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精选10篇)
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 篇1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1)》教案 邓城
课题:§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1) 邓城 一.教学任务分析: 1.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发现周期变化的规律,将发现的规律抽象为恰当的三角函数模型.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这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3.通过学习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由图象求解析式,由解析式研究图象及性质. 教学难点:将某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回顾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 由图象求解析式 ↓ 由解析式研究图象及性质 ↓ 应用三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巩固练习,小结,作业 四.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回顾y=Asin(ωx+φ)的性质。 (2)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变化着的现象具有周期性,比如:“物理中单摆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交流电的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声音的传播”等等,它们都可以借助三角函数来描述,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2.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 (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 (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 ; (2)从图可以看出:从6~14是 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 ∴ ,∵ ,∴ 又∵ ∴ ,∴ 将点 代入得: ,∴ , ∴ ,取 ,∴ 。 三.由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 例2.画出函数 的图象并观察其周期. 分析与简解:如何画图? 法1:去绝对值,化为分段函数(体现转化与化归!); 法2:图象变换――对称变换,可类比 的作法. 从图中可以看出,函数 是以 为周期的波浪形曲线. ①利用图象的直观性,通过观察图象而获得对函数性质的认识,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本题也可用代数方法即周期性定义验证: ∴ 的周期是 .(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②思考:的周期是 . 的周期是 .的周期是 . 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3.如图,设地球表面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 为此时太阳直射纬度,为该地的纬度值,那么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当地夏半年 取正值,冬半年 取负值. 如果在北京地区(纬度数约为北纬 )的一幢高为的楼房北面盖一新楼,要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两楼的距离不应小于多少? 3.课堂练习 课本P73第1,2题.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 篇2
关键词: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题型
在刻画自然规律时,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是用得最多的函数, 也是最基本的函数.我们从两个角度认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一个角度是函数和运算, 从函数的角度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运算规律, 利用运算的规律研究函数;另一个角度是图像, 从图像的角度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规律和性质.
形如y=logax (a>0, a≠1) 的函数叫做对数函数, 其定义域为 (0, +∞) , 观察这两种函数不难发现, 无论指数函数还是对数函数, 数字“1”都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指数函数的图像通过点 (0, 1) , 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点 (1, 0) , 此两点皆为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a0=1 (a>0, a≠1) 和loga1=0这一特点, 将“1”这个数字的特殊性运用在解题过程中.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1”的妙用.下面看看常见的几种题型:
例1 试比较undefined与1的大小.
分析 此题中的1可以化为50, 也就是说只需比较undefined与50的大小即可.
解 ∵50=1,
∴要比较undefined与1的大小, 只需比较undefined与50的大小即可.
由指数函数的性质可知, 由于指数函数y=5x的底数a>1, 因此指数函数y=5x在区间 (-∞, +∞) 内是增函数, 即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undefined
例2 判定2x=0.47中x的正负.
分析 此题并未直接出现“1”这一特殊数字, 但明显可见0.47<1, 也就是说题目实际是告诉我们2x<1, 求x的正负.此题成为一个与上题逆向思维的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20=1来求解.
解 ∵2x=0.47<1, 而20=1,
∴2x<20.
由指数函数的性质可知, 指数函数y=2x的底数a>1, y=2x在区间 (-∞, +∞) 内是增函数, 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x<20,
∴x<0, 即x为负.
例3 试判定log41.5的正负.
分析 要判定log41.5的正负, 实际上就是比较log41.5和0的大小, 而0可以化为log41, 也就是说只需比较log41.5与log41的大小即可.
解 ∵log41=0,
∴要判定log41.5的正负, 只需比较log41.5与0, 也就是log41的大小即可.
由对数函数的性质可知, 对数函数y=log4x的底数a=4>1, y=log4x在区间 (0, +∞) 内是增函数, 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
∵log41.5>1,
∴log41.5>log41, 即log41.5>0.
∴log41.5为正.
例4 求函数undefined的定义域并用区间表示.
分析 此函数式要有意义, 须log0.2 (3x-5) ≥0, 采用“log21=0”的特征求解;同时注意到“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即3x-5>0.
解 要使函数式有意义, 须
undefined
∵②式log0.2 (3x-5) ≥0, 而log0.21=0,
∴log0.2 (3x-5) ≥log0.21.
由对数函数的性质可知, 对数函数y=log0.2x底数a=0.2<1, y=log0.2x在区间 (0, +∞) 内单调减少, 即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log0.2 (3x-5) ≥log0.21,
∴3x-5≤1. ③
undefined
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 篇3
一、教材功能与地位
本章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基本初等函数的知识,本章对函数知识进行应用,体会函数与方程、数学建模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思想和支撑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本章第一次提及数学建模,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认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的威力,为今后进一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内容安排
本章共4节:1.1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3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1.4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本章主要围绕函数的应用展开,首先介绍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方程的根是函数的零点,借助于函数的零点来确定方程的根,这是函数的应用之一。其次,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模型几乎都与基本初等函数有关,本章第二节就专门介绍函数模型及具体的实例。这样我们学习完前两章的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实际应用。
三、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
1、课程目标
学习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数学的学习,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去运用与实践,这就完全违背了数学的初衷。本章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体会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初等函数理论知识,很好的理解本章内容。
2、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本章的要求: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联系。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4)收集一些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四、课时建议
本章需课时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约1课时)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
3、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
4、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
小结(约1课时)
五、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本章章头有文字叙述和插图,文字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我们学习过函数概念、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模型,它们可以刻画现实生活中事物的不同变化规律。本章通过一些实例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另外,通过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1、函数与方程
教学重点: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关系的确定,教学难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本节3课时,从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出发得到它们间的关系,将方程根的确定转化为函数的零点,运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也即方程的近似解。
(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本小节先由思考栏目提出问题,提出带有字母的抽象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接着课本从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三种情形)出发,做出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一元二方程的根与其相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其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回到思考栏目的问题,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 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 也成立。
为了将以上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形,教材给出了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使 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由此,得到函数的零点,函数的图象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即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教材很自然的得出求方程 的实数根,就是确定函数 的零点。
探究栏目给出一个具体二次函数的图象,要探讨零点所在闭区间端点函数值的符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任意画几个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得出结论即零点存在性定理。接着给出求函数零点个数的例子,借助于函数性质和零点存在性定理得出答案。
教材先提出一个一般问题,由特殊的函数运用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去研究问题,得出一元二次方程与其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象间的关系,将它推广到一般的函数。不能用公式求根的方程可与函数联系起来,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方程的根,这是转化的思想。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在上一小节教材给出了判断函数零点存在的方法,也就是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本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思考栏目接着上节中的例子,提出如何根据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是跟的关系求方程 的根?接着,介绍二分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区间,在已给定的精确度允许下,得到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给出求方程近似解的例子。
本节在无限逼近、数形结合、算法的思想下,运用迭代方法以零点存在性定理作为理论依据,逐步缩小零点存在的区间,最终得到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函数与方程总共3课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可用一节课完成,二分法教学内容可以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重点放在二分法的发现及逼近的思想上,第二节课重点可以放在二分法的应用上,这样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突出,并符合课程标准理念,培养了学生理性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落实二分法的具体操作和应用。教材例1求方程 的零点的个数,可以由多种方法解答,法1按教材处理,法2思路跟法1一样,不需要用表格的形式分析 与 的变化关系,可用我们学过的函数的性质去分析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出其零点个数。法3可将本题目转化为求方程 的零点个数,可转化为函数 和函数 两函数图象交点的个数问题。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分析,由于数值计算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子解答完让学生再次尝试总结用二分法解决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结合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数学建模的过程。
本节需要4课时。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本节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函数模型以及运用函数知识所要解决的具体实例。认识数学建模的过程,对于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面对实际问题,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来刻画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本小节给出两个实例,介绍如何恰当选取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1投资问题,有三种投资方案,根据不同方案通过图表与图象分析哪个方案获益最大。例2某公司奖励模型的评定,三种模型,教材借助于计算机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三个函数图象,通过分析图象得到符合公司要求的奖励模型。教材中介绍了不通过函数图象,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有关函数的性质解决此问题。教材根据例2中函数增长的快慢,提出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的研究。通过研究具体的三个函数 的图象,通过观察栏目研究它们三个函数的增长情况。有探究的问题将以上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形,即解决了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这一问题。
教材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数形结合研究特殊函数的情形,进而推广到一般函数。
(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教材引入本节内容,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基本初等函数的广泛应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例3用到了分段函数,提高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分段函数是刻画现实问题的重要模型。例4给出了人口增长模型 其中 表示经过的时间, 表示 时的人口数, 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此函数是指数型函数,在 上为增函数,让学生感受指数爆炸这一概念。这一例子告诉我们用已知的函数模型刻画实际问题时,由于实际问题的条件与得出已知模型的条件会有所不同,因此往往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例5二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是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没有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找出建模过程尤为重要。例6已知关于两变量的若干数据,寻找刻画这两变量的函数模型,从而对其他情形做出预测。其意图通过收集到的数据的特点,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用函数模型拟合两变量关系,这样的模型可能不同。本小节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具体问题的解决运用所学的有关函数知识以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教材从两个方面展开函数应用,突出用数学解决问题,一是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这里集中研究的是从函数特征判定方程实数解的存在性及方程的近似解;二是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本节共4课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2课时,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课时。教材例2学完之后,提出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差异,运用图和表两种方法比较三个函数的 , , 的增长差异。教师可以把 , 两个函数的增长速度的比较以“探究”形式留给学生,借助于计算器作出函数图像,从而得出三个函数增长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出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对于其他实例的处理都要体现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材例6的处理除了由指数型函数模型拟合之外,引导学生用二次函数模型拟合,并比较哪种类型的模型拟合程度好。实例讲解完,师生共同总结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步骤即数学建模的过程,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联系巩固,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习题分析
本章共两节内容即1.1函数与方程和1.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材中相应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例题、习题供学生学习和练习,由此巩固并形成技能和能力。
1、函数与方程这一节配备了课堂练习4道,习题共8道。4道练习中1道是根据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关系学生自己作图判断方程有无实根,1道是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借助计算机作图,判断零点所在大致区间。另外2道均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方程在指定区间上的近似解(精确度已知)。习题中的8道题,其中6道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方程在指定区间上的近似解(精确度已知),2道是对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的题目,注意定理运用的条件和结论。教材这样配备练习、习题要求学生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能借助于计算器或计算机求具体方程给定精确度要求的近似解,熟练的归纳出二分法求解方程根的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共有练习题7道,习题8道。练习中2道是有关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1道是根据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比较它们的增长情况,3道是已知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还有1道练习题是没有给出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函数模型,然后解决问题。习题中的8道题均是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题型可分为两类三种,即已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未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未给出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可分为两种:仅仅用列表法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给出已知条件的实际问题。其中,已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共2道,用列表法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共3道,给出已知条件的实际问题共3道。教材练习、习题中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占绝大多数,由此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运用函数知识,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上。教材通过编排练习、习题,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2.1.1函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初步掌握换元法的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感受、体验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处理器的思想理解函数的实质.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总结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有进一步认识;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由于函数概念中的“对应”本质是后继学习映射、函数图像与性质、指对幂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而学生初中对函数的学习是在“变量”观点下的定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初中函数学习中,只停留在对一些具体函数的感知,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函数符号的理解.学生的理解障碍有两个:一是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二是函数中的任意性,学生对取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要充分铺垫,循序渐进.学情分析及教学内容分析
一、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函数的概念是“变量说”定义,学生对这种定义已经很熟悉,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对“对应说”定义引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函数的“对应说”定义接受起来多少有一种排斥心理;学生初中对函数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些具体函数的层面上,更确切的说是限于对函数具体解析式的理解,初中数学学习学生重计算、重例题,对抽象的函数符号理解有一定困难.另外,学生受前几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函数难学的畏难心理较重,对函数的学习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不过,学生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函数的实例素材,这为函数教学做好了准备.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看,学生初入高中自主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还不够,知识的接受基本在课堂,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听课.所以高中数学教学还肩负着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课前预习、引导发现、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区间有关概念学生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课堂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和已经具备的函数知识引入课题,注重创设情景,拉近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启发,带领学生讨论交流,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二、教学内容分析:
函数是贯穿整个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脉络.本节课是在学生前面学习了集合的有关知识和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深化,是接下来学习映射、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的基础.同时,函数概念的教学是对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总结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题材,对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教材在编写顺序上,先学习函数后学习映射,揭示出映射与函数的内在联系,即:映射是函数概念的推广,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符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对照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函数概念,谈一谈两概念的相同点、不同点?(2)根据你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在你的身边找两个函数实例.(3)区间的有关概念
教学中并不急于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原因是预习题(1)函数概念学生理解肯定有偏差,通过预习能知道初高中两定义中相同字眼“唯一确定”就可以了,让学生理解不同角度“变量”与“对应”是不现实的,借此讲解概念效果不好;预习题(2)所找的函数让学生在概念学习后去自省自悟;预习题(3)区间的有关概念真正体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达到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2.情境导入:中考结束后,大家急切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你是怎样知道自己的总分的?
通过电话或者是网络查询,输入一个准考证号得到一个总分,这是不是一个函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像初中函数那样关注成绩与准考证号这两个变量的依赖关系,研究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而是注重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高中数学的函数就是从对应的角度定义函数的.通过这一实例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消除了畏难情绪,为后继学习做好心理的准备.(“变量说”到“对应说”的提升——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一次认识)
3.新课讲授: 问题1:中考成绩查询系统实质上就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因此函数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结合这个例子和预习情况你认为函数这样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应包含哪几部分?
结论1:两个数据库和一个处理器.问题2:数据库有什么要求?处理器在处理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是什么?
结论2:前面一个非空数集,后面一个是由前面一个产生的.处理器在处理过程中遵循的规则(对应法则)是“任意”——“唯一”.这样降低了知识门槛,使学生觉得函数概念并不难,既便于理解,又帮助记忆,将函数看做数字处理系统,为下面讲解函数符号表示做好铺垫.使学生明白:函数不过是一个数据处理器的数学化.(函数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二次认识)
问题3:分析教材第29-30页所列的四个实例,是否是函数?对应法则是怎样给出的?你是怎样检验任意给定实数,都有唯一确定的与它对应的?
结论3:(1)、(2)的对应法则是图像,(3)的对应法则是数表,(4)的对应法则是解析式;其中图像借助“画”,数表借助“查”,解析式借助“算”,为将来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做好铺垫.交流讨论:分析课前自己找到的生活实例,判断是否是函数?(通过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找函数实例的辨析,让学生自省自悟,体会成功的愉悦,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问题4:通过以上学习谈一谈对“任意实数”和“唯一确定”的理解.强化:这两点是函数的核心部分.讲解:对应法则的给出形式多样,我们用“图、表、数的高度抽象概括.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是它的处理器.问题5:举例说明你在初中学过的函数的这样让学生将一个抽象的对应法则
”表示,记作,实现了
就
就是一个数字处理系统,分别是什么?
变为可以看得见的具体法则,并且有的可以用解的必要性.(对
这析式表示有的不能用解析式表示,从而明确数学引进抽象符号一数字处理器的认识——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三次认识)
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1题
学生总结函数的概念并阅读教材第31页,小组讨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让小组代表发言,这是兵教兵的过程,又是对函数概念的内化过程,也是对函数概念的记忆过程.同时是对预习中函数值、定义域、区间等基础概念再一次强化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2页例1及第33页练习A第3题.教师强化解题格式,并小结求定义域的方法.例2.求函数,在处的函数值和值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点拨,简单总结求值域的方法.(针对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总结)
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3,7,8题.例3.(1)已知函数此题从特殊的2到再到,求
最后到,,;
既可以处理一,使学生明确数字处理器个具体的数,也可以处理字母和代数式.(2)已知函数,求
.此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启发学生运用整体代换进行变形.练习与巩固:教材第33页练习A第5,6题.4.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1)函数的有关概念.(2)确定一个函数的两个要素.(3)如何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5.课堂检测(活页练习):
⑴ 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①②
⑵求函数⑶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求
6.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练习B第3,4题,教材第52页习题A第4题,习题B第1题.(2)预习作业:什么叫映射?映射与函数有什么关系?(3)提高作业:①教材第33页练习B第1,2,5题;
②若,求函数的解析式,并求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因材施教.教学反思:
教案:2.3.1 函数的单调性 篇5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掌握判断某些函数的增减性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 难点: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一、复习引入
⒈ 复习: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为了研究函数的
性质,我们按照列表、描点、连线等步骤先分别画函数y=x2和y=x3的图象.y=x2的图象如图1,y=x3的图象如图2.⒉ 引入:从函数y=x2的图象(图1)看到: 图象在y轴的右侧部分是上升的,也就是说,当x在区间[0,+)上取值时,随着x的增大,相 应的y值也随着增大,即如果取x1,x2∈[0,+),得到y1=f(x1),y2=f(x2),那么当x1
⒈ 增函数与减函数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⑴若当x1 ⑵若当x1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是下降的.说明:⑴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其定义域的子集; ⑵应是该区间内任意的两个实数,忽略需要任意取值这个条件,就不能保证函数是增函数(或减函数),例如,图5中,在x1,x2那样的特定位置上,虽然使得f(x1)<(fx2),但显然此图象表示的函数不是一个单调函数; ⑶除了严格单调函数外,还有不严格单调函数,它的定义类似上述的定义,只要将上述定义中的“f(x1)<(fx2)或f(x1)>(fx2)”改为“f(x1)(fx2)或f(x1)(fx2)”即可; 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是用自变量的大小变化来刻划函数值的变化情况;外延:①一般规律:自变量的变化与函数值的变化一致时是单调递增,自变量的变化与函数值的变化相对时是单调递减.②几何特征:在自变量取值区间上,若单调函数的图象上升,则为增函 数,图象下降则为减函数.⒊ 例题评价 例1 图6是定义在闭区间[-5,5]上的函数y=f(x)的图象,根据图象说出y=f(x)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函数y=f(x)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解: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有[-5,-2),[-2,1),[1,3),[3,5],其中y=f(x)在区间[-5,-2),[1,3)上是减函数,在区间[-2,1),[3,5]上是增函数.说明: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对于单独的一点,由于它的函数值是唯一确定的常数,因而没有增减变化,所以不存在单调性问题;另外,中学阶段研究的主要是连续函数或分段连续函数,对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来说,只要在开区间上单调,它在闭区间上也就单调,因此,在考虑它的单调区间时,包括不包括端点都可以;还要注意,对于在某些点上不连续的函数,单调区间不包括不连续点.练习:课本P60练习:1.答案:f(x)的单调区间有[-2,-1],[-1,0],[0,1],[1,2];f(x)在区间[-2,-1],[0,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1,0],[1,2]上是减函数.g(x)的单调区间有[-,-/2],[-/2,/2],[/2,];g(x)在区间[-,-/2],[/2,]上是减函数,在区间[-/2,/2]上是增函数.说明:要了解函数在某一区间是否具有单调性,从图象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较为粗略的方法,严格地说,它需要根据增(减)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下面举例说明.例2 证明函数f(x)=3x+2在R上是增函数.证明:设x1,x2是R上的任意两个实数,且x1 x1,x 2∈ R,且 x1 ⑴ 判断函数f(x)=kx+b在R上的单调性,并说明理由.⑵ 课本P60练习:4.解:⑴ 设 x1,x2 ∈ R,且 x1 ∈ (0,+ ),且x1 ⒈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必须在定义域内进行,即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其定义域的子集,因此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必须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⒉根据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是:⑴设x1,x2是给定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x1 (一)复习:课本P58-60内容,熟悉巩固有关概念和方法.(二)书面:课本P64习题2.3:1—3做在课本上;4题做在作业本上.答案:⒈--⒊见下一节; ⒋⑴f(x)=(x-5/2)2-1/4是以(5/2,-1/4)为顶点、对称轴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如图);它的单调区间是(-,5/2]与[5/2,+ );它在(-,5/2]上是减函数,在[5/2,+ )上是增函数.证明:设x1 1.2数列的函数特性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 2.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3.理解数列的前n项和与 的关系; 4.会由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出其通项公式.教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内容分析:由于并非每一函数均有解析表达式一样,也并非每一数列均有通项公式(有通项公式的数列只是少数),因而研究递推公式给出数列的方法可使我们研究数列的范围大大扩展 递推是数学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在数列的研究中,不仅很多重要的数列是用递推公式给出的,而且它也是获得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途径:先得出较为容易写出的数列的递推公式,然后再根据它推得通项公式 但是,这项内容也是极易膨胀的,例如研究用递推公式给出的数列的性质,从数列的递推公式推导通项公式等,这样就会加重学生负担 考虑到学生是在高一学习,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教学要求,只要能初步体会一下用递推方法给出数列的思想,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就行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上节学习知识点如下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6.数列有三种表示形式:列举法,通项公式法和图象法.7.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①是有穷数列.8.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二、讲解新课: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 用其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模型一:自上而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当n≥1时 才有意义;当n-1≥1即n≥2时 才有意义.3. 与 之间的关系: 由 的定义可知,当n=1时,; 当n≥2时,即 说明: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三、例题讲解 1. 如图,在[△ABC]中,[D]是边[AC]上的点,且[AB=][AD,][2AB=3BD,BC=2BD],则[sinC]的值为( ) A. [33] B. [36] C. [63] D. [66] 2. 函数[f(x)=sin(ωx+φ)]的导函数[y=f(x)]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其中,[P]为图象与[y]轴的交点,[A,C]为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B]为图象的最低点.若在曲线段[ABC]与[x]轴所围成的区域内随机取一点,则该点在[△ABC]内的概率为( ) A.[π3] B. [3π4] C. [π4] D. [2π3] 3. 已知[f(x)=sinx,x∈R,g(x)]的图象与[f(x)]的图象关于点[(π4,0)]对称,则在区间[[0,2π]]上满足[f(x)≤g(x)]的[x]的范围是( ) A. [[π4,3π4]] B. [[3π4,7π4]] C. [[π2,3π2]] D. [[3π4,3π2]] 4. [w]是正实数,函数[f(x)=2sinwx]在[[-π3,π4]]上为增函数,那么( ) A. [0 C. [0 5. 当[0 A. 2 B. [23] C. 4 D. [43] 6. 在[△ABO]中,[OA=a,OB=b,OD]是边上[AB]上的高,若[AD=λAB],实数[λ]等于( ) A. [a?(b-a)a-b2] B. [a?(a-b)a-b2] C. [a?(b-a)a-b] D. [a?(a-b)a-b] 7. 若圆[x2+y2=r2(r>0)]至少能盖住函数[f(x)=30][sinπx2r]的一个最大值点和一个最小值点,则[r]的取值范围是( ) A. [[30,+∞)] B. [[6,+∞)] C. [[2π,+∞)] D. 以上都不对 8. 已知平面上直线[l]的方向向量[e=(-32,12)],点[O(0,0)]和[A(1,-1)]在[l]上的射影分别是[O]和[A,][OA=λe],那么实数[λ=]( ) A. [3+12] B. -[3+12] C. [62] D. -[62] 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是坐标原点,两定点[A,B]满足[OA=OB=OA?OB=2],则点集[{POP=λOA+μOB,λ+μ≤1,λ,μ∈R}]所表示的区域的面积是( ) A. [22] B. [23] C. [42] D. [43] 10.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为[a,b,c],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 ①若[ab>c2],则[C<π3] ②若[a+b>2c],则[C<π3] ③若[a3+b3=c3],则[C<π2] ④若[(a+b)c<2ab],则[C>π2] ⑤若[(a2+b2)c2<2a2b2],则[C>π3]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1. 在[△ABC]中,[a,b,c]成等比数列,且[a2-c2=ac-bc],则[bsinBc=] . 12. 半圆[O]的直径为2,[A]为直径延长线上一点,且[OA=2,B]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为边向外作等边[△ABC],则四边形[OACB]面积的最大值为 . 13. 在[△ABC]中,[AC=6,BC=7,][cosA=15],[O]是[△ABC]的内心,若[OP=xOA+][yOB],其中[0≤x≤1,0≤y≤1],动点[P]的轨迹所覆盖的面积为 . 14. 设[f(x)=sinx+cosx-sinx-cosx2][(x∈R)]. (1)则[f(x)]的值域为 ; (2)若在区间[[0,m]]上方程[f(x)=-32]恰有4个解,则实数[m]的范围是 . 三、解答题(15、16各10分,17、18各12分,共44分) 15. 已知函数[f(x)=-2sin2x+6sinxcosx-][2cos2x+1,x∈R]. (1)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求[f(x)]在区间[[0,π2]]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6. [△ABC]中,[AE=13AC,AF=14AB,][BE]交[CF]于[O],连[AO]交[BC]于[P],求[SΔPCE:SΔABC]的值. 17. 函数[f(x)=6cos2ωx2+3cosωx-3(ω>0)]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如图所示,[A]为图象的最高点,[B],[C]为图象与[x]轴的交点,且[△ABC]为正三角形. (1)求[ω]的值及函数[f(x)]的值域; (2)若[f(x0)=835],且[x0∈(-103,23)],求[f(x0+1)]的值. 18. 已知函数[f(x)=4sinx?sin2(π4+x2)+][2cos2x+1+a,][x∈R]是一个奇函数. (1)求[a]的值和[f(x)]的值域; (2)设[w>0], 若[y=f(wx)]在区间[-[π2], [2π3]]上为增函数, 求[w]的取值范围; (3)设|[θ]|<[π2], 若对[x]取一切实数, 不等式[4+f (x+θ)f (x-θ)>2f(x)]都成立, 求[θ]的取值范围. 教学内容:角的概念和弧度制(1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任意角的概念.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的推广,特殊角角度与弧度的互化. 教学难点:满足一定条件的角的位置的判断. 教学用具:三角板 教学设计: 一、知识要点 1.角的概念:角的形成,角的顶点、始边、终边. 注:运动观点定义角;安装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2.角的分类(以旋转方向为标准):正角;负角;零角.3.终边相同的角:与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连同角在内),可以记为 {|k360,kZ}或{|2k,kZ}. 4.象限角与轴线角(以终边位置为标准):顶点在原点,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则终边落 在第几象限,就称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是轴线角. 注:写出各象限角的集合及各轴线角的集合. 5.区间角、区间角的集合:角的量数在某个确定的区间内(上),这角就叫做某确定区间的角. 若干个区间构成的集合称为区间角的集合. 6.度量:角度制与弧度制以及弧度与角度互换公式: 1800.01745rad. 1rad57.305718,1180注:特殊角角度与弧度的互化要熟练. 7、弧长公式:l||r,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12lr12||r.2二、典型例示 例1 已知45,(1)写出与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2)在区间[720,0]内找出与终边相同的角.解:(2)令72045k3600,kZ,得765k36045,kZ,解得178k18,kZ,从而k2,1,故675或315.注:由指定区间得到相应的不等式,求解得到k的取值范围,找出其中的整数解就可以确定出所求的角了.例2(1)1234角的终边在第 象限; (2)已知为第二象限角,判断22的终边所在的位置; 43呢?2呢? 解:(1)12343360154,它与154角的终边相同在第三象限;(2)由∴62k2k,kZ,得 k22k,kZ,2的终边在第一、三象限.2k3332k3,kZ,∴ 3的终边在第一、二、四象限.4k224k,kZ,∴2的终边在第三、四象限或在y轴的负半轴上.注:已知角为第k(k取一、二、三、四之一)象限角,求角 n(nN*)的终边所在 位置是常规题型,一般可用直接法求解.还可用几何法,即利用单位圆来判断角 n(nN*)的 终边所在位置:把单位圆在每个象限的圆弧n等份,并从x正半轴 开始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在每个区域循环标上1、2、3、4直到填满为 止,则有标号k的区域就是角则角3n(nN*)的终边所在位置.如k2,的终边在第一、二、四象限,右图中标有2的区域就是角 3 的终边所在位置.例3(1)扇形的中心角是2弧度,弧长是2cm,求它的面积.(2)已知一半径为R的扇形,它的周长等于所在圆的周长,那么扇形的中心角是多少弧 度?扇形的面积是多少? 解:(2)2RR2R,22,S(1)R2.注:两个公式联系着扇形的四个量.三、课堂练习 1.与角1825的终边相同,且绝对值最小的角的度数是___,合___弧度。 kk2.集合M{x|x,kZ},N{x|x,kZ},则()2442A.MN B.MN C.MN D.MN 3.若是第二象限角,则第_____象限角。 2是第_____象限角,2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2是 4.在半径为R的圆中,240的中心角所对的弧长为___,面积为2R2的扇形的中心角 等于___弧度。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作业 1.将时钟拨慢10分钟,则分针转过的弧度数是() A.B. C.D. 33552.已知为第三象限角,则 2所在的象限是()A.第一或第二象限 B.第二或第三象限 C.第一或第三象限 D.第二或第四象限 3.已知为第四象限角,则所在的象限是()A.第一或第三象限 B.第二或第三象限 C.第二或第四象限 D.第一或第四象限 4.终边在第一象限角平分线上的角的集合为()7} B.{|2k,kZ} A.{,444C.{|k5.函数ysinx|sinx|4,kZ} D.{|2k4,kZ} |cosx|cosxtanx|tanx|的值域是_______。 6.的终边与6的终边关于直线yx对称,则=______。 7.已知扇形AOB的周长是6cm,该扇形的中心角是1弧度,求该扇形的面积。 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中 朱周刚 (1)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为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如何突破是本节课设计中的关键。 (2)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是等式概念,方程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该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起始部分,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一次函数打下基础。 (3)由于是概念课,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尤为重要,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是最困难的,针对学生已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充分采用类比的方法,先让学生罗列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①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然后对照上述三个特征,组织学生观察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三条对比后得到的特征: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此时,用举例的方法说明:对于方程xy+8=5x,大家认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xy这个项的次数是几次?xy作为一个单项式,它的次数是几次?那么大家认为xy+8=5x是二元一次方程吗?引导学生明白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③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两条应归结为: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其意义中已包含了等式两边都是整式,因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继而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个数和写法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方程再次类比,说清楚产生根本区别是因为未知数个数的增加。例题中的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学生接受比较困 难,设计时采用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更简便。 (4)本课题的设计总体以人为本,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形成过程,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但重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思想情感教育的渗透,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此得到升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运用类比与转化思想,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加强学生对类比思想的感悟与认识;结合多媒体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根据实际需要产生发展的,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的数学建模意识。 预期效果分析: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环节:在课前播放《舞蹈世界》,不但为课题的引入作准备,同时也可以调节气氛,给学生以轻松的感受。引入的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使数学知识的产生自然流畅,同时无形之中渗透了思想情感教学,让学生懂得关爱老人(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2、类比旧知,归纳新知环节: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新的知识,并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学中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作比较,逐渐理解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形成新的知识范畴。 3、尝试探究,深入了解环节: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意义,并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概念的基础上探究感知二元一次方程解的相关性与不确定性,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4、合作学习,感悟方法环节:在求二元一次方程解之前,以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方法和意图,使难点的突破自然贴切,学生也不觉得突然,为例题的分析和讲解作铺垫。 5、范例分析,强化应用环节:例题的设置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起来轻松自如,而且教师边板书,边强调解题方法、书写格式与要求,使学生印象深刻,属于一种自我学习与外界助学相结合的形式下获得知识的过程,体现了自主、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方法,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6、新知盘点,分享收获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设计了祝福词中选题的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既回顾所学知识,又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学的双重目的。 新规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一次记6分调整为记12分。也就是说,从4月1日开始,只要是酒驾,无论是酒后驾驶还是醉酒驾驶,一旦被查出将一律扣12分,只不过前者是记分罚款,后者则要拘留处理。这意味着凡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mg/100ml将受到扣12分的处罚。而普通人喝一杯啤酒血液浓度已经可以达到这个数值。 根据相关规定,驾驶证记分达到12分的,驾驶人必须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并接受考试。考试合格的,记分予以清除,发还机动车驾驶证;考试不合格的,继续参加学习和考试。 昨天,广东省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解读新规时明确表态,酒后驾驶涉嫌危害公众安全非同小可,只要有举报,交警部门就要严查,即便是涉嫌酒驾的行为发生在小区或者是收费停车场,也要当成是发生在社会道路上一样来处理。而酒后开车一次扣12分的措施,对于酒驾者也必将起到更大的震慑作用。 借道占道穿插行车扣2分 除了提高对酒后驾车行为的扣分力度,新规还规定,在高速公路上倒车、逆行、掉头,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牌证,也由一次记6分调整为记12分。 新规还规定: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或者缓慢行驶时,借道超车或者占用对面车道、穿插等候车辆,扣2分;机动车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上遇交通拥堵,占用应急车道行驶扣6分。这一规定规范了行车秩序,有利于道路交通的整体畅通。交警人士举了个例子,广州大桥南侧上桥位、黄埔大道华快立交桥下都采用信号灯控制放行,这就意味着同样是直行方向,某一时段内有些车道畅通而有些车道需要等灯,此时排队车辆如果一味求快,不按规定擅自跨线穿插前行,依据新规就可以给予记分处罚。 对于乱穿插现象如何执法?省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电子仪器对交通重点路段进行实时监控,路面执勤民警也可现场处罚。此外,新规对于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指示的违法行为也“从重处理”,记分分值由过去的2分提高到3分,交警人士解读说,比如在禁停路段乱停车等违法现象,依规都相应提高了记分标准。 澄清:网上歪招根本行不通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广东惩治酒驾大半年,网上也流传起了一套应对处罚的招数。不过,交管局人士昨天表示,网上流传的招数现实当中根本行不通。 招数1 随身带瓶酒 遇到交警查酒驾,立刻把酒喝下去,谎称之前没有喝酒,是遇到查车为壮胆才喝的。 破解:查实追加处罚 交警人士表示,一般遇到查车当着交警的面喝酒,交警有理由认定驾驶员此前有酒驾嫌疑,并将就此展开深入调查,驾驶员此前在哪里喝酒、和谁喝酒、喝了多少酒统统可以查清楚。一经查实,除了按照酒驾的标准进行处罚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还可对当事人的这种行为进行治安处罚。 招数2 逃离至酒醒 酒驾肇事后径直逃离现场,直到酒醒后才回来接受检查。 破解:按肇事逃逸处理 交警人士表示,酒驾人员肇事后为躲避处罚而离开现场,交警方面根据车辆信息会第一时间联系上车主并找到驾驶员将其召回,不到现场的视情形还可按肇事逃逸处理。深圳不久前就发生过一单酒驾逃逸,之后联合友人一起做伪证的事件,结果双双受到了惩处。 招数3 弃车拔腿就跑 酒驾被交警拦下,车主弃车而逃,逃避处罚,酒醒后再回来领车。 破解:根本没机会跑 交警人士介绍说,这种躲避处罚的方式现实中也是行不通的,一般一拦下来就当即要求驾驶员做酒精测验,酒驾嫌疑者基本没机会跑。 链接:一次扣完12的6根“雷线” 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的。 饮酒后或者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驾驶公路客运车辆载人超过核定人数20%以上的。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 【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章 二次函数 2.4 二次函数的应用 2.4.1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06-26 函数单调性应用教案05-31 【物理】4.5《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案(粤教版必修1)10-15 镁的提取与应用教案06-01 机器人的应用教案07-29 《百分数的应用》教案10-19 【数学】1-1.2《数列的函数特性》教案(北师大版必修5)05-29 百分数的应用教案设计05-13 PS在服装的应用教案06-0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案设计10-24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 篇6
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 篇7
一次函数的应用1教案 篇8
4、1二元一次方程 教案说明 篇9
4月1日起酒后驾驶一次扣12分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