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2024-05-25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精选7篇)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篇1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公文写作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针对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出现故障等情况,为了确保 100% 交付,制造部制定此办法,请各部门严格执行。

一、生产过程中如供应中断,车间应立即以书面形式报告生产处、采购部、营销公司。采购部在每日生产协调上明确答复到货时间,并在偶发性事故处理上签字。如影响交付日期,采购部应召开专题会,采取有效手段,保证 100% 交付。

二、车间组织生产,配备人力资源时,务必考虑工人请病事假时有人替代,单一机台或工种要有三个以上的操作能手。(如齿形磨刀工)

三、关键设备出现故障,生产处组织后方车间主任、生产车间主任现场办公,组织强有力的维修小组抢修。估计抢修仍不能满*交付时,生产处务必组织相关车间、营销公司、采购部、工艺、技术、质量等部门协商补救办法(如调整设备、外协加工等手段),确保 100% 交付。

四、如果不可抗拒因素影响交付时,生产处及时将有关信息和营销公司接口,营销公司积极与顾客沟通,争取顾客认可推迟交付。

五、偶发性事件处理表

偶发性事件处理表

事件单位:

目的:保证交付能力

生产件批准或销售合同交付内容

偶发事件

处理措施

(生产处填报)

责任部门落实

(主管填报)

影响交付

时间

营销公司

信息

浏览空间更多资源:http:///jh1241 公文写作 常用公文 合同范本 知识经验 规则方案 企划方案 申报材料 法律文书 整改措施 公告通知 活动方案 情况汇报 各类文书 自我鉴定 http://w烟酷网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篇2

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突发性事故的预防体制。

通过综合调查能够看出, 各地区的环保部门大多数都没有设置突发性事故应急小分队, 某些地方虽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对应急小分队进行了设置, 但责任不够明确, 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我国各化工企业中, 大部分参与编制了《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但是思想上对其不够重视, 应用意识不强。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对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忽视, 没有严格执行环保监察政策, 导致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各地区的“面子活”。

1.2 缺乏完善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设施。

对于任何一个化工企业来说, 环保设施都需要进行建设, 但经过验收和评价后的竣工设施却因发挥作用不明显而被忽视。一些化工企业的环保意识缺乏, 没有定期维护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设施, 还有些小型企业甚至为了最求利益而没有建立应急设施。环保管理部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过于重视, 而忽视了应急设施的建立, 当出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 无法在第一时间发挥应急设施的作用, 二次污染因不恰当的处理而产生, 最终导致事故更加复杂。

1.3 缺乏恰当的突发性事故处理方式。

危险物的处置设备在我国跟多地方都有所缺乏, 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出现时, 一般采取相对草率的方法进行处理。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 甚至没有毒害物质处理单位, 加上当地领导对环保工作不够重视, 很随意的处置固废和污染的土壤。例如在生活垃圾场内随意堆放污染的土壤, 经过雨水的浸泡渗入地下, 从而污染到地下水资源。沿河城市在截流和处理被污染河流时方法不恰当, 导致污染物严重污染大河流。

1.4 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存在问题。

相关部门在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处置时, 没有及时对污染物的类型做出判断, 未做好现场疏散工作和应急救援。未及时启动快速定量监测机制, 没有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危害程度以及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监测。由于污染预防和环境恢复措施缺乏科学性, 导致短期内不能消除和降解污染物。

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对策

当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 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及时组织人员力量有效控制污染, 通过调查对污染情况进行准确掌握和了解, 对突发环境事件有针对性的应对, 并对环境污染程度迅速监测, 对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有效分析, 制定出处理方案。

2.1 应急响应。

环保部门在接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警后, 需要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前往现场对信息进行核实, 并对现场应急处置进行指导, 同时及时向办公室反馈信息和处理意见。应急指挥部负责人及时带领人员前往现场协调处理并实施应急计划。检测人员现场对污染物进行采样分析。应急处理过程中, 应急救援电话要保持24小时畅通, 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等形式将污染事故状况和正在采取的措施公布给广大群众, 使应急区域内妕鞥能够对现场情况有所了解, 并积极配合工作。

2.2 加强现场监测。

一是对监测因子进行确定, 在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 首先需要对检测因子进行确定, 现场资料在获取充足后, 需要根据数据库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依照现场调查情况对应急监测的污染物进行初步确定。在对污染物进行应急监测时可用通过便携式检测仪、快速检测管、检测试纸等手段进行分析确定;二是对监测点进行科学布置, 采样点布置的完整性、代表性和及时性是影响应急监测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精确的监测结果能够使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发展态势得到充分反映。另外, 环保部门需要采集典型的参照样, 使应急监测数据更具说服力, 做到事实清楚, 确保在处理环节突发性事故时监测数据客观公正。如果是江河污染问题, 则需要将监测点布置在事故发生的下游和发生地, 如果水流处于静止或较小的情况下, 则可以在不同的水层按照污染物的特征进行采样。另外还要实时监测事故发生区域的农灌水和饮用水。如果是大气污染问题, 则需要将监测点布置在事故的上风口, 并在污染区域的人群活动区和住宅区进行采样点的设置, 采样的位置要根据风向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如果是土壤污染问题, 则需要将监测点布置在一定间隔区域的地表层和地层深处, 并对事故附近区域进行采集。检测人员要分类保存样品, 避免出现交叉污染;三是在对样品进行化学检测后, 及时将检测报告准确、如实的高知公众, 确保社会的稳定。

2.3 有效处置污染区域。

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 不但要进行有效的应急监测, 还要做好应急处理工作。处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和较广的工作涉及面, 因此要联合安全、卫生、环保、消防等部门建立应急救援小分队, 各部门的人员必须对各自职责进行明确, 救援过程相互支援、积极配合。在处理污染物时, 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 及时回收可再利用的固体污染物, 无害化处理无法回收的;对于污染水进行有效处理, 达到国家允许后才能够进行排放。对于大幅扩散的污染物, 在环保监测部门实时跟踪下进行有效处理, 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而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所产生的危害对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建设大大增强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与善后处理中, 做好应急监测使首要环节, 加强污染物处理是重要途径, 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认识, 通过完善的应急预案有效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使污染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置, 进一步保障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崔秀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特点及处置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7) :1-4.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现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43-02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危害性。由于事发突然、危害强度大,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后果。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够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及时了解污染事故进展,进而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来化解环境污染和降低损失。因此,加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的应变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 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高。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为此,2008年为确保“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环境保护部编制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统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核与辐射、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宣教等各个领域。该规划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自身建设规划,为建立科学、国际一流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该规划确定的13项建设任务包括: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改善国家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作条件、整合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环境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

今年4月刚刚发布《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并对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强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该规划从国家环境保护任务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出发,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坚持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确定了强化监督考核、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整体水平三项主要任务,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运行保障、人才队伍三大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三个说清”和“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明确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科研支撑五大保障措施。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满足政府环境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形成了环境监测体系,具备了很强的监测能力。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的职能主要是监测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配合相关的环境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的验收等。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建设中由于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上的欠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必将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尤其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缓慢,农村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新旧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且往往农民成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严重的直接受害者。因此环境应急监测在农村建设污染事故中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能力最多只覆盖到县(县城镇),现有的农村环境监测统计极其缺乏,因此建立先进的农村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3 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农村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食品与生态安全。随着我国各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新旧环境问题正日渐凸显并使农村环境保护日益紧迫,并制约着农村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农村建设中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除了采取建立事前污染责任保险金制度,推行“绿色保险”等综合策略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3.1 编写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预警制度包括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初步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应对建设中的新城镇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3.2 组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3.3 建立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主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隐患,做好应急响应。

3.4 配备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设备

购置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仪器、现场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车、个人防护设备、其它辅助设备等。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

3.5 收集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信息

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信息,汇总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建立与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的通信联系,整合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使其成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力量的一部分。

3.6 开展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演练

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队伍培训相关知识,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部门单位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3.7 标记农村建设重点污染源,为应急处置供可靠依据和准确的处理方法

详细标记内容包括:污染源的分布,企业位置,危险物资储备地点,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3.8 科学进行新城镇建设中污染事故的数据分析,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向社会和各级政府发布换技能名污染事故预警,启动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迅速为现场的救援和疏散工作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突发性大气污染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工作的研究,以促进环境与经济和协调、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刚,李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构想[J].治淮,2009年12期

突发性地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篇4

为了有效处置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提高应急工作水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本项目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300万元的;中型:因灾死亡3人(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30—1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下的。

三、监测和预警预报

(一)各单位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标段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二)加强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各单位要配合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并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

(三)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突发性地质灾害紧急信息报送渠道畅通。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要立即摸清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报告。

(四)各单位要加强和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的联系,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该项目部要立即将预警预报信息通知到当地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危险区内的群众,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四、应急程序

1.地质灾害发生后,施工单位立即启动三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发生地的施工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体规模等,并立即将灾情向上级报告,在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

2.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根据灾情实际情况,及时动员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险疏散。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篇5

为预防突发性安全事故发生、事故发生能迅速及时地处置,有效地保护国家、人民和财产的安全,确保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行业相关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处置重大事故的预案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各类重特大突发性事故

二、预案启动条件

事故预警超越公司正常工作情况及发生重大伤亡或安全事故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三、预案的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

1、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组长:陈志华:T:***33592857

组员:徐星明、时亚奇、余传新、韩燕超

2、预案工作小组职责

(1)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急工作小组根据事故应急求援实际需要,迅速组织

应急力量进行救援应对。

(2)预案工作小组由组长统一指挥,组长不在公司时应指定代理人值班、并

行使指挥救援行动权。

(3)工作小组成员分别负责各自的分工范围,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本职范围

内抢救伤员、安全保卫、维护现场秩序等工作。

四、应急预案的保障措施

1、应急预案小组工作人员应保持24小时信息畅通,手机和家庭电话在组员间应相互知晓,实现上传下达,应急召集。

2、公司应预备事故处理专用金。

3、值班人员应遵守值班制度,不得酗酒或擅自离岗。

4、、公司确保24小时对外联络畅通。

五、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1、如发生重特大事故时工作人员应保护好现场,立即抢救伤员,并报警及通知公司领导告知事故详情。

2、接报人员或值班员应迅速报告预案工作组长,传达启动顶案信息。

3、启动应急预案后,名相关人员利用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按预案工作小组的职责展开工作。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完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自治区煤矿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煤矿企业。

本办法所称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职责的部门是指各产煤地(州、市)和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及其负责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煤监机构)。

本办法所称煤矿企业是指从事煤炭生产、矿井基本建设(含改扩建、技术改造)和承担煤矿建设工程的公司(煤矿)和单位。

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管理是指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的各类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实施、修订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三条 自治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

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全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

各产煤地(州、市)和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

第四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修订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保证各类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 应急预案编制

第五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综合本级、本部门职责和煤炭行业特点,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六条 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应在全面分析危险因素和各类事故隐患,客观评估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及应急能力、应急资源,广泛听取一线作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矿山救援队伍指战人员及应急管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办法和《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及有关标准和规定编制。

煤矿企业应急预案体系一般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臵方案构成。

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15万t/a(含15万t/a)以下,且危险性较小的煤矿企业(低瓦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矿压冲击危险性),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合并编制。

第七条 煤矿企业的综合应急预案是本单位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综合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本单位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

第八条 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煤矿企业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如: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火灾事故、顶板事故、水灾事故、瓦斯突出事故、冲击地压等),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臵程序和应急保障等。

第九条 煤矿企业针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作业场所、主要设备和设施,应当制定现场处臵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臵程序、应急处臵要点和注意事项等。

第十条 编制应急预案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本办法》。

(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公司、矿井)实际。

(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四)应急救援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公司、矿井)的应急工作要求。

(七)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三章 应急预案评审

第十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应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审,参加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应急预案涉及的其它有关部门人员、煤矿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第十一条 煤矿企业应当自行组织专家或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形成书面报告,其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应急预案名称。

(二)评审地点、时间。

(三)评审专家和参加评审会人员的名单。

(四)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综合评审意见。

第十二条 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的评审由煤矿企业自行组织。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包括应急预案涉及的有关部门人员、矿山救援队伍的指战人员、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人员和应急管理的专家及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并邀请驻地煤监机构人员参加。

应急管理的专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可从自治区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库中抽取。

参与评审专家的人数应根据企业规模而定。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t/a(含90万t/a)以上的煤矿企业应急预案评审相关专业专家人数一般不少于7人;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t/a以下,45万t/a(含45万t/a)以上的煤矿企业应急预案评审相关专业专家人数一般不少于5人;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为45万t/a以下的煤矿企业应急预案评审相关专业专家人数一般不少于3人。

第十三条 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的评审要以会议形式进行。评审内容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危险分析的科学性、预防和救援措施的针对性、组织体系的科学性、应急响应程序的可操作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评审人员和专家应本着对社会和企业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四条 煤矿企业应急预案评审采取形式评审和要素评审两种方法。形式评审是受理备案登记的应急管理部门对于应急预案备案的评审工作;要素评审是煤矿企业组织的应急预案评审工作。应急预案评审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种意见进行判定。对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应给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

(一)形式评审。依据《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其它有关规定及标准,主要对应急预案的层次结构、内容格式、语言文字、附件项目以及编制程序等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审查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编制程序。应急预案形式评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附表 1。

(二)要素评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其它有关规定及标准,从合法性、完整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应急预案要素评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第十五条 煤矿企业应认真分析研究专家的评审意见,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专家组会议评审意见要求重新组织评审的,煤矿企业应按要求修订,重新组织评审合格后,由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签署印发。应急预案印发文件或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声明内容及签字应当作为应急预案批准页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应急预案备案

第十六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同时报送驻地煤监机构。

第十七条 煤矿企业按照以下规定将应急预案报送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一)纳入自治区直接监管的煤矿企业及其所属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t/a(含90万t/a)以上的煤矿企业应急预案,征得煤矿企业所在地(州、市)应急管理部门意见后,向新疆煤煤矿安全监察局(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备案。

(二)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t/a以下,45万t/a(含45万t/a)以上的煤矿企业应急预案,征得煤矿企业所在地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意见后,向煤矿企业所在地(州、市)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三)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为45万t/a以下的煤矿企业应急预案,向煤矿企业所在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四)各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向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后,应送为其本煤矿企业服务的矿山救援队伍。

第十八条 煤矿企业向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应急预案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二)应急预案综合评审意见。

(三)煤矿企业所在地(州、市)或者煤矿企业所在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意见。

(四)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五)应急预案相关附件。

第十九条 受理备案登记的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应急预案备案证明;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并说明理由,并将意见反馈送审单位,送审单位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符合要求后,重新报送备案。已经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登记的煤矿企业,在申请办理有关行政许可事项时,可提供应急预案备案证明,不再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二十条 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监机构要加强对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依法将应急预案作为行政许可事项的必要条件。凡是没有编制应急预案或者应急预案没有通过专家评审的,没有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备案的煤矿企业,向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监机构申请办理、变更、延期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井基本建设(含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开工申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时,不得办理、变更、延期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不得批准矿井基本建设(含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开工申请,不得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第五章 应急预案实施

第二十一条 应急预案的要点、应急程序和能够反映矿井实际情况的矿井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井下避灾路线图,张贴在应急指挥场所和相应的应急地点;将紧急避险设施与矿井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的安全避险系统图应存放在应急指挥场所。

第二十二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监机构加强对应急预案的监督检查工作,将应急预案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达标考评内容。

第二十三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使从业人员了解本企业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臵方案,增强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提高安全意识及应急处臵技能。

第二十四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监机构将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培训计划,负责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企业应急预案培训工作。第二十五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性或专业性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臵能力。

第二十六条 煤矿企业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报送应急预案备案登记的应急管理部门。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臵方案演练。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时,应邀请应急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和应急管理专家指导;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演练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及应急管理人员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二十七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总结报送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煤矿企业的工作总结报送应急预案备案登记的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所在地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

第二十八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预案演练、机构变化等情况适时修订。

煤矿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并将修订后的应急预案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的备案程序重新备案。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一)煤矿企业因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

(二)煤矿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或重大技术改造的。

(三)安全生产条件(地质情况或者灾害因素)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人员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五)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六)应急预案演练、实施或应急预案评估报告提出修订要求的。

(七)应急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第三十条 煤矿企业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后,应当及时向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和备案登记的部门报告修订情况。

第三十一条 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三十二条 煤矿企业发生事故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

第六章 奖惩措施

第三十三条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奖励机制,对于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四条 煤矿企业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实施应急预案管理的,由应急管理部门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和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规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第三十五条 煤矿企业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由应急管理部门和煤监机构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依法进行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等行政处罚。

沐川县宇业煤矿

矿井灾害事故

应 急 救 援 预 案 修 订 和 更 新

偶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 篇7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对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环境污染加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不断增多, 它对社会的危害正在引起当今社会的高度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危险品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中, 人为地疏忽或错误操作, 造成泄漏, 引起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受到危害。这类事故具有形式多样性、发生突然、难于处置、危害严重等特点, 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环境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也凸显出我们紧急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特别是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能力的种种缺陷与不足, 因此,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势在必行。从松花江特大污染事故后, 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方针, 各地开始重视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

1 当前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应急监测设备投入和专项经费缺乏保障

应急监测不同于常规监测, 设备和经费的投入只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 有的污染事故可能多年不会发生, 但应急监测设备和经费还需要照样支出。应急监测设备也不同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还需要快速、及时、便于携带, 这些仪器设备针对性较强, 也比较昂贵。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很难预测, 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大量地排放污染物质, 且污染程度和范围有很强的时空性, 对污染物的监测必须从静态到动态, 从地区性到地域性乃至更大范围的现场监测, 因此, 即使经济条件很好的地区也很难说应急监测设备很完善。再者, 大型仪器设备必须经常开机, 必须常备基本耗材, 而多数耗材有时效性, 需要按规定定期更新, 这就需要经费做保障。在一些地方的领导看来, 应急监测设备闲置且浪费, 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而忽视了应急监测设备的投入与经费的保障。据了解, 多数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均没有应急监测专项经费, 甚至还有的地区应急监测人员竟无应急通信工具和应急通信费用保障[1]。

1.2 技术储备支撑系统严重滞后

目前, 大多数地区的监测部门尚未建立起危险源信息数据库, 不能及时掌握本地区危险源的名称、地点、所属行业、地理位置、工艺环节和危险物质的生产量、使用量、储运量、存放地点、周围的环境状况、敏感目标等信息, 从而难以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3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当前尚无统一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国家环保总局规划与财务司提出的《全国重点区域流域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总要求》应急监测分项中, 提出了一系列应急设备清单, 但约束力不强。各地在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上随意性太大, 没有针对区域、流域特色进行规划。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趋同性现象普遍, 没有特色, 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主要环境问题。

1.4 应急监测实战能力较差

目前, 各级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应急监测的重要性, 都在各自的监测部门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 建立了应急监测体系, 但由于缺乏实战演习和快速反应能力检验, 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 很难保证立即组织人员以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的现场, 取得第一手的环境资料, 从而影响应急监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进而影响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和决策。

1.5 缺乏统一的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没有设立统一的应急处理紧急事务的机关, 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 往往由政府成立临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导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 环境污染事故往往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情, 还经常涉及到交通、公安、消防、水利和卫生等部门, 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存在交叉, 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 造成协同作战能力不强, 此外由于各地区尚未形成统一布局的区域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监测部门之间很难实现应急监测资源共享和技术优势互补。

1.6 无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目前, 我国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范, 现行监测技术规范, 主要针对环境质量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制定的, 将这些监测规范完全套用于应急监测显然有失科学性, 在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 监测人员只能参照现有的监测规范和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应急监测的布点、采样及分析, 这样难以保证应急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代表性。

2 对策

2.1 加大应急监测资金投入

各地区要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监测仪器及防护装备的购置, 增加软硬件基础建设, 建立统一布局、资源共享的区域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网络。

2.2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及网络建设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到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和部门行业环境监测站、企业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应急监测网络, 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 避免地方各自为战。在进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时, 也要避免地方各自为政。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要从区域、流域整体着眼, 综合考虑, 统一规划, 这样可以集中财力完善应急监测项目, 减少低水平重复投资, 又可以解决不同地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均衡的问题。

2.3 制定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应急监测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的增多才逐渐引起重视的, 从各地的应急监测案例来看, 应急监测手段多种多样, 为使应急监测工作更加规划化、科学化, 应尽快组织制定出台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对应急监测过程中点位的布设、样品的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质量保证、数据的报告等各个方面给出明确的规范要求, 使应急监测工作有章可循, 事后总结时也便于评价和对比。

2.4 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为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各级监测部门要在平时加强进行应急监测模拟演习, 并与公安、消防、水利、卫生等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遇到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 能够快速协同作战, 互通信息, 互相支持, 各负其责, 为污染事故的处置、正确决策赢得宝贵的时间。

2.5 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

为实现应急监测资源共享和技术优势互补, 就有必要以环保部门为主, 多部门合作, 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应包括区域内应急监测设备、技术资源情况、危险污染物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诸多方面。污染事故发生后, 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可以迅速有效地调用应急监测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 使应急监测工作做到科学、有序、快速、准确。

3 小结

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与善后处理中的首要环节, 是事故处理始终依赖的基础工作, 也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要不断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建设一支反应快速、监测及时、数据准确的应急监测队伍, 保证应急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 真正发挥环境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那秋风作文下一篇:医院感染管理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