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2024-10-12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共7篇)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篇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王海鹏

坚持以“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放宽眼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精神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干事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选择符合我镇实际的发展模式,因势利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依托园区建设打造我镇的工业走廊。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园区集中,围绕山神庙园区自镇区一线打造现代工业走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创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吸引力。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筑巢引凤”、“搭船渡河”、“腾笼换鸟”等

1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培植、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1、突出城镇建设规划,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不断加强镇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2、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提升人气、聚集财气,让城镇更加繁荣。

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

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镇域经济发展腹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发展农业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等路子。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推进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围绕优势产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创办、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组、整合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合作型、加工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篇2

目前, 我国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少。在少数理论研究文献中, 祝艳[3]较早阐述了镇域经济的概念。魏后凯[4]提出要实现镇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认为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 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其镇区是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介于市与乡之间的较低层级的城镇居民点。它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也是乡村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马林靖等[5]认为镇域经济的研究侧重于乡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 首次通过建立测度镇域经济发展的指数指标体系, 科学直观地量化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通过分析“小城镇”发展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是对国家“小城镇”发展战略的视野拓展, 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夯实国民经济基础,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并从培育农村经济中心、建立城乡良性互动机制、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发展NGO作用以及塑造新型农民5个方面提出了镇域经济发展思路。

1“镇域经济”发展背景

自1978—2009年底, 我国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迅速增加到19322个, 增加17149个。但在小城镇数量增加的同时, 产生了“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社会成本高等问题。根据《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2007年底, 我国建制镇建成区1.311亿人, 占村镇总人口的14.1%, 平均镇区人口规模仅有7845人;全国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84万km2, 平均每个建制镇建成区占地170hm2, 人均占地216.7m2, 是县城的 (111.1m2/人) 1.95倍, 是市城区的 (93.3m2/人) 2.32倍。由于小城镇建设全国全面铺开, 造成占用土地、环境污染和公共基础设施性投资等社会成本极高[6]。

就小城镇集聚与辐射功能而言, 大多数小城镇, 尤其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低劣, 产业经济基础薄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尚不具备对民间资本、剩余劳动力以及产业的吸引力, 而且八、九十年代发展的乡镇企业大多已破产。随着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日益改善, 农民进入大、中城市的成本大幅度减小, 农村经济主体的空间活动范围日益表现出“城市倾向”, 致使小城镇缺乏农村腹地的支撑而发展乏力。

针对以上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应充分认识小城镇与农村经济之间的联系, 避免就城镇论城镇, 要拓展小城镇战略视野, 积极发展镇域经济。

2“镇域经济”内涵及意义

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最基层行政单元是乡镇。从空间范围、发展机制、发展目标、发展动力、空间结构5个方面拓展“小城镇”战略视野, 激发农村内在发展动力, 培育自身发展的“造血机制”, 实现农村地区持续发展。

2.1“镇域经济”内涵

2.1.1 空间范围上由“镇”扩及“域”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客观演化过程, 伴随着广大腹地农村的发展和各种发展要素向城镇逐步集聚, 城镇与农村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前提。若离开了农村发展而人为追求小城镇建设, 无异于舍本逐末。1996年, 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 (人居二) 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 (原则、承诺和行动计划) , 以处理城乡人类住区的有关问题。其中提到:“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除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外, 我们还应努力为农村地区增加适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机会, 以增强它们的吸引力;开发统一的住区网点, 从而尽量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不仅要发挥小城镇发展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更要注重广大农村的发展。

2.1.2 发展机制上由“筑巢引凤”转变为“农民主动城镇化”

就城镇化本身而言, 城镇化的行为主体是农民, 是他们在进行着农转非的身份转变、职业转变以及空间迁移。离开了农民的意愿和行为来建设小城镇无异于缘木求鱼。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扩大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推动小城镇建设, “筑巢引凤”, 但对农民的吸引力并不强。因为从农民朴素的生活逻辑出发, 除了考虑“城镇化”的成本因素外, 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以及发展机会等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因为他们宁可付出高成本也要进入城市, 目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农民进城买房供孩子读书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 农民城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和历史过程, 进入小城镇还是城市是农民权衡各方面利弊的选择, 两者均是中国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而不一定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城镇化的唯一载体。而推进城镇化进程, 既要提高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更要提升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主动城镇化的能力。

2.1.3 发展目标上由“城镇化率”转变为“生活质量城镇化”

促进城镇化的肯綮不是“农民市民化”和“人口城镇化”, 而在于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缩小城乡差距。其途径在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和生活质量, 完成“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向“生活质量城镇化”的转变[7], 由GDP的上升向“民富”的转变,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1.4 发展动力上由“单引擎拉动”转变为“多轮驱动”

尽管最早建设“小城镇”理念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但后来推广小城镇战略主要来自于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推动, 其出发点是寄希望于农村小城镇的辐射来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但至目前, 许多地区的小城镇对所在农村地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尚未形成。强调发展镇域经济, 就是要发挥城市、国家政策“自上而下”的带动作用, 也要激发农民、地方政府或组织等微观经济主体“自下而上”的动力, 形成多轮驱动的高效发展机制。

2.1.5 空间结构上由“点”扩展到“点-线-面”

镇域经济空间范围相对较小, 但基本具备区域经济的各项要素。在发展层次上包括小城镇、村庄、农户;在空间结构上, 一般呈现出以小城镇为核心, 以主要交通线为主的“点—轴”发展格局;在发展水平上, 镇域内部同样存在明显的村际差异。针对客观存在的空间结构, 不能仅仅重点关注“点”, 更要注重“面”的发展, 因为小城镇是农村区域中的小城镇, 它的发展, 离不开区域的发展, 两者唇齿相依, 共同发展。

2.2“镇域经济”发展意义

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就是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夯实国民经济基础, 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1 促进农业发展, 牢固奠定国民经济发展基础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取得极大成就, 但不容置疑的是, 中国仍是一个拥有7亿农民的“农村”大国, 总人口中仍有较大比例的人口较少享受城市文明与工业文明, 所从事的职业仍然是农业, 发展缓慢, 生产落后, 收入水平较低。“农业兴, 基础牢;农村稳, 天下安;农民富, 国家安。”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永远不能改变, 广大农民的利益需要保障, 这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发展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 巩固国家发展基础。

2.2.2 提高农民收入, 激活国民经济发展动力

目前, 城乡互动的商品流特征:城市高附加值的工业品流向农村;农村低廉的劳动力和附加值极低的农产品流向城市, 造成了城市对农村价值的双重剥离。如果考虑到农民进城看病、子女进城求学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差异造成的农村资金的单向流动, 城乡互动的结果仍然是农村支持城市发展, 而农村自身发展举步维艰。同样, 农村发展缓慢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农民收入微薄, 增收缓慢, 除去看病、求学、修建房屋等基本费用外, 还要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剩下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很少, 客观上对城市工业产品难以形成有效需求, 事实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普遍提高农民收入, 激活中国70%的农村市场“需求”, 增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

2.2.3 促进农村发展, 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乃至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 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 协调各方利益, 不可一蹴而就。农业和农村是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但辩证地讲, 也是宏观经济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城镇化过程的一个方面, 并且以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和吸纳外来务工人员为前提。针对城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 大多数农民的出路可以不在于进城, 而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在于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和农业生产链的延伸。为什们不能依靠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来消化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而非要走进城的独木桥呢[8]?由于预期收益和比较收益的降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等原因, 近年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现象[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实现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逐步转移, 循序渐进, 符合中国农民人口比重大、城市现阶段接纳能力有限的现实, 逐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

3 镇域经济发展思路

由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空间上的“农村”特性, 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3.1 集中力量建设重点镇, 培育壮大镇域经济中心

鉴于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全面铺开所造成的资源分散、大量占用土地及集聚规模经济不明显等问题, 应当集中力量建设区域中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区位条件优越的城镇, 一般包括小城市、县城城关镇、中心镇, 真正发挥上接大中城市、下连广大乡村的组织城乡生产要素和产品对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辐射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由于城镇建设重点集中, 有助于集中有限资源培育壮大区域中心, 易发挥集聚规模效应。2009年底, 全国有1464个城关镇、2928个中心镇 (假定每个县设置两个中心镇) , 这样重点建设的小城镇有4392个;全国共有19322个建制镇, 14848个乡政府所在地及一些集镇, 仅前两项就有34170个。若全面铺开建设小城镇, 则覆盖面是重点镇的7.78倍以上。

3.2 逐步建立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实现“以城带乡”

逐渐转变城市和工业倾向的政策取向, 建立城乡良性互动机制, 促进物品与资金在城乡两个市场之间的自动循环, 增强农业和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扩大市场需求, 促进城市发展。从城市角度看, “以城带乡”的途径包括:1) 在城市内为转移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实现就业带动;2) 引导城市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下乡, 增强农村自身发展能力, 实现要素带动;3) 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 形成城乡一体的商品流通市场, 实现“产业带动”;4) 加速信息、文化下乡, 实现信息带动。从农村角度看, 农村融入城乡商品的流通体系的途径包括: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 为城市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实现产业富民;保护和优化农村环境, 积极吸引和用好城市下乡资金和人才, 实现要素转换;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吸引城市文明和文化下乡。

3.3 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 增强镇域经济“造血”机能

镇域经济属于小的区域经济范畴, 内部市场十分狭小。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要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转变现代开放的经济形态, 不能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仅仅建立在为本镇域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而要在此基础上, 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 “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为外部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轨道上来, 这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10], 增强镇域经济发展自身的“造血”机能。

3.4 积极支持NGO, 提高镇域经济发展效率

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非政府组织”) 一般是“在正式的国家机关之外追求公共目标。”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协会是在新时代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为农民提供便利服务的民间组织或社会组织, 是产生于农村当地的一种NGO形式, 也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条件。推动镇域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发挥NGO在资源动员、社会服务、农民培训、社会治理、政策倡导等方面的作用, 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

3.5 着力塑造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政府倡导、城市带动固然重要, 但政府行为所影响的多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 而且城市带动也是以城乡可以互动为前提条件的。增强农村活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镇域经济最根本的还在于农民自身的创造力。通过加强培训, 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经营水平, 塑造新型农民, 增强农民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和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4 结论

镇域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区域。因其在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直接关系到国家“富民”经济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与协调发展的实现, 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摘要:基于“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和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与农村发展缓慢的现实背景, 认为, 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是对国家“小城镇”发展战略的视野拓展, 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夯实国民经济基础,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并从培育农村经济中心、建立城乡良性互动机制、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发展NGO作用以及塑造新型农民5个方面提出了镇域经济发展思路。

关键词:小城镇,镇域经济,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镇域经济 陈贵样本 篇3

陈贵镇的“许三多”精神

上个世纪末,年轻的黄浩胜和无数陈贵镇青年一样,离开当时一无所有的故乡,南下打拼,最终在广东增城的新塘出人头地,创建了浩生服饰。

新塘镇是牛仔纺织之都,业界有“世界牛仔看中国,中国牛仔看新塘”的说法。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全世界80%的牛仔纺织服装出自中国,这80%里头,有50%出自新塘”。

当镇里的领导得知新塘企业中还有陈贵镇人,便组了一个招商专班,专门邀请黄浩胜返乡做实业。一波三折的沟通之后,终于在第八轮谈判中,黄浩胜答应回陈贵镇投资建厂。

黄浩胜说,陈贵镇的精神风貌让他看到了“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精神,“这让我想起了10年前的广东,有这样的创业热情,陈贵镇必定大有可为。”

除了带回8.4亿元投资之外,他还带了一批朋友来陈贵镇投资办厂,最终又有3家纺织服装企业落户。如此一来,便形成了离大冶市区最近、也是陈贵镇最新的一个过亿产业集群——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

当然,相对于广东、东莞等沿海地区,地处中部的陈贵镇也有自身优势。“它们(沿海)那边也有问题,环境、生态控制得越来越严,劳工资源和成本、土地资源匮乏都制约着沿海企业的发展,”陈贵镇招商办主任陈国栋告诉记者,“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就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便是向中部转移”。

黄浩胜在陈贵镇的新厂名为顺富, 六大项目也于2012年10月开始投产。靠近省道,一栋行政大楼被众厂房揽在中央,拉经、印染、纺织、检验以及丝光,每一道工序都有配套的独立厂房。

午饭时刻的印染间里,和流动餐车上的袅袅白雾一同蒸发的,是染整机上的腾腾热气。“机器基本是24小时运转,因为重启很麻烦,代价很高。”一个轮班的工人告诉记者,黄浩胜购置了一千多台织布机,“在同行业中,顺富的产能可以排在全国前五”。

除了顺富已经投产,园区内其他项目仍加紧在建。东莞泓能创纺纱服装、华麟、夏邦水洗……截止目前,已有十多个规模以上企业入驻新区,投资总额达21.4亿。陈贵镇“一矿独大”的工业版图将被彻底改写,“中部牛仔新都”将成为陈贵镇的另一张名片。

“投入最大人力和财力打造的牛仔纺织服装业,加上原有的矿业及其延伸加工,和畜禽养殖及其农副产品深加工,现在我们已形成了三大百亿产业。”陈贵镇党委书记肖绪华如此描述一个百强镇的产业格局。

“当然,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也被纳入新规划之中,有望成为第四。”同其他已有园区一样,有大项目进来了,陈贵镇就依托它来建园区。肖绪华透露,“一期工程应该在2000万以上。”

为何随手拈来一个企业,投资规模都是千万甚至过亿?答案很简单,因为是在真正做到“华丽转型”的陈贵镇。

三足鼎立

陈贵镇是最靠近大冶市区的乡镇。大金省道贯穿陈贵镇区的那一段,叫陈贵镇大道,企业紧凑地排列在左右。每隔一分钟,便是几栋看似普通的大门和厂房从眼前划过,雨润食品、航宇鑫宝、富峰特钢、亚光……还来不及对上一个过亿企业想太多,下一个又消失在身后。

相较于大冶市郊的尘土飞扬,陈贵镇区街面整洁,道路干净,却没什么车辆和行人。对此,当地一位餐馆老板的说法是:“有工作的人都在厂里,不工作的人都去了城里。”“城里”能让人消费,譬如大冶市区,或者黄石。

据陈贵镇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44亿元,农业总产值8.91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

相较于普通意义上“平均”概念隐含着巨大的贫富差距,陈贵镇“人均收入”则意味着,镇富,也是民富。陈贵镇有很多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如商贸大户,或者家庭农场主,然而,普通居民的手头也还算阔绰。

“基本上,有点钱的人都去大冶买了房子,孩子上学也方便。”在镇上经营着一家招待所的老板告诉记者。她和女儿就想待在老家,便守着这栋房产,做起了生意。

普通人的有钱和陈贵镇的工农业模式分不开。提及陈贵镇的产业布局,自然是三大过亿产业为支撑。矿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服装以及各自的延伸产业将陈贵镇的工农业盘活在一起。

陈贵镇在上世纪90年代被探明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之前,它和其他农村一样一穷二白。后来陈贵镇创立了一条“镇办镇管”的矿业开采模式,并在全国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推广。

这种因开采矿产而“暴富”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到矿业经济,加之大冶市被国家纳入“资源枯竭型”城市,陈贵镇不得不走出一条新路。

“我们一年采矿200万吨,售价便宜,而且非再生资源总有被开采完的一天”,肖绪华说。“我们要增加它的附加值。我可以采、可以精选料,还可以引进企业来加工。”这也形成了陈贵镇如今的“矿业及其延伸加工”。像富峰特钢、亚光,以及宏盛机械、航宇鑫宝管业都是这一类的企业。

航宇鑫宝管业公司是由中国一航集团与湖北三环管业、陈贵镇矿业集团以及大冶兴成矿业这四家企业合资创建,主要生产离心球墨铸铁管及管配件,年产20万吨直管,2万吨管配件。“就像航宇鑫宝,我们把矿业延伸至更长的产业链,尽管如此,我们的产业类群还是比较单一”。陈国栋说,除了工业,陈贵镇更是在农业方面动了大脑筋。

相对于牛仔纺织服装,陈贵镇更早地找到了当地农业的出路。2007 年,镇里听说雨润是全国农业的龙头,便差专项组找到南京雨润,要把这“一渠活水”引进来。

“当时有很大的决心,非要把他们请过来,不然我们的农业怎么办?矿弄完了怎么办?”陈国栋回忆到。随后,雨润在陈贵镇办了两个厂,隆庆肉类加工厂和富成食品有限公司,并随着周边产业的日益成熟,又形成了雨润食品工业园。

nlc202309020721

目前,园区内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地市级龙头企业2家,除开外来企业,还培育了雪润食品、真有味公司酱薯叶、宝峰米业等8个本土驰名商标,近20个品牌产品销于各大超市。

雨润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让原本落后的陈贵镇农村有了新的活力。对农民来说,以往那种空有致富热情却无路施展的局面在那之后得以扭转,办家庭规模养殖,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培养了堰畈桥、华垅等6个花卉苗木种植专业村,网罗种植专业户参与现代农业。

“想象中,应该和国外的农场主差不了多少吧!都是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家住子禹村的王前贵如此描述他的“农场主”生活。两个儿子都在镇上的工厂上班,自己和老伴则圈了一块儿地,用来饲养生猪。

王前贵这类农户的养殖远不能满足食品工业园的产能需求。一般,像隆庆这样的企业会自建养殖基地。然而,农村因兴建养殖小区及合作社,面貌大有改观,旧村落像施了魔法一般,变成无数样式别致、风格不一的住宅小区。

随着雨润食品工业园、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了园区周边的堰畈桥、江添受、官堂垴等村与镇区实现水电、交通等资源共享。

之所以引进并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纺织企业,也因为它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提供工作,也为农民提供角色转换的平台”,陈国栋说,这就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来”。

数据显示,2012年,全镇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而在2007年,这一数值仅为5400人左右。同时,纯农业从业人口从5年前的1.2万,下降至2012年的2274人。

镇上有一个专门免费培训民工的“阳光工程”劳动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劳动所联系用工,“我们就给你培训什么样的工人,直接就地转移”。肖绪华认为,这项工作在陈贵镇并不是个摆设,而是长年落到了实处,而且管用。

陈贵镇工农业发展的突围,得益于“集中”二字,不求小而全,而是大而专。从地下到地面的转型,加上几个相对集中的大产业门类,让矿业时期就习惯了“第一”的陈贵镇又跑在最前。

“百强”姿态

陈贵镇人习惯第一。“陈贵镇全省首强的旗帜,我们一直在支撑着,不可能让她倒下去。”肖绪华觉得陈贵镇就是靠着这股劲坚持至今。

人的优势是主观因素。客观上,作为矿业起家的陈贵镇,家底殷实,转做其他产业,自然有了资本。陈贵镇的财政收入和政府自有可支配资金是其他乡镇不可比拟的。

“很多矿业老板从挖矿转向矿产加工,转向房地产,或者参与现代农业、旅游业。”陈国栋分析说,盘活丰厚的民间资本,也是陈贵镇的第一、二产业能够在短暂5年间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

对于外面的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陈贵镇坚持自己的联姻政策,不是“借别人的高枝,炫耀自己”,而是从政策到服务上,都让大企业和本地互利共赢。五个零的行政收费政策,包括企业从土地平整、办理营业执照,到最后的房产证,“我们全程代办”。

在厂房开发模式的多样性上,陈贵镇为企业考虑了很多。买地建厂或者租房生产,外来企业能够自由选择。“一些外地老板若是自建厂房,过些年又要走,房子也卖不出个好价钱”,所以,镇政府出资建工业园,部分企业租房做实业。当然,像黄浩胜这样的大企业家,则选择自己出资建厂。如此一来,产值增加了,就业问题也一并得到解决。

黄浩胜的顺富纺织服装公司虽为自建项目,污水处理问题则由陈贵镇总体负责。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纺织园区跟其他(同类型)园区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建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配建污水处理厂本身是必须,但陈贵镇如此积极,则是对环境的一种担当。

目前,该厂日处理印染污水两万吨。陈贵镇纺织服装新区的污水处理计划已经被纳入黄石市污水排江管网工程,以后所有的印染废水处理必须达标,并通过管道再处理后排至长江。

在农业和工业王牌之外,陈贵镇的旅游业也还算精致。当地有“小雷山旅游,大泉沟避暑,天台山朝佛”的说法。地处该镇西南部的小雷山是国家4A级风景区,雷峰山顶有高塔,山脚为温泉度假村,在鄂东南一带颇有名气。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雷山风景名胜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40万元。在陈贵镇庞大的工农业产值面前,240万只是九牛一毛,然而作为一个镇,不放弃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让陈贵镇更显成熟。

当然,陈贵镇也有一些明显的问题。或许,对于大多数经济发达的村镇来说,消费和服务业的相对落后是通病。人们从小地方赚了钱,然后把它花在大城市。

在陈贵镇大道上,只有一个中型超市,和一两个挂着“某某宾馆”招牌的招待所。清晨的早餐铺,还有晚间的烧烤摊构成的闹市,很难找到外人想象中的“百强”式繁华。

同时个体之间也存在悬殊,相邻的村镇实力也有落差。直观反映为医疗和教育条件的不均衡。“附近乡镇里,有谁得了大病,第一时间会被送到陈贵镇(医院)”。

陈贵镇的下一步,是要实现“城镇建设的全域推进”,富起来的地方要带动仍然贫困的区域,就像陈贵镇在工业大发展之外,并没有忘记“提携”农业这一产值小、规模化难度大的领域。

不同于报告中数字的触目惊心,现实中的陈贵镇很沉静。人们安静地上班,又安静地下班,对于“百强”、“明星”之类的排行,普通人并没有那么敏感。

从昔日的矿业时代,到如今的工业时代,陈贵镇在沉静之中缔造了一次次经济传奇。随着信息时代的渐进,且看陈贵镇有什么新动向?

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篇4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优化环境,强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全镇的经济实力。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打造“项目工程”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8月份,全镇共有招商引资项目23个,其中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7个,分别为沂河磨具、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品、和美饲料、浩宇不锈钢、田野鸭业和江阴路桥华乙塑胶项目,再谈项目3个,分别为兰山王先生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9000万元,其中展华工艺新引进境外资金6万美元。同时,我们积极加大企业投入和技改力度,促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镇各企业多方协调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重点工业项目顺利进展,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产业的结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

(二)实施富民强镇工作,打造“惠民工程”

我镇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今年共新增杞柳种植面积200亩,苗木花卉面积300亩,新增大坊坞特色荷花种植50亩,共培育出大南庄、前东庄等苗木花卉专业村10个,旦彰街、前东庄等木瓜海棠专业村5个,前朱寺、后朱寺等杞柳专业村20个;以行道树、农田林网的形式新栽植树木12万株,组织实施了38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新增绿化示范村3个。此外,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贴补政策,共发放小麦、水稻、玉米等补贴262万

1元,家电补贴55万元。今年4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沂州海棠节”,进一步叫响了沂州海棠的品牌。近日,我镇又分别被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林产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和中国木柳工艺之乡的荣誉,大大提高了我镇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打造“基础工程”

今年上半年,共投资1500万元、横跨汤河两岸的三座大桥顺利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汤河镇的交通状况和发展环境;我们还完成了9公里共5.5万平方的农村道路建设;持续三个月的汤、沭河培堤工程,共采伐树木87200棵,果树3500棵,迁移苗圃220亩,坟墓270座,清理占迁青苗150亩,完成房屋拆迁2700平方米。目前长26公里的培堤任务已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60万方,修建桥涵闸23座;投资80万元的医院病房楼,现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飞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府前街的综合开发工作已完成筹备,最近就将开工建设。

(四)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工作,打造“环境工程”

今年我镇按照市、区两级部署,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了342省道两侧、程梅路两侧和政府驻地的环境卫生整治。共拆除棚厦、栅栏32处,清运垃圾1800车,粉刷墙壁近6万平方米,清除非法广告牌71个,清理砖堆、草堆322处,清理道路两侧蔬菜庄稼12600平方米。二是积极推动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多次召开了全镇村干部会议,要求各村重点抓好八堆的清理和垃圾池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卫生整治和绿化、美化相结合。狠抓了342省道和重点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镇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四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联合工商、交管、公安等部门,对驻地主要道路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点行为进行了彻底清理,不规范经营门头均进行了拆除,并在各主要道路的停车秩序进行了统一规范。五是召开了镇驻地和沿线经营业户大会。对广大业主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再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于近日组织了全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知名人士,对各经营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镇测评,并将成绩在全镇通报。

(五)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打造“社区工程” 我镇社区建设在今年取得飞速发展,洽沟社区一期工程4座居民楼(13600平方米)现已交付使用,作为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年房、深水井、景观石渠、音乐广场都已建成投入使用,通往社区的道路也已完成硬化、绿化和亮化。占地近2300平方米的社区花园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4座小平方的居民楼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按照汉唐风格完成规划设计的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经过紧张的手续办理和招投标工作,现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也可投入使用。目前,东庄社区准备再建两座居民楼,现正在宣传发动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建设创造的商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居民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个别干部群众思想跟不上区、镇两级步伐,部分村班子建设不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3、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欠帐大,城镇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全面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经济建设,扩大全镇民营企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做好目前几个在谈项目的落地工作,分别为兰山王西华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力争年前实现资金到位。加快田野

鸭业、浩宇工贸、和美饲料、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沂河磨料和江阴华乙路桥塑胶等七个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力争年底竣工投产创造效益。继续扩大招商领域和规模,创新招商引资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抓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依托地方传统优势,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杞柳生产基地25000亩;继续完善海棠园建设,力争业户经营规模化、上档次,入园户达到200户,为“第二届海棠节”打好基础。

(三)抓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全镇群众居住环境。力争短时间内完成洽沟社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4座小平方居民楼的建设和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的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全镇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四)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镇域经济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逐一落实领导包案制,组织人员力量,集中进行查处。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大信访”格局,完善“大调解”机制,维护全镇的稳定。

总之,我们将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习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为打造“半壁江山”、全面建设“新汤河、富汤河、美汤河”而不懈奋斗。

发展镇域经济,路在何方 篇5

中共XX总支委员会书记 XXX

镇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镇域经济中,镇域专业经济已占有一定比重,现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为此,本人认为发展镇域专业经济是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出路。探讨这一现象,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引导乡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农村大局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镇域专业经济的概念及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乡镇经济迅速发展。这种类型的乡镇经济我们把它叫作规模经济或特色经济。镇域专业经济的实质是区域经济、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

和一般乡镇经济比较,镇域专业经济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乡镇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二是主导产业突出,专业特色鲜明。三是拥有了一批名牌产品。四是有较高的知名度。凡是专业经济突出的乡镇,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

镇域专业经济的发展,一是能有效地解决 “三农”问题,二是能有效地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能填补国家经济发展的空缺,四是能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发展镇域专业经济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市场定位和区域发展战略。所谓市场定位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产业定位,就是说,产业定位要准,要切合发展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二是指品牌定位。一方面要创造区域品牌;另一方面要树立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形象;同时要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指要及时纠正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的偏差。

2.特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推动。一是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来,避免产业的自然成长和低档次的企业复制,提高区域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名优产品培育力度,要通过企业和科研开发推广机构,培育一大批拳头产品。三是要抓好产品质量监测。四是要建立健全同行业科技信息交流制度,及时了解同行业的科技信息和新产品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信息。五是加大财政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六是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同国际接轨,用科学的管理经营企业。

3.人才战略问题。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引进人才,二是要培养人才,三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锻炼人才。

4.区内分工和行业关系的协调问题。镇域专业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各个企业的产品相同、相近、相似或者相关连,合理地进行行业分工和合作,以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双赢。

5.撬动整合资本问题。撬动整合资本一是指撬动农民手中的资金,鼓励他们创办企业;二是指鼓励企业通过自我滚动发展,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指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组,以实现联合。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四、乡镇政府在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镇域专业经济的发展中,基层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担当起政府机关应当负起的责任。

1.制定战略。战略是目标、是导向、是旗帜。乡镇政府在镇域专业经济发展中,要把经济发展战略作为首要问题来抓,要确保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在战略的实施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

2.营造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保证。在软环境上,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次要协助企业搞好厂群、矿群关系,第三要搞好综合治理,坚决打击“三乱”。在硬环境上,要理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努力改善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环境。

3.搞好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为经济建设服务,说到底是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家服务。政府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由领导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良好的服务。

4.树立区域形象。树立区域形象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发展镇域专业经济不仅要在内部发展上做文章,还要在外部形象上做文章,要树立乡镇的产业形象、规模形象、环境形象和信誉形象。

xx区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6

(2012年5月)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活动为总抓手,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要求,把镇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调高工作目标、调新发展思路、调优发展环境,鼓励各镇(街道)抢抓机遇、攀高比强、奋起赶超,努力实现镇域经济扩总量、提增幅、优质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快发展、大发展。一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5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183元和2897元,分别增长13.2%和19.2%。1-4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7亿元,增长14.1%,实现工业增加值53.9亿元,增长2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2亿元,增长55.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23.94%。

一、基本情况

(一)高标准制定完善镇域经济布局规划。按照“高点定位、提升档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编制完善镇域产业布局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定位,明确产业发展目标,推动项目集中,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目前,和庄、茶业口、大王庄总体规划已完成;高庄、苗山、寨里、羊里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正在报批;方下、牛泉、杨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特别是莱城工业区结合北部新城建设正在展开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各项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努力提升土地使用管理水平,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真正达到“优化项目布局、提升规划档次、整合利用资源”的良好效果。目前,各镇(街道)正在加快开展重点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其中牛泉镇正在编制,杨庄镇、寨里镇、方下镇正在对接规划设计单位。

(二)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坚持把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项目抓招商,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实现大跨越。以 “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在全区组织开展“亿元、10亿元项目突破年”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工大项目85个,计划总投资493亿元,计划投资22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投资32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5%,新开工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占比均在80%以上,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宇环机械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工业园等61个项目年内可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全区85个大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带动新增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02亿元、利税106亿元,新形成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4家,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在土地扶持、财政扶持、收费减免等方面实行最优惠的政策。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量,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组建123个招商组,确定1000名机关干部专下来抓招商,区财政拿出3000万元招商经费,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分配的招商引资任务。截至目前,工业区、农高区、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共洽谈引进内资项目181个,其中过亿元项目75个。新建项目104个,外来投资总额237.3亿元,外来资金形成固定资产10.7亿元;续建项目28个,外来投资总额93亿元,外来资金形成固定资产3.3亿元;合同项目16个,外来投资总额70亿元;在谈项目33个,外来投资总额66.4亿元。

(三)积极搭建镇域经济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力推进,加快建设,务求突破。莱城工业区以建设“省内一流开发区、济南都市圈制造业基地和莱芜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为目标,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与金融、物流、商务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力做好企业膨胀和项目引进建设工作,培植高端高质产业集群,鼓励支持汇金公司、固德化工等骨干企业膨胀发展,加快推进奔速电梯、太阳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年内引进项目19个,完成项目投资20亿元。1-4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3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226万元,分别增长37%和62.7%。莱芜农高区以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突出抓好O九路改造提升、龙腾路建设等基础配套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业机械加工制造园、现代仓储物流园等区中园建设,目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亿元。鼓励扶持万兴、六和等龙头企业膨胀发展,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经济实力,目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占任务的35%。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园、孵化园和创业培育基地等特色产业集聚区,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在各镇(街道)规划建设一批配套完善、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和群众创业搭建平台。计划年内完成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完成项目投资65亿元。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525万元,今年新入园项目27个,完成项目投资29.1亿元。同时,积极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围绕钢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以杨庄(长埠岭片区)、羊里、寨里、大王庄为主的姜蒜深加工,以莱城工业区为主的汽车零部件和精细化工,以羊里、苗山为主的钢铁生产及深加工,以高庄、牛泉为主的新型建材,以和庄为主的线缆线材,以寨里为主的锻造等七大产业集群。今年以来,七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1亿元。

(四)加快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大力发展“群山经济”,在镇域发展上努力实现“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举。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抓服务,建立企业“协调员”、“联络员”制度,选拔机关干部离岗驻企,为企业搞好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抓培植,围绕大项目的产前配套和拉长产业链做足文章,深入实施配套工程,迅速形成特色产业链式发展的良好局面。抓提升,认真筛选一批成长性强、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实施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今年以来,新发展三上企业29家,总数达到254家;新发展中小企业240家,总数达到5879家。在个体工商经济发展方面,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扶持力度,加快个体工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清理不合理收费,放宽个体业户投资限制,推动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实现“转型升级”,向中小企业跃升发展。今年以来,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36户,总数达到15716户。

(五)加快城乡服务业发展。积极打造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和特色旅游三大板块,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加快购物中心、专业加盟店和批发市场等城乡服务业载体建设,提高城镇消费水平;突出抓好九羊钢铁物流园、农高区“三辣一麻”集散园、莱城工业区商贸物流园等重点园区的规划建设,吸引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布点设站,做大“现代物流产业蛋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突出抓好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九羊文化产业园、华腾国际生态文博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目前全区已接待游客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可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7.6%。

(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特色高效农业富民”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以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特色高效农业富民”战略,以莱芜农高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全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示范区中心园区建设。目前已发展标准化种植区1万亩,力争年内新发展标准化种植区3万亩。二是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立足特色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和对上争取力度,重点扶持万兴、盛德泰等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全国、全省知名企业。力争年内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总数达到20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出口创汇6.2亿美元。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龙头企业搞好产学研合作,重点抓好万兴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盛德泰姜饮料、姜休闲食品的研发。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着力培养技术型、创业型、实用型人才。年内推广完成农业科技技术和转化成果40项,举办科技下乡活动4次。四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管理,抓好示范合作社建设。今年以来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年内新发展60家,培育产业特色明显、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典型示范社13家。

(七)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突出抓好北部新城建设。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把北部新城作为全市城市建设重要组团和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重大机遇,按照“最新最亮”的要求加快编制完成北部新城总体规划、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等7项城市规划;加快实施新城市民中心、莱芜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城医院、豪德现代商贸物流城和汽车商贸城等9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改造新建珠海路南延、青陈路、广州路东段、香港路西段6条城市道路;实施供排水、供气、电力线改造3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抓好龙马河公园续建工程;加快旧村改造步伐,拆迁新城驻地4个村15万平方米,建设120万平方米,年内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1.6亿元。二是集中力量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十有”标准加快新城镇建设,大力推进牛泉、杨庄、寨里、苗山、羊里等重点镇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城镇。目前,已完成新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6亿元,力争年内完成7亿元。三是千方百计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继续按照“四通”、“四化”、“四配套”标准,按照宜房则房、宜楼则楼的原则,推进集中居住区、特色村建设,2012年突出抓好香潭嘉园、嬴城家园等九大集中居住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新亮点新典型。目前已完成新社区建设1500户,力争年内完成3350户。

二、基本做法和采取的措施

为推进镇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围绕镇域经济发展,区里成立了由大班子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各级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把每项任务、每个指标都明确到分管领导,量化到具体责任人,定任务、定时间、定奖惩,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二是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坚持以全市“转提优保促”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打开思维、提升境界,真正做到靠智慧凝聚资源、创造财富、创新工作、取得实效。坚持“工作内容具体化、工作进度工期化、工作考核责任化”,加快工作转变,带头实干、快干、大干、苦干、拼命干,努力在全市乃至全省竞争大格局中争位次、创一流、求突破。三是建立完善确保工作落实的良好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严格的调度督查机制,对各镇(街道)实行“旬调度、月督查、季观摩、年考核”,督促各镇(街道)加快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体系,对各镇(街道)实行严格的奖惩,真正以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切实调动全区上下勇于担当、跨越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镇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工作推进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指标紧张制约项目发展。为解决项目用地紧张问题,我们积极开展土地挖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项目建设的巨大用地缺口,只能是杯水车薪,用地指标少,制约一部分好项目迟迟不能开工;二是资金紧张制约。我区区级和各镇(街道)财政收入较少,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有限,特别是针对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的资金少,虽然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需求;三是个别单位工作方法还有待改进。全区大部分镇和区直部门都能立足职能,积极推进和服务镇域经济发展,研究办法,抓住重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但也有部分单位还没有落实具体措施、具体招数,工作方法和推进方式还比较单一,工作成效还不明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镇域经济发展已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加快建设,不断推进镇域经济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一是凝心聚力抓推进。我区镇域经济发展开局良好,每个镇(街道)都有亮点和增长点,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前镇域经济发展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还异常繁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树立更大的决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实现镇域经济工作全面突破,确保在全市镇域经济的发展竞赛中争得先机、赢得主动。

二是突出重点抓推进。针对镇域经济发展涵盖内容多,工作量大的工作现状,我们将进一步突出重点工作,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抓重点、重点抓,力求达到事半功倍、抢占先机的效果。督促各镇(街道)认真把握市、区镇域经济考核办法,结合工作台帐,明确发展位臵,抓住存在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打突破战。

三是齐抓共管抓推进。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履职尽责,主动支持、服务镇域经济发展,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形成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合力。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突出重点、分线推进”的原则,将镇域经济发展重点工作分为十条线,每条线都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按照分工,明确任务,密切协作,合力推进,抓好各条线工作的推进落实。

四是加强调度抓推进。区镇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听取各镇(街道)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情况汇报。督促各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靠一线、抓协调、抓推进,切实加快镇域经济各项工作开展。高度重视镇域经济发展台帐报送工作,统计部门和各镇(街道)严格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明确专人负责台帐报送工作,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确保及时、准确、科学上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情况。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篇7

关键词:创新驱动,梁山县拳铺镇,工业园,经济

工业园位于水泊梁山南部,面积163.58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鲁南经济带规划区和京杭运河经济带交汇处,距济宁机场50分钟车程,距京沪高铁曲阜站1小时车程,形成集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高铁、航空和水运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已融入以省会济南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梁山工业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集中突破项目建设,工业园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余亿元、财政收入1.48亿元。先后被评为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基地、中国二手商用车交易基地、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山东省循环经济园区、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梁山工业园大力实施“工业立园”、“产业兴园”、“科技助园”发展战略,大力度招商引资,突出抓项目落实,逐步形成了以专用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物流商贸、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辅助的多元化产业集群。目前,入园企业已达548家,形成年产专用汽车15万辆和各种配件40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可生产20大系列1300多种型号的专用汽车,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密集度最高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

一、坚持科技推动,支撑企业做大做强,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梁山工业园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了专用汽车产业办公室,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创优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先后建立了山东省专用车及零配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梁山专用汽车研发分院、山东汽车工程学会、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等4个专用汽车研发创新平台,推进专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全面提升专用汽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人才带动,夯实企业发展根基,强化产品研发

积极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研中心,切实提高企业创新、产品研发能力。目前,以中集东岳、水泊焊割等企业为载体,先后建立山东省特种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专用车制造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建立各类研发站、所35个,并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3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格局。目前,梁山工业园从事企业研发工作高层次人才达100余人,聘请佟振合、蔡鹤皋、宋振骐、郝吉明四位院士担任政府科技顾问,并在水泊焊割、威特立邦等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承担国家级项目16项,参与制定国家级标准20项、获得科技成果19项、国家专利231项。中集东岳研制的铝合金罐车、沃德研制的重型自卸半挂列车、天宇公司研制的冷藏车、盛润公司研制的LNG、CNG低温运输车等各类科技含量高的特种车占产销量比重达到28 %以上,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三、坚持政策促动,激励企业竞相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

一是靠政策带动。工业园专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大力鼓励企业打造强势品牌,重点引导和扶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申报相关名牌、商标的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对被评为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盛润汽车、通亚汽车、中集东岳、杨嘉公司、水泊焊割、太岳板簧、康健配件等企业的20余种产品先后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二是用服务帮促。工业园(拳铺镇)专门实行领导班子成员重点技改项目包扶责任制,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推动机制,对规模以上企业进行重点帮扶,跟踪服务,并建立健全帮扶台帐,落实“双向定期沟通”机制,动态掌握帮扶企业问题台帐的节点推进情况,积极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确保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快落实、快推进、快见效。三是靠科技兴企。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梁山县委、梁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专用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快速发展的意见》、《梁山工业园关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研发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2013年企业研发投入资金达1.1亿元,用于企业科技创新奖励1000余万元。

截止目前,梁山工业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其中国家级5家,市级12家,达到行业标准的43家。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1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21.16%,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年增长3.12%;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12%。

上一篇: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教师教学情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