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班级教育小组分析

2024-10-17

建设班级教育小组分析(通用5篇)

建设班级教育小组分析 篇1

一、班级教育小组建设的内涵与价值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层组织, 班级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 班级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进行正确的决策[1] 。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 是对传统班级管理体制的改革。班级教育小组以班主任为组长, 由教学教师、生活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共同管理班级事务, 实行班级教育、教学管理责任连带, 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承担教育、教学的职责。班级教育小组的建立, 不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 而且加强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在班级教育小组体制下, 班主任成为班级的管理核心,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除了协同合作关系, 还有行政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教育小组内, 学科教师的职责是一岗两职:一是教学;二是班级教育管理。教学教师不但承担学科教学责任, 而且与教育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承担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班风班貌建设职责, 承担学生教育、管理、评价的相应责任。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教师不仅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 而且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管理课堂秩序 (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 。

班级教育小组的建设, 是发挥教育小组内所有教师的群体效应,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 对教育的相关因素 (如教育环境、身心健康、学生个性特点、教师个性特点、教学方式等) 进行合理搭配, 开创“班级教育齐抓共管, 学科教学各有侧重”的管理新思路, 以减少各教育因素之间的内耗, 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

教育小组之“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整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育人管理的积极性, 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第二是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发挥教师在学科间的整体协调性, 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其获得优先发展, 提高教育效益, 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三是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争取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在这种班级管理新体制下的教师, 必须改变传统学科本位的思想, 与教育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合作, 达到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各学科教学相互促进, 生活和学习相得益彰, 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之目的。

二、班级教育小组建设的理念与要求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 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按照班级教育管理的目标, 对班级教育教学进行系统运作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过程, 也是确立教育管理指导思想、形成正确教育管理观念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班级教育管理科学理论, 领会教育管理科学体系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端正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全面育人观

改革班级管理体制, 建设班级教育小组, 要求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等活动中,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班级教育的全面质量。概而言之, 在班级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 要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全面育人,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好基础。

2.教书育人观

根据教师法规定, 每位教师都有帮助教育在校的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落实班级教育小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要求学科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 树立大教育观, 确立全员育德的理念, 明确每一个教师的育德责任。改变“课内教书, 课外育人”、“任课教师管教书, 班主任管育人”等人为地割裂教书与育人关系的做法, 摒弃教育与教学分离、为教学而教学的错误观, 使教学活动成为育人活动的有机部分, 把课内课外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把任课教师组织起来, 发挥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加强沟通联系, 共同探讨育人问题, 共同实施育人活动, 共同完成育人任务[2]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3.组合质变理论

根据组合质变理论, 任何事物组合的形式不同, 其“质”也不同, 科学的、协调的组合将使事物产生“质”的飞跃[3] 。班级教育小组建设中的组合质变在于形成合力。班级教育小组体制下的班级合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教育小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使班内外、校内外教育影响形成班级教育合力, 即形成集体, 形成教育者主体;二是在班级教育小组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协调者, 班主任要发挥班级教育小组的核心力量, 把本班的任课教师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教育集体, 使其目标一致地共同教育影响学生。教育小组以特殊的凝聚力, 把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作用于学生, 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4] 。

4.整体优化策略

整体优化策略, 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教育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应该从整体效果出发, 实现综合控制, 使它们尽可能合理地结合, 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经济, 在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包括认知活动和德、智、体发展) 等方面, 取得可能得到的优良教育, 即提高教育效益。

5.系统整合观

进行班级教育小组管理体制改革, 就是要改变班级教育管理者在班级工作中“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 要摒弃传统的学生观, 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重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条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被动接受管理, 向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转化,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促进个性和潜质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 加强互相的沟通和协调, 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系统, 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和影响班级的学生, 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 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促使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有序运行。

三、班级教育小组建设的机制与途径

班级教育小组管理, 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举措来进行的;学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是在动态的教育管理运作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没有具体的教育管理制度, 班级教育小组建设只是纸上谈兵, 根本无法开展。班级教育小组的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行班级教育小组坐班制

班级教育小组的管理体制, 也是一种团队管理。在以班级教育小组为团队的管理过程中, 打破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之间无形的隔阂, 促进相互之间融洽、协作的工作氛围, 是提高工作效益的良方。对一个班级管理团队而言, 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快乐、进步的环境。让班级教育小组坐班, 容易营造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氛围, 可以公开、自由自在、诚实地沟通, 交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问题, 随时随地对班级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动态反馈。

2.定期诊断分析学情

班级教育管理过程是对班级进行系统分析、科学决策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 其功能的实现既受到班级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和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又受到班级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进行班级教育管理, 必须对班级进行系统的分析, 分析班级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分析要素组合的方式和状态及其结构的最佳模式;分析班级功能实现的现状及取得育人最佳效能的条件等, 力求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落实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

学情分析, 是指定期召开同一班级的教育小组会议, 一般每月一次, 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学生发展情况进行研讨, 使教师相互沟通、了解学生, 有利于全面认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通过分析班级内部、外部的因素, 把握每个学生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为学生个别教育方案的设计提供现实的依据。

首先, 对班级内部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就学生而言, 要分析学生的个体精神面貌, 包括班级学生各层次人数的比例、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学生的心理倾向;分析学生学业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爱好特长, 在班级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以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也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拓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提供依据。

就班级集体而言, 要分析班级集体在学生心理上、行为上的影响力、凝聚力, 分析集体舆论、规范对个体的调节作用, 班级人际关系及相应的心理气氛等状况, 了解学生个体的行为倾向特点及其趋同的心理倾向和愿望。

就班级教育小组而言, 要分析班级教育小组集体的构成、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并根据教育小组成员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包给不同的教师, 由教师每人负责若干学生的个别教育。同时还要分析班级教育小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分析他们之间互相适应、互相配合、共同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以便于扬长避短, 实现整体优化。

其次, 对影响班级外部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影响班级教育管理的外部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学校环境是影响班级的最直接因素, 要分析学校环境对班级的影响作用, 利用学校环境的积极因素, 促进班级的发展;家庭环境对班级教育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 家长的素质及其对班级工作支持的程度, 对班级的教育管理活动的效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环境, 尤其是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 对学校、班级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班级教育小组成员要善于从分析中发现有利因素, 控制和克服不利因素,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确定个别发展方案

学生发展方案的确立, 是在对学生逐个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在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为每个学生确立的阶段性发展方向。学生教育方案的确立既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 也要考虑班级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首先,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可测性的原则来制订学生的发展目标。

整体性原则——要求把整体目标与部分目标, 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与个体目标协调成整合一致的目标体系。

针对性原则——要求确立目标要抓住学生的关键问题, 在具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分阶段设置目标, 使目标具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

可测性原则——要求确立的目标不但可行, 而且是可以测量的。只有这样, 目标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 逐步实现。

其次, 落实目标达成方案。学生教育发展目标达成方案, 是班级教育小组与班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凭借性因素。目标达成方案的落实是班级教育小组管理的实质性内容, 是将学生发展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 保证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和对学生教育教学协调效能的实现。

学生发展目标达成方案的确定, 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 使学生教育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这是教育小组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采取什么方案来促使学生获得发展, 必须考虑进行针对性举措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同时, 要考虑所采用的形式对教育管理过程其他因素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 来确定合适的方案。例如对一位多门学科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学业帮扶, 必须分析其最近的发展区在哪个学科, 然后对他这一学科学习进行重点补习, 其他学科暂先让路;待这位学生在此学科上取得一定进步后, 对他取得的成绩报以赞赏并鼓励其巩固成绩, 再选择另一发展区进行补习。而不是各科补习同时进行, 一哄而上抢时间, 搞得学生筋疲力尽, 越学越差直至厌学, 最后进入恶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整合协调教育教学

在班级教育小组内对各科教学实行整合协调, 能使班级管理更趋科学化。在教育小组建设中, 由班主任牵头负责, 分层落实, 各负其责, 分工合作, 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具体举措如:

(1) 各科在教学中牵涉相关学科知识时, 给予必要的讲解, 实现学科间的渗透。

(2) 各科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完成, 尽量少布置课外作业, 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 给学生尽可能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 各科教师都把“教书育人”落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方法指导的观念, 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法指导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4) 实行“分层教学”, 由教师共同为其导航, 目标一致,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要求教师以“服务者”和“指导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

(5) 客观评价学生, 使学生获得最优发展。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个性意识的倾向性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 有的学生体育棒, 有的学生善管理等, 但同时, 这些学生其他方面可能相对薄弱。班级教育小组合作管理, 能使教师较全面了解学生, 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5.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全员管理、全员育人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调动教育的整体力量, 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如在学科教学中改变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 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局面;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走上前台, 学生干部实行轮换制、竞选制,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各项活动学生参与策划, 教师做好导演角色,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由学生组织、主持并实施……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的权利, 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 从而提高教育效益。

……

综上所述, 以教育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 班主任的职责不是淡化, 而是得到了加强。在班级教育小组建设中, 班主任是教育小组的核心, 只有调动教育小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才能做到班级管理最优化。建立班级教育小组, 改革班级管理体制, 其目的是把全校教师团结起来, 形成一个关爱、帮助、指导学生的强大合力, 从而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发现每个学生的潜力,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5] 。

参考文献

[1]何汉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2006 (7) :58-59.

[2]林冬桂.论班级教育管理的科学运作过程[J].教育导刊, 1997 (4) :28-31.

[3]杨洪林.班级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研究[EB/OL].成都市树人学校网.

[4]李述智, 李明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低年级班级学习范式的探索研究[R].2006-05, 潍坊市寒亭区“十五”课题报告选摘之十.

[5]陈张荣.落实全员育人——建立班级辅导员制度的实践思考[EB/OL].宁波教师教育网.

将小组竞争机制引入班级建设 篇2

关键词:班级建设;小组竞争;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19-02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对班级管理的要求,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指导思想,解决班主任严格管理与师生情感不融洽的矛盾,我班将小组竞争机制引入了班级建设和日常管理之中,经过半年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小组竞争机制的理论基础

1、竞争中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当今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竞争中求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竞争可以激发人的拼搏意识,可以激起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公平、合理的竞争会让人长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忘我的斗志。

2、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年轻气盛不服输是他们的性格特征,而竞争正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相适应,一定能达到我们的预想目的。

3、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是因为当一群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团结为每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共同奋斗。

4、小组竞争有别于个体竞争。小组竞争是建立在个体竞争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竞争,它摈弃了个体竞争所带来的自私、狭隘、孤立的竞争意识,替代的是团结、互助、相互制约的团队精神。

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而且,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和发展。

二、小组竞争机制的内容

我们应将班级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小组竞争的项目。其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卫生、劳动及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内容的考察对象是每一个同学,而评价时则以小组成绩表现。为了对比鲜明,用红旗表示各方面的优胜成绩,更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优化班级建设。

三、阶段性成果

1、班级内组与组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组内同学相互制约、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开始分组时一般都是两个成绩接近的同学同桌,但分组不久,同学们自动调换为一个成绩高的与一个成绩低的同桌。用帮讲、帮做取代了过去的帮抄。特别突出的是八组,在前四次月评比中均在前三名之内。组长王浩然以身作则,把帮助同学落到实处。例如在收作业这个事情上,他和组内同学讲,宁可画黑旗也不能抄袭。在他的带领下,八组经常因作业完成的及时认真而画上红旗。

2、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得以明显改观。由于课堂纪律有值日班长和组长双重负责,使得课堂纪律井然有序,老师们上课顺心,同学们学习舒心。卫生划片管理,有组长、个人双重负责,有值日班长和卫生委员双重检查,使得教室地面一尘不染。再加上窗台上放置的各组竞赛养的盆花,教室里给人以温馨、爽朗的感觉。

3、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能,在为组争光的意识中体现了自我价值。通过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实现了自主教育的原则。班里的两位“电脑游戏大王”在“不给组里拖后腿”的思想认识下,毅然放下电脑游戏,成为学习上进步最大的同学。班级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从初一时的倒数冠亚军一跃变为初二四次月考中的正数前三名。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4、班级管理上品位,班级凝聚力剧增。班级施行双线分层管理的策略。双线是:班委会负责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及小组竞争机制的落实。团支部负责班级精神生活调整及班级舆论、思想动态和心灵交流等。分层管理是:班主任主抓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两人,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主抓其他班、团干部,班、团干部主抓小组长,小组长抓组内同学。这种管理,责、权、利分明,不会发生分工不清、责任推委的情况。在小组竞争机制所创立的良好的班级环境下,团支部着手开展增强班级凝聚力精神、思想建设,先后利用小组竞赛形式开展了班名、班徽、班训和班歌的创作及评选活动。随后又开展了学唱班歌的小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学们产生了自豪感。

5、实现了师生关系的根本转变。小组竞争机制的实施,首先实现了班级由班主任的人治转换为学生自治。班主任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班主任在班级里不再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而成为班级活动中的一分子,成了班、团干部的管理顾问和参谋,是全体同学的服务者。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是见面打招呼还是私下里谈心,即使是在指出学生错误进行帮助教育时我都从服务者的角度出发,用微笑来面对每一个学生。这种服务者的姿态很快被学生所接受,过去那些因受到我的批评太多而和我关系紧张的同学也逐渐和我感情融洽了。从客观上说,小组竞争机制把我从烦琐的班主任事务中解脱出来,使我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同学们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小组竞争机制已经达到了它预期的目标。

四、改进与思考

1、小组变动法的思考。为了避免出现先进小组和落后小组的定式局面,小组人员应定期调换,最好两个月调换一次,以提高竞争效率和认识价值。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竞争的胜负,更要看到竞争的真正目的是共同提高,是以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为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提高同学们的认识,才能实现小组变动,才能实现全班进步。

2、要加强科任老师的参与意识,使竞争更趋公平、合理,减少由于老师的随意性造成的偏差。

3、要大力推广课堂小组学习竞赛活动,使其成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4、可试行全班同学轮流做值日班长的制度,以增强全体同学的管理意识,提高每一个人对班级的责任感,锻炼提高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方法。

建设班级教育小组分析 篇3

一、科学建组,合理巧搭配

在建立学习小组之前,应对全班学生进行信息摸底,再进行均衡分组,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一定原则分组,并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在分组过程中注意:一是学习成绩均衡。将学习成绩分层,分布到各个小组中,便于各小组公平竞争,住宿生和走读生在分组时加以考虑;二是合理搭配。让不同智力水平、情趣特长、思维方式的学生成为同一小组成员,达到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三是每个小组使用自己的名称、口号,增强小组的士气。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安排他们承担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讲解员等,力求小组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责任到人。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可以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整体局面[1]。

组长是小组的首领,要明确组长的职责,既做学习的引导者,又做纪律的管理者,老师还需要帮组长做以下三件事:一是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发挥榜样作用。对组长在各方面要求要高于其他组员。从作业完成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平时一举一动到各科学习成绩,都要求组长尽力做好,得到同学们的好评,这样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发挥辐射作用。仅仅成绩优异不能担任好的组长,要教会组长如何维护好与每个组员的关系,如何调动组员的凝聚力。三是帮助他们学会总结、沟通,发挥桥梁作用。一个小组的能力是有限的,帮助组长学会与其他小组长搞好外联,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做好组与组的桥梁,做好学生和老师的桥梁。

二、明确各自职责,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1.明确各自职责

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是保证小组合作的关键。开展小组学习模式,旨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互教,通过“主动学习、相互帮教、相互评比”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劣互补。应能实现“优”“差”互补,“良”“中”重点培养,分别承担小组中的纪律、学习、指导等工作,每位成员承担对应的任务,使其在学习生活中提高、突破。

2.促进合作发展

学习小组的管理采用竞争评比机制,最终达到合作发展、全班进步。一是课前分工,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小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组内检查、组间互查;二是开展小组内部纪律管理,以纪实分形式表现每个学生的得分,以便在组间进行评比,通过批评与表扬、自我总结与批评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三是班级管理实习小组负责制,通过加分机制,激励进步。在课堂中,在每次活动中,对学生多用“看看哪一组思考最全面”、“某某小组可不能落后”、“某某小组同学进步很大”等激励性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好表扬,加分的激励效果远远强于扣分的鞭策。

3.优化小组性质

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和实际任务开展情况定期做适当调整或轮换,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小组重组能使学生与更多性质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可以学会与更多人相处,尤其是那些不愿意与人相处的学生。通过小组重组, 学生可以感受到不仅与小组同伴合作,而且与全班同学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一段时间(一个月或半学期)工作后,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变化,进行组与组之间部分学生的调整[2]。

4.实行科学评价

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成绩、小组纪律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成绩再优秀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沟通过程和合作成效,做到三个结合,即将课堂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小组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采用这种客观、公正、全面、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调动优等生帮扶学困生的积极性,让优秀学生明白,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学习,让学习困难的同学学懂知识,就是小组的任务,同时给学习困难同学更多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他们的进步就是小组进步[3]。

三、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学会合作,提高能力

在学习小组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是小组的成员,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是学习氛围的创造者。在每个小组内部,人人都要为小组负责,力求小组获得较高荣誉,在小组活动时,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协助他人,这就促使学生之间加强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实现知识与能力的互补。

2.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学习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使一部分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不放松自己,通过不断努力,改变和提升自己,通过个体活动,为小组赢得荣誉。在竞争过程中,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和其他工作,促进交流。在学习小组实施过程中,把学生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小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处处体现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热情。在实施过程中,每个成员为了实现小组和班级的目标,都会尽心尽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这种良性激励机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竞争过程中个体得到锻炼,知识得到升华,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在小组竞争过程中,组间容易出现恶性竞争;二是如果评价不能及时,很容易使学生感兴趣,产生厌倦感;三是在量化过程中,量化标准的粗与细比较难掌握。

建设班级教育小组分析 篇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核心素养”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国际组织以及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我国也于2014年3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 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相关要求。核心素养不仅要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等内容, 而且在指标选取上更要反映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 虽然各个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在指标选取上不尽相同, 但“团队合作”绝对是其中的关键内容, 这被国际上公认为学生应具备的一项核心素养。

“团队合作”概念于1994年, 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 即“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此后, 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 团队配合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学会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是一个关键的能力。 但由于当代初中生多数为家里的独生子或独生女, 在家里地位突出, 很少想着去配合他人, 与人合作意识淡薄, 因此在日常德育工作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为他们个人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二、实践策略

在学校生活中,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团队, 班级同学相互依赖、相互协作, 为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奋斗。但是, 班级人数较多, 直接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是很难有效达成的。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尝试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自成一个团队, 再匹配有效的奖惩机制, 共同激发各组成员从本小组利益出发, 相互协作, 同时促进与其他小组良性竞争,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最终使小组成长为一个优质团队。随着团队建设逐步开展, 各个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1.利用小组建构确立小组共同愿景和目标

团队如果没有共同的愿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工作就会索然无味。因此, 在确定各小组成员时, 需要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学业表现、常规表现等方面尽可能进行平均分配, 使各小组不输在起跑线上。小组成员确定后, 各小组通过充分讨论, 确定本小组的组名、组训和组歌, 这是小组构想共同愿景的过程。

但是, 仅有精神层面的愿景是不够的, 小组作为一个团队还需有可操作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小组成员的动力。这种目标包括长远的目标及阶段性的目标, 例如学年目标、学期目标、一周目标等。小组完成这种阶段目标能进一步提升成员的成就感, 使小组长远目标更加明确。同时, 这种目标还需包括多个维度, 才能从多个方面规避团队发展的不利因素。维度可以包括学习成绩、卫生表现、纪律表现、体育表现、德行表现等。另外, 这种目标可以是整体的, 也可以是个人的。 小组内部成员参差有别, 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充分考虑每个成员的实际状况, 在制定个人目标基础上确立小组目标。

2.利用小组活动促进小组顺畅沟通

沟通是团队建立信任、营造良好人际氛围、共同协作的基础。小组沟通状况需要在一次次历练中得到完善。为此, 班级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可以拆解为小组任务, 使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能力。

在年级的一次“故宫”素质提升外出活动中, 我班各个小组提前接到了他们的任务, 每个小组负责实地讲解故宫的一个重要景点, 内容包括景点名称由来、景点功能作用、景点建筑特征、景点匾额对联等。接到任务后, 各小组成员兴致高昂地进行了组内分工, 有的按照需要介绍内容的几个方面进行分工, 有的按照准备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分工。在实际活动时, 各小组都能按照自己事先做好的分工秩序井然地给大家做景点介绍。通过这次活动, 小组内成员的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利用小组评分体系增强小组存在感

在一个单位或部门中, 一个团队运行的好坏是影响团队的生存的。在班级中, 也应该创设环境让每个小组都体会到存在感, 小组评分体系的建立就有这么一种功效。首先需要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确定小组评分细则, 从哪些方面进行评分, 设定什么分值合适, 评分后如何进行奖惩, 这些都关系到小组的切身利益。开始运行后, 各小组从互相竞争中逐渐加深自我的存在感, 小组每个成员愈加努力地为小组用心用力, 关心小组的得分、分析小组的问题、计划小组的发展, 团队意识从而愈加强烈。

在我班期中家长会上, 各个小组长向家长汇报了本小组前半学期的总分排名并分析其原因。汇报时, 组长们既坦诚自然地肯定了组内每个成员的优点和付出的努力, 也实事求是地说明了每个成员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俨然是小组的“大家长”。他们真诚的态度、朴实的语言和细致的说明让家长们感触良多, 小组的存在感不仅植根于学生心中, 也走进家长的意识里。

4.利用组长负责制提升小组领导力

团队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团队的领导人, 领导人关系到团队行动实施和目标的完成。在班级小组中, 组长的角色至关重要, 组长应能以小组利益为重, 以身作则, 善于协调和激励小组成员。因此, 在组长的选择上必须综合权衡。组长一旦确定, 就要承担起本组“领导人”的责任, 推动小组有效地运转。

新一届初一学生需要完成综合社会实践任务, 由此我班实行了组长负责制。各小组长督促组员填写活动感悟、上传活动成果并检查合格情况, 然后向班主任汇报最终完成结果。原本庞杂的任务在组长负责制下完成得井然有序, 在规定日期前全部合格完成。各位组长从中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领导角色也得到了小组成员的进一步认同和肯定。

5.利用组内互补制增强小组协作意识

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家, 家里的每位成员互相体贴、 互相照顾。在班级小组建设中, 笔者也想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这种温暖, 希望他们能主动地为同伴分忧解难。

根据年级规定, 每天放学后所有学生都要把自己坐的椅子撂起倒扣在桌子上, 以方便值日生清扫。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时常忘记, 而不倒扣椅子就要扣除小组分数。笔者每次看到没有撂椅子的学生, 总会搜寻他们小组是否还有学生没有离开教室, 如果有的话, 就会提醒他帮助本组同学撂好椅子。很多时候, 小组成员间会自觉自愿地互相帮助, 笔者看到后很是欣慰, 这种组内成员互相帮助的表现不正是一个团队所需要的吗?如有学生生病, 笔者也会第一时间提醒小组其他成员帮助生病的学生把椅子放好、把学习材料收好或者把作业记好。

三、实施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小组建设, 笔者感觉学生小组的荣誉感和归宿感日益增强,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也愈加和谐。 遇到任务时, 小组长能发动大家集思广益, 做好分工, 顺利完成;遇到问题时, 小组成员少了互相指责, 多了直面问题, 共同分析, 共同行动。

学期末, 笔者在班级进行了一次关于小组的小型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 的学生认为自己愿意去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协作;96% 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表示满意;97%的学生认为自己愿意配合组长完成各项工作;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小组长有能力带动小组成员一起努力;96%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有困难时自己会主动提供帮助;93%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合作能力有明显提高。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组建设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上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四、反思与建议

在开展小组建设后, 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员, 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团队的荣誉和利益, 因此会积极主动地追求自我的完善, 为小组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 学生也愈加认识到团队中每个成员的重要性, 充分领悟到了团队的意义所在。

在实施过程中, 如果能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 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首先, 尽可能保持团队的稳定性。班级小组一旦成立, 频繁更换组员甚至组长会让学生对于团队的概念大打折扣。小组出现问题, 应尽可能在组内解决, 这样既保持了团队的稳定性, 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次, 尽可能使团队与团队之间建立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虽然实际生活中, 团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班级里, 为加强小组的荣誉感和归宿感, 推动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有一个较为平等的基础是必要的, 否则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小组的发展。总之, 班级小组基础上的团队毕竟有别于实际生活中的团队, 在给学生充分创设团队环境的同时, 也需在适当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张咏梅, 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 2015 (9) .

建设班级教育小组分析 篇5

本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 第一个月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第一次阶段检测过后, 我发现班上有一位同学, 三门功课都在最后, 平时学习状态也很不正常, 家长基本上不配合学校的工作 (属于比较自以为是的家长, 认为孩子只要能考及格就行了, 号称“从不逼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 。在月诊断会上, 我提议专门为这个学生召开一次请他家长参加的诊断会, 教育小组老师都很赞成, 并分头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工作。

经过与家长的艰难沟通, 会议如约举行。会前, 家长仍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当小组成员全部到位, 我做了有关会议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开场白之后, 家长的态度才严肃了一些。会上, 小组老师逐个汇报了阶段检测中孩子的情况, 描述了一些能反映孩子状态的学习细节, 归纳出存在的问题。会议接近尾声时, 家长终于产生了危机感, 开始有些着急, 并追着我们问该怎么办了。经过这次会议,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了许多, 孩子的学习状态也明显好转。到期末, 孩子的学习已有明显提升。

体会: (1) 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小组的领航员, 要准确把握一个阶段以来班级管理和教育中的重大问题。这个新班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分化严重, 特殊学生多, 必须借助小组的合力, 逐个突破解决。有必要为这个孩子专门召开一次有家长参加的月诊断会。 (2) 领航员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家长对孩子影响非常大, 尤其是消极影响对学校教育的抵消作用非常明显, 说服工作很难做, 需要小组的合力。

每学期初, 学校都会把班级重大活动安排表、四项分工表、班主任值周表、班级工作计划表、各个组员分包表及交友表等上传邮箱。班主任下载后, 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 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合班级的各种活动。这是班主任对班级这艘航船的基本航向的制定, 刚才的案例则是领航员对航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所作的微调。

二、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小组的指导者案例二:新教师也能做好教育工作

上学期, 学校临时安排了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 还未在正式学校呆过的新老师进入我的教育小组。新老师到来的当天中午, 我就主动找这位老师谈心。问她做过些什么?对班级工作了解多少?并把我校实行班改的一套工作要求告诉她, 让她做好思想准备, 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还得承担一些班级工作。我详细地介绍了工作的很多具体要求, 让她好操作。在平时的工作中, 她做得不到位的我会马上友情提醒, 并告知该怎么做, 她都能欣然接受, 成长很快。现在她具体负责的班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光完成了我分配的工作, 本学期开学初, 她还跟我谈了她本学期班级工作的设想。真是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体会:一般来说, 班主任在管理和教育方面经验会丰富些, 对学生对班级的把握也要准确一些。班级教育小组的成员有些没有太多的经验, 需要指导。班主任不能简单地把工作分派了事, 应该对工作的细节进行适当的指导,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指导的同时也是一种督促。

三、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小组的组织者案例三:期末考试之前的手足口病突袭

12月24日, 我班出现首例手足口病。12月28日早晨, 我班又出现了两例手足口病。根据市疾控中心的要求, 我班必须停课。28日中午, 学校正式作出我班停课的决定。但课停了, 学生的学习不能停,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停。教育小组立刻讨论了小组成员分工。有的申请邮箱, 有的把学生名单排好表, 以便让所有老师给孩子打电话时, 以保证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能收到一个来自老师的问候。有的写在停课期间的学习要求, 有的拟告家长书。大家分头行动, 在两三个小时内, 就把未来9天工作的所有方面安排妥帖, 并顺利地完成了接送任务。家长毫无怨言, 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在孩子离校的时间里, 教育小组老师天天碰头, 商量每天远程教育的内容, 互相支持配合。在远程教育网上及公共邮箱上天天更新, 有语数英及艺体课等所有内容。教育小组的所有成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电话打到都不想张口说话。大家从跟家长的联系电话中, 听到了一句句感激的话语, 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了。

体会:一次突发的事件, 充分体现了教育小组长期形成的工作默契所具有的应变能力。这个应变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出色的组织才能。

四、结束语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 班级教育小组的工作已经具体到每天、每周、每月的所有时间节点。但这些工作的内容全都要由教育小组的组长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去安排决策。在班级教育小组的制度框架下, 班主任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

(1) 从全面负责、面面俱到的琐碎事务, 走向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的高效管理。有了教育小组, 班主任一定程度上得以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从更高的层面上审视班集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日常沟通, 确立阶段性重点工作, 逐个突破。

(2) 促进各方交流, 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 发挥更高的教育效益。通过与学生建立学科学习领域以外的交往, 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能促进了学生对老师的认可, 教学效益得以提高。

总之, 在教育小组制度下, 班主任的工作方向发生了转变。虽然工作量并没有因为其他老师的参与而减少, 但班级工作的整体效益却明显提高了。

摘要:我校在教育界首倡班级教育小组制度, 以取代班主任负责制。要充分发挥这个全新的教育组织的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 班主任必须进行全新的角色转换。我尝试用“领航员”“指导者”和“组织者”来概括这些新的变化。

上一篇:皮带安装论文下一篇:税源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