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设计(共10篇)
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设计 篇1
胡同文化的课文教案怎么写
教学理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 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设计 篇2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教学难点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文化”:1871年,泰勒第一个在人类文化学中引用“文化”一词:“文化乃是当个人为社会一分子时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及其他才能习惯等复杂的整体。” 杜威:“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钱穆:“我们屡次说过,文化是人类生活之总体,而人类生活则是多方面各种部门之配合,人类文化逐渐演化,则方面愈广,部门愈杂。但扼要分析,我们仍可将人类生活之诸多形态分划出七个大部门:一经济,二政治,三科学,四宗教,五道德,六文学,七艺术。”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总之,“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生活全部的概念。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旁观”“忍安”。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7.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六、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特色。参见第一册语文《读本》第194页。[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来源、宽窄、网络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毫无生气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文化眼光 冯骥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胡同文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分析当地的民居特色和民居文化,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分三组布置任务:
1.第一组网上搜集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北京的胡同》ppt文件,课上展示。2.第二组搜集关于“胡同文化”的相关文章,提炼观点,准备课上发言。3.第三组调查当地的民居特色、民居文化及保护现状,试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
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天安门为中心展开联想。谈谈自己对“现代北京”的印象。
(二)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几张有关“老北京”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氛围。
(三)老北京之韵──北京胡同。第一组展示《北京的胡同》ppt文件。
(四)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一)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二)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谈“胡同文化”的相关语句。然后用多媒体呈现相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胡同的特点: 1.布局──方正 2.名字──市民气息
3.数目──多 4.环境──静
(二)齐读5-12自然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封闭的文化,精义是──忍。
关键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明确:课文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在这种封闭的文化氛围中,作者剖析了人们的心态:一是说北京人平常日子过往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二是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的自我满足的心态。三是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所以,作者用一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封闭文化的核心──“忍”。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忍者”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睛微微闭上装睡。作者对胡同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作者又是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齐声朗诵13-15自然段,在朗诵中体会作者表现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分析:作者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但他又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所以作者结尾时在“胡同”之前加了“再见吧”三个字,幽默地表达了一种乐观超脱的态度。
(四)对于“胡同文化”还有其他的论述吗?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请第二组同学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考虑问题。
例:1.毫无疑问,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的东西自有其生存、发展的理由。当然,我们说胡同文化是良莠不齐的,理应抛弃其弊,保护弘扬其优。
2.北京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胡同,正面临着消失,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究竟要留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需要我们思考。北京胡同里有许多独特的艺术成就,有许多创造性的杰作,它至少能为一种已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重视胡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宝,将它们保护好,传递给我们的子孙,是我们的责任。
3.其实老北京的历史并不都在博物馆里,胡同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藏着很多故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发掘了,所以在北京老胡同即将被现代文明侵蚀殆尽的今天,保护北京老胡同,保护胡同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请第三组谈自己的调查情况,并为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例:如何既保留民居文化,又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这是个两难的问题。情况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简单的争论之中,我们为何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用开发商的推土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保留胡同与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是可以并存的,并不是黑白对立”。
五、作业
(一)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又雅致,还有浓郁的北京方言,口语感强,极富表现力。课下反复阅读,仔细品味。
(二)拓展性练习
《胡同文化》教案 篇4
《胡同文化》教案
赣州一中
张秀兰
一、设计理念:
1、抓住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高中语文新教学大纲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
《胡同文化》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语言诙谐幽默,极具张力。这篇小品文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力求渲染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求知欲,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
2、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新教学大纲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设计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维方法的训练。课型主要为讨论研讨课,先引导概括,再引起讨论,最后引发探究。
3、实践课改理念,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延伸课堂。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老师能根据实际延伸课堂,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再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胡同文化》透露出的胡同建筑形成胡同文化这一人文现象,使我联想起我们赣南的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的关系,其实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折射了建筑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一人文命题。因此,我特意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即探究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延伸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
二、设计思路
《胡同文化》是高一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第一册四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是序言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 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这篇文章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文化”内容,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渲染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求知欲,实现语文人文性目标。
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其次京味的语言足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京味文学作品,所以应该好好地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文章本事蕴涵的文化底蕴以及折射出的文化现象,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2、能力目标:①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能力。
②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③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①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③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延伸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客家围屋与客家文化)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教学迁移点是客家文化。
五、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看、听、读、议,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同时,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学习,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讨论法:所有教学重点难点均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探究性学习。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
六、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CAI课件。
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步骤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妙设导语,创设文化情景。
上课铃声过后,打开多媒体,屏幕出现“胡同文化”目录。点击“导入新课”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音乐停止,老师顺势导入:(介绍胡同知识)
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汪曾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首先,我们先来了解胡同,北京的胡同。胡同,被称为北京 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胡同就是我们说的街巷的巷。把巷称为胡同,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几个北方城市的一种习惯。由于在北京,把巷称为胡同最普遍,所以,胡同成为北京的一个特产。其实,胡同当时并不是北京的特产。只是因为700多年前,元朝在今天的北京这个地方建了一个新城,也就是大都,作为首都,统治全中国,自打这以后,胡同这个蒙古语的名词才在北京这个地方扎下根来,它是音译。胡同在蒙古语中的意思就是井,水井的井。因为在古代,水井很重要,在元朝建都的时候,对大都进行了规划,南北东西的建了很多巷,每个巷当然都要有井。在给这些巷命名时,蒙语就叫某某井,音译过来就叫某某胡同。这样,胡同和井、巷就这样联系起来了。发展到今天,我们说的胡同,已经不单纯指巷了,把街也包括进去了。就是说,谈到北京的胡同,就是指北京的街和巷。作为北京街巷的总称,胡同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也关系到北京城市的格局,更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和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舞台。时代的变化,政局的代替,认识的沧桑,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几多生死,几多悲欢,伟大与渺小,光荣与耻辱,都在这个北京的胡同里不停的上演,也不同程度地在北京的胡同上留下历史的印迹。所以说,胡同是北京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二)、简介作家,张显文化风格。
汪曾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也是著名的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抒写家乡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师从于沈从文,有“短篇圣手”之美誉。在介绍作家时,适时的补充,让学生对我国著名的作家们初步的了解的同时,陡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慨叹,并激发学生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之责任感、自豪感。这样一来,不仅张显了作家的文化风格,也唤起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之意识,让学生在铺天盖地的快餐文化中,突出重围,找到自己阅读的最佳位置。
(三)、明确目标、紧扣文化重点。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学生读目标,了解本文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四)、解读文本,沐浴文化阳光。(各环节内容点击多媒体课件逐步出示)首先(第一环节),带领学生从中心句入手,提纲挈领的梳理文脉。设计以下四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趣味。(在这一环节主要用跳读法)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第5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2、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明确:“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胡同特点——(1—4)
胡同文化——(5—12)
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13—15)
4、那么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它怎么那么厉害,能够左右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呢?请大家引用1-5段中的关键句回答。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把握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比如主旨句、总括句、过渡句、含蓄的句子等。
明确: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走向——方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称来源——趣、俗);大小数量——很多;(胡同环境——安静);(居住形式——与四合院一体)
其次(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1、文化含义分析:
(1)提问: 同学们,你知道“文化”有哪些意思吗?首先请比较下列两句中文化的含义
①、现在这社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②、北京大学有很浓厚的文化氛围。(2)归纳文化含义:
①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②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③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独立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④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结论:“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2、胡同文化评点
(1)同学思考讨论:胡同文化的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①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化形态)
②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人际观念)
③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物质生活)④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人际交往)⑤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2)同学讨论,发言。
注:此题为开放型题目,不设标准答案。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讨论、辩论。问题设置为开放性,让学生们有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也使课堂有了争鸣的学术氛围,有了创造性的课堂生成。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师生交流情感、分享思想,相互启发、补充,求得新的发现。
然后(第三环节),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本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咀嚼玩味,那就是汪曾祺那独具魅力的京味儿语言。进入第三环节,让学生或比较阅读原文和老师改写后的语言进行了文化的熏陶,进行了文化的比较,以更透彻的方式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内涵。所以,在这里,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然后指导欣赏下列句子: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问学生: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 情。)
再次(第四环节),品味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了朗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了胡同文化和高楼文化的差异,认识到胡同的衰败必然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
1、名家配乐朗诵最后三段,配胡同没落、衰败图片。
2、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感性——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理性——没落的必然、超脱
3、图片:(胡同在衰败,北京在前进)
4、老师小结:汪曾祺先生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和怀旧。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楼大厦代替了红砖碧瓦,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本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下节课我们将由此引申到对我们身边的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的探究。上周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根据“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这一研究范围,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学生自主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小组协作探究的任务。希望各小组作好发言准备。
【第二课时】
(五)、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即探究性学习。(这一课时主要是学生在交流、展示成果,老师是一名主持人。)
课前准备:
首先,课前一周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这一研究范围,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学生自主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小组协作探究。(课题可以是如下种种: 客家人和围屋、围屋与名人、围屋建筑经典、围屋风情、胡同文化研究等等。)
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上网等各种方式开展研究的 方法,由学生生在课外完成,时间为一周。期间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可以通过论文、报告、专题讲座的方式,也可以是图片展览的形式,还可以是放映多媒体、录象的形式让学生发布探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活动心得等。
课堂预设、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1)老师引言:北京对我们来说很亲切,但也很遥远。下面我们由远及近,联系一下我们家乡的地域文化——客家围屋——我们身边的民居——客家文化。客家围屋被赞为“东方的古罗马,建筑史上的奇迹”。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一周来的发现和探究的结果吧!
(2)学生(小组代表)发言。(略)
(3)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看的出同学们都很认真的准备,效果很不错。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下面希望同学们来跟我分享一下。(多媒体放映客家围屋图片)
继续延伸,揭示建筑与文化的普遍关系。
(1)展示中国民居图。(多媒体放映中国民居图片老师根据图片介绍各地民居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无处不在,甚至自己佳丽的装修风格也体现了某种文化。
(2)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文化现象。进而使学生认识,其实在生活中,除了胡同文化,客家文化等还有很多文化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比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
知识补充、增加知识积累,增强文化底蕴。(老师根据时间及学生需求、兴趣选择性补充)
1、胡同的来源的三种说法
A.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汉人读音诈叫成了“胡同”。
B.“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井”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将此语带入中原,音译为“胡同”。
C.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为“胡人 大同”之意。
2、胡同的历史
1)北京街巷胡同历史悠久,大多数始于元、明、清,若更改名称,一般采用同音、协音。综合街巷胡同的格局、变迁、名称起源、嬗替及人事沧 桑,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
2)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构成北京特色。3)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3074条,其中胡同有1330条。因为胡同居多,是北京街巷主体,人们便习惯把街巷统称胡同,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并非夸张。
3、建筑与文化的有关论说
①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②历史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
③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的灵魂和他们的鲜明个性。
胡同文化教案 篇5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 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 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DDD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 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2 篇6
一、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情。
4、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5、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领会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6、思考发展建设与保护文物的矛盾。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胡同的特点。
2、领会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体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对胡同文化内涵的领悟。
2、对北京人心态的认识、评判。
3、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1、欣赏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2、有人这样概括中国的城市:
北京是一个官员,上海是一个富商,深圳是一个暴发户,沈阳是一个男人,杭州是一个美女,成都是一个市民,重庆是一个工人。你认为他对北京的概括全面吗?为什么?
㈡、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
2、多音字。
3、词义。
㈢、作家作品简介: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关于作者汪曾其,有人这样评价他:“具备了中国文字白描传统的美。寥寥几笔,便具形神,决无赘肉。又有中国画之美,笔画简单,立意深远,意在笔外。
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㈣、诠释文题,理解文化
关于“文化”,常见有下面一些阐释:
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即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独立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某某人“有文化”。
4、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酒文化”“饮食文化”
胡同文化是: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㈤、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题目是“胡同文化”,文章直接阐述胡同 文化内涵是在哪些段落?
2、其他段落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3、其他段落的内容又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据上面思考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胡同是胡同文化形成、演化的依托。胡同文化的发展前景与胡同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1—4)胡同特点
二、(5—12)胡同文化
三、(13—15)胡同评价
㈥、分析胡同特点
快速阅读1—4自然段,说说胡同有哪些特点。
形态——方正 得名——复杂 来源——广泛 宽窄——不一 数量——众多 交通——方便 环境——安静
㈦、把握胡同文化的内涵
阅读5—12自然段,思考:
1、这一部分的内部结构关系是什么?
2、找出(或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胡同文化怎样的内涵? 胡同文化的内涵
安土重迁,因循守旧 自我封闭,自私自利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置身事外,冷漠麻木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特点“封闭”,精义是“忍”
㈧、理解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评价及作者对它们的感情
1、作者认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面对一种文化的没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 齐读13—15自然段,划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胡同评价
衰败、没落、消失 胡同情感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怅望低徊,理智豁达地告别胡同
㈨、品味语言
1、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1)虾米皮敖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
2、小结本文语言特点:
⑴、口语化、生活化,京味十足。
⑵、短句多,表情达意清爽利落,不拖泥带水。⑶、引用北京方言、谚语,化用古语,通俗而典雅。
㈩、拓展思考,文化心理
阅读材料: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态度、胡同的命运、胡同的价值。思考问题:
1、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心态?
2、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
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设计 篇7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化韵味很浓的文章,在没学习新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掌声有请主持“文化快餐”的同学。
(同学鼓掌,一名女同学走上讲台)
生:各位同学,我今天主持文化快餐的主题是“爱”。
(这位女同学先自我介绍,告诉大家她叫小玉,她演讲的内容大意是——爱需要勇气,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在爱的面前每个人都不应该退缩)
{点评:课前的“文化快餐”活动,将一定的时间交于学生,由学生自行支配,或演讲或朗诵或其他,创设出一种文化情境,是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好举措。}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演讲。的确,爱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爱的不同形式。同学们,也许我们暂时还无法领会爱的真谛,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性格的成熟,你们将最终体会出什么是真正的爱。老师有一段话要与大家分享(稍做停顿):人生,就像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一处美丽的景物。而我们就是那些去欣赏景物的人。也许你会因为某一处景物的美丽而惊叹,但同学们要记住——千万不能留恋眼前一时的美景而驻足不前,前面的风景会更迷人。如果你停了下来,那么,即使你想再前进去继续欣赏美景,你也已经迟到了,不是在你该做的时候准时的去做。我们这个年龄就应该欣赏属于我们的景物,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同学们,明白吗?
生:明白!(声音响亮,流露出赞许的表情){点评:学生活动结束,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一是对学生积极参与以及课题设计的赞许,另外这是教师素质的随机表现。教师流畅的语言、诚挚的语调、生动的神态,尤其就题展开所表述出的哲理,相信对学生会有很大的教益。润物细如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这点滴如春雨般的言谈中进行。} 师:好!我们言归正传,同学们,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是我国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如果我让大家说出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生: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
(同学们脱口而出,热烈积极地响应)
{点评:教学引言,自然朴实,看似不经意,其实这正是执教者的刻意;首先点出北京的建筑,一石激起千重浪,问题不难,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重视实际,讲求艺术,教学起始,一展教与学的情态} 师: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在今天,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它们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有没有人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这些老胡同是旧北京市民文化的载体,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胡同酝酿出北京的大碗茶、京韵大鼓以及老北京人独特的性格。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的笔触来体会一下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
{点评:激得活,还要收得拢。怎么收?这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课前的科学设计。教者语言典雅时尚,注重修辞;提出问题,直奔主题,过度自然,收得利落。另外,教师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再现老北京胡同,将学生很好地引入教学情境中。}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胡同文化”。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若有所思)
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生:《边城》!(仅有一个女同学回答)
师:非常好!请大家记住《边城》这部作品,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 生:老舍!(异口同声)
师:很好!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除了老舍还有谁呢?(学生答不出)师: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比如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学生低头认真做笔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点评:似乎有些旁枝旁蔓,其实这样很好。语文教学最忌中规中矩,自然联系、旁征博引,恰是一位优秀独到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自然点引,自然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读本》中有为配合此文阅读的王安忆小说《上海的弄堂》,课后留出阅读作业,亦不会唐突。}
接着我们再回到汪曾祺这里来,他写作的语言平淡,但绝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朴素的文字往往能表达最深刻的涵义,传递最真挚的感情。我的大学老师就曾经给我们归纳过作家创作语言的发展轨迹,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你刚学会写作的时候,写出来的话像白开水、流水帐一样,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等你再学习一段时间,就禁不住把所有的好词都用上,以显示自己的文采,写出来的文章华丽鲜艳,就如同一杯葡萄酒。当你真正能驾驭语言了,你才发现平淡自然的文字最好,它看似如水一样没有颜色,实际上却是醇香的白酒。汪曾祺的文章语言就是这种风格,请同学们在学习中细心体会。最后,大家要记住汪曾祺的两部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好!你来读!(一名女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静听)
恩,请坐!我希望男同学能更积极一些,这篇文章某些段落很适合男同学来读的。(几名男同学举手)你来!(叫起一名男同学接着读)
(全文共15段,共有14名同学朗读,男女比率相同,并且间隔开来,读完后及时订正错音字,适当给以鼓励。如;不错,读得很有感情,挺独到,嗓音很好,很诙谐,这字应该这样读„„)
{点评:教学注意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男女同学不偏不倚,适时适当地肯定与鼓励,语言不必多,简洁的肯定中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注意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告诉我本文有多少段啊? 生:15段!(齐答)
师:对!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文章之后要先从整体上感知,理清文路,再进一步分析。
好,我们来看。这篇文章脉络十分清晰,文章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写胡同的概况,二是写胡同文化的内涵,三是写胡同的最后命运。那么这三部分是怎样划分的呢?(同学议论,并确定1——4段为第一部分,5——12为第二部分,13——15段为第三部分。)好,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胡同概况。(点击多媒体,出示幻灯片:)文章开头用了一个比喻句来描写北京城,大家一起告诉我,是哪一句? 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齐答)师:很对!本体是? 生:北京城!(齐答)师:喻体呢? 生:大豆腐!(齐答,有的同学忍不住笑)生:胡同在北京城里啊!胡同是北京的胡同!(同学们个抒己见,毫不拘泥)生: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齐答)
师:好!那么北京城到底是怎样的方正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下一副幻灯片。(点击多媒体,出现一副北京地图)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思想:《胡同文化》虽然是摄影集《胡同之没》的序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和介绍类书序。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地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感伤的思绪。学习中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勾画,筛选重要信息,理解概括胡同的特征以及由它衍生的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通过品读,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做好字词(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不理解的字词、熟语等)积累。
2、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体验,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
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评价思想的能力。
2、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是什么呢?它就是“胡同”。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是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短篇小说,文艺小品文和京剧样板戏的创作。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做的一篇序文(注意,这里的“没”读作“殁”,意思是消亡消失)。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因此对在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感情。
三、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其实就是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这“胡同”(板书)与“文化”(板书)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研读胡同的特点
1、走进胡同:观看胡同画面。
2、请大家阅读(默读)课文1—5自然段,概括一下作者笔下北京胡同的特点。
方法点拨:勾画重点词句,加以概括。
五、研读胡同文化的特点
1、胡同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请大家阅读课文6—12自然段,思考: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方法点拨:勾画重点词句,加以概括。
明确:胡同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是生活中的俗文化。它的特点是封闭(安土重迁、平日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2、作者对“忍”这种文化心态持什么态度?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忍”的呢?
明确:“忍”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迷着”。作者用调侃的语言表现了并不赞同的态度。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认识,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对忍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小忍为宽容,大忍为怯懦。
六、研读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齐读课文13—15自然段,思考:
1、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态度是否定和批判的,情感上又有留恋、伤感和无奈。
2、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态度是否定和批判的,它衰败、没落了为什么又会留恋、伤感呢?(理解作者对胡同复杂的感情)
明确: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已。
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
七、布置作业:拓展思考
汪曾祺先生在北京的胡同里居住了几十年,人们习以为常的胡同在他眼中却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对于胡同消失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阅读本文后,就应如何正确对待胡同及胡同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八、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同之没》序文
胡同 :方正 安静 独门独院 =>毫无生气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篇9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2、领略本文浓郁的文化气息,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文化的能力,分析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景泰蓝。大家已经知道,中国的“景泰蓝之乡”在北京。如果说,景泰蓝是北京传统文化中一个闪闪发光的明珠,是北京传统工艺领域的一个代表,那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则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提起文化,我们会联想到很多文化,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那么,人们习以为常的“胡同”也有文化吗?
对于“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甚至熟视无睹了。《现代汉语词典》对“胡同”的解释是“巷子,小街道”。(投影:胡同)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住来于胡同之中经验总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文化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作家汪曾祺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北京胡同文化的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就我们一起随作者漫步于北京的胡同,去品味北京的胡同文化吧。
二、作者简介
作者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能书能画,多才多艺,19岁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受教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先生。他不仅深谙经史子集,而且专攻中国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此外还接受了一些“现代派”的东西,因此他从气质和造诣上都高于一般作家,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特殊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的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受戒》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发表于1980年,它以平淡素雅的色彩,朴素活脱的语言描绘了小明尚海明和农村小姑娘小英子之间纯真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歌颂了人世间的人情美、人性美。因为这篇小说,汪曾祺才为文坛所推重,被称为“大器晚成”。
《大淖记事》赞扬了潜藏于劳动人民心间的生活意志、战胜邪恶的崇高信念和深沉而笃重的爱情。
汪曾祺为什么对北京的胡同那么情有独钟呢?原来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
三、题解
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是著名摄影艺术家沈继光先生的作品。关于沈继光先生及他的作品,大家可以在他的个人博客中进一步了解。沈先生的个人博客地址为:
本文的文体为“序“,即书序,是一种文体,也称作“叙”或“引”,主要说明书的写作目的、编排体例、作者情况等,有的书序还包含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述。本文属于后者,是就作品的有关问题――胡同文化发表见解。
书序一般放在正文的前边,放在正文后边的叫“跋”或“后记”。书序有别人写的,也有作者自己写的,后者谓“自序”。
好了,在熟悉了我们的“导游”,做好了充分理论及知识准备后,下面我们就开始我们的北京“胡同之旅”。
四、课文研读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开始“胡同之旅”之前,老师还是要向大家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大家在汪曾祺先生的介绍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在参观完之后,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1、北京胡同的特点是什么?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3、北京胡同的特点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4、作者对胡同文化还有怎样的情感?
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胡同――胡同文化――胡同与文化
(二)探析“胡同”与“胡同文化”。
1、用简短的话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1)布局――四方四正。
(2)取名――各有来源。
(3)大小――宽窄不一。
(4)数量――繁多。
(5)环境――安静封闭。
2、胡同文化的内涵有那些?
(1)安土重迁。
(2)虽讲究礼数,但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
(4)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精义)
3、如何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关系?
4、试找出表明“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关系的语句
(1)“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三)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和态度如何?
1、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前景是怎样的?
衰败,没落。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使这种文化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2、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对胡同文化的怎样的感情?
(1)怀旧、伤感和叹惋: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用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优美词语勾勒出一幅衰败的图景,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怀旧”、“伤感”之情。
(2)赞许和肯定:处街坊讲究礼数,酒友和鸟支的相会
(3)否定和批评: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精义“忍”持否定态度,如“穷忍着,富耐着,谁不着眯着”、“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作者用北京人惯用的调侃语气辛辣的讽刺了胡同文化的“忍”,因为“忍”造成国民无视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毫无正义感和责任感,只是一味的明哲保身,作者的愤慨溢于言表。
3、这几种态度情感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一方面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对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有深厚的感情,面对胡同的没落,衰败,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怅惘的怀旧、感伤情绪。同时,作者又理智地认识到这样一种封闭的、保守的文化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席卷下,必然走向衰亡,因此,作者只能充满深情而又无可奈何地向胡同挥挥手说再见。
(四)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语言质朴、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很有韵味。
可以让学生简要分析下列几句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昧,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3、“叫他认错?门儿都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作者用北京人惯用的调侃语气辛辣讽刺了胡同文化的“忍”,带有鲜明的北京方言色彩。
4、“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用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优美词语勾勒出一幅衰败的图景,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怀旧”、“伤感”之情。
五、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没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将会随着北京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明天去北京,也许你所感受到的将会又是一种新的文化气息。
六、欣赏拓展
(一)欣赏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的复杂感情,籍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本文雅俗相间、内涵丰富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5分钟,在教室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同学们:课前大家听到了一首流行歌曲,你能说出这首歌反映的是哪个地域的生活?(北京)
人们把这种带有北京味又间有京剧腔调的歌叫做什么?(京歌)
歌坛有“京味歌曲”,文坛也有“京味文学”。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京味文学家”是谁呢?(老舍)
我们曾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散文《小麻雀》、话剧《茶馆》等)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写“京味文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一个并不是在北京出生的人而被人冠之以“京味作家”那就令人称奇了,有没有这个人呢?有。那就是生于我们江苏高邮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
[出示幻灯片之一]
“汪曾祺像”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毕业后曾在昆明、上海等地做中学教师,1948年到北京工作一直到逝世。曾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北京京剧团工作,先后担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和《沙家浜》等京剧剧本。
[出示幻灯片之二]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汪曾祺先生从1948年到逝世,整整50年一直生活在北京,那么,在他的作品中带有京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京味散文”--《胡同文化》。
[板书或出示幻灯片之三]
胡同文化 汪曾祺
(二)检查自读预习
1、查生字读音
[出示幻灯片之四]
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胡同
A、tóng B、tòng C、tōng D、tong
2、约二斤鸡蛋
A、y uē B、yuè C、yāo D、yào
3、房檩
A、lǐn B、lìn C、lǐng D、lìng
4、低徊
A、huái B、huāi C、huì D、huí
(题中黑体为正确选项)
2、查自读后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1)北京的胡同在建筑方位上有什么特点?
--正 [板书:方位 正]
(2)胡同方位的这种特点使北京城形成怎样的特点?
--方正
[出示幻灯片之五:北京胡同地图]
(3)这种“方正”给北京人以什么样的影响:
--“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总领”或“总括”
(5)有一个俗语是怎么说北京胡同之多的?
--“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另一版本后半句为“无名胡同赛牛毛”)
(6)那些有名的胡同是依据什么而得名的呢?你能每一种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板书:得名 计数 存物 人名 行业 像形]
[出示幻灯片之六:一组北京胡同照片]
以上我们仅仅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北京胡同作了一些概括,但这远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寻找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
(三)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1、辨析“文化”
(1)“文化”这个词现在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但“文化”的内涵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词典》和《辞海》上对“文化”的注释,然后看看“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属于何解。
[出示幻灯片之七]
“文化四解”
①指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政治文化中心
②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如:酒文化、市井文化
③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④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文化知识、文化水平
(2)请将下面有“文化”的词句根据其含义归类。
[出示幻灯片之八]
①大百菜文化 ②政治文化中心
③仰韶文化 ④学习文化
⑤市井文化 ⑥文化水平
⑦人类的文化 ⑧龙山文化
⑨酒文化 ⑩校园文化
(答案:②⑦--解① ①⑤⑨⑩--解② ③⑧--解③ ④⑥--解④)
(3)“胡同文化”属于哪一类呢?
--同①⑤⑨⑩
(4)坦率地讲,“文化”解释的第②义也并不是“胡同文化”这类“文化”的最恰当的解释,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人际关系、处世哲学、风俗习惯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根据这一类“文化”的特点,我们可否对其下这样的定义:
[出示幻灯片之九]
“文化”别解
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胡同文化”、“酒文化”等。
--其实有关“文化”定义,至今没有定论,有人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种之多,现在更是众说纷纭,这个问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讨。
2、确定具体写胡同文化的章节
--5-12节。(第5节总写胡同文化在北京文化中的地位,6-12节具体写胡同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
3、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6、7、8、9、10-12,并要求用精要的词语概括所读的内容。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将教材中已注释的“国子监”及“五味”再强调一下,另补充解释“祭酒”和“策源地”)
[出示幻灯片之十]
祭酒--①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②学官名。主管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策源地--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
4、讨论并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在讨论概括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带有贬义倾向的,一是带有中性倾向的,教者可准备两套概括样板:带贬义倾向的--安于现状,疏于交往,易于满足,漠于世事,甘于忍耐。带中性倾向的--安土重迁,独处闲逸,知足常乐,不管闲事,逆来顺受。板书时可选择带中性倾向的一套)
5、谁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对“胡同文化”作一个高度概括。
--封闭 [板书:封闭]
--对!可以说,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一种旧时代文化。作者是清醒的,他在本文中对“胡同文化”的批判多于欣赏。
6、北京的市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文化心态呢?
--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市民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旁,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逼迫他们人人自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就是形成“胡同文化”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四)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1、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三小节。
2、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写北京胡同衰败、没落的?
--“宅门”挺着、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栓马柱已失原形、井眼打不上水来(枯竭)、石头棋盘磨圆了棱角。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作者对北京胡同这些印象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得来的,当然也有他平时的观察。
4、这本摄影集的点睛之词是哪一个?
--没(mò)
[出示幻灯片之十一:一组衰败没落的胡同照片]
5、作者这篇文章与这本摄影艺术集有什么关系?文中何处点到这本摄影艺术集?
--本文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中点到这本摄影艺术集的仅有一句话,即“看了这些胡同的照片”。
6、作为“序”,本应介绍作者及创作原由,并评价作品。本文对这本摄影艺术只字未评,是否是一篇不合格的序呢?
--作者补充了摄影画面的不足,摄影画面展示的是胡同之形,而本文则是挖掘了胡同之神,类似于中国画的题词,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更高层次的“序”。
7、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有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此处可组织讨论,甚至争论,然后教者作结)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而微妙的,有些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他怜悯北京市民的封闭、忍耐,同时对他们的缺乏进取心和反抗精神也不满意。作者是尊重北京市民的,长期安土重迁的市民,一旦拆迁,自然不免怀以留恋,甚至有些伤感。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板书:怀旧、伤感、留恋]
(完成这个问题时,补充解释“怅望”和“低徊”。怅望--若有所失地瞻望;低徊--留恋。另外出示幻灯片,介绍“虾蟆陵”和“乌衣巷”的出处)
[出示幻灯片之十二]
虾蟆(xiā má)陵--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白居易《琵琶行》)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五)语言欣赏
讨论:读了这篇散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概括:[板书: 雅俗相间、内蕴丰富]
(讲“俗”时要着重强调其“口语化”和俗语的大量使用,这就使文章带有了浓郁的“胡同味”,这是内容决定了形式。说“内蕴丰富”时可让学生补充“虾米皮熬的菜,嘿!”和“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等句省略的内容。前者可补“那简直可待皇上了”之类,后者可补“你可真能忍啊”之类,另外,还可让学生改成书面语比较。)
(至于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和“练习”都提到的语言的“雅致”问题,教学中点到即止。原因有三:一、文中称得上“雅致”的语言,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十六个字,形成不了特色;二、用“雅致”的标准来衡量这十六个字,我们发现,它们除了都是四字句外,在内部结构上则显得很混乱,“西风残照”是并列结构;“衰草离披”又成了主谓结构;“满目荒凉”是省略了“所见”的主谓短语;“毫无生气”又成了承前省主语的动宾短语,且“毫无生气”的“毫”与前三个短语的语言风格也不一致,改“毫”为“了”恐怕会更好些。三、全篇均为朴实的口语,仅在一处突然插入一段带有文言味道的书面语,反显得不够协调。如果课堂有时间,教师也可就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六)电视散文《巷韵》欣赏
北京的“胡同”在我们这儿称之为“小巷”,我们如皋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内小巷密如珠网。有人为此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题为《巷韵》,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光明日报》,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语文课外自读课本。这篇散文的作者就是我们学校退休老教师、省作协会员陈根生先生。他的这篇散文被如皋电视台拍成了电视散文,现在我们大家一齐来欣赏这部电视散文,共同来体味一下我们如皋的“胡同文化”。
(播放电视散文《巷韵》)
(七)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之十三]
课后作业:
1、比较“胡同文化”和《巷韵》的异同。
2、同为京味文学,试比较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的异同。
3、介绍一种文化现象,如中国酒文化、中国茶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如皋风筝文化等等。
以上三题任选一题完成。
[板书设计]
正--方位 安土重迁 怀旧
独处闲逸
计数 胡 同 文 化 知足常乐 封闭 伤感
存物 汪曾祺 不管闲事
人物 得名 逆来顺受 留恋
行业 雅俗相间 内蕴丰富
像形
【案例评析】
本设计也是“激趣·启智·寻法”教学模式的典型范例。
先说激趣吧,课文的导入就是个“激趣点”,这个开场有歌曲渲染,有问题引导,有幻灯展示,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自然就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文的结束部分也是个“激趣点”,教者巧妙地运用本地资源,将本校老师所写的散文《巷韵》与课文进行比较,并配以生动的电视画面,学生怎不会兴趣盎然?教学中多次展示的北京胡同的照片也是个“激趣点”,学生借助那些照片感受老北京的风味,进而体味文中所饱含的京味是再好不过了。
再说启智,本课的启智点可以说比比皆是。首先是讨论并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的那一段,学生一定是众说纷纭,教者事先就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带有贬义倾向的,一是带有中性倾向的,这样,教者就不至于在学生讨论时无所适从。这个细节也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其次是关于“北京的市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文化心态”的讨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智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者形成了这样结论: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市民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旁,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逼迫他们人人自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就是形成“胡同文化”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个结论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领域,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讨论是对学生智慧的考验。再次是关于“雅致”问题的讨论。教者先引导学生到课文去寻找可以称得上“雅致”的文字,接着,又引导学生用“雅致”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文字,然后再从其内部结构的混乱上对“雅致”的评价予以否定。这种不避贤者讳的批判精神对学生的启智是有着极大影响的。
本课虽没有特别的教学环节来体现“寻法”,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渗透了“寻法”精神的。譬如在开课不久教者在组织学生讨论“文化”的含义时就用了比较法和语境法,另外在谈“序”的问题时,教者问道,作为“序”,本应介绍作者及创作原由,并评价作品。本文对这本摄影艺术只字未评,是否是一篇不合格的序呢?这个问题既告诉了学生“序”的一般写法,同时又研究了这篇序的特殊性。可以说,这是“寻法点”和“启智点”的交融。
【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7-教学教案01-09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07-16
胡同文化课件11-29
北京的老胡同07-30
课文《海燕》的教案设计11-24
课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05-16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10-09
漫游老北京的小胡同10-16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作文09-10
胡同口的栓诗歌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