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教学

2024-06-17

幼儿教育教学(精选12篇)

幼儿教育教学 篇1

1 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 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期是幼儿行为习惯的最佳形成时期, 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中,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1 耐心教育, 讲清道理

在“我当值日生”活动中, 让幼儿在学习中, 不但要约束自己, 还要监督他人, 讲究卫生, 不随便扔纸屑, 保持好卫生, 养成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除此之外, 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重要。如:对人有礼貌, 教师要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 要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等。

1.2 反复训练, 形成习惯

通过游戏活动, 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的心情愉快, 思想活跃, 接受能力强,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扮演角色, 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教师可以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设计, 组织一些游戏活动, 以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 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后, 指导幼儿到活动区去玩“商店的游戏”, 结合游戏强化幼儿礼貌待人。游戏活动中, 要善于观察, 对幼儿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教师的态度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

1.3 完善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 建立家长学校, 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 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认识到家长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让家长可以接受一些培训, 让家长接受幼儿教育的一些基础知识, 使家长可以很好地配合幼儿教师教育幼儿, 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 加强幼儿教育学校管理, 增加经费投入。首先, 建立规模、布局、层次结构等合理的幼儿教育体系。其次, 增加经费, 改善幼儿教育条件, 落实《教育法》。与此同时, 根据当地情况, 制定幼儿教学收费标准。

第三, 加强幼儿教师培训, 完善其综合素质。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关键教师。首先, 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热爱教育事业和孩子。其次, 要有专业的知识, 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通过完善我国幼儿教师的素质, 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幼儿教育质量。

第四, 转变陈旧观念, 促进家园合作共育。我国要加大宣传力度, 完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 形成一种关心幼儿、支持幼儿的新风尚。家庭是幼儿的合作伙伴, 学校是教学的地方, 教师是协助者, 这三者的结合, 有助于幼儿得到良好的教育, 进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第五, 完善公立和私立幼儿园。国家与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现实需求, 完善幼儿园设施及办学条件, 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合理的公立学校数量, 吸引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为不同地区的幼儿服务, 激励幼儿很好地学习。提高办学条件, 让落后地区的幼儿学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健康快乐成长。

2 家园配合, 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 它不是单方面的教育而形成的, 必须家庭和幼儿园结合才能取得充分效果。因而, 家长工作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长, 尤其是老人, 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照顾的细心周全, 什么也舍不得让孩子做, 甚至放纵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孩子刚形成的好习惯得不到巩固, 削弱了教育效果。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加强家园共享目的, 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其一, 进行家访, 与家长相互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

其二, 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其三, 丰富家园联系栏, 宣传有关教育方法。

其四, 开办家长学校, 共同学习育儿知识。

3 结合社会环境, 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和家庭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但除了两者之外, 社会是幼儿接触到的另一个大群体, 所以, 社会环境对幼儿良好的行为的养成也起到很大作用。首先,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文明的大家庭里, 我们要告诉幼儿在这大家庭里需要我们共同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维护, 如在公共场合, 集体活动的地方, 我们要遵守秩序, 不大声喧哗, 爱护公共设施, 等等。其次, 及时发现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例如, 有一次我带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玩, 到朋友家后, 儿子把朋友家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我就批评了他, 但朋友却说:“孩子还小呢, 让他玩吧, 没事的”, 我对朋友说:“不能让他养成这样的坏习惯, 做得不对要及时纠正”。

4 培养诚信, 让幼儿明白做事必先做人的道理

诚实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尤显重要, 所谓“一言九鼎”、“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的道理等无不体现出诚信两字的重要性。现在的坑蒙拐骗不少见, 作为家长更要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树立一面诚实守信的旗帜。从小让他认识到要想做事必先做人, 讲话做事必定要言行一致, 任何谎言都是不应该, 而且应得到严厉地批评指正。

摘要:目前,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携手, 才能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行为基础。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伟.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2) :47-48.

[2]张艳玲.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今日南国 (中旬刊) , 2010, (08) :90-91.

[3]王强.论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现代交际, 2013, (09) :142-143.

幼儿教育教学 篇2

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幼教工作者共同的理念。遗憾的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尤其是现代幼儿素质教育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实践模式。我认为,幼儿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以素质为导向的教育,它以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素质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幼儿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素质教育应该对幼儿进行人生起点教育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在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阶段中,幼儿教育也是个体的人生起点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必然要求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接轨,自觉地实施幼儿素质教育。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素质教育是基础性、奠基性、启蒙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做好此项工作势在必行。

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幼儿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幼儿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些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而不仅是单纯的智力训练,或者是对琴棋书画等单方面的训练。以“四个学会”为代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着眼点都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的素质。“四个学会”的具体内容是:“学会认识”,幼儿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继续学习、不断发展的智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做事”,对幼儿来说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重点培养幼儿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对幼儿来说就是培养他们适应变化、学会变化的态度,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应该说,以“四个学会”为代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应从基础抓起,着眼于幼儿未来的发展需要。

二、幼儿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与中小学不同,本来没有“应试”任务,但现在受到社会上盲目攀比的风气和“天才教育论”的影响,也出现了单纯重视智力发展,或者只是突出发展某个方面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幼儿教育应该指向幼儿良好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强调幼儿的各种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幼儿园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幼儿的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一些基本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保证。为此,幼儿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两全”,即面向全体幼儿,使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幼儿出生时就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除遗传因素的差异外,其他差异很小。因此,幼儿素质教育应该面向每个幼儿,使每个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其次,幼儿素质教育应该使幼儿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全面素质,包括体能素质、社会性素质、心智素质、审美素质等,这些素质为幼儿今后接受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如社会性素质,包括形成初步的社会认识、与社会的情感、健康的自我意识与开朗活泼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其中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并不十分细化深刻。在实践中要力争做到: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兴趣;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加速智力开发;善于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

使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从单一素质的培养走向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幼儿素质教育应该使幼儿得到整合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地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是整合性的发展,所以,幼儿素质教育在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使幼儿得到整合性发展。

幼儿教育教学 篇3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当前社会各个家庭对孩子均较为宠爱,进而导致其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幼儿教育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好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阻碍阻碍较多。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学生普遍不能吃苦,惧怕繁重任务,幼儿在穿衣服、吃饭、洗脸等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独立能力较弱,对老师、家长依赖程度高;学习方面则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自身行為,进而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以至于幼儿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因此,对幼儿教育教学中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加以探讨极为必要。

一、注重对幼儿改正行为习惯主动性的培养

自我观念缺乏便是幼儿主要的特点,其对自身行为负责这一主动观念相对缺乏,因而,教师应加以了解,必要时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要激发幼儿主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故教师应注重对其相关方面的培养,以让学生得以从现实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组织幼儿探望敬老院,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来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也可要求幼儿礼貌、热情待人,向老师和同学问好,主动招待客人等。此外,教师应密切留意幼儿上学及放学的行为举动,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予以适当肯定、鼓励,而针对表现不太好的幼儿则适当加以提示,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榜样激励幼儿

幼儿时期孩子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于他们而言,获得大人的表扬便是对其行为的肯定。故教师应针对其心理特征,满足幼儿上进心,及时表扬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1]。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便是幼儿一个主要的模仿对象,因而教师应注重与同事、幼儿的相处,以身作则;其次,幼儿难以控制与调整自身情绪,极易因为小事情而生气或哭闹,此时教师应想办法帮助幼儿变坚强,学习如何控制自身怒气与行为。比如,幼儿注意力较为分散,课堂上极易出现小动作或溜号现象,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可在开始上课时便告诉幼儿: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孩子,一定会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因而你们都是老师的好学生对吗?幼儿通常会大声回答“对!”。如此,教师便通过对幼儿进行夸奖来让其刚到自豪,进而便会自居专心听讲,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时课堂上不时会有幼儿做小动作,教师也可通过眼神暗示来让他们主动恢复到学习状态,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课堂听讲行为。

三、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

由于幼儿尚无准确判断能力,难以对他人行为进行正确判断,极易盲目模仿[2]。而且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极易出现一些细小错误或者不良行为习惯,若错误或不良行为未能得以及时纠正则会让其产生该行为是正确的错误观念,因此,教师须及时予以纠正。但当今独生子女较多,幼儿在家中多被宠爱甚至溺爱,脾气较暴躁,并极为出现一些较自私的行为如随意发脾气、哭闹不止、不愿意和其他幼儿分享玩具等行为,针对上述不良行为,幼儿教师不可纵容,而需及时制止。如此才能让幼儿明白他们此种行为不正确,教师还应告诉幼儿良好的做法,以确保幼儿改正自身不良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孩子吃饭时剩下很多饭,这就造成浪费,教师可及时告知幼儿粮食来之不易,让其珍惜碗里的食物,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四、采取科学引导方法

若教师在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中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时便应考虑是否引导方法出现问题。比如,很多老师或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仅通过言语教育,而未采取行动上的教育,因而实际效果不大。可见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比如,教师可通过将故事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等。

五、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注重为其营造宽松温馨精神环境的营造,使幼儿得以在良好环境氛围里得到潜移默化熏陶[3]。由于幼儿喜爱模仿,老师与同伴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是他们最好的教材。如此,教师需做好榜样,将良好行为习惯同环境美化相结合。比如,教师可将幼儿活动时的主题墙“我真棒”布置为小朋友自己刷牙、吃饭、洗脸、穿衣服、排队喝水、互相帮助、浇花等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照片,让这些照片充分发挥鼓励作用,激励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早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又如,可将卫生间墙上贴上“节约用水”、“手纸入篓”、“便后请冲水”等提示图片,对幼儿进行润物细无声式教育。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幼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示范作用,以配合学校教育。比如,要求幼儿家长按时休息、起床、吃饭、尊敬老人、热情待人,从而为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总结:

幼儿时期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适当引导、鼓励等对幼儿进行教育,针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及时加以纠正,采用教学引导方法及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注重潜移默化教育来让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卉.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学前教育[J].学周刊,2013(5):191.

[2]贺琛蓉.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1):238.

幼儿教育教学 篇4

《幼儿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这一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章节,在《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基础地位。根据大专学生学习水平,教学目标需基于学生的兴趣,强调学生个体发展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体现“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因此制订适合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幼儿的特性,理解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能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的方式,分析幼儿的特性,并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接纳、尊重和善待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运用幼儿的特性分析、解释幼儿行为;并能初步运用科学的儿童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学重点的制定依据是掌握了幼儿的特性,才能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考虑到大专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水平,本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辨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视频、案例,理解、归纳幼儿的特性,并能迁移与运用。难点的突破口在于幼儿的特性概念较抽象,通过自主见习经验回顾、思维导图、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能够将幼儿特性具象化、生活化,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在一起。运用教育心理学“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以歌曲形式复习幼儿园教育要素——教师,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律动:《老师去哪儿》(根据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改编)。

思考问题: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哪些方面?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老师去哪儿》:

幼儿:幼儿园里有个人很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的手巧还有点严肃,牵着我学会了走路,教师:谢谢你光顾我的小礼物。你是我读过最美的童书,纽扣住一个家的幸福,爱着你呀风雨无阻。

幼儿:老师老师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

教师: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教师:这是第一次当你的老师,我们的心情都有点复杂,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一起写下一撇一捺。

幼儿:老师老师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

教师: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幼儿:老师老师我们去哪里呀,你就是我的园丁和灯塔。

教师:宝贝宝贝时间的手一挥,你是永远的珍贵。

学生回忆、教师总结:

1.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专业素养: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基础。(2)人文素养:具有事业心,热爱幼儿,具有爱心、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 教师角色:生活照料者、学习支持者、社会沟通中介者。

带着问题进入新课:(1)教师为什么要有这些素养?(2)教师的素质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回顾已有认知经验,通过小组自主查找资料,以头脑风暴,自发感悟的学习方式了解幼儿的特性

学习任务1:请根据你的见实习和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小组查阅资料等方式,观看老师推荐的视频,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选择使用思维导图或者用其他方式回答问题,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一组写得又多又准确。

讨论问题:幼儿是什么样的人(个体)?

学习任务2:观看纪录片《婴儿日记》视频,将概括幼儿特性的词语绘制在思维导图中:

教师出示幼儿特性相关资料,归纳、提炼学生总结的特性———教师总结:幼儿的特性是完整的人,是独特(差异)的人,是发展(不成熟)的人。

(三)归纳小结幼儿的特性,启迪思维

观看数字故事《令人惊叹的幼儿教育》。同学们今天学习了幼儿的特性,是为了形成了正确的儿童观,并能够运用儿童观指导教师教育行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多积累,多运用,熟能生巧。

1. 幼儿的特性:是完整的人,是独特(差异)的人,是发展(不成熟)的人。

2.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幼儿教师的角色和素养,初步形成了儿童观,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对待幼儿应当有怎样的态度?

回答:理解、接纳、尊重、包容;宽松、亲和、愉快。

(四)作业设计,巩固延伸

结合对幼儿园一个班级的观察,评述该班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幼儿特性,儿童观是否正确?写成500字以上的观察报告。

四、板书设计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鲜明民族精神,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根据高校人文素质教学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美]蔡伟忠.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M].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幼儿教育教学 篇5

浅谈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小班孩子刚刚入园,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差,其绘画发展水平也正处于“涂鸦期”。由于他们年龄小,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够完善,手部力量不够且动作不够灵活,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又没有一定的技能做基础,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似像非像,让人难以捉摸。因此,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难度较大。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作为小班老师一定要做好初期的选材工作,选一些游戏性强的、幼儿能够接受的、既简单又出效果的题材(如手指点画,蔬菜印画等),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进去,而且在老师指导下都能完成,在老师积极性的评语中能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二、认识绘画工具及材料

幼儿绘画,特别是小班幼儿绘画,形式应多样化,不能让幼儿单一使用一种绘画工具来作画,这样容易导致幼儿失去新鲜感,减弱学习兴趣。因此每次作画,教师要尽量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让幼儿感到绘画课的新鲜和奇特,例如刚开始我让幼儿用广告色进行手指点画、蔬菜印染,当孩子对印染画有一定的了解时,我便及时调换其他的绘画工具和形式,如:撕贴画、纸团粘贴、水彩笔画、蜡笔涂画等,这样既让幼儿认识了多种多样的绘画工具,了解了多种多样的作画方式,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作画兴趣。

三、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认识基本的三原色,认识点、线(横线、竖线、曲线等),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并运用于绘画过程中,如用小点表示花朵,用短斜线画雨,用小射线画小草,用竖线画树干,用横线画棍子、绳子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教画点、线,然后过渡到点线组合(花草)、线线的组合(格子布、方形)、再教画图形(如吹泡泡,画手绢)及涂色,最后是点、线及图形组合。先使幼儿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笔方法及对笔的控制力,然后再教幼儿在绘画中画线、弧线、长短直线的基本的线条组合,最后到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眼中的事物。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培养好习惯,赢在起跑线”,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很重要。首先我们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坐姿,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我们要不断提醒;其次是正确的握笔姿势,因为握笔姿势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手把手的教,而且要时时观察提醒,还要让家长在家配合教育;第三是作画卫生习惯的培养,如:不拿水彩笔、蜡笔乱涂乱画,印染画后不乱抹,要将手洗干净再搬椅子,粘贴画时将撕掉的双面胶纸放在指定的地方;最后是收放学习用具。

五、用儿歌、故事内容导入,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生动的儿歌、故事能够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丰富幼儿内心情感世界。如:教画鱼时,教师配上儿歌“鱼宝宝,胆子大,天黑下雨都不怕,能唱歌,会游泳,乐得爸妈笑哈哈。”吸引幼儿在教画兔子时,我给幼儿讲小兔的故事:“兔妈妈生了只小兔,大家给小兔起了许多名字,有的叫长耳朵,有的叫红眼睛,有的叫短尾巴„„”,兔子的基本特征通过小兔子的不同名字就概括出来了,给幼儿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幼儿作画的兴趣。

六、激发幼儿想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讲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实践活动,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能通过“儿童画”这一特殊的语言,展现幼儿的内心世界,奏出创新的主旋律。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丰富幼儿经验,为幼儿提供想像的经验基础。对于幼儿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露教师不仅要保护,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扬,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七、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正确评价幼儿作品

幼儿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们布置在走廊内,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幼儿的绘画特点,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俗话说:“好的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因此,我对完成作品较好的孩子总是给予积极的表扬,不好的也总是先表扬,在表扬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使幼儿在表扬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当孩子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情绪也会更加高昂,作画兴趣便会更浓,积极性便会更高。

幼儿教育教学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游戏;应用研究

在教育上实行的游戏其实是严肃游戏中的一部分,它主要是来源于美国,是作为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专门研发的相关游戏,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游戏含有棋盘、扑克等方面的游戏;从狭义上来说,就只含有电脑游戏。教育游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游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它是在成熟的教育理论基础上成立的,使游戏与教育两者构成有机的结合,并使之在某一个领域达到平衡,教育游戏还能很好地对使用者的情感控制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老师和孩子也可以利用游戏来增加双方的信任以促进情感上的交流,从而达到在游戏中学习这一目的。

一、幼儿教育游戏在教学应用中的特点

第一,趣味性特点。在幼儿的游戏教育过程中趣味性是其最为基本的目的之一。教育游戏的目的虽然是教育,但是作为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失去了最为基础的趣味性,这个教育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便是教育性再好也得不到幼儿的关注,教育游戏也就失去了效力,教育游戏一般基于简单易懂的情节上来发展,可以在感染力上把孩子的注意力给抓住,让孩子真正投入到游戏中来进而把教育游戏的功能发挥出来。

第二,互动性特点。所谓的教育游戏是一个有着互动作用的活动,以孩子为主老师为辅,从而进行适当的引导的教育游戏,作为一个好的教育游戏应该是具有着能把孩子的主动性调配起来的特点,而不是让孩子被动式的接受教育游戏,要使孩子主动的接受教育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够把问题的解决方法找到,不是直接的对游戏进行放弃。

第三,激发性的特点。在进行教育游戲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孩子们身上的某些喜好,在设计上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实际的情况,可以通过游戏增强孩子在协调能力以及在辨别能力上的认识,家长和老师也可以用色彩对孩子进行想象空间上的激发,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判断也有利于对孩子身上的优劣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幼儿教育游戏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游戏的时候,要对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研究分析,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游戏的应用中应当注意几个问题,这也是现在所出现的一些现状问题,大致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具体如下:

首先是关于人和机器的互动不能替代人与人的互动问题。教育游戏是以玩为主在玩的过程中再加以学习,这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这并不等于说是唯一的一种应用手段,最关键的还是人与人的互动,这对孩子在情感上的丰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此,在教育游戏中电脑虽然可以起到代替老师的作用,但是在情感上的交流却是无法被取代的,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其次,要明确教育游戏活动的目的,其目的不是为了玩而去玩,为了用才去用。当下的很多现象都有着错误的思想倾向,认为幼儿教学就是玩,这就大大的扭曲了真正的幼儿教育游戏的本意,幼儿接受教育游戏是在亲和力以及智力上得到有效地培养,使其在玩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收益,并不是学到什么一技之长。

最后,在教育游戏上的选择在当下也有着盲目的倾向,没有针对性,就好比当下的电视电影一样,在幼儿电脑的软件中很多的对心理产生不好影响的画面游戏,这种没有经过考虑就把其当做开发幼儿智力的游戏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是不可估计的,甚至是长远的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上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以上所研究的均属狭隘意义上的教育游戏。

三、结语

总而言之,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特别是在综合素质上的培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幼儿教育游戏能够使幼儿从某种程度上对生活有着初步的了解,在教育游戏中能够从玩的乐趣中学到知识,在智力上又能够得到开发,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其在玩耍中快乐的成长,在自由以及时间上做到了充足发展空间。但在当下的幼儿教育游戏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改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对此矜持不懈的进行研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俊花,王小根.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3)

[2]尚俊杰,庄绍勇,蒋宇.教育游戏面临的三层困难和障碍—再论发展轻游戏的必要性[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

[3]王虹月.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7)

幼儿教育教学 篇7

1 芬兰幼儿教育的特点

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确保幼儿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芬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芬兰之所以拥有如此先进的幼儿教育, 主要在于其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及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等。

1.1 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

芬兰拥有优良的幼儿福利政策:儿童福利、育婴福利、产假、幼儿保教福利、其他形式的福利等。[1]儿童福利是针对未成年的儿童, 不论家庭条件如何, 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助。育婴福利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妇女的产假、男方的护理假和产后“父母假”。在私立幼儿教育机构接受保教的幼儿, 其家庭可以得到一定的私人照顾补贴。3岁以下的幼儿全职父母可因照顾幼儿的原因并且每周工作时间低于30小时的, 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居家照顾补贴。这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为幼儿入园前以及入园后得到良好的照顾提供了保证。

1.2 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

在芬兰, 幼儿从出生到7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之前, 有两个时期的儿童教育, 第一个时期是0~6岁的幼儿保教机构, 称为日托机构, 有公立和私立以及其他各类的机构。公立日托中心, 由当地政府开办, 通常称为“日间护理中心”[1]主要是在白天进行保育活动, 是学龄前儿童去的主要场所;家庭日托, 分为公立和私立、全日制家庭日托与部分时间家庭日托, 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学前儿童。公立家庭托儿所是主要为3岁以下乡村地区的幼儿提供保育与教育的场所, 受政府监督的, 必须经过政府允许经营者才能开办的。除公立日托机构外, 芬兰目前还有以家庭日托所和群体日托所为主要形式的私立日托机构, 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补助, 为幼儿提供保育。此外还有游戏小组、学前班、流动幼儿园、特殊教育中心等多种样式的幼儿教育机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学校”, 在步入义务教育之前接受学前教育的机构, 专门为6岁幼儿提供免费的教育。

1.3 专业化的幼儿教育队伍

芬兰幼儿教师可谓精英中的精英, 拥有教学的热情、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极强的创新能力。根据芬兰教育法规定, 学前教育的教师都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并且取得教师资格证。芬兰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要求包含了教学、保育、教育协作、服务设计与评价等, 其目标是保证获得职业资格的幼儿教师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具备相应的条件。[2]芬兰幼儿教师不仅有对自己的角色、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有清醒的认识, 而且能够依据职业道德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提高自身素养, 对幼儿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

1.4 人性化的幼儿教育理念

1.4.1 全纳性幼儿教育

全纳性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尊重和保护儿童, 芬兰国家为实现幼儿教育公平, 积极开展特殊支持服务项目, 将有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 芬兰坚持“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3], “不放弃每个孩子”是芬兰全纳教育遵循的重要理念和前提条件, 教师给予每个特殊儿童特殊的教育, 充分鼓励幼儿, 相信幼儿;学校为特殊儿同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充分尊重幼儿, 保护幼儿;社会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资源, 充分理解幼儿, 关注幼儿。同时, 在芬兰, 不论幼儿的智力是否正常, 家境是否优越, 身处繁华都市或偏远山区, 每个幼儿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样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芬兰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当地条件的好坏成反比, 哪里条件差, 哪里得到的教育投资最多, 这与大多数国家是相反的, 这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有根本性的改善。

1.4.2 尊重个体差异的幼儿教育

芬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均衡、个性的发展。芬兰地小物薄, 自然资源较为匮乏, 因此芬兰要实现社会发展必须靠培养人才。芬兰幼儿教育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为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发挥幼儿自身优势, 充分挖掘其潜能, 促进其内在价值的实现。芬兰幼儿是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芬兰幼儿教育遵循教的少学的多, 考试少学的好的原则, 芬兰幼儿教育不把重心放在“知识”“应试”上, 芬兰不强调与人竞争, 不给孩子压力,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芬兰努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 为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真正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1.5 充足的社会资源

芬兰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 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为幼儿园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芬兰国家的图书馆密度是世界之最, 平均每250人就可以使用一座图书馆。芬兰图书馆还组织故事读书活动, 为幼儿阅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芬兰国家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 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 幼儿可以免费入场参观, 并且博物馆也常为幼儿举办各种学习、游戏活动, 让幼儿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芬兰家长也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他们共同组成了幼儿教育社会伙伴网络, 使得幼儿家长和其他社会机构都可以积极参与的幼儿教育之中, 将社会各界的资源尤其是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育资源相整合, 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 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芬兰完善的儿童福利政策, 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我国要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1 完善政府幼儿教育职能

2.1.1 优化学前教育投入模式

芬兰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资是均衡的也是强有力的。相对来说, 我国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较少分配失衡。据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4]显示, 到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较大, 达到56.6%, 比2009年提高5.7个百分点。然而, 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遍为79%, 在这一指标上我国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毛入园率指标偏低说明我国学前教育总量投入依然偏低, 资源供给短缺。在2011年以前, 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占总教育财政经费的比例一直处于1.3%以下。但OECD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值是8.09%, 大大超过我国的投入水平。这充分表明我国教育领域内部,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低。同时, 我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之间的财政投入也不均衡, 据2009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5]数据显示, 2009年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生均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10246元, 地域偏远的广西省仅为599元, 差距甚大。

根据芬兰教育投资的成功范例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首先我国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 应采取以“不平等对待不平等”的投资方式, 越偏远地区就投入越多, 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比如河南、广西等地投入多一些;也要“以平等对待平等的”投资方式, 对公办园、私立园等一视同仁, 保障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其次,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中央政府投入不充裕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1.2 完善幼儿福利政策

目前, 我国的福利政策主要是针对被遗弃儿童和没有亲属照顾的儿童提供福利, 在2006年之前, 中国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生活保障政策。直到2010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我国对孤儿的福利保障体系才初步建立起来。[6]

我国要采取补偿性投资, 增加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福利政策, 重新树立儿童福利观念, 促进儿童福利体系的转型, 实现从保障儿童生存到全面实现儿童权利, 从完善残疾儿童、孤儿的福利入手逐步建立正常儿童的福利体系, 从保障贫困家庭儿童的福利过渡到任何经济条件家庭儿童都享受同样福利。完善我国的幼儿福利体系对于解决幼儿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会有根本性的改善。

2.2 鼓励多种形式办学

芬兰国家除了免费幼儿园之外, 还有各种公立、私立托幼机构以及部分幼儿在家接受照顾等多种形式保教系统能够满足芬兰幼儿的需求。目前,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以针对0~3岁幼儿的早教机构和3~6岁幼儿的公立园和民办园为主, 在类型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地方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况更反映了人们对幼儿园数量与质量上的不足。因此, 鼓励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是改革当前学前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提到了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7], 发展公立幼儿园可以参照芬兰的公立家庭托儿所或群体家庭托儿所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满足不便统一设立幼儿园的地方人们的需要并且形式简易便于实现, 但在开设的标准以及师资标准和培训等方面还需要做严格的规定。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可以开设流动的机构, 比如“大篷车”游戏园, 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偏远贫困地区幼儿的需求。

2.3 多方面提高师资水平

相对于芬兰幼儿教师的高地位、高学历和高薪资。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程度、工资待遇等比较低, 幼儿教师培训、绩效考核、升迁奖惩等与幼儿教育质量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地位低、待遇差、压力大等各种问题, 导致了幼儿教师流动性大、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性别不平衡等, 严重影响了幼教师资力量的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待遇、鼓励男幼师进入幼教领域第一线是解决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现状的重要任务。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我国应该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和编制, 采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男幼师走上教学第一线, 为幼儿教师提供不同方式和不间断的职前、职后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力量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与优惠, 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学前教育, 在观念上重新树立幼教的价值, 培养学习型幼儿教师。[8]

2.4 实现全纳性幼儿教育中国化

全纳教育是芬兰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近十年内出现了跟班就读模式和融合教育理念都是对全纳性幼儿教育理念的体现, 跟班就读是80年代末推行的实验工作, 推行十多年, 形成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9], 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有了全纳教育的试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培训策略等。但是, 我国与其他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我国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 加大全纳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 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全纳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2.5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芬兰建立了家长网络体系以增进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我国幼儿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 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 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加强家园联系。建立家长教育资源信息库, 把家长的职业、学历等存入信息库, 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让家长入园与幼儿共享他们的经历, 让幼儿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 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参观一些产品的加工厂, 如织布厂等。教师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也要注重对家长进行教育知识和家庭生活知识的宣传和指导,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1]同时, 也要组织家长相互交流, 指导家长相互帮助, 让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和监督, 使家长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摘要:芬兰幼儿教育是全球幼儿教育发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正处于改革时期, 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是我国幼儿教育走上成功的必经之路。芬兰幼儿教育有其独有的特点: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人性化的幼儿教育理念、充足的社会资源。基于我国国情, 芬兰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完善政府幼儿教育职能、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多方面提高师资水平、坚持实现全纳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关键词:芬兰幼儿教育,教育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张莎莎.芬兰幼儿保教体系及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 2011, (5) :52.

[2]刘学伟.芬兰幼儿教师资格专业能力要求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9) :159-160.

[3]刘歌.芬兰, 不放弃一个孩子[J].现代青年 (细节版) , 2014, (7) :67-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

[5]教育部财政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6]尚晓援.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 2011.

[7]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问题[Z].北京:国务院, 2012.

[8]杨彦.新《纲要》背景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变革与发展[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4.

[9]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对我国随班就读教改试验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2.

幼儿教育教学 篇8

一、关爱幼儿, 用爱感化幼儿

作为管理者, 我们要摆正心态, 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作用。在幼儿园的管理过程中要用爱心和耐心不断引导和感化幼儿, 而不是做一名专制的管理者, 用苛刻的眼光和“统治”的思想束缚幼儿。果真如此, 幼儿园就会呈现出一片恐惧的气氛, 十分不利于幼儿成长及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 要想做一名成功的幼儿园管理者, 我们就必须爱自己的工作, 爱自己管理的教师, 更爱自己园中的幼儿, 真正做一名无私的管理者和教育者,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样才能够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关爱幼儿, 并不是说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就要纵容幼儿, 一切听从幼儿的摆布。爱是建立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之中的, 我们要在确保让幼儿遵循各种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投入更多的爱意和关心。运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感化幼儿, 让幼儿幼小的心灵能够体验到教师无私的爱, 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 从而喜爱上自己学习生活的幼儿园, 喜爱上自己的教师, 喜爱上教师对自己的管理教育。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者的统一管理, 能够快速提高幼儿园的整体管理质量, 达到高效的教育管理目标, 也能够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二、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 让幼儿拥有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

众所周知, 幼儿都有绘画的本领, 幼儿刚刚会拿起画笔的时候就会通过勾画一些东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他们经常会通过绘画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同时也表露出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画画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形象艺术和情感。从表面上看幼儿似乎在胡乱画着什么, 但是实质上幼儿是在用各种各样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人是有情感和思想的高级动物, 除了能够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之外, 绘画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所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 我们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儿童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画画能力, 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构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

此外, 幼儿园教育教学中, 还要重视每一个幼儿的自主发展, 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 让其在课堂中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画, 画出自己向往的意境和美景, 这样就能够确保幼儿按照自己的意向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情感。作为教师, 我们要注重幼儿的情感因素, 让幼儿在自主绘画中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并通过不断的创造和创新提升自己的想象能力。

三、重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幼儿轻松愉悦地学习和成长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幼儿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幼儿在轻松、愉悦、有趣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主学习的潜力, 能够让自己的创造能力真正运用到学习过程中, 也能够体验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信任和尊重。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自主探索能力。相反, 如果教师给予幼儿过大、过多的压力, 就会束缚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导致幼儿不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如果教师要求得过于严格和苛刻, 就会扼杀幼儿的这种天性, 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隐埋在教师设置的活动之中, 而无法充分发挥。针对这种现象, 为了保护幼儿的童真与天性, 能够让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促使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必须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给幼儿制造快乐的学习成长氛围, 以使幼儿在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养成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加强德育渗透, 提高幼儿的整体道德素养

德育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所谓“智育不好是次品, 体育不好是废品, 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幼儿正处于认知与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此时进行德育效果最为明显, 也最为重要。因此, 在幼儿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我们要加强德育渗透, 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 学会分享。

许多幼儿独占玩具、吃独食, 这并不是说幼儿自私自利, 而是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所致, 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而无视他人的观点与处境。对此, 我们要让他们学会分享, 学会一起玩玩具, 与他人一起分享喜悦, 享受共同玩耍带来的乐趣。

2. 学会助人。

要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会帮助他人。如有的幼儿在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 我们就要鼓励其他幼儿去扶他、安慰他。这样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也更加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学会合作。

对于幼儿来说, 协调合作意识更加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 我们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设计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活动等, 并树立榜样, 这样更能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

幼儿教育教学 篇9

一、偏颇的科学教育

案例1:小班科学实验“沉与浮”

老师带着几个水盆和一堆零零碎碎的物品来到教室。物品有小木船模型、积木、剪刀、塑料泡沫、小铁球、纸团, 等等。小朋友从自由活动的喧哗中静下来, 好奇地望着老师。

师:“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小椅子坐好, 看着老师,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科学小游戏, 好不好?”

幼儿: (齐声) 好!

师:“小朋友先看老师怎么做, 记住小嘴巴要闭好。这是一盆水, 老师把这些拿来的东西放进去, 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哪个东西浮起来, 哪个东西沉下去了, 再动动小脑筋想想为什么, 要仔细看哦!” (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望着地上那盆水, 老师把小木船模型放进盆里。)

幼儿:“浮起来了, 小船浮起来了。” (老师接着又把一个正方体的积木放进水里。)

幼儿:“积木沉下去了。”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 为什么木头做的小船能浮上来, 而木头做的积木却沉下去了呢?”

幼儿甲:“船就是浮在水面上的, 我还坐过真的船呢!”

幼儿乙:“因为积木太沉了, 太沉了所以掉下去了!” (孩子们议论纷纷, 老师示意安静!)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不太对, 老师告诉你们, 是因为小木船底部的表面积大, 大家可以看一看, 同样重的两样东西, 小船的表面积大所以浮起来了, 而积木的表面积小就沉下去了。有很多用钢铁制成的大船很大很大, 也能浮起来。明白了吗?”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望着老师, 有的点头说明白了。)

师:“接下来咱们再做个试验。” (老师把一个小铁球和一个纸团放进水里, 铁球沉进去了, 纸团浮在水面。)

师:“大家再想一想, 为什么大的纸团能浮上来, 而小的铁球沉下去了?” (孩子们不作声, 呆呆地望着老师。)

师:“因为每种东西都有自己的密度, 铁的密度大, 重, 而纸团的密度小, 比较轻所以能浮上来!接下来小朋友们可以分小组自己来做, 看什么东西能浮起来, 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孩子们分小组围成一堆做实验, 有的孩子只在旁边看着。)

观察者:“你能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沉下去吗?”

幼儿:“我也不知道!”

我很为这些孩子们遗憾, 他们显然对这个科学实验很茫然。这让我想到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一个场景。

案例2:“旱田”老师

……“旱田”老师先让孩子们从电车里取出小铁锹、锄头等工具来, 然后, 先从除草讲起。老师告诉大家杂草的害处, 像“杂草有多么结实”啦, “杂草比庄稼长得快, 所以挡住了庄稼的阳光”啦, 一点一点的教给大家。而且, 老师一边说着话, 手上丝毫不停地拔着草。大家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拔草。然后, 老师又告诉孩子们怎样用锄头翻地, 怎样在地里培垄, 怎样播撒萝卜种子, 怎样施肥……总之, “旱田”老师不仅教给大家怎么种庄稼, 还告诉大家很多很多有趣的事, 有关虫子啦, 鸟儿啦, 蝴蝶啦, 还有天气的知识。“旱田”老师结实的手上骨节突起, 好像在告诉大家, 他说的每一句话, 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经历过、自己发现的。“旱田”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怎么干活。大家忙得满头大汗, 终于干完了播种的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虽然有些垄有点歪歪扭扭的———今天的庄稼活干得实在是很漂亮。

……“旱田”老师把自家田里多出来的肥料, 施放在学校田里。大家种的小苗茁壮地长了起来, 每天都有人跑去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了, 然后回来向校长先生和同学们报告, “我种的种子居然发芽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多么令人惊讶, 多么让人高兴啊!每当几个人凑到一起的时候, 孩子们总会谈论起自己的庄稼……[3]

我不禁要问, 在第一个例子中, 是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吗?让孩子知道与体验浮力可以有很多途径, 老师引入表面积与密度的概念孩子们能理解吗?而在第二个例子中, 让孩子在田里种庄稼, 也不仅仅只是一场劳动!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 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动手成功的喜悦, 谁说这不是一节生动而成功的科学教育课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关于科学教育的指导要求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发现的快乐”;“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4]。多数幼儿教师都了解这些要求, 但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是否在按这些要求进行呢?恐怕答案并不都是令人满意的。为此, 有的学者甚至把现在的科学教育状况不无担忧地称为“科学教育春天里的惶惑”,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儿童科学教育应怎么进行?

二、审思:对孩子怎样进行科学教育?

1. 注重启蒙性, 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力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水平, 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只是经验性的, 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 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不能抓住本质特征。比如, 当他们经过尝试发现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后, 把小花瓣也泡在水里, 认为它们也会长大。幼儿还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

案例3: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指南针”

一名幼儿在探索一个指南针的装置。这个装置由一枚被磁化的缝被针做成, 教师在指南针底座的四个方位分别贴上四种动物图案。一位孩子拿着指南针做游戏, 他轻轻转动这根针, 发现针尖指向猫, 便自言自语道“我抓到小猫咪, 我就装作小猫。”然后他模仿了一下猫的动作。后来他一次次地重复转动指针, 发现针尖总是指向小猫, 便小声嘟嚷“怎么又是小猫。”有一次他试图用手按住针尖想让它停在别的动物上, 可是放开手后, 针尖仍然指向小猫。于是他开始寻找原因, 一会儿轻轻转, 一会儿重重转, 一会儿把针取下来将针尖对着桌子刮, 一会儿又翻开底座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 都没有找到答案。事后教师问他有什么发现, 他说:“我发现它只能转到小猫, 它喜欢小猫。”[5]

在这个活动中, 儿童通过探索发现针尖“只能转到小猫, 它喜欢小猫”, 就是在探究中获取了关于指南针性质的科学经验, 尽管它还带有泛灵论的性质, 而这正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科学”。相反, 如果教师让幼儿记住他并不理解的严密的科学表述“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 这已不是“儿童的科学”。同样, 在《神奇的图画》活动中, 幼儿在惊讶于老师往一张白纸上喷点液体, 出现了一幅图画时, 老师也没必要再让孩子记住PH试纸遇酸遇碱变色的规律。

2. 科学教育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

在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 不少教师普遍对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有畏难感, 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还抱怨:“我很害怕组织科学活动, 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寻找内容组织教学, 我教得很累, 可是我不知道活动内容是不是适合幼儿。他们好像不太感兴趣, 似乎效果总是不太好。”[6]

其实, 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大多数都是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过、经历过的事物。春天, 把种子种到植物园中, 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种子发芽的神奇过程:玉米的苗是什么样的?蚕豆的花是什么样的?爬山虎是怎么生长的?把蝌蚪养在大瓶子里, 孩子们会观察到蝌蚪的尾巴不见了, 长出腿来了……探究和认识植物、关爱和研究动物、体验和理解材料, 幼儿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多种感官, 不断地理解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的特征和关系, 这对幼儿来说是最好的科学教育内容。以下是美国夏威夷某幼儿班的一个成功的生活科学教育活动案例。[7]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 上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下至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全部都包容其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科学教育的契机, 适时地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

3. 注重儿童的探究精神, 倡导科学活动的人文精神

幼儿是有着内部驱动力的人,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只要不受成人的控制, 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感知和探索环境中令他们感到新奇的事物, 这种探索也使得他们的经验不断提升, 知识不断扩充。为此,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尤为注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成功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 并不在于小时候获得了多少冷冰冰的科学知识, 并不在于小时候就懂得多少科学的大道理, 而在于从小便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从小就在脑海里形成了一系列可能令其终生都魂牵梦绕的问题。”[8]所以, 当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满怀期盼地问“是什么”“为什么”时, 教师不仅要耐心、认真地对待, 而且还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当他们发现问题时, 教师作为合作者, 应适当地提供一些工具和材料, 让他们通过看一看, 玩一玩, 试一试, 做一做方法进行探索, 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 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另外, 科学教育应倡导人文精神的养成。陶行知早就已经意识到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因此他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养成, 应当从小就教育幼儿用好科学这种工具, 把科学变成“保人的工具而不是杀人的凶器”。因此“从小要教小孩子养生, 不应教小孩子杀生”, 陶行知说这是“提倡科学教育最紧要的一点。”[9]“科学如同艺术或宗教一样是具有人性的。”[10]“单纯的科学教育与单纯的人文教育一样, 将会造成理性的歪曲。”[11]因此, 儿童的科学教育要蕴含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 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同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黑柳彻子, 赵玉皎译.窗边的小豆豆[M].南海出版公司, 200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001.

[5]张俊.儿童的科学与幼儿科学教育[J].早期教育, 1996, Z1.

[6][7]陈虹.幼儿科学教育现状透视与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 10.

[8]刘晓东.对儿童科学教育的批判与重建[J].学前教育, 2001, 7/8.

[9]陈文东.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8.

[10]张敏.颠覆与重构:由科学教育的人性价值引发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 2005.

幼儿教育教学 篇10

一、幼儿舞步伐教学为幼儿舞蹈创编教学夯实基础

步伐学习是舞蹈学习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还是幼儿舞蹈的教学中,步伐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幼儿舞蹈步伐的学习在整个幼儿舞蹈课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既为幼儿舞蹈组合的学习提供了保障,更为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夯实了基础。

1.由量变到质变。在幼师,几乎所有的舞蹈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幼师学生大都没有接受过舞蹈教育,基础较差,动作掌握能力较弱,因此在舞蹈学习中需要老师与学生付出很多的精力。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并不简单,一学期通常只能完成2-3个组合。而技能的学习通常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的知识量和练习量,很难让学生达到质的飞跃。这样的动作能力和动作质感,对于后期的幼儿舞蹈创编课程都将形成不小的阻碍。而幼儿舞步伐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在幼儿舞蹈学习中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当前的幼师舞蹈教材中,幼儿舞蹈步伐分为走类、跑类和跳类,共20种步伐。将这些步伐都编成一个简单、独立的训练组合,就有20个组合,这对于幼师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学习量,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合理安排。而这些组合,具有很好的训练目的和针对性,从难易度上来说,由于步伐和舞姿单一,训练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较为简单,知识容易掌握,学习兴趣自然高,学习效率也较好。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就大大增加。当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20种步伐时,他们的幼儿舞蹈在舞姿上将有一个较大的改变,从而促使学生在幼儿舞蹈学习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2.由肢体到思想。舞蹈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动作,舞蹈的表现手段是人的身体动作。几百年来,舞蹈语言一直被认为是肢体的语言,有很多人认为舞者就是用肢体在说话,是一群“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但与之相矛盾的是,舞蹈创编却是靠思想在说话。而舞者在用肢体语言表达时,也并非是毫无思想的,相反,舞者需要将丰富的情感融入肢体动作中,这就需要舞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因此,肢体语言只是舞蹈艺术的基础,而舞蹈艺术的灵魂则是思想。肢体语言与思想语言是幼儿舞蹈的基础与灵魂。幼儿舞步伐是幼儿舞蹈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舞蹈创编的基础部分。由此可见,在幼儿舞蹈中,肢体的训练是思想创造的基础。在幼儿舞步伐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学习,对各种步伐的知识要领有了较熟练的掌握,对其难易程度和运用有了较好的把握,对幼儿舞蹈的特点也有了较深的认识,能较好的将幼儿舞蹈的肢体语言与幼儿的身心特点相结合,使幼儿舞蹈由简单的肢体语言上升到思想层面,形成具有思想的肢体语言。而这种具有灵魂的幼儿舞蹈才是创编课程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

二、幼儿舞步伐教学为幼儿舞蹈创编教学提供素材

幼儿舞蹈的创作需要大量的素材作为保障,如果缺少素材,教师就无法进行创编课的教学。因此,学生对幼儿舞蹈素材的积累对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而幼儿舞步伐的教学有20个基本组合,如果将适合幼儿民族民间舞的步伐再次提炼,创编成教学组合,就会积累成更多的幼儿舞步伐组合,这就为幼儿舞创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1.音乐素材。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发现,学生在音乐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不会选择合适的音乐,一个好的音乐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作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音乐的选择都很茫然,局限性很大,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例如,学生通常会选择当下很流行的《甩葱歌》、《小苹果》等网络歌曲作为创编音乐,要么就是选择《小燕子》、《卖报歌》等音乐进行创编。前者具有时代气息,但从思想上来说缺少内涵,不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后者由于年代很久,已经被很多人创编,很容易使学生受前人创编的影响,不易形成自己的思路。而幼儿舞步伐的学习,使学生在组合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音乐素材,正确有效的引导了学生的幼儿音乐审美,使学生能较好的判断适合幼儿舞蹈创编的音乐素材,为幼儿舞蹈编导课程的音乐素材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动作素材。肢体语言是舞蹈的基础,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幼儿舞动作素材。大量的幼儿舞步伐教学组合为幼儿舞蹈的创编提供了动作素材。笔者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在学习幼儿舞蹈创编时,认为最难的就是动作素材的缺乏。以往由于幼儿舞步伐的教学在整个幼儿舞蹈教学中占的比重不大,通常都是一带而过,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在动作的积累上较少。笔者在对幼儿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后,增加了大量幼儿舞步伐组合的教学和训练,通过近一年的尝试,学生对幼儿舞的掌握全面提高。在后期的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中,与以往没有进行过幼儿舞步伐组合学习的学生想比较,学生的动作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幼儿舞蹈创编的学习。

三、幼儿舞步伐教学为幼儿舞蹈创编教学打开思维

幼儿舞蹈的创编是用思想在说话,而创编者的思维开阔与否至关重要。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是幼师舞蹈教育者在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教学时的重要环节,但这个环节对于舞蹈教育者来说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

1.题材与主题。每一个舞蹈作品都需要进行艺术构思。而在艺术构思中题材和主题是关键所在。在幼师的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够,对题材和主题的选择存在很多困难。笔者在进行幼儿舞步伐教学时,将步伐教学组合运用不同的主题和题材进行创编,使学生见多识广,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为学生在后期的幼儿舞蹈创编学习中积累大量的主题和题材。

2.舞蹈思维。舞蹈的思维过程:感知—思索—发现—完成。幼儿舞蹈思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形材料——肢体动作;另一个是无形材料——编舞者的心里活动。以上两个幼儿舞蹈思维的基本材料都可以通过幼儿舞步伐的教学和训练来积累。有形材料即肢体动作的积累,在大量的幼儿舞步伐组合训练中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而无形材料即编舞者的心理活动,则可以通过步伐组合中大量具有幼儿身心特点的题材得到感悟。例如:蹦跳步组合《小袋鼠》、《小青蛙》,鸭走步组合《小鸭子》等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幼儿与动物之间的心里活动;具有维吾尔族幼儿舞特点的踏垫步组合《哈密姑娘》、彝族特点的踏跳步组合《圈圈舞》等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少数民族儿童的心里特点。利用幼儿舞步伐的训练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也就不再困难,只有让学生用思维去引领整个创作过程,才能创编出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

四、结语

幼儿舞蹈创编是幼儿教师的重要职业技能,也是幼师学生渴望学习却又畏惧学习的一项教学内容,其原因就在于创作思维不开阔,素材积累不够,幼儿舞蹈基础不牢固,对于幼儿舞蹈认识不全面,内心情感不够丰富等。而幼儿舞步伐的深入、全面和系统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幼儿舞蹈基础,打开创作思维,积累大量素材,提高对幼儿舞蹈的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全面促进幼儿舞蹈创编的学习。因此,幼儿舞步伐的学习对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师幼儿舞蹈教学中应加强幼儿舞步伐的学习,以促进学生舞蹈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幼儿舞步伐的教学是幼师幼儿舞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舞蹈的基础内容。幼儿舞蹈创编是幼儿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但是,幼师学生在幼儿舞蹈创编学习中存在很多的困难。而作为基础的幼儿舞步伐学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困难。本文从幼儿舞步伐教学为幼儿舞蹈创编教学夯实基础、提供素材和打开思维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幼儿舞步伐教学对幼儿舞蹈创编教学的重要作用。

山区幼儿教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山区;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由于行政区划、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山区幼儿园发展缓慢,山区与城市教育的不均衡性表现还较为突出,特别是山区的幼儿教育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山区幼儿园投入资金不足,师资力量不稳定,加之教育观念的影响,严重的制约了山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好山区幼儿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笔者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而总结出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山区地区的幼儿教学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幼儿入园率低

生活在山区的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山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家长都需要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与农活上,没有时间管理孩子。另一方面,由于山区中幼儿的父母基本都是靠外出打工赚钱来维持生计,这就促使了留守儿童的增加,很多幼儿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一些亲人生活,而很多老人识字不多,并且在思想上也较为固化,有的甚至担心幼儿入园后会受到欺负,大部分更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还用不着上学,教育观念落后。所以,如今生活在山区地区的幼儿,在他们进入小学前,大多数都是以在家玩耍以及帮助父母或其它的监护人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为主,幼儿入园率极低。据调查显示,山区有3-6岁的612名幼儿中,其中仅有172名幼儿入园接受幼儿教育,入园幼儿仅占全乡幼儿总数的28.1%。

2、教学设施的不完善

相比于城市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大部分山区地区的幼儿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地区的幼儿园都只设立一所,并且部分幼儿的教室里,仅仅摆放着十多张高矮不一、缺胳膊少腿的长条桌椅,没有乐器,游戏活动场地狭窄,除了仅有几个小皮球和小木马,几乎没有其它玩具和户外活动器械,幼儿园房屋破旧,窗户狭小,室内通风条件和采光面积远远达不到幼儿活动室规定标准,而且教师内还存在废弃木材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一些特别困难的地方,甚至连一所正式的学校都没有,教师们基本上没对幼儿进行分班,都是把幼儿集中在一个教师里进行教学,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及其的不利。

二、改善山区幼儿教学现状的策略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幼儿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后继发展。因此,在幼儿的教育方面,广大的山区幼儿教育管理者、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都应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改变教育观念,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原则,端正对待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的教育中,父母方面,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的把幼儿送入学堂,让幼儿接受幼儿阶段应有的教育,并且要积极的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教师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责任心,积极与家长沟通,搞好幼儿教育。严格把握教育对象是幼儿这一基本特点,在教育中积极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对幼儿提出统一的教育要求,又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幼儿的各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保障教学基础设施

教学的基础设施是教师实施教学手段的保障,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没有教学设施保障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教学。对于山区幼儿教学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经费投入,设立山区幼教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山区幼儿教育的财政支出,尽力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慈善资助机构求助,或是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向山区幼儿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改善山区幼儿的教学基础设施。

3、利用山区地区现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获奖,和我在山区度过童年有着极大的关系。我虽然没上过一天幼儿园,但自然的河流和土地是我最好的课堂,因为孩子可以在那里尽情地探索自然的一切奥秘。” 山区的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丰富,山区的农作物,沙、石、水、泥土等自然物为山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开放的活动材料,利用好这些自然物,幼儿可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资源,积极的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探索、去实践,让优美的环境给我们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去利用小麦杆、高粱秆等,编织一些小动物、昆虫笼,编草辫做凉帽,剪成小节串项链、拼图等;利用洋芋、胡萝卜、萝卜、水果等根据形状做成装饰画等。通过引导孩子去实际的动手实践,动手创作,在培养孩子思考、动手、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同时,山区的资源也得以充分利用,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总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前教育为基础。山区不差,孩子不笨,只要我们教师、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努力,全社会共同携手齐并,重视山区孩子的教育,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将会看到新时代的山区孩子在社会缤纷的舞台上驰骋飞翔。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幼儿园教育纲要》、《幼儿教育指导纲要》(2005)

幼儿教育教学 篇12

一、尊重幼儿共性, 促进幼儿有效学习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 每个幼儿都是最天真、最灿烂的希望。幼儿将最淳朴的童年交给你, 你得对他们负责。作为幼儿最亲近的教师, 首先要了解幼儿, 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方式, 才能进行启蒙性、基础性、养成性、有效性的教育。

1.感知和动作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龄前幼儿的思维模式大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很弱, 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必须意识到给幼儿足够的时间、空间、机会去自主观察、操作、思考与探索。

2.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幼儿学习的支柱

兴趣是幼儿有效学习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我有幸看到一位德国老师在中国的教学视频大班的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 因为语言差异, 整个活动老师没有讲一句话, 幼儿却受益匪浅。德国老师给每组幼儿准备了一条蚯蚓, 让他们带着问题自主观察:“蚯蚓有脚吗?”“头在哪里?”“蚯蚓断了还会像壁虎长尾巴那样长身体吗?”等。活动中, 幼儿很自信地探索着, 俨然一个小小科学家, 从幼儿专注的神情和欣慰的笑容中, 可以看出幼儿真正在体验学习的快乐, 这才是真正在快乐中学习。

所以, 一个好的活动, 并不在于教师教给幼儿某些知识而忽略了幼儿体验的过程, 这是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的幼儿“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体验”相违背的。幼儿只有进行了思维的过程, 才会产生真正积极的兴趣, 这也呼应了幼儿“玩中学, 学中玩”的理念。

二、关注个体差异, 促进幼儿有效学习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有他们的共同年龄特征, 然而每个幼儿又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已有经验、性别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提供的材料、提问的深浅等方面都要体现层次性, 体现个性差异, 让每个幼儿都能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推动作用。

1.提供有层次的材料, 体现个体差异

每个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提供相适宜的材料, 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然而幼儿水平的不同, 也提醒我们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材料的教育作用。

如, 小班数学活动《夹夹子》, 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点数和对应。我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 能力较低的幼儿我准备了贴有不同数量动物的纸盘, 让幼儿根据数量把夹子夹在纸盘上;能力较强的幼儿则给他们准备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动物, 让幼儿根据颜色、数量夹相应的夹子。这样, 不同层次的幼儿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发生作用, 也体验到了快乐, 他们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2.采取有深浅的提问, 体现个体差异

集体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幼儿更好地深入教学内容, 教师在组织幼儿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时, 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要采取深浅不同的提问, 才能推动每个幼儿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如大班美术活动《太阳没有了》, 在组织活动时, 我提问:“太阳为什么会没有?”幼儿纷纷说:“因为天黑了。”“下雨了”。“乌云来了。”针对绘画能力、思维能力较弱的幼儿我引导他们说说这样的情况下这幅画可以怎么画, 而针对绘画能力、思维能力中等的幼儿, 我再度追问“:太阳没有了会怎样?”引发幼儿思考。“衣服不会干了。”“地球生病了。”“太阳被污染的空气熏黑了。”答案比之前更多, 画面也更丰富了。而针对绘画能力较强、想象力较丰富的幼儿, 我再追问“:太阳没了怎么办?”引发幼儿深入思考, 幼儿的回答也更美妙了:“我妈妈是用吹风机吹的。”“给太阳打针吃药。”“给太阳洗个澡。”这样的画面在幼儿脑中是很令人欣喜的, 教师也可以再追问:“谁给他打针?”“怎么给他洗澡?”让幼儿心中的画面更丰富、更形象。这样, 每个幼儿都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都能更上一层楼, 而且也会对自己更充满信心。

教育是鞋, 幼儿是脚, 幼儿教育要适合幼儿的本质与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要明确幼儿的共性和特性, 关注个体差异, 尊重幼儿, 把幼儿放在第一位, 促进幼儿有效的学习, 让我们的幼儿在充满爱的摇篮里快乐体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深基坑开挖及支护工程下一篇:交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