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闻传播个人简历

2024-09-28

届新闻传播个人简历(通用9篇)

届新闻传播个人简历 篇1

新闻传播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搞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关于启动2011届各专业毕业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务[2011]52号)文精神,为做好新闻传播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组织、指导、实施与管理工作,使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2011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新闻传播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组 长:李敬一 副组长:邓 青 王保春

组 员:刘 静、姚亚非、胡 念、夏 露、王 磊、李慧文、焦俊波、薛 梅、陈 杰、郭 丹、杨 柳、李 妍、刘皛珺、程 尚、黄 鹏、李 凯、刘艳丽、蔡 燕、胡 琼、魏艳红(排名不分先后)

2.教研室分工负责各自教研室指导教师所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包括:论文(设计)的选题、过程检查及答辩工作等。

二、2011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日程安排

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拟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选题和指导教师的确定)、论文的开题、毕业论文撰写阶段、答辩阶段和归档总结阶段。1.毕业论文(设计)准备阶段:

2010年10月18日----2010年10月22日,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参考论文题目。

2010年10月25日----2010年10月29日,毕业论文工作小组讨论、审核指导教师所出的参考论文(设计)题目,并最后确定论文(设计)题目。

指导教师所出的参考论文题目与学生见面,学生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选定论文题目,确定对口的指导教师。

2010年11月1日----2010年11月5日,各教研室为单位用2个课时给学生讲解毕业论文开题及写作方法。

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下午,各教研室为单位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大会,指导教师与毕业学生首次见面,学生论文题目最后确定。指导教师向所指导的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注:本阶段完成的文档为(1)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安排表(2)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统计表。

2.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阶段:

2010年11月8日----2010年11月12日,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2010年11月15日----2011年1月28日,毕业学生查询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撰写开题报告。2011年1月11日----2011年1月17日,以教研室为单位,各指导教师对学生开题进行检查,提供学生开题情况调查表,教学秘书汇总报指导小组。

2011年2月21日----2011年2月25日,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开题工作。

2011年2月28日----2011年3月4日,教学秘书汇报开题情况和收齐学生开题报告交答辩小组检查指导。

注:本阶段完成的文档为: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2011年3月7日----2011年3月11日,毕业学生在已完成和通过开题的基础上,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开始撰写毕业论文。

2011年4月4日----2011年4月8日,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进度、质量、学生工作态度、指导教师责任心等进行具体检查。将随机抽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各个教研室要出具自查报告给指导小组检查,教学秘书写出中期检查小结报教务处。

2011年4月18日----2011年4月22日,指导教师审阅学生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2011年4月25日----2011年4月29日,毕业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完成初稿。

2011年5月16日----2011年5月20日,指导教师作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及正文内容审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定稿工作。

注:本阶段完成的文档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相关表格及任务书上阶段性评语。

3.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阶段:

2011年5月23日----2011年5月27日,指导小组组织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推荐优秀毕业论文。

注:本阶段完成的文档为: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答辩记录表,及任务书第三阶段评语。

4.毕业论文(设计)总结与归档阶段:

2011年5月30日----2011年6月3日,各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毕业论文(设计)收集、整理、上报和归档工作,并将论文刻录关盘交教学秘书保存。

2011年6月6日----2011年6月10日,各教研室及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并写出总结材料(含总体状况、经验、不足等)报指导小组备案。

2011年6月13日----2011年6月17日,教学秘书对院毕业论文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将院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总结交学校教务处备案。

注:本阶段完成的文档为:学院毕业论文电子版交教务处备案。

新闻传播学院 2010年10月18日

届新闻传播个人简历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传播,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 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云山同志也曾指出, 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互联网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 新兴媒体对网络舆论的掌控力和影响力逐步加深。依托媒体融合平台,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既是难得的机遇, 也是空前的挑战。更好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抓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 关乎话语权的得失;更广泛地赢得用户的理解与支持, 占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制高点, 关乎舆论阵地坚守的成败。

本文选取第25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中几篇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闻为例, 以期通过这几篇报道所呈现的特点, 更为直观地展现媒体融合背景下, 媒体该如何适应时代趋势, 保证主旋律不变调, 坚守舆论阵地。

一、传递社会正能量, 平衡信息极端化

(一) 设置“正能量”议题, 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 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格局。西方敌对势力以及国内分裂势力仍然存在, 其经常通过互联网大肆散布西方民权、绝对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 歪曲和攻击我国政治制度, 想方设法丑化我党形象。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被动获取了类似上述丑化和攻击我国形象及政治环境的错误言论, 容易信以为真、危害社会稳定等。针对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这一现象, 我国应当加快传统媒体和信息媒体的融合, 抓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 主动设置“正能量”议题, 用“正能量”议题压制错误言论, 占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制高点, 坚守网络舆论阵地, 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二) 加强构建媒体传播的公信力、权威力、影响力

不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下, 媒体传播任何内容都要求其要建构起自身的公信力、权威力和影响力。媒体公信力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展现, 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 也是媒体赢得用户信赖的能力, 它直接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在互联网技术得到进一步普及的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极其冗杂、多样, 倘若新闻媒体无法建构起自身的公信力, 势必导致用户转投其他渠道。新闻媒体, 特别是官方媒体相较于其他信息渠道而言, 最大的竞争优势、最能留住用户的关键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较好的公信力、较强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

中国新闻奖网络获奖作品所讲述的事实立意深刻, 讲述的故事皆是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好故事, 这对于建构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权威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媒体公信力的提升又将进一步赢得用户支持, 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二、融合不是形式创新, 而是思想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主体是用户,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 如何贯彻“用户至上”理念, 在生产用户喜闻乐见新闻的同时, 传递主流之声, 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在传播过程中要求传播者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 在大力弘扬宣传主流价值观、塑造大人物形象的同时, 统筹兼顾展现平凡人不平凡的一面, 站在时代的前端, 铸造时代的先锋。

(一) 大人物的小故事

新时代用户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接受信息的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站在神坛上的领导人形象已难以打动用户, 媒体报道唯有另寻他径, 围绕其真实事迹展开报道, 以平凡来衬托伟大。此外,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党政宣传内容被冲淡和忽视, 鲜活真实的故事更容易赢得用户青睐, 重塑报道方式迫在眉睫。

由央视网推出的《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平凡的生活伟大的梦想》新闻作品, 紧扣“民主”价值观, 讲述领导们的从政生涯、个人风格和家庭细节的小故事。文章围绕宏观的主题讲述具体的故事, 将抽象的理念融入形象的案例中, 通过独特的报道角度让读者耳目一新, 更明确地认识到领导集体和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助推读者更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同时, 使领导集体“可敬可爱、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 小人物的大故事

很多时候, 记者忽略了用户的喜好, 缺乏“人文关怀”, 难以直击用户内心。贴近用户, 必须以脚踏实地、贴近地面的方式, 构思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需要记者走下居高临下的山顶, 真正接触到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用凡人的故事打动更多的凡人。

从温州新闻网所刊载的专题报道《网上诚信馆道德新标杆——谢岩斌千里还债温州城诚信接力》, 到浙江在线所刊载的专题报道《杭州7.5公交爆燃致30人受伤——烈火之下, 凡人善举铸“杭州力量”》, 再到广西新闻网所专设网页《一颗心的千里生命传递》等故事, 均是从社会中的一颗“小螺丝” 出发, 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 讲述他们身上不平凡的故事, 用新鲜生动的事实信息和对生活的直接描述, 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三、创新新闻生产方式, 把握用户喜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传播, 如何将承载的精神传播广、传播好, 值得新时期的媒体深思。融合传播背景之下, 传统运作和传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何拓宽传播渠道, 如何实现集多手段、多方式、立体化传播信息的新闻传播方式, 直接影响着最终的传播效果。

(一) 提高受众参与程度

融合传播时代, 传统纸媒受传者地位限制被颠覆, 更为凸显交互式传播的重要性。用户渴望发声, 并需要媒体为其搭建发声平台, 在其成为传播主体的同时, 更能对信息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核心价值观作为抽象概念, 用户难以把握其真谛。 将用户放置在传播者的位置上, 让其切身参与到传播过程中, 传播效果更佳。

此次网络作品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主要采取了两大方式提高受众参与度:一是开放论坛、微博等交互平台, 使用户之声有平台可传递, 如在《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平凡的生活伟大的梦想》新闻作品中, 网友可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民微博、七一社区、手机人民网等多个入口参与留言;二是开展相关活动, 使用户参与到报道策划中去, 如在《网上诚信馆道德新标杆——谢岩斌千里还债温州城诚信接力》新闻报道中, 网站利用技术策划“网上诚信馆”, 发动网民寻找身边的诚信故事, 通过“网上诚信馆”进行集中展示, 让身边的诚信故事更具传播性和示范效应, 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传播。

(二) 运用多手段、多平台编辑推送

从用户角度而言, 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适应其阅读时间碎片化、轻阅读等特点, 媒体需要将抽象信息具象化、零碎信息系统化, 以更具有可读性、易读性的呈现方式来为其服务, 注重其体验;从记者角度而言, 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记者利用多渠道、多平台使信息更富有表现力, 具有高度互文性、动态性、参与度的作品无疑更适应用户需求, 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

由光明网所制作的专题作品《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完美阐释了核心价值观传播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 更好进行融合传播的手段。作品突出优势亮点有二:一是适应符合人类感官能力的变化趋势, 即适应“读图时代”的趋势, 采用分屏显示方式等手段, 清晰突出专题内容;二是适应多平台浏览及传播的背景, 专题设计及制作兼顾移动客户端等平台适配显示, 方便移动终端开展传播。

四、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不仅进一步变革着大众传播格局, 而且快速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渗透, 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媒介, 融合传播势在必行。每种媒介形态固然有不同的特点, 但在满足受众不同需求方面却又殊途同归, 最后呈现的局面就是不同形态的媒介共生共荣, 互相融合。融合传播符合媒介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经验, 它不仅可以适应新媒体的冲击, 更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届新闻传播个人简历 篇3

摘要:总结分析第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和出现的不足之处,探讨其深层次的媒介环境原因,并从改进传播效果的角度前瞻如何提高2008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水平,以期在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中更好地体现媒体责任,传播奥运精神,维护国家形象。

关键词: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北京奥运会;借鉴

中图分类号:G812.20/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10-03

胡锦涛主席在中国第十届全运会之后,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时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运动会评估中国体育界备战奥运会的情况,切实把筹办奥运会的工作做得更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新闻传播是这届奥运会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我们通过评估十届全运会的新闻传播控制、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受众、新闻传播效果等等方面的得失,可以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可以切实把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工作准备得更充分。

1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1反思十届全运会是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对策准备的组成部分十届全运会的新闻传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如果从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准备和借鉴意义上进行反思,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改正,正是成功地进行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所需要的。

在传播学的概念里,运动会不仅存在于比赛场馆之中,而且存在于媒介之中。十届全运会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十届全运会的新闻传播进行反思。如果从为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提供借鉴的角度,从媒体责任,国家形象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命题,意义就更加重要。对新闻媒体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十届全运会的本质和全景的判断,对媒体的传播理念和操作方法是否妥当可行的判断,是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对策准备的一部分。 只有很好的认识到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中的不足,才能在北京奥运会进行改进,增强适应性,提高新闻传播水平。

1.2媒体传播内容过分聚焦赛场内外的丑闻和违规事件有一部分媒体在十届全运会的新闻传播中,除了在激烈的体育比赛和对抗当中寻找新闻,在筛选和把关等传播控制过程中,过分注重发掘和强调赛场内外的丑闻和违规事件。

披露丑闻和违规事件,如果出于维护奥林匹克精神和主持社会正义,进行舆论监督,的确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一些媒体在对这类事件的报道理念和处理手法上,将其信息量扩大到了遮蔽和影响全运会整体风貌的程度。

由于丑闻和违规定事件的反复传播,使受众在被动接受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容易被个别性、突发性、刺激性、戏剧性很强的丑闻和违规事件的信息充斥头脑,形成以偏概全的认知效果,把个别而刺激的事件理解为普遍的、大量出现的事件,从而对一个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负面性很强的认识。

1.3新闻传播的主观性、情绪化倾向较严重新闻传播中的主观性是指从传播者特定的自我意识出发,决定传播内容,忽视客观事实的存在。这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是与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服务受众等等理念背道而驰的。它必然会给新闻报道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情绪化。这种不负责任的随意性和情绪化体现在新闻报道和评论当中,会给受众传递片面的,不准确的信息,影响人们对运动会的正确认识。

“闹剧"一词,在十届全运会新闻报道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闹剧"一词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表现了一种特殊的否定含义——胡闹而有戏剧性。这种概念大量反复出现在报道中,会对受众造成一个运动会乱糟糟的恶劣印象。例如“组织工作如闹剧,男篮巅峰对决成媒体怒斥对象"。“刘翔的新闻发布会演绎成了一场闹剧,闹剧让新闻发布会几乎无法进入正题。" “仿佛站到了剧场门外"。

这种主观随意性,也体现在新闻评论当中:“全运会上不公平的事儿挺多,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观众也已经习以为常,连怒骂的兴趣都没有了。"这是一个主观色彩很浓的观点,因为记者显然没有做任何的统计、调查,不可能代替观众说连怒骂的兴趣都没有了之类的话。这一类的报道和评论,引导受众跟随媒体的议程设置去观察全运会,随着记者和媒体的主观随意的话语权的行使,形成负面的舆论导向。

1.4新闻传播中的片面性连带出虚假信息由于报道中的主观、随意、片面,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干扰,甚至可能导致出现虚假信息。有一则报道,标题是:“十运会游泳池水也不干净 国家队教练语出惊人"这个标题表明是要说游泳池的水不干净,但是在耸人听闻之后,笔锋一转,在报道中说的却是“不过昨天朱志根却否认了自己前晚曾经炮轰了十运池水,他向记者表示可能是我当时的话没有表达清楚,被记者们误解了。"在语出惊人故弄玄虚之后,却通篇没有一点证明标题所强调的新闻事实的依据。

再例如赛马比赛的报道——在比赛当中有马累死了,于是有记者采访了教练员。报道说:“在国际马联的规则中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马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说马比骑手还要重要。"在国际马联的规则中,是否真的马比人还重要,这从常识就可以判断。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个合法的体育组织会认为动物比人更重要。这类报道显然缺乏真实性。

这一类违反事实的现象,还体现在编辑手法方面。例如一家报纸转载法新社对“孙英杰兴奋剂事件"的评论,称“中国田径遭毁灭性打击",“中国中长跑遭遇重击, 08奥运前景黯淡"。这种评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一个运动员使用了兴奋剂受到查处,完全和一个国家某个体育项目的兴衰无关。媒体在中国备战奥运会之时,随意转载外电的类似评论,显然违反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也是不够负责任的。

2与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缺点相关的媒介环境原因

2.1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出现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十届全运会是北京奥运会的“备战"和“检验"。对于这一点,中国体育界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照此逻辑,全运会的新闻传播也同样应该是北京奥运会的“备战"和“检验"。

从1976年开始,新闻记者在奥运会上的数量就超过了运动员的数量。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新闻报道的记者,达到了两万人。参加北京奥运会报道的记者将超过三万人。如此巨大的传播能量,显然不仅仅是在为奥运会制造影像和塑造历史,它同时也在为奥运会举办国制造影像和塑造历史。

中国的新闻媒体,应该在北京奥运会上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大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充分地释放我们这个奥运东道主国家的传媒能力。如果从第十届全运会来“检验"我们的新闻媒体的表现,无论是取得了多少值得肯定的成绩,也还不能认为就已经能够完全适应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任务了。既然还不能适应,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2.2新闻商品化制作方式,难以实现奥运新闻传播的本质意义在一定时期里,传媒机构体现的基本价值取向,决定了媒介信息传播的基本趋势,同样也决定了今天的全运会和明天的奥运会的新闻传播的基本趋势。任何一名新闻记者在全运会采访现场的表现,都不纯粹是个人行为。任何媒体的传播行为和方式,也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所完全能够控制的。媒体是生存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当中的一个信息传播机构。媒体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面临多方面的困惑与困境。这些因素从深层次决定了运动会新闻报道的基本形态。

在我们的媒介生态体系当中,一大批面向市场的报纸、频道等传播资源,事实上已经承担了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渠道的作用。这些媒体的新闻商品化制作方式,准确地描述了我们的媒介生态结构的深层纹理。单纯采用这种方式,难以实现奥运新闻传播的本质意义。

2.3媒体市场压力过大,影响传播效果从十届全运会可以看到,大量的深度进入传媒市场的媒体,投入到了运动会新闻传播当中,这种现象在未来的北京奥运会期间也是一样的。这种媒体一般是脱胎于传统宣传性媒体,它们从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到操作方法,以及经营管理模式都全方位的进行了改革,从而进入了市场,以销售新闻和赢取利润为重要目的。在众多传媒集团中,各种都市报性质的报纸,电视广播的都市类频道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从受众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它们实际上占据了体育传播的主导地位。进入市场就需要商品,新闻于是就成为了商品。体育新闻与娱乐新闻成为最受欢迎的新闻信息商品。

在许多传媒集团里面,走向市场的媒体不仅要获取利润养活自己,而且还要上缴利润,承担相当的经济压力。新闻采编部门对新闻记者的考核指标和个人能力的企业文化判识,也往往是看有卖点有市场的稿件、节目的分值。在市场化媒体的高层管理者当中,对他们的考核指标也往往是以利润为重点。在价值取向和薪酬规则之下,记者编辑面对运动会的高尚风格和丑闻事件两方面的新闻素材,如果仅从“卖点",“眼球",去进行选择,责任和大局意识就容易淡出视野。

在这种媒体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状态下,市场化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必然要从深层次上受到制约。根据对十届全运会的分析,可以认为:媒体市场压力过大,必然会影响客观真实的传播效果,不利于我们的新闻媒体从负责任的维护大局的立场出发,去进行北京奥运传播。

3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具有非常复杂的特性

3.1国外的新闻传播理念与中国的新闻传播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外的新闻传媒机构,在长期的发展当中,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新闻传播理念。这些理念有些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新闻传播规律,但是有很多理念反映的是西方社会制度下特殊的新闻传播规律。 适应于西方社会的新闻传播规律,在中国可能就会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国家情况不同而形成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也会充分的表现出来。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新闻报道的舆论倾向和报道视角的差异,有时会形成分歧,严重时难免还会有冲突。

在举行北京奥运会时,持西方新闻理念的媒体和记者将会达到很大的数量(据中新社报道有三万多人),新闻传播能量极其巨大。因此,中国的媒体应该在总结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得失的基础上,树立和明确一整套关于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新理念。“用思想引领媒介",用科学的新闻传播理念来引导媒介的奥运新闻传播活动。传播理念的任何不清晰,或者随波逐流,都不能很好的传播北京奥运会。在西方传统习惯的新闻传播理念占据相当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在复杂的传播形势面前,我们有必要用可行的、先进的、科学的传播理念来引导中国媒体,影响西方媒体。这些理念既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又要符合传播规律,更要符合中国国情,以便使北京奥运的新闻传播有思想的引领,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避免出现违背北京奥运会大局的尴尬被动局面。

3.2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传播影像一旦固化就难以修复奥运会周期极短,所有的比赛项目集中在两周左右时间里进行。在信息社会里,新闻媒体通过人造卫星和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将奥运这一重大活动,闪电般的传遍全球。

从大众传播原理来看,这种举世瞩目的、大范围的、高传输率的传播活动,其传播信源、传播控制、传播媒介、传播效果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十运会上,“山西教练下跪"的新闻传播,就典型的证明了这个现象。“下跪"的场面,在极短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如果是发生在奥运会上,也会在极短时间里传遍全世界。不同的媒体和不同的受众就会作出不同的解读甚至误读,有些解读就会与我们的意愿产生冲突,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这类负面效应由于奥运会闪电般就时过境迁,影像的固化很难再进行修复。任何国家的媒体都没有能力再像奥运会那样重新吸引全世界的眼球了。

从奥运会的这种爆发式、大范围、远程传播特征出发,我们有必要做一定的传播控制准备,设计一些新闻信息整合的程序。这种准备不仅是从技术上进行控制,更重要的是要在新闻信息源方面进行整合和筛选,对传播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增强对奥运新闻传播的把握,使它在既符合奥运精神又符合国家形象的轨道上运行,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被西方新闻理念误读、误判的信息源的评估与整合。这一切工作,都不是在奥运会开幕之后才进行的,需要及早准备,以免因为一些不可预计的传媒事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3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是历届奥运会面临的一个舆论能力问题在历届奥运会上,从传播能力来说,任何一个举办国都不可能超过全世界的传播能力。但是,任何一个举办国都希望在奥运精神的统摄之下,在新闻传播当中更多的体现自己国家的声音和意见,更多的出现对举办国有利的形象,更多的传播举办国的文化。

根据奥运会传播规律,全世界对奥运会及其举办国的认知,主要还是来自于新闻传播媒介以及媒介传播的内容,媒介传播的方式,媒介传播的效果。在这当中,谁占主导地位,谁是“意见领袖",谁在“设置议程",都体现出举办国的舆论能力。在奥运会上出现举办国的传播媒介在全世界范围并不占优势的情况,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但是,在传播力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体现自己的更强大的声音,如何体现更多的“设置议程"的主动权,如何巧妙的形成更加有利于主办国形象的主流舆论,如何表达自己的主流意见,却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通过借鉴第十届全运会的新闻传播得失,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3.4奥运会新闻传播规模巨大,组织艰巨,程序复杂奥运会新闻传播活动,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传播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几万名国外新闻记者到场,加上国内人数众多的新闻记者的参与,规模空前浩大,奥运会所有配套的大型礼仪和文化活动的影响,都不会超过奥运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新闻采访的接待和安排任务异常繁重。

新闻传播活动是主观性很强的非常不容易掌握和控制的文化活动。新闻记者根据一定的新闻理念,围绕自己的国家和所服务的媒体的需要,利用自己的职业技巧和职业经验进行信息搜集活动。这些信息的搜集和传播,对于传播奥运精神,传播举办国的国家形象极为重要。所以,奥运会采访活动的组织工作,难度极高。它不同于国内的大型活动和重大典型的采访报道,国内的宣传活动有一定的宣传纪律和组织管理,参加的媒体有着统一的新闻宣传理念,又都是中国的媒体和记者在参加。即使这样,在十届全运会上也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在这方面总结借鉴十届全运会的经验教训,结合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特点,进行艰苦细致的准备,无疑是有益的。

4对策与建议

1) 根据对十届全运会的新闻传播正面效果的总结,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该继续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全面真实的传播北京奥运会的正面形象和积极作用,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向全世界宣传中国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成就,传播奥林皮克精神。

2)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该加强对相关负面信息的筛选、把关、构建北京奥运会的全面真实的媒体传播形象。

3) 参加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真实的职业准则进行传播,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奥运大局。

4) 针对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反映出来的新闻媒体过分市场化,新闻制作过分商品化的问题,应该从媒体的体制和管理的深层次进行调整。

5) 在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当中,应该确立一些基本理念,以期在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面临媒体、记者的利益与奥运会大局不一致的时候有所遵循;面临西方新闻理念强势体现的时候有独立的见解和行动。

6) 借鉴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的经验,参加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新闻媒体,应该对传播效果具有充分的掌控和把关,避免由于一些媒体和记者的失误,出现违背奥运精神和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不利的现象。建立高效的新闻传播评估机制,对出现的不利因素及时进行调控,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7) 采访组织工作对于保障北京奥运会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十届全运会的经验,对北京奥运会上大量的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不仅要接待好食宿,还要从举办国的大局出发,组织好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组织与管理具有异常复杂的形态,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所以,充分利用十届全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新闻传播的组织管理经验,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桦.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5).

[2]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陈伟.郝勤体育传播学的学科特征与研究现状[J].体育科学,2006(6).

[4] K.吐衣,A.J.维尔,朱振欢,王荷英译.真实的奥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新闻传播专业求职简历 篇4

说到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公司和外资企业的关注点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就总的来讲,外企的话它更注重的是英语和学校名声,中国公司看重专业和户口。越是热门的公司,其往往对在校成绩更关注。建议学生制作不同的简历来突出不同的`要点。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新闻传播专业求职简历范文,更多内容请关注简历范文栏目。

个人信息

yjbys

目前所在:天河区年 龄:24 岁

户口所在:江西国 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 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 身 高:158 cm

诚信徽章:未申请 体 重:43 kg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媒介专员:媒介专员,文秘/文员:文秘,行政专员/助理:行政专员

工作年限:1职 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工作经历

广州亲亲袋鼠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9-01 ~ -11-30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高级顾问兼行政

工作描述:负责公司的市场活动项目和宣传推广工作,公司主要面对的是中高端消费客户群,全面负责公司优质大客户的客户管理,客户跟进并成功完成公司签单,对签约客户的后期跟进服务,处理客户的问题和意见,提高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除此之外,还负责公司的一些行政工作,接待客户,维护客户关系,整理客户资料等行政工作。

离职原因:

北京铭万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 起止年月:2009-04-01 ~ 2009-05-01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担任职位:客户代表

工作描述:负责挖掘客户,介绍公司的产品并说服客户购买公司产品

离职原因:办理学校事宜

南昌晚报 起止年月:-09-01 ~ 2008-10-01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广告/媒体

担任职位:实习生

工作描述:负责新闻的采集,选题的策划,采访和写作,并在《南昌晚报》发表稿件40余篇

离职原因:参加国家考试

江西日报社信息日报 起止年月:-07-01 ~ 2007-08-01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广告/媒体

担任职位:实习生

工作描述:在江西的《信息日报》实习一个月,对报社的实际操作和人际交流得到一定的锻炼,特别是和人的交流方面,在得到每个投诉时,都要有一定的判断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这几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虽然实习的实践仅有一个月,可为我以后在别的工作岗位的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在以后不论在实习还是工作,都是我一大好的优势和经验。

离职原因:学校开学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江西师范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 获得学位: 学士毕业日期:2009-07-01

专 业 一:新闻传播专 业 二: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09-012009-07-01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良好粤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除了以上列举的实践经历外,在课外还参加了一些兼职,比如数学家教,《英语周报》校园销售,电子产品销售以及体育用品促销等等

虽然我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我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让我受益匪浅,从中不仅学到了与人沟通的技巧,也学到了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方法,特别是我对电脑的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比如Office办公软件,Dreamweaver,Photoshop以及Flash等软件的使用。也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特别是我的采访水平,与读者的沟通水平等等。

个人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性格很活泼开朗的女孩,在校区间面临过很多失败和挫则,但我都坚强地面对了,我没有逃避,也没有埋怨自己的命运,我相信生活会好起来,一切多会好起来。

我是一个能够吃苦的女孩,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从小就让我有了一份责任感,不仅仅出于我是家里的长女,更重要的是父母教育我们命运要靠自己去改变。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我都会认真对待,耐心完成,哪怕是学习程序设置时一个代码的错误会让我花上一个多小时去寻找,高中做数学时会花一个小时去思考一道数学难题,成功是我付出努力的见证。

届新闻传播个人简历 篇5

一、专业介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二、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2)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

(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4)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5)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6)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7)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新闻与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8)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9)积极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10)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11)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三、全国统考科目

(1)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2)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主命题复习参考书

1、新闻传播理论考察部分

(1)《媒介管理学》郑丽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段京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主编,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新闻传播史论考察部分

(1)《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新闻传播实务操作考察部分

(1)《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杜俊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硕金牌复习资料

(1)《媒介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35元、42页纸

(2)《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复习笔记、43页纸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77页纸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考研复习笔记 35元、63页纸

(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98页纸

(7)《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80页纸

(1)南大《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和评论写作)复习笔记 37页纸

(2)《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策划书写作)复习笔记 35元、57页纸

以上是南京大学新闻学院专硕最佳复习方案,请同学们复习相关参考书,复习资料部分只需要经过强化记忆,就可以了。解决你专硕复习茫然困难。有问题请咨询工作室,可以在线交流。

翠屏考研工作室

第八届圣诞晚会新闻稿 篇6

-------英语俱乐部第八届圣诞晚会成功举行

夜色阑珊、流光溢彩,圣诞节悄然而至,12月12日晚7:00英语俱乐部和飞扬艺术团的品牌晚会终于在的32201的舞台上拉开了帷幕。

本次活动由外语学院主办,由英语俱乐部和飞扬艺术团承办。特邀嘉宾有外语学院团委张东霞老师,王新老师,外语学院学生会主席李阳等。参加演出的演员包括来自英语俱乐部和飞扬艺术团会员,还有曾获得舞蹈大赛一等奖,获得英文歌曲大赛一等奖,获得心理话剧大赛一等奖等外语学院优秀文艺事业工作者。会场中场充满浓郁的圣诞氛围和温馨浪漫的感觉。在一段优美的音乐与优美的舞姿中圣诞晚会正式拉开帷幕。在一段漂亮优美的开场舞之后便是动听的歌曲。《爱要坦荡荡》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动听的歌曲固然优美,情节曲折的话剧同样令人畅快淋漓。《容嬷嬷大战白素贞》相信大家至今仍意犹未尽。剧中的笑点也是被大家津津乐道。如果说《容嬷嬷大战白素贞》已经让你不虚此行的话,那么《胖胖向前冲》更是让你对本次活动更加享受。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满足的话。那么一曲《琵琶舞曲》让你感受到高雅音乐的美。琵琶弹奏,让你感受到《琵琶行》之境。接下来是颁奖仪式,属于比赛选手的荣誉在此刻尽数展现。

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晚会在一曲《半糖主义》中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感谢一直默默为晚会付出的所有人。因为相聚,让我们分享了这快乐的时光,因为圣诞,让我们承载无尽的祝福。

届新闻传播个人简历 篇7

一、根据受众要求合理地安排新闻主题

1. 内容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时代的进步, 受众群体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改善, 生活阅历也在逐渐的丰富, 对新闻消息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新闻的发布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这样才能激发受众群体对新闻的阅读兴趣, 使新闻得以有效的传播。

2. 新闻信息丰富多样, 多姿多彩。

受众群体多种多样,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要想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就要让新闻信息尽可能的满足众多人的兴趣爱好, 只有这些受众全体对新闻感兴趣, 他们才会去阅读, 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单一的新闻特点。

3. 注重信息的美观与排版, 从视觉上培养受众对新闻阅读的兴趣。

图片的运用, 文字的排版都要富有想象力。因为随着受众群体学历文化水平的提高, 他们越来越关注到视觉的享受, 通过眼睛来发现美, 即使是发布过于陈旧的文章, 拥有美丽的排版, 便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 从而开始新闻的阅读, 并进行有效的传播。

4. 多渠道传播, 增加受众面。

传统的渠道包括报纸, 杂志, 现在伴随着网络的盛行, 网络新闻已经成了现在受众的主流媒体。因此在选择媒介的时候, 应牢牢的抓住网络这一新兴媒体, 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另外还要抓住移动媒体终端, 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低头族”——一直使用手机来获取新闻的人群。通过QQ, 微信, 手机报, 微博, 博客等便利的传播渠道来有效的传播信息。

5. 便利有效的服务。

这个主要是指, 要让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介走入受众群体的生活中, 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媒介发布消息,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从而达到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二、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以及新闻发布的时效性

1. 新闻发布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新闻之所以被关注, 是由于人们要了解近几日或者是当天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新闻的选材上, 一定要注意选材的及时性。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群体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消息。

2. 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在发布新闻时, 发布的所有的新闻观点一定要能被广大的受众群体所接受和认同。

另外不同的新闻要根据关联性以及时效性进行区分, 不要在重要的版面布局不重要的新闻消息。

3. 加强新闻消息与受众群里的互动性。

新闻的撰写不能仅仅为了传递新闻而撰写, 还要让文章富有互动交流性, 既能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 还应该赋予受众群体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如果读者能够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自然而然的就能促进新闻的实效性传播。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 每篇文章都允许读者对新闻消息自由的发表言论。

4. 增加新闻的原创性。

新闻消息的发布最忌讳的就是抄袭, 因为抄袭所带来的也许就是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三、让新闻发表与受众舆论紧密结合

没有舆论的新闻不能算是一篇真正意义的新闻, 没有探讨的消息也不能算是一则有效的消息, 因此要将新闻消息的发表与受众的舆论探讨相互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能分析受众群体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发表新闻, 更可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保证新闻消息的实效性传播。

1. 努力建立适合的稳定受众群体, 利用这些有效的稳

定群体进行传播, 这样就可以一传十, 十传百, 让新闻消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传播。

2. 增加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占有量, 保证同一则新

闻既能在传统的报纸, 杂志上刊登, 同时又能在网络媒体上发布, 扩大阅读人群。

3. 加强对受众群体的心理研究, 通过研究他们的心

理, 在组织新闻以及回收反馈的时候就取得更加丰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柱.关于当前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04)

[2]石健.今报纸副刊对非互联网区域的文学传播——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团结报》副刊为研究主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6)

[3]曹怀明.媒介变局中的文学传播生态——以报纸和互联网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05 (03)

新闻传播学 篇8

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3~5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因此海文教育集团教育信息中心经过深入地了解与新闻传播学息息相关的各种专业,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考试科目(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新闻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③707新闻学基础④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含中外文史基础知识、汉语言和政论写作)

传播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③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④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含中外文史基础知识、汉语言和政论写作)

(三)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

职业发展资格认证: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认证目的: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工作。

五、就业前景

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看好的。在美国,报刊、广播电视、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领域,都更愿意雇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这些毕业生随处可得、人工费用相对低廉而且还经过了必要的训练。

随着媒体的逐步开放,媒体对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毕业后主要去向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也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任职,还有的到政府机构任职。

六、就业分布最多的城市

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北京、上海、湖南等城市。

七、课程设置(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

学科基础课:

语言文化哲学、新闻理论研究、西方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大众文化传播研究;

专业主干课:

新闻传播与舆论研究、中外报纸编辑比较研究、新闻传播思想史; 专业方向课:

新闻传播论文 篇9

摘要:

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

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现代科技推动了新闻采集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电视新闻进行远程采集过程中,采集受图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新闻记者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进行传输采访信息,并且电视记者通常会跨地区进行采访,通常情况下不仅没有SNG的有效配合,也没有跨地区的光缆能够对画面传输进行有效支撑,只能回到电视台里发出,而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丧失。而近些年,计算机视频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应用,使得电视新闻在跨区域采集过程中变得较为便捷。现阶段,电视新闻记者不管是在哪一个地区进行采集新闻,只要该区域有互联网结构,就可以通过电脑将新闻进行处理以后发回本部就可以。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图像传输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电视新闻图像传输像电话传真一样便捷,因此使得新闻采访再也不受异地采访的限制,真正的保证了电视的时效性。例如,某电视台推出了对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特别报道,多天且连续的对颁奖礼进行报道,而在对颁奖礼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效将地域的影响进行打破,从而实现电视新闻素材的良好采集,并且保证了电视新闻自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达到了跨国报道的目的。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一般都会在异地报道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一些具有加强时效性的新闻选题,而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来的跨地区采访变得像在同一区域内一样简单,使得新闻选题再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保证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现阶段,科技发展为新闻远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通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新闻采访拍摄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有效的对新闻采集内容进行了影响[3]。以往电视新闻记者通常采用的事后拍摄的方式来进行报道,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各街道、各地点监控更加完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进行有效记录,使得新闻报道逐渐向进行式报道方面上转变。

2.现代科技对以往新闻制作方式进行了完善。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对事件进行表达,因此,声音及图像处理的越好,所能表达出现的新闻就越丰富、越清晰。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都推动了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以及《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开始融入了FLASH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它和监控视频一样,都能够将事件经过进行描述,进而将新闻事件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观众,而这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同,动画手法是后期制作时对事件的还原。因此动画手法的有效应用对较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传统新闻是在事发后的图像以及文字对事件进行描述,虽然使用了一定的特技或者是其他手法,但实际上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而FLASH这种方式制作相对便捷,并且具有十分良好的表现力,能够有效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行展示,使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因此在电视新闻进行传播过程中,这一新技术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新闻的传播观念[4]。

3.现代科技改变了以往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在以往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电视新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重复性,通常也就是播过以后就过去了,因此这也成为电视媒体最大的缺陷。而近些年,存储技术和水平的发展,有效推动了电视新闻收视属性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旦要忘记某档新闻节目的收看,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应的门户网站,就可以在其中收看到十分完整的节目,现阶段很多电视台都已经实现这种存储,这样就可以使观众观看新闻节目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观看的目的[5]。与此同时,在很多网站的浏览边框上,都会将最近两天的新闻罗列出现,因此不管是想看整期内容还是其中的几条,只需要鼠标一点就可以所见即所得。也正是现代科技的完善和进步,使得现阶段收看电视新闻像阅读报纸一样便捷和灵活,不仅可以进行跳跃观看,还能进行有效的挑选,即使需要在观看中间做些别的事情,在完成其他事情以后还能继续观看,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实现了有效的超越。

4.现代科技将观众与事件融合到一起。现代科技中卫星技术、光缆技术、微波技术等等的有效发展,都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的直播,这些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空间格局的阻碍,加之新闻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都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的魅力[6]。现阶段,电视新闻在进行直播时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一种是有线传输,另外一种是无线传输,而使用这两种传输方式就能够将新闻记者和观众放置在同一的时间轴线上,让二者能够一同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见证某些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局。因此新闻直播凭借自身同步性,对直播的魅力进行体现。例如,9月3号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充分利用卫星采集的方式实现与观众之间的零距离接受,不仅保证了时间的同步性,还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三、电视新闻在创新传播方式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在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直接的,不仅使传统传播观念进行了改变和更新,还有效为新闻节目的创新创造了更加广泛的空间[7]。但是还需注意的是科技也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因此怎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避免其消极方面对新闻的影响,就需要相关人员更加深入的对现代科技进行探究,进而提升运用现代科技的水平和能力。

1.正确看待成本问题。虽然现代科技有效地推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对于一些规模一般的电视台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电视台为了实现异地的采访和新闻传输,通常会使用较为昂贵的直播车来进行,同时也可以使用电视传真技术来实现传输,而通过对比可知电视传真技术的成本较低,并且也不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8]。因此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直播时,不仅要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还要保证传播效果的有效化,所以在对新闻节目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对直播对象进行考虑,看新闻题材是否重大,观众是否对其进行高度关注等,如果单纯的为直播进行直播,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进而导致直播效果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注重新闻直播的时效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观众能够有效的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时也是对新闻记者的一种考核,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被观众看到,严重的还会导致直播事故[9]。所以进行直播也会对记者自身对事件现场的掌控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有着严格要求,而这样就需要记者不断对记者能力进行培养,制定良好的反应机制,进而将消极因素降到最低,更好的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3.借助各项资源将科技与新闻传播进行整合。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不是所有能用的科技成果都要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去,一定要有选择性的使用现代科技,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实现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例如,虽然部分网站为了增加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增添了网页的点击率,也正是它这种节目留存的操作,有效地的弥补了电视不具重复性的缺点。基于此,电视新闻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与各门户网站间的合作,加大对电视新闻的宣传,进而增加电视新闻观众群体结构性。例如,各相关部门在各路口、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安装了监控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二十四小时运行的,可以拍摄到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进而获得各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有效增加电视新闻的内容量,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同时,借用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对电视新闻进行创新,进而实现对电视新闻传播进行完善和改善的目的[10]。

4.保证新闻业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业务进行良好的认知,真正的对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深度挖掘现代科技与业务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进而在现代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上激发新闻创作灵感和动力,制定最佳的电视新闻传播方案,确保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用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在客户和相应受众的反应中体现出现,并且现代技术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效益需要从良好传播服务中进行获取。所以想要使电视传播业务更好的发展,相关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听取受众的意见,满足其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四、结论

上一篇:给爱迪生惜时的颁奖词下一篇:辽西北大学生志愿者公安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