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书立德 勤于思廉明志

2024-06-15

坚持读书立德 勤于思廉明志(共1篇)

坚持读书立德 勤于思廉明志 篇1

坚持读书立德

勤于思廉明志

曾经年轻时,我读书的品味不是很高,但是看书看报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因为我的爱好比较广泛,所以什么样的书都试着看一看,读一读。书就像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另一个空间,任由我天马行空地自由翱翔。

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工作的需要,对于专业知识上的阅读学习相对较重视,我前后买了几十本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阅读这些书籍帮我在教育生涯中愈行愈远。

书籍的选择,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最近一段时间看的有这几本,如集故事和哲理于一身的《听哲学大师讲人生》;历史教科书《史林正气集》;勤政廉政的《执行重在到位》;于丹的《〈庄子〉心得》;钱宁的《圣人》„„

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因为它可以优化一个人的人格,并且带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大境界。试想,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排除杂念,或半倚床侧,或微伏案边,捧书入静,不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么?

在阅读中我发现,文字也是有性格的。譬如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读书不仅要择书而读,更要择人而读,说到底,要因人而读。作品中的思想,映射着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创作意图。真正会读书的人,会着力挖掘作者深层次的创作意图,以求获得深层次的美感。不会读书的人,有时会从健康的思想中滋生出邪恶的想法去逐渐吞噬自己的灵魂。读书要读好书,好书可修身、可明志。但读书也要得其法,一味地做书虫、读死书又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穷酸秀才。

苏轼曰:“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籍是人类漫长生活中的积淀,它所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还在于主题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书籍又是一个磁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心灵的罗盘都在这里强烈地感应。我们从《论语》中学到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感受历史的严肃,从鲁迅那里学得醒世哲理,从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里学得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打开钱宁的《圣人》,初翻触动未必大,待真的深入其中才觉其妙处,也便有一种畅快的感觉了。合上书,静静地回顾孔子的一生,无限的崇敬,又无限的痛楚——孔子一生致力于“仁政”,憧憬大道行于天下之日。他周游列国,困难重重,却从未想过放弃,他内心的信念坚如铜墙,硬如铁臂,给他支持,使他始终如松柏一样傲然屹立。难怪钱宁说,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终身坚持一种信念。“信念”这两个字,从未有细细思忖,却也该好好思量一下它到底为何物。如今又从孔子的身上同样找到了这两个字,也渐渐地我有些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了——那是一种坚持,是一种锲而不舍,是一生的追求与执着,没了它,生

命也便没有了意义。我悄悄地问自己,我的信念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从教育中寻求幸福。

聆听于丹《〈庄子〉心得》,知道了宁静致远是一种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有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更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庄子的成就令我们后世之人万分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在平时,我常常思考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沿。

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是许多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是啊,在当前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确实是不易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而又忙碌的。但我认为教师的成就感——“桃李满天下”所获得的幸福,也是无人能及的,教师的价值是永恒的。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追求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我们国家历来提倡读书修身。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俭以养德,廉以立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都是清正廉洁的千古名言,正如《为政清廉是福》一书

所言:“人的幸福感不是由你拥有多少,而是由你的期望、追求与现实对比决定的。”为政清廉,就自然会淡薄名利,清心寡欲,少了许多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沮丧和事后的担惊受怕,就能够享受到常人不能及的快乐。如果能保持为政清廉、从教清廉的心境,那么在运用哪怕是一丁点权力过程中,心中就不会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更多的会顾及其他教职员工和家长、学生的利益。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更使我深受启发: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金钱、名利诱惑,如何保持住一种为政清廉、从教廉洁的心态则是为师为政成败的关键,是师德、政德的最好诠释。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这样说过: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先秦诸子,家家都要读。一有偏好,就会出问题。另外,读书人不能不读书,也不能只读书。我更喜欢的还是这句话: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如果把读书变成为一种好的习惯,那么,思廉践廉才会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对书本内容咀嚼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自己读书受益。看到书中名言警句,笔录之,心思之,脑记之,身行之;看到书中廉洁人物,照照自己,寻找差距,虚心学习。只有这样坚持读书,勤于思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让自己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

上一篇:国金印象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b级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