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

2024-10-18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精选7篇)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 篇1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

一.关于失业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二.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

1、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

1986年以来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底,除港澳台之外,中国人口总数为12.6亿,就业人口为7.3亿,劳动参与率为5 7.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3.6%。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镇失业率的预计,由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此消彼长,失业总量还会增加。

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现有企业的冗员总量大

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两者加起来共12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如果再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18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最终估计,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如果能在2010年之前完成,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以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有约3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平均每年需就业人数为300万。

3、新增就业压力大

全盘考虑就业压力,除了上述失业人数外,还要加上新增就业压力。我国现有人口若人口自然增长率按1.1%计算,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按50%计算,则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由于“十五”期间为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实际上城乡每年可能会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将进入劳动大军。

4、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而且转移困难

据数字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59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5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7亿。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屡屡闹“民工荒”。

5、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

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困难群体。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在不断减缓,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结构性就业矛盾。

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剩 余劳动力已达1.3亿人,加上城镇失业人口,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3%左右。我们认为,造成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2.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转型,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过去国企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4.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5.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6.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更使劳动力市场在朝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中荆棘丛生。

中国失业率统计统计数据(1978-2010)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96.2 377.9 383.2 352.2 363.9 420.1 476.4 519.6 552.8 576.8 571.0 575.0 595.0 681.0 770.0 800.0 827.0 839.0 847.0 830.0 886.0 921.0

7.1 27.6 1.4-8.1 3.3 15.4 13.4 9.1 6.3 4.3-1.0 0.7 3.5 14.4 13.1 3.9 3.4 1.5 1.0-2.0 0.2 4.0

2.0 2.6 2.5 2.3 2.3 2.6 2.8 2.9 3.0 3.1 3.1 3.1 3.1 3.6 4.0 4.3 4.2 4.2 4.1 4.0 4.24.3三.解决劳动力市场失业问题的长期对策

1.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

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很多问题,如一些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擅自开办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或从事职业介绍活动,骗人钱财等,其直接原因便是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无章可循。如北京市在1997年10月之前没有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唯一依据是1991年制定的政府规章,仅凭一个政府规章难以规范劳动力市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也无法到位。目前劳动力市场,立法条件已经成熟,亟须立法,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对扰乱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一个健康、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才能建成。按我国劳动就业有关规定,凡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指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高级专家应实行退休离休制度,除特殊情况之外,不予延长退休时间。少数高级干部和专家已超过退休年龄时,如工作需要,在办理退休手续后,由单位按照政策规定予以聘用,但不列入在编人员。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比重过高,与新增劳动就业人口形成竞争关系,人为扩大了劳动力供给量。如严格执行劳动法,凡超过劳动工作年龄且在正规部门从事就业者,一律实行离退休制度,减少老年人占有青年人的就业岗位,仅今后三年全国城镇可增加工作空缺约1200多万个,可极大地缓解就业供需矛盾。

2.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采用高新科技,走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化道路,正确处理好“两型”关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谈到采用高新科技,人们便自然想到“机器排挤工人”,似乎高科技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不然。高科技的投入对解决失业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益处:(1).对于利用高科技的企业来说,科技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产品,繁荣了市场经济,间接地了也促进了劳动市场的发展。(2).对于未采用高科技的企业来说,如果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的支出大于多雇佣劳动力的支出,这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式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也就扩大了。(3).科技的发展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电脑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能在急速地增加。当然,为了顺应高科技发展的潮流,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当务之急的头等要事。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较少,所以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化道路。同时,合理的“两型关系”对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量大的特点,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适用。保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适度比例,这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如以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有效地吸纳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水利设施建设大大滞后于农业生产发展。1987—1996年间我国企业附加值增长145.6%,同期灌溉面积仅增加了6.3%,水库容量反而减小了1.9%,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2.1%。因此,今后开展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设施,大兴农田基本建设,国土整治和修建乡村道路,既可以改善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保护强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保护弱者、向低收入者倾斜而有利于企业的竞争。不然,那些破产、倒闭及其他各种原因下岗的劳动力就会失去生活来源,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1).对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后,企业辞退职工的后顾之忧就没有了,企业要用的人能招得进来,不要的人能出得出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来,从而也就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2).对劳动者个人来说,过去的各项社会保险都是企业行为,各单位的劳动者可能由于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有天壤之别。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择业时也就顾虑重重,劳动力的流动几乎就成了一句空话了。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原因应归结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便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常抓不懈。与过高人口直接对应的便是国民素质的普遍偏低,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应鼓励社会和个人集资,多层次、多渠道办学。5.调整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得以协调发展。

研究产业结构时,我们应吸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先进经验,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的阶段性调整是需要较长的过程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所占的比重由相对下降到绝对下降。伴随着农业进一步下降的发展过程,为第三产业创造机会;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经历了由增加到停止再到减少的过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最根本是原因是,工业、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的极大增长和由此产生的生产与消费服务的社会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结构上协调合理,对于实现总量平衡,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产业结构的配置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农业阶段: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开始萌芽,第三产业主要提供消费性服务。(2).前工业化经济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开始明显下降,但仍占很高比重,工业所占比重上升,但工业未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处于消费性服务领域。(3).基本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上升到主导地位,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先进的科技还薄弱,第三产业比重还低于第二产业。(4).后工业化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第一产业比重很小,工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二产业比重之和,国民经济出现第三产业化趋势。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我国应处

于二、三阶段之间,为了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农业应发展多种经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农的政策;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2).工业应加速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为龙头,保持适度的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比例。(3).第三产业中,应逐步提高科技的含量,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沿着信息服务和咨询业为主导的轨道进行。6.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劳务输出。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的劳务输出工作主要涉及领域是医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无偿输出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务输出的主要形式是有偿的工程承包的形式。1979—1992年间,对外累计承包合同总金额达265亿美元,输出了70万人次,输出地区遍及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这是主要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低两大优势。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工作还是相当落后的:累计70万人次的劳务输出不到总劳动力的1%,总人口的0.2%,不及印度的一个州输出的劳动力,这说明凭借我们自身的优势,劳务输出还大有可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为扩大劳务的输出做贡献.四.资料来源

[1]国家统计局.2003—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告.[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2002.[3]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 篇2

有效市场假设 (Efficient-Markets Hypothesis, EMH) 是对市场反应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说, 由尤金·法玛 (Eugene Fama) 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所谓“有效市场”, 是指资产的现有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有关信息和可用信息的市场。为了便于进行分析和理论上的验证, 将有效市场划分为程度不等的三类, 即弱式 (weak-form) 有效市场、次强式 (semistrong-from) 有效市场和强式 (strong-from) 有效市场。三者分别如下表所示:

根据国外学者对外国金融市场的实证检验, 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总体而言都达到次强式有效。对于弱式有效市场, 检验方法包括序列自相关分析、串检验、滤嘴法则等;对于次强式有效市场, 检验方法包括交易策略、专业投资者业绩、市场过度反应等;而对于强式有效市场, 目前的检验方法还不成熟。

2 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关于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研究, 诸多学者做出了充分的实证研究和探讨,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已经步入弱有效市场阶段。例如张兵和李晓明 (2003) 选取从综合指数开始设立到2001年9月28日的数据为样本, 采用序列相关和随机游程检验等检验方法, 对日收盘价的对数收益率进行分析, 最终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从1997年开始就到达弱式有效。

而另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 中国股票市场未达到弱式有效。例如胡昌生和刘宏 (2004) 对1992年5月21日至2003年9月20日的股票市场使用AR-GARCH-M模型进行检验, 采用收益率及其平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最终发现沪深股市都不具备弱式有效的特征。

关于中国股票市场究竟为弱有效性还是为非有效性, 双方学者各执一词, 且研究证据充分, 对此本文不作研究, 将分别在两种情况下比较三种长期投资策略的优劣差异。

3 长期投资策略

长期投资策略, 也称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 (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 SAA) 或者长期资产配置策略 (Long-term Allocation) , 是指着眼较长投资期限, 追求收益与风险最佳匹配的投资策略。因其着眼长期, 故不会随市场行情的短期变化而轻易变动。三种常见的长期投资策略为买入持有策略 (Buy-and-hold) 、固定比例策略 (Constant Mix Strategy)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Portfolio Insurance) 。

3.1 买入持有策略

确定适宜的资产组合, 并在数年乃至更长适当时间内保持这种组合而不进行交易。买入持有策略虽然不能反映环境的变化, 但其具有最小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 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型投资策略, 通常与价值型投资相联系。

3.2 固定比例策略

保持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占总市值的比例固定不变。在各类资产的市场表现出现变化时应进行相应调整, 买入下跌的资产, 卖出上涨的资产。

3.3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一大类投资策略的总称, 这些策略的共性是强调投资人对最大风险损失的保障。其中, 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Constant Proportion Portfolio Insurance, CPPI) 最具代表性。其基本做法是将资产分为风险较高和较低 (通常采用无风险资产) 两种, 首先确定投资者所能承受的整个资产组合的市值底线, 然后以总市值减去市值底线得到安全边际, 将这个安全边际乘以事先确定的乘数, 就得到风险性资产的投资额。市场情况变化时, 需要相应调整风险资产的权重。其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 Et表示t期投资于风险资产的仓位 (Exposure) , 也称为风险暴露, M为风险乘数 (Mutiplier) , 且一般M>1, At代表t期资产总值 (Asset) , Ft为t期最低保险金额 (Floor) , 而 (At-F) 为Ct, t期的缓冲头寸 (Cushion) 。

4 证券弱有效市场及非有效市场下的基本比较

根据三种常见的长期投资策略的操作方式及基本涵义, 其组合价值与资产价格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图1可知, 当明股票市场表现强上升或强下降趋势时, 买入持有策略的表现将优于固定比例策略;当风险资产权重因风险资产收益率上升而增加, 而风险资产价格又继续上升时 (亦或是当风险资产权重因风险资产收益率下降而减少, 而风险资产价格又继续下跌时) , 则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表现将优于买入持有策略。当股票市场处于震荡波动之中时, 固定比例策略和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表现均可能优于买入持有策略。前者是假定资产的收益情况和投资者偏好没有大的变化, 从而设定最优投资组合的配置比例不变, 即其对资产配置的调整并非基于资产收益率的变动或者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变动。而后者在保证资产组合最低价值的前提下, 不放弃部分资产升值的潜力, 并随着市场的变动调整比例。

若中国股市为弱有效市场情况, 则符合如下数学公式:Pt=Pt-1+期望收益+随机误差i。可以理解为, 某种证券今天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 即“最近的观测价格”、“证券的期望收益值”和“随机收益值”。其中, 最近的观测价格取决于所确定的时间区间 (t-1, t) , 可以是昨天出现的价格、上周出现的价格甚至上月出现的价格。可以看出, t期的证券价格与t-1期的证券价格有很大关系。再加上由于中国股市T+1及涨跌幅限制的交易方式, 使得中国股市t期的证券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1期的证券价格。所以在此种情况下, 无论股票市场出现强趋势或处于震荡波动阶段时, 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较为合适。

若中国股市为非有效市场, 则必然存在定价偏差情况, 股票价格较其内在价值偏差较大, 其波动情况倾向于更为随机无序而脱离其内在价值。诸如供求关系变动、投资者情绪波动等因素更可能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 强趋势和剧烈波动都很可能出现。在此种情况下, 只能依靠此三种长期投资策略的特性判断优劣, 在强趋势时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在剧烈波动时应该选择固定比例策略较为合适。

中国股票市场虽历经二十余年发展, 但至今仍未趋向成熟, 诸多制度规则方面不完备而导致反市场情况存在。故无论处于非有效市场阶段, 还是已经步入弱有效市场阶段, 对于长期投资策略而言, 买入持有策略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在不同时期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和固定比例策略也许较为合适, 尤其前者应给予重点考虑。

参考文献

[1]何小锋, 黄嵩.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佳, 王晓.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方差比的检验方法[J].经济经纬, 2010 (01) .

[3]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

长期激励:中国的实践 篇3

激励对象:企业中层与核心岗位人员大幅增长

就长期激励的授予范围而言,目前它仍是少数人的福利。连续几年的调研发现:中层管理人员与核心岗位人员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的关注。

一直以来,董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是大多数企业长期激励的对象。如今,选择“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岗位人员”作为激励对象的公司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2008年到2011年,更多的企业选择了激励核心岗位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执行长期计划的企业中,90%对核心员工进行了长期激励。这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核心员工的重要性。这可能与企业的日趋成熟有关。另一方面,与2008年相比,2011年,普通员工已经淡出长期激励的视线。这一点值得管理者深思。

激励工具:

股票期权下降,限制性股票略升

总体来看,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占据主导地位。与2009年相比,2011年股票期权的比例有较大降低,而限制性股票有所上升,这与2011年中国股市持续低迷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除这两者之外,其他的几种工具应用较少。这与政策环境和这些工具的相对复杂有关。

授予与行权条件:

无授予绩效条件大幅增加

从图3中,我们看到和2008年向比,2011年的最大变化是,有授予绩效条件的激励计划比例大幅减少,无授予绩效条件的激励计划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增加授予条件使激励计划复杂化,操作起来有困难,尤其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如此。另一个显著变化是2011年,行权条件的激励计划比例下降到14%左右,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为重视行权条件。但是2009年无行权条件的激励计划比例则高达36%。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这与当时国际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可以看成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激励计划的效果和难点

近七成已实施长期激励计划的企业,对于长期激励方案实施的收效表示认可,但同时也有近五成的企业表示还有部分预期管理目标尚未达成。

四成以上的企业认为,由于实施过程中发现外部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战略与管理的重大调整、监管政策与法规环境的变化或方案对于员工激励力度不足,打算对现有长期方案进行调整,以提升方案实施的管理收效。

针对长期激励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选择员工个税压力、员工沟通解释、方案设计中相关技术难点、国内法律法规限制的参与企业占比位居前四,均达到四成及以上(如图4)。

幸芸:普华永道中国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业务总监

董羿君:普华永道中国人力资源咨询服务高级经理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 篇4

【摘 要】概述口述史的兴起及其发展,分析口述史教学的价值,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口述史教学步骤。

【关键词】口述史 口述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25-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践教学是“纲要”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课堂理论教学一样的目标指向,即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特别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促进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从而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近年来,我们探索了一种“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口述史教学。本文将从口述史概述、口述史教学的价值和口述史教学步骤等方面展开阐释。

一、口述史概述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一般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第一个口述史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为标志。此后,美国逐渐开始了比较规范的口述史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口述史学研究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每所大学都根据自己的特色开设了相应的口述历史的教学课程”。与此同时,口述史在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学界广为认同和接受现代口述史,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尽管有学者认为中国口述史的产生和发展远比欧美早很多,甚至可以上溯到我国的先秦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论语》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就大量地采用了口述史料。后来中国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也有大量有关口述史的记载,蒙古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萨尔王》也是代代相传的早期口述史材料。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丛书、60年代的《政协文史资料选辑》、70年代恢复的地方志等更是被认为是口述史学的成果。但真正引起中国学界重视并形成一系列口述史研究成果,则是自国内出现口述史概念以来。如钟少华的《中国口述史刍议》、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等都是较早的口述史典型著作。进入21世纪,国内关于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口述史学越来越为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各领域的学者所重视。

何谓“口述史”,对于其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主张。现代口述史创始人阿兰?内文斯把口述史界定为: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来实现口述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是有声音、可倾听、可观赏的历史。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史是通过有准备、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保罗?汤普森则把口述史定义为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

国内学者关于口述史定义的界说也是多种多样。北京大学杨立文认为口述史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他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钟少华则认为口述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杨祥银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则把口述史的定义概括为8个字―― 亲历者叙述的历史。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口述史定义的界说虽是观点各

一、莫衷一是,但还是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把口述史与亲历者或当事人紧密联系起来,与现代媒介技术手段联系起来,与口头调查访谈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认为,口述史就是由历史的亲历者口头叙述、史学工作者借助于现代媒介通过调查采访和录音录像收集整理的历史。总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口述史具有双重角色,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

二、口述史教学的价值

把口述史教学作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独特作用。

(一)口述史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往往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讲授和灌输为主,其实践教学的开展常常又受到时间、经费、资源缺乏以及学生数量庞大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让实践教学困难重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口述史教学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旧有模式,尤其是克服了学生数量庞大、不易操作等困难,化解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实践教学全面覆盖的操作性、可控性和稳定性和实效性。

(二)口述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口述史研究性实践注重普通大众的鲜活生活经验与独特个体感受,其平民化、草根化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与历史亲历者或当事人访谈,收集翔实的口述史料,挖掘丰富的历史信息,探寻身边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并从全新的视角构建起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认知,从而激发起其对历史探究的强大欲望,驱动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这无疑为增强“纲要”课程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起到了极好的催化作用。

(三)口述史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针对改革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社会上不时会出现无限夸大矛盾,散布各种错误思潮的意识形态失范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困惑。口述史实践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用生活中的历史以小见大地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艰苦创业过程,精彩呈现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探寻历史的真实情况中促发其理性思考,以廓清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错误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

(四)口述史实践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口述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它要求学生走出校园,亲身策划口述访谈,拟定实践方案,参加调查采访,撰写研究成果,这是对大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课题研究能力的全面锻炼。而且,口述史实践教学也有益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有益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以及关注现实的参与意识,对大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口述史教学步骤

(一)宣传准备,即口述史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的发布和指导阶段。一般在“纲要”课教学任务完成一多半的情况下,便开始给学生介绍口述史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新方式。教师重点介绍口述史的涵义、口述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可供选择的选题指南。当然,教师确定选题一定要照顾到“纲要”课程的特点,让选题兼具历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双重使命。大致说来,选题可分为五类:一是口述校史或教育史类;二是地方口述史类;三是口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迁史类;四是国策发展与民生变迁口述史类;五是大学生成长口述史类,等等。根据以上五大类选题,教师再提供具体题目,并对学生做导向性指导,同时也给学生以自由选题空间,允许结合兴趣自由选题。不过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即最好不要选择相同的题目,万一无法避免选题相同也要尽量避开口述调访对象的重复。

(二)组织培训,即口述史研究性实践小组的建立和培训阶段。口述史研究选题指南发布后便是组建实践小组和进行必要培训的阶段,根据学校不同专业和班级规模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按教师指定原则组建口述史实践小组,出于全员覆盖的目的,一般以6-8人一个小组为宜,选定小组长以保证社会实践的切实推进且方便随时和教师取得联系。分组完后,就要尽快组织召开小组长培训会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问题、人际沟通技能技巧、团队协作意识、口述史实践调查采访工具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第一手资料的储存和处理、实践成果的格式要求和提交等。此外,还要注意设法登记小组长通讯方式,建立QQ群、微信或讨论组等以方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组织实施,即口述调查访谈的组织实施阶段。确定了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的选题之后,重点就放在口述调查访谈的组织实施上。首先是确定调查采访的对象。调访对象的确定要有一定的覆盖面,要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做口述史的选题,一般选择年龄稍大、有一定社会阅历、比较健谈的人作为调访对象为宜,因为这类访谈对象比较有历史意识,也会比较愿意配合,从而让调访更加容易开展。其次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相对安静的场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征求调访对象的完全同意,在双方满意的环境下进行调查采访,而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三个小时为宜。再次是要注意和调访对象达成对采访内容信息处理的知情同意。就是说访谈前要征求调访对象对录像录音及后期处理的完全知情同意,如果采访对象拒绝录音录像,那一定得尊重其意见。最后要做好口述调查访谈的问题设置。成功的调查访谈往往跟我们对访谈问题的设计有关,因此要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团队协作,在正式访谈之前把口述调访的问题预先设计好。要多设计些开放式问题,让调访对象有发挥的空间,尤其要善于在访谈中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点,以活跃气氛,帮助采访对象唤醒对具体事件的历史记忆。此外,还要注意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到调查访谈的最后,以免影响整个口述调访的顺利进行。

(四)经验分享,即口述史社会实践成果形成、整理和经验分享阶段。成功的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离不开最后成果的整理和形成,在进行完最重要的口述史调查访谈环节之后,接下来就是集中精力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录音、录像、访谈笔记等)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形成最终成果。这要求紧密结合我们的选题,采用口述调访第一手资料,撰写口述史社会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历史文献的印证性利用。尤其是涉及国家政策变迁的选题,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使用历史文献资料和口述史调查访谈资料,努力做到二者之间达到相互印证的一致,从而让历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当然,成果的形成要求小组成员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是采集到的口述史调访资料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地利用,不能随意篡改。二是要有脚踏实地把大量的口述访谈录音录像资料整理成可储存的文字材料的务实作风,要有特别的耐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以确保调访资料的原汁原味。口述史调查采访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研究性社会实践成果的形成都可谓来之不易,所以实践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比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协同创新意识和资料保存意识,最后把这些可贵的资料转化成电子文档,以便于保存和日后其他研究者利用。

另外,召开成果暨经验分享大会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分享大会上要让学生展示他们优秀的作品、展现他们挥洒汗水取得最终研究成果的全过程并撰写“微感想”,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或PPT等现代媒介手段展示他们与众不同的成果,把他们做口述史社会实践的片段、过程甚至点滴细节较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实践过程,看到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尽管我们关于“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口述史教学的探索还处在初步阶段,其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我们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正如有学生在“微感想”中说的那样:“我们觉得作为大学生应该多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受用一生。”还有学生认为通过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和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美国的口述史学[G]//王俊义,等.口述历史.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0

[2]刘平平.现代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传奇?q传记文学选刊,2011(4)

[3]陈潇琼.口述史在国内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3(15)

[4]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Louis Starr.Oral History[G]//David K.Dunaway,Willa K.Baum.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Walnut Greek,1984:37

[6]保尔?汤普森.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22.[7]杨立文.论口述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功用和地位[G]//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大史学?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0

[8]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14

[9]程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刘朝华(1976―),男,江西遂川人,硕士,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 篇5

中共省委办公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xx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2号文件)明确提出,党中央支持xx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xx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重大决策,为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xx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和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办发29号文件)精神,落实中央推进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工作部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前配合中央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发挥引领作用,更好更快地推进xx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省委决定,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在建设xx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实践中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专题活动。

一、活动主题和目的

(一)活动主题:动员和组织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在践行“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上勇当先锋,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上做好表率,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在建设xx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上锐意创新、建功立业。

(二)活动目的:促进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和中办发29号文件以及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上来,不折不扣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委部署;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铸牢“五个过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大力倡导党员、干部“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坚决防止空喊口号、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头脑发热,朝令夕改、决策摇摆,等待观望、无所作为,投机取巧、一夜暴富等五种不良倾向,大胆探索、脚踏实地,全力推进xx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xx,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让xx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二、活动内容

主要围绕以下十个方面学、思、践、悟,争当先锋、做好表率:

(一)坚定践行“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中办发29号文件精神和中央推进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部署统领xx当前各项工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改革开放。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反对两面派、两面人,坚决反对妄议大政方针,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只表态不作为等现象,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净化政治生态。

(二)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思维定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站位在先、思考在先、学习在先、行动在先,不断创造新经验;

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善啃硬骨头,敢于直面各种困难矛盾,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善做善成;

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实干作风,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目标。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干事创业的干部撑腰鼓劲,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三)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加快构建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的体制机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广“极简审批”,加快商事制度改革,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探索企业自主登记等制度,最大限度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对产权的司法保护。逐步建立“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体系。构建多元化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和国际化的法律服务平台。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四)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提高执法效能。以便利和品质为导向,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努力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打造依法廉洁高效政府。率先完成地方党政机构改革,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严格执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强化乡镇村主体责任”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坚持精准识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整合各类扶贫资源资金,精准投向,抓牢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两个关键,注重扶志、扶智,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自主发展,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六)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着力深化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农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思想境界实现新提升、工作能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工作作风展现新风貌,推动xx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七)深入开展百日大招商(项目)活动。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深化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十二个重点产业、“五网”基础设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民生事业等谋划项目,立足海口江东新区和三亚总部基地,重点对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充分发挥xx籍华人华侨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圆满完成124项重点招商任务,实现优质资源集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八)推动百万人才进xx。贯彻落实好《百万人才进xx行动计划(2018—2025年)》和《2018年xx省党政机关急需紧缺人才招录方案》《2018年xx省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方案》《xx省省级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工作方案》3个配套政策,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留才环境,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聚集人才,培养使用好xx本地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和干部队伍,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让各类人才在xx各尽其用、各展其才。

(九)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高水平建设美丽xx百镇千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形成宜居的城乡环境,以有效举措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美丽中国xx篇章。

(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加强党风党纪教育;

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

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坚持推动巡视巡察、派驻监督、监察监督全覆盖。

三、工作要求

(一)时间安排。活动从2018年7月开始,到2018年底结束,与党中央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机衔接。

(二)原则要求。坚持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

坚持学做结合,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防止形式主义,防止“两张皮”;

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本市县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解决突出问题;

坚持领导带头,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压实责任,发挥“头雁”作用;

坚持调查研究,紧扣活动主题和目的,聚焦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形成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成果,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坚持重在教育,注重典型引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做奉献,比学赶超。

(三)强化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中办发29号文件和中央推进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部署以及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举办xx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专题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参学率,认真撰写并提交学习体会,并结合工作实际展开讨论交流,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确保学深学透,入脑入心,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探索建立长效化的干部学习、培训制度。

(四)丰富活动载体。由省委组织部牵头,活动期间以党支部为单位,以“勇当先锋、做好表率”为主题,组织一次党日活动;

围绕“勇当先锋、做好表率”,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由省直机关工委牵头,开展一次党员岗位大练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育一批业务标兵;

开展一次“勇当先锋、做好表率”演讲比赛活动。由团省委牵头,开展一次“勇当先锋、做好表率”全省青年党员、团员青年研讨征文活动,树立青年党员、干部标杆。各市县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务求取得活动实效。

(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条梳理,逐项分析,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因地、因人施策,从具体事情抓起、改起,真正在解决具体问题上有进展、有突破。各市县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区分层次、区分对象,对开展活动的具体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细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此次活动与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全力以赴抓好深化改革开放等各项重点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六)加强组织领导。专题活动在省委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实施,省纪委省监委、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等部门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开展此次活动作为推动xx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抓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推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专题活动实施方案,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亲力亲为,不当“甩手掌柜”。要建立科学的活动评价考核体系,对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实行督导,采取集中督查、互学互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层层推进、上下联动、一贯到底。

(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省委宣传部牵头统筹,各级各部门、各主要媒体行动起来,围绕活动主题,加强宣传策划,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以及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积极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广泛发动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活动中来。及时发现和宣传“勇当先锋、做好表率”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凝聚xx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小学科学的探究性活动按照时间的长短,一般可分四类: 2-3天以内能完成的为短期探究性活动;半个月以内能完成的为中期探究性活动;一个学期以内能完成的为长期探究性活动;一个学期以上的为超长期探究性活动。“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我们的课标要求,引领学生进行中长期探究活动是我们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市教研室的专业引领、龙泉教委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教研室认真落实定点联系、学科跟进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常规教研活动,并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教研活动深入开展。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就是我们科学学科本学的一个研究课题,下面我就针对“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这一专题,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的尝试与探索。

一、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背景

1.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本地区实行以来,3-6年级的教材已经全部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个年级都有一些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三年级“一周的天气”、四年级“植物的生活”、五年级的“观察星空”,六年级的“铁生锈”、“月相观察”等活动。开展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锻炼,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愉快,从而养成良好的中长期探究习惯,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听课调研,了解到我们的科学课教师在执教中长期探究课时,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有的虎头蛇尾,刚开始搞得轰轰烈烈,后来就不了了之;有的则是以教师的讲解或者课件演示的形式代替学生科学探究;有的则干脆置之不理,既没有给学生讲解,也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许多的中长期探究活动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势必影响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虽然存在着许多客观原因:如一周只有两课时,教学任务紧;教师多数都是兼职,精力不够;学生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能坚持;家长不重视、不配合;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更换频繁不利深入;科学探究活动太麻烦,耗时费力……但我们不能一味等待、埋怨,我们需要的是如何面对现状,寻找突破这个瓶颈的办法,从小处做起,每次克服一个难题,日积月累,就会有大收获。

二、深入研究、有效开展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一)拟定计划,做好探究准备

未雨绸缪,计划先行。我们每个年级都有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项目,科学教师在学期初就要通研教材,了解本学期都有哪些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要达成哪些目标,探究周期是多少,需要做哪些准备,有哪些是需要前置的,有哪些是要后延的?科学地制定探究活动的计划,以把握适宜活动时机,获得最佳活动效果。(展示3-6年级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二)积极寻找突破口,激发教师开展探究活动的动力

怎样引领教师按计划开展好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呢?树好标是关键。我积极寻找突破口,逐年级分析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发现六年级的科学教师多是校长、教导主任等业务骨干,如我街道安居小学的程忠校长,孙堂小学的蔡敬庆主任等,他们业务能力强,年轻有干劲,在学校又是业务管理者,如果掌握了开展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有利于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辐射,有效率高。这样,我们就借助六年级科学《弯弯的月亮》中的“月相观察”这一探究活动,进行了关于“小学科学中长期探究活动”系列活动的研究。首先我们网发通知,要求教师提前思考“月相观察”探究活动,完成:《月相观察活动设计方案》(展示活动方案),并转发预设的一些“月相观察”的有关记录单,让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选择、修议、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记录形式。在个人初步思考、准备以后,我们集中所有六年级的科学教师在中心小学进行了“月相观察”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活动。我们共同解读了“月相观察”的教材,进一步把握了教学目标,了解教材编写意图;之后,大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交流研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完善了《月相观察活动设计方案》,确定了月相观察活动的最佳时间、方位,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活动过程资料的记录、整理、汇总方式,活动记录的分析、归纳,科学结论的形成,活动成果的展示形式等;并对活动前转发的月相观察活动的各种记录样表,进行了选择、修议和补充,确立了“月相图表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月亮的脸—我的摄影集”等月相观察活动记录形式,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了资源共享。

街道教研室黄主任亲临活动现场,对于做好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我们认为:同一个年级的教师进行教研,大家对教材都非常熟悉,共同的话题多,思考的深,积极性高,邀大家“一起看月亮”,月相观察活动成为了大家共同快乐的话题!(“月相观察”活动掠影展示)

(三)精心组织,让探究活动具有持久的“保鲜度”

1.选用适当的方式获得家长的了解、支持与参与

因为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多数要在家里完成,让活动获得家长的支持至关重要。

“月相观察”活动要坚持一个月,我们每个学校都用各自的方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如让学生给家长讲月相观察活动的意义,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沟通等,安居小学还以一份题为《一起看月亮》的告家长及孩子们的倡议书发出倡议,阐明看月亮的目标、意义、记录方式,邀请家长每天提醒或和孩子一起看月亮!(展示倡议书)

据了解,在观察月相过程中,学生的爸爸妈妈非常支持,有的家长每天晚上陪孩子一边散步一边一起去看月亮;有的家周围晚上灯光太亮,看不清,他们就开车到郊外去看……有了他们的支持,师生们“月相观察”活动的信心更强了,家校联系彰显了教育合力。

2.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活动有了好的开端之后,保持活动的热情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是需要教师一直不停地思索,根据活动进展情况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策略的。

在“月相观察”过程中,有的教师将“你看月亮了吗”的提示语贴在教室里进行温馨提示;有的经常组织交流看月亮的情形,比较记录的结果;教师还引导学生推想“明天的月亮会是怎样的”,通过提交这样的新任务不断增强学生持续观察的动力。

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评价,中长期的探究活动具有较长的过程性,活动结束后进行单一的总结性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遥不可及,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无法达到而主动放弃,在“月相观察”活动中,要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起码要持续观察一个月以上,在这一个月内又常常会受到天气、观察时间的制约。如果听之任之,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的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没人再高兴观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对能够几天坚持观察的或者半夜里爬起来观察月相这样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充分发挥了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让探究活动具有了持久的“保鲜度”。

(四)指导学生做好记录,获取有价值的科学“证据”

我们教育学生“尊重证据”,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科学探究的“证据”,这些“证据”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我们要指导学生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次科学记录,让孩子们亲自获得第一手资料,留下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作为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让学生学会记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倡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科学记录本,明确科学记录的内容:科学探究活动的各类实验记录单;科学课学习中的课堂笔记,如记课堂上教师板书的本课重要知识点、科学概念与结论等;课前预习所产生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的新问题,课外探究活动的记载;收集到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中长期观察实验中的一些数据、现象与发现。我们教给学生科学记录的办法:

1.规范记录格式

教师给学生提供记录格式规范的示例,指导学生注意把原始信息真实地记录下来,字迹要清楚;记录的一侧要留空白,便于反思时记录,也便于学生了解自已成长的过程和思维发展的轨迹;如果记录内容是收集来的资料,一般要有标题,内容要完整,还须标明作者与资料的出处。

2.简化记录语言

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要求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学会长话短说,语言简明,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做到严谨简练。当遇到写不来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课后纠正;有的信息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示范例《水的观察记录》)

3.丰富记录形式

(1)精心设计实验记录单。如果给学生一张白纸,学生的学习很可能会陷入混乱状态,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没有目的性。我们的科学记录不要让学生觉得是一项“头痛”的作业,是学习的包袱。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记录是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是科学实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要花时间帮助学生设计记录单。如在“月相观察活动”中,我们就通过教师的研讨,共同设计了“月相图表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等记录单。在“月相图表记录”中,我们本着让学生容易操作的原则进行设计,让学生直接在表中圆圈上画出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在表中弧线上标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就可以了。我们还要提示学生:要记农历的日期,农历十九以前在晚上观察,农历十九以后在早晨观察,示意图要遵循左东右西的原则。“月相观察日记”我们也设好了表格,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记录观察到的月相情况。表格的最后,我们还设计了“我的发现:

1、月相变化的规律是……

2、我还发现……”板块,除了让学生分析观察的月相,找出规律外,还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展示“月相图表记录”、“月相观察日记”记录单);在《铁生锈》一课,教材提供了三种记录单。(展示教材记录单)我们觉得记录单中只让学生记录一周后的铁生锈情况,不利于发现每天的细微变化情况,学生的兴趣和期盼的热情会削弱,所以我们依据教材改进了实验单,(展示重新设计的铁生锈记录单)并且把“我们的发现”留白,去除了原表中的提示,目的是放手让学生充分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发现。我们的记录单体现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记录每天看到的铁生锈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其次让学生在汇报交流后,小组讨论分析发现规律;最后由教师梳理点拨,形成科学的结论。

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学习指导与训练》的“同步记录”表,做好科学记录。

(2)采用标本、照片记录。如:在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植物的花》一课,可让学生通过“采集、解剖、压平、阴干、粘贴、保存”等程序,制作“花”的标本,来记录探究有关花的科学知识;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人的一生》一课可以采用贴照片或图片的形式来记录探究人的成长轨迹。在“月相观察”活动中,我们就采用照相的形式,形成了“月亮的脸—我的摄影集”。(展示学生月相照片)

(3)录像视频资料记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科技产品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再者现在年轻的家长对孩子科学课比较关注,经常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亲子互动用录音记录“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探究声音的秘密;或用DV拍摄“各种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等等,这些都帮助学生留存了宝贵的科学记录资料。

做好小学科学课的“科学记录”,尤其是中长期科学探究记录,鼓励学生持续记录,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科学记录过程资料,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学生逐月逐年积累自己的科学记录本,长此以往,相信他们可以把一生的发现都收藏在一本又一本的科学记录上,从而汇编成一部孩子们自己最好的科学百科全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我们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我撰写的《指导学生做好科学记录》一文发表于《科学课》2010年第12期。

(五)分析交流形成结论,珍视学生科学探究成果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学生都经历了一番较长时间的努力,他们探究出的都是一些原始的、零碎的、感性的知识,需要教师在汇报交流中引领学生形成系统的、规范的、严密的科学结论,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在学生探究铁生锈活动中,安居小学的周波老师就通过指导学生条理清晰地进行汇报观察到的各种环境下铁生锈的情况,在小组分析思考自己的发现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碰撞,达成共识: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和空气同时存在,酸、碱、盐能使铁生锈的程度深、速度快,科学的结论在教师的点拨、梳理和提升中形成。

在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不可估量,他们会留下许多有价值的探究成果。在“月相观察”活动中,学生的月相图表记录规范、准确,大庙小学的曹晓莉老师还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带领学生制作了“月相卡”,学生的“月相观察日记”更令人赞叹:我们来看六年级一班田丽茹同学的月相日记——农历十一月十五:放学时有点饿了,回到家抬头一看,好大好圆的月亮呀!不知是不是饥饿过度,看着月亮就像一块大月饼,真让人垂涎三尺!十五的月亮真圆呀!并配附了卡通的圆月亮;农历十一月二十三:呀!今天的月亮缺了一半,该不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没拴好,跑来把月亮吃了一半吧。还形象的画了一幅天狗吃月亮的图;农历十一月二十九:今天我老早就去看月亮,可是等了半天也没看见月亮,她上哪儿去了?画了几颗孤零零的带“?”号的小星星,似乎连星星都困惑了,月亮哪去了……她的月相观察日记图文并茂,既准确地画出了月相的形状,还发挥了孩子们许多美好的想象。(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月相图表记录,月相卡,月相观察日记)

各学校对于“月相观察”活动的成果进行了展评,并择优上报街道教研室,我们将对各学校活动成果进行评比,对此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我们还要创造各种机会展示或保存这些珍贵的成果,做为学生投入下一次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贵在坚持,我本人也和师生们一起共同观察了月相,我们这个活动是在农历十一、十二月份,数九寒天,着实的冷,尤其是后半月在早晨观察时,真的不想起床,要是赶上休息日,更不愿出去观察,但还不能迟疑,晚了就看不到了;我采用的是照相的形式记录月相,整整一个月,天天带着相机,我住的是楼房,为了能清楚,每次都要把阳台上的窗户打开,迎着寒冷的空气给月亮拍照。当月亮运行到一定方位时,需要把身子伸出窗外去拍。我恐高,每次都要家人拉住我,照一张照片,吓得直哆嗦。(展示月相照片)我想,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学生们能坚持一个月的观察真是不容易啊!但我看到了美丽的月相,每天想着的都是月亮,心情非常愉快,还从80多岁的奶奶那获取了宝贵的农谚“大二,小三儿,月出一杆儿;十五,十六,月亮太阳两头露;

十七、十八,天黑摸瞎;二十整整,月出一更……”多么准确、朴实的表述呀,相信这一定是我们的前辈们善于观察得出的智慧结晶!相信老师和同学们的收获会更多……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任重道远,但我们充满信心:我们有重视实验教学的中心小学,它率先设立了科学专职,争创了“枣庄市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学校”;我们有重视学科教研的安居小学,所承担的科学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被省教研室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东新小学3位教师也参与了研究,贡献突出;我们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龙泉小学宋亚老师是滕州市教学能手,枣庄市科学课改标兵;东城小学的赵祥涛,中心小学的孙广军、司晓峰等教师在市实验操作大赛中喜获一等奖;我们有爱专研、爱创新的科学教师,董村小学的徐芹、龙泉小学的徐宝萍等多位教师自制的教具在省市获奖;为解决实验教学中的困惑,我们进行专题研究;为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大练基本功:全员进行技能培训、与西岗兄弟单位协作切磋,到初中请教理化生专业教师指导……我们一直在努力,因为我们有各级领导的信任与支持,因为有你们在给力!(展示各种相关活动掠影)

我们在探索中实践,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我们总结着成功的经验,我们也反思着失败的教训,如何激励中长期活动的持续性?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实践活动,把握扶与放的尺度?如何捕捉学生中长期活动中生成性的资源,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 篇7

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

○技术标准与工程实践的互动推动着醇醚燃料的发展。

○车用醇醚燃料标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中国醇醚燃料技术标准的编制与实施情况

○山西省是中国最早开展燃料甲醇与甲醇汽车研发和示范推广的省份,也是在中国最早编制和实施地方标准的省份。

○2002年编制了《车用甲醇燃料》,《M5、M15车用甲醇汽油》,《高比例甲醇燃料》3个地方标准,经评审,前两个标准颁布实施。

○随后的工程实践中,越来越感到标准的缺失和不配套严重影响燃料甲醇和甲醇汽车的推广应用。

山西省燃料甲醇与甲醇汽车领导组于2005年提出了编制系列标准的工作方案,我们称其为“一号工程”。

○“一号工程”的系列标准由以下3部分组成:

———燃料部分(包括工厂生产和用变性醇调制);

———输配系统部分(包括安全管理规范);

———发动机与车辆部分(包括在用车改造的燃烧装置和ECU控制系统)。

○系列标准初定为:由20个标准组成,随着工程实践的检验和变化,动态增删。

○系列标准中的重点内容:

———质量指标的确定;

———主要参数限值的优选;

———检验方法。

○工作进度:

截止2007年,原设定的各个标准均已完成专题研讨,在省级检测的基础上,陆续向国家有关检测机构送检。

在检测中实现检测结果与正在编制中的国家标准的资源共用。

2007年底共评审通过4个地方标准,其中重新修订了《M5、M15车用甲醇汽油》标准。

新制订的有:《低比例车用甲醇汽油组分油》、《低比例车用甲醇汽油变性醇》、《M85、M100高比例车用甲醇汽油》。

至此,山西省已形成由5个标准组成的甲醇燃料产品系列标准。

2、其他省市区

○除山西之外,目前,国内已有陕西、四川、黑龙江、新疆制定了燃料甲醇、甲醇汽油地方标准。

○标准内容涉及M10、M15、M25、M30车用甲醇汽油。

3、国家标准

(1)燃料甲醇

○2007年6月,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07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其中:第38项:“M15车用甲醇汽油”;第41项:“高比例车用甲醇汽油”;第262项:“变性燃料甲醇”。

○2007年6、7、8、9、11月全国醇醚燃料专委会标准工作部组织长安大学、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山西省醇汽办、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单位组成国家标准编制核心协调组,分别在国内5个城市召开了5次“甲醇燃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座谈会”,就国家标准的编制广泛征求意见,使中国不同地域的相关业内单位直接、间接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按照国标委的进度要求,《高比例甲醇汽油》要求在2007年年底完成,现报批稿已完成,正由标准归口单位转报国标委。

○《M15车用甲醇汽油》和《变性燃料甲醇》,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今年4月份已召开标准审查会,6月完成报批稿。

(2)二甲醚

○工作基础:

———《建设行业产业标准———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已正式颁布,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化工行业产品标准《二甲醚》2006年已编制完成,上报待批。

○国家“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标准已列入计划,正在编制。

鉴于此标准与2007年8月颁布的建设行业标准相同,按照国家标准委的相关规定,存在国家标准将行业标准覆盖的问题,因此,建议此标准更名为:“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混合气”。LGP与DME混合,DME≤20%。

○“车用二甲醚”标准暂时还未列入编制计划。

二、甲醇、二甲醚的发展情况

1、甲醇

○中国甲醇产能近年来呈爆炸式增长态势,2006年,甲醇新增产能占全球新增产能的72%。

○2006年,生产能力1 344万吨,实际产量1 117万吨,其中山西省为75万吨,进口量130.6万吨;表观消费量为893万吨,其中燃料甲醇152万吨、占17%,消费量最大的依然是甲醛生产。

○在建规模为1 700万吨,2010年,全国生产能力将达2 800万吨,实际产能可达2 500万吨/年~2 600万吨/年。

○预计2010年总消费量大约为2 600万吨/年,用于化工生产的大约为1 500万吨,二甲醚消耗600万吨,车用燃料甲醇500万吨,供需将大体平衡。

2、二甲醚

2006年,全国二甲醚生产能力为70万吨/年,产量30万吨。65%以上进入民用燃料市场,二甲醚燃料已成为消费市场的主体,气雾剂、制冷剂、发泡剂占35%。

○截止目前,中国二甲醚的产能已达150万吨,2008年可达200万吨,2010年将超过1 000万吨,届时二甲醚替代液化石油气和柴油将达到800万吨。

三、车用燃料甲醇、二甲醚研发、示范、推广动态

1、车用醇醚燃料

山西、陕西是中国车用醇醚燃料推广最好的省份,在全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1)山西省

山西省甲醇燃料的试点推广和产业化示范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M15低比例甲醇汽油已在中石化山西公司和部分定点民营企业的加油站向全省范围内供应。截止2007年底,加注车辆已超过4 000万辆次;销售甲醇汽油53万吨,消耗甲醇8万吨。

○全省已改造的出租车2 000多辆,100%燃料甲醇(M100),年消耗甲醇2万吨。

○长治市M100甲醇燃料公交客车已超过100辆,2008年将达到130辆,占全市公交车的60%以上。

(2)陕西省

在宝鸡等城市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M15、M25示范试点的基础上,陕西省政府于2008年3月在宝鸡、西安、延安等城市封闭推广,年底在全省封闭推广。

(3)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

○北京市计划在延庆县及一条公交线路上示范运用甲醇汽车。

○山东省在久泰能源集团先后改装了50辆二甲醚汽车,并已稳定运行5年以上。

○全国已有18个省、市、自治区以研发推广低比例甲醇汽油为起点,进入醇醚燃料领域。

2、醇醚汽车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醇醚汽车的研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奇瑞汽车是中国最早研制甲醇灵活燃料汽车的汽车生产企业。

○2006年~2007年完成了M85、M100甲醇灵活燃料发动机和整车的检验、鉴定,投放山西省太原市10辆甲醇灵活燃料轿车进行示范运营,效果良好。

○2008年,拟在太原出租车市场组建100辆甲醇出租车示范运营,在此基础上,有望将2000辆甲醇灵活燃料(FFV)轿车投入市场。

(2)吉利集团所属上海华普汽车公司已开发了甲醇燃料的3个轿车品种。

(3)中国一汽集团和山西佳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了以甲醇燃料6102、4102发动机为动力的甲醇燃料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甲醇载货车的计划正在推进。

(4)长安汽车集团的甲醇燃料轿车样车已经问世。

(5)东风公司FFV甲醇汽车计划也正在实施中。

(6)上海二甲醚公交车已投入示范运营。

(7)西安交大、吉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也分别开展了二甲醚发动机整车的研发。

(8)在用车的甲醇化改造已由山西发展到陕西、黑龙江、四川、山东、河南等地。

这一切都是技术标准和工程实践互动的成果,预示着中国醇醚燃料和清洁汽车产业化美好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高考英语学习技巧及对策下一篇:克服困难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