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智慧

2024-10-04

教师教学智慧(共8篇)

教师教学智慧 篇1

《教师教学智慧》读书报告

拜读了刘晓明、李向东主编的《教师教学智慧》一书,我感触颇深。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以后,云里雾里的,对于书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无法,为了完成读书报告我只能再去阅读一遍,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读了《教师教学智慧》这一本书,我明白了教师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新手、熟手和专家三大阶段。像我们已经经历了新手、熟手阶段,正由熟手教师逐渐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成为有教学专长的教师。所谓的专家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丰富和组织化的专业知识,能高效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的老师。专家型教师会更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更重视因材施教,因为一个好的老师不在于教什么,也不在于教的知识有多么好,而在于他能在孩子的心中燃起求知的“火种”,因此专家型教师会对学生的需要更敏感,更能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能时刻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采用灵活而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顺利到达教学目标。如何能够像专家型教师一样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本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了解析,下面我谈谈我对课本的简单理解。

一、专家型教师应具备充分理解教材能力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典范性和育人有效性等特点。要想搞好教学,首先要理解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是教师保证自己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其二要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对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要认真阅读,细心分析,深钻细研,逐字逐句的推敲、研究,钻研理解教材是为了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的重难点,要使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培养哪些能力等。本课教材与其他课时在内容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问题是什么,突破难点的关键是什么,各个例题、练习题、习题的作用是什么。

二、专家型教师应具备驾驭教材能力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高品位的教学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所以,在驾驭教材的时候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准备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因素,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有针对性的教学,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扩宽知识点,充实教学内容。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文化活动激活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加入时代的信息。

3.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选取教学工具。使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

4.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在安排教学的顺序时,应当结合时事和学生具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教材在某些方面上说是死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教法的灵活去激活教材。为此,我们创造性的处理教材显得至关重要。知识在教材中存在方式是静态的、封闭的。教材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相应的也决定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以质疑改进的眼光研究教科书,设计组合教科书。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具备灵活机智地驾驭教材能力的教师。

三、专家型教师应具备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在信息已经扑面而来的今天,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何,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如何,可以说将直接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成正比。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宝贵的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举多得。而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中,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可靠性。我们还应学会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技术,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化,才能早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四、专家型教师计划应有条理性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专家型教师应具备有效提问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有效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六、专家型教师应具备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使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催化剂,它们的使用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策略本身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使用得当就会有效,使用不当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在接触一个新的教学策略时,要仔细的研究其有效使用时的各种环境,包括教师的特质、学生特点、针对的教学内容等,并与自己的教学环境进行比较,如果相差不多可以使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不要轻易说放弃,而要认真反思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对其进行改进后再进行教学,只有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才能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将它们放大运用。

七、专家型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熟手型教师则比较注重观察,如:抛视、速视、统视。这样,学生的情况尽收眼底,此时,结合幽默语言,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幽默诙谐的方法授课,就能创设轻松的教学气氛,就能让学生愿意和我们配合,积极参与。从而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科学性、针对性、庄重性和教育性显示自己的本质特征。教师幽默能化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能冰释学生的忧愁与烦恼,能解除教师、学生尴尬的境地。是营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读完这一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我要从熟手型教师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只要坚定信念,坚持在教学中学习成长,我定能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师教学智慧 篇2

关键词:教学转型,智慧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智慧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012年7月16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渝教基〔2012〕53号) [1], 首次对构建中小学“卓越课堂”提出了要求, 并特别制订扩大至全市的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计划。计划特别指出课堂教学亟待由“勤奋型”教学向“智慧型”教学的转变, 并对新型课堂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转型给予了急切呼唤。

一、转型背景:现行教学改革之需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广大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尤其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方面,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教”的课堂正在向“学”的课堂迈进, 由“知识传授”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型, 但是,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 依然存在着问题, 突出表现于教学改革“质”的达标性: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深度不够, 还需要全面提升质量和内涵。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 韩立福教授明确指出, 其原因就在于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最有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的观念跟不上, 教师教学转型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与速度, 只有实现教师教学转型,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化素质教育, 才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2]。

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教师教学转型应该转到哪里?崔允漷教授提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 即让学生更想学, 更会学, 学到更多知识技能, 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义[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则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改进[4]。透过崔允漷教授和顾泠沅教授对改革最终目的的认识, 纵然说法不尽相同, 但都不谋而合透露出一点相同之处:对教师的角色及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是“让学生学习增值”, 还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 无一不与教师教学紧密挂钩。课堂教学改革伴随而来的时新理念,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处在课堂教学改革最前线的广大教师, 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 其教学理念的转型与否与课改的成效存在着最基本的联系。

二、转型准备:基本概念的厘清

现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呼吁教师由单纯的勤奋型讲授向“懒惰型”教学转变, 那么什么是“懒惰型”教学?笔者认为, 这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把一大堆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解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享有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就要对自己如何建构一堂课有清晰的设计。新型课堂的建构, 不仅需要教师富裕充盈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式, 而如何选择便与教师的“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于“智慧”的含义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把“智慧”定义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辞海》则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5];《新华字典》第10版解释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5]。结合以上定义, 尽管小有不同之处, 但三者都将“智慧”最终定格于“能力”, 显然, “智慧”是一种能力。而心理学认为, 所谓“能力”, 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6]。从这层意义上讲, “智慧”所体现出的“能力”又与“活动”相关, 是在具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那么, 教学作为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对“能力”的要求不言而喻, 自然而然也就落脚到“智慧”, 这种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的“智慧”, 我们称之为“教学智慧”。结合教学, 所谓教学智慧便不难理解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然而在具体教学情境中, 教学智慧不仅仅是教学能力的表征, 因为教学本身的不确定性, 其自身具有复杂性, 要在复杂、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中正确引导进行有效教学, 教学智慧除了体现为教学能力之外, 也是对教师优良教学技巧、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追求。事实也是如此, 宋乃庆教授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 ‘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不仅与教学方法相近似, 也与教学艺术相近似。”

教学智慧呼唤智慧教学, 什么是智慧教学?韩立福教授在书中对智慧教学的价值追求进行了这样的说明:“学生由‘懒惰型’学生逐步成长为‘勤奋型’学生, 教师由‘勤奋型’教师逐步成长为‘懒惰型’教师。”韩教授明显是对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主体进行了角色界定, 教师不再像以前依据知识内容全盘讲授, 学生也不像以前无条件接受学习。这种线性的、固化的教学模式在这里被抹去。智慧教学是对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迫切召唤, 也是对教师主体主导性的科学追求。

三、转型过程:四大方面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 深化课堂改革, 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定的“卓越课堂”计划中, 重庆市教委对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做出了诠释,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目标具体划分。因此, 这对中小学教师而言, 教师要实现教学转型, 构建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理念, 由之前的“勤奋讲授”向“智慧教学”的转变呼之欲出。

1.教学内容转型:由“知识讲授”向“问题学习”转变

古语所言教师,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过多地对学生传授知识, 所谓“言传身教”亦很好表达了这层意思。时至今日, 于教学改革的浪潮下,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更多的时间内还是注重于间接知识的传授, 缺乏让学生主体主动去发现问题, 动脑思考的教学理念。然而, 出现这种情况也着实在情理之中。以前的应试教育太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被抬升为考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唯一标准, 在这种死板教条的评价体系下, 教师不得不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间接知识, 这种以单纯“知识讲授”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固定下来而形成定式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而“卓越课堂”计划也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内容要注重对育人价值的挖掘。学生是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他们有活力, 也有能力去探索无涯学海。那么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或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让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直接传授。由“知识讲授”向“问题学习”转变,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步, 也是教师教学转型的第一步。

2.教学过程转型:由“先教后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先教后学”。“先教后学”是指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知识, 教师主要起“示范”作用, 而学生主要是跟着“模仿”。“先教后学”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既没有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 也没能顾及到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差异和主体性,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也不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 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 人不同, 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7]这段话则明白清晰地告诉我们, 教学应依据学情而定, 也就是“以学定教”。“学情”指当前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不仅包括学生对已有旧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当前新知识的了解, 也包括学生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课堂呈现层面来讲, 主体性的体现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问题, 而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最终还得落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也即是“以学定教”。

3.教学方式转型:由“单干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课堂教学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拼命地教, 学生拼命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通常要求学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 加之平时考试注重对学生排名次, 这样便造就了学生陷入“单干”的怪圈, 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交流, 基础好的学生还勉强能掌握新学知识, 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却只能“望洋兴叹”。

新课程改革提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卓越课堂”也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社会学提出“课堂是雏形的社会, 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地方”。从此角度来看, 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发挥的舞台, 是师生、学生共同交流的场所。反观合作学习的提出背景, 也正是缘于传统教育的弊端。合作学习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 使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与更高的产出, 最重要的是, 它巧妙地化解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尴尬关系, 让死板的课堂走向活跃,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评价转型: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教学改革时至今日, 我们依旧发现大部分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依然是参考其学习成绩 (分数的高低) 。教学评价自身所应包含的反馈、调节、激励功能完全被抹去, 更多体现的是甄别学生、聚焦差距的作用。依据新课改的要求, 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 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以及个体差异性。对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要把教学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 针对当前评价单一的情况做出科学合理调整。

由于学生主体间年龄、背景、心理等因素的不同, 不同学生之间的表现也各有千秋, 显然, 用单一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合理的。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 对此, 教学评价也一定要采取面向全体、多元的评价标准, 形成集教师、学生、家长为一体的评价主体,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从而发挥教学评价原有的反馈、调节、激励、导向功能。斯塔费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因此, 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 改变当前单一的评价标准,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cqjw.gov.cn/site/html/cqjwxxgkw/fgfxwj/2012-07-19/Detail_9919.html.

[2]韩立福.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

[3]崔允漷.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上海教育, 2011 (5) .

[4]顾泠沅, 官芹芳.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上海教育, 2011 (4) .

[5]程广文, 宋乃庆.论教学智慧.教育研究, 2006 (9) .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论教师的教学智慧 篇3

关键词:教学智慧;个人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05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智慧的定义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从这个定义来讲,教师的教学智慧就表现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品质、状态与境界,它是教师苦苦追求的一种理想品质,在实际的教学中表现为自由、开放、和谐、创造等,能真正地做到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具体来讲,教学智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才能与智慧,是教师追求教学成功的一种外在表现。二是教学智慧是教师所形成的一种反映其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志。

二、教学智慧的特征

(一)个体性

个体性意味着教学智慧是在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其形成受教师的思维、知识、经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它体现了教师独特的生活史及心理存在,正因为其客观存在性,使得教师的生活史和心理存在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并且体现在教师对课堂中所有教学事项的处理上,正是这些独特性,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对教学的感悟、情感体验、反思和实践等方式逐步形成的,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教师个体的独一无二的教学魅力。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学智慧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教学智慧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因此,其根本属性在于实践性。教育教学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与体悟,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反过来又会指导教师后续的教学实践活动。

(三)情境性

教学智慧的情境性是指教学智慧的形成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脱离开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智慧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与具体的教学事件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四)缄默性

缄默性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通常是以内隐的、不明显的方式存在而起作用的。教学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在常年的教学中逐步积累经验,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感悟,在自己的教学中以独特的方式来处理教学实践活动的。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符号很明确地进行阐述与说明,很多时候就连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也难很清晰地意识到。因此,教学智慧就正如人们通常所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三、教学智慧的生成

(一)重视教师缄默性知识的生成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首次将内隐于自身而不能明确意识和表达的知识称为缄默性知识。这样就把人们在生活中通常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规则等表述的知识区分开来。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善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而且教师要意识到这种知识的存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将内隐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重视教师的缄默知识积累与生成。

(二)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意味着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学进行积极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获得专业发展与成长,而且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会逐步生成教学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教学问题、学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通过研究促进自己的教学。目前,在中小学开展的校本教研也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培养积极的教学情感

教学智慧源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潜心投入,关键在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已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项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对从事的专业具有高度的认同和具备一定的情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的整体水平。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毫无感情的人,是根本不会形成什么所谓的智慧的。因此,有的教育者认为,“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正如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如果教师都能有这样的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学生怎么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呢?所以,教师给予学生的深厚感情,是教师养成教学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直面教学生活,体验到教学的愉悦,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借鉴式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并在自己的工作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在学习中反思领悟教学的魅力,在学习中提高认识,逐步培养教学情感。

(四)注重教师的自我教育与自主学习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教师也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来达成学识与品德上的完满,真正实现“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自主学习也是教师教师智慧养成的重要的途径,在目前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的背景下,教师要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教学智慧。 教师养成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自我的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而且三者能够相互依赖、和谐动态地发展。

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篇4

摘自:《中国教育先锋网》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样追问几乎是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

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

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回忆”。我们现在无法简单地相信,人“先天地具有知识”,以至于光靠回忆就能够获得知识,但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人“先天地具有自由精神”,人一旦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他就能够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命题“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可以转换为“知识(学习)就是自由”。教师的基本使命,就是让学生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而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授业”“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的水平。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当然,也可以加上另外两句话:“学习就是学说话”和“学习就是学走路”。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接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原因可能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一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二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让游戏者满怀希望,无论游戏者经历了多少失败,但只要游戏还在延续,游戏者就有成功的希望。实际上,这两个秘密是相互缠绕的,它让参与者满怀成功的希望,并为参与者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

第二句话就是“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整个北京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安外大街88号”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出从大兴出发,经过哪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

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者最好先确定自己在哪里,然后找出“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

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图。

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两个隐喻提示我们: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这两条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引起主动学习

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有关主动学习最恰当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主动学习究竟有多重要,这个故事大体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教师教学智慧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教师教学智慧》总结

姓名:刘金鑫

时间:2015年3月17日

《教师教学智慧》总结

在“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活动中,通过集中学习及自主 学习《教师教学智慧》后,感受颇多,让我对智慧型教师有了一定的认识。

智慧型教师,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激励学生学习,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而且即使在炎热的星期五下午也能保持他们的 注意力。他们的教学总是能从一个阶段顺利地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并能将前一课、前一周甚至前一年所学过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整合。他们好像能进入学生的大脑,能预见学生们将要提出的问题和将要面临的困难甚至能猜到学生们可能玩的把戏,并且总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付。他们往往能取得好成绩,赢的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在备课方面,智慧型教师较多考虑的是教学内容、活动、和策略;智 慧型教师较有自主性,而一般教师较多受到规则与模式的指导和局限;智 慧型教师备课效率较高、他们可以调用丰富的教学常规和情景;智慧型教 师备课时较灵活,他们的教案更简洁;他们更多地考虑长远目标、整体目 标;智慧型教师的备课反映了他们具有丰富而融合的知识基础。在上课方面,教师有很强的课堂监控能力,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 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上。而一般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课堂纪律上;智慧 型教师对课堂事件的关注

具有选择性,他们能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和 事件,只注重重要的信息,从而释放了他们的精力。而一般教师更多地关 注细节;智慧型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常规(情景智慧)能使学生全神贯 注于课堂的某一活动之中,从而降低课堂的复杂性,他们能及时调整计划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一般教师缺乏这样的常规,他们不是改变自己 的计划来适应于学生的需要。在批改方面,智慧型教师批改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和激励,而不是把它 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智慧型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很多,他们能发动 学生参与批改,从而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备课。而一般教师往往是自己 对全部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他们为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智慧型教师经 常对作业批改进行改革。而一般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方法;智慧型教师一 般不布置较多的作业,他们很注重作业的质量并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而一般教师往往不注重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兴趣,布置的数量很多。篇二:《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智慧》学习心得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学习心得

有人说过:“孩子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壤,饱含希望,蕴藏潜力;孩子是浩瀚的宇宙,充满神奇,期待发现。作为孩子的引路人,首先应该是知者;作为灵魂的塑造者,更应该是智者„„”其实,人都是有思想的,但做为教师却应该特别突出“有思想”。这种思想,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

教师的大智慧是什么呢?

教师要有心智,教师还得要有理智,教师更得要有机智。学习了《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智慧》之后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一点点看法:

我认为教师应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一个智慧的头脑,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虽然表现出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比如头痛,但病因不同,用药的方式也就不同。医生的高明在于忘、闻、切、问的同时,不断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理论相对比。从而了解病因、做出诊断后开出(转载于:教师教学智慧学习心得体会)药方。医生的医术越高明,他对病历的分析能力也就越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就越强。病历的分析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病历的价值在于医学理论的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每个病历虽不尽相同,但具有借鉴性。而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案例的分析与医生有相似之处!只有我们的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案例,用“心”去分析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方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果。

就像易中天老师所说,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做为老师,我们不知道这节课,会突然遇到什么“问题”,但我们应用凭

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借用我们的机智让学生得到较大的感悟,或受到深刻的启发。简言之,教师之所以能够启迪智慧,引导心灵,是因为他机智灵活,足智多谋。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过程,机智的教师能够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得心应手。而机智的教师富有幽默感,富有激情„„ 教师要用心智去打开智慧之窗,教师要用理智去引导学生走向智慧之路,教师要用机智去挖掘学生身上无穷的智慧。若一个老师要想真的富有大智慧,那么他还得,善于从他人的人生篇章中学会借鉴和思考;然后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之,再然后对其做出及时、深刻反思。篇三:《做智慧型老师 创建高效课堂》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做智慧型老师,创建高效课堂》 专题讲座心得

做智慧型老师,创高效课堂,做课堂的引导者,听了专题讲座后豁然开朗,真正感受到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是多么的可贵,结合平日的教学,结合24字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行高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只有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才能让教育充满智慧。智慧型教师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的教师。所谓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一个教师的智慧应该是具有丰富的学识底蕴和人文涵养。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感悟的教师,能使自己的才能不断地滋养壮大,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果说传统教育的内核是知识,那么未来教育的视野应该是智慧。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书本知识的框架,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摆在教育的首

位。鼓励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又要善于从周围生活以及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汲取营养、获得信息、学习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总应想着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受大多数的知识,只有那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为学生减负,才会真正激发学生其它方面的学习兴趣,真正培养创新型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效课堂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要准备更加充分,每节课上课前向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高效课堂就应像张四保老师讲的那样,教师学会倾听、学会指导、学会表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为教师,每日站在三尺讲台上,真的应该认真反思,如何的课堂,如何的教师才是学生需要的、家长欢迎的、社会认可的,当我们总在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行时,成功就不再遥远!篇四: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培训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培训心得体会--物理

隆 志 明

于2月23日24日我参加了 学校组织的中小学教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各地的中学物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方法,聆听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专家和名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通过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领会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通过理论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学校的功能,教师的职能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观课议课,真正的领略到什么才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观摩教学,真正的领略到那些优秀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如何进行试验探究性学习。下面就我的心得体会谈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每位专家、学者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方面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有独到的视野和经验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新课程的改革以及初中物理教学技术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畅谈中国物理教育的过去、现在的同时,给我们展示未来中国教育的远景和物理教育各家之长。我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二、不断进取,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通过到几所名校的观摩活动,学习和领略到许多名师教学风格,他们各有千秋,也受益很多。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都有的共同特点:他们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重视基础,为学生有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从学生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康成长。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应用的得心应手。

专家的理论讲座为我的头脑增添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听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以及和各位专家的互动应该说是我们最快乐也是最紧张的时候,各位专家用自己的自信、率真、真实、真诚和热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又一位名师的风采。经过理论学习,再到各中学观摩学习,我由初始的迷茫渐渐开朗,不仅要学习课程内容还要不断进取,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

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力争成为优秀物理教师

在这次培训中,在和全省骨干教师的交流中,开阔了视野,增进了见识,增长了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回顾这些日子的学习培训,感觉既忙碌又充实,收获颇多。培训期间,经过专家老师的指导解决了我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在与其他教师交流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优秀教师,特别是我听了多位名师的教学示范课,他们灵活的教法,深厚的知识功底,把学生引入到胜景,把课堂引入到新境的高超水平都非常值得我学习。从这一过程中我接受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都能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马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一定会在我今后的教学发展中,起到持续的指导作用。

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感恩、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篇五:《教师道德智慧》心得体会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教师道德智慧》

心 得

胡恩海 马官镇二官小学 学习《教师道德智慧》心得体会

马官镇二官小学 胡恩海 通过学习了《道德与智慧》这个专题后,让我对此有了一定的重新认识,现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没有学习这个专题之前,我对道德的认识非常的肤浅,就认为道德就是品德,一个人的品质、行为,不做坏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其实,道德它的内涵意义远不止这些,并且让我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道德智能、道德智慧,对道德与智慧有了重新的认识。

何为道德?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概念。所谓道德范畴是指关于尊重人类生命(或任何生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方面的能力或倾向。是指一个人个性、个别性、意志、性格、人性实现至最高境界等方面的陈述。何谓道德智能呢?它是一种实践理性智能,道德智能不仅仅是善的理念,而且本然的存在着智能和道德的成分。所谓道德智能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它是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以人的精神安定、安身立命为宗旨。道德智能就是以行为主体在潜意识认可的善恶评价标准、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形成的自身独特的坚定不移的道德理想信念智慧为德心,并自发地依据此潜在精神力来调整自身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德行的总称。道德智能的内涵就是人类举心动念言谈举止的动机的善恶观念和行动的智能。道德智能的外延包括人类自身的举心动念言谈举止的善恶。道德智能又涉及了两大核心范畴,即智能和道德。通过学习,也让我知道了智能和道德两者的关系,智能和德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而不同的是智能是人对自身理性精神世界的把握,而道德是人对自身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把握。道德智能的内容也是从六个方面来论述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智能领悟到人的生存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那么专题中第三个内容就是道德智慧。道德智慧是源于道德生活实践,又穿越具体的道德生活来透视并把握道德生活的实质,形成一种日趋稳定的道德智慧结构。当一个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智慧时,就会在面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各种利益关系时,尤其是面对艰难的道德抉择时,穿透迷雾而表现出一种平淡恬静、从容自如的睿智。道德教育就应该关注学生道德智慧的生成,凸显道德智慧的价值与作用,进行道德教育实践。关注道德教育中学生个体情感、意志、理想扥生命意义因素与道德的整合,而不是仅仅着眼于道德认识。道德教育要以促进与生成学生生命和谐、圆融、自主、可持续发展为母的,积极利用并创造各种道德情景或生活,在体验中着眼于道德智慧的生成。

教师教学智慧 篇6

【摘 要】教学反思是总结教学当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并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既要反思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勤于写教学反思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学生;成长;财富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一个教育者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超越的过程。反思成功之处。每一位教师在专题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教学反思时要注意吸取这些经验,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反思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疏漏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学起点过低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确定改进措施,以便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师教学中要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会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之余,我们要对自己反思,如果能多与学生交流,师生感情会更融洽,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种很大的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谈话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问多观察学生。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比如,当天气冷了,及时问问学生冷吗?加衣服了吗?这样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努力。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影响着学生,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鼓励学生结合所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通过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和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问问自己:“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教师的每一节新课都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自己的教学会日趋完美。

写教学反思,可以真实地记下自己教学中一个个真实的例子,一点点真切的感受,就能保留下珍贵的材料。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镇西老师说:“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30年的教学笔记,那就会成为教育专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写教学反思,这样日积月累下来,那可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啊,面对这宝贵的财富,谁都会涌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受。

要迎接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可为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素材。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可以催生出教研成果。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教师教学智慧 篇7

一、备课“深入”教学“浅出”的教学智慧

散文文本结构的“散”的直观性和叙述主体情感的“凝”的非直观性的解读落差, 往往是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好散文的主要因素, 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这一学习难题便是散文教学之首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教师就要有“深入浅出”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散文教学的深入和浅出, 就是教师赏析散文文本要“深入”, 即深刻把握散文文本结构的“散”和叙述主体情感的“凝”的辩证关系, 明确叙述主体情感是把散文文本有机组合的线索, 是主题的表现, 整合有效的教学材料和赏析资源, 形成合理而生动的教学内容。而教学语言要“浅出”, 即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之前, 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了然于胸,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教学语言, 保证教学的良好互动, 达成学生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创作基调和叙述主体的情感, 笔者用“作者心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目的地归纳人物的中心事件, 即订全年的鲁迅先生办的《莽原》杂志;被学校开除;办分校, 请教师上课;始终微笑、温和;处分取消, 学生回校上课, 她不喜反忧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 ;请愿被杀。中心事件归纳出来后, 笔者继续以“这些事体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这个问题继续设问, 让学生从中心事件本身去分析人物性格, 将难读的文本简单化, 在学生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时, 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文章关于事件本身的注释来获取刘和珍的性格, 这样学生很快地对刘和珍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订全年的鲁迅先生办的《莽原》杂志说明刘和珍批判旧文化, 追求新思想;被学校开除说明了刘和珍藐视宵小, 追求正义;办分校, 请教师上课体现刘和珍敢于担当, 追求进步;始终微笑、温和则是刘和珍友善温和有教养品行的集中体现;处分取消, 学生回校上课, 她不喜反忧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 和请愿被杀两事说明了刘和珍一个爱校爱国, 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尊严的爱国青年。认识了刘和珍后, 笔者趁热打铁地设置了“这么优秀的女青年却死在了请愿的路上, 那么, 是谁杀了刘和珍?对于刘和珍的死和杀人者, 作者情感如何?”这一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切入主题, 教学至此, 让学生把握“表达对牺牲的刘和珍等人的悼念 (悲) 和对执政府滥杀有志青年反动行为的愤怒 (愤) ”的叙述主体情感已不是难事了, 紧接着笔者以“通观全文, 作者对执政府行为的不齿和愤怒是否仅止于执政府的这种虐杀请愿爱国学生这一残暴行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在讨论中得出“无耻文人的造谣中伤也是作者深感不齿和愤怒的”的结论, 全面福建厦门●柯榕财了对执政府的认知, 最后以“在这场惨案中, 作者还提到了另一群体———群众, 那么, 群众在这次惨案中的角色是什么?作者对于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发问, 引导学生对文本创作另一意图的剖析, 最后得出“群众同情遇难者, 也表达了愤怒, 但是终究选择苟且偷生来面对, 对群众, 作者‘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至此, 全文叙述的情感便完整而深刻地展现出来了。由于对文本和学生做了深入而充分的解读, 因而教学过程深入浅出, 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养成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的教学智慧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其最终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 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有养成职业学校的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要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养成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坚持散文教学的“深入浅出”原则,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 “深入浅出”的散文教学 (包括其他文体的教学) 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其有效性不仅表现在容易活跃教学氛围,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还在于这种模式是学生可模仿的学习方式, 因而, 学生只要自觉地将这种模式应用到散文的阅读中, 自然就容易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 从而形成良性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自觉。

2. 坚持“经典文学作品导读与推介”原则,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如果坚持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导读与推介,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阅读, 广博学生见闻, 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从“收听者”到“阅读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一旦从“收听者”角色转变成“阅读者”, 他的阅读的文化自觉也自然养成了。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智慧

叶圣陶先生在《论创作》中谈到艺术作品的鉴赏时,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为例, 说“要领会这两句诗, 得睁开眼睛来看……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画面。领会作者的意境, 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 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 这也是一种快乐。”笔者认为, 叶圣陶先生的这种阅读快乐的获得是“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的结果。而我们的阅读主体———职业学校的学生囿于知识能力、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不易在自主阅读散文文本时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 因而, 作为教师, 就要求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审美情感,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引导学生感知文眼, 领悟叙述主体的情感, 形成高尚的道德自觉和审美情感的文化自觉

可以这么说, 散文之情韵, 全在于“文眼”, 抓住了散文的“文眼”, 就亲密了阅读者和叙述主体的情感关系, 也更容易使学生将叙述主体的情感立场转移成学生自身审美情感体验, 获得情感共鸣。《荷塘月色》一文中, 叙述主体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就诱使学生主动知人 (了解作者) 论世 (了解创作背景) , 感悟叙述主体在国难家仇的情感立场, 从而关注叙述主体情感变迁和主题揭示的内在联系, 并将这种情感提升为高尚的道德自觉和审美情感的文化自觉:爱国爱家, 使课堂教学就极具思辨意味和文学色彩。

2.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我们知道, 作为叙述主体情感抒发的主要媒介, 文本中的人事物景总是叙述主体主观意识的呈现, 因此, 文本语言便有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显著特色。基于此, 笔者认为, 品味语言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重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咀嚼文本妙词佳句, 品味其中蕴藏着的情韵, 并把这种情韵潜移默化成学生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 最后达到促成学生养成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08高职预科班教学《荷塘月色》一文之“月下荷塘”部分时, 就比较成功地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中获得审美情感。尤其在荷花这一景物的教学引导上, 更是深得学生共鸣。在赏析荷花时, 笔者以“在作者眼中荷花是怎样的情状?”这一问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于描绘荷花的言语, 学生很轻松地明确了答案:运用比喻 (博喻) 修辞手法, 将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和出浴之美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袅娜”形容荷花, 用“羞涩”形容荷苞。接着笔者以“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这一问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 在赏析中, 从喻体和本体相似性入手, 引导学生从“明珠”晶莹剔透的特点来归纳荷花的晶莹的特性, 从星星这一喻体结合前文荷花“零星地点缀”等词来来品鉴文本的妙处, 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文本所描绘的艺术空间———荷叶为碧天, 零星的荷花为星———既形象而又生动, 来诱发学生审美情感, “出浴之美人”这一喻体中, “美人”情语尽显, 对荷花的赞美自不难理解, 关键是喻体和本体一人一物, 有何相似性?学生赏析到这里, 进入阅读“瓶颈”, 基于此, 笔者从“出浴”一词做文章, 以“美人出浴后给人怎样的感觉?”这一问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从关注美人之美的思维定向中跳脱出来的学生自然“文思泉涌”起来, 经过充分的讨论, “清新脱俗”, 成了最佳的答案, 喻体的特性在讨论中解决后, 荷花美得清新脱俗的审美体验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审美情感被调动后, 教学过程就变得更加流畅了。所以, 当笔者以“袅娜和羞涩又有何妙处?”这一问提问学生学习时, 学生踊跃发言, 师生互动极好并达成如下的见解:“袅娜”以写成熟少妇之词写荷花, 将荷花的柔美妩媚的丰姿拟人化, “羞涩”以描写青涩少女期待又担心的心境写荷苞, 将荷苞待放的忸怩之态传神刻画出来, 可谓形神兼备, 物性人情统一。

当然, 鉴赏文本的意蕴, 体悟文本的意境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指导学生欣赏文本的意蕴和体悟学生的意境时, 教师应具有深厚的教学素养和广博的知识面。如把握不同作家文本创作的不同风格, 和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文本创作的风格差异, 并在实际教学中成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的“良师益友”。

总之, 教学过程要实现让学生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和主动进行散文等文学作品阅读并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的教学智慧, 唯其如此, 散文教学的课堂才会越来越生动, 教学成效才能越来越显著。

摘要:优质散文教学, 教师需具有三种教学智慧:即备课“深入”教学“浅出”, 养成职业学校的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散文教学,教学智慧,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万福成, 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2]曹明海.文体鉴赏艺术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0.

教师智慧教学 学生享受学习 篇8

关键词:思维导图;多感官教学;健脑操;冥想

我们经常说要“照顾全体”,但是,一会儿叫这个,一会儿叫那个,教师就一个,要面对那么多孩子,根本照顾不过来。老师把该讲的讲了,孩子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后来我想,能不能调换一下,让学生讲课,老师听呢?我尝试过一次,效果很好。那节课,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我似乎成了多余的人。其实,老师不是真的没事干,老师的事都是课前干的。老师要制定两个方案——学习方案和评价方案。学习方案要告诉学生干什么,一条一条介绍清楚,每一条都要有相对应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就是告诉学生你要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的程度越深,加分越高。每个团队都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学,因为要为他们最后的讲解做充分的准备,要为自己的团队争得荣誉。

一、听恰当的音乐——调节学习情绪

实践研究表明,音乐能够通过改变大脑的物理和化学状态调节人的情绪,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音乐能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课前:我会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音乐的节奏与学生的心跳节奏相当(大约每秒一拍),这能够使学生的大脑很快安静、清醒下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使用音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同的教学情境应结合脑科学使用恰当的音乐。比如,在学生整理数据、制图时,我会播放莫扎特的音乐,增强学生创造力和严密思维逻辑的联系;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我会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后:在复习和反思学习时,我使用节奏松散的梦幻型音乐,这有利于知识回忆、巩固和提高。例如,每节课快结束时,我经常使用这样的音乐,组织学生冥想,帮助学生梳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组织学生画思维导图,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做脑保健操——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中做健脑操有积极的意义:当学生坐20分钟以上时,大量血液会在臀部和脚部聚集,这时让学生站起来活动,就能促进他的血液循环;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加深,提高大脑供氧量;交叉运动有利于大脑两侧的联系,能促进学生有效利用整個大脑;一些类型的运动会减少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增加有益的化学物质,进而帮助大脑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对动觉型的学生来说能激发其思维;教师计划和控制下的运动会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会使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热情饱满。

三、实施多感官教学——尊重学生的知觉倾向性

学生的知觉类型主要有视觉、听觉、动觉等几种类型。学生的学习是“听到的一点、看到的一些、做过的许多”。因此,学习新内容时,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习效率越高。教师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组合参与学习,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机会。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1)实施多媒体教学;(2)落实体验性教学,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组织学生冥想——整理储存信息

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给学生“冥想”时间,对学生整理和储存信息大有好处。冥想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回忆整个学习过程,再造事物的形象,将知识和情节联系起来,所以,冥想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中,我感受到有效的冥想是画好思维导图的基础,有效的冥想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与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一个教学片段,或者对整节课的知识,组织学生冥想。冥想时,我会用慢节奏的语言进行引导梳理,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学生身体和精神都获得了放松,处于一种有利于自然无意识整理与存储信息的良好状态。

五、画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记忆个性化

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将思维外化为图,帮助学生梳理思维,使知识系统化,记忆个性化。学生借助他们自己喜欢的图形,把自己的思路,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示出来,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长期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总体把握能力。(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老师由讲课者成为听课者。(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团队共同体中完成的,每个团队都有自己个性的队名,在团队学习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个性被发现、被尊重和得以体现的自信。(3)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这种教与学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后进生,进步非常明显。所以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尊重所有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允许他们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快乐地学习,开发学习潜能。同时,要求教师进行多感观刺激,减少课堂压力,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享受学习,最终成为快乐的终身学习者。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走出忽视学生成长规律的误区[J].中国教育报,2014.

上一篇:不动产基金投资下一篇: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