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建设一

2024-09-18

班级小组建设一(共8篇)

班级小组建设一 篇1

一年级班级文化与小组建设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这里,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而,精心打造班级文化,是薰陶学生,创造育人环境的重要举措。作为班主任,我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而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谈谈自己对于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一点体会。

一、布置优美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要布置优美的教室环境。我主要做的工作:

1、桌椅、学习用品摆放整齐。我们班的教室地板很光滑,课桌轻轻一推就会变乱,因此,每一节上课和下课的时候,我都要提醒孩子把桌椅和学习用品摆放好,有时候我还亲自替他们摆放,这样久了,孩子们看到老师的举动会更自觉地摆放好自己的东西。

2、办好展示墙和黑板报。展示栏和黑板报我是精心设计过的。根据这些6-7岁的孩子他们对于事物的感受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设计方面我主要以图为主,并且色彩鲜艳来刺激他们的神经系统,让他们有美的享受。例如,孩子们开始学拼音,那么在展示墙上我以拼音的声韵母为主题,展示了孩子们写的字母宝宝。当教 1 师节来临时,展示墙上展示出孩子们精心为老师设计的图画。再如黑板报设计,在国庆节专题中,我以小动物、花朵、汽球为装饰图设计版面,内容以歌颂祖国的诗歌、尊敬国旗、懂得小英雄故事为主,引导和教育他们要“我爱我国”。

二、制定明确的班规

班规也就是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文化的核心,是班级建设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没有约定他们是不听的,所以要制定班规,为了适应他们的理解能力,班规的制定不能太模糊,一定要细致明确。

我设立班规主要从学习、纪律、卫生、安全、环保等方面着手,在语言上也做到儿童化,如:“我爱学习”“我能守纪律”“ 我爱小花小草”等,贴近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同时,在每一个大点上我都详细地分小点,如“我能守纪律”这一个大问题,我就把它细分为三小点:

1、课前趴下不说话,安静等待老师来。

2、课堂上,专心听,小小手,不玩耍。

3、有问题,小手举,老师问,大声答。

这三点的内容都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且我把每一点编成了一句顺口溜,让孩子们容易记忆。

另外,为了加大孩子遵守班规的自觉性,我设计了一个星级评价表在课室里,以加星星加苹果的形式表扬自觉遵守班规的孩子,让孩子们有成就感,那样,他们会更自己地遵守纪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班队活动

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不仅能活跃班级气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能让孩子们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活动。好的班队会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心。因此我利用班队会开展了“我是写字小能手”“我为老师画幅画”等活动,并利用菜园里一课,让孩子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名字写在纸上,介绍给大家,并把全班的水果作为奖品奖励给大家,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认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四、小组建设

在小组建设中,我将我们班学生分为9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建自己积极向上、富有个性的组名,每组有正副两个小组长,每个组长负责两个同学。每节课都会从课堂纪律、回答问题、补充、评价等方面打分,每周一评,评出最佳小组,小组的所以成员都会得到一张小奖状,每个得到奖状的小组都开心极了。也激励着其他小组在下周继续努力。

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 3 声”,它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性情,温暖学生的心灵。我还要不断地体会理解班级文化的内涵,针对本班情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的事情抓起,创造适合本班的文化建设,让班级焕发新的健康的精神面貌。

一年级班级文化与小组建设

中国小屯教育集团铁西路小学

朱爱玲

班级小组建设一 篇2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层组织, 班级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 班级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进行正确的决策[1] 。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 是对传统班级管理体制的改革。班级教育小组以班主任为组长, 由教学教师、生活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共同管理班级事务, 实行班级教育、教学管理责任连带, 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承担教育、教学的职责。班级教育小组的建立, 不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 而且加强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在班级教育小组体制下, 班主任成为班级的管理核心,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除了协同合作关系, 还有行政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教育小组内, 学科教师的职责是一岗两职:一是教学;二是班级教育管理。教学教师不但承担学科教学责任, 而且与教育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承担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班风班貌建设职责, 承担学生教育、管理、评价的相应责任。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教师不仅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 而且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管理课堂秩序 (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 。

班级教育小组的建设, 是发挥教育小组内所有教师的群体效应,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 对教育的相关因素 (如教育环境、身心健康、学生个性特点、教师个性特点、教学方式等) 进行合理搭配, 开创“班级教育齐抓共管, 学科教学各有侧重”的管理新思路, 以减少各教育因素之间的内耗, 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

教育小组之“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整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育人管理的积极性, 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第二是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发挥教师在学科间的整体协调性, 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其获得优先发展, 提高教育效益, 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三是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争取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在这种班级管理新体制下的教师, 必须改变传统学科本位的思想, 与教育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合作, 达到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各学科教学相互促进, 生活和学习相得益彰, 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之目的。

二、班级教育小组建设的理念与要求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 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按照班级教育管理的目标, 对班级教育教学进行系统运作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过程, 也是确立教育管理指导思想、形成正确教育管理观念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班级教育管理科学理论, 领会教育管理科学体系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端正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全面育人观

改革班级管理体制, 建设班级教育小组, 要求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等活动中,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班级教育的全面质量。概而言之, 在班级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 要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全面育人,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好基础。

2.教书育人观

根据教师法规定, 每位教师都有帮助教育在校的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落实班级教育小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要求学科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 树立大教育观, 确立全员育德的理念, 明确每一个教师的育德责任。改变“课内教书, 课外育人”、“任课教师管教书, 班主任管育人”等人为地割裂教书与育人关系的做法, 摒弃教育与教学分离、为教学而教学的错误观, 使教学活动成为育人活动的有机部分, 把课内课外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把任课教师组织起来, 发挥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加强沟通联系, 共同探讨育人问题, 共同实施育人活动, 共同完成育人任务[2]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3.组合质变理论

根据组合质变理论, 任何事物组合的形式不同, 其“质”也不同, 科学的、协调的组合将使事物产生“质”的飞跃[3] 。班级教育小组建设中的组合质变在于形成合力。班级教育小组体制下的班级合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教育小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使班内外、校内外教育影响形成班级教育合力, 即形成集体, 形成教育者主体;二是在班级教育小组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协调者, 班主任要发挥班级教育小组的核心力量, 把本班的任课教师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教育集体, 使其目标一致地共同教育影响学生。教育小组以特殊的凝聚力, 把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作用于学生, 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4] 。

4.整体优化策略

整体优化策略, 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教育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应该从整体效果出发, 实现综合控制, 使它们尽可能合理地结合, 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经济, 在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包括认知活动和德、智、体发展) 等方面, 取得可能得到的优良教育, 即提高教育效益。

5.系统整合观

进行班级教育小组管理体制改革, 就是要改变班级教育管理者在班级工作中“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 要摒弃传统的学生观, 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重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条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被动接受管理, 向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转化,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促进个性和潜质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 加强互相的沟通和协调, 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系统, 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和影响班级的学生, 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 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促使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有序运行。

三、班级教育小组建设的机制与途径

班级教育小组管理, 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举措来进行的;学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是在动态的教育管理运作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没有具体的教育管理制度, 班级教育小组建设只是纸上谈兵, 根本无法开展。班级教育小组的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行班级教育小组坐班制

班级教育小组的管理体制, 也是一种团队管理。在以班级教育小组为团队的管理过程中, 打破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之间无形的隔阂, 促进相互之间融洽、协作的工作氛围, 是提高工作效益的良方。对一个班级管理团队而言, 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快乐、进步的环境。让班级教育小组坐班, 容易营造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氛围, 可以公开、自由自在、诚实地沟通, 交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问题, 随时随地对班级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动态反馈。

2.定期诊断分析学情

班级教育管理过程是对班级进行系统分析、科学决策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 其功能的实现既受到班级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和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又受到班级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进行班级教育管理, 必须对班级进行系统的分析, 分析班级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分析要素组合的方式和状态及其结构的最佳模式;分析班级功能实现的现状及取得育人最佳效能的条件等, 力求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落实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

学情分析, 是指定期召开同一班级的教育小组会议, 一般每月一次, 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学生发展情况进行研讨, 使教师相互沟通、了解学生, 有利于全面认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通过分析班级内部、外部的因素, 把握每个学生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为学生个别教育方案的设计提供现实的依据。

首先, 对班级内部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就学生而言, 要分析学生的个体精神面貌, 包括班级学生各层次人数的比例、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学生的心理倾向;分析学生学业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爱好特长, 在班级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以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也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拓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提供依据。

就班级集体而言, 要分析班级集体在学生心理上、行为上的影响力、凝聚力, 分析集体舆论、规范对个体的调节作用, 班级人际关系及相应的心理气氛等状况, 了解学生个体的行为倾向特点及其趋同的心理倾向和愿望。

就班级教育小组而言, 要分析班级教育小组集体的构成、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并根据教育小组成员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包给不同的教师, 由教师每人负责若干学生的个别教育。同时还要分析班级教育小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分析他们之间互相适应、互相配合、共同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以便于扬长避短, 实现整体优化。

其次, 对影响班级外部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影响班级教育管理的外部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学校环境是影响班级的最直接因素, 要分析学校环境对班级的影响作用, 利用学校环境的积极因素, 促进班级的发展;家庭环境对班级教育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 家长的素质及其对班级工作支持的程度, 对班级的教育管理活动的效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环境, 尤其是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 对学校、班级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班级教育小组成员要善于从分析中发现有利因素, 控制和克服不利因素,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确定个别发展方案

学生发展方案的确立, 是在对学生逐个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在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为每个学生确立的阶段性发展方向。学生教育方案的确立既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 也要考虑班级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首先,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可测性的原则来制订学生的发展目标。

整体性原则——要求把整体目标与部分目标, 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与个体目标协调成整合一致的目标体系。

针对性原则——要求确立目标要抓住学生的关键问题, 在具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分阶段设置目标, 使目标具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

可测性原则——要求确立的目标不但可行, 而且是可以测量的。只有这样, 目标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 逐步实现。

其次, 落实目标达成方案。学生教育发展目标达成方案, 是班级教育小组与班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凭借性因素。目标达成方案的落实是班级教育小组管理的实质性内容, 是将学生发展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 保证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和对学生教育教学协调效能的实现。

学生发展目标达成方案的确定, 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 使学生教育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这是教育小组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采取什么方案来促使学生获得发展, 必须考虑进行针对性举措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同时, 要考虑所采用的形式对教育管理过程其他因素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 来确定合适的方案。例如对一位多门学科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学业帮扶, 必须分析其最近的发展区在哪个学科, 然后对他这一学科学习进行重点补习, 其他学科暂先让路;待这位学生在此学科上取得一定进步后, 对他取得的成绩报以赞赏并鼓励其巩固成绩, 再选择另一发展区进行补习。而不是各科补习同时进行, 一哄而上抢时间, 搞得学生筋疲力尽, 越学越差直至厌学, 最后进入恶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整合协调教育教学

在班级教育小组内对各科教学实行整合协调, 能使班级管理更趋科学化。在教育小组建设中, 由班主任牵头负责, 分层落实, 各负其责, 分工合作, 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具体举措如:

(1) 各科在教学中牵涉相关学科知识时, 给予必要的讲解, 实现学科间的渗透。

(2) 各科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完成, 尽量少布置课外作业, 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 给学生尽可能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 各科教师都把“教书育人”落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方法指导的观念, 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法指导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4) 实行“分层教学”, 由教师共同为其导航, 目标一致,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要求教师以“服务者”和“指导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

(5) 客观评价学生, 使学生获得最优发展。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个性意识的倾向性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 有的学生体育棒, 有的学生善管理等, 但同时, 这些学生其他方面可能相对薄弱。班级教育小组合作管理, 能使教师较全面了解学生, 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5.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全员管理、全员育人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调动教育的整体力量, 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如在学科教学中改变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 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局面;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走上前台, 学生干部实行轮换制、竞选制,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各项活动学生参与策划, 教师做好导演角色,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由学生组织、主持并实施……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的权利, 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 从而提高教育效益。

……

综上所述, 以教育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 班主任的职责不是淡化, 而是得到了加强。在班级教育小组建设中, 班主任是教育小组的核心, 只有调动教育小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才能做到班级管理最优化。建立班级教育小组, 改革班级管理体制, 其目的是把全校教师团结起来, 形成一个关爱、帮助、指导学生的强大合力, 从而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发现每个学生的潜力,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5] 。

参考文献

[1]何汉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2006 (7) :58-59.

[2]林冬桂.论班级教育管理的科学运作过程[J].教育导刊, 1997 (4) :28-31.

[3]杨洪林.班级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研究[EB/OL].成都市树人学校网.

[4]李述智, 李明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低年级班级学习范式的探索研究[R].2006-05, 潍坊市寒亭区“十五”课题报告选摘之十.

班级管理之小组建设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84-01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注重小组建设。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要从多方面着手,在全面发展中注重个性差异,关注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小组建设至关重要。

一、合理优化小组

班级中小组成员综合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小组评比。因此我会对全班进行综合考评,建立起每位学生的小档案,摸清他们的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根据他们的特长、爱好、兴趣,建立学习小组。我把学生分成8人一小组,设置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音乐组长、体育组长、美术组长、科学组长、清洁组长,合理优化各个小组。使得每个小组在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都能相对均衡。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不固定的职位——大组长。大组长不仅要合理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为小组里的每个学生设定一个科学的、可能实现的目标。一旦目标设定,大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进取的动力,从而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小组中团结协作以好带差,在不知不觉中,将后进生和优生捆绑在一起同进退。诱发了他们学由可学向愿学、乐学转化;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班集体团结一致,不仅实现了班级奋斗目标,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严格评价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成立完小组后,我及时召开班会,建立评价标准,变固定评价为发展评价。评价小组不单只看小组的个人,还要比小组综合成绩。让孩子们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学会合作,学会用自己的努力去收获快乐。

在会上,我会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不仅讨论制定班规,还讨论怎样进行各小组评比竞赛细则,经过综合考虑,制定符合本班情况的评比细则。由于这些评比细则都是学生自己制定的,所以实施的力度大、效果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就用这些班规和评比细则量化管理各个小组了,同时也放权给每位大组长和小组长,实施能者上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切身体会管理者的辛苦,以便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学习。

三、科学实施激励

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的有目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又能反过来作用于行为的动机。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尝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学生竖起大拇指,进行赏识教育,帮助學生尝试成功,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情绪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如果一个良好的行为长期得不到积极的强化,动机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因此我将班级工作细化,班中的事由大组长全权负责,监督组员每一天学习、生活上的情况,让学生们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意识,对各个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实行奖励,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改正缺点迅速的同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孝敬长辈、积极做好人好事的同学等,对这些同学实施“你真棒”奖励贴鼓励,如:学生积极答问一次奖励一个奖励贴、考试成绩进步奖励一个奖励贴、考试90分以上奖励3个奖励贴、听写百分奖励一个奖励贴、音体美活动表现好奖励一个奖励贴、好人好事奖励一个奖励贴,主题班会、口语交际、班级辩论、手抄报评比等各项活动分设一等奖3个奖励贴,二等奖2个奖励贴,三等奖1个奖励贴。到月末统计奖励贴,对个人、小组进行评比,对优胜的小组、优秀个人进行奖励,对优胜个人颁发“表扬信”和奖品,奖励优胜小组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和陪伴下,就近郊游或者野炊。在郊游中带领同学们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了解故乡的历史、发展变迁和一些典故,在野炊中培养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并将优胜个人、优胜小组上墙公示表扬,将他们的名字、照片贴上荣誉墙,让他们作为班级的榜样,让他们有意识的带动其他同学积极上进,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很多同学都乐此不彼,积极性空前高涨,不知不觉中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培养,同时也调动了一批原来在学习上比较落后、生活中比较懒散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风、班貌出现了。

四、奖罚分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错在人生中难以避免。况且我们面对的都是身心尚处迅速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小孩子。他们在小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除了教育引导以外,同时也会扣除奖励贴,如:打架扣除奖励贴3个,骂人扣除奖励贴2个,未完成作业扣除1个奖励贴等,月末评比时落后的小组为班级劳动服务一周,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必须为自己不好的行为负责任。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因此学生容易形成以奖励贴来评价自我、评价小组的观念,在实行扣除奖励贴之后,会有一种自责、奋进的心理,以此警醒自己改正错误,积极进取。所以,班级班风越来越好,学习效果呈上升趋势,为人处世也呈现出喜人的局面。

如何搞好班级小组建设 篇4

小组建设搞得好,课堂就会既轻松,效率也高。那么,如何搞好小组建设呢?

一、优化组合,构建团队

然后让学生商量自己小组的组名及口号,要求组名要有内涵,口号要有特色。这是小组内的第一次合作,通过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商议,有了自己独特的组名及富有鼓动性的口号。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参与的热情。

二、选举组长,竞聘上岗

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一个好的组长就能带出一个好的小组,组长必须有能力、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让学生自己报名参加竞聘,先演讲谈设想,然后全体同学投票确定人选,教师适时提出相应的意见。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和两名副组长,同时还设有科课代表。组长管学习,副组长分别管纪律和卫生,课代表负责组织该科目的活动。组长们各负其责,将当天的小组情况登记在小组自评本上。然后总结,评选出当天的优秀组员,需要改进的组员,并对组内当日工作进行反思。组长既能挑起重担,有一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又能清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

三、培训提高

培训小组长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明确自己的职责;二是组织协调能力;三是管理能力;四是自制能力。

四、及时总结,不断反思

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道:“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卢梭从哲学角度,深刻地强调了人做为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会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每周利用班会课,总结上周和前段时间各小组的表现情况。每周的优秀小组上台介绍经验,后进小组则上台进行反思。这样,优秀小组的组员更加团结,学习兴趣更高。后进小组不断反思,寻找办法,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班上形成了你追我赶,争优创先的竞争氛围。

五、习惯培养

六、小组激励

班级小组建设之我见 篇5

在这一年多以来我班响应学校的政策,结合我班的实际,实施了班级自主管理和小组建设。就此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认为小组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自我管理能动性,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位学生都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使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参与课堂的机会,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成功体验。但是,做到这一切就必须要班主任、代课老师和自主管理委员会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为了能够在以后做得更好,就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想与各位同仁商榷一下,以便批评指证,能够有效的指导我班的小组建设。

一、教师必须要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密切关注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吸收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学校相适应的教学观,知识观和评价观,新形势下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将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合作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还给”指的是: 第一,“把时间还给孩子”,第二,“把健康还给孩子”,第三,“把能力还给孩子”。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理念做进一步的思考,对班级管理做新的探索;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自我管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努力打造育才高效课堂模式,倡导小组学习,以形式促实施,以实施促转变,以转变促发展,以发展创辉煌。

二、积极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管理机制。

1.积极构建符合班级实际的学习小组

通过考察,结合班级实际,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格方面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强弱,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思想素养、成绩、行为习惯优秀的同学、中等同学与处于低层次的同学科学合理调配在一起,根据强弱程度每六人分成一组,将班级分成九个学习小组。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具体职责与作用。

2..认真选拔培养小组长

首先,让各个小组通过小组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来选举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要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三,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3.结合本组实际,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本小组管理细则,统一归纳,形成班级管理小组的体系。

每个成员自觉遵守本组所制定的组训组规。为促进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管理积极性,以量化方式制定详细的学习小组管理办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把学习成绩,作业情况、平时测试和检查、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各种竞赛成绩等、仪容仪表、日常行为表现、早操、宿舍管理和考勤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评分细则作为班级对小组和小组成员的考核。采用加分扣分等方法:选出优胜组员或进行小组进行表彰奖励,每位获奖组员或小组必须发表获奖感言并通过自己的获奖感言既起到感召作用,又增强了自我约束力。例如:周之星,月之星-----月月星光之星光大道,优秀学习小组和课堂表现优秀小组(期中,期末各一次)

4..必须有配套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潜能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它是增强班级凝聚力,推动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的重要手段。在实行小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和课堂建设中来,必须建立配套的竞争机制,在全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人人都树一个竞争对手,组组都有一个追击目标,让他们之间比学习、比思想、比纪律、比课堂表现等,可以进行周评、月评,评出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进行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时,还可以让其在班级中做经验交流,再把一些好的方法和方式推广到全班,以此做到全面进步。小组内还可以实行互帮制度和“中心说”,让小组内更多的学生在竞争中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5建立.客观公正评价体系,享受学习成果。

开展整体评价,个体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建设。评价要准确,要注意全员性,并且要有时效性和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评价,无疑是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应注意,评价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把握,实事求是,不能只为了激励和鼓励学生,就只说“好”“很好”“真棒”,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没有思维的导向,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还不是真理解、真明白。小组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让全员参与评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

三、班主任在小组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小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的过程。班主任在小组的运行中,要多观察,多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成为小组建设过程中的实施者、监督者。

1、小组磨合期的调配作用。小组在刚开始运行时,由于成员间的性格差异,会产生很多的矛盾,这些矛盾很多都是行政组长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出面调和,多做正面的思想引导,如果实在不行,还得及时调换小组。

2、班主任要及时激起学生的热情。班主任要经常关注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多在班上了解每个小组的表现,及时有效的表扬和批评,班主任的重视可以强化小组得分在每个学生心中的印象,如果学生觉得班主任不重视,他参与小组活动的热情就会慢慢熄灭。

3、班主任是小组长的依靠。小组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元素,小组长就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因此,小组长就是主要的班委干部,班主任应给他们足够的信心去开展工作。

四、实施班级小组管理以来取得的成就。

1.学生的进取心有了很大的提高

培养他们要为小组争光;努力超越自己、提高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尤其是原 来成绩差,对学习、对自己已失去了信心的学生,这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他们可以比卫生、学习、纪律、东西的摆放、仪容仪表、课堂得分、文明礼貌等。这种竞争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

2.加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级体的凝聚力

要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和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组内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全组关心。组内结对子成立了互助组,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局面。同时,小组建设还培养了组兴我兴、组荣我荣,那种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学习、积极表现、好好工作、团结友爱的氛围使每个学生不断进步,整体进步有目共睹,增强了个人的品德修养。

3.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同学的自信心,同质的竞赛、动态的管理、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励。这就让学生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将是受益无穷、功德无量的事。这应该是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

4.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5.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级小组管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就是阶段性的小组会议模式——小组大讨论,在此项活动中,各个小组进行一节课的大讨论,具体讨论小组最近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以后努力的方向,必须要形成会议记录或要点,下一节会在小组内随意抽人进行及时反馈,以便自主管理委员会和班主任监督。

五、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应对策略

1.每次评比时,我们总会发现有的小组特别优秀,而有的小组却相对落后,这时候就会出现小组情绪低落,丧失自信心。

应对策略:班主任及时召开小组会议,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找出其闪光点,鼓励他们查漏补缺,培养自信心。

2.有了小组竞争,往往会发生一些孩子们之间经常的相互攻击或褒扬自己、贬低其他小组的行为和现象。

应对策略:要适当地批评教育。这一步学生的行为往往是由骄傲自满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上不仅要鼓励,还要有适当的批评,让其感觉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多开展自我批评教育活动。

3.小组回答问题存在还是优秀的学生回答。

应对策略:鼓励学习优秀的同学把自己会的问题,在进行小组讨论或活动的 时候,传授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让其都能够听懂,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机会,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也许,还有一部分同学知道问题的答案,由于害羞或缺乏自信,不敢回答问题,这是我们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表现的舞台,鼓励他们上台表演。

4.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纪律较难控制。学生往往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大声喧哗,有的学生趁机随意离开座位,与其它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还有的学生交流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

应对策略:班级和小组要有相应的班级小组课堂管理制度来约束某些同学,同时,课堂上教师要操控好自己的课堂,参与到课堂中,管好小组纪律和班级纪律。

班级小组建设一 篇6

文/舒利平

学习小组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以熔铸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核心,培养和激励学习小组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比如发挥学习小组长的作用,建立组牌或(组徽)选定学习小组格言,制定学习小组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学习小组口号,建立墙面学习小组文化环境、组歌等。

一、取个性组名

我班11个学习小组,组名全部是借用每个组中的一个成员的名字,是由我帮忙挑选的。如李宇皓所在组就以李宇皓的姓名命名组名为“宇皓组”、文杰所在组就以其姓名命名组名为“文杰组”、陈旭文所在组就取名为“旭文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发现这个组名不够响亮,不足以代表自己组,同学们可以自己取组名,可用自己的姓名,也可用一个自己知道的好词语,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帮忙取组名。当然组名的换取要经过我的同意。

二、组牌彰显特色

要求各学习小组自主设计一个具有本学习小组特色的标志牌,内容应包括组号、学习小组成员、学习小组口号等,以此作为创建“特色学习小组”的方式之一。学生对此大都兴趣浓厚,组牌设计各具特色。(班主任论文)如俊希组组牌设计为一只立体的手掌,五个手指分别贴有五个学习小组成员的大头贴,掌心部分,大大的组号“5”的周围环绕着他们的学习小组口号“手拉手,心贴心,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七组的组牌则设计为一枚心型,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用心学习,用心讨论!”既有特色,又有着丰富的内蕴。

三、设计组徽

要求各学习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设计一个具有本学习小组特色的组徽。

五组“嘉璐组”作品

整体寓意:知识殿堂中升起的旭日

“圆型”代表红日,象征团结;“V”是数字“5”的罗马写法,又是“胜利”的象征,与阿拉伯数字“5”融合在一起,表示“五组”必胜的信念。

四、设定学习小组口号,形成学习小组文化精神

二年级的孩子的小组宣言不能复杂,否则孩子们喊口号都喊不清楚,所以,我为11个小组想了一个形式的口号“我学习,我快乐!”、“我……,我快乐”口号喊起来整齐,好记,并且响亮、有气势!

五、创设温馨环境,营造合作氛围

1、墙面文化建设

⑴在墙面空白处设计张贴“班级格言”、“班级口号”以及“班风”、“班训”“我进步了”等内容,使学习小组的建设始终统一笼罩于大的集体环境之中。我班班名是快乐园,为营造家的感觉,我开辟了一块地方“快乐园里的我们”,张贴孩子们最美生活照,整个造型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

班级小组建设一 篇7

一、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理论依托

学习金字塔 (Cone of Learning) 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 (Edgar Dale) 1946年率先提出的, 后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 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 (Learning Pyramid) 理论, 结论跟戴尔差不多, 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 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 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右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 (Learning Pyramid) 。

在塔尖, 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 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说, 学生在下面听, 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 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是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 可以保留10%。第三种是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 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 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可以记住30%的内容。第五种是“小组讨论”, 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 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 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 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1.分组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体差异等因素将学生分为各学习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小组的每个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激励、互相评价。这样, 变孤立的学习为合作的学习, 既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 弘扬了友爱互助的精神, 同时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运用这种方法, 将学生分为8 个小组, 每个小组理论上优生3人, 差生2人, 中等生3人。首先由教师选定8个学习主动性强, 责任心强且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愿担任组长, 然后由8个组长聘任组员, 每组每次只允许聘任1人, 依次循环下去, 最终保证小组成员自愿且综合能力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组长在聘任的人员中要选择一名监督员和一名纪律员。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 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 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平衡, 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 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 学生个别差异, 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 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 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2.小组分工。在成立好学习小组后, 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 明确任务职责, 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 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组长, 负责制订计划, 组织本组学习活动和具体分工, 定期召开小组合作学习, 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监督员负责辅助组长完成小组任务分工, 并检查监督任务完成情况, 整理和记录小组讨论成果。纪律员负责维护课堂纪律和维持讨论过程秩序。在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始阶段, 教师可根据对学生的个性分析指定任务分工, 随着小组合作活动逐渐开展, 任务分工可变换轮流, 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分工, 都有机会为小组活动出谋划策。

三、合作学习小组的高效运作

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将小组学习更多地引进课堂, 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 通过全景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1.制定小组汇报制度。由于小组活动多在课余时间, 所以要定期对小组活动进行汇报和展示, 从而抓住机会, 引导小组间竞争。每周利用一次课堂和一次自习时间, 分别由一个小组进行近期本组活动汇报, 要求用PPT展示每次活动的时间, 讨论内容, 讨论过程照片, 小组学生表现及收获;另一小组则利用10分钟时间进行某学科习题或方法的讲解。小组汇报情况可由学习委员进行1-5分的评分, 该分将计入小组积分。

2.制定小组成员学分制。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 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 并据此进行有关的管理工作。在新课改后, 为了缓解高考的压力, 高中课改也引进了学分制, 这是对学生平时能力的一种评价制度, 在学习小组中同样可以采用。监督员在小组活动中除了对小组同学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外, 还负责小组同学的学分考核和登记。具体细则如下: (1) 担任小组负责人可计1分; (2) 顺利开展小组讨论会计1分, 完成突出, 小组同学评价高再计1分; (3) 参加每次小组讨论会, 不迟到, 不早退, 并积极配合小组活动计1分; (4) 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及汇报计2分, 表现突出再计1分。

3.开展制定小组拓展活动。 定期开展活动, 如餐饮、素质拓展竞赛、阅读比赛、朗诵比赛、实验技能大赛等, 各组互相帮助, 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动中, 设定评分制度, 对8个小组进行1-5分的评分, 该分计入小组积分。由于小组学生间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异, 而现今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也不只局限在学习能力上, 所以在各类活动中, 可以培养和展示学生不同的能力, 展现各自不同的一面, 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小组凝聚力。

4.制定奖励机制。鉴于学情分析, 对学生应更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 多给予表扬, 用象征性的积分对讨论好、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 借此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奖励机制分为小组评选和个人评选两条线, 根据以上小组积分, 由学习委员进行记录及统计, 学期结束评选出2个优秀小组进行全班奖励, 并请优秀小组的组长进行总结和经验介绍, 积分较低的2个小组惩罚形式为小组表演, 形式自定。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激励小组间的竞争, 惩罚的方式也可以继续把小组学生团结在一起, 在欢声笑语中总结过去的不足, 为下学年的进步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效果及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 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 改进人际关系。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通过对三个班学生两年的学习小组的建立, 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行为习惯、纪律、人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增强, 教师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习题检测都收获很满意的结果。

对于小组的合作学习和管理, 有一定收获,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1) 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不科学。由于是采用了小组聘任制召集组员, 必然就会出现学生间的人情问题, 使一些关系紧密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个别有个性的学生在小组中就会出现受孤立的情况。 (2) 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这是十分关键的地方。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最终导致合作学习的失败。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 但对于教师而言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我们还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加以改正, 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进步, 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摘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习效果达到50%以上的学习, 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建立学习小组, 使学生的学习在小组团队中进行, 再通过合理的分组, 明确的分工, 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奖励制度, 让团队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及课后的有效管理。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建设 篇8

班级小组建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班级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方式。小组是班级学生学习群体的基本单位,小组建设得好,整个班级集体自然呈现良好的班风。我在班级管理中以小组建设为突破点,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科学组建小组并通过竞选产生小组长

要使班级中组建的小组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用科学的方法组建小组并选出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小组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班共有52人,分成了九个小组。组内人员的搭配按组内异质的原则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学习情况要优、中、差结合;(2)学生个人性格外向与内向结合。这样的搭配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学习互补,以优促弱;二是有利于纪律的相互约束,互相提醒;三是性格的相互影响。外向型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学习态度可以影响内向型学生,这样就逐渐地使内向的学生也有表达和交流的愿望。小组长通过竞选产生,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了九名小组长,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小组长竞选,在参选前我做了大量宣传:一是小组长纳入班干部考核评优的范围,二是小组长可以按一定条件自己选择组员,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投票选出的小组长能力普遍较强。

二、小组建设中推行小组自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模式

小组建设适宜推行小组治理模式。管理强调等级与控制,而治理则强调民主与协商。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权参与制度的制定与修改,并通过协商落实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每个成员都会承担小组的一些具体事务。组长和每个成员都是管理者,又都在被管理之中。每个成员分工明确,有过失就会被问责,每个学生都明确各个角色的责任,分工经常变化,促成他们在角色中学会换位思考,增强管理自我与他人的意识及能力,形成组兴我荣、组衰我耻的意识。在小组自治模式下,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全局观念教育,努力培养团队精神,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懂得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你追我赶,力求共赢,小组的利益与全班的利益是一致的,不能为了小组的局部利益去搞不公平竞争,损害其他小组和全局的利益,要有全局观念,树立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

三、充分利用量化分考核加强小组良性竞争,促进小组发展

管好班级必须制定详尽的班规班纪,以制度为保障,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为此,我一贯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治班理念。通过召开班委会,班级制定了比较详细的量化分考核方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给学生分析规定的背景、原因,让学生对规范、规定有深刻的认识和认可度。量化分分为小组积分和个人积分,个人积分之和为小组总积分。量化分的应用是在多个方面的,与学生切身利益挂钩。例如每周的位置由学生按每周积分多少自己选择,积分最多的两个小组可以带着2分奖励分进入下一周评比,积分最低的两个小组做当周的大扫除;如果积分过低,班主任会进行诫勉谈话,在入团入党、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都与量化分挂钩。班上设立了记分员一职,由班长兼任,将每周的情况都做好记录以方便了解小组动态。 在对小组评比考核中我还设立了红、黄牌制度,对寝室纪律扣分、抄袭作业等较大违纪情况给予红牌警告,对多次清洁扣分、多次不佩戴校牌等行为给予黄牌警告,通过这种方式让违纪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量化分在小组评价中是多元化的,可以分为纪律评价、卫生评价、学习(发言、展示、作业等方面)评价。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可以有表扬、有鼓励、有建议。每周的班会时间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对表现欠佳的小组进行谈话了解情况,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整改。

四、小组为单位,活动为平台,提升小组的凝聚力、荣誉感

新课改倡导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班有计划的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1.开展小组文化建设活动:各组成员通力合作,形成各组的组名、组训、小组精神、小组格言,各个成员展示自己的个性宣言,小组奋斗目标、小组成员的集体照等,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小组展示牌展示在班级文化墙上。

2.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篮球比赛、五子棋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在小组凝聚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倡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树立知识就是力量及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每位学生每周与小组成员分享一篇好的文章,然后小组内选出一篇在小组间进行分享交流。班级设立班级书橱,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营造书香班级。

五、班主任在班级小组建设中要发挥协调者、指导者的角色

班主任要制订一套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评价机制,并且要向所有任课老师说明白操作的具体方法,告诉他们如何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因为任课老师通常要教几个班,所以要求他们做的评价要尽量方便、简单且易于操作。班主任对各小组每周表现情况的总结要具体细致,及时准确。例如本周哪些组得到的分数高?为什么那么高?是在哪些课上表现好?哪些组本周出了问题?问题在哪?只要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班主任还要指导本班各小组长的工作,让他们敢管、会管。要让小组长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组织学习、检查督促、评价操作等方面的作用。总之,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在班级小组合作学习中勇挑重担,承担责任,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科任教师,服务于班级,只有这样才能让班级小组建设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县交通局二○一○年一月份主要工作安排下一篇:用心品读英语课文,感受语言表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