,使他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完善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措施
1、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实施音乐欣赏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16岁至18岁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向逐渐成熟的方向发展,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情绪变化很大,若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会产生错误的、不健康的审美观念,如刻意追求新潮、时尚,认为当下最新潮的歌和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高雅的、最有品位的音乐艺术。而且在上课时发现,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小学和初中基本没有受过音乐教育,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上无任何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未知事物积极主动地探索,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迎合、迁就、放任自流,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欣赏艺术音乐。
2、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欣赏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活泼、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实践,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高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组织课堂创作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一般有预设之中和预设之外的生成。音乐课教学中“创作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音乐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也是音乐课堂生成的一种的重要途径。创作教学作为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验,我们可以作为一节课中的一个环节来实施,结合教学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用即兴的方法进行简短节奏的创作;进行简短曲调、歌曲的创作;用声音模仿与创造;还有运用包括音乐、诗歌、戏剧或舞蹈的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少替代,这种活动的创设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4、注意情境渲染,发展音乐感受与情感体验
感情,是伴随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为而出现的心理体验。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中职学生由于学业上多数不太成功,在情感方面则比普高学生更为敏感,体验入微。而作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真挚感情的需要更为强烈,而音乐欣赏正是要求欣赏者通过音乐的外部形式与内部情感的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音乐鉴赏恰恰可以满足提高他们的审美需要。因此,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具有鉴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有能力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5、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欣赏高雅音乐
在适当地听一些流行音乐的同时,还要大量地欣赏中外古典音乐。教师要设法创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如每天通过課余时间在校园里播放古典音乐,并由播音员讲述音乐家故事、创作背景以及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表现手段,这样在全校范围里,学生们共同欣赏,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耳濡目染,使欣赏艺术音乐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总结
音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来说音乐创作者赋予音乐特有的情感联系,从而音乐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特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不一样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音乐欣赏在对提高人们对音乐鉴赏力,艺术审美力和思维拓展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 华. 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 2011(07).
[2] 李萍萍.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 丝绸之路. 2010(22).
[3] 徐小凤. 浅谈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 2011(05).
[4] 谢 华. 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 2011(07).
关注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 篇11
一、普通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据统计, 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近15000所, 然而, 除艺术专业学校外, 开设艺术教育的学校却寥寥无几, 从最近刚刚结束的“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 (音乐、美术、舞蹈) 课教学设计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 参赛的学校很少。全国大约有六十几所学校报名参赛, 共收到参赛作品二百多份, 辽宁省只有4所学校参加比赛, 可见参与的学校极少,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与中小学、高校的差距, 多数学校没有把与美育教育相关的课程落实在教学计划中, 没有艺术学科的专兼职教师, 没有教学设备, 教科研方面活动较少, 使得少数学校虽然有艺术课的教师, 但基本上也不从事教学工作, 而是改做其它事务性工作, 既发挥不了个人的专业特长, 又没有满足学生美育教育的需求, 使得学生在美育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培养, 造成普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美育方面与其它各类学校相比比较滞后。
二、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各级各类学校把校园文化活动都视为是学校总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音乐表演, 因此说,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主要手段, 每年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 音乐表演都是重头戏, 如: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迎新生文艺演出、运动会中的场地表演等都是以音乐为主要表演形式。另一方面, 学生社团也以音乐类居多, 如:军乐社团、合唱社团、电声乐队社团、吉他社团、民族乐队社团等。还有与音乐紧密相关的社团, 如:民族舞社团、街舞社团、拉丁舞社团等。可见, 音乐艺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它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加以重视。然而, 我们在组织活动和举行活动中却不难发现, 每次活动效果与我们搞活动的初衷相差甚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方面
1. 学生唱歌跟不上节奏, 与伴奏盘的调不一致。
2. 不识谱, 把多、来、咪、发、索、拉、西, 说成是一、
二、三、四、五、六、七。
3. 对音乐表演方面的基本知识一窍不通。
(二) 素质方面
1. 对音乐所涉及到范围、表演形式等了解甚少, 对音乐的理解很片面, 只是停留在喜欢上。
2. 对于每次校内举办的大型主题文艺活动, 不能正确地选择
与主题贴切的作品, 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喜欢什么就表演什么, 造成表演的节目与活动的主题极不相符。
3. 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音乐教育, 加上平时不注意观察, 所
以有些学生上舞台后, 一些表演动作极为不协调, 不仅作品不符合要求, 而且还破坏了整体的审美感, 给人的感觉很不严肃。
从以上的几个方面不难看出, 学校的大型文艺活动举办的是否成功, 作为参与者的学生音乐素质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充分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和在美育教育方面所受的教育, 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识到在普通中职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三、普通中职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 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美育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音乐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美育教育的一个有力途径, 因此, 加强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学习, 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陶冶高尚的情操, 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
2.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征,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通过学习, 可以弥补由于中小学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带来的音乐教育的残缺。如: (1) 为了追求学生考试高分, 一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音乐课。 (2) 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音乐课程, 但实质上也就是一个听流行歌曲的课, 学生音乐知识方面根本就没有学到, 甚至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都不懂。 (3) 由于普通中职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来自不发达地区, 那里的学校条件比较差, 根本就没有音乐教师和音乐教学设备。
4.通过学习, 可以提高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整体水平, 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提升, 使活动的主题鲜明、艺术性强。
5.通过学习, 让大多数学生具备参加音乐活动的能力, 使校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促使一些学生改掉沉迷网吧、厌学的陋习。
总的来说,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如何真正地把学校美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是我们这类普通中职学校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升学压力不大, 课余时间较多等特点, 采用音乐教育这一有利手段, 对其进行音乐教育,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得到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既定目标。
摘要:目前, 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很快,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 我们感到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其它各类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开设艺术教育的学校较少, 没有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由于校园文化活动、二课活动的开展, 在这类学校开设音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