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签制度实施细则(共7篇)
联签制度实施细则 篇1
联签会审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民主理财,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根据市纪委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自2010元月起,在全镇相关单位实行联签会审制度。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成立联签会审小组
各核算单位要成立联签会审小组。联签会审小组应由分管财务或机关事务的领导、负责纪检监察、内审、财务人员以及村民代表组成,一般应有3—5人。支出经费较大,人员较多的单位,联签会审小组不得少于5人,其他单位也不的少于3人。
二,联签会审的程序
1、财务人员初核。凡报销的单据,由经办人员签字后交单位财政部门(或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根据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单据的规范性进行审核。
2、联签会审小组集体审核。联签会审小组全体成员集体审核由财务人员初核后提交的单据,逐一审核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3、实行联签会审小组质疑制度。联签会审小组成员对有关票据疑惑不清的,可以提出质疑,由财务人员或有关经办人员、批准人当面进行解释。
4,经审核的单据由联签会审小组全体成员逐人签字,未经签字的单据不得下账报销。财务账目实行集体联签会审后分别记账。
5、实行联签会审小组例会制度。联签会审小组每月召开1—2次会议进行集体审核,必要时也可以随时召集。
三、几点要求
1、联签会审小组成员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财经法规、规定审核把关,对所审核签字的票据要承担纪律和法律责任。
2、要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各单位财务收支情况每半年要公布一次,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3、严格财经纪律。要认真执行财经纪律,坚决依法依章办事。凡经检查或审计发现单位财务管理混乱,违规开支,挥霍浪费,账目不公开,群众意见大的单位,要追究单位财务人员、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
4、加强领导。各核算单位对实行财务支出联签会审制度要高度重视。各核算单位都要在2010年元月起将财务支出联签会审制度全面落实到位,并规范运行。否则,财政、财务、集中支付中心不予拨付任何支出预算。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支持联签会审小组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任何领导干部不得超越联签会审小组擅自决定财务支出入账,否则,将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法律责任。
联签制度实施细则 篇2
1 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的变化
1.1 完善和转变了会计的职能。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和决策分析等, 既包含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 也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 医院会计由单一的报账型转变为多元理财型, 实现医院科室核算与财务核算的统一, 为医院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2 统一不同经营形式的医院财务制度, 规范各医
院的财务活动, 以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医疗机构之间公平竞争。
1.3 明确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1 0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即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并明确了医院的会计要素, 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1.4 改革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的平衡关系。
确立了医院会计核算的新体系, 在资金管理上改变了过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用基金的划分并自求平衡的做法, 采用“大收大支”的概念, 将医、教、研进行合理分类处理, 将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统一管理, 形成资金的合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1.5 在资产核算方面, 将“现金”调整为“库存现金”、
“应收住院病人医药费”调整为“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对外投资”调整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这些调整反映了新形势下医院投资方式、扩张发展、对外投资等方面的变化;将“药品”并入“库存物资”科目核算, 将原药品按售价核算改为进价核算, 并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 弱化了“以药养医”;新的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 增设了“累计折旧”, 取消了修购基金, 折旧资产的范围不包括图书, 这一变化, 可以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为了准确反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新制度中加设了“累计摊销”科目, 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负债类科目中增设了“应缴款项”、“应交税费”等, 以更好地反映医疗机构的财务风险。
1.6 关于会计报表体系方面, 由原来的9套报表改为1 2套。
收入费用总表中增设了医疗结余, 并列入了“专项补助”和“科教项目收支”, 体现了医院自身的运营状况和国家对医院的投入情况;增设了“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附表, 将医疗成本按“性质”和“功能”分类, 一定程度上为单位的预算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基础;将“其他收支”单列为1张明细报表, 有利于更清晰地反映医院关于其他业务的状况;“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经营实体,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 需要对医院的现金流进行掌控, 所以新会计制度的报表体系中将此表涵盖进来了;“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也是新增报表, 更加具体体现了国家对医院的投入。总之, 新医院会计制度下, 报表体系更加完整, 与企业的会计报表极为相似, 解决了实际问题在制度中的充分体现。
2 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2.1 新制度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总账科目和“药
品收入”总账科目, 将原药品售价核算改为进价核算, 并新增了“药事服务费收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目前各级财政困难, 国家投资很难到位, “药事服务费”流于形式。
2.2 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突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院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 医院的固定资产也逐步加大, 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
2.2.1 账务管理混乱。
医院的固定资产存在价值高, 品种繁多, 功能不一, 分布广泛的特点。由于职工管理意识淡薄, 只重量数, 不考虑资产的使用状况, 势必造成部分固定资产的重置和闲置, 影响决策。
2.2.2 资产使用效率低。
通过2 0 1 2年的财产清查工作, 发现医院里存在着一些高值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极低, 相关部门对这部分资产疏于管理, 存在帐实不符。针对以上问题, 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 要归口分级管理, 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 盘活现有固定资产。
2.2.3 医院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
应在清查时, 按市场同类资产价格入账。
2.2.4 固定资产数额虚增。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 有的已不能继续使用, 但固定资产的报批过程繁琐, 需要很长时间, 相关管理人员未及时申报核销, 导致医院固定资产虚增, 无法在报表中正确反映资产价值的价值, 会计信息失真。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将资产相关管理人员对资产合理管理纳入考核, 克服因人为因素造成虚增固定资产。
2.3 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首先, 对于医院成本费用的分摊方法, 各个医院的做法不同。例如:水、电、物业费等, 有的医院按科室面积比例分摊, 有的医院按人员或其他比例分摊, 势必造成各个医院的成本差异较大。应该规定统一的分摊方法。其次, 成本核算对医疗的服务更偏重于财务成本费用的计算、归集, 而忽视了事先预测和决策。全成本核算应立足于对医院成本的全程控制, 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紧密结合, 形成周而复始的成本管理体系。事前控制即按医院工作目标对医院成本进行规划和预算, 合理预测各项成本支出;事中控制即按成本预算进行各项成本的开支, 严格按照预算支出, 如有紧急事件按照实际需求对成本预算进行调整;事后控制即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的预算、发生的各环节进行评估分析, 找出成本控制的弱项, 完善成本控制手段, 制定成本激励奖惩制度, 提高医院资金利用效率。我们现在的成本核算工作, 都只是局限在事后反映, 没有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作用。对于此问题, 首先应建立一套适合医院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包括医院经营能力指标、人力和物力资源指标、收益和发展能力指标等。它们主要反映了医院业务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成本和费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其次, 成本核算与服务质量管理相结合, 针对分析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调整核算方法, 成本控制不能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 应二者相结合,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降低服务成本[2]。
2.4 医院财务人员转型问题。
新制度的实施要求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当今医院相关财务人员, 仍习惯于旧会计制度的处理思维, 对新制度变化的内容不能全面释解, 甚至排斥。应在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 增加业务知识培训和理论学习, 使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人员控制、分析、决策职能[3]。
总之, 新制度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 但新的会计制度在实践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医院要生存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就要不断探索、改革, 从而使《医院会计制度》能够更好地为医院的发展壮大服务。
摘要:在新医改背景下, 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新制度的变化:新制度改变了会计的职能;统一了不同经营形式的财务制度;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原则;改革了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的平衡关系;核算更具体;报表体系更加完整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新制度的变化,弊端及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军.浅谈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完善[J].当代经济, 2011 (11) :156-157.
[2]吴建敏.新医院会计制度相关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7) :10.
联签制度实施细则 篇3
[关键词] 利益 观念 无政府状态 国际制度 自我实施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72-07
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为国家间缺乏一个共同的最高权威。尽管如此 ,在经验层面,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并不是无序的。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塑造了无政府状态 下的国际社会秩序呢?在新制度主义者看来,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秩序得益于自我实施 (self.enforcing)的国际制度。对此,有学者专门探讨了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机制。然而 , 现有关于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机理分析,主要还是停留在现实主义的利益、物质实力层面, 却忽视了观念在国际制度自我实施中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拟引入观念因素,尝试为无政府 状态下国家制度的自我实施机制构建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
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制度无所不在。制度是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人类明确表达偏好和欲 望,进行合作和竞争的约束规则。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正从人类社会生活研究的一 般背景中凸现出来,日渐成为洞悉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自立性视角 。
1.制度的分类
毋庸置疑,在新制度主义那里,制度是一个核心概念。从最一般意义上说,制度可以理解为 社会中个人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则。[1]关于制度的分类(或者说关于制度的界定视 角),诺 斯指出:“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的约束、禁忌、习惯和传统)和正式的法规(宪法、 法令、产权)组成的”。[2]而柯武刚和史漫飞的界说更为清晰,他们依据规则的 起源将 制度划分为内生性制度(又称内在制度)和外生性制度(又称外在制度或嵌入性制度)。
内生性制度(internal institutions)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它体现的是过去曾最有 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其例子既有习惯、伦理规范、良好礼貌和商业习俗,也有盎格鲁 .撒克逊社会中的自然法。违反内生性制度通常会受到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非正式惩罚,例 如,不讲礼貌的人发现自己不再受到邀请。但是,也有各种执行内生性制度的正式惩罚程序 。当规则逐渐产生并被整个共同体所了解时,规则就会自发地执行并被模仿,不能满足人类 欲望的安排将被抛弃和终止。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则多数是在社会中 通过一种渐进式反馈和调整的演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3]32.37与此相应,青木 昌彦将制度定义 为博弈规则、均衡,或者促成博弈均衡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4]由此可 看出,内 生性制度显然继承斯密的自动均衡思想,它大致等同于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因此,内生 性制度是一种自我维系的系统,其规则是由行为者的策略互动内生的,存在于行为者的意识 中,是自我实施的行为模式。
外生性制度(external institutions)是由统治共同体的政治权力机构自上而下地设计或推 行、强加于社会并付诸实施的。外生性制度被清晰地制订在法规和条例之中,并要由一个诸 如政府那样的、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机构来正式执行。这样的规则是由一批代理人设计或 推行并强加给社会的。这些代理人由一个政治过程选举出来,并高踞于社会之上。[3 ]36.37与此 相应,有学者将制度视为外生的,如诺斯主要从政治上决定的规则来界定经济制度,这些政 治性规则由政治体制自上而下施加于经济当事人。[5]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或 推行模式 ,体现的是一种功能主义的思想,蕴涵着很强的制度目的(或者说制度预期效果)。而为了 达到预期的目的,外生性制度往往需要附加第三方的实施机制,以促使行为者接纳它。这种 第三方实施机制通常是一些强制性手段和惩罚措施(如法律手段),并通过正式的组织加以 执行。
由上可看出,制度分为内生性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外生性制度(正式制度)。内生性制度 是自我实施的,不需要第三方的强制实施。而外生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是以国家或政府的 存在为前提的,因为没有国家或政府也就无所谓宪法、法律、政策等。换言之,实施机制是 保证制度尤其是外生性制度执行的措施,它包括实施的方式、实施中的奖惩机制等。而在一 国内部,国家或政府则能有效地提供这种实施机制,保证外生性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就此 意义而言,外生性制度是国家或政府(作为第三方实施机制)在场的制度,而内生性制度更 多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作为第三方实施机制)不在场的制度。
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正如新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肯尼斯•华尔兹指出,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重要 特征,国际社会如果有什么本质的经久不变的特征的话,那就是无政府状态。[6] 与国内社 会不同,国际社会由独立主权国家组成,在国家之上没有一个超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不存 在一个能够制约各国政府的世界政府。因而在世界政府出现之前,国际社会永远处于无政府 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7]
尽管在全球或国际范围内存在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但这些国际组织并非 各国家共同建立的政府,更没有类似各国家政府的特征或职能。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① 国际组织没有武力、暴力机构,更谈不上垄断暴力的合法使用。在任何民族国家,政府 是合法暴力的垄断者,其统治的基础就是这种垄断地位。在人们通过让渡部分权力形成国家 的同时,就赋予了国家的这种垄断地位。这使得任何国家的臣民都无法跟所在国家对抗。这 也成为国家实施或能够实施外生性制度的依据或根源。而任何的国际组织都没有暴力机构, 联合国的维和部队,也只不过是个别国家或地区出现冲突或纠纷时,其他国家临时组建的, 其建制、士兵、指挥官等都有严格的国籍性,都隶属于某个国家的政府。②国际组织没 有税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国际组织没有税收,主要依靠国家缴纳的会费,但这依靠各个国 家的自觉遵守和缴纳,而没有强制性,因为即使有国家不缴,这些国际组 织除了催缴或谴责之外毫无办法。这就使得国际组织不可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③不同 国际组织之间的地位平等,没有形成类似各国家政府内部的科层制。国际组织是通过国家之 间的谈判并签署一定的条约形成的,各国际组织之间可能形成的目标、职能都不完全一致, 但这些国际组织基本上是地位平等的。④不同国际组织的目标有时候相互冲突,至少不完全 一致。[8]
总之,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或签署协议、条约形成的国际组织,并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 政府,国际社会仍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很形象地 称之为“9.11困境”,即任何国家在受到侵犯时,没有可以向其求助的中央权威。[ 9]
3.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
秩序是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在新制度主义者看来,秩序是指一定时期内共同体内 部依据某种准则、规则和行为规范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共同体成员间相互关系状态及运 行机制。在主权国家共同体内部,由于有一个合法的、强有力的政府,没有人否认国内秩序 的存在(政府提供秩序)。尽管国际社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人们无法否定的一个事实 是,国际舞台上的行为者 都承认游戏规则,尊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调节机制,接受义务约束,遵守合作惯例,而且以 可以预见的方式行事。[10]由此可看出,国际社会是处于一种制度化的有序状态之 中,并非 处于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换言之,关于“无政府状态=无制度状态”的假定是错误的。
关于国际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关于国际制度的概念在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最 一般意义上说,国际制度就是存在于国际社会中约束行为者的“游戏规则”。它可以分为正 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国际制度由国家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规则,是为一定目的服务 的,能够监督行为体的行为并对其做出反应。非正式国际制度,尤其是国际惯例,是没有明 确的制度形式,但能够塑造行为体的预期,使行为体能够彼此理解,并自愿协调它们的行为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正如前文所述,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外生性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内生性制度),是就主权国家共同体内部而言的,而主权国家内部的制度分类和国际制度的 分类二者之间不能简单等同。具体而言,主权国家内部的正式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场的制度 ,其规约的是国家内部的成员,国家或政府是第三方实施机制。而正式国际制度虽然是由国 家设计的,但国家是国际社会共同体的成员(相当于国家内部的成员),而且不存在第三方 实施机制(即世界政府)。就此而言,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不管是正式国际制度还是非正 式国际制度,都是国家或政府(作为第三方实施机制)不在场的制度,因而国家制度的执行 依靠各个国家的自我实施。换言之,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制度是自我实施。
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现有机理分析
尽管国际社会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大多数的国际制度还是得到了有效实施。那么,国际制 度的自我实施依靠什么机制?对此,有学者坚持从现实主义者和自由制度主义者所秉承的理 性主义思想提出如下三种机制。[8]
1.国家间的长期重复博弈
国家的存在是长期的,尽管各国家的政府或统治者可能经常变换。在国家之间的一次博弈中 ,虽然采取不合作策略是最优的(即不合作的收益大于合作的收益),但在长期重复博弈中 却未必如此。如果在长期重复博弈中,合作的收益大于不合作的收益,国家就可能采取合作 策略。可以用“囚徒困境”,来说明这一点。表1给出了“囚徒困境”的一般表述。
其中,T代表对方合作(合作表示遵守国际制度,不合作表示不遵守国际制度)而己方不合 作时的收益,S代表对方不合作而己方合作时的收益,R代表双方合作时的收益,P代表双方 不合作时的收益。R,S,T,P存在如下关系:2R>T+S>2P,T>R>P>S。在这个一般化表 述中,纳什均衡的结果同样为双方都不合作,收益分别为P。
在一个多次重复博弈的“囚徒困境”中,博弈双方都会考虑未来见面(对合作的报答及对不 合作 的报复)的可能性。如果它们的战略都是投桃报李或以牙还牙,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将 每个国家的损益总值记为V,采取合作(不合作)战略记作C(D),永远合作(不合作)记作A LLC(ALLD),w为贴现率,即把未来的收益贴现为现值的比率,0 (1)当两个国家都采取合作态度时: V(ALLC)=R+wR+w2R+……+wnR=R(1+w+w2+……wn)=R/(1.w) (2)当两个国家都采取不合作态度时: V(ALLD)=T+wP+w2P+……WnP=T+wP(1+w+w2+……+wn)=T+wP/(1.w) (3)当两个国家都采取投桃报李、以牙还牙战略时: V(ALLD&C)=T+wS+w2T+w3S+……=(T+wS)(1+w2+w4+……)=(T+wS)/(1.w2) 在这三种情况下,要使第一种情况出现,即在无限多次博弈中突破“囚徒困境”,就需要使 V(ALLC)>V(ALLD),且V(ALLC)>V(ALLD&C),即 R/(1.w)>T+wP/(1.w2)且R/(1.w)>(T+wS)/(1.w2) 解这两个不等式,我们就可以得出:w>(T.R)/(T.P)且w>(T.R)/(R.S)。 当这两个条件满足时,两个国家就可以走出“囚徒困境”,达成合作。 这一分析表明,尽管一次违反国际制度的收益超过了遵守国际制度的收益,但如果国家之间 是长期重复博弈的,长期遵守国际制度的收益要大于不遵守国际制度。最终的结果就是各国 家都遵守国际制度。 2.国家相互依赖背景下的相互制衡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种相互依赖使得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不依赖其他国家的情况可以长期稳定发展,即便是世界上经济实力、军事 实力和政治势力最强大的美国,也对其他国家形成依赖。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不仅体现国 家之间的贸易、投资等迅速增长上,而且体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离不开与 其他国家的各种交往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交易与交流。国家相互依赖的程度越 深,对对方的依赖越大,国家之间的相互制衡就越大,也就越需要国际制度保证双方的交往 ,国际制度的遵守也才越有可能。一是国家之间的交往依赖于双方的 合作,依赖于对国际制度的遵守。没有共同遵守的规则或制度,也就无法进行交易,无法达 成合作。二是一个国家对国际制度的遵守是一种声誉机制。不同国家之间在交往时,要考虑 自己能否从中获得收益,而预期能够从中获得收益依赖于对方能否按照共同的规则行事,制 度就降低了国家之间交往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经常违反国际制度或违约的国家,可能没有 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与其交往,除非另一个国家比起更强大,也不按国际制度行事。 3.大国充当准第三方实施者 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虽然不存在世界政府,但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 存在重大差别,这就导致国家之间实力的不对称和大国与小国的差别以及国家之间相互依赖 的程度不同。由于小国对大国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大国对小国具有相对较强的控制力,此 时大国就可能充当国际制度的准第三方实施者,类似于一个国家内部的政府,而它们的这种 行为也具有自我实施的性质。一方面,它们充当准第三方实施者是自愿的,原因在于它们在 国际制度的实施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为此付出的成本,而一旦它们实施国际制度的收益小于不 实施,那么它们可能就会放弃实施。 上述关于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三种机理分析,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者和自由制度主义者的理性 主义思想。现实主义者和自由制度主义者把理性主义模式作为其出发点。它们都假定,关注 自身利益的行为体在其局限范围内将其功利(utility)最大化。在这一模式中,行为体的利 益偏好和因果信念是既定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行为体面临的制约条件变量上。换言之,利益 是天赋的,它们在逻辑上先于行为体所持的任何信念。[11]3.30因而这就很大程 度上导致了现 有关于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机理分析的局限。具体而言,现有机理分析只注重国际制度自我 实施的利益偏好动因,只注重成本.收益分析,而未探讨利益偏好是如何形成的,忽视了观 念在利益偏好形成中的作用,从而无法说明一种利益偏好如何从众多利益偏好中来,无法说 明如何克服集体行动问题。对此,可以具体来讨论现有的三种机制来予以说明:①国家 间的长期重复博弈。正如有学者指出,这种机制在概念模糊(如何界定背叛问题)和不完全 信息(如何获知谁背叛问题)的情况下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这种机制往往假定,给定的国家 间合作难题有着唯一的解——参与者所选择的解。然而,国际或国内政治中多数的合作可能 有多个解,这些解无法用帕累托的(效率)理论来区分。因此,这种旨在用效率(或利益) 来解释可以有多种合作途径情况的“囚徒困境”长期重复博弈机制在逻辑上必然是失败的。 [ 11]169.199②相互依赖机制。正如基欧汉等人指出,当交往产生需要有关各方付出代价 的相互影响 时(这些影响并不必然是相互对等的),相互依赖便出现了。如果交往并没有带来显著的需 要各方都付出代价的结果,则不过是相互联系而已。[12]因此,相互依赖并不局限 于互利,相互依赖也不必然带来合作。因此,相互依赖机制并不能充分说明国际制度的自我 实施。③大国充 当准第三方实施者。此机制将霸权力量作为解释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理由。但正如有学者指 出,把霸权力量作为解释战后自由主义多边出现的理由有其局限性。强制性的努力(如英国 的贷款)并不像通常想象的那样成功。此外还可以看到,尽管战后美国占据着霸权地位,但 是英美战后安排是由英国和美国共同塑造的,其方式是无法用简单的权力考虑来预测的,是 需要一套共同的政策观念(即凯恩斯的“新思维”)作为纽带的。[11]59.86又如 ,中国和南斯 拉夫这些不受苏联物质实力控制的国家之所以选择苏联模式,主要是由于受到了斯大林主义 观念的影响。总而言之,现有关于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机理分析主要侧重于物质因素(即利 益机制分析),忽视了观念等非物质因素的作用。因此,只有引入观念因素,才能更好地揭 示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机制。 观念的引入:综合性分析框架 在国际关系研究历程中,对观念因素的认识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早期理 想主义的观念至上论,到卡尔的观念与现状的折衷主义,早期的国际关系研究都十分注重观 念的作用。二战后,随着现实主义的逐步精确化和科学化,观念的作用几乎被完全忽视,观 念因素也逐步被排除到国际政治研究和关注的视野之外。冷战后,随着文化、认同、规范在 国际关系中的回归,观念因素得以复兴。由此可看出,由于其所处的历史与知识大背景,理 论有时可以忽略或贬低观念的作用,但是,在以人为中心的活生生的国际政治实践中,观念 的作用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鉴于此,在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进行 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基欧汉等人在《观念与外交政策》一书中专门从本体论的角度认识了 观念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个观念如何影响政策的分析框架。针对上述关于现有国际制度自 我实施机理分析的局限,就可以借鉴基欧汉等人的分析框架将观念引入到国际制度自我实施 的机理分析中来。 1.观念如何影响政策 正如韦伯所言:“并不是观念,而是物质的和概念上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然而常 常是由观念所形成的‘世界镜像’(world images)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受利益动力驱动的行 动运行的轨道。”[13]观念不仅能把行动只引导到某些特定的而不是其他一些轨道 上,而 且还模糊了行为者对其他那些轨道的视线。就此意义而言,观念能塑造政治结果,能够整治 世界。 既然观念作用那么重要,那观念是什么呢?对此,基欧汉等人将观念区分为三种信念:① 世界观。世界观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看法的不同和行为的不同。②原则化信念。它主要 指人们的价 值观,包括区分对与错、正义与非正义标准的规范性观念。原则化信念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比 世界观更加具体。如基督教世界观在过去容忍奴隶制长达两千年,而现在同样持基督教信仰 的人则认为奴隶制是错误的。在这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而世界观没有变化。人类的很多 行为都与其所信仰的价值信念有关。数百万人为了自己原则性的信念而死去;很多现在还活 着的人仍愿意这样去做。他们的行为是无法用物质利益来解释的。③因果信念。它指的 是人们对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看法。它是连接问题与行动的中间链条。因果信念的不同, 人们的行为也不同。比如当国际社会认识到温室效应会带来一系列灾害时,于是就有了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合作。[11]3.30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信念是相互交 织在一起的。 此外,基欧汉等人通过具体案例的考察求证了观念影响政策的三种途径:①作为路线图 的观念。在对自己的利益不明确时,观念起着路线图的作用。②作为焦点和黏合剂的观 念。当存在着多种选择或存在着多种观念的竞争时,占主流的观念能够起到聚焦或黏合剂的 作用,使持不同选择倾向的各方形成合作共识和联盟。③嵌入制度中的观念。观念可以 植根于制度当中,并形成长久性的影响。[11]3.30 2.利益、观念与国际制度 基欧汉等人在论述观念对政策的影响时,特别强调了他们使用方法的与众不同。他们采用了 实证方法,在每个案例的分析中始终使用了“零假设”的前提,即首先按照理性主义的前提 用物质因素变量来解释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政策变化,当物质因素无法做出解释时再引入 观念因素加以分析。同样,在试图将观念因素引入到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机理分析时,不仅 不排斥现有关于物质因素的分析,而且还要坚持物质因素第一。换言之,在此主要是在现有 关于国际制度自我实施机制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引入观念因素,试图构建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 。 将利益、观念和制度三者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就可以构建一个关于国际制度自我实施 机制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这种综合分析框架主要包括:①观念确定利益。在国际舞台上 ,各个国家在什么是各自的利益以及如何将其最大化问题上面对着持续不断的不确定性时, 观念的路线图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观念通过规定因果范式,或提供伦理道德上不得不信的 行为动机而起着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指导行为的作用。在观念路线图的作用下,各个国家的利 益明晰化,从而为它们之间的合作以及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②观念协调利益博弈的 多重均衡。在解释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问题上,国家间的长期重复博弈机制无法说明:在存 在博弈的多重均衡时为何博弈双方选择遵守此种制度,而不去遵守另一种也可带来同样收益 的制度。当然,如果只存在唯一均衡或者双方的实力或能力太过悬殊,可能就没有此问题。 但除这些情形之外,就不能仅仅通过对收益矩阵的检验来产生唯一的均衡。此时就需要观念 的协调作用。具体而言,博弈各方依据共同信念在一系列可行的均衡中做出抉择,从而使某 一国际制度实现自我实施。③观念聚焦预期。不完全契约是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现有机 理分析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不完全契约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游戏规则所要求的不能被唯 一地确定。这样,对于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机理分析必须解释各种国际制度是如何处理突发 情况,参与者为什么会默许这些制度所做出的决定,并把这些游戏规则应用于某些特定情况 。这就需要参与者能够就难题和其解决办法(如界定背叛和处理突发情况等)达成共识,形 成稳定的预期,然后再认定并惩罚背叛者。在任何一个步骤上的失败都会造成合作的破裂。 因此,观念可以聚焦预期,提供一种关于合作和背叛的共同信念体系,从而使国际制度实现 自我实施。④合作共处的观念被制度化。不可否认,世界的相互依赖和大国充当准第三 方实施者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促成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天下大同和合 作共处的世界理念也能够促成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在温特看来,无政府状态是一个空的容 器,没有内在的意义。使无政府状态产生意义的是居于其中的行为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 构。而共有观念是无政府状态中行为体之间关系的纽带。但是共有观念可以是冲突性质的霍 布斯文化,也可以是合作性质的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14]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盛 行基于 朋友角色的康德文化。它使行为体培育出朋友关系的身份和认同,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模式超 越了竞争与合作,不仅不以对方为敌,而且将对方的利益内化为共同体的利益,暴力让位于 合作、和平代替战争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这种合作共处的观念逐渐被塑造为各种自 我实施的国际制度。 余论 综上所述,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制度是自我实施的。而国家间的长期重复博弈、世界 的相互依赖和大国充当准第三方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三种基本机制 。因为它们都是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利益机制(物质因素),而利益是国际制度自 我实施的关键。但是,这三种利益机制并不足以说明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因为它们忽视了 观念机制在形成利益偏好和塑造制度方面的作用。因此,基于观念与利益基础之上的制度分 析,则可以较为充分地揭示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内在机理。 当然,基于利益与观念基础之上的国际制度自我实施机制的综合性分析,依然坚持“零假设 ”的前提。换言之,在利益机制足可实现国际制度的自我实施时,观念可能最多就起到确定 利益的作用。只有当利益机制无法促成国际制度自我实施的时候,观念机制的作用才突显出 来。由此可看出,观念机制不过是服务于国际制度成本.收益分析的工具而已,如降低交易 费用,克服“搭便车”问题。观念在整个国际制度自我实施机制的分析框架中处于一种从属 性、替补性地位。因此,本文旨在构建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以弥补现有分析框架的不足。 至于到底是利益机制还是观念机制,或者二者共同促使国际制度自我实施,需要进行具体的 案例分析。此外,一种观念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在众多观念中成为唯一发挥作用的观念,这 些问题都需要到具体的案例中去寻找答案,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9 [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联书店,1994:4 [3][德]柯武刚等.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 [4][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远东出版社,2001:11.22 [5][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1990:18 [6]赵长峰.试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秩序.高校社科信息,2004(4) [7]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美国研究,2001(2) [8]李增刚.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制度的自我实施机制.国际观察,2008(2) [9][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5 [10][瑞士]彼埃尔•德•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国际社会科 学杂志,1999(1) [11][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 [12][美]罗伯特•基欧汉等.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13]朱立群.观念转变、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国际政治研究,2007(1) [14]夏建平.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无政府状态”假设.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1 内部会计控制 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处理好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的经济责任和物质利益关系, 可以促使各部门及人员之间协调一致地完成各项工作, 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内部会计控制是管理当局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而制定的, 是政策、法律法规等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它规定了企业业务活动的具体处理方法、程序和措施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可以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岗位、人员及各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经纪律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 及时发现诸如贪污盗窃、浪费、乱挤乱摊成本和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使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 从而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学合理地组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确保其正常运转, 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2 施工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2.1 授权范围难把握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要有“度”的限制。只有对不同的控制环节给予不同权力授予, 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授权既是一种权利, 更是一种责任。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今天, 对权力授予的范围更要坚持“度”的原则。因为对授权的控制要做到恰到好处, 过与不及都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不利影响。 2.2 内部审计很薄弱 由于审计法律制度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机构设置作了强制性要求, 而对非国有企业则未作要求, 致使许多非国有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内审机构,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更无从谈起。 2.3 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 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就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下, 激励机制欠缺, 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不足, 造成了管理层整体素质偏低与懒惰的现象。 2.4 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当局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有的并未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些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还存有很多误解, 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严重的是有章不循、执法不严, 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只是将已建立的一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算完事, 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 遇到具体问题, 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 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有时甚至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择手段, 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或搞账外账, 隐匿或偷盗钱财物资。另外, 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的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导致其管理滞后, 加之改革中的探索尚有一定的过程, 使企业对某些新业务没有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暂时也存在无章可循的现象, 从而使内部会计控制也失去了健全性。 3 加强施工企业内控管理的措施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能够规范会计行为, 防止贪污和浪费, 减少和消除危害企业利益的不良因素。中小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 采取恰当的控制方式, 以达到控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如果由一个人担任, 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 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基于以下主观设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机会可能性很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也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牵制”, 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 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 并受其监督和制约。 3.2 授权批准控制 某项经济活动发生之前, 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 这种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授权批准管理的方法是, 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 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 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 授权通知书除授权者持有外, 还下达公司相关的部门, 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指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根据既定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标准, 在其权限范围之内对正常的经济行为进行授权。 3.3 会计系统控制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是所有者、经营者、政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和公众之间的一个契约结合体, 其中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评价与监督等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作为一个控制信息系统, 它在减少信息不对称, 以使所有者、债权人掌握更多信息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系统控制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 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3.4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讲, 预算控制也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规划的授权批准。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 明确预算项目, 建立预算标准, 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 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 采取改进措施, 确保预算的执行。为了确保预算控制执行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 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一般而言, 预算控制应抓好以下环节:预算体系的建立, 包括预算项目、标准和程序;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 3.5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 尤其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为此, 加强电算化的控制势在必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控制对电算系统构成及环境实施的控制, 常用的方法有:系统组织和管理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文件资料控制、系统设备、数据、程序、网络安全的控制。应用控制对电算化处理活动进行的控制, 常用的方法有: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 3.6 风险控制 一切违背管理原则的管理行为或不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或无效的控制制度就是风险存在的信号。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和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 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甚至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 风险处处存在并给组织目标的实现带来威胁。企业必须对其面临的各种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分清哪些风险是主要风险, 哪些是次要风险;分清哪些风险通过合理的行为是可以避免、分散的, 并据此确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国外企业一直比较重视风险分析与评估, 如有些企业利用“SWOT”等分析法, 通过分析和评价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外界的机会与威胁, 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与战略, 设置风险管理机制, 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风险评估一般须经过辨别、分析、管理、控制等过程。确定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是有效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管理当局必须重视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 开展风险管理,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一般而言, 风险会随着以下环境因素而产生或变化:经营环境变化、经营改制、改良或新的信息系统、新的员工、新的行业或产品开发等。 3.7 加强组织机构的控制 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一个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 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必须得到授权, 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间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 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 以保证被检查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4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 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既是企业改革的压力, 也是发展的动力。如何尽快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促进企业的协调发展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艳斌.浅谈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系统[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2010 (1) .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优势;问题 近年来,由于医院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呈现出多样化、医院核算日趋复杂化、医院管理要求日益精细化,原有的医院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2012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实施了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近两年来,新制度对医院的经济活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就新旧会计制度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新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势 1.计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制度。在原制度中,购买固定资产相应增加固定基金,且不计提累计折旧,这样虚增了资产及净资产。《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做了更好的规范,并且增加设立了“累计折旧”项目,每月固定资产计提累计折旧,通过计提折旧,全面落实资产使用的高效性。避免了完全避免了成本损耗未计入医院成本的严重缺陷,增强了资产使用的效能。 2.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在以往的预算编制中,随意性比较大,医院收支控制很少以年初预算为标准。预算与年终决算相分离。使预算达不到指导的效果。新制度中杜绝了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医院规范运营。明确了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方法、原则都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各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加强了对预算的监管。2013财政部决算报表中新增了预算数的填报。使预算与决算形成对比。促使医院充分认识预算的重要性。也使医院预算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 3.设立了待冲基金科目,在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把使用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购买或构建的固定资产与自有资金区分开来,一并计入固定基金。这样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上级财政部门不能很好的监管。设置待冲基金科目,当计提折旧、摊销或领用时再予以冲减,体现出了财政资金对医院固定资产的构建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并且实现了同时体现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 4.收入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领导比较重视收入而忽视成本的管理。旧的制度中没有把成本单独作为成本报表来体现,医院的成本核算也只是作为医院内部管理来执行。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单独设置了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这三张报表构成了成本报表体系。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对于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5.在旧制度中,药品收支与医疗收支分开核算。管理费用按两者的人员数量分摊,致使药品收支表中结余为正数,而医疗收支表中结余为负数。这是人们传统概念中医院“以药养医”的根本来源。在新制度中,取消了药品、医疗方面的收支核算。把药品收入并入医院收入中,并且费用的分摊采用分级分配。避免了费用分配中产生的不准确。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新医院会计制度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但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新制度的一些规定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一些冲突。新制度要求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但在2012年的财政决算报表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中,固定资产没有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上报的数据难免失真与医院真实情况不一致。 2.资产管理有待加强,医院的资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调动频繁。医院内的设备在各科室之间调配使用是很正常的,比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等。有可能会出现某几天这个科室使用这台设备、过几天调配到另外一个科室。对于设备的调配,各科室不能及时的上报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各科室“固定资产折旧”数额的准确性就无法保证。从而对科室成本核算造成影响。 3.成本报表中《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要求将管理费用、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采用一定的分摊标准逐级分摊到临床服务类科室成本中。在分摊过程中,各医院选用的分摊标准很难统一,分摊标准难以确定。有时选用的分摊标准不能准确反映出占用成本的真实情况。 4.近期内,药品零差价还无法全面实行,现在市级医院仍实行药品差价销售,新医院会计制度资产负债表中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在报表上无法直观的反映出来药品的进销差价。不利于掌握药品加成率。 5.虽然在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以前,全国各医院财会人员都进行了学习培训,但是对新会计制度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一时很难改变旧会计制度模式的影响,甚至排斥新制度的实施,比如有些医院的固定资产依然不计提折旧。使得新会计制度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与实施。 6.医院新会计制度中,因为牵涉到成本的分摊,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所以必须有会计信息化软件提供支撑,否则人工很难进行大量的数据运算。在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后,因会计报表与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进行会计软件模块的修订。新财务软件中相关的内部模块必须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链接,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衔接期,医院财会人员也需要一段时间去摸索和适应新的会计信息软件。 参考文献: 陈峥珍.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优势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代经济信息 作者简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建立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制度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通知”决定在全国统一实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的联网共享制度、统一发布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首批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内完成与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并上传招聘信息,涉及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50个重点地区。 国内首朵“金融云”诞生 由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联合打造的国内第一朵“金融云”于日前诞生。在“金融云”的催生下,台湾第一银行在祖国大陆的第一家分行——上海分行将正式开业。据悉,“金融云”打破了传统金融企业数据中心各自建设、各自运营的模式,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成本。 湖北武汉将成国内最大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 为解决我国光纤预制棒长期靠从国外进口的问题,我国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日前在武汉邮科院建成。据了解,从今年8月开始,该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光纤预制棒进入年产500万芯公里生产阶段,预计年底进入1000万芯公里生产阶段,从而实现自给自足。 2011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年会将召开 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动因 1. 服从政府会计改革大局的需要 十届人大通过《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要求, 基于财政预算管理目标改进和完善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基于政府财务管理目标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全面反映各级政府及其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运营业绩、现金流量、预算执行等情况, 满足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及相关方面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 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为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经济决策服务。2007年1月,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作为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服从政府会计改革的大局, 率先改革。 2. 实现政府预算会计目标的需要 预算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 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预算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 财务会计制度对经授权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 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 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而原有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 无法满足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需要。为实现政府预算会计目标, 需要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3. 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认, 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于1998年实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高校会计主体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只考虑满足国家的信息需要, 无法满足银行、捐赠人等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高校扩大基建规模、二级民办学院的举办、对科研等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等新事物的出现, 引起的会计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客观上要求高校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收入与支出没有体现配比性原则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 “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高校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事业性收支, 所以收付实现制实质上成为高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核算基础。其主要缺陷表现在: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 不能准确归集会计期间所属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例如:新学年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涉及两个学期, 收费当年确认的收入跨两个会计年度。每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为结余, 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余, 因为没有体现收入与支出的配比性原则, 从而影响高校成本核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应付账款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应付账款, 只有在实际支付时才反映为支出。相当大的部分的垫付款未核销数, 实际上已形成了事业支出, 却不能在支出科目列支, 虚增了高校可支配财务资金。又如:对于贷款新建的基建项目产生的利息, 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所形成的利息, 是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的时间作为记账依据, 往往当年应承担的支出, 却没有体现在当年支出中。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应付账款,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掩盖了高校潜在的财务危机, 有可能对学校的决策产生错误导向。 3. 固定资产核算缺陷造成资产不实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提减值准备, 在此种核算方式下, 用“固定资产”科目始终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 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信息严重失真, 同时, 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增长, 虚增的固定资产价值数额巨大。 此外, 基建工程项目竣工后不能及时结转为固定资产, 也造成固定资产不实。由于目前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工期较长, 再加上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 多数项目在实际已交付使用的情况下, 延迟多年才能办理工程移交固定资产手续。 4. 基建投资资金单独核算存在弊端 高校事业经费核算适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而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长期以来, 学校基建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之外。对于依靠学校贷款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来说, 贷款利息由学校事业经费偿还, 不在在建工程中反映, 这种会计核算上的特殊处理, 造成了在建工程期间基本建设项目成本费用归集不完整、事业经费中有关的费用列支无依据。 5. 年终事业结余信息反映不准确 由于项目实施中须履行政府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等, 使得资金下拨、使用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 特别是高校的修缮类或大型设备购置项目需要利用假期完成。对于预算已经安排, 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付所形成的年底结余, 实际上属于实施项目还需支出的资金, 在收付实现制下, 造成年底结余信息不准确, 容易误导报表使用者。 6. 财务报表反映不全面 高校的会计报表体系主要侧重反映预算收支结余情况, 从总体来说只是起了统计数据的作用, 高校的会计报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缺乏披露高校共有重大事项的报表或报告制度。对于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估情况、学生应交欠交学费情况、固定资产情况、举借债务的使用及还本付息情况、修购专项及211工程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效果、大额捐赠款使用情况缺乏相关的报表或单独信息披露。 (2) 高校基本建设投资资金单独编制报表存在缺陷。事业经费核算和高校基本建设投资采用两种会计制度分别核算, 任何一套核算体系都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经济活动情况, 根据核算结果所编制的两套会计报表都不能单独反映高校资产、负债及收支整体情况, 从而客观上导致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告对外披露。 三、对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的构想 2009年9月教育部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征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通知》 (财会便[2009]61号) , 并于2010年1月起在部分高校试行, 该文件提出了实行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理论上说, 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可以解决高校现行的收付实现制造成的三个主要问题, 即解决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等状况;解决事业经费账和基建账相互分离、不利于核算的问题;解决高校教育成本无法核算的难题。但是, 新旧高校会计制度有很多不同之处, 平稳实施存在一定困难。以下是关于做好新旧制度顺利衔接的几点构想。 1. 关于新旧会计核算衔接工作 如果2011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2010年第四季度是一个关键时期。首先在近一年的试点基础上, 开发高校会计核算软件的相关公司应针对不同会计科目的数据衔接问题, 调整好会计核算软件;其次, 财政部门应及早公布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新制度和新的会计软件对下属单位进行广泛的培训;最后, 对于各高等学校的会计人员来说, 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制度, 部署年底会计决算的前期工作, 为顺利实行新的会计制度做好准备。 2. 关于固定资产核算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 (下文简称《征求意见稿》) 指出, “固定资产是高等学校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价值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同时指出,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应当按照对应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以及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用途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为平稳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1) 迅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2010年底前, 应要求各高校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按新制度提出的类别或项目以及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用途对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 (2) 明确单位价值标准和不同类别资产的使用年限。对于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和折旧年限在征求意见稿中未明确, 如果无统一标准, 将来存在人为操纵成本可能, 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或各高校的会计信息无可比性。 (3) 完善采购标准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没有提出固定资产的采购标准要求,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 提倡各高校将有限的办学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避免互相攀比。 3. 关于基本建设投资资金统一核算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对基本建设投资纳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统一核算提供了政策依据。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本建设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征求意见稿》中核算科目新增了“基建拨款”、“在建工程”、“基建工程”, 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但是对于基建会计核算的科目设置过于简单, 不利于全面反映基建工程核算情况, 应关注并解决以下问题。 (1) “基建工程——待摊投资”在原来高校基建核算时采用了29个明细科目, 《征求意见稿》中只有工程管理费、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筹资费、合同公证费及工程监理费、其他7个明细科目。此分类太粗, 不利于明细核算, 例如招标费、如果是高校自筹基建工程资金产生的利息、按工程施工面积交纳的城市增容费等没有合适的科目可以归集。 (2) 《征求意见稿》中, 工程管理费仅指经批准单独设置基建项目管理机构的高等学校所发生的基本建设工作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等。一般在本校内新建的工程不会批准单独设置基建项目管理机构, 如果发生了考察建设单位的差旅费、工程晒图费等费用, 就没有合适的科目进行归集, 与工程有关的费用反而由事业经费列支是不合理的。 (3) 基建工程涉及的施工单位众多, 新制度中应明确要求按施工单位设立合同支付明细台账, 加强对工程款支付的监督管理。 (4) 原来的高校基建会计核算软件可以按不同的项目资金来源 (俗称“拼盘项目”) 进行核算, 新制度实施时也应考虑此方面的核算需求。 4. 关于重新构建高校财务报告体系 高校会计报表是一种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方式, 也是披露高校综合信息的一种途径。将原有高校会计报表更新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表、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表、基本数字表、教育成本报表、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修购专项及211工程等专项经费报表等, 教育主管部门应要求的高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重大事项的陈述性说明, 以充实财务报告的内容。 考虑按学年度 (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 来编制会计报表, 以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 为高校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可靠依据。建立财务报告公开披露和外部审计制度, 缩小与企业会计在报表内容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差异。 5. 关于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联签制度实施细则】推荐阅读: 制度实施机制10-11 会计主管制度实施细则06-20 实施回避制度07-18 资金监管实施制度09-21 服务实施规范制度10-11 公司厂务公开制度实施细则05-18 实施临床用血审核制度07-18 临床路径实施的制度08-15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办法10-13 小学制度实施方案11-09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实施 篇4
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利弊 篇5
我国实施招聘信息联网共享制度等 篇6
对实施新高校会计制度的思考 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