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型闲暇

2024-11-01

文化型闲暇(通用10篇)

文化型闲暇 篇1

为了保证中小学生闲暇时间道德文化教育的效果,需要学校、家长、社区、政府形成合力。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协同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需要统筹考虑,综合协调,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或面对面沟通,可以书面材料通报,也可以通过媒体宣传,让社会各方面都能积极地为学生闲暇时间的道德文化教育活动做点什么。第三,通过相互交流,同学之间可以分享活动经验;教师之间可以切磋道德文化教育活动指导、调控的方式方法,取长补短;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好的做法;社区相关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指导和协调学生闲暇时间道德文化活动的经验。第四,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来促进这种合力的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评价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班级、学校,推广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社会评价可以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家长评价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并根据家长的要求和建议,调整参与道德文化教育活动的计划。

文化型闲暇 篇2

一、我国闲暇教育的历史演变

闲暇教育是指教会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闲暇时间是指除去“工作时间”、“上下班的往返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教育子女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之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教育并不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教育,而是指在学校中教会人们“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学校”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目前,我国学生拥有双休日、寒暑假和其他假日共计一百多天的闲暇时间,闲暇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其实,闲暇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前人的“闲暇教育”值得我们反思。

1古代零散的闲暇教育思想

在人类社会早期,所有的人接受相同的教育,那就是在劳动、生活中学习生存技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的历史演化.逐渐形成了“有闲阶级”——统治阶级和“劳动阶级”——被统治阶级。“劳动阶级”只能在劳动中学习生存技能,而“有闲阶级”则可以在学校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闲暇教育”。早在我国2000多年前,《学记》中“藏息相辅原则”就有精辟的论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这与闲暇教育的精神不谋而合。《诗经》中也写到“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休闲思想在《诗经》中也有丰富的表现。《诗经》之后,我国休闲文化主要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休闲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大知”者的境界。《庄子》是体现休闲思想的经典之作,《庄子·齐物论》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知炎炎,小知詹詹。”汉朝的陶渊明也是闲暇思想的代表,他由衷地赞美逍遥、怡然自得的生活。流传千年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社会。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代表了中国人追求密切亲和大自然的休闲文化。另外,中国文人的休闲。常伴有琴棋书画,伴着美酒、音乐和佳人。他们的闲暇生活具有艺术性。很多人在休闲时创作诗歌,典型代表如大诗人李白。

2近代闲暇教育的消失——教育为了工作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举国皆惊,一些开明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自然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韵发展.人们都意识到自然科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头等大事,而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则随之将发家致富视为焦点,个别地方甚至提出了“谁富谁光荣,谁穷谁可耻”的口号。所以反映在学校的课程中,自然科学就成了所谓的“主课”。而一些闲暇教育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各种活动课程,虽然在课程中有设置,但常常作为“副课”而为各种“主课”所代替。在人文类学科中,有关生活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思想,教师也不会浪费时间去讲授,因为高考不会考这些内容,教师会更乐意讲授考试会考的具体知识点。教师、学生、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高考取得好成绩,将来找个好工作,于是高考决定了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人们常常把教育和“饭碗”相联系,似乎忘记了除了吃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

3当代教育再度关注闲暇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大量增加。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然而,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并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些人在闲暇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导致自杀、抑郁和其他自残行为。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纪宏教授曾在1378名大学新生中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2004年3月15日,新华社的一则《疑犯马加爵三亚落网杀人动机起于同学矛盾》新闻通稿发向全国各新闻媒体:马加爵性格孤僻、性情粗暴、爱好打牌、上网和看黄色及武打录像。我们不仅震惊于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竟然如此残忍,也惊讶于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的质量和问题。有些人滥用闲暇时间,他们以为赌博、上网、吃喝玩乐就是闲暇。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沉迷于网络不知归路,考试多门“大红灯笼高高挂”。正如美国闲暇教育专家J·曼蒂所说:“无能力处理好闲暇是造成酗酒、吸毒、自杀以及其他种种变态疾病的主要原因。”有识人士开始重视闲暇教育问题。在当代,提出闲暇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的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他又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2006年,世界休闲大会和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我国杭州举行,大会的召开对我国的闲暇及闲暇教育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期待教育回归生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多国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人们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生的技能,为获得好的工作作准备,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个性和生活的内涵,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求学与就业”.而是“学习与生活”,是为了自我充实、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劳动和闲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劳动能满足人的劳动需要,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闲暇时间也是人发展的条件。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甚至已由“劳动最重要”转到“工作和闲暇同等重要”的观念上来。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工人的劳动由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与此同时,工作制也将发生变化,如弹性工作制和半工制。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闲暇。

二、闲暇教育的作用浅析

闲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也给教育思想研究开辟了一条蹊径,其作用也越发引起关注。

1闲暇活动能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文化型闲暇 篇3

关键词:闲暇教育,网络文化,探究

1 问题提出

随着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大学生日益成为网络文化中最活跃的群体, 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丰富性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深度认同, 网络正以其极大的广度和深度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与之伴随的, 近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课程的授课时间减少, 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 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在这种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无法抵挡网络的诱惑, 逐渐沉迷于网络甚至形成网络依赖。网络这柄双刃剑, 在为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资源的同时, 也因为对网络的不合理运用,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 (1)

闲暇教育是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 提高学生闲暇生活质量, 充实个人生活、提升个人精神境界, 为全面发展个人组织的教育活动。在网络文化背景下, 开展闲暇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从而促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 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奏效, 更多地要通过对闲暇时间的合理引导和利用而实现。但在无处不“网”, 闲暇生活被网络充斥的高校, 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 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形成积极健康的闲暇习惯, 培养合理的闲暇生活技能, 成为目前高校闲暇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特点

2.1 闲暇生活丰富、层次不高

相关调查表明, 大学生中每天有2个小时以上闲暇时间的占到91.9%。大学生拥有着丰富的闲暇时间, 闲暇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呈现多元化特征。从闲暇的类型看来, 有发展自我、提高能力的, 如参加校内外各种科技文娱比赛;有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 如社会实践、各类公益社团;有各种娱乐消遣活动, 如上网、看电影;也有消极型的, 比如睡觉、逛街等。但总体来看, 娱乐消遣型的闲暇生活占到主体地位, 发展性的、创造性的闲暇活动偏少。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层次有待提高。

2.2 闲暇生活盲从、缺少计划性

因为对如何安排和利用闲暇时间这一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 当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普遍比较盲从、随意, 对闲暇生活的安排缺乏计划性。虽然高校普遍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 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 各类校级社团、各种文娱活动, 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由于缺乏正确的闲暇观, 当前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从众心理明显, 进行何种闲暇生活往往是盲从的结果。在闲暇生活中, 自身的个性、能力、特长等无法发挥, 闲暇生活缺乏目的性和自我教育性。

2.3 网络成为闲暇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3G技术的日趋成熟, 网络为不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的大学生提供了选择。网络正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姿态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极大限度地拓展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网络现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休闲的方式, 游戏、电影、聊天、人人、微博等都依赖于网络载体。这既与网络的诱惑性和虚拟性有关, 又与高校闲暇教育的缺失关系重大。

3 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

在无处不“网”的象牙塔里, 网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网络更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网络在提供大量信息资源, 丰富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同时, 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改变着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3.1 时空维度上网络的影响 (2)

网络因其特殊的吸引力, 使得当前多数大学生把自己大部分闲暇时间都放在网络上。在时间维度上, 网络挤占了大学生相当多的闲暇时间, 他们很少有时间去进行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独立思考、参加文娱科技比赛等其他闲暇活动, 对网络的依赖容易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发展和人格健全的平衡;众所周知, 闲暇生活需要借助广阔、丰富的空间来完成, 大学生目前过多地把闲暇时间投入到网络上, 对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广阔闲暇空间基本无视, 这样就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现实多元空间的疏离, 人际交往功能受到影响。总之, 网络对学生时间的挤占和空间的疏离严重限制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途径, 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3.2 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闲暇生活方式, 部分大学生已被“网”住。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进行其他积极、健康闲暇生活方式。据调查研究发现, 75%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的倾向。 (3) 沉迷于网络之后, 大学生会逐步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产生消极心态, 疏远、回避积极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 将自己的闲暇生活看成枯燥、苦恼、无意义, 在人际交往也找不到意义和价值, 对他们来讲更热衷于通过上网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依赖于网络的闲暇生活, 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娱乐、体验“理想”生活的心理需求, 但让他们的闲暇生活过于局限网络之中。

4 基于闲暇教育的网络文化建设思考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有着更强的教育性, 课外闲暇时间的充分利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闲暇教育视角, 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正确的闲暇意识和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的闲暇主体意识和规划能力, 积极引导大学生发展网络之外的其他更健康积极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校情利用好网络载体, 开展好网络文化建设, 在网络化的新形势下不断开拓闲暇教育新阵地。

4.1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依然成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学生过多的网络行为或网络依赖, 传统的“堵、压”等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 更好地、更有效地方法是要疏导, 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从正面去积极影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1) 高校应充分做好网络建设工作, 通过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和闲暇教育的新平台, 开拓具有符合院校学生特点的网络主流文化, 激发大学生的回归意识, 提高他们网络生活的参与度。 (2) 加强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监控, 从技术方面完善网络文化的检测, 引导大学生主动规避不良信息的刺激和干扰,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识别力。 (3) 推进、完善校园网主阵地, 建立符合学生心智特点和发展需求的网络特色活动, 校园网不要仅限于学校官方活动报道、通知等, 要通过网页设计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等活动既提高大学生对校园网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又能转移他们对网游的兴趣, 从而逐步走出单一、孤独的网络依赖, 不断促进个体人格完善。

4.2 提升大学生闲暇主体意识和规划能力

(1) 合理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认识。当前部分大学生对闲暇的理解较片面, 认为闲暇就是娱乐和消遣, 闲暇本义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2) 促进闲暇生活态度的转变。闲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个体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水平, 闲暇并非是可有可无的, 更不是随意盲从。对于大学生来讲, 应当去主动思考如何去设计、发展那些长远的积极性的闲暇活动, 而不是停留在网络、睡觉等消极、短浅的闲暇活动上。 (3) 引导学生的闲暇行为。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充分提高闲暇技能, 丰富闲暇生活方式, 主动消除“闲暇迷茫”和“闲暇贫困”, 从而既在闲暇中收获快乐, 又能提高闲暇技能。

4.3 有效开展闲暇教育, 开拓闲暇教育新阵地

(1) 开设闲暇教育课程。在借鉴国外闲暇教育的成功范例基础上, 可以开设国学、音乐、社交礼仪、素质拓展等活动课程, 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将闲暇教育与大学的知识礼仪学习、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形成合理、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注重加强闲暇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选拔一批了解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的教师队伍, 逐步促成高校闲暇教育的专业化、体系化。 (2) 文明的校风, 良好的班风是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重要保障。开展闲暇教育必须注重宿舍和班级的闲暇文化建设, 给大学生闲暇生活创造良好氛围, 发挥人际交往的交互作用;学校应该创设闲暇生活的场地、设施, 加强闲暇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余, 有适合从事各种闲暇生活的活动场所, 如图书馆、体育馆、舞蹈房、实验室等, 尽可能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经兰, 肖承志.闲暇教育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92-96.

[2]肖武平, 徐春华, 陈延斌.闲暇教育视角下网络性心理问题的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0 (8) :73-75.

为学生争取闲暇 篇4

西峡“三疑三探”的春风刮入东辽大地,它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思考,会在老师错误的情况下敢于说——老师您错了。作为长期处于一线教育的教师,我深深地知道,解放孩子的思想极为重要。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固有的教学模式尘封了孩子已久,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孩子们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改课之初,我的教学任务经常不能完成,孩子们课堂上不积极这是事实。有时我都在想放弃这种方法的运用,甚至在领导不听课时还在运用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是坚持半学期后,孩子们喜欢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己动脑思考问题了,喜欢这种让心灵和思想放飞的课堂了,我动容了,20年的教学经验被无情地击垮了,当时的我感觉很失落。感觉自己的经验已经被这个无时无刻不再进步的社会所抛弃,我当时就在想,那就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吧。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主席曾经说过:“道里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夸张,而依靠客观事实。”课堂上的效率谁来检验?当然是学生。改革之初我经常完不成任务,经过实践后我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新的教学方法没能熟练的掌握。平时只注重“三疑三探”的教学步骤,事实证明,课堂上不只是三疑,可能是多疑。只要有疑问,马上提出,归纳总结,探其原因。

2. 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到位。预习新知识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孩子预习侧重点,鼓励孩子们多利用辅助书籍,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从而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最终向教学重点靠近,解决难点。

3. 需要加强备课环节。在老式的教学方法中,我们不给孩子们自由思想的时间,也不给他们充分的提问时间,我们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所以教师心中胸有成竹。然而课改之后,教师们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们会在课堂上提出哪些问题,同样也不知道孩子对于本节课知识有多少储备。因此,教师要充分的准备教学素材,这样才足以回答学生们的问题。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阅资料,通过与网上的那些名师互动,向那些优秀的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充分地面对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能比较顺畅,从而为学生提问环节剩下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时情况善于总结,在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当遇到学困生时,自探已无法解决时,教师要运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解决问题。

任何改革都是有风险的,但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亟待解决。一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云南省大的日本,一个人口趋于老龄化的日本,却培养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需要一批批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好奇、学会思考的新型人才。

时代呼唤闲暇教育 篇5

一、闲暇教育是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邢占军认为:“幸福指数是指用以反映民众幸福感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其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2]当前我国对居民幸福指数的测量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量化,这个评价体系包含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成长发展体验、社会信心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人际适应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维度。幸福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据教育部发布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20个省市40个城乡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访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而62.3%的被访者“有时”“经常”甚至“整天”感到焦虑不安。此外,2003~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对自己总体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指数正逐年下降。[3]美国“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09年间,访问了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民众,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并对是否有足够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有益的休闲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并据此进行“幸福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位列125位。[1]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指数最低,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压力过大,竞争激烈,精神高度紧张,缺乏足够的闲暇和有益的休闲,找不到合适的释放个人压力的有效方法等。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并没有相应地带来幸福感的增加,幸福感低下已成为当今众多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这也正如魏翔博士所说:“世界经济始终面临两个问题:‘富裕前问题’和‘富裕后问题’。前者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是关于国民和国家如何脱离贫困实现富裕的过程;后者是经济效率和民生幸福问题,是关于解决温饱与小康后的国民和国家如何实现幸福的过程。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富裕后问题’,而中国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需要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5]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让人类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对闲暇教育的研究也就是对现阶段人的生存质量的关注,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谐社会、民生幸福、闲暇生活质量、闲暇教育之间的博弈与统一是中国解决“富裕后问题”的出路之所在。

二、闲暇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调查显示表明: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4亿,其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表现为忧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中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6]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一封信中寻找答案。1997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吉林读了一封由两位离家出走的学生写给教师的信,在许多代表的心中引起震撼。信中写道:“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我们深知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了我们的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视电影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在您手下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我们宁可不读书。”[7]传统教育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外在功能、应试功能,而忽视教育提升生活质量的功能,忽视引导人去关心生命、热爱生活的真正意义,导致一些青少年厌恶学习,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也不知道怎样来释放这些焦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8]教育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引领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获得幸福。闲暇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当前教育在关注人自身方面的不足。培养个体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观念,掌握科学利用闲暇时间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在闲暇时间内利用有效的闲暇方式正确地放松,以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和热情度投入新一轮工作中,从而形成学习和闲暇的优势互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三、闲暇教育是健康闲暇方式形成的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人所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国外早在19世纪的时候,就兴起对闲暇的研究,其中以美国哲学家查理斯·波利特比尔《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为代表。20世纪,闲暇教育研究达到高潮。1974年,美国成立了闲暇教育研究委员会,1984年,在巴黎召开的闲暇教育研究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开始成为全世界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我国在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减少至190天,闲暇时间量开始排到世界前列。但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闲暇时间被剥夺。在现实生活中,闲暇往往被认为是与工作相对立的,而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开始,劳动成为必要的生存手段,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闲暇为耻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和家长以各种兴趣班、奥赛班、特长班等多种形式剥夺本应由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第二,闲暇生活低俗化。受大众闲暇生活低俗化的影响,一些学生颓废现象突出,在闲暇时间里沉迷于网络游戏、言情小说、色情网站而不能自拔,并将其中所学到的不良习惯不自觉地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打架滋事、偷盗抢劫、打胎流产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第三,闲暇生活单调化。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于2006年对北京市民作的一项关于北京市民休闲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闲暇时间内,北京市民所从事的活动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家中观看电影节目、逛街购物、上网/玩网络游戏/下载、看报纸/杂志、看书,其百分比分别为44.0%、21.9%、19.4%、13.3%、10.8%。[9]这组数据表明:闲暇时间内,大众的闲暇方式枯燥、单调,缺乏多样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个体没有掌握更多的闲暇技能和知识是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闲暇教育,获得并掌握更多的闲暇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良好闲暇方式的形成,从而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无形中引导其走向成功之路,实现其人生价值。

四、闲暇教育是休闲经济时代发展的有力推动力

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测:“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实上,比莫利托预测的来得更快,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社会,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城市已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经济上已在转型,进入了休闲经济时代,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10]。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率先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

2006年4月22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上,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及近300名中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休闲共识和中国发展”的重要命题,吴仪作了题为“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题演讲,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民间组织、学术团体,都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研究使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休闲生活的具体措施,倡导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休闲的生活方式是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改善休闲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可以预见,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为基础,我国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也将得到更大发展。而进行闲暇教育,引导人们采取积极健康的闲暇方式,不仅有利于人们获得幸福,也有利于我国与休闲相关的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4]魏翔.闲暇经济导论——自由与快乐的经济要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36-237.

[2]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 10-12.

[3]包卫.论幸福追求与达成[DB/ OL].http://gjs.hhtc.edu.cn./ index·htmx?read-547.html,2009- 09-05.

[5]中国新闻网.“全球最幸福国家”排名丹麦居首中国第125位[DB/ OL].http://www.chinanews.com/gj/ 2010/07-16/2405480.shtml,2010- 07-06.

[6]钱镇宇.未成年人心理卫生谈[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5):28.

[7]徐江善.人大代表呼吁解放孩子[N].长江日报,1997-03-10.

[8]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9]王惠.迎接休闲时代你做好准备了吗——北京市民休闲消费状况调查[J].数据,2006(7):33-35.

关注教师的闲暇生活 篇6

闲暇与休闲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 闲暇就是“手边的时间”, 而休闲则是一种沉思的状态, 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马克思则将闲暇时间看做“自由时间”, 与“工作时间”相对而言。我们也把“闲暇”理解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闲则指人在工作之余能自由做一些事情, 在余暇中能为自己做计划、安排的状态。所谓教师休闲, 指的也就是教师在完全供个人支配的空闲时间里所从事的一切由自己来安排的自由活动或心境。它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和情感性等特点。

今天, 休闲与工作、学习一样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它已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 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教师来说, 闲暇是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时间之外的属于教师个人自主支配的空闲时间。教师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 有助于调整刻板而单调的生活节奏, 放松紧张的情绪和疲惫的身心, 有助于丰富个人生活、情趣, 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 有助于增进教师的心智与各种技能, 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使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张扬, 建构完整而健全的丰富人生。

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可以给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创造宝贵财富。早在1918年, 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密切关联。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 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西方, 休闲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1]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 那么, 这种闲暇将会重新扩大人的创造力量, 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 从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2], 我国城市居民一生的工作时间为10%;家务劳动时间为9%;学习时间为7%;个人必需时间 (也称生理时间) 占45%;休闲时间占29%, 也就是说休闲时间在一生中已经达到三分之一的水平。对于教师的闲暇生活, 有学者对中小学25~35岁的青年教师做过一个调查[3], 主要了解他们在晚上、周末以及节假日闲暇时间的生活状况。对于晚上时间的安排, 农村小学教师选择“看电视”的占78%;而农村中学教师选择此项的占35%, 另外学校晚自习值班平均一周2次, 备课时间平均达1.5个小时。城镇小学教师选择“看电视”的占61%, 选择“上网”的占68%;而城镇中学教师选择这两项的分别占35%和76%, 另外学校晚自习值班平均一周3次, 备课、批改作业时间平均达2个小时。对于周末安排的调查, 农村教师选择“在家带孩子以及做家务”的比例占89%;城镇教师选择此项的占81%, 选择“购物”的占35%。对于节假日的安排, 选择“短途或长途旅游”的达86%, 但选择“自驾游”的微乎其微, 占4.8%。调查结果同时显示,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学校教师选择“读书”的比例都不高, 分别为31%和26%, 平均时间分别为35分钟和28分钟。另外还有选择在家打牌, 去棋牌室、KTV娱乐的也占一定比例。从这个较粗略的调查结果看, 教师休闲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休闲方式单一, 休闲领域狭窄, 休闲技巧缺乏, 休闲内容不够健康等。

当前, 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越来越高, 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质量立校”“质量至上”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 “质量”最终还是靠分数来体现。指标确定以后, 考试任务被逐级分解, 在响亮、动听的口号下, 沉甸甸、实实在在的担子最终都压在了教师们的肩上。于是绝大部分教师每天起早贪黑地上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 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 日复一日地开会、谈话、考试、分析、总结, 还要接受没完没了的检查;到了毕业班, 每个教师更像上紧了的发条, “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 连“忙里偷闲”的工夫都没有。教师们的闲暇生活被繁重的教学工作剥夺了, 辛劳疲惫长期积压, 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身心素质在大面积、大幅度地下降。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的闲暇生活被剥夺, 健康高雅的闲暇爱好无从培养和发展, 综合素质下降, 这又如何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闲暇生活的变化, 在时代大背景下, 带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 是社会发展使然;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些却是教育行业所独有的, 并不是不可逆转的, 通过努力是可以得到补救或改善的。据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休闲价值

受我国一向不提倡休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休闲怀有抵触心理, 认为休闲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同时, 大多数教师普遍感到工作紧张、任务重、压力大, 根本提不起休闲的兴趣, 无心休闲。也有些教师误以为休闲就是休息, 就是玩, 不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分配闲暇时间, 从而消极被动地在棋牌、麻将中虚度光阴, 在歌舞、网络游戏中消磨时光, 在觥筹交错中一醉方休……

正如《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的作者杰弗瑞·戈比所认为的, 生活在飞速变化时代的我们, 应该把休闲看做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不只是寻找快乐, 更是寻找生命和价值;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的消磨, 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为了自我, 也为了社会。[4]休闲是人生的润滑剂, 足以滋润人生、平衡身心、充实知识、发展自我, 提升生活品质、享受生命乐趣、迎接生涯挑战。

2.努力掌握休闲技能

正确认识休闲的价值, 在思想上重视休闲, 这是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努力学习领会休闲知识, 锻炼休闲技能和技巧, 不断提高休闲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和自我评价能力。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活动和休闲方式, 取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经济收入、社会和自然环境、职业、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林语堂先生曾经如是说:“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他须有丰富的心灵, 有简朴生活的爱好, 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 这样的人, 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5]教师正符合这一特点, 完全有资格享受“休闲”。作为教师, 生活圈子相对较小, 应当主动扩大交际范围,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可以是一项体育活动, 也可以是一种乐器。教师还要善于利用闲暇, 进行个性化休闲。如在家庭或工作处所疲倦时进行片刻的冥想、小憩, 在日常生活休闲时看一部大片、踢一场球, 在周末休闲时来一次农家乐, 在黄金周或寒暑假进行一次观光旅游等。

3.积极创造休闲条件

教师工作、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 学校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 引领教师休闲。首先, 学校应注重创造全面、丰富、有益于发展和确立正确休闲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实施人性化管理。学校要把教师从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各式各样的学生补习班、检查评比中解放出来, 把应有的休闲时间还给教师, 使其更好地享受休闲, 并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观念并予以充分的选择和决定休闲的自主权。其次, 学校要从教师休闲的实际需要出发, 积极开发适宜的休闲资源, 拓展休闲。学校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改善和增加运动场、图书馆、健身房及舞厅等休闲设施。由教师自愿成立“教师俱乐部”“校园咖啡吧”“教工之家”等休闲组织, 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休闲之家”。再次, 学校要大力引导教师进行“绿色健康”休闲, 即所进行的休闲既要经济实惠、安全无害, 又要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及专业发展。同时, 要积极开展休闲活动经验交流, 形成教师彼此间“资源共享”, 以使休闲活动得以深入持续地发展下去。

休闲是一种手段, 不是目的。我们强调休闲, 但不能忽视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 在强调合理支配与利用闲暇时间的同时, 应当强化教师休闲中的发展意识, 提升其休闲价值与品位, 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能,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与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振远, 张景勇.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的变迁[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4346948.html.

[2]王琪延.休闲教育下的人力资本增长[N].光明日报, 2008-02-20.

[3]王学进.闲暇时间教师都在干什么——教师休闲需引导[N].教育信息报, 2007-08-11.

[4]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92.

用闲暇课程打造校园快乐 篇7

闲暇, 源于拉丁语, 表示“许可”的意思, 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活动的时间。“校园闲暇活动”指的是, 学生在校内课余时间所进行的自己喜爱的各种活动, 它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选择性。课堂上的学习带有勿庸置辩的他律性、强制性, 或者说是不自由性, 而课间则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们活动时的方式、伙伴、场所等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自由性是闲暇的最本质特点。二是个体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大多数其它活动都是集体性的, 而在闲暇时间里, 学生可以以个人身份参与某一项活动, 不但自己是闲暇活动的参与者, 而且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结果的评判者。三是体验性。在闲暇活动中学生可以相对多地按自己的主观意愿、个人情感去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利, 有权对活动的全过程作出自己的选择, 他们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闲适的、快乐的。“没有快乐,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去快乐感觉的教育是迷失的教育, 只有让教育主体找到快乐, 教育才算是回归了本真。校园闲暇课程资源, 是学校打造快乐校园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

闲暇时间中的财富 篇8

“1美元。”售货员回答。

“1美元?”顾客重复道, “能便宜点吗?”

“书的价格就是1美元。”售货员说。

这位顾客看了一会儿其他书籍, 然后又向服务员询问道:“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在的。不过他在印刷车间, 非常忙。”售货员答道。

“哦, 我想见见他。”顾客坚持道。

老板富兰克林被请出来后, 这个陌生人问:“富兰克林先生, 这本书最低多少钱呢?”

“1美元25美分。”富兰克林毫不犹豫地说。

“1美元25美分?怎么回事呢?刚才您的售货员还说只有1美元呢!”

“没错, ”富兰克林说, “我宁愿送别人1美元也不愿我的工作时间被人占用。”

这位顾客似乎很震惊, 但是, 为了达到自己“单纯”的目的, 他要求道:“哦, 现在您还是告诉我这本书的最低价格吧!”

“1美元50美分。”富兰克林回答。

“1美元50美分?为什么?您刚才还说1美元25美分呀!”

“没错, ”富兰克林冷冷地回答, “那是刚才的价钱, 而不是现在的价钱。”

顾客默默地把1美元50美分放在柜台上, 拿上书离开了书店。从富兰克林身上, 他刚才学到了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 从而把时间转化为财富或智慧。

(选自艾柯编译《发现最好的自己》,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有删改)

编后小语

闲暇不等于闲散 篇9

一、加强中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必要性

1.假期不仅是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期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校外环境复杂,不良诱惑太多。中小学生放假之后,离开了学校和老师,家长多半也不在身边,他们自己又缺乏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几乎每个假期都有一些孩子在品德上走下坡路,甚至学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假期不仅是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期。因此,加强学生闲暇时间的管理对于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预防犯罪、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休闲状态也是一种发展

中小学生的“休闲”,不仅仅是休息和调整身心,实际上也是学生“发展”的机遇,是发展的一种途径和形式。由于休闲是完全自主支配的状态,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休闲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和特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实践活动,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人格、情操、体质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与学校生活中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应如何加强中学生闲暇时间的管理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休闲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把求知的触角从课堂延伸到广博的生活中。如,语文课可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写作兴趣和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数学课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经济、统计方面;社会科学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了解社会的欲望;综合实践课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动手操作的能力;音乐课可以结合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美术课可以搞设计和写生;体育课可以锻炼和游戏等,都能有效丰富学生闲暇生活内容,提高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引导学生选择正确而有意义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自觉抵制了庸俗、腐朽思想的侵蚀。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用适当的管理方式

班主任在管理中除了常规时间进班检查管理外,还要加大闲暇时间段的管理力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检查了解学生闲暇时段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言行随时都可能面临老师的监督管理,感受到纪律约束力的存在。同时,班主任还要利用自己的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由于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自理、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因而班主任的检查以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主。

3.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学生在一个班集体中学习、成长,他们之间,尤其是学生干部最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因此发挥学生干部在闲暇时间中的管理作用尤其重要。

首先,通过学生干部建立学生信息联系网络,多途径掌握学生的准确情况,便于对违纪学生进行准确教育。

其次,建立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制,每位学生干部负责若干小组或寝室,及时监督,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优势,使学生互相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再次,发挥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使闲暇时间的管理事半功倍。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是为学生的闲暇生活提供帮助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的桥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在闲暇生活中获得保持和发展。还可以培養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学生会在充实的闲暇生活中认识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能力,在闲暇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校园和校外生活,促进自身发展。

班主任在假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布置一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作业。这样既能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研究性学习中,又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在团结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团队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闲暇教育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潜力,同时又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既保证学生得到充分休息,又要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文化型闲暇 篇10

一、青海省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 大学生拥有比较充足的闲暇时间部分大学生对闲暇教育认识不清, 闲暇活动丰富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但层次较低, 闲暇交往对象范围较小, 对闲暇满意度不高。目前, 青海省大学生闲暇教育准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部分大学生对闲暇教育认识不清, 闲暇时间充足, 但缺乏合理安排

在对“是否了解闲暇教育”调查上, 仍有61%的大学生对闲暇教育认识不清, 而60%的大学生闲暇时间缺乏计划性, 安排不当。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拥有的闲暇时间较为充足, 这就要求学生自己会安排这大量的闲暇时间。从调查中可得, 周一至周五每天所拥有的闲暇时间中, 比例最高的闲暇时间为2—4小时, 所占比例为41.23%;比例最低的为6小时以上, 所占百分比为8.91%。周末平均每天所拥有的闲暇时间中, 比例最高的是6小时以上, 其百分比为46.52%;比例最低的为2小时以下, 比例为2.51%。

很显然, 这跟高中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个高中生几乎把时间全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只为考取一个好学校。当高中的努力修成正果后, 到大学这个相对自由而轻松的环境中, 很多人却乱了方寸, 不知道该如何“花”这大把的闲暇时间。这不仅是每个大学生面对的难题, 也是闲暇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

(二) 大学生闲暇活动较丰富, 但多数闲暇活动层次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经济的全球, 文化呈多元化, 人们价值观念也随之不断丰富。大学生在闲暇活动的方式选择上形式多样, 他们既有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活动, 如自修学习、兼职社会活动、发展兴趣活动;又有在闲暇时间从事一些满足精神和生理需要的消遣性娱乐活动, 如上网、睡觉、体育运动、外出闲逛等等。但是在闲暇时间中, 大学生主要从事的活动是上网和自修学习, 闲暇时间参加的活动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而发展性活动相对较少, 闲暇活动层次较低。总的来看, 青海省大学生闲暇生活是的以娱乐消遣活动和个体活动为主体地位, 而参与自我提高的活动和群体活动较少。在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简单, 主要从事做家教 (45.77%) 和促销、发传单 (28.17%) , 而进行专业相关工作只占人数的11.97%, 真正锻炼自己专业技能的学生却很少。因此, 大学生对闲暇活动的安排还应提高层次, 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的技能, 增加社会阅历, 获得社会经验。

(三) 闲暇活动具有一定民族特色, 但是丰富民族特色文化难以引入校园闲暇教育工作

值得指出的是在青海地区多民族文化也在不断丰富着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形式, 如:藏族的锅庄舞会、回族的花儿文化、藏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宣扬等。调查发现, 学生所在学校开展的民族特色活动有:民族节日活动、宣扬优秀民族文化、开展民族文化课程等。我们访谈发现, 学校对少数民族节日比较重视, 在少数民族节日给少数民族同学放假, 如回族的古尔邦节、开斋节, 藏族的藏历年等。并且举行一些讲座宣传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让更多的同学特别是外地的同学了解一些民族风俗和民族禁忌。同时学校也开始一些民族文化课程, 如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开设藏传佛教的公选课, 提供学生们自由选择。调查表明,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只占16%, 了解一些的和不了解的分别占58%, 26%。在访谈中也发现, 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不了解。这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不利的。

(四) 闲暇活动环境不容乐观

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开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 包括周边的设施和学生联系紧密的学生组织。调查显示, 高校内部设施还是比较完善, 包括: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健身房、球场、资料室等等。只有50%的学生认为这些设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就三个学校比较, 对学校校内设施满意率最高的是青海师范大学 (56%) , 其次是青海大学 (55%) , 这几年青海大学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学校基础设施, 如建室内体育馆, 相比青海民族大学学生对学校设施满意率最低 (38%) 。对学校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闲暇需要原因调查发现, 有下面一些原因:开放时间短 (60.56%) , 缺少设施 (56.67%) , 开放时间与闲暇时间相冲突 (51.67%) , 设施陈旧 (38.89%) 。相比内地高校而言, 由于青海省在高校建设资金还是相对短缺, 大部分高校闲暇设施陈旧老化, 不仅满足不了同学们的需求, 有些还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学生组织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在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学生组织举办的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不同学校学生对本校学生组织不满意情况如下:青海师范大学 (45%) 、青海大学 (47%) 、师大 (64%) , 总体满意度相对较低。而对学生组织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社团活动单一、缺乏创新 (66.67%) , 社团活动形式化 (45.16%) , 社团内部管理混乱 (44.09%) 。学生组织在闲暇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推进青海省高校大学生闲暇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从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调查结果的分析中, 我们知道大学生的闲暇活动总体上是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 闲暇活动的层次、但在闲暇生活的结构、管理闲暇时间的能力、闲暇教育的意识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 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新的满足时代需求的闲暇教育理念

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生存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和知识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活动, 是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确定学习者的认知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意和思辨力, 是教育系统的主要目标。反观中国当代的教育理念, 学校就像一座庞大的工厂, 在一条巨大的生产线上, 学生就像“产品”一样, 批量生产。此种教育模式致使大学生失去了张扬个性、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而闲暇教育所提倡宣扬的就是一种在生活的闲暇时间培养人的个性发展, 为生活增添色彩,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对实习国家创新人才计划有巨大作用。因而只有转变传统观念重新认识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才能够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 高校应担起闲暇教育的重任

树立闲暇教育目标, 开设闲暇教育课程。首先要树立科学的闲暇教育理念, 明确闲暇教育的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重视闲暇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投入配套的师资力量, 积极推动学校闲暇教育工作的开展。闲暇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合理的闲暇生活理念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 活动场所、活动形式等都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既可以在正常的教学、讲座过程中激发学生潜质;也可以是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诸如:建立兴趣小组、组织集体旅游、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多样性的全国性大学生比赛等多种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提高大学生的闲暇能力和闲暇技能, 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合理的闲暇生活带来的乐趣、树立积极阳光的闲暇心态, 提高闲暇生活质量,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改善大学生闲暇教育环境

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社会交往对象发现, 大学生交往是本宿舍同学的占到 (74.65%) , 然后依次是同班同学、外班同学、恋人、老师、外校同学, 所以班级及宿舍环境的改善对大学生闲暇生活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改善大学生闲暇教育环境, 需要高校有针对性地投入, 如建设满足大学生闲暇需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另外, 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寝室风气、班风、校风建设, 整治学校周围的环境, 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 大学生应培养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提高相应的闲暇技能

虽然当代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 但是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同型、同质的“产品”, 也不是丧失自己的个性、沦为社会的奴婢。将大学教育从目前唯社会是用的婢女中解放出来, 引导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是闲暇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

意识来源于实践, 又高于实践, 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实践取得成功。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如果缺乏科学、系统的闲暇价值观, 就不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 提高闲暇生活质量。英国思想家罗素有一句话:“能否聪明的利用闲暇时间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 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 虽然有时候觉得比较辛苦, 但也比较充实。一旦闲下来, 由于无所事事而容易无事生非。所以, 大学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认真学习闲暇理论, 培养正确的闲暇价值观, 充分利用学校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 积极参与各种闲暇活动, 扩大交往范围, 实习自身的全面发展。

闲暇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联系这些技巧。提高闲暇技能是发展闲暇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选修自己喜好的公开课程、讲座, 积极参与有利于自己发展特长培养个性的学生社团组织等多种形式, 参与多样化的活动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 学习闲暇技能, 并能够有效运用这些闲暇技能, 增加闲暇教育的自主性, 为自己制定科学合理的闲暇教育计划, 从而实现自我闲暇教育。

(五) 社会应提高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关注度

协调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就能在使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同时, 促进了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又给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机会。反之, 不仅会使人的个性发展得不到满足, 导致异化;而且也会使社会的发展走向畸形。社会在培养大学生闲暇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企业需要为大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提供桥梁, 提供更多的兼职、见习和实习的岗位, 从而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不断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 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大学, 也应该有组织地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很多大学生通过到社会上打工和去公司、企业兼职, 已对社会有了一定了解。然而, 大学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到贫穷落后地区和发达富裕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可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社会的本质, 体验到现实生活的冷酷和温暖。可以使他们对人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因而, 大学生闲暇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承担职责, 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共同提高社会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岑国祯.闲暇教育[M].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第5卷)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1]岑国祯.闲暇教育[M].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第5卷)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

[2]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6) [2]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6)

[3]续瑞华, 李建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1) [3]续瑞华, 李建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1)

上一篇:金融对创业的支持下一篇:音乐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