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法则时代光华

2024-10-02

时间管理法则时代光华(共8篇)

时间管理法则时代光华 篇1

时代光华 时间管理的法则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根据效能管理法,处理四类事件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A B C D A→C→B→D

A→B→D→C

A→B→C→D

B→C→A→D

正确答案: C

2.工作中A类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B C D A类事件难以解决,容易堆积所致

由B类事件转化而来

大量C类事件占用了处理B类事件的时间

将时间浪费在D类事件上

正确答案: C

3.在合理的时间分配中,应该将最多的时间留给四类事件中的: √ A B C D A类事件 B类事件 C类事件 D类事件

正确答案: B

4.艾森豪威尔认为应该如何对待C类事件: √ A B C D 本人立即干

委派他人

扔进废纸篓

战略计划 正确答案: B

5.以下哪个方法不是艾维•李提出的: √ A B C D 效率法

效能法

10分钟6件事效率法 4D原则

正确答案: D

6.使用一周时间运筹法时,横坐标代表的是: √ A B C D 星期时间

小时时间

重要性

紧急性

正确答案: A

7.办公室的5S包括整理、整顿、清扫与: √ A B C D 清洁、素养

美化、清洁

艺术、素养

清洁、艺术

正确答案: A

8.以下选项不符合办公室5S行动的有: √ A B C D 定期更新日用品

将杂志、个人照片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只放置一把椅子

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标记文件 正确答案: B

9.二八原理的提出者是: √ A B C D 艾维•李

艾森豪威尔

伯纳姆

帕累托

正确答案: D

10.对于B类事件,4D原则认为应该: √ A B C D Do it now Delegate Do it later Don’t do it

正确答案: C 判断题

11.人们制定计划之后的一个月里,普遍现象是实施计划的有效性越来越高。√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2.办公室的5S中的整顿是指让清除办公室的杂物。√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3.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浪费时间的往往不是大块的工作,而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4.相对月计划和日计划,周计划更重要,因为既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5.伯纳姆的观点是: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要做,要学会取舍。√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时间管理法则时代光华 篇2

法则1:解读用户的真实需求

解读用户的真实需求, 就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出用户内心的欲望, 提高企业产品推送的成功率, 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订单。

大数据看似神秘莫测, 其实在解读用户需求上的操作思路却极其简单, 即尽可能掌握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关注信息。当关注信息指向个人时, 就能够相对精准地定义出用户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 主要的操作模式有两种:静态辐射模式和动态跟踪模式。

静态辐射模式

静态辐射模式的数据分析在一个时间节点上进行, 尽量扩大分析对象, 并用标签来筛选出最可能成交的用户。这是大数据应用中最典型的一种模式。由于一些大企业主动会进行用户标签的管理, 需要大数据助力营销的企业就可以“借船出海”。

标签与购买的关系有两种:一类标签与购买的关系非常明显。例如, 一个常常浏览经管类书籍的用户一定是这类书籍的潜在购买者。

另一类标签与购买的关系却并不十分明显。这就需要企业提前进行分析, 有时还需要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分析结果。

例如, 新浪微博会根据用户平时的浏览和表达为用户贴上“标签”。但是, 这些标签与有些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就并不明显。金夫人是国内婚纱摄影巨头, 他们首先利用自己作为百度大客户的身份, 无偿获取了百度提供的婚纱摄影客户调研分析数据, 发现美食、影院等标签的用户最有可能购买婚纱摄影产品。利用这一跨数据库的结果, 金夫人在新浪微博的平台上锁定了“年龄20~35左右的某地区女性”群体, 加上了美食、影院等标签, 精准锁定了高转化可能的用户, 并购买了平台提供的“粉丝通”服务, 对他们进行定向广告推送。一般来说, 推送5~6万个用户大约会得到70~80个电话咨询, 这种转化过来的电话咨询顾客被称“顾客资源”, 从顾客资源到最后的成单, 转化率优异, 大约在40%。

动态跟踪模式

动态跟踪模式的数据分析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进行, 尽量缩小分析对象, 不断通过用户的行为来为用户贴上标签, 伺机发现产品推送的时点。由于这种分析针对小群体, 无法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统一的规模化服务, 所以, 对于企业来说是有高门槛的, 需要企业练好内功。这种模式中, 企业对于用户不断产生的新数据, 要进行随时跟踪, 并随时在云端进行处理。

例如, Target超市以20多种怀孕期间孕妇可能会购买的商品为基础, 将所有用户的购买记录作为数据来源, 通过构建模型分析购买者的行为相关性, 能准确地推断出孕妇的具体临盆时间, 这样Target的销售部门就可以有针对地在每个怀孕顾客的不同阶段寄送相应的产品优惠券。在一个个例中, 他们居然比用户更早知道了她怀孕的信息。

又如, 亚马逊基于自己对用户的了解来进行精准营销, 在网站上的推荐和电子邮件对于产品的推送成为了促进成交的利器。调研公司Forrester分析师苏察瑞塔·穆尔普鲁称, 根据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业绩, 在某些情况下, 亚马逊网站推荐的销售转化率可高达60%。这一转化率远远高于其他电子商务网站, 难怪一些观察员将亚马逊的推荐系统视为“杀手级应用”。最新的消息显示, 亚马逊已经注册了“未下单、先发货”的技术专利, 这是更加精准的需求预判和更加直接的产品推送, 他们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是炉火纯青!

法则2:形成社会化协作的生产安排

如果能依靠大数据进行产品推送实现购买, 海量需求就会从互联网汹涌而来。这意味着产品的数据增多、涉及原料增多、消费者零散下单……这一变化使得工业时代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 生产端需要基于大数据形成前所未有的柔性, 来对接消费端的柔性。

互联网商业环境对价值链提出了新的挑战:链条上的采购、生产、物流、分销、零售各环节中, 除了生产之外的其他环节也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各个环节的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本身必须是共享的, 而且, 这些系统和内容还必须向全社会开放。要达到这种要求, 显然应该应用价值链接网, 并用大数据来进行生产协调。

大数据的确给价值链重塑带来了机会。在工业经济时代, 生产更多地通过“规模经济”来获利, 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单位成本。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 生产更应该通过“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和重塑学习曲线”来获利, 因为, 多种类、小规模的生产需要价值链上的灵动协作。

基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 所有的价值链环节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和集中处理。另外, 因为使用统一的数据构架, 所以不会出现数据孤岛, 浪费有价值的数据。由此, 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可以无缝链接, 实现最敏捷、最合理的生产。基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 企业入围合作即可以获得充分的信息, 也不再会遭遇太高的学习门槛。更厉害的是, 用户参与生产也变得容易, 模块化的选择题, 让业余者也可以发出专业的需求信号。由此, 从始端原料的生产者到终端的消费者, 全部都被植入了价值链 (或称为价值网) , 社会化协作得以真正实现。而在大数据出现以前,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顺应法则赢未来

独具特色的大数据商业法则, 将会引发未来商业格局的变化。未来的赢家, 将属于能够适应新的商业法则和新的商业逻辑的代表者。

在用大数据掘金的世界, 谁掌握大数据, 并能利用大数据实现上述两大商业法则的变革, 谁就能赢得未来。

因此, 我们可以肯定地判断出, 掌握了大数据的资源整合类企业, 将会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赢家。这类企业是商业生态 (价值网) 中的“舵手”, 通过灵敏地识别市场需求, 指挥网络成员协同生产, 获得组合创新优势。由于控制了整个网络, 此类企业拥有网络收益的剩余索取权, 往往获利最为丰厚。工业经济时代, 企业是依赖品牌、声誉和社会资本实现资源整合。互联网时代, 资源变得无限丰富, 协作变得极度频繁, 企业更需要依靠大数据来发现需求、整合资源。可以这样说, 掌握了大数据, 这类企业就知道“用户要什么, 哪里有什么, 如何用资源去满足用户需求”。

未来的资源整合企业将基于大数据来运作。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人在《大数据时代》中, 将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整合企业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掌握数据的企业, 这类企业掌握了端口, 掌握了数据的所有权;第二种是掌握算法的企业, 负责处理数据, 挖掘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这些企业被称为“数据武士”;第三种是掌握思维的企业, 他们往往先人一步发现市场的机会, 他们既不掌握数据技能, 也不掌握专业技能, 但正因为如此才有广阔的思维, 能够最大程度串联资源, 形成商业模式, 他们相当于“路径寻找者 (path finder) ”。

按照各自生产要素的价值性和稀缺性, 很难说哪类企业真正将在大数据的商业模式中获益, 三类企业各自有各自的贡献, 各自有各自的稀缺之处。

ITA Software是美国四大机票预订系统, 是一个典型的掌握数据的企业, 其将数据提供给Farecast这家提供预测机票价格的企业, 后者是一个典型的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 直接接触用户。结果, ITA Software仅仅从这种合作中分得了一小块收益。

Overture是搜索引擎付费点击模式的鼻祖, 如果把谷歌看作是媒体, 那么Overture则是相当于广告代理公司, 通过算法细分不同的浏览用户, 向广告投放企业提供目标用户的付费点击 (选出他们最需要的用户) 。Overture是典型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 雅虎、谷歌则是掌握数据的企业。事实上, 谷歌的两大金矿Ad Words和Ad Sense技术, 都是借鉴了Overture的算法。但是, Overture不能直接接触到用户, 没有数据, 丧失了话语权, 只能获得少量收益, 以至于最后被雅虎收购。

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整合类企业, 它们的生态链又将遵循两个法则。

法则一:接触用户的企业总是能够获得最多的收益, 这和价值链上的分配原则是高度一致的。终端价格和原料供应之间的差价全部是由售卖终端产品的企业获取的。

法则二:掌握数据的企业具有这个商业生态内最大的议价能力, 最终最有可能成为赢家。算法可以攻克, 也可以购买, 事实上, 挤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而思维则存在一种肯尼斯·阿罗所说的“信息悖论”, 即信息在被他人知晓前都价值极高, 但却无法被证实。一旦公开证实它, 又因所有人都知道而失去了价值。所以, 不管思维和算法企业走得多快, 只要数据企业随时可以封锁数据源, 就依然把握着“杀手锏”。甚至, 有的数据企业在看不清楚商业模式时, 将数据释放让思维和算法企业进行试错, 而一旦试错成功, 则收回数据所有权, 模仿其商业模式。

BAT的数据帝国

因此, 我们可以说, 在大数据时代, 资源整合企业的竞争, 将会决定未来商业世界的版图。

在很多人还没有弄清楚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法则时, 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 (百度、阿里、腾讯) 已经在迅速地构建自己的“数据帝国”。

在互联网的大世界中, 用户有诸多的入口, 可以通过不同的APP上传数据。BAT的原则是, 有关吃穿用住行的一切服务商, 只要能够增加他们的数据种类和质量, 他们通通拿下。这里, 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数据累积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 即每多增加一个单位的数据, 可挖掘的价值就有一个加速的增长, 每增加一个种类的数据, 可挖掘的价值就有一个加速的增长。某些时候, BAT甚至根本不考虑数据在现阶段能否变现为收益, 仅仅是纳入麾下, 等待未来的开发。

现实的情况是, 经过了几轮的收购之后, BAT基本上覆盖了吃、穿、用、住、行、社交等各个领域的数据入口, 加之其原来的庞大数据入口, 在数据规模上的优势已经无与伦比。短时间内, 任何企业想要超越他们, 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BAT不仅是在做掌握数据的企业, 也是在做掌握算法和思维的企业。一方面, 拥有庞大的商业用户群和拥有用户群消费偏好的大数据, 只要具有相应的内容, 就可以形成成交、获取收益。另一方面, 他们甚至可以开放应用程序接口 (APIs) 把自己掌握的数据授权给别人使用, 这样数据就能够重复产生价值。

这方面, 阿里巴巴的百川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简单来说, 他们向其他厂商的APP免费开放数据, 但他们不收费, 仅仅需要他们回馈数据作为代价。这个计划实施以后, 所有的APP都会是他们的入口。

可以说, BAT的帝国是基于数据建立的。甚至有人预言, 数据作为“表外资产”一定会在某个时候被会计准则纳入。因为, 相对于无形资产, 这种资产的价值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 传统工业经济思维的人根本看不懂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逻辑。某学者曾对阿里巴巴的收购 (零售、文化、金融等) 提出过质疑, 他列举苹果和谷歌收购的案例, 认为他们都是在进行专业领域的收购, 这是有利于增强竞争力的, 但阿里进行的都是多元化收购, 是不利于增强竞争力的。

实际上, 这是没有看懂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表现。互联网时代的大多数商业模式, 早就脱离了行业的限制, 而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大一统”, 即“导入流量+大数据分析变现流量”。这种模式里数据就是通用的逻辑, 难怪在大数据出现时,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人就断言, 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光芒会被数据专家掩盖住, 因为后者不受旧观念的影响, 能够聆听数据发出的声音。

尽管BAT强悍如斯, 但在他们的夹缝中, 仍然有一些商机, 企业也可以搭建入口、解读需求、安排生产。如果说大数据改造商业的神奇已经毋庸置疑, 那为何众多企业依然拿不起放在眼前的这把金钥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企业缺乏数据基因。

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的来袭, 使得企业只能“被动接网”。面对海量的潜在需求, 不仅无法解读, 也无法调动生产进行对接。这就出现了大量企业被互联网的海量需求“反噬”, 并导致供应链失控的案例。

“群时代”营销法则 篇3

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刺激和促进了企业营销手段的不断创新,营销从萌芽时期单纯的推销转变为如今注重与消费者沟通的行销,手段花样不断翻新。在目前的市场上,单一的品牌无法覆盖足够多的细分市场、单一的卖点难以满足需求日益增长的消费群体、单一的代言人难以跳出同质化的传播策略、单一的广告不再能够吸引足够的眼球。“群策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群品牌”分割市场

宝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也是最早使用群品牌策略的企业。基于多年的资本和经验积累,宝洁公司所创造的品牌数不胜数,其中很多品牌都成为经典成功案例,被营销人、企业家津津乐道,模仿借鉴。

宝洁可以说是“群品牌”的鼻祖,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便采用细分定位策略,不断攻城略地。仅在洗发水品类下就有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等,在上世纪90年代狂轰滥炸的广告不断深化着中国消费者的记忆。一时之间,这些品牌成为了日化用品的代名词,“宝洁公司,优质出品”的字样和“P&G”的标志牢牢占据了消费者的内心,成功树立了品质感和国际感的形象。宝洁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如果某一类的市场上还有剩余空间,那么剩余空间也应该是宝洁的,与其等着竞争对手来分割剩余市场,不如创造内部竞争环境。此后,宝洁一直坚持群品牌的道路,在细分市场推出新品牌,各品牌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市场不重叠,同时又相互竞争,不断刺激着销量的攀升。

宝洁的群品牌策略是成功的,它覆盖了不同市场分区的顾客,满足了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最大化地为自己赢得了市场份额。同时,群品牌战略在零售终端占据了更多货架,为销售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多个品牌之间共享资源和经验,形成营销势能,分担了营销成本和销售风险。

“群卖点”绑定客户

在营销理论发展初期,定位是基于细分市场、目标市场选择的价值定位,随着细分市场需求被不断满足、越来越多的产品占据了不同卖点并覆盖了所有市场需求缝隙、水平营销和横向创新思维的发展,产品传播进入到了“群卖点”阶段。

比如在化妆品领域,过去单纯的美白、祛痘、祛斑、抗老就能够占据市场。但是随着看够了各种各样卖点的广告、试用过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消费者变得越来越难打动。这时候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多卖点诉求。某品牌多效修复霜在此时脱颖而出。“厌倦了每日的瓶瓶罐罐,多效修复霜一瓶就可以”、“同步对抗肌肤七大岁月问题”给女性消费者呈现了一种新的护肤观,成功吸引了女性消费者的兴趣。

这种把所有的卖点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就是群卖点策略。当消费者弄不清楚自身皮肤真正需要什么时,将卖点打包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讲述你的功能点和利益,给消费者呈现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变和实惠,不失为让消费者埋单的好方法。

群卖点不是制造概念和虚假承诺,否则就成了营销骗局。群卖点在于给顾客提供更多的产品体验并且建立在消费者深层次的情感沟通上,不断让消费者“宠爱自己”、“和谐”、“美好”。

“群代言”跳出竞争

从单纯的产品说教式广告到请代言人助力产品营销,再到如今的群星代言,代言人广告走过了众说纷纭、褒贬参半的风雨历程,也映射了众多企业不断摸索和创新营销的历史。

七匹狼便是在这一历程中不断成长、勇于创新的一家企业。创始于1990年的七匹狼,始终凝聚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男人不只一面”的品牌口号几十年来一直引领着男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七匹狼最早的代言人是齐秦,齐秦的歌声影响了一代人,他曾经以一首《狼》让男人纷纷自喻为狼,并风靡大江南北,也诞生了一个与“狼文化”深刻关联的明星品牌。

在随后的几年里,男装品牌纷纷启用大牌男星作为代言人。江浙地区的男装品牌代言人都是影帝级别的,陈道明、李连杰、梁朝伟纷纷出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形象脱颖而出成为了七匹狼思考的问题。

2010年,七匹狼的品牌宣传开始转变,提出了“追逐人生男人不只一面”的新品牌口号,并且大胆颠覆传统的形象代言人的常态做法,巧借“名士堂”牵手孙红雷、张震、胡军和张涵予等影帝,开始了新一轮的品牌创新。群星代言成功展示了七匹狼所倡导的“男人不只一面”,这几位最具象征意义的影帝在荧幕上演绎了经典的男人形象,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与七匹狼的品牌内涵不谋而合,使消费者对七匹狼的价值理念产生更深层的共鸣。

无独有偶,百事可乐的全明星战略,从欧洲到亚洲,从美国到中国,消费者经常能看到当红的明星出现在百事可乐的广告里,畅饮着百事可乐;玉兰油在某一款产品中也启用了林志玲和小S双天后代言。

通过群明星策略,制造了强劲的品牌势能,群明星犹如威力巨大的营销核武器,一经投放便效果非凡 。

“群创意”打破营销的单向传播

营销群时代,不仅表现在群品牌、群代言和群卖点,更表现在营销广告人最为重视的大创意、群创意。有人说,这是一个靠创意过活的年代。过去,某一句广告语反复传播就能对观众形成有效认知;如今,构建立体的传播渠道,需要多层次的广告组合。集群的广告创意无疑是营销最强的核武器。

方正金融集群的广告创意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广告表现出不同的人对于财富的期待、梦想和信念,无论是夫妻、祖孙、投资者和创业者,还是其他的社会角色,对于梦想和信念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温情亲和的品牌策略和“方正金融,正在你身边”的广告语,在创意群中得到了不断的诠释和升华,在广告语的一次次重复中方正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展现了方正金融人文关怀的品牌内涵。

持续推出的系列创意广告是一针针的强心剂,在消费者将要淡忘品牌的时候,有效地深化了消费者对方正金融的记忆。在金融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方正依靠群创意策略创造出不同的服务体验,成为市场出奇制胜的关键。

群品牌、群代言、群卖点和群创意带来了营销的新一轮蜕变,似乎营销已经进入了一个集群的时代。是什么带动了营销进入群时代?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信息爆炸化。如今,信息进入爆炸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涌现,消费者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迫使企业不得不以更多样化的产品和卖点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

2.媒体多样化。广告投放的媒介从最初单一的报纸,到图文声音一体化的电视,再到网络的风行,多样化的媒体的出现促进了营销方式的创新。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信息更加透明丰富。微博以良好的互动形式和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一经开发问世便建立了广泛的受众基础。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增至1.95亿,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达到40.2%。微博的盛行催生了营销方式的创新,每一个网民都成为潜在的营销对象,有利于群策略更为良好的发挥。

3.注意力分散化。随着信息的爆发和媒体的复杂化,消费者注意力被分散,品牌营销不再像以前一样简单,品牌要想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突出变成了一件难事,迫使企业使用群策略进行新一轮的营销。

那么,群营销效率如何?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在群营销的时代,具有实力的大品牌以“集群化”策略制造势能,不断塑造着品牌影响力。犹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经发出,便能引起一轮大爆炸。这得益于它们持久的资本积累和经验积累,得益于它们有发起群营销的实力。

而众多中小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或创业阶段,进行豪赌式的群营销无疑是增加企业资金压力,尖刀突围才是目前的发展之道。另一方面,随着信息量的猛增,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改变,当消费者对群策略疲倦时,群策略某一天也会失效。

(赵强:中国首届十大营销策划人、赵强冠军赢销顾问机构创始人。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http://zhaoqiang.cmmo.cn)

时间管理法则时代光华 篇4

陈安之:各位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大家晚上好!听说掌声越大声,成功速度越快,掌声最热烈,赚钱速度越快。感谢各位的支持,主办单位刘景斓老师邀请我在08年即将来临之前,给大家做一个快速达成目标的激励。各位07年感觉自己还蛮不错的,希望08年自己的人生有几何性爆炸性成长的举手。教大家一个达成目标的方法,17一18岁设立了十个目标,18岁实零个目标,19岁再次设立十个目标,20岁我再次设立了十个目标,到了21岁达成零,后来在21岁遇到启蒙老师安东尼罗宾学习了达成目标的方法,我的目标98%以上都兑现了。把这个方法分享给现场各位伙伴,听说你们的兴奋度,效果越好,最热烈的掌声。今天晚上讲一个重点,进行体验式的活动,潜力,人的潜能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无限,希望把自己的功能激发到无限大,右边写上行动,成功需要行动,再好的想法不如一次的行动,每当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结果,所以写结果这两个字,然后写信念,依照这个公式,一个人所产生的潜力、采取行动、产生的结果,是由什么造成的?信念。陈老师以前相信我太年轻了,当我相信太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潜能激发少,我不会全力以赴的行动,因为我没有全力以赴的行动,得到的结果不是好的,得出你看你自己太年轻了,我的老师告诉你,年轻就是力量,别人太老了,走不动,你这么有活力,年轻就是力量,我发挥更好的潜能,得到结果好的,年轻果然是力量我只有高中毕业,我相信学历不够,每次面试时候是高中毕业,我学历不够,面试的畏缩,果然学历不够,安东老师告诉我学历很重要,学历是学习的能力,我们有学历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当我相信学习的能力比那张纸还重要的时候,我的潜能发挥了出来,学习的能力比那张纸更重要。陈老师从一个端盘子的副到成功学的专家,就是以后我在19年前,彻底改变我内心信念和想法,今天晚上在跨年前,做这样一个体验。请全场伙伴起立,体验怎么样改变信念?配合度越高,改变速度越大,收获越大,就发挥发现奇迹,请所有人把右手举平,数到三,手腰可以转,两脚原地不动,请转回来,手放下,每当转到某一个地方,再也转 不动了,请闭上眼睛,想象手举到刚才的位置,想象腰手开始转,现在想象转的距离,比第一次远两倍以上,想到这个画面,点头确认,深呼吸一口气,慢慢吐气,现在还纯想象,想象右手可以转一圈半,想到这个画面,再次点头确认,再次把右手举起来,数到三的时候,向后转,转多远,手放下,第二次转的距离有比第一次远的请举手。给自己最热烈的掌声,人是一样的,潜能是一样的,行动是一样的,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你相信的不一样。所以接下来的十分钟,把这个想象力发挥更大,闭上眼睛,用力深呼吸,再来一次吸气,嘴巴吐气,在场伙伴希不希望下定决心,让自己08年从过去几十年,成功十倍以上,有这样确认的人,点头确认,人没有达成目标,往往相信太年轻,经验不够,没有学历,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有家庭负担,有负债,种种理由都是事实,成功者视为借口,如果人生要起飞,较排除借口,过去自我受限导致了多少机会和财富,导致情绪受到什么的波动,过去时间管理不好,说服力不够,行动力不够强,这些负面的想法,在过去有没有产生巨大的负担,如果把这个负担继续保留下来,然后延续到2008年,2008年看起来跟过去一样,所以不要把负面带到未来,今天晚上把这个负担彻底清干净,眼睛闭起来,深呼吸,吐气,想象人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美好,自信心提升,呼吸,嘴巴慢慢吐气,变成十倍以上,脸上会发现什么表情,继续想象这个画面,请问自己08年最达成哪一个目标,想到的话,点头确认,确认的话,右手大拇指动一下,我放音乐,你就用力喊Yes。2008年一定会更好,继续喊叫YES。再次用力深呼吸一口气,嘴巴吐气,最后吸气,嘴巴吐气,非常好,相信自己2008年目标一定会实现的,每当呼吸的时候,能量就倍

增,行动力就变强,自信心就提升,奇迹就会发生在你的面前。同意的话,右手大拇指动一下,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拥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付出了多少。一个人成功不在于赚多少财富,而是让社会上每个人变得快乐和富有,如果有一天因为你的存在,照亮无数人的生命,这种感觉是不是你想要的,是的话,说YES,地球上60亿人口,12月31日11:34分,我们聚集在首都北京,把握今天,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我今天站在这个舞台上,是因为在十几年前,我立了一个使命,我用一辈子时间帮助全世界华人学习成功的方法,让每一个人得到提升,让家庭得到幸福,帮助国家创造更好的优质服务和价值,这是我一辈子的使命,今天学习型中国连续办了八年,我非常感动,第一年时间我出席这样的年会,再第八年的时候,中国即将迎来奥运,我再次来到北京跟大家聚在一起,我们所有激情力量、感恩的力量,爱的出发点,优质的产品服务,让每一个企业美好的理念服务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过上自己想要自己的生活,整个社会团结起来向更好的方向前进。想象你拥抱全球63亿人口,自己成功很好,但是能够帮助别人,在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比改变别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多年连安东尼罗宾改变我的人生,多年后帮助很多人拥有了自信,获得了成功,每一个人的力量,每一家公司的团结,让中国在08年成为有史以来最棒的一年,奥运即将在北京发生,我深深希望中国选手在奥运会得到全世界最多枚的金牌,所有奥运选手在运动场体现,我们企业做出更好的产品,帮助中国人。现在想象拥抱中国13亿人口,愿意为中国人做什么事情,愿意为家人做什么事情,为公司员工做什么事情,从身边的人做起,创造美好生活的家庭,建立有序发展的公司,让我们成为社会上最伟大奉献的人。陈老师,忠诚的祝福愿天下每一件最美好的事情都发生在你和你家人的身上,等一下倒数计时的时候,一定会有奇迹出现,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迈向2008年。你们的成功,我陈安之的责任,我的成功是靠大家,谢谢各位!在这个时刻,衷心感谢刘景斓老师,感谢你们一辈子,谢谢!

十大黄金管理法则 篇5

NLP导读:职场上有许多前人总结的黄金管理法则,时至今日,我们丰富并发展这些法则,让我们的管理更加畅通和高效。身为一个管理者,你要懂这十大黄金管理法则,需要去了解运用;身为一个工作者,须学习以装备自己让自己更加完善。

“一分钟目标”,就是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随时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都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这样不仅便于每个人明确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而且还可以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业绩。

一、木桶法则: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多盛水(提高水桶的整体效应),需要的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长度,而是下工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些木板,这就是管理上有名的“木桶”法则。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要提高企业的效益,就必须狠抓薄弱环节,否则单位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而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

二、“一分钟”管理法则: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内容包括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具体地说:

1、“一分钟目标”,就是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随时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都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这样不仅便于每个人明确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而且还可以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业绩;

2、“一分钟赞美”,就是领导要花费不长的时间,及时对员工的业绩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员工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起到一种激励和鞭策作用,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不断向完美的方向发展;

3、“一分钟惩罚”,是指对于应该做好但却没有做好的事情,领导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及时批评,指出其错误,然后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不满的是他此时此地的工作。这样可使做错事的人乐于接受批评,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避免类似错误的再度发生。

三、“热炉”法则:“热炉”法则不仅形象地阐述了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而且活灵活现地描述了惩处所需掌握的原则:

(1)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这就是惩处的警告性原则。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

(2)每当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火灼伤,这就是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

(3)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这就是惩处的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4)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这就是规章制度的公平性原则。

四、“金鱼缸”法则:金鱼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里面的情况都一清二楚,这就是管理上的“金鱼缸”法则。“金鱼缸”法则运用到管理中,就是要求领导者必须增加规章制度和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有了透明度,领导者的行为就会置于员工的监督之下,就会有效地防止领导者滥用权力,从而强化领导者的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员工在履行监督义务的同时,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得到极大的提升,而敬业、爱岗和创新的精神也必将得到升华。

五、“南风”法则:“南风”法则也称“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吹得人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温暖如春,随之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最终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柔性胜于刚性。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员工,以员工为本,多点“人情味”,少点官架子,尽力解决员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员工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六、“刺猬”法则:“刺猬”法则讲的是: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又不致于被扎。“刺猬”法则就是管理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心理学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就应该与员工保持亲密关系,这样做可以获得他们的尊重。与员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仅可以避免员工之间的嫉妒和紧张,而且可以减少他们的恭维、奉承、行贿等行为,防止与员工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事实上,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给人的是“距离美”的感觉,管理上也是如此。一个原本很受员工敬佩的领导者,往往由于与员工“亲密无间”,就会使自己的缺点显露无遗,结果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严肃性,不利于对其更进一步的管理。

另外,“刺猬”法则还启示我们,彼此间的亲密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之间,尽管每个人都有其特点和个性,但各自为战在工作中却是不可取的,“独木难成林”、众人划桨开大船就是这个道理。线务局的工作千头万绪,各位局领导、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各区域局、各部室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立足本岗、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分工不分家、补台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切实形成合力、发挥团队作用。

七、“青蛙原理”:关于“问题管理”有个著名的“青蛙原理”,说的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扔进沸水中,青蛙肯定会马上跳出来。但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入冷水中逐渐加温,青蛙则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跳出去的能力,直至被热水烫死。这个原理是用来形容企业中存在的两种性质的问题,即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人们对显性问题的反应就如同青蛙对沸水的反应一样,会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地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而隐性问题由于自身的隐匿性,不易被发现,往往是等到发现时,已经对企业酿成了严重的损失。

这就启示我们,很多线路障碍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日积月累的结果,有客观的,但是也有主观的,跟我们的部分线务员在巡回或随工配合中的麻痹大意有关,听任一些小问题长期自由发展,最终酿成了影响线路通畅的大祸。“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潜在的问题,而不是等小问题变大了、危机降临了再临时抱佛脚。

八、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小渔村的渔民靠到深海捕捉沙丁鱼(一种比较懒的鱼)为生。但由于捕鱼点距离陆地比较远,渔民捕的鱼运回渔村时,往往死掉大半,很难卖出好价钱。只有一个渔翁,他运回陆地的鱼,都是活的,总能卖出好价钱,但是他从来不让人看他的鱼舱。直到他死后,好奇的村民才发现,原来他的鱼舱里总是放着一条鲶鱼。

由于鲶鱼是以捕食沙丁鱼为生,所以鲶鱼在鱼舱里会不停地追逐沙丁鱼,结果一些老弱的沙丁鱼被吃掉,但其他的沙丁鱼由于总在不停游动,所以都活着到岸。而其他渔船所捕的沙丁鱼静止不动,结果一大半都会死掉。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一个企业缺少活力与竞争意识,没有生存的压力,就如同“沙丁鱼”一样,在“鱼舱”里混吃混喝,必然会被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一个员工也是如此,长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必然会成为时代的弃儿。

九、“走动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属于最典型的柔性管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层要经常深入到基层和员工群众中去,体察民意、了解实情,与员工打成一片,从而增强领导层的亲和力和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自信心,起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理想效果。“走动式”管理启示我们:一个整天忙忙碌碌、足不出户的领导决不是好领导,而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只有削掉“椅子背儿”,从办公室中解放出来、深入基层与员工群众中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二八法则: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部分财富流向小部分人一边;某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比较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帕累托的研究结果是: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习惯上,80/20讨论的是顶端的80%而非底部的20%。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 后人对于帕累托的这项发现进行了不同的命名,例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二八原理、28法则、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等。

职场时间管理的8条黄金法则 篇6

多数人的一天都是浑浑噩噩的。到了晚上合眼之前,试着回想一下今天都干了些什么,很多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又似乎没做什么重要的事。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做事要有计划,于是,我们试着早起将当日计划写得满满当当。然而如果每天都需要如此严谨地对待工作和生活,怕是多数人都坚持不下来,况且列计划本就是个很耗时间的事情,它将你本就不多的闲暇时间又挖走了一块。意志力是个稀缺资源,用力过猛往往适得其反。

高效建议:要摆脱“混日子”的状态,就要试着将每日的任务列出。这是不是会很花时间?不,你只需把当日重点要完成的任务条目式地列在某张便签上即可。就一两分钟时间,无需事无巨细,也无需作额外的标记和说明,且随时可以增添,完成一件则划掉一件。千万别小看这一步,它会清晰地告诉你一天内究竟干了多少事,有没有虚度。

寻找高效时段

我们的大脑活跃程度和精力的聚焦程度在每天的不同时段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反对千篇 一律的早睡早起习惯的养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效时间段,有的人是清晨,有的人是夜晚,还有的是中午或下午。你应该先找出自己的高效时间段,这很容易,将同一任务放在不同时间段简单测试下就能知晓。

高效建议:明确了自己的高效时间段以后,尽量试着把每日最烧脑或最希望完美收尾的任务放到这一时间段来完成,以保证脑力的高效利用。

远离“噪音”干扰

在日常的工作进行时中,明明工作任务尚未完成,为何你总是会忍不住刷刷微博,看看微信群,翻翻朋友圈?作为一个有好奇心的正常人类,我们很难对“叮咚”的声音充耳不闻,我们很难对闪着小光点的黑屏手机视而不见,我们有红点强迫症,我们有信息恐慌。这都没有问题,因为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但这种即时获取的快乐很容易刺激你的多巴胺的分泌,让你无法停止。接下来这幕你就很熟悉,不知不觉过了两个小时,除了得到些明星八卦外,啥也没干成。

高效建议:有很多朋友在写作时旁边都是不放手机的,为什么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写作是利用整块时间做事的典型。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保持专注,避免好不容易聚拢的思绪被突然扯断,要知道许多灵感走了是不会回来的。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

除去每天用来处理重要任务的大块时间外,我们还拥有许多被割裂开来的碎片时间。

它们就犹如做完衣服剩下的下脚料一样,已经无法再用来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于是,经常被弃之如敝履,比如等人的10分钟,下班前等着打卡的5分钟等。这些下脚料并非全无用处,我们有一些大块时间才能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有一些只需碎片时间就能完成的小任务,例如认真读一篇“请辩”的文章。

高效建议: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碎片化的事,例如你可以利用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厕所内的时间,或是在每项任务之间的间隙,来完成一些碎片任务,例如碎片阅读等,这样就能将时间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遵循20比80定律

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天天都在处理这些事情,那表示你的时间管理并不理想。成功者花最多时间在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上,然而一般人都是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高效建议:将要做的事情根据优先程度分先后顺序。80%的事情只需要20%的努力。而20%的事情是值得做的,应当享有优先权。因此要善于区分这20%的有价值的事情,然后根据价值大小,分配时间。

降低切换频率

很多人喜欢在某个时间段同时干两件事,这无可厚非,数量不多的多线程处理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易如反掌。但部分人有个很坏的习惯,他们喜欢频繁切换。比如手边放着两本书,先翻开A书看一点,再翻开B书看一点,回头再看点A书,再看点B书……如此循环往复,频繁切换,他们的头就像摇头电扇一般,一直处于转来转去中。频繁切换的最大坏处在于隐性损耗。试着回忆在你专心工作之时,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当你半小时后重新回到电脑前,普通人至少需要5分钟时间的整理才能将脑细胞的触点恢复到之前的活跃状态,这5分钟就是损耗,切换越频繁,损耗就越大。

高效建议:欲速则不达,尤其在对珍贵的整块时间进行利用之时,与其让切换间隙的损耗白白流失,不如集中力量将一件事做到完美。

明确任务目的

由于人是天生的多线程动物,因此,我们在处理任务时常常会“跑偏”。比如找几个朋友谈点事情,明明主题是合作推广一个新产品,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家长里短,最后在时间紧迫的状况下只拿出了一个四不像的方案草草收尾。这种事情非常常见,并不是朋友之间只能聊工作,不能谈感情,但现实情况是,通常只要有一个人提到某项八卦或生活琐事,就容易引爆一个持久的话题,毕竟这些可比工作精彩有趣得多。

高效建议:每个人都必须明白当下的主次,我来这里做什么,当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完全可以多线程处理问题,但必须时刻保持界限,当完成了主要任务之后,只要有剩余时间,想聊多久都没问题。

挤挤再挤挤

时间的高效利用来源于有效管理,而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原材料。既然原材料的总量不可增加,调整不同任务之间的时间分配就变得非常关键。很多重要任务不仅需要工作效率,大量的时间基数也必不可少。当我们在准备工作的时候,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分出这份精力。我的时间早已满满当当,身兼数职的我如何再分身出另一个我?但是只要你有心,依然可以把时间“造”出来。首先你可以用上下班的时间,进行工作的梳理、安排,接着午休的时间也可以抽出一部分,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晚上睡前也可以抽出半小时对今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这样你会发现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效率会很高。

物联网时代的CIO生存法则 篇7

专家认为, IBM智慧地球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中, 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仓库物品等各种物体中, 并且被普遍连接, 形成所谓“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 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

概念的提出只是第一步, IBM真正的意图是推出其各种“智慧”解决方案, 包括智慧能源系统、智慧金融和保险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智慧零售系统、智慧食品系统、智慧医疗保健系统等。在此基础上, 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达到“智慧”状态, 极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以应对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 从而打造一个智慧地球和智慧企业。

IBM智慧地球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就是现在十分流行、业界热捧的“物联网”。目前, 物联网领域已经上升到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关注物联网战略的发展, 掀起了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刚刚成立的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也在“两会”期间召开, 这标志着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CIO该如何正确认识物联网?

身处新技术的变革大时代, 企业及作为企业IT技术主管的CIO应如何正确认识物联网, 并意识到物联网对推动未来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物联网是一个先进、综合、复杂的网络系统, 它利用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技术, 为每一件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代码, 并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 达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身份识别与“透明”管理, 从而构建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 ”。

物联网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 即利用RFID (射频识别) 、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RFID、传感器是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工具;二是可靠传递, 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 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 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其实, 时下物联网在我国也并不是个“新鲜事物”, 现在不少行业领域都显露出一些物联网的雏形应用来。目前, 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节能减排、交通监管、供应物流等领域, 如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电子病历、航空登机等都内置RFID芯片, 而高速公路上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也使用了RFID技术。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 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目前物联网受到业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引发了一波产业热潮。2010年预计会有更多的城市、企业开始布局, 市场规模将有大幅度增长。

专家预计, 就全国范围来看, 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及关联市场。专家预测, 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左右, 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到2015年, 物体互联;2015到2020年, 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 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物联网被许多企业专家称为“一个未探明储量的金矿”, 正孕育企业管理变革、信息革命的全新契机, “钱”景远大。可以设想, 在企业生产、供应、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与要素设置电子标签读取装置, 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将其连接起来, 那么, 每个企业要素及营运单元甚至整个企业组织力量都将处于全信息、全数字化、全智能状态。因此,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 在不远的未来将对现有国内行业企业营运系统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将会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经营体验和管理变革。

比如, 今天企业物流运输过程中, 仍然有很多环节需要人工获取物流信息, 然而应用物联网技术, 会让这些环节完全变成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如果企业等到物联网应用普及后, 仍然使用原始的人工模式, 那他们就会在信息获取速度方面被远抛在后面, 进而在决策、市场竞争等后续环节落后于竞争对手。

CIO如何为物联网做好长远规划?

物联网时代已不远了。CIO是否已准备好, 洞悉未来先人一步, 提前布局, 培植物联网业务, 并使之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强劲业务增长点?

目前, 物联网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刚刚起步, 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 CIO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 把建设物联网迅速上升为企业战略, 抢占先机。可以说, 包括物联网等在内的IT创新、新技术的引进, 不仅给了企业发展的机会, 也同样给CIO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新机遇。作为IT创新、新技术的推进者, CIO需要对物联网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作一番全面统筹科学的思考、评估和规划。而未来在引进物联网、推进物联网建设的过程中, CIO应如何未雨绸缪, 遵循怎样的推进步伐和建设原则?推广应用、建设物联网, CIO需要统筹考虑以下几大事项:

描绘物联网美好的蓝图与前景, 让企业决策层有信心。企业高层的支持是今后成功推广物联网的先决条件, 但关键要确保每个高层都能理解CIO所要推广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与意义。CIO在向企业高层提供的物联网建设报告中要有明确的IT创新成果的利益表。利益是企业高层最关心的问题, CIO应向高层明确地提出并分析利益所在, 描绘物联网美好的“钱景”。比如, 说物联网将来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加快营运速度, 增加多少百分比的收入, 时刻保持企业在市场领先的地位。

寻求更多支持同盟, 取得所在企业的高级管理层, 包括有重大影响力的CEO、CFO、CMO、CHO的支持。CIO在向企业决策层介绍物联网IT创新项目之前, 要建立起自己的“盟军”, 将推动IT创新的力量集中起来, 以获取企业内外部最广泛的支持, 这种支持来自企业各个高管对物联网IT创新管理的潜在成本以及风险的理解与支持。

CIO引进推广物联网, 需要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性, 积极应对绸缪, 防范风险。由于物联网是全新IT创新, 必然会存在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发生, 可能会发生企业成本增加以及创新失败的风险。因此CIO必须要做详尽的引进物联网后进行IT整合、创新所带来的各种冲击与影响的分析, 目的就是要界定创新项目所带来的各种正负面的衍生物, 努力防止因物联网的推广创新, 对企业其它方面产生的影响, 而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 以防患于未然。如有必要, 可以聘请第三方IT管理顾问机构协助。

CIO要知己知彼, 深入了解企业, 掌控企业经营发展所处的阶状况, 评估企业哪些产品、流程符合物联网组织的需求, 加紧各项准备应对。CIO要努力了解、掌握企业的业务结构, 判断企业急需哪些方面的信息数据, 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 这些技术是否与物联网有关, 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现阶段的情况, 做好技术规划, 为企业未来的物联网应用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和应用环境, 尤其是在数据挖掘、商业智能方面, 更要做好功课, 对数据采集分析进行建模, 为物联网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然后, CIO要做好IT预算, 确保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管理系统, 并保证今后的项目开展有充足的经费来源。这些都是为当远期的技术愿景变为现实的时候, 企业的IT基础架构就能够随时准备应对新的系统, 保证将来的运行不至于让企业信息系统手忙脚乱。

CIO需要掌握重要心理学的知识, 时刻关注物联网对企业文化和IT员工行为的影响, 协调IT团队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物联网是一个全新复杂的IT技术, 让IT员工尤其是新职员都会有某种茫然、畏惧的心理, 因此CIO要做好宣传工作, 给IT员工打打预防针, 鼓足干劲, 告知今后企业IT建设大体方向, 有条件、前景好的企业还可制定5~10年的激励机制, 为将来物联网的应用打下思想组织基础。

CIO也要认真审视自己在物联网时代的地位、作用和应变之道, 为将来职业作好准备。对于一个CIO而言, 物联网的应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或许他们在一个企业的任期可能不长, 然而从他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 无论他们未来在哪个企业, 只要他还从事信息化工作, 就一定要以IT领导者的角色去面对物联网的应用趋势。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当今天每一个企业都在思考物联网, 甚至为它做好准备时, CIO无论换了多少个企业, 也都处在为物联网做准备的过程中, 而积极思考自己在物联网时代的地位、作用并谋划应对之策, 才是正道。

CIO如何认识物联网的瓶颈与挑战?

只是新噱头, 还是新机会?“物联网离我们还遥远呢, 技术条件还不成熟。”或许, 如今仍有许多CIO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声音, 以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的确, 我们也必须全面辩证看待物联网。物联网全新概念确实困扰着如今的CIO、技术主管, 因为除了引入的技术门坎更高之外, 到底要不要引入、以及何时开始引入、实效如何评估等都是个难题。因此CIO也不能过于乐观, 过于看好物联网, 毕竟物联网是一个全新事物, 问题与挑战仍然不少, 不能盲目地一头扎进物联网的概念炒作, 而偏弃其他正事。对物联网目前的问题与今后的挑战, CIO应有一个全面理性的正视与判断。

一是标准体系尚难健全。目前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可大体分为基础标准、应用标准和编码标准三个部分。由于目前在基础标准方面功底薄弱, 物联网信息模式尚难大规模建立, 操作难度很大, 所以国内企业不可能立即全面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这给企业推广应用物联网造成较大困难。

二是成本费用将成为制约企业物联网普及的瓶颈。实现物物相联, 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 并需安装众多读取和识别设备以及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目前这必然导致相关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与物品成本的上升, 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 企业物联网发展将受到制约。

三是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从目前国内产业发展水平而言, 物联网仍存在较大的技术瓶颈, 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尚难产业化, 而国内RFID多以低频为主, 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 影响了物联网的高效应用。

四是物联网今后所涉及的三大网商的网络结构、技术标准、通信协议各行其道, 不尽相同, 其间存在着尚难于兼容、难于自由无缝接入的问题。因此, 各类层次通信协议标准如何统一是一个较长的融合过程, 也给目前物联网的快速普及造成一定的障碍。

消费链时代的经营法则 篇8

报纸和快餐,是否存在着消费关联?前者属传媒产业,后者是餐饮小吃,是完全不搭界的两类产品,似乎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但是,澳大利亚的一位创业者,就将报纸印刷在了快餐的包装纸上,由此引发了一场媒体的消费革命。在他看来,买一份快餐。并且随手阅读快餐包装纸上的新闻,将成为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就这样,报纸和快餐。原本毫无关联的两类产品联系在一起了。

在此之前,当我们站在企业角度来看,产品大多是彼此独立的,但是,当我们站在企业之外的、顾客的生活方式角度来看,它们却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市场消费联系,组成了产品和产品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的彼此制约关系,并构造了奇妙的消费链。这决定了未来商业的一个要点:与其苦苦寻找目标顾客,不如找出顾客的生活方式。

从产业链到消费链

一直以来,经营管理都被视为一个直线型的生产过程,一端代表着(企业内部)产品,另一端代表着(企业外部)顾客。只要生产出好产品,顾客自然会踊跃购买,它隐藏着这样一种管理逻辑,即“产品决定顾客”。

很快地,企业就发现了其中的荒谬。至少,当下的企业,已经开始懂得了一个基本道理:顾客对于好产品的认知,比产品本身更重要,它意味着“品牌”比“产品”更重要。这睹合了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链”观点: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它代表了更进一步的管理认知是,产品不再是独立的,而是系统的,它们会围绕一种产业,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产业链”。

显然,产业链的管理认知,相比过去的企业个体的“独立产品”认知,已经是一个显著的管理进步。但事实上,还存在着一种企业个体或产业链之外的消费认知。它是一条隐性的“消费链”,将原本不相干的产品,串联了起来,构成了一道新的消费风景线。

当一个顾客说。我准备买一辆SUV汽车,用来爬山和休闲时,它代表着一系列的隐性消费要求:首先,它意味着小巧“随身听”产品的出现,它是野趣休闲生活的必须;其次,它意味着“加油站”的配套服务出现,否则SUV寸步难行:其三,它意味着“方便餐饮”出现,否则,野营生活将无以为继……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说出许多相关的产品来。也就是说,购买一辆SUV汽车,会引发一连串的消费行为,并且将“随身听、加油站、方便面”等等原本不相干的产业或产品,串联在一起,直至构成我们今天熟知的“旅游业”。

问题是:它们是怎样被排列组合起来的?毫无疑问,它们不是被企业,而是被消费者排列组合起来的。显然,它是只有站在“顾客”的角度,才可能发生的消费关联,不可能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发生的消费关联,换言之,“随身听”和“加油站”,从企业或产品的角度来说,永远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不相干产品,但是,它们却在SUV汽车的带领下,换言之,也就是顾客生活方式的引领下,走到了同一个消费世界的屋檐下。

产业链或价值链的说法,虽然已经能够摆脱企业个体的、单独竞争的狭隘观念,但是,它依旧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消费认知,代表着企业试图通过资源整合、进而试图控制顾客消费活动的传统看法。而消费链的说法代表着一种新看法:在一个全新的You时代,企业的产品,再也不能统治顾客的消费世界了,取而代之的是,顾客开始统治自己的消费世界,并由此统治了企业的产品。通俗点说,当产品不符合当下的顾客的生活方式时,所谓的企业单方面定义的好产品,其实就是顾客眼里的垃圾产品。这不仅仅颠覆了企业个体单独竞争的看法,同时,也颠覆了产业链或价值链的看法,因为,从顾客消费的角度来看,从来不存在独立产品或产业分类的说法,它们只会围绕着顾客的生活方式,重新进行组合和排列。

生活方式打造消费链

那么,消费链是基于什么因素而发生的呢?也就是说,不同产品、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究竟是怎样构成一种新型的消费链的呢?

当一个顾客对商家说,你的皮包很不错,可惜,它不配套我的衣服!至少,这证明了两个商业事实,第一,曾经毫不相干的“皮包是皮包,衣服是衣服”的旧产业观念,被彻底颠覆了;第二,卖皮包的企业忽然意识到,它的产品是否畅销,还受制于卖衣服的企业——这就是消费链存在的实证。虽然,大部分的厂商的确搞不懂其商业实质。

其实消费链并非难以琢磨,而是有规律的——那就是顾客的“生活方式”。当你认为顾客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难以琢磨时,请尝试着寻找一下生活方式吧;当你看不见顾客的消费需求时,它十有八九就隐藏在生活方式里。

比方说我们去观察市场中的一个人。他可能会去吃麦当劳、看电影、再买包雪茄……这一连串的商品原本是毫无关联的,它们是怎样串起来的呢?对了,就是市场!它代表着这样一个看法:“顾客是一个独立的运行系统”!也就是说,当顾客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运行时,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串联起大量不相干的产品来。

消费链由此产生。它是一种由顾客自由选择的模式,如同散落的一地珍珠,被生活方式连接成串。也就是说,市场并不是由企业或产品所统治的,它深受顾客生活方式的左右。而过去,我们总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借口,无情地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利,并且,总是自作聪明地替消费者做主,企图以工业企业的“标准化产品”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无缺陷产业链来“满足顾客”——这是多么笨拙!

而生活方式正在打造消费链,其关键在于归还消费者的选择权。它至少发生在两个层面上。

第一,对于企业个体来说,它意味着将不再是提供完整产品,而是要提供生活方式的元素,其实质,就是将生活方式的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例如“自由行”这种旅游产品,表面看来是一个有着极大缺陷的产品,因为它是如此“不负责任”,竟然让游客自行组合和游览。但恰恰是传统意义上的“缺陷”,构造了它的“长处”,因为它将消费者的选择权,重新交还给消费者手中!就如同耐克公司一样,当它将一双完整的鞋子,拆分成鞋子的散件时,它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恰好相反,它意味着耐克公司,将选择权交给了消费者,它意味着企业开始尊重顾客的生活方式。

第二,将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意味着未来的企业,必须基于生活方式,重新定义竞争者,重新定义合作者,否则,企业不仅找不到合作者,而且找不到产品不畅销的制约性因素。

例如“微波炉”和“净菜”,它们原本一个是家电产业,一个是蔬菜产业,但是,它

们却构成了彼此支撑的消费链。如果没有微波炉的支持,净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样的。没有净菜的支持,微波炉的市场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顾客意义上的消费链……显然,一种消费链的存在,不仅重新定义了竞争者,更是重新定义了合作者。

确实。在产业链的视角下,同行是冤家,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者,但是,在消费链的视角下,非同行完全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甚至是反过来,完全可能成为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而这一切奥妙,都源于消费链,确切地说,源于生活方式。

你看,当琳琅满目的产品,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之后,顾客会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进行产品的配置和组合,它的实质,就是允许顾客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企业的竞争者与合作者。确实,你再也不能想当然认为,冰箱产品的竞争者与合作者,就是发生在同行之间了,当一只厨房冰箱和客厅冰箱之间,发生激烈的市场冲突、甚至是彼此争夺市场份额时,它意味着“厨房生活方式”和“客厅生活方式”之间,发生了市场冲突,并且直接影响了其它产品之间的竞争。

消费链改变营销规则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当新型的消费链出现后,它必将颠覆一系列的传统营销规则,至少,它意味着传统的以产品或品质为中心的理念,被彻底颠覆了。

首先,在一种新型的消费链中,重要的不再是品质,而是在于次序。

我并不喜欢嚼口香糖,但是,我却在去超市时买了口香糖,原因无它,只是因为它摆在了收银台的出口处。假如它是摆在货架的深处,我是绝对不会跑过去买的。确实,在“YOU时代”,(产品)排列组合的权力,从原先的企业手里,转移到了消费者的手里。当大部分的产品被摆在网络上时,“网络”就成为了一个“大超市”,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新的产品的次序排列。

而在一个“产品的时代”里,几乎是缺乏次序概念,只有品质高低、或者品牌好坏的。质量、功能、服务等等;它们是消费者购物的主要依据,当消费者跑到一家超市,指名道姓要买某个产品时,品牌(品质)几乎成为了消费者的唯一指路的路标。

但是,在一个“生活方式”的消费世界里,它是次序的——当你把不同产品摆在一起时,它们存在着一种秩序,当你任意地排列组合它们时,有可能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个“秩序”不是企业内部的,而是企业外部的,不是产品的,而是生活方式的。只有在一个生活方式的消费世界里,才会出现“秩序”的意义,它意味着消费不再与产品品质直接挂钩,而是开始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重新分配消费市场,并且。因此而颠覆了传统品牌产品曾经所统治的商业世界。

其次,在一种消费链中,重要的不是产品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而是顾客与顾客之间的彼此互动。

当一位时髦的小姐。打定了主意要买一款时装时,她却在一大群小姐妹的忽悠下,突然改变主意而选择了另一款时装——这绝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当下的生活常态。事实上,是那一群小姐妹做了你的主,那么,“小姐妹”是什么?只有一种恰当的解释:她们是生活方式的一群创造者和簇拥者,她们影响、甚至改变了消费。现在,你还敢说“我的消费我做主”吗?!

这颠覆了传统的“产品决定顾客”的说法。所谓的好品质、坏品质,只取决于它在一种生活方式中的位置——假如它的品质再好,却无法匹配相应的生活方式,那么。它就是优秀品质的垃圾产品,因此,消费者所说的“我喜欢/我不喜欢”,绝对不代表着以往的、传统的、深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而是只代表着这样一种新的管理逻辑:找到了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就找到了消费者“喜欢/不喜欢”的原因。

确实,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顾客的消费认知,非常不可靠,其实,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一群“盲流”——他们在各种产品、各个品牌之间,快速地跳来跳去,远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专一和忠诚。他们只受到生活方式的影响,而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是在顾客和顾客之间发生的,也就是说,顾客之间的彼此影响,才代表着真实的市场影响,也就是说,它是消费者之间传播,而不是企业对顾客的广告宣传。

可以肯定,那些说不清楚产品代表着何种生活方式的所谓好产品,一定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市场上乱闯乱撞。苛刻点说,当管理者怒斥营销人员无能时,他必须注意到他的危险:假如不能够首先定义产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那么,强硬地要求营销人员推销产品,相当于“主动地”引起顾客反感!

编辑 白 勇

上一篇:超市打工社会实践下一篇: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飞机发动机火警信号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