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精选9篇)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篇1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对现代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稽核,直接的理由来自于对银行业风险的防范,这些风险在严重时足以构成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以致导致经济赖以发展的推动力――货币的功能紊乱。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银行业监督履行着建设金融制度的职责。因而,银行业本身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更体现出监督稽核的重要性。新形势下,银行业务正由单一的资产负债业务向金融综合型演进,地域上国际化趋势愈加强烈,这一切不能不对银行业监督稽核提出新的课题。
在对西方银行业外部监管和内部自律的借鉴中,美国模式将是我们本章讨论的重点,这主要由于美国是现代金融制度完备的典型。其它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上也都各具特色,这里不―一备述。
一、美国国内银行业监管制度
美国是市场经济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国家之一,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是在其金融危机和其他历史、政治事件中发展起来的。要分析美国银行监管制度,必须知道美国银行制度的变迁。
1.早期的美国银行业和监管制度。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在其独立战争后才出现的。战后,一些州通过特别立法建立了商业银行,大多数州银行通过限制发行银行券数量和谨慎的放款来保证其银行券流通信誉,州政府开始朦胧地发现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事实上,联邦政府在18世纪末就开始实施某些监管职能。1771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了“美国银行”,标志着联邦政府开始受理银行的注册申请,更重要的是,该银行不仅遵循商业银行经营原则,而且承担了某些中央银行职能。由于它的双重功能,美国银行的银行券在全美流通,它还可赎回其他州银行的银行券并限制它的流通。但正由于触及到州银行利益及其他因素,国会和州银行反对给美国银行重新颁发许可证。18,又设立了第二美国银行,同前者相似,许可证没有得到换发。这以后30年间,联邦银行所有功能均由财政部承担。
随着1836年以后州银行的迅速扩张和银行券问题的增多及银行屡屡倒闭,州政府逐步开始承担一些监管职能。最初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特别立法来限制银行开业,但这种做法往往难免产生其他弊端,公众的舆论最终导致“自由银行”政策的出现。
2.双重银行和国民银行体系的发展。随着贸易的跨州经营,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稳定的全国性货币就显得十分重要。在19世纪60年代初,为了融资以支持南北战争,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建立国民银行的方案。该方案称任何人向联邦政府提出注册申请都可以成立国民银行,但国民银行发行纸币必须以国债作保证,即多购买国债可以多发行货币。该方案成为1865年国民银行通货法案的一部分,于次年初修改为国民银行法案。从此以后,联邦政府开始依法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首先,国民银行条例颁布后,成立专门的货币监理署,并拥有专门检查队伍,其人员训练有素,权限很大,对检查很有利;其次,以统一的纸币代替了五花八门的州银行券。
3.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很明显,创建国民银行体系与其说是联邦政府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不如说是考虑钞票发行制度。当时社会缺乏一个“有弹性”的自动调节机制,或政府机关调节货币流通额使之随季节需要而变动,加上独立的国库制度和财政政策,使得国库经常处于剧烈波动状态。这样人们开始考虑应该建立一种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机制,这就是中央银行制度。以后几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尤其是19的危机后,终于使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条例。设立了联邦储备体系――美国的中央银行,该体系执行对银行业实施联邦级的全面监管。
4.大危机和30年代的改革。1929年夏天开始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终于演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银行大量倒闭,公司丧失对银行的信心,金融恐慌弥漫着30年代初期的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国会通过了两个银行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任何新的国民银行的设立,必须向货币监理署申明;进一步扩大联邦储备银行权力,取消了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总监为联邦储备委员会当然委员的规定;最引人注目的是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监管所有被保险存款的银行,以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5、银行放松管制和其他发展。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为创造一个更开放、更利于竞争的环境,美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法案,如《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旨在以放松存款机构的管制,促进美国银行同世界银行业的竞争。美国银行监管制度中,其职能分属货币监理署、联储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州监管机构,分别监督国民银行、成为联储会员的州银行、非联储会员加人存款保险的州银行、州注册银行。为协调工作,1978年根据法案又成立了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根据保护存款者和消费者利益、保障金融稳定。促进充分竞争的目标,美国银行监管的一般步骤是:政府对银行的监督提供一般性的准则和法规。法规规定,管理部门要定期向监督机关作运营报告。在美国,由监管机关对银行资产及债务、实际操作和管理等进行现场检查是有效监督的关键。监督机构采用几种主要措施达到目的:包括从为新银行申请执照到为处理倒闭的银行制定程序等。其中包括颁发执照、建立常说的“谨慎的管制”、为管理及监督目的而做报告和对银行进行现场检查。最后是执行法律,并已在必要时关闭某些银行。
美国的监管体系是由极其分散的部门组成的,应该说这种监管体系并没有影响各监管部门的各司其职的相互有效的合作,但是,尝试集中监管的讨论也一直在继续。特别是自1991年BCCI事件和1992年意大利国民银行子公司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美国梅隆银行兼并德来弗互助基金迟迟不能得到解决等事件的出现,使人们对这些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和效率提出了疑问。克林顿政府1993年提议,将美国目前主要的四家联邦级监管机关合并为一,遭到美联储的强烈反对。针对克林顿的这一提议,联储提出,合并之后,联储也应参与银行法规的起草工作,并享有与新成立的“联邦银行委员会”一样检查金融机构的权力。
尽管双方争执不休,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对现行银行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争论的焦点是对银行监管的权力如何再分配,以及如何才能实施强有力、高效的监管问题,在欧洲,尽管英格兰银行一直行使道义权力,但90年代风险频出的现实正迫使它与欧洲大陆模式靠近,即以法规为基础,规定银行须遵守颁布的各项比率,而将对银行的实地检查任务交给外部审计师。对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欧洲各国一般强调几方面的重要性:董事会的作用,经理人员素质,谨慎的商业政策,独立管理机构的职能,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比率,充分完善的制度保障等。而对具体的措施,则制定了原则的和详细的谨慎标准,分别对银行各种风险加以监控。
二、国际银行业的监管
对跨国银行的监督非一国力量所能奏效,在这方面,巴塞尔协议虽只是一种狭义的、协议式的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实践,但却是国际银行联合监管最重要的形式,且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历次巴塞尔协议由于金融发展背景不同,其内容亦各有侧重。1972年后,巴塞尔委员会注意力转移到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上,这主要鉴于工业化国家银行国际化步伐加快,跨国银行相互渗透,网络遍布全球,各国政府当局对其国外金融机构管理与控制离不开东道国的协助。同时,跨国银行对东道国的经济产生了影响,东道国对外国银行也有必要进行管理与监督。
建立银行国际监督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完善和补充(甚至替代)不同国家监督管理体制的差别和许多国家有意识地放松监管已成为一种巨大风险。1974年赫斯塔特银行、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使这种危机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1974年9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十国集团以及瑞士的中央银行监督官员在瑞士巴塞尔开会,讨论了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督与管理问题,1975年2月成立了常设监督机构――银行管理和监督实施委员会。
巴塞尔委员会的第一个宣言是1975年9月协议,即《关于监管银行海外机构向政府的呈递报告》和形成的第一个文件“对外国银行机构的监督”。1983年5月,十国集团和瑞士中央银行监督官员又通过了修订的巴塞尔协议,即《监管银行海外机构的原则》,1988年7月颁布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1992年6月颁布了《关于监管国际银行集团及其境外机构设立的最低标准》。委员会在该领域最重要的文件到目前仍是1988年确定的关于资本规模和标准的协议。
“1988年协议”最关键的是明确了银行盈利性与安全性在很重要的程度上与其资金基础的规模有关。在80年代,迅速发展的日本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与美国、西欧等差别较大,从而产生了不平等的竞争;此外,资本比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了各跨国银行的偿债能力。该协议为资本与表内表外科目的风险资产之间的比例设定了一个总体目标值,各风险资产各占有一个相应的风险权数。到1990年底,资本与风险资产比即资本充足率目标为7.25%,到1992年底达到8%的终极目标,其中核心资本占总资本比例不少于1/2。该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量化规定,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历史性进步。1992年协议强调了母国担任协同监管中心角色的义务,确保对外国银行进入市场过程的明确监管,从而对1988年协议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1988年协议”把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与辅助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公开储备和不完全拥有的子银行公司中的少数股东权益,其特点是价值相对稳定,资本在帐目上公开反映,资本与银行盈利率和竞争能力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衡量资本充足率的基础;辅助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化储备。普通准备金与普通贷款呆帐准备金、债务性资本工具和初级长期债券。美国1986年将一级资本/总资产比率定为55%,之后又建议结合表外业务考虑风险。英格兰银行直到1980年才形成对资本适宜度的公开看法,采用了两种齿轮比率进行衡量,并掌握了0-2共7个权数评价各银行的资本适宜度。在80年代巨大风险压力下出台的“1988年协议”,把风险划分为资产负债表内不同资产种类的风险、表外项目风险及国家风险,采用加权计算法计算资产风险,并根据各类资产相对风险算出风险权数,以此衡量资产的风险大小。
三、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七八十年代,随着外资银行在美国金融市场上业务量的增长,美国联邦当局开始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立法,1978年通过了《国际银行法》,此前,外资银行在美活动只受制于州法律。《国际银行法》制定了一套针对外资银行活动的联邦法律体系。该法规定,在美国境内的外资银行享有与美国本国银行同等的待遇:(l)将外资银行任何新的跨州设立分行的经营活动限制在与美国银行所能从事的同等活动的范围内;(2)外资银行与美国本国银行交纳相同的存款准备金;(3)对外资银行从事美国证券交易及美国的其他非银行业务活动进行限制;(4)外资银行经营零售业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可以为其提供存款保险。
进人9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法案,加强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第一个法案是在外资银行在美国的业务活动大量增加时,由国会于1991年通过的《加强对外资银行监管法》。该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了联储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权力:(l)一家外资银行进入美国市场或扩大其在美国的业务,需联储事先审核;(2)联储在考虑上述申请时,必须收紧审批标准;(3)外资银行在美国设立代表处必须得到联储理事会的批准;(4)要求联储对外资银行在美国设立的所有分支机构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第二个法案是《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该法对外资银行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外资银行在美设分行要经联储批准;外资银行要接受联储检查;对外资银行接受10万元以下存款设限,等等。
四、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管
衍生性金融产品是期货、期权。证券、货币和利率掉期等投资工具的总称,是一种交易合约,标的一般是货币、证券等具体商品或市场指数。进人90年代,衍生金融产品得到了空前发展,根据美国会计检查院1994年发表的数字,远期、期货、期权、掉期四种交易成交额1989年仅约7万亿美元,到1992年则达17.6万亿美元,猛增近2.5倍。另据《华尔街日报》载,1993年底衍生金融工具持仓额达15.1万亿美元,且增长势头迅猛。衍生工具发展得如火如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肯定,它是商业银行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变革的一种更好适应,对规避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增强收益稳定性、满足市场需求都具有创造性意义。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效应,9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金融事件证实了衍生工具巨大优势下隐含的巨大风险。1995年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交易员里森因长期违规操作衍生工具交易,导致这家历史悠久的商人银行倒闭;时隔半年,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副行长井日俊英同因使该行损失约11亿美元,导致该行被逐出美国市场。这两大事件震惊了全球银行界,敲响了对衍生工具监管的警钟。
随着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和对其风险的辨清,国际金融界和各国监管机构对衍生工具的`认识已趋于统一:监管不力是衍生工具最大的风险来源。这种监管不力更多的是表现在技术上,1988年巴塞尔协议就要求开展国际业务的银行风险资本充足率应该限制在8%以上,但由于衍生金融交易的盈亏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只在表外反映。对衍生金融交易监管的落后使得近年来衍生金融交易损失惨重的事件频频发生,为此,世界各国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正努力寻求有力的监管措施。
措施一。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沃尔克主持的一个研究机构在1993年7月提出了监管衍生工具的四项原则。一是从事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的机构及主管当局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交易咨询收集的制度。二是交易所、票据交换所与央行必须强化交易、清算以至于交割的管理。三是根据各项衍生金融商品的特性,将需要向主管当局汇报的交易资料标准化,以确保主管当局能够借此评估交易本身以及市场的风险。四是衍生金融商品的投资人,尤其是市场大户必须与主管当局合作,遵从相关的交易法令以促进市场的稳定。除了上述四项外,我们也许还可以从巴林和大和银行事件中得到教训,就是交易员的选择。如果滥用其交易权力,足以使市场掀起滔天巨浪,衍生金融商品最难控制的风险就是人的风险。
措施二。1994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证券业协会组织联合颁布了对衍生工具风险的监管规定,国际证券协会组织规定:(l)各董事会或管理机构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及风险防范监督时应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并明确建立责任机制,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这一管理状态:(2)应设置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来处理、监控风险状况,并建立评估体系或模型;(3)应建立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来考察信贷风险的标准、限度,并审查其杠杆作用及降低风险的具体办法;(4)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演变及其复杂性,交易各方应运用诸如财会、监管等适当的方式予以防范;(5)交易商无论是一个实体或集团均应每日作一次风险评估;(6)交易商记帐、信息体系应能保证及时记录、确认、核批等;(7)交易商应不间断地监测其资金运行状况,其中包括现金流量等。巴塞尔委员会还将听取各方建议,并准备提高资本充足率,这一提案在1995年底通过,并将于底正式生效。该提案允许银行通过自己估计风险值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式参与最低资本标准的框架设计。这一提案的优点在于:实现了监管目标与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政策的统一;消除了刚性的最低资本标准扭曲银行活动的负效应;有助于资本标准不断调整,把新产品考虑在内;刺激银行不断改善内部风险管理。
五、商业银行内部自律
商业银行内部自律即建立内部稽核监控体系,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战略,它是银行稽核部门对全行业务经营、制度执行、资金运用、经济效益的经常性监控,旨在正确反映业务现状、监督经营管理、防范风险。要保证内部自律功能的实现,内部稽核监控系统应有明确的监控目的和必需的资料、独立的机构和人员、科学的监控方法和程序、跟进稽核办法以及向有关部门及领导者反馈信息的整套制度。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一般都有稽核部门和稽核人员,与联储的稽核构成内外结合。内部稽核的主要职能是检查银行的业务和帐务是否正常,参与银行制订现行的业务政策并检查执行情况,参与银行内部法规的制订;参与评估机构工作。内部稽核的工作要达到以下5个目的:(1)判断上述职能是否在有效的情况下实施;(2)估价内部稽核是否具有独立地位,如果内部稽核卷入了日常业务就有可能丧失这种独立性;(3)判断内部稽核的有效性是否充分发挥;(4)确定内部稽核的可依赖程度;(5)判断内部稽核的组织结构在贯彻董事会决策上的效能。实现上述目的,内部稽核机构及职能的独立性、人员资格等是关键。
对于稽核对象的重大业务要定期稽核,进行积累,以便掌握规律,及时发现问题。要能阅读所有书面材料,其他服务项目(包括代理买卖、保管)都要有帐。稽核人员应具有比较高的工作效率,以便尽快发现问题。
中国目前的外部监管体制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机关联合监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法规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正处于加强之中。但比之发达国家,我国的稽核监管体系及制度等还相差很远。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吸收教训,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政策,以确保金融体系稳定有效地发展,提高金融效率,仍将是一个严峻的任务。
原作者:刘振亚 姚文雄
来 源: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面,会计风险,管理,监督
现代商业银行柜面会计风险是指银行营业网点受理客户业务交易过程中, 由于银行柜面会计人员操作失误或有关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至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领域。
1 现代商业银行柜面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 岗位权限设置的会计风险。柜面会计业务柜员系统交易权限设置超出实际岗位职责需要, 未根据实际岗位职责设置会计业务系统操作权限, 柜面会计人员操作权限设置过大, 承担的会计岗位职责与系统操作权限不匹配容易造成存有侥幸心理的柜员过度使用操作权限, 易引发操作风险。如:同一会计人员在系统中对应两个以上操作员号, 指纹认证系统多个操作员预留为同一个人的指纹, 导致一人拥有多个操作员的系统权限, 存在极大风险隐患。柜员岗位职责变动, 操作权限未及时作相应的调整。
(2) 操作失误型会计风险。柜面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操作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中, 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柜面会计业务操作风险事件。
(3) 主观违规型会计风险, 员工明知道规章制度, 却有意去违反各种规章制度, 从而导致发生风险, 虽然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 但同操作失误型相比, 带来的损失却要大的多。例如:某支行月末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存款任务, 指使柜面会计人员将一笔要解付的大额汇票不是冲减汇出汇款科目而是记入单位存款账户, 至使该月末虚增存款从而造成了银行清算资金往来科目借方有余额, 单位存款虚增银行多支付利息, 企业单位多缴税款。又如:某商业银行为发展业务违规开立单位结算账户, 以及柜面会计人员利用本人或控制的账户与公司机构及机构类客户进行资金划转, 为满足业绩考核需要人为调节所在机构对公存款、虚增网银交易量这些都属于明知故犯, 风险隐患极大。
(4) 制度执行不严造成的柜面会计风险。柜面会计人员临时离岗未退出或锁定系统操作界面, 易导致他人进入操作界面, 盗用操作权限进行操作, 为他人作案提供可乘之机。未将所保管的会计重要空白凭证、会计印章等重要物品收妥, 可能导致会计重要单证遗失、被盗用;会计印章保管与实际使用人不相符, 多人混用印章, 由他人代管代用会计印章, 易引发他人盗用伪造会计印章进行外部欺诈;柜面会计人员携带会计印章违规上门收款以及未通过合同方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引起差错或风险事件导致银行承担资金风险, 以及会计记账人员与复核人员共用一套印鉴卡, 存在偷换印鉴卡的风险;复核员未折角验印, 未履行复核监督职责, 无法及时发现假印章;印鉴卡正副卡数量不一致, 存在缺失现象, 无法对客户印鉴进行复核验印, 这些情况都会引许多风险。
(5) 会计核算不规范产生的会计风险。部分商业银行柜面会计人员未按要求收取手续费, 减少了结算收入; 还有会计人员将应记入结算业务支出的款项, 错记入到中间业务支出科目, 部分网点将保证金存款误放入到专用存款账户科目中核算, 造成科目核算混乱。
2 现代商业银行柜面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2.1 基层网点管理不到位, 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各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各商业银行工作的重心主要倾向于指标数字, 往往以数字指标的高低来论“英雄”, 用指标任务的考核替代管理, 致使基层行负责人为完成上级行下达指标任务表现其功绩, 重指标任务而轻风险, 挺而走险钻风险制度的空子做触犯红线的事, 导致银行产生会计风险。
2.2 柜面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会计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柜面会计人员业务熟练程度不够, 加上有些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眼高手低, 看着会、听着懂操作起来就会出错, 违规违章操作经常发生。更有一些官宦子弟无视各种规章制度存在, 导制会计柜面风险产生。
2.3 后台稽核力度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 柜面会计工作的事后稽核部门缺乏实效性, 稽核监督制度有名无实, 流于形式。后台稽核人员工作敷衍了事, 没有认真履行职责, 对柜面会计业务不能发现问题, 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 没有充分发挥稽核的职能, 从而也没起到事后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3 强化商业银行柜面会计风险防范和监督的措施
3.1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切实提高柜面会计人员的合规操作能力
(1) 完善柜面会计业务操作制度, 对重要风险点的操作和控制予以明确和规范;定期学习柜面会计操作手册、帐户管理指引、印章管理办法等;对已启用的印鉴卡实行“分人保管, 谁保管, 谁使用”的管理原则;每个账户所对应的印鉴卡 (银行留存的正副卡) 由印鉴初审、复审人员分别保管使用。严禁将印鉴卡交叉使用或出借他人。对已启用的印鉴卡应纳入重要物品保管。柜员临时离岗时, 应将印鉴卡装箱上锁, 营业终了入保险柜或随运钞车入金库保管。
(2) 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加强商业银行网点柜面会计风险防范措施、加强账户和大额现金管理、突击检查等办法。
(3) 加强会计业务及内控知识培训, 管辖行定期开展柜面会计及内控知识培训和“上门培训”工作, 定期举办柜面会计风险防控知识竞赛。
3.2 强化柜面会计业务风险控制, 提升柜面会计风险防范能力
(1) 加强柜员会计人员操作权限管理, 对所有柜面会计人员权限设置的规范性、授权柜员及上门收款合规情况进行规范。
(2) 柜面会计人员应按照统一会计核算原则, 以实际发生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 准确地记入相应的会计科目, 如实反映柜面会计业务状况。规范前台柜面会计业务操作。
(3) 强化会计人员轮岗管理, 会计人员轮岗是防范案件和事故,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进行网点内岗位调整、跨网点轮岗、跨支行工作调动等办法, 对符合轮岗条件的会计人员、授权员及主管进行全面轮岗。
3.3 建立有效的柜面会计风险防范监督体系
(1) 进行柜面会计业务风险事前防范, 企业会计单位开办上门收款、送款业务必须进行审批, 上级审批部门必须对企业客户的准入条件及提供安全场所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并安排专人专车完成上门收款工作。办理上门收款、送款业务必须与客户签订协议, 协议要素必须齐全, 应在协议中约定上门收、送款的时间、场所、期限、交接方式, 根据有关收费标准商定服务费用,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差错和纠纷的处理办法。严禁柜面会计人员携带会计印章收款。
(2) 加强柜面会计风险事中监督;加强会计主管履职监督, 督促会计主管做好柜面会计业务监督工作;会计主管要定期查看稽核差错, 不仅对差错柜面会计人员进行经济处罚, 并追究会计主管的管理责任, 进一步强化网点合规操作意识。印章交接必须由会计主管或指定人员监交, 办妥交接手续, 以明确责任。会计主管岗位调整时, 其保管的会计专用印章交接由主管行长或上级行主管部门派员监交。交接时, 交接人员和监交人员均应在登记簿上签章。
(3) 加强会计操作风险事后检查;充分利用稽核系统, 柜面监测系统每月或每季产生数据通报, 直接利用通报结果, 根据稽核系统和柜面监测系统所通报的问题, 对柜面会计人员及会计主管进行统一评分, 切实加强柜面风险管理。
(4) 强化对账管理, 规范对账操作, 提高对账回收率。利用会计集中对账管理系统, 对账签约方式要灵活多样化, 加强对未生成对账单账户、不对账账户、逾期未回执账户、客户自取对账单账户、争议账务账户、连续验印不符账户等异常账户的监控管理, 实现对账工作前后台分离, 实现对账单回收、验印、核对、登记后台集中自动化处理, 逐步减轻前台对账回单验印与核对的压力。
(5) 丰富检查手段, 转变检查方式, 利用非现场检查手段开展会计营运检查工作 , 加大非现场检查的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系统及监控录像柜面会计开展非现场检查, 与现场检查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提高会计风险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对同一会计人员对应多个柜面岗位权限、逆程序办理现金收付及转账业务、通过内部账户虚增款、单位会计结算账户大额进出资金等情况开展非现场检查, 对存在的疑点进行现场核实并彻底进行整改。
3.4 完善柜面会计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 加强完善柜面业务内部控制制度。
进一步完善柜面会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 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制度。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 整合、梳理现有内部柜面会计管理制度。统一柜面会计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 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 尽可能覆盖所有会计业务环节和风险点, 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对于重要柜面会计活动应实施连续记录和监督检查;对于银行柜面会计流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和会计业务组织结构应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建立会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对硬件、柜面会计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数据和操作环境, 以及设计、采购、安全和使用实施控制, 以确保柜面会计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建立柜面会计岗位责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业务操作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突发事件控制制度等。
(2) 规范会计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
在内控制度层次上, 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 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会计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在内控对象上, 改变对柜面会计员工控制制约较多, 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 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风险管理和柜面会计业务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内控岗位管理上, 加强内部会计岗位责任制, 力求会计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 重要会计岗位尽量单设, 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 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 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柜面会计风险的管理。
(3) 加强会计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制衡。
要建立强化相互制约的柜面会计业务岗位职责, 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权利。要进一步强化会计主管在营业网点各项柜面业务的事中授权管理, 强化会计主管柜面会计业务授权工作, 通过抓好会计主管理的授权、管理、培训、考核等措施, 真正发挥会计主管在柜面的堵关把口的作用, 防范柜面会计风险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01 (01) .
[2]毛文彬.浅谈基层行临柜操作管理中主要风险及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04 (08) .
[3]徐浩.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会计业务上门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2010, 99[S].
[5]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会计专印章管理办法, 2009, 210[S].
[6]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中国建设银行.进一步明确人民币银行账户管理相关规定通知, 2009, 86[S].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篇3
见
关于加强信用社稽核监督职能的意见
各市州办事处:
按照省联社对各市州办事处职能调整的要求,为使调整后的稽核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防控全省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风险,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健康、安全、快速发展,现拟提以下工作意见,请认真执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研究和探索稽核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
各市州办事处职能的调整,工作重心的转移,是继续深化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加强内部管理、防控经营风险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全省农
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保证。为此,各市州办事处要站在讲政治、谋发展的高度正确对待职能调整,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潜心管理防风险,要将思想统一到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大局上来,统一到转换经营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上来,统一到防控风险、消除案件隐患上来。要对如何履行和落实好稽核监督职能进行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怎样发挥稽核监督职能作用,怎样保证稽核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怎样充分发挥稽核监督职能作用。在办事处现有的人员配备,科室设置,辖内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现状等基础上,要研究制定适合自身稽核监督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作规划和目标,可以制定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实施,逐步兑现;要有效提升高管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防止案件事故发生。
二、加强稽核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保证稽核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各市州办事处职能转变后,在调整布局本办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要着力加强和发挥县级联社稽核力量的作用。重点从县级联社稽核队伍建设、人员管理、教育培训、考核评比等方面着手,努力打造一支素质硬、能力强、纪律严的稽核“铁军”队伍,切实保障办事处有效履行稽核监督职能。
一是加强县级联社稽核队伍建设,指导各县级联社组建好稽核大队,人员配备必须到位,办公设施必须保证。二是严格挑选配备稽核大队人员,对不能胜任稽核工作的、有违规问题记录史的、思想政治不过硬的、不敢逗硬的、怕得罪人的,甚至人格品行差的等要坚决调整,予以换岗。三是保证稽核队伍人员的稳定,对稽核人员岗位调整要严格按省联社规定执行,不能随意调整稽核人员岗位,不能随意安排稽核人员干本职工作外的事,要专注于稽核工作。四是加强稽核人员的教育培训,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提高稽核人员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法规和业务理论及稽核技能水平,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五是加强稽核人员考核评比。办事处在县级联社开展的稽核人员工作考核评比的基础上,要进行再检查、再评比,以促进稽核人员更加尽职履责、工作更加认真负责,稽核监督作用更加有效发挥。
三、认真开展稽核项目检查,充分发挥稽核监督职能作用,促进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
由于办事处是省联社派出机构,既不是风险责任主体,又没有财务压力,最容易产生工作缺乏压力与动力。同时由于职能的转变,很容易产生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充分履行其稽核监督职能,各市州办事处要切实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序时稽核工作检查。县级联社稽核监督是防控信用社经营风险的第一道稽核监督防线,而防线中最关键工作又是序时稽核。各市州办事处要加大对
县级联社序时稽核工作开展执行情况检查,看是否做到“时间不间断、业务全覆盖”,看是否有专职序时稽核员经常深入包片网点开展工作,看是否对序时稽核发现问题进行通报、问责处理和整改纠正。要督促县级联社切实抓好抓实序时稽核工作,决不能走过场、搞蜻蜓点水。只要我们第一道稽核监督防线做好了、做扎实了、做到位了,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和案件隐患就能及时发现和控制。
积极开展重点稽核项目检查。各市州办事处要对辖内所有机构和所有业务风险状况进行摸排,对风险底数要弄清楚,准确掌握。在摸排的基础上,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稽核监督查防工作措施或方案,做到年初有规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评价。稽核检查中要特别对近年发生案件事故和内部检查暴露问题较多、案件风险隐患较大的联社和基层机构,及容易发生案件事故的业务领域进行重点检查,确保案件风险隐患
能得到及时消除。
加强制度执行力检查。纵观所发案件及违规违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执行制度,或执行制度差。各市州办事处要加强对县级联社及基层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内部规章等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要从加大制度执行力上着力,对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或明知违反制度规定仍执意违规的,要坚决纠正、果断处理,切实维护制度规章的严肃性。要教育员工树立制度意识、法规意识,要熟悉制度、掌握制度、践行制度,增强制度的有效执行。
加强案件防控工作检查。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工作提出了新三年要求,的重心就是“规范”。各市州办事处要紧紧围绕银监部门、省联社对案件防控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认真开展稽核监督检查,检查县级联社和基层农村信用社是否对案件防控做出安排部署和规划,措施办法是否可行有效,是否认
真落实省联社提出的“八个全面”,风险隐患排查是否彻底,防控责任是否落实到岗、到人、到社,it信息科技防范能力是否提高,监督制约机制是否建立等。通过稽核监督,促进辖内县级联社案件防控工作更加扎实开展,内部管理更加精细,经营行为更加规范,案件风险隐患得到消除。
加强县级联社稽核工作检查。近年,县级联社稽核工作普遍得到加强,但为了更有效发挥基层稽核作用,各市州办事处要加强对县级联社稽核工作开展情况检查。首先,要检查联社领导班子是否高度重视基层稽核工作,是否按省联社要求进行运作,是否建立稽核激励机制,是否真正解决稽核人员的后顾之忧。其次,要检查稽核部门是否按《省联社稽核工作暂行规定》履行职能,工作是否认真开展,稽核职能作用是否真正发挥,稽核的权威性是否树立、独立性是否享有、有效性是否增强。第三,要检查稽核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是否积
极探索和创新稽核手段和稽核技术,对稽核工作中的好的做法是否及时总结提炼,以确保稽核工作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银行稽核的岗位职责 篇4
2、负责对项目底稿、问题定性的复核、撰写稽核报告,初步提出稽核建议及处罚意见,跟踪后续整改情况等,对稽核项目负责;
3、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承担部分检查工作,并就检查内容实施检查程序、撰写稽核小结;
4、对稽核中发现的流程控制问题及其他普遍性管理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完善稽核制度提建议;
进出口银行 稽核规则 篇5
(1999年3月10日 进出银稽发[1999]第2号)
各部、室,各代表处:
现将《信贷业务稽核规程》(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信贷业务稽核规程(试行)
第一章 稽核目的第一条 为了贯彻国家金融政策,加快信贷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根据我行信贷工作的有关规定,对信贷业务管理,从项目受理、初审、评审、放款、贷后管理等业务的操作过程,实施合规稽核。通过稽核发现和解决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一步促进行内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信贷业务的稽核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章 稽核内容
第二条 人民币和外汇贷款业务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稽核。同时对项目管理和项目评审的操作程序进行稽核。
第三条 出口信贷业务稽核。
(一)贷前调查稽核。信贷业务管理人员是否按照行内有关规定对借款企业提供的文件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核实。其中涉及: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或经当地会计或审计事务所审计;抵押、质押文件是否经评估部门及银行的验证。贷前调查的稽核工作重点是稽核信贷业务人员审查项目“出口合同”的真实性;借款企业的经济实力、资信情况、财务情况及出口生产能力和还贷能力;是否将上述审查的情况形成书面报告。
(二)贷时审查稽核。贷款批准后,信贷业务部门是否及时与项目单位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订借款合同。放贷时信贷业务人员是否按照评委会、评审小组及主管行领导三级审批时提出的放款条件放款;对企业的每一笔用款是否都按借款合同、协议规定的条件严格把关;要求见证放款的是否核实借款企业收到的信用证,担保要求是否落实,或者抵押、质押是否办妥。信贷业务人员是否建立了台账,是否在贷款发放和本息回收时及时记账,并按月与财会部门核对账目。放款时,信贷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人员,是否再次审核,监督放款的金额是否与借款合同一致。展期的项目是否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的原因,致使项目执行延期,对需展期的贷款,借款人是否在贷款到期前的1个月向信贷业务部门提出贷款展期申请;是否经调查、审查同意后才办理展期手续。展期金额占原贷款金额50%以下的项目,信贷业务部门同意后是否直接报行领导批准;展期金额占原贷款金额50%以上的项目,信贷业务部门是否会签信贷管理部门后报行领导批准。办理展期后,是否将展期通知在贷款到期日之前抄送稽核等有关部门。展期次数、期限和利率的重新确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三)贷后管理稽核。放款后,信贷业务人员、贷后管理人员和各代表处人员是否按规定分别做好用款及还款期间的贷后管理工作,信贷业务人员是否同各地的借款企业和资信情况一般的中央企业都已签订了代理行协议,进行账户的托管和共管。各代表处和信贷业务人员是否经常督促代理行监督借款企业对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了解借款企业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有无挤占挪用贷款。信贷业务人员是否对贷款本金的回收,按规定严格进行催收,是否协助财会营业人员对应收利息进行催收等。信贷业务人员是否督促企业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贷款使用情况等资料;是否及时建立了规范化的项目档案,项目的主要档案是否包括了企业的借款申请报告、借款担保合同、财产抵押合同、借贷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项目评审报告及用款审批单等;是否由专人保管项目档案等。贷款本息收回后,信贷业务管理部门是否对大中型项目和特殊项目开展贷款的后评审工作,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条 外国政府贷款转贷业务稽核。
(一)贷前调查稽核
转贷业务人员是否按照我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有关政策和我行关于外国政府贷款转贷的有关规定认真细致地审查、核实项目;是否审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具备性;是否测算项目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否深入调查项目借款单位的基本情况、资信情况及偿还能力;是否审查项目的国内配套资金落实情况;是否审查项目的还款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是否审查项目的担保方式是否得当,保证人是否具有担保资格和担保能力,抵(质)押物价值和抵(质)押率是否合理等;是否审查项目所需的法律文件及有关资料是否合法、齐备、真实、有效;是否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或建议。
(二)贷时审查稽核
外国政府贷款转贷项目付款时,是否将合同与项目采购清单、政府间协议、转贷协议进行对照审核,采购内容是否与采购清单相符,合同金额是否超过转贷协议金额,支付期限是否按照规定的期限;合同的编号、受益人及其银行账户、付款进度与期限、付款必需的单据文件等是否准确无误;转贷业务人员是否建立了台账;是否在贷款发放和本息回收时及时记账,并按月与财会部门核对账目。
(三)贷后管理稽核
转贷协议签署后,项目主管人员是否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和台账;月末、季末是否及时填制各种统计报表及有关统计数据资料及分析说明;是否建立贷款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竣工后是否实行贷款项目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转贷人员是否加强项目的跟踪调查和监管,即是否检查借款企业在贷款到位后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有否将贷款挪用或充作一般流动资金使用;项目国内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项目是否能按期建成投产;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否正常;是否达到设计能力,项目预期效益能否实现;按时还本付息是否有保证等;项目主管人员是否每年对所管项目进行一次普遍检查;转贷人员是否对贷款本金费用等的回收,按规定严格进行催收;是否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清收欠款;是否督促企业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贷款使用情况等资料。贷款本息收回后,是否对贷款项目进行后评价工作。
第五条 业务制度和管理工作责任的稽核。信贷业务、信贷管理部门是否结合本部门具体业务工作实际,建立了操作性强,比较完善的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规程;是否建立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是否建立了规范的项目档案,项目运作的每道程序、每个环节是否均由项目责任人做详尽的记录,以便存档备查。
第六条 受理、初审信贷项目工作程序的稽核。
(一)信贷业务人员收到企业正式申请,并按要求提供齐全的项目申请材料后的10个工作日之内(转贷小型项目30个工作日,中型项目60个工作日,大型项目80个工作日),对是否受理贷款申请向企业作出正式答复。因情况特殊需要暂缓答复的是否报经总经理批准。对项目申报材料不全的是否列出需要补充的材料清单,通知企业限期提供。
(二)对不具备贷款申请资格和条件的,是否经总经理同意并报主管行领导批准后,正式通知企业不予受理。
(三)信贷人员是否认真初审企业的贷款申请等全部项目材料,并出具项目初审报告,即《项目初审送审单》。项目初审报告是否有经办人、处长、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的签字。
(四)经信贷业务部门初审通过的项目转送信贷管理部门评审,是否按规定提供了全部项目原始材料;初审未通过或信贷管理部门评审未通过的项目,是否在报经主管行领导批准后,正式通知企业。
(五)信贷业务部门在受理项目后,正常项目是否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初审报告,对重大或特殊疑难项目,是否在报经主管行领导同意后,审查期限作适当延长,是否一般在60个工作日之内。
(六)信贷业务部门对信贷管理部门提出的需要解释、补充和调换的项目审查报告及相关资料,是否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办理。
(七)对重大或特殊疑难项目,信贷业务部门是否在受理项目同时通知信贷管理部门提供全部项目材料的复印件,是否会同了信贷管理部门共同进行了项目前期调查。
(八)对代表处推荐、初审的项目,信贷业务部门是否在收到后10个工作日之内,办理复核,并及时通知代表处。复核后是否将项目初审报告、复核意见和全部项目原始材料报送信贷管理部门,复核发现存在问题的是否提出具体意见并通知代表处;复核未通过的,是否在报主管行领导批准后,正式通知代表处。需进行实地考察的,是否由代表处或会同代表处共同进行,并在考察后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九)代表处初审项目在完成评审程序并获通过后,由信贷业务部门办理放款手续,是否及时通知了代表处。信贷业务、信贷管理部门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项目文件、材料发送相关代表处,并指导代表处的贷后管理工作。
第七条 对项目评审工作程序的稽核。
(一)对正常项目是否在收到项目审查报告之日起20个工作日完成。对特殊和疑难项目,是否报经主管行领导同意后,评审期限作适当延长,是否掌握在一般不超过40个工作日。
(二)信贷管理部门对信贷业务部门转送的项目审查报告和材料认为需要做解释、补充和调换的,是否在收到项目审查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信贷业务部门提出。
(三)对项目未达到有关评审规定要求需要退回的,是否报经主管行领导批准,并提出具体意见,书面通知信贷业务部门。
(四)经评审认为需要否定的项目,是否先与信贷业务部门协商,意见一致的,在报经主管行领导同意后,以书面形式正式通知信贷业务部门,协商意见不一致的,是否都提交项目评审委员会或项目评审小组研究确定。
(五)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信贷管理部门是否将信贷业务部门送审的及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补充的全部项目原始材料,一并退信贷业务部门归档。
(六)信贷管理部门对特殊或有疑问的项目,确属评审工作需要直接接触项目单位或有关客户进行调查的,是否报经主管行领导批准,会同信贷业务部门共同进行。
(七)对执行完毕的重大或特殊项目,信贷管理部门是否有选择地进行项目后评审工作,并向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小组会提交项目后评审报告。
第三章 稽核步骤
第八条 准备阶段。
(一)制定稽核方案。在查阅有关贷款的计划、资料、统计报表,了解被稽核部门在贷
款的审批、发放和贷后管理情况,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贷款业务相关的制度、办法的基础上制定稽核方案。贷款稽核方案,包括稽核的目的、要求、对象、范围、内容、方式、步骤、时间和人员安排。
1.稽核的目的、要求是指检查贷款在审批、发放和管理等过程中执行有关信贷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情况,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提出的要求。
2.稽核的对象是指本行的信贷部门,包括信贷一部、信贷二部、转贷部、对外优惠贷款部。
3.稽核的范围是指检查某一段时间一种、几种或全部贷款。
4.稽核的内容是指本次稽核的要点。
5.稽核的方式是指报送稽核,就地稽核,单独稽核,联合稽核及抽查、全面检查等形式和方法。
6.稽核的步骤、时间是指稽核的准备阶段、检查阶段和总结阶段各用多少时间,以及稽核的起止日。
(二)组成稽核工作小组,明确稽核任务,进行分工,并各司其职。必要时可组成稽核工作小组,以组织推动信贷稽核工作的完成。
(三)学习准备。稽核工作小组要根据被稽核的部门所经营的贷款种类,并针对事先了解该部在贷款审批、发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国家、人行和我行的方针政策、贷款的制度办法和有关规定。
(四)整理好被稽核部门的有关贷款的报表、计划执行情况和近期的工作报告及有关的资料。
(五)向被稽核的部门发出稽核通知,明确稽核的目的、要求和被稽核部门需事先完成的准备工作。
第九条 实施阶段。
(一)向被稽核部门的领导说明来意,听取被稽核部门对贷款情况的全面介绍和对要稽核的贷款种类的详细介绍。根据稽核方案和所了解的情况向信贷业务、管理部门提出有关问题和需配合的事项。
(二)查阅贷款的有关账表,核对贷款的笔数和余额。首先核对有关贷款科目总账和分户账的笔数、余额与信贷业务、管理部门、计划部门的统计数字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应找出原因。并审查会计科目的使用是否正确,了解贷款的会计核算手续和账务管理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规定。
(三)查阅贷款的原始档案,除弄清每笔贷款是未到期、展期、还是逾期以外,要根据稽核方案所选贷款业务稽核要点逐笔检查或抽查是否合规,如不合规,应指出是哪些方面不合规。
第十条 总结报告阶段。
(一)将稽核的材料、数据按稽核方案所选贷款业务稽核的要点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二)将贷款业务不合规的情况和其他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与信贷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对有出入的情况和数字应进一步查证核实。
(三)针对信贷业务、管理工作上存在着不合规的情况,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四)编写稽核报告。稽核报告是贷款业务稽核的结果。稽核报告的目的是将贷款稽核所了解的情况和发现不合规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改进贷款工作,加强贷款控制制度和管理的建议。贷款业务稽核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稽核的背景和被稽核的信贷业务、管理部门的业务基本情况。
2.简述稽核过程采取哪些稽核方法,核对过财会、信贷业务、管理、综合计划部门的哪些贷款种类的账表,查阅了多少贷款的原始档案,调查了解了哪些单位和人员。
3.对被稽核的信贷部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4.对稽核出的问题,特别是稽核出来的重要问题要按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5.对贷款不合规的问题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对主要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并以金融法规和有关的制度办法来判断问题的是非和性质。在进行评价时,观点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6.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违法问题,应及时向行领导报告。
(五)稽核报告写好后,送稽核部门负责人审定,然后送被稽核部门会签。稽核部门将附有被稽核部门会签意见的稽核报告送主管行领导签发。对不同的看法,能统一的尽量统一,不能统一的由行长裁定。
(六)发送稽核报告。稽核报告由行长签发,印发给有关部门,以便改进工作,并要求被稽核的部门书面报告改进情况。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本规程由中国进出口银行稽核部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规程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篇6
1 财务稽核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足
多数单位对财务稽核工作的开展价值认识不足, 忽略其重要性, 日常稽核工作流于形式, 使财务稽核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1.2 稽核内容不全面, 重点待突出
在开展财务稽核工作中, 由于业务内容繁杂, 各项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不清晰, 稽核对象不突出, 造成稽核工作过程中无法做到全面兼顾、把控重点。在稽核结果的运用上, 对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和追查, 造成稽核工作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稽核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兼顾。
1.3 稽核规则宽泛, 适用性不强
公司总部下发的标准稽核规则主要集中在上层单位关心的问题, 难以解决省、市、县公司业务中的实际问题, 并且稽核的结果, 对问题的关键因素、严重程度等描述不清晰, 实用性不高。
1.4 数据获取受限, 信息平台有待拓展
业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工作仍属于起步阶段, 数据获取受限, 造成在线稽核的应用向业务前段延伸受到限制。另外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 稽核平台功能有待拓展, 对实施在线稽核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制约了在线稽核平台的应用, 使在线稽核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1.5 稽核结果整改落实不力
在稽核工作中, 稽核问题整改落实是薄弱环节, 在每一次财务稽核具体实施后, 稽核工作必须对具体的稽核问题事项作出稽核结果, 并对稽核发现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并督促有关部门及人员落实整改, 进而发挥稽核对的管理监督作用, 但是, 在目前的稽核整改落实阶段, 未能有力地督促稽核后整改措施的实施, 做到彻底清查整改, 影响了稽核效果。
2 创新财务稽核手段, 强化管理监督职能的具体措施
2.1 摸清稽核管理需求, 健全财务稽核制度
开展省、市、县公司调研工作, 全面收集财务稽核管理各层级的需求及问题, 梳理调研结果, 针对重点问题深入基层调研, 挖掘重点问题需求, 形成调研分析报告, 建立并完善财务稽核工作制度, 明确财务稽核工作定位、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 确定工作方式方法, 形成工作报告, 制定稽核结果问题整改意见和完善建议的反馈沟通形式, 以及反映财务稽核效果的制度考核部分, 为目标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稽核管理规范化。
2.2 建立和完善日常稽核工作机制
一是根据现有稽核规范与制度, 紧紧围绕着将在线稽核不断由事后向事中、事前推进, 从财务向业务前端拓展, 从结果性的检查变为过程中的控制, 实现业务管理与价值管理融合的总体目标, 延伸进行经济业务事前和事中稽核, 建立日常稽核良性运转机制。财务稽核一般在结算环节,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向事前、事中的稽核业务延伸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经济业务的前期实施阶段介入, 对项目预算书、合同等前期资料进行稽核, 通过对比已下达的计划、预算, 可以及时控制超计划、超预算的项目提出预警。在项目实施中进行稽核, 审核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收入的结算情况, 可以发现项目实施过程是否按预定的目标进行, 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计划外费用、虚假施工、虚假结算等违规行为。
二是对日常财务稽核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并制定日常稽核月度报告机制。财务部按月进行日常稽核, 检查各项经济业务的合规性, 并形成日常稽核监督月报。稽核报告是对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正确性的书面总结文书, 可以及时反映财务稽核工作的进展情况、稽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 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并进行督导整改落实, 堵塞管理漏洞, 提高财务稽核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是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为了有效地反映财务稽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提出建议并落实整改措施, 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在与各岗位反馈稽核结果时, 要采取即查即纠的方式, 提出整改要求和管理建议, 听取整改措施及意见反馈, 并以财务稽核工作报告为基点, 会同有关部门分析问题存在的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方法建议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落实内部协调管理, 发挥稽核岗位的财务监督职能。
2.3 全面梳理稽核规则
设置财务稽核规则库, 在以财务管控为载体的基础上, 实现系统自动对业务的在线稽核监控, 从财务业务方面结合业务前端常见问题, 针对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关键风险点及业务重点, 梳理常规业务稽核规则、风险防范稽核规则, 逐步建立和完善财务稽核规则库。首先是对稽核对象进行科学分类, 然后根据详细的稽核要点, 明确每一要点的财务规定或制度依据, 加强对财务稽核规则的研究, 将财务语言转化为信息技术语言, 借以实现稽核规则在信息系统的固化。
2.4 拓展在线稽核功能, 确保财务稽核精细化
在日常操作时, 要扩大在线稽核覆盖面, 提高实时管控与在线监测能力, 进行会计基础工作、资金管理、预算和审批、固定资产、税务、工程、财务报表等业务全面稽核, 结合ERP及财务管控的各业务流程特点, 对稽核项目按分类, 并进行清单式梳理, 针对细化后各流程对应的监测点, 对每个稽核项目的执行规范性进行集中管控, 从而实现内控检查精细化。
2.5 运用稽核结果, 堵塞漏洞, 规避风险
稽核评价与考核体系是对稽核结果的一个综合反映的反馈体系, 决定财务稽核是否发挥实效的重要环节, 通过非现场稽核与现场稽核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在线稽核发现的问题数据, 动态把握和反映财务运营状况和成果, 完成问题整改后上报形成稽核报告, 运用稽核成果来纠正偏差、堵塞漏洞, 进而完善稽核评价与考核, 推动稽核成果落实到实处。
3 结语
综上所述, 转变财务稽核模式, 完善财务稽核体系, 由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稽核转变, 实现业务全过程的跟踪, 使财务稽核切实发挥作用。另外在日后的稽核工作中, 我们仍要积极吸取先进稽核经验, 在控制稽核风险的前提下, 努力探究稽核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高效运行, 进一步强化财务稽核职能, 从而使稽核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庞力.财务稽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 (6) .
[2]闫战伟.企业内部财务稽核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2) .
[3]邵方媛.财务在线稽核:企业经营的“安全锁”[J].国家电网, 2012, (4) .
信用社(银行)稽核处理程序 篇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稽核处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根据《湖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稽核工作暂行规定》及《湖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稽核程序》,特制订本程序。
第二条
稽核处理必须遵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客观公正、定性准确、依法处理、宽严适度、不徇私情、不滥用职权的原则。
第三条
本程序包括处理决定及执行两个阶段,处理决定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决定。
第四条
本程序适用于湖南省各级信用合作管理部门对所辖的农村信用合作产社、信用社(部)、分社、储蓄所、信用站及经济实休的违章、违规、违法事项的处罚、处理。
第二章
处理决定阶段
第五条
送审《稽核报告》。稽核组长应将本次稽核报告呈送稽核部门负责人和总稽核审查。
第六条
征求意见。倾听稽核组成员对本次稽核中发现的问题所提出的处理意见,同时也征求被稽核单位意见并发送书面《征求意见书》。
第七条
意见反馈。被稽核单位接到《征求意见书》15日内须以书面报告向稽核单位反馈意见,逾期视为同意。
第八条
研究处理决定。
1、事实清楚的一般性问题的处罚处理,稽核组成员在授权范围内研究处理意见。
2、稽核组成员不能决定的重大问题可由总稽核或派出单位的有权人员研究作出处理决定。
3、须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的处罚项目,在报经有权部门批准后才能作出决定。
第九条
签发处理决定。经济处罚由总稽核签发《处理决定》交稽核或有关部门执行。问题特别严重,或需对当事人或有关领导给予行政处分的,要转呈主管领导审批。
第三章
执行阶段
第十条
稽核部门直接执行。根据《处理决定》对被稽核单位(人)进行经济处罚的按照“谁稽核、谁收取罚款”的原则,由派出单位的稽核部门开具专用《罚款收据》或“扣划单”进行转帐和扣划。罚没款由稽核部门设专户管理。在授权内的行政处罚也可直接执行。
第十一条
派出稽核的单位或被稽核单位的主管部门进行执行。对涉及被稽核单位或个人行政处分的,由派出稽核单位进行执行,派出单位不便直接执行的,也可委托被稽核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执行。
第十二条
其它有关机关执行。被稽核单位或个人触犯法律的应及时移送有关执法机关查处。
第十三条
申请复查。被稽核单位(人)对稽核处理不服,可在十五日内向派出单位的上级稽核部门申请复查,复议期间原稽核处罚
处理决定仍执行。
第十四条
受理复查。上级稽核部门在收到下级单位的复查申请后,应在三十天内给予答复。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程序由湖南省信用合作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改和解释。
第十六条
银行稽核部经理个人述职报告 篇8
一、不负行领导希望,全身心投入稽核工作
自稽核部成立以来,今年,我行新领导班子对稽核工作给予了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高度重视。从行领导组织分工一把手亲自主抓稽核工作,增加专职稽核人员配备,到修订中层干部年终考评办法,明确稽核部不列入考评范围,再到委以稽核部以重任,将稽核部作为XX支行规范管理深化年和窗口单位规范化服务达标、XX支行内控工作等牵头单位,并将内控委员会办公室设于稽核部,多方面给予了稽核人员充分的独立性,确保稽核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取较高工作质量。
在今年的稽核检查过程中,主管行领导多次亲临一线,组织部署稽核工作,参加与被稽核单位意见交流,组织落实各级稽核整改方案,并将稽核部收集整理的稽核情况和建议列入内控工作会议发言内容,作重点强调等等,主管行领导对稽核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我们感到没有理由不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没有理由不将工作干好;各营业单位也普遍提升了对稽核检查的认识程度,能够认真对待并积极配合稽核工作,对稽核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整改、落实到位,并普遍表示愿意接受稽核部经常性的.检查。
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稽核工作的实效
为贴近全行工作重心,年度内每逢总行内控管理相关文件下发,我都先行一步,认真学习和领会,并结合我行实际组织部内人员对重点内容和网点相对薄弱方面进行学习和讨论,讲解有关业务环节的检查方法,引导部门其他人员把握重点、明确方向,进而达到提高现场稽核工作效率的效果。如,2月份,总行下发了《银行主要风险环节及防范措施》后,经逐条学习、对照和讨论,我们在进入现场之前,便有真对性的准备了调阅资料并拟定了调阅清单,对营业网点普遍存在的银企对帐、系统内往来资金对帐、各级行领导授信签批印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揭示和正确引导,并对其提出明确整改要求,同时引申提出对未达帐项换人勾挑核对、以及按央行新颁布的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强化账户真实性检查等稽核建议,为确保银企资金核算安全作出了我们的努力。
三、努力打造专业队伍,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为提高稽核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我部多次与沈阳市审计局联系,使我行专、兼职稽核员19人全部参加了由沈阳市审计局举办的内审人员脱产专业培训班,对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学习,并全员通过了考核,获得了国家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岗位资格证书,使我行内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
随着部门人员和工作量的双重增加,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使大家在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下充分展示和发挥个人业务专长,在今年的稽核检查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场稽核和撰写稽核报告的时间,有针对性的结合实际学习总行新编制度汇编有关内容,并在内部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意见交流,努力营造内部较为浓烈的学习和业务研讨氛围,新员工短时间内熟悉情况并进入角色,老员工吸取并补充新员工的专业优势,部门全员相互弥补专业缺陷,岗位技能得到均衡提升,在内部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自然和谐的良好局面。
四、探寻新思路,推动三级防线的整体联动
今年,我们在做好规范管理深化年活动牵头组织工作的同时,根据总行《银行主要风险环节及防范措施》、《20内控综合评价实施办法》的要求,把信贷业务和财会业务等方面的各风险环节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金融政策、金融法规、业务操作规程及各项管理制度,采取抽查方式对各城区支行和有关部室进行了常规稽核和内控综合评价;对部分工作岗位变动人员进行了离任稽核。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检验自我的平台。我竞聘的是稽核监察部经理职位。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今年×岁,中共党员,××学历,中级经济师职称,现就职于××部门。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亲历了××单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特别是过去的××年,在以董董事长、×行长为主要领导班子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带领全体员工实现了××单位的跨越式发展,这使我们每一名员工由衷的深感自豪和欣慰!此时此刻,作为一名对××事业怀有无比感情的“××人”,我能够勇敢地站在了这里,参加竞聘×单位稽核监察部经理一职,接受各位领导和评委的遴选,心中充满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之所以有信心竞聘稽核监察部经理一职,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具备以下优势,能胜任这个岗位:
一是具有多岗锻炼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参加工作10余年,我曾在基层网点做过出纳、会计等工作,又先后在××科、××科、等岗位上锻炼。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风险防控、合规文化、工作方法、服务面向等都非常熟知,梳理了一些工作思路,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尤其是××年以来担任了××职位,收获了不少宝贵的管理经验,都为能够胜任稽核科科长职位,奠定了基础。
二是平时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多证上岗保证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我平时注重对专业技能和各项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中级经济师专业职称,一方面积极参加金融学专业的在职研究生班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同时,自己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报考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先后取得了×证、×证书等等,为适应现代金融业务需要,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是思想进步、政治素质过硬,工作结出累累硕果。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年由于表现出色、成绩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优秀老党员学习,严于利已、廉洁自律。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自己连续×年荣获×单位“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以上优势和成绩,为我能胜任稽核科科长职位提供了保障。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在董事长、行长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放开手脚,竭尽所能,在高质量完成岗位职责内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从激发稽核团队活力,发挥团队整体优势;提高稽核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高质量完成稽核监察工作;加强内控制度,充分发挥稽核监察工作职能;将稽核与监察工作相结合,做好案件防控工作;做好客户投诉及信访工作,及时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五个方面入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古人言:“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坦诚、务实是我永远不变的本色。风乍起,正是扬帆之时,不管竞聘的结果如何,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为我农商行这艘前进的大船,掌舵扬帆,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推荐阅读:
世界遗产与现代商业论文08-03
现代商业银行07-12
现代商业企业05-16
现代商业模式09-07
现代社区商业12-10
现代商业广告11-28
现代商业复习材料12-20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05-31
现代商业服务业06-14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