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管理(共12篇)
闲暇时间管理 篇1
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发展型活动,也有娱乐型活动,还有虚度型活动(如“呆坐”等),表现出多元化特点。以下将结合当前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66.7%的同学能够合理利用电脑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更轻松快乐。剩余的那部分同学中,有12.5%的同学喜欢成天看电影,有14.3%的同学沉迷游戏,有6.5%的同学花大量时间聊天等。大学生闲暇时间主要是上网、睡觉、学习和逛街等,运动、社会活动和兼职相对较少。大学生对自己闲暇时间安排的非常满意的仅占7%,45%的大学生表示一般。仍有4%的表示很不满意,18.5%的不满意。
高校应将大学生闲暇文明建设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闲暇教育与管理,并将其作为道德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力开源,正确引导,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的享受和发展需要,既要有高雅的、理性化的活动,也要有通俗、娱乐和普及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受益”、“得道”。同时要注重发挥大学生在建设闲暇文明中的作用,引导他们自我教育。
二、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意识和科学休闲观
正确的休闲意识是搞好休闲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关键,休闲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意识到休闲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提升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明确自我休闲意识的意义以及正确理解工作、学习及休闲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休闲”与“游手好闲”、“玩物丧志”等同是一种误解,是把休闲的价值完全给抹杀了,休闲不是一般的消遣、娱乐和休养,而是为了恢复身心健康,重新创造生活的一种活动。
让学生了解到科学休闲观,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必要性。要使学生在进行休闲生活方式选择时,懂得选择符合自己价值和社会价值观的休闲方式,以真正发挥休闲活动对大学生正面的促进作用。
2、培养时间观念,学习时间管理
现在既然因为社会活动可以增强身心健康,闲暇教育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们获得的指导普遍比较少。对某一个个体来说,这个大学生如果是为了放松自己,那么他完全有能力去判断他是该下棋还是该去打球,但如果他是为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闲暇教育的组织者更应该鼓励一名球场上的健将登上平常他可能比较发怵的演讲台。而传统的演讲赛等活动是一种淘汰制,这使得强者更强。在这方面极需要改善的大部分学生却根本没有这种登台的机会。高校的大学生闲暇教育应该尽快的发展起来,首先应该尽快将闲暇教育列入国家和学校的规划和议程,应从培养学生对闲暇的态度、选择闲暇活动,认识闲暇价值开始,把闲暇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来宣传和善待。其次学校应该动员全校力量来开发闲暇资源,构建本校的闲暇教育制度,拓展一直存在的各种机会,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健康的闲暇活动场所,有目的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使闲暇教育在高校中尽快的健康发展起来。
3、加强自我闲暇时间的管理和教育
首先,应端正对自我闲暇教育的态度。给自己树立合理的闲暇目标,如去学一门艺术,读一本好书、学一种技能、交一群朋友、找一份兼职、做N次义工等。这不仅可以愉悦自己的身心,更能促进自身的成长。
其次,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在大一阶段,应该多尝试,积极适应新环境,开阔视野;在大二阶段,应该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提升能力;在大三阶段,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专业性;在大四阶段,应重点强化职场能力的训练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最后,加强自我监控和自省自悟的能力。对时间的管理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只有做到合理地规划时间,才会使自己的时间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另外,大学生还应加强意志力锻炼,并经常对自己的闲暇生活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克服“心动迅速,行动滞后”等不良行为方式。
三、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学生社团在校学工部、团委的指导协调下,借助大学和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文化设施与大众传媒,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学术、文艺、体育、实践等社会活动,如理论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社会公益型社团、社会实践型社团等的活动充实了学生们大量的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青春风采和鲜明自我个性的舞台,激发学生素质培养和锻炼的兴趣,提高闲暇生活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休闲时间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既可动脑,又可动手,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觉悟,转变思想。如参加支农劳动、支教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在良好的社会评价舆论中看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对培养他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五、结论
从高中进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环境。高校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和牢牢把握大学生活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转变生活模式,转变学习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角色期待,迅速融入大学校园,树立职业目标。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大学生要在正确的能力观指导下,着力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科研能力、人际协调与组织管理能力、创造力。大学生需通过强化时间观念、确定理想目标、制订合理计划、科学利用时间来加强和改善对于时间的“管理”,从而增强执行力,实现大学生涯规划目标。
闲暇时间管理 篇2
把时间积零为整,精心使用,这正是很多科学家、文学家取得辉煌成就的奥妙之一。陆放翁有诗云:“呼童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他不正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如果我们也能利用好自己的闲暇时间,多读点书,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我们的知识结构必然会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有了知识和能力,想必一个人可以做的事会更多,可以获得的成就会更大。
下班后的两小时可以拉开我们之间的差距。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被社会受淘汰,而平时的繁忙工作已经耗去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唯有下班后的时间属于我们,如果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想必自己的改变会非常明显。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月以后会感到充实,一年之后会发现很有收获,十年之后自然可以取得巨大成就。
巍峨的高山是由一粒粒沙石堆砌起来的,浩瀚的海洋是由一滴滴水珠汇集而成的,辽阔的草原是由一棵棵小草连接而成的,可见积累的重要性。而闲暇时间中的一分分一秒秒如果被我们利用起来用来提高自己,可想而知获得的收获和成就该有多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好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吧。
闲暇时间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引导策略
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4-0068-05
大学阶段是学生快速成长、铺垫未来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对时间的管理利用情况对其身心发展、职业发展、成人成才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资讯的传播速度极快,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浪费了大量的本应该充分利用的宝贵的在校时间,特别是课堂之外的闲暇时间。因此,关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状况,了解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行为特征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主要观点包括:当前高职生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但对闲暇时间的管理不够合理,缺乏对闲暇时间利用价值的正确认识。[1-3]高职生闲暇活动技能不足,安排不合理,闲暇生活质量不高[4],学生对自身闲暇时间的管理有一定的主观意识,但规划和控制不够等方面。[5-6]本文结合当前的研究焦点和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实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生的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结果及引导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的调查
本次调查以我院为案例,对在校生的闲暇时间
管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鉴于新生刚刚入学不久,因此调查对象以二、三年级的学生为主,采取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深度访谈学生81人,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回收率为93.67%,其中大二学生占比为88.4%、大三学生的占比为11.2%。运用了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问卷进行了处理。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学生在闲暇时间管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一周之中闲暇时间整体表现较多(表1),大部分学生观念中知道闲暇时间最应该做什么(图1)。其中周一到周五,被访的学生中每天有3-8小时闲暇时间的占82.2%,周六和周日全天的时间,一般都可以自己安排。大部分学生也能够意识到闲暇时间最应该做什么,如选为未来储备专业经验和技能的占56.2%,学习专业知识的占50.5%。
第二,闲暇时间的利用活动呈现出学习和休闲两极分化(表1)。閑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安排周一到周五、周六和周日,排在第一位的均是上网或玩手机,占比都达到了70%以上;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周一到周五由于闲暇时间的“碎片化”特征,排在第二位的是和同学聊天沟通感情,第三位的是学习及读课外书。周六和周日排由于闲暇时间较完整,在第二位的是学习及读课外书,第三位的是兼职和实习。
第三,大部分同学闲暇时间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图2)。通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通过询问闲暇及课余时间利用电脑、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60.5%的同学选择了“游戏或观看视频”、有59.1%的同学选择了“聊天”,说明有约六成的同学整体的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不高。
第四,对闲暇时间有效管理的计划、规划缺失,利用的满意度较低(表2)。从表2的5分量表可以看出,我院学生有68.3%的同学对闲暇时间仅仅是一般安排(访谈中问及什么是“一般安排”,根据学生回答意思整理,就是第一天晚上简单的想一下明天做什么,执行情况没有保证,很容易被外部的事情打乱),也正是因为此,闲暇时间利用的满意度总体较低,满意及以上的占比总计只有26.4%,即约四分之一的同学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基本满意。
第五,闲暇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表现的较为多元。在调查中发现,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节奏容易被一些影响因素打乱。从自己计划被打破的角度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排在前两位的是个人惰性和同学聚会;从阻碍自身进行时间管理的因素看,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惰性,第二位的是不会规划,第三位的是周围人的影响。
二、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的总体
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的总体特征
被调查的学生当中,对闲暇时间的管理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外在表征,可以将学生分为两大群体:
其一,个人自控能力差的高职生,占较大的比例。由于闲暇时间多,在移动互联时代外界诱惑较多的影响下,呈现出时间管理有效性差、浪费时间多。在考试、考级考证、继续升造、学习好的同学的示范效应等综合影响下,此类型高职生心理负担较重,叠加上个人盲目的自我减压,又陷入一种时间管理有效性差,浪费时间多的怪圈,形成了一种持续的不良循环。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结果的利用效率低、满意度低的现象(图3)。
其二,个人自控能力好的高职生,占较小的比例。虽然闲暇时间多,但个人的学习生活计划安排也较为充实,呈现出时间管理的有效性高、浪费时间少。在较好的考试成绩、考级考证、竞赛成绩、奖助学金等综合激励下,此类型高职生心理成就感高,叠加上持续的有目的的自我加压,又进入一种时间管理有效性高、浪费时间少的通道,形成了一种持续的良性循环。最终呈现出小部分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结果的利用效率高、满意度高的态势(图4)。
综合以上的调查结果,我院高职生学生闲暇时间管理整体特征表现为:大部分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行为有效性较差,但由于我院是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在生源、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有较好的历史传承,因此部分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关注度较高,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的有效性较好。
(二)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结果的成因分析
对于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结果的成因,可以从高职生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其一:高职生自身内在的原因。目标模糊、进一步上升空间有限。和本科生相比,高职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大一多为适应阶段,大三多为专业实习阶段,继续升造以两年制专升本为主,且名额较少,进一步上升的通道较少;本科生则可能在大三确定考研、考公务员等目标后,就可以高效地利用闲暇时间投入学习中,但高职生到大三则是要准备离校实习,在这样的节奏下,高职生总体表现为学习目标模糊、职业规划模糊,“随大流”的较多,闲暇时间管理的有效性差。其次,专注力差、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足。高职生学习当中,为了将来顺利毕业、就业,所需要累积的考级考证、考试是其投入学习、进行闲暇时间管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因此部分学生将考级考证、考试过关作为学习和时间分配的一个重要的指揮棒,一旦达到学校的最低标准就万事大吉,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之外,闲暇时间的利用和管理行为结果可想而知。
其二,高职生外部的环境影响。宏观环境的变迁,移动互联时代,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影响下,当前高职生的闲暇时间管理行为呈现出新的趋势,即闲暇时间比较分散,表现为碎片化、娱乐化,高职生的闲暇时间利用的层次较低,大部分都是网络和手机依赖现象较为明显。微观环境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有效性差的现象。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环境的改变,闲暇时间突然增多,需要活动去填充,异地就学,让高职生在父母的控制范围之外,监控感缺失,引致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行为容易失控,不经意之间闲暇时间浪费较多。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叠加影响下,闲暇时间的利用和管理行为结果不容乐观。
三、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的引导策略
通过对高职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结果的研究得出,我院学生有较为充裕的闲暇时间,有一定的闲暇时间管理意识,但由于外部环境、学生发展目标、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对待自身闲暇时间的管理行为不够有效。因此,需要结合我院实际,对高职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进行系统引导,合理规范,让学生充分利用好闲暇时间,从而提升高职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全面的引导:
(一)闲暇时间管理态度的引导
高等学校一般都较为关注学生的入学教育、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其中入学教育中会在学生报到直至军训结束,这段时间涉及到部分的入学适应教育和生活教育,但系统的时间管理教育缺失。上述的各个具有侧重点的教育,都有一个共性的选择,即大学阶段时间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对于高职生而言,大学时间三年,最重要的一点是和高中阶段相比,除了课堂学习时间之外,学生的课下闲暇时间,即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陡然增多,如何分配和有效利用这些时间,成为学生大学阶段自我成长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当在入学教育和大学三年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系统的全过程的时间管理教育。经常的反复的时间管理行为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的能力。特别是对于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较为薄弱的高职生,通过反复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高效的闲暇时间管理态度。时间管理态度的端正,对于学生克服闲暇时间网络和手机“依赖”现象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将闲暇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效率和满意度。
(二)闲暇时间管理习惯的引导
多数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习惯较为随意,“随大流”的现象比较突出,自我闲暇时间管理习惯远未形成,闲暇时间的学习内容安排也较为单一,闲暇时间的学习手段也趋于使用手机的“碎片化”的“读屏”学习。如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每天有固定时间上自习的同学仅仅占样本总量的10.7%。闲暇时间的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占比最多的是学习课本、专业书籍达到65.2%。闲暇时间最喜欢的学习媒介是手机占比56.2%。这表明高职生高效的闲暇时间管理习惯尚未养成,需要科学引导。因此,我院应在学生闲暇时间管理习惯引导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去加以设计,如可试行学生导师制,从新生入学一直到毕业离校,将每10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配一个导师,三年一贯制,导师通过双周或每月召集一次见面会,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闲暇的时间学习内容和形式,导师如果有课题或社会调研服务也可以组织小组学生参加,通过这种学生导师制,帮助学生优化闲暇时间的管理习惯,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效能。
(三)闲暇时间管理规划的引导
调查中发现,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缺乏规划(我院学生有68.3%的同学对闲暇时间仅仅是一般安排,即简单的想一下下一步做什么,执行情况没有保证,很容易被外部的事情打乱,做不到也无所谓)。由于缺乏规划,学生的闲暇时间极其容易被打乱,也正是由于频繁的闲暇时间利用的节奏被打乱,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规划意愿较弱,利用效率不高,满意度不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校要通过相关的课程,优秀学生闲暇时间利用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通过手机APP、MOOC等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引导教育学生科学地规划闲暇时间,通过规划的制定、执行,形成对闲暇时间的高效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自身的意志力较为薄弱,执行力较差的同学,要通过闲暇时间管理的规划,引导学生科学地设置闲暇时间利用目标,通过目标设置——学生自我努力——达成目标——正向激励这一路径,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提高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规划能力,形成主动对闲暇时间进行规划管理的状态。
(四)闲暇时间管理状态的引导
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状态,极易受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学生自身情况,专业认同感、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等方面。在对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状态引导方面,要有针对性,注意区分学生在性别、类型、专业、年级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学生的心理特质,如前文提到的要针对两大类高职生,即个人自控能力差的和个人自控能力好的高职生,分别对其闲暇时间管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引导。其中对于个人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的一类学生,要通过闲暇时间管理态度、习惯、规划等多重手段的综合利用,打破此类学生“闲暇时间多、外界诱惑多、浪费时间多、心理负担重、持续的盲目的自我减压、新一轮的浪费时间多”,这一消极的闲暇时间管理状态。对于个人意志力较强、自控力较好的一类学生,要进一步强化“闲暇时间多——计划安排多——浪费时间少——心理成就感高——持续的有目的的自我加压——新一轮的计划安排”的积极的闲暇时间管理状态。同时通过意志力较强同学的示范效应,进一步促进意志力较弱的同学改变闲暇时间管理行为有效性差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辉.对湖南省四所高职院校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6-38.
[2]王艳.高职生闲暇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J].今日中国论坛,2013(8):144-145.
[3]詹会华.90后高职学生闲暇时间管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6(6):172-173.
[4]钟燕茹.发达地区高职生闲暇时间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5]应巧艳.高职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2):1-4.
[6]吴轲威.高职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7-31.
(责任编辑 郑 伟)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pare Time Management and Guiding Strategy: Tak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as an Example
YE Miao-miao
闲暇时间中的财富 篇4
“1美元。”售货员回答。
“1美元?”顾客重复道, “能便宜点吗?”
“书的价格就是1美元。”售货员说。
这位顾客看了一会儿其他书籍, 然后又向服务员询问道:“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在的。不过他在印刷车间, 非常忙。”售货员答道。
“哦, 我想见见他。”顾客坚持道。
老板富兰克林被请出来后, 这个陌生人问:“富兰克林先生, 这本书最低多少钱呢?”
“1美元25美分。”富兰克林毫不犹豫地说。
“1美元25美分?怎么回事呢?刚才您的售货员还说只有1美元呢!”
“没错, ”富兰克林说, “我宁愿送别人1美元也不愿我的工作时间被人占用。”
这位顾客似乎很震惊, 但是, 为了达到自己“单纯”的目的, 他要求道:“哦, 现在您还是告诉我这本书的最低价格吧!”
“1美元50美分。”富兰克林回答。
“1美元50美分?为什么?您刚才还说1美元25美分呀!”
“没错, ”富兰克林冷冷地回答, “那是刚才的价钱, 而不是现在的价钱。”
顾客默默地把1美元50美分放在柜台上, 拿上书离开了书店。从富兰克林身上, 他刚才学到了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 从而把时间转化为财富或智慧。
(选自艾柯编译《发现最好的自己》,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有删改)
编后小语
闲暇时间管理 篇5
陶行知先生早在19就在《中学教育实验之必要》一文中指出:“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闲暇教育专家布赖特比尔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告诉我你在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做些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哪类人。”的确,在受人监控的忙碌状态下,人与人的差异是极小的,而在无人监控的闲暇生活中,人们的生存态度和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可见,今天的孩子长大后将成为“哪类人”,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是否能科学化、个性化地安排好自己的闲暇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如何使今天的儿童少年以自主的方式和积极、良好的情态度过闲暇时光,是教育者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从全球范围来看,儿童的闲暇生活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1990年8月29日,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于1992年3月2日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于1992年4月1日正式生效。这个公约第31条规定:“缔约国认识到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缔约国应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机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开始实行国庆、五一长假制度后,少年儿童一年中应该有一半多时间是在校外度过,这无疑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闲暇生活契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闲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包揽式的教育往往又是以丧失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人格为代价的。把今天这一代学生称之为“抱不大的孩子”,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便是没有为孩子留下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空。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家长和教师)还往往以此为荣,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称职!
漠视孩子自身的爱好和需求,忽视自由自在的闲暇生活对孩子生命生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可以说是当今教育的一大流弊。终身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认为:“教育既要与劳动联系起来,也要与闲暇的时间联系起来。闲暇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培养科学的闲暇观,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主动的创造精神;发展人的志趣、才能和个性;培养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陶冶性情的能力。”这样的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位教育者的意识中去!
愿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孩子的闲暇生活,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金色童年!
闲暇时间管理 篇6
一、我国闲暇教育的历史演变
闲暇教育是指教会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闲暇时间是指除去“工作时间”、“上下班的往返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教育子女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之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教育并不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教育,而是指在学校中教会人们“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学校”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目前,我国学生拥有双休日、寒暑假和其他假日共计一百多天的闲暇时间,闲暇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其实,闲暇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前人的“闲暇教育”值得我们反思。
1古代零散的闲暇教育思想
在人类社会早期,所有的人接受相同的教育,那就是在劳动、生活中学习生存技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的历史演化.逐渐形成了“有闲阶级”——统治阶级和“劳动阶级”——被统治阶级。“劳动阶级”只能在劳动中学习生存技能,而“有闲阶级”则可以在学校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闲暇教育”。早在我国2000多年前,《学记》中“藏息相辅原则”就有精辟的论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这与闲暇教育的精神不谋而合。《诗经》中也写到“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休闲思想在《诗经》中也有丰富的表现。《诗经》之后,我国休闲文化主要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休闲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大知”者的境界。《庄子》是体现休闲思想的经典之作,《庄子·齐物论》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知炎炎,小知詹詹。”汉朝的陶渊明也是闲暇思想的代表,他由衷地赞美逍遥、怡然自得的生活。流传千年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社会。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代表了中国人追求密切亲和大自然的休闲文化。另外,中国文人的休闲。常伴有琴棋书画,伴着美酒、音乐和佳人。他们的闲暇生活具有艺术性。很多人在休闲时创作诗歌,典型代表如大诗人李白。
2近代闲暇教育的消失——教育为了工作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举国皆惊,一些开明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自然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韵发展.人们都意识到自然科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头等大事,而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则随之将发家致富视为焦点,个别地方甚至提出了“谁富谁光荣,谁穷谁可耻”的口号。所以反映在学校的课程中,自然科学就成了所谓的“主课”。而一些闲暇教育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各种活动课程,虽然在课程中有设置,但常常作为“副课”而为各种“主课”所代替。在人文类学科中,有关生活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思想,教师也不会浪费时间去讲授,因为高考不会考这些内容,教师会更乐意讲授考试会考的具体知识点。教师、学生、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高考取得好成绩,将来找个好工作,于是高考决定了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人们常常把教育和“饭碗”相联系,似乎忘记了除了吃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
3当代教育再度关注闲暇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大量增加。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然而,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并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些人在闲暇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导致自杀、抑郁和其他自残行为。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纪宏教授曾在1378名大学新生中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2004年3月15日,新华社的一则《疑犯马加爵三亚落网杀人动机起于同学矛盾》新闻通稿发向全国各新闻媒体:马加爵性格孤僻、性情粗暴、爱好打牌、上网和看黄色及武打录像。我们不仅震惊于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竟然如此残忍,也惊讶于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的质量和问题。有些人滥用闲暇时间,他们以为赌博、上网、吃喝玩乐就是闲暇。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沉迷于网络不知归路,考试多门“大红灯笼高高挂”。正如美国闲暇教育专家J·曼蒂所说:“无能力处理好闲暇是造成酗酒、吸毒、自杀以及其他种种变态疾病的主要原因。”有识人士开始重视闲暇教育问题。在当代,提出闲暇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的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他又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2006年,世界休闲大会和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我国杭州举行,大会的召开对我国的闲暇及闲暇教育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期待教育回归生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多国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人们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生的技能,为获得好的工作作准备,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个性和生活的内涵,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求学与就业”.而是“学习与生活”,是为了自我充实、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劳动和闲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劳动能满足人的劳动需要,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闲暇时间也是人发展的条件。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甚至已由“劳动最重要”转到“工作和闲暇同等重要”的观念上来。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工人的劳动由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与此同时,工作制也将发生变化,如弹性工作制和半工制。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闲暇。
二、闲暇教育的作用浅析
闲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也给教育思想研究开辟了一条蹊径,其作用也越发引起关注。
1闲暇活动能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闲暇时间管理 篇7
关键词:闲暇活动,超重,肥胖症,回归分析,儿童
过去20年,我国的肥胖率增加近4倍左右[1],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百分点[2]。2015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对我国城乡居民在2014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6~19岁儿童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逐渐减少,90.0%的儿童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能达到中等及以上强度,但仅有21.2%的儿童青少年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60 min以上[3]。
缺乏体力活动、静坐时间长以及膳食结构不合理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4]。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了静坐时间过长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不良影响,尤其是与肥胖发生的关联[5]。静坐行为是指闲暇时间的静坐或躺卧姿势下进行的低能耗(<1.5 METs)活动[6],比如看电视、玩计算机、玩手机、写作业等。根据加拿大儿童青少年静坐活动指南,儿童青少年每天的视屏时间不超过2 h[7],其中看电视和计算机等视屏行为是儿童青少年中最普遍的静坐行为,每天看电视超过2 h可能引起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增加、身体素质降低、自尊心降低、社交减少和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8,9]。本文旨在研究儿童青少年视屏行为的现状,并探讨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联,对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肥胖具有指导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在北京、湖南和宁夏3个省、市、自治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所中小学校,其中北京某县城区7所,湖南某县城区7所,宁夏某市城区6所。每个地区点校中,自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按班级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共调查4 164名学生,问卷回收率为100.0%。其中男生2 172名(52.2%),女生1 988名(47.7%),性别缺失4名;小学生1 314名(31.6%),初中生1 931名(46.4%),高中生919名(22.1%)。年龄10~18岁,平均年龄为(13.0±2.4)岁。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的性别、年龄、家庭经济得分、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调查问卷
采用修订后的儿童膳食和体力活动行为问卷[10]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2)家庭经济情况及父母文化水平;(3)近1周内屏前静坐行为;(4)近1周的体力活动。经学校领导同意、学生及家长知情同意后,由调查员在校医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在教室中填写问卷,统一回收。
1.3 相关指标的定义
使用每年9月学校上报的体质调研数据计算BMI值,并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BMI)值分类标准”[11],将判断为超重、肥胖的儿童归为超重/肥胖组,其余为体型正常组(由于消瘦的人数只有196人,占总人数比例低于5%,因此纳入正常组)。(1)视屏行为标准:根据加拿大儿童青少年静坐指南,儿童青少年每天的视屏时间不超过2 h[7]。(2)闲暇时间视屏相关静态行为:包括闲暇时间看电视、录像、计算机、玩电子游戏、手机、平板计算机等行为。(3)体力活动标准:根据2008年美国体力活动指南,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至少进行60 min中、高强度体力活动[12]。(4)家庭经济水平:包括5个项目,家里是否有计算机、电视、电话、汽车、独立的房间,回答“没有”=1、“有”=2,计算5个项目得分总和。(5)健康饮食:包括6个项目,过去1周吃水果、蔬菜、牛奶、肉、坚果、粗粮的份数,计算6个项目的平均分。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并从所有问卷中抽检10%再次录入,进行质量控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以超重肥胖为因变量,控制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膳食情况、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后,分别对工作日静坐总时间、休息日静坐总时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视屏行为的人群分布
4 164名学生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08.1±84.6)min,休息日视屏时间[(215±130.1)min/d]高于工作日[(65.5±87.0)min/d]。工作日、休息日视屏时间超过2 h的比例分别为15.1%,66.9%(χ2=225.36,P<0.05)。平均每日视屏时间男生高于女生,超重肥胖组高于正常组;工作日视屏时间的性别、年龄、城乡和体重状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休息日视屏时间男生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超重肥胖组高于正常组(P值均<0.05)。见表1。
注:部分数据有缺失值。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超重和肥胖为因变量,控制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膳食情况、体力活动等协变量后,对工作日视屏时间、休息日视屏时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的赋值:体重正常=0、肥胖或超重=1;体力活动达标=0、不达标=1;视屏时间>2 h/d=1,≤2 h/d=0;父母学历高中及以下=1,高中以上=2。分析结果发现,休息日视屏时间超过2 h导致超重的风险增加38%(OR=1.38,95%CI=1.11~1.72),肥胖的风险增加25%(OR=1.25,95%CI=1.00~1.56)。年龄越小、家庭经济得分越高,患肥胖的风险越大。见表2。
注:*P<0.05,**P<0.01。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过长可能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骨密度低有关[13],并且儿童期的静坐生活方式可以持续到成年[14]。美国2001—2006年国家营养调查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的比例为47.3%[15]。欧洲的一项研究报告了10~12岁儿童视屏时间为181 min/d[16]。本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低,但仍有31.8%的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 h,休息日视屏时间更高达215 min/d。2010年Hui等[17]对安徽省5 000名高中生进行的体力活动研究表明,约26.1%的青少年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 h,低于本次研究结果。本次调查还发现,男生休息日视屏时间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15,18]。
本研究发现,儿童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 h,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25%~38%,因此视屏时间过长可能是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视屏时间导致肥胖的机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根据现有研究,视屏行为可能减少体力活动时间、降低静息代谢率、增加能量摄入,从而导致肥胖[19]。现有的系统综述分析研究显示,屏前静坐行为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相关,而总静坐时间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相关性说法不一[8]。Verloigne等[20]提出自我报告的视屏时间并不能反映总静坐时间,视屏时间只是静坐行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能完全反映静坐行为的全部。并且,这种自我报告的方式可能存在回忆偏倚。Colley等[21]用加速计测得的静坐总时间与儿童青少年的不良健康结局无相关性,而静坐行为的持续时间和静坐行为中休息的次数可能与不良健康结局相关。因此,静坐模式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发现,3个地区的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学生的总体视屏相关静坐时间普遍较长,但仍然存在性别、城乡、年龄差异。此外,国外的研究还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学校操场的人员密度、运动设施、道路安全、午休时间、大课间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静坐时间[13]。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为具体干预提供证据支持。
本研究的优点:肥胖受饮食、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等影响能量平衡等方面行为的影响,在分析屏前静态活动时间与肥胖关联性的时候,考虑了影响肥胖发生的饮食行为、体力活动行为及某些社会人口学因素,从而降低了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本研究的缺点:使用的是问卷调查,且所调查的饮食、运动及屏前静坐等行为是调查前1周的行为,因此偶然性和回忆偏倚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静坐时间采用的是每30 min为一个选项区间的回答方式,对时间的估计可能不准确。
浅谈“闲暇”教育 篇8
一、学校返璞归真
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 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指出:闲暇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自由时间, “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 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 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人类的各种知识、科学、艺术的发展都依赖于闲暇时间的不断扩展。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闲暇时间十分充沛的时代。马克思说:“那时, 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 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当然休闲时间的增多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人们可以用闲暇时间发展自己, 也有人把闲暇时间用来挥霍浪费, 所谓无聊就是闲得慌所产生的。闲暇即闲暇时间, 是指按照个人意愿休息、娱乐和满足多种需要的时间。闲暇时间,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 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 (马克思语) 。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 “学校”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 在希腊文中, “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在他们看来, 只有在闲暇的时候, 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马克思) 。这就要看你是否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充实自己。大部分人在离开校门参加工作以后即不再努力学习。一张学校的毕业证书变成了一生学习的“休止符”。其实, 离开学校才应该是一生学习的开始。
二、教师要“闲”中游
闲暇中孕育最美丽的灵感和创造。
老师需要“闲暇”, 在闲暇中可以充实自己。据一项调查, 中小学语文教师读课外书极少, 其现状很不乐观:工作繁忙、压力大, 一有时间, 宁可休息也不愿看书, 哪里有心情读书;大部分时间被学生占用, 在真正读书的老师很少;因为整个社会都不读书, 学校没有读书的环境, 整个教育评价机制制约着老师读书的兴趣, 只管考试分数, 论文发表数量来评职定级;因为浮躁, 有心情读书的人少了;没有认识到, 个别人混日子, 缺乏理想、志向、求知欲;书太贵, 好书太少等等种种情况是让人忧虑的。
凡在教学领域能任意驰骋的没有一个不是学富五车的, 教育大家于漪、腹有诗书的魏书生、锐意课改的李镇西……都是才华横溢、读书成癖的。
梁启超上课时哭时笑, 钱理群教授用嘶哑的声音为中学生“喊”鲁迅的小说, 洪镇涛领着学生擂击桌子来感受闻一多的愤怒, 内蒙古师大李淑章教授“一上课就忘了我是谁”, 他们用才华、激情、诗意创造了课堂教学的极致。是巨大的文化修养成就了他们, 不仅做“经师”, 更做“人师”。
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 没有广博的知识存储, 如何担负教化学生的责任, 启迪他们的心智?更不用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等, 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的要求。古人诗云,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的道理,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面目可憎, 言语无味。”在大力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人生观, 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从而提高闲暇学习与生活质量, 为可持续发展奠基。
三、学生“闲”中长
闲暇出智慧, 亚里士多德“求知出于闲暇与惊奇。”
在生活中, 有各种各样的度过闲暇时间的方式。有人利用闲暇时间博览群书, 汲取知识的甘泉;有人利用闲暇时间游历名山大川;有人利用闲暇时间广交朋友, 撒下友谊的种子;有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强身健体。
哥白尼的正式职业是在主教秘书和医生, 而创立太阳系溶剂地成为了他“第二职业”的研究课题。富兰克林的许多电学成就是当印刷工人时从事“第二职业”的成果。不甘悠闲, 不求闲情, 被证明是革命家和科学家生活的准则。
上海陈钟梁先生在《语文狭窄瓶颈的阻塞》一文中指出:说实在的, 我们的学生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 自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哪一个年级不开设语文课?哪一个年级的语文课不是为首的?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中, 要上3000堂以上的语文课。据吕淑湘先生统计, 恰好是全部课时的30%, 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多数学生仍未达到合格水平。为什么语文教师精心打造的语文课堂学习, 竟比不上学生看似无计划、无目的、无组织、无系统流勇散兵式的闲暇语文学习 (实践) 呢?
我们还记得小时候每个夏夜, 坐在院坝上数星星的日子, 田野里总是蛙鸣声此起彼伏, 每每这时, 总会领悟到“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妙意境。还记得小时候“拉猫”、“办家家酒”的情境, 当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立刻明白了里面的皂荚树、覆盆子, 它早就生长在我记忆的百草园中,
关注教师的闲暇生活 篇9
闲暇与休闲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 闲暇就是“手边的时间”, 而休闲则是一种沉思的状态, 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马克思则将闲暇时间看做“自由时间”, 与“工作时间”相对而言。我们也把“闲暇”理解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闲则指人在工作之余能自由做一些事情, 在余暇中能为自己做计划、安排的状态。所谓教师休闲, 指的也就是教师在完全供个人支配的空闲时间里所从事的一切由自己来安排的自由活动或心境。它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和情感性等特点。
今天, 休闲与工作、学习一样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它已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 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教师来说, 闲暇是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时间之外的属于教师个人自主支配的空闲时间。教师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 有助于调整刻板而单调的生活节奏, 放松紧张的情绪和疲惫的身心, 有助于丰富个人生活、情趣, 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 有助于增进教师的心智与各种技能, 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使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张扬, 建构完整而健全的丰富人生。
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可以给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创造宝贵财富。早在1918年, 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密切关联。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 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方, 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1]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 那么, 这种闲暇将会重新扩大人的创造力量, 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 从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2], 我国城市居民一生的工作时间为10%;家务劳动时间为9%;学习时间为7%;个人必需时间 (也称生理时间) 占45%;休闲时间占29%, 也就是说休闲时间在一生中已经达到三分之一的水平。对于教师的闲暇生活, 有学者对中小学25~35岁的青年教师做过一个调查[3], 主要了解他们在晚上、周末以及节假日闲暇时间的生活状况。对于晚上时间的安排, 农村小学教师选择“看电视”的占78%;而农村中学教师选择此项的占35%, 另外学校晚自习值班平均一周2次, 备课时间平均达1.5个小时。城镇小学教师选择“看电视”的占61%, 选择“上网”的占68%;而城镇中学教师选择这两项的分别占35%和76%, 另外学校晚自习值班平均一周3次, 备课、批改作业时间平均达2个小时。对于周末安排的调查, 农村教师选择“在家带孩子以及做家务”的比例占89%;城镇教师选择此项的占81%, 选择“购物”的占35%。对于节假日的安排, 选择“短途或长途旅游”的达86%, 但选择“自驾游”的微乎其微, 占4.8%。调查结果同时显示,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学校教师选择“读书”的比例都不高, 分别为31%和26%, 平均时间分别为35分钟和28分钟。另外还有选择在家打牌, 去棋牌室、KTV娱乐的也占一定比例。从这个较粗略的调查结果看, 教师休闲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休闲方式单一, 休闲领域狭窄, 休闲技巧缺乏, 休闲内容不够健康等。
当前, 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越来越高, 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质量立校”“质量至上”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 “质量”最终还是靠分数来体现。指标确定以后, 考试任务被逐级分解, 在响亮、动听的口号下, 沉甸甸、实实在在的担子最终都压在了教师们的肩上。于是绝大部分教师每天起早贪黑地上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 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 日复一日地开会、谈话、考试、分析、总结, 还要接受没完没了的检查;到了毕业班, 每个教师更像上紧了的发条, “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 连“忙里偷闲”的工夫都没有。教师们的闲暇生活被繁重的教学工作剥夺了, 辛劳疲惫长期积压, 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身心素质在大面积、大幅度地下降。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的闲暇生活被剥夺, 健康高雅的闲暇爱好无从培养和发展, 综合素质下降, 这又如何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闲暇生活的变化, 在时代大背景下, 带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 是社会发展使然;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些却是教育行业所独有的, 并不是不可逆转的, 通过努力是可以得到补救或改善的。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休闲价值
受我国一向不提倡休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休闲怀有抵触心理, 认为休闲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同时, 大多数教师普遍感到工作紧张、任务重、压力大, 根本提不起休闲的兴趣, 无心休闲。也有些教师误以为休闲就是休息, 就是玩, 不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分配闲暇时间, 从而消极被动地在棋牌、麻将中虚度光阴, 在歌舞、网络游戏中消磨时光, 在觥筹交错中一醉方休……
正如《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的作者杰弗瑞·戈比所认为的, 生活在飞速变化时代的我们, 应该把休闲看做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不只是寻找快乐, 更是寻找生命和价值;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的消磨, 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为了自我, 也为了社会。[4]休闲是人生的润滑剂, 足以滋润人生、平衡身心、充实知识、发展自我, 提升生活品质、享受生命乐趣、迎接生涯挑战。
2.努力掌握休闲技能
正确认识休闲的价值, 在思想上重视休闲, 这是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努力学习领会休闲知识, 锻炼休闲技能和技巧, 不断提高休闲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和自我评价能力。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活动和休闲方式, 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经济收入、社会和自然环境、职业、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林语堂先生曾经如是说:“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他须有丰富的心灵, 有简朴生活的爱好, 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 这样的人, 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5]教师正符合这一特点, 完全有资格享受“休闲”。作为教师, 生活圈子相对较小, 应当主动扩大交际范围,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可以是一项体育活动, 也可以是一种乐器。教师还要善于利用闲暇, 进行个性化休闲。如在家庭或工作处所疲倦时进行片刻的冥想、小憩, 在日常生活休闲时看一部大片、踢一场球, 在周末休闲时来一次农家乐, 在黄金周或寒暑假进行一次观光旅游等。
3.积极创造休闲条件
教师工作、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 学校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 引领教师休闲。首先, 学校应注重创造全面、丰富、有益于发展和确立正确休闲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实施人性化管理。学校要把教师从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各式各样的学生补习班、检查评比中解放出来, 把应有的休闲时间还给教师, 使其更好地享受休闲, 并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观念并予以充分的选择和决定休闲的自主权。其次, 学校要从教师休闲的实际需要出发, 积极开发适宜的休闲资源, 拓展休闲。学校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改善和增加运动场、图书馆、健身房及舞厅等休闲设施。由教师自愿成立“教师俱乐部”“校园咖啡吧”“教工之家”等休闲组织, 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休闲之家”。再次, 学校要大力引导教师进行“绿色健康”休闲, 即所进行的休闲既要经济实惠、安全无害, 又要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及专业发展。同时, 要积极开展休闲活动经验交流, 形成教师彼此间“资源共享”, 以使休闲活动得以深入持续地发展下去。
休闲是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我们强调休闲, 但不能忽视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 在强调合理支配与利用闲暇时间的同时, 应当强化教师休闲中的发展意识, 提升其休闲价值与品位, 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能,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与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振远, 张景勇.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的变迁[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4346948.html.
[2]王琪延.休闲教育下的人力资本增长[N].光明日报, 2008-02-20.
[3]王学进.闲暇时间教师都在干什么——教师休闲需引导[N].教育信息报, 2007-08-11.
[4]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92.
高职闲暇教育的思考 篇10
一闲暇教育的基础性理论
1. 闲暇教育
提起闲暇教育, 不能不被这个词语中最重要的定语——“闲暇”的概念进行分析。闲暇, 顾名思义就是不忙。它的社会学含义是指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之外的所有时间。某些社会学家为了更加深刻地解释什么是闲暇, 将人每天的24小时划分为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照顾孩子的时间、上下班的时间和空闲时间。这种定义下, 闲暇时间值得就是排除了工作 (或者学习) 、做家务、照顾孩子之外的所有时间, 包括娱乐和休息。闲暇教育即对学生的空闲时间进行外部的干预和引导, 指引学生在闲暇时间从事更为高效和有意义的活动。具体来说, 闲暇教育包括了实践类的活动, 例如运动会和精神类的活动, 例如讲座和心理辅导。
2. 闲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 对学生的主业有利。很多教育者和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技能最重要的时间是在课堂,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的确, 课堂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场景, 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 学生的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知识的理解的速度超出自学数倍。但是知识的反刍却是需要大量时间的, 这个将知识和技能消化并与学生个体融为一体的过程, 恰恰发生在闲暇时间内。
第二, 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信仰正确。近些年来, 学生自杀、向舍友投毒的案件层出不穷, 当然这与学生的性格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但是学校也有闲暇教育不科学的责任。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学业, 在闲暇时间内只是对基本的纪律进行约束, 却忽视了闲暇教育, 没有深刻地了解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状况, 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闲暇教育是改善这一状况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 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远比个人的知识架构和渊博程度要重要得多。知识和人际交往是辩证存在的。没有了前者, 具备后者, 人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只有前者而不具备后者, 人在这个社会中就会举步维艰。其实高职学生也渴望进行交往, 在闲暇教育下, 能够通过引导和纠正, 避免失败的交往, 树立学生交往的信心, 能最大限度地在交往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使学生在闲暇时光中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
二高职闲暇教育分析
1. 高职院校闲暇教育效果评价
我们先来看闲暇教育的评价, 因为只有对效果进行评价, 我们才能依据其中效果的不同来深刻分析高职学校闲暇教育中的常见问题, 才能基于多元智能理念对高职的闲暇教育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关于学生闲暇教育的效果评价, 我们这里可以用数字将其评价为下面的几个层次:-1, 即为负的价值;0, 即为没有价值;1-3, 分别为价值的低级、中级和高级。用实例来说, 上述的五个层次分别可以表现为:学生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学生虚度光阴, 但不违法也不伤害别人;内心中不愿意但是被动参与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参加活动并有优异表现。
2. 高职院校闲暇教育的缺失及成因分析
第一, 高职院校缺乏闲暇教育意识, 投入也不够。换句话来说, 就是没有形成正确的闲暇教育的模式和体系。集中表现就是学校没有太过于注重学生的闲暇教育, 将闲暇教育仅仅停留在防止学生出现负价值的闲暇活动, 而不管学生闲暇教育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这还是唯分数论的传统的教育体制的体现。中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以成绩为评判标准, 而并没有从学生本身出发去考虑, 只是“防止学生变坏”, 而不是“让学生变得更好”。其实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因为高职教育一般都是在学生二十岁上下进行,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智已经成熟, 学校也是想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控制时间。但是学校高估了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计划能力, 导致闲暇教育的效果并不好。
第二, 对于具体的实在的活动比较重视, 对于抽象的心理方面的活动普遍不太重视。高职院校也会在非上课时间组织各种活动, 也鼓励学生组建社团进行活动, 并且会定期召开运动会等体育活动, 但是缺乏学生信仰的引导和心理的疏导。学校不重视这两者的原因是学生对其兴趣不大, 学校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来要求学生进行这些活动, 而实际上很多学生缺乏信仰和心理不健康, 亟须学校组织和引导这方面的活动。
3. 高职闲暇教育实施策略分析
笔者认为, 未来高职闲暇教育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与指引作用, 承担学生闲暇教育的最重要的责任。虽然并不限制学生课外的人身自由, 但是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内的, 那么学校作为学生几年生活的载体, 必须承担起教育的重任, 转变思想, 不能将教育的目的停留在培养学生的逻辑和语言能力, 还要充分地培养其他六个方面的智能。举例来说, 应当开设适量音乐课程和定期不定期地举办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举行运动会, 刺激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多进行不同的社团活动, 促进学生全方位的人际智能发展;多开设心理辅导和信仰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等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 想要学生的闲暇教育有好的效果, 学校能够起到的作用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
第二, 进行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必要的教育改革。当前的高职院校不重视闲暇教育, 这与学校管理者的教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当然, 我国的教育理念受到我国几千年文明的影响, 一时半刻不易改变,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现实下,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闲暇教育在常规的唯成绩论的条件下根本无法生存, 必须要有一个宽松的、现代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环境才能够发展, 这个环境就是教育理念的变化。
第三, 家长、社会和学生也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协助高职院校进行闲暇教育。其实不只是学校, 家长和社会大多数人都认为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 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智能。只有社会都扭转了偏见, 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多元智能的发展, 才能够真正地将闲暇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其实家长对于学生的闲暇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学生在家娱乐休息所占的闲暇时间比例是很大的。家长如果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 引导学生的休闲观念和休闲方式, 高职学校的闲暇教育将会事半功倍。学生是闲暇教育的主体, 只有学生发自内心认可闲暇教育, 才会真正地将学校的引导、家长的监督彻底消化, 融入自身, 使闲暇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结束语
劳逸结合这句话已经说了太久了, 其实这里的“逸”也不一定是非要进行彻底的不进行任何学习的玩耍, 这个“逸”也可以指进行更有意义的闲暇教育。在未来, 各个领域人们的闲暇生活将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重视, 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职院校的闲暇教育将会成为其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高职学生处在人生最黄金的年龄, 对其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 加强闲暇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也能够确保其社会属性和交往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当前在我国, 闲暇教育还并未被全面重视, 所以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未来随着教育者和学生意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意义, 闲暇教育一定会不断发展, 成为素质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摘要:闲暇时间较多, 如果浪费的话, 不仅影响学生本人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也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尝试对高职闲暇教育从教育效果、当前现状以及未来教育策略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闲暇教育,高职闲暇,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国祥编著.多元智能评量——两项开创性的校本实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01~1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330~331
[3]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我是怎样提出多元化智能理论的——《智能的结构》出版25周年纪念[J].人民教育, 2008 (9) :190~191
[4]冯文全、贾艳霞.论闲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3)
为学生争取闲暇 篇11
西峡“三疑三探”的春风刮入东辽大地,它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思考,会在老师错误的情况下敢于说——老师您错了。作为长期处于一线教育的教师,我深深地知道,解放孩子的思想极为重要。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固有的教学模式尘封了孩子已久,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孩子们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改课之初,我的教学任务经常不能完成,孩子们课堂上不积极这是事实。有时我都在想放弃这种方法的运用,甚至在领导不听课时还在运用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是坚持半学期后,孩子们喜欢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己动脑思考问题了,喜欢这种让心灵和思想放飞的课堂了,我动容了,20年的教学经验被无情地击垮了,当时的我感觉很失落。感觉自己的经验已经被这个无时无刻不再进步的社会所抛弃,我当时就在想,那就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吧。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主席曾经说过:“道里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夸张,而依靠客观事实。”课堂上的效率谁来检验?当然是学生。改革之初我经常完不成任务,经过实践后我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新的教学方法没能熟练的掌握。平时只注重“三疑三探”的教学步骤,事实证明,课堂上不只是三疑,可能是多疑。只要有疑问,马上提出,归纳总结,探其原因。
2. 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到位。预习新知识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孩子预习侧重点,鼓励孩子们多利用辅助书籍,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从而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最终向教学重点靠近,解决难点。
3. 需要加强备课环节。在老式的教学方法中,我们不给孩子们自由思想的时间,也不给他们充分的提问时间,我们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所以教师心中胸有成竹。然而课改之后,教师们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们会在课堂上提出哪些问题,同样也不知道孩子对于本节课知识有多少储备。因此,教师要充分的准备教学素材,这样才足以回答学生们的问题。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阅资料,通过与网上的那些名师互动,向那些优秀的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充分地面对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能比较顺畅,从而为学生提问环节剩下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时情况善于总结,在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当遇到学困生时,自探已无法解决时,教师要运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解决问题。
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的,但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亟待解决。一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云南省大的日本,一个人口趋于老龄化的日本,却培养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需要一批批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好奇、学会思考的新型人才。
重视闲暇教育 提高写作能力 篇12
一、高中生闲暇生活的现状
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地减轻了, 闲暇时间多了,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可能让很多教师开心不起来, 因为一些学生往往在节假日后显得疲倦不堪、心神不定等, 这样的状态使课堂的效率大打折扣。对这种现象有教师感言:“上学时没时间闲暇, 闲暇成为一种奢望;而放假后却有闲不会玩, 或者玩得不适度, 闲暇变成了一种累赘。”这句话道出了眼下学生在闲暇时的“通病”。
据笔者了解, 学生的闲暇生活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省教育厅有严禁节假日上课的规定, 所以很多学校尤其是高中, 为了保证升学率, 不让学生荒废闲暇时间, 就在周末安排寄宿学生在教室自主学习, 在寒暑假抽出一段时间安排学生在家网上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 其实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所谓的“网上学习”, 其实就是在网上听老师讲课。这样大一统的由学校安排的“闲暇方式”, 看似井井有条, 其实背后“乱象丛生”。在笔者所在的学校, 很多学生在周末自主学习时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老师的作业, 大部分时间用来看如文摘、玄幻小说之类的闲书, 要么就偷偷用手机上网、聊天等。每到月假, 由于在学校缺少自由活动, 很多寄宿生一回家就放肆、尽情地玩, 但除体育运动外, 他们大都也就是看电视、上网等, 并且不少学生的闲暇生活充斥着如成天埋头网络游戏、赌博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
从上文来看, 消极的闲暇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健康全面发展。一周五天的学校教育的效果往往在一天半天的消极闲暇的冲击下灰飞烟灭。尤其对于不自觉的、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 学校的出发点很好, 但如果只是让学生完成作业, 放任自流, 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 那么, 周末采取自主学习的形式, 其效果是很差的。学生一天到晚关在教室, 反而受到压抑,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有教育界人士这样强调:“在中小学教育中, 闲暇的分配、享用也是一门学问。对学生而言, 如果不会闲暇, 就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的乐趣。”所以, 做好闲暇教育刻不容缓, 学校应为学生补上“闲暇教育”这一课, 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生活转换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以形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良性循环。
二、语文教师做好闲暇教育能促进写作教学
什么是闲暇和闲暇教育呢?陈昭明、杜敏在《应重视发挥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中指出:“学生的闲暇是指除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任务之外的, 完全属于学生个人支配的空余时间。中小学闲暇教育, 就是引导广大中小学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 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 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
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 学生若能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语文学习或其他丰富的活动, 对语文教学 (特别是写作教学) 有促进作用。当今高考把作文的地位越提越高, 如2008年开始, 江苏高考作文由原来的60分增加到70分;高考也把好作文的标准越定越高, 现在作文考查的不只是学生的文字功底, 还有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写出生动活泼、新鲜真实、有独到见解、有个性特点的文章。可笔者常会听到学生抱怨, 每天“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让他们失去了丰富的想象力, 功利的学习氛围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 空虚的闲暇生活让他们缺乏写作源泉。现在学生作文中确实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感情虚假等现象比比皆是。但看那些满分作文、优秀作文, 小作者无一例外地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也是普通的中学生, 为什么他们的文章能在几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呢?很明显, 他们有着充实的闲暇生活, 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叶圣陶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可见, 要写好作文, 仅靠课堂语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充实的闲暇生活。要让学生空虚消极的闲暇生活充实起来, 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闲暇教育指导工作。
三、开展闲暇教育提高写作能力的策略
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 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要充实学生的闲暇生活,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闲暇语文学习和丰富的闲暇活动。闲暇语文学习,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利用闲暇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行为。在这种学习行为中, 学生的精神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 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写听说的内容, 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如果长期坚持闲暇语文学习,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升, 他们的写作水平也能更上一层楼。当然其他丰富的闲暇活动也是少不了的, 它可以让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1. 投学生所好, 将娱乐休闲活动和写作教学相结合
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一向受到中学生的欢迎, 教师可投其所好, 把娱乐休闲活动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可以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对他们喜爱的电视剧或影片发表感想, 也可让学生对他们关注的体育比赛进行预测或发表观后感等等, 以此来展开写作活动, 让他们畅所欲言, 增强他们深入剖析问题的能力, 但教师要认真写好评语与学生交流, 及时纠正他们思想上的偏差。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且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会让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思考、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一来, 不仅让学生充实了他们的闲暇生活, 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2. 给出课外阅读书目,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并写读书笔记
教师可以先按年级高低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学生开出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 如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 还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 教师选择出一些相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推广给全班同学, 再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自由选择阅读, 读了之后不妨让学生写作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样既满足作文教学需求, 又照顾到学生的兴趣, 学生一旦有了对课外读物的兴趣,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充实闲暇生活,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更在提高修养和品味,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指导学生尝试多样的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 为写作注入活水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和写作, 还不妨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 如参加公益劳动、参观各种展览、游览本地的名胜古迹等, 从而能让他们更好地去体验生活, 获取各方面的新鲜知识, 扩展自己的视野, 从而能更深刻全面地去思考问题, 同时也给写作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在作文训练时不妨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闲暇生活, 在说和写中, 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 还能让写作教学得到“实惠”。当然, 开展这些活动得有个度, 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这些闲暇活动, 以免影响学习。
总之, 充实的生活是写作之源, 读书是写作之流, 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闲暇生活的指导工作, 让学生自觉进行闲暇语文学习, 展开健康多样的闲暇活动, 来提高他们闲暇生活的质量,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学校“闲暇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闲暇生活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 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闲暇教育。丰富而充实的闲暇生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更应担起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的责任, 教育内容就是指导学生有价值地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
关键词:闲暇,闲暇教育,闲暇生活,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昭明, 杜敏.应重视发挥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4, 25 (1) .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08, 3:304.
[3]张国珍.论闲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