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

2024-09-25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共10篇)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 篇1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经济与政治常识 第7、8次课

学时:3

备课日期:2016年01月 19 日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二课走近经济圈 第二节做现代企业人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企业、企业法人的含义;

2、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和途径;

3、了解市场竞争中,出现企业兼并和破产的必然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法:先讲清两类公司的含义,然后对比两类公司的异同点,最后说明公司的组织机构);

2、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解决方法:先解释企业兼并和破产的概念,然后讲述兼并和破产的作用和意义,重点要突出其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并举出具体事例)。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案例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于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十多年来,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司良好的业绩也渐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的事例,提出问题: 海尔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什么是企业呢?海尔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海尔集团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

2、新课讲解

一、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1、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公司。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公司是企业的重要形式,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中型企业通常都采取公司形式。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1、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讲述如何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如何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并说明它们的意义。

2、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

3、总结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最主要的主体,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着市场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现在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在大企业之间、公司之间进行。任何一个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的成就,大都是该国各企业所获成就的综合体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和企业有关。了解、学习和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基本知识,就能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有轮廓性的认识,对我们从事经济建设有指导作用。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二课第二节

八、教学后记: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先讲清两类公司的含义,突出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以营利为目的。然后对比两类公司的异同点,以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最后补充公司的组织机构。

在讲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时,先解释企业兼并和破产的概念,说明兼并和破产只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然后讲述兼并和破产的作用和意义,重点要突出其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最后举出具体事例。

学生普遍能掌握企业的基本知识,并能联想到现实事例和新闻案例,对于相关概念有进一步了解。

第二章第二节 凿井 篇2

凿井是开采地下水的主要手段之一。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商在黄浦江畔旗昌洋行开凿第一口井(深76.8米),至民国初年,开掘深井已有150多处。但凿井设备和技术落后,除了少量日本人的凿井队伍采用蒸汽机为动力外,国人大多采用古代打自流井的机具凿井,劳动强度大,但成本低。后改用铁管作钻杆回转钻进,人力推动钻杆旋转,用人力卷扬机提升钻具,泥浆泵循环泥浆。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有少数凿井队使用电动卷扬机提升钻具,使用发动机带动转盘钻进。洗井使用单缸空压机。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的上海市凿井公司,开始制造250型转盘钻机,凿井才开始摆脱“人推磨”的现象。60年代后期,上海探矿机械厂、建工部郑州钻探机械厂,先后设计制造了spj-300型钻机和红星300、红星400型转盘钻机,并制造了与上述钻机配套的b-850型和“红星号”泥浆泵,凿井工程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来源:

一、大口径松散层供水井

50年代,开凿供水井按照苏联的规定,钻探、成孔中禁用泥浆。因此,在上海水文地质勘察中,面对巨厚的松散土层(300~400米),只能采用冲击、套管跟管钻进方法,这样做成本高、工期长,而且钻进和起拔套管难。当时,上海第一批5个勘探孔,均采用套管冲击钻进,费工费时,最深的1个孔仅拔套管就用了1年3个月。

1958年,上海勘察院开展在水文地质勘探中应用泥浆钻探的研究。内容包括钻进方法,合理的泥浆指标,成井工艺,特别是洗井方法,以消除采用泥浆后,对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以及采用套管护壁与泥浆护壁取得的水文地质参数的对比。研究成果表明,在上海地区采用大口径回转泥浆钻进是较为适宜的,完成300~400米的井,比其他钻进方法速度快、成本低。只要遵循研究成果所规定的成孔、成井工艺,泥浆钻探可以用于水文地质勘探,所测得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与不使用泥浆钻进所测得的参数一致。70年代后期,太仓自来水厂凿井数口(地层与上海一致),坚持按规定的成孔、成井工艺施工的井,单井出水量都在立方米/日以上,其中1口井没有按规定的成孔、成井工艺施工,井过滤器为泥浆堵死,抽水数月,水量每天仅几十立方米,相差一百倍。上海地区数百口井中,凡坚持按成孔、成井工艺施工的单井水量大,水位下降小。否则不是井的出水量小,就是水的含砂量大,给使用带来困难,甚至影响环境。总结出的下列成井工艺流程为提高凿井质量积累了经验:终孔后需进行修孔,用钻进的钻头,自上而下扫孔,修正孔壁,括去泥皮,测定孔径、孔斜。修孔达到孔底后,要冲孔并调整泥浆比重和含砂量,使井内泥浆上下均匀,不含泥块,含水量达到规范要求。在下过滤器前,应先将过滤器在地面配好并编号、按序下入孔内。过滤上口密封后,从过滤器外逐步稀释泥浆到比重1.05左右。按设计填入规定粒径的填砾。填砾上部用粘土球止水,然后用粘性土填到地面,将孔封闭以免地表污水流入。化学、物理洗井,用活塞与空压机反复洗井。洗井结束后,处理沉淀砂,抽水试验,取水样,测水的含砂量后下泵验交。

在60年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长期实践又不断补充完善,改进了钻头,增设了保径圈,运用“钻具一次弯曲”理论控制钻压及合理泥浆指标的采用等。这项研究成果已为国内外的水文地质专家所接受,冲破了水文地质勘探中,不允许采用泥浆钻探的规定。

深井开采中,过滤器是重要的环节。1958年以前,上海深井过滤器的设计很落后,由于本地区含水层颗粒很细,为了防止砂粒进入井内,穿孔过滤器外面包棕皮,孔径比过滤器外径大50毫米左右,终孔后,过滤器下入孔内洗井即成井,由于抽水后,砂子嵌在棕皮的小孔内,最终井出水量越来越少,因而报废,井的使用寿命平均只有5.2年,最短的1.3年,最长的不超过7年。1958年,上海勘察院和建工部西安凿井公司上海工程处都采用砾石过滤,井的出水量大,动水位下降小,含砂量同样可以达到要求,井的使用寿命增加,在上海得到推广。这种砾石过滤器是由缠有梯形铜丝的穿孔管和外面填有50~100毫米厚、粒径为含水层颗粒平均直径6~12倍的小砾石组成,砾石起到阻止含水层中的砂粒进入井内,穿孔缠丝过滤器起到阻止填砾进入井内,使井四周地下水流入井内的水力环境大大改善。80年代后期,引进联邦德国设备制作的桥式过滤器,进一步代替了穿孔缠丝过滤器,使井的进水阻力进一步改善,过滤器成本也进一步降低。来源:

二、大口径基岩供水井

在山区,尤其是在喀斯特发育的地区,在砂、砾岩的断层破碎带和在灰岩与火成岩的接触带找水,往往单井出水量很大,可达2000~10000立方米/日,小口径井是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1962年,建工部给水排水设计院直属华东水文地质大队,自行设计、制造168~425毫米的大口径岩心钻具。1963年,在杭州饭店西湖古生代石灰岩中开凿了第一口大口径基岩井,最初采用硬质合金钢钻头钻井,效率低,小口径钻进用的钢砂(直径1.5~2毫米)粒径太小,大粒径(3~5毫米)钢砂当时市场上还没有供应,只能采用碎玻璃屑(3~5毫米)作研磨材料,后来基岩井开凿数量多了,就用白口铁加工3~5毫米的钢砂,钻进效率大大提高。70年代初,在山东莱芜电厂十几口井施工中,采用钢粒钻进,效率进一步提高。杭州饭店岩石井成井的关键之一,是封闭上部第四系的土层,不使井四周土层向井内流动,以免地面坍塌。

在杭州空军疗养院的凿井中,遇到溶洞中大量砂、石随抽水拥入井内,将井填塞。后采用下长岩粉管泥泵送清水清孔,捞出砂、石,然后根据砂、石的粒径设计过滤器,有的是骨架(不缠丝),有的穿孔缠丝(和松散砂层一样处理),把过滤器送到出泥砂的溶洞部位,抽水后,砂、石挤在过滤器外面,形成反滤层,又把过滤器挤住,再退出钻杆,复活了一口井。

在华东地区很多地方,喀斯特发育岩层埋藏浅,与第四系松散土层有直接联系,抽水后上覆土层中泥砂通过溶斗进入溶洞,流入井内,造成井四周地面塌陷,房屋裂缝。江苏宜兴三叠系青龙灰岩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当地地质部门称该含水层不可开采。上海勘察院接受驻宜兴部队营房凿井任务后,根据断层面倾斜方向的特点,把井布置在距断层一定的距离,取深部溶洞中的水,然后把上部浅层溶洞封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超大口径污水处理井

上海超大口径井的发展是与深井曝气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成功联系在一起的。深井曝气处理污水工艺的主体设备是埋在地下50~100米、直径为1~6米的槽体。直径3米以内的槽体均为钢质。需要先钻凿一大于槽体外径40厘米左右的钻孔,将槽体沉入孔内。利用设备轻便的工程钻机开凿超大口径井可以大大节省成本。这里指的超大口径井指的是利用工程钻机开凿孔径在1米以上的钻孔。

1983年,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简称上海环保所)与上海啤酒厂协作用深曝处理啤酒废水,北京市政设计院研究所与东北制药厂协作用深曝处理制药废水均通过中试鉴定,特别是上海环保所研究成功的气提循环式深层曝气污水处理工艺更具独创性。工艺成功了,要用比较低的费用,开凿一米以上的孔,下入直径大,80~100米长的槽体,难度很大。为将研究成果投产见效,上海勘察院与上海环保所合作,首先确定在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南翔车间,研究开凿一只孔径1.2米、深85米的钻孔,下入外径0.97米的槽体。由于钻机扭矩不够,采用降低钻机转速,控制给进速度,多级钻扩方法来解决。钻头设计是关键,特别是最后一级钻头,原把翼片焊在直径114毫米的钻杆上,由于翼片长,弯矩大,钻进时翼片易断。后改用大口径的芯子,焊上3个带支撑翼片,使其抗弯能力加强,钻进获得成功。为克服安装槽体时的浮力,槽内注入泥浆,减小槽内外液面差,使槽体顺利安装就位。

上海明胶厂青浦嵩山分厂曝气槽外径达1.7米,加上混凝土保护层外径达1.78米,长101米,于1988年1月安装就位。上海勘察院承担了钻孔开凿和槽体安装任务,开凿钻孔孔径2.0米,深101米。采用红星400型钻机2~3台,与bw850泵并联,正循环两级钻扩成孔,自行设计了大直径翼片钻头。超大口径井的钻进,采用正循环钻进最大的难题是泥浆上返速度小,大大小于规定的允许值,理论计算只有0.005~0.007米/秒,施工中采用加大泥浆流量,控制钻速,长时间冲孔和提高泥浆密度等办法,取得成功。采取上述措施后,在常州253厂孔径2.5米、深43米的钻孔中,采用正循环钻进也取得成功。

1991年5月,上海勘察院承接了常州制药厂槽体外径2.9米的深层曝气井施工任务,原槽体长100米,后改为77米和49.79米两个,采用上海探矿机械厂gps-30型工程钻机,孔径3.2米,泵吸和气举反循环两级钻扩和一次成孔。常州制药厂曝气槽采用新型防腐剂涂料代替很厚的钢筋水泥保护层,巨大的槽体在下沉过程中失稳,圆形槽体被槽体内外的水头差压成“∞”字形,通过这次事故,从理论到实践上,认识了钢质槽体承压和稳定机制,以及在下沉、试压和生产运行过程中控制“失稳”所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使超大口径井的成孔和槽体安装技术进入更成熟的阶段。上海勘察院应道宣撰写的《深井曝气工程施工技术》,在1994年第七届全国探矿工程学术会议上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

松散层中超大口径井的成孔技术,也应用于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超大口径在坚硬岩石中的成孔技术,应用于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承桩的成孔施工。1993年,上海勘察院在承担珠海大桥部分嵌岩桩的施工任务时,设计了直径2.2米组合式滚刀钻头,在花岗岩中进入微风化层成孔40多个,取得成功,填补了上海在坚硬岩石中利用工程钻机进行超大口径成孔技术的空白。

《中庸》第二节 篇3

杨春丽

教学内容: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熟读成诵。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积累语言文字。

3、明白“人要讲诚信”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理解句子的意思。

2、明白“人要讲诚信”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二、课件出示学习内容“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1、学生初读,教师正音。

2、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读。

4、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

重点词:“胡:何,怎么;慥慥:忠厚诚实的样子”

四、出示译文

自己说的话要努力与自己的行为相符,行为应当努力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能够做到这样,君子怎么会认为他不忠厚老实呢?

五、课件出示故事《张良拾鞋》

1、生边读故事边想得到什么启示。

2、交流感悟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作为新一代的花朵,我们不仅要努力践行“信”这种美好的品德,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种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3、讨论:张良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礼貌待人,你永远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有的刻意刁难其实是一种对你进步的考验,经历过一些磨砺反而能让你变得更好,就可以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宝贵经验。

要有恒心,要尊敬师长

六、拓展延伸:

1、讲诚信故事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韩信 》、《宋庆龄》

2、学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诚信故事

第二节 诚信的价值 篇4

课题:诚信的价值

备 课 组: 七年级政治备课时间: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上课时间: 第 8 周星期一执教教师:龚兴海周光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诚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懂得相关的基本道理。

2、认识到诚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努力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学习重点】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要讲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学习难点】理解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本P64-67的内容,认真思考下列问题,并在重要的内容下面打上记号:

1、诚信是无价的,同时,诚信又是有价值的,为什么说诚信是有价的?

2、为什么说诚信能够创造财富?P643、为什么说诚信能够融洽人际关系?P654、诚信为个人发展创造了什么条件?P655、如何对待“小节无害论”这个观点?

二、学生展示

三、展示归纳

1、怎样理解“诚信是无价的,同时,诚信又是有价值的”?﹙或:为什么说诚

信是有价的?﹚

⑴诚信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诚信已成为另一种财富;诚信能够融洽人

际关系,使心与心靠得更近。⑵诚信能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个人成功的道

路变得更加坦荡。

2、为什么说诚信能够创造财富?P64

⑴ 诚信能创造财富,主要是指它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⑵ 有了诚信,借与还

之间才产生了循环,经济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诚信已经成为另一种财富。

3、为什么说诚信能够融洽人际关系?P65

⑴诚信不仅是企业经营之道,还是为人之本。诚信的缺失是造成人际冲突的重

要原因。人们总是愿意和守信的人打交道,而不讲诚信的人很难被别人接受。⑵

诚信并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人人都讲诚信,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诚信为个人发展创造了什么条件?P65

人无信不立,对于个人来说,讲究诚信对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诚信使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条件,是个人走向未来的通行证。

5、如何对待“小节无害论”这个观点?

答:不赞成这个观点。我们所做的大事、小事,都要认真面对,在做人方面实质上没有大事小事之分。生活是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的,诚信做人就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我们做大事的同时也要拘小节,把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学习检测

1、当作业没完成时,你会怎么做呢?()①向老师说明真实的情况;②先说个谎,回家补好好再说;③不说原因。

2、当你遇到作业中不会做的题目时,你会怎么做呢?()①主动去请教老师;②问身边的同学;③拿别人的作业看一下。

3、考试时遇到了难题,你会怎么做呢?()①看一看同桌或他人的答卷;②自己想,想不出来就不做了;③有时自己想,有时看一看同桌或他人的答卷。

4、你在校园内发现别人遗失的红领巾时,你会怎么做呢?()①从来不去捡;②捡起来自己以后用;③捡起来送到学校医务室;④把红领巾交给班主任;⑤捡起来送给自己的朋友用。

5、认真阅读P66-67的材料“7—1=0”,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则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⑵根据材料的内容,谈谈你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五、学习小结

第二节_细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简述细菌的发现。

2.会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等主要特征。3.通过细菌的生殖和芽孢的形成,说明细菌无处不在。4.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认同细菌对人类有利也有害。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2.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这些腐烂现象与那些生物有关呢? 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简述细菌的发现。

2、会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等主要特征。

3、通过细菌的生殖和芽孢的形成,说明细菌无处不在。

4、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认同细菌对人类有利也有害。

三、自学指导

用约10分钟时间阅读71—74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从细菌发现的故事中 , 你 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 ?

2、细菌的形态怎样?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它与 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异同?营养方式是什么?

3、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为什么细菌无处不在?

四、讨论交流

1、荷兰人列文胡克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菌,巴斯德又通过肉汤的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又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治手术感染的方法,因此,后人称巴斯德是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主要形态是:球状、杆状、螺旋状。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有的细菌细胞壁外面有荚膜、鞭毛。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与植物细胞相比,有细胞壁却没有叶绿体。它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有的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繁殖速度快,有些细菌还能形成抵抗不良环境的芽孢,细菌和芽孢又小又轻,便于各种媒体携带传播,因此细菌无处不在。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六、巩固本节知识,1、“微生物之父”是:()

A、罗伯特•虎克

B、列文•虎克

C、路易斯•巴斯德

D、沃森

2、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A、细菌有细胞壁

B、细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C、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D、细菌有细胞质

3、细菌是以什么形式来对付不良环境的?

()

A、冬眠

B、遇到不良环境死亡

C、形成芽孢

D、形成生殖细胞

4、细菌的个体都非常______。细菌的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细菌之所以分布广泛,是因为:

A、细菌的个体_______。

B、细菌是进行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C、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

6.计算: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菌

一、形态

1.个体十分微小

2.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3.都是单细胞个体

二、结构

1.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有些有鞭毛、荚膜,有些能够形成芽孢。

三、营养方式:异养

第二节 耳与听觉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2)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3)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2.能力:

(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组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共事的能力;(3)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2)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设计思路〗

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当好“配角”就行了。

〖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与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1)内耳的结构及功能;(2)听觉的形成。

〖教学策略〗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耳的结构”的挂图、模型或课件;(2)“听觉的形成过程”的挂图或课件;(3)制作“耳的结构”的拼图(保证每小组一套);(4)分好小组,选出小组长及人员分工;(5)CD播放机及CD碟片。

2.新课导入

教师手举一张CD碟片,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看到老师手上拿着的是自己熟悉、喜爱的碟片,非常兴奋,精力很快集中起来,并萌生了极高的兴致和浓厚的探究欲望。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碟片”。

教师随即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看到的。”

教师问:“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

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已学过的“眼与视觉”的知识,教师的这一方法非常巧妙、非常自然,一改过去那种直接提问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复习了“视觉的形成过程”。

复习完毕,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你们知道这张碟片中灌制的是乐曲还是歌曲?”

(稍停片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索。)

随后老师把碟片放入CD播放机中,轻轻一按“play”键,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悠美的音乐声。

教师不失时机地插入:“这下你们该知道了吧!是乐曲碟片还是歌曲碟片?”“是乐曲碟片。”

“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听到的。”

“怎么听到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

新颖好奇的引入,拨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3.新课学习

(1)教师演示:耳的结构(挂图或课件)。

(2)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或课件,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

这一步要求学生自主看书、独立思考、寻找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一改“讲解―讨论―交流”的套路,注重了实效性。

(3)分组互助学习: 组内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4)全班互助学习: 每小组依次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为了调动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可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答对1题小组加10分,看哪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最多、准确率最高。同时为了鼓励小组提出问题,凡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加20分。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之间(或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分组完成拼图游戏:教师分发“耳的结构”拼图,讲清游戏规则。按拼图的快慢顺序分别给小组加不同的分数。先拼起的小组优先观察“耳的结构”模型,看完后依次往后传。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适时创设“游戏”这一环节,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可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6)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或指挂图),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

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及时进行巩固,并得到老师的认同,从而树立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7)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并复习已学内容,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为学生学习、理解“听觉的形成”这一重点、难点打下基础。

如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8)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简短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全体学生共同评出优胜者,并给优胜者所在的小组加分。

让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让台下的学生积极关注本组的赛况,在关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用老师“操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了“听觉的形成”这一重、难知识点。

(9)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展示:听觉的形成。同时邀请上述优胜者的一位进行讲解,其他优胜者进行补充。

4.教学反馈与矫正、巩固

课件出示(或用小黑板)练习题:

(1)当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引起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进入中耳引起的。

(2)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内耳组成部分的是()

A.听小骨 B.前庭 C.耳蜗 D.半规管

(3)声波引起耳的相应结构产生振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

A.外耳→中耳→内耳 B.咽鼓管→鼓室→内耳

C.鼓膜→听小骨→外耳道 D.前庭→耳蜗→半规管

(4)当我们轻轻叩打上下牙齿时,牙齿的击打声可被我们听到。这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自己叩打牙齿的声音会减小吗?请你尝试一下,并解释你听到的效果。

(5)如果你是第一次乘飞机,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你应该做些什么?(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

(6)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状态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乐章》,你相信吗?如何解释?推测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哪一个(或几个)结构出现了问题?

(7)放假了,几个同学或朋友相约在一起高歌几曲或打网络游戏,把音响开得大大的,你认为这样做好吗?为什么?(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小组交流完成情况。5.小结

(1)学生自主小结。

(2)小组或全班交流。

(3)教师课件展示或小黑板出示:

二、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教案反思〗

本节课的特色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地帮助、指导学生,积极当好自己的“配角”,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理念;采用的教法、学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摆正了学生的“学习者”位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存在的不足

(1)“让学生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一步要落到实处,避免在小组或全班交流时出现“人云亦云”的从众现象。

(2)要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 篇7

离子反应

一、教学分析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2实质是SO4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则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应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演示初中已做过的实验:“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电解质的概念。[板书]

一、电解质 推进新课

师: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师: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动画。

生:思考,讨论。

结论:在水溶液中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师:什么叫电解质?

[板书]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师:电解质包括哪些类型的物质呢? 学生作答,教师板书。2.类型:酸、碱、盐 [例题剖析]

(例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

4④H2O 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 ⑧Ca(OH)生:①②③;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⑤;

⑥⑦;

⑥⑦⑧;……

教师精讲:电解质属于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混合物。所以,⑤⑦不属于电解质。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答案:①②③④⑥⑧

师:请一位同学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师:那么什么叫电离方程式呢?

生: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板书]3.电离方程式

师:请同学们写出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师:查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指正。[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阅读P31第一段,并提出问题。

生: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也可以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师:请同学讨论给出碱和盐的定义。[板书]4.酸、碱、盐的定义 [知识拓展]

电解质

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和盐等。凡在上述情况下不

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如蔗糖、酒精等。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等因素。例如,判断硫酸钡、碳酸钙和氢氧化铁是否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10-4g),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溶于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钡却几乎完全电离(20 ℃时硫酸钡饱和溶液的电离度为97.5%)。因此,硫酸钡是电解质。碳酸钙和硫酸钡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是电解质。从结构看,对其他难溶盐,只要是离子型化合物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尽管难溶,也是电解质。

氢氧化铁的情况则比较复杂,Fe3+与OH-之间的化学键带有共价性质,它的溶解度比硫酸钡还要小(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9.8×10-5 g);而溶于水的部分,其中少部分又有可能形成胶体,其余亦能电离成离子。氢氧化铁也是电解质。

判断氧化物是否为电解质,也要作具体分析。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P2O5、CO2等,它们是共价型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所以不是电解质。有些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即便能导电,但也不是电解质。因为这些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的能导电的物质,溶液中导电的不是原氧化物,如SO2本身不能电离,而它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为电解质。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是离子化合物,它们在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因此是电解质。

可见,电解质包括离子型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非电解质包括弱极性或非极性共价型化合物。电解质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电解质可以离解成离子。至于物质在水中能否电离,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因此,由物质结构识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问题的本质。另外,有些能导电的物质,如铜、铝等不是电解质。因它们并不是能导电的化合物,而是单质,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2.类型:酸、碱、盐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练习

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

第二节支付结算概述 篇8

一、支付结算的概念与特征

(一)支付结算的概念

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

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银行)以及单位(含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是办理支付结算的主体。其中,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

(二)支付结算的特征

支付结算的特征主要有:(1)支付结算必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进行;(2)支付结算的发生取决于委托人的意志;(3)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4)支付结算是一种要式行为;(5)支付结算必须依法进行。

二、支付结算的主要法律依据

支付结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主要包括:《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异地托收承付结算办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等。

三、支付结算的基本原则

支付结算的基本原则有:(1)恪守信用,履约付款;(2)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3)银行不垫款。

四、办理支付结算的要求(一)办理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

1.办理支付结算必须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票据和结算凭证,未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票据,票据无效;未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结算凭证,银行不予受理。

2.办理支付结算必须按统一的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

3.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应当全面规范,做到数字正确,要素齐全,不错不漏,字迹清楚,防止涂改。票据和结算凭证金额以中文大写和阿拉伯数码同时记载,二者必须一致,否则,银行不予受理。

4.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和记载事项必须真实,不得变造伪造。

(二)支付结算凭证填写的要求

1.票据的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月为壹、贰和壹拾的,日为壹至玖和壹拾、贰拾和叁拾的,应在其前加“零”日为拾壹至拾玖的,应在其前加“壹” 大写日期未按要求规范填写的,银行可予受理;但由此造成损失的,由出票人自行承担。

2.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用正楷或行书填写,不得自造简化字。如果金额数字书写中使用繁体字,也应受理。

3.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接“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

4.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为止的,在“元”之后应写“整”(或“正” 字,到“角”为止的,在“角”之后可以不写“整” 或“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 或“正” 字。

5.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前面,均应填写人民币符号“¥”

6.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中有“0”的,中文大写应按照汉语语言规律、金额数字构成和防止涂改的要求进行书写。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 ⑵了解力的单位,并对常见力的大小有较具体的感受; ⑶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体验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知道用图示的方法表达抽象的物理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敢于质疑又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观察身边一些力现象找出力的三要素 难点: 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三: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四:教学用具:铁环,弹簧,立方体海绵,小车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1.踢球过程中,足球是否受到脚施加的力?

2.脚施加给球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3.足球受力向前运动与向后运动时,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4.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进行试验探究。学生汇报试验结果:下列问题的顺序可以不同,按学生的回答顺序。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展示试验研究过程。

教师: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举例。

教师(随机处理):除了力的大小,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学生:展示试验研究过程。

教师: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举例。

教师(随机处理):除了力的大小和方向,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学生:展示试验研究过程。

教师: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举例。教师总结: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上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测量出力的大小。那么,测量就必须规定统一的测量标准。

板书:二.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学生:说说牛顿的贡献。

教师:牛顿刻苦学习、积极思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牛顿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英国诗人波普曾说道: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诞生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所以物理上把力的基本单位规定为牛顿。

教师:你知道1N的力有多大吗?用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1N。学生:同学们感受一下:提起一本物理课本大约多少牛呢? 教师:提起一本物理课本的力大约需要4牛,身边的物品一些量的估测要留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构成一个力的主要要素:分别是:大小,方向,作用点。而力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如何把一个没有具体形状的力描述出来呢?

板书:三.力的描述

学生:可能回答有图示来描述。

教师点拨(随机处理):当用语言不能具体表达时,我们可以选择图示的办法,这样可以变抽象为形象。教师:用手提起物理课本的力约4N,该如何画图呢? 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画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如何用力的图示描述力的三要素。教师:(多媒体展示)

一:用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二:用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并标注出大小。三:在线段末端打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这样描述一个力我们称为:力的示意图。它可以把力的三要素都清楚描述出来。物理上我们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预案:根据时间可准备几个力的示意图让学生绘画。

1.画出茶杯对桌面的压力。2.画出人对小车的拉力(已知拉力等于20牛)。

教师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6.2怎样描述力

(一):力的三要素:

1.大小2.方向3.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牛顿 简称“牛” 字母“N”表示

(三):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八:布置作业:1.作出电灯拉电线力的示意图?

雷雨第二节教案 篇10

天津市塘沽区新城小学 于英君

【教材说明】

《雷雨》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读本课的生字,会写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手段】

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雷雨前后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你从我的描述中猜猜它是什么。

(它本是地上的水,太阳一晒升到空中变成云,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2、听录音:

板书:雷雨

导语: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这场雷雨。

二、复习

1、生词:

乱摆、清新、黑沉沉、彩虹、渐渐地、逃走。

2、课文分哪三部分描述这场雷雨的?(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3、指名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品词赏句

1、学习雷雨前部分:

导语:我们先来看一看雷雨前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⑴ 默读雷雨前部分作者都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笔画下来?(乌云、树叶、蝉、树枝、蜘蛛、闪电、雷鸣。)

⑵ 咱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些景物的:

课件: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理解“压”谈感受(恐惧、闷。压——说明了乌云来势凶猛。

课件: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也不叫。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课件: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朗读谈感受。)

课件:闪电亮,雷声响。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⑶ 说一说雷雨前的特征。

⑷ 齐读雷雨前的部分。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小组合作学习雷雨中的部分:

⑴ 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⑵ 讨论:

谈感受。

⑶(从哪些词感受到雨大?“哗哗哗”、越来越、看不清)

⑷ 看图。(倾盆大雨)

⑸ 两个渐渐的说明了什么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⑹ 雷雨的特征:

下雨──雨大──雨小

⑺ 齐读。

3、朗读感受雨后美景:

⑴ 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⑵ 课件:

配乐图上。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⑶ 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全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五、学习生字

六、总结

作者能认真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景物,写出了它们的变化,使我们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希望同学们要提高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增长知识。

作业:

必做: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

选做: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虽然已达成,但自己感觉整堂课缺少亮点。教师的导言还应精简,注意知识的整合,突出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雷雨前的环节时,学生在画出作者再雷雨前都观察到了那些景物时(要求概括地画出),有的学生把整个句子画下来了。这时我应及时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启发,但学生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的还是不到位,这时教师应采取范读,朗读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本课我在教学设计时,紧扣单元教学的主题“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开展教学;围绕着本单元导语的“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句话来体会感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和价值观的引导。本课是看图学文。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我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简说】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看懂图意,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4、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5、完成练习。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准确的用词造句来表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现象和特点。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板书设计】

叶不动 枝乱摆

雷雨前:乌 云 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

蝉不叫 蜘蛛逃

18、雷雨 雷雨中: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天亮了 空气清新

雷雨后:

雨停了 彩虹 蝉 蜘蛛 青蛙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指名认读生字。

2、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雷雨》。

随机板书:

18、雷雨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朗读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习雷雨前:(1~3自然段)

⑴ 默读课文,联系你平时看到下雷雨前的景象,想象一下,雷雨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⑵ 引导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归纳:

叶不动 枝乱摆

雷雨前:乌 云 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

蝉不叫 蜘蛛逃

⑶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雷雨前的景象呢?指多名学生读。

2、引导学习雷雨中:(4~6节)

⑴ 默读课文第4~6节,边读边看课文插图边想:这是一场怎么样的雨?

⑵ 你从哪儿感受到这场雨下得很大?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从声音──哗哗哗

从雨景──往窗外望……都看不清了……

板书:

雷雨中: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⑶ 谁有本事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场雨的大?

3、引导学习雷雨后:(7~8节)

⑴ 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再看看课文插图来说说雷雨过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⑵ 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① 男同学读雷雨前的内容,女同学读雷雨后的内容。

② 默读,找出其中的变化。

③ 引导交流:教师随机归纳。

板书:

天亮了 空气清新

雷雨后:

雨停了 彩虹 蝉 蜘蛛 青蛙

④ 师生逐句比对着读,读出前后的变化。

4、作者不但观察到这些现象的变化,而且描写时,用词很恰当。引导学生比较课后题“读读抄抄”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的“填一填”。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⑴ “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⑵ “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⑶ “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⑷ “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7、就课文中提到的“彩虹”等,相机进行课外知识拓展方面的引导:

如:你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为什么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等。引导学生课后搜集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谜语、诗歌、谚语等。我们在上“展示台”时同学们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三、总结全文,指导观察

1、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不同的,是有变化的,请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雷雨前后的变化。

2、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感受到作者是很用心地在观察?

3、小结: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秘密,得到许多乐趣。

四、积累运用(机动)

1、“词语串串烧”:

闪电越来越亮(雨)越下越大

()越()越()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不()

2、“你一言我一语”:

⑴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⑵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⑶()了,()也()了。

3、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机动)

1、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附学生的一篇仿写文《雷雨》〗

今天,我正在家里玩,忽然觉得外面的天空渐渐地暗下来了。

我走到窗子前,想看看是怎么回事,突然,一道长龙似的亮晶晶的闪电从天空迅速的滑落下来。随后便是“轰”的一声巨响,我觉得窗子也在颤抖,好像老天爷发威了。我吓得一下子窜到床上,盖上了被子。慢慢的,我镇静下来,悄悄走到窗前观看。忽然,我又看到一道白光听到惊天动地的响声。我双手下意识的晤住了耳朵,可是响声还是从手指缝里渗进去了,我出了一身冷汗,但还是坚持在窗前继续观察。

天空落下了豆大的雨点。雨越下越大,“哗哗”的响着,雨声伴着雷声,像是雷和雨共同演奏的一首交响曲。过了一会儿,雷好像回家了,天空也慢慢亮了一些。可雨却越下越大,就像无数断了线的珍珠从天空纷纷落下,又向天空挂起的一个无比巨大的珠帘。看着外面的雨,我想,地球妈妈看着自己的孩子穿了沾满灰尘的脏衣服,非常的伤心,便大声的喊来天兵天将,为自己的孩子冲洗。好让自己的孩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不一会,雨停了,空气果然清新了,花草树木也干净漂亮了。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 2009年07月17日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看懂图意,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3、会用“渐渐”、“挂”造句。

4、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完成练习。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准确的用词造句来表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现象和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软件、挂图。

板书设计:

叶不动 枝乱摆

雷雨前(图):乌云 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

蝉不叫 蜘蛛逃

15、雷雨 雷雨中(图):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天亮了 空气清新

雷雨后(图):

雨停了 彩虹 蝉 蜘蛛 青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下天常常下什么雨?(雷阵雨)雷阵雨就是雷雨。(出示课题)

板书:

15、雷雨

1、雷雨天有什么特点呢?(雷雨时间不长,但天气变化很大。)

2、雷雨时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边看边听,熟悉课文全文内容。(软件)

三、自渎全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那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四、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让学生观察雷雨前最突出的景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软件图①展示)

2、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观察到的景象。

如(满天乌云、天色昏暗、天气闷热。“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说明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3、句式比较:(软件)

乌云压下来。

(1)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具体说明数量,颜色。)

解:满天的:本课指空中乌云多。

黑沉沉:本课指乌云很厚、云很低、天色很暗。

板书:乌云压下来刮大风

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强调)

(说明雨前天气不是一般闷热,而是十分闷热。)

板书:叶不动蝉不叫

(过度: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蜘蛛逃走了。

(3)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解:垂:原指东西的一头向下,如垂柳。本课指蜘蛛逃走时吊在细丝上的样子。

板书:枝乱摆蜘蛛逃

4、小结:(看板书)这三个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雷雨前天色昏暗,没有一丝风,听不见蝉鸣,突然又狂风大作,蜘蛛逃走,电闪雷鸣的景象。这是雷雨要来的主要特征。

板书:电闪雷鸣

5、指导朗读1-3自然段。

6、练习:1(略)

(二)用以上方法学习4-6自然段。

1、读课文4-6自然段,从哪些词中看出雨下得非常大?(软件)“哗、哗、哗”(突出了雨声大,很密,挡住视线所以看不清窗外的景物。)

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

2、课文连用两个“渐渐地,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打雷下雨时间较长,雷声雨声都是由大变小的。)

解:渐渐:一点一点,慢慢地。

板书:渐渐小了

3、小结:雷雨中最突出的景象是什么?

(雨势很猛,雷雨是慢慢变小的。)

4、有感情读4-6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7、8自然段。

1、引导看图,雨停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软件)

2、什么原因是天亮起来了?

(乌云散了,所以光线好了,感觉到天亮起来了。)

板书:天亮了

3、过渡:大雨过后,空气怎样?句式比较。(软件0

清新得空气迎面吹来。

(4)

清新得空气迎面扑来。

解:清新:本课指空气清洁而新鲜。

“扑”比“吹”力量大,速度快。(动作演示)

板书:空气清新

4、课文里哪两句话与前文有联系?

“蝉叫了,蜘蛛有坐灾网上。”

(“雷雨前蝉一声也不叫,蜘蛛从网上垂下”与“雷雨后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有什么联系?)

5、从哪些地方还描写了雨后的景象。

(雨停后的太阳,彩虹挂在天空,蝉叫,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叫了。)

挂:吊起,悬在高处。本课指彩虹出现在天空,好像是挂着的样子。

板书:雨停了蜘蛛青蛙

(四)总结全文。(复述板书全文)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记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

(五)反馈知识。

1、选择正确的词语移动在括号里。

黑沉沉一动满天的一声

(1)()乌云,()压下来。

(2)树上的叶子()也不动,蝉()也不叫。

2、想一想,用哪个词最恰当,将选种的用鼠标按一下。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盖、压、落)下来。

(2)打开窗户,清新得空气迎面(吹、打、扑)来。

(3)一条彩虹(挂、停、飘)在天空。

(4)蜘蛛又(爬、停、坐)在网上了。

3、造句。

(1)渐渐地„„

(2)挂„„

4、说说雷雨前和雷雨后有哪些地方不同,再填表。

雷 雨 前 雷 雨 后

天空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蝉蝉 又叫起来

上一篇: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下一篇:对女友表白最感动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