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

2024-06-22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共11篇)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 篇1

海南新闻网10月14日消息:“第一个学期,为了玩游戏,我有了第一次逃课、第一次不交作业,到期末考试,有两门课挂红灯;第二个学期,本来不想玩的,后来禁不住诱惑,又拿起了鼠标,太投入了,学习几乎没时间。我追悔莫及。”这段话摘自浙江林学院一位学生的检讨书。

在浙江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新生教育会上,2005级新生每人领到一本名为《警示录》的特殊教材,里面收录了12位学生的检讨书。他们由于不及格学分太多而被退学或濒临退学。为保护学生权利,教材上隐去了姓名。

网络游戏就像一个泥潭

上学期,浙林院信息工程学院有5位学生因不及格学分(一门课占2—4个学分不等)达到28个被退学,接近28个学分的有8人,3-4门课不及格的有18人。到了退学的地步,学校、家长、学生都非常痛心。在学院召开的不及格学分超过10分的同学座谈会上,学生说得最多的是“没有认真学”,或者“沉迷游戏”。

一份检讨书写道:“毕业是那么遥远,行动也很自由,不知不觉中我就陷了下去,整天玩网络游戏,把自己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早上一起来,就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网络游戏就像一个泥潭,一旦踩进去就只会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另一份检讨书写道:“除了上网聊天,和女友经常出去玩也浪费掉了很多时间和金钱。现在想想,真的太可惜了。”

让所有的大学新生清醒

信息工程学院副书记汪和生说,因学分不及格而退学的事多集中在一、二年级,几乎每年都有,“这本《警示录》不仅是林学院学生的必读,相信对所有的大学新生都会有用。以前我们对学生都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收效不明显。希望新生能规划好四年的大学生活,毕竟还是学习第一。《警示录》的效果如何,要等日后再看。”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 篇2

关键词:网络沉迷,大学生,成长路线,对策

一、大学生成长路线及其影响因素

1. 大学生成长路线

“‘大学生成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自然成熟等多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 大学生群体向着圆满成熟的方向生长, 是大学生在思想、心理, 行为等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发展”;[1]因而大学生成长路线是大学生成长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线路, 线路的方向是发展的、健康的, 线路的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高等院校, 并不是每名本科生都能成为从事产品开发、研制的人才。因而学生的培养曲线和成长路径也是不尽相同的。”[2]

2. 影响因素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大体包括两个方面, 即内部因素影响和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一般是指大学生主体性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其核心在于大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学生的主体需要与其现实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成长发展的内在矛盾, 也是成长发展的根本动力。”[3]外部因素, 一般分为两类, 包括大学生生存的宏观环境和大学生受某种因素影响的微观环境。这种所谓的微观环境大致又包括校园环境、家庭情感环境和网络环境等。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主体性是内因、是核心, 外因通过不断干扰主体性内因产生影响作用。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大学生成长路径中的外因素;立足于外因素中的网络因素进行思考和研究。

二、网络沉迷对大学生成长路线的影响

所谓“网络沉迷”是指由于重复对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带来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欲望, 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忍耐、克制、退缩等现象, 对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4]网络沉迷对大学生成长路线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对学习成长路线的干扰和网络交友对心理成长路线的干扰。

1. 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学习成长路线的干扰

高校大学生整体上普遍接触网络游戏, 而网络游戏成瘾则会对大学生成长路线产生干扰;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学习成长路线的干扰, 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健康干扰。大学生一旦网络游戏成瘾, 其对游戏时间的控制力往往非常薄弱。网络游戏时间经常超出预期, 甚至为完成网络游戏某一团队任务, 不惜在寝室或网吧通宵“战斗”, 更有甚者, 连续“战斗”几昼夜。这样的不知疲惫的网络游戏行为, 对大学生身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视力、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均受到影响。由于通宵“战斗”, 第二天有些学生选择逃课, 因而耽误学业;有些学生坚持来到教室听课, 但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由于刚刚经历通宵“战斗”, 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 昏昏欲睡, 甚至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觉, 该学的知识学不到, 听不懂, 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认知干扰。网络游戏往往对游戏者的神经造成干扰, 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 往往会出现冥想和幻听, 感觉自己始终处于游戏状态。教师在台上讲的认真仔细, 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在台下也思考的“认真仔细”。这样看来, 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 其学习的认知过程受到很大干扰。

2. 迷恋网络交友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路线的干扰

迷恋网络交友的大学生, 其人格情感和性心理易受干扰, 变得扭曲。

人格情感扭曲。长期网络交友和网络恋爱的大学生, 其人格构成中的性格, 往往存在自卑、怯懦一面;因长期沉迷于网络交友, 不但不会缓解其人格上的弱点, 反而会使其逐渐丧失社会性。因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极为不利。大学生是社会人, 需要融入社会, 不应该封闭自己, 但沉迷于网络交友, 使其人格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偏执倾向, 发生扭曲。

性心理容易扭曲。长期沉迷于网络恋爱, 甚至经常出入“网络色情空间”, 进行网上性行为, 容易使这部分大学生性心理发生扭曲。一方面, 大学生普遍年龄在18~25岁之间, 刚入学时处于青春期末期, 性心理并不成熟;另一方面, 部分省份由于小学入学早, 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等原因, 学生高考年龄偏低, 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时, 年龄低于18周岁, 身心各方面都不成熟。因此, 沉迷于网络交友, 经常出入“网络色情空间”, 浏览色情服务网站, 所有这些都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并且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卖淫和嫖娼以及堕胎现象, 更严重的可能诱发大学生群体性犯罪。

总的来看, 网络交友成瘾的大学生, 其心理成长路线往往被干扰并发生扭曲。

三、网络沉迷干扰下引导大学生成长的对策

在网络沉迷干扰下, 引导大学生成长发展要把握以下三点: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能了解网络游戏动态, 换位思考, 减少学生的叛逆, 引导大学生成长;高校职能部门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引导大学生心理成长;还要巧用社团, 多组织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成长。

1. 了解动态, 换位引导

国内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工作繁忙及年龄等原因而不了解网络和互联网游戏的最新动态, 在教师眼中, 网络游戏就是深深的泥潭, 一旦沾染, 学生很快就不能自拔。因此, 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络沉迷现象时, 辅导员和班主任往往严加批评, 并限制其网络行为。但是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期, 严加批评和限制, 往往会推使学生在行为上走上叛逆的极端, 其成长路线会发生极端扭曲。基于此,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换位思考, 主动了解网络和网络游戏的最新动态, 尝试换位, 以探讨游戏的方式与出现网络沉迷的学生进行沟通, 减少学生的心理排斥, 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 积极与学生探讨游戏, 在探讨中开导学生, 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认清网络和网络游戏, 使学生自身的成长路线得到有效修正。

2. 职能管理, 心理教育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网络沉迷, 加强职能管理,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在大学生入学时, 就要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新生网络人际交往和网络性心理的干扰和引导工作。积极通过组织讲座访谈等方法来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角色适应和扮演能力, 学会正确处理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各种关系。[5]对于存在网络沉迷情况的学生, 要多管齐下, 使其上网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沉迷网络交友恋爱和经常进出“网络色情空间”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干预, 告诫其不要试图通过网络寻找慰藉, 而要及时寻找心理辅导教师介入。

3. 巧用社团, 转移关注

社团是学生自组织, 自组织的作用、朋辈的作用有时会比师长和心理干预更有效。高校在面对网络沉迷、成长出现偏差的学生时, 要注意巧用社团等学生自组织, 进而通过学长学姐的言传身教帮助沉迷网络的学生走出网络;同时, 高校团委和社团应该经常组织各类文体活动, 一方面丰富的文体活动会使大学生的成长更加充实;另一方面, 丰富的文体活动也可以转移学生关注点, 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关注选择, 多跟其他同学交流, 促进个人成长, 也会使成长的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30.

[2]李兆博.大学生成长路径的激励溯源和引导措施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8) :83-84.

[3]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33.

[4]张爽, 曾又其, 杨妮花, 等.大学生网络沉迷成因及其辅导策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9 (3) :81-84.

[5]杨靖靖.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网络沉迷的新特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0) :295-296.

对高职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辅导 篇3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如何教育转化好这部分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从一典型案例着手,试着用心理疏导、朋辈陪护、成长辅导、家庭辅导等方法,提供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沉迷网络 典型案例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94-02

一、典型案例背景

小安(化名)、性格偏内向,大三XX专业学生,1993年X月X日出生,来自新疆X县,父母务农,家庭经济收一般。

小安小学和初中都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成绩良好。初中毕业时,开始迷恋网络。上高中后,家长开始进行管制,但收效甚微,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和父母之间出现矛盾,成绩一落千丈,最终导致高考失利。来到我院求学后,心无大志,学习目的不明确,整天沉迷于网络中,经常逃课、夜不归宿等现象发生。一学年九门功课挂科。尽管每天晚上睡觉时他都会责怪自己不应该这样虚度时光,并要求自己明天不再上网,但第二天情况总是事与愿违,反而更加严重。依照小安自己的话说,不上网,就会感到无事可做,情绪低落,上网是他逃避和缓解现实痛苦的唯一出路。

二、辅导措施及成效

1.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改善沉迷网络状态,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采取策略是系统心理成长辅导。

最终目标:在达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小安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达到促进该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采取策略是长期跟踪辅导等。

辅导时间:2013.3-2014.12

2.辅导方案

心理疏导 ——朋辈陪护 ——成长辅导 ——家庭辅导

1)心理疏导

第一次会谈:建立良好信任关系,交谈时间:40分钟 地点:辅导员办公室。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足球以及网络游戏谈起,以消除他的抵触情绪。逐渐取得他的信任后,进一步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学生本人并不认为是网络成瘾,觉得上网玩游戏没什么大不了,还可以开发智力,平时在家有事时还是会帮助父母做事,但空余时间一般就在网吧度过了。父母对其行为有过管制,但收效甚微,最后只好采取默认态度。由以上信息得知,小安的父母对其教育问题上带有一定的溺爱成份,有爱但不严。

第二次会谈:建议有事多与室友心理委员和班长交流。交谈时间:30分钟地点:学生寝室 。

介绍室友心理委员和班长的优秀事迹,激励其向他们学习。如果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可以找他们二人进行帮助,引导其培养寻求帮助的能力 。

第三次会谈:引导分析原因,认知矫正,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交谈时间:60分钟 地点 田劲场。

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后,辅导员直接指出他之所以逃课上网就是因为没有自信而出现逃避现实的行为。同时辅导员在网上下载一些怎样正确使用互联网、长时间上网对身体造成的危害等资料发到他QQ上,让其当着辅导员的面打开手机QQ阅读,通过学习,让他意识到自己上网时间确实过多,己影响到自己的成绩和身体。另外将任课教师对其肯定的评价告诉该生,激发他的成就动机逐渐转移到学习活动上,重拾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信。另外和他讲解一些有关“电脑使用综合症以及一些人物传记(包括电脑网络行业、著名人物)和“励志格言”等,让其仔细检查自己有哪些网络成瘾的症状和不好的想法。同时定好他每天的上网时间、由班长监督。

第四次会谈:加强亲子关系,促进和谐的家庭气氛 交谈时间:20分钟,地点,辅导员办公室 。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也给小安的父母亲布置了作业:每一周至少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次短信,说出最想对孩子说的话,写出对孩子的爱和担忧。目的是通过文字传递真实的感情,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本次交流中,学生把其母亲发给他的短信拿给辅导员看,当时辅导员让小安将短信内容念出来。短信内容包含关切之意,学生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低着头说“自己让父母操心了”。

第五次会谈: 沉迷网络行为矫正 交谈时间:30分钟,地点,大学生成长辅导室。

给小安布置一道作业:每天进行上网时间记录,同时记录其他生活情况。并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每周辅导员检查一次。如果超出上网时间,辅导员和班长、心理委员都会电话提醒,如果晚上未按时回寝,辅导员和班长就会去网吧找他将其带回寝室。每天必须锻炼身体一小时,由心理委员和班长监督 。

第六次会谈:学习动机激励,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交谈时间:40为分钟,地点:大学生成长辅导室 。

在辅导了五个月后,知道小安非常想顺利拿到毕业证。按学院正常拿毕业证要求,各项教学任务和毕业设计都得按时完成,这时除了继续训练其自我控制能力以外,学习动机和目标的树立是重要环节,所以辅导员要求其写一份下阶段学习生活计划书,而且要按计划去做好。而且请院学生助理老师和党员教师帮助辅导,制订了晚间作息时间,不准晚归和夜不归宿,晚上十点半前必须回寝, 另外,抓住九门功课挂科补考通过了六门这件事进行表扬和鼓励,这种鼓励也是对其一种很大的激励,使他在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动力,对其学习的自觉性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和小安交流时都说上网时并不全是在玩网络游戏,有时也在查找一些学习上的资料。

2)朋辈陪护:正常情况汇报,情绪波动时的陪护,简单心理疏导,生活关爱。辅导员事先对班级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3)家庭辅导:辅导员电话联家长,反映情况 ;家长电话或者QQ联系该生,在生活上进行关爱,引导其逐步远离网络游戏。

4)成长辅导:学生党支部书记在生活上学业上进行辅导,建立信任,鼓励其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分散注意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3.取得的成效

近期目标辅导效果:经过前四个月的辅导,虽然中间有一段时间有旧病复发的表现,但上网时间相应有所减小,旷课,迟到现象也有所减小,生活态度较积极。

最终目标辅导效果:大三第一学期开学后一个半月的辅导中,小安遇到有关补考成绩的问题懂得向辅导员求助,九门课程挂科有六门课程通过,到目前为止基本无迟到,无旷课,晚点名按时进教室。而且主动准备了就业简历准备面试,自控能力提升较快。其次和父母关系有较大改善,能主动提起电话和父母交流,自信心明显增加。

最后为加强辅导效果,辅导员与小安协商以下内容:第一,每天可以上网,但是以查找学习资料为主,游戏时间不能超过二小时。第二,每天晚上十点半前必须就寝。第三,每天必须坚持锻炼身体,比如打球,跑步。

三、干预对策与工作思考

1.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分析

1)自制力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良的教育辈景和成长环境,造就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监督、甚至被迫的情形。家长对其无系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溺爱成份在里面。导致学生养成了被人看管时就能做好一点,无人督促时,就出现我行我素的习惯。

2)自身心理因素影响。许多新生离开家人,来到大学陌生的环境,遇上陌生的同学不知如何去面对。其次,大学生大多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而在虚拟网络上可以让他们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从而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需要。

3)意志品质薄弱,无奋斗目标。 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过多的课余时间不知如何安排,没有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涯,在学习上存在“畏难”心理,忍受不了长期枯燥乏味的专业学习。缺乏新的目标,没有找寻并实现梦想的意识。对于未来几乎没有进行过思考。 因而通过网络这种具有相当吸引力的新事物来填补自己的“空余”时间和寂寞。

2.制订抵制网络沉迷行为的对策

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并制订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把最终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来逐渐实现,同时辅导员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和学生实际情况,帮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把他们的目标分解成每天的小任务,并要求对每天的完成情况做好记录,每周与辅导员做一次汇报沟通。

2)成立朋辈帮扶小组约束过度上网行为

迷恋网络学生仅仅依靠自身力量主动来控制上网时间和次数,难度相当大,同时很容易出现反复行为。所以,辅导员应专门为他们成立朋辈帮扶小组,制订规章制度,根据个人表现作相应奖惩。 另外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其提供关心、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现实中感受更多的爱与支持;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充实生活,以减少上网机会。

3)充分发挥家庭理解、关爱的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中父母的爱和理解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从本质上看,学生的网络沉迷行为,与家庭情感缺失、缺乏有效沟通有直接关系。为此,从学生长远的身心健康来看,改善其家庭关系、增加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多表达爱与肯定,从情感角度增加沟通次数和质量,从而分担烦恼,增进理解。

4)多鼓励与肯定

这类学生平时很少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所以平时要多找出他们的亮点及时表扬和鼓励。赏识教育和来自朋辈及老师的支持,对缓解和改善他们的强迫和抑郁情绪,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3.辅导工作中需要避免以下误区

认为网络沉迷是单纯的思想问题,运用单一的说教方式;认为网络依赖和网瘾治疗应该立竿见影,缺乏耐心和毅力;认为网络沉迷只是孩子的问题,家长无需参与;认为消除网络沉迷就是禁止上网,采用极端做法;认为网络沉迷是单一问题,无需人格整合。

四、体会与建设

1.培养学生三助意识——学会自助、学会求助、学会助人。

2.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辅导。深入学生,做学生信得过,靠得住、谈的来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薛红霞,王学属,陈伟.关于沉迷网络学生教育的典型案例[J].科教导刊,2013(8)

[2]徐晓玲.大学生网络沉迷的干预对策探究[J].社科纵横,2012(6)

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实施方案 篇4

为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根据省市相关要求,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

在每学期开学后各镇校要组织中小学校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个别交流等方法,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基本情况,重点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对排查中发现的涉及中小学生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宣扬赌博、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要及时向当地文旅、公安、网信等部门报告,会同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整治。对发现的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等问题,要结合学生实际,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是集中组织开展专题教育。

各学校要集中在开学后、放假前等重点时段播放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提醒,及时向家长推送防范知识,并将开展专题教育相关的图片资料及时报送上级部门。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专家讲座、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知识和方式,提高对网络黄赌毒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

三是严格规范学校日常管理。

各学校要结合工作实际、所辖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制定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在教师办公区域张贴。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等管理工作,加强对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四是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

各学校要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网络视频、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一个不漏地提醒每位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游戏沉迷和不当消费行为。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 篇5

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好辅导员工作不仅要有“五心”和“五勤”, 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创新方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便利, 但同时其中所隐含的消极内容也侵蚀着一部分人的心灵, 如果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就会深受其害。我的学生小王就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

小王从大一开始就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为了有一个不受约束的“自由空间”, 他在校外租房, 并买了电脑;为了把游戏级别升得更高, 他把闹钟定到凌晨两点起床打游戏。在他的世界里, 游戏是第一需要, 睡觉吃饭都是次要的, 更别说上课了。他的生活习惯也完全不符合常理:早上不吃饭, 下午三点吃中午饭, 晚上十点左右吃晚饭。他除了吃饭时间下楼, 其余时间都待在小黑屋里, 时间长了他的脸变得有些苍白, 背也有些驼了。他才刚满18周岁, 假如放任不管, 他很可能会走上邪路, 成为社会的负担, 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于是,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他从网络游戏误区中拉出来。

我开始把小王当做朋友去关心。通过家访, 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和生活习惯, 有了这个基础, 我再和小王谈话时就不易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他平常就是以打游戏为主, 生活完全没有规律, 所以我就劝他早上一定要吃饭, 哪怕吃一点也比不吃好, 否则对胃的伤害太大;告知他常坐电脑旁对身体辐射太严重, 要经常出去走走, 锻炼一下身体, 身体是最重要的。经过几次劝说之后, 我开始发现上午他偶尔去上课了, 而且还带着早餐。因为他喜欢上网, 所以我就利用业余时间通过QQ和他聊天, 看他的QQ空间并给他回帖, 这样他会感觉到我没有把他当做“外人”, 而我也因此“闯入”了他的内心世界。有时我还到他的出租屋去, 看看他生活的状况, 并趁机和他谈心。跟他谈的越多, 他就越是把我当做知心朋友, 慢慢地他对我倾诉的事情越来越多。

原来, 他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是因为他感觉只有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尊与自信, 才能得到一种赢家的快感与满足。而在现实生活中, 他认为他是老师瞧不起、同学不愿接触的“差生”, 他几乎没有朋友, 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更不用说有成功的喜悦了。

所以, 当我看到他有所进步的时候就及时表扬他。结果是, 他受到的表扬越多, 就会更加努力以赢得更多的表扬。于是, 他的表现越来越好。有一次, 班长对我说:“孙老师, 小王最近变化可大了, 而且知道学习了。每次下课了他都不走, 我们喊他走, 他却说‘我还没把这个问题弄懂’, 上课还经常问老师问题。”听到这些, 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我知道, 小王已经开始“回归”正常了, 如果这个时候对他加强正面引导的话, 他有很大的机会彻底跳出网络的漩涡。于是, 我就从家长的艰辛和目前就业形势的角度来教育他, 指引他要好好学习, 改变以前沉迷于网络的坏习惯。此时, 他并不会觉得我管得太多了, 相反则认为老师做得对, 会更加努力地改变自己。

直到有一天, 系党支部书记给我说:“听说以前经常不来上课的小王现在已经不旷课了, 当时让你接这个班的时候我还很担心呢, 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继续努力呀!”我的心一下子温暖起来, 眼睛有些湿润。我知道, 在肯定的背后不知道我默默地付出了多少。俗话说,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同样我也要说, “没有带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带的老师”。只要我们把责任和爱心撒满人生路上, 用心去做每一件事, 我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获得成功。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 篇6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沉迷成因;网络沉迷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32-01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通信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的大量运用,使得人们上网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转变了工作、阅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以出现了一部分青年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的情况,使其荒废青春,荒废学业等情况不时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如何让青年学生对上网掌握一个“度”,使其不耽误学习、生活。

通过我校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沉迷网络的原因有:

1、现实中的挫败与网络中的“荣誉感”,使学生沉迷于网络

青年学生在学校期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失败感,由于家长、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没有能从挫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找出原因,弥补自己的不足,反而逃避挫败,在网络游戏中找到久违的“成就感”,长此以往而形成迷恋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2、缺乏家庭亲情关爱,在网上寻找寄托。

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各处都有,可有一些青年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或父母对其关爱不够,没有正确的励志引导和自己积极向上的决心,整天认为自己像被遗弃的孩子,在网上聊天,乃至于网恋大有人在,感觉自己好像终于有人关怀,过早地进入恋爱,而将自己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学习放一边。从而由于网恋引起的逃学、夜不归宿、整天用手机上网等。荒废了学业,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担心,从而造成学生家长“谈网色变”的心态。

3、自己缺乏坚定的意志,经受不住同伴的“劝说”和诱惑

青少年学生是学习任何事物最快的时候,同时已是逆反心理最强的时候,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思维能力不成熟、辨析信息的能力不强,经不起新事物的诱惑,由于爱面子、不懂得有效的拒绝,从而被“朋友”引入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形成“包夜”玩游戏,白天在教室睡觉,更有胜者出现逃学、学习下降、最后失学的悲剧。

4、自己甘愿堕落,为引起父母的重视。

5、父母对子女的放纵式管理,使其凭自己的心情办事,即所谓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家长不能有效的管教孩子,有的还给孩子起到坏的带头作用。拿钱给孩子上网,只要不打扰他就行。

针对这些调查发现的以上情况与家长、学生进行交流并查看有关法律法规,现就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应对方法提出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有效监管,适度上网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信息技术是人们进入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在学生阶段应该对网络有所掌握和了解,但应有一个“度”的掌握。即青年学生应该在家长的监管下上网,禁止孩子进入网吧。由于孩子还未成年,网络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个人学好不易,但学坏却很快。因此我建议家长将家里的计算机放在家里的客厅,家长并不必在计算机旁看孩子在干什么,但只要有家长在,孩子就不敢看色情电影视频。家长对玩的游戏不时留意并提醒这是假的,注意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一天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

二、减少打骂、多点关心,发现孩子优点并及时鼓励

沉迷网络的青年学生往往没有自己发展的方向,在现实中没有成就感,缺少父母、老师的关爱,乃至于有的家长经常拿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总认为孩子什么都没有别人做得好,总比别的孩子笨。长此以往,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自卑感,因此只能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从而迷恋网络而不愿回到现实社会中来。家长、老师对这类学生应该多了解,观察,及时发现优点,并时不时提到他的优点,让孩子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三、家长示范、及时纠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时也是孩子的重要引路人,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从出生以来就披上不学无术的标签。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家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只看家长是否真正用心去思考你的行为由于长时间在孩子的身边一遍又一遍重复,孩子潜移默化作用下对他影响较大,积极的影响使一个人积极健康发展,不良的习惯同样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还不成熟,受同学或朋友鼓动下很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家长应该经过说服教育,使其知道不对的原因,自己改如何办,并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一旁协助改正。

四、金钱的合理给予,权利的有效控制

“金钱不是万能的”在全世界充满物欲的时代被看成一句笑话,有的未成年人认为我家有钱,我家长有权,自己谁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的情况,如“我爸李刚”的人,在思想、心理还未成熟的孩子面前,家长要合理控制孩子的权利,一件事行就行,不行就一定不行,不能太对孩子溺爱。

五、教师在教育中平等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学校、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学生在他们的眼中始终存在着差异。那些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的学生,老师们给予的关心较多;而对“后进生”,老师往往不是训斥,就是置之不理。教师对“后进生”缺乏耐心,也没有恒心,也就使得他们自我轻视、自暴自弃。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每一个学生,这道理可能每个教师都明白,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往往会“偏心眼”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又聪明乖巧的学生。教师要想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学生看作是“上进生”,用平等的眼光来看他们。其次对每个学生都要给予支持、帮助、关心、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发自内心的重视和关爱。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师真的在关心他们。

参考文献:

[1]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第六章第二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

警惕沉迷网络引发社交恐惧症 篇7

晓冬今年21岁,三年前在某中专学校毕业,曾在深圳市宝安区某工厂打工,由于经济危机的到来,去年工厂订单锐减,他也下岗回家了。晓冬从去年回家后一直到现在将近半年时光,足不出户,整天在房间上网玩电脑游戏。刚回时还会到客厅里走动,但听到门铃响,就赶快躲入房间,怕见生人,近三个月来竟连父母也不想见,总是等父母出门或休息后才出来吃饭。传说中有“田螺姑娘”的故事,是民间流传,但晓冬的父母亲身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田螺儿子”存在,每次他们出门后,晓冬就会出来洗净碗筷(父母有意留着不洗),他自己煮东西吃,夜间等父母睡后才出来冲凉。平时他出入总是锁门,在房内就反锁上门。需要电脑用具(如软件、耳机及配件)时,就主动与父母说话,父母主动与他交流,总是不理不睬,根本无法沟通。晓冬为什么这样?难道得了什么病?他的父母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心理分析】

网络,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时空距离变得不再遥远,地球也成了地球村,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沉迷于网络,就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可以断定晓冬由于网络成瘾而引发了社交恐惧症。

网络成瘾又称病态网络使用,是一种冲动性地过度使用网络,并因此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指的是因重复对网络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的、周期性的、无法自拔、无力控制的着迷状态。患者常常表现为自我封闭、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下降、严重依赖虚拟世界、厌恶现实世界,并程度不同的存在抑郁、强迫、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

长时间上网会使人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意和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异化,尤其不利于年轻人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严重迷恋网络还可能使人产生精神上瘾症状。一旦离开网络,他们便会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常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性格怪异。

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为社交中的紧张局促,常伴有回避行为,不愿见人。有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更离奇,他(或她)感到别人的目光“特别凶恶”、“寒气逼人”,使他(或她)特别恐惧;另有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目光会伤害别人,因而不敢看人。严重者甚至孤立自我,拒绝与外界发生任何社交关系。

【治疗处方】

首先要探明晓冬上网成瘾的可能原因:第一是工作不顺利下岗在家,以及生活中受到父母的批评和责备,由此产生的挫败感,促使他转而寻求各种途径缓解心理压力,而网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的内心需要。第二是同伴关系不良。沉重的再就业压力和家长的过分保护以及城镇居民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使得晓冬这类的独生子女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发展同伴关系,因此他们内心的苦恼常常无人分担。第三是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晓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陷于情感孤独的晓冬将注意力转向虚拟世界,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从中寻求成就感和归属感。

帮助晓冬戒除网瘾的具体办法:

1.认知。家长对晓冬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再找工作是晓冬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他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晓冬的危害,平时家长要多关心晓冬,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

2.系统脱敏。家长与晓冬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络10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7小时,第二周5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晓冬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

3.代替疗法。年轻人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晓冬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父母和晓冬一起登山、旅游等。鼓励他多与周围的人交往,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4.厌恶疗法。让晓冬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

下面的一些自我疗法对社交恐惧障碍者会有帮助,晓冬不妨一试: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不否定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我是最好的我”,“天生我材必有用”。

2、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

3、不回忆不愉快的过去,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重要的了。

4、友善地对待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在帮助他人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

5、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是一定要说出来的,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可能他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

6、到人多的地方去,让不断过往的人流在眼前经过,试图给人们以微笑。

7、锻炼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在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8、努力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自主,潇洒自在,为自己寻求快乐,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这些都是克服社交恐惧的精神良药。

只有当晓冬戒除了网瘾并能够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能够放弃对别人的敌意时,他的社交恐惧症状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对晓冬而言一方面是加强社交技能的学习和强化,另一方面是通过药物治疗克服社交时的紧张、恐惧及躯体不适,轻松地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克服回避行为。这样他就会进一步增加自己学习社交的机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地址:518004深圳市莲塘桐景花园帝景阁17-C )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 篇8

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进行追求、探索是理所应当的。但随之而来出现的问题是: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 有的厌弃功课, 有的精神委靡, 有的远离父母, 有的甚至做违规违法的事。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深思, 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应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1. 个体精神方面的危害。

多年来专门研究电脑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绮云指出, 电脑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的心理, 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 会遏制青少年大脑的正常发育, 出现“网络成瘾综合征”等心理疾病。笔者通过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 上网对青少年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48.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上网影响了他的学业, 并且很严重。只有28.1%的学生认为上网根本没有耽搁学业。

网络暴力和网络色情更是人们批评的两个主要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担心学生对暴力会变得麻木, 更担心他们会以攻击和暴力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麻烦。网络色情也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毒瘤”, 影响学业, 扭曲身心健康, 甚至引人走向性犯罪。

2. 个体身体方面的危害。

一般玩网络游戏的网迷走出网吧时都是眼睛红肿, 蓬头垢面, 更为严重者两腿发软, 形似槁木。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如果不知饥渴、不分昼夜地泡网吧, 除了头脑发育受到影响, 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 体内激素水平失衡, 免疫功能降低, 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 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对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笔者对所在学校的部分学生作了问卷调查, 统计数据如下:

(1) 你上网之后是否感觉身体特别累?

(2) 你是否为了能上网平时省吃俭用?

(3) 学生部分体育项目达标调查:

通过上述调查可见, 青少年对网络的痴迷, 如果长时间未得到纠正,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体育运动对防止中学生“迷恋网络”有着积极的作用

1. 体育运动有助于削弱人机依赖, 加强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不足, 呈现出“人——机——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 与真实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化交往相去甚远。一般说来, 体育运动更倾向于满足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 它不以抽象的思维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求人, 通常以群娱群乐、游戏消遣的方式迎合参与者。而参与者也必须亲身参与才能体验到直接的、令人愉悦的情感。大多数中学生网迷还是比较喜欢各项体育活动的, 只是因为一时间沉迷网络, 才渐渐远离了体育运动。体育活动时, 人的社会背景、权利地位非常模糊, 人与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增多,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这种优势, 进一步引导中学生走进体育运动, 这正是破除数字时代人们情感冷漠症的好方法。

笔者观察发现, 一般情况下, 同样的体育游戏或运动, 网迷学生在参与时的成功率不及其他学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是因为他们慢慢地投入其中, 并且有好些人会因此而减少上网的念头。我们一般会选择合作性比较强、趣味性比较浓, 也比较容易操作的一些运动或游戏, 只有这样, 才更有利于把网迷青少年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拉出来。

2. 体育运动有助于满足中学生获得平等、尊重的基本需求。

平等、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需要, 与人的背景、地位、权力、金钱甚至学业没有必然的联系。笔者所接触的几名中学生网民中, 都以各种理由逃学上网而未被学校和家长发现, 理由是学习不好, 总挨老师和家长批评, 同学们也很少和他们一起学习和玩耍, 他们也表示想好好上学, 但又怕被人看不起。正是因为他们得不到他们期待的那种心理承认, 才慢慢脱离了现实世界, 把网络当成一种倾诉对象, 最终沉溺于网络。

但对这部分逃课学生所逃的科目作统计时又发现, 文化课占了86.3%, 而体育课只占了22.6%, 并且逃体育课的学生中有四分之三是女生。

因此, 我们再回视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运动有着一视同仁的平等规则, 也有公开透明的执行程序, 更强调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它以高度浓缩的形式展现了民主的运作模式, 同时也以卓有成效的形式传播着平等和尊重的理念。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讲, 他们能通过体育运动获得在文化课学习中所不能得到的认同、平等与尊重。

3. 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各项兴趣爱好, 培养他们开朗的个性。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 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以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 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对培养健全性格有特殊的作用。而学校体育以其自身特有的教育方式, 成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竞争, 树立学生勇争一流的信心;通过胜利与失败, 培养学生不屈不挠、敢于拼搏的意志;通过合作,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涵养。而所有这些对人的积极影响, 是网络游戏无法提供, 更是无法替代的。

三、开展体育运动是防止中学生沉迷网络的途径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去吸引更多的中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 对于防止中学生沉迷网络不失为一个可供操作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1. 社会方面。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加大对黑网吧、违规网吧的查处监管力度, 对违反规定予以重罚, 甚至取消其经营权, 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建立监控机制, 可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信息源头, 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同时, 利用各种资金渠道, 完善并增设大众健身的场所, 利用政策的倾斜对中学生的健身行为给予鼓励, 加大对中学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投资力度, 切实保护中学生的健康权利。

2. 学校方面。

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除了每年的冬季长跑和春季踏青以及运动会之外, 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引进有关体育联赛的模式, 在每所学校内部各班级或年级之间进行长期的课外比赛活动, 或者由主管部门牵头, 组织当地的中学进行校级之间的联赛。经费方面应该以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 而市场运作一块可主要由学生组织去开发, 主管部门、校方和教师负责协助。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使其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去, 从而减少中学生的空闲时间, 无形中可以淡化其上网的需求。

3. 家庭方面。

家庭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要求独立、厌恶束缚的心理时期, 因此, 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多以朋友的身份去交流, 杜绝用权威的腔调去呵斥, 而体育运动则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家长可以为孩子购置跑步机等健身器材, 经济条件有限的可以准备跳绳、羽毛球等简单易练的体育器材, 甚至可以利用攀爬楼梯作为健身的手段。家长和孩子共同锻炼, 目的就是要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增加孩子与家庭之间的融洽度, 有利于孩子逐步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这自然就会遏制住沉迷网络的毛病。

四、结论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 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方面。但是, 互联网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 三管齐下, 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这一教育途径, 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摘要:网络, 使人类拥有更加迅捷的信息交流技术, 已成为中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沉溺网络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影响很大。体育运动对防止中学生沉迷网络有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应恰当利用体育运动防止中学生沉迷网络,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家庭环境, 引导中学生珍惜现实生活, 使其远离网络的负面影响。

教师沉迷网络的个案调查 篇9

关键词:网络游戏,学校管理,教师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教师沉迷网络游戏问题, 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找到缓解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网络游戏其实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一种对抗式的电子游戏。它的乐趣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所以网络游戏比普通的电子游戏更具有诱惑性。

二、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 网络游戏犹如雨后春笋, 迅速占领整个电子游戏市场。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 2002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已达10.2亿元人民币, 增长率高达213.8%。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此, 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也逐渐加入这一行列。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师言行对学生心理形成有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我认为对教师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进入深入细致的研究, 尤其是解释性个案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我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 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可能为所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的样本。

此个案的主角赵老师是通过我的同事认识的。赵老师来自泰州。“三泰”地区历来是江苏高考状元的诞生地, 是其他地区教育学习、效仿的典范。认识赵老师是三年前的事, 这几年的寒假、暑假, 他都有一段时间进行本科函授的学习, 刚好和我的同事是大学同学, 也是函授班的同学。每次函授期间, 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呆在网吧, 有时甚至在网吧过夜。对游戏可以说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于是, 对于他背后的故事产生了兴趣, 这便促成了本次的调查。

2. 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开放式访谈, 非正式交谈和现场观察。访谈的时间每次大约一小时, 地点不定。每次访谈都不作记录 (现场) , 他本人并不了解我们谈话的目的, 只当作熟人的聊天。访谈结束后, 我才回自己的住地将方才谈话的内容及被访者的表情、形体动作, 以及对谈话方式的反省记录下来。我和赵老师本人谈了三次, 和他的同学谈了一次。

7月22日晚上8点左右, 茶馆, 我, 赵老师, 我的同事还有赵老师函授班的其他同学。赵老师人很瘦, 三十岁的人才一百二十八斤;眼睛里隐约有点血丝, 话语不多。赵老师对同宿舍的那位老师说, 今晚他不回宿舍了。那位老师笑他:“又去网吧了?”赵老师说:“嗯。”虽不喜欢多说话, 但对别人的问题, 他都有问必答。本来, 我以为沉迷网络的人都不愿意与别人交谈, 看来是我想法太绝对了。

7月24日中午, 11点30左右, 仍然是我们五个人, 又聚到一起。因为又是一天一夜的网吧鳌战, 赵老师的眼里布满了血丝, 脸更加苍白, 但精神还不错。我进一步询问了他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和一些细节。

当天下午, 我找我的同事谈了一下。了解了一些赵老师大学时代的状况。大学时代的赵老师连网吧的门都没进过。为什么一个人工作前后变化如此之大, 完全判若两人?是他上午所说的原因吗?

带着这个问题, 7月26日中午, 趁午饭时间我又和赵老师聊了一会儿。除了某些细节有出入之外, 他说的和上次基本相符。

由于几次谈话都属于非正式访谈, 而且没有赵老师所在学校的人干扰。赵老师的谈话没有任何精神负担, 他的意见也反映了部分教师的想法。

3. 成文。

此报告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定性研究常用的五种成文形式。 (1) 现实的故事, 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事人看问题的观点, 从被访者的角度将赵老师沉迷网络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研究后果; (2) 坦诚的故事, 介绍我使用的方法和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反省和思考, 再现访谈情境和对话片段。 (3) 印象的故事, 详细描写事件发生时的情况和当事人的反应、表情动态; (4) 批判的故事, 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对赵老师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5) 规范的故事, 尽管我没有试图用研究结果去验证某一外在理论, 但我的研究设计和提问的方式反映了我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某种观念。这一点我在下面讨论部分将进一步说明。

4. 推广度及其他。

质的研究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 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虽然对赵老师的调查只是个案, 其真实性只限于他一人, 可是对他沉迷网络游戏的深入剖析可以使很多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得到一种认同, 在读到这个报告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共鸣。

四、研究结果

1. 沉迷网的过程和原因。

进入职中工作一年后, 学校给每个办公室配了一台电脑, 当时就有人安装了单机版的游戏, 赵老师第一次在办公室接触到了电脑游戏。下面是第一次访谈时, 赵老师对这一事件的陈述。

我:“当时为什么开始喜欢电脑游戏的?”他:“职中嘛, 没有升学压力, 工作了一年, 教学环节熟悉了。有事情 (电脑游戏) 打发时间, 就开始去玩了。”我:“打发时间还可以做其他事情, 为什么选择电脑游戏呢?”他:“可以和游戏预先设置的程序对抗, 有成就感。”我:“都在什么时间玩游戏?”他:“偶尔在晚上没有值班的时候, 时间也不长, 一小时左右吧。”我:“你刚才说, 是为了打发时间, 只用了一小时左右, 其他时间干什么呢?”他:“和朋友聊天, 打八十分。”

爱上电脑游戏, 则是在2002年。那年赵老师已当了一年的班主任, 正值网络游戏开始占领整个游戏市场之际。赵老师第一次做班主任, 既有课程任务, 又承担班级管理, 感到责任和压力都很大。而且, 学校也容易把学生各方面的成绩与问题归于班主任。心理负荷达到了极限。为了发泄, 赵老师把更多地空余时间用在了网络游戏上。

2008年, 赵老师评上了一级教师, 作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教育教学的任务和来自于同事之间的竞争, 还有家长的压力, 这些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于是只要一有时间, 赵老师就上网, 为了避免家人的唠叨, 还进入网吧。甚至连放假的时间也不放过。问他为什么?赵老师的回答是:“上网打游戏, 让我没有时间再去想那些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事情。”

2. 沉迷网络的影响。

当我问及网络游戏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时, 赵老师笑了, 说:“我是成年人, 又是一名教师, 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网络游戏对我产生的影响, 我想有三个:一个是身体不够强壮, 第二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疏远, 三是工作精力分散。”

3. 今后的打算。

至于今后有什么打算, 赵老师想了一会儿, 说:“整天玩游戏也不是正事, 以前打游戏是为了打发时间, 现在是为了排解压力。我希望我们单位的领导多关心一下我们教师, 能为教师提供心理服务。”

五、讨论

综合以上收集到的材料, 赵老师沉迷网络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职中教师职业的单调和重要, 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繁重和烦琐;二是教师的压力, 一级教师承受的压力更大。这些只是赵老师一人的原因, 其他老师是不是也有这些因素, 或者说哪个原因更重要?目前仅有的材料很难判断。除了这两方面原因, 还有没有其它原因?作为研究者我还没有对赵老师沉迷网络的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研究结果之所以如此肤浅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我调查的时间太短, 没有机会更多地和研究对象接触。此外, 虽然我们进行的是“聊天”式的谈话, 可能有些问题还是引起了他的怀疑和不安。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 篇10

2002年,随着单位效益一天天滑坡,曾相钱下岗了。感到生活无望的妻子和他离了婚,把两个儿子扔给了他。那时,曾相钱的大儿子曾强15岁,小儿子曾壮13岁。曾相钱又当爹又当娘,生活被搅成了一锅粥。

2005年春季的一天,无所事事的曾相钱到镇上学校看儿子,老师说他的两个儿子已经很久没来上课了。曾相钱在镇上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满是烟雾的网吧里找到了正在埋头打游戏的两个儿子。他一手一个地扯着两个儿子的脖领把他们拽出了网吧,狠狠地给了他们两巴掌,然后像押罪犯一样把脸颊红肿的儿子押回学校,交给了老师。

夏天的一个傍晚,老师来家访,说曾强、曾壮又有许多天不上学了。送走老师,曾相钱找遍了镇上所有的网吧都不见儿子的踪影,正焦急时,看见两个儿子有模有样地坐在一家高档饭店里喝酒。曾相钱吓坏了,那是一家价格很高的饭店,自己上班时都不敢去那,儿子们怎么会在那里消费?

曾相钱冲进饭店,摔碎了儿子手中的酒瓶,把他俩拽回了家。一顿打骂后,曾强、曾壮只好说出了他们花的是打网络游戏挣来的钱。曾相钱马上翻儿子的口袋,竟翻出了400多元钱。打网络游戏还能挣钱?直到曾相钱亲眼看到儿子在网络上卖战袍收到100元后,才完全相信了儿子的话。

那夜,曾相钱睡不着了,他想,孩子上学还不是为了将来有知识挣钱养家吗?既然打游戏能挣钱,何不放手让他们玩!这个想法让曾相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待儿子进网吧。到了第二年春天,两个儿子完全辍学了。

读书的路完全堵死了,曾相钱给儿子确立了成为网络高手、靠打网络游戏谋生的目标。之后,他拿出全部积蓄,又借了5000元钱,买来3台电脑,装了宽带,从此,他家成了一个不挂牌的小网吧。

父亲不惜血本的投入,使曾强兄弟俩更加不分昼夜地上网打游戏了。他们进步很快,没多长时间就都成了游戏高手。每个月的月末,他们都要去市里一趟,把一个月中打来的兵器、战袍、盔甲、战靴等拿去卖,每次都会收到上千元,有时还可以拿到2000多元。

曾相钱很自豪,认为自己替儿子选对了路。

耳濡目染,曾相钱也学会了打游戏,但他打的级别很低,只满足于痛快地杀杀杀。

2008年11月23日上午,来了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刚一坐下就买了一张30元的点卡,打开了网络游戏中最耗时费钱的《天堂》。

小伙子叫陈奇,打网络游戏出名后,就到襄漳等地专职替人代练,几年下来挣了一些钱。他这次回巩东镇是来看父亲的。回到家时,父亲还在井下挖煤,他便到曾相钱的网吧,练练他的“法师”。

游戏开始了,电脑画面上出现了打斗的场面,陈奇虽然神色有些疲惫,但他在《天堂》中操纵的“法师”却充满了杀气。“法师”长得像个怪物,穿战靴战袍,硕大的头上长着两只尖硬的犄角,前额上也长着一只犄角。“法师”手里挥舞着一柄“魔杖”,所向无敌地杀人,被他碰到的游戏人物一个个都招架不住,只几个回合,就被“法师”杀死,化作一滩水沉人了地底,留下了战靴战袍和一件件武器装备。

陈奇在游戏里漫不经心地秒杀,让站在身后观看的曾相钱兴奋不已。曾相钱想:只这一阵儿,他缴获的战利品就可卖数百元了,这些战利品如果是儿子得了,那该多好啊!

突然,曾相钱心里一动:让儿子和这个小伙子过过招,如儿子杀了他的“法师”,光那柄“魔杖”就可以卖1000多元。想到此,曾相钱到里屋把正在睡觉的曾强叫醒。

天亮时才睡下的曾强揉着惺忪的眼睛,坐在椅子上盯着陈奇的屏幕。只一会儿,他就完全精神了。他对父亲说:“你说的没错,这人是个高手。”

在儿子这里得到了确认,曾相钱更加兴奋了。他叫儿子和陈奇对阵,曾强摇摇头说:“当面对阵是大忌,一旦互相残杀了,谁死都会难堪,甚至会出事。”

曾相钱太想占有“法师”那柄魔杖了,就对儿子说:“我还没见过你和哪个高手当面拼杀过,杀一次给爸看看。赢了他,他就不敢撒野了。”经不起父亲的鼓动,曾强打开了电脑。

陈奇正漫不经心地在网游里PK着,突然看到一个短小精悍的“铁甲”来袭,打了几个回合,他意识到自己遇见了一个过了90级的“铁甲”,而曾强也看出了陈奇的“法师”不会少于90级。

两人打得烽烟四起,杀声震天。本来,曾强不想让陈奇知道他就是“铁甲”的主人,可是,曾相钱看得心急,忍不住跺着脚喊叫,给儿子加油。陈奇歪头往曾强这边一瞅,马上明白了曾强就是“铁甲”的主人。陈奇的脸沉了下来,对曾强说:“你坏了规矩,不玩了!”

通過一番较量,曾强感到陈奇的“法师”虽然厉害,但陈奇似乎有心事,操纵起来似乎不太灵活。曾强不禁起了贪念,他想:“杀了这个“法师”可就挣大啦!”

看曾强没有住手的意思,陈奇骂了起来,曾强立即迎战。就这样,两人一边对骂,一边狠狠地在游戏里PK。半个小时后,曾强逮着了一个机会,操纵“铁甲”一剑刺死“法师”,“法师”摇摇晃晃地倒下,化作了一汪水沉入了地面。曾强马上把“法师”的“魔杖”、战靴、战袍,包括“法师”头上的犄角,快速收入账中。

曾强和父亲高兴得跳起来,陈奇下了网,恨恨地离开了网吧。

陈奇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无声地哭了。他的“法师”是他的王牌,是他花了两年多的心血练成的,为了练“法师”,他买“点卡”少算也花了1000多元。

陈奇家一直贫穷,父亲在个体小煤窑下井,挣不了多少钱,母亲为此常和父亲吵架。前不久,母亲又为钱和父亲吵架并离家出走了。他曾想卖了“法师”,把钱交给母亲。有玩家给价3700元,有了这钱,家里就会过一个富裕的年,母亲也许就不会出走了。可是,陈奇太爱他的“法师”了,最终没有卖。可没想到却这么轻易地在家乡的小镇上被一个不讲规矩的小子给杀了。

想到曾强,陈奇恨恨地骂起来,他越骂越气,感到只有狠揍曾强一顿才能解气。于是,陈奇马上坐起来,打电话约来镇上的5个哥们,请他们到一个小饭店里吃饭。酒桌上,陈奇把“法师”被杀的前后经过说了一遍,激怒了讲“义气”的铁哥们。酒足饭饱后,6人气势汹汹地闯进曾强家,时间是11月23日下午5点。

陈奇一行到来时,曾强和父亲正沉浸在杀死“法师”的兴奋之中,父子两人正计算着缴获的战利品可卖多少钱。陈奇破门而入,一把揪住曾强的衣领,想拉他去屋外理论,曾强自知理亏,说什么也不出去。撕扯中,两人动了拳脚。很快,陈奇的哥们也冲上来一起打曾强。

这一幕让在一边看着的曾相钱惊呆了。自开网吧以来,他还没见过这样的阵势,看着几个年轻人在他眼前打来打去,他恍如梦中,仿佛进入了他每天在电脑上目睹的战场。

他跺着脚,对儿子喊:“曾强,加油!”在网络上,儿子指挥他的“铁甲”挥一柄宝剑,想杀谁就杀谁,很少失败过,他多么希望儿子挥剑把这几个人杀退呀!可是,他眼前的儿子是那么无能,儿子被打倒了,被打出了鼻血,儿子的威风哪去了?

突然,曾相钱大叫一声,蹿进厨房,拿出一把剔骨尖刀,冲进厮打的人群。陈奇看到曾相钱的阵势,马上放下了曾强,冲向曾相钱。老曾一下挨了陈奇两拳,他一边擦着脸上的血,一边斗士般跳着,舞刀刺向陈奇。只听嚓嚓几刀,陈奇惨叫着倒在了血泊中。曾相钱像儿子在网络上秒杀对手一样,秒杀了陈奇。

打斗停止了,陈奇带来的人抬着陈奇跑了。陈奇身中数刀,腹部被刺破致肝脏破裂,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刺死陈奇后,曾相钱并没逃跑,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当警察来抓他时,曾相钱竟挥着刀,像网络游戏中的斗士一样跳着刺着,一边做动作一边对警察说:“嚓!嚓!我就这样刺的!”警察打掉了他的刀,给他带上了手铐。

点评曾相钱最后的动作可算是癫狂了,成天沉浸在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中,以至分不清真实和虚妄了,真是可悲!杀人是要偿命的,现实社会是法治的社会,从事网络游戏、网络经营都要端正心态、遵纪守法。

资料

网络游戏职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网络游戏给网吧带来收益,利欲熏心的人以代练为名,把一些游戏玩家当作挣钱的机器,更有一些不明就里的游戏痴迷者误认为玩游戏赚钱是信息时代的时尚职业,既可满足自己上网的欲望,又可解决上网资费及生活费用,是一举多得的好职业。果真如此吗?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一是能够达到赚钱层次者只是极少数,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除各种生理性疾病外,还有生活不规律所带来的体质耗竭、虚弱、免疫力下降等现象,严重者猝死网吧。二是长期痴迷网络游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紊乱,出现失眠、烦躁、焦虑、抑郁自闭、冲动多疑等症状。三是不能从正常渠道解决上网资费时,便以撒谎、欺骗、偷窃、抢劫、变卖家中物品等方式来获取,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四是六亲不认,丧失亲情和友情,视父母为仇敌,正常的社会交往缺失,学习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均成泡影,个别痴迷者会无端伤害亲朋。五是通过现钱交易买卖装备、宠物、游戏币,使好逸恶劳者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设法获取金钱,为各种犯罪埋下伏笔。六是游戏职业化会让更多的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现更多的网瘾患者。

避免或防范网络游戏职业化的形成和蔓延,应该从源头抓起,建立健全法制,谨防部分利欲熏心的人把网络游戏作为赚钱的工具;学校和家人应当意识到沉迷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危害,掌握防范的措施、技巧;个人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现实中把握好自己。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在京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网络成瘾症状表现有:一、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二、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三、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的警示语 篇11

一、网游沉迷的心理成因

1. 成功感。

在网络游戏中,通过升级玩家能获得一种成就感。级别越高、装备道具越高级,越能得到大家的拥戴,有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而这些在现实社会及学校课堂中是很难体会到的。

2. 自我感。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色的命运,会产生一种自我中心感。而在现实社会中,青少年在家听命于父母,在校听命于教师,很难将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更不用说付诸实际行动。

3. 真实感。

现在的大型网络游戏都采用大手笔大制作,背景、音乐、视觉效果都是国际知名大家精心打造的,游戏场景都是顶尖的编程高手制作的,他们利用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出了逼真的虚拟现实。这些高真实度的视听环境,给游戏玩家带来了强烈的视听震撼。

4. 协作性。

在网络游戏里,青少年可以和众多的玩家一起游乐,也可以和其他玩家互相交流玩游戏的经验和快感,这迎合了“80后玩”家的需要。

5. 交互性。

网络游戏是一种人机交互式的游戏,游戏中的每一步都可根据玩家自己的想法去实施,而游戏程序本身又能够对玩家的这种操控作出实时地反应,继而玩家又必须及时地对游戏程序的反馈立即作出下一步的判断和行动,这种人机的实时互动也使得玩家无法很快地从游戏中脱身。

6. 情感宣泄。

任何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如果某种非正常的约束长期存在,就会造成人心理上的压抑。人本能地为了避免因此种压抑造成精神上的崩溃,总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去宣泄。而游戏玩家利用鼠标、键盘、游戏手柄,通过网络游戏,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去宣泄自己长时间所受的压抑。

7. 心理耐受度。

现在流行的网络游戏的难度级别设定的非常符合人们的心理耐受特点,游戏的编制者根据人的心理耐受度,将网络游戏分成若干等级,每个难度等级都使玩家不能轻而易举完成,又不会使玩家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既满足了玩家的征服欲望,又给玩家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对常规教学的反思

好奇、探索、求知应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但是,与网络及网络游戏相比,传统的课堂正越来越失去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如果不是家长强求、社会就业的迫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更愿意沉浸在网络及网络游戏之中。那么与网络及网络游戏相比传统的课堂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国际教育领域人们也在不断尝试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在继承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将人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反观很多学校,有很多教师在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中,不得不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力求考出佳绩。至于是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关注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大都是无暇顾及的。

2. 课堂环境单调。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从小学开始每日面对的就是教法相差无几的教师、冰冷的黑板、单调的教科书、成堆的作业和令人生畏的考试,所以学生每日怕听的是上课铃、想听的是下课铃、最愿听的是放学铃。

3. 师生缺乏交流。

虽然很多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但是面对学校之间的考试成绩攀比的压力、学生成绩排名的压力、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那些听话、考试成绩好的“好学生”身上,在课堂上也更愿意关注这些“好学生”,更愿意与这些“好学生”交流互动,而不愿意与哪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差生”交流。即便是对考试成绩好的“好学生”,教师也因教学设施等诸方面的限制,很难在每堂课上与这些“好学生”逐个交流。另外,在中国的课堂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很难接受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机提出各种问题的课堂交流方式。

4. 学生之间缺乏协作。

同样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中国的课堂上,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都乐意看到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安安静静地听,而不愿意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争辩的“乱哄哄”场面。如此这般,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当然也就约束了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

5. 学生的个性无法张扬。

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环境不同、生长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也就形成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很难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而学生在课堂上也必须遵守“课堂纪律”,学生的个性特征都无形地隐没在这种整齐划一之中。

6. 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为了应付中考、高考,为了提高升学率,各学校、各任课教师也不得不围绕升学考试,拼命地向学生灌输“考试必备”,大量地布置作业。学生为了能够考上一个好学校,将来有个好前途也不得不听任教师摆布,夜以继日地看一个个“考试必备”、做一套套模拟试卷。学生那种对知识天然的好奇心、主动探索知识奥秘的主动性被蹂躏的荡然无存。

7. 学生缺乏成功感。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强制性的。面对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考试成绩差的学生面对一次次的“满卷尽是红叉叉”,偶尔的成功感也被红叉叉扫荡的干干净净。而对于考试成绩好的“好学生”,他们经过自己的不懈实践、主动探索,才从根本上获得对知识认知的成就感又有多少呢?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创设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的不足主要在于,一是教学模式千篇一律,不注重学生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二是信息技术应用不到位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方法不科学。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紧跟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脚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教学活动相整合,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学生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主导下、在其他人员的协助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资源,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意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充分感知所学内容;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

2.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搭建开展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进入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Internet收集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3. 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

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优势,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网上论坛、博客、BBS、NetMeeting、QQ等信息技术,互相交流、讨论、辩论,从而逐步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4.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进度是一致的,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必须一致,教师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但是通过网络化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进度,自己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将自己的问题发给教师,而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辅导。

5.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性教学。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原来抽象的不可捉摸的理论变得具体,变得可操控,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例如,利用像“几何画板”等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各种数学实验,通过实验主动感知数学性质、探索数学内在的规律,在试验的过程中自觉校正模糊认识,获得对知识意义的正确构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还可以在网上做物理、化学、生物等复杂的、需要耗费资源的、甚至是在普通学校无法开展的实验,这样不仅节约了实验成本,也会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6. 利用信息技术科学进行教学评价树立学生的成就感。

通过开展网络化教学,可以像网络游戏中的打关一样,将教学内容分为一个个层次,每个层次可设定相应的测验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测试、多次测试,直至顺利通过。还可将学生的每次自主测试的成绩逐项累加,只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分值,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及格、良好、优秀等成绩。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一次次过关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令学生生畏的考试变成学生主动挑战自我的奋斗经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7) .

[2].王冬桦, 荆建华, 王定华, 宋治宪.教育与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7) .

上一篇:分数的除法说课稿下一篇:档案管理技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