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2024-08-20

论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精选6篇)

论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篇1

论述我国法律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除审理行政赔偿案件外,不适用调解。在现行法律未修改之前,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当是法官们应遵循的原则。长期以来,多数人认为,由于行政诉讼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行政诉讼适用调解是对行政职权的处分,违背了行政职权不可处分的原则和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但随着的十多年行政诉讼审判的实践,这种权力不可转让、不能妥协的原则很快就遭到人们的怀疑。如果能够调解的行政行为,法院仍要旗臶鲜明地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究竟是合法还是违法作出判断,似乎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局相悖。怎么办?一方面是法律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是化解“官”“民”矛盾的有效途径,该如何取舍?这就给行政审判带来一个全新的命题。

我国《行政诉讼法》之所以在行政诉讼中排除调解,不外乎以下理由:

1、公权的不可处分性。认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是国家意志的行为,是代理国家履行职责。因此,行政权属于国家公权,行政机关不得自行处分,法院不得居间调解。行政诉讼的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活动是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的,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不能转让、放弃和处分。

2、行政诉讼审判任务决定的。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任务,在于确认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法者予以维护,不合法者予以撤销,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不存在中间状态,无调解之余地,人民法院要根据事实和法律依法审查确认行政机关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判决。

事实上,从实际效果看,在行政救济程序中这种严格审查、不许调解的制度,所产生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

第一、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为了将法律赋予的职权用足用好,人民法院当然要严格执法,坚决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没有给行政机关留有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即使行政机关已经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甚至行政机关已经撤销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只要原告不撤诉,人民法院还要继续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使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第二、原告诉讼目的已达到,但无调解结案方式。行政审判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当事人在私下已经达成某种协议,被告承认违法并予以补救,原告受损害的合法权益已经得到补救和满足,因此原告表示谅解和接受。但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还要照常进行,因为法律并没有调解结案的规定。

第三、审查撤诉申请流于形式。虽然法律规定,行政审判中的撤诉缺乏民事诉讼中撤诉的随意性。但几乎没有哪个法院在审查撤诉申请后作出过不准许撤诉的裁定。法院对行政案件撤诉申请的审查权几乎完全虚臵,行政诉讼法限制撤诉的立法意图几近落空。有时,当经人民法院协调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时,不得已,人民法院只得动员原告撤诉,这实际与法律规定当事人自愿处分诉讼权有冲突,且有时原告处于种种考虑坚决不撤诉。在此情形之下,人民法院只能继续原来的诉讼,判决被告行为违法。使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归于无效。增加了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还增加了诉讼成本、降低了诉讼效率。

在诉讼理论上,无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基本功能都是解决法律争议,而调解正是解决争议的重要方式之一,调解能在民事诉讼、刑事自诉中适用,当然也可以适用于行政诉讼。所谓调解,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基础上,由人民法院主持,解决特定争议的活动。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结案方式,是争议在判决前的解决,是提前结案。在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现实必要性。

第一、人民法院认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协议以后,直接出具行政调解书等法律文书终结案件。该决定具有终局性,当事人达成的协商意见包含在法律文书中,具有强制执行力,提高了行政审判效力。

第二、经过证据交换或开庭后,被告自感有败诉危险,便主动请法院协调,而原告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非讨个判决书。允许当事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对所争议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协商,可以消除行政纠纷,化解官民矛盾。

第三、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法院行政案件一审审结的全部案件中撤诉约占30.7%;2003年约占31.6%;2004年约占33.4%。行政诉讼撤诉率如此之高,并非实质上的真正撤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诉讼双方达成了案外和解。

第四、从域外制度来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调解已是行政诉讼程序终结的方式之一。例如,在法国、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法律明文规定在行政诉讼中可以调解(和解)。从立法宗旨看,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应当是通过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诉讼的调解应当建立在合法性原则基础之上,搞无原则调解,在诉讼中“和稀泥”,则既放纵了行政机关枉法行政,也不符合行政相对人长远的根本利益。故应当把握哪些行政行为可以调解,哪些行政行为不能调解,何时进行调解。笔者认为:

第一、可调解行政行为的类型。

1、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如果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基于自由裁量权作出,则法院可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进行调解。特别是对拘留、罚款、劳动教养、增收滞纳金、停业整顿等具有不同幅度的处罚。

2、存在行政程序问题的行政行为。如果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仅仅违反法定程序的,基于维持行政行为的稳定性,切实解决纠纷。可以进行目的在于说服相对人接受行政行为的调解工作。

3、行政裁决的行政行为。当事人要求纠正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其实质也在于满足其民事主张,法院判断行政裁决是否正确合法也始终以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是否正确合法为准。通过调解,动员行政机关主动变更或撤销显失公平的民事纠纷裁决,让原告撤诉,可以比较圆满地处理办案中的困难和矛盾。

4、不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行为,即行政不作为案件。人民法院通过审查认为行政机关应当履行法定职责而没有依法履行的,对于拒绝履行的行政行为只能判决撤销,并责令其重作。对拖延履行、不予答复的只能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履行。一般地,对原告而言,显然效率太低,如果行政机关经调解而主动履行其应当履行的职责,对相对人来说正好达到目的,是一种典型的双赢局面。

第二、对行政诉讼中调解的限制。行政调解机制必须把握三条不能逾越的“红线”:一是审查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职责不能放弃、达成协商一致的内容必须合乎法律规定。如果协议严重违反法律规定,审查机关可以拒绝采纳,而继续行政救济程序。二是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性质,原则上不容许协商,不允许行政机关为了达成一致意见,以行政行为的法律性质为协商条件。三是不得直接以行政行为的作出或者撤销作为和解的内容。行政主体,不得通过和解向作为相对方的私人约定威胁公共安全和秩序的法律地位,或者约定放任该地位。

第三、行政调解启动的时机。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程序的做法,即行政调解启动的时机可以在法院立案以后直至作出最终判决之前。当然,在证据交换后,庭审之前这段时间效果更好,因为经过证据交换,原告诉讼的理由是否成立,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如何,往往一目了然。此时适时调解,原、被告双方抵触情绪较小,容易促其和解。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的立法意图可谓用心良苦,但为了规避法律而又能自圆其说,在审判实践中,这种调解被称为“协调”、“协商”、“庭外做工作”。在我国,调解制度素有“东方经验”之誉,行政审判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笔者认为,不如将调解的疆界在行政诉讼领域内拓展,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论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篇2

一、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

固定资产一般就是指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置价值在800元以上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单位资产。可以说,固定资产可以反映单位的综合实力,因此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特点具有:

1. 固定资产的投入都是国家的财产,具有公益性。

一般的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都是带有盈利性质的,他们追求的就是固定财产的利润最大化,而行政单位的固定财产都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是属于国家财产,因此它的投入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2. 固定财产的采购以及折旧都有明确的规定。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都属于国家财产,因此对于国家固定资产的采购以及折旧等都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它是由采购部门、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

二、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弊端

1. 缺乏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形成明确的固定资产明细。

我国对于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对于单位的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通过审计等方法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尤其是对于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做到按资产性质、类别进行明细登记,有的甚至是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还有些单位存在着帐外物资的情况,这种情况近几年甚为严重。因为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来源具有多样性,而由于行政上下级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账外物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的无形流失。

2. 对于性质变化的固定资产缺少有效的统一管理制度。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属于国家财产,但是对于报废或者没有用处的固定资产,行政单位或许就会不经主管部门审批等就处理到了,这样随意出售的固定资产的收益就会流入单位的“小金库”。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有的行政单位私自把单位的房屋等出租,所得的租金没有经过单位的登记。 (2) 出租的收益没有在单位的资产登记上进行登记,使得出租的收益流入单位的不法之处。

3. 会计的核算具有滞后性。

在会计的核算上由于会计核算的不及时导致行政单位的账目与实际的情况相脱节,导致单位的账目具有滞后性,有的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也不准确,他们对于购入的固定资产只看发票的数额,没有考虑其中的额外成本,这就无形之中缩小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行政单位的资产是属于国家的,对于行政单位的资产我们要加以爱护,并且我国的法律对于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出现上述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因为:

1. 会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管理机构主体混乱的局面,比如有的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属于地方的财政部门管理,有的单位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的就是属于单位内部管理,这样的局面就会使得国家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机制。

2. 固定资产清产核资的手续、环节、程序缺乏严密的衔接和管理监管,人为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于长期使用后应报废的固定资产,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填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理申请表》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能调整账务。应该说,这一方法是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特点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3.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责任心,他们的思想意识淡薄。

行政单位的固定财产是属于国家的资产,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制度不断健全的情况下,我国的行政机构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们的资产管理者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是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重行政,轻管理,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松懈,领导管理意识缺乏,做事主观,对财产变动的决策缺乏民主化,未经集体讨论等,从而导致财会人员一切听从领导,而未根据制度规定履行职责,责任意识下降,再加上许多领导频繁调动人员,认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人员毋须专业培训,使得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最起码的专业知识。

四、解决措施

对于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在此我们提出几点有针对的解决措施:

1. 提高固定资产科学管理的思想认识。

我们要从管理固定资产人员的思想入手,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运用法律的手段促进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并且要明确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者的权力与义务,定期对于固定资产的情况进行考核,以此保护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总之我们要运用法律与道德的标准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2.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加大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系统、透明、规范的管理体系,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明确行政单位的责任。其次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监管机制。对于固定资产的监管我们要从单位内部、审计单位以及社会三方面进行监督。最后我们就要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于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我们要做到日常管理的科学性,防止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固定资产等级制度的完善,并且定期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登记检查,防止出现监管的漏洞。

3.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行政领导学论述题 篇3

1)从年龄结构上看,解某48岁,马某41岁。而年龄在30至45岁之间的人,不仅其精力是最为充沛,才华最为横溢的,而且体格也最为完善,任用这一时期的人才就能避免人才的浪费,使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达到最优。此点马某的先决条件优于解某。

2)从文化程度上看,解某初中文化,而马某是大学毕业,且为工程师。两者从资源上来讲存在较大差别,马某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解某,可以说马某的内在素质明显高于解某;同时,马某是大学毕业,且为工程师,就这一点,就决定着他有一个高层次的人力结构网,如他的同学,同学的同学、同事,他的老师,老师的同学、同事等。这都是解某无法拥有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结构网,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好的外部环境将会对马某的领导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人力资源状况决定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状况,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本身的利用程度是受到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所以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管理效果。

3)为职者受领导器重是必须的,是一个合格员工的体现。为人灵活,善于协调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是为领导者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说解某仅仅满足作为领导人员的基本条件,其它无过人之处,较为平庸。马某曾任县乳品厂厂长,就说明此人本身已具备领导人员的基本条件,如沟通之类等。在其任厂长期间,使该厂全脂奶粉两次获部优、省优产品奖,这说明其人在管理上和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拥有使其目标实现的执行力。拥有决策到位,执行到位,检查到位等实际能力。如此这些都是解某无法比拟的。

4)关于2人均有未查实的问题,领导在选用人才时应尊守诚信不疑的原则,根据人才的特点。把其放到合适的位置,让其大胆地开展工作,创造业绩。

行政管理学论述题要点 篇4

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2.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公共行政;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

3.试析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1.政府成本过高2.政府的低效率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寻租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4.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理好哪些关系?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4.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6.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5.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6.试述行政体制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

7.试述公共组织的特点。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

8.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9.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10.试述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3.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11.是统一的?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

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

12.试述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1.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2.人际关系的能力3.技术能力 13.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14.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

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和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15.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16.则。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

1.统一指挥原则2.法定权威原则3.果断有力原则4.准确权变的原则5.合理授权原则

17.试述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行政管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篇5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行地方分权与地方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2、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

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

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

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

3、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转变行政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转变行政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4、西方国家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

1、广泛使用法律手段;

2、使用计划手段;

3、制定产业政策;

4、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

5、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

5、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推动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

6、我国行政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7、行政信息公开化的作用。

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

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3、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腐败;

4、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5、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适应WTO的要求。

8、行政领导的用人艺术

1、知人善任

2、任人唯贤

3、用人所长

4、敢用新秀

9、行政沟通的含义:

1、行政沟通行为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府系统内部以及政府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政策信息、思想观点,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最终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和过程。

10、行政沟通的必要性:

1、行政沟通对于任何一个行政组织及其运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行政系统经常表现出种种不协调现象,这种不协调现象的产生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沟通不善,行政系统与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认识上的一致,从而产生各种不协调。

行政沟通行为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行政系统内部的思想一致和行动协调,促进行政系统内外的关系和谐与协调发展。

2、行政活动的高绩效有赖于行政组织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带来行政活动的高绩效。

11、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1、决策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完善对策: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制度建设。

12、什么是质询:所谓质询,是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地方提出质问,要求被质询机关作出澄清、解释的一种活动。

13、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是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4、行政监督的含义: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15、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16、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区别与联系。区别:

1、的理论依据不同;

2、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3、机制的不同;

4、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联系: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

17、行政绩效评估的程序:

1、制定计划

2、初步调查

3、管理控制评估

4、详细评估

5、撰写评估报告

18、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具体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9、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与作用行政绩效评估在现代公共行政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行政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行政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2)绩效评估还具有政治合法化、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最为重要的是,绩效评估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在行政组织内部形成深厚的绩效意识,从而提高绩效的努力贯穿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

20、我国现阶段大力开展和完善行政绩效评估的效果(意义)

1、开展行政绩效评估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行政绩效评估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行政绩效评估能改当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21、简述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理念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22、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

1、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23、分析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外部动力与外部阻力外部动力: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

4、技术因素外部阻力: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24、简述强势政府时期的政府行政职能的特点

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2、兴办国有企业

3、回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

4、对政府社会职能的加强。

25、简述行政权力的公共性

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

2、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而不是私人领域;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26、简述我国职能关系转变的主要内容:

1、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27、简述我国职能关系的主要内容: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政企关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28、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

3、职能关系的转变

29、简述行政领导授权应遵循的原则

1、权责统一的原则;

2、视能授权原则;

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

4、单一隶属原则。

30、简述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进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结构队伍;

5、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31、行政管理员机构设置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权责相称原则;

4、精干高效原则;

5、法制化原则。

32、行政管理机制改革的原因(改革目标在第6题)外部因素:

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内部因素:

1、机构的过度膨胀;

2、人员素质不高、弱化。

33、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

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

34、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我国行政机关实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既考虑到了首长制的优点,也吸收了委员会制的长处。在体制设计上,行政首长不仅有权召集和主持本级行政组织的常务会议以及全体会议,而且在对有关问题做出决定时,是在充分展开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由行政首长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形成行政组织的决定。行政首长负责制在运行程序上首先是民主,然后才是集中,所以行政首

长负责制实质上是民主集中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35、委员会制的缺点权责不明、易相互扯皮,名义上是集体负责,实际上是无上负责,行动迟缓,意见难统一,容易造成反应迟钝,行政效率不高。

36、行政管理过程含义所谓行政管理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方法业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37、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38、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

1、导向和约束功能;

2、自我调节功能;

3、示范与激励功能。

39、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在15)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40、以德行政的重要意义

1、以德行政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

2、以德行政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3、以德行政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

41、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42、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依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43、行政问责制所谓行政问责制就是对行政管理员中出现的失误,不仅要追究行政管理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还要追究相关行政领导人的责任的一种制度。

论述题:

1、.试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答:在当代,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一方面,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属于企业的自主权切实下放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切实转移给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搞好总量平衡和综合协调,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向地方,企业和社会下放了大量的权力,政府对社会和企业的具体审批事务大大减少.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就应该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重新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合并相同,相近和相似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同时加强和完善对权力行使监督机制,使权责相适应.(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都严格依法(包括宪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世界各国都一样,国家机关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且休戚相关,因而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的,是行政管理机构.自然,行政管理机构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80%都须行政管理机构执行.因此,行政管理机构能否依法行政,将从总体上决定我国能否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试述工商行政管理及其主要内容.答:工商行政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通过特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管理与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管工商企业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和科技经营团体的登记注册,依法确认其企业法人资格或合法经营地位,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监督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国家授权,负责各种公司的审批和核准登记发照.(2)统一管理城乡集市贸易,依法查处集市贸易中的违章违法行为;依法监督管理农副产品市场,农副产 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各种专业市场.参与生产资料市场以及资金,劳务,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的监督管理.(3)监督检查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调解与仲裁经济合同,企业承包经营合同,企业租赁经营合同和技术合同的纠纷,确认无效经济合同,查处违法经济合同.(4)办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经营者的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依法监督管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5)办理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依法监督管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引导私营经济健康发展.(6)办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j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和华侨,港,澳企常驻代表机构等的登记注册,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农业执照》,《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或《华侨,港澳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监督他们的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7)负责国内商标和外国(地区)商标的统一注册和管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查处假冒,侵权行为.(8)管理经济广告,社会广告和文化广告,查处广告经营和广告宣传中的违法违章行为,指导广告协会篚工作.(9)检查,处理经济违法违章行为,打击投机倒把,走私贩私活动.对违法的单位和个人执行行政处罚.(10)研究工商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拟定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3、试述依法行政的作用和意义.答:答案要点:依法行政作为_种宪政原则与行政管理模式,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对于现代国家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改革的巩固与完善,都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韵客观要求与保证.(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4、试述行政绩效评估程序的步骤.答案要点:实施具体的行政绩效评估应包括制定计划,初步调查,管理控制评估,详细评估和撰写评估报告五个步骤:(1)制定计划①制定计划的目的.②计划的具体内容.③书面计划.(2)初步调查(3)管理控制评估(4)详细评估①详细评估的目,的.②详细审查的内容.(5)撰写评估报告

5、试论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1)行政环境决定、制约行政管理(2)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的动态平衡;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

6、试论我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1)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实行行政职能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3)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1)职能重心的转移(2)职能方式的转变(3)职能关系的转变。

7、试论行政组织的冲突?冲突类型:(1)组织中个人冲突及原因:个人价值观不同、个人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个人认识上的偏差、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个人心理行为习惯的差异、工作竞争六方面造成的冲突

(2)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3)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及原因:参与决策的需要、目标差异、团体间认识上的差异、各团体间权责不明划分不清、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不良团体作风五方面。B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润滑双方分歧;强迫执行。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要区分对待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

8、试论行政组织的发展。从组织发展的目的看,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从组织发展的方法看。

9、试论行政领导者的授权艺术。授权的类型:刚性、柔性、惰性、模糊授权;领导者授权的原则:因事择人视能授权,明确权责适度授权,授权留责监督控制,防止反向授权。

10、试论行政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的关系。A首长是行政领导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行政领导活动顺利展开的制度化保障;B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集体领导的关系:(1)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长负责制(2)首长负责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制度,领导集体的分工负责是一种运用方式。

11、作为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如何体现的?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

12、试论现代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信息与预测原则;系统与优化原则;时效与可行原则;民主与科学原则。

13、分析现代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民主化趋势;综合化趋势;科学化趋势。

14、试论行政沟通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是消除隔阂和矛盾,增进了解,统一认识,协调行动的重要手段;是联系政府机关各部门、各环节的纽带,有助于政府机关完善管理,提高效率;能鼓舞行政人员的士气,增强行政组织的内聚力;是医治官僚主义的良方。

15、试论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A行政沟通的障碍因素:组织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地位障碍、地理障碍;B排除行政沟通障碍因素的方法: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监督、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规定沟通渠道,完善信息沟通制度、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16、论行政监督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行动统一原则;尊重下级原则;幅度原则;时效原则;经常性原则;公正性原则。

17、试论财务行政的特点。公益性;多源性;保障性;纪律性;勤俭性。

18、试述行政机关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完善机构设置;提高人员的办事能力;加强制度建设;运用现代技术方法。

19、试述行政文化的构成与作用。构成:行政文化的关系性构成,行政文化的发生性构成,行政文化的其他构成;作用:行政文化的一般功能,行政文化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行政文化对外向性行政的 作用。

20、转轨时期应如何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行政伦理的制度规范与行政伦理的理想信念的协调互补;确定行政伦理的最低要求和行政伦理的理想追求。

21、试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A行政系统的功能更新:政府生产职能的更新,政府调控职能的更新,把企业家精神逐渐引入到政府部门。B行政系统的结构改革:组织重构,合理调整权力结构,私有化改革,规模适度化;C行政制度的创新:政府决策体制的创新,完善政府公务员制度。

22、试分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与动力。阻力:外部制约: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改革配套程度。内部制约:既存制度,政府雇员,行政价值。动力:外部动力: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内部动力:新技术方法的推动,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政府雇员的利益需求。

23、试述行政发展的趋势。信息社会与行政发展:行政环境的优化,行政价值观的重塑,行政技术的创新;行政现代化的模式建构:行政组织的高度完善化,行政决策的高度科学化,行政法制化,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知识化。

24、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行政决策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及时正确地将决策付诸实施,行政决策才具有实际意义,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完成。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而且执行人员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弥补规划、决策的不足,提高决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行政执行来检验。通过行政执行就能够发现原决策本身的错误和不足,为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是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重要途径。

(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公共行政职能是政府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内容的总概括,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实质和方向的集中反映,因而也是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它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等。这些职能无不需要通过指挥、沟通、协调、控制等行政执行的诸多环节来加以实际运作和落实。因此,行政执行不仅仅是公共行政职能的具体表现,更是公共行政职能得以实现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行政执行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任务,也是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完成一项行政任务,往往需要许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甚至会牵动整个行政系统。因此,行政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能够检验和衡量行政组织的设置是否合理、行政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的配备是否得当、具体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的工作是否得力、各有关单位的权责划分是否明确适当等。同时,行政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效果。

25、简述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答:行政执行是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为实现行政决策目标而进行的行政活动,A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包括:(1)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十分重要,要做以下工作①行政执行限制条件的分析。包括:第一,对行政执行环境进行限制条件分析;第二,对行政决策本身进行限制条件分析;第三,对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进行限制条件分析。②制定行政执行计划。这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执行计划包括:第一,制定行政执行程序;第二,安排物资资源。③确定行政执行机构,安排执行工作人员。首先必须确定需要什么样的机构来执行;其次必须对各个部门和各种工作人员进行定岗位,定任务,定目标,定职,定责,合理授权;最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④法律

政策和思想上的准备 B(2)行政指挥,行政执行阶段是从执行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开始着手全面实施到达成行政目标。行政指挥是行政领导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对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进行有效地协调、控制、沟通和监督,以达成行政目标的活动。(3)行政沟通

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4)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是指根据行政目标和标准,对各方面行政工作的检查与监控,以保证他们按照行政目标和标准的执行计划开展工作,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行为过程。(5)行政执行的总结,行政执行的总结是对行政执行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这是行政执行的最后程序,也是行政管理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26、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第二,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第三,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7、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存在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完善措施: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论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篇6

1.1 布线要求

按照国家行业标准, 在布线时尽量考虑备用余量的问题。对于每一个正常运转的设备都要进行独立的回路供电设计, 在设计的电路要求上, 应该实行最为合理的距离布置, 各个电器的平行距离不应该小于30cm。对于主干和分支的关系, 要采用穿管的方式进行辅助铺设, 对于金属桥架和管之间的架构方式, 要合理布置, 适合扩容的需求。在布置线路时, 严禁零地合一, 要对接地保护线进行单独的铺设。

机房内部的布线要根据电缆和电线的阻燃进行安全设计, 要适合回路标识的设计求, 并且方便施工, 在电缆和电线亮点要进行标识, 以此明确回路, 根据标识进行设计和施工。对于表明的铺设电缆和电线通路, 要按照图纸的统一要求, 绘制出更加详尽的配电系统图, 对于机房的整体布局而言, 按照标明支路的顺序和负荷等进行系统的施工。

1.2 综合布线

在综合布线之前, 要检查内网的设计, 根据独立的布线要求进行工作安排。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物理性隔离原则和双网完全的原则, 即根据的是套路线路是否直接与互联网或者其他网络相连, 在相连的问题上应该实行物理隔离的原则。在连接网络时要采用更为专业的设备, 专用设备的连接经过双硬盘的隔离卡改造, 以此适用于专网专连。在连接的问题上, 必须严格禁止网络设备的混用混插, 内外线的不明确。

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综合布线, 其中的ISO∕IEC IS11801:1995及ANSI∕TIA∕EIA 568A标准, 是确保机房的计算机可以与网络高速连接, 进行高速运作。可靠的信息传输要求, 是实现机房在未来的应用技术方面发挥大能量的基本, 在实现通信数据传输、图像传递等方面, 至少可以支持1000MHz的数据传输。以此建议在综合布线方面, 采用超五类或者超流泪的双绞线, 根据布线的点数进行, 以此满足机房内至少更多工作人员五年的工作需求。

1.3 选择合适的铺设方式

机房布线可以根据的规模来确定, 规模不大的机房, 起强弱电缆串扰不明显, 机房的维护等方面也比较容易。可以按照比较简单的布线方式, 电缆可以铺设在静电防护底板下面。

当机房规模较大时, 强弱电不分的布线方式就不再适用了, 一方面静电干扰问题会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在后期也不利于运维人员的维护。较大规模的机房, 要按照静电干扰进行布线, 在采取维护方面也比较复杂一些。可以采用走上线的为强电, 下线走弱电。针对机房对高度的要求不高, 可以适当调整弱电的走向, 确保机房内的空气流通方面对于地板传输不会造成较大的阻力。

还要考虑机房的扩容, 强电的铺设完成后, 对弱电电缆进行调整, 对于设备的增减要适当的考虑进去, 在这种考虑下, 一般可以更多的采取走上线的方式进行架设。具体采用何种方式, 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需要根据实际的约束来进行设计, 不同机房在布线水平上差别很大, 起布线系统的设计是机房以后合理使用的基础, 因此在系统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机房的实际情况和布线的综合成本, 取得一个比较适合的方案。

2 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分析

在电源稳定的前提下, 对环境的有效控制, 是实现机房监控管理的基本。由于数据传输承载着更多的管理机构对于核心业务的掌握, 因而中型的数据中心可以根据TIA942标准的Tier4和Tier3标准建设, 按照企业或者单位的基本要求, 其可靠性可以达到99.999%以上, 这样便能保证核心业务的保密性、高度运算性, 并且保证在一场故障下和一般维护下可以使得数据能够为中心正常服务。

2.1 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可以采用一套供电母线的系统, 再配备一套备用, 可以在断电情况下保证机房的供电, 也保证数据传输不受影响。采用UPSS冗余并机的方式, 可以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在满足中型数据服务器的供电要求上, 双母线的配电系统是实现了两套独立UPS的供电。

在UPS输出到服务器等IT设备输入间, 选用SPM (服务器电源管理器) 进行电源分配和供电管理, 实现对每台机柜用电监控管理, 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易管理性。对于双路电源的服务器等IT设备, 可以通过SPM直接从双母线供电系统的两套母线引人电源, 即可保证其用电高可靠性。对于单路电源的服务器等IT设备, 通常选用STS (静态切换开关) 为其选择切换一套供电母线供电。在供电母线无法正常供电时, STS将自动快速切换到另一套供电正常的母线供电, 确保服务器等IT设备的可靠用电。

2.2 机房监控管理系统

中心数据库对于电源的需求和空调等设备的运行管理, 是按照机房的内环境的要求进行, 对于温度等情况要实施监控, 要确保机房内的环境达到要求, 使得工作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 对于数据的运行和参数的考量, 要根据环境的实时监测水平, 并且在更加有效的管理下, 实现无人值守。

3 机房数据中心规划、设计、建设实施

3.1 数据中心搬迁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搬迁服务在为运营商提供数据中心搬迁咨询与实施服务的同时, 也为运营商提供一系列以降低数据中心搬迁风险为目的的系统维护保障及备机服务。根据运营商要求, 还可在数据中心搬迁后为运营商提供系统运行情况跟踪、IT系统升级服务, 以确保新数据中心建设平稳的度过适应期。

3.2 IT迁移解决方案

IT迁移解决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根据客户的IT系统现状, 采用最合适的数据迁移方法和技术, 满足业务连续性要求, 最终实现迁移过程必须满足业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的可连续运营需求。

参考文献

[1]周静明.试议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 (06) .

[2]赵跃.基于C#语言的新型智能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上一篇:社区2006年度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总结下一篇: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