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集团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2024-05-10

双星集团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共8篇)

双星集团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篇1

去年以来,双星集团加大了开发新产品和进军高端市场的力度,将市场的需要作为技术创新的动力,用心研究市场,创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的产品,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首先,双星鞋类企业按照产品专业化分工,积极寻找产品空间、市场空间和价格空间,积极开发高档产品,进军高端市场,实现了产品档次的快速提高和名牌形象的迅速提升。一年来,该集团各鞋厂共开发新产品1385种,特别是在双星专业鞋、双星皮鞋、双星旅游鞋等高档鞋的开发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名牌含金量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双星轮胎总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他们根据不同市场、不同用途、不同轮纹开发的轻卡子午胎、无内胎载重子午胎、矿山胎、无内胎工程轮胎等29 个规格、20个花纹的新品种,初步实现了双星轮胎产品的专业化、系列化、高档化;其中,双星轮胎总公司成功研制出的彩色商标轮胎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双星矿山无内胎子午胎的问世,结束了我国轮胎生产企业所生产的高档无内胎子午胎、没有矿山专用胎的历史,

另外,双星机械总公司在成功制作出世界重大造型项目—--天瑞V法造型线的基础上,创造了加工286米长的砂处理线、直线偏差不到1.5毫米的质量奇迹;双星机械总公司铸机公司完成了弹壳清理机、不锈钢带清理机、连续混砂机等新设备,其中连杆抛丸强化清理机填补了中国空白;双星机械总公司橡机公司大胆对轮胎硫化机进行改造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轮胎成型设备的开发上,今年开发的双钢圈胶囊反包成型机、钢丝帘布裁断机及单钢丝缠绕机等新设备,不仅填补了橡机公司的产品空白,而且为占领高端市场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双星集团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篇2

一、獐子岛渔业集团的竞争力分析

1、獐子岛渔业的优势 (Strength) 分析

海域资源是公司核心优势。獐子岛渔业现有确权养殖海域65.63万亩 (4.375万公顷) , 占全国2007年确权渔业用海面积79.04万公顷的5.53%, 其中规划用于底播增殖的面积为64.8万亩。仍有40万亩海域可供确权开发 (潜在养殖海域105.63万亩) 。公司海域地处内、外海交界处, 属国家清洁海域, 是海洋养殖的宝贵自然资源。公司确权海域位于北纬39°, 因此较大规模的海域面积己经构成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技术优势相对领先。獐子岛渔业核心技术为虾夷扇贝、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珍品的育苗、养殖和加工技术, 主要通过国内外合作或创新取得, 核心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保证了产品质量档次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产品品质优势。公司所在地区自然资源质地良好, 同时公司采用底播养殖模式, 产品具有天然、无污染的特点。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虾夷扇贝良种场。公司生产的虾夷扇贝、刺参和皱纹盘鲍已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并成为国内最先通过“有机食品”认定的海产品公司水产加工品符合HACCP规定条件、获得欧盟成员国出口水产品资格。

2、獐子岛渔业的劣势 (Weakness) 分析

加工存货偏多。公司在产品、存货数量逐年增加。养殖在产品的增长是獐子岛渔业未来业绩增长的保证。但加工产品的增加给公司销售形成压力, 2009年第一季度, 獐子岛渔业加工产成品达到1.01亿元, 较2008年底增加了2600多万元。大量加工品存货如果不能在以后及时销售, 则将会影响獐子岛渔业2009年业绩水平, 同时, 也会影响獐子岛渔业水产品深加工规模实际扩张速度。

营销短板制约。目前, 公司在大连有3个海参专卖店, 在大商一层有7个专柜, 在大连共有10个销售点, 全国其他城市的销售网络才处于布局阶段。

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养殖业发展和公司管理的需要。渔业行业是传统的农业产业, 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以及行业发展的原因, 使得专业人才的缺失。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需要不断的提升, 以适应发展现代企业的需要。

3、獐子岛渔业的机会 (Opportun1ty) 分析

消费能力的增长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国内水产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我国水产品2008年人均消费量不到21公斤, 而韩国和日本人均消费量比我国高5.5倍, 可见我国水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潜力和提升空间。地区间消费结构的不平衡, 为海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西部地区由于受到消费能力和传统饮食文化影响, 海产品消费尚处于很低的水平。

4、獐子岛渔业的威胁 (Threat) 分析

大规模病害。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加, 规模的不断扩大, 国际间、区域间引种的频繁等活动都会使水生动物疫病的发生机率不断增加。

价格波动风险。随着养殖规模的持续增加 (包括公司自身规模) , 水产品市场供应量将随之增加, 市场价格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 如海参价格 (公司披露价格持续上涨, 但好当家海参销售价格则明显波动) 。

海洋自然灾害和环保事故。公司主要采用底播增殖的方式开展海水养殖, 其生产经营和在产品安全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行业竞争风险。公司主要产业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 也是我国渔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2003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转变。

二、獐子岛渔业集团提升竞争力的战略

通过上述分析明晰了獐子岛渔业集团的竞争力存在着天然渔业资源丰富、养殖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空间较大的优势, 资金、环境污染、绿色贸易壁垒、管理水平等受限制的劣势, 所以企业应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迎接挑战提升竞争力, 首要任务是制定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

1、獐子岛渔业的产品工业化战略

公司要积极探索产品工业化的有效形式, 扩大生产规模, 实行标准化生产, 不断进行研发创新, 将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适用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 努力开发具有新效用的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延伸公司产业链, 公司计划实施大连獐子岛水产品精深加工区项目。

2、獐子岛渔业的市场化战略

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是獐子岛渔业的目标顾客, 有的消费者喜欢低价格的产品, 有的消费者认同竞争品牌的品牌内涵, 也有的消费者因为对“獐子岛”品牌的认同, 成为獐子岛渔业的目标顾客。只有通过市场细分才能确定獐子岛渔业的目标顾客, 市场细分可以从年龄结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饮食习惯、消费意识等角度进行。獐子岛渔业的目标顾客就是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较高的生活质量的消费群体, 主要特征概括为“三有三高三多”:消费对象三有——有钱, 有权, 有礼;消费观念三高——营养高, 档次高, 品位高;消费特点三多——健康消费多, 商务消费多, 礼品消费多。

3、獐子岛渔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

当今全球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的环境问题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新的经营模式。因此,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环境双赢问题的有效手段。而这无疑将成为獐子岛渔业新的管理模式。但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在目前情况下, 迫切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途径, 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獐子岛渔业的实施。

摘要:全面提升獐子岛渔业集团的竞争力是獐子岛渔业集团实现中国渔业第一品牌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獐子岛渔业集团的竞争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并提出了提升獐子岛渔业集团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意见。通过SWOT模型, 并且运用各种方法和设想来提升獐子岛渔业的竞争力。

双星名人荣获最具竞争力高端品牌 篇3

高端品牌节由高端品牌联盟发起,高端品牌联盟是由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市商业联合会、品牌中国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基于全媒体传播,由高端品牌与高端媒体、高端消费群与高端营销平台组成的整合营销组织。自2008年1月23日成立以来,组织了多次高端品牌论坛及高端交流活动,旨在为高端品牌之间搭建联盟会议交流平台,品牌互动营销平台,项目合作运营平台及高端金融交易平台。本次品牌节活动由2010中国(青岛)高端品牌国际峰会,2010青岛国际顶级私人用品(奢侈品)展、2010明星高尔夫精英邀请赛等组成,旨在搭建公开、公平、公正的高端品牌竞技与展示平台。

参加本次峰会的品牌企业有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名人、保时捷、三星电子、保罗高尔夫学院、法国博纳多帆船、七彩云南翡翠、渣打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品牌代表。

双星名人作为本次品牌节最具竞争力品牌获奖单位之一,也是惟一的体育用品品牌,得到了与会领导与其他高端品牌代表的强烈关注。双星名人作为双星旗下高端体育用品品牌,秉承双星集团优秀文化,作为民族品牌的领军者,生产品质一流的运动产品,积极参与赞助各种赛事活动,专注于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致力于全民体质的提升。产品涵盖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羽、跑步、综合训练、武术、滑板、户外等体育项目,并以此为核心延伸到运动器材、运动童装等品类,充分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产品的丰富也为多品牌发展创造了基础。

双星拥有卓越的企业领导者,完善的管理体系,科学化的产品规划,以及高端的研发能力,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双星品牌的合作供应商都来自国内外的高端原料品牌,拥有自上而下的严密的市场运营体系,八十九年品牌发展的文化积淀,以及强烈的品牌社会责任感,这些因素造就了双星名人品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品牌影响力,双星名人的评选非常契合本次大会品牌成就品牌,助推跨界合作的主题。

本次品牌节为各高端品牌之间合作交流搭建了优良平台,希望双星名人能与各高端媒体和高端品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充分吸取各行业发展经验,使双星这个民族品牌不断壮大,实现双星成为中国一流的体育运动品牌的发展目标,将“双星名人,奋斗永无止境”的品牌奋斗精神,传播到每一个人心中,真正实现双星名人世界名牌的愿景。

如何提升产品在核心卖场的竞争力 篇4

在所有的终端中,核心卖场承担了企业、产品、品牌的形象展示以及产品的相当一部分销售任务。严格意义上,一个核心卖场就是企业在当地的一个浓缩的窗口。笔者认为,要建设好核心卖场,关键是要做到“四个气氛”,即:促销(价格)气氛、产品气氛、旺销气氛、品牌气氛。

下面以空调卖场为例,对“四个气氛”的具体营造办法进行阐述。

重中之重――提高导购实效    导购人数:控制非核心卖场的导购数量,将优秀导购放到核心卖场,根据卖场实际情况确定导购人数。基本要求:核心卖场在一般工作日正式导购员人数维持在1人,双休日2人,并可在双休日设置临时导购员;非核心卖场月销售量在80套左右可配置1名导购员,在50套至80套之间的,在商场的强硬要求下可考虑以只给底薪或只给提成的方式设置非正式导购员。

导购培训:实行每周一或周五下午召开导购例会制度。

・由上周优秀导购员介绍导购成功的事例(即:介绍该导购员在某一次向顾客进行导购工作的全部过程),提供给所有导购员进行讨论交流;

・由一名导购员介绍导购失败的事例(即:该导购员遇到的导购失败过程),提供给所有的导购员总结经验;

・进行现场模拟训练。由几名导购员充当顾客,另一名导购员进行现场推荐,

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导购员给予双方问答提示;

・要求分公司经理、推广经理必须参加每次导购员例会,由售后主管具体讲解产品,推广经理负责组织,分公司经理负责解答导购员提出的各种有关货源、企业等问题,并举例说明如何与商场进行日常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导购调配:如果是双休日进行大型促销活动的卖场,可调配其他卖场的导购员到核心卖场,增加促销卖场的导购力量;

临时性促销员: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双休日可聘请临时性促销员,但定要做好事前培训并由该卖场的导购员负责带队指导。临时促销员的工作分工要明确,如分成散发资料人员及引导顾客人员、协助推荐产品人员等。可试行临时导购不发佣金,给予销售提成的形式,提成标准同正式导购。

导购形象:对导购员的语言、形体、着装作出具体要求。

・ 语言:不允许出现不文明、不礼貌、不合当地风俗的语言。使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比如:见到年纪较大的女顾客称“阿姨”,见到年纪稍大的女顾客称“大姐”等,在进行推荐时尽量把自己想象成顾客本人,体现为顾客实际着想,比如:主动询问房屋面积选择推荐适合的空调等。

・ 形体:不允许坐在专柜旁,不允许靠在专柜旁等不雅观形象。要求在专柜前或导购台站立或走动。如果卖场有空余位置,分公司可制作提供导购台,以提升品牌形象和方便导购员进行各种资料及促销品的摆放。

・ 着装:如果该核心卖场要求导购人员身穿统一服装,则要求导购员身穿该卖场的服装,且要佩带公司统一制作的胸饰;如果该卖场没有要求身穿统一服装,则要求导购员身穿公司制作的统一服装,由各分公司统计导购员服装数量,总部统一制作下发。

导购员其他重要工作:要求分公司经理、推广经理、主管业务员对核心卖场导购员进行卖场内的所有宣传布置、产品展示、与商家的日常沟通、工作场地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分公司对导购元进行“人本主义”关怀,例如定期发放润喉糖、消暑物品等。

分公司设置区域导购卖场销售业绩图,让分公司、导购员对各卖场销售情况一目了然,也激励优秀导购员再上台阶,鼓励落后导购员创出业绩。

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对策研究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品牌形象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 已经不再只是农产品的竞争, 而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产品企业及其产品产地和质量的识别标志, 它是品牌概念在农产品中经营中的延伸和运用。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产品经营者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体现出农产品企业的信誉及其对消费者的承诺。消费者一看到某个商标牌子就会想到这种农产品的营养、质量、价格、特色甚至售后服务的独到之处。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是指经营农产品的企业通过外在的品牌标识和内在的品牌价值定位, 形成基于自身独特性的、给消费者带来差异化价值的, 区别于其他农产品企业及其产品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农产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该品牌农产品在外在的原产地属性、资源禀赋、企业形象和内在优良的品质、风味、营养以及消费者对该品牌较高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并最终转化为农产品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农产品品牌不同于一般产品品牌, 一般产品品牌的研发投入、管理使用与利益享受为同一主体, 而农产品品牌开发、管理、受益往往不是同一主体, 而且有着很强的地域共享性。从分析农产品品牌特殊性出发, 探讨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对策, 以期为企业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指导。

1 注意品牌形象的特殊性, 提高农产品品牌质量形象

一般认为, 品牌是由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系统, 用于体现产品及其服务的独特性, 借以创造价值、促进销售。一般产品品牌表现为某个特定的名称、符号、图形等形象, 主要是以商标为代表的自创的标识。农产品除了具有上述自创性的品牌形象外, 还包括认证标志, 如“三品” (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标识和地理标志等共有品牌。因此, 农产品除了注意商标图案、品牌名称、文字说明等设计与运用的独特性, 要想突出其品牌质量优势, 还应努力按照认证标准组织生产, 积极申领认证标志, 提升品牌形象。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含量控制在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限量之内, 由省级授权机构进行认证, 并获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初级食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中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农产品指根据各国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的, 并通过独立的认证机构认证的, 获准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我国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认证。由于农产品本身具有生物属性, 获得上述质量认证, 能够使消费者产生认同, 因此, 由各级各类组织建立的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称号本身就是一种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形象, 带来了该产品的热销和厚利。

2 注意品牌主体的特殊性, 提升农产品品牌市场价值

品牌是生产商的无形资产, 具有专有性。一般产品品品牌由企业拥有。而农产品品牌的拥有主体除了企业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外, 还包括集体拥有的集体品牌、地域品牌等, 即品牌为某一地域的所有农产品生产者、行业协会等农户联合组织或“企业+农户”等联合组织共同拥有。我们把这样的商标称为“集体商标”。集体商标是指由工商业团体、协会或其他集体组织的成员所使用的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 用以表明商品的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属于同一组织。集体商标属于开放型商标, 它的使用者同属于某一个组织, 而不是出自某一生产者或经营者。为让一个品牌带动多个产品、让分散的农产品享有更强的品牌效应,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 利用农产品地理特点, 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 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推动农产品注册集体商标, 加快农产品集体商标的发展, 使分散生产的劣势变成地域集中生产的优势。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形成。许多农产品, 即使是同一品种, 在不同的区域其质量也相差很大, 主要表现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上, 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因此, 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产品生产, 大力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的生产, 选择科学的农产品生产方式, 从而创立当地的优势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

由于农产品依赖于自然环境等资源禀赋, 同一区域内的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以原产地注册形成的地域品牌是区域农户共有的资产。在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 农产品品牌成为组织内部共有资产。因此, 农产品品牌的拥有主体对产品质量负有共同的责任, 产品质量的高低是消费者判断品牌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农产品要成为品牌商品进入市场, 必须经过粗加工、精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商品化处理, 并对农产品的质量予以检验。

3 注意品牌效应的外部性, 提高农产品品牌保护意识

对于使用地理标志的地域品牌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说, 该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无需付出成本而获得了消费者认同, 并且由于该标志对特定地域范围以外的同类产品的排他性, 获得了垄断收益。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 原产地域是一种免费制度, 是由国家来提供担保的, 如产品出现假冒, 由政府来提供保证, 而不是由企业来提供担保。因此可以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推动品牌发展, 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快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改造、完善配套措施及提供必要的产业政策, 为提升品牌竞争力提供条件, 完善和强化有关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 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执法力度, 对假冒伪劣侵权行为进行严惩。

“三品”的概念构成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框架。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宣传推动下, “三品”在市场上更容易获得认同, 使用“三品”标志的产品能够以比较高的价格销售。“三品”生产者以比较低的市场开发费用赢得消费者。“三品”标志是一种品牌形象, 而且是农产品的整体品牌, 具有外部性, 使农产品生产者得到了免费的利益。因此, 政府可以从各个方面积极推进“三品”认证工作, 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与导向作用, 及时揭露各种假冒伪劣行为, 发挥强有力的社会监督职能, 大力宣传“三品”品牌, 引导消费者购买那些质量好、价格适中和服务优良的农产品, 促使消费者增强农产品品牌的意识和责任感。

农产品品牌诉求普遍强调绿色、自然、健康的概念, 一些处于领袖地位的农产品品牌由于率先推出了某种理念, 品牌效应产生了的外部性, 使其他品牌的产品免费受益。伊利花费巨资打造的“草原”概念被其他品牌无偿借用。对同行业企业, 如果在品牌主题中都过度强调某一自然特征, 那么这一自然特征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认知, 这种品牌概念由于具有一般特征而不具有企业特征, 而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资产。因此, 农产品生产企业要提高品牌的保护意识, 做好品牌商标的注册工作, 在品牌概念开发时尽可能地注意结合企业特征, 突出品牌个性, 增强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邓平波.绿色食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对策研究[J].新西部, 2007, (24) .[1]邓平波.绿色食品品牌竞争力培育对策研究[J].新西部, 2007, (24) .

[2]王保利, 姚延婷.如何评估农产品品牌竞争力[J].统计与决策, 2007, (1) .[2]王保利, 姚延婷.如何评估农产品品牌竞争力[J].统计与决策, 2007, (1) .

双星集团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篇6

众多酒店集团或个体酒店的产品表现出同一化趋势[1~2], 以标准化、规范化为特征的酒店产品为经营者创造了规模经济效应, 实现了成本的节约, 并满足了大众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顾客消费经验日益丰富, 个性消费及体验需求日趋明显, 对酒店产品的满意度逐渐降低。当前, 众多酒店为争夺客源市场而引发激烈的价格战, 但是低价格带来的效益是短期的, 产品同质化是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 本文拟在借鉴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顾客价值的具体构成要素, 将顾客需求、感知利得、感知成本与酒店产品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 从而为酒店实现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产品竞争力提升提供思路。

一、顾客价值理论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 学术界对顾客价值理论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3]。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顾客价值的定义进行了阐述。Woodruff提出顾客价值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景下有助于 (有碍于) 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产品属性、这些属性的实效以及使用的结果所感知的偏好与评价[4]。纪峰、梁文玲认为顾客价值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顾客在需求基础上对所看重的所有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与判断[5~6]。而雷登巴赫等学者提出:顾客价值可用顾客效用与所付出的价格的比来表示, 即顾客价值CV=顾客所获得的收益/顾客所付出的价格[7]。在多样化的定义中, 不难发现以下共通点: (1) 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于企业或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一种感知和判断,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2) 顾客出于特定的意图进行消费之后, 对满足需求的利得与成本进行权衡; (3) 顾客价值对于两者长远合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将顾客价值的定义延伸到酒店企业中, 可作如下定义:酒店顾客价值即基于特定的消费需求, 顾客到酒店进行相应产品与服务消费, 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感知价值与感知成本, 两者进行比较形成价值判断, 从而形成相应的顾客忠诚度。

(一) 顾客价值以顾客需求为基础

顾客与酒店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或者建立联系的根本原因是顾客具有未满足的消费需求, 并以此为动机, 到酒店企业寻求满足需求的产品供给。在当前的体验经济时代, 休闲与体验作为一种生活理念日益被消费者接受, 人们开始由物质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 追求个性体验, 从而缓解压力, 回归自我[8]。

在消费之前, 基于对产品和服务的主观需求状态, 顾客将产生相应的期望价值[9], 即CEV=∑xi·v (Ai) , 其中 (i=1, 2, ……n) , xi∈ (0, 1) 且∑xi=1, 等式中, Ai为影响顾客期望价值的各要素, 如酒店的设计, 服务水平, 价格等。xi为各要素对于顾客的相对重要程度, 即顾客的期望程度。v为各要素所对应的特征值。

首先, 从整体的需求层次出发, 对顾客期望价值进行宏观把握:当前顾客趋向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 更加注重产品与服务的体验和个性化, 由此体现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要素的xi相对较大, 对应的v也将一定程度增值, 那么顾客期望值受此类产品的影响更大。

其次, 以不同顾客群体需求为基础分析顾客期望价值:根据不同顾客群体对产品要素的期望程度, 进行各要素的赋值, 再运用上述等式进行计算, 获得最终的期望价值。通过期望价值的比较与分析, 直观地表现不同顾客群体需求与期望价值的联系。

综上所述, 顾客期望价值可认为是对有待实现和期待满足的需求预先感知的价值量。而顾客在消费过程中, 以期望价值作为参照的标准, 进行最终的价值判断。因此, 通过顾客期望价值, 间接地证实了顾客价值以顾客需求为基础。抛开顾客需求研究顾客价值, 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 顾客对酒店产品的感知利得与感知成本

酒店作为产品供给主体,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要目标, 进行产品的生产与输出[10]。顾客感知利得来源于酒店产品的消费过程, 而酒店产品包括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 (如表1所示) 。

表1列举了酒店不同类型产品的顾客感知利得, 而酒店产品大致可分为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和延伸产品[11], 其中核心产品是指满足顾客最基本需求的整体酒店产品;实际产品是指酒店中实际存在的产品, 能展示产品核心利益, 以便于顾客识别;延伸产品是指能提供附加利益的其他实际产品。顾客对于这三种产品的感知利得的权重数不一: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延伸产品。即核心产品与实际产品对顾客感知利得的最终值的影响较延伸产品更大, 酒店产品提升需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提高产品的附加利益。

顾客感知成本是指在酒店产品的消费过程中, 顾客付出的成本之和, 包括支付的产品价格、时间、精力、心理等成本。顾客感知成本可分为价格、心理、体力、时间和机会成本五个组成要素[12~14], 其中酒店品牌、不可预知性、文化差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顾客的心理与体力成本支出, 而搜索信息、酒店的可达性也会带来时间与体力成本。因此在酒店产品创新与设计时, 应注重减少消费产品所带来的这五方面成本, 避免影响顾客对产品整体价值的判断。

二、基于顾客价值的酒店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根据酒店顾客价值的内涵及其要素的认知与把握, 酒店产品竞争力提升战略可以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通过创造和提高顾客的感知利得, 减少顾客的感知成本, 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从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价值。

(一) 保持长期互动, 重视顾客信息资源

顾客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 对酒店产品的提升及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顾客信息资源包括两个方面:顾客需求信息和顾客满意度信息。酒店产品的直接消费对象是顾客, 因此产品的提升要围绕顾客需求及由消费经验产生的期望, 从而使顾客对产品的感知价值维持在相当水平。与顾客保持长期的互动有助于顾客信息资源的获取, 常用方式为:第一、成立顾客组织, 不定期举办顾客联谊活动等。会员制度、俱乐部或者酒店达人等形式都有助于获得顾客的基本信息, 通过这些组织举办顾客联谊、会员优惠等活动, 加强酒店与顾客, 顾客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既有利于完善顾客信息资源, 又口碑相传推广酒店品牌。第二, 利用专业信息技术, 即通过顾客意见调查表、电话调查、访谈、神秘顾客法、员工反馈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15], 建立客户档案数据库。根据顾客的消费经历, 对数据库进行信息补充和更新。通过有效利用数据库的信息资源, 酒店与顾客可保持长久且稳定的互动联系。

(二) 酒店产品定制化, 提高顾客感知利得

随着消费经验的积累, 顾客偏向于选择彰显自己个性与形象的产品。由此酒店不应局限于标准化产品的供给, 而要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实现产品定制化设计。定制化产品是指酒店从顾客的具体需求出发, 利用现代化科技及管理体系为顾客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人性化的服务以满足顾客具体的潜在的需求与期望[16]。顾客应直接参与定制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改进, 从而真正实现产品与顾客需求的一致性:第一, 根据顾客信息, 充分理解与把握顾客的消费心理与期望。第二, 有形产品的设计要注重体现人性化和细节, 并且其设置要灵活可变, 能根据顾客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重置。第三, 由顾客定义服务标准:在消费之前, 顾客向酒店列出期望的服务明细。接着酒店根据顾客的期望提供相应的服务, 并从实际行动中筛选顾客最为重视的服务标准。最后, 由员工与顾客进行双向反馈, 对服务标准进行调整。

(三) 注重延伸产品开发, 降低顾客感知成本

顾客为消费产品需付出价格、时间、精力等成本, 这些成本将影响顾客价值的最终判断。酒店企业通常采用价格战的策略减少顾客成本支出, 从而达到抢占市场份额的目标。但是笔者认为通过价格战可获得短期效益, 但有损于酒店的品牌与形象, 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酒店应着眼于发掘顾客的隐性需求, 开发延伸产品, 提高消费附加值, 同时降低顾客的时间、心理、精力等成本支出。

延伸产品是超出已有的规定项目而提供的额外服务, 是对核心产品及实际产品的优化与补充。酒店也可从顾客心理、情感、时间等需求入手进行延伸产品开发, 如提供免费停车、闹钟服务、代驾等额外服务, 增加顾客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附加利益, 并同时降低顾客感知成本。

(四) 产品差异化, 减少顾客机会成本

顾客选择某个酒店品牌的产品时, 便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机会成本。而在消费之后, 顾客对酒店产品进行价值感知的同时, 对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价值进行比较得出相对价值, 以此判断今后合作对象。因此, 酒店产品的创新不仅是针对自身的创新, 更是相对于同行竞争对手的区分。

酒店需从顾客与竞争对手两方面出发, 深入了解顾客需求与竞争对手实力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提升, 具体过程如下:第一, 根据自身经营条件选择目标客源市场, 深入细分客源, 全面把握不同层次客源的需求与心理。第二, 通过判断目标顾客重视的利益构成, 以及顾客如何评估同行竞争对手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相对价值制定产品开发方案。第三,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必须对可行性、产品与服务价值、差异性做出客观评估, 同时不断进行严格的市场测试, 对市场反馈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第四, 顾客价值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 产品可随需求变化进行整改, 以免产品趋于同质化发展。

结论

双星集团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篇7

一、影响大连市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关于产品竞争力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学者提出了多种解读。综合前人研究成果, 本文从基础的动力因素, 核心的发展因素, 及市场需求的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实质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 实力越强, 则其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也越强, 其贸易出口的能力也越强, 此为基础的动力因素;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核心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发展产业组织结构, 此为核心的发展因素;同时, 文化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还受到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此为市场需求的环境因素。

1. 基础的动力因素

基础的动力因素是指影响文化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动力因素。具体表现为文化基础环境、经济发展环境、人才研创能力等要素。

⑴经济发展环境, 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经济生产总量逐年提高。2012年, 大连市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达到102216元, 按年末汇率折算为16261美元。文化产业是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带动社会消费需求的提升, 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⑵文化基础环境, 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是文化产品出口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一个地区要想提升文化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必须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据2012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2年末, 大连市公共图书馆14个 (其中国家一级馆10个) , 文化艺术馆13个, 博物馆、纪念馆31个, 市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4个, 艺术表演场馆6个。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以我国36个省 (市) 为对象, 测度各省 (市)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水平, 大连在图书馆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要素上竞争力表现明显较强。但是, 在艺术业发展数据中, 大连市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 财政拨款及表演场馆方面均偏低。

⑶人才研创能力, 某地区的人才中研发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更加重视内容和创意的产业, 文化的原创力凸显为最重要的发展因素, 因此, 某地区的人才研发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在此要素上, 大连的“竞争力水平大大低于整体竞争力”, 具体表现为人才“引不来”或“留不住”。

2. 核心的发展因素

核心的发展要素指在文化产品竞争力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那些因素, 主要包括资源禀赋、技术创新及产业组织结构等。

⑴资源禀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异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在国际分工格局既定的情况下,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对外贸易出口方面的战略定位就是集中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 (特别是加工制造) 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带动本区域经济发展。大连也不例外, 早期的定位构成了大连后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依赖”, 进而决定了大连整体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事实, 这其中也包括文化产业内的“工艺品”“玩具”“印刷和媒介产品”等文化产品, 同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产业。大连2012年对外出口贸易总额达346.83亿美元, 而其中文化产品出口只有4.1亿美元, 只占1%, 总体比重偏小。出口文化产品中以视觉艺术品为主, 其主要竞争优势的获得也是劳动力成本较低。

⑵技术创新。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如何实现技术创新?这是一个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 推动产业和技术结构升级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选择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 因为成本低而具有竞争优势, 进而拥有最大利润, 资金的累积速度快, 原本稀缺的资金就会丰富起来, 这时企业就可以选择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

⑶产业组织结构。没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在国际上是无法形成竞争力的。李怀亮将规模经济理论运用到对文化贸易的分析, 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取得明显的比较优势, 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文化产品的生产存在着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大连近年来, 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目前, 大连科技创新园已布局中科院产业园、理工科技产业园、光电应用材料产业园等9个分园, 入驻园区企业达到40家。全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2家。同时, 拥有软件园等, 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大连发展文化产业, 进行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基础较好, 但是从总体来看, 大连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2012年, 大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 占当年全市GDP的3.5%。由比重可知, 文化产业对大连经济贡献度较小, 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尚未发生, 也没有与其他产业形成融合。

3. 需求的环境因素

指来自于外部, 对产品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较强作用的因素, 主要指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及制度环境等。

⑴市场需求方面, 市场需求程度, 也决定着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高低。从大连本地的文化消费支出来看, 文化消费动力不足。2011年, 大连地区生产总值达6150.1亿元, 人均GDP达到91287元。但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 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0.5%和9.2%, 剔除教育消费, 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5.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可以看出, 大连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明显偏低, 市场消费需求不足, 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⑵市场竞争环境。文化产业市场开放程度越高, 则文化产业领域投资主体越多元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则市场竞争水平提高越快, 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都将快速成长。目前, 随着政策导向的原因, 大连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的私人控股投资比重均有所提高, 但是, 其市场竞争力总体偏弱。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开放。

在国际贸易格局中, 是否能吸引外资进行投资, 也是促进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大连特有的地理位置, 海关便捷的通关服务, 使得外商投资参与度较高。海关利好政策的出台, 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加入。2012年大连新注册文化企业出口规模过亿的企业中, 外资所占比例较高。与国内企业相比, 外资进入不光带来了资金, 还带来管理经验及产品营销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连视觉艺术品出口的井喷。

目前, 我国对外商参与投资文化产业仍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除动漫、游戏外, 均限制外资进入。大连利用外资投资的能力较强, 但多集中于制造业, 技术含量高、原创性强的文化领域仍没有对外开放。

⑶制度环境。近年来,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战略。大连在政策和体制方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 配套出台了多种推动措施。如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同时, 在文化出口方面, 发挥海关的服务功能, 为文化产品服务提供绿色通道, 这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连文化产品出口的提升。但是, 由于体制和观念的惯性约束, 大连在提供制度环境方面与文化产业发达的北京、广东、上海等地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还没有真正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重要标志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扩大大连文化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1.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提升比较优势

遗产对文化出口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效应, 大连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 其碧海蓝天的海洋文化、大量的人文建筑遗迹、厚重的重工业基地, 这些传统的特色资源累积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本。成功的文化产品是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新, 特色的文化资源正是如此。越是缘于文化历史系统的文化产品, 就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没有文化力量支撑的经济缺乏创意, 是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的。大连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发展, 从长远来看, 需对文化资源开发进行关注,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 挖掘具有大连人文精神的符号, 打造具有特色的出口文化产品。

2.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提升动力机制

从国际贸易格局来看, 科技含量高、原创性强的文化产品, 一般是由发达国家出口到较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而科技含量较低, 原创性弱的化产品则由发展中国家出口至发达国家, 比如视觉艺术品。这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大连艺术创意人才包括设计、经营和管理的核心人才不足, 除了加大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外, 最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创意型人才的特点是流动性强, 如何引进来还留得住, 是大连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3. 培育文化产业园区, 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大连发展文化产业, 进行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基础较好。在此基础上, 应加大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 鼓励大量企业聚集到产业区域, 尤其是鼓励从事科技含量高、原创性强的文化企业入驻。同时, 积极建立文化资产评估平台, 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扫清障碍, 优化中小文化企业的生存空间。大连文化产业的种类齐备, 但规模偏小, 科技含量和创意不足, 借由产业园区的建设, 有意识地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 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渠道, 由此辐射开去, 对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形成辐射, 带动大连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 搭建贸易促进平台, 加大对文化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2014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 对全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特别是推动文化出口做出了部署。其中之一, 便是搭建贸易促进平台。大连市是全国首批金融对外开放的城市, 应充分发挥其经济和地理优势, 提升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各项文化产品出口的促进工作, 研究建设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 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资源, 推动文化产品出口交易平台建设, 提升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服务能力。

摘要:文化发展的最终载体是作品和文化品牌, 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关键是要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分析大连文化产品出口现状的基础上, 本文从基础的动力因素, 核心的发展因素和需求的环境因素三方面探讨了影响大连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并提出了扩大大连文化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双星集团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篇8

关键词: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伴随科学技术和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 现代市场竞争模式也由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变为非价格竞争, 主要体现在产品差异化竞争。因此, 转变经营理念, 大力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 对于优化提升品牌影响力、切实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 最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现有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1 数量、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不平衡的关键不在于总量, 而在于供求结构方面。产品的过剩也是结构性、区域性、阶段性的过剩。品牌附加值低, 农产品滞销卖难, 主要是品种、品质方面不能适销对路, 能否打破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成了品牌农产品做大、做强的关键。

1.2 品牌认识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掀起了农产品品牌注册热, 伴随而生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1.2.1 品牌共享意识差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和产品的生物特性, 导致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产品差异性不会很大。在这种条件下, 如果经营者盲目追求个人品牌, 甚至乡乡创牌、村村创牌, 就会造成资源不能合理配置, 单个品牌生产规模下降, 不能形成地区规模优势, 品牌的资产价值下降, 品牌整体形象的树立和管理受局限[1]。

1.2.2 品牌保护意识弱

在农产品的商标管理上, 观念陈旧、商标意识淡薄、企业保护品牌的法律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没有认识到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产。一方面, 商标注册不及时, 有很多优质农产品由于没有自己的商标而在国际国内市场失去了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商标自我保护意识差, 或滥施商标许可, 或公开销售商标标识, 目前在品牌农产品市场也存在各种侵权行为, 但很大一部分的生产经营者采取消极对待, 没有运用法律手段来制止。最终导致品牌信誉下降, 经济纠纷不断, 整个市场环境换乱。

1.3 标准化层次低、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阶段,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 要守住这条质量生命线尤为重要。目前制约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外部宏观因素主要有, 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不完善, 相关质量安全法律不健全等。对于企业自身而言, 主要体现在品牌管理环节和体系的缺失。尤其反应在近年, 不少经营者为参加各种名目的评比, 对产品进行突击注册。但是品牌的管理工作还仅停留在常规的商标注册和专利权的管理上, 几乎未涉及专门的品牌培育管理。设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的, 也缺乏合理的专业分工搭配和详细合理的品牌管理流程。最终导致速生速死的品牌现象层出不穷。

1.4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作为全国粮、猪生产大省, 但该省的品牌农产品在省外市场却很难看到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 问题主要出在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力度上。打开知名度的大门才能顺利实现品牌价值, 这就将品牌宣传提到了醒目的位置, 提高知名度, 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是实施品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重要步骤。

2 提高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对策

大力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 即要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 培育品牌、维护品牌、拓展品牌, 提升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消费者购买的忠诚度, 提高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2.1 细分市场, 提高产品附加值, 优化品牌结构

2.1.1 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

(1) 开展市场调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确定主导产业。 (2) 根据细分市场, 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各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综合实力、优劣势现状, 合理生产, 组织市场营销, 提高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形成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1.2 以建设特色加工园区为带动, 使农产品加工向精细化发展

在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营销全过程中都存在有差异化竞争, 因此, 对农产品进行深、精、细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是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根本目的。众所周知, 初级农产品在经过深加工处理后增值十分明显, 经估算, 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可以实现3倍以上增值。因此, 以科技为推动, 深化农产品精细加工是品牌农产品实施差异化竞争, 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行之路。

2.2 抓好龙型载体, 实现制度保障, 维护品牌

2.2.1 以区域特色为着力点, 打造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

区域特色是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基础。在建立主导农产品产业时, 既要注重市场需求, 更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利用区域农产品特色开发既有市场又有效益的特色产业和产品[2]。这是特色农产品产业成功的关键。在选择主导农产品产业时, 尽可能利用已成型的产业, 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 逐步形成规模, 提高质量。要善于发挥龙头农场品深加工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对于国内外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农民来讲,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联结起来, 通过生产、加工、服务等过程的不断推进, 来提升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的质量, 带动相关产业和当地农业向高层次发展。

2.2.2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制度保障

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 创品牌难, 保护品牌就更难。因此, 必须从政策上、法律上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应明确规定品牌农产品的申报、评定、登记、注册和保护的法规和制度, 维护品牌农产品开发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尤其应重视品牌农产品的评价。当前品牌农产品的评价主体不明确, 应及早加强管理, 以体现评价的公平和公正。与此同时, 应积极开展打假活动。

2.3 提高标准化层次, 健全品牌管理体系

2.3.1 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

推动结构调整, 促进农产品优质化, 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 采取标准化生产手段, 建立安全检测网络。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是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从目前来看, 如何应对各国绿色壁垒, 促使我国农产品与国际顺利接轨, 是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重大问题。作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一套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并严格保障实施。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既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包括建立一系列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同时要运用标准组织生产, 就是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各类生产资料的选用, 产中技术规程, 产后的包装和检验, 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的轨道[3]。

2.3.2 健全品牌管理环节体系, 维护品牌

(1) 作为企业, 应该主动搭建好维护品牌的作业平台, 以系统性、整合性的思路从战略上规划。 (2) 设置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 根据目标和品牌实际状况来分析界定达成目标的关键链接点, 既要尊重产品品牌的特性, 也要符合产业的普遍性, 以此优化整合资源, 实现标准化和差异化竞争力的互动。

2.4 抓好对外宣传, 拓展品牌

2.4.1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分区位组织品牌营销

目前农产品品牌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更多的消费者依靠区分不同品牌来购买农产品。消费者之所以“按牌”购买, 是因为品牌农产品传递给他们这样的信息—该品牌农产品质量是信得过的。品牌产生的原因就是不同产品之间特点存在着不同, 产品的差异化已经形成并得到了顾客的认可。

由于很多优秀农产品的生产是以某一地区独特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自然条件直接决定农产品品牌是一种区域公共品牌。因此, 在区位品牌战略中, (1) 应发挥传统的具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区域品牌, 如不同地区的名、优、特品牌农产品, 根据区域产品特征进行深化创新。 (2) 区域农产品品牌一般不是由单一企业占用, 如果不对区域农产品品牌进行统一和规范, 就会不可避免产生品牌内耗问题。因此, 在实施区域农产品品牌战略时, 政府就要发挥主导性作用, 组织区域农产品品牌进行商标注册。 (3) 根据企业实际,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树立区域农产品品牌良好形象。

2.4.2 美化农产品包装,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产品包装不仅反应一个企业的商品意识及科技革新状态, 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品牌农产品的内在价值。包装的精美与否会直接关系到产品价值的实现。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 必须在改进包装上下功夫。 (1) 优化品牌首先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包装, 使品牌农产品改变质低、粗糙、落后的形象; (2) 品牌农产品包装设计要符合的市场要求和潮流, 体现消费者对美的追求, 让消费者有美的享受; (3) 对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反响较好的的品牌农产品, 要在价格、包装、品牌上进行整合, 以统一的商标、良好的包装等提高市场竞争力。

2.4.3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农产品的差异化信息如果不能被买方即消费者掌握, 就很难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而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品牌农产品的差异化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被消费者广泛认知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1) 要让市场认知该品牌农产品, 使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品牌农场品, 在消费者认可该产品后, 还要让他宣传该品牌产品。 (2) 各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独有优势, 比如历史传承、区域特色等宣传本地区品牌农产品特色, 用特色来打开市场, 注重开发新品牌, 挖掘传统品牌, 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消费者。 (3) 建立便捷快速的“售后服务”渠道, 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使农产品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市场的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和品牌。任何一种农产品, 都存在一个市场饱和度问题, 要充分占有市场, 就必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产者的经营能力。实施品牌农产品差异化竞争,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国强.关于丽水农业创品牌战略问题的研究[EB/OL].http://www.lsnews.com.cn/ca42125.htm 2003-12

[2]孙赛英, 陈红儿.论农业特色经济与农产品差异型竞争[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05) :347-350.

上一篇:有关可贵作文六年级下一篇:民政局“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