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精选8篇)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 篇1
贵州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煤矿越层越界开
采违法行为
为进一步规范煤炭生产开发秩序,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打击煤矿越层越界开采违法行为,贵州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煤矿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煤矿越层越界开采违法行为。近年来,一些煤矿企业受利益驱使,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无视矿工生命安全,越层越界、不按开发利用方案、破坏性开采屡禁不止,由此导致的煤矿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破坏了煤炭开发秩序。
贵州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严厉查处越层越界开采违法行为,保持对煤矿违法生产查处的高压态势,确保煤矿合理开发,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联合执法成员由国土资源、纪检监察、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煤炭生产管理部门组成,对被举报或反映有越层越界开采行为的煤矿,国土资源部门立即下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实测鉴定。情况属实的,对煤矿依法进行处罚,对举报人按规定给予奖励。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煤矿生产管理部门则及时组织对煤矿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生产安全。
对有越层越界开采行为的煤矿,一经发现,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立即下达执法指令,根据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国土资源部门立即下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退回合法矿区内开采,在越界处设置永久性密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管理部门立即下达停止生产的执法文书,对煤炭生产许可证不予年检。
对有弄虚作假、不服从监管监察和拒不退回或有两次以上越层越界开采行为的,由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提请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管理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 篇2
但是, 建立实验教学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并非易事, 其中有几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运行状态, 加大督查与 考核力度
众所周知, 作为一所规范化的中学, 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指标。因此, 各学校为了成为一个规范化学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 很多学校花大力气争取资金, 创建了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但是一旦达标, 任务仿佛已经完成。对于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 则重视不够, 从而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而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在督导评估时看重的大多是实验室硬件的配备, 对于这些实验室的运行状况, 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检察, 也没有建立必要的实验室运行状况考核机制。要改变这一现状, 我认为, 除了学校要重新认识创建这个实验室的真正目的以外, 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实验室的运行状况进行督导检查考核。实践证明, 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督导检查与考核, 对各级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这不仅能够使各种实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对于深化教学改革, 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今年潍坊市教育局能够将实验技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其考核成绩直接纳入中考总分, 这就是一种深化实验教学的一种好举措。
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对各校实验教学运行状况进行督导检查是相当必要的, 这是建立实验教学常态化运行机制的外在动力。
二、相关任课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精髓所在,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 应尊重学生, 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环境, 加强交流与合作; 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 让学生有成功感。
而理化生等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参与度太低, 基本上是老师代办, 将饭做好, 学生只吃就行了。学生们根本不知这饭是怎么来的? 不得不吃。大家都明白, 现在的大环境仍然是应试教育, 分数至上。不做实验, 照样拿高分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都得到压抑, 即使得了高分, 也没有那种强烈的成功感。这样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对于学生个人而言, 这是一种摧残式教育, 对于国家发展来说, 这对创建创新型的国家必将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必须深入领会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牢牢抓住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核心,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切实做到: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 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建立实验教学常态化运行机制的基本前提。
三、相关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要密切配合, 精心研究制定每一个实验 的实施方案, 确保实验安全, 效果显著
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 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才能进行。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实验目的, 让学生真正有收获。相关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的密切配合是至关重要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要求, 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 要求学生制作出自己的实验计划书, 而且要与实验室的实验教师搞好协调, 共同研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并与实验教师共同探讨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做好防范。实验教师根据任课的实验方案, 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 并检查好实验设施的运行状况, 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安全高效的实验环境。在实验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密切合作, 全程跟踪与监视, 要关注每个小组的实验进度, 并适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 确保实验顺利开展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每次实验结束后, 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一定要坐下来, 探讨实验方案的优点与缺点, 以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探讨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并加以分析研究解决。总之, 一节好的实验课离不开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密切合作。
因此, 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的密切合作, 是建立实验教学常态化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
四、成立实验教学课题组, 加强沟通与交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作为理化生等科目的教学灵魂———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 由于以前我们根本不重视实验教学, 因此关于如何开发校本实验教材、如何开展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建设、维护、运行等问题, 我们经验匮乏, 更缺乏相关理论支持。另外,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各学校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 在学校内部成立实验教学课题组是非常必要的。这个实验教学课题组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实验室的建设标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必做的实验数量; 汇总各个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 分析其可行性与可推广性; 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编写科学实用的实验教学参考教材; 为相关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提供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这些工作对于实验教学改革和不断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 篇3
[关键词]城中村;动拆迁;多元监管;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9-0036
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区别于传统的“城市中的乡村”,这些地区大多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没有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实际上等同于城市的危旧房改造区。上海市虹口区的虹镇老街,从产生之初就是大型棚户区。经过多年发展,此地人口迅速增加,大量违章建筑比比皆是,一度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有名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老街居民都希望通过动拆迁来改善生活条件,改变环境面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虹镇老街旧区改造工作就已经启动,但由于旧改效率不高再加上同期房价快速上涨等叠加效应,导致旧改矛盾突出、旧改难度加大。
一、问题的缘起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经途径,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一种优化与再分配。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征收、拆迁补偿以及安置等内容均牵涉到居民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过去动迁政策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导致旧改迟迟难以推进。动迁新政实施之前,旧改政策可以形象化的称为“数人头又数砖头”,即房屋征收款的数额不仅根据房屋面积计算,还与户籍人口多寡有关,动迁居民往往是迁户口、搭违章、练“屏功”,再加之动拆迁中暗箱操作、安置信息不公开,致使早迁得益少、晚迁得益多,遵纪守法的老实人吃亏。最终,动拆迁陷入了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旧区改造,还激化了社会矛盾,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2009年,随着动迁新政的实施,相关的监管工作也开始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多元化的动拆迁监管机制逐步建立。由虹镇老街3号地块为试点开启的动迁新政,其核心就是“数砖头”加两轮征询,改变了过去“数人头”为主的政策,以“数砖头”加上套型保底,建立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动迁制度,也为动拆迁监管工作创造了条件。
二、城中村改造中多元监管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以制度建设加强监管的规范性。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征收、拆迁补偿以及安置等内容关系到相关居民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加以保障,利益诉求无法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表达,动拆迁就很难得到相关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以监管制度建设规范城中村改造应当成为多元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的首选路径。虹镇老街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动拆迁监督管理的规范,使动拆迁监管工作真正能“有规定可依、有制度可循、有记录可查”。一是制定《虹镇老街旧区改造地块动拆迁监管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动拆迁监管工作的职与责,规范相应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二是实行《虹镇老街旧区改造地块动拆迁评议监督工作实施细则》,要求相关机构主动配合接受相关评议监督,进一步推进“阳光动迁”;三是制定《虹镇老街旧区改造地块动拆迁查询投诉指南》,从保障被动迁居民的合法权益出发,明确举报内容、时间、地点、电话以及受理程序,方便动拆迁居民的查询和投诉。
(二)以电子监督强化监管的科学性。第一,建立“虹口区动拆迁信息公开电子查询系统”。在区内实施新政的各动迁地块公示大厅内安置电子触摸显示屏,公开地块的动迁政策、安置补偿方案、签约动态、选房情况、特殊困难认定、合同签署等情况,进一步增强了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更加便于动迁居民的监督与制约。第二,建立“虹口区动拆迁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动拆迁工作业务操作和项目管理的电子化。该系统包括动迁信息录入处理、数据管理、安置合同生成等动迁业务,使动拆迁安置的每一项操作都在网络上留下痕迹,更加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督,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动迁行为。第三,建立“虹口区动拆迁后台监管系统”。该系统及时、真实地记录了各地块动迁安置中的每项操作和进展,由监管部门使用,对动拆迁工作开展监控和预警,全面提高动拆迁监管工作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建立动拆迁电子监察系统的同时,还开展电子协议签约,协议中的房屋面积、评估单价、各类补贴、奖励标准、安置总价等全部条款均由系统自动生成,而且一经签约,计算机即时锁定,真正做到动迁安置前后一致不走样,转变了动迁居民对动拆迁中“早走吃亏、不闹吃亏”的观念。在电子监督系统的设计中,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即一旦系统中有相关的核心信息如被动迁房屋的面积、被动迁应安置对象的人口数、被动迁应安置对象的个人信息或者电子协议发生了变更,系统将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呈现三级预警状态。
(三)以社会监督增强监管的有效性。一是邀请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区特邀纪检监察员、区政风行风监督员以及熟悉动迁业务的律师、被动迁地块所在居委会干部等人员组成区动拆迁评议监督组,既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又兼顾了动迁的专业性;二是在动迁现场接待居民,提高受理查询、投诉调查工作的效力;三是区纪委、监察局组织评议监督人员通过参加动迁公司的各类工作例会,向动迁经办人员、动迁居民了解情况等途径,全面掌握动拆迁工作的动态、现状,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监督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动拆迁工作的意见建议,切实发挥了评议监督作用。四是将“人民调解员工作机制”纳入评议监督制度,在调查处理动迁居民和动迁公司矛盾的同时,及时化解动迁中的家庭内部矛盾。
三、 完善城中村改造中多元监管机制的思考
(一)城中村改造中的矛盾主要是利益冲突。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最大的特点是构成权力合法性基础的,不再是传统的文化网络和组织网络,而是更加明晰的利益网络。城中村改造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多群体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矛盾冲突。因此,应当完善相关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监管机制,促使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信息对称,政策可控,决策透明,监督到位,使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各利益相关方达到共赢。
(二)政府应当成为协调各方加强监管的主体。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是动拆迁工作的主体,也是利益博弈的参与者和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容易成为多种矛盾的焦点。从现实情况看,居民在得到赔偿后,为获取更多利益,往往寻求途径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当诉求无法实现时,便会采取政府上访、阻拦施工等方式宣泄不满情绪。因此,政府需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搭建公平博弈平台,避免改造中信息不对称、政策不可控、决策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等风险由居民承担。政府部门还应当增加权力行使的透明度,注重信息公开和流程公开,尤其是要通过网络技术,大力推进网上信息公开,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维护相关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城中村改造中的民主监督机制。一是有序引导居民参与城中村改造和建设,变居民的被动拆迁为居民的主动建设,丰富居民参加城中村建设的形式,让广大居民在主动建设中真正感受到城中村建设的意义;二是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有疏有堵,正确对待居民的合理诉求,推动旧改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互惠共赢;三是坚持群众路线,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对“是否实施改造”“补偿方案制订”等重大问题,拓宽征询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四是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律师、社区工作者等第三方公信评议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五是坚持阳光动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依法操作、规范操作的工作制度。
本文系2014年度上海市党校系统课题项目的系列成果。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党校讲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 篇4
关键词 安全生产;安全文化;长效机制
1、前言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组织生产,这种利益不仅是涉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到本企业干部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更加重要的是涉及确保广大职工身体健康,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问题。由于客观条件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企业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要完全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但有效控制危险源,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防止事故的扩大则是完全可能的。要达到控制事故,特别是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需要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认真思考,下真功夫和实功夫,工作应有新思路,积极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事故防范机制的创新、监管手段的创新,积极探索在“机制”上做文章,以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最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人民日报》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社论中都提到,要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建立长效机制。那么,何谓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结合本企业实际,笔者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指企业通过安全生产的制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等措施,强化安全管理,使企业在一个时期或更长时期内,少发生或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有效地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使企业安全生产的态势处于可控状态。建立健全企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是抓好安全生产,实现“全面负责”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须在多方面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2、确保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过去我们一提某项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都会联想到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反腐败斗争,最近从中央领导有关安全生产的讲话中提出了,如果要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性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就必须鲜明地提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这样一个认识问题。目前在部分领导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以为安全生产工作己经做得很好了,对上级布臵的工作表面应付,不认真抓一些实质性的工作,认为已开会作了布臵、提出了要求,下属应该按要求去做好,我们工作就完成了。甚至认为工作中生产指标是硬指标、安全整改则能拖得就拖,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侥幸心理等等。我们的各级领导,各级管理干部和员工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其实,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就有安全问题;只要有安
全生产经营活动,就有安全生产问题,只要人类的社会活动不停止,安全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不言而喻,安全生产始终贯穿于我们日常整个生产活动之中。大量惨痛的事故教训也告诫我们,一旦思想稍有麻痹,安全事故就可能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身上发生。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感,从“三个代表”的高度,以保证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为己任,在安全生产工作上要以身作则,自觉依法办事,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明确责任,讲究科学,务必切实处理好生产与安全的关系,当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先处理好安全问题。
当然,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安全生产工作单靠企业领导的自觉性来开展是不行的,必须从机制上加以约束,政府在任命、考核国有企业领导时,应把安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的指标,真正做到“政府统一领导”。除安全监察部门的依法严格监察外,企业内部必须形成对领导,特别是第一把手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监管制度,如要求总经理必须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汇报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接受职工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质询;利用工会监督网络依法进行实时监督,确保其认真履行安全职责,确保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能坚持“三同时”,依法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所必须的
资金投入,保证企业达到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保障职工在生产工作条件方面的合法权益。
安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企业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职能,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珠啤集团党委工作计划也把安全工作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季度“党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中,都把是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列为重要考核内容,形成重视安全、生产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这方面堪称表率。
3、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监管有章可循。
国家已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走上依法治安全之路。在良好的大气候下,企业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制度、教育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以及职业健康监护、女工保护规定等,并定期检查,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安全监管有章可循,同时要采取措施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3.1 确保设臵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企业必须按规定设臵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注册安全主任,珠啤集团近几年除加强注册安全主任的培养,增强专职安技员力量,目前在岗注册安全主任达19名,其中中级注
册安全主任5名,大大超过《广东省注册安全主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的比例,除此之外,还通过实施安全督导员制度,加强安全督导,加强安全督导员的培养和考核工作,努力培养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懂安全知识和规范,掌握安全技能,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的基层骨干队伍,从而加强对生产过程不安全因素的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今后还将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来抓。
3.2 落实企业各级领导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作为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必须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制定各级领导的安全管理职责和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并保证不管企业如何改革,机构如何调整,人员如何变动,都要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3.3 建立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要将安全生产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严格遵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在坚持“三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并形成制度。可分三个层次对管理干部和广大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一个层次是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通过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二个层次是对各级管理干部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三个层次要对广大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教育。使各级领导不只自己具备安全生产意识,还懂得且主动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在安全意识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典型案例、警钟长鸣”,抓好“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等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做到知其任,明其责,尽其职,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提高防范安全事故和应急救援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效且可持续改进的教育机制,在思想意识上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3.4 安全检查要有针对性,要求实效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预防着手,发生事故后的检查、处罚和补救都不能免除事故造成的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对家庭带来的危害和身体、心理上的伤害和创伤。因此,要着重于事故的防范,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安全系统的、有效的检查是发现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企业要形成规范的安全检查制度,在落实上级规定的安全检查内容、形式和频次等要求的基础上,企
业要积极创新安全检查模式,理论首先检查制度要创新,定期组织各单位安全主任进行巡检、互检,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汇报处理;第二,检查形式要创新,做到每次检查有针对性,有方案,有结果,有反馈;第三,检查的内容要创新,不但要查一些明显存在的隐患,还要查安全各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缺陷等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检查的组织和效果考核方案也要进行创新。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要实行“三定”,即:定责任、定时间、定措施,限期把存在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部整改,确保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5 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搞好安全工作,离不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 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如通过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设立用于安全生产专项奖励基金,对完成目标任务,安全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于安全责任落实差,安全工作搞得差的单位给予处罚,必要时给予黄牌或红牌警告。
企业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时,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方案,并尽量做到量化、细化、具体化。对于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安全责任的考核,从2003年开始在“中层干部生产经营责任书”中明确了安全生产方面的考核要求,对发生事故者实行一票
否决,2004年开始增加月度奖金分配考核,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于车间级干部的安全责任考核,则由分厂、部门负责,班组长和安全员的安全责任考核,则由车间(科)和班组长管理办公室负责,分别在月度职务津贴和奖金分配中予以体现,考核工作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以上措施,收到较好效果。
3.6 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发生各类事故时,要认真组织调查分析,对于连续发生事故或发生重大事故的单位要给予重罚,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首先从各级领导责任查起,把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各级领导利益挂钩。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事故的责任人也要进行责任追究,把各项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4、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树立群体安全意识
生产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一个组织,是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的单元。班组安全管理的水平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如何坚持不懈地开展班组安全工作建设,将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常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该为之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每一个班组所处的工作环境、劳动对象、人员素质存在差异,但作为生产一线的基层集体,如何在一个群体当中养成人人都讲安全的习惯,人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安全行为准则,再通
过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形成一种集体的理念和集体的行为,真正建立起一种 “群体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对这个集体的核心——班组长的教育培训,增强其安全管理技能,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班组安全管理,使班组安全管理逐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一线职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是预防事故发生和扩大的关键因素。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特大井喷事故就是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认真从中汲取教训,认真反思,采取各种措施使职工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5、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5.1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企业安全建设的灵魂,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培养和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对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安全管理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有效的一种文化,才能长久维持。因此,如何做到防范于未燃,如何从根本上做到消除事故威胁,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势在必行。
5.2 落实遵章守纪是建设安全文化的基础
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本单位以往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条件允许时可让事故的当事人现身说法,使职工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憾,加深对遵章守纪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群体安全意识,结合适当的奖惩等手段,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增强安全意识,改正不良行为。
同时要抓好反习惯性违章行为工作。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两类,一类是个人习惯性违章,另一类是群体习惯性违章,个人习惯性违章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蔓延成群体习惯性违章。因此,要从制度上、职工心理等方面分析习惯性违章行为形成的原因,采取教育、奖惩、教化等办法进行治理,不能让习惯性违章成为一种风气。
在加强职工遵章守纪的教育基础上,在执行上要求要严,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为自觉做到“三不伤害”,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使“人人事事保安全”在企业内部蔚然成风。
5.3 鼓励理论探索和应用,结合信息化管理,促进安全文化发展
企业虽然不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单位,但通过理论的学习探讨和应用,可以开拓安全管理人员的视野,提高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从而使企业安全管理能做到与进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因此,企业要从高层领导开始重视,搭建一个方便广大安全管理人员乃至广大从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资金、时间和精神上提供有力支持,鼓励企业安全管理学
术交流,结合信息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安全生产实践,使其成为安全生产不竭的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力,在确保职工、群众安全和身体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践行“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4 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安全专项活动,使安全文化真正融入企业文化
从1998年开始,在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安全生产周(月)”活动的基础上,新乡公司每年均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百日安全竞赛”活动,通过合理化建议、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既增强职工的业务知识,增强职工安全生产意识,营造安全气氛。活动一年一个主题,重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进一步保证安全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很好效果。去年活动的主题则是“创建安全先进班组,争当安全生产标兵”,建立、完善班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班组安全管理档案,实行班组安全管理“三到位(检查到位、考核到位、教育到位),提高岗位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同时提高包括班组长在内的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规范了操作程序,为保证公司生产旺季安全生产秩序,确保完成全年安全生产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如今,这一举措已成为珠啤安全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保留节目。
另外,新乡公司为每个班组订阅一份《广州安全生产》报外,还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刊物,把宣传报道公司安全生产
工作作为重点内容,使其成为职工了解安全信息,掌握安全动态,学习安全知识的渠道,安全生产工作人员和广大职工踊跃投稿,形成珠啤安全生产工作中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综上所述,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中对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补充,是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提高人的安全素养,最终使人的自觉行为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上,必须在确保基本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得到落实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措施,将安全文化融合于包括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养,利于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良好氛围,提高职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积极投身于安全文化建设中去,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达到良性循环,达到长期有效的目的。
6、积极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可持续改进
HSE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贯彻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思想,按照PDCA(规划—实施—验证—改进)模式进行事前风险分析,确定其活动、生产及服务过程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后果,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
底消除各种事故隐患,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从而持续改善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业绩。企业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就是实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过度,也是企业所有员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过程。新乡公司从去年开始开展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工作,希望借此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可以使企业达到最佳的状态,实现可持续有效改进和规范化管理,因此也作为企业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
7、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经营来推动安全工作
国有企业要以发展生产来促进安全生产。安全工作要长抓不懈,但安全措施的落实离不开企业的经济实力的支持,如果企业以认真抓好生产经营活动,不提高生产效率,导致经济滑坡,无法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无法进行隐患的整改,无法为职工提供必须的职业安全健康保护用品,必然容易发生事故,根本无从谈安全。因此,就象本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荣明多次强调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必须大力搞好生产经营工作,以搞好生产经营来促进安全管理。只有确保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确保安全管理才能持续有效地实施。新乡公司近几年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连创佳绩就是这一理念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8、结束语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 篇5
贺方志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业政策的投入扶持和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拨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资金为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新时期呈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如何管好、用活财政支农资金,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链条效应和带动作用,必须有效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主动调整支农方向,逐步完善支农措施,着力转变支农方式,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规范运行,提高效益,努力形成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目前,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收支结构不合理,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具体表现为:县级预决算安排支农资金的比重呈下滑趋势,支农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事业费比重较大,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改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资金比重较小;虚列支农资金数额高、比例大。
二是资金拨付不及时。财政支农资金由于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形成财政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再加上财政管理体制要求平均分配资金,影响到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支持效果,分配拨付制度制约支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其次,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和资金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拨付,滞留支农资金。
三是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不严。在财政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有的脱离财政部门的监督,存在帐外核算、出借、白条顶库、挤占挪用、虚报冒领、骗取项目资金及损失浪费等问题。具体表现在项目实施单位不按程序申报审批、立项和建设,重要钱、轻建设、轻管理。由于支农政策涉及农、林、牧、渔、副等产业,主管部门多,投资渠道广,不利于对资金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监督管理不到位,资金没有按规划要求实施,容易产生资金“黑洞”和诱发侵占资金等犯罪行为。
四是资金分散重复,缺乏整合。由于财政支农资金主管部门多,缺乏归口综合管理,致使资金管理松散,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分散重复使用相当普遍,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将财政支农资金分散拨付到各个部门或乡村使用,点、线、面统筹发展不突出,真正用于项目建设上的少,项目资金整合效应差,白白浪费的多。
五是资金投入类型单一。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无偿资金多,如农村投入的低保资金、民政救助资金、开发扶贫资金等,一些部门领导将各类资金混为一类,对资金投入批示干预的多,没有严格按预算投入使用。不管资金的名目类别,或巧立名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拘泥于就扶贫而抓扶贫,对财政支农资金缺乏深层次开发利用。没有从启发农民思想、拓宽农村发展思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作文章,无偿投入使用的多,收到社会回报的少。
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增加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提高资金预算比例。“三农”问题必须长期关注,要从战略的意义来加快农村的发展,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积极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有效增加财政资金支持“三农”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财政政策制度,建立有效的农业保护机制,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支出方式,拓宽支持范围,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投入,特别是支农生产、发展科技、改善基础设
施、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比例和增幅,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
二是加强资金管理,设立专户直接拨付。针对财政支农资金难以及时拨付到位的现状,减少沿途跑、冒、滴、漏,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设立支农项目资金管理专户,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直接将预算内的支农项目资金拨付到各乡镇的财政支农专户上。如莒县招贤镇在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化肥柴油补贴、库区移民补贴推行“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直接拨付到农户的“一卡通”上,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办事效能,减少了支农的中间环节,方便了群众。要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管理,规范资金账户管理、资金报账管理、物资采购及调拨管理、监督管理等相关内容,从规范、安全、高效的角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稳健运行的长效机制。
三是规范操作,严格审批报账手续。由于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跟踪服务管理的苗头,上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项目资金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由项目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予以验收,并由验收负责人签署验收意见,对合格的出具验收合格证,再由实施项目的乡镇凭合格证到县财政局报账中心填写报账审批表,申请办理拨款手续。要不断完善防腐防渎机制,对重复立项、违规挪用、虚报开支、巧立名目等方式套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并根据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四是调整支农方式,多种形式并存。为了有效改变直接向农村投放资金的模式,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利用率,对支农投放方式不仅仅以现金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购买种苗、提供生产资料等方法,利用科技扶贫、物资投放、完善基础设施等模式和政府集中采购等手段,促进资金向物质和技能转化,延伸资金发展链条,有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挖掘整理地方比较优势产业,选准选好适合地方发展带动性强的优势项目和优质主导产业,集中资金优先开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如2006年莒县招贤
镇根据全镇的实际情况,大搞农业开发项目,在黄埠、土岭、仕阳三个管理区的丘陵地带争取国土部门的1.5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在双庙、相官庄平原地带争取农业部门的5000亩中低产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五是加强资金归口管理,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为了有效克服财政支农资金分散重复使用的弊端,要充分理顺支农管理部门,避免各部门之间相互争利,简化办事程序,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归口管理力度,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申报办理,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层层滞留、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现象,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有效机制。要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各部门要通力合作,结合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全面整合支农资金,对有开发价值的项目如农村的能源建设、生态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治理项目等优先发展,其他项目有序发展,切实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活力,促进资金健康流转。从广泛性扶持向择优性集中扶持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扶持“三高”农业,开发名、优、特、稀新型产业,促使支农工作取得实效。如我镇紧紧围绕“突破招贤,带动莒北”的战略目标,在财政支农方面,突出特色,重点在山丘区搞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在平原区搞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几年来,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近千万元,在资金的争取上,明确资金使用方向,本着“山丘区搞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在平原区搞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原则,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通过良种补贴向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倾斜,重点支持发展丘陵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 篇6
强化措施
全面建立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们站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机制、构建网络、提高服务等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监管,科学防控,使全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畜牧业更好更快科学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保障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关乎社会民生以及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畜牧站高度重视始终把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建设,加大基层服务设施投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畜牧业安全快速发展。一是成立组织,明确责任。按照县政府和畜牧部门的要求,以及乡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我们畜牧站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畜牧站工作人员、各村党支部书记等为成员的全乡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任务和责任,细化了工作考核机制,并将各项工作纳入全年考核目标,与工资奖惩挂钩,激发了畜牧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投 入,提供保障。畜牧站在得到乡政府的资金支持后,对畜牧兽医站办公室进行了整体维修,配备了冷链系统建设,成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配备了电脑和检疫器材,同时还统一购置了80套防护服,50台(件)消毒工具和5吨消毒药品等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实现了专项经费、专用物资、专业人员和交通工具的“四到位”,保证了畜产质量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健全机制,完善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划分监管责任区,落实监管责任人,实行“四定三进一报告”制度,做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覆盖。“四定”即按照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方式,确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负责责任区内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具体监管工作,村级防疫员协助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聘请社会信息员收集提供各种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信息。“三进一报告”即进村、进站、进企业,调查摸底,主管负责人定期写出畜产品安全报告。
二、加强监管,多措并举,畜产品生产销售环境得到净化 一是强化监督检查,防止非法畜产品流入。根据我乡畜牧站以往对外购畜禽的管理经验和我们与富裕县、依安县为邻,动物流转频繁极易传入外疫的现实状况,我们分别在永合村、新风村设立了两个检查站,每个站6名工作人员,分别由村级兽医官3人、村连长1人,公安和工商各1人组成。检查站设立警示牌,工作人员佩戴标志上岗。对可疑车辆和贩运畜禽及畜产品车辆进行盘查,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扣留并及时上报,确保第一时间对贩运、贩卖染疫或病死动物及畜产品的违法行为实施依法打击。二是配合监管部门,清理畜产品市场。我们认真落实全县奶源市 场清理整顿会议精神,积极配合县监管部门,对我乡的奶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共清理出无证照经营行为一起。每月9号都联合工商部门,对乡大集、畜产品商店对畜产品实行严格的查物验证,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的一律不准上市交易,保证上市畜产品安全。同时对32见兽药饲料商店进行了5次不定期检查,检查兽药饲料100批次。没收不合格兽药饲料3个批次,价值2万元。三是规范养殖行为,保证畜产品质量。乡畜牧站定期对乡域内的18处标准化奶站和5处规模养殖场进行例行检查,依照《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规定对其卫生安全情况、设施配套程度、药品是否正规、饲料是否过期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查。同时还同经营业主签订《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安全可靠。
三、把握关键,强化服务,畜牧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为了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畜牧生产的健康发展,我们从重视科技养殖、科学管理入手,严把四关。一是把好引种关。优质品种是促进增收和产品闯市场的关键。因此,乡畜牧站在农户自购以及通过扶贫整村推进购牛和生猪等畜禽时,组织畜牧站技术员严格把关,淘汰本地劣质品种,确保畜禽进出关口质量安全。二是把好技术关。为使养殖户系统地掌握科学养殖技术,我们定期从市、县两级协调畜牧专家和利用“科普之冬”活动进村办班讲课,同时请本乡养殖示范户现身说法,指导畜牧生产,并且通过关系协调养殖技术资料,免费发给养殖户,使养殖户的饲养 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乡大部分养殖户家中都有一个明白人。同时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浓厚氛围,形成了畜产品安全即公共卫生安全的良好意识。三是把好防疫关。在畜禽的防疫上,制定了强制措施,实行常规免疫与强制免疫相结合,按规定对畜禽进行疫苗注射。在免疫注射过程中,严格按照“一畜一针”制度,注射部位要准、剂量要足。杜绝打飞针或只发苗不打针和一针打到底的现象,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屯户、畜禽不漏针”,并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做好病畜和孕畜的后期补针工作,确保免疫注射的全面和彻底。率先推行“防、检、管、制”四位一体的村级兽医官制度,使责、权、利相统一。投资兴建了畜牧综合服务站,完善了防疫体系。几年来,乡内无一例疫情发生,畜禽死亡率一直控制在1%以内。四是把好建档关。我们针对以往重视免疫注射、轻视档案建设的现象,对全乡5个规模养殖场及家庭养殖户的畜禽防疫情况以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况逐户登记造册,详实填写免疫注射情况、用药用料情况等。严格履行兽医官和畜主签字手续,做到免疫耳标、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三统一”。
由于深入持久的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利的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加快农转牧战略实施,推进了“三型”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乡奶牛存栏达11,800头,黄牛肉牛存栏6,300头,山绵羊存栏13,000只,禽存栏32万只,生猪年出栏20,000头。全年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未发生因畜产品质量问题而引 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有效的促进了全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乡已连续五年被县里评为畜牧生产先进乡。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 篇7
然而,这部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半年多以来,作为基层第一线食品药品执法监管的一员,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食药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进一步统一完善监管体制和细化法律法规适用细则。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公布后,执法监管人员严格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主体责任、严格监管、属地管理、社会共治、严惩犯罪”5个方面的总体要求,利用制作法治宣传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等传统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各类媒介,结合食品安全“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六进”活动,切实开展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进一步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监督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是,理论和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宣传普及和执法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薄弱,监管体制机制五花八门
影响和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特别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饮食习惯、传统食品加工生产工艺水平和少数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诚信道德缺失、唯利是图,导致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随时都在“制造”新闻,往往造成消极影响,加剧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而新食品安全法全面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组建的关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花样繁多,名称也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二合一”“三合一”,甚至“五合一”的格局层出不穷,让人晕头转向。新组建的部门机构名称标识不统一、执法依据不统一、执法程序不统一、法律文书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且基层监管部门的上一级仍是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检等部门,上级多头部署,下级疲于应付,存在不协调等情况。表面上地方政府是为了精简机构,整合行政执法力量,实际上,却无形中大大弱化了食品安全监管专项职能。
应强调食品安全为公共安全的定位而非市场监管定位。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特定区域中心场镇设立派出机构,明确村一级的协管员责、权、利。加大投入,解决基层监管人员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经费保障和人手力量均不足等问题,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例如,安岳县在10个中心场镇设立了10个监管所,按照辖区乡镇数量每个乡镇核准一个编制,所长按照实职副科配备,人财物均由县局统一调配,大大地提高了执法效率和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专项职能。但是,目前仍存在无标准化房屋设施、无执法使用车辆等基本问题。相应地制约了工作的更好开展,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基础薄弱问题。
事权责任不清,人财物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安岳县基层监管所执法人员基本都是其他单位调入或者新考录人员,缺乏相应工作经验,未经过长时间的专业系统的培训,往往都是赶鸭子上架,上岗就投入到第一线监管工作中,人才短缺是关键。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往往只是去市场查看持证经营、人员健康证、食品采购索证索票情况和查看有无过期变质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是否符合卫生规范等。食品安全监管是基于科学的风险管理,不是简单的查看索证索票和是否符合卫生规范。必须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规范系统检查,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抽样检验力度和范围,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才能让食品监管执法队伍真正权威、高效。
事权清晰,责任才清楚,设置相应的机构,人财物资源配置才能够科学合理。食品安全风险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历史原因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复杂。过去的多头监管和现在的统一监管还尚未完全真正的衔接好,责权的轻重缓急还未很好地理清。如国家、省、市县具体应承担的工作和事权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主、怎样划分等。笔者非常支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毕井泉局长的建议,国家负责特殊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上市审评审批及其相关检查、核查、检验等工作;省级集中负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企业监管,承担企业许可、体系核查、日常监督检查、案件稽查及违法行为查处职能;市县两级负责食品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监管,负责对食品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的定期抽检,负责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餐饮企业以及小作坊等的日常检查。
对于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特定区域设立的派出机构(基层所)的事权责任方面,笔者认为基层所应以宣传培训、规范指导、许可核查、抽样检测和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为主,而不是一味把案件查处,处罚罚没款项收缴作为一种推进工作的手段。同时,从本职工作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社会影响要求,必要的行政处罚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应该放在产品本身质量安全问题管理方面,从生产经营源头上加强监管和加大处罚力度,而不是拿一些经营户所谓的无证经营、人员未取得有效健康证、预包装食品过期、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标注不清等简单的问题做文章。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毫无争议,必须贯彻,但是,对于不是主观故意行为、不能证明食品质量存在问题的情况,还是应区别对待,减轻处罚。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经营行为,长此以往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和知法守法水平才能共同提高。
配套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目前,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还未出台,修订工作需进一步加快完善。同时还需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地方立法,使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更加细化,以便于实施。
2015年,全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查处食品安全领域违法案件24.78万件,罚没款金额11.65亿元,责令停产停业9 731户,吊销许可证235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779个,移送司法机关1 618件。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安岳县坚持出重手、下重拳、加大打击力度,立案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400余件,开出了四川省第一张5万元罚单。虽然,在全县食品经营领域形成震慑,但新食品安全法对大部分轻微食品违法行为的罚款额度起点较高问题,也带来了执行难、结案难等现象,给基层执法人员造成困扰。农村市场食品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或者留守人员,生活本来就很困难,无意中难免会因清理不及时遇到经营的个别食品超过保质期,被立案查处起价5万元,从经济上肯定无法落实,情理上也于心不忍。个别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假冒伪劣食品鉴别能力有限,虽经过每年的培训,但在造假手段不断翻新面前,他们也防不胜防。在送货下乡的销售人员手中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即使保留有所谓的随货单或者收据,但因为电话地址可能是假的而无法找到上家。自觉接受处罚时,往往也无法承受巨额的罚款而导致案件结案较难情况出现。这些都需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委员会成员进一步加大到基层的调研和听取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尽快制定出客观、科学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相关细则,以便于基层食品监管执法工作权威、高效。
另外,地方性法规严重滞后,不利于地方解决食品安全矛盾工作的开展。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小经营店和食品摊贩等的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四川省下发了《农村群体性聚餐管理办法》却没有相应的法规来予以支撑,只有监管责任却没有配套的处罚依据等。这些都给日常监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也是群众非常关注和意见较多的地方。
建立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 篇8
【关键词】 船舶工业;船舶建造;船舶检验;长效监管
1 加强船舶建造质量监管的必要性
1.1 加快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船舶工业历经60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生产能力、产品种类及建造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内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日益显现。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严格控制产能等多项目标。
在国务院出台振兴船舶工业、扩大船舶市场需求、加快老旧船舶报废等一系列措施的背景下,加强船舶建造质量管理,帮助船舶建造企业提高竞争力,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更显重要。
1.2 公共安全的需要
船舶建造质量是水上交通安全的基础,是船舶适航的重要保证。船舶建造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营运安全乃至社会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1.3 治理低质量船舶的需要
低质量造船屡禁不止的问题长期困扰我国船舶工业发展。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风暴波及国内造船业,钢材和船用设备价格大幅下跌,国内船舶建造特别是内河船舶建造出现“价格抄底”现象,而监管滞后又为低质量船舶开辟“绿色通道”,使滩涂造船、沙滩造船等现象进一步蔓延。一些不具备完整基础设施、没有科学管理、缺乏基本安全保障的船厂非法建造低质量船舶并不断投入营运,严重威胁航行安全,也严重扰乱造船和航运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组织专项活动,如2005年国家4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2009年大船小证专项整治、2005―2007年建造海船检验质量检查等活动。这类专项整治在当时都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活动结束之后,低质量造船现象又卷土重来,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目前船舶建造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长效监管机制
船舶建造质量监管涉及海事、船检、渔政、渔检、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在船舶建造质量的管理体系中,国防科工委是船舶行业主管机构,各级船舶检验机构是船舶检验的法定实施主体,海事局是船舶检验质量的法定主管机关,也是船舶航行安全监督的主管机关。此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也负责管理船舶修造企业的生产安全。
作为船舶行业管理的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及其下级单位对低质量造船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难以对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制约,只能从产业政策和规划上予以一定的引导,作用有限。国防科工委曾出台《船舶生产企业生产评价标准》。作为我国第1部船舶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这一标准在评价体系和具体标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实际上,目前船舶行业主管部门对船舶修造企业并不具备真正的约束力。
由于对于船舶修造缺乏具有实际约束力的资质管理,所以大量不具备船舶建造资质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简陋、生产组织混乱,船舶建造质量低下,给船舶检验带来严峻的挑战。
多个管理部门环环相扣,形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管理链。海事部门对通航水域船舶的安全监管处于管理链的末段,承受着低质量船舶带来的巨大压力。监管缺失带来的问题会在水上交通安全上集中体现,有时甚至会以某种尖锐的形式爆发。海事部门对船舶的安全检查是保证船舶安全的最后防线。要从根本上缓解水上交通安全压力,必须强化源头管理。
2.2 船舶生产企业的责任缺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因此船舶生产企业是船舶建造质量的第1责任人。船舶的建造质量直接影响航行安全和水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船舶生产企业除承担买卖双方合同规定的民事责任外,无需为其所建造的船舶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2.3 对船舶检验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海事机关是国家对船舶、海上设施和有关船用产品实施技术监督检验的主管机关,所有船舶检验机构在执行法定检验的过程中都应接受其监督检查,但目前海事部门对船舶检验质量的监督缺乏长效机制。
实际上,船舶检验技术法规在从事法定检验的验船机构得不到严格执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大量低质量船舶不具备适航技术条件,却依然获得船舶检验机构颁发的适航许可证,这给海事部门的水上安全监管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效监管机制的缺失,各种形式的验船质量专项检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船舶检验质量问题。
3 建立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建议
3.1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
我国在建和拟建造船能力已达万载重吨,远大于国务院2006年制定的《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中确定的,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达到万载重吨,到2015年达到万载重吨的目标。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民用船舶制造领域缺乏行业准入制度,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各路资本一哄而上,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严重阻碍我国船舶工业健康稳定发展。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3年内各级土地、海洋、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优化存量,引导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若干意见。
一方面,从源头上加强对船舶生产能力的宏观调控,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遏制低水平造船产能过快增长已成为国家重要政策。要落实这一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行业准入制度。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低质量船舶对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利益带来危害,国家对船舶修造的行业准入设立行政许可也很重要。
在促进船舶工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推动船舶行业准入制度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要从根本上解决船舶建造质量问题,依法监管是关键。必须尽快研究制定《船舶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和行业准入标准,早日实现国家对船舶修造企业行业准入的依法监管。
3.2 建立适检评估和开工前检查标准
目前,在船舶行业缺乏准入制度的情况下,通过适检评估和开工前检查,要求船舶修造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人员、工艺水平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是相对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目前国家主管机关对船检机构的适检评估和开工前检查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船检机构的具体操作差异极大。制度和标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检验流于形式,使一些不具备基本建造条件的企业顺利通过评估和检查。
建立适检评估和开工前检查的统一标准,使船舶修造企业达到一定生产技术要求,对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而言十分必要。
3.3 加快推进船检体制改革
目前,地方船检机构承担大多数国内航行船舶的法定检验工作,但船检体制严重制约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的提高。上下级船检部门之间仅有业务指导关系,上级部门难以对下级部门实施有效管理。由于检验机构大多依靠收取检验费维持运转,一些检验严格的机构验船收入较低,而有些船检机构重收费、轻检验,为了争抢业务,降低检验标准。法定检验市场化倾向日趋严重。机构利益、验船师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船舶检验本质要求严重矛盾。船检体制成为提高船舶检验质量、保证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的巨大障碍。扩大检验市场份额与严格执行检验标准的矛盾严重阻碍船检事业的健康发展。船舶检验一旦以赢利为目的,就会失去其技术权威性、检验公正性和工作独立性。
要推进船检体制改革,必须从管理制度上明确船舶检验机构的职、权、利,从管理职责上保证其检验行为处于有效的行政监督之下,从经费上确保其检验工作的独立、公正。
3.4 健全船舶检验质量监督机制
船舶法定检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是政府行政职能的体现。法定检验工作的弱化,不仅影响人命和财产安全,还影响政府形象。法定检验是国家行政行为,各船检机构是法定检验的实施主体,而各级政府则是法定检验的责任主体。因此,当前必须对政府、船检机构和验船人员3位1体的验船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研究,以强化法定检验质量。
海事管理机构较多地强调船舶营运期间的安全监管,对船舶建造过程缺乏监管,对船舶检验机构授予船舶适航证书的行为缺少监督。在大量的船舶安全检查和事故调查分析中发现,很多重大或致命的缺陷是在建造过程中形成的。低质量船舶投入航运市场给海事管理机构的水上安全监管带来极大的压力。只有将从设计、审查到建造、检验、发证的整个过程都纳入依法监管的范围,才能从源头上控制船舶建造质量,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3.5 明确船舶建造质量责任人
船舶建造是水上安全监管管理链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由设计、建造、检测等步骤组成的。设计是船舶建造的首要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设计单位尚未被纳入资质管理范围,一些设计单位从事着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船舶设计工作,导致船舶在设计上存在结构、稳性等方面的缺陷。当船舶发生事故时,却很难让设计单位承担责任。因此,将设计单位纳入监管范围,对其实施资质管理是当务之急。
船舶修造企业是船舶建造质量的第1责任人。必须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船舶生产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的内容和形式,严重侵犯公共利益的船舶修造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还应明确各船舶检验机构的法律责任,将其检验行为纳入监管范围,追究其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
4 结 语
船舶建造质量的监管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涵盖内容广泛,涉及部门众多,工作难度巨大,利益碰撞激烈。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迫切性,交通运输部决定在江苏省进行船舶建造质量监管机制试点研究,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江苏海事局正联合江苏省国防科工办、中国船级社和江苏省船舶检验局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可以相信,试点工作能为破解我国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缺失的难题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桓兆平,谢西洲.船舶检验质量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船海工程,2001(6):35-38.
[2] 胡俊权,齐向辉.开展船舶检验质量监督管理的思考[J].航海技术,2009(4):72-73.
【必须建立严厉的教学与监管机制论文】推荐阅读:
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 强国社区07-05
大学教学机制必须改革05-20
信誉机制我国的建立论文05-19
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立06-16
建立健全税收管理机制论文06-30
建立和完善执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若干建议探讨与研究09-06
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11-03
法律风险机制的建立07-30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