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篇)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6《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 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 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6古对今
和风细雨
古对今莺歌燕舞快乐无限
鸟语花香
课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以及课下的反思总结,自己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去尽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争取做到尽善尽美,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学生对于识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呢?便是我们教学者课下需要深究的问题。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识字6《古对今》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1.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2.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性格, 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
3.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 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开展探究式学习, 揣摩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收集曹禺及《雷雨》相关资料, 了解戏剧的特点。
2.布置看《雷雨》全剧
3.学生自读课文, 并提出不解之处。
第二课时
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探究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由第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
一、探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在戏剧中, 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 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
分析: (黑格尔显然是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 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 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我们就从语言角度去分析周朴园的性格。)
问:你认为文中周的哪些话最能看出他的内心情感变化? (生:找, 议, 读)
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前的对话中, 周朴园在多次问及侍萍的真实姓名时用词和语气各有变化, 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周朴园的心理状态。 (让学生谈, 老师引导点拨。)
多媒体:
1.你, 你贵姓?
2.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
3. (忽然立起) 你是谁?
4. (徐徐立起) 哦, 你, 你, 你是———
(明确:周朴园涉及侍萍真实身份的问话共有四处:
1.你, 你贵姓?
———见侍萍的关窗动作似曾相识, 顿生疑窦, 但内心仍很平静, 因此发问的语气略显迟疑。
2.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
———在问及梅家小姐的事情之后, 侍萍的回答使周朴园深感意外, 阅读时要读出惊讶与疑惑的语气。
3. (忽然立起) 你是谁?
———“你是谁?”已不是前面“你姓什么”的简单重复, 而是含着对侍萍前两次回答的否定, 其中包含着显而易见的潜台词: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对这件事了解得如此清楚?阅读时, 在表现其更疑惑的同时要突出其内心的慌乱。
4. (徐徐立起) 哦, 你, 你, 你是———
———此时, 侍萍已经道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情的现实如同一声巨雷, 使周朴园惊恐慌乱, 手足无措, “徐徐立起”, 说话也前言不搭后语。“你, 你, 你是———”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人物语言, 生动地描绘出周朴园不想正视这一现实, 可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 而又非常希望这不是现实的复杂心理。
(生:再读, 师评)
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赶出家门的侍萍时, 他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 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 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 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 离开了无锡, 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 可侍萍的突然出现, 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 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问:周朴园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 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分析, 师评)
多媒体: (雷雨片断, 师评)
(明确:他认出侍萍后, 首先是翻脸不认人, 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 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 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 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 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 ———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 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 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 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 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这些正是他自私, 冷酷丑恶心理的暴露。)
小结
多媒体:周朴园丑恶的内心世界:虚伪、自私、冷酷……
二、从人性化层面探究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
多媒体:“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曹禺《雷雨》序
师问:“悲悯”是什么意思? (明确:同情, 可怜。)
师问:曹禺先生为什么悲悯周朴园, 他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比较快的跳读课文, 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提交的问题进一步适当引导深入探究思考: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到底如何?是否有真的感情在里面呢?
多媒体:1.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多媒体:观点一: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
(示例: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 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侍萍。每年都不忘为她过生日, 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 他房间内的一切摆设和夏天关窗的习惯也依然保留着, 甚至连穿衣服 (不管是雨衣、衬衣) 都爱穿旧的, 而不爱穿新的……这一切表现难道不是出于真心吗?如果说他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 那装给谁看呢?就时间上来说, 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就情理上说, 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而且从侍萍的话语中, 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 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你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你们逼我冒着大雪出去, 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这段话中的人称由“你”变成了“你们”, 这一微妙变化暗示我们:在侍萍的潜意识中也认为造成自己出走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周朴园, 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因此正像作者所说的,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 绝对真实的”。)
多媒体:是真实的, 绝对真实的。———曹禺
多媒体:观点二: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
周朴园对待萍的怀念如果是出于真心, 为什么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后, 他的那几缕温情就立即消逝, 而代之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对付下等人的惯用手段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呢?该如何解释周朴园又变得异常冷酷了?
多媒体:2.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无情呢?
(明确: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符合其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 总是特别觉得可贵, 特别感到留恋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 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 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 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但他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梅小姐, 而不是现在这个会对他构成威胁的鲁妈。因此, 当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 当他感到自身的形象将要受到破坏, 名誉、地位将要受到威胁后, 自然也就变得自私和虚伪了。
多媒体:他 (周朴园)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 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 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 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 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 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 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曹禺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尾声中这距故事发生已经是十年了, 十年后的一天周朴园去看望医院里边的鲁侍萍和蘩漪的时候和医院的护工之间的一段对话。
多媒体:电影片断
姑乙:楼上您的太太, 看见了?
老人: (呆滞地) 嗯。
姑乙: (鼓励地) 这两人, 她倒好。
老人:是的。——— (指鲁妈) 这些天没有人看她么?
姑乙:您说她的儿子, 是么?
老人:嗯。一个姓鲁叫大海的。
姑乙: (同情地) 没有。可怜, 她就是想着儿子。每到节期总在窗前望一晚上。
老人: (叹气, 绝望地, 自语) 我怕, 我怕他是死了。
姑乙: (希望地) 不会吧?
老人: (摇头) 我找了十年了, ———没有一点影子。
姑乙:唉, 我想她的儿子回家, 她一定会明白的。
老人: (走到炉前, 低头) 侍萍!
(老妇回头, 呆呆地望着他, 若不认识, 起来, 面上无一丝表情, 一时, 她走向前窗。)
老人: (低声) 侍萍!侍———
姑乙: (向老人摆手, 低声) 让她走, 不要叫她!
师:最后老人对侍萍的两声呼唤反映了他此时什么样的心理?
(明确:忏悔、愧疚, 是一种真爱的体现)
多媒体出示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 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 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 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 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 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
师:这是一个矛盾的、真实的周朴园, 作为一个人而言, 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多元的, 同时也是流动的;他在感情和利益的天平中是不断倾斜摇摆变化的。
多媒体:
(明确) :从以上我们对人物的探究来看, 周朴园身上确实有他真情的一面, 但是他人性中自私狡诈、专制残忍、冷酷虚伪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反对和唾弃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戏剧语言, 注重从人性层面上来探究周朴园这个人物, 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多重性, 从中我们看到人性和生命的丰富与复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允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从今天的学习中, 同学们也开始学会用辩证的的眼光, 注重从人性层面去解读人物、透视人物, 进而去创造人物。
四、作业: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新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
本课为小学语文新部编教程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此课教学反思,如果您还想要此课的教学设计,请与站长联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争摒弃“单纯识字”的教学弊端,开创识字教学新视野,使识字教学呈现“趣味性”和“文化味”。1.从“识字”到“方法”,形态灵活,妙趣横生。针对本课生字较多的特点,教学中把汉字按照结构分类梳理,采用编字歌、猜字谜、加一加、换一换、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这样既使学生习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每句中都含有“对”字,并以此为节点,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这样,在师生灵动的交流中,使学生发现文本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反思范文:新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大全
《古对今》教学设计 篇4
白家庄学校
刘凯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7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学习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认识偏旁“酉”。
2、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正确书写7个字;认识偏旁“酉”,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正确识读12个生字。学习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6古对今》,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并口述目标。
2、回忆《对韵歌》,理解“对”含义。
二、比赛读文(第一次“先学后教”)第一场比赛:比谁字音读得准
1、老师范读,学生仔细听清字音。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自己赶紧试读一遍,有不会读的字词画上符号。
2、自己练习读,还有不认识的字问同桌。
全部会读的请举手。下面开始比赛,请听老师提的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3、同桌朗读比赛,比谁读得字音准,句子流利,声音响亮。
4、指名轮读。
(一人一句,以学困生为主,尽量让多点人发言,大量暴露问题。)
5、课文读得字音真准!老师加大难度来考你们了,生字宝宝能不能难住你?
园 严 寒 酷 暑 凉 晨 细 朝 霞 夕 杨
学生练读一一同桌互相检测,再指名读。
6、认识偏旁“酉”。
7、口头扩词练习。
有错及时纠正,师适时板书、引导。再齐读两遍。
8、去掉音节找刚读错的人再次读。
字音大家能读准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谁能流利朗读课文。先给你 们2分钟练读时间,待会我们继续比赛。
三、流利读文(第二次“先学后教”)
时间到,想读的请举手,找谁呢?都想啊!这样吧:我们小组赛读吧?
1、生自由练读(2分钟)
2、男、女赛读,男生的声音响亮,女生的声音优美,如果合起来读相信会更好的。来齐读一遍。
3、齐读课文
课文读得真是既正确又流利。最后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比会写字写得正确、规范。
四、比赛写字(第三次“先学后教”)
1、师出示会写字,学生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生字,注意它的笔顺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自己书空一遍它的笔顺。
2、生说笔顺--齐书空。
3、生说提醒的地方。
4、生描红并练写。
①写最不好的两名学生上台临摹。②指名上台纠正。③师适时引导总结。④生再练写。
五、课堂练习
写生字并组词。
六、板书设计:
6、古对今
园 严 寒 酷 暑 凉 晨 细 朝 霞 夕 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对子”含义,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
2、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了解“对子”含义,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学习准备:课件、课本。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6古对今》。
二、了解“对子”(第一次“先学后教)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节?标上序号。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对子歌的内容与什么有关?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了解“对子”含义。
对子又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独特的祖国文字的魅力。
三、背诵课文(第二次“先学后教”)
1、快速连读,练习背诵。
2、抽背展示,并让背诵的孩子交流自己快速背诵的方法,其他孩子借鉴学习。
3、加入动作,自由轻声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
夕阳
严寒
朝霞
古今
酷暑
和风细雨
鸟语花香
五、拓展延伸
古对今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读对子歌,认读生字“圆、严、酷、暑、凉、晨、细、朝、霞、夕”。书写“古”。认读词语“严寒、酷暑、朝霞、夕阳、和风细雨”,联系实际并借助图片理解这些词语。
3.朗读、背诵对子歌1、2节,感受课文展现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抄写《古对今》1、2节,用卡纸遮住。课题空着,揭题时写。
2.制作ppt,显示“早晨、朝霞、暮色、夕阳、春景”景色的.图片,以及课文中需要认读的词语。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书写“古”
我们已经学过一次对韵歌了,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 师引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对于对韵歌,题目是《古对今》。(板书:古对今),读好课题。 指导书写“古”:看老师范写,交流: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用ppt出示早晨、朝霞、暮色、夕阳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上的景色,随机出示“早晨、朝霞、暮色、夕阳”等词语,让学生认读。 让学生看ppt春天景色图练习说话,想像并描述春天的情景,随机出示“和风细雨、柳树发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等词语,让学生认读。
3.反复朗读,读出节奏
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对子歌。
要求:
(1)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前两个小节正确地读两遍。
(2)用“——”画出新词,读三遍。
(3)用ppt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齐读,分组读,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
自读检查。
指名轮读,一人读一小节。相机正音。
同桌对读,正音。
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模仿老师,读的同时用手敲出节奏。
师生对读,师前半句,生后半句; 生生对读,一边前半句,另一边后半句;然后交换。 集体敲节奏读。
4.熟读成诵,定位识字
擦去1、2节板书中不要求认读的字词,请学生读黑板上剩下的字词组成的不完整的对子歌。 闭上眼睛,边敲节奏边试着背诵。
5.总结,提出课后实践
找找对子歌,并请家长指导读正确
板书:
6.古对今
古对今,
圆对方。
严寒对酷暑,
春暖对秋凉。
晨对暮,
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正音”读
1.通读诗歌, 读时结合书下注解或工具书, 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2.教师范读, 学生校准字音、节奏并初步感受诗歌情感。3.同桌之间互相读, 互相评价。4.齐读, 教师检查效果。5.引导发现:从刚才多次的诵读中, 你发现这首诗歌音韵方面有何特点?
反思:这一部分的设计, 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三“读”两“听”, 旨在让学生熟悉文本, 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与诗歌的语言交融在一起, 学生很容易就注意到《西洲曲》较之于《归园田居》等五言古体诗不同的音韵美———四句一换韵, 和谐流畅而又有变化。
二.“理脉”读
1.看注解, 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提出来。2.概括抒情主人公的主要人物活动和情感, 形成板书。 (1) 紧扣“垂手明如玉”这一句, 以“手”字为切入口, 拎清全诗的内容结构。具体问题为:“垂手”者谁?“垂手”之前, 这双“手”曾经做过什么?之后呢?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2) 学生回答, 教师边评述边板书。 (见后文) 3.学生分男女生两组, 每四句为一单位衔接朗读诗歌。请两名同学注意倾听, 听的要求为: (1) 你发现诗歌在结构的上下衔接与勾连上有什么特色? (2) 你觉得全诗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同学们读出了这种感情吗?
反思: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环节。这一环节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值得深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了解, 我认为学生一定会质疑“垂手明如玉”一句, 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扣住“手”意象拎起全诗的内容和结构。而且, 分组衔接朗读的方式, 既新鲜有趣, 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顶真勾连一气贯注的结构特色的认识,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悟情”读
1.基于上一环节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认识, 启发学生悟读:诗歌主人公的感情一直是忧伤的吗?有没有变化?怎样的变化?
(1) 仍然围绕“手”, 从主人公的行为领悟她微妙的心情变化:这双“手”曾经“折梅”, 并精心打扮过自己, 那时, 她的心情是怎样的?“采莲”时呢?“垂手”时呢?托梦时呢?
(2) 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形成板书。
通过江南女子对折梅、采莲、垂手、托梦等情景的描绘, 表达了她忆郎盼郎时或期待、思念或痛苦、呼唤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明确诗歌抒情方式的特征: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
3.按照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和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反思:这个环节深入品悟诗歌的感情。教学中, 重视文本、始终紧扣诗歌语句进行品读和由此进行的诗歌朗读, 强化了语文氛围, 从而完成对诗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品读, 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铺垫。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悟和情感理解基本生成, 所以朗读要充分并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联诗”读
1.诗歌中, 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充满江南情韵的景物意象有力的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请联系下面列举的其它古典诗文名句, 从“梅”“莲”“水”三者中任选一种意象, 赏析诗歌景物意象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梅
(1) 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琵琶记》)
(2)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莲
(1)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2)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水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2.表述建议:结合材料中或自己积累的诗句, 品读意象特征;重点赏析这些代表性的意象在诗歌中的“寄情”作用;要求有具体分析。
3.学生交流。学生互评或教师评点总结。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夕”2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一、激趣导入。
学生和老师玩拍手游戏。
师:上课之前呀,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叫做反义词拍拍拍,同学们看老师的动作,学着一起来做。
师:黑对什么?生:黑对白?
(大——小,长——短,上——下,前——后,高——地,粗——细,)
师:古对什么?
生:古对今
教师板书“古”和“今”,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
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板书“对”用不同的颜色)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它的名字叫——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们先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完一遍之后举手示意老师。生读课文,师巡视。
三、识字学词。
师:同学们自由读非常认真,尤其是X组的同学,今天老师请来了三组生字小部队,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黑板,你们看他们来了!同学们认识这些字吗?先给你们2分钟,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师:时间到!请一位同学来拼读第一行生字宝宝。其他同学作为小小裁判员,如果你觉得他读的正确,读的很好就请作正,如果发现读错了,就坐的歪歪扭扭。
生读。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找两位同学读)
生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标准,那我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二行,其他同学也一样作为小小裁判员竖起耳朵。
生读。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行,其他同学也一样作为小小裁判员竖起耳朵。
生读。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读的很好,请问聪明的你们,现在有没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老师要把这些生字宝宝分在不同的行里? 生:因为第一行是前鼻音,第二行是后鼻音,第三行是翘舌音。
师:你太聪明了,这都被你发现了,他们来自不同的家族,那你们有没有信心把他们的音读准呢?请第一组的同学读第一行。
师:读好后鼻音不容易呀,现在请第二组的同学第二行
师:翘舌音要读准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请第三组的同学读第三行。生读。
师:现在这些生字宝宝又回到他们的部队里去了,你们能把他们都读准吗?XXX同学你来读一读!
(请学生单个读,然后全班齐读)
师:读,不倒大家,下面老师要出一个字谜你们猜一猜,小朋友们注意听:一半多,多一半,是什么?
生回答。
师:没错,是多字,这种识字方法叫什么? 生:猜字谜。
师:那小朋友们,你们还学过什么识字方法呢?
生:加一加、减一减、编儿歌、换偏旁,生活识记,组词… …
师:小朋友知道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么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记住下面的两个生字吗?(出示生字PPT)
生:我会用加一加的方法… …
师:那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没错,都有一个日子头,他们都和太阳有关,暑字下面的者,代表的是人,夏日炎炎,一个人站在太阳下面,酷热难耐,要中暑了,就是这个暑字。晨字下面的辰,代表的是星星,当漫天的星辰,遇到了太阳,就意味着,早晨来临了!暑字可以组词?晨字可以组词?
师:同学们你们看,有两个生字宝宝从课文当中跳出来了,到了我们的教室里,但是跳出来时摔碎了,我们一起来拼一拼。(出示拆开的寒字和凉字)
请两位同学上来拼,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有两点水)我们都知道两点为冰,他们都表示温度低,那凉的偏旁是?(两点水)寒的偏旁是?(宝盖头)
师:谁来组词?
师:刚才老师说了这么多,现在小组准备好,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一想,下面的生字宝宝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呢?
生讨论,老师参与其中,认真听学生的讨论情况。
师:时间到,请坐正,我发现有XX XX小组的同学都讨论的非常认真,那你们讨论出来了什么呢,和大家说一说吧!
生交流识字方法,说出一个,一个字就变色,学生说一种识字方法就贴一种识字卡片。要问一问:这个字是什么结构?你可以组什么词?
师:同学们真的是眼睛快,手快,脑子更快呀,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些生字精灵,他们是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们,同学们你们看。
(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和风、细雨、朝霞、夕阳、鸟语、花香)
师出示词语指名让学生读,其他同学觉得读对了的,就坐正,觉得读错了的就举手。
师:同学们真棒!森林里的一直猴子都忍不住要来和你们玩了,但是他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愿意帮他吗?
(出示小猴子过河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读对了一个词语,小猴子才能跳过一块石头,但是到底有没有读对呢?决定权在你们手里,请你们像地铁里的关卡一样,把出口关上,如果待会老师点的同学读对了,你们就把关卡打开放行,听明白了吗?
(师指名读,学生参与其中)最后齐读一遍摘掉帽子的生字宝宝。
四、再读课文,读出节奏美
师:谢谢你们,帮助了小猴子顺利过河,不过今天你们还需要做一件好事,就是刚才来的一些生字精灵们,他们来是希望你们来帮忙的,和他们的好朋友走散了,希望你们能帮他们找到走失的朋友。怎么帮呢,我们一起进入找朋友大作战,小朋友三二一坐正。
1.请你们小眼睛看到语文书第56页,我们知道今天学习的是一首对子歌,那到底有哪些对子呢?请你们用火眼金睛找出文章当中意思相对的词语。
(师在出示卡片给孩子读的时候顺势就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意思相对的词语呢?老师先说一个,我找到了古和今,他们意思相对。
生:汇报其他对子。(把对子齐读一遍)
2.师:要想帮助生字精灵们,还得回答下面老师的问题,古对什么?
生:古对今。师:圆对什么? 生:圆对方。… …
再打乱顺序,XX组:朝霞对什么?XX组:莺歌对什么?男生:圆对什么?
师:你们现在真的能够帮助生字精灵们了(师出示PPT,有一些地方有空缺)
师:你们看,果然有些精灵们走失了朋友,你们在黑板上找到他们,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到朋友身边!
(生找到一个,交给老师,老师点PPT,PPT制作特效,一个卡片飞过去,填充了PPT上的空白部分,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就不按键)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是又聪明又善良,咱们学到这里也累了,我们一起站起来活动筋骨,全体立正。我们一起来拍手读这首对子歌。
师生一起拍手读这首对子歌。分两种拍法,第一种常规拍,第二种,唱和拍,也就是重复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拍。
五、学习写字
师:
学到这里,老师有个字谜想让同学们猜一猜“北京下了两点雨” 是什么字?(生回答凉字)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写一写这个生字,写这个字我们要注意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左小右大等等)
师黑板上范写,学生描红凉字。
《古对今》教案 篇8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韵文,背诵韵文。
2、认识“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12个生字,正确书写“古、凉、细、夕、李、语、香”7个汉子,会认新部首“酉”。
3、理解韵文内容,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4、在诵读和学习中体会汉语的对称和音韵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诵读并背诵韵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和学习中体会汉语的对称和音韵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一、互动游戏,激趣导入
1、师生共做“词语对对碰”(说反义词)的游戏:师说一词,生说该此的反义词,从一字词语到二字词语,难度逐渐升级(如:大对小,白对黑,长对短;白天对黑夜,快乐对伤心等)。
2、师激趣:词语对对碰,字数相同,词义相对,可真有意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词语对对碰的课文。
3、师板书课题:古对今。相机指导“古”字的写法,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古”指古代,“今”指现在,这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二、初读韵文,识字学词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指名生交流听过之后的感受。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分小节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1)指名生朗读第1小节。
①师出示“圆、严寒、酷暑、秋凉”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认识“酷”字左边的酉字旁。师相机正音:“暑”是翘舌音,“凉”既是边音,又是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②指导学生区分“圆”与“园”:读音相同,意思有所区别。鼓励学生口头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区别“圆”与“园”的意思。
师:“圆”指的是一种形状,如:圆形、团员、汤圆等;“园”指的是一个地方,如:菜园、花园、园丁等。
③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1小节,全班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第2小节。
①师出示词语卡片:早晨、细语、朝霞、夕阳。指名学生认读,强调:“晨”是前鼻音,“朝”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多生认读。
②学习“朝”这个多音字。
师出示词语和短语:朝霞、朝阳;朝着门的方向。指名学生朗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朝”有两个读音“zhāo”和“cháo”。在本课的词语“朝霞”中读“zhāo”。
③区分“夕”和“西”:鼓励学生为这两个同音字组词,师适当:“夕阳”是傍晚快要落山的太阳:“西”指的是方向。
④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小节,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第3小节。
①出示字词卡片:李、杨、鸟语、花香。指名生认读,读准字音。
②引导学生理解稳重“李、杨”的意思:结合《识字2》中的《姓氏歌》,明白“李”和“杨”可以指人的姓氏,结合本课内容和汉字的偏旁,可以发现“李、杨”与树木有关,在本课中指的是“李树”和“杨树”,相机出示李树、杨树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
④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3小节,全班齐读。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达到熟练的程度。
5、巩固识字。
(1)师多媒体随机出示词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方式,巩固学生认读生字,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为生字口头组词,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3)学生自主观察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方法上的指导:“酷、凉、细、朝、杨”是左右结构,通过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识记,可以借助偏旁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夕”与“外”比较,少了一个“卜”。
三、再读韵文,读通读熟
1、生再次自主朗读课文。指名学生交流读这课文与读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同位对读:一生读每句的前半句,另一生读每句的后半句。自主练习。
3、指名一对同位进行朗读展示。
4、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拍掌伴奏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朗读练习。
四、指导学生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
2、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生自主观察汉字,交流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
4、师范写讲解:“细、语”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尤其是“细”字,右边的“田”比绞丝旁略低;“李、香”是上下结构,各部件略扁,上半部分“木”和“禾”中的撇、捺要书写伸展,盖住下半部分。生观察并进行书空练习。
5、生自主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进一步强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熟练地朗读了课文,初步感受到这课文朗朗上口的节奏之美,而且还在课文中认识了许多汉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有趣的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感受美丽的景色。
3、在诵读和学习中体会汉语的对称和音韵之美,提升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检查导入
1、师生利用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师说“古”,生对“今”,师说“严寒”,生对“酷暑”等。
2、师随机出示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
3、师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课文的有趣之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理解内容,体会对称之美
1、学习第1小节。
(1)指名学生朗读第1小节。
(2)鼓励学生找出这一小节中对称的词语,指名生交流,师适时板书:古—今,圆—方,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3)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几组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出示图片(冰天雪地、烈日当空、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适当补充资料,向学生解释在古人的眼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像一口倒扣的大锅扣在地上,从而理解“圆对方”指的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
(4)引导学生发现相对词语的特点:“古、今”都是表示时间的;“圆、方”表示的都是形状;“严寒、酷暑、春暖、秋凉”都是描写春夏秋冬季节特点的。从字数上来说,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
(5)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这一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主要写的是四季特点)。
(6)生有节奏地朗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交流第2小节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根据省的交流师板书:晨—暮;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
(2)鼓励学生在学习第1小节对称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这些词语是如何对称的。
(3)指名生交流,师适当:“晨、暮”指的是早晨和傍晚,描写的是时间;“雪、霜”是同一类的自然现象;“和风、细雨”描写的是天气现象,“朝霞”和“夕阳”分别是早晨和傍晚的自然景观,都是一类事物。
(4)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相机出示“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的图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使其进一步体会同类词语的相关性。
(5)生齐读第2小节,说说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什么(主要描写的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3、学习第3小节。
(1)生自主朗读第3小节,与同位轻声交流哪些词语是对称的。
(2)指名生交流汇报,师出示“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图片,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美丽的景色,体会词语的对称性。
(3)指名生朗读第3小节,读出句式的对称节奏。引导学生说说这一小节主要描写的是什么(主要描写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色)。
4、回顾全文,游戏巩固。
(1)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并与同位合作练习朗读,读出句式的对称和节奏的变化。
(2)指名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游戏巩固:找朋友。教师把“古”“今”“圆”“方”“严寒”“酷暑”等文本中出现的24个词语卡片分发到学生手中,一生手持词语卡片说:“我是‘古’,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卡片“今”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我是‘今’,你的朋友在这里。”以此类推。
5、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儿歌、练习背诵。
三、自主创编,拓展提升
1、师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内容,无论是词语的意思还是字数都具有对称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其实汉语中这样的词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也来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编一段儿歌吧!
2、出示创编要求:
(1)句式:-----对-----,-----对------。-----对------,------对------。
第一句是一字词对一字词,第二句是二字词语对二字词语。
(2)所编的这段小儿歌最好是围绕同一类事物的。
3、生自主创编,轻声朗读,并与同位交流自己的作品。师巡视了解创编情况。
4、指名生交流自己创编的小儿歌,师生共同,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对于学生创编的作品,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只要能体会到对偶的手法即可,不宜要求过高。
5、师:同学们,其实古代的小朋友在上学的时候也要学习对对子,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到四、五、六、七字对,越对越长,而且对子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位叫李渔的大学问家,还编了一本专门对对子的书,叫《笠翁对韵》(出示《笠翁对韵》书本图片),大家课后阅读。
四、课堂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对对子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能更多地关注到这种对称的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神奇和有趣。
板书设计
6.古对今
古—今晨—暮桃—李
圆—方雪—霜柳—杨
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
春暖—秋凉朝霞—夕阳鸟语—花香
《命题及其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命题的概念及四种命题.
教学难点
1.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及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命题, 但不够系统和详细, 教学时要通过学生的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 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 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 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 则q”的形式.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 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关系.3.通过学习, 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 请大家回顾:什么是命题?能否举出几个命题的例子?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 若直线a//b, 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 2+4=7. (3)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 若x2=1, 则x=1. (5)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 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 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 每句话都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 (1) (3) (5) 的判断为真, (2) (4) (6) 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 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 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 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命题的分类——给出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详见课本)
在数学课中, 只研究数学命题, 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 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 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若整数a是素数, 则a是奇数. (3) 若一个函数是指数函数, 则这个函数是增函数. (4) 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 则这两条直线平行.undefined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 且通过练习,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 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 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观察上述练习中 (2) (3) (4) 三个命题, 都具有什么样的形式?
6.“若p, 则q”形式的命题
从构成来看, 所有的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 命题常写成“若p, 则q”或者“如果p, 那么q”这种形式, 通常, 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 q叫做命题的结论.
练习、深化: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3)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 (5) 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 (6) 能被3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6整除. (7) 不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不能被3整除. (8) 不能被3整除的整数一定不能被6整除.
问题1:上述 (5) ~ (8) 四个命题中, 命题 (5) 与命题 (6) (7) (8) 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7.归纳总结
问题1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着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 (5) 和 (6) 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5) 和 (7) 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 (5) 和 (8) 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8.抽象概括
由上述的例子抽象概括出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定义. (定义内容详见课本)
让学生举一些互逆、互否、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
9.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关系
让学生结合所举例子, 思考:若原命题为“若p, 则q”的形式, 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应分别写成什么形式?
让学生结合所做练习分析原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 将自己探索发现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10.小结
(1) 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
(2) 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关系.
教学反思
《古对今》观后感1000字 篇10
0106山东李晓明465号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我看完这节课的真实感受。本堂课融合了数学知识、语文知识、吟诵知识、思维训练以及教师对儿童年龄段的把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林乐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毋庸置疑,没有厚积哪来的薄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一起来回顾林老师的课堂。
整堂以玩魔方为主线,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林教师这样做,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独具匠心。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这节课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低年段的孩子如何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在玩中进行思维训练。
林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正方体的概念,用数学工具进行语言文字教学和思维训练,非常有创意。各门学科其实都是相通的,但是我们现在学校设置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分科课程,林老师以玩魔方为主题,把数学课和语文课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是一种综合课程的很好尝试,这样的课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识字方法独特。识字方法有很多,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字理识字等,本课中,教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字理识字,比较有新意。教师讲了一个关于“日”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出示甲骨文,把古今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识字,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认识了晨、暮、朝霞、夕阳,不仅认识了生字还学习了词语。最好,教师引导孩子意识到,晨、暮、朝霞、夕阳形成一个圆圈,春暖、酷暑、秋凉、严寒又形成一个圆圈,这就是时间的轮回,在这里教师又给孩子渗透了易经的知识。
多种方式理解词语。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比如教师讲解“酷暑”,问学生,夏天的温度最高是多少,你感觉怎么样,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出示图片直观理解词语,比如理解“严寒”,教师出示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人在冬天里带着帽子和口罩,捂得严严实,眉毛上都是冰,直观地让孩子理解了什么是严寒。
渗透吟诵知识。在带领孩子一起读《古对今》时,教师告诉孩子哪个字应该拉长音读,哪个字应该读短一些,把这首对韵歌按照平仄填上符号,然后带领孩子一起读,孩子们就这样不经意间吟诵出这首对韵歌了。部编版教材增加了很多传统的内容,比如对韵歌,比如诗,很适合吟诵,教师从小给孩子渗透吟诵知识,教他们吟诵,孩子将会终生受益。
整堂课循序渐进,有设计感。看似教师只是带孩子一起玩魔方,而实际上是一步步诱导孩子达成教学目标。既然是玩魔方,就要按照步骤来,教师先让孩子认读生字,再教他们贴魔方,然后同桌互相对对子,接着拍手读,直至吟诵,教学难度一点点加深,前一个环节又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
《垂线》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篇11
1. 本节内容在章节及全书的地位
《垂线》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就已经对垂直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这节课也是在学习了角、相交线后的一节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垂线的性质是后面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垂线的一些性质。
(3)经历观察、猜想、探究、归纳的过程,逐步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学重点
(1)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
(2)掌握垂线的性质。
4. 教学难点
垂线性质的探究。
二、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
(1)欣赏一组关于垂线的图片。
(2)学生列举一些自己身边的与垂线有关的例子,并抽象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3)对比两条相交直线与两条垂线,让学生找出两图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学生持久记忆,而且易于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会比较。
2. 探究新知
活动一:
(1)经历欣赏、举例、比较等过程,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定义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表示方法:两条直线垂直,可以表示为: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是O,还可以表示为:“AB⊥CD,垂足是O”,或“AB⊥CD于O”,也可以表示为:a⊥b或b⊥a,画图时常打上直角标志“┐”,以便识别。
(3)说明:直线与线段、射线垂直就是与线段、射线所在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并及时总结,用自己的语言给出垂直的定义,教师适时加以补充。经过从几何模型—具体图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过程,通过引入大量的实物模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使抽象与直观结合起来,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其他语言,感受几何语言的优越性。
活动二:
(1)道路设计:观察交通图,让学生通过应聘工程师来设计城市交通:过人民广场来重新设计另外一条路线和人民路垂直,过解放路和青年路的交叉口再重新设计另外一条路线和人民路垂直。
(2)动手操作:已知点P和直线a,过点P作直线a的垂线,大家能作出来吗?如果能,都有哪些情况?
(3)学生总结: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步骤(用直角三角板);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三:
(1)路线设计:如果要从点A处横穿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你能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吗?
(2)学生总结: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如何测量跳远成绩?
(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比较垂直、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探究垂线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设计道路、画、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理解,掌握有关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进一步丰富操作活动的经验;通过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线的一些性质。
3. 反馈练习
(1)如图1,某长方形木板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折断,请在剩余的板材上画一直线,以便截出一块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木板。
(2)如图2:污水处理厂要从A处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省?试画出铺设管道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 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独立画图,然后利用实物展示台汇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4. 课堂小结
(1)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或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会反思、学会质疑的习惯,并且逐渐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5. 布置作业
(1)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一些垂直应用的例子。
(2)思考:试用不同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并用量角器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三、教后反思
从整节课看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了本节课的得失。
1. 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要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验,发展思维。我只是对垂线性质的探究加以引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而发展智力。
2. 设计特点
(1)以生活实例为素材,让学生主动体验。
从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垂直的图片入手,学生一看既熟悉又亲切,激发起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设计道路、测量跳远成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全面提升对本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学时比较关注非数学化的图形欣赏,也比较关注标准化的几何图形,学生逐步学会将实物图抽象成几何图形,也培养了识图能力。
(2)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乐于探究。
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而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接着通过设计道路、测量跳远成绩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垂线的有关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创建主动活泼富有活力的课堂新格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除培养了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的能力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空间观念发展创造力、丰富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以经历过程为途径,让学生获得发展。
“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往往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价值;“结论”是重要的,但结论的获得离不开过程。因此在学习垂线时,我首先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定义垂直;接着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探索垂线的性质;最后让学生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先“学”,老师后“教”,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 不足之处
(1)本节内容所覆盖的数学知识不太多,但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几何,且垂线的两个性质都要学生建立在自己的观察、分析基础上归纳得到,学生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看到学生归纳的垂线性质总是有些偏差时,我显得有些急于求成,不能认真、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回答,留给学生的时间偏少,缺少科学的有效的引导。
(2)学生第一次在阶梯教室上课,面对台上前后的摄相机和台下数百位听课老师显得有些紧张,而我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也做得不够好,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如果能对学生搜集一些垂直的相关实例及时评价,并多渠道地对学生的表现开展比赛,效果会更好。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阅读:
《古对今》教学设计07-07
古对今教学设计11-13
《古对今》评课稿05-17
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6《古对今》教学设计07-14
教学反思及不足07-03
《卖报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5-22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11-08
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07-07
太阳 教学设计及反思09-08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