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共8篇)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篇1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我们组织人员深入部分事业单位,采用召开座谈汇报会、个别谈话、查阅有关资料、分析干部队伍基本情况等方式,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掌握了相关情况和问题,进一步明晰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一、市直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目前,庆阳市共有市直县级事业单位48个(不含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中正县级建制37个,副县级建制11个;全额拨款单位30个,差额拨款单位10个,自收自支单位8个(实行企业化管理7个);设党委18个,总支8个,支部22个。截至2007年6月底,市直县级事业单位共核定编制5823名,在职干部职工5312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82人,科级干部891人,一般干部630人,工人2435人;共有退休职工688人。
市直事业单位共配备县处级领导干部164人(正县57人,副县107人),非领导职务干部18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51人,大专80人,中专及以下33人;35岁及以下1人,45岁以下47人,46岁至55岁88人,56岁及以上28人。
市直事业单位共核定内设机构277个,自设机构54个,科级干部职数505人,现有科级领导干部711人,科级非领导职务180人;委任786人,聘任105人;大学及以上286人,大专265人,中专及以下340人;35岁及以下213人,45岁以下387人,46岁至55岁228人,56岁及以上63人。
二、市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通盘考虑,稳步实施,在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2005年4月,市委成立了事业单位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县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市县区事业单位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人员分流实施办法》、《关于贯彻〈甘肃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4个市直事业单位开展以推行全员聘任制、搞活内部分配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3个单位基本完成了试点任务,其中市种子管理站、市陇剧团分流人员18人。同时,有15个单位的244名中层干部进行了竞争上岗,12个单位推行了科级干部聘任制。二是机构整合迈出了步伐。市上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先后两次对市直257个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提出了市直事业单位机构整合的分类框架和初步意见,对一些职能弱化、交叉甚至丧失存在意义的单位进行了撤、并、简、转,一次性撤并整合了33个事业单位,其中撤销14个,合并10个,整体转企3个,转社会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脱钩3个,压缩3个。三是相关配套改革逐步推行。实行了事业单位编制总量控制和“空编使用审批卡”制度,逐步推行了编制实名制。在事业单位推行了“凡进必考”制度,为市直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93名。在部分事业单位推行了分配制度、职称制度改革和岗位合同管理,市直共有7个县级事业单位推行了全员聘任制,12个单位实行了绩效挂钩工资,2个单位落实了养老保险制度,其他单位合同制工人全部落实了养老保险制度,调动了干部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市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全市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上做一些工作,但总的来看,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内在动力不足。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家办事业,国家管事业,国家养事业”体制,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存在“官本位”、“国家人”、“铁饭碗”、“大锅饭”等陈旧观念,改革的氛围尚未真
正形成。在调研座谈中,虽然干部职工普遍认为人事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在思想上有疑虑,怕出乱子、怕担风险、怕丢权力,怕失去既得利益和生活依靠,怕改革“一刀切”影响单位长远发展,持等待观望态度的人居多。部分主管部门认为,改革是组织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自己的事,组织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政策不配套,改革工作难以操作。目前,党政单位人事管理有《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企业有《劳动法》,而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政策规定不健全、不配套,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2000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关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但此后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基本处于局部的、探索性的状态,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特别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与之配套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人事制度改革单项推进困难很大。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大多数单位只是做了一些调研摸底工作,缺乏整体的部署和具体的举措,试点工作也因人员分流、分配制度改革等难点问题无法真正解决而出现停滞。
三是改革瓶颈难以突破,聘用制度未能触及根本。目前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实行工资统发制度,工资直接进入个人账户,事业单位缺乏分配的自主权,无法落实绩效挂钩,使人事制度改革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或落实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退休人员包袱沉重。人员出口不畅,安置难度大,造成部分干部职工抵触情绪大,严重阻碍了改革的顺利推进。从调研情况看,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岗位设置管理等办法,7个已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虽然职工也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但未进行科学的设岗、定岗,也没有相关的配套管理政策,实际上实行的依然是身份管理,没有真正实现用人机制的转变。
四是事业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当前,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用人权在人事部门,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用人权在主管部门和人事部
门,加之机构编制、人员流动等政策制约,使事业单位没有用人权自主,管理机制不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优秀人才“引不进、调不成、留不住”的现象。近年来转业干部、退伍军人等政策性安置人员大多数进了事业单位,造成事业单位想要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却干不了事。目前市直事业单位只有2156名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0%,且年龄老化、青黄不接、技术层次低,影响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五是领导选任制度单一,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当前市直县级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全部实行单一的委任制,这虽然有利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执行上级政策,有利于干部的交流培养和统筹管理,但也存在选才视野较窄、个别领导人员群众认可度不高、竞争激励不够等问题。与党政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干部提拔机会少,培训机会少,市直有4个单位10年没有提拔过副县级干部,15个单位5年以上没有提拔过副县级干部。在现有县级干部中,普遍存在交流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等问题,有14个单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超过52岁,有37人任现职或在本班子任职超过10年,有24人任副县级职务满10年,除教育、卫生、林业系统外,其他事业单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县级干部只有14人,仅占16%。市直3个试点单位虽然进行了部分人事制度改革,但领导人员仍实行委任制,没有实质变化。根据有关规定,事业单位不配备非领导职务干部,加之事业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务晋升政策不明确,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贯彻“积极稳妥、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针,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把贯彻党的大政方针与大胆探索结合起来,积极理顺人事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搞活选人用人制度,推进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
范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1.县级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贯彻干部“四化”原则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唯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注重贡献原则,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和政事分开、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群众路线,依法办事,保证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2.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不同情况,逐步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单一的委任制模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职工参与面,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逐步推行聘任、选任、考任等多种选拔任用制度。对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参照党政机关领导人员进行管理;对社会公益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按照“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实行双轨制,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出能进的机制。
3.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度。事业单位班子每届任期3至5年,届满后,按照规定程序组织换届。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主要领导与班子副职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建立适应事业单位特点、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届中、届未按述职述廉、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谈话、实绩评估等程序,由主管部门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对自收自支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分配制度,对差额拨款单位,可以分类实行绩效工资、奖励工资。
4.建立健全宏观管理与自我约束机制。实行领导人员交流任职、回避、离任审计、诫勉谈话和函询、述职述廉等制度,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业务培训工作。
主管部门着重搞好宏观管理,搞好协调服务,放开微观管理,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
5.事业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对有条件的,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行聘用制度,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实现中层干部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
6.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配套的解聘、辞职制度,在完善社会保障基础上形成人员退出机制。特别对富余人员和落聘人员,要采取离岗、提前退休、下派村组挂职锻炼、专业技术人员归队、脱产培训、鼓励自谋职业等方式,做好安置工作,实现“无震荡”改革。
7.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实行先试点、后扩大,先入轨、再完善的改革思路,分类选择3—5个单位进行试点改革,在取得经验后,由组织、人事、编办、财政、劳动保障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分类改革实施意见,整体推进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事制度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关系,做到同步推进,配套实施,保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篇2
着眼新高度,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必须着眼于以下三个高度, 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其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理解和把握这个新高度要从以下三个“新”着眼。其一是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使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052美元, 经济总量超过了法国和英国, 跃升到世界第四位。经济的发展, 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其二是新形势。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世纪新阶段, 人民群众有着新的期待。其三是新期待。当前, 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期望更高, 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强, 要求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呼声更高。在新世纪新阶段,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就是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
在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上达到一个新高度。一方面, 我们要尽快把思想认识提高到“6·25”讲话上来, 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进一步把握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 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 我们又要脚踏实地, 贯彻落实, 主动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把握新方位, 深刻认识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现条件
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必须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找准经济社会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 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新方位。全面分析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因素, 深刻认识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深刻认识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历史条件。翻开历史的长卷, 我们可以看到, 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 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在16、17世纪以前,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 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 就是到l5世纪, 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 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 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 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始终是推进中华50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所以,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是我们顺利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之根和现实依托。
深刻认识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现实条件。第一, 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治保证。安定的社会局面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党的领导, 可以说当前我国各项政治制度的运行与过去相比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依法治国深入人心、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增强等, 这些都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第二, 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更是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第三,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 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更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旺盛期。第四,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动力源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动力源泉。
探索新思路, 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开展各项工作的追求目标和工作中心, 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要求, 把握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期待,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 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加强教育, 尽快形成最大社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 打牢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一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不动摇。二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武装党员, 教育群众, 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行之有效的手段, 让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深入人心, 使科学发展观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所实践, 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 凝聚力量。
加强领导, 形成新的发展自觉。一是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理念。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 统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努力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二是把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的考核体系, 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进程中不断取得新成绩。三是自觉形成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新格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尽快形成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政府部门分工负责、依法管理, 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新格局, 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实现新的突破。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篇3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二、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共青团中央、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三、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四、“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制度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五、“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目标,并明确了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分区域、分城乡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力求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各地的积极性,规划将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由60%调整为65%,学前一年、两年毛入园率目标也相应做了调整,其他主要指标与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衔接一致。
二是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提出了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授权数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努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四是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面提出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六、教育“十二五”规划
把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终身教育理念系统规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从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五年规划第一次对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与刚刚发布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保持同步,也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设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试点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加以推广,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划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提出了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关心的十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包括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民办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家办学制度、完善政府教育管理制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很多领域也是人们群众关心的热点。规划提出要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七、教育“十二五”规划
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战略性任务。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八、“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是在制度上,将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制度明确提出,以制度促公平。通过健全法制保障,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二是在具体政策上,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提出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九、“十二五”期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贯穿全篇,重大制度建设如投入保障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总体设计,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都直接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抓导向、抓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要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教育“十二五”规划把区域发展战略
摆在重要位置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
教育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十一、教育“十二五”规划32个专栏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在体例上采取了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共设立了32个专栏。规划正文主要是阐明发展改革思路,专栏集中表述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是对规划正文部分的补充,突出规划的行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主要目标,各一个专栏。
二是教育发展重大工程计划,共12个专栏,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殊教育工程等“十二五”启动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对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是教育改革试点,共11个专栏。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改革试点任务,专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改革举措、试点范围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是人才培养与新兴学科建设,共3个专栏,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新兴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急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五是体系和标准建设,包括继续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四个专栏,提出了“十二五”相关体系和标准的基本架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十二、确保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是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
一是要落实责任分工。推动各地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对“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二是完善规划考核评估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价。近期我部将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教育“十二五”规划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教育“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作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同时,扩大全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知情权,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
强化档案资源建设推进事业发展 篇4
一、深化认识,整体推进
档案资源建设的力度,取决于认识的深度。长期以来,我们局(馆)就把档案资源建设放在事业发展全局性的高度加以考虑,无论是制定长期规划还是计划,都把档案资源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同时,加强了对县(市)、区档案局(馆)和有关部门档案资源建设的检查、考核力度,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近两年来,在局(馆)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我们还争取市财政的支持,安排了专门的征集经费,为档案资源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切实保证了档案资源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我们的馆藏已达40余万卷(册),档案门类也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文书档案为主,扩展到包括文书、会计、科技、声像、实物、电子等档案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内容比较丰富的档案大家族。二、制定规范,有序管理
为了依法、规范、有序地推进档案资源建设,近年来,我们局(馆)根据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业务标准,结合工作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较好地保证了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重新修订了《X市档案馆收集范围实施细则》;制订了《X市档案馆档案接收暂行办法》、《X市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破产企业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中档案处置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档案管理工作意见》,其中有些文件由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转发,有些与有关机关联合颁发。上述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使档案资源建设有了制度保证,同时,也使档案资源建设由档案部门的部门行为逐步扩展到众多部门的联合行为乃至政府行为,有效地聚合了资源建设的力量,加大了档案资源建设的力度。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档案资源建设面广量大,要取得好的成果,既需要常抓不懈,又必须突出重点。近年来,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着重在名人档案、重大活动档案、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地方珍贵史料、专门档案等档案的征集接收方面狠下功夫,使档案资源建设较好地落到实处。1、名人档案征集喜结硕果。我市名人档案征集工作起步较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X市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我们一方面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另一方面明确征集方向和目标,千方百计地与名人取得联系。经过不懈地努力,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目前,我们馆已建立名人档案近200个全宗,其中包括杨乐、黄耀曾等31位X院士的档案,奥运冠军李菊、黄旭的档案和著名中医朱良春、著名作家丁芒、著名书画家仲贞子等知名人士档案。名人档案的建立,较好地丰富了馆藏,为我市构筑人才高地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2、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受到高度关注。为了有效规范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变档案管理由事后处理为事前介入,我们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体改委联合制订了《破产企业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在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档案局必须派员参加清算组,并明确档案处置经费从破产经费中优先列支。这对保证国有破产企业档案不散失,维护国有破产企业历史原貌具有重要作用。2003年,我们又征得市委、市政府同意,由市财政每年划拨破产企业档案处置专项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国有破产企业档案处置难的问题。我们局(馆)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档案局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目前,我们已接收60多家破产企业档案10多万卷。
根据企业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初,我们出台了“关于市属工商企业属地管理档案处置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可由改制后企业代保管原国有企业档案的设想,得到了许多企业的赞同。由改制后的企业代保管原国有企业档案,一方面可以方便改制后的企业利用档案,体现档案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我们档案馆库容量有限的压力,这将是一件双赢的工作,也是档案事业适应新形势的有益探索和创新,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3、重大活动档案顺利移交。为了加强对我市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确保重大活动档案完整和安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局(馆)围绕全市重大活动档案收集、管理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除了出台《关于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外,每当全市有重大活动,我们都能及时主动与市有关部门联系,研究档案管理办法和措施,特别重大的活动,我们局(馆)安排专人积极参与,指导并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在X抗击非典的特殊日子里,在去年X举办的首届世界大城市带高层论坛、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X港口经济洽谈会等重大活动期间,都有档案人员忙碌的身影。近年来,我们共接收到包括纸质、实物、声像、电子等多种载体的重大活动档案4000余件。我们主动参与的精神和工作成效,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范文网】
5、专门档案接收富有成效。为了全面贯彻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我们在正常开展机关档案接收工作中,非常重视专门档案的接收工作,将专门档案的接收列为接收工作中的重点。近年来,我们接收到包括公证档案、案件档案、工商登记档案、环保监测档案、国有资产评估档案、清房档案、婚姻档案、人口普查档案等各类档案约8万卷,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优化了馆藏结构。
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
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既注意突出重点,又注意攻克难点。就档案资源的征集接收而言,传统的纸质载体相对比较容易,声像、电子档案的接收相对较困难,为此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努力拓展声像、电子档案的接收思路,创新档案资源建设的手段。1、以举办大型档案展览为契机,加大接收和征集工作的力度。近年来,我们局(馆)先后举办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X》、《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在希望的四野上》、《X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等多个展览,在挖掘馆藏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力量,集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征集工作,征集到大量图片资料,现在,已建立了内容比较丰富的图片资料库,为形象生动地宣传X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建设视频实时接收系统,同步接收视频档案。最近,我们局(馆)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新举措——视频实时接收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视频实时接收系统可以即时采集X的地方新闻、重要电视节目等信息资源,经过整理归档,我们已开始建立视频档案数据库,努力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篇5
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把发展卫生事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本镇就如何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黎溪镇医疗卫生工作在近年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坚持抓好项目争引工作,不断加强卫生基础建设 发展靠投资,投资靠项目,项目靠争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镇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在2009政府投入总资金427324元安装卫生系统医疗信息系统、购买电脑、打印机一批、增添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脏除颤仪、多道联心电图、微波治疗仪等医疗设备,如今年政府投入资金211530元,装修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和职工宿舍、修建住院部值班室、购买输液椅一批、安装呼叫系统一套等医疗设施,并改善卫生院住院环境,扩大住院床位,全院床位75张,大大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卫生院经济收入水平有了新改变。在2009年,全年住院人数661人;门诊总人数20266人;总业务收入2955071元;财政补助997375元,今年1-10月份住院人数435人;门诊人数21046人;总业务收入2858180元;财政补助510400元。今后要紧紧抓住卫生事业投入的良好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争引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公共卫生、农村卫生、镇社区卫生建设项目,努力改善我镇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设备配置,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近年来,我镇的农村卫生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不断加强,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逐步健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我镇有11个行政村委,建立11个行政村委卫生站,按上级要求统一对11个村委卫生站进行了统一规划,每间卫生站面积不少40平方米,按三室设计要求装修,基本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并每年对11间村委卫生站给予每年10000元的财政补贴。按上级指示严格对各村委乡医进行了业务培训,要求每月配合卫生院做好计免工作,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和转诊工作、本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及妇幼保健有关资料,期间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向群众发放各种健康教育资料,协调卫生院做好各项工作。今后,我镇要进一步贯彻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重点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健全管理制度,做好服务工作,管好用好合作医疗基金,方便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民受益面,力争全镇95%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解决全镇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另外,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的良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加快农村卫生人 才培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农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镇公共卫生队伍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机制不断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新进展,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本院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和各类制度,严格加强管理,在2009-2010年中未发现有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应急事件发生。
在防疫工作中,我镇2009年基础接种情况为:卡介苗应种331人次,实种为328人次,接种率为99.09%;糖丸应种为984人次,实种为943人次,接种率为95.83%;百白破应种为986人次,实种为949人次,接种率为96.25%;麻苗应种为383人次,实种为365人次,接种率为95.30%;乙肝应种为918人次,实种为901人次,接种率为98.15%;乙脑应种为375人次,实种为358人次,接种率为95.47%。加强接种情况:糖丸应种为259人次,实种为217人次,接种率为83.78%;百白破应种为309人次,实种为295人次,接种率为95.47%;麻苗应种为322人次,实种为306人次,接种率为95.03%;白破应种为253人次,实种为225人次,接种率为88.93%;乙脑应种为227人次,实种为193人次,接种率为85.02%。2010年1-10月基础接种情况为:卡介苗应种301人次,实种为298人次,接种率为99%;糖丸应种为987人次,实种为961人次,接种率为97%;百白破应种为991人次,实种为973人次,接种率为98%;麻苗应种 为400人次,实种为382人次,接种率为95.50%;乙肝应种为1012人次,实种为997人次,接种率为99%;乙脑应种为381人次,实种为364人次,接种率为96%。加强接种情况:糖丸应种为310人次,实种为295人次,接种率为95%;百白破应种为298人次,实种为291人次,接种率为98%;麻苗应种为302人次,实种为291人次,接种率为96%;白破应种为243人次,实种为215人次,接种率为88.93%;乙脑应种为230人次,实种为199人次,接种率为87%;以上为2009-2010年我镇适龄儿童及时接种情况。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2009年本镇产妇418人,其中本院住院分娩118人,外院分娩300人,无旧法接生,建卡392人,系统管理392人,高危产妇20人,高危产妇住院20人。产后访视392人。住院分娩率100%;系统管理率98%,产后访视率100%,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儿童系统管理: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全部建立系统管理卡,并按4:2:1程序进行管理,管理率100%,继续建立健全0-6岁儿童花名册,全镇0-6岁儿童2421人,3岁以下系统管理人数1082人,于3月及6月份对0-6岁大部份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实查人数1245人,平时来院检查933人,共2178人,查出体重<-2SD人数21人。2010年1-10月本镇产妇352人,其中本院住院分娩106人,外院分娩246人,无旧法接生,建卡352人,系统管理344人,高危产妇15人,高危产妇住院15人。产后访视352人。住院分娩率100%;系统管理率98%,产后访视率100%,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儿童系统管理: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全部建立系统管理卡,并按4:2: 1程序进行管理,管理率100%,继续建立健全0-6岁儿童花名册,全镇0-6岁儿童2533人,3岁以下系统管理人数1183人,于3月及6月份对0-6岁大部份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实查人数1245人,平时来院检查920人,共2026人,查出体重<-2SD人数14人。
在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中,结合文明新村建设,农民对饮用水卫生要求及卫生厕所要求增高,广大群众主动投入资金加入改水改厕行动中。在2009年全镇总户数8003户,总人口数35506人,其中饮用自来水人口数34681人,占总人口数97.68%;公厕数27间,其中卫生厕所数25间,占公厕数92.59%;户厕所数8000间,其中卫生厕所数7232,占户厕所数90.40%;粪便无害化处理户厕户数7232间,占总户厕数90.40%。在2010年底本院结合上年情况争取改水改厕全镇达标率达97%,粪便无害化处理达100%。2009年在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进行健康教育人数全年4620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3021份;2010年1-10月份在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进行健康教育人数全年6482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1001份。为了确保我镇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把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所改善,今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管理,狠抓落实,多到群众当中去宣传健康教育知识。
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根据广东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 印发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2009]121)为切实做好我镇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特别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我院制定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计划。在2009年底,城市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率已达30%,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率达已5%;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已50%,合格率已达80%以上;到2010年底,城市居民建档率达50%,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30%;健康档案使用率达60%,合格率达80%以上。
要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抓好以上工作:一是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健全卫生应急管理和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补充,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和指挥及决策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根据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范围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规划免疫工作,提高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认真落实鼠疫、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积极做好防治工作。继续抓好碘缺乏病、氟病等重点地方病的监测、病情调查和防治,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三是抓好妇幼保健工作。要全面落实妇幼卫生“一法两纲”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意见》精神,继续规范实施“降消”项目,把妇幼卫生网络和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四是抓好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除“四害”活动,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不断改 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要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按规定完成任务,并做好信息平台录入工作和归档工作。
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大力调整黎溪镇卫生资源,逐步建立健全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黎溪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快黎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社区卫生人才培养,选送优秀医务人员2名进行社区全科医师转岗增培训、选送优秀医务人员2名进行全科护士转岗培训。建立社区卫生双向转诊制度,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做好乡镇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工作,落实有关医疗费用减免政策,为特困户购买合作医疗以及为挂扶点资助计生经费。2009年在参加合作医疗患者中,其中门诊优惠:挂号467元、B超8136元、X光1260元、心电图354.16元,在全年门诊优惠人数共1019人次,优惠金额10217.16元。为特困户(30人)购买农村合作医疗,总金额600元,资助挂扶点(大坪、新村村委)共6000元。今年1-10月在参加合作医疗患者中,其中门诊优惠:挂号568元、B超9200元、X光1532元、心电图681元,在全年门诊优惠人数共1701人次,优惠金额11981元。为特困户(100人)购买农村合作医疗,总金额3000元,资助挂扶点(大坪、新村村委)共3000元。全面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进一步健全完善本镇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抓好落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氛围,做好卫生人才培养和业务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本院干部职工共36人,取得本科2人、大专16人、中专9人,其中医师11人、护师6人、技师1人、执业护士7。今年1-10月份共有干部职工37人,取得本科3人、大专15人、中专11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
10、护师6人、技师1人、执业护士9人。与其对比,卫生技术人才大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得到保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培训,使全部卫生技术人员在大专、医师水平之上。
五、建立健全卫生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篇6
摘要: 党校是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近年来,果洛牧区州县两级党校作为在州县两级唯一教育培训干部的学校,全州党校工作总体得到了提高,党校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要求相比,党校在全州党的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没有得到共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及建设学习型政党方面、在党委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党校工作科学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本文结合果洛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果洛党校事业发展的举措:
1、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
2、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协调机制;
3、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办学水平;
4、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5、进一步完善党校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第1页
立足果洛牧区实际 奋力推进党校事业发展
党校是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果洛全州党校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各项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新果洛的高度出发,立足州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发挥干部培训“主阵地”、“主渠道”和“思想库”的作用,继续加大培训干部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理论素质和执政能力,切实加强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促进党校工作科学发展,对推动果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全州党校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0年底,全州州县两级党校设臵基本完善,各乡(镇)党校均已挂牌。全州党校系统在编教职工75 名,州委党校36名、玛沁6名、甘德7名、玛多8名、达日5名、班玛8名、久治5名,其中专职教师37名,参照公务员管理24名,工勤人员14 名。州委党校本科以上学历24名,高级职称7 名,中级职称12 名,初级职称3名。州委党校女性教职工比例50 %,其它各县专职教师占单位教职工比例较小(玛沁为33.3 %,甘德为28.5%,玛多为62.5%,达日为40%、班玛为25%、久治为20%),且学历层次偏低,无职称者占绝对多数。乡镇党校无专职教师。
第2页
近年来,果洛牧区州县两级党校作为在州县两级唯一教育培训干部的学校,全州党校工作总体得到了提高,党校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要求相比,党校在全州党的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没有得到共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及建设学习型政党方面、在党委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党校工作科学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目前州委党校校长由州委副书记担任。除玛沁、久治两县党校校长由县委副书记、县委专职常委兼任外,其它四县党校校长均由县委组织部长兼任,县级党校的领导体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重视程度。另外,党校地位不突出,主管部门不主动,调训和培训部门不积极,随意性强,多数县级党校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培训计划和目标要求及中长期规划,主管部门宏观指导少,业务部门协调服务少,开展工作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大多数县级党校不能很好地按照《条例》指导开展党校工作。在一些县委和部分领导中没有把党校工作放在加强党员思想队伍建设、夯实牧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党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工作考核目标的规定流于形式,没有明确规定具体内容和发展的具体目标,抓与不抓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缺乏有效的督促检查。
(三)投入不足、发展滞后。
目前州县两级党校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的只有人头公用经费,培训经费落实难,更没有专项科研经费、师资培训经费、图书资料征订费、教材(藏文)购臵费等。各县党校均无公务用车,给正常办学送学带来不便。多年来,州县党校始终未走出越培训经费越困难,不培训还稍有缓解的怪圈。州委党校近20年无大的投资建设,县级党校办学条件差的让人难以
第3页
臵信,现代化教学设施少之又少,有的县委党校基础设施条件远远比不上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根本不能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现实需要。
(四)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州县党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党校教学的要求,党校内部教师主体地位不突出,现有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县级党校真正讲课的骨干教师十分缺乏,远不能满足各类培训班次学员对各专业知识热点难点讲授的渴求。教师知识难以更新,教师队伍挂职培训难以实现,稀缺学科专业人才难以得到补充;六县党校教师“双语”教学要求高,但教师队伍没有稳定性,人才难留的问题突出;部分县委党校教师学历偏低、知识老化、无教学科研能力;有关部门对党校选调专业教师门槛较低、把关不严,有较好教学能力的教师进不来,而无教研能力的却硬挤进来占党校编制,存在赋闲、养老的现象;县级党校师资力量薄弱,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党校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特别是统战民族宗教专业教师极度匮乏,不能完全满足主体班次学员的知识渴求。州县党校都极缺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品牌教师。由于缺乏“双语”专职教员,州县党校“双语”教学基本没有开展。
二是教学方式单一。州委党校的教学方式仍以灌输式为主,内容多以阐释基本原理和中央的方针政策为主,联系实际少,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难以推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深化州情认识教学亟待延伸,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指导性、吸引力亟待提高,缺乏深层次研究果洛问题的精品课。在教育培训上,州县党校干部培训定位不是十分准确,处于被动状态,沟通协调欠缺,主动办班意识不强;在培训内容上与全州中心工作和干部工作需求、知识所需以及基层党的建设需要联系不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广大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形式运用得不够广泛。乡镇的党校仅仅挂了牌子,基本没有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多为宣讲政策法规之用。
第4页
三是教研水平不高。在科研工作上,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还不够高,促进教学、服务决策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教研工作滞后,未能有力支撑党校教学,特别是缺乏对重大现实问题、学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困惑问题准确讲授,对果洛州州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同时联系本地区突出问题、围绕工作大局的课题调研费用相对较高,受部门工作职能单一的制约,与其它部门沟通协调少,完成难度大。紧密联系地方特色的学科建设滞后,牧区党校“牧区特色”不突出、不明显。甚至个别党校长期以来从未开展过教研工作。
四是管理制度创新不够,激励机制亟待完善。少数党校办学理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的“守摊子”现象。缺乏科学民主管用的常规管理制度,教学环节要求不严格,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科分类模糊,“万金油”现象突出,看似放哪都行,其实什么都不通。党校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创造性不强,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奖惩机制针对性不强,形同虚设。
五是学风不浓。由于培训对象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州县党校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拥有国民教育学历者较少,在职函授学历者较多,未能较好地接受系统专业知识培训;县级党校培训的对象多为基层“两委”班子成员、牧民党员,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较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致使多数受训学员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学员认为学习培训是搞形式主义,对提高工作水平影响不大。另外,教师岗位平凡,甘于清贫、潜心治学、专题研究的教员相对较少。
六是后勤保障不到位。州委党校在全州干部培训工作中虽然承担主力军角色,但在学员食宿保障上与其他地区兄弟党校比较却相差甚远,后勤服务工作人员服务主动性不强,服务质量差,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根本不能满足学员学习生活的正常需要。各县党校由于不具备后勤服务条件,严重影响基层“两委”班子等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5页
全州党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客观条件造成的、又有我们主观努力不够的因素。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和不足,坚持把党校工作摆在全州工作大局中来认识、来把握、来部署。
二、推进果洛党校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关键在党委,党委重视是提高党校工作水平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校工作的主动领导,严格按照《条例》指导党校工作,结合地区实际,适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防止和避免对党校工作重视不够、指导不力的问题,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列入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党委常委会每年听取党校工作汇报,提出具体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健全党政负责同志到党校讲党课、作报告、与学员座谈制度,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党校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关注党校发展;分管负责同志要履行职责,协调解决党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党校工作的支持,统筹安排党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二)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协调机制
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协调制度是搞好干部培训工作的关键,是解决教育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联系制度,增强培训工作的合力。二是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第6页
培训机构、学员单位共同形成规范化、保障性制度。主管部门切实履行“管政策、管方向、管宏观、抓协调”的职能,明确培训目标,落实培训规划,要把干部进党校培训作为选拔任用的一项基本条件,加以落实;各单位按照培训计划,把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主渠道,认真选派培训对象,坚持以组织调训为主,优先安排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杜绝个别干部经常参加党校培训的现象,解决调训难的问题。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州直部门各类培训也应在党校进行;培训机构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档案,记录干部参训的真实情况,为主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三)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办学水平
1、完善党校工作领导体制。
州县党校实行同级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领导体制,校务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委员由同级党委任命。党校校长由同级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按同级党委部门正职领导干部选配并作为同级党委成员提名人选。各级党委要加强党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和忠诚于党校事业的要求,配好配强党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常务副校长,县级党校副校长必须具备较强的双语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大党校干部双向交流力度,注重从党政部门选拔优秀干部到党校任职,同时把党校的优秀中青年干部(教员)选派到改革发展一线任职或挂职锻炼;上级党校负有对下级党校业务工作进行指导的职责。主要包括:对下级党委党校执行中央、省委、州委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以及教学、科研、师资培训、信息化建设等进行调研,提出意见建议;州委党校协调
第7页
指导县委党校的科研课题立项,科研成果评估表彰、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工作,州委党校可以派教师驻力量薄弱县级党校开展工作。
2、整合培训资源,抓好主体班次。
着眼于培养眼界宽、思路宽的高素质领导干部,着力解决党校教育开放度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着力解决我州党校体系建设不完备,优质培训资源不足,培训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牧区党校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构建以州委党校为骨干,县乡党校为基础的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譬如成立州县党政“培训中心”),形成功能互补的干部培训机构新格局。州委党校主要轮训全州副县处级,正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州直机关科级及以下干部及副县级后备干部,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县委党校主要轮训副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两委”班子成员、基层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州县党校举办的各类主体培训班,培训时间至少要保证一周。州县党校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等形式,加强省内外党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同州内培训机构的联系协作,扩大教学成果的交流力度,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增强党校教育培训优势。首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教师理论水平;其次主体班次采取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本校培训与外地培训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培训效果。再次针对县级党校师资力量较弱的现状,走联合办班、集中办班的路子,从而优势互补、提高水平,进一步增强党校办学的竞争力;第四参照国民教育系列课程和纲要设臵,结合实际编排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类主体班次教学大纲。
第8页
3、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坚持以学员的需求为中心,以增强领导干部能力为重点,以贴近社会发展实际、州情实际和干部思想实际为前提,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力争学员在党校获得最紧缺的知识、最需要的信息,从而全面提高能力素质。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夯实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二是着力抓好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和改进作风为重点的党性教育,切实增强培训干部的党性修养。三是立足果洛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将州委重大决策部署进课堂,增强培训效果。四是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在坚持和完善讲授式教学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推行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针对基层党员、宗教界人士、无党派人士培训班的特点,编制藏区短班培训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泛征求学员的意见,通过测评衡量培训的效果,认真组织实施《青海省州(地、市)县委党校办学质量评估办法》,不断提高培训水平。在干部培训方面,既要突出党性原则,又要突出理论武装,更要突出教育特色。
4、完善科研机制,加强理论研究。
第9页
要立足现有水平,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州县党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着力解决科研工作不规范和质量水平低的问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调研成果,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是加强与本州实际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的协作。二是党委政府主动给党校科研工作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促使研究出成果。三是创办校刊,及时反映党校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四是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和科研成果评估办法,激发科研动力,完善科研工作机制。在具体教研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重点,加强对果洛扶贫开发、牧业增效牧民增收、改善民生、生态保护、民族宗教、社会稳定、区域经济、生态经济和基层党的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和学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困惑的问题,州情县情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实证研究,使科研更加贴近党委政府工作大局、贴近改革发展稳定实践、贴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
5、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条例》的规定,围绕党校工作实际,建立完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按照职能,在培训、调研、办公室、学员管理、后勤管理方面制定量化考核的具体工作制度,制定相应奖惩办法,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遵循党校教学规律,不断增强质量意识,进一步确立教学在党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一是党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真正把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
第10页
事来抓。二是工作理念、制度建设、精力投入、经费投入等方面,要进一步体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一切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思想,引导全体教职工不断增强科研促进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教学的观念,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常务副校长作为主要责任人,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抓教学上,经常性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当中,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党校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争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校长。
6、坚持从严治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始终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按照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切实解决纪律不严,管理松散的问题。党校要把组织管理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同志选配到学员管理工作岗位,州级党校配备科级组织员或班主任,县级党校配备副科级组织员或班主任。各级党校要对教师和学员的学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要重视和解决学员在校学习风气不浓、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要把学风建设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员将学习理论与加强党性锻炼相结合,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党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回答学员思想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学风严谨,品德高尚,为人师表。各级组织部门、学员派出单位和党校要加强协调配合,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主体班学员学习期间表现、考核成绩、党性锻炼情况,整理归档,第11页
作为干部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各级党委要把支持“人才强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党校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紧迫任务来抓。按照“稳定现有人才、用好关键人才、引进拔尖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教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拔尖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是统筹解决党校编制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党校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结合实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重新核定党校编制,合理调剂党校编制,切实解决党校工作因缺编或少编正常工作开展难的问题。二是充实教师力量。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点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年富力强、有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选调一些热爱党校教育事业,具有胜任党校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党校教学队伍中;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注重“双语”教师的选派,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州县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担任党校兼职教师(州县党校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应当授课),建立党校“大教师队伍”,进一步增强党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保证各级党校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教师接受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党校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全州干部培训规划当中,优先选派党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通过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为
第12页
党校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才。三是落实党校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教师待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承认党校教师资格,有关部门颁发资格证书,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在党校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并担任授课任务的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教师待遇。四是留住人才。各级党校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进一步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要畅通党校人才流动渠道,确保人才能进能出,实现双向良性流动,从根本上优化党校人才资源配臵,激发党校工作活力。五是县级党校可参照义务教育学校享有暑假假期。
(五)进一步完善党校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要把党校办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1、党校办公经费其标准按同级党政一般部门核拨。
2、解决经费,按干部调训部门计划,核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党校校刊、书籍出版、教材购臵、图书资料征订等专项费用。
3、切实解决州县党校办公、“送学下乡”、调研等公务用车。
4、加快党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中央党校教学资源,发挥远程教育B、C级站功能。各级政府对党校信息化建设要给予资金投入,加快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建立公务员技能培训的计算机教室,核拨电教设备维护费用,建立完善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5、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党校基础设施建
第13页
设,抓住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契机,把党校基本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党校教学科研的现代化建设,改变我州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同时逐步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各级党校要通过省委党校,积极争取我省每年对党校系统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解决信息化建设落后和办公条件差的问题。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会同州委党校等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争取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县级党校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有条件的改善乡(镇)党校办学条件。
推进精神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篇7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 2011年, 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初步排查, 共查出疑似四类精神病人2147人, 分布在20个乡镇, 187个行政村、1685个家庭。其中男性占57.3%, 女性占42.7%;20岁以下占1.3%, 20—60岁占78.4%, 60岁以上占20.6%。以上病人只有467人曾经在各级有资质的精神病医院确诊治疗, 其余人均为待核实病人。由于无专门治疗机构, 导致部分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轻者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流浪乞讨, 影响市容市貌, 重者肇事肇祸, 伤害他人,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精神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 做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加快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关系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繁荣稳定, 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二、建立精神病专科医院, 夯实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基础
随着社会竞争、工作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精神障碍向低龄化扩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目前, 精神卫生作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通过实施医改, 国家将精神卫生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鼓励县级以上政府兴建精神病专科医院, 集中收治符合治疗条件的精神病人, 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大好机遇。为此, 我局借机发力, 顺势而为, 主动多次向县委、县政府请示建设精神病院, 得到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通过努力争取, 2011年6月, 原省卫生厅批复同意设置房县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病医院) , 实行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 级别为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 设置床位80张, 性质为向社会开放的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县编委明确其隶属县卫生局管理的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担负全县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康复、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及辖区内精神卫生工作指导等任务。2012年, 县委、政府将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病医院) 建设纳入政府十件实事, 我县在无项目资金扶持的情况下, 艰苦创业,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100余万元在原疾控中心旧址的基础上改、扩建县精神病医院, 于2013年9月竣工, 向社会开展诊疗服务。医院占地面积4460.31m, 建筑面积2616.5m, 现有职工36人, 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均已接受省、市精神卫生中心业务培训。医院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仪、B超、心电图、脑电图、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等医疗设备, 可满足精神疾病患者医疗、康复、护理等多层次健康需求。生活设施齐全, 视频监控网络覆盖整个病区, 实施全天候监控。建立健全了病人管理制度, 针对暴力、自缢、跳楼、触电、吞服异物等紧急情况, 制定了应急处理预案。医院运行以来, 已收治住院病人100余人次, 管理运行规范, 效果良好。
举办精神病治疗培训。
三、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推进精神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精神卫生防治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为此, 必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落实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人、财、物保障, 将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 力所能及地解决建设资金, 以满足当前精神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和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编制部门要合理核定县、乡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 提高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人社部门要出台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调配、充实县、乡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要将县精神病医院纳入三大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 推行大病 (贫困) 救助等相关政策, 尽力扩大报销范围和报销比率, 尽力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民政部门要加大精神疾病特困家庭的生活救助力度, 做好“三无”精神疾病患者的收容和救济, 对需要治疗的对象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残联要科学制定精神残疾患者救助计划, 逐步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综治部门、公安机关要组织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排查, 收集、梳理有关信息, 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 依法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各乡镇要积极预防精神障碍发生, 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管控、收治工作, 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重返社会提供帮助。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提高社会人群对精神卫生的认知水平, 消除社会歧视, 努力营造重视精神生活、崇尚精神健康, 尊重关心和帮助精神病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卫计部门要制订精神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加强监督管理, 组织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工作, 提升精神疾病救治能力, 不断改进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精神卫生中心诊疗服务启动仪式。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篇8
回顾“九五”期间,南汇经济持续增长的态势,使南汇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指标显示,这一期间,南汇的甲乙类传染病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人们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04岁。
随着“三医”联动改革的循序渐进,南汇卫生系统各项工作初见成效,初步理顺了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体系,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实施了“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推进了病人选择医生制度;采取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的措施;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了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着力探索医院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改革;积极推行了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大专以下毕业生公布岗位、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人事代理制度,并建立了卫生系统人才交流中心;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0年12月启动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后将国有、集体、股份制等不同所有制的城镇企业和享受公费医疗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纳入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内;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民投保率达到66.1%,大病统筹筹资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因病致贫”问题。
“九五”期间,南汇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卫生服务逐步从医疗服务为主向医疗、保健、康复等领域并重的格局转变,卫生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软硬件建设不断强化,在此期间,建设了中心医院医技楼,周浦医院急诊楼,疾控大楼和老年护理大楼等一批基础设施,开设了中心医院ICU监护病房,添置了光明中医医院多普勒彩超,周浦医院CT机,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等一批医疗卫生设施。引进了一批紧缺专业的中高级人才和高学历层次的青年医师,改善了南汇卫生系统的人才结构。重点设立了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南华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周浦医院脊髓损伤这三项市级医学领先学科特色专科和一项市初级卫生保健特色项目,五项县级医学领先学科特色专科。“九五”期间,南汇卫生系统共获得了八项各级各类成果奖项,其中部级一项、市级五项、县级二项。同时,南汇还获得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光明中医医院获得了全国示范性中医医院的光荣称号。
在“十五”期间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南汇卫生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南汇卫生系统要构建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下,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有序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和规模,逐步形成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新格局。结合惠南镇、海港新城建设和区域规划调整,实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至“十五”期末,中心医院将扩建成拥有500张~700张床位的医疗中心,光明中医医院逐步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变,并迁往海港新城,成为东部区域的医疗中心,周浦医院则结合南汇西部地区镇域规划,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医疗中心,初步形成以中心医院为区医疗中心,东有光明中医医院,西有周浦医院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完成新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级标准化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同步完成村卫生室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点的标准化建设,而撤并后的原卫生院除承担一些简单医疗服务外,利用自身的特长、优势和现有设施条件,延伸服务,逐步向老年护理病区,康复病区和其它办医形式实行功能转变,以适应人们不同层次医疗需求的变化。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荐阅读: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0-26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双拥工作更快更好发展06-29
推进乡村社会建设06-12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05-17
推进公益事业发展07-26
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10-24
2022推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08-26
大力推进屏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