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通用10篇)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篇1
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
实验1——潮流计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机算法的相关原理。
2.了解和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方法(即潮流计算)。3.了解并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单线图和地理接线图的使用。
二、实验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电网通过互联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使系统稳定问题越来越突出。无论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还是运行,对其安全稳定进行分析都是极其重要的。
PSD-BPA软件包主要由潮流和暂稳程序构成,具有计算规模大、计算速度快、数值稳定性好、功能强等特点,已在我国电力系统规划、调度、生产运行及科研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课程基于PSD-BPA平台,结合《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相结合,掌握电力系统稳态、暂态分析的原理、分析步骤以及结论分析。清晰认知电力系统分析的意义。
三、原理和说明
1.程序算法
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主要是潮流计算,软件中潮流程序的计算方法有P_Q分解法,牛顿_拉夫逊法,改进的牛顿-拉夫逊算法。采用什么算法以及迭代的最大步数可以由用户指定。
注:采用P-Q分解法和牛顿-拉夫逊法相结合,以提高潮流计算的收敛性能,程序通常先采用P-Q分解法进行初始迭代,然后再转入牛顿-拉夫逊法求解潮流。
2.程序主要功能
可进行交流系统潮流计算,也可进行包括双端和多端直流系统的交直流混合潮流计算。除了潮流计算功能外,该软件还具有自动电压控制、联络线功率控制、系统事故分析(N-1开断模拟)、网络等值、灵敏度分析、节点P-V、Q-V和P-Q曲线、确定系统极限输送水平、负荷静特性模型、灵活多样的分析报告、详细的检错功能等功能。
3.输入、输出相关文件 *.dat
潮流计算数据文件
*.bse
潮流计算二进制结果文件(可用于潮流计算的输入或稳定计算)*.pfo
潮流计算结果文件
*.map 供单线图格式潮流图及地理接线图格式潮流图程序使用的二进制结果文件
*.pff,*.pfd 中间文件(正常计算结束后将自动删除。不正常时,将留在硬盘上,可随时删除)pwrflo.dis 储存一个潮流作业计算时屏幕显示的信息。pfcard.def 定义潮流程序卡片格式文件,用户可更改及调整该文件。该文件安装时放在与潮流程序相同的目录中。打开TextEdit应用程序时先读入该文件。4.程序常用控制语句
常用的控制语句主要包括:
(1)指定潮流文件开始的一级控制语句“(POWERFLOW, CASEID=方式名, PROJECT=工程名)”
(2)指定计算方法和最大迭代次数的控制语句“/SOL_ITER, DECOUPLED=PQ法次数, NEWTON=牛拉法次数”;
(3)指定计算结果输出的控制语句“/P_OUTPUT_LIST, „”;(4)指定计算结果输出顺序的控制语句“/RPT_SORT= „”;
(5)指定计算结果分析列表的控制语句“/P_ANALYSIS, LEVEL= ?”;(6)指定潮流结果二进制文件名的控制语句“/NEW_BASE, FILE = 文件名”;
(7)指定潮流图和地理接线图使用的结果文件控制语句“/PF_MAP,FILE=文件名”;(8)指定网络数据的控制语句“/NETWORK_DATA”;(9)指定潮流数据文件结束的控制语句“(END)”;
5.程序常用卡片
BPA网络数据,以卡片形式输入,数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录入,否则软件无法识别。潮流计算中,常用的卡片有B卡:节点参数、L/E卡:线路参数、T/R卡:变压器参数。
交流数据节点通常填写B卡,可以表示发电机端点、线路连接点、变压器端点、负荷节点等,其中可以填写值包括负荷、发电机有功无功出力、无功补偿、电压值等变量;可选的节点类型:PQ节点、PV节点、Vθ节点;根据不同的节点填写不同的节点类型和数据,必须填写类型、节点名、基准电压。
图1 B卡-节点数据卡格式
对称线路卡一般填写L卡,该卡用于模拟对称的π型支路。
图2 L卡-对称线路数据卡
变压器支路通常填写T、TP卡,本卡模拟的是两绕组变压器和移相器。三绕组变压器先按常规方法化为三台两绕组变压器后再用此卡模拟。变压器和移相器抽头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调的。如为可调的,则要附加填写R卡。
图3 T-变压器数据卡
注:不同卡片规定的格式中,各字段所代表的意义具体见《PSD-BPA潮流程序说明书》 6.计算结果介绍(PFO文件)
潮流计算结果文件内容主要分下述几个方面: 1)程序控制语句列表。
2)输入、输出文件及输出的内容列表。
3)错误信息。如为致命性错误,则中断计算。4)误差控制参数列表。5)迭代过程。6)计算结果输出:
详细计算结果列表:按节点、与该节点相联接支路顺序,并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控制语句控制)可按照字母、分区或区域排序输出潮流计算结果。分析报告列表:并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控制语句控制),输出各种潮流分析报告。7)错误信息统计。7.算例
IEEE 9节点例题:
图1 IEEE9节点系统接线图
节点参数、线路参数及变压器参数分别见表1~表3。
表1 IEEE 9节点算例节点参数
表2 IEEE 9节点算例线路参数
表3 IEEE 9节点算例变压器参数
注:表1-表3中功率基准值为100MVA;电阻、电感值为标幺值。
对应于上述系统及数据的潮流计算数据(IEEE90.DAT)见例1。例1:
(POWERFLOW,CASEID=IEEE9,PROJECT=IEEE_9BUS_TEST_SYSTEM)/SOL_ITER,DECOUPLED=2,NEWTON=15,OPITM=0./P_INPUT_LIST,ZONES=ALL /P_OUTPUT_LIST,ZONES=ALL /RPT_SORT=ZONE /NEW_BASE,FILE=IEEE90.BSE /PF_MAP,FILE = IEEE90.MAP /NETWORK_DATA BS GEN1
16.501 999.999.1.04 B
GEN1
230.01
B
STATIONA 230.01 125.50.0 0.B
STATIONB 230.01 90.30.0 0.B
STATIONC 230.01 100.35.0 0.000 B
GEN2
230.01
BE GEN2
18.001 163.999 10 25 B
GEN3
230.01 BE GEN3
13.801 85.999.1025
.L-----------------transmission lines----------------------------L
GEN1 230.STATIONA230..0100.0850.0440 L
GEN1 230.STATIONA230.2.0100.0850.0440 L
GEN1230.STATIONB230..0170.0920.0395 L
STATIONA230.GEN2230..0320.1610.0765 L
STATIONB230.GEN3230..0390.1700.0895 L
GEN2230.STATIONC230..0085.0720.03725 L
STATIONC230.GEN3230..0119.1008.05225.T-----transformers---------
T
GEN116.5 GEN1230..0576 16.5 230.T
GEN218.0 GEN2230..0625 18.0 230.T
GEN313.8 GEN3230..0586 13.8 230.(END)
四、实验项目和方法,1、在PSD-BPA平台上,建立IEEE9节点系统潮流计算模型,并分析结果。
2、在PSD-BPA单线图程序上,建立IEEE9节点系统单线图。
四、实验报告要求
1.电力系统稳定分析(潮流计算)原理。2.实验程序以及实验结果。
3.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错误解决方法和实验收获。
五、思考题
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原理? 2.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作用?
3. PSD-BPA仿真软件中潮流计算模型中不同控制语句的作用? 4. PSD-BPA仿真软件中潮流计算模型建模的注意事项?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篇2
一、熟练认识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化学计量, 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运用转化关系式
化学计量, 顾名思义, 是用于化学计算的物理量. 高中化学计算的中心物理量为物质的量 (n) , 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是衡量微观粒子数目的物理量, 用物质的量能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联系起来. 利用物质的量能计算出一定数目粒子集体中的粒子数 (N) , 能计算出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质量 (m) , 能计算出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的体积 (V) , 能计算出一定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 .
物质的量为各物理量的中心物理量, 计算出物质的量, 以物质的量为中介实现各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是化学计算的首选道路. 离开了具体的物质, 化学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研究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就变成了虚无缥.
二、准确书写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并明确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的关系
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任何化学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最基本的主体, 明确一个或一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并以化学方程式的形式体现出来, 能有助于理解化学过程. 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就是它们的粒子数之比, 也就是粒子集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即计量数之比 = 物质的量之比. 利用这个关系就可以实现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换算, 从而完成计算.
例1 32.5 g锌粒与200 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 求:1生成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2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所得溶质ZnSO4的质量.
解析:本题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为:Zn + H2SO4= ZnSO4+ H2↑, 参加反应的四种物质物质的量之比为1∶1∶1∶1. 利用锌的质量求出其物质的量为0.5 mol , 其他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也为0. 5 mol . 从而求出1V = n×Vm=0.5 mol×22.4 L/ mol =11.2 L 2C =n/V = 0. 5 mol/0. 2 L = 2. 5 mol/L 3 m = n×M = 0. 5 mol×161 g /mol = 80. 5 g.
三、把握常用化学计算解题技巧
1. 极限假设法
适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成分的计算, 如一定质量的钠在空气中放置与氧气反应后所得固体成分的分析, 铁与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反应所得气体成分的分析, 以及化学平衡计算中物质的量的范围的计算等.
例2金属钠2.3 g在干燥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 可得3.5g固体, 据此判断所得产物的成分.
解析:钠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有两个可能的反应:4Na +O2= 2Na2O2Na + O2= Na2O2由于未明确反应条件, 所得固体可能为Na2O, 也可能为Na2O2, 还可能为两者的混合物. 为了明确成分, 本题可采用极限假设的方法:即假设2.3 g钠完全反应生成Na2O, 求得固体质量为3. 1 g;再假设2. 3 g钠完全反应生成Na2O2, 求得固体质量为3.9 g. 而3.1 <3.5 <3.9, 因此所得固体应为Na2O和Na2O2两者的混合物.
例3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2 mol SO2和0.8 mol O2, 1 molSO3完全反应达到平衡 , 求平衡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的范围.
解析:SO2和O2反应生成SO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SO2和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SO3, 同时SO3发生分解反应生成SO2和O2. 可逆反应的特点是不能进行到底, 只能到达一个化学平衡状态. 达平衡时各物质共存, 没有一种物质会达到0. 本题的主要特点是未知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所以只能采用极限假设法求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范围. 即假设正向完全进行, 得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4 mol、0 mol、2.6 mol;假设逆向完全进行, 得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1. 3 mol、0 mol. 而正、逆方向都不可能完全进行, 所以只能介于两者之间:即0. 4 mol < n (SO2) < 3 mol, 0 mol < n (O2) <1. 3 mol, 0 mol < n (SO3) <2.6 mol.
2. 差量法
差量法一般涉及反应物质的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的变化量的考查. 如, 利用一定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受热分解后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去进行原混合物中固体成分的计算;利用金属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固体质量的变化来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等. 它们的共同点是与前后的变化量有关.计算时抓住变化量进行解题是关键.
例4 40 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受热完全分解后, 固体质量为33.8 g, 求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析:碳酸钠固体受热不发生反应,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40 g固体受热后质量减少为33. 8 g, 减少了6. 2 g, 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设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 , 列式44x + 18x =、6.2, 求得x =0.1 , 然后求出原混合物中m (NaHCO3) =84×2x= 16. 8 g, m (Na2CO3) =40 -16.8 =23.2 g, 最后求得Na2CO3%= 58% .
例5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5 L, 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 所得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比反应前减少了1 L, 求平衡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
解析:N2+ 3H2= 2NH3, 由方程式可知1体积氮气和3体积氢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氨气, 减少的气体体积为1 +3 -2 =2体积, 即减少的气体体积与生成的氨气体积相等. 本题中减少了1 L, 可得氨气的体积为1L. 而反应后的气体总体积为5 -1 =4 L, 最后求得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5%
有效指导学生化学实验的方法 篇3
一、精心准备实验
教师要指导好化学实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精心准备。首先,教师的态度要认真。虽然教材中的实验素材设计好了实验步骤,可是影响实验数据的因素却是复杂的。因此,教师要先预设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准备。事实证明,教师越认真准备实验,指导实验时就会越得心应手。精心准备实验,严肃对待工作,这是教师上好实验课的前提。其次,在深入准备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准备实验报告和实验学案,前者包括实验数据及误差分析,可以检查和衡量学生的实验水平;后者包括实验的步骤、目的、要求、重难点和基本的操作方法等。
二、加强集体备课
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上好实验课必须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包括实验员)。由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每个教师在准备实验时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组织试讲,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学生在实验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同时,在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这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另外,由于实验条件不断变化,如仪器更换、药品改变、实验对象的改变等,教师每学年在指导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所以,建立实验档案,记录教师在准备实验及指导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三、注重能力培养
教师在指导实验课中要采用启发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论是预习、实验,还是批改实验报告都必须紧扣这一目的。
预习是学生做好实验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实验效果的重要措施。在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之间的关系设计实验的主要步骤,根据学过的化学原理,估计实验时可能观察到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在实验中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过细,应该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检查和思考,否则会减少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实验课尤其如此。因此,教师既不能过多地帮助学生,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而应把认真指导与学生积极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选择仪器的方法,思考如何根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实验方法。
实验报告是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把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填写实验报告也是实验课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引起重视,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四、注意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都不相同,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实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如增加实验内容,尤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调动他们做实验的积极性;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地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的指导,才能使化学实验教学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实验教学,不断克服实验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边讲边实验,以发挥实验教学的最大效能,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指导 篇4
一、实验名称
实验七Windows XP 系统初始化设置与优化
实验八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
二、实验步骤与方法
1、还原桌面图标及设置排列方式
(1)还原桌面图标:“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和“Internet Explorer”。
(2)设置桌面图标按“名称”的“自动排列”方式。
2、设置任务栏
(1)设置“开始”菜单为“经典”菜单模式,扩展“控制面板”选项,锁定“开始”菜单中“程序”组选项。
(2)显示“快速启动栏”,选择“显示时钟”、“隐藏不活动图标”、“锁定任务栏”和“将任务栏保持在其它窗口的前端”。
(3)在任务栏快速启动栏中创建D盘和“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的快捷方式。
3、设置显示属性
(1)设置主题为“Windows 经典”主题。
(2)自定义一张桌面背景,并将位置设置为“居中”。
(2)设置设置屏幕保护程序,并将等待时间设为5分钟。
(4)设置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颜色数为“最高(32位)”,屏幕刷新频率为“75赫兹”。
4、优化系统属性
(1)定制视觉效果为“自定义”,并选择“在窗口和按钮上使用视觉效果”、“在文件夹中使用常见任务”和“在桌面上为图标标签使用阴影”。
(2)在D盘设置虚拟内存为物理内存的1.5倍到2.5倍。
(3)禁用错误报告,关闭所有磁盘分区上的系统还原,关闭自动更新,禁止远程协助和远程桌面。
5、安装以下软件(安装在系统默认目录下)
(1)应用工具:WinRAR、Office
(2)系统工具:MaxDOS、驱动精灵
(3)安全工具:360杀毒
(4)媒体工具:RealPlayer、千千静听
(5)网络工具:迅雷
(6)图形图像工具:SnagIt(安装在D盘“我的软件”文件夹中)
(7)联络工具:QQ6、卸载以下软件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篇5
语文《自能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题实验报告
一、概述
一九九九年九月,我校得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和省市普教室的帮助和支持,根据《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章程》正式向“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九五’课题规划领导组”、“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指导中心”提出了承担“自能学习方法的指导”子课题的实验研究申请,99 年 9 月 20 日得到全国语文学习实验指导中心的批复,成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组建了二级子课题“自能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题组。由进修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郭金棠,学区校长涂大庆任名誉组长兼顾问,由校长郑惠懋(高级教师)担任组长、县进修学校小学教研组和教导处有关人员为课题指导负责人;由颜丽珠担任实验研究负责人,以徐少玲、刘扬秀、林玲玲、陈青萍、颜喜莲为成员的实验研究工作组。
二、领导重视
我校的课题始终得到省、市普教室、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镇党委、学区和总课题组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郭金棠为我们的课题申报牵线搭桥,县教研室同志们对我们的实验方案、研究过程、阶段总结、结题工作进行悉心教授和江敬润、马文光老师曾到我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指导,在各次年度研讨会上,他们时刻关心我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使我们增添了对课题研究的动力和信心。
三、课题的确立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学校,社会对学校总是寄予较高的希望,但因为我们的生源并非优秀,而承受的压力和社会舆论却不比其他县直学校轻。尽管学生们学习很努力,教师也都教得很辛苦,可结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寻找一种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效率的学习方法迫在眉捷。我校教研组老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为了学生的终生负责。于是,我们确立了《自能学断送方法的指导》实验课题,希望通过单位范围里的实验,摸索出规律,与大家共讨。为此,我校申请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语文自能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研究课题的子课题“自能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题的实验研究任务。
四、实验的理论依据:、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学的目的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能够发挥出来,学会学习,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五、实验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自能学习的方法,独立自学各种体裁的文章,构筑学法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及较强的自学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
六、实验对象与方法:、对象:二⑷,四⑵。、方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对比法。
七、实验前测
实验初期(1999 年 10 月),对两个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和卷面测试,并统计了其在各年级上学期末语文测试成绩,情况列表如下:
实验
班级 喜欢
作文 喜欢
阅读 会阅读
文 章 有良好的
阅读习惯 愿意当众
发言表态 读过文学 作 品 阅读速度 3
300字/分钟 阅读
能力
成绩测试
(50分)
二⑷ 25% 30% 15% 15% 2% 0% 0% 差 15 四⑵ 28% 31% 35% 30% 10% 11% 10% 较差 28
数据证明,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也不太喜欢阅读,对文学作品知之甚微,语文学习被动性强,语文阅读能力及成绩测试极为不理想。
八、实验的操作过程:
㈠ 加强管理,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组织保证:
① 学校成立专门的课题小组,成员包括校长、教导、县进修学校小学组教研员、六名青年骨干教师,并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② 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为实验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
③ 实验教师优先评比选模。、实验原则:
① 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和特点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指导,这也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
② 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归纳学习方法要精炼、简要、通俗易懂,重在领悟,解决读写中的实际问题。
③ 一体化原则:要求加强学法指导的计划性、系统性,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一体化。
④ 从扶到放、方法转化的原则:在实验的过程中,由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及时进行能力迁移,进行课内训练,再由课内转化到课外练习,巩固方法、扩展方法,变方法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施保证:学校购置了价值 8000 多元的工具书和课外读物,优先向实验班学生开放阅览室。共投入价值 35 万元,为各个班级安装电视机、影碟机、投影仪、录像机等电教设备,建立校园闭路电视网,投入 14300 元建立多媒体教室。
㈡ 分三步开展实验活动。
第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构建学法式课堂教学模式雏形、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⑴ 召开实验班全体学生动员大会 , 讲清实验的目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动力,增强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⑵ 进行课前说话训练。首先是教师提前一周要求所有学生自行收集成语、典故、寓言、优秀短文等材料,能创造性表述,然后是在第二周的每天课前 3 分钟由教师或学生推荐,请同学到讲台前表述所有内容,最后是师生谈体会并加以评价。
⑶ 定期举办手抄报活动。在图书馆的有力配合下,定期开展读书、手抄报活动。首先教师讲清要求:全员参与、两周一期,各组所编辑的报纸要有个性,内容、版面设计、字体色彩等都要突出小组的特色,力求与从不同。其次,学生自愿结组,推荐组长,由组长依据个人的特长、能力等分配任务,自找时间办报。最后,教师将各组报纸贴在教室后墙上,聘请美术教师为评委,评出等次给予奖励。
⑷ 利用校园电视台《作文赏析》栏目,每周展播 2~5 名学生的作品,并让小作者在电视上露面,谈创作感受和思路。另外,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走上屏幕。、运用“三种模式”,指导学生自能学习。
先将预习移至课堂,教师出示“三种模式”:以读为主、以练为主、以导为主。通过这“三种模式”指导学生依法逐步自学,形成自学笔记。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随时提问检测,遇到难点,大家讨论完成,待预习思路和方法明确后,将预习真正地移至课外,作为新授课前的必然环节,课上只集中讲解学生疑难问题,侧重学生谈感悟或收获。通过如此反复的训练,构建学法式课堂教学模式雏形。
第二步: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完善学法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自能学习”的基本模式
“自能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整体感知——自学理解——讨论释疑——点拨归纳——应用提高——拓展延伸。
这个基本模式,力求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⑴ 识字教学的模式。
明标——自学——反馈——完善——巩固。
⑵ 听说教学的模式。
⑶ 阅读教学模式。
渗透——实践——评议——矫正——扩展。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我们构建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① 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初读——细读——精读——熟读——赏读。
② 以学法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导学——自学——说学——评学——结学——用学。
③ 开放式教学模式:自读——自悟——自议——自得——自练。
此外,还有“导——练——用”以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疑——议——导——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对不同体裁的课文,还可以采用灵活合适的教学模式。⑷ 作文教学模式
我们摒弃单一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作文教学结构模式,根据不同的类型的作文训练要求,构建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模式。
① 看图作文教学模式:观察——口述——习作——评议——自改。
② 命题作文教学模式:审题——选材——构思——起草——评改。
③ 作文评改教学模式:明确目标——赏析习作——对照评改——归纳方法——自改习作。
此外,还有“拟题——构思——口述——导拨——成文”即兴作文的教学模式,“观察——取材——构思——口述——评议——成文——评改”的生活(活动)作文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单纯为老师的教服务的,应当是为学生的学而构建。“要科学方法,要模式,但不要程序化„„”,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最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模式指导学生学习
阅读文章,无非是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分散难点,逐项突破式的指导方法,将以上三项内容逐项攻破,然后再将三项应用于同一篇文章的教学中,从而形成完整的阅读思路。教学模式为:交代学习目标——出示学法——教师示范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学生独立依法自学(自学的内容可为课内文章,也可为课外文章)——以讨论式进行检测——学生总结、谈收获。训练思路为训一练三,即课堂上讲授课文归纳学法,由老师指导学生依法自学,然后放手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学习文章,形成自学笔记,最后教师在课上解决疑难。课堂授课模式为:交代学习目标——出示学法——师生研讨运用此法——学生总结谈感悟。
第三步:检查学生自学能力发展情况,总结实验研究成效。
在这个阶段里,教师通过印各种文体的文章,让学生自学形成笔记,再由教师出示配套习题,让学生答卷,最后师生共同研究答案。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们陈述自己对文章内容、中心、写作特色的理解——教师总结形成共识——学生质疑、师生讨论完成——师生共同处理阅读习题——谈心得——写文章(600 字以上)。
以上三个阶段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教给学生学法,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质疑、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会学习。
九、实验后测
实验两年后(2001 年 6 月),再次对两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卷面测试,并统计了三、四年级学期末语文测试成绩,列表如下:
实验
班级 喜欢
作文 喜欢 阅读 会阅读
文 章 有良好的
阅读习惯 愿意当众
发言表态 读过文学
作 品 阅读速度 3
300字/分钟 阅读
能力 成绩
测试
(50分)二⑷ 75% 90% 92% 88.5% 75% 35% 20% 良 41 四⑵ 28% 31% 35% 30% 10% 11% 10% 较好 46
通过对比,实验班学生对语文及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课外阅读的数量明显增多,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十、实验收获:、课题实验教给了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使他们由不会学到会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地学。实验班学生说:“实验使我掌握了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我也可以阅读。”“实验使我喜欢上语文,我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可见,实验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课题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实验班的历史科任老师说:“实验班的学习圈点批注、记笔记、书写的习惯要好于非实验班。”可见,语文实验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已渗透到了其他学科,这个结果是我们实验前未想到的。、课题实验促使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实验班的学生说:“由于我会阅读了,所以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很清楚,在写作文时思路就特别清晰,技巧也能运用一些。”“由于平常积累,我的词语也丰富了,作文也生动了。”实验老师说:“讲清了阅读方法,省去了写作指导。”这也是我们实验前未能想到的收获。、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至 2001 年 7 月止,我校教师多次承担省、市、县教学研讨会示范课。全校有 20 位教学能手,5 名县级先进教师。全校教师的 70 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27 篇论文受各级奖励。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篇6
理论中“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为中心,以赞可夫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教学原则为依据,结合中学 生的学习心理和智力发展规律以及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通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指导学生 掌握科学的、系统的地理学习方法,进而探索学法指导的`渗透性、系统性、规律性以及学法指导和地理知识的 有机结合点,以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最终目的。以下是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旋与反气旋 ”的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 气旋与反气旋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地理学习方法――图文变换法,使学生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特点,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等 压线图上判断气旋、反气旋及四周的风向,从而分析和判断当地的天气状况。
2.通过图文变换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3.学习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列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了解气旋与 反气旋相反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投影片①,复述上一节课所学的学习方法
2.教师出示投影片②,指导学生画图练习(一个学生上讲台完成,其他在练习本完成),复习上节课所讲 知识与学习方法――图文变换法,然后教师评讲。
3.教师导入新课
4.学生阅读课文后,在投影片③上迭加复片,画出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两个学生上讲台画,其 他在练习本上画),复习巩固文变图方法)。
5.教师评讲并让学生说出画图的文字依据(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划)。
6.教师出示投影片④,让学生对照文字依据检查有没有画漏)。
7.复习巩固图变文学习方法,让学生读图(投影片③回答,提问学生)
8.教师出示投影片⑤,启发学生迭加复片画出南北半球反气旋图(学生上讲台画,其他在练习本上画), 然后评讲。
9.要求学生不看课本,根据推理画出南北半球反气旋图
10.教师提问,引出新的学习方法――列表比较法
11.教师出示投影片⑥,介绍列表比较法
12.教师以气旋和反气旋为例,指导学生列表比较,确定比较项目,板书表格。
13.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填表比较(两个学生在黑板填写,其他在练习本自制表格填写)。
14.教师评讲后出示投影片⑦。
15.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投影片⑦总结归纳。
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分析 篇7
1 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 多数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方式较为单一, 课堂教学氛围枯燥,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1.1 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实际上, 当前我国很多的学校, 都在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即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 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不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1]。计算机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 具有强大技术理论体系的学科, 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 无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只是机械性的进行学习而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使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失去了它的魅力和作用。
1.2 忽视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
大学生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利用计算机真正解决一些专业性问题, 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指导,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指导, 很多教师只是在讲解完成理论知识后, 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练习, 计算机实验课程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 没有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水平提升较慢, 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2]。
1.3 计算机实验教学设备较为落后
时代和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 使计算机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革, 而目前我国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室中, 还存在一些较为落后的计算机设备, 这些计算机设备由于出厂的年份较久, 无法满足当前很多软件的安装, 学生无法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应用[3]。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 无法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也无法感受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和计算机的魅力, 十分不利于计算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
学生的相关领导一定要加强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重视, 合理更新计算机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师也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丰富计算机教学的方式, 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2.1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实验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 无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较差、效率较低[4]。在新时期, 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新颖教学方式的学习和认识, 将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与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成为具有丰富实验操作水平的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在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进行辅助教学[5]。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计算机软件“Photoshop”中, 倒影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方式首先进行教学引导, 比如提问“同学们, 你们见过水面上的倒影吗?它有什么特点吗?”这类问题,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讨论, 带动计算机实验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对“倒影”这篇内容产生兴趣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能够有效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使计算机实验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应用分层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在大学中, 很多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地区, 有的学生可能计算机水平较强, 而的地方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弱, 而一些来自于偏远山区的学生可能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理论都没有深入的掌握, 针对大学教育的特殊性, 计算机教师可以应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不会使计算机实验教学出现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而产生厌学情绪的情况, 而另外有一些学生因为无法获得新知识而出现懈怠心理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 主要指导学会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等。第二组为相对有一些计算机基础的学生, 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软件熟练学习。第三组为具有一定计算机水平的学生, 主要教导学生对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培训内容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报考国家计算机二级的水平。
2.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大学计算机实验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水平的指导, 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 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灵活的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当中, 并充分展现学生的个人潜力和主观想象力, 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日常实验活动手册, 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知识要不断的加以练习才能牢记于心, 建立知识手册也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 计算机必然会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辅助手段,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改变。在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 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灵活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验操作水平, 成为社会和企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在未来能有更多的成就, 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真正发挥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玉强, 赵绪辉, 陈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9) :76-78.
[2]王亚明, 施明登, 董翻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0) :65-67.
[3]邵正隆, 彭宇, 高国柱, 杜炤, 谢素萍.基于教学流程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支撑系统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12) :43-45.
[4]全成斌, 杨士强, 赵有健, 闻星火.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02) :61-63.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篇8
一、生物实验的哪些内容适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
(一)认识生物实验器材,可运用计算机辅助
教师在生物实验中如果仅靠实物和手绘图、挂图来讲解生物结构,会让学生难以了解其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而利用计算机辅助讲解,问题就好解决了。如在讲解“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显微镜各部分的立体结构;学生观察后,对如何使用显微镜就会有较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习惯,可运用计算机辅助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或演示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就无法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习惯。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部分学生因为看不清教师的示范操作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动作,如将试管直接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加入试管的顺序颠倒等。而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显示操作规范,利用录像等播放实验过程,就能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步骤,避免多犯错误。
(三)实验前展示步骤,实验后展示结果,可运用计算机辅助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因时间与条件的限制,不便于给学生讲清楚;即使板书清楚,也不利于指导学生实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可在实验前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内容,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理解实验原理;实验中利用板书、图示或动画展示实验步骤及各种现象,并对其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交流总结实验,根据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四)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可用计算机辅助
对于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操作的实验,或是对学生的安全有威胁的实验,或是太微观、太宏观的实验,可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例如,可设计辅助“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教学课件。再如,生物实验有的要求时间长,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有的实验不能在实验室内完成,如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等,教师也可把它们的实验过程以动画或影片的形式浓缩在一个短短的课件中;还有的实验科技含量很高,一般的中学没有硬件条件支持学生完成,如PCR扩增等,教师也可将实验过程制成多媒体动画或影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实验有更多了解。
二、对生物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课件创设情景
计算机辅助课件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各种教学信息。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在打开多媒体课件时,一个细胞跳出来,它会自我介绍自己的名字,它是哪个母体下的细胞,细胞将自己全身上下展现了一遍,而且讲述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能传输,什么情况下不能传输等。这样的计算机辅助课件使学生事先被带入实验情境,产生双重记忆,使实验变得更加有价值。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课件提供直观材料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感受事物的质量,让学生获得更生动直观的事物形象。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观处理,使瞬间变慢,历史重现,化枯燥为生动,图文声像并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探究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课件进行当堂考核
计算机辅助课件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评价”这个环节的教学。如在完成“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与克隆动物技术发展史、受精的过程,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形成性练习,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思考作答,进一步巩固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
三、计算机辅助生物实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严格教学设计,确保实验科学准确
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展示客观存在的生物时,一定要注意真实性。植物和动物的照片一定要使用实物照;对于微观的生物现象,需要采用放大的模型,并要配有实物照或显微摄影照片。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使演示效果更加有效、明显。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实验的因素或不同的实验结果,要充分估计,全面考虑,并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其原因,确保实验的科学准确。
(二)计算机辅助实验内容要适量
要防止多媒体成为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把学生当成接受信息的机器,课件播放时间要适度,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师可以边播放课件边讲解示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合其他媒体,提高实验综合效率
实际上,计算机辅助只对某种特定的实验教学有效,它并非全能媒体。要把板书、幻灯、投影、模型、标本、电教设备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提高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率。
(四)恰当使用,不要让计算机辅助代替实验
对于大多数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实验,就不宜采用计算机辅助來代替。如果用计算机完全代替学生实验操作,那么学生便会产生惰性,他们的操作技能、合作意识、学习兴趣等就无法培养,违背了实验教学的初衷。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篇9
实验序号:实验7
一、实验目的
熟悉使用存储过程来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
二、实验平台
1、利用实验1所安装的RDBMS及其PL/SQL执行引擎。编程工具自选。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对学生-课程数据库编写存储过程,分别完成以下一些功能:
1.统计“离散数学”课程的成绩分布情况,即按照各分数段来统计人数。2.统计任意一门课程的平均成绩
3.将学生选课成绩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即分数最高的前10%(包括10%)是A, 分数在前10%~30%(不包括10%)是B,分数在前30%~50%(不包括30%)是C,分数在前50%~90%(不包括50%)是D,剩下的是E)
要求:提交源程序并标识必要的注释。保证程序能正确地编译和运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书 篇10
实验类型:演示性实验 实验学时:2 实验要求:限修
实验房间:安全432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呼吸器、自救器等救护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对矿井工作中安全自救技术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二、实验内容
(一)过滤式自救器的使用
(二)化学氧自救器的使用
(三)压缩氧自救器的使用
(四)正压氧气呼吸器的使用
三、仪器设备
1、AZL-60型过滤式自救器
2、ZH15(30)型隔绝式系列化学氧化自救器
3、ZYX-30(45)型隔绝式系列压缩氧自救器
4、HYZ4/2型正压氧气呼吸器 隔绝式系列压缩氧自救器主要用于煤矿井下或环境空气发生有毒气体污染及缺氧窒息性灾害时,现场人员迅速佩戴,保护佩戴人员正常呼吸迅速逃离灾区实现自救。
四、所需耗材
无。
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过滤式自救器
工作原理:含有CO的空气经干燥后进入自救器中的触媒层发生氧化反应,将CO氧化成无毒的CO2气体,进入人体肺部,再呼出体外。在井下工作,当发现有火灾或瓦斯爆炸时,必须立即佩用自救器,撤离现场。灾区空气中氧浓度不低于18%和一氧化碳浓度不高于1.5%,仅能防护一氧化碳一种气体。
(二)化学氧自救器
工作原理:化学氧自救器是利用生氧剂与人体呼出的CO2与水汽结合,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气来供给人呼吸。这些富氧气体通过气囊、降温网、孔板、口具形成闭路循环系统,供人呼吸。
(三)压缩氧自救器
ZY45 型压缩氧自救器是一种隔绝式再生式闭路呼吸保护装置,主要用于煤矿或在普通大气压的作业环境中发生有毒有害气体突出及缺氧窒息性灾害时,现场人员迅速佩戴自救逃生.构造:本自救器主要由鼻夹,口具,气囊,清净罐,清净罐底盖,排气阀, 氧气瓶,减压器,安全阀,手动供气阀,开关,开关把手,压力表组成。
工作原理:
1、供气原理:转动开关把手,打开气瓶阀氧气瓶中的高压氧气就通过开关流入减 压器和手动供气阀,这时减压器将以≥1.2L/min 的流量向气囊供气,如果 定量供气量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可短时间按压补气压板,以>60L/min 的流量向气囊供气。
2、呼吸原理:使用时,佩戴者咬住口具,夹上鼻夹,人体就和自救器组成了“人—机”呼吸系统。呼气时,气流通过呼气阀经内气囊进入清净罐,其中的二氧化碳与清净罐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余下的氧气进入外气囊,吸气时,通过吸气阀进入人体,就完成了整个呼吸循环过程。在整个佩戴过程中,人的鼻孔被鼻夹夹住,通过“人口—口具”的呼吸连接,完全用嘴进行呼吸。“人—机”呼吸系统与外界完全隔绝.有效 的防止了甲烷瓦斯等有害气体进入人体。
3、减压器安全保护原理,当减压器出现故障压力升高到0.7~0.8Mpa 时,安全阀开启,向外泄气泄压,保护减压器不发生爆炸。
(四)正压氧气呼吸器
HYZ4正压氧气呼吸器其呼吸循环系统内始终牌正压状态,在面罩不严密的情况下,外界的有毒有害气体不能进入到呼吸循环系统内,安全性高。正压氧气呼吸器具有整体重量轻、结构紧凑、安全性高、防护性能好、佩戴舒适、操作简单、维护量小、价格低廉等优点,是矿山救护队员、消防特勤指战员、特种工程技术人员在严重污染、毒气类型不明确或缺氧的恶劣环境下从事抢险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人体防护装备。
六、实验步骤
(一)过滤式自救器
1、自救器随身携带;
2、揭起保护罩;
3、掀起红色开启扳手,打开外壳密封;
4、揭开并扔掉上外壳;
5、抓住口具,拉出过滤器;
6、将口具片塞进牙齿与嘴唇之间,紧闭嘴唇;
7、双手拉开鼻夹弹簧,夹好鼻子用口呼吸;
8、取下安全帽,戴好头带;
9、戴好安全帽,开始撤离危险区。
(二)化学氧自救器
1、将专用腰带穿入自救器皮带卡,固定在背部腰间。
2、使用时先将自救器转到腹前,一手托底,另一手拉开封口带。
3、去掉上外罐,手提头带将自救器抽出后将下外罐丢弃。
4、戴好头带,整理好气囊。
5、拔掉口具塞,迅速启动氧烛(若氧烛启动失效,应深吸气后通过口具向药罐呼气以强制生氧)。
6、将口具放入口中,口具片置于唇齿之间,牙齿咬紧牙垫,用鼻夹垫夹住鼻子,开始用口呼吸。
7、均匀呼吸,快速撤离灾区。
(三)压缩氧自救器
1、将自救器从佩戴时的腰部侧面移到人体正前面。
2、用手水平拉开左边的塑料挂钩下部,使上壳上的塑料挂钩从下壳脱出;再解开上,下外壳另一边的挂钩;然后用手沿竖直方向将上壳提起,使它与下壳脱离,这样就完成了自救器的启封。
3、将口具放在嘴唇与牙齿之间,牙齿紧紧咬住口具牙垫,并紧闭嘴唇,使人体口腔与口具之间有可靠的气密。
4、转动气瓶开关把手,打开气瓶阀,马上按动补气压板,当气囊鼓起后松开手指,停止手动补气.然后迅速掰开鼻夹弹簧,用鼻夹夹住鼻翼两侧,使鼻腔与外界隔绝,用嘴通过口具呼吸。
5、使用过程中,减压器以≥1.2L/min 的流量向气囊连续供气,供人体吸气,如定量供气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可按压补气压板,向气囊内及时手动补气,气囊鼓起后,停止手动供气。由于手动补气流量很大,故不能长时间按压手动补气,也不能频繁按压手动补气。
(四)正压氧气呼吸器
1、工作时,打开气瓶开关;
2、氧气经减压后,连续供给呼吸舱,当使用者吸气时,氧气从呼吸舱经冷却罐、吸气软管、吸气阀进入面罩。
3、呼气时,气体经呼气阀、呼气软管、进入呼吸舱与定量孔供给的氧气混合后,通过清净罐吸收掉呼气中的CO2,然后进入呼吸舱,完成一次循环;
4、使用过程中,依次反复循环,保证工作人员正常呼吸。
当使用者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呼吸量大,耗氧量高,流量不能满足呼吸需求。呼吸舱内气体压强会不断降低,正压弹簧推动膜片开启自动补给阀,补充氧气。反之,定量供给的氧气用不完,呼吸舱内气体压强会不断升高,推动膜片开启排气阀,排出多余气体。
正压弹簧、自动补给阀和排气阀的共同运作,使整个呼吸过程中系统内气体压强始终保持一定范围的正压值。这一系统称之为正压系统。
七、实验结果处理
无。
八、实验注意事项
(一)过滤式自救器的注意事项
1.佩用自救器时,吸气时会有些干、热的感觉,这是正常现象。必须佩戴到安全地带,方能取下自救器,切不可因干、热感觉而取下。
2.佩戴自救器撤离时,要求匀速行走,禁止狂奔和取下鼻夹、口具或通过口具讲话。
3.在佩用自救器时,因外壳变形,不能取出过滤器,也能正常使用,可以用手托住罐体。
4.平时要避免摔落、碰撞自救器,自救器不能当坐垫用,防止漏气失效。
(二)化学氧自救器的注意事项
1、佩戴自救器撤离灾区时要注意口具和鼻夹一定要咬紧夹好,绝不能中途取下口具和鼻夹。
2、生氧剂产生的氧气要比环境空气温度干热,但对人体无害。
3、佩戴时不要压迫气囊,以防损坏漏气。
4、佩带自救器要求操作准确迅速,使用者必须经过预先训练,并经考试合格方可配备。
(三)压缩氧自救器的注意事项
1、携带自救器下井前,应观察压力表的示值不得低于 18Mpa。
2、使用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利器刺伤撞伤气囊。扣盖时应将气囊叠好,装入上壳内,再扣盖,以免将气囊压坏。
3、储存自救器应避免阳光直射,严禁与油脂混放一处。储存环境干燥、无腐蚀性气体,温度应在 0℃以上。
4、自救器每次使用完后,应对口具、气囊进行清洗,酒精消毒,晾干;重新装二氧化碳吸收剂;重新对氧气瓶充气;并对重新组装后的自救器进行校验扣盖,使自救器处于可再次使用的完好状态。对长期未使用的自救器也应定期(六个月)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补充氧气。
九、预习与思考题
无。
十、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仪器
3、实验内容:介绍过滤式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压缩氧自救器、正压氧气呼吸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