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总结(安徽)(通用7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总结(安徽) 篇1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项目总结
对我们专科学校地理教育专业来说,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显得尤为重要、一者校内实验室基础薄弱,二者对专科学生来说,课程份量重、课时少,理论难度大,需要在野外实习中理解和消化.但专科学校教学经费有限,自然地理学科门类多(包括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等)、课时少等特点.长距离的野外实习不太现实.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从1989年开始对池州市境内的典型地区进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考察研究工作,以期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为教学服务.池州市位于北纬29°30~30°50之间,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南岸、黄山耸立于本区南缘,北抵长江,属中低山区.地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地构造上处于江南台隆和下杨子台坳的过渡带,在地壳演化史上,海侵海退频繁、形成地层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过渡性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池州温带,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6,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池州市拥有九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牯牛降国家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级水禽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1996年11月和1997年11月,池州市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如何利用地方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使我们想到了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于是,从1992年开始,就成立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课题组,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并取得阶段成果.1999年自然地理学被确立为校级重点课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正.通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和使用检验证明,实习基地建设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专业人才、提高地理学和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角度来看,是非常必需和必要的;对于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区域规划,设计,管理以及继续学习深造等、都是很有意义的.2,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步骤,过程与措施
在实习基地建设其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分阶段,分任务的建设方法,小组成员都明确了每一时段各自的工作重点和任务,明晰了课程建设达标的办法与途径,并且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汇总,通过分工协作,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现将该项目建设的步骤,过程,措施等有关情况作进一步说明.①.规划设计,队伍组建与资料收集阶段
在本阶段,我们首先界定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类别和分布、将自然地理各门分枝的主要任课教师定为该类别建设责任人、如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等、分解任务,明确目标.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分别提出各自建设的工作重点、难点、方法,任务等、而后在本小组负责人的组织下,进行了统筹安排.②考察和资料收集阶段本阶段
我们根据实验大纲要求确定实习基地建设目标,查阅实习基地有关资料,确定考察路线,考察基地环境.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筛选、定出各自然地理要素课程的实习路线,确定实习内容.组织相关专家对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和进一步确认.编写具有地方特点的实习与实验指导书.此外,结合实际实习活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反复修改、最后完成实习报告书.③建设目标与措施的执行与实施阶段 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自然地理多要素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不可能一蹴而就,自然地理学课程群的任课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传授式和验证式的野外实习教学,一个新的实习点不可能有非常完备的资料和准确的说明,要想上好课,必须使用全新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建设目标和措施确定好以后,执行和实施是一个漫长细致的过程,变野外实习听,看,记为查,找,采,学生实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照实习地习
查资料,找典型剖面,采标准样本.多年来,通过实习采集矿物,地层,植物,土壤标本近万份.经过多年的野外教学实践,可以确定,这一方法在三基培养中是非常有效的.课程中间增加野外实习活动,也有利于
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④总结与完善阶段
现在周边地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已告一段落,已进入了使用与完善阶段.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力争找差距、挖疏漏,力求使本项目建设工作更全面,使野外实习确实实上水平,上台阶.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及其价值和应用前景
池州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学校的教学需要是本项目的内因.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来系统的研究,我们建立了以下实习点.②万罗山——秋浦河土壤,植物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完成了黄红壤,山地黄棕壤,草甸土,水稻土,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实习点的资料建设,完成了万罗山——秋浦河土壤植物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发表科研论文3篇(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群落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以万罗山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杂草对耕层土壤的生态缓冲效应初探——以万罗山为例.杂草科学,2003年秋浦河流域生态环境
问题及其整治对策,池州师专学报
③大王洞喀斯特地貌野外实习基地,完成了典型喀斯特地貌样点的资料建设,地下河的勘察,建立了一整套大王洞及其周围地貌特征资料,完成大王洞喀斯特地貌实习指导书,发表了科研论文4篇(贵池大王洞喀斯地貌.池州师专学报池州石灰地区茶园土壤的形成.地理研究~79;池州石灰岩地区土壤与因土种植研究.土壤~25;池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建设研究.池州师专学报
④升金湖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野外实习基地,完成了升金湖湿地鸟类观察点的选择,实习基地自然环境资料搜集整理,完成了升金湖湖滨湿地生态环境野外实习指导书并发表科研论文3篇(升金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池州师专学报池州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研究.池州师专学报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开发初探.池州师专学报
⑤高坦水文站水文野外实习基地.应用高坦水文站的资料建立了高坦水文实习基地,完成了高坦水文实习指导书.完成论文2篇(安徽省池州地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池州师专学报皖南地区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以上各实习基地均在距学校1个小时车程之内、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省经费.实习内容丰富、包含了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等全部的自然地理学内容.实习基地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每个实习点都有国家相关研究部门的鉴定资料作参考.将野外实习穿插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该项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具有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强化三基、重视能力、便于管理,经济适用等特点、在近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已取得实效.①十几年来,我校地理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三个专业学生有八千人次参加了该项目野外实习活动.②池州市有近25的中小学生利用我们实习基地和基地资料进行自然,生物和地理课程实习教学.③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为池州地方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生态市的建立,甚至池州旅游业的发展都与该项目的不断建设分不开的.④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使我们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项目的实施,发表项目论文14
篇,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总结(安徽) 篇2
1. 基础实习。
具体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岩矿、地质构造、化石、植物等的认知性实习。二是指借助相关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性实习, 如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水文测验实习等。这类实习除了认证自然现象, 还具有为其它类型实习奠定技术基础的作用。因此, 也属于技能和能力培育的实习。它们一般不安排集中的实习时间, 而是在课堂实验实习之后, 就近选择典型地点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单一性的实习。
2. 要素实习。
主要是针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6大要素的实习,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同时通过要素实习, 不仅获得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理解, 而且也从中体会和掌握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方法。要素实习具有验证性和技能性的双重特性, 是任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进行: (1) 就近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单要素的短期短途实习; (2) 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进行多要素联合实习, 时间相对较长。
3. 综合实习。
多要素的联合实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习。因为如果野外实习只停留在各个具体要素的认知验证上, 就不可能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清晰的认识。所以, 综合实习必须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为首要任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中不仅要认识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特性, 还要揭示区域内部不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也就是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见, 综合实习要求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 最后总结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它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代表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向, 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有序地进行。
4. 应用实习。
自然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具有理论性, 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理论对开展资源环境评价、区域环境整治、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地理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规划建设单位的关注和认可。有基于此, 我们认为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中应该突出应用性实习的内容。这不仅是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而且也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的需要。
5. 创新实习。
创新使教育活动充满了活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建设中, 要更新观念, 加强创新实习教学,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创新实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的升华。通过创新实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补充, 达到只有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才能实现的目的。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标准和方法, 独立地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调研工作;二是申报各级大学生科研项目, 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调研, 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三是结合自然地理方面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
由于学时的限制, 上述五个层次的实习并不都要求在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根据需要, 有些内容可以以第二课堂、开放实习 (实验) 、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参与教师科研成为老师助手等方式进行。从时间上来说, 五个层次的实习体系,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伴随于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随着实习层次的提高, 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缩短, 对社会了解逐渐增多, 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加强, 技能和能力的培育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高龙, 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6) .
[2]倪杰, 龚建周, 林淑玲, 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优化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3) .
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篇3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85-0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科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一个重要分支,是地理学的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动物)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科学。要正确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环境状况,就必须对各自然和经济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包括收集有关部门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抓住影响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
因此,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地理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地理教学始终把野外实习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个基本方法。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原理,在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在野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野外实习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1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活动,在地理科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7~1999年以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基本是沿用前苏联的地理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部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为主题开设各自然地理学的相关课程,并且进行相配套的野外实习。2000年以后高校地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改革,将原来根据部门自然地理学各组成要素的地质、气象气候、地貌、水文地理、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合并为自然地理学,分科进行的野外实习也随之合并成地质、地貌和植物、土壤地理2大块进行,除了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自然地理學外,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与环境规划专业方向的学生也开设自然地理学位专业基础课,大大拓宽了选修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象,课堂教学内容高度综合与精简。
2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的思路
作为高校师范专业地理科学系的学生,毕业后要去中学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工作,目前中学教改强调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中学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和开展野外活动,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以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而,对高校地理专业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已成为当今地理教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高校自然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思路是:顺应高等教育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特点,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和地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时反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经验,把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地理学科的改革原则,增大野外实践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调整野外实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3.1 挖掘野外实习资源
(1)罗浮山——南亚热带山地景观
罗浮山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缘,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境内,东距惠州67km,西距广州99km,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地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面积260平方千米,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5米,有比较完整的地貌剖面和垂直分异明显的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罗浮山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有些植被,尤其是在沟谷内的植被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物种保存较好,反映水热条件变化的植物种类丰富。罗浮山区就有植物种类1600种,约占广东省现存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这些条件,不仅适宜训练学生学习植物分类、样方调查、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等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观察到有规律的景观垂直递变。罗浮山脚有部队的培训基地和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学生食宿问题可以较好的解决。所以成为我们首选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基地。
(2)丹霞山——国家红石公园
丹霞山位于韶关市东北约45km、仁化县城南约8km的锦江东侧,总面积约180km2,由200多座奇山异峰组成,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砂岩组成。韶关的丹霞山是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红石公园”之称,是世界上最典型和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也是地理学上“丹霞地貌”一词的命名地。
3.2 优选野外实习方案
野外实习方案包括野外实习点和路线的确定,实习点与线路的选择是野外实习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基础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野外实习的效果。野外实习方案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实习点与线路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择优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多样性,住宿条件较好而且又经济实惠的实习点与线路,只有这样野外实习才能保证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选择具有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的罗浮山作为植物、土壤野外实习点,通过对植物、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野外观察和植物群落演替特征的观察,引导学生对罗浮山植被、土壤发育的自然条件、水文、地质及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考察研究,达到植被、土壤野外实习的教学目的。选择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点,通过考察研究丹霞山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对著名的丹霞地貌的形成成因的思考。
3.3 革新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凭借要素,使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操作方式[1]。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方法,根据日新月异的环境条件,野外教学环境条件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改变以往教师为主授课,学生听的单一方法,积极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2],灵活、多样地运用团队协助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等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在植物地理调查中,我们指导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地采集华南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常见植物,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辨识,利用植物检索表鉴定和认识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灌丛草甸等植物群落的主要植物。分组进行沟谷雨林、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样地实习调查与量算。经过实习,同学们对南亚热带山地的常见植物有了教清楚的认识,掌握和认识了华南地区的优势植物,掌握和了解野外植物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在野外实践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动学习方法,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和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对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是野外实践教学较好的方法。
3.4 制订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习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特定的野外实习地点的具体特点而定,一本好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野外实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无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野外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野外实习计划: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及注意事项、实习路线安排、实习的组织形式等;二是具体的实习内容与任务,包括实习目的与任务,实习的用具和准备工作,具体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的要求;三是参考文献,收集该实习点前人做过的研究和发表的文章等。
4 结语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较好地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开拓学生的多维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野外实习中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探索教学的经验教训,优选实习方案,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2):26~27.
[2] 刘可静.信息管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6):85~90.
[3]王涛,王历.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3,15(2):72~73.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篇4
姓名
时间 野外教学实习指导
第一章 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
野外调查是地貌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地貌学理论应用的实际资料,绝大部分是由野外获得的。地貌野外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地表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及现代地貌过程,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和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通过地貌野外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地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准备
一、实习地区和路线选择
1、选择地质地貌实习地区的主要原则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能观察到多种成因的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应选择地质、地貌类型及其组成物质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使学生既能看到丰富的地貌现象又容易掌握各种地貌现象的典型特征。
2、选择观测路线的主要原则是较短的距离内,既观察到较多和较全的地质、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现象。
二、资料的搜集
1.搜集实习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地貌,地质和第四纪的研究文献和有关图件。
2.搜集有关实习地区的航空相片,卫星相片和大比例尺(如1:100000或1:500000)地形图。以便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
3.搜集实习地区的地质图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图表。
三、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和分析
地质地貌的野外实习大多是通过路线观察和观测点上的观测来完成的。在观测点上要对观测的内容记录下来。地貌观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的量测与描述,地貌物质结构的量测和描述,地貌成因类型的确定等。
(一)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
确定地貌形态特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既包括形态的测量,又包括形态的描述。定性描述由大到小,先叙述大的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再叙述低一级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岭、河谷、洪积扇等。接着描述阶地、倒石堆、沙丘、沟谷等更小的形态类型。最后还要描述组成地貌的各个形态要素的形态特征,如山峰、山脊、山坡、坡折线、阶地面、阶地陡坎等。定量描述包括其几何轮廓特征,如扇形、锥形、阶梯形、三角形等;分布位置,如平面相对位置;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等;形体或面积的大小,如长度、宽度、高度;表面起伏的变化,如坡形、坡度、坡长、切割深度、切割密度等内容,其中许多数据可根据地形图测出。
(二)地貌物质结构的观测与描述
地貌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物质结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在地表露头较好的地点必须进行地表物质的详细观测和记录,其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名称、性质、结构、风化物的特征,岩层或岩体的产状。与相邻层位的接触关系,各种构造现象等。其步骤一般是由表及里。由上往下逐层记录,尽可能搞清地层的年代、成因、层序和分布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它们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三)地貌成因类型的确定
地貌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于地表的结果,确定地貌的成因是揭示地貌发育规律和预测地貌发展趋势的前提。分析地貌成因的途径主要有:①对地貌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的分析;②对地貌形态与岩性构成及其厚度、结构、构造等关系的分析;③对地貌类型及其相关沉积物的分析;④对地貌动力过程与自然地理(或古地理)环境的分析;⑤对地貌发育地质条件、地壳运动等因素关系的分析等。
(四)地貌相对年龄的确定
地貌的年龄也就是地貌形成的时代,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之分,地貌发育的年龄对认识地貌的发展历史和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地貌相对年龄是指地貌形成的先后次序,即哪些地貌是先形成的,哪些地貌是后形成的。哪些是较老的,哪些是较新的,而不指准确的时间或年代。地貌的相对年龄,主要是通过查清各种地貌类型形成的先后次序,通过与地貌发育有关的地层顺序来确定的。其主要方法有下列几种。
1、根据组成正向地貌所含地层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在一个横断面上有几级河流阶地都是同一条河流形成的,那么分布的位置愈高,其形成的相对时代就愈老。
2、根据充填在负向地貌中地层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埋藏盆地或谷地的基岩面上最老的沉积地层的相对时代。可认为是盆地或谷地开始的形成的时代。
3、根据有关沉积物的相对时代确定,由基岩所组成的侵蚀或剥蚀地貌类型,它们的形成时代,可以根据其剥蚀或侵蚀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地层的相对时代来确定。如在一个剖面出现多极夷平面或剥蚀面时,当然愈高的时代愈老。
4、根据同时异相的沉积物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在一个地区的同一时期内,常有不同类型的沉积相和沉积亚相。若能确定某一沉积下或沉积亚相的时代,就可以推定与它相关的同时异相的其它沉积物时代,从而推定与它们有关的地貌的相对年龄。
5、根据与地貌发育有关的上、下地层的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果某个夷平面被夷平的最新地层属上白垩统,而覆盖在该剥蚀夷平面上的最老地层属始新统,这 样就可以推定该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是在白垩纪末到始新世的时间范围内。
第二节
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类型
一、地质类型
二、地貌类型
第三节
南京地区地质地貌实习路线
一、×××路线
1、路线
2、目的
3.教学安排与教学内容 4.观察与思考
第三章 水文野外实习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自然环境中十分活跃的因素。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必须了解区域的水文状况。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水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水也对人类带来了无穷的优患。水文野外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一定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观测、调查、计算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水文测验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从事水文野外调查和水文资料统计分析的能力。
第一节 水文野外实习的准备
一、实习区及实习地点的选择
水文实习要求选择典型的地区、流域或河段,进行水文调查与观测。地表水实习和地下水实习。对新选择的地区的要求是不同的。
进行水文测验实习,要选择河流的理想河段,选择适宜水文测验的河段,最好能利用天然河道中具有断面控制或河槽控制作用的地点,河床应尽量稳定,应避开分流、斜流等水流不规则现象及变动回水的影响。新选择的河段附近不应有大的支流汇入。
在进行洪水调查实习时,应选择易于泛滥的河流,而且应选择历史洪水痕迹明显的流域水系或河段。
在进行地下水实习时,应选择地下水类型比较齐全的地区。同时,新选择的地区应便于进行含水层岩性和构造的观察。地下水应有较好的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
二、资料准备 水文实习主要应准备下列资料:
调查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土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调查地区的水文资料,包括水系状况、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温、冰情、水化学、降水、蒸发、地下水的埋深和水量,以及地下水的类型、水化学等资料。
河流的洪水和枯水调查资料,水、旱田灌溉及水土保持资料、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资料、区域内水文年鉴、水文手册等资料。
区域水文图集。综合水文地质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地下水埋藏深度图、水化学类型图等,以及调查区的1:10000、1:50000、和1:100000地形图等。
三、实习用品
水文野外实习应准备的仪器和备品有:流速仪、水尺、水温表、钢卷尺、测绳、经纬仪、塔尺、罗盘仪、气压表、计算器、求积仪、两脚规、计算纸、笔记本、铅笔、小刀、橡皮等。
第二节 南京地区水文类型
一、河流
二、地下水
石门寨地区地下水如按空隙条件分类可分为基岩裂隙和岩溶水。如按埋藏条件则大部分为潜水,局部地区为承压水及上层滞水。
1、地下水特点
与平原地区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相比较,在山区基岩地下水不论在其埋藏分布方面,还是水动力性质方面,都是非常不均一的。这种不均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岩石的裂隙或溶洞之中,而裂隙溶洞在岩石中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有些地方岩石裂隙或溶洞很发育,即裂隙或溶洞又大又多,这些地方含水就多,岩石透水性也强;另有些地方岩石裂隙,溶洞不发育。这些地方岩石含水就少,透水性也弱。如在石门寨可看到较大的溶洞。这些部位溶洞连通性强,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就丰富。而一些地方岩石致密,基本不含水,地下水就贫乏。
(2)由于岩石中空隙分布的不均匀,含水层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与地层层位一致的层状似层状的含水层,也有不受层位限制的带状的、脉状的、暗河状的含水带。尤其在岩溶地区,更呈现出含水层(带)的多样性。
(3)地下水动力性质较特殊。埋藏在同一地层中的地下水,不一定具有一 个统一的地下水位。有时承压水与无压水交替出现,运动状态复杂。有层流也有紊流。在地下溶洞中还常驻有管道流和明渠流等运动形式。这是由岩石裂隙和溶洞特殊形态所决定的。
2、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补给形式有:
(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这种补给就其局部来说其补给量并不大,但因接受补给的面积往往很大,所以总的来说其补给量还是很大的。这种补给形式在地下水形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补给量的大小决定于降水量的大小、岩性、地形及透水岩层出露面积(补给面积)等条件。
(2)地表水体渗漏补给。大石河、汤河及石门寨地区水库,当该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地表水即通过其下部的透水岩层渗漏于地下,补给地下水。河流或渠道的渗漏补给段特点是其流量沿途逐渐减小甚至断流。这种形式的补给虽然常常发生在有限的范围内,补给面积不大,但因其补给时间长,所以补给量也往往很大。
3、地下水的排泄
排泄区是水文地质单元内排泄地下水的地区。它通常位于地形较低的地方。例如河谷、洼地、山前地带等。
地下水的排泄途径和方式:
(1)形成泉水集中排泄。这种排泄方式及排泄范围,在石门寨地区山前地带可见到。排泄较集中,易于寻找和利用。
(2)河流排泄。排泄区沿沟谷河流呈线状分布。河流排泄地下水的现象,我们从地表上可观察到。河流自上游往下游沿途在没有支流汇入的情况下,流量自行增加。在封冻期河床中出现局部河段不冻或晚冻、早融等现象。丰水期在混浊的河水中出现局部清流现象。这些都说明河流排泄地下水。
(3)蒸发排泄。排泄区呈面状分布。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浅的地方。(4)地下排泄。地下水并不都排出地表,而是在地下排泄到与基岩含水层直接接触的第四系松散岩层,转变为孔隙水。
(5)人工排泄。即人工取水或人工排水。如供水井及排水井。
在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内,补给区好比地下水的入口,排泄区则相当于地下水的出口。水文地质单元或蓄水构造好象一个大的蓄水池。我们在山区寻找地下水时,有的从补给区抓住一些迹象往下游追溯。寻找地下水集中富集的部位。有时也从排泄区抓住一些迹象往上游追溯,寻找地下水的集中富集部位,排泄区往往是地下水富集的地方。
第三节 水文实习路线
一、×××路线1、2、3、4、路线: 目的: 教学内容: 观察与思考
第四章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要求:
1.了解实习地区土壤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2.了解实习地区成土因素和土壤发育特点及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3.学习、掌握土壤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
二、野外调查主要用具:
土铲、土刀、罗盘、蒸馏水桶(1公斤左右)、白瓷盘(小型)、卷尺(或布尺)、PH试纸、布袋(1公斤左右)、纸盒、10%稀盐酸、土壤调查表格等。
三、观察内容:
1、观察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根据对分布在山间平原、河流阶地、河漫滩、山坡、山顶等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剖面的观察,总结分析地形,母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2、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挖掘并观察土壤剖面,进行描述、填写有关表格,采集土样并填定好标签,观察埋藏土壤剖面的特征,并作记录,采集纸盒标本。
3、观察点及主要内容:
四、南京市土壤的分布概况
(一)土类及其分布
(二)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是野外工作、室内资料整理的总结和综合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检验野外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实习报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 报告形式,另一种是习作论文形式。
习作论文形式的实习报告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单论文选题要恰当。一般选题不宜过大,并根据地理专业的特点,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选择生产性强的题目。
第一节
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
野外工作结束,在室内整理和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着手撰写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分三个步骤:
一 选题
报告形式的题目较容易选择,如**地区的地貌(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地区的河流地貌、**地区的地表水等。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选择:野外工作期间有所发现而前人没有报道过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对前人工作有不同的看法等。
二
草拟提纲
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一般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序言),包括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面积,实习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交通情况,实习时间、目的要求、任务、线路、工作方式和方法、任务完成情况,运用的主要资料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实习报告的主体。报告形式和题目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即指在实习报告中,有单项专题性报告和单项综合性报告之分。单项专题性报告主要针对自然地理某专业的一个专题进行详尽进地分析、论述。单项综合性报告在这部分中要对自然地理某要素进行全面论述。
习作论文在这部分内容中,要介绍前人研究的现状、未解决的问题。作者在实习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得出什么结论,采用了哪种新方法和新仪器,其理论实践意义如何,资料来源及获取过程、资料的可信度和误差等内容。
第三部分(结束语)。包括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有何建议等内容。
三 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内容充实,文字简明扼要,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合理又有价值。在报告撰写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逻辑性。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图件数据、表格、照片、及标本、样品鉴定结果等。
第二节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的题目通常为**地区自然地理,所以实习报告的撰写只 有两个步骤:首先,拟出详细的编写提纲;第二步,撰写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序言:包括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面积、社会经济和交通状况,实习时间、目的、要求、任务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地质:包括实习区的地层、岩石、构造、、地质发展简史、矿产等内容。地貌:包括地貌营力、现代地貌过程、地貌形态、形态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地貌分区等内容。
气候:包括气候的时空特点、变化过程、演变规律、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水文:包括水系、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特征,水文与环境关系等内容。土壤:包括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壤质量评价等内容。生物:包括动、植物的种类、动物的种群、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等内容。
自然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带的性质、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划分,以及评价自然地理要素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束语:简述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存在问题和建议。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撰写 篇5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是野外工作、室内资料整理的总结和综合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检验野外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实习报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报告形式,另一种是习作论文形式。
报告形式的实习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参见地质实习报告的撰写。
习作论文形式的实习报告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单论文选题要恰当。一般选题不宜过大,并根据地理专业的特点,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选择生产性强的题目。
第一节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
野外工作结束后,在室内整理和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着手撰写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分三个步骤:
一. 选题
报告形式的题目较容易选择,如**地区的地貌(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地区的河流地貌、**地区的地表水等。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选择:野外工作期间有所发现而前人没有报道过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对前人工作有不同的看法等。
三. 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内容充实,文字简明扼要,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合理又有价值。在报告撰写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逻辑性。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图件数据、表格、照片、及标本、样品鉴定结果等。
第二节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的题目通常为**地区自然地理,所以实习报告的撰写只有两个步骤:首先,拟出详细的编写提纲;第二步,撰写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序言:包括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面积、社会经济和交通状况,实习时间、目的、要求、任务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区域地质:包括实习区的地层、岩石、构造、、地质发展简史、矿产等内容。
区域地貌:包括地貌营力、现代地貌过程、地貌形态、形态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地貌分区等内容。
区域气候:包括气候的时空特点、变化过程、演变规律、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区域水文:包括水系、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特征,水文与环境关系等内容。
区域土壤:包括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壤质量评价等内容。区域生物:包括动、植物的种类、动物的种群、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等内容。区域自然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带的性质、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划分,以及评价自然地理要素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束语:简述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存在问题和建议。
由于报告涉及内容很多,所以在撰写报告时,切忌资料堆积,篇幅过长、文字拉杂。报告重点应放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各要素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分析有理有据,提出的建议有价值。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相关的图件、照片、表格等。
附录三
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结束时,每人都必须写一份书面实习报告,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而概括的总结。报告顺序和内容如下:
一、前言:
实习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概况,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组成及时间等。
二、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区所在地层分区,地层发育、出露及分布情况等,然后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以组为单位分层描述,描述内容包括地层分布、时代、岩性、厚度、所含化石、分层标志及接触关系等。可附地层剖面图或素描图。
三、岩浆岩和变质岩
描述实习区的各种岩浆岩体和变质岩石特征。包括岩体的岩石类型及特点、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与围岩关系等。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和特点。
四、构造
首先概述实习区在区域地质构造单元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然后分别叙述褶皱和断裂构造具体现象和特点,视规模大小可选一、二重点描述,其余概述。
五、地质发展阶段
据以上现象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主要发展阶段和基本过程,阐述每一阶段的突出事件和典型特征。
六、矿产
实习区内以描述沉积矿产为主,说明每一矿种赋存层位、规模、找矿标志、矿物组合、矿产应用,适当进行综合评价。
七、结束语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总结(安徽) 篇6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
第二章 气象气候
一、南京地区的气候类型
二、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
第三章 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的地质特征
二、南京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三、南京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四、南京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地利用
五、南京地区典型地貌与生产生活(选取一种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特点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四章 植被
一、从气候、植被概况角度分析老山、紫金山和第一山植被的异同,举例说明各自的代表植物(配图)
二、以老山和紫金山为例,图文并茂的分析说明各自的植物种群的自然演替情况
三、以第一山为例,分析该地区的植被特点,以及园林植物的配置形式
第五章 土壤
一、南京地区土壤资源概况
二、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生过程与特征
三、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对比分析
四、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改良设想
第六章 水文水资源
一、淮河基本概况及历史变迁
二、黄河夺淮入海对淮河流域的影响
三、洪泽湖现状及形成过程
四、洪泽湖大堤的现状、功能和特点
五、淮河及洪泽湖水质分析
第七章 南京人文地理
一、南京老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分析
二、狮子岭兜率寺佛教建筑特征
三、钟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四、钟山风景区游客市场特征分析
五、钟山风景区山、水、城、林资源组合优势分析
六、盱眙第一山旅游资源单体分类以及评价
结束语
前言
本次实习时间为2011年10月17日至2011年10月21日以及10月29日和10月30日,历时7天。实习地点主要为南京地区,包括南京滨江地区、紫金山一带以及淮河附近等。参加的人员包括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资源学院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及带队老师等共210人左右。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1.熟悉并掌握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认识南京地区的地理概况,并对地理学有一个综合的认识;
3.掌握南京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水文状况、气候状况、人文状况和生态状况;
4.了解与熟悉依据地理现象进行地理思考和编写实习报告的基本方法、内容和过程;
5.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对主要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生态、人文等,运用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本次实习是一次广泛系统的地理学教学实习。
要求:
1、2011年12月24日之前提交实习报告;
2、字数要求5000字左右,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 篇7
录
第一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1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1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1 第二章 新宁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新宁县地质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质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白垩系红色岩层的沉积环境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然地理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珍稀生物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8 第一节 区域概况..................................................8
一、地质地貌....................................................8
二、气候.......................................................15
三、水系.......................................................15
四、土壤:.....................................................16 第二节 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17
一、牛塘界.....................................................17
二、胡家垌.....................................................20
三、公平.......................................................20
四、反虹管:...................................................22
五、螺狮山.....................................................24
六、漓江.......................................................27
七、永福.......................................................30
八、杨堤.......................................................33
九、古东.......................................................35
十、白竹境.....................................................36
十一、大圩.....................................................37
十二、唐家湾...................................................41 第四章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i 第一节 庐山地质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的地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图2)................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庐山地质发育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庐山的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构造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山地夷平面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河谷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水系及其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庐山的气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庐山的土壤...............................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主要土壤类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庐山的植被................................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关于庐山植被垂直分带的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 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牯岭气象站-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莲谷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牯岭-西谷-锦绣谷-虎背岭-仙人洞-龙首崖.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牯岭-汉口峡-大月山-芦林盆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月照松林-东谷-大校场-含鄱口-植物园.....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五老峰-七里冲-三叠泉.....................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 实习要求及考核............................................44
一、实习要求...................................................44
二、实习效果的考核.............................................44 ii 第一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任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部分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键。所以,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
野外实习一般分为出发前的准备;野外观察、观测、调查;室内实验室分析、测定、鉴定和资料整理;编写实习报告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要求各不相同,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
1、指导实习的教师要确定野外实习的地点,预查和制定实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实习内容、方法、步骤、路线、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
2、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等。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
3、准备好必需的仪器用品和装备,如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样品袋、标签、野外记录本、文具(2H铅笔、红铅笔、量角器、三角板、小刀等)以及饭具、饮水用具、遮阳用具、登山用鞋等生活用品。
4、准备好一套比较完整的实习底图。地形图是作为野外实习底图的必具基础图件。地形图比例尺的选择视实习地区的范围大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而定。范围大、环境条件复杂的地区用比例尺大些的地图,反之则选比例小些的地图。
二、实习路线和观测点的选择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尽可能多地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典型地段、现象和剖面,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野外实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进行调查区的路线调查和代表点的观察。实习路线布置可以为线状、网格状、环状、放射状等,确定原则是:
1、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2、能穿越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
3、能尽量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
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
5、切过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如装着界线、山顶、谷底等;
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如横越河谷、冲沟、海岸,进行剖面或路线调查。
观测点的选择在野外实习中十分重要。一个好的观测点,特别是那些能观察到实习地区具有代表性自然地理要素和结构的观测点最有意义。因此,观测点的选择要典型和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观测点的观察,能印证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大部分,并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能说明实习地区发育历史的关键地点,能观察大范围景观的制高点以及能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转折点等(如山顶、分水岭、河谷、湖岸等)。前人实习用过的剖面或地点。各地区自然地理结构复杂程度差异较大,相应的观察点的分布也应作适当调整,如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湖泊河流频繁交替的地区等结构复杂的区域要加密观察点。
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要将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告诉学生,以便做好准备,随时遵义观察沿途周围的情况,捕捉有意义的自然地理现象。
3、野外实习观察和记录
无论是正式的野外工作,还是野外实习,野外记录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以后进行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实习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不能丢失或污损。
记录内容要真实、详尽,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记录格式如下:
记录前,先写下当日“日期”和“天气”;
记下“实习路线”,即当日实习计划走过的路线,例如: 路线一
实习驻地—虹吸管 再记下当日计划的“实习内容”;
例如:
实习内容:1、观察虹吸管的地貌、地层;
2、练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3、„„
„„
001(观察)点
位置:
描述:1.„„
2.„„
„„
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第二天的实习记录要从新的一页开始。
对初学者,刚开始时野外观察常常不知从何做起,它不同于课堂上听课记笔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会有变化。因此在野外一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野外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腿要勤,多观察一些自然现象;而是眼要勤,多观察,多搜索,尤其对周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形态,及其与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善于发现问题;三是手要勤,多亲自动手摸、采、碾、压,感觉和判别差异,尤其对土壤、岩石的性质、粒度、硬度、胶结度等,从中发现某些特殊性能以及时记录;四是脑要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五是口要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互相切磋。自然现象及其复杂而富于变化,对一个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可能毫无遗漏,对它的认识也不可能绝对正确,为了认识得更准确,要多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同时,在记录是要力求观测点位置记录具体、明确;描述现象力求准确、简要、少遗漏;观测点编号要统一,且要与图上的编号一致;要用铅笔记录。以防雨水浸湿、失效。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三、罗盘的使用
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必备的装备之一,在野外用来导向、定位、测量岩层产状、确定矿体形态、研究构造等。在地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1、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仪的外形有长方形、方形和八边形。主要构件有:磁针、预针、制动器、方位刻度盘、水准气泡、倾斜仪(桃形针)、底盘等。方位刻度盘刻度从0。~360。按逆时针方向刻制,东与西位置和实际相反。刻度盘上的N表示北(为0。),E表示东(为90。),S表示南为180,W表示西为270.方位刻度盘的内圈有倾角刻度盘,刻度盘上与东西线(E--W)一致的为0。,与(南北)线一致的为S—N90。
2、磁偏角的校正
罗盘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则在工作中要出大问题。
如淮南地区磁偏角为偏西4°。校正时可以用罗盘配备小钥匙或刀片,旋转罗盘外壳合页旁的手动螺旋,让水平刻度盘逆时针旋转4°,即以356°对准刻度盘上方正北标志点即可。
3、使用罗盘进行定向与定位
定向: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标志物(树、房屋、山顶等)的什么方向时,具体操作如下:(1)手持罗盘至腰部,打开并将瞄准砚板大致对准标志物;(2)将罗盘保持水平;(3)活动反光镜,让标志物影像出现在反光镜中;(4)上下活动瞄准砚板,使之也出现在反光镜中;(5)在保持罗盘水平的情况下,转动罗盘,使标志物、砚板和反光镜中线位于一条直线;(6)读南针(缠有铜丝者)所指度数,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测量标志物在自己所在点的方位时,只要读北针数据就行了。
方位的计量数据来自地理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几何坐标系明显不同,它以纵轴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计量,东为90°,南180°,西270°。依次可划分为北东(NE)、东南(ES)、南西(SW)、西北(WN)四个象限。二者可以换算。例如E30°S,读作“东偏南30°”,实际为120°方向;260°可以标志为W10°S。学习者可自己画图并练习换算,以熟悉地理坐标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观察点,除了地质内容的观察和描述,还要记下它们的位置。这就需要进行定位测量。具体方法是: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记录在笔记本上。如带有地形图,选出地形图上标记的实际标志物,二个、三个均可。取得数据后作图:⑴以标志物为原点,建立地理坐标系,其方向应与地形图一致;⑵将测量的方位数据分别用直线表示出来;⑶两条直线交会处应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如果测了三个数据,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数据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4、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
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
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
将罗盘折起,短边紧贴岩层面,保持罗盘水平,北针所指数据即岩层倾向。将罗盘长边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紧帖岩层,旋转罗盘底部手柄,让垂直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白色短线标志所指度数即岩层倾角。
一般情况在对走向不做特别要求时,岩层产状数据只需量出倾向和倾角。记录形式如下:如记做90°∠45°,其中90°为倾向,∠45°为倾角。在平面地质图上标记为┰45°,其中长线为走向,短线为倾向,45°为倾角。长、短线的方向参照地理坐标系作出。从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东西,倾向南。
四、标本采集
采集标本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是野外实习的重要一环。野外实习一般时间短,走过的路线长,观察的内容多,装备条件有限,因此往往对一些现象、地物,如岩矿、土壤、植物等,观察鉴别不细致,或一时难以鉴别,故需要采样带回室内进行分析鉴定。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对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规格、包装、运输、保管等都各有不同的要求,要了解这些要求。总的来说,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而且要及时填写和贴(挂)上标签,标签最好一式三份,一份 贴(挂)在袋子(容器)外,一份和样品一起装在袋内,一份作存根备查。而且在实习底图上标上采样点,采样点编号要与样品标签编号和笔记本记录编号一致。笔记本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环境状况,以便室内分析参考。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文字编录,填写文字标签,内容如下:标本类型、编号;采集层位及位置;采集地点;采样目的;采样日期;采集人。编录完毕,将标签与标本用软纸包装,外注明标本类型及编号,分类装箱。到达驻地,应将标本、标签一一核对无误,然后送交测试和研究部门。
五、专题地图的使用
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但它和一般的地形图不同,是用地形等高线和地物符号表示地形情况的平面图件。借助地形图,可以了解工作(实习区)的地貌、交通、水系、经济等自然地理情况,为制定野外工作(实习)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佳效果,减少盲目性。也 5 可以通过分析地形图获取地质信息,例如通过淮南地区地形分析,可以发现舜耕山和八公山的山脉走向不一样,为什么?八公山区从山金家到山王集之间的谷地意味着什么?等等。同时,地形图也是编制各类地质图件的基础图件,同学们在下一次的实习中将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1、选择地形图
先看图名,是否是工作区所需的。
再看比例尺,是否适合野外工作的需要。地形图的比例尺分为大(1:10000以上)、中(1:10000—1:200000)、小(1:200000以下),根据地质工作精度要求不同选择不同比例的地形图。本次实习选择了一幅实习区内1:50000的地形图(图6—3)。
仔细研读地形图,分析工作区地形特征,了解交通、居民点、水系情况并根据已掌握资料,了解其中的有关地质情况。
2、使用地形图
在野外,站在工作(实习)区内较高的山峰,运用罗盘,将地形图上方对准正北方向。
将区内主要地形、地物与地形图逐一对照,熟悉工作区的地形、地物及方位、距离、工作区通视、通行情况。
在观察点上练习用罗盘定点,将测量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将所测岩层产状用符号标示于图上。
六、室内整理
返回驻地当天,指导学生将当日在野外采集的标本和测量数据以及有关的实习记录,按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等分组分类整理并保存好。整个实习过程结束后,指导学生将整个实习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以及有用数据整理并以专业思维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提取有用数据以便进行实习报告的撰写。
七、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最后,每个人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将本次实习情况及本人在实习中的收获全面、准确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实习报告的编写方式、内容如下:
(1)实习概况 内容包括:
实习时间、参加人员及组织情况; 实习目的、实习主要过程和实习内容; 实习区及地质、地理概况。
(2)实习报告正文部分
在野外记录了大量的各种地质资料,系统整理后,可分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桂林地层和地貌;各种地质作用等专题。每个专题中又有不同类型的内容。编写过程中可在以上专题中任选一项内容,但在“地质作用”专题中,构造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少的。编写过程中,应有现象描述、成因分析、变化规律等。
(3)实习后的感想
可以谈谈实习的收获、自己的感想、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野外实习中观察到的地质内容例如资源、环境等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实习报告要求立意明确,资料详实,思路清晰,文理通顺,自己认为有必要时也可附些图件说明问题。编写实习报告是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能力是地质学科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每个同学都应认真对待。
编写报告材料来源主要来自野外记录,可以参考有关的教材和书籍,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相互抄袭。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每个人三方面的表现:野外实习中的表现;野外原始记录;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每个人应提交的作业是:野外记录本和实习报告。
第三章
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地质地貌
(一)地层 :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其中以上古生界地层特别是泥盆系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下石炭统;下古生界以寒武系、奥陶系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实习区外围山区。现由老至新简述于下:
1、前寒武系(An∈):包括区内最老地层板溪群为浅变质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
2、寒武系(∈):主要为海相碎屑岩,间夹少量碳酸盐岩。由于区域变质的影响,岩石受轻度变质,主要分布于西部、西北部,厚度巨大,达数千米。
3、奥陶系(O):为海相碎屑岩,底部见碳酸盐岩,页岩中产笔石及腕足类,主要分布于北部,厚度超过千米。
4、志留系(S):为海相碎屑岩,零星分布于北部。
5、下泥盆统(D 1):分布于南部,为滨~浅海相碎屑岩,产鱼类、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局部夹鲕状赤铁矿层。分上下二组,厚度 500-1000m。
6、中泥盆统(D 2):区内广泛分布,分上下二组;下部称信都组(D 2 x),滨~浅海相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向上部颜色变浅,为灰绿、灰黄色。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鱼类碎片。局部夹鲕状、豆状赤铁矿层,厚度 280-500m。上部称东岗龄组(D 2 d),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常见腕足类、层孔虫、珊珊化石。此期岩相分异明显,局部可出现较深海水条件下的硅质、泥灰质沉积。厚度 60-500m。
7、上泥盆统(D 3):区内分布极大,分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沉积地层;表明此期沉积受古构造的控制形成两类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碳酸岩台地沉积)分下部桂林组(D 3 g)及上部融县组(D 3 r),桂林组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以盛产枝状层孔虫为特征,厚度 200m ; 融县组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灰岩、鲕状灰岩,化石罕见,以岩性质纯、色浅、不显层理,并常见鸟眼构造为特征。厚度大于 400m。
(2)深水型(台地边缘或台沟沉积),分下部榴江组(D 3 l)及上部三里组(D 3 s);榴江组以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为特征,产丰富的竹节石化石;三里组以扁豆状灰岩为特征。深水型的上泥盆统厚度仅为浅水型的几分之一。总厚小于 400m。
8、下石炭统(C 1):区内分布于中部地带,分下部岩关组(C 1 y)及上部大塘(C 1 d):岩关期由于继承了晚泥盆世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构造,因而亦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至深灰色灰岩、白云岩,间夹富含海百合茎的泥灰岩。产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 468M。(2)深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黑色页岩、硅质岩、纹层状泥灰岩。产菊石、海百合、双壳类等。地貌特征为土丘。厚度 200m。大塘组在桂林附近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以深灰~黑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岩及白云岩、常见腕足类化石。厚度大于 300m。在兴安以北上部夹劣质煤层,出现了短暂的海陆交互环境。
9、中、上石炭统(C 2+3):全为白云岩,产蜓类化石;分布于区外。
10、二迭系(P):分布于区外。以灰岩、硅质岩及含锰为特征。
11、三迭系(T):分布于区外。为桂北地区最晚的海相地层,以页岩、灰岩为主。
12、侏罗系(J):分布于区外。为陆相地层,以砂页岩夹煤层为特征。
13、白垩系(K):零星分布区内西南及北部边缘。为陆相地层,岩性以紫红色砾岩、泥岩及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厚度大于 200m。
14、第四系(Q):分布广泛,为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成因的最新地层。可为分下部更新统和上部全新统。
(1)更新统(Q p):冲积层:零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二、三级阶地上,高出水面 15-30m,多为基座阶地及堆积阶地,堆积物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砾石层、砂砾石层、砾石成分复杂;上部为河漫滩相含砾亚粘土、亚砂土,厚度大于 16m。残积~坡积层:分布于山麓、丘陵及陇岗地带,为红色、杂色或灰白色砂、砾、亚粘土及粘土;厚度 5-15m。洞穴堆积:分布于溶洞中,底部为砾岩、含砾亚砂土,中部为砂质粘土、含砾亚粘土或砂,上部为石灰华盖板;产哺乳类化石(剑齿象、大熊猫等)。厚度 1-5m。
(2)全新统(Q h):分布于现代河床、河漫淮、一级阶地、溶洞及岩溶洼地。其中以河流冲积层较发育,具二元结构,下部为大小混杂,不稳定的泥炭层。厚度 3-7m。
(二)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西以及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西侧,属桂东南北构造带的桂林孤形构造亚带。并夹于东西两侧之富川及大瑶山南北构造亚带之中,主要出现地貌有元古界板溪潭至上古生界,下石灰统及中生界下白垩统,新生界第四系,其中元古界至下古界构成基底岩系,上古界至新生界为界层沉 9 积,降上古生界中泥盆统东岗岭至下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外,其余则主要发育碎屑岩。
孤形构造是在早期桂林——柳洲北东向拗陷的基础上(即基底岩系经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拗陷区,而后接受上古生界盖层沉积)经印支、燕山运动使盖层褶皱,其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加快而引起自东而西的水平挤压力,在使盖层沉海洋山凸起两侧斜坡面向西滑动过程中,因受区域上南北向大瑶山复背斜和桂林北降起的制约和受北东向灵川断裂带及架桥岭凸起的阻挡至使盖层产生差异滑动而形成弧顶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由上所述,并从弧形构造东西两侧皆与南北构造带过渡,说明弧形构造是在其特定边界条件下,形成南北向构造的变种。
弧形构造带展布范围,北起全洲绍水,南到平乐青龙,西达永福罗锦一带,东抵恭城栗木以西,约相当于东径110°57’——110°53’,北纬24°30’——25°50’,南北长150公里,宽70余公里,北翼展布于长安灵川境内,自北而南宽45—60公里,故其总体为一北窄南宽的状形态,其原因是弧形构造的北西侧与新华夏委灵川断裂带呈斜接复合受其桥压所致,弧位于临桂睦洞至灵川南圩一带,约为北纬25°03’—25°08’,位置适中,故总体而言,两翼仍基本对称。
组成弧形构造的主要成分主要为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弧形线状褶皱和递冲断裂,由于受基本构造的控制和后期构造的干扰,褶皱基线常现弯曲和起伏而呈鞍状,背斜和向斜相干大致平行排列。一般是背斜较为狭窄,向斜较宽缓,岩层倾角段为20°-30°,局部可见缓倾或陡倾岩层。其原因与所处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岩性特征有关。如褶皱的轴部或厚层状大于一般较来缓为10°左右。而在翼部或近裂挤压带,中薄层状灰岩而倾角较陡,可达50°-70°或更陡,主要弧形褶皱自西而东有:
塘家湾——驾桥岭背斜,灵川——六塘向斜,黄山—— 田——大圩向斜,东山——阳溯背斜,高尚田——福利向斜,狮子山——马山背斜等,上述背斜中常见次级褶皱发育。
于褶皱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区内弧形压扭性断裂,沉褶皱轴部发生,连续性较好,除主干断裂外,常见有伴生扭性断裂与之斜交。张笥断裂与之垂直,主要断裂自西而东——南边山断裂带,雁山——高田断裂带,灵田——白沙断裂带,高洲断裂带,四所——降村断裂带。区域节理为北东60°和北西30°两组剪节理及北西向张节理。据区域构造发展史资料,本区弧形构造发生以后,于燕山晚期至喜山期,还迭加有东西向构造。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但就本区情况而言其强度规模均相对较弱,较少,有不足以对弧形构 10 造作很大破坏。以致毁其外貌,因而后期构造主要是干扰利用早期构造形迹,使之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转变主要反映在断裂方面,褶皱改造则不明显。如弧形构造翼之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早期为顺时针扭动,后期受新华夏系断裂复合利用改造,反映为反时针方向扭动性质,而南北的北北西至北向早期弧形构造的压扭性断裂,因相继受后期新华夏系构造成分的大义山式张性断裂的作用、改造和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的复合迭加,常使断裂后期表现为张扭性质,晚期则又反映压扭性特征,近弧顶的南北向压性断裂,则因后其东西向构造的活动而使其具有张性的改造,晚期又受新华夏系的影响。
总之,区内断裂力学性质转变与不同构造区域应力场的改变有关,它使构造复杂化,向有利或不利于岩溶地下水活动发展。是控制岩溶,洞穴发生、发展因素之一。因而在分析本区地貌与岩溶洞穴发育特征时,值得注意研究。
(三)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带,主要为加里东期及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东部的劳江岩体为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东北部外围的海洋山花岗岩体亦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基 , 与寒武系、奥陶系侵入接触,而泥盆系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北部的猫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活动侵入岩体。主岩体以岩基产出,侵入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属加里东期侵入。中生代时随着南岭地区广乏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大量侵入苗儿山、越城岭的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区内南部的南源洞花岗岩体为小型岩株。侵入于下石炭统岩关组中,围岩蚀变明显,无疑属中生代之侵入。
2、变质作用
广泛而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伴随而来的即为区域变质作用。致使震旦系及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轻度的区域变质,岩层强烈褶皱,泥质岩石(如页岩、泥质粉砂岩)中的粘土部份变为绢云母,局部尚有变为绿泥石者,致使泥质岩石变质为板岩,千枚页岩,这是区内加里东构造层区别于相对年轻的海西构造层的一个特点。即前者多经受了一次广西运动的改造。在加里东期侵入体的接触带上,寒武系、奥陶系的岩石由于受岩浆热力的烘烤,岩石中的粘土成分发生集中乃至重新结晶,形成斑点状板岩,越靠近岩体,则斑点越明显、越变大,依次形成斑点状绢云母角岩,斑点状绿泥石角岩,斑点状云母角,这种现象和规律是确定泥质碎屑岩与花岗岩侵入接触的有力证据,也是寻找隐伏岩体的可靠方法之一。这类角岩的标本可在漓江沿岸的砾石中普遍见到。如果花岗岩侵入的围岩是碳酸盐岩,则产生大理岩化,硅灰石化,矽卡岩化,如 11 南源洞岩体即普遍见到。断裂作用也可使岩石变质,形成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这往往是断层存在的证据。
(四)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内生、外生矿产均有。金属矿种有铅、锌、铜、铁、钨、金及外围的锡、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重晶石、硅灰石、石英砂岩(玻璃原料)、磷、煤及外围的滑石等。值得指出的是,建筑用石材、砾石、砂、粘土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五)地貌
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D5)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七星岩:位于花桥东面普陀山之中。
上泥盆统融县组的中上部,厚层块状碎屑灰岩,倾向西南,倾角5~15度,北西及东北两组高倾角裂隙特别发育,使岩层具有较好的次生渗透性,并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之下,形成七星岩这个绚丽多彩的洞穴系统。
(1)七星岩山体已洞穴化,其洞穴系统主要有:霞洞(游览进口),弹子岩,曾公岩,元风洞,省春岩,老虎岩,抽水洞及豆芽湾水洞口等23个洞口,洞穴呈层状分布,共有四层:上层相对高度(指洞底高出平原面)为35-40米以上,以普陀茶室洞穴为代表;中层,相对高度为25-30米,以游览廊道为代表,是典型的“地下沙道”型洞穴,其长度大于1300米,中层与下层洞穴一般不易区分,下层洞穴有以下特征:A、洞壁边槽发育,说的当时地下水流长期不稳定,对洞壁侧蚀作用强烈,同时多层边槽的存在说的地壳的多次上升,洞壁还发育有蚀坑、蚊蚊等,说的地下水承压的性质。B、洞内化学堆积物有石幕、石幔、石钟乳、石柱、石笋、石葡萄、边石。C、有多处洞道和底层的现代河道垂直并且连通,洞内多处有塌陷坑,陷落及陷裂隙。
(2)从龙隐洞左壁张定叟等人的石刻上发现的石钟乳长1.6米,据考证石树是宋代的,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依此可以推算该石钟乳的生长速度为20厘米/ 12 百年。
2、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桃花江右岸的光阴山南侧,所在地层是上泥盆统融县组下部,岩性为亮晶砂屑灰岩及残作微晶砂屑灰岩,质纯层厚,岩层向西北缓倾,倾角小于15度,北60~70度西及北30度东两组节理或断层十分发育,常形成强烈的构造破碎带,因此,岩溶发育强烈。
芦笛岩为囊状溶洞,洞口绝对高程比七星岩高1-2米,洞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50-90米,洞高多在10米以上,最高处为18米,洞内堆积有大量的化学堆积物,其规模宏大,形态万千,实为罕见,洞内堆积物西半部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等;东半部洞顶逐渐向边缘降低,显得十分开阔、空旷,洞底相对较低,利用积水,故近期有边石发育。
芦笛岩与七星岩比较,芦笛岩的洞穴化学堆积规模宠大,而七星岩则广泛发展有边槽和石窝,一般认为七星岩距主河比芦笛岩要近得多,在洞穴形成过程中,七星岩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自然密切得多,岩溶水的水平活动也必然强烈得多,其流速和能量都很大,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洞穴旷阔幽长,边槽和石窝引人注目。
3、穿山洞
穿山洞位于桂林市东南小东江之东岸,是峰林平原上的一座石山,穿山的洞穴以横向洞穴为主,自然洞穴有30个。除了横向洞穴之外,还有些筒状的竖向洞穴,共有7处,它们连接上、下层横向洞穴,并且底部多伸延到现今地下水位以下,其顶部多在枯水面以上35米范围内,即主要在这个高度发育的,不过大多数因有崩块,人工堆积物和粘土等充填而未能直接见到水面。
穿山的洞穴主要分布在山林四周,尤以西半部最为发育,这些不同高度的洞穴有一个共同特点属流入型。即古水流是从洞外往洞内流,古平原地面的水流主要来自山东方向,即水文网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洞穴主要发育在枯水位高40米范围内,洞穴县有浅饱水带洞穴的特征,在洞穴空间形成后,由于洪水泛滥,从洞口和裂隙带入大量粘土物质,沉积于洞底,当洪水消退后有较多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在洞口附近堆积下来,并在距今3.6—3.3亿年左右形成了钙华板和大量化学沉积物。随后溶蚀作用和洞穴化仍然继续进行,部分粘土被冲刷流失形成吊石柱,在坍塌的粘土层之上,在距今7000-8000年期间内产生了后期的化学沉积作用,生成了洁白的石钟乳、石柱、石盾、石幔等产物,穿山岩中的鹅管、石枝等仍是最新的产物,还在继续发育。
4、甑皮岩
位于桂林市南郊大风山附近一座独山的西南山麓,独山的岩性为上泥盆地纪融县组灰岩,甑皮岩洞口西南方向,背风向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主洞内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片、螺蚌壳和其他动化石,并出土了三十余具人类骨骼化石,经炭14洼测定,贝壳和骨化石的年龄约为一万年左右,化石分散在堆积层内,堆积层主要是亚砂土和亚粘土,大小不一的角砾石,以及三层石灰华层,径碳14法测定,这三层石灰华层年龄从下至上,依次为6千6百年、4千年、3千年左右。考古工作者认为,甑皮岩洞穴遗址是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种典型的原始文化。
5、优坡山还珠洞和象鼻山水月洞一样,是发育在江水面附近的侧洞,它们的形成主要是漓江水流的机械侵蚀为主,而且现在还在发育,洪水期还会受到江水的冲刷侵蚀,可以看到洞壁上正在受江水侧蚀的边槽,蚀余石柱——试剑石,沿着岩石层面侵蚀展布的涧底等。
6、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1)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2)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岩溶峰群,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形状山峰,它与峰林的区别主要是基部与山峰部分的比例不同,峰林是山峰部分超过基座部分,而峰丛则是基座部分超过山峰部分。
在桂林附近,漓江沙谷,峰丛一般发育在距漓江较远的山地,峰林位于距河床较近的山地边缘,而孤峰则稀疏地点缀在宽广的溶蚀盆地和岩溶平原之上(如桂林伏波山、独秀峰等)。
在葡萄乡附近的公路旁可看到一座孤峰上的垂直节理发育而成的石柱。总有一天,这石柱会崩塌下来,由于石灰岩的垂直节理发育,山坡产生重力崩塌,14 许多峰林和孤峰的陡坡就是这样平行后退的。
7、尧山是桂林附近的最高峰,海拔909.3米,它是南北走向逆断层的上升盘,岩层为古老的泥盆系紫色砂岩,在地貌上,它与桂林冲积平原(下伏岩层为上石炭系黑色灰岩),形成一个明显坡折,由于尧山的花高达700多米,所以,在山麓广泛发育大片的洪积扇,这些洪积扇连成一片,形成山脚倾斜平原,但是由于后期坡面水流的破坏,使得平原支离破碎,部分冲沟的陡坡形成的剖面上,可以看出洪积物的内部结构,据地院的工作,认为从山脚至公路,洪积物厚度逐渐变小,砾石粒经也逐渐变小。
8、江心洲和心滩
从灵川县三街以下,漓江属分汉河床,河床宽浅,多江心洲和心滩,总的来看,本区漓江内的心滩和江心洲位置较为稳定,主支汉不像长江中下游的汉道那样频繁交潜变动,阳朔的金鳌洲和桂林的紫家洲,早在唐代或这以前就出现在诗文中,但至今变化不大,很可能是因为洲滩形成时的气候,水流状况和现今有所不同,今日之水已不可能挟运这类较粗的砂砾质流积物所造成,现今漓江河床处于稳定状态,在比降、大小和形状方面见不到趋向性的变化。
9、岗地
星散出现于岩溶平原之上,主要分布在桂林二塘至六塘一带,一般为几平方公里大小,岗地的组成物质是红土砾石层,高出于平原面上,低者相对高度为十余米,高者达40余米,关于这一红土砾石层的成因,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以为是洪积物,有的人认为是冰川堆积物。
二、气候
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征是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8-19℃年降水量从北西向南东递减。蒸发量侧反向变化。
降水量全年分配不均,四至七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2%,秋季霜少较为干燥,冬季气温低时有霜雪。
三、水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土壤: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第二节 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
一、牛塘界
路线:桂林工学院——大溶江——牛塘界钨矿——桂林工学院
目的:观察苗儿花岗岩岩体的岩性特征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初步认识小型钨矿及其岩石特征。
内容
(一):花岗岩岩性特征及其风化壳剖面(如下图): 位置:城岭林场340°沿公路约500M公路边。
观察内容:
1、花岗岩风化壳剖面特征;
2、花岗岩岩性特征.描述:
一、在该点可见一人工揭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风化壳剖面总厚度约3米,从上至下可分为土壤层、强风化层、半风化层和基岩。其中土壤层的厚度约0.2米,呈黑褐色,较疏松,植物根系发育,强风化层的厚度约0.3米,呈黄褐色,岩石强烈风化呈土状,半风化层厚约1米,呈黄灰色,花岗岩中的长石风化呈白色高岭土,黑云母风化后呈褐红色铁质物;基岩为花岗岩,露出厚度>1.5米,岩石新鲜呈浅灰色(见上图,详述见二)。
二、花岗岩岩性特征:浅灰色—灰白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正长石呈肉红色,自形较好,板柱状,具卡氏双晶,大小不一,一般长4—5CM,宽约1—2CM,含量约30%;斜长石,呈灰白色,半自形,柱状,粒度0.8—1CM,含量15%—20%,石英,呈烟灰色,它形,油脂光泽,粒度0.8—1,含量15—20,黑云母,呈黑色,片状,含量10%,因部分蚀变为绿泥石。基质为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含量约20%—30%。由上述岩性特征可定名为斑状花岗岩。
内容
(二):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如下图左): 位置:牛塘界钨矿大门口内。
观察内容: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见下图右)描述:
在该点可见苗儿山花岗岩体与其围岩(震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为细粒花岗岩,风化后呈褐色,近围岩处云英岩化强烈。围岩为震旦系浅变质砂岩,受岩体热接触变质后致密坚硬。岩体与围岩接触面不平整,沿接触面并有晚期石英脉侵入。图片为素描图中红色园所在位置。
内容
(三):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外接触带的白钨矿、金属硫化物的矿化现象。
位置:牛塘界钨矿坑口。
观察内容:观察坑口矿石堆中的钨矿石特征。描述:
矿石呈浅灰色,团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黄铁矿及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矿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萤石及围岩角砾。
其中,白钨矿呈米黄色,不规则团块状,分布于石英脉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如下图左)
黄铁矿:稻草黄色,呈大小不等的斑块状分布与围岩中。(如下图右)
萤石:淡绿色,微透明,呈不规则的脉状分布于围岩中。(如下图)
思考:
1、风化壳剖面是如何分层的?
2、岩体与围岩各有何特征?
二、胡家垌
路线:桂林工学院——兴安——胡家桐——桂林工学院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定点、观察并描述地层岩性及背斜构造现象、测量岩层产状、绘制剖面图,检查本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效果。内容:
1、对下石炭统大塘组下段岩性及海相化石进行观察描述;
2、对胡家垌奋箕湾背斜进行观察描述并绘制剖面图; 位置:兴安胡家垌奋箕湾。
观察内容:观察下石炭统大塘组,描述胡家垌背斜。
描述:(具体内容有同学们自己完成)
(1)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由西向东分下、中、上部描述)(2)胡家垌奋箕湾背斜(对核部、翼部地层及产状、轴面和枢纽产状分别加以描述,并绘制背斜剖面图)
3、测量地层和背斜产状。说明:该点为实习考试点
三、公平
路线:桂林工学院——灵川猫山——青狮潭水库——桂林工学院
目的:了解沉积铁矿的基本特征和产出条件及碳酸盐岩石区的天生桥现象。内容
(一):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石灰岩中的天生桥现象(见下图):
位置:九屋村SSE170°1km处山崖下。观察内容:石灰岩区的天生桥现象。描述: 该点为一北东向展布石灰岩孤峰地貌,出露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灰岩,灰岩质地较纯,孤峰南东侧为一陡立山崖,崖高15-20m,崖长>100m,在崖脚下可见一天然拱形溶洞,洞高(距水面)约3-7m,洞宽8-20m,一条小溪由洞中流出沿山脚而过,状似一天然拱桥,乡民称“万年桥”。沿山崖下发育连 20 续的溶蚀边槽。
内容
(二):中泥盆统信都组上部的沉积赤铁矿。位置:青狮潭水库北西岸山腰公路边 观察内容:中泥盆统信都组鲕状赤铁矿层 描述:
铁矿层产位于中泥盆统信都组(D2x)上部,顶板和底板均为黄绿色砂岩、泥岩互层。矿层较平缓,产状107°∠18°,厚度>1m。矿石为块状或条带状构造,鲕状结构,矿石矿物有赤铁矿、黄铁矿、赤铁矿呈鲕状,粒径1mm左右,黄铁矿多呈细脉状穿插于矿石中:脉石矿物由石英、粘土矿物和鲕绿泥石。
思考:
1、碳酸盐岩石区的天生桥是如何形成的?
2、本区中泥盆统的沉积铁矿是如何形成的?
四、反虹管:
路线:桂林工学院——潘家——反虹管——桂林工学院 目的:
1、观察河流的地质阶地作用及其主要产物;
2、观察下石统岩关组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内容
(一):河流的侧蚀作用、冲积物特征及河漫滩地貌; 位置:刘家村北渡口河漫滩上。
观察内容:
1、河流的侧蚀作用现象;
2、河漫滩地貌;
3、冲积物特征。
描述:
该点位于漓江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流动的转弯处,可见河流侧蚀地质作用现象。南岸为岩岸(侵蚀岸),河壁较陡,水深较大且流速较快:北岸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滩面较平坦,水深较浅且流速较慢。河漫滩宽20-30cm,由砾石和砂组成。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花岗岩、脉石英、角岩及少量的硅质岩、灰岩,其中量最多的是砂岩。砾石的磨圆度好,分选性亦较好,由岸边至河床粒度由细变粗,岸边粒度多为6-7cm,近河床粒度多为10cm左右。砾石的扁平面多向河床方向倾斜。
本点向西望,河流分叉,见心滩,西北望见一、二级阶地。(见下两图)
内容
(二):一级阶地上的二元结构 位置:洲尾村北岸泻洪渠与漓江交汇处。观察内容:河谷阶地的二元结构。描述:
本点发育一个比较完整的阶地剖面。阶地由冲积物构成,属一级堆积阶地。剖面较平坦,阶地剖面高约3.5m,可见明显的二元结构现象,上部为河漫滩相,厚0.5-1m,为细砂和粘土。下部为河床相,厚2.5-3cm,为砾石和粗砂。砾石磨圆度、分选性均较好,且由上到下粒度略增,一般大小为3-10cm。砾石扁平微向河床倾斜,局部呈叠瓦式排列。(如下图)
内容
(三):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位置:刘家村南岸渡口。
内容:
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
2、构造现象;
3、学习使用罗盘仪测量岩层产状。描述:
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特征:为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和泥晶灰岩,其产状为:68°∠45°。
2、灰岩中有两组方解石脉发育,一组沿岩石层理发育,呈薄膜状,脉幅0.3-1m,其上可见擦痕和阶步。由擦痕和阶步特征可判断该处岩层曾发生逆向滑动。另一组为穿层陡倾斜脉体,呈雁行排列,单脉呈透镜状,产状以305°∠65°为主,脉幅0.2-0.5cm不等。
由陡倾斜方解石脉切穿顺层方解石脉的现象,可判断后者形成较早,前者形成较晚。
思考:
1、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有何区别?
2、河流冲积物有何特征?
五、螺狮山
桂林工学院——灵川——螺狮山——桂林工学院
目的:认识上泥盆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褶皱现象。内容:观察上泥盆统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并绘制剖面图.位置:螺狮山牛头岭。
观察内容:观察螺狮山牛头岭上泥盆统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剖面。描述:
由洞向西沿剖面依次可见上泥盆统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三里组下段(D3s1)灰岩、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夹粉砂岩。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
由西向东,构成一个背斜和向斜构造。背斜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三里组下段(D3s)灰岩,两翼地层为三里组上段(D3s)扁豆灰岩,两翼产状169°∠13°,向斜核部地层为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夹粉砂岩,两翼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西翼产状为117°∠35°,东翼产状335°∠32°。(如下图)24 其中:
上泥盆统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见右图)
扁豆状灰岩:灰-浅灰色,薄层状,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0.5×2cm2。胶结物为泥质条纹,条纹呈褐黄色,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
条带状灰岩:灰-浅灰色,条带宽5-30cm,成分为泥晶质灰岩,胶结物亦为泥质条纹。
岩层产状:310°∠25°.上泥盆统三里组下段(D3s1)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结构。图片所示位置近背斜核部,故岩层近于水平。(见下图)
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灰-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薄-中厚层状,岩石致密,性硬脆,风化碎块呈棱角状。岩层产状:118°∠53°.(见下图)25
下石炭统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灰黑色,页理发育。成分为粘土矿物。(如下图):
思考:
1、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各组段岩性特征有何不同?
2、如何鉴别褶皱的存在?
六、漓江
路线:桂林工学院——杨堤——兴坪——阳朔——桂林工学院 目的:
1、认识漓江岩岸的岩溶地貌;
2、观察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内容
(一):认识漓江岩岸的峰丛、峰林、孤峰岩溶地貌特征;
漓江山桂林至阳朔岩岸岩溶地貌发育,类型多样,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桂林市区附近为孤峰平原:桂林市区以南至阳朔,逐渐变为峰丛和峰林。(见以下组图)
右图为奇峰镇一带漓江沿岸的峰丛地貌。
右图为九马画山一带漓江沿岸的峰丛地貌。
下图为阳朔高田一带峰林地貌:山峰林立,基座均不相连。
内容
(二):观察漓江岩岸多层洞穴特征;(见下图)
内容
(三):观察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漓江岩岸溶洞、地下河发育。图为冠岩地下河出口与漓江交汇处。溶洞内钟乳石多见。(见下图)
思考:
1、漓江岩岸溶发育有何规律?
2、多层洞穴是怎样形成的?
七、永福
目的:认识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斜冲断层。
内容
(一):观察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位置:永福凤山西南半山腰。
观察内容: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如右图)描述:
该点可见白垩系(K)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现象。不整合面凹凸不平,不整合面之上为白垩系(K),岩层产状为:94º∠26º;不整合面之下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层产状:20º∠37º.白垩系(K):底部为土黄色中—厚层状含砾沙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硅质灰岩和燧石。砾石大小不一,砾径0.5—3cm最大的有10cm,尖棱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和硅质。
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深灰色薄—中硅质灰岩。岩石致密较硬、性脆、层理清楚。灰岩中方解石脉较发育,较难风化,突出于风化面表面。
白垩系(K)与石炭系(C)不连续,之间缺失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纪(J),且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内容
(二):观察斜冲断层及其伴生的小构造现象。位置:永福县城管镇凤山西侧半山腰。
观察内容:
1、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2、斜冲断层及其伴生的小构造现象。(见右图)
描述:
1、白垩系(K)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面起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灰色薄—中厚层硅质灰岩,产状为175º∠20º。
2、斜冲断层:发育在不整合面之下的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中,断层面较平整,产状为: 70º∠26º,断面上具有明显的擦痕(侧状产状35º∠45ºN)和阶步。断层带宽30—40 cm。带内构造透镜体(见右图)、劈理和小褶皱(见下图)发育。两盘的岩层均有明显的牵引现象。
综合擦痕阶步(见下图)滑向、透镜体、霹雳排列形式、小褶皱轴面倾向、两盘底地牵引现象可知该断层为一斜冲断层(或逆—平移断层)。
断面上擦痕阶步
思考:
1、角度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
2、识别断层的标志有哪些?
八、杨堤
目的:观察中—上泥盆统剖面;认识并描述短轴背斜和大型断层。内容
(一):观察短轴背斜及中泥盆统信都组岩性特征;
位置:合作村道班前的小山包。
观察内容:
1、观察中泥盆统信都组岩性特征;
2、观察短背斜。
描述:
1、中泥盆统信都组(D2X)岩性特征:本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见右图),细沙结构,成分主要为石英少量泥质、白云母。风化后呈灰黄色。岩层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65º∠33º。
2、可见一发育较好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浅灰色(风化后呈黄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层理清晰。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夹层孔虫白云岩。东西两翼的产状分别为:280º∠35º;91º∠25º。轴面向东倾斜,背斜轴向近于南北,北端向北倾伏,南端向南倾伏,核部长宽之比约为:6:1,故短轴斜歪背斜,背斜两翼的节理比较发育。由于核部砂岩较难风化,该背斜地表呈一馒头状小山包。
说明:地面大致为褶皱面。上覆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地层被风化剥蚀,残留下伏褶皱核部的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
内容
(二):观察中—上泥盆统剖面; 位置:合作村道班前的小山包北侧山脚下。观察内容:由此点向北观察中上泥盆统地层剖面。描述:
由南向北依次出现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东岗岭组白云岩和灰岩、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三里组扁豆灰岩。
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见图六):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沙结构,主要成分为石英,少量泥质、白云母,风化后呈灰黄色。岩层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65º∠33º。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1)白云岩(见下图):深灰色,中厚层,岩石中含有大量双孔层孔虫、腕足类等化石,化石内部构造不清楚,以被方解石交代。岩石风化面黑色,刀砍状,俗称“太婆脸”。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白云岩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2)上部泥晶灰岩(见下图):
泥晶灰岩,深灰色,薄—忠厚层状,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晶灰岩中夹少量硅质岩、硅质页岩。由上至下,硅质、泥质逐渐增多。
岩石产状:262º∠16º。
图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部泥晶灰岩
上泥盆统榴江组(D3l)硅质岩、硅质页岩(见下图):
硅质岩呈灰—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薄层状,岩石致密,性硬脆,风化碎块呈棱角状。含较多有竹节虫和牙形石化石。硅质页岩呈夹层或与硅质岩互层出现,易风化,风化后呈土状。
岩层产状:246º∠8º。
图
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硅质页岩
上泥盆统三里组(D3S)扁豆状灰岩(见右图):
灰色—灰绿色,薄—中厚层,扁豆和条纹构造发育。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0.5×2—1×4 cm2.条纹具水平纹理,围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条纹较细,宽约0.2—0.5 cm,主要为泥质及少量粉砂级石英,有时可见黄铁矿颗粒。由于差异风化作用,风化面上扁豆体微凹,条纹微凸。
岩层产状:233º∠22º。
内容
(三):观察白沙—寿崴断层。位置: 杨堤公路与桂阳公路交汇处附近观察内容:白沙-寿崴断层 描述:
该点为白沙-寿崴断层出露点。断层倾向西,倾角较陡,东盘为上泥盆统三里组(D3S)薄层泥晶灰岩,西盘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厚层白云岩,东盘上升,西盘下降,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宽20—30cm。
断层证据有:
1、地貌上表现为冲沟和陡崖;
2、两盘地层岩性、产状不一;
3、断层带岩层直立,且具牵引现象;
4、断层带具大量张性角砾,被不规则方解石脉胶结。角砾棱角状,大小不等,直径多几十厘米。
上图
白沙—寿崴断层通过处,地貌上表现为冲沟和陡崖 左上图
断层旁侧的劈理
左下图
断层带内岩层破碎,为方解石脉胶结
思考:
1、褶皱的基本几何要素有哪些?
2、中、上泥盆统各组段岩性各有何特征?
九、古东
目的:观察碳酸盐岩区的多级瀑布及其岩性特征。内容
(一):观察多级瀑布; 位置:大圩古东村南边山沟中。
观察内容:石灰岩区山区小溪及多级瀑布(见右图)。描述:
古东瀑布发育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碳酸盐岩中,瀑布总长500多米,呈多级瀑布出现,每一瀑布下均有一水潭相伴,故有“八瀑九潭”之称单个瀑布落差在4—5米左右,总落差达九十多米。
下图为古东瀑布最底级瀑布,其规模最大,瀑布宽约2.5米,斜高17米左右,落差约10米。
在瀑布跌水台阶表面有大量钙华沉积,是使瀑布逐渐长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思考:古东的多级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内容
(二):观察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岩性特征。
位置:小溪上游森林乐园。
观察内容: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岩性特征(见下图)。描述:
本组岩性主要为薄—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互层。岩层层理清晰。是溪水中大量溶解钙的重要来源。
山区上游主要为砂泥质岩石,受水面积较宽,地表植被发育,为瀑布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条件。
十、白竹境
目的:重点观察区域性大断层及其伴生构造,并绘制断裂构造剖面图。内容:观察奇峰镇—大埠逆断层及其旁侧的伴生构造。位置:白竹境水库北侧观音山南坡。
观察内容:奇峰镇—大埠断层及其伴生褶皱构造。描述:
从水库南岸向北看,大断层地貌上表现为陡壁和台阶状。断层倾向西,倾角较缓,断层上盘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灰岩、白云岩。下盘为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薄—中层状灰岩,含较多的燧石结核和大量的笛管珊瑚、贵州珊瑚等化石。中间缺失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断层上盘岩层比较厚,主要表现为破碎,下盘岩层较薄,褶皱复杂,且多数褶皱不对称。其中较明显的一个为小型斜歪尖棱褶皱(东西两翼的产状分别为:56º∠25º;285º∠41º)(见下图);
另一个为斜歪箱状褶皱(见下图)
根据断层面产状、多数牵引褶皱、上下盘地层新老关系可推断:断层导致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为一大型逆断层。
思考:
1、区域性断层与一般的断层有什么不同?
2、该断层上、下两盘伴生褶皱发育程度为何有所不同?
十一、大圩
目的: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和大塘组的地层岩性及其接触关系; 观察小型褶皱和层间构造现象。
内容
(一):观察地层整合接触现象并远观“牛轭湖”; 位置:大圩钓鱼山半山腰。
观察内容:
1、下石炭统大塘组和岩关组及其接触关系;
2、轭湖及峰丛地貌。
描述:
大塘组(C1d):位于山坡上部,地形较和缓,主要为浅灰色泥灰岩与灰岩互层,灰岩呈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灰岩风化后显黄色,较疏松。多见珊瑚(笛管珊瑚、贵州珊瑚)、层孔虫、腕足类等化石。(见下图组)
笛管珊瑚
贵州珊瑚化石
枝状层孔虫化石
长身贝化石
岩关组(C1Y)位于山坡下部地形较陡峻,主要为深灰色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细晶结构,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化石稀少。风化面呈黑色,刀砍状。
大塘组与岩关组呈整合接触,接触面上产状为135º∠23º.该点西眺约500米处为黄沙河,在河流转弯处由于河水截弯取直作用形成一牛轭湖(如右图)和心滩。该点西面更远处见大
片峰丛地貌。(如右图)
内容
(二):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中的小型褶皱及劈理构造; 位置:袁家村南公路与小路交汇处。
观察内容:下石炭统岩关组层间构造现象(如下图)。
描述 :
本点岩关组(C1Y)为中厚层泥质灰岩与粉砂泥质岩互层。泥质灰岩相对较 硬,表现为层间小褶皱,粉砂质泥岩较软,表现为层间劈理。层间小褶皱东翼长,西翼短,轴面劈理发育,轴面向东陡倾。层间劈理与层面同向倾斜,层间劈理产状为91º∠63º,岩层产状为110°∠40º。层间褶皱和层间劈理均指示岩层顺层逆向滑动。
此外,还可见一些晚期褶皱发育。(见下图)内容
(三):观察直立倾伏背斜、理解轴面和枢纽产状。位置:袁家村沿河进约5000米南壁。观察内容:下石炭统的小褶皱现象。描述:
该点见一背斜构造。背斜的东翼较陡,产状为72º∠62º。西翼较缓,产状为272º∠50º。轴面向西陡倾,枢纽向北倾伏。褶皱转折端可见纵张裂隙为方解石脉充填。核部可见与大褶皱同型的次级小褶皱,其枢纽亦向北倾状。
由两翼及顺产状可将该背斜定名为直立倾状背斜。
思考:
1、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2、间褶皱与主褶皱有何不同?
十二、唐家湾
目的: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内容
(一):过程大型直立倾伏背斜; 位置:唐家湾市委党校大门口对面。
观察内容:大型直立倾伏褶皱。描述:
该点可见一完整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石英砂岩、泥质砂岩和泥岩。植被发育,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和灰岩,表现为陡峭的石山地貌,东翼产状为260º∠35º西翼产状为110º∠28º。背斜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南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
内容
(二):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
位置:牛奶场小西山的南侧面山脚下。观察内容: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描述:
该点可见一断裂破碎带。破碎带中构造角砾岩发育。角砾岩呈粉红色,角砾构造,块状构造,角砾呈深灰色,大小几厘米—几十厘米不等,棱角分明,杂乱分布,成分为灰岩,钙质、铁质、泥质以及不规则网脉状方解石胶结。(如右图)上述特征表明为张性构造角砾岩。
张性构造角砾岩
内容
(三):追踪地下暗河、盲谷及落水洞现象。位置:市委党校西边黄村西南600m 的小型盆地中。
观察内容:小型暗河的溶蚀现象及相关地貌。描述:
此处为以小型的峰林盆地,面积约0.6 Km2,四周被峰丛环绕,峰顶到盆地中心的高度约140—180m,盆地中部发育一条延伸方向NEW—SEE的地下河。自盆地中水泵房边进入地下开始,向南东方向约100 m的地段内时隐时现构成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转为地上河的奇特地形。在最西端的出口处可见到随季节变动的水位,水位随季节变化,水温较稳定,常年在10—20°C之间变化。水质优良,无色无味,可供饮用。
沿暗河可到小型天生桥和落水洞。暗河出露地表后的明流地段称为盲谷,盲谷中可见到很多
落水洞非原生的灰岩露头,产状各异,表明该盆地溶蚀坍塌时岩块杂乱堆积,致使灰岩产状多变。
思考:
1、张性角砾岩与压性角砾岩的区分标志是什么?
2、地下暗河及相伴的盲谷见、落水洞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节 实习要求及考核
一、实习要求
实习结束时,每个同学应独立完成一份有实际观察资料为依据的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题目:应体现实习的基本内容,前面要求冠以实习地区的名称。
2、前言:简述自然地理概况,研究简史,本次实习目的和过程。
3、正文:包括地层与地质构造,地貌外营力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
4、结论:全面概要地总结实习的主要成果,提出实习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归纳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附图: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图,实习路线及实习观察点的分布图,实测剖面图,各类自然地理现象的素描图或照片。
二、实习效果的考核
地理调查是沿路线进行,在各条路线上布有若干个观察点,通过在点上的观察、点的联结和比较完成该线的内容,线的联网就构成区域性概况,通过眼的实景观察、地形图及航片与实景对照、摄影、画景、远眺、推测、理论的应用、记录、画草图等多种形式实现全景观察和分析研究。野外的考核有如下的内容:
1.地形图应用:在山顶和谷底的定位;高程判定;山顶和谷地形态判定;路线和观察点判定;填图。
2.海拔仪、地质罗盘、风向仪等仪器使用。
3.岩石类型和性态判定;构造类型和成因分析以及其与地貌的关系。4.土壤类型和性态。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总结(安徽)】推荐阅读: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05-24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赴庐山野外实习总结08-22
野外实习09-22
地理野外实习09-04
野外认识实习10-25
野外实习论文05-15
野外实习实践10-02
野外地质实习系统10-10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09-07
地貌学野外实习目的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