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2024-06-02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篇1

篇一: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利用年底两个月的时间,组织机关领导干部参加公共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在线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对于公共突发事件以及如何应对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将自己的学习感想和体会表述如下:

我国正处在突发事件高发时期,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无以数计。从无情的暴风雪到5.12汶川大地震……国人的心还没有从冰冷中温暖过来,就又经历了大地无情的撕扯;当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流行,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应急预警和处理机制。突发事件有其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将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作为一名机关的领导干部,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应急管理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的工作责任体系,确保能有效预防、及时处理公共突发事件。

首先,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内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启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 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其次,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 制度。政府部门 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 ,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应急管理,落实好各自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

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 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危机管理 专题教育及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

第一,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 ,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如灾情演练,通过演练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民政干部减灾救灾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具有防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二、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现在的突发性危机多具有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还是应该多发挥地方或下面的作用。这是因为,分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 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如应对台风灾害,不仅仅是我们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财政、气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粮食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又应各负其责。

第三、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对社会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关和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应对突发事件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政府与公众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充分做好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平安幸福,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篇二: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危机是种普遍现象。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危机

危机的爆发大致分二类:一是事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爆发,可称为“积发”;二是不可预测的事物的突然袭击,可称作“突发”。危机发生之后必然会集结不同利益群体,表现为媒体追逐、舆论责声、情绪对抗、群体间搏奕谋利等等冲突。企业如何应对,进行危机管理?关键在于事前预防,检视潜在危险,研定防范措施;危机来临时,准确判断危机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风险,尽快结束危机,把负面效应减至最小或转化为企业有利因素甚至机遇。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统筹兼顾,谋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机意识至关重要。中学时读《扁鹊见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对扁鹊的提醒无动于衷,最后竟从“汤熨、针石之所及”的小毛病变成“在骨髓,无请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没有危机意识。比尔盖茨缔造出世界电子帝国,在于他有“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危机理念。必须让每位员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影响着公众对公司的印象。市场经济下正视危机,对企业成长是一种考验和砥砺。

二、正确处理危机

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二点: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质;二是主管单位和新闻媒体对事件的评论。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质并非不能改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在于如何与当事方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特别要化解媒体的过度报道和聚焦,尤其是网络媒体,要设法引导舆论、分散或转移媒体视线,迅速减轻危机的负面影响。平和心态、主动积极、低调处理、控制范围、好的定性,对危机管理最要紧;主要手段则是刚柔相济、整合资源、先急后缓、着眼稳定、内外有别、主动积极。

1、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对机制、健全危机预案,才能发现危机,临危不惧,快捷响应,正确处理。危机可分三级:一般紧急、重要紧急、特别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机状态,启动相应的处置方案,才能保证危机处理组织有力、人员到位、物资支援、信息通畅,工作有序高效。

2、构建和谐媒体关系

网络时代和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和谐的公司媒体关系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企业要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众多案例说明,好的媒体关系能为企业所用,对宣传企业形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体关系不仅不利于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甚至可以把企业导向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企业要重视与地方媒介和新闻单位的团结合作,与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关键时刻才能让它为我服务。

3、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和谐的政企关系也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掌握着行政资源,代表着公众利益和公平正义,政府对危机事件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事件的定性和公众舆论,因此企业要善谋政企关系,建立感情,在危机出现时加强联系和沟通,主动汇报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责任,又要利用和发挥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体,双赢思维是当前处理好政企关系的导则,往往事半功倍。

4、评估总结改进提高

评估总结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毕竟主要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范围。评估总结可以发现危机预警、危机处理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完善,进而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危机管理既要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尤其要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也要根据危机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创新。企业要明白:养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使企业免遭损失”而是“在危机中寻找发展机遇”。

篇三: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

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

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公共危机管理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篇2

公共危机是政治运行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因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导致的各种危机。我国的危机防御系统是SARS事件激活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缺陷。

1、民众危机意识薄弱

与美国人在面对“9.11”时的从容以及日本人的强烈危机意识和在危机中很强的自救能力相比, 我国民众的危机意识十分的缺乏。由于人们长时间的生活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 致使社会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加之国家忽视对民众的危机教育, 民众缺乏发现危机和防范危机的知识。

2、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

危机管理控制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 与国际社会相比, 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中心, 灾害发生后, 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 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

3、危机管理法律保障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危机管理措施得以迅速和有效实施的保障, 我国先后制定了一些处理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 如《防震减灾法》、《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缺乏政府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对各种危机事件的问题缺少事先详细的预警分析。

4、危机信息发布不通畅

当危机发生时, 及时、公开、透明公布危机信息, 可以安民心, 便于降低危机损失。目前我国的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 传递信息的层次多、渠道单一, 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 造成信息失真。

5、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政府的社会职能不断的弱化, 只有有效的组织社会力量, 调动社会各界民众参与救灾行为, 而不是被动的过分依赖政府, 才能更快更好的战胜危机。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 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 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一层的去组织和动员, 费时费力。

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如今, 应对社会公共危机的能力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比完西方发达国家危机应急机制,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危机意识

要做到“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需要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 做到警钟长鸣, 把危机意识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普及有关应对危机的知识;通过媒体, 宣传公共安全知识;开展应对各种危机的模拟演练, 让公民掌握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

2、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体系

要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 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以中央政府主导, 地方政府扶助的危机管理控制中心。目前, 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将危机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但这些工作只是部分经济发达的中大城市在做, 对于我国中央政府及广大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来说仍没有建立起常设性的、具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3、完善危机立法

目前, 我国在应对危机管理方面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不尽完善。应当尽快制订一套完备的配套法规, 使得危机管理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在危机发生时政府能够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

4、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信息渠道

在危机管理中, 坚持信息公开, 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明确信息管理机构中中央与地方信息公布内容的关系, 规定上报及公布时限, 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在信息公布中要发挥媒体的作用, 通过媒体来树立政府负责任的形象。

5、加强社会参与

动员全社会参与危机治理, 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的影响, 使公众了解真相, 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有效的组织社会力量, 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 而不是过分依赖政府, 才能更好的战胜危机。加强危机治理的社会参与需要政府积极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 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危机的治理结构。

6、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危机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心理承受力的考验, 首先, 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人文环境, 在危机来临时人们能互相关怀帮助。其次, 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 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危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和身体上的伤害, 更有心理的考验, 培养公民健康的心态, 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上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 对全球各国政府的应对能力提出了考验,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 面对各种危机, 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 并不断增强政府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政府政策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06年。

[2]房桂枝、董礼刚:《论政府公共危机》, 《理论学刊》, 2004年第7期。

美国的公共危机管理 篇3

在面对飓风、地震、森林大火等紧急事件时,美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如何运作?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又存在怎样的疏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美国公共管理学会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主席哈维·怀特 (Harvey L. White) 博士。

私有部门,边界如何确定?

怀特博士认为,美国有着丰富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但处理恐怖事件则经验不足,包括类似“9·11”之类的外部事件和校园枪杀案等内部问题。美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所以面对各类自然灾害,美国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一整套的预防、应对、救援和重建的措施,但在处理私有部门参与应急救援的问题上存在不足之处,怀特博士指出。

众所周知,美国的私有化程度很高。怀特博士说:“美国政府把一部分公共职能承包给了私人公司。比如,美国机场的安检工作是由私有公司负责具体实施的。近年来安检变得比较严格,因为‘9·11’使人们能够忍受比较严格的安检。”“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时,路易斯安那州就雇佣美国私人公司“凯尼恩国际急救服务”寻找灾民并清理尸体。

“但在危机面前,私有公司的职员通常不会冒生命危险去营救被困人员。‘卡特里娜’飓风来袭之前,政府需要撤离、疏散大批居民,但负责运输的是某家与政府签约的私人公司, 公司职员却因为害怕拒绝开车。而面对同样的情况,警察、消防员或军队肯定是全力以赴。在这方面,美国过度地私有化了。我们要分解,哪些应该由公有部门负责,哪些应该由私有部门负责,两者的边界在哪里?”

虽然在某些方面私有部门的参与可能提高了效率,但教育、医疗、基础设施都离不开公共管理,私有化并不适用所有的领域。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的边界问题,并不是应急管理中出现的特殊现象,而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边界表明了职责的分工,有分工就有合作。怀特博士说,“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并不是对立的,两者是一个合作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与私有的紧密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当然不仅仅是应急管理问题。”

防患于未然,个人的责任

怀特博士说,“有时,我们过多地讨论了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的责任。其实,个人也应该承担责任。”在突发事件面前,美国还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发挥作用:社区志愿救护队和个人的应急教育和事前防备。怀特博士认为,在对个人进行应急教育这方面,美国政府做得非常周到,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自1994 年起,联邦应急管理局就在全国积极推动社区应急救援队建设。目前,全美已有几百个社区建有社区应急救援队,成员主要来自各社区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接受过基础应急救援技能训练,参与本地区的应急救援活动。“在面临紧急事件时,社区的应急救援队就可以马上进行自救,并参与应急救援。”

“美国应急管理部门大部分的工作是事前的教育、预防,告诉居民平时应该储备什么,包括食物、水和应急能源,遇到紧急事件时怎么做。如果居民平时准备充足,他们可以自救,为政府救援赢得时间或使救援力量集中营救受伤人员。”

预防的前提是预测,“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明显的地区性,因为不同的地区出现不同的自然灾害,地震、飓风、暴风雪、洪水等等。在我的家乡阿拉巴马州莫比尔,6月至11月是飓风季节;美国中西部地区是龙卷风高发区域,2003年8月7日,龙卷风降临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郊,造成严重损失。在美国东北部,12月份至来年3月份暴风雪频发,居民必须储备可供几天使用的天然气、食品、罐装食品等,以防备电力和天然气供应中断;在加利福尼亚州,地震是最频发的自然灾害;在地势低洼的地区,为防备洪灾泛滥,居民甚至准备紧急用的小船以备逃生。”

教育不仅仅是提醒,美国的各个地方政府的消防局都为居民提供人工呼吸课程,并代表“美国心脏协会”颁发证书,许多家庭会派其成员参加。这些小措施在关键时刻会挽救很多人的性命。

分析灾难的美国科学家认为,个人也应对灾难承担责任。8月29 日“卡特里娜”登陆时,大部分市民依旧抱着侥幸心理躲在家中,是导致“卡特里娜”飓风人员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加州每年几乎都会发生火灾,那里的人为什么还不愿离开?风险评估的“邻避理论”给出了解释:如果威胁尚未在我们的周围发生,那么人类实际就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威胁的评估,甚至出现更糟的情况——对危险视而不见。

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怀特博士说,2002年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这是美国负责处理自然灾害以及紧急事件的核心机构。2003年3月,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 (FEMA) 作为直接向总统报告、专门负责重特大灾害应急的联邦政府机构,并入国土安全部。可以说,美国已基本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联邦、州、县、市、社区5个层次的管理与响应机构。

但面对“卡特里娜”飓风,为什么美国各界都批评布什政府反应迟钝?研究人士指出联邦政府顾此失彼,市政府协调不力。

新奥尔良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城市三面环水,市内低于海平面,其安全依赖环绕城市约560公里的防浪堤。2001年《美国科学》杂志和《休斯顿年鉴》都曾预言过新奥尔良将面临水灾。而且,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曾警告新奥尔良可能面临“灾难性的”飓风袭击,但布什政府却对这一警告置之不理,一心只顾加大反恐预算。

飓风发生时,由于新奥尔良及附近城市发展中缺乏必要的防灾意识,大规模的人口撤离计划执行不力,大部分市民依旧抱着侥幸心理躲在家中,很多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的居民被忽视,最终导致了“卡特里娜”飓风造成出乎预料的巨大损失。

怀特博士认为,国际化趋势将带来更多的对公共管理的需求。跨国公司实现了全球布局,通过网络全球各地的员工实行了即时的联络、合作。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也应该实现全球合作。因为高科技实现了全球商品的融通,也使疾病的传播变得更快,对抗癌症、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并不是某一个企业所能完成的,所以,公共部门应像跨国公司一样在全球范围内通力合作。

公共危机管理题库 篇4

1、“危机与机遇”是组织命运 “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这充分体现了危机的(D 双重效果性)特性。

2、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出,始于(B古巴导弹危机)。

3、危机管理的主导和核心角色是(A 政府组织)。

4、危机管理的最佳途径是优化(A 程序化决策),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

5、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对于媒体的态度,实质上是地方政府的一个(A 政策选

择)问题。

6、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首要环节和功能是(A 识别信息)。

7、危机疏缓的首要步骤是(C 危机确定与风险评估)。

8、危机风险评估中最为困难与复杂的环节是(B危机损害评估)

9、危机恢复的首要内容是(B损失评估)。

10、危机处置的成败取决于(C 危机决策)。

11、危机发生后的(D 72)小时是危机处置的关键期。

1、我国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A 省长、市长)

为管辖区域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

2、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划分的等级中,最严重的是(D Ⅰ级)。

3、我国将每年的(A 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4、我国最早建立也是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应急联动机制的是(D 南宁)。

1、对于全国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A政府主导途径)。

2、对于地区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B社会主导途径)。

3、对于现代组织而言,其危机信息来源和渠道除了传媒之外还有很多,包括外

界对组织所作的评估和(B组织的自我鉴定)等。

1、以下不属于损失评估基本类型的有(D人员评估)。

2、以下不属于绩效评估主体的是(D公众)。

3、以下哪种评估的目的在于对危机的伤亡人数、影响范围和应急需求有一个迅

速了解。(A 快速评估)

4、以下哪种评估在危机后数日或数周内由官方开展。(B 全面评估)

5、以下那种目的是测试在发生危机事件时人们的应急反应技能以及相关硬件条

件的承受能力。(A 危机演练)

6、以下那种权力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领导者的忠诚、敬仰和个人情愫的基础之

上的。(B参考权)

7、以德国黑森州政府为例,该州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却拥有2613个救火队、6000余辆消防车,优良的技术和装备使得应急队伍能够在报警之后的10分

钟内及时抵达现场,并实施有效处置。这体现了危机管理的(B 专业化)。

1、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

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B 信息加工子系统)。

2、在渐进决策模式的框架下,危机决策的导向为(B提高决策的满意度)。

3、在社会危机处理中起着终结性、决定性作用的是(D公众)。

4、在城市社会里,一件小事可能成为引发重大危机的导火索;一项轻微的政策

错误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一个微小的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一次简单的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演化放大为重大的社会危机这被称为(A 规模

风险)。

1、政府内部与危机处理有关的部门中最核心的是(A危机处理的中枢指挥系统)

2、政府危机应对中的(B 科学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发的灾

害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

1、美国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是(A 联邦危机管理局)。

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危机管理系统由五个组织层次构成,必要的时候分别启

动。这五个层次分别是:现场、地方政府、工作区、地区和州,各个层次有

自己的管理职能、管理范围、资源管理流程和行动计划。这体现了危机管理的(A 标准化)。

1、由原生危机间接引发的,往往是人为的、难以预测的、可以抗拒的公共危机

叫做(B 衍生危机)。

2、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对危机属于(B利益失衡型)的危机事件。

3、预警最早源于(C 军事)。

4、当需要大量志愿者去加固河堤防止决口时,可采取(A 广泛招募)。

5、创伤后的应激晤谈应在危机后的(A 3)天内进行。

6、长期重建的首要工作是(D 风险源控制)。

7、格外关注公众对危机反应的评估是(A行动评估)。

8、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

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B 6小时)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9、越南政府2001年制定的危机管理战略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这体现了危机

疏缓战略的(C 长远性)性质。

10、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评估是(C 行动评估)

11、信仰危机(邪教)和治安恶化(网络犯罪)属于(D文化体系)的危机。

12、进入21世纪,我们面对的危机事件发生得更为突发和紧急,在发展演化上 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社会波动增大对我们的(C 非程序化决策)能力要 求更高。

13、非营利组织在与政府进行项目合作时,共同决策和实施,双方在项目合作中

是一种平等参与的关系,这被称为(A平行合作)

14、“一件极简单的事,可能都需要复杂的论证,才能辨其真假”。这符合公共

危机信息管理中的(B 信息多渠道验证原则)。

15、某个组织(通常是政府)决定资源的分配和项目制定,而其他组织则不是运 行机制的主体。在运行机制中,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是围绕项目的某一专业方

面与政府进行合作,这被称为(B 田野合作)。

16、国际经验表明,要建立本部门的“记忆银行”,需要授权某位(C高层)官

员,由他忠实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并在事后及时总结,形成本次危机的 经验库。

17、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曾报道乌鲁木齐市出租车司机王伟因虚假病历

和法医错误鉴定被误判4年的案例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中的(B司法不当)

18、目前,由于国家的法律活动不当而导致发生的社会性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

几种情况:立法缺陷、(D违法行政)、司法不当、暴力抗法。

19、目前,我国很多危机决策人员素质较低,表现之一是这些决策者中的一部分 从未接受基本的危机技能培训,缺乏起码的危机决策知识;表现之二是在日

常的常规决策中,他们不能从危机事件中吸取教训,导致类似的危机事件重 复发生;表现之三是决策者(D 结构单

一、知识片面),缺乏综合型、复合 型、高技能的危机决策人才。1、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夺去了2.5万人的生命,50多万人无家可归,造

成的直接损失达85亿卢布。地震发生后,苏联对发生的灾害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诸于世,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以此次危机事件为契机,改

变了自己传统的封闭形象,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沟通和联系。这个案例体现

了危机管理中(D 政府形象)的重要性。2、1978年3月16日清晨,意大利发生了总理莫罗被4名“红色旅”成员绑架的骇人事件,之后,“红色旅”接二连三发出布告,提出诸种要求,但政府下

决心不同恐怖分子谈判,拒绝了这些要求,5月11日,莫罗被恐怖分子杀害,陈尸街头。这个案例中,政府违背了危机应对中的(D安全性)原则。4、2001年11月7日,从四川南部宜宾进入云南的咽喉要道宜宾南门大桥发生

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桥两端同时塌陷,2人死亡2人受伤。令人震惊的是

南门大桥修好10多年后,有关部门从未对大桥进行过检修,就在事故发生的四个月前,大桥已有裂缝,但当时有关部门却不检修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

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我国危机决策现状中存在(A危机决策意识不强)的问题 5、1979年9月7日,温州发生氯气中毒事件,当时温州没有专业中毒防治机构,没有专职医生,各医院都缺乏氯气中毒的抢救经验,这次事故共死亡59人。

这个案例说明了危机情境下缺少(C专家的紧急咨询)会带来严重的后果。6、1996年6月,湖南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陈伯顺因服用三株口服液致死的一审判决。“三株”不服,上诉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年3月,终审判

决“三株”胜诉。但短短两年内,这个号称全国最大的保健品企业已陷入全

面瘫痪。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中的(A 公共沟通)的重要作用。7、2008年年底,全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达到50%,预计到2050年将达

到(D 70%)。8、2002年4月豫东虞城县沙集乡发生了一起因“教育捐资款”引发的上访告状

事件。沙集乡政府规定:1999年和2000师范毕业生要交教师上岗费才

给安排工作,引发了学生家长联合起来上访告状。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

中的(B 违法行政)问题。

9、《戒严法》主要是针对诸如发生**、大规模的暴力冲突等某种较为严重的

紧急危机事态,如正常手段不能够维护宪法、法律和社会秩序时,国家采取(C军事)手段为主、正常宪法和法律手段为辅的方针和原则应对重大的 突发性危机事件。

9、南丹“7·17”特大透水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的某些官员和矿主串通一气,极力隐瞒事实真相。正是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调查事实真相,终于

打破坚冰,撕开帷幕,引起高层的重视,使事故的处理得以正常进行。这个

案例体现了危机中的(B媒体作用)。

10、“卡特里娜”飓风使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工业损失惨重,尽管俄勒冈州

与路易斯安那州相隔甚远,但在飓风过后俄勒冈州石油市场的价格却飞速上 涨。这说明(B 危机全球化与区域间联系日益密切)。

1、(B 2007年11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

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施行。

2、(C 恐怖主义)被称为“20世纪的政治瘟疫”。

二、多选题

1、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包括(A B C)。

A、造成经济损失

B、影响经济运行

C、影响经济发展

2、公共危机的社会影响包括(A B C D)。

A影响社会运行 B影响公众心理 C影响公众生活方式D影响社会价值观

3、公共危机的政治影响包括(A B C D)。

A、影响政府形象 B、影响政治稳定C、推动治道变革 D、影响国际关系

4、公共危机管理与企业危机管理主要的区别表现为(B C)。

B、主体不同

C、宗旨不同

5、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机遇包括(A B C D)。

A、人类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B、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C、危机管理本身的发展

D、全球与区域合作

6、公共危机处理的难点包括(A B C D)。

A、决策

B、人员配备

C、物资调配

D、协调沟通

7、公共危机决策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ABCD)。

A、应变能力

B、心理约束能力

C、决断能力

D、沟通能力

8、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ABC)。

A、信息公开的原则

B、信息多渠道验证原则

C、信息畅通原则

9、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包括(A B C D)。

A、建立公共危机信息报告制度

B、建立公共危机信息举报制度

C、建立公共危机信息分析制度

D、建立公共危机信息发布制度

1、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包括(A B C D E)。

A、政府组织

B、营利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社区组织 E、社会公众

2、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机制包括(A B C D)。

A、危机疏缓

B、危机准备

C、危机响应

D、危机恢复

3、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特征有(A B C D)。

A、反馈性

B、及时性

C、综合性

D、客观性

4、危机管理中的领导特质包括(AB)。

A、独立果断

B、富于创造力

5、危机管理中的领导艺术包括(ACD)。

A、坦诚相待

C、临危不惧

D、以身作则

6、危机恢复的主要资源包括(B C D)。

B 物质资源

C

人力资源

D

财政资源

7、危机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A B C D)。

A、预警系统本身的问题

B、对危机预警的激励不足

C、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D、危机评估的准确性不高

8、危机预警系统建立的原则包括(A B C D)。

A、合法性

B、可靠性

C、经济性

D、可操作性

9、危机预警系统应包括(A B C D)。

A、信息采集加工系统

B、预测系统

C、决策系统

D、警报系统

10、危机疏缓的特性包括(A B C D)。

A、前瞻性

B、宏观性

C、多样性

D、持续性

11、危机疏缓战略的主要任务有(B C D)。

B、明确危机疏缓战略方向

C、设计全面工作计划

D、整合总体资源

12、危机风险评估的类型可分为(B C D)。

B、紧急评估

C、标准化分析

D、高级分析

13、危机回应的基本原则包括(A B C D)。

A、实事求是

B、全面考量

C、积极回应

D、快速反应

14、危机回应过程中,民族问题也是危机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具体包括

(A B C D)。A、居住环境

B、自身行为

C、外在歧视

D、风俗习惯

15、危机决策与常规决策的不同体现在(A B C)。

A、内外环境不同

B、决策程序不同

C、约束条件不同

16、危机决策的约束条件包括(A B C D)。

A、时间紧迫

B、信息不对称

C、人力资源紧缺

D、技术支持稀缺

17、危机决策支持系统包括(A B C D)。

A、案例支持系统

B、预案支持系统 C、专家咨询系统 D、信息支持系统

18、危机沟通与一般沟通相比,具有的特殊性有(A B D)。

A、不稳定的信息环境 B第一时间反应至关重要

D必须首先建立信任关系

19、危机中媒体选择的原则为(A B C)。

A、确定需求原则

B、熟悉与信任原则

C、配合行动原则

20、危机处理重点信息披露准则包括(A B C)。

A、如实报道

B、要有人文关怀

C、有责任感

21、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需求包括(A B C)。

A、危机前的信息需求

B、危机中的信息需求

C、危机后的信息需求

1、世界各国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包括(A B C D)。

A、行政首脑担任最高领导

B、统一的协调咨询机构

C、分工合作的组织框架

D、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

2、世界上目前典型的危机疏缓战略实施途径有(A B C)。

A、政府主导途径

B、社会主导途径

C、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主导途径

1、以下属于信息采集途径的有(A B C D)。

A大众媒体与互联网B利害关系者的抱怨C组织内部人员看法 D专项调查

2、以下属于长期重建内容的有(A B C D)。

A、土地利用

B、工程建设

C、环境补救

D、灾难纪念

3、以下属于危机管理中领导权力的有(ABCD)。

A、参考权

B、专长权

C、合法权

D、强制权

4、以下属于危机管理中的国际组织的是(A B C D)。

A、联合国

B、环境保护组织

C、劳工组织

D、人权组织

5、以下属于危机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典范的是(A B C)。

A、环保优先

B、关注食品安全

C、保护自然资源

6、以下属于危机沟通基本原则的是(A B C D)。

A、倾听利害关系者的声音

B、裁剪信息

C、过程管理

D、言行一致

7、以下属于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责的是(B C D)。

B、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C、建立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体系

D、建立全国性的危机管理教育、训练系统

8、以下属于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作用的是(B C D)。

B、发现危机征兆

C、引导公众情绪

D、满足信息需求

9、以下属于全面的风险管理内容的是(B C D)。

B、社会风险

C、管制风险

D、服务风险

1、从危机恢复的内容和对象来看,危机恢复可以分为(A B C D)。

A、经济恢复

B、物质恢复

C、心理恢复

D、业务恢复

2、从危机恢复的过程来看,可分为(B C D)。

B、损失评估

C、短期恢复

D、长期重建

1、地方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包括(A B C D)。

A、行政首脑担任最高领导

B、直属行政首脑的决策协调机构

C、网格化的地方危机管理系统

D、一体化的应急指挥中枢

2、完善危机教育培训机制的做法有(A B C D)。

A、将危机管理纳入学校教育

B、加大社会宣传

C、开展模拟训练

D、设立“防灾日”活动。

3、预警信息发布时应遵循的规则有(A B C D)。

A、从高层人员到基层人员

B、从官员到专家

C、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

D、从政策层面到技术层面

4、避难的类型有(A B C D)。

A、紧急避难

B、临时避难

C、临时住所

D、永久住所

5、在创伤后应激晤谈中,心理治疗专家通常采取的最佳方式包括(B C)。

B、提问

C、评述

6、经济恢复的手段有(A C D)。

A、赔偿

C、补偿

D、救助

7、损失评估的方法有(A B C)。A、驱车评估

B、空中评估

C、现场评估

8、个人评估的作用包括(A B C D)。

A、获得职业发展机会 B、适当奖励薪酬 C、组织内部考评 D申请法律保护

9、绩效评估的主体包括(A B C D)。

A、上级领导

B、同事

C、下属

D、员工自身

10、根据危机管理行动的内容,可以将行动评估分为(A C D)。

A、危机演练

C、危机演习

D、应急实践

11、项目评估的特性包括(A B C D)。

A、过程性

B、临时性

C、针对性

D、结果导向性

12、决策的必备要素包括(A B C D)。

A、决策者

B、决策目标

C、环境变量

D、决策后果

13、合理的危机决策群体结构应具备的特点有(A B)。

A、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B、合理的能力结构

14、政府内部与危机处理有关的部门有(A B C)

A危机处理的中枢指挥系统

B危机处理的支援与保障系统

C危机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15、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比较优势有(A B C D)。

A、与当地社会联系紧密 B、弹性组织体制

C、公益与中立

D、专业优势

16、充分了解危机中的公众,可制定相关战略,具体包括(A B C D)

A、明确所有受危机影响的利害关系者 B、给予利害关系者一定的参与机会

和渠道

C、公平对待每一个团体

D、积极倾听

17、人口过度膨胀可能导致的问题有(A B C D)。

A、对食品、水源和能源的需求增加

B、政治稳定性

C、城市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脆弱

D、治安等社会问题频繁发生

18、信息畅通原则是指(C D)。

C、政府组织内部信息畅通

D、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畅通

19、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会带来以下后果(A B C D)。

A公民在健康、医疗上使用的不平等

B公民在教育上使用的不平等 C公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使用上的不平等 D公民在灾害和危机面前抵抗能力的不均衡。20、2009年7月13日、14日,有媒体报道了网上热传的河南开封杞县一辐照厂“钴60被传泄漏事件”,后经核实确认并没有发生泄漏,而仅是发生“卡源”故障,确认当地环境未发现辐射污染现象。但在当地,17日出现了大量群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的事件。开封警方宣布已经“抓获杞县钴60事件5名造谣者”,其中一名曾经转贴虚假消息的网友被拘留。这反应了信息管理的(B C D)特点。

B、及时性

C、准确性

D、重要性

三、判断题

1、危机必定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未必就会演变成危机。(√)

2、危机预警也是一种决策分析。(√)

3、危机管理的实质是非常态管理。(√)

4、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使社会生活达到高度和谐状态。(×)

5、危机管理开始逐步将重心转向非军事性的危机领域,其标志是美国联邦危机

管理局的成立。(√)

6、危机管理绩效评估应以任务和结果为导向。(√)

7、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估不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8、危机演练比危机演习包含的内容更广,要求更复杂。(×)

9、危机疏缓的高层次目标是在危机形成之前消除危机,低层次目标是在危机爆

发之前提高整个社会的抵抗能力。(√)

10、危机疏缓应从微观入手。(×)

11、危机疏缓是一种过程导向的管理行为。(×)

12、危机疏缓战略层次越低,具体的战略任务就越复杂。危机疏缓战略任务越详

细,疏缓过程就越顺利。(×)

13、危机恢复的目标和任务就是恢复到事前状态。(×)

14、危机重建的标准应高于危机前的水平。(√)

15、危机发生后,领导者亲临现场,这体现的是临危不惧的领导艺术。(×)

16、危机决策可以考虑适当的时候借助专家力量。(×)

17、危机决策中,决策权可适度集中,也可适度下移。(√)

18、危机决策群体成员的构成只需考虑能力、专业、年龄等问题。(×)

1、对于公民社会力量强大的国家来说,社会主导途径实行的可行性较大。(√)

2、对于社会而言,危机恢复更艰巨的是生理上的恢复。(×)

1、让公众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这是世界各国处理危机的一个共同点。(×)

2、让工作时间灵活和增加工作者的阅历是吸引志愿者的有效途径。(√)

1、在危机管理中,领导要缩小使用奖酬权。(×)

2、在发达国家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田野合作”较为普遍。(×)

1、营利组织本身不可能引发公共危机。(×)

2、营利组织往往作为灾害发生的现场第一目击者,必须首先承担起突发事件应

急管理的职责。(√)

1、公共危机管理普遍采取属地管理为主的模式。(√)

2、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实质是在公共危机的全流程中提供对管理有效的危机信

息。(√)

3、公共危机法律制度的核心精神是为了保证政府能够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

行使应急管理权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行使应急权力而给公民权利和宪法

秩序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和破坏。(√)

1、信息公开的宪法基础是信息自由权。(√)

2、信息搜集包括常态下的信息搜集和危机状态下的信息搜集。(√)

1、地震为原生灾害,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与海啸为衍生灾害,地震引起的社会

秩序混乱为次生灾害。(×)

2、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公民社会的精髓。(√)

3、我国各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直属行政首脑的决策协调机构,一般形式为突发

公共事件管理办公室。(×)

4、应急联动的核心作用是实现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跟踪和支持。(√)

5、定量预测主要依靠人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对事物未来

表现的性质进行推测和判断。(×)

6、短期预测是指2—5年的预测。(×)

7、多层次的危机预警着眼于预警范围,是横向性的;而全方位的危机预警则是

旨在打造纵横交错的预警体系。(×)

8、橙色预警信号表示12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9、很多情况下,就地避难是最为理想、最为安全的选择。(√)

10、不管搜救出的幸存者情况如何,都要直接送进医院予以治疗。(×)

11、为志愿者们设计工作时,只要注意工作满足组织的需要就可以了。(×)

12、损失评估的目的是为短期恢复提供依据,短期恢复的主要任务是为长期重建

做准备。(√)

13、恢复应在回应完全结束后才开始。(×)

14、物质恢复优先于经济和社会恢复。(√)

15、评估通常在目标任务完成后进行,对于周期特别长的危机管理工作,也可以

在工作中进行测评。(√)

16、绩效评估标准通常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环境的影响。(√)

17、领导者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组织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

18、相比较而言,奖酬权是赋予他人利益,而强制权是剥夺他人利益。(√)

19、“创造力是激烈竞争的新时期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关键的能力,也是区别一

流领导者和末流领导者的分水岭。”(√)20、传统特质理论从动态的视角研究领导者的素质特征,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造就的。(×)

21、建立案例支持系统时,案例库只要保持数量的充分和内容的多样就可以了。

(×)

22、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以“平行合作”居多。(×)

23、有效的危机管理中,大部分的沟通发生在危机之后。(×)

23、西方国家最早是从传教士开始从事某些预防应对灾难的教育和救助工作。(√)

25、沟通的外观是信息传递,沟通的实质是信息中所蕴含的事实、思想、知识、情感等。(√)

26、为有利于信息的相互交流,危机管理组织和人员必须首先在第一时间和公众

建立信任关系。(√)

27、与公众进行沟通,目的是要缓解公众的情绪,并为公众的行动提供指导。(√)

28、认可人们的价值观和感情关系到公共危机管理的合理性。(×)

29、根据流言传播法则,不管是多么重要的主题,只要暧昧度是0,流言就不会 产生;反之,不管是多么暧昧的信息,如果主题的重要度是0的话,同样也

不会生成流言。(√)30、习惯上,国家总是把危机信息管理系统首先用于满足政府危机管理部门的需

要。(√)

31、国际经验表明,提供给受害群体和媒体的信息,甚至专门为灾后捐助者提供的信息,在整合全社会力量进行抗灾救灾的过程中,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32、各国制定了大量的规定在危机状态时期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

及公民权利与公民权利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危机

状态法,是一个国家紧急状态时期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

33、对需要采取政府危机管理措施的紧急状态应当通过合法程序加以确认,并且

通过合法的程序予以宣布。(√)

34、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变迁,这种变迁蕴

藏着极大的社会风险。(√)

35、科技的迅速发展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

36、恐怖主义是一国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不断积累和世界范围的南北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两者交互作用而生成的恶果。(√)

37、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构建

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和采用各种危机管理技术,也就决定着该地区的危机管

理能力。(×)

38、风险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更高层次。风险管理是未来政府的必然选择。(√)

39、随着危机事件越来越频繁,性质越来越复杂,诱因越来越多元,危机管理已

经发展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公共工程,它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能

公共危机管理 作业1 篇5

1、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导致的危机属于()的危机事件。

A.自然灾难型

B.利益失衡型

C.权力异化型

D.意识冲突型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2、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出,始于(A.9.11事件

B.古巴导弹危机

C.巴以冲突

D.二战时期)。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3、由原生危机间接引发的,往往是人为的、难以预测的、可以抗拒的公共危机叫做()。

A.次生危机

B.衍生危机

C.间接危机

D.延续危机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4、“危机与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这充分体现了危机的()特性。

A.突发性 B.威胁性

C.不确定性

D.双重效果性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5、我国最早建立也是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应急联动机制的是(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宁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6、危机发生后的()小时是危机处置的关键期。

A.12 B.24

C.36

D.72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7、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划分的等级中,最严重的是(A.Ⅳ级

B.Ⅲ级

C.Ⅱ级

D.Ⅰ级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8、我国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为管辖区域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

A.省长、市长 B.县长

C.厅长

D.区长

参考答案:A 满分:2 得分:0

9、预警最早源于(A.政治

B.社会

C.军事)。D.企业

参考答案:C

满分:2 得分:0

10、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

A.信息收集子系统

B.信息加工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

D.警报子系统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11、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12、危机风险评估中最为困难与复杂的环节是(A.脆弱性评估

B.危机损害评估

C.危机确认评估

D.危机全面评估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13、危机疏缓的首要步骤是()。

A.危机疏缓计划

B.危机疏缓执行

C.危机确定与风险评估

D.危机预警

参考答案:C

满分:2 得分:0

14、对于全国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A.政府主导途径

B.社会主导途径

C.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主导途径)。D.非营利组织主导途径

参考答案:A

满分:2 得分:0

15、越南政府2001年制定的危机管理战略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这体现了危机疏缓战略的()性质。

A.全局性

B.决定性

C.长远性

D.整合性

参考答案:C

满分:2 得分:0

16、对于地区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A.政府主导途径

B.社会主导途径

C.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主导途径

D.非营利组织主导途径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17、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夺去了2.5万人的生命,50多万人无家可归,造成的直接损失达85亿卢布。地震发生后,苏联对发生的灾害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诸于世,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以此次危机事件为契机,苏联改变了自己传统的封闭形象,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沟通和联系。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

A.灾后重建

B.受灾人员的安排

C.主要人物介入

D.政府形象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18、1978年3月16日清晨,意大利发生了总理莫罗被4名“红色旅”成员绑架的骇人事件,之后,“红色旅”接二连三发出布告,提出诸种要求,但政府下决心不同恐怖分子谈判,拒绝了这些要求,5月11日,莫罗被恐怖分子杀害,陈尸街头。这个案例中,政府违背了危机应对中的()原则。

A.效率性

B.时间性

C.合法性

D.安全性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19、政府危机应对中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发的灾害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

A.效率性 B.科学性

C.适度性

D.安全性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20、创伤后的应激晤谈应在危机后的(A.3

B.5

C.7

D.2 参考答案:A 满分:2 得分:0)天内进行。多选题:(共10题 每题3分)

1、公共危机的社会影响包括()。

A.影响社会运行

B.影响公众心理

C.影响公众生活方式

D.影响社会价值观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2、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包括(A.造成经济损失

B.影响经济运行

C.影响经济发展

D.影响居民收入)。参考答案:A B C

满分:3 得分:0

3、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包括()。

A.政府组织

B.营利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社区组织

E.社会公众

参考答案:A B C D E

满分:3 得分:0

4、世界各国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包括()。

A.行政首脑担任最高领导 B.统一的协调咨询机构

C.分工合作的组织框架

D.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5、预警信息发布时应遵循的规则有()。

A.从高层人员到基层人员

B.从官员到专家

C.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

D.从政策层面到技术层面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6、以下属于信息采集途径的有()。

A.大众媒体与互联网

B.利害关系者的抱怨

C.组织内部人员看法

D.专项调查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7、危机疏缓战略的主要任务有()。

A.进行职务分工

B.明确危机疏缓战略方向

C.设计全面工作计划

D.整合总体资源

参考答案: B C D

满分:3 得分:0

8、危机疏缓的特性包括()。

A.前瞻性

B.宏观性

C.多样性

D.持续性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9、公共危机处理的难点包括(A.决策

B.人员配备

C.物资调配)。D.协调沟通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10、避难的类型有()。

A.紧急避难

B.临时避难

C.临时住所

D.永久住所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判断题:(共15题 每题2分)

1、地震为原生灾害,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与海啸为衍生灾害,地震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为次生灾害。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2、危机管理开始逐步将重心转向非军事性的危机领域,其标志是美国联邦危机管理局的成立。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3、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使社会生活达到高度和谐状态。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4、公共危机管理普遍采取属地管理为主的模式。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5、应急联动的核心作用是实现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跟踪和支持。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6、我国各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直属行政首脑的决策协调机构,一般形式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办公室。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7、危机预警也是一种决策分析。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8、多层次的危机预警着眼于预警范围,是横向性的;而全方位的危机预警则是旨在打造纵横交错的预警体系。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9、短期预测是指2—5年的预测。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10、危机疏缓应从微观入手。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11、危机疏缓是一种过程导向的管理行为。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12、对于公民社会力量强大的国家来说,社会主导途径实行的可行性较大。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13、很多情况下,就地避难是最为理想、最为安全的选择。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14、为志愿者们设计工作时,只要注意工作满足组织的需要就可以了。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15、让工作时间灵活和增加工作者的阅历是吸引志愿者的有效途径。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篇6

——5·2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

姓名:徐飞飞

学号:3120591023

班级:公共121

5•2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

——基于政府公信力的视角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时,其言行受到公众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力。它是公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政府公信力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处置得当,不但能缓解危机的负面影响,还能增强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水平。反之,则会进一步加速危机事态的严重性,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很大冲击,甚至政府可能由此失去民心。近年来,国内有关政府机关行政合法性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政府在处理此类事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政府公信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伤。因此,本文旨在从公共危机管理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思路出发,通过对具体的政府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分析,找出危机管理中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有利于减少该类危机事件的发生,更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水平和公信力水平。

首先,本文分别对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做了阐述,为事件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进行论述,分析出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对近期的5·2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政府机关行政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本文综合概念分析、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建设、提升政府危机管理公职人员的素质水平、提升公共危机的社会参与水平以及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建设等一些建议。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5·2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 政府机关行政合法性 公共危机 目录

1.引言...............................................................................................................................................4

1.1 研究背景............................................................................................................................4 1.2 现实意义............................................................................................................................4 2.5.2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5

2.1 事件概况...........................................................................................................................5 2.2 事件经过...........................................................................................................................5 2.3 5.2本案对政府公信力冲击的原因分析........................................................................6

2.3.1 事发后各主体第一时间行为...............................................................................6 2.3.2 公众舆论压力下的相关主体行为.......................................................................6 2.3.3 对公信力原因冲击的分析...................................................................................7 2.4事件结果及总结.................................................................................................................7 4.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措施.......................................................................................................9 4.1 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9 4.2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建设................................................................................9 4.3提升政府危机管理公职人员的素质水平........................................................................9 4.4提升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水平............................................................................9 4.5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建设..............................................................................10 5.总结............................................................................................................................................10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和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化,我国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各种社会矛盾及问题不断积聚,社会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我国持续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度频发期。从2008年以来,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前所未有,汶川特大地震百年一遇,重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甲型H1N1流感肆虐,到近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5.2庆安枪击事件”、“河北沧州重大枪击案”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越发频繁。

在现代社会中,处理危机事件,实行公共危机管理,是任何国家政府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但就公共危机本身而言,它的出现具有发现公共问题、推动公共问题进入政府的议程促使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来解决公共问题的作用。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成为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如果政府能够妥善的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提高危机发生前的预见能力,发生中的处置能力,发生后的恢复能力,不但能够保障经济继续稳步发展,社会安定有序,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综合力量之一,提升政府公信力水平一直是各国政府追寻的目标。政府公信力对应对危机事件中的非常规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二者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因此,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是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理性选择,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现实意义

近年来,有关质疑我国政府行政合法性事件时有发生。2015年,政府行政合法性问题依旧是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频发的质疑政府行政合法性的事件,导致了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心理,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5月份,由于5.2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舆论的不透明导致舆情恶化;6月份,由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的事故原因的预计分析颇具争议,使舆论进一步发酵;而这两天的河北沧州 枪击案件有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信任危机。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中之一,依法行政一方面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两一方面又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直接关乎社会的繁荣稳定。针对政府行政合法性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减少该类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增强政府整体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进而提升政府自身的权威和公信。

2.5.2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2.1 事件概况

2015年5月2日,黑龙江省庆安县一男子在该县火车站候车室内与庆安站派出所民警发生冲突后,该男子被民警开枪击倒身亡,引发民警用枪是否合理等争议。

5月21日,哈尔滨铁路运输检察院公布调查结果,民警李乐斌使用枪支依规合法。

2.2 事件经过

5月2日下午,黑龙江省庆安县一男子在该县火车站候车室内与庆安站派出所民警发生冲突后,该男子被民警开枪击倒身亡。哈尔滨铁路警方称,该男子不听劝阻抓住一名5岁儿童向执勤民警抛摔,抢走民警携带的警具并抢夺枪支。

2日19时许,记者在庆安站派出所内看到死者的母亲。据其介绍,当日下午自己和儿子及孙子孙女准备到庆安县火车站乘车,在候车室检票时,不知什么原因儿子和一名民警发生了冲突,随后民警掏出手枪并击中儿子。

哈尔滨市铁路局铁路公安处宣传处介绍,当日12时许,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庆安站候车室安检口处拦截旅客进站乘车时,一名中年男子不听劝阻并抓住一名5岁儿童向执勤民警抛摔,抢走民警携带的警具并抢夺枪支。随后该男子被民警开枪击倒在地,后经120急救人员确认,该男子失去生命体征。

[3] 事件发生后,公安部和铁路总公司责成铁路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铁路公安局迅速组成工作组赴庆安指导处置,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则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佩带使用枪支规范》成立了调查组,最终形成民警使用枪支依规合法的调查结论。5月21日,哈尔滨铁路运输检察院公布调查结果,民警李乐斌使用枪支依规合法。

徐纯合为何突然情绪失控,进站前发生了什么?他是不是上访者,村干部是否曾联合铁路警方截访?事后家属拿到的20万元救助款是怎么回事?

2.3 5.2本案对政府公信力冲击的原因分析

庆安事件后舆情一片哗然,绝大多数民众对官方给出的关于警察开枪的合法性、原因等持怀疑态度,加之网上传出的有关“枪杀访民”、“截访的消息、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公安局民警徐宁发布涉及庆安事件,而不久之后当地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徐宁由于精神偏执已停职很长时间,因此其言论不可信。因而大批民众要求追问徐纯合堵住门的原因,质疑警察不该把人打死,甚至怀疑视频是不是作假了。由此,对黑龙江庆安政府公信力产生了很严重的冲击。

2.3.1 事发后各主体第一时间行为

(1)开枪民警:由于在火车站,在多次口头警告无效且徐纯合的行为不断升级、最后演化为抢夺自己配枪的强狂下,考虑到旅客安全,最后选择开枪维护公众场合的安全与稳定。

(2)徐纯合家属:警方开枪行为过当,誓死捍卫自己儿子的权利,其母表示要当事民警为儿偿命。

(3)庆安政府:发布声明,警察执法合理,但并未给出进一步解释和表明现场情况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副县长在真相未明情况下慰问民警。

(4)公众舆论:普遍以事实对待上述网络所传说法,对当地政府事件处理情况持怀疑态度,有大量激进网民对当地政府恶言相向。

(5)媒体舆论:要求当地政府尽快公布现场直观证据,揭示事件的真实情况。

2.3.2 公众舆论压力下的相关主体行为

(1)开枪民警:依旧坚持自己合理执法,强调由于自己的合理执法而带来的网民的恶言相向对自己正常的家庭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徐纯合家属:经协商,徐纯合亲属接受当地政府给予的一系列生活补偿。其中包括生活补助20万人民币,将徐母送进养老院,将其两个孩子送进福利 院。

(3)庆安政府:给予徐纯合亲属一系列补助。然后由公安部和铁路总公司责成铁路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铁路公安局迅速组成工作组赴庆安指导处置此事件。

(4)公众舆论:对当地对事件的处置行为依旧持怀疑态度

(5)媒体舆论:通过舆论对当地政府进一步施压,迫使其尽快拿出直接表明事件真实性的证据。

2.3.3 对公信力原因冲击的分析

首先,值得我们每个人注意的就是公民个人素质的低下,缺乏对事件的独立思考、缺乏秩序感,容易被个人感情及网络舆论左右思考能力。在整个事件中,人们付出了太多的争论,倾注了太多的义愤,支付了太多的感情,但是恰恰忘记了,“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抛弃对道德大棒的依赖,抛开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进行专业性、技术性的事实还原。在公共讨论中,首先要弄清楚事实是什么,如果事实没有弄清,就已经有了倾向性的价值判断,那只能是一种偏执。从这个意义上,一个社会舆论成熟的标志,就是情绪越来越少,而关注事实越来越多。

如果当地政府在应对舆论时能够处理得当,也许就会避免公众对政府的怀疑的加深。诚然,调查的过程需要分析所有的视频资料,需要走访已经四散天涯的车站旅客,需要进行非常专业的司法判断,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不是一开始遮遮掩掩的借口,也无法解释副县长在真相未明情况下就慰问民警的行为。

而正是这一系列的失当行为导致了不明情况下的公共事件的恶化,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严重缺失。

2.4事件结果及总结

5月21日,哈尔滨铁路公安局调查组公布庆安枪案调查结果,调查认为,民警李乐斌开枪是正当履行职务行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及公安部相关规定。与此同时,现场视频也向全社会公开。至此,一场引发举国关注的舆论热潮终于尘埃落定。而调查结果公布后,舆论的“U”型反转,更耐人寻味。无论是从现场视频来看,还是从调查结果分析,事件的“复杂性”都非常突出。长期上访的问题,精神疾病的因素,警察持枪的边界,弱者权利的保护……种种 敏感因素相互叠加,再加上发生在现场的暴力袭击,都构成了事件的“复杂性”。遗憾的是,事实的错综复杂,恰好反衬出真相公布之前的一些认知和判断,是多么简单化,甚至情绪化。

当然,媒体和公众的积极呼吁,对于促进调查进展、推动视频公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正因为此,我们更应反思,如何让舆论更加成熟、健康,更好地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充满反讽的是,这本是一次正当履行职务行为,却演变成一波三折的舆论事件,如果当地政府在应对舆论时能够处理得当,或许就能避免无谓的“次生灾害”。这说明,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应该有新觉醒、新思路,做任何事都要在全网络的假想下来判断,用符合明规则的思维去思考,在第一时间及时公布权威信息。

3.此事件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启示

(1)首先,要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预防、预控机制,增强对公共危机的可预见性和处理相关事件的从容性。在这两年,我国的公共场合频繁发生类似公共危机事件的情况下,各级机构应该制定一整套合理的方案来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

(2)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危机发生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

(3)建立处置危机的权威机构和相关体制,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性。例如在本次事件中,倘若政府在事件早期就合理的对其进行处置,就不会衍生出后来那么多的负面影响。

(4)加强信息流通,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做好危机发生时的沟通,这是妥善处理危机的重要工作。而不是一味的处于危机的应对的环节之中。在本次事件中,若能够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最后就不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严重怀疑。

(5)第六,加强法制建设,使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本次事件中,应该对网上造谣、传谣的人予以法律上的惩罚。

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政府公信力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处置得当,不但能缓解危机的负面影响,还能增强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水平。反之,则会进一步加速危机事态的严重性,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很大冲击,甚至政府可能由此失去民心。因此,本文旨在从公共危机 管理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思路出发,通过对具体的政府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分析,找出危机管理中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有利于减少该类危机事件的发生,更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水平和公信力水平

4.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措施

4.1 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

公共危机管理离不开法制的保障。现代危机管理与传统的危机管理最大的区别就

在于传统的危机管理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而现代危机管理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就第三章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得知,法律法规作为一种运行规则,是公共危机管理中影响政府公信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4.2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建设

明确各部门及其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工作职责和作用是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

主要内容,也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危机管理的组织设计原则基本上可以做到在现有管理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较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沟通和综合协调作用。就组织机构层级分为四类,即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和专家组。本文认为,危机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和一般组织机构构建的原则相似,要注意直线关系和职能关系的协调,即条块相结合

4.3提升政府危机管理公职人员的素质水平

增强危机管理公职人员的身体素质

强化危机管理公职人员的思想素质 提升危机管理公职人员的专业素质

4.4提升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水平

提高公民的参与危机处理的意识。公民参与的组织化建设。4.5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建设

要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监管、沟通、问责、评估机制,增强对公共危机的可预见性、处理相关事件的从容性以及对此类事件的预防。

5.总结

公信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综合力量之一,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公信

力的评判标准之一,无论何时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好职责,做好危机应对和处理工作。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公共危机事件也频频出现,是否处置得当将关系到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赖和支持,以及关系到未来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将政府公信力置于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于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分析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增强公共危机管

理能力,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水平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政府解决现阶段公共危机事件,减少负面影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对理论研究并不深入,特别是分析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的合理性有待研究,这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视角。

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学习和探索,可以逐渐弥补个人知识的匮乏,进一步提升学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篇7

一、我国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 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从自然的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近几年, 我国频发自然灾害, 2008年1月中旬,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雨雪冰冻天气, 造成19个省 (区, 市) 上千万人受灾, 截止2月12日中国民政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千亿元人民币。目前, 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 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2008年5月12日, 我国四川发生8级的汶川大地震, 据国经办统计, 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13万多平方公里受灾, 69226人死亡, 17923人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其中四川损失最为严重占总损失的91.3%。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 一国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时期, 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进入这一时期的国家往往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出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失衡、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 所以是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和机构

目前, 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的基本模式是:主要专门针对特定需要而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 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 一旦危机发生, 只能被动应对, 容易造成组织工作上的混乱。这样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 不能把对危机的前期控制纳入政府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常态管理当中。另一方面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 影响公共危机管理效率。危机管理中各部门彼此独立, 事态控制方法单一, 部门之间协调动员机制不顺, 这使得我国政府长期条块分割, 效率低下的体制弊端在危机管理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 政府权力部门化, 部门权力利益化, 获利途径审批化, 审批方式复杂化。势必导致权责不明, 效率低下, 延误危机处理时机。

2.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不健全

我国的公共危机法制建设尚未健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公共危机法律尚未健全。二是现行公共危机法制执行不到位。从我国法律建设的实践看, 我国已制定了《国防法》、《戒严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相应出台,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法制化由此加快了立法步伐。但这些法律法规行业特点突出, 缺乏对公共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2005年, 我国已正式将《紧急状态法》列入立法规划, 这标志着我国危机法制建设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同时也应看到, 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 还存在着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纠, 难获救济等现象。如在非典危机爆发之初, 个别地区和医疗机构出现了隐瞒疫情现象, 没有及时的统计和公布相关数据。

3. 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

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 无论是危机的预防, 危机的回应, 还是危机过后的恢复和重建都必须有一整套完善和有效的危机治理机制为支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缺失或落实不到位都可能对危机管理的最终成效造成重大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非典之后, 我国各级政府在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但是在实际的危机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在各类机制的相互配合, 配套实施方面仍存在障碍, 导致部门之间不能做到权责清晰。

4. 缺乏资源支持

应对危机没有充足的物质支援是不可能的。我国目前的危机资源配置存在资源配置方式严重滞后和缺乏科学的资源管理机制的问题。例如在这次南方受灾过程中, 出现了煤炭供应不足, 粮食粮仓储备不足。

5. 缺乏危机意识

由于缺乏危机意识, 当危机来临时, 人们便毫无准备, 立即陷入恐慌之中, 最终导致以非理性情绪来对待社会危机, 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如2008年的这次四川汶川地震, 有相当一部分百姓由于缺乏应对的必要技能和素质, 惶恐逃生, 最后导致人员踩踏出现伤亡。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

1. 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 让公共危机管理部门有法可依, 又能防止它们懈怠不负责任。还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利用法治原则来解决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期所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

2. 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和公共危机应对技能

在现阶段, 民众普遍缺乏公共危机意识。因此, 需要重视基础预警机制建设工作以及民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加快公共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 为高水平的教学、持续不断的训练和技战术演习培养研究人员和教练员。对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和教育, 让他们了解灾难发生的科学过程, 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的能力。同时还应给公众进行紧急状态义务教育, 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危机事件中有依法配合政府部门行动的义务, 以提高公众的社会承受力。

3. 建立公共危机预警系统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但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还为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及时捕捉公共危机征兆, 尽早发现问题, 对于及时的规避、转移风险, 或者迅速采取措施, 使公共危机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地说, 危机预警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危机监测、危机预测和预报、危机预控三个方面。危机监测, 即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 搜集有关危机发生的信息, 及时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危机预测和预报也就是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 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应出危机的变化,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极其危害程度做好估计, 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 提醒政府提前采取预控措施。它是组织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 并为组织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作好保证。危机预控, 指组织对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因素, 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 全部或部分地清除危机诱因, 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4. 建立公共危机控制处理机制

第一, 要建立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一个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政府部门成功管理公共危机的关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第二, 要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 与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统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门资源, 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第三, 要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机制, 要求组织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即在一旦出现预料之外的某种紧急情况下, 为了不错失良机, 而打破常规, 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 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应急决策。

5. 建立公共危机善后处理机制

公共危机结束后, 政府要在公共危机处理方案和对策的指导下有序、有步骤地迅速、全面开展工作, 并尽最大努力做好善后处理和教育工作。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决策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公共危机救治;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评价机制。

6. 资金和物资的保障

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财政体制看, 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常规性防范要求看, 资金、物资保证尤显不足。解决资金物资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 提升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观念和能力, 扩大财政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投入。其次还应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多种国民安全保障险种, 引导公民进行长期自我保障投资。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 并应在相关重点行业和部门中建立起训练有素的志愿者队伍。物资储备关键是地方, 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储备标准进行存储。

参考文献

[1]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机制研究 篇8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应对机制 困境 信息沟通机制 预警机制

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是现代政府体现其执政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大表现,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危机治理之路,对于提升我国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和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面临的困境

(一)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公共危机事件演化的过程是危机信息传播与扩散的过程。对信息的知晓程度是政府能否有效应对危机的前提。在目前的信息传播机制中存在着三方利益群体:政府、民众、媒体。当公共危机发生时,三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往往使得公共危机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我们亟待去完善的一部分。

(二)公共危机预警体制建设落后

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缺少统一的公共危机综合治理部门对各个危机部门进行领导与整合;第二,各级地方政府缺乏操作演练,因此地方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验证;第三,我国公共危机预警体制缺乏合作交流。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公共危机是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各个国家都应该关注的事件。

(三)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公共危机是复杂的,当某种公共危机发生的同时,其有可能伴随着其他公共危机的发生,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有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因此,从整个法律体系的层面来看,我国公共危机法律体系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其次,在除了战争灾难以外,我国的宪法中并没有涉及公共危机部分,对公共危机责任界定和惩治规定也未曾涉及,公共危机的治理缺乏法律的直接保障。

(四)缺乏对公共危机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国民公共危机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相关的公共危机教育还刚刚起步,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的缺乏,公共危机教育甚至还是空白,公共危机教育并没有纳入到我国的日常教育之中,高校也并未设置相应的公共危机管理专业,国民公共危机意识较弱,缺乏识别公共危机和防范公共危机等基本技能。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一)建立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在危机发生之前,建立高效的公共危机监测分析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和采用专业设备对潜在的公共危机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估,对危机可能发生的时刻进行实时预测,以便提前实施有效的舆情引导策略。其次,当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应该在知晓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运用恰当的语言将信息公布出去,掌握危机传播的话语权,占据舆论的有利阵地,从而避免谣言的肆行,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去化解公共危机。最后,当存在不良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公共危机进行歪曲与虚假报道时,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对虚假信息进行纠正并附上相应的证据,并运用法律手段对虚假报道进行严厉惩治,从而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

(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任何的预警机制都是建立在对风险源的分析基础上的,对于任何区域,政府首先应该根据历史资料的现实情况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源建立风险档案。其次,许多公共危机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个过程,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公共危机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公众发布通知和警示。此外,在公共危机的预警体制建设过程中,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危机没有国界,公共危机的管理需要全球合作。因此,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通过交流探讨、案例分析、专家汇报等措施加强交流与合作。最后,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操作演练的方式对自己的应急预案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对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验证。

(三)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许多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方面都建立了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英国的《紧急状态权利法》与《紧急状态权利防御法》等。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级人力、物力以更好地应对公共危机。因此,我国首先应该建立起一部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紧急状态法》。其次,在我国目前的宪法中并没有与“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安全生产事故、卫生事件”等公共危机相关的措施条例,为了规范各级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的行为,我国应该将紧急状态下地方政府的权利写进宪法。这样一方面能够为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采取紧急措施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对政府在危机管理时的权责进行了规定,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树立全民公共危机意识

公共危机意识的树立,政府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其盲目追求政绩的理念,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时刻要保持对公共危机的警惕性,做到居安思危与未雨绸缪。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媒介加强对公共危机的宣传和教育,在经济贫困的偏远地区可以利用广播、收音机等传统媒介进行宣传,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手册、报纸等媒介对公共危机进行宣传,从而让民众对公共危机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最后,树立全民公共危机意识最重要的是将危机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之中,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教育体系。只有树立了全民公共危机意识,才能够在面对公共危机时真正地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上一篇:委托贷款担保合同书下一篇:酒店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