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金融硕士面试(精选4篇)
北大光华金融硕士面试 篇1
2016光华金融硕士第一批面试总结
自身条件:
成绩还可以,专业课成绩差,数双没坚持下来,有海外交换经历,两个RA,无相关学术论文,乱七八糟实习一堆。过程描述:
12月交换回来便想要研究保金融硕的事情,但是因为拖延症,所以跑去做了实习,直到3月份才开始着手准备。先跑去要了三封推荐信(心累)。海外教授一封、实习的Par一封、专业课老师一封。推荐信和自我陈述内容还是认真写了的,中途多次易稿,把学长学姐的东西改的面目全非。然后就开始准备专业知识和时事。
复习过程中觉得没有目标,就到百度文库找了找,意外的发现资料很全!!连续三年考研(注意是考哈)的面经分享都有。我就把面经里出现的知识点都罗列了一遍,然后总结了一下,基本上就是货金、公财、证投这三门课,偶尔会有一点计量和概统。所以我就开始看课件看笔记。谢谢女神仗义提供讲义,跪拜一下。基本上看第一遍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当年学的真是渣,后来第二遍的时候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第三遍的时候开始系统的梳理里面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点,第四遍总结了一下这节课讲了啥(其实第一节课课件上有)。总而言之,一门课复习完可以从头到尾把这节课学了的东西都给讲出来。
时事的话就主要是看APP,华尔街见闻良心推荐,WSJ和Bloomberg也不错,凤凰财经。。呃。。后来看着看着发现其实基本上就是汇率市场、金价、油价、股市、房地产市场这几个事情,自己把去年一年发生了啥和解释捋一遍就行了。然后有一些热点话题可以关注一下,比如营改增、龙煤武钢、人民币国际化。面试过程:
当天候场的时候好多熟人啊,大家聊得特别开心,然后其他面试人问的挺正常的,基本上非金融专业问一问动机和公财,金融专业会深一点,也会加上一些时事。但是到我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前七八分钟问了我RA经历,中间问了一些公财的case,后七八分钟让我设法检验现有的债券市场定价是非理性的,当场差一点泪崩掉。
有几位老师比较严肃,但是我的RA课题很好玩,我的参与度也很高,所以大家一开始聊得都比较开心,老师他们内部也在讨论。跪谢一位教授对我的救场,帮我解释了一下相关的内容。老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真实让我叹服。面试总结:
扎实的专业课基本功和充分的准备工作还是非常必要的的,虽然面试问不着,但是会让整个人特别自信,面试的时候表现的比较自然。
引导话题走向,我当时觉得自己公财坚持不了剩下的时间,所以想从公财引到债市来着,结果自己做了一个孽。
功不唐捐。
预祝保研顺利!
北大光华金融硕士面试 篇2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金融硕士考研十大重点院校之一,凯程老师通过整理其师资、考试特点和就业前景对院校进行深度解析,为准备2018年考研的同学们择校提供参考。
金融硕士考研院校推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1)师资
有厉以宁,张维迎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坐镇,虽然不全是金融学领域的导师,金融方面最有名的导师应该是曹凤岐教授。今年来,有一大批海归的加盟,实力提XXXXX更快。
2)考试特点
专业课考试难度比较大,侧重一定的数学能力,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还有就是考试范围要广,和人大一起是全国仅有的两所院校初试中强化财务管理知识的学校(联考只是稍微涉及)。专业课给分情况与人大差不多,但是对公共课要求比人大高,所以不建议数学英语不好的同学报名。理工科考生还是很有优势的。出国机会比较多,很多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点人大比不了。整体上看,北大光华的金融学考研录取分数线至少需要370分以上,当然,专业课的难度比较大。如果不下大功夫,还是不要尝试了。另外,与其它院校不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要求考数学三,难度大大增加。
3)就业前景
北大的金融学虽然还不是国家的重点学科,但牌子在这摆着,所以就业形势也非常不错,而且有很多的出国机会。
报名参加本金融专业硕士项目考试的人员,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一)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二)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三)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
(四)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五)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金融专业硕士项目的人员,须通过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或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关资格证明。
北大光华金融硕士面试 篇3
一、背景链接
最近北大一女硕士在北京求职受挫后,返回自己家乡当油漆工,对此有人赞成,有人说是浪费人才,对此你怎么看?
二、试题类别
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
三、考察要素
分析问题能力
四、解题思路
首先分析背景肯定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表态。
五、参考要点
1、社会背景:最近,39岁北大女硕士在京城就业连连受阻后,回到家乡另谋生路,结果找工作又是一再受阻。最后,她竟作出了一个让大家惊掉下巴的决定: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的确,现在大学生工作不好找,在毕业之时,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即使是出身高学历,名校的学生也难逃此命运。
2、合理一面:不可否认,这位北大硕士在求职屡屡受挫的情况下,选择最基层的工作,咋一看上去有些可惜。但我们不如先脱去世俗的眼光,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下问题。硕士选择最基层的工作,首先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这些看似平常,却维护自己的尊严,赢得别人最自己基本的尊重;其次,这些高学历的人加入到基层的队伍,利用自己所学,可以给基层队伍带来先进的工作方式、工作理念、管理理念,促进基层队伍的工作对现有的或已经比较落后的工作现状进行改进,创新,不断用新的思维来开工作,提高效率,甚至是对现有的工作进行一场变革;北大学子基层就业,可以看出其就业趋于理性,勇气可嘉。
3、不合理一面:但是,众所周知,北大是我国数一数二的著名学府,其培养出来的硕士在毕业后屡屡受挫,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主要原因有:(1)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进行。学生为了升学,为了考取名校,学校为了升学率,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应试上,忽略了学生爱好的发展以及创造力、实践能力、抗压能力、与人配合意识等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走入社会后不适应社会,高分低能;(2)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规
模。现在高校里的一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称,招生规模与市场供需不对称,致使某些学生毕业后求职压力过大,造成就业难;(3)某些企业对女性的歧视。由于女性在毕业之后,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现实,由此就带来休产假,单位要重新培训或安排其他人来代替等问题,某些企业以此为借口,将许多优秀的女性给排除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女性求职不利;(4)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很多学生毕业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工作过于求稳,而对更需要人才的某些很有潜力的私企,对需要人才的基层,对发展惊人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二三线城市置若罔闻,造成了在某些地区就业难。
4、解决:有了问题可怕,关键是要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1)改革、完善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高考改革,如:高中校长实名推荐,每年年初的高校联考等,都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2)高校在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上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避免造成就业过剩;(3)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在性别上男女应一视同仁,给女性更多的机会。(4)学校加强宣传教育,毕业生应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做好职业规划,到最适合自己,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北大光华初试经验 篇4
我是在三月中旬确定考光华,其间六月花了二十天备考和完成一个科研创新,考完后七月份回家了二十天左右,然后八月份花了半个月准备夏令营,所以我的复习时间应该在八个月左右,而且在最后一个月放得非常松,我之所以那么早准备是因为我喜欢到最后胸有成竹而不想在最后还惶惶不安,觉得自己哪里还可以提高或是平时哪里没抓紧,这会影响心态。光华的专业课范围很广,书很多,而我除了在大二时到北大听过平老师的微观外,没听过任何其他的课,因此感觉专业课的压力还是蛮大的。而数学我一向挺好,但鉴于高考的教训,我仍然报了一个春季强化班,而且在时间分配方面基本与专业课不相上下。至于英语和政治,基本是到了10月份才真的进入状态认真复习。
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我是从微观入手的。先花了一星期看了朱善利的微观,感觉收获不是很大,很多东西不是讲的特别清楚,但我本也没有打算把他作为重点。接着看了范里安的中级微观,感觉写得非常透彻,同时也做了习题。然后就看平新乔的微观十八讲,这本书刚开始看挺难,后来总结了一下原因居然是因为数学不够熟练,我基本是看完一章就接着做题并及时订正,第一遍我坚持把所有章节都做完了。最后就是高微,看了自己能懂的部分,并做了习题。看完第一遍基本上体系框架有了,重点也有了。微观系统性很强,从无差异曲线、预算束,由效用最大化推出个人需求,进而得出市场需求;然后由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推出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供给;由市场需求与供给得到均衡。这就把消费者理论与生产者理论联系起来。紧接着就是不同的市场模型达到不同的均衡,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均衡,主要就是有关博弈论的运用,而且博弈论本身就是重中之重。外部性、公共品、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以及交换经济等也不能轻视。我在看完第一遍后就主要抱着范里安的和平新乔的书看,同时做了周惠中和尼科尔森的习题,从中获益匪浅,觉得尼科尔森的习题是对平新乔后面几章习题的补充,做完后有融会贯通的感觉。还接着做了中心03、04、05的作业,感觉题挺好的,尤其是有关概念或者分析的题型,做了很受启示。在后期复习中基本是用范里安和平新乔的书,到最后一个月又把平新乔的习题做了一遍且把范里安第六版博弈论及其后面部分看了一下。
微观用书:朱善利的微观(非重点)一遍
范里安的中级微观(重点)
四、五遍吧;高级微观(参考、习题)两遍
平新乔的微观(重点)及中心的作业 三遍
周惠中和尼科尔森的微观习题 一遍
金融学给我的感觉就是纸老虎,刚开始的时候很害怕,毕竟都没学过,而且参考书众多,心里很有压力,但在看完第一遍做了相关练习分析了考试内容后发现他能考也就只有那么几个知识点,而且一本书根本没必要都看,应该捡重点看。金融学考点分为四点:货银,财务、投资、期权期货。我是从刘力的财务管理学入手,很实务的章节我都会很自觉的跳过,一方面是自己没兴趣,另一面觉得不可能考,比如怎样发行股票、长期筹资、营运现金流方面的我都没看。同时我还套着看齐寅峰的财务,主要是为了对比,方便看到不懂的地方有书参考,这两本的习题我都做了,后来发现齐的习题没什么用,只要把刘的习题做好就可以了,但是可能齐的习题可以加深我知识点的记忆吧。五一期间看了ROSS的公司理财,觉得写得很好,但没有做习题。看完后做了徐老师的五次作业,感觉很多不是很清楚的,但后来发现多看几遍书,多做几次就会逐步理解透彻,所以刚开始不会一定不要灰心或过于心急。接着看投资,我用的是曹老师等三个老师编的证券投资学和夏普的投资学,个人觉得曹老师的书在capm和apt写得挺好,夏普的书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在期权期货、股票定价、证券定价方面还行。
把习题做了后做了杨云红老师的投资学作业,收获颇多。感觉好像比计划的快,于是我就又看了博迪的金融学,没细看,主要是因为财务投资都看了后觉得这本书太简单了,于是主要做了重点章节的习题,比如最后三四章的习题以及capm的习题。HULL的期权与期货是放到九月份开始的,大概20天看了两遍并做了习题,当然只是看到14章,感觉写得非常好,后来还看了好几遍。还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就是宋逢明的无套利均衡分析,可以说,我对金融学几个重要理论(MM定理、资产组合理论、CAPM、APT、B-S公式、动态定价技术等)的深入理解就靠的这本书,这本书逻辑性非常强,写得非常清楚,知识点归纳很完善,但是必须有了一定金融学基础后才能看懂。
在第二遍复习时,我不再以书为纲,而是以块儿来分:
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刘力的财务、ROSS的公司理财、博迪的金融学习题、徐老师的金融学概论课件
股票定价、固定收益证券定价:刘力的财务、夏普的投资学、杨云红老师的投资学课件 MM定理:刘力的财务、ROSS的公司理财、博迪的金融学、宋逢明的无套利均衡分析 投资组合理论、CAPM、APT:夏普的投资学、曹老师的证券投资学、杨云红老师的投资学课件、宋逢明的无套利均衡分析
公司合并:刘力的财务、博迪的金融学
期权与期货:宋逢明的无套利均衡分析、HULL的期权与期货、刘力的财务
市场有效性:曹老师的证券投资学、刘力的财务
利润分配、股利政策:刘力的财务、博迪的金融学
至于货银方面因为以前学过,只在暑假期间翻过黄达的那本精装本,再后来在考前翻了一下重点,但建议没接触过货银的同学如果选考金融学一定不能不看,会很吃亏的,而且一定哟按早看。
在第二遍的复习中,我还是不断的做题,个人觉得很重要的题有:刘力财务书后习题、博迪的最后几章以及CAPM的题、徐老师五次作业、杨老师投资作业、夏普投资学后的CAPM、APT、股票定价、固定收益证券定价、期权与期货的习题、历年真题。这些题我都做了两到三遍,有的是在最后不断的翻。做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追求答案的一致。数学
数学今年难一点,但我基本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分数还挺高的。我大致将数学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月中旬—7月,第二个阶段是8月—10月,第三个阶段是11月—12月。可能大家觉得奇怪:不是还有1月份的20来天吗?在这段时间我是刻意放空,没做任何计划,因为我想当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究竟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从一开始,我便告诉自己,数学是一种长期作战,决不可像其他人那样,在10月或11月以前就达到巅峰状态,然后就彻底放弃两个月,最后再捡起来。我觉得至少对我而言,这种方法不适合我,考北大,数学必须足够好,不可以有任何大的问题,我不能保证到了最后两个月不碰后我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所以我决定打持久战,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而且鉴于高考的经验,我认为基础是关键,要考高分,基础一定要扎实。
3月中旬—7月,学习时间:五一前是上午3个小时,晚上上课,上完课大概有不到一小时,五一后是上午两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
这段时间我首先复习基础知识,用的教材是:高等数学第五版,同济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浙大版的;线性代数就用的是中财自己的教材。由于期间报了文登的春季强化班,所以感觉时间很紧,当开始上课时,我刚把高等数学过完一遍,陈老师的复习指南也只做了高等数学这部分。但很不幸刚开始上的是线性代数,于是开始每天狂看线代的课本,后来觉得看得太快反而没什么效果,于是放慢速度,值得一提的是黄先开老师的线代讲的非常好,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知识衔接紧密,感到整个线代浑然一体,一通百通。虽然时间非常紧张,但我深信及时的课后复习可以事半功倍,于是我拼命的为数学复习挤时间,每天晚上上完课会学校已经接近10点,坐下来把当天的内容过一遍,我所谓的过一遍不是把知识、例题看一遍,而是在看了基础知识后,自己把题做一遍,再对照陈老师的复习指南做相应的练习。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有什么上课时疑惑但来不及思考的东西,就可以利用这个时候及时进行处理,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就深了一个层次。文登的课拖到五月才完,我也利用五一把教材都看完了,并且文登的复习指南也做得差不多了,但明显感觉做题不是很顺手,有的知识还是不熟悉,于是开始第二遍的复习。不过第二遍的复习,我不再是简单的看每一道题,而是做每一道例题,比较简单的就想想方法,难的或综合性较强的我就自己动手从头到尾做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解题程序和技巧。到我做完第二遍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中旬了,这个时候快要考试了,但我仍然每天坚持做数学,但时间已调整到晚上(五月之前是上午和晚上都有数学复习时间,因为教材没看完,所以挤了很多时间给数学,当然挤的都是英语的时间,到后来我就完全不管英语了)。这个时候是比较郁闷的时候,我在复习完第二遍的时候就把历年真题做了一遍,做得不是特别好,有很多计算错误,不细心,基础不牢固之类的问题,我不知道应该继续看基础还是做题提高。考虑到复习指南好歹看过两遍了,应该比较熟悉了,于是开始做文登发的精选600题。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前三章还行,后来的就不是特别好了,于是很犹豫:是不是应该继续巩固基础?这时幸好我问了一下上届考上的师兄,他跟我说,这些题完全没必要做,你就把复习指南好好研究三遍,基本上就心里有数了。于是我毅然放下做了一部分的习题,继续抱着复习指南啃。后来的复习过程证明我这个决定是对的,在这一遍的过程中,很多漏洞都被我着重的看了,思考了,记忆了。看了后感觉整个知识结构在我脑海中应该比较完善了。
8月——10月,学习时间:每天上午3—4个小时,基本上应该是3个小时
在这个期间,我主要是以李永乐老师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经典四百题》,陈老师的《模拟考场15套题》为主,并辅以文登的笔记,陈老师的复习指南。《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号称看完这一本书,线代绝对不会有难题,你也绝对不会碰上自己不会的线代题。于是我以这本书拓展巩固我的基础及解题技巧。看书的时候仍然采取自己先做一遍,再对答案,思考吸收的方法,效果颇佳,到最后做模拟题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不管见没见过的线代题,拿着一点都不心慌,因为铁定能做出来。这本书我估计一共看了四五遍吧。在做四百题时,很受打击,基本上是以120分结束每一套题的,但在这个过程,我看到了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感觉复习指南对级数和二重积分讲的不是特别好,有些技巧和知识点涉及很少,然后赶紧借同学李永乐的复习全书补了一下这方面的缺陷。在做完四百题第一遍后,我首先将文登笔记再次温习一遍,非常仔细,然后又将在做题过程总结的缺陷处一一查对,并做适当练习,力争熟悉起来。接着我做了陈老师的15套题,感觉这些题在高数与线代概率的综合方面设计得很好,与四百题有很好的互补性,但由于有了四百题的磨练,这15套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基本都是140以上,两小时完成。因此我深深感到,只有当你被一些题折磨过以后,你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当然这些题必须是好题。我将其中的好题、难题画出来以备来日复习之用。在做完这些以后,我感觉到概率统计的题型,我并没有系统的看过一本比较好的参考书,于是拿出以前学习时用的一本黄魁写的数理统计,我将其大致看了一下,并做了相应练习,对比较典型的题型也做了一些归纳总结,然后感觉差不多,就开始做考试虫的八套题。我有同学说这八套题很难,但由于这个时候我已经身经百战,所以没什么感觉,都是140多的,两小时完成,只有一两套题里会出现那种假设检验的很不熟悉的题,但我觉得这些题错的很值,因为现在错了,发现不会,总比考场上发现不会好的多吧。11月——12月,学习时间:每天上午2个半小时左右
这两个月,我首先将四百题做了第二遍,并且将其中还不是特别熟悉的知识点对照着复习指南和笔记温习,同时辅以题型练习。然后将15套中画出来的题以及考试虫的八套题中的好
题做了第二遍。然后就主要看李永乐的《超越135分》,我仍然是先做,几乎花了20天吧,然后接着又看第二遍,碍于时间很紧,于是就主要看重点题型。在这段时间,我是只要发现自己还不熟悉的题型或知识点便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开始补习缺陷漏洞。于是笔记和复习指南也就翻了无数遍。同时,我还不忘练手,买了最后四套题做,感觉很简单。
1月份,学习时间:即兴安排
这段时间,学习重心完全转到英语和政治,尤其是政治,而且开始放松步调,弥补睡眠。每天早晨9点左右才起,然后看心情,心情好,状态不错就拿处历年真题,在一小时之类完成计算证明部分的题,再有时间便做做前面的填空选择。不想做的时候,我坚决不做,因为状态不好会打破自己的手感,造成不必要的惊慌和紧张,从而影响发挥。其实我知道我能做的已经做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就是要有满满的自信而已。于是在这种心态度过了最后的20天,走进了考场。
回顾整个复习过程,我觉得有几点非常重要:
1、数学复习一定要重视基础,一定要非常熟悉各种定理和概念,这样才能有利于迅速解题,找到突破口;
2、数学复习一定要保持连续性,不要轻易中断一两个月,对我而言确实是这样;
3、复习过程中,要记住你之所以做模拟题是因为你要找出你的薄弱之处,而不是要证明自己就只能拿这点分,所以分数低没关系,关键是对其进行巩固加深;
4、后期复习中出现不会不熟悉的知识点,不要轻易忽视,你要记住你之所以不断复习那些资料是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所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立刻解决,不要盲目按照已定的学习计划进行;
5、要为自己留出一定的富余时间,以便能灵活安排。
英语
这方面没什么经验,背单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最后被同学问到不背单词怎么做翻译和作文,才逼自己拿着星火的单词飞快的看了一下,寻求了一下心理安慰。但最后成绩还挺好的,可能是个人状态很好,真题经验很足再加上今年阅读和新题型简单。个人觉得做的最有用的就是历年真题的重复和翻译的训练,以及最后背了6篇考试虫的作文。下面说一下用的书: 张锦芯的220篇阅读,看了一遍文章,做了一下模拟训练,背了一遍单词
星火词汇:飞阅了两遍
考试虫的历年真题:三遍
考试虫的阅读训练:一遍不到,没做完,感觉题型最接近真题但很难,做的很受打击,但翻译挺好的考试虫的考前30篇作文:看了两遍,背了6篇
还有其他几本书,不记得名字了,但是我基本只拿起来看了十几二十页就放弃了,因为没兴趣,觉得浪费时间。
政治
在8月份像看小说一样看了一遍,完全没效果,看了等于没看,又放了一个月,后来感觉不行了,于是狠下心利用十一报了一个班,是恩波的,感觉马哲和马政经讲的不错,但后勤服务太差,课本不够哪复印的给我们,用了不久就坏了,说要解决直到上完课也没吭声,而且每天不做卫生,教室跟垃圾场一样,所以让我再选择一次,我绝对不会选择恩波,因为听课对我而言,只是去除心理的不自信,熟悉一下知识点和重点,这在任何一个考研班都可以得到。上完班后,不再害怕了,而且有信心,心里有底了。这个时候才正式开始复习,虽然晚了点,但由于前面的时间将专业课和数学复习的比较好了,所以后面的时间分配明显偏向政治了。
我强烈推荐的教材就是红宝书,虽然复习期间我用过任汝芬的序列一,但感觉还是红宝书好,在我因为政治很不熟悉,害怕不及格时,我就抱着红宝书狂看,不断的过,到后来我算了一下都有7、8遍了。我用的参考书都是任汝芬的,1到4都有,而且今年的大题任汝芬还猜
中了好几道,所以还挺幸运的。
我在反复看教材后,主要是针对各种题型做不同的准备,对选择题,我主要通过不断的看、背序列二的选择题来达到只要是书上的原话都不会错,对哲学部分,当然主要靠理解分析。序列一中有历年真题,我不断看这些选择题,以达到非常熟悉重点知识点。对于后面的大题,我首先是反复的看历年真题的参考答案,熟悉他的答题角度和涉及的方面,最后总结了一下,觉得主要是要答得很全,只要是能扯上关系的都答上,但不要过多阐述某一点。这样下来,基本心里有数该怎样答了,于是开始狂看序列2—4的练习题,分重点非重点看了2—3遍,然后将那些重复出现的习题拿出来好好的记,最后今年的时事大题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有那道马政经的。接着我开始各个击破,对付马哲那道题的方法,我是采取重点章节的大标题都背下来,到时候看到是相关哪章的内容,我就全答上,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知识点没涉及到或偏了。对马政经,学得比较好,参考任汝芬的习题选了一些来记,记框架。对毛概,我是整个框架,然后将事件塞进去,将一些影响意义分析原因的点记下来,想的是到时候靠积累展开。对邓论,由于很明显一定考新提出的理论,于是科学发展观是重点,我几乎将这一章可能的题的要点都记下来了,而且重点看了今年考到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题。所以我总结一句,当你非常熟悉教材,并接受了一定的新信息后,自己就会知道重点在哪里,会考什么了。
【北大光华金融硕士面试】推荐阅读:
2018北大光华金融硕士考研针对性问题05-23
北大光华金硕面试真题10-06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07-11
北大非全日制金融硕士12-06
2024光华金融考研经验贴09-04
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考题12-05
2018北大金融考研师资状况12-10
2011北大自主招生面试题整理08-19
北大金融考研必备基础知识范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