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合作治理论文

2024-12-25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论文(通用8篇)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论文 篇1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在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2011年年会上的演讲(2011年6

月15日)

魏礼群

 2011-11-02 19:34:12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来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参加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成立50周年庆典和2011年年会,感谢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本届年会围绕“公共行政之50年:全球公共行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当前全球公共行政的相关问题,很有意义。

借此机会,我主要就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问题,谈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

正确分析和判断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是改进和加强公共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大衰退,对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也造成深远影响。中国虽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也受到巨大冲击。近三年来,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球范围剧烈动荡的金融经济形势有所缓解,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但世界经济仍没有走上正常增长轨道,金融危机的阴影和造成的创伤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不少,全球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艰难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多重风险和挑战:

一是扩张性救援政策负面影响显现。在应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各国普遍迅速实施了大规模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这种政策的负面影响已经和正在显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美国今年一季度通胀率升至3.8%,为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升幅;欧元区今年四月通胀率升至2.8%,是2008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新兴经济体也面临通货膨胀高企。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这些情况影响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二是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发达国家财政赤字突出,债务负担超过偿还能力。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达200%;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14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近100%;欧元区国家目前债务占GDP比重平均为85.2%,有的国家陷入债务漩涡。一些国家高额债务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的一大风险。

三是金融系统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一些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中,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主要采用注资、收购等救助性措施,而没有根本解决发生金融危机的机制制度问题,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仍未完全恢复,再度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大量资本无序流动也威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四是可持续增长动力机制尚未形成。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长期透支国家信用,虚拟经济无节制扩张,消费需求膨胀,世界经济结构失衡。一些国家面对大量失业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还面临诸多困难。

五是世界经济形势增加新变数。近半年来,国际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西亚、北非部分国家政局持续动荡,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冲击。二是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经济复苏进程放缓。这些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历史罕见,处理应对艰难复杂,造成的影响持久深远。如何提高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能力,是摆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面前的共同任务。一方面,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果,使世界经济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认真反思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构筑实现世界经济持久繁荣的体制机制。纵观全球金融和经济发展新情况,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着力研究解决以下5个新课题。

第一,树立公共治理新理念。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传统的公共治理理念,特别对完全自由放任市场作用的理念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受任何管理的市场经济是注定行不通的。当今世界,公共治理的成效愈来愈依靠政府与市场、企业、公民、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和良性互动,只有建立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才能实现有效的公共治理。在公共治理中,必须既重视多元协调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既重视市场自发调节又加强政府引导监管作用。政府是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维护者,是市场公平、社会公正的构建者,也是市场规制、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应更加注重提高公共行政能力、公共行政质量和公共行政效率,要充分发挥积极的、正当的、有效的作用。为此,应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同时,要强化企业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构筑全球公共治理新体系。创新公共治理体系是加强全球金融危机后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原来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的传统国际经济协调平台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必须形成更多国家平等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应该逐步建立起以主权国家为核心和主导,其他各类国际组织、国际团体和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全球性公共治理体系。应深化对国际货币、金融、财政、贸易公共治理架构的改革,理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能关系,提升整体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各类会商机制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治理作用,尤其要注重发挥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会商机制中的作用。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同全球性问题密切相关,应该将其纳入全球公共治理主体的范围,发挥其在全球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高效安全的全球金融体系是防止金融危机再度发生的重要保障。要探讨建立多元竞争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健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的调控机制和监督预警制度,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推进国际金融体系监管改革,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和信息披露的监督,构建新的国际金融协调与磋商机制,加大对重要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监管力度,加紧完善相关监管的标准和规范,防止风险投机过度。强化全球金融监管联合行动机制,加强对评级体系和国际评级机构的国际监管。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各国际金融组织互相配合、各司其职。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加强国际基金组织能力建设和监管改革。

第四,建设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因此,建设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才是治本之策。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既是全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危”,也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的“机”。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国际社会要通过重组全球经济结构来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发达国家要增加技术、服务和高端产品的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要注重扩大内部需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改善投资环境,吸纳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防止经济过于虚拟化。金融资本、虚拟经济不能完全脱离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否则就会带来灾难。

第五,推进全球合作新体制。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只有保护世界的共同利益,也才能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应当利用国际上各类型、多层次多边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务实有效合作。20国集团是包括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在内的治理经济的重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加强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要推动建设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制,共同反对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坚持以对话协商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应该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及时妥善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多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以上概括起来说,就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要提高公共治理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全球公共治理的预见性、协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些是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结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近三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在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变危机冲击为发展机遇,变严峻挑战为强大动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2%和10.3%,既持续推动了中国现代化事业,也为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和经济治理合作,同世界联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公共治理模式符合自己的国情,具有明显的优势。

前不久,中国政府在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提升公共行政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把巩固和扩大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作为重要任务,并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今年把控制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加强区域统筹协调,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设和谐包容社会;七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八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实施这个规划,必将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必将对深化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国际金融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提升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公共治理水平,既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迫切任务,也是国际行政院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行政院校的重大使命是通过教育培训公务员、提供科研咨询服务,来增强公共治理能力,这既包括增强本国公共行政能力,也包括增强国际公共行政的能力。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全球金融危机后公共治理水平,围绕提升各国政府公共行政能力,大力开展教学、培训、科研、咨询等活动,是当前国际行政院校十分重要的课题。

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IASIA)是在全球公共行政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性国际组织,也是世界行政院校系统最高层次的国际学术机构。50年来,依靠各会员的合作举办各种活动,致力于国际行政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公共机构管理能力的提高,为推动全球公共治理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积极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和好评。近十年来,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和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在中国联合举办了三次大型的国际研讨会,即2000年的“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面向新世纪的观念与启迪” 国际研讨会、2004年的“危机管理—全球的经验和警示” 国际研讨会、2010年的“金融危机下的政府管理”国际研讨会。这些活动都获得很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是培训高中级公务员、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新型学府,是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思想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紧紧围绕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创新教育培训理念,更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训、科研和咨询服务,为国家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外开放办学是中国国家行政学院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目前已经与80个国家(地区)的130多所行政院校和有关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已有109个国家的公务员先后来到这里参加培训或研修活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十分重视加强同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及其会员之间的联系,将努力推动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提高全球公共治理能力和公共行政水平,促进世界经济全面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和更大贡献。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论文 篇2

关键词:安徽农村,公共治理,公共危机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农村社会存在爆发公共危机的隐患:社会因素诱发和自然因素诱发, 特别是安徽农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等方面引发的农村公共危机不能够有效地消弭和化解, 则安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就不能实现。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 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紧急状态和危险局势, 一旦出现和爆发, 就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正常运作, 对涉及者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 超出了政府、涉及者和社会管理的常态能力, 这就需要政府、涉及者和社会能够调动特定时空区域内及其周围的一切力量, 共同应对, 尽可能的消弭和化解。农村公共危机一般会对全体公民和社会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呈现出突发性、公共性、多样性、对抗性、关联性、复杂性、隐蔽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等特征, 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调动公共资源去应对。同时由于政府功能和责任的有限性, 决定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危机的全部责任, 必须积极寻求社会的参与和合作。

事实上, 基于公共治理理念系统视角下来观察安徽农村公共危机问题, 其产生的根源就在我们的社会运行结构当中。无论是导致农村公共危机的自然因素, 还是社会因素, 都直接和间接地我们自己的行为及公共政策有关。以自然灾害为例, 可以追溯到政府长期以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治理理念和公共政策有关。社会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危机, 是与一些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失范有关。因此, 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共危机事前治理问题——预警机制不健全

(一) 危机意识淡薄

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 属于自然灾害比较多发的地区。安徽年际间气候变化大, 加上长江、淮河流域地势低洼、生态恶化, 造成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高、地域广、危害大。“近五年, 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 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 比全国高17.9个百分点;2007年安徽省水灾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由此暴露出安徽省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 这是造成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 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2007年安徽省粮食亩产为298.6公斤, 比全国低18.4公斤, 其中稻谷亩产410公斤, 低19公斤。”

“2006年末, 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8.48万人。其中, 男劳动力1211.06万人, 占49.5%;女劳动力1237.42万人, 占50.5%。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20岁及以下337.51万人, 占13.8%;21岁-30岁357.43万人, 占14.6%;31岁-40岁599.97万人, 占24.5%;41岁-50岁452.89万人, 占18.5%;51岁以上700.68万人, 占28.6%。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321.96万人, 占13.1%;小学文化程度799.67万人, 占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86万人, 占44.9%;高中文化程度200.67万人, 占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7.32万人, 占1.1%。”其中“2006年,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119.07万人。其中, 男劳动力698.74万人, 占62.4%;女劳动力420.33万人, 占37.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20岁及以下占15.5%;21-30岁占34.2%;31岁-40岁占32.8%;41-50岁占12.3%;51岁以上占5.2%。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

由此可见, 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基本上是老小和文化程度不高者, 加之安徽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进而导致整个农村社会缺少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意识, 应对公共危机治理的知识更为贫乏, 面对可能到来的公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比较差。如以阜阳假奶粉事引发的公共危机为例, 在假奶粉事件爆发之前, 多家医院都接诊过来自于农村的“大头患儿”, 但由于相关人员的素质问题, 特别是在阜阳农村, 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很多年轻夫妇在小孩出生不久就外出, “留在家里的婴儿全靠老人用奶粉喂养。加之农村老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自己一辈子都未尝过奶粉是什么滋味, 因而无从鉴别奶粉的优劣。而一些劣质奶粉质量虽差但包装并不逊色, 有的甚至打着‘国家免检产品’、‘保险公司质量承保’等标志, 更让他们真假难辨, ”加之“农民自身的封闭性和维权意识淡薄, 也给不法经销商和厂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在阜阳市区调查时笔者发现, 市民多少知道劣质奶粉害人的事。可在农村, 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而在已经发生的上百例‘奶粉杀手’事件中, 真正去工商部门投诉的家长也少之又少。”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 错过了公共危机防范的最佳时机, 进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不断积累而爆发, 形成危机的叠加效应, 震惊全国。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 在追求GDP等过程中, 对政府本该履行的职能进行了异化, 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中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进而导致农村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公共危机意识, 相关知识和能力匮乏, 更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农村基层政府必须责无旁贷地履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职能, 对潜在的和己经发生的危机缺乏警觉性和应变力, 甚至当发生重大危机造成重大伤亡后采取“内松外紧”的措施, 以防止出现社会恐慌为由试图慌报和回避进而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 有必要在农村中, 提高危机意识强调危机观念, 加快农村中预警机制的建设。

(二) 危机预警信息滞后

尽管在“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 加大财政支农扶农的力度, 为安徽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但比较而言, 安徽农村地区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农村信息沟通不畅, 潜在的公共危机险情难以及时动态的把握。尽管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从安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 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 使得即使发现的公共危机隐患也难以及时的做到下情上达, 使得决策部门把那个适时了解、掌握, 进而导致决策部门和基层组织的信息沟通不畅, 延误战机。特别是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整体联动机制, 特号报警系统多而杂乱, 110、119、120、122、185等多号并存, 增加了信息互动的难度。事实上, 在农村还有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制定公共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 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 一旦危机临近, 这些地方往往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 只能被动地应付危机, 效果差强人意。

同时, 由于农民的相关知识的贫乏, 难以对危机的先兆作出识别, 对周围现实和潜在的危机知之不多。加之现行的农村政府工作机制:农村地区的工作长期靠上级政府指导, 各乡村条块分割, 不易形成互动。许多村委会干部都习惯于计划体制下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 造成各村缺乏自主性和自治性, 在出现危机苗头时, 先上报上级政府, 再由上级政府通知其他各村, 延误了预防的最佳时机。农村社会团体较少, 缺乏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比较畅通的信息通道, 使得即使发现公共危机苗头, 也难以及时地做到下情上达, 延误战机。

(三) 忽视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

尽管按照国家有关法规, 应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危机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多制定了自己的突发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但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比较缺乏公共危机防范意识和相关能力。同时, 在相关培训过程中, 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比较缺乏, 进而导致对出现的公共危机苗头难以识别, 面对已爆发的公共危机往往又不知所措, 不能有效地组织民众和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如2005年安徽省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引起的群体性心因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甲肝疫苗事件本来只是一次极其普通的个别儿童的心因反应, 但由于应对不当, 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群体性心因反应,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公共危机事中治理问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差

我国每年因社会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约相当于GDP的6%。2008年来的冰雪灾难、阜阳疫情粉等, 都展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比较差。

(一) 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善: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

各级政府出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 按照相关法规建立了应急预案, 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的全国应急预案体系。但由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时间不长, 基础较为薄弱, 没有形成合力。安徽农村虽然部分乡镇已有或正在着手制定应急预案, 但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 可操作性不强, 许多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形势所迫, 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 而并非从适合治理农村公共危机的情况出发, 甚至是照搬照抄上级部门的应急预案, 最终成了面子工程。这种形式重于实质的应急预案体系降低了农村基层政府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的实效性, 甚至使得公众对农村基层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如2008年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公共卫生事件, 安徽阜阳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儿童升至1199名20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导致基层社会动荡失序状态。

(二) 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亟待提升

在安徽大多数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 由于通信技术和传媒和媒体方面的原因, 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还很脆弱。事实上, 只要投入到位, 农村公共危机的信息, 完全可能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传媒进行快速传播, 形成社会舆论, 影响公众的态度。如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报道。在地震发生后18分钟, 即5月12日14时46分, 新华网便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政府部门迅速启动信息发布机制, 通过新闻发布会、在权威媒体上发布等方式及时传达信息, 保障民众知情权。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 使得政府、社会各界、相关组织和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 有效地整合了不同力量, 共同应对。

但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 安徽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对具有预兆性的事件麻木不仁, 对收到的危机信息也只在本地、本部门进行处理, 信息难以共享。一旦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 一些基层政府人员以防止引起社会动荡为由封锁消息, 为了自身政绩拖延信息发布或隐瞒信息真相, 为迎合上级领导意愿选择性上报信息。如此等等行径, 不仅乱了方寸、不知所措, 而且延误了农村公共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 使事件本身变得更为复杂, 进而酿成更大的灾难, 引发基层社会的动荡。

(三) 应急机构应急效率低下

按照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组织体系”中的规定, “特别重大突发共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 现场应急机会机构予以撤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性质领导机构, 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纵向过度整合的现象:上级部门控制过于严格, 下级部门没有自主权, 层层上报的结果往往导致处置最佳时机的丧失, 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进而导致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工作处于低效率状态。横向上又存在欠整合的现象:不同职能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 管理体系通畅是的, 危机发生时, 各种应急管理资源很难短时间内有效地调度和协调, 职能不清, 政出多门, 甚至相互等待、推诿甚至冲突, 使公共危机执行难以达到协调、高效的目标。如安徽农村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 严重威胁农民的身心健康, 已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严重制约因素。安徽水污染背后则是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羸弱和分裂, 目前, 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职能有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政府集中了如此众多部门力量, 表明了政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 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 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 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使得安徽农村居民长期不合格的水, 巢湖淮河水污染情况依然严重。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 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 淮河流域有10多个癌症高发村。据《人民网》2001年报道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刘庄著名的“癌症村”, 在近年有66人死于癌症, 当地的水“黄得像牛尿”, 被称为“致命水”。

(四) 基层公务员和农民危机应对能力差

公共危机治理知识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 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理技巧也是公民必备的知识。但在安徽农村, 基层公务员缺乏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知识的培训, 一旦出现公共危机事件, 无法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趋利避害, 不可能在危机发生第一时间做出快速的反应, 不可能能够有效组织协调可支配的资源等, 采取相应的应对行动。由于基层公务员法律意识的淡薄, 依法应对能力较差, 往往盲目的扩大行政自由裁量权, 如在“非典”期间对“疑似”人员的强制隔离等问题反映出执法范围和权限的是否适当。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上, 乱用警力和强制措施当, 源头化解不落实, 解决问题方法简单, 决策轻率造成等现象。同时, 由于农民与其他阶层的群众相比,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思想有些保守, 危机意识更加薄弱, 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差, 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很低, 面对不可抗拒的灾难, 更易求助于迷信, 选择了宗教等。因此, 宗教和迷信在部分地区盛行。一旦发生危机, 农村社会就容易陷入恐慌和盲动之中。

(五) 忽视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

在农村公共危机的实际管理过程中, 往往出现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的缺位。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危机结束后, 经常出现“老子查儿子”、“婆婆查媳妇”等现象。如果出现调查程序、调查时间、调查组根本没接触患方当事人、调查结论避实就虚、语焉不详等现象, 其可信度自然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同时, 地方媒体一般都对当地的公共危机事件采取回避报道的办法, 有时报道还采取失真。如上述淮河水污染问题产生的癌症高发村, 就是地方政府以环境换发展, 就等于是以老百姓的健康换发展!地方政府追求GDP, 地方媒体报道的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 政府执法机关-企业-公众三方执法监督的工作机制的缺位, 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督的氛围, 癌症高发村居民的公民权益得不到保证。如在“非典”初期, 媒体只充当了公共权力的传声筒, 而没有以公民为本位, 产生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尴尬局面。

三、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治理问题——绩效评估缺失

(一) 农村公共危机善后重视不够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安徽农村公共危机善后工作重视不够。众所周知, 农村公共危机的爆发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 危机处置阶段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公共危机治理工作的结束, 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危机恢复阶段。如果危机恢复期处理不当, 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发生。因此, 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危机涉及者等方面的通力合作, 继续提供必要的资源, 力才能够消除和缓解危机后的不稳定, 尽快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其公众的危机管理能力。但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管理工作中一个常见的失误, 就是对善后恢复重视不够。只要把公共危机的爆发势头扼制及其消除, 就算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 进而使得处置阶段的努力大打折扣。特别是需要长期恢复的行动, 其时间长度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不等。如淮河巢湖水污染导致的安徽农村公共危机, 往往只是在危机爆发的高峰政府才组织力量进行干预, 一旦爆发的高危阶段过去, 危机的善后恢复往往就没有可持续的行动了。因此, 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 淮河流域多个癌症高发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二) 责任机制不健全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论文 篇3

关键词:安徽农村;公共治理;公共危机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社会存在爆发公共危机的隐患:社会因素诱发和自然因素诱发,特别是安徽农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等方面引发的农村公共危机不能够有效地消弭和化解,则安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就不能实现。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发生的特殊紧急状态和危险局势,一旦出现和爆发,就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正常运作,对涉及者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涉及者和社会管理的常态能力,这就需要政府、涉及者和社会能够调动特定时空区域内及其周围的一切力量,共同应对,尽可能的消弭和化解。农村公共危机一般会对全体公民和社会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呈现出突发性、公共性、多样性、对抗性、关联性、复杂性、隐蔽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等特征,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调动公共资源去应对。同时由于政府功能和责任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危机的全部责任,必须积极寻求社会的参与和合作。

事实上,基于公共治理理念系统视角下来观察安徽农村公共危机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就在我们的社会运行结构当中。无论是导致农村公共危機的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直接和间接地我们自己的行为及公共政策有关。以自然灾害为例,可以追溯到政府长期以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治理理念和公共政策有关。社会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危机,是与一些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失范有关。因此,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共危机事前治理问题——预警机制不健全

(一)危机意识淡薄

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属于自然灾害比较多发的地区。安徽年际间气候变化大,加上长江、淮河流域地势低洼、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高、地域广、危害大。“近五年,安徽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2200千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6%,比全国高17.9个百分点;2007年安徽省水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均位居全国首位。由此暴露出安徽省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弱的矛盾,这是造成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种植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2007年安徽省粮食亩产为298.6公斤,比全国低18.4公斤,其中稻谷亩产410公斤,低19公斤。”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8.48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211.06万人,占49.5%;女劳动力1237.42万人,占50.5%。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337.51万人,占13.8%;21岁-30岁357.43万人,占14.6 %;31岁-40岁599.97万人,占24.5%;41岁-50岁452.89万人,占18.5%;51岁以上700.68万人,占28.6%。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21.96万人,占13.1%;小学文化程度799.67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86万人,占44.9%;高中文化程度200.67万人,占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7.32万人,占1.1%。”其中“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119.07万人。其中,男劳动力698.74万人,占62.4%;女劳动力420.33万人,占37.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5.5%;21-30岁占34.2%;31岁-40岁占32.8%;41-50岁占12.3%;51岁以上占5.2%。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2.6%;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71.3%;高中文化程度占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

由此可见,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基本上是老小和文化程度不高者,加之安徽农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进而导致整个农村社会缺少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意识,应对公共危机治理的知识更为贫乏,面对可能到来的公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比较差。如以阜阳假奶粉事引发的公共危机为例,在假奶粉事件爆发之前,多家医院都接诊过来自于农村的“大头患儿”,但由于相关人员的素质问题,特别是在阜阳农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很多年轻夫妇在小孩出生不久就外出,“留在家里的婴儿全靠老人用奶粉喂养。加之农村老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自己一辈子都未尝过奶粉是什么滋味,因而无从鉴别奶粉的优劣。而一些劣质奶粉质量虽差但包装并不逊色,有的甚至打着‘国家免检产品’、‘保险公司质量承保’等标志,更让他们真假难辨,”加之“农民自身的封闭性和维权意识淡薄,也给不法经销商和厂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在阜阳市区调查时笔者发现,市民多少知道劣质奶粉害人的事。可在农村,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而在已经发生的上百例‘奶粉杀手’事件中,真正去工商部门投诉的家长也少之又少。”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民表示根本不了解已经屡屡发生的惨祸,错过了公共危机防范的最佳时机,进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不断积累而爆发,形成危机的叠加效应,震惊全国。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在追求GDP等过程中,对政府本该履行的职能进行了异化,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中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主旨,进而导致农村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公共危机意识,相关知识和能力匮乏,更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农村基层政府必须责无旁贷地履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职能,对潜在的和己经发生的危机缺乏警觉性和应变力,甚至当发生重大危机造成重大伤亡后采取“内松外紧”的措施,以防止出现社会恐慌为由试图慌报和回避进而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有必要在农村中,提高危机意识强调危机观念,加快农村中预警机制的建设。

(二)危机预警信息滞后

尽管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导下,加大财政支农扶农的力度,为安徽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但比较而言,安徽农村地区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农村信息沟通不畅,潜在的公共危机险情难以及时动态的把握。尽管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安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对公共危机的物资、技术和科技装备相对缺乏,使得即使发现的公共危机隐患也难以及时的做到下情上达,使得决策部门把那个适时了解、掌握,进而导致决策部门和基层组织的信息沟通不畅,延误战机。特别是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整体联动机制,特号报警系统多而杂乱,110、119、120、122、185等多号并存,增加了信息互动的难度。事实上,在农村还有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制定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一旦危机临近,这些地方往往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只能被动地应付危机,效果差强人意。

同时,由于农民的相关知识的贫乏,难以对危机的先兆作出识别,对周围现实和潜在的危机知之不多。加之现行的农村政府工作机制:农村地区的工作长期靠上级政府指导,各乡村条块分割,不易形成互动。许多村委会干部都习惯于计划体制下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造成各村缺乏自主性和自治性,在出现危机苗头时,先上报上级政府,再由上级政府通知其他各村,延误了预防的最佳时机。农村社会团体较少,缺乏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比较畅通的信息通道,使得即使发现公共危机苗头,也难以及时地做到下情上达,延误战机。

(三)忽视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

尽管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应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多制定了自己的突发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但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乃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比较缺乏公共危机防范意识和相关能力。同时,在相关培训过程中,公共危机治理的教育和训练比较缺乏,进而导致对出现的公共危机苗头难以识别,面对已爆发的公共危机往往又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地组织民众和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如2005年安徽省泗县“甲肝疫苗”事件引起的群体性心因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甲肝疫苗事件本来只是一次极其普通的个别儿童的心因反应,但由于应对不当,产生倍数放大效应,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群体性心因反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公共危机事中治理问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差

我国每年因社会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约相当于GDP的6%。2008年来的冰雪灾难、阜阳疫情粉等,都展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比较差。

(一)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善: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

各级政府出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按照相关法规建立了应急预案,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的全國应急预案体系。但由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时间不长,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形成合力。安徽农村虽然部分乡镇已有或正在着手制定应急预案,但预案的设计缺乏与实践的相接轨,可操作性不强,许多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形势所迫,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并非从适合治理农村公共危机的情况出发,甚至是照搬照抄上级部门的应急预案,最终成了面子工程。这种形式重于实质的应急预案体系降低了农村基层政府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的实效性,甚至使得公众对农村基层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如2008年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徽阜阳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儿童升至1199名 20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导致基层社会动荡失序状态。

(二)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亟待提升

在安徽大多数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由于通信技术和传媒和媒体方面的原因,农村公共危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渠道还很脆弱。事实上,只要投入到位,农村公共危机的信息,完全可能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传媒进行快速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影响公众的态度。如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报道。在地震发生后18分钟,即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网便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政府部门迅速启动信息发布机制,通过新闻发布会、在权威媒体上发布等方式及时传达信息,保障民众知情权。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使得政府、社会各界、相关组织和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有效地整合了不同力量,共同应对。

但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安徽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对具有预兆性的事件麻木不仁,对收到的危机信息也只在本地、本部门进行处理,信息难以共享。一旦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基层政府人员以防止引起社会动荡为由封锁消息,为了自身政绩拖延信息发布或隐瞒信息真相,为迎合上级领导意愿选择性上报信息。如此等等行径,不仅乱了方寸、不知所措,而且延误了农村公共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使事件本身变得更为复杂,进而酿成更大的灾难,引发基层社会的动荡。

(三)应急机构应急效率低下

按照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组织体系”中的规定,“特别重大突发共同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机会机构予以撤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性质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纵向过度整合的现象:上级部门控制过于严格,下级部门没有自主权,层层上报的结果往往导致处置最佳时机的丧失,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进而导致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工作处于低效率状态。横向上又存在欠整合的现象:不同职能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通畅是的,危机发生时,各种应急管理资源很难短时间内有效地调度和协调,职能不清,政出多门,甚至相互等待、推诿甚至冲突,使公共危机执行难以达到协调、高效的目标。如安徽农村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严重威胁农民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严重制约因素。安徽水污染背后则是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羸弱和分裂,目前,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职能有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政府集中了如此众多部门力量,表明了政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使得安徽农村居民长期不合格的水,巢湖淮河水污染情况依然严重。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淮河流域有10多个癌症高发村。据《人民网》2001年报道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刘庄著名的“癌症村”,在近年有66人死于癌症,当地的水“黄得像牛尿”,被称为“致命水”。

(四)基层公务员和农民危机应对能力差

公共危机治理知识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理技巧也是公民必备的知识。但在安徽农村,基层公务员缺乏必要的公共危机治理知识的培训,一旦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无法迅速做出正确决策,趋利避害,不可能在危机发生第一时间做出快速的反应,不可能能够有效组织协调可支配的资源等,采取相应的应对行动。由于基层公务员法律意识的淡薄,依法应对能力较差,往往盲目的扩大行政自由裁量权,如在“非典”期间对“疑似”人员的强制隔离等问题反映出执法范围和权限的是否适当。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上,乱用警力和强制措施当,源头化解不落实,解决问题方法简单,决策轻率造成等现象。同时,由于农民与其他阶层的群众相比,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思想有些保守,危机意识更加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差,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很低,面对不可抗拒的灾难,更易求助于迷信,选择了宗教等。因此,宗教和迷信在部分地区盛行。一旦发生危机,农村社会就容易陷入恐慌和盲动之中。

(五)忽视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

在农村公共危机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引导的缺位。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危机结束后,经常出现 “老子查儿子”、“婆婆查媳妇”等现象。如果出现调查程序、调查时间、调查组根本没接触患方当事人、调查结论避实就虚、语焉不详等现象,其可信度自然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同时,地方媒体一般都对当地的公共危机事件采取回避报道的办法,有时报道还采取失真。如上述淮河水污染问题产生的癌症高发村,就是地方政府以环境换发展,就等于是以老百姓的健康换发展!地方政府追求GDP,地方媒体报道的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政府执法机关-企业-公众三方执法监督的工作机制的缺位,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督的氛围,癌症高发村居民的公民权益得不到保证。如在“非典”初期,媒体只充当了公共权力的传声筒,而没有以公民为本位,产生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尴尬局面。

三、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治理问题——绩效评估缺失

(一)农村公共危机善后重视不够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安徽農村公共危机善后工作重视不够。众所周知,农村公共危机的爆发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危机处置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公共危机治理工作的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危机恢复阶段。如果危机恢复期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发生。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危机涉及者等方面的通力合作,继续提供必要的资源,力才能够消除和缓解危机后的不稳定,尽快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其公众的危机管理能力。但在安徽农村公共危机事后管理工作中一个常见的失误,就是对善后恢复重视不够。只要把公共危机的爆发势头扼制及其消除,就算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进而使得处置阶段的努力大打折扣。特别是需要长期恢复的行动,其时间长度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不等。如淮河巢湖水污染导致的安徽农村公共危机,往往只是在危机爆发的高峰政府才组织力量进行干预,一旦爆发的高危阶段过去,危机的善后恢复往往就没有可持续的行动了。因此,淮河干流水质全线劣五类,淮河流域多个癌症高发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二)责任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村基层政府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使得乡村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呈明显的弱化趋势,威信相对减弱,对农民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大大减弱。农村基层政府的主要目标责任是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基层政府的职责中难以落到实处。加之基层公务员危机意识的淡薄和几乎没有专门的公共危机治理机构,安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组织十分缺乏。尽管依据有关法规问责任在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已经初步建构起来,但政府等方面的责任较为模糊,责任检查有失公允,责任追究易于流于形式。更加常态的绩效评估体系还没有真正地建构,致使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人员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可能存在不作为等情况,往往也是难以追究的。因此,急需深化乡镇机构的改革,增加社会管理的内容,建立重大疫情、灾情等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海林.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两个维度[J].闽江学院学报,2008(6).

2、赵建立.浅析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05(8).

3、章奇,刘明兴,单伟.政府管制、法律软约束与农村基础民主[J].经济研究,2004(6).

4、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战略与管理,2003(3).

5、黄德林.禽流感对养禽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4(6).

6、李燕凌,曾福生.农村社会公共危机表现及其化解[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

7、姜长云.县乡财政困难及其对财政支农能力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7).

8、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9、胡爱敏.试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10、李燕凌等.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与责任机制建设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1、罗永雄.从三鹿事件看公共危急中知情权的媒体保障[J].东南传播,2009(4).

12、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李燕凌等.农村公共危机的经济学研究及管理机制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4、张国清.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J].管理世界,2003(12).

15、李嘉.浅谈公共危急中的媒体功能与责任[J].今日科苑,2009(2).

16、梅绩霞.建立政府公务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探析[J].探索,1999(5).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07-08D06)和安徽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项目(2007sk132zd)阶段性研究成果。

公共危机管理2 篇4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11

1、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公安部 D、民政部

答案:D

2、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地)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

答案:C 正确答案:B

3、危机决策机制主要由危机决策主体和危机()两个方面构成。A、决策客体 B、决策信息 C、决策制度 D、决策结果

答案:C

4、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 D、应急响应机制

答案:A 正确答案:B

5、在紧急状态下对人权的克减的程度以紧急情势所严格需要者为限。这一原则一般被称为()。A、比例原则 B、非克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A

6、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属于()。A、非克减原则 B、非歧视原则 C、比例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A

7、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D

8、在危机决策主体中,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法律责任,在出现危机状态下,拥有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特定个人和政府机构属于()。A、权力中枢决断系统 B、参谋咨询系统 C、协调系统 D、专家系统

答案:A

9、省级民政部门在自然灾情稳定后()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A、2日 B、5日 C、10日 D、20日

答案:C

10、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A 正确答案:B

11、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公共管理机构特别是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外,还取决于()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A、全社会力量 B、社会发展水平 C、非政府组织 D、奖励水平

答案:B

12、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一次死亡人数为()A、30人以上 B、10-29人 C、3-9人 D、1-2人

答案:B 正确答案:C

13、通常情况下,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内作出事故处理决定。A、30日 B、20日 C、10日 D、5日

答案:C 正确答案:A

14、城市人口中将闲置不用的物品捐献出来帮助困难人口的社会捐助制度

A、集中性捐助 B、对口支援 C、经常性捐助 D、助人为乐

答案:C

15、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A、危机决策机制 B、危机预警机制 C、危机资源配置机制 D、危机保障机制

答案:A 正确答案:B

16、“危机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是什么”,这种评估属于()。A、危机风险评估 B、危机影响评估 C、危机管理评估 D、危机决策评估

答案:B

17、目前,我国的社会捐助制度主要包括大灾时期的集中性捐助,经常性捐助以外还有(几个方面。A、行政拨款 B、对口支援 C、财政预算 D、政府救助)制度等 答案:C 正确答案:B

18、盖茨说:“微软离倒闭只有一百天”。这句话的意思是()。A、树立危机意识 B、制定相关法律 C、组建管理机构 D、完善应急预案

答案:B 正确答案:A

19、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危机发生的(),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A、统计能力 B、预见能力 C、处理能力 D、检查能力

答案:C 正确答案:B 20、“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答案:B 正确答案:D

21、统一指挥体制要求,凡是在此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都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A、国务院 B、当地政府 C、省级政府 D、市级政府

答案:C 正确答案:B

22、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预案得以顺利实施的()。A、重要条件 B、首要条件 C、重要保障 D、主要保障

答案:C

23、通过对危机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的功能属于()。A、信息收集与分析 B、危机预报 C、危机监测

D、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

答案:B 正确答案:C

24、()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B、突发事件的处理 C、突发事件的运行 D、突发事件的善后

答案:C 正确答案:A

25、经济安全事件属于()。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答案:C 正确答案:D

26、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属于(A、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答案:C 正确答案:B

27、在我国灾害救助体制中,通过互助互济,使群众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照顾,这属于(A、政府救灾助残 B、社会捐助 C、社会帮贫扶困 D、社会摊牌

答案:B)。)。

28、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伤情、病情和()。A、水污染 B、空气污染 C、食品污染 D、疫情

答案:A 正确答案:D

2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答案:A

30、不论政府还是企业的任何预案,要经过()的评估认证后才有实效。A、第一方 B、第二方 C、第三方 D、第四方

答案:B 正确答案:C

31、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A、伤亡程度 B、严重程度)来分级。)的建设目标。C、发展事态 D、可控程度

答案:B 正确答案:C

32、紧急行政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必须在紧急状态下才能行使,紧急行政权力主要包括紧急决定权、紧急征用权和()。A、紧急控制权 B、紧急强制权 C、紧急处置权 D、紧急任命权 答案:C 正确答案:B

33、经济安全危机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A、流动性风险 B、资金风险 C、房地产风险 D、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答案:B 正确答案:D

34、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C

35、项应急预案通常由()负责牵头,有关专家参加,共同完成。A、业务主管部门 B、地方政府 C、上级部门 D、安全管理部门

答案:B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0

36、总体预案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A、延迟 B、准确 C、客观 D、片面

答案:A,B,C 正确答案:B, C

37、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A、流行感冒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 D、动物疫情

答案:A,B,C,D 正确答案:B, C, D

38、下列属于“四位一体”的金融监管体系的有()。A、政府监管

B、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C、个人监管 D、行业自律

答案:B,C,D 正确答案:A, B, D

39、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职责包括()。A、预案管理 B、应急处理 C、应急保障

D、善后、恢复与重建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40、快速反应专业队伍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A、协助党政领导处理事件

B、完善机制,切实提高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 C、掌握政策,依法办事,果断处理

D、完善处置工作的战略战术和预案,保证关键环节不失误

答案:B 正确答案:A, B, C, D

41、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现场抢救的措施是()。A、现场保护 B、抢险救灾方案的确定 C、现场抢救的组织领导 D、实施抢救

答案:A,B 正确答案:A, B, C, D

42、突发事件的特征主要有()。A、威胁性 B、破坏性 C、突发性 D、确定性

答案:B,C,D 正确答案:A, B, C

43、国家经济安全主要体现在()

A、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发展持续 B、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

C、不至于因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 D、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答案:B,C,D 正确答案:A, B, C, D

44、金融风险化解的措施主要有()。A、要增加金融风险管理的透明度

B、要完善防范和处理危机金融机构的法律和手段,建立有效的风险性化解机制 C、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多多益善 D、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机制 答案:B,C,D 正确答案:A, B, D

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A、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应急管理体制与职责

B、建立全国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启动制度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制度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公布制度

答案:C,D 正确答案:A, B, C, D

46、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框架包括()。A、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B、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C、地方应急救援体系 D、医院应急救援体系

答案:B 正确答案:A, B, C

47、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善后包括()。A、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B、制定切合实际的事故伤亡经济赔偿政策 C、做好遇难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稳定情绪 D、制定整改措施,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答案:A,D 正确答案:A, B, C, D

48、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A、危机的预警机制 B、决策处置机制 C、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 D、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49、构成危机决策主体包括()。A、权力中枢决断系统 B、参谋咨询系统 C、协调系统 D、专家系统

答案:A,D 正确答案:A, B, C 50、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答案:A,B,D 正确答案:A, B, C, D

51、生产安全应急预案应建立应急组织包括(A、关键岗位人员姓名 B、应急指挥系统 C、事故预警系统)D、应急启动和行动程序 E、现场组织指挥负责人

答案:A,B 正确答案:A, B, C, D, E

52、生产安全事故处理决定包括()以及对事故单位、所在地政府及其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或建议。

A、事故的性质 B、事故的责任 C、事故的损失 D、事故的影响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53、目前,我国的社会捐助制度主要包括大灾时期的()、经常性捐助制度等几个方面。A、集中性捐助 B、对口支援 C、企业摊派 D、特殊党费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54、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特点表现在()以及法律制裁具有更大的严苛性

A、内容和对象的综合性、边缘性 B、使用上的临时性和预备性 C、实施过程具有很强的行政紧急性 D、立法目的上更强调对权利的保障性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55、国际公约列举了即使在紧急状态下对于某些基本人权也不得予以克减,也称“人权最低标准”,这些人权包括()。

A、生命权,免于酷刑、免受奴役的权利 B、免受刑事溯及追诉的权利

C、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

D、被承认在法律面前的人格的权利以及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题)10

56、突发公共事件是否最终演化为公共危机,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答案:正确

57、国家存在的基本或最大的理由是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当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国家有义务采取可能采取的手段给予救助。()

答案:正确

58、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

答案:正确

59、危机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答案:正确 60、金融风险是指金融领域中因经济失衡、制度跌陷或运行紊乱等原因导致的对金融形成破坏性威胁的一系列矛盾。()答案:正确

61、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风险管理的作用,健全化解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管理,强化制度建设,规范主体行为。()答案:正确

62、财政风险实际上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财政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答案:正确

63、在某种程度上,危机的预防是从主动应付型向被动防范型转变。()答案:正确

64、紧急状态下政府能否坚持法制,公共权力在危机管理中能否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答案:正确

65、危机预报通过对危机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答案:正确

66、危机就有助于维持组织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答案:正确

67、公共危机管理除了专业技术团队和人员的技术支持和管理专家的管理决策咨询之外,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甚至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答案:正确

68、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由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答案:正确

69、通常情况下,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20日内作出事故处理决定。()

答案:正确

70、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变危险为机遇。()

答案:正确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2题)2.5 71、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云南省楚雄州10月24日至11月2日出现历史罕见的秋季连续强降雨天气过程,目前仍将持续。此次过程全州平均降雨138毫米,出现了17场次的大雨,其中暴雨5场次。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1•02”特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提供的消息说,截至2日23时30分,这次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共造成6县(市)的48个乡镇199个村委会36.7万余人受灾,因灾死亡16人,被埋4人,失踪38人,受伤1人。请问:(1)、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响应等级。A、五个 B、四个 C、三个 D、二个

答案:

答案:B

(2)、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判断,应急响应的等级为()。A、Ⅰ级响应 B、Ⅱ级响应 C、Ⅲ级响应 D、Ⅳ级响应

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B 正确答案:D 72、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7月5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陇川两县普降大到暴雨,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截至6日15时,受灾人口达15.2万人,死亡11人,失踪34人,重伤6人,被困360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3900多人;倒塌房屋2100间,损坏近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600公顷,绝收面积2500公顷,死亡大牲畜1000多头;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灾情发生后,民政部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救灾响应,决定向云南灾区派出由民政部、交通部和卫生部组成的救灾工作组,协助当地开展救灾工作。请问:(1)、你认为该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启动救灾响应的等级为()。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B 正确答案:D(2)、你认为该事件属于()。A、自然灾害 B、社会安全事件 C、生产安全事件 D、公共卫生事件 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B 正确答案:A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35

1、在我国,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分别用表示()。A、红色、橙色、黄色、绿色 B、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C、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D、红色、橙色、蓝色、绿色

答案:B

2、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A、比例原则 B、非可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非程序原则

答案:A

3、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A、简要信息 B、初步核实情况 C、政府应对措施)。D、公众防范措施

答案:A

4、总体预案规定,()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公安部 D、民政部

答案:B

5、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有()。A、海啸 B、滑坡 C、水灾 D、疾病蔓延

答案:B

6、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地)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

答案:B

7、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D

8、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B

9、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A、科技兴安

B、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D、应急响应

答案:C

10、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 D、应急响应机制)。答案:B

11、由市地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B

12、应急法律中规定不得克减的人权最低标准。这是体现了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特点。A、边缘性 B、临时性 C、行政紧急性 D、保障性

答案:D

13、在紧急状态下对人权的克减的程度以紧急情势所严格需要者为限。这一原则一般被称为()。A、比例原则 B、非克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A

14、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D

15、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C

16、在危机决策主体中,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法律责任,在出现危机状态下,拥有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特定个人和政府机构属于()。A、权力中枢决断系统 B、参谋咨询系统 C、协调系统 D、专家系统

答案:A

17、每一级政府都需要成立由其首长担任负责人的危机管理指挥机构、上下各级形成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与指挥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这是指()。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原则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C

18、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一次死亡人数为()A、30人以上 B、10-29人 C、3-9人 D、1-2人

答案:C

19、对于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市(地)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A、2小时 B、4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答案:D

20、通常情况下,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内作出事故处理决定。A、30日 B、20日 C、10日 D、5日

答案:A

21、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危机周期阶段是()。A、预警期 B、爆发期 C、缓解期 D、善后期

答案:C

22、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应对活动。A、物资调度 B、机构设置 C、奖励与处罚 D、事后恢复与重建

答案:D

23、统一指挥体制要求,凡是在此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都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A、国务院 B、当地政府 C、省级政府 D、市级政府

答案:B

24、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

A、研究所 B、科研机构 C、咨询组织 D、高校

答案:C

25、通过对危机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的功能属于()。A、信息收集与分析 B、危机预报 C、危机监测

D、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

答案:C

26、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D

27、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属于()。A、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答案:B

28、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就是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分类、现状、趋势,危险源所处的周边环境,()等。A、危险源的性质 B、危险源的大小

C、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D、危险源的远近

答案:C

29、在事故调查处理的主要原则中,“四不放过”原则是指事故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以及()。A、受害者需求未满足不放过 B、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C、现场状况未恢复原状不放过 D、事故危险未消除不放过

答案:B

30、紧急行政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必须在紧急状态下才能行使,紧急行政权力主要包括紧急决定权、紧急征用权和()。A、紧急控制权 B、紧急强制权 C、紧急处置权 D、紧急任命权

答案:B

31、下列事件中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A、高速列车碰撞 B、南方雪灾 C、煤矿瓦斯爆炸

D、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健康问题

答案:D

32、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C

33、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等。A、布告 B、广告

C、举行新闻发布会 D、电视报道

答案:C

34、项应急预案通常由()负责牵头,有关专家参加,共同完成。A、业务主管部门 B、地方政府 C、上级部门 D、安全管理部门 答案:A

3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共分()。A、5章 B、6章 C、8章 D、10章

答案:B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40

36、目前,我国的社会捐助制度主要包括大灾时期的()制度等几个方面。A、集中性捐助 B、行政拨款 C、经常性捐助 D、对口支援

答案:A,C,D

37、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该体系由(A、疫情报告体系 B、疫情预警体系 C、疫情处理体系 D、疫情监测体系

答案:A,D

38、在我国,根据()等因素对危机事件进行分级。)组成。A、危机事件的性质 B、严重程度 C、空间 D、影响范围

答案:A,B,D

39、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泡沫经济型风险评估指标等。A、宏观经济环境评估指标 B、银行内部风险评估指标 C、国债风险评估指标 D、外汇风险评估指标

答案:A,B,C

40、财政风险的特征包括()。A、广泛性 B、机遇性 C、传导性 D、时滞性

答案:A,B,C,D

41、经济战略资源安全问题包括哪些层面?()A、预测 B、评估 C、调整 D、恢复 答案:A,B,C

42、衡量紧急措施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的因素包括()。A、严重性 B、比例原则 C、时间 D、地域范围

答案:A,C,D

43、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当如何隔离危机()。A、立即开展调查 B、确立取舍原则 C、做好内部沟通 D、构筑“防火墙”

答案:A,C,D

44、危机决策的特点主要有()。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可用资源的有限性

答案:A,B,C,D

45、金融风险化解的措施主要有()。A、要增加金融风险管理的透明度

B、要完善防范和处理危机金融机构的法律和手段,建立有效的风险性化解机制 C、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多多益善 D、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理机制

答案:A,B,D

46、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后的心理干预主要形式有()。A、设立心理热线 B、心理卫生特别门诊 C、组成心理服务专家指导组

D、培训志愿者和专业服务人员、开设心里健康讲座、普及心里调适方法

答案:A,B,C,D

47、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A、安全价值观 B、安全判断标准 C、公民行为准则

D、社会成员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方式等

答案:A,B,D

48、事故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

A、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大致情况 B、事故的简要经过、死亡人数、下落不明人数 C、事故直接原因的初步判断 D、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答案:A,B,C,D

49、公共危机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

。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人管理 C、非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A,D

50、生产安全应急预案应建立应急组织包括()A、关键岗位人员姓名 B、应急指挥系统 C、事故预警系统 D、应急启动和行动程序 E、现场组织指挥负责人

答案:A,B,C,D,E

51、目前,我国的社会捐助制度主要包括大灾时期的()、经常性捐助制度等几个方面。A、集中性捐助 B、对口支援 C、企业摊派 D、特殊党费

答案:A,B

52、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以及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A、危机的预警机制 B、决策处置机制 C、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 D、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

答案:A,B,C,D

53、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 B、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一般法律法规

D、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答案:A,B,C,D

54、国际公约列举了即使在紧急状态下对于某些基本人权也不得予以克减,也称“人权最低标准”,这些人权包括()。

A、生命权,免于酷刑、免受奴役的权利 B、免受刑事溯及追诉的权利

C、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

D、被承认在法律面前的人格的权利以及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

答案:A,B,C,D

55、在管理实践中,统一指挥体制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A、实行松散的委员会制,日常事务由专门的办公室负责 B、专设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 C、寓危机管理于常规管理机构中 D、专家咨询机构

答案:A,B,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题)8

56、迅速从紧急情况转到正常情况的能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

答案:不正确

57、指挥体制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决定着整个公共危机管理的走向及其运作程序和管理效果。()

答案:正确

58、调研员老陈对小王说,从我办案的经验来看,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背后,确实存在法律和政策的欠缺,以及政府管理的薄弱环节的问题。()

答案:正确

59、“6.15”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击坍塌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答案:正确

60、国家存在的基本或最大的理由是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当全体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国家有义务采取可能采取的手段给予救助。()

答案:正确

61、金融风险是指金融领域中因经济失衡、制度跌陷或运行紊乱等原因导致的对金融形成破坏性威胁的一系列矛盾。()答案:正确

62、金融风暴一旦形成,其危害性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于一体,严重的甚至导致整个社会基础的崩溃。()答案:正确

63、危机预报通过对危机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答案:正确 64、在常规状态下,与立法司法等其他国家权力相比,与法定的公民权力相比,紧急行政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

答案:不正确

65、强调设置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意味着政府专业部门的危机管理职能的弱化。()

答案:正确

66、所有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违章所造成的。()

答案:正确

67、从业人员不需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答案:正确

68、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由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

答案:正确

69、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变危险为机遇。()

答案:正确

70、公共危机管理中,利用权威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时,存在一个相对具有客观性的信号引导体系。()

答案:正确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2题)10 71、卫生部9月11日晚指出,近期,甘肃、江苏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与患儿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有关。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开展调查,主动、及时、准确公布事实真相,立即采取停产、召回等措施,确保消费者安全,严肃处理责任人。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于9月12日凌晨到石家庄,会同河北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事件开展深入调查。现已初步查明,导致多名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服用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一种非食品化工原料,按照国家规定,严禁用作食品添加物卫生部已将事件有关情况向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国家通报。有关调查处理进展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发布。请问:(1)、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事件。A、食品安全 B、生产安全 C、公共卫生 D、经济危机

答案:

答案:A

(2)、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A、及时 B、准确 C、客观 D、全面

答案:

答案:A72、2008年11月3日早晨,当不少重庆市民准备“打的”上班、赶火车、赶飞机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往日满街跑的出租汽车全都不见了。出租车罢运影响群众生活 记者从重庆市公安局获悉,早晨5时30分左右,一些出租车车主和司机纷纷来到重庆市观音桥商圈、杨公桥等重要路段,怂恿上路的出租车开回去罢运,一些还在运营的出租车被砸。重庆是一座山城,没有自行车,除公交车外,出租车是百姓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重庆市主城共有8000多辆出租车,本来平时“打的”就很紧张,罢运后市民们感到极不方便。市民王先生8时在家门口“打的”去上班,等了快半个小时都没看到一辆出租车,只好步行半公里到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此时车站已挤满了等待坐车的群众,而有的公共汽车驶过车站却没有停车,原因是车上已经挤满了乘客。请问:(1)、你认为该出租车罢运事件属于()。A、突发生产安全事件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D、突发经济危机

答案:

答案:C

(2)、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属于(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

答案:B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8

1、在我国,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分别用表示()。A、红色、橙色、黄色、绿色 B、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C、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D、红色、橙色、蓝色、绿色

答案:D 正确答案:B)。

2、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A、比例原则 B、非可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非程序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A

3、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A、简要信息 B、初步核实情况 C、政府应对措施 D、公众防范措施

答案:A

4、总体预案规定,()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公安部 D、民政部

答案:D 正确答案:B

5、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有()。A、海啸 B、滑坡 C、水灾 D、疾病蔓延

答案:B

6、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地)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

答案:B

7、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C 正确答案:D

8、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 正确答案:B

9、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A、科技兴安

B、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D、应急响应

答案:C

10、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 D、应急响应机制

答案:D 正确答案:B

11、由市地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D 正确答案:B

12、应急法律中规定不得克减的人权最低标准。这是体现了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特点。A、边缘性 B、临时性 C、行政紧急性 D、保障性

答案:C 正确答案:D

13、在紧急状态下对人权的克减的程度以紧急情势所严格需要者为限。这一原则一般被称为()。A、比例原则 B、非克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C 正确答案:A

14、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

正确答案:D

15、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C

16、在危机决策主体中,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法律责任,在出现危机状态下,拥有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特定个人和政府机构属于()。A、权力中枢决断系统 B、参谋咨询系统 C、协调系统 D、专家系统

答案:C 正确答案:A

17、每一级政府都需要成立由其首长担任负责人的危机管理指挥机构、上下各级形成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与指挥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这是指()。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原则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

正确答案:C

18、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一次死亡人数为()A、30人以上 B、10-29人 C、3-9人 D、1-2人

答案: 正确答案:C

19、对于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市(地)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A、2小时 B、4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答案:

正确答案:D 20、通常情况下,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内作出事故处理决定。A、30日 B、20日 C、10日 D、5日

答案:D 正确答案:A

21、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危机周期阶段是()。A、预警期 B、爆发期 C、缓解期 D、善后期

答案:B 正确答案:C

22、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应对活动。A、物资调度 B、机构设置 C、奖励与处罚 D、事后恢复与重建

答案:B 正确答案:D

23、统一指挥体制要求,凡是在此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都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A、国务院 B、当地政府 C、省级政府 D、市级政府

答案:D 正确答案:B

24、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

A、研究所 B、科研机构 C、咨询组织 D、高校

答案:C

25、通过对危机诱因、危机征兆的严密观察,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的功能属于()。A、信息收集与分析 B、危机预报 C、危机监测

D、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

答案:D 正确答案:C

26、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D

27、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属于()。A、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

答案:D 正确答案:B

28、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就是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分类、现状、趋势,危险源所处的周边环境,()等。A、危险源的性质 B、危险源的大小

C、事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D、危险源的远近

答案:D 正确答案:C

29、在事故调查处理的主要原则中,“四不放过”原则是指事故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以及()。A、受害者需求未满足不放过 B、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C、现场状况未恢复原状不放过 D、事故危险未消除不放过

答案:C 正确答案:B 30、紧急行政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必须在紧急状态下才能行使,紧急行政权力主要包括紧急决定权、紧急征用权和()。A、紧急控制权 B、紧急强制权 C、紧急处置权 D、紧急任命权

答案:C 正确答案:B

31、下列事件中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A、高速列车碰撞 B、南方雪灾 C、煤矿瓦斯爆炸

D、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健康问题

答案:B 正确答案:D

32、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C

33、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等。A、布告 B、广告

C、举行新闻发布会 D、电视报道

答案:C

34、项应急预案通常由()负责牵头,有关专家参加,共同完成。A、业务主管部门 B、地方政府 C、上级部门 D、安全管理部门

答案:D 正确答案:A

公共危机管理涵义 篇5

公共危机通常指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互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的事件,表现为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威胁到了公众的财产以致生命安全,进而引发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公众比较普遍的恐慌情绪和恐慌行为的情境状态。

1、其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1)威胁主要利益或造成严重后果;(2)作出反应的时间有限;(3)事出突然,具有意外性。

2、应对或管理危机的四要点:(1)减少、缓解危机;(2)动员、准备资源以有效控制危机;(3)回应社会与公众的需求;(4)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3、特点:(1)公共性;(2)突发性和紧急性;(3)高度不确定性

4、公共危机管理原则:

(1)时间性原则。第一时间及时采取处置手段,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

(2)效率性原则。快速、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3)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协同运作,最低限度地降低损害。

(4)科学性原则。注重科学性、技术性、合理利用特定技术领域内的专家。

(5)合法性原则。

(6)安全性原则。

5、群体性事件处置理念与原则(如:翁安事件)

(1)亲临现场。地方政府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

(2)就事论事。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不将群众的集体行为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

(3)信息公开。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4)反思、自责。群众聚集事件,首先查找干部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

(5)“切割”、问责。上级不为下级“买单”、“背书”,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清责任,罢免失职、渎职官员。

(6)慎用警力。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柔软”的,“身段要柔软”,该“强硬”的,当然也要“强硬”,如发生了打砸抢烧,就要果断处罚,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石宗源谈翁安事件启示:一是坚持信息透明。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识,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和细节,这样做大有益处。二是启动舆论监督系统。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的监督,翁安事件发生之初,网上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立即在网上回答了疑问,平息了民愤。三是启动问责制。实事求是地公开真相,问责不作为的干部,这正是我党实事求是优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6、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自然灾害类]

(1)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途中电话报告或安排应急办文字报告至上级)

(2)启动预案,科学调度

(3)抢救生命,降低损失

(4)组织资源,控制事态

(5)信息公开,回应社会

(6)慰问灾民(受害者),稳定公众。

(7)发出号召,社会支援。

(8)制定方案,恢复重建。

(9)树立信心,共创未来[加强防范,建立预警,应急体系]

7、防灾减灾

做到“监测严密、预警及时,防范全面、处置高效,救援迅速、救助到位,政策健全、保障有力”。

一要进一步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各类灾害监测网络,强化预测预报,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和时效性。

二要进一步增强综合防范能力,全面强化各类基础设施及城乡建设的防灾抗灾基础。

三要进一步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类抢险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部队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紧急救援体系。

四要进一步增强灾害救助能力。

五要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六要进一步增强宣传发动能力,抓好领导干部灾害管理业务培训。

8、怎样加强危机管理?

(1)重视一套预案。“凡事预则定,不预则废”。《突发事件应对法》

一要重视;

二要可行;

三要烂熟于心;

四要明确启动预案时间;

五要按预案处置。

(2)做好两个结合

一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二是军地结合,以地为主。

(3)抓好三制建设

一是体制建设。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行政一把手总指挥,应急办负责日常事务。

二是机制建设。同一平面上怎样做到分类管理、分级管理、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机制。整合力量,成立不同的小组。(如杭州银行案)

三是法制建设。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

(4)抓好“七个环节”

一是领导要重视。应急管理是决策的非程序化决策。

二是队伍要健全。四支队伍:管理队伍要纵到底、横到边;专家队伍;专业队伍或叫兼职的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

三是手段(装备)要先进。

四是网络要健全。无缝隙的应急网络。

五是基础要牢固。(基层基础工作)

六是信息要公开。要主动、要及时、要准确、要坦诚、要有利(和平处置事件),要善待媒体。

七是警力要慎用。

★关于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屋山崩滑山体抢险救援:

1、市委书记、市长迅速赶赴现场,并召开会议,并及时上报国务院。

2、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秩序维护、综合协调、善后工作,新闻报道、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组。

3、全面部署救援、善后、隐患排查等工作:

(1)应急指挥由市长统一指挥,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协助。

(2)继续全力抢救被埯埋人员。根据现场情况,重点实施打井施救,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救援井下工人。指挥部要组织精兵强将连夜拿出技术方案,尽快实施,科学施救。

(3)精心救治伤员。市卫生部门要组织最好的医护力量和设备,确保伤员得到有效治疗。

(4)合理调度现场救援力量,迅速整治灾区进出道路,保证抢险救援高效、有序进行。

(5)在初步分析基础上,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组织地质等专家对崩滑原因进行进一步论证,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情况和数据,供对灾害原因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6)加强险区气象预测,及时提供降雨等预测数据,提前研究崩滑体形成山谷堰塞湖险情的可能性,并结合可能发生新的崩滑情况,及早制定防范预案。

(7)立即开展险区及周边范围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和预警。

(8)开展全市安全隐患大排查。空出五个重点:一是矿山;二是交通;三是石油;化工等,重点工业企业;四是地质灾害;五是食品安全。

4、实事求是,统一口经,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5、灾后重建。

★危机中的领导如何加强危机传播管理?【结合“邓玉娇案”思考,对“群体性事件”网上“一呼百万应”现象怎么看】

当前,公共危机事件屡屡发生,危机传播管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紧迫而重要的必修课。习近平同志最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正是针对现在我国政务信息越来越公开,党的执政活动越来越民主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越来越走进平常百姓生活,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来的新要求。

可是,从我国近来出现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看,少数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意识淡薄,能力低下,面对“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一呼而百万应”的现象束手无策,导致处置不科学、不主动,最终一步一步陷入被动。其根本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媒体特别是对网络一是有“无所谓”的心理而对网络麻木不仁,二是“本领恐慌”而远离网络,三是敌视网络、盲目打击网络。这样,就导致一批干部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焦虑”,比如边缘感焦虑、委屈感焦虑、危机感焦虑。

同时,由于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萌发与增长,网民对党和政府政策、法律的制定、重大热点问题、官员腐败以及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度空前提高。但是,网警和地方宣传部门苦于孤军作战,也使得我们在危机传播管理过程中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对于深陷危急之中的领导,要怎样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呢?其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即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是“变坏事为好事”的第一步。

具体策略是“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意四个技巧”。

1、坚持两个原则:即坚持尊重生命、平等宽容的原则和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

2、把握三个环节,即:

①高层决策:

A.高层领导制定危机传播的等级,启动危机传播预案。

B.召集危机传播管理小组成员会,指定新闻发言人。

C.确定处理危机的基本思路,统一口径。

D.按照危机可能造成的最坏结果,准备较为具体的处理方案,确定实施步骤。

E.以上工作应在24小时内完成。

②立即反应:

A.第一时间把已知的基本事实发布出去,表达关切,表明应急措施已经启动。

B.立即收集现场信息,通过内部网站、电话会议等协调、动员、统一全体员工。

C.沟通相关部门、主管机构,了解处理程序和动态。

D.搜集电视媒体、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信息,从中提取焦点问题,准备答案。

E.采集公众信息,通过现场对话、热线电话、民意调查等了解公众关心的话题,准备解决方案。

③主动行动

A.动员相关部门,解答媒体和观众关心的问题,宣布目前采取的行动,承认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承诺不断更新信息。

B.修复形象

a.目标:一是削弱负面影响;二是修复与重塑正面形象。

b.运用三个法则:一是重建信任,其核心理念是“公众本位”。二是转移视线,其核心是设置新的议程。三是替罪羔羊,如李代桃僵,丢卒保车。

3、注意四个技巧:

①表态也是行动

②握紧“真诚”这张入场券

③让大家“看”到你的措施

④一种声音说话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形成网络舆论新格局

1、网络政治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发生了密切联系。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央政治局曾以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关注网络问题,研究网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影响。

网络政治,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实际上是行使民主权利。所谓互联网政治,其性质就是民主政治。这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可以说,在我国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新表现。

2、如何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1)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

①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抢占先机。

②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让信息公开常态化。

③让社会公众与新闻宣传“同频共振”。

(2)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场”

①让客观的专业言论成为网上“最强音”。【注意语言风格的亲民化、大众化、形象化和可读性】

②使重点论坛成为公正舆论辐射源。网络论坛是网络的神经末梢,„„形成一个网络评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重大事件的讨论应给予必要的“软引导”:一方面做大做强重点媒体网络论坛,一方面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③引导新闻跟帖在碰撞中走进真实。

(3)自律他律共创网上和谐

①在虚拟空间构建网络自律的坐标体系。

要求网民、网站和互联网行业都有很高的自律性,并形成“三位一体”的自律型坐标体系。网民网上网下的身份割裂,是形成网络失序的主要原因。网民自律是网络自律的基础与核心,各网站和互联网行业的自律也十分重要。当然,相关执法部门和主管部门更要从制度上、技术上、法律上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用他律构筑网络空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加强技术与法律法规的监管,是网络他律的重要屏障。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情绪、民从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改善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利用与防范并举、发展与规范并举、建设与监管并举、技术与法律并举、“官方”与“举报”并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牢牢把握主动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怎样与媒体打交道?【2008年广西策论文】

现代社会,媒体被看做是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媒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已经全面渗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境外媒体对我国各级政府的施政情况和民生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普通公众运用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监督政府施政、了解重要信息等也越来越普遍。

习近平同志最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其深刻原因是:

第一、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建立透明政府、亲民政府的重要途径。媒体的作用就是向公众传播信息,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我们应该把重要的政务信息、政府决策第一时间公开于众,而不是一“捂”二“躲”三“推”四“压”,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群众理所当然有知情权,政府应该有信息公开的义务。而媒体正好扮演了政府与公众信息桥梁的重要角色。

第三、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检验一个领导班子或一名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媒体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和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物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媒体监督的最根本依据。媒体监督就是代表人民通过对事物的评价和批评,明辨是非、维护真理、伸张正义,促进事物的转化、影响事物的进程,从而实现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和支持媒体监督,学会在媒体监督中工作,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媒体监督,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打交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于将媒体监督作为一种改进工作的手段。

“媒体与政府两者应是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面对媒体构成相对复杂,既有中央和部属媒体,也有自身管辖的媒体,还有一些跨地媒体和跨国境的外国媒体,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彻底转变既有的媒体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加重视研究媒体,运用好媒体力量,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引导舆论、应对采访、接受舆论监督、驾驭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

一是对媒体认识上要有新高度。

二是政府信息要有透明度。

三是应对媒体要在坚持原则中有灵活度。特别是危机传播管理要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意四个技巧。(重点)

四是与媒体交朋友要有深度和广度。

五是规范和监管媒体要有硬度。

六是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力度。

七是加快地方媒体发展要有速度。提升本地媒体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本地媒体影响上面和外面的媒体,通过本地媒体交外地媒体朋友。

★怎样避免突发事件成为危机?【2008年广西厅考、2009年杭州局考案例分析题】

危机传播管理的三大对象是:单位内部、媒体、公众。

1、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在媒体上塑造信赖的公众形象。

2、决不说谎,说谎就是自掘坟墓。

3、对受损失的人表达关切。

4、告诉媒体和公众为了处理此事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1、“以人为本”的涵义(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

2、“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什么?)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的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

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是“三个角度”的体现。

A、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B、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C、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3、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么办?)

①要做到“四个着力”(详答)

A、着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着力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

C、着力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着力于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②也要做到“五个统一”(略答)

A、把支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和保障全体人民“各得其所”统一起来;

B、把服务人民群众和提高人民群众统一起来。

首先,把执政公民的理念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上。

其次,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大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C、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

D、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眼前利益统一起来。

E、把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统一起来。

★为政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1、What:

这是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来的,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表达权。

“问政于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问需于民”就是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问计于民”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找对策,用民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总之,坚持“三问”,就是要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HOW:

①首先在问。问就是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问得关键。

②其要在行。问不是目的,行才是目的。

③要求我们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公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④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人民、紧紧依靠人、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当前实际看,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思想问题:

①克服“轻民”思想,关键是要允许百姓的批评之声、不平之声、争议之声。

②克服“官本”思想。

③克服“唯上”思想。

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009年湖北厅考策论试题】

领导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构成。毛泽东同志说:“领导干部就是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这个“出主意”指的就是领导决策。可以说,决策是每一位领导的必备素质、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腐败”,就是领导手中所掌握的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1、要坚持五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预测性原则:即科学预测。

③信息性原则:即信息的准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⑤可行性原则。

2、重视决策机制建设

①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应制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诉求,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乎其德智力者废”。

②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③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遵守“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意识和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制度。

④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

⑤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的决策者”;处理好“内脑”与“外脑”的关系。

★★决策理论

第一、决策理论

1、理性决策理论:亦称为科学决策理论,它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理性决策是一种遵循“完备性”要求的决策理论,它不单指领导在决策中要有理性,而且企图用理性原则统驭一切,一切都纳入理性框架之中,因而是一种传统决定论的理论模式。它主要是从“决策应如何做”而不是“实际如何做”的角度研究决策制定的,它是对以前单纯经验理论的重大突破,对此,我们应有个全面客观的理性把握,并把理性决策意识,正确地应用到现实决策中去。

2、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西蒙提出,即在批判理性决策理论“最佳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决策“满意原则”。(草堆中找缝衣针)。

3、渐进决策理论(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其特点是(1)渐进主义;(2)积小变为大变;(3)稳中求进。(青蛙冷水→开水煮死,不跳)

一般说来,这一理论比较适合稳定和变动不大的环境,以及从整体上说比较好的现行政策。而一旦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彻底改革时,渐进决策所主张的修正和缓和就起不到它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对社会的根本变革起阻碍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有时需要采用渐进的决策方式,有时则需要剧变的决策方式,一切应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为转移。[此理论是直接针对传统性决策理论的缺陷,根据实际政策制定的特点,从“决策实际上如何做”而不是“应如何做”的角度出发建立的一套极具特色的政策制定理论]。

4、综合扫描决策理论。是社会学家特依·埃特奥尼提出,其现实立足点是既要突破传统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运用中的困难,又要补救渐进决策理论的不足,把两种理论中决策规律和现实要求的合理成分进行联接融合,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以提高作出好决策的可能性。

它首先是运用渐进决策理论来分析一般性的决策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这样既可以避免忽略基本的决策目标,同时又可以保证对最重要的问题作深入的科学分析。

第二、现代决策体制构成:特点——整体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其中,科学化——现代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数字化、模型化、计算机化的“硬技术”,也要利用社会心理学成就的“软技术”。

其构成:(1)决策决断系统;

(2)决策智慧系统;

(3)决策信息系统;

(4)决策监督系统;

(5)决策反馈系统。

第三、决策程序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2)综合权衡,拟定方案→(3)评价论证,择优决断→(4)实施执行,监督反馈

原理:A、避免“雷布森”选择(“信息不完全,视野局限性”)

B、避免“布里丹”选择。(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C、两蒙理论。即“满意决策”。

[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决策者。]

第四、决策执行行动计划方案的拟定【广西2008年厅笔试考案例题】

内容为6个“w”

1、what 达成目标是什么?

2、why,为何要采取这次行动?

3、when,何时完成这些行动?

4、who,何人负责实施这一行动?受何人领导可指挥何人?

5、where:在何处或由何部门实施这些计划,自何处得到配合?

6、How,如何实施这些行动?

要遵循的原则:

1、切实可行原则;

2、留有余地原则(估计困难,机动灵活);

3、统筹安排原则;

4、讲究效率原则。

执行过程中,leader要做好指挥、协调、控制三方面工作:指挥必须集中统一(只有一个指挥棒)(兵权贵一);协调主要是纵向、横向和纵横、交叉协调;控制主要分为预先、事后、动态和目标控制。

★营造干事创业的执行力文化[纳入政府执行力之举措之一。

1、认识构建执行力文化的重要性。此处“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单位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和总和。(亦指 组织文化)。

2、树立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

3、建立开放真诚的沟通渠道。

4、注意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决断艺术:

1、权衡目标,协调矛盾。

2、分类对待,把握关键。

3、集思广益,善于决断。

★决策的基本方法

1、经验决策法(反面教训也是经验)①经验判断法②观察判断法③经验综合法

2、模拟决策法;

3、方案前提分析法;

4、决策树方法;

5、程序决策法

★决策的组织方法

1、德尔菲法;

2、头脑风暴法;

3、鱼缸法;

4、哥顿法;

5、对演法;

6、名义群评法;

7、电子会议法。

★领导决策八步法【结合决策的三圈理论,具体见后面相关知识点链接部分】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确定目标

第三、价值准则(群众利益至上)

第四、拟定方案

第五、方案评估

第六、方案选优

第七、试验实证

第八、全面贯彻实施

本篇文章来源于 青年人网公务员考试中心 原文链接:http://gwy.qnr.cn/gx/gonggong/guanli/20110107/34827_2.html 结合实际谈领导干部人才观【结合案例考】

1、爱才之心

2、识才之眼

3、用人之能

4、容人之量

5、寻求人才之渴

6、引进人才之法

7、培养人才之道

8、激励人才之术

9、举荐人才之德

★★请你谈谈你怎样理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1、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2、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3、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

4、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1、why?

①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②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不断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

③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落到实处;

④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有效改变领导作风;

⑤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领导就是服务”。

2、怎样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对时代发展新要求新挑战的深入把握,体现出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层思考的战略眼光。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各种复杂局面的考验,在应对复杂局面中锻炼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①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即把握规律和趋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②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善于协调多方利益关系

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说,是利益的冲突,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A、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初次分配的缺陷进行再调节。

B、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不断完善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调节机制,妥善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整个社会宏观层面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C、要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建立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竞争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社会机制,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机制等。

③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掌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结合下面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一题来细化)

④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构建完善的社会预警机制。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

B、建立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决策分析机制。

C、建立延伸至基层、真实高效的重大事件和复杂情报传递与预警机制。

D、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比如:当前,从宏观上看,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要辩证看待、“危”中求“机”

微观上看,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怎样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各级领导班子是顺利推进各项事业的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1、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自觉性,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水平。

2、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3、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

4、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5、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问题研究。

6、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实效,更好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

7、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结合实际谈谈领导班子建设的原则和途径【湖北2009年厅考笔试题变形、2009.9辽宁厅考笔试题】

各级领导班子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治国利民使命的践行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三个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责任。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和政府各项事业建设的关键,其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对于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政领导班子作为各级党政组织的核心,其地位、作用、职责可概括为:一是把好方向;二是抓好大事;三是选好干部。

意义: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3、是各级领导班子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原则或方针:

1、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必须坚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

3、必须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

4、必须牢牢把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5、必须注重改革创新。

总体要求: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

基本途径:

1、要以加强理论武装、强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愿景目标。

2、要以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提高整体功能为重点,形成优势互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组织架构。

3、要以加强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为核心,形成科学、民主、法治的高效运行机制和规则。

4、要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改进领导班子作风为保证,形成重实绩、说实话、办实事的良好团队氛围。

5、要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理论和规律的研究。

★班子结构复杂,长期不团结,少数同志公开同您叫板,工作推动艰难,请结合实际谈谈您怎样当好这个单位的一把手?【上海市2008年厅考面试题变形】

1.牢记一个总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坚持两个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工作方法的“二八制”。

3.做到三个带头:带头讲团结、带头讲奉献、带头到“一线”。

4.自觉四个修炼:

心胸宽广:比草原更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辽阔的应该是一把手的胸怀。

创新思维:“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爱因斯坦)。

任人唯贤:“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或“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或“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公道正派:“公生明,廉生威”。

5.提升五种能力: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心中要有三张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方或某某事业规划图,即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媒体是第四权力)。

6.强化六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二是自律意识(既要干事更要干净);三是责任意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国际意识(世界是平的);五是竞合意识(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六是全局意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你刚刚上任,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当好副职?【2009湖北厅考笔试变形题】

1.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既要干事,更要干净。(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

2.把握好两个“磨”字:

一是琢磨,即琢磨工作

二是磨合,即磨合关系

尽快进入角色,让大家从心理上、情感上接纳我,要培养我自己对新单位的归宿感和大家对我的认同感。

3.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与正职的关系:下级服从上级是组织原则,做到“到位不越位、揽事不揽权、补台不拆台、争气不争功(以德感人、以才服人、以绩昭人)、服从不盲从、尊重而不逢迎”。

二是与副职的关系:帮忙不添乱。

三是与下属的关系:尽心不偏心、放权不放任。

4.做到“四多”:多学、多看、多思、多干。

【第二思路---怎样当好副手

副职干部是单位高层领导的成员之一,是正职的助理,是受正职委托分管事务的负责人。副职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唱主角,又当配角。怎样才能当好副职呢?下面笔者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甘于“寂寞”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副职的助手地位决定了其更应淡化名利,耐得住寂寞。做到胸怀宽广,“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看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做无名英雄,当铺路石;尽责任不谋官位、干事业不谋私利、重实绩不图虚名。不能遇到名利就上,遇到功劳就抢,更不应认为自己本事比正职大,与正职比高低。甘于“寂寞”,需要一种豁达,一种气度,更需要一贯的修炼。不亢不卑才能神智清醒;不贪不沾才能坦坦荡荡;不吵不闹才能有所作为:不哀不怨才能忘记小我。

二、善于“站位”

“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要当好副职,必须明确自己的配角身份,善于站好位置,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越位”是指超越自己的职权行事。副职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三忌:一忌抢帅位。副职既要放开手脚,行应行之权,尽应尽之责,但不能超越权限,该由正职作主的事决不私自当家。二忌挤将位。副职之间是各有分工的,各自分管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不能干预、插手其他副职的工作,或者到处乱发议论。三忌占士位。凡属下级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放手让下属去做,让他们有职有权,不能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级干预。

三、乐于“补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班子集体或正职、其他副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尊重别人的人,乐于助人的人,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帮助,客观上也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作为副职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乐于“补台”。当正职出现失误时,切忌冷嘲热讽,说三道四,评头品足,让正职难堪,以抬高自己,而应当为正职分担压力,排忧解难,打开工作局面,树立正职权威。当其他副职出现失误或遇到困难时,不能看人家笑话,更不能落井下石,而应主动帮其分忧,巧妙地帮其纠正。

四、诚于“辅佐”

“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忠心辅佐正职,这是检验一个副职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在同一个班子中,一把手与副职同坐一条船,可以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此,作为副职必须做到立党为公,诚于“辅佐”正职。一是维护正职权威要诚。副职要宣传正职的优点,扩大影响;不把正职推到矛盾焦点;单位出了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补台”。二是当正职参谋要诚。要顾全大局,出以公心,向正职反映实情、真情,切忌为了一己私利,向正职出歪点子、瞎点子、馊点子,以假情况去干扰、左右正职的思路。三是抓工作落实要诚。当决议形成后,无论自己在讨论中所持意见如何,副职都要毫不迟疑地在自己分管工作中全面准确地实现正职和领导集团的意图,而决不可因自己的好、恶、喜、怒影响决议的贯彻执行。

五、巧于“协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生产力。所以副职要注意搞好协调,促进团结,与上下共同唱好“团结歌”。协调的基本要求是:主动、及时、妥善、满意。要重点协调上下左右关系。对上,要以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坚持真理、服从真理,多维护、多服从、多沟通、多成事,善于争取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对下,要注意引导和服务,多关心、多理解、多信任、多宽容,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内,要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多尊重、多默契、多商议、多支持,处理好与其他副职的关系,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对外,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多交往、多联系、多协作、多配合,力争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

六、妙于“争气”

俗语话“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而且总是“功没过存”,往往是成绩被人忘怀,只剩下过失让人指指点点。副职所处的地位更应“争气不争功”。只有争气,才能减少过失;只有争气,才能扬眉吐气;只有争气,才能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来。如果不争气,不学无术,仰人鼻息,碌碌无为,那势必被历史所淘汰。副职妙于“争气”应体现在:首先是以才感人。通过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其次是以德服人。要加强自我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再次是以绩昭人。通过实干、苦干加巧干,圆满完成正职交给的任务,积极履行好职责,创出卓越的政绩。

七、循于“适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万物皆有度,“适度”诸事皆顺,“失度”就会失道。所以,“适度”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身为配角的副职更要循于“适度”,把握分寸。以下几方面尤应注意:尊重而不奉承,既要尊重正职,但又不能阿谀奉迎;服从而不盲从,既要服从正职和领导班子正确的决定,但又要有主见,创造性地执行;揽事而不揽权,既要尽职尺责多干事,但又要防止越权;谋事而又不独断,既要善于分析问题,当好正职参谋,但该请示的要请示,不能擅作主张;谦虚而不怯弱,既不能不懂装懂,但又不能缩手缩脚,谨小慎微;纠编而不过当,既要巧妙地纠正正职和领导班子的偏差,但又不要矫枉过正;有才不显才,既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但又不要好出风头、锋芒毕露,适当地扮演大智若愚的角色。

八、从于“全局”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作为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要发挥领导集体的整体功能,必须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量。副职分管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副职对正职负责,也就是对全局工作负责。所以,副职要从于“全局”。一是要养成顾大体、懂全局的优良品格,树立领导集团整体功能的观念,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二是要关心全局、了解全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认清形势,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主动地服从全局。三是服从全局、维护全局,副职在处理分管的工作时,要自觉地从全局出发,尤其是当分管的工作与全局有矛盾时,不能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必须维护全局的利益,服从全局的利益。】

公开选拔考试:关于“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2005年、2009年湖北,008年广东厅考笔试题,此题必考!!】

1、概念:

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群众、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不单是指党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是指“集中”时体现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性。它不是简单的“民主”加上“集中”,亦不是指先民主、后集中两个过程,而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只有一个过程,即“集中”过程。如果采用民主的手段,少数服从多数,集中了多数人的意见,就标志着民主集中制程序的完成。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就是要在党内努力造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2、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3、作用:

①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②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发生失误时也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③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党内团结,促进党内民主,从而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最爱国的统一战线。

④有利于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巩固党内执政地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与活力。

4、措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①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②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③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④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⑤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答题第二思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生活的内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防止和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①要鼓励党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讲真话。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到每一个支部,从领导机关的决策到党的会议和在党的报刊上参加政策问题的讨论,从党内选举到对领导干部进行决议、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

②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群众路线,多听取群众意见,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

③发扬党内民主,必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要疏通和拓宽民主渠道,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为此,一定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指示、决议及时传达给下级党组织和党员;一些重大事情应在党内先讨论,让党员早知道;要制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使党员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④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与集中时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统一;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

⑤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做到“四个服从”:即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2009湖北厅考笔试题】

【答题要点】

第一、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群众、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第二、重要性与必要性:

(1)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都体现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同时,民主集中制也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共产党长期违背民主集中制,最终放弃民主集中制。因此,能否坚持和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关系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2)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巩固发展党的组织、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基本条件。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讲团结,讲统一,讲大局,是对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我们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党才能有战斗力,才能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使党真正成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团结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目前,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与党内生活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执行得不好有直接关系。如果不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使全体党员真正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便不可能使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不可能及时通过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抵御、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和清除消极腐败现象。

(4)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才能使党的各项决策真正建立在群众路线和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正确性。即使出现某些偏差和失误,也能比较及时地发现和纠正。

第三、存在的问题(简述之)。

第四、措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2)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3)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4)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5)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一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谈谈你工作中最得意的民生之举,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经验及教训何在?【常在面试题中出现,亦可在笔试中变形出现】

【此题需平时思考透彻,条分缕析,观点正确,打动考官,发人深思。最好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角度,通过感人事实,让考官看到一个目标明确、克难攻坚、敢于负责、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宣传文化类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哟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A、理论创新B、培养理论家C、全民教育D、做好意识形态工作E、繁荣社科。

(2)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2009年5月杭州副局级考试面试题】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支撑。

A、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结构社会正气。

B、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C、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D、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E、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F、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G、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L、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I、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如太极普及。

(5)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A、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B、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C、加强对个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D、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6)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A、要坚持“双百双为”方针,“三贴近”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B、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C、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D、坚持把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F、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公共危机管理作业4 篇6

作业4 判断题(共15题,共45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我们要遵循“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功能定位,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应战、应急结合的国防体制、机制、法制,形成应对战争兼顾应对突发事件、具有双重功能的国防动员体系,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

2.(3分)捐赠管理的目的是使社会公众无偿奉献出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维护社会动员的可持续性。√ ×

3.(3分)应急协调与合作需要应急管理网络化,即应急管理者相关力量形成一个可以避免碎片化效应的网络。√ ×

4.(3分)救灾捐赠是捐赠人自愿以自身合法财产的减损来促进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具有利他性、公益性。√ ×

5.(3分)危机信息发布的主体是法定行政机关。√ ×

6.(3分)在应急沟通的过程中,媒体有着双重身份,既是特殊的公众,又是信息的传播者。√ ×

7.(3分)慈善捐赠专指用于灾害救助的慈善捐赠。√ ×

8.(3分)成功的救灾捐赠要实现两个目标:效率与收益。√ ×

9.(3分)政府在救灾过程中必须改变“重管制、轻服务”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将公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 ×

10.(3分)我国救灾捐赠管理是企业主导型的。√ ×

11.(3分)企业与社会力量接受政府的动员而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资金、物资与服务以满足灾害响应与恢复的需求,这就是救灾捐赠活动。√ ×

12.(3分)在突发事件处置的过程中,政府应对流言和谣言的最佳途径就是及时通过权威媒体,将突发事件及相关处置情况公之于众,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高地。√ ×

13.(3分)网络舆情的主要存在形态可以分为两种:网络言论与网络行为。√ ×

14.(3分)救灾捐赠管理需要关注劝募、受赠、分派使用等环节,还需要加强信息公开、监督反馈等工作,以维系救灾捐赠情况的公开、透明,避免违纪违规行为,保护社会捐赠热情,维护灾害社会动员的持续性。√ ×

15.(3分)应急沟通既包括风险沟通,也包括危机沟通。√ ×

多项选择题(共5题,共25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应急沟通的原则包括()。A、广泛参与、顾客导向的原则 B、公开透明、准确及时的原则 C、尊重事实、恰到好处的原则 D、与媒体合作的原则 17.(5分)救灾捐赠管理模式转变的措施有()。A、对社会组织扶植与监管并重

B、将社会组织纳入救灾捐赠管理体系 C、强化社会组织的监督

D、推动社会组织在救灾捐赠领域里的竞争 18.(5分)应急协调与合作的维度包括()。A、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B、条块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C、地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D、军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19.(5分)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流程包括以下哪些环节?()。

A、进行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核实,确保信息的客观、准确与全面 B、根据舆情监控,确定信息发布的目的、内容与重点、时机

C、确定信息发布的方式,并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向社会公众发布

D、根据信息发布后的舆情,进行突发事件信息的后续发布或补充发布。20.(5分)救灾捐赠的利益相关者包括()。A、劝募人 B、捐赠人 C、受赠人 D、受益人

案例选择题(共3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1.(10分)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活跃于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互联网上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力极大的意见领袖。例如,在“范跑跑”事件中,“小刀断雨”发表了多个原创帖,被“粉丝”推到了一些论坛的首页,甚至被置顶;在厦门PX项目事件中,网友“连岳”接连网络炮轰,形成全国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等等。

衡量一名网络意见领袖水平高低有两个指标:一是看他的原创帖能不能得到网友的认可,能不能被推到论坛首页和网站首页;二是看他引导或者掀起过多少有名的网络热点事件。2008年4月10日上午10时45分,26岁的网民“水婴”,将一条题为“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发布在“猫扑”网站上。这是国内最早呼吁抵制家乐福的网站之一。“水婴”说,他此前和朋友一直在QQ群里讨论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频遭干扰的事情,在上百人的群聊中有人提出了要抵制法国产品的建议,“我们公司楼下就有家乐福,我想抵制家乐福比抵制LV容易,就写了这个帖子”。

网络舆情的特点有()。A、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双向性 B、网络舆情信息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C、网络舆情信息载体的双重性 D、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 22.(10分)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活跃于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互联网上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力极大的意见领袖。例如,在“范跑跑”事件中,“小刀断雨”发表了多个原创帖,被“粉丝”推到了一些论坛的首页,甚至被置顶;在厦门PX项目事件中,网友“连岳”接连网络炮轰,形成全国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等等。

衡量一名网络意见领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的原创帖能不能得到网友的认可,能不能被推到论坛首页和网站首页;二是看他引导或者掀起过多少有名的网络热点事件。

2008年4月10日上午10时45分,26岁的网民“水婴”,将一条题为“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发布在“猫扑”网站上。这是国内最早呼吁抵制家乐福的网站之一。“水婴”说,他此前和朋友一直在QQ群里讨论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频遭干扰的事情,在上百人的群聊中有人提出了要抵制法国产品的建议,“我们公司楼下就有家乐福,我想抵制家乐福比抵制LV容易,就写了这个帖子”。

网络媒体的特点有()。A、即时性与全球性 B、信息海量性 C、互动性与个性化 D、多媒体性 23.(10分)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活跃于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互联网上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力极大的意见领袖。例如,在“范跑跑”事件中,“小刀断雨”发表了多个原创帖,被“粉丝”推到了一些论坛的首页,甚至被置顶;在厦门PX项目事件中,网友“连岳”接连网络炮轰,形成全国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到政府决策;等等。

衡量一名网络意见领袖水平高低有两个指标:一是看他的原创帖能不能得到网友的认可,能不能被推到论坛首页和网站首页;二是看他引导或者掀起过多少有名的网络热点事件。2008年4月10日上午10时45分,26岁的网民“水婴”,将一条题为“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发布在“猫扑”网站上。这是国内最早呼吁抵制家乐福的网站之一。“水婴”说,他此前和朋友一直在QQ群里讨论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频遭干扰的事情,在上百人的群聊中有人提出了要抵制法国产品的建议,“我们公司楼下就有家乐福,我想抵制家乐福比抵制LV容易,就写了这个帖子”。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论文 篇7

1 政策网络: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范式

在新型农村建设进程中,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率呈现剧增态势, 政府机构单方治理的传统模式受阻, 跨组织、跨部门、跨地域的多维治理理念因现实公共危机治理情境而生。因此, 政策网络作为一种理论分析范式, 被引入公共危机治理领域, 以此来分析政府部门和社会利益行为的复杂社会群体关系结构。政策网络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研究当时美国多元主义模式下政策过程中各利益群体 (政府、垄断企业、国会和社会公众等) 寻求利益协调的复杂社会关系。西方政策网络是政府部门、利益群体和利益相关参与者等行动主体基于相互联系, 相互信任与相互依赖原则而形成的稳定社会关系, 在政策过程中通过策略的互动, 水平的协调、信息的交换和合作, 使得各参与群体多获利时而产生的内在关系。由此可见, 西方政策网络主要是从利益维度分析社会公共现象。对政策网络的分析, 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从参与群体整合层次, 参与群体的类型和参与群体的资源分配上考察, 对政策网络在最具代表性的描述当属罗茨 (Rhodes) , 他认为政府不同部门间及其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群体间的相互联系、互动构成了政策网络,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策网络分类模型分析框架, 如表1。

资料来源:R.A.W.Rhodes and David Marsh (1992) .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是以多元治理模式承载的, 政府部门、农村社会团体、农村公众群体等多元主体的博弈在公共危机治理情境中形成复杂政策网络体系。从政策网络范式考察, 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逐步从传统的、封闭式的政府部门单一治理模式向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化参与群体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协调、互动而形成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化。因此, 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 要从农村社会参与网络的视角考虑, 洞察政策网络中参与群体, 参与结构和网络演化态势, 并结合农村公共危机现实情境出发, 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网络, 以更好的把握农村共危机的运行态势。在公共危机治理领域引入政策网络分析工具开辟了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的新范式。

2 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网络分析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策网络的形成, 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利益关系。由此可见, 政策网络其实质是利益的分配, 用以满足各行为利益群体的载体, 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策网络就是在公共危机运行的动态过程中各行为利益主体分配、控制和协商利益的政策过程, 以达到行为主体相关利益的载体。根据罗茨 (Rhodes) 的政策网络分类模型, 并结合我国转型期新型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境, 可以把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网络按其参与的网络关系分为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政策社群、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专业网络、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生产者网络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议题网络。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社群。在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过程中, 政策社群主要是指基础的政府社群, 其内容包括地方政府政研部门, 以及与农村公共危机责权相关的其他部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社群体系在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动、交流, 这种政策社群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 达到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合理有序分配。因此, 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 政策社群是化解危机的主导者, 即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政府主导。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专业网络。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政策专业网络, 是在农村公共危机运行的动态进程中, 由具有专业知识或者技能资格的机构、组织与个人所形成的互动网络 (例如,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由农村生态环境引起的农村公共危机, 环境评测机构、组织的行为就成为专业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政策网络具有弱利益性特点, 为政策社群提供必要的参考。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生产者网络。农村公共危机治理领域的生产者网络相对复杂, 行为主体存在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各个政策网络中, 从形式上, 可以说是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政策社群、治理专业网络、治理生产者网络和治理议题网络的耦合体, 包含的政策网络行动者的各种利益相关主体。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生产者网络间的互动, 提高了治理中政策过程的复杂性。因此,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 应在充分考虑社会整体利益的条件下, 规范、引导这种生产者网络互动, 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议题网络。在罗茨 (Rhodes) 的政策网络分类模型中, 议题网络具有行动主体广泛性、网络关系离散和主体间相互依赖程度低等特点。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议题网络相对罗茨政策网络分类而言, 其特点具有强相似性, 农村公共危机议题网络行动者略少, 网络关系离散性更高, 依赖程度更低。其原因是由于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进程中, 行动者包括了广大的农村群体, 且在局部农村区域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 对利益的诉求缺乏理性。因此, 在治理农村公共危机中, 政策议题网络必须由政策社群引导, 把握议题网络的关系互动和行动主体的合理利益, 以达到强化社会整体利益的效果。

3 小结与探讨

政策网络的分析方法是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新框架, 在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的获取公共危机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行为方式, 组织方式等, 为控制和化解农村公共危机提供必要的政策数据。在使用政策网络工具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践中, 应充分认识政策社群的主体地位, 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然后, 本文是把政策网络分析工具引入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一种尝试, 对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策网络进行了粗略描述, 要更进一步利用政策网络工具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 必要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政策网络相互间的关系。在现实的实践中, 采用主体博弈的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政策网络相互关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尝试。

摘要: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引入政策网络分析范式。简单描述了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策网络, 提出更深层次的探讨选择。

关键词:政策网络,公共危机治理,农村

参考文献

[1]孙柏瑛, 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5) :106-109.

[2]李玫, 西方政策网络研究的发展与变迁-从分类到政策仿真[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 (5) :58-67.

[3]周恩毅, 胡金荣.网络公民参与: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11) :100-103.

[4]王春福.政策网络与公共政策效力的实现机制[J].管理世界, 2006 (9) .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论文 篇8

关键词:公共危机;治理;非政府组织;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169—02

公共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它一般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1]。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因其权威性、资源的优越性以及自身的使命理所当然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主体。但是,日益复杂、影响日趋广泛和严重的

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使世界各国政府深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是“有限政府”理念的必然选择

1.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失灵”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2]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即“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理由。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所以说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干预的充分条件,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也未必能解决好,甚至会出现非法与低效。尤其是在一些突发状态下,危机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往往会加剧政府权力的“失灵”。

2.善治理念下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必然性。“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身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3]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利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整个社会是由诸多相互差别、各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组成的网络,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组成结构决定了整个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之下,单凭政府独自的力量已无法从容应对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实际上,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包揽一切社会事务,政府完全可以相信各社会子系统有能力组织起来,进而实现自我管理。特别是在公共危机治理领域,更是从现实的角度呼唤着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所谓非政府组织通常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志愿性的社会组织[4]。当前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的存在使得很多群体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本群体进行治理,这种自治活动大大减少了政府治理社会的沉重负担,特别是在公共危机治理中,非政府组织更表现出卓越的效能。

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1.组织优势明显运作更加灵活。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组织往往由于严格的层级体系或某些政治原因、价值因素使得它们反应缓慢或者根本不反应。而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治机制,它能通过自身组织结构的灵活多样和独立决策与行动能力,及时投入到危机应对中去。非政府组织不仅在第一时间可以积极投身危机救治,它们还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大大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实际上,每一次公共危机的成功应对都需要大量公共资源和志愿资源的调配与使用,充足的资源直接决定着危机回应效力。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通过它们卓有成效的努力能有效弥补公共危机处置的资源瓶颈。此外,非政府组织还能够作为国际社会各种力量救助支援的中介机构,寻求国际支持,募集国外援助,通过游说、呼吁、劝募等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应对危机。

2.目标明确专业优势明显。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多数非政府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吸纳具有相关经验的组织成员。非政府组织术业有专攻,使它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公共服务。相比之下,政府既要处理日常的公共事务,又要应对各种公共危机,这使其无法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而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恰好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具体来说,危机发生前,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各自不同的活动领域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同时,非政府组织可以运用自身技术优势监测、收集各种危机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和做出科学判断,据此向和公众提出预警。在危机发生时,非政府组织以高素质的专业资深人员为化解危机提供急需的专业性帮助,包括各种人道主义援助及心理疏导等相关工作,从而形成了在精神动员和战胜危机方面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危机发生后,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对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可能暴露的政府组织和官员中失职、渎职等行为失范应该发挥其监督功能。

3.贴近民众动员能力强。非政府组织贴近民众,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往往能先于政府发现危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公众的需求。非政府组织以其自身所具有的非营利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政府性,团结了许多具有公共意识和献身精神的公民成为其组织成员,为配合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危机情境下的信息不对称性,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对于恐慌心理以及恐慌行为,社会学常常用 “紧急规范”理论来分析。灾难事件发生以后,人群由于恐慌而出现了“无规范”现象,即恐慌行为导致原有的规范暂时失效。而阻止恐慌行为的关键,就是从失去规范到建立规范。研究证明,即使在混乱的“集合行为”中,也会有一种东西发挥作用,这就是“紧急规范”,即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形成紧急规范呢?最先的行动者的带头作用,往往形成了“紧急规范”[5]。

三、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实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共同治理公共危机

1.为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和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1998年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会团体的

会员人数、财产、发起人和负责人资格等方面作了比西方国家严苛得多的限制,该条例规定,社会团体的法定登记机关是民政系统,在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注册以前,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而只有党政机关和得到党政机关委托的单位才有资格担当社会团体的主管单位。这就造成了一个法律上的困境:要设立非政府组织必须首先找某个党政机关(或得到党政机关委托的单位)作为自己的主管单位。这样就从法律上把我国非政府组织“强行纳入”了既存的政府体系之中,使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法律的初始权利设定上就丧失了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独立性,使非政府组织成了政府部门的法律附属物。因此,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应有的功能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立法加强其法人治理,让非政府组织摆脱身上的行政色彩,变成单纯的法人,减少对行政机关的依赖,从以前的紧密联系转变为和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运作良好的非政府组织有助于提升基层民众的参与,增加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能力,有助于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才能表现出其应有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2.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管理。现在的非政府组织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治理模式发展为平民治理模式,不论从组织成立的发起还是从管理层的组成看,非政府组织一般没有像官僚制那样有严格的层级节制,扁平的组织形态形成了宽松的组织气氛和激励机制。但作为一个正式组织,非政府组织必须加强财务、人事、激励、项目承接、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升能力,才能取得与政府部门的话语权,也才能牢固树立社会公信力(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认同和信任程度)。毕竟社会公信力是非政府组织生存的土壤,只有拥有社会公信力,才能赢得更广泛的支持,才能获得开展包括危机应对在内的一系列工作所需要的资源,才能在与政府的对话中赢得主动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3.努力实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共同治理公共危机。政府部门握有最终合法的强制力使用权,而非政府组织是民间力量的代表,在权力链中处于劣势。要在“强者”和“弱者”之间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目前看来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法律规范两者的职能范围,明确说明两者的关系。实际上,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治组织,具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为能力,加上组织结构的灵活多样,在危机发生时往往能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主动协助政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快速有效地共同应对危机,弥补政府行为的不足。在有限政府理念下,面对日益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没有理由对在危机治理中日益发挥着卓越功效的非政府组织视而不见。相反,政府应以立法或政府授权的形式明确危机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权利范围与相应责任,使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非政府组织也应通过加强危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其危机治理能力和水平,争取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晓成.论公共危机全球化趋势[J].社会科学,2004,(6).

[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65.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

[4]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6.

[5]社会学角度看如何科学应对突发事件[J].北京科协,2003,(11).

上一篇:社区学习中国梦心得总结下一篇:大班语言听课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