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闲暇教育研究

2024-06-27

幼儿闲暇教育研究(精选5篇)

幼儿闲暇教育研究 篇1

据报载:中央国家机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商务部推出办公室工间操制度、交通部俱乐部吸引职工健身, 水利部培植传统赛事, 中科院健身活动骨干带头、群众参与, 中国气象局兴趣主导、科学健身, 不仅促进了职工身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也在营造和谐社会的人文环境。作为我们的教育呢?对“闲暇”更应重视之, 利用之, 发展之。

一、学校返璞归真

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 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指出:闲暇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自由时间, “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 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 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人类的各种知识、科学、艺术的发展都依赖于闲暇时间的不断扩展。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闲暇时间十分充沛的时代。马克思说:“那时, 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 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当然休闲时间的增多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人们可以用闲暇时间发展自己, 也有人把闲暇时间用来挥霍浪费, 所谓无聊就是闲得慌所产生的。闲暇即闲暇时间, 是指按照个人意愿休息、娱乐和满足多种需要的时间。闲暇时间,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 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 (马克思语) 。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 “学校”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 在希腊文中, “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在他们看来, 只有在闲暇的时候, 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马克思) 。这就要看你是否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充实自己。大部分人在离开校门参加工作以后即不再努力学习。一张学校的毕业证书变成了一生学习的“休止符”。其实, 离开学校才应该是一生学习的开始。

二、教师要“闲”中游

闲暇中孕育最美丽的灵感和创造。

老师需要“闲暇”, 在闲暇中可以充实自己。据一项调查, 中小学语文教师读课外书极少, 其现状很不乐观:工作繁忙、压力大, 一有时间, 宁可休息也不愿看书, 哪里有心情读书;大部分时间被学生占用, 在真正读书的老师很少;因为整个社会都不读书, 学校没有读书的环境, 整个教育评价机制制约着老师读书的兴趣, 只管考试分数, 论文发表数量来评职定级;因为浮躁, 有心情读书的人少了;没有认识到, 个别人混日子, 缺乏理想、志向、求知欲;书太贵, 好书太少等等种种情况是让人忧虑的。

凡在教学领域能任意驰骋的没有一个不是学富五车的, 教育大家于漪、腹有诗书的魏书生、锐意课改的李镇西……都是才华横溢、读书成癖的。

梁启超上课时哭时笑, 钱理群教授用嘶哑的声音为中学生“喊”鲁迅的小说, 洪镇涛领着学生擂击桌子来感受闻一多的愤怒, 内蒙古师大李淑章教授“一上课就忘了我是谁”, 他们用才华、激情、诗意创造了课堂教学的极致。是巨大的文化修养成就了他们, 不仅做“经师”, 更做“人师”。

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 没有广博的知识存储, 如何担负教化学生的责任, 启迪他们的心智?更不用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等, 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的要求。古人诗云,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的道理,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面目可憎, 言语无味。”在大力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人生观, 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从而提高闲暇学习与生活质量, 为可持续发展奠基。

三、学生“闲”中长

闲暇出智慧, 亚里士多德“求知出于闲暇与惊奇。”

在生活中, 有各种各样的度过闲暇时间的方式。有人利用闲暇时间博览群书, 汲取知识的甘泉;有人利用闲暇时间游历名山大川;有人利用闲暇时间广交朋友, 撒下友谊的种子;有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强身健体。

哥白尼的正式职业是在主教秘书和医生, 而创立太阳系溶剂地成为了他“第二职业”的研究课题。富兰克林的许多电学成就是当印刷工人时从事“第二职业”的成果。不甘悠闲, 不求闲情, 被证明是革命家和科学家生活的准则。

上海陈钟梁先生在《语文狭窄瓶颈的阻塞》一文中指出:说实在的, 我们的学生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 自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哪一个年级不开设语文课?哪一个年级的语文课不是为首的?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中, 要上3000堂以上的语文课。据吕淑湘先生统计, 恰好是全部课时的30%, 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多数学生仍未达到合格水平。为什么语文教师精心打造的语文课堂学习, 竟比不上学生看似无计划、无目的、无组织、无系统流勇散兵式的闲暇语文学习 (实践) 呢?

我们还记得小时候每个夏夜, 坐在院坝上数星星的日子, 田野里总是蛙鸣声此起彼伏, 每每这时, 总会领悟到“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妙意境。还记得小时候“拉猫”、“办家家酒”的情境, 当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立刻明白了里面的皂荚树、覆盆子, 它早就生长在我记忆的百草园中,

关心社会,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教育, 时时听到窗外的声音, 处处了解校的世界。学校教育绝不能与窗外脱节。教育返朴归真, 才能充实学生的生活, 发展志趣, 陶冶性情, 培养现代人必备的生活休闲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也必然会促进学生校内学业的良性发展。

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 篇2

一、闲暇教育研究概述

我国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闲暇教育问题,经过20年的发展,已有大量理论成果出现。文献资料显示,我国有关闲暇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闲暇的含义及分类

关于闲暇的含义,早期人们普遍把闲暇理解为闲暇时间,并且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分类方法,把闲暇时间理解为一个人可以获得的自由时间。后来,人们对闲暇的理解出现了分歧。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1空闲时间论。

闲暇,就是“空闲”、“没有事的时间”,即闲暇时间。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闲暇时间”与以前不同,它应该是除工作、家务生活、个人生理需要之外剩下的那部分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

2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论。

闲暇,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一般是指个体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支配自己的生活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3生活状态论。

闲暇是人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自由时间及其在该时间里自主、自由的生活状态。

人们一般习惯从时间角度来描述闲暇,因为从实践的角度看,在时间的意义上理解和追求某种闲暇生活最恰当、最合乎逻辑。然而,也有人开始从活动或从内部心理状态来描述闲暇,说明我们对闲暇的理解开始从外部时间的评判标准转向对闲暇主体内心体验的关注。其实。这几种观点看起来有歧义,但也有共同之处,即它们都认为闲暇的本质和核心是自由:时间自由、活动自由、心理自由。

关于闲暇的分类,我国大部分论者引用美国学者纳希的六层次分类方法,也有学者尝试着对闲暇的类别作了精细的划分:按闲暇的主体,分为个人闲暇和集体闲暇;按闲暇活动中人的投入精力,分为低耗型闲暇、体力型闲暇和脑力型闲暇;按闲暇活动的定向,分为背景型闲暇和交叉型闲暇;按闲暇的意义,分为反社会型、空耗型、娱乐型、发展型、奉献型。

关于闲暇类别的划分,反映出我国对闲暇的研究已经在逐步走向深入,并且更加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闲暇教育的含义

1闲暇充实生活教育论。

闲暇教育是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

2闲暇促进个性发展教育论。

闲暇教育是关于向人们传授利用闲暇时间获取知识、技能、技巧,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念,提高人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活动,这一过程将使人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

3闲暇促进多方面发展教育论。

闲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培养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闲暇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使自己的个性、道德品质、社会技能、创造才能等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目

对于现代意义的闲暇教育,国际上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和娱乐环境之中。

因为闲暇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现在更多的人倾向于主张,闲暇教育不仅仅是娱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要通过提高人们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意识和自我决断能力,形成负责的、有价值的闲暇活动,从而引起闲暇主体自身的某种变化。这才是闲暇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闲暇教育的对象、任务和目标

1闲暇教育的对象。有论者认为,当代闲暇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将面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包括老年人),甚至残疾人。因为有某种残疾的人往往比正常人有更多自由或可任意支配的时间,但他们常因患有残疾而缺乏利用闲暇的能力,所以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现代闲暇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全民化,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仅仅为少数人服务的闲暇教育。

2闲暇教育的任务。有关闲暇教育任务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培养学生的闲暇价值观和正确的闲暇道德观。培养学生积极而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提高人的闲暇素质,包括闲暇认知、闲暇态度、闲暇技能和闲暇习惯。

3闲暇教育的目标。闲暇教育总目标是提高人们的闲暇生活质量。但有论者认为闲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对于广大未成年人(包括儿童、青少年)来说,闲暇教育的目标重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念和态度,培养从事闲暇活动的技能和社会能力,以及自信、自主性、自我创造,养成健康的体魄。∞对于已经占有部分闲暇时间的成年人和把全部时间转为闲暇时间的退休者而言,闲暇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意味。它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从工作和闲暇中获得的技能参与旨在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闲暇活动。使他们更加充分、更有价值地享受闲暇时光带来的乐趣。

(四)闲暇教育课程

有学者根据课程的分类方法,把闲暇教育课程也分为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闲暇教育正式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闲暇学科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有关的闲暇知识、正确的闲暇态度和闲暇价值观。闲暇活动课程则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闲暇能力的培养和闲暇技能的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去亲身体验闲暇活动的乐趣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使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闲暇教育的非正式课程是通过学校物质环境的设计、闲暇氛围的营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需整合教育资源,系统、有序地实施。就教育内部来说,要尽快将闲暇教育列入国家和学校教育规划和议程。具体措施包括:确立合乎我国国情的闲暇教育目标和相应的内容体系;开设闲暇教育课程;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通过娱乐活动进行闲暇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行闲暇教育。就教育外部来说,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发闲暇教育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闲暇教育机制。具体措施:要发挥成人教育在闲暇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大众传播媒介和休闲服务部门建设成闲暇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社区的领导,并为闲暇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五)高等学校的闲暇教育问题

这类研究最近几年来比较多,大多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有关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闲暇时间充裕,但缺乏管理。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不够高。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层次偏低。而高等学校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闲暇教育认识不足。高等院校闲暇教育落后。

二、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闲暇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闲暇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西方来说,起步稍晚。在早期的研究中,对国外的闲暇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引进、介绍、描绘的比较多,有自己特色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多限于闲暇教育的重要性、闲暇教育的意义等方面的探索。对闲暇、闲暇教育等一些基本概念的探讨虽然在逐步深入,并且在逐渐接近本质,但这些基本范畴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关于闲暇教育的价值取向、闲暇教育课程、闲暇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闲暇教育的实证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在加强纯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闲暇教育的实证研究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据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来,我国有关中小学、大学、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和社会闲暇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问卷调查、访谈形式的实证研究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有关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闲暇教育实验却没有开展起来。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将继续加强。

(三)闲暇教育研究的主体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生活的重要性将日益突显,闲暇教育将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闲暇生活的主体包括学生、工人、农民,甚至残疾人。或者说只要是社会中的成员都会与闲暇生活发生联系,因此,以后闲暇教育研究的主体将不仅限于学校教育领域的研究者,还包括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研究人员,闲暇教育研究的主体将扩大。随着研究主体的增多,他们的研究领域也将扩大,不再仅限于学校,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

时代呼唤闲暇教育 篇3

一、闲暇教育是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邢占军认为:“幸福指数是指用以反映民众幸福感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其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2]当前我国对居民幸福指数的测量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量化,这个评价体系包含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成长发展体验、社会信心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人际适应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维度。幸福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据教育部发布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20个省市40个城乡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访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而62.3%的被访者“有时”“经常”甚至“整天”感到焦虑不安。此外,2003~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对自己总体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指数正逐年下降。[3]美国“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09年间,访问了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民众,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并对是否有足够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有益的休闲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并据此进行“幸福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位列125位。[1]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指数最低,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压力过大,竞争激烈,精神高度紧张,缺乏足够的闲暇和有益的休闲,找不到合适的释放个人压力的有效方法等。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并没有相应地带来幸福感的增加,幸福感低下已成为当今众多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这也正如魏翔博士所说:“世界经济始终面临两个问题:‘富裕前问题’和‘富裕后问题’。前者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是关于国民和国家如何脱离贫困实现富裕的过程;后者是经济效率和民生幸福问题,是关于解决温饱与小康后的国民和国家如何实现幸福的过程。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富裕后问题’,而中国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需要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5]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让人类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对闲暇教育的研究也就是对现阶段人的生存质量的关注,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谐社会、民生幸福、闲暇生活质量、闲暇教育之间的博弈与统一是中国解决“富裕后问题”的出路之所在。

二、闲暇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调查显示表明: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4亿,其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表现为忧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中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6]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一封信中寻找答案。1997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吉林读了一封由两位离家出走的学生写给教师的信,在许多代表的心中引起震撼。信中写道:“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我们深知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了我们的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视电影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在您手下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我们宁可不读书。”[7]传统教育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外在功能、应试功能,而忽视教育提升生活质量的功能,忽视引导人去关心生命、热爱生活的真正意义,导致一些青少年厌恶学习,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也不知道怎样来释放这些焦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8]教育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引领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获得幸福。闲暇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当前教育在关注人自身方面的不足。培养个体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观念,掌握科学利用闲暇时间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在闲暇时间内利用有效的闲暇方式正确地放松,以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和热情度投入新一轮工作中,从而形成学习和闲暇的优势互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三、闲暇教育是健康闲暇方式形成的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人所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国外早在19世纪的时候,就兴起对闲暇的研究,其中以美国哲学家查理斯·波利特比尔《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为代表。20世纪,闲暇教育研究达到高潮。1974年,美国成立了闲暇教育研究委员会,1984年,在巴黎召开的闲暇教育研究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开始成为全世界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我国在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减少至190天,闲暇时间量开始排到世界前列。但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闲暇时间被剥夺。在现实生活中,闲暇往往被认为是与工作相对立的,而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开始,劳动成为必要的生存手段,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闲暇为耻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和家长以各种兴趣班、奥赛班、特长班等多种形式剥夺本应由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第二,闲暇生活低俗化。受大众闲暇生活低俗化的影响,一些学生颓废现象突出,在闲暇时间里沉迷于网络游戏、言情小说、色情网站而不能自拔,并将其中所学到的不良习惯不自觉地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打架滋事、偷盗抢劫、打胎流产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第三,闲暇生活单调化。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于2006年对北京市民作的一项关于北京市民休闲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闲暇时间内,北京市民所从事的活动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家中观看电影节目、逛街购物、上网/玩网络游戏/下载、看报纸/杂志、看书,其百分比分别为44.0%、21.9%、19.4%、13.3%、10.8%。[9]这组数据表明:闲暇时间内,大众的闲暇方式枯燥、单调,缺乏多样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个体没有掌握更多的闲暇技能和知识是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闲暇教育,获得并掌握更多的闲暇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良好闲暇方式的形成,从而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无形中引导其走向成功之路,实现其人生价值。

四、闲暇教育是休闲经济时代发展的有力推动力

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测:“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实上,比莫利托预测的来得更快,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社会,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城市已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经济上已在转型,进入了休闲经济时代,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10]。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率先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

2006年4月22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上,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及近300名中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休闲共识和中国发展”的重要命题,吴仪作了题为“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题演讲,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民间组织、学术团体,都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研究使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休闲生活的具体措施,倡导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休闲的生活方式是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改善休闲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可以预见,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为基础,我国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也将得到更大发展。而进行闲暇教育,引导人们采取积极健康的闲暇方式,不仅有利于人们获得幸福,也有利于我国与休闲相关的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4]魏翔.闲暇经济导论——自由与快乐的经济要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36-237.

[2]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 10-12.

[3]包卫.论幸福追求与达成[DB/ OL].http://gjs.hhtc.edu.cn./ index·htmx?read-547.html,2009- 09-05.

[5]中国新闻网.“全球最幸福国家”排名丹麦居首中国第125位[DB/ OL].http://www.chinanews.com/gj/ 2010/07-16/2405480.shtml,2010- 07-06.

[6]钱镇宇.未成年人心理卫生谈[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5):28.

[7]徐江善.人大代表呼吁解放孩子[N].长江日报,1997-03-10.

[8]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9]王惠.迎接休闲时代你做好准备了吗——北京市民休闲消费状况调查[J].数据,2006(7):33-35.

“十一”长假巧用“闲暇教育” 篇4

一般来说,遇到节假日,无论假期是长是短,我都会组织几个家庭一起“亲子游”,或远或近,有时甚至就在市内找几个适合孩子的活动场所。这也是我过去十年来一直在尝试的“闲暇教育”。

在“闲暇”中丰富人生体验

“闲暇教育”最早兴起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然后风靡至其它国家。旨在让父母利用闲暇时间去丰富孩子在课堂之外的生活,让他们在现实中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对艺术、人文的爱好和兴趣。通过旅游和参与来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提高对生活的领悟力,从而使其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专门设有一门名为“Field Trip”的课,其理念正是从“闲暇教育”演化而来,对其范围进行了扩容,涵盖了所有教室外的地方,例如郊外、工厂、社区;还有超脱课本知识的领域,例如慈善、救助。这对孩子的综合发展很有好处。

“闲暇教育”以兴趣为先

对于像“十一”、春节,及寒暑假这类长假期,其实父母无需大费周章地做个大计划。还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有可能奶奶家的菜园子、小区旁的小沙坑,或是公园里的那个小土丘就是孩子最佳的“闲暇”环境。妈妈要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方面下手,创造出一个孩子乐于参与,同时又能学习的“闲暇环境”。

比如我儿子特别喜欢玩水,一有机会我就会带他去海边或河滩边抓寄居蟹,堆沙子。有时我会陪他去做陶艺。儿子专注于陶艺的样子,不能不让我遐想,那两个小时的体验,可能会造就他来日的一篇好作文哦!我在纽约生活的时候,双休日经常会带着孩子去书店。那里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组织图书作者和孩子们进行读书会,有时还会按书里讲的故事让孩子们排演。他们还开设“魔术工坊”,教孩子们如何变身“哈利·波特”。当孩子们沉浸于书与故事的世界时,爸爸妈妈则可以在书店一角小坐歇息,阅读和休闲两不误。

“闲暇教育”的操作方法

1“闲暇教育”首先是种感性教育,是通过触摸、观察、体验去感受事物;同时,它又是个“慢养”的过程,需要长期不间断渗入,在量的积累中等待质变。

2节日旅行建议自驾游或坐火车,尽量让孩子看清楚窗外的景色风貌。当经过两处地貌明显不同的地方时,孩子会有即时的感性认识。这种感觉完全不同于书上的插图、电视里的风景片或是网络上的三维景观。它更直接,而且掺杂着孩子当下目睹景色时的心情,这种认识会变成记忆持续很久。

3当孩子看到新奇好玩的东西时,妈妈可以提示孩子:“这样的景色和家乡的一样吗?你看,这里的人都包着头巾!”通过类似这样的提示,有意地培养孩子提问的习惯。现在的“爱问”、“会问”将来必定会递进成“想学”、“要学”、“会学”,这样的良性循环自然会大大提升孩子的智能。

“闲暇教育”让孩子“玩物益志” 篇5

校长吕俊杰:闲暇不仅仅是活动,它还是艺术,是教育,更是生活,它跟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闲暇是生命转换的方式,也是生活多彩的必然。在中小学教育中,闲暇的分配和享用也是一门学问。学校举办“闲暇教育”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中学时代有意识地接受闲暇生活方式。

“闲暇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的闲暇认知和闲暇态度,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获得适合自己终身受用的,度过闲暇时间的技能和技巧,进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换言之就是,光让孩子学文化课是不够的,也应该让孩子学会放松;光让孩子拿竞赛大奖是不行的,也应该提高孩子驾驭生活、享受生活和乐趣的能力,个性化地追求有意义的闲暇生活,得到快乐和成长。

正因为这样,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闲瑕教育”,比如美国的图书馆在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假期尚未来临之前,各图书馆都会发布一系列中小学生假期活动计划,并将具体内容印制成册,向社区及学校免费发放。瑞士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各地政府推出一种收取象征性费用的“假期通行证”,学生可持证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在澳大利亚,各城区教育部门协调各学校在假期安排球类、远足、游泳等孩子们喜爱的体育活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积极的助推。遗憾的是,“闲瑕教育”在我们的很多学校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其一,教育者太注重分数和竞争,不愿让孩子“玩”,人为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和自由。其二,对“玩”和“休闲”认识不到位,认为人人都会玩,却不知道通过整体性的社会合作和指导,让孩子在玩乐和休闲中,也能得到心智成长以及精神拔节。其三,那就是家长作风太多,对孩子应有的自主权、决策权,缺乏及时尊重等。

所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闲暇利用方面,问题多多。其一,不会休闲,不会玩,不懂科学调节和分配,不少孩子的玩物成了“丧志”,而非“益志”。其二,不少中小学生的休闲多有消极的闲暇,消极接受多,创造性发挥少,甚至有少数中小学生在闲暇时间里参与赌博等格调庸俗、低下的消极活动。其三,还有成人化的闲暇。成人有时不顾中小学生特殊的需要和闲暇的特点,迫使学生从事与自己一样的活动,影响了发展质量和水平。

上一篇:面向对象建模下一篇:数据流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