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贫困生工作总结

2024-10-26

学校贫困生工作总结(通用12篇)

学校贫困生工作总结 篇1

李俊小学2014年帮扶贫困生工作总结

我校按照县教体局团委2014年的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关爱帮扶贫困生活动,深入探索关爱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将本学期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体教师大力支持。为了抓好学校关爱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办公室就设在政教处。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政教处、财务室、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每名教师进十家,温暖送进每一户”号召,各年级各班级先后开展了学校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清了我校贫困生的家庭状况,认真做好了贫困生摸底建档工作,明确了今后的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扶贫帮困工作。

二、工作落实到人,将党的温暖送进贫困生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学校通过第一阶段摸底工作我校确定了葛如阳、邹鹏等25名同学为上一扶贫帮困教育金发放对象,在上学期六一时由马义彪副校长、教导处翁延主任、以及政教主任杨占军等亲自将书包、本子等送到贫困学生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同时确定白如意等10名同学享受县民政部门捐赠的200元现金。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为被围墙砸伤的杨梦薇同学捐款,短短3天时间,就筹集捐款4000余元。当把这笔捐款送到杨梦薇同学家中的时候,他的父母连声感谢。杨梦薇同学自己也表示一定会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学校、社会和父母关爱。

三、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努力,周边的好几个企业已经答应向我校的葛如阳等同学每年捐赠300元,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小学学业;各村委会也各自负担相应人数的贫困生,为他们勤奋学习解除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千方百计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李 俊 小 学

2014年6月

学校贫困生工作总结 篇2

贫困地区做好改薄工作, 提升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就要优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的突出问题, 优先满足学校最为紧迫急需的基本条件, 优先保障基本教学、学生生活的校舍和设施建设。

近年来, 甘肃省在“全面改薄”项目实施过程中, 结合项目覆盖范围广、内容庞杂、规模小、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的特点, 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依托“三位一体”监管机制强化项目监管。

通过基础教育设施改造、信息化建设、师资流动等措施, 有效盘活了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了县域内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力把“全面改薄”项目做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全面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夯实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息化建设打开了农村教育的一扇窗

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加快知识传播、扩大资源覆盖、降低办学成本, 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困难、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具有独特优势。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为贫困地区学校插上“信息化翅膀”, 就能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就有了“加速器”。

因此,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 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全面改薄的题中之义, 也是甘肃省在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重点推进的领域。

甘藏沟小学位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别藏镇大山深处的, 初春时节, 当记者踏进这所学校时, 感受到教室里暖意融融, 窗台上的贴梗海棠恣意绽放, 宽敞的教室配备了崭新的烤箱、课桌凳和电子白板。甘藏沟小学校长王志伟说:“就是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让这所乡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这样的变化不只在甘藏沟小学。这学期以来, 积石山县所有的农村学校都变得“洋气”起来, 教室里安装上了多媒体设备, 也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单人单桌。

教育信息化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困难的作用在积石山县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为该县位于甘肃西南部, 大部分为高寒干旱山区, 自然条件艰苦, 经济发展落后, 交通不便, 农村孩子几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 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

而自从学校安装了数字教学的设备和电脑, 教师只需要打开电脑, 就能调出各种资源, 课堂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就在于扩展教与学的手段和范围, 使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帮助贫困地区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

“比方说上《长征》一课, 学生们体会不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那种艰辛, 对课本内容也不会融会贯通。现在, 打开电脑就能下载到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们扩展了知识面, 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甘藏沟小学校长王志伟看来, 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 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也为农村教育打开了一扇窗。王志伟说, 现在, 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 “点开资源包, 可以看到城里教师的上课,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4年, 国家启动实施“全面改薄”项目, 甘肃省按照“保基本、兜网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截止目前, 甘肃共投入“全面改薄”资金130.22亿元, 完工校舍建设项目7655个, 完成设备购置项目10403个, 惠及8086所学校和197万名在校学生。

针对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 甘肃结合“国培”“省培”等项目, 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化项目培训, 使参训教师基本掌握了电子白板及多媒体的操作、资源下载和教学应用。甘肃省还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平台为主体、省级平台为补充、市县创特色”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农村学校普遍得以受惠。

2015年, 在全国进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 甘肃晒课教师就达到26万余名, 位列全国第六, “晒课”数达19万节, 位列全国第四, 教师参与率达98.62%, 位列全国第一。

如今, 在农村学校, 教师们运用“互联网+”积极性高涨, 逐步形成了“师生堂堂用”的教学模式新格局, 课堂上精彩纷呈, 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办学条件改善了, 孩子也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表示, 抓住了“全面改薄”这条主线, 才能更大程度盘活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惠民。

补齐短板让农村办学有了底气

保基本、兜网底”是我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做好这一工作, 要立足实际, 从困难地方做起, 从薄弱环节入手, 紧紧围绕目标任务, 保障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的基本需要, 补齐短缺, 真正体现出雪中送炭的真义。

为使学校建设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求, 甘肃省对照国家“全面改薄”21条底线要求并对全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进行摸底排查, 重点是了解标准是什么, 摸清学校有什么, 目前还缺什么, 然后按照“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编制缺口清单和项目规划。

皋兰县是从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全面改薄”项目的。在皋兰县东湾村小学, 昔日的“土木漏水房”摇身一变, 成为“改薄”的“样板”。原来“晴天尘土扬、雨后泥水场”的操场硬化一新, 还新建了足球场、篮球场, 配齐了教学设备。

皋兰县东湾小学校长李裕斌说:“看到学校的新变化, 到, 那些千方百计把学生转到县城读书的家长如今又把孩子转回本学校了。“村民们参观学校后都感慨学校的条件和县城的一样好, 在家门口读书他们放心。”李裕斌难掩内心的激动, 今年转回来的学生就有34个, 原来只有82名学生的小学校, 如今已是160人的规模了, 办学也有了底气。

想起前几年, 生源严重流失曾让李裕斌彻夜难眠却也无可奈何。按照李裕斌的说法, “硬件不达标, 软件跟不上, 城里老师不愿来, 当地教师留不住, 生源不流失才怪。”如今学校旧貌换新颜, 办学条件迅速提升, 与县城的学校不相上下, 人民群众重新对学校恢复了信心, 在校学生数也逐步回升。

“比起县城学校, 我们现在反而有了优势, 那就是孩子既可以享受与县城学校同等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 家长和孩子又不需要再忍受搬迁或者租房求学的辛苦, 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 还有免费的营养午餐, 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李裕斌说。

我们深深感到“全面改薄”对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保障教育公平。不仅家长放心了、社会满意了, 孩子们学习生活在环境优美、文化浓郁、活动丰富、教风纯正、学风浓厚的校园里, 必将更加生动快乐地学习生活, 必将更加健康茁壮地幸福成长。

在皋兰县, 东湾小学的变化并非个案。同样是地处农村的魏家庄小学, 近年来, 学校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改善了基础设施, 配置全了教学装备。走进魏家庄小学, 犹如走进了城市现代化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两幢暖黄、粉、蓝色相间的四层教学楼, 在马路周边格外显眼。左手边是操场, 两幢楼中间的场地已经铺上了黄、红色相间的地砖。

“都是全新的功能室, 窗明几净, 操场上学生可以尽情玩乐。”提及“全面改薄”, 校长魏永生很兴奋。皋兰县教育局副局长曾万清说, 许多农村学校因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装备短缺以及教师队伍老化让生源舍近求远、花费高额代价去外校读书。而现在, 薄弱学校“扫地出门”, 办学有了活力, 教育质量节节攀升。

为了尽快补齐短板, 促进均衡, 甘肃省还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 着力解决贫困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扶贫与改薄本就是同根同源, 在天水市秦安县, 这一理念得以生动体现, 截止2016年, 秦安县共完成“全面改薄”设备购置项目学校114所, 新建村级幼儿园49所, 特殊教育学校和县体育馆正在加快建设。

特别是初步建成的占地15亩、总投资2916万元、总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的陇城教育园区, 被作为秦安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 采取“学生不动、教师动”的全新理念, 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 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解决贫困山区学生上学难、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教师交流给农村学校“补钙”

教师是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贫困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艰苦、教学压力较大, 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激励。然而, 对于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来说, 要完成让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照耀更多的孩子的艰巨任务, 困难可想而知。

因此, 如何盘活农村教育资源, 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教师培养模式等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为此, 甘肃省把“全面改薄”与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 通过县城带动乡村、近郊带动边远、强校带动弱校的办学模式, 强化教师交流, 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魏瑞芳是皋兰三中的英语教师, 去年, 她选择到石洞镇初级中学支教, 为期两年。除了带自己的课, 魏瑞芳还会通过公开课、听课、评课与这里的英语教师交流, 和他们分享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 借鉴这里老师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并融入当前的教学环境。

在皋兰县, 就有50名像魏瑞芳一样的交流教师, 他们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 为农村学校“补钙”。皋兰县规定:县城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 享受相应的乡镇津贴和农村教师补贴, 在晋升职称、评优选先时予以优先考虑;县城教师在评聘高中级职称时, 要有在农村学校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评选市级以上综合性荣誉称号, 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这是甘肃省盘活农村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 甘肃所有县区都探索出台了教师交流的机制, 特别是鼓励音体美教师“走教”, 为农村和偏远山区源源不断输送了“新鲜血液”。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介绍, 为了留住乡村教师, 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 甘肃采取多方举措, 建设教师周转房、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实施办法》等一揽子举措, 为农村教师送上改革“红利”。

截至目前, 甘肃已下达2亿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惠及17.1万名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今年, 甘肃省政府还将5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纳入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

对学校贫困生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贫困生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5-02

贫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贫困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对象。人们对他表示关注,一方面是正视其存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力图改变其现状。学校是贫困生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虽然国家已经颁布政令、文件减免了学生的很多方面的费用,但是,由于有的地方太穷,学生还是连为数不多的一点费用也交纳不起,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这个时候,正视其现实的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资助他们,力图通过共同的力量来改变他们的现状,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助学组织。在我们西藏地区,资助面覆盖地域较广的有福彩助学金、格桑花助学金、美国乡村少年助学金、明德奖学金等,地区性的资助如党员“一帮一”活动、社会热心人士资助、学校食堂、商店等服务机构资助等形式。现在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贫困学生有人帮助了,但学校对于社会的资助如何进行管理,对于贫困生的工作如何开展,如何让贫困生受助以后能有感恩的言行。对于这些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思考一:应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特色工作其实就是管理的规范化,贫困生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对于贫困生的管理,应该有一个相当规范的管理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贫困生管理的工作制度,二是规范贫困生管理的财务制度。先说规范贫困生管理的工作制度,它应该明确规定学校的贫困生工作具体由哪个部门哪个人负责,学校的党支部可主管此工作,由政教处、校团委的某个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它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确贫困生受助后有哪些基本权利要履行哪些义务,如果抽烟喝酒,追求生活享受,与他人盲目攀比,将取消受助资格;应该建立受助学生的详细的个人档案,对贫困生家庭的现实状况和脱贫情况有跟踪调查;应该有扶持贫困生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更多的热心人士投入奉献爱心的行列,积极帮助贫困生通过多种途径走出受助行列。

再说贫困生规范管理的财务制度。贫困生受到的一切资助,哪怕是一分一厘,都是社会热心人士奉献爱心的结晶,如果对这些爱心结晶不加以规范的管理,无异于是对其爱心的亵渎,无异于是对贫困生的极度不负责任,无异于是另一种形式的犯罪。我认为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该这样:由某一部门的某一人员具体负责,建立一个专门的帐号,各界捐助的一切资金都归入这个帐号内,做到对收到的所有资金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做到收支有详细记录,做到按时给受助学生划拨资助款项,做到定期向学校财务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财务公示。

思考二:应该有激励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

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于贫困中却不想着去改变它,或者心安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资助。作为贫困生本人,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认识到受人资助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他们可以将自己受助的感人故事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以主题班会发言的形式,以会议研讨的形式讲给周围的人听,通过励志性的话语,让大家感受到精神鼓舞的力量,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来奉献爱心。其次要有一种积极的行为,比如自力更生,通过勤工俭学、拾捡易拉罐等物品换取生活费用,当他们将此作为一种习惯并觉得通过自身的劳动不再需要别人资助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离开这个群体。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培育,还需要贫困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可以让贫困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贫困已得到大多数人的热心帮助,他们自己也要想办法尽快走出贫困,让有限的资助去惠及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

思考三:应该有让贫困生延续爱心的工作制度

贫困生不光可以被爱,被帮助,他们还可以利用自身微薄的力量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他们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义工的工作,主动去清扫校园,打扫教室,冲洗厕所,擦洗玻璃,管理宿舍,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虽然不能在钱财上给予别人帮助,但他们可以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去让校园整洁,让教室明亮,让资助他们的人得到欣慰,让爱心在他们身上不断得到延续,让每一个同学意识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心,我们的爱心工程就会像海纳百川,具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和气势。他们也可将为别人奉献一点爱心的活动延续到校外。当做到这一些,他们能意识到即使最小的劳动也能给别人带来帮助,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其自豪感又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这对于增强贫困生本来不足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贫困生帮扶活动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中央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全体学校干部中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三、扶助方式

1、由全体学校干部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每人扶助一名学困生;

2、具体活动由校团队组织进行,学校干部自愿扶助,扶助名单由年级组统一安排;

3、扶助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扶助要求

1、扶助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扶助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3、由年级各班联合推荐学困生名单,对照帮扶条件认真审核无误后,上报团队;

4、扶助工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扶与被帮扶者要互相自愿,共同做好帮扶解困工作。

汪村学校贫困生帮扶措施

“不让一个学生应贫困而失学”这是汪村学校全体领导和教师信守的贫困生救助原则。特别是在县局下达有关帮扶贫困生的系列文件之后,全体领导教师更加深了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精心研究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使此项工作真正得到了扎实有效的开展,也受到了社会特别是被资助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一、师生齐动员,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让人人献出一点爱

对于此项活动的贯彻落实,学校专门召开了全体教师会、校会、班主任会,班主任认真组织举办了主题班会。通过学习有关文件,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要求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少点吃喝穿,省下零花钱”入手,实施爱心捐助、挽留贫困学生。

二、团支部率先行动,团员进步青年一马当先

支书张小建老师在校会后及时组织召开团员和进步青年会议,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要求大家,用真诚的爱心和实际行动去实践自己的入团誓言或积极靠近团组织。并且规定,对表现积极的进步青年,将优先考虑吸收入团,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学期末评选模范共青团员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认真落实“一免一补”、寄宿生贫困补助实施方案。

政教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贫困生帮扶措施,寄宿生贫困补助落道实处,确保百分之百贫困生享受到贫困补助。

四、实施“一帮一”特困生救助工程

1、学校领导已经开始筹划社会“一帮一”救助活动。计划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前提下,确保每位社会捐助人员帮扶一名特困生,并力争使帮扶对象品学兼优,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2、推荐孤儿就读儿童村,使孤儿们能幸福地完成学业。

五、建立贫困生档案

学校计划将每学期确定的贫困生情况登记表和捐款情况表及时收存。建立完整规范的贫困生档案,一是确保三年之内被帮扶学生的经济支持,二是对每年一度的新生通过调查摸底重新确定入档,使整个贫困生管理工作落笔有踪、起始有序。

六、充分利用校务公开表彰优秀,激励后进

学校已经将此项活动与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密切结合、通过公开捐款情况,使广大师生真正明确此项工作持久开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了师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贫困生工作总结 篇5

考 核 方 案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日

钟山乡学校学困生辅导工作考核方案

钟山乡中小学学困生辅导工作自2012年初纳入全乡教研工作要点后,具体实施已近一年。为全面、系统、客观地检测各学校对此工作的开展情况,便于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确保下一年度全乡的中小学学困生辅导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特拟定本考核方案。

一、专项检查(40分)(检查表以100分为标准,具体考核占40%)1.学校开展学困生调查研究工作(20分)

①校领导把对学困生辅导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门召开校领导会议、教研组长会议等各种形式研究学困生工作,牢固树立“转化一名学困生,成就一个家庭”的责任意识,达成共识,认识到位,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困生转化实施方案(内容要详细,具体查看会议记录,校务日志)(10分)。

②学科教师要按中心校所定名额标准收集学困生信息,填写好学困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为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好转化学困生具体计划(计划成因分析要详实、具体,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措施要可行、有针对性、有创新和特色)(10分)。

2.落实责任(5分)

教导处应与学科教师签订学困生转化包保责任书(以学年签)(5分)。3.实施学困生帮教工程,提高转化工作实效性(40分)

①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少先队、骨干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与学困生心里辅导制度,蹲下身来与学困生零距离沟通,净化其思想,端正其品行,挖掘其潜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困生,并做好记录(10分)。

②学科教师定期或不定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辅导工作,辅导过程记录详细、各环节鲜明、符合实际。(20分)。

③学校、班主任定期召开学困生家长会或由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家长参加的班级例会等各种形式,专题研究学困生的帮教措施,加强联系与沟通,努力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并做好记录(10分)。

4.提高作业针对性,改善教学行为(30分)

①加强学困生的作业有效管理,教师要优化作业布置形式,注重必做题,选做题的分层设计,引导学困生单独完成基础必做题,积极尝试选做题,不增加学困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与心理压力。对学困生作业倡导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倡对学困生鼓励性评语,不断提高学困生的作业兴趣和正确率(检查作业本)(20分)。

②上课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困生,努力营造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多给学困生展示自我、收获成功的机会。每学期定期组织转化学困生工作的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查看档案材料,听课)(10分)。

5.创新与特色(5分)学校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有创新,有特色,有经验,效果明显,推广乡介绍经验。

依据检查表对学校开展学困生辅导的过程印证资料进行专项检查,按得分的40%计入考核分。

二、期末质量检测评价(60分)

1.学年初学困生人数的确定一律按上学年末的全乡统考成绩高低分排列为基础,按一定比例确定后,可向前机动调整三个名次。一经确定的学困生有效期为一学年。

2.春季学期乡期末统考登分、统计结束后,由中心校抽取各年级、学科的所有学困生成绩进行统计,以上学年末和本期平均分对比的提升情况实施考核,凡平均分有提升的得基础分40分,每超1分加2分。平均分每下降1分扣2分。

2.秋季学期的评价由中心校实行抽考。成绩统计按春季学期的评价方式

进行统计。

三、扣分项

1.凡不按上学年末的统考成绩高低分排列规定的比例上报学困生名单的,虚报一人扣0.5分,在总分中扣除;

2.上学年末成绩填写不真实、胡乱编造的1人扣0.1分,在总分中扣除。

四、对教师工作效果的考核

1.教师的考核按学困生平均分提升或下降进行(以上学年末的全乡统考成绩为准),平均分上升超过5分的每升1分在绩效考核中加0.5分。下降在5分之内不扣分,平均分下降超过5分的每下降1分扣1分。

2.对学困生工作开展切实,平均分提升成效显著的教师个人给予表彰,按平均分提升程度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五、学校学困生辅导工作每学期考核一次,专项检查安排在6月和12月进行,质量抽测在期末考试时同步进行,综合考核在每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评卷登分结束后进行。

钟山中心校

学校贫困生走访情况报告 篇6

2005年10月25日在学校学生工作处的组织下,学生工作人员对全校申请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的学生家庭进行了走访。走访(10月25日至26日)历时二天,共()名学生工作人员参加了走访。走访()个县、市、区,共走访贫困家庭()户。具体情况如下:

1、通过对学生家庭的走访和其邻居的了解,发现共()名同学家庭确实很困难。

2、走访过程中发现有()名同学家庭实际情况和学生向学校反映的情况不符,家庭虽然不富裕,但其具有缴纳学费的能力。

3、其中()名同学情况基本属实,符合贷款条件。

浅析边远贫困县域技工学校的发展 篇7

边远地区县域技工学校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地域经济和当地百姓落后的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不深、掌握不透、贯彻不彻底,导致发展进度滞后。边远县市人口本来就少,加之近些年普通高校连续扩招,导致高考只要有分数就可以跨入大学校门,随之普通高中也在扩招。据不完全统计,部分县市普通高中所接纳的初中应届毕业生60%-70%;10%以上被其他发达市县学校招收;近10%学生流失社会,只有不到10%初中应届毕业生进入到本地技工学校就读。也就是说普通高中大门被学生及家长堵着求学,技工学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学校开学时招生的教职工磨破了嘴、累坏了腿也招不到理想的学生,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部分技工学校不得不在招生工作中讲究一些策略。比如,异地招生、招收低龄初中辍学生、夸大事实进行许诺等,有些学生经反复动员才勉强同意入学,学校不好管理,甚至不敢管理。尽管学校一再退让,委曲求全,但仍无法避免每年出现生源流失现象。

二、边远县域技工教育困境的原因

一是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县域,政府虽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想为职业教育投入,但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地方资金匮乏,投入甚少,长期积累下来,势必影响职业教育乃至技工教育的发展。

二是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社会上的真正重视和支持。边远县域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企业少,学校实训基地无法建立健全;技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年龄、素质、专业不尽合理;专业课的开设不够完善,学生想学的知识技能学不到,教师想教教不了;文化课或者不开,或者减少课节……于是,学生厌了、倦了、走了,以至于出现部分学校学生还没有教职员工多的现象。由于长时间一些专业课不能开设,部分教师无课可上,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合村并校,部分中小学教师进入技工学校,由于没有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和经验致使其不能进入课堂,出现学校缺少专业课教师而岗位早已超编,一些教师“累死”,一些教师“闲死”的不正常现象。

三是边远县域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人们思想上还是保守落后,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对待生存与发展缺乏长远考虑。特别是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受教育当作晋升仕途的主要途径,社会上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重士而轻农工商。而技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显然不能满足一些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因而普遍看不上技工教育。

四是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举步维艰,大批边远地区的打工人员失去工作回乡寻找发展的契机。部分沿海地区由原先的“民工荒”变成了“荒民工”,这也导致部分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三、边远县域技校教育的出路

经过这些年来的实际工作,我认为要想加强、完善边远县域技工教育,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是边远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以“转型”带动经济发展,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条条框框,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既能增加收入和投入,又能为求职安排适应的工作岗位。有需求才有动力,技工学校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培养合格的熟练工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学校所在的县域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掌握不到及时的用工信息,如果盲目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本地没有适合的企业安排就业,而学生又不愿意远离家乡去外地求发展,就会造成技工教育的巨大浪费。要打破僵局,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开设企业,自主消化当地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以此带动边远地区经济和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是在思想上转变领导、百姓的思想观念。部分边远地区的政府领导对职业教育发展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深,急功近利,因循守旧,对技工学校投入不够。边远地区的职业教育只有重视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加大技工学校建设投入,改善其教育教学环境;给予技校相应的用人方针、政策,使技校能够灵活地在社会上选用优秀的科技人才充实到技工教师队伍里,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骨干作用。在技工学校招生问题上,应把普通高中和技工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严格控制在1:1的范围内,对部分普通高中私自扩招的行为严格查处。

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起始,很多学生对此非常陌生,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没有经历过职业陶冶,也没有培养出创新能力。怎样转变人们的落后思想,扭转千古不变的观念?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

上个世纪80年代有感于世界信息化高速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口号,使得我国信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为什么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呢?

现在大家都讲素质教育,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怎样进行素质教育?这是我们教育界探讨多年的话题。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优秀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开设的劳技课或被其他学科所取代,或作为电脑活动课任学生在网上聊天、看影视剧,根本就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些学校强调没有教学师资力量,为什么不合理调整那些技工学校无课可上的专业教师兼职到中小学任劳技课教师呢?他们深入到中小学校教学的目的不是系统地教授某项专业技术,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问题,去发现新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并能检查和评价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去发现知识、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获得结果;要培养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习惯,而不是坐等成果。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学会生存和发展,从小就有职业意识。

三是从技工学校内部寻找原因,改变其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惰性心理,加大技工教育改革力度,落实相关的绩效方案,使之领悟到技工学校不是养老之地,只有兢兢业业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才能有其一席之地。学校应灵活开设专业课程,不要去盲目地追求“大而全,小而精”,应注重体现本校特色。真正打造有影响的专业,就需要学校舍得投入,在社会上广招有实力的技术人员入校任教,还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学校学习。不单单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应该及时掌握并反馈给学校相关企业用工信息,以便学校领导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调整原有的办学方略。

总之,偏远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职业教育者和社会紧密联系,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转变人们对待职业教育的看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出留得住的高素质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庆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初探.中国农村教育, 2007年第Z2期.

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关键词】贫困生 资助与管理 济困育人

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对他们经济上的资助、心理上帮扶、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克服学习的困难并最终顺利完成学业,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为了使这件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加强了对各项资助工作的管理,完善了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各项制度,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相结合,物质帮助、精神帮助、心理帮助相支撑,奖励与资助相结合,国家资助、学校资助与个人自助相结合的完整扶持体系,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细致严谨,做好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工作

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组织评审小组进行评审, 评审组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的同时,由学生处、系和班主任组织各班学生学习有关评审文件,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各项资助的目的意义。资助先由学生本人写申请书,并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等材料,交班主任上报学校审核。学生材料上报学校后,由学校组织专人对上报基本情况进行核实调查。为了使该项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对贫困学生名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张榜公示,并公示举报电话及信箱,在具体评审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受助学生的评审工作,主动接受广大师生及社会的监督。确保该享受国家政策的学生一个不漏,不该享受的一个也不能错发,真正地把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2.服务学生,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特别重视学生的助学解困工作,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包括“奖、助、贷、补、免”等多种形式、较为完善的助学解困体系,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指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融助人与育人于一体。实行贫困生“两级证明、三级认定、三级公开、三级监督”的资助工作机制。为真正帮助贫困学生,通过创新资助理念、深化助学内涵,使助困方式实现了由单一的经济资助向帮助贫困学生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的转变,助困机制实现了由“输血”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转变,探索出一条帮困、助学、育人融合互动的路子,开创了贫困生资助工作协调持续发展的局面,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贫困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

3.多措并举,扩大资助辐射功能

面对生源主要是来自苏北和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生较多,学校一直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拓宽渠道来扩大资助的辐射功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通过申请市慈善会爱心补助、市红十字会助学金;通过组织教职工、学生团员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并赠送慰问品;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学校还先后与中大集团、东风悦达起亚集团、三一重工集团、江苏摩比斯集团、京信电子集团等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设立冠名班,企业在冠名班设立奖、助学金,同时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企业实践月活动,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其专业学习,又可以通过劳动获取不低于1500元/月的生活补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总之,学校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扩大宣传,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资金确保无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4.加强引导,激励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

充分宣传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正确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在广大学生中树立典型,积极开展学习先进学生活动,激励学生自立、自强。例如我校学生吉中珍是园艺高职0601班学生,中共党员、班长。吉中珍从小立志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希望改变现在农民种田靠天收的现状,选择了学习园艺技术。入校后,学习和技能一直名列前茅,在其他方面也积极参与和锻炼,一直在班级担任班级学生干部,系学生会担任学生会干部,还因爱好织绣加入‘紫藤花语坊’社团,以在学校食堂、超市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2007年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008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2009年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并如期顺利转正。先后到江苏永益建设有限公司、盐城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资料员、监理员等岗位进行工学交替,后被苏州古里利达服装厂特聘织绣工艺工程师。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全校开展了学习吉中珍同学的先进事迹,召开主题班会,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带动和促进学生銳意进取、积极向上、自立自强。

资助工作的目的在“济困”更在“育人”,育人成才是高校助学工作的核心。扶贫不忘扶志,帮困重在育人,将资助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与良好契机,利用资助这个有利抓手,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经济解困”与“精神解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走访贫困生家庭活动等形式扎实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吕余生等.关于建立健全资助广西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9)

[2] 周蕾等.贫困生资助中的教育疏导工作实践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1(25)

学校农村贫困生申请书 篇9

父母辛辛苦苦劳作,但每年开支那么大,支撑这个家庭确实很困难。看着父母为了我劳累,为了整个家操心,我却无能为力,心里真不是滋味,也不知道该怎么好,只有在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每每看着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着,我就只有自己把泪往心里流,希望自己可以早日帮父母减轻一些负担。

一直以来我就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我深知只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增长知识,才能改变家庭状况,所以在进校之前我就下定决心本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积极主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贫困,否则,我们会一直贫困下去。贫困不是我们的绊脚石,相反踏实是我们的动力。

同时,我非常感谢我们国家给予我们大学生的帮助,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好专业知识,争取早日服务社会,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

我能获得国家助学金,就能替家里分担一些感到很高兴,我想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不辜负任何对我有期望的人,将来作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尽自己所能来回报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回报社会。

市二实验学校贫困生资助自查报告 篇10

关于规范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出具工作的

自查自纠报告

新乡市第二实验学校接到《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家庭困难证明材料出具相关工作的通知》(豫办资助【2018】407号),立即对学校资助工作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证明材料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并举一反三。

学校在资助过程中,严格按照《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印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体系的通知》(豫教资【2017】79号)文件精神,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提供由乡镇、街道一级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没有出现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三级贫困证明和国家政策之外的其他证明的现象。

在今后的资助工作中,我校将仍然坚持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去工作,牢固树立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理念,坚决不出现刁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学校贫困生工作总结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学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引言

从事多年的中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积极等这些因素困扰着中职生数学的学习,也影响着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成为我们中职数学老师普遍关注的课题。

二、学困生形成的因素

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多种多样,有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有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有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等。就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其形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在初中是中等偏下,其中有许多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知识就存在问题,对初中的学习已经没有了信心和兴趣。连初中数学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运算都搞不清有甚者不知其为何物,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概念,不能应用定理、性质、公式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基础的学生要想让他们来学高中阶段的数学,难度太大,甚至是不太可能让他们学懂大部分高中段的数学内容。

(二)学习方法不当。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不会主动学习,不会主动去领会教材的内容,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做笔记,课堂上跟不上教师思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了解,对教师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不清楚,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马虎应付,乱套题型,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会融会贯通地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事倍功半,收益甚微,对学习不抱探究钻研的态度,得过且过。

(三)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由于中职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他们往往怕解题、怕吃苦、怕动脑,一旦失败的体验多于成功的体验,数学成绩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数学学习就变成了一副沉重的负担。因此沮丧、自卑、抑郁、退缩、被动的情绪体验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观,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另外由于在生活中他们也极少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会,又对数学价值缺乏认识,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动机不足、兴趣缺乏。

(四)教學内容传统,缺少与职业的融合。目前,中职数学课程设置仍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跟普通高中相比,只不过内容要求上有所降低,没有根据中职教学性质而定为一门工具课,因而内容繁琐却不实用。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再加上部份教师是在为教学而教学,与专业课,与现实生活结合太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总之,学困生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的学习和进步。

三、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正视这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由低到高,由易到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每位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特别注意学困生的课前和课后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题,让学困生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点滴进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重新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制定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还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学习计划包括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环节。

课前预习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预习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注意教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专心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节环节。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成笔记,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要反复思考。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和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小结,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的变化过程。endprint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三)数学教学紧扣专业课,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中職数学教学应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并在具体教学中体现出数学的实际应用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多去寻找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在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充分提高学生数学方面的应用能力,还能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专业思想。中职数学教学内容要适应专业学习,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专业中,在中职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为适应各专业特点,在教材上也要有一个区别体现,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教材或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号召全体专业课教师参与到数学教材的编写中去,要求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专业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出,例题、练习题应要以专业应用为主,这就需要全体老师共同挖掘数学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考虑将与部分学习难度较大且与专业无关的数学知识作为选学内容,将必学数学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多讲、精讲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把专业知识编入例题,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也是学专业知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学习。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粉笔、教材、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热爱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实施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数学这一门学科,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依赖于数学体系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把数学知识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调整学生健康的心态为目的,教会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大部分中职学困生在中学就是不受教师重视、关注,因此大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特别敏感学习中的困难,所以,不敢、不愿意尝试,害怕失败。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除了向他们讲明人生成长的哲理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机会体验成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所以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他们设计和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而中职教育优于普教的亮点正在这,即: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评价学生。只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今天的自己优于昨天,明天的自己优于今天,他们就会很愉快地接受自己,从而转变对学习的态度,正确愉快地接受学习,投入学习。

学校贫困生工作总结 篇12

1 留守儿童数量大, 学校教育难度大。

贫困地区农村一无资源可开发, 二无企业可务工, 自然条件艰苦, 农村青壮年除在本地做些小本生意的以外, 全部外出务工, 相当一部分从事的是建筑行业, 无法带领孩子进城上学, 这样大量的适龄儿童就成了留守儿童, 我们学校300左右学生, 父母双方长期外出的62人, 父母一方长期外出的120人, 父母一方短期外出的53人, 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数的80%, 这样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的存在, 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校很难做到个个关注, 事事俱到。

2 学校办学条件差, 缺少留守儿童活动场地

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大部分只有教室和教师办公室, 再无多余的校舍, 留守儿童之家也只有和教室合用, 至于为留守儿童开展活动既缺场地, 更缺活动器材。

3 教师工作繁忙, 关注留守儿童精力不足

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除专任教师之外, 再无任何人员, 加之教师编制又少, 普遍存在班额过大, 教师工作量大的现象, 学校教师除了每天的教学工作之外, 还要批阅大量的作业, 另外农村教师大部分家庭负担较重, 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全家, 因此教师普遍工作繁忙, 生活负担重, 只能完成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 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就显得精力不足。

4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很难形成家校合一

一方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 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 抵制的态度, 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 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 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 偶尔回家看看孩子, 有的很长时间回来一次, 对孩子出现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 只注重经济上补偿, 物质上的给予。除学校组织家长会之外, 很少有家长在务工回家期间主动和学校老师联系沟通,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 爷爷奶奶既是主要劳动力, 又是监护人, 一来太忙, 二来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 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 无力辅导其学习, 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 即使学校教师请家长到学校, 要么不来, 要么来了也是一脸的无奈, 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 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从而就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5 社会教育缺乏, 学校教育成果难以巩固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 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 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 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 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没有一处, 学生周一至周五在学校接受教育, 而周六、周日, 假期, 节假日不是在家整天看电视, 就是三两个自行玩耍, 既不安全又无法接受教育。此外, 社会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 由于管理不严, 经济利益的驱动, 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 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 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 反映淡漠, 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5+2=0”的现象长期存在, 学校教育成果很难巩固。

总之,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摘要:贫困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 留守儿童数量大, 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硬件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较弱,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社会教育缺乏, 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上一篇:露天矿山应急演练知识下一篇:农村五保救助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