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行政法基本原则

2024-08-10

论文行政法基本原则(共8篇)

论文行政法基本原则 篇1

行政法基本原则论文: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探究 摘要: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法治思想的结晶。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行政法的合理性、合法性、民主性以及责任行政原则,四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行政法 基本原则

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是指行政法的立法、实施及监督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准则,它是行政法存在的基础,是行政执法的指南,是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法治思想的结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适用性。这些基本原则不仅要指导现实中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向我们传达今后政府职能实现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1.行政合理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行为,而且应当使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中之“理”是指体现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法理。

首先,行使权力的动机和目的应符合法律授予该权力的宗旨。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根本的是维护公共利益及保障人权,如果行政机关违背了该宗旨,以权谋私或公报私仇,则构成滥用职权。实践中这种滥用职权的情况并非

比如说对某违法者要给予警告处罚,但为了多发奖金,或由于执法者公报私仇,于是对其作罚款处理,这种表面不违法但存在主观恶意的滥用职权行为,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违反行政合理原则也需承担法律责任。其中,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绝对无效,而不当行使由裁量权的行为由于并无主观上的恶意,只是由于客观因素或业务水平的影响而导致的,因此不适当的由裁量是可部分调整与完善的行为。

2.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首要原则,主要足指行政职权的取得、存在和行使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和要求.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要求的行政,都是不合法的和无效的,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根据行政法治的实践,行政合法的要求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即行政主体合法,行政范围合法、行政内容合法、行政程序合法、行政形式合法。这:丘方要求能否达到,关键取决于行政权的配置和运行过程足否正当。而行政权的配置问题正是行政组织法所要解决的,行政权运行过程的正当性是行政程序法要检验的。但纵观我国行政法制现状,不难发现,至今尚未出现一部囊括行政管理所有领域的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使得行政权的取得

行政机关争午义、越权的隐患无法消除,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如何实现?其结果直接制约着行政法治的进程。所以,目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行政法治的法制基础,即完善行政法律规范。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立法,创建行政机关科学合理的体制结构,保证行政权配置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和科学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体系,从法律程序上规范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使,维护行政权运行过程的正当性。

3.民主性原则

行政民主是指行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以及社会管理中的民主制度、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因此,行政民主原则既包括对管理体制与制度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的要求。行政民主与政治民主不同,如果说政治民主取决于国家本质的话,那么行政民主则是直接与社会的经济政治体制相联系,是与体制上的集中相对而言的。民主政府要求政府行政要面向民众,而不是面向权力:政府的公共政策要回应民众的要求;政府的一切行为当围绕着民众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政府不仅仅是曾理的机关,也是具体实际利益的提供机关。政府公职

第一,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除不应公开外都应公开,充分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还得举行立法听

及作为管理者的行政主体及被管理的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权利和义务,该行政权利和义务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它是行政执法的依据和基础,如果行政法内容不能充分体现民主,就不会确保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维护,也不能取得行政相对人对行政管理行为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势必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

第二人民有权要求政府提供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回答有关咨询,以便公民参加经济和社会活动,对此,各行政主体应创造条件。这也是行政相对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管理活动,主动配合并履行其行政法义务的重要保障。

第三,行政相对人应遵循民主程序的约束机制,在其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当其私自、个别利益与意志与公共利益、多数人意志发生冲突时,其应让位于公共利益及多数人利益,服从行政主体的行政管理行为,积极支持、配合,并切实履行其行政法义务。

4.责任行政原则

法律存在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对某种行为责任的追究,以实现社会一定的秩序状态和建立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国家行政机关同公民、社会团体一样,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政法产生的目的在于克服行政活动中

把全部行政活动置于一种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行政、滥用职权。因此,责任行政原则不仅是行政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行政活动的现实需要,应当成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具有公共性质,以整个社会为对象,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如果行政活动可以随意实施而无需承担责任,就会引导整个社会进入无秩序状态。其次,行政活动是以行政权力作用于公民、社会团体为特征。公共权力的运用就是以对公民、社会团体的权益产生某种影响力为特点。如果这种活动可以不负责任,任意影响而无需负责,那就将对公民、社会团体的权益构成极大的威胁,从而危及到整个社会。

再次,将责任行政原则作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基于我国特定的国情。我国有着较长期的历史,封建传统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彻底根除。官贵民贱、官本位、官管民等封建意识很强烈。相反,责任意识却很淡漠。而新中国建立以来,依法行政未得到提倡和重视,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官员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观念并未成为普遍的意识。因此将责任行政原则作为我国行政的基本原则,对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树立起责任行政的意识,实现依法治国,将会起到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社。2000 [2]方世荣.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8 [3]高轩.行政效率机制的行政法保障[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论文行政法基本原则 篇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的灵魂所在, 它是被高度概括出的普遍规范, 贯穿于成千上万的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 但是又高于它们, 体现这些行政法具体规范共同的基础性原理、准则、价值观念和基本精神。法律为大量的政府行为留下了自由裁量的余地, 但为了保障政府适应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又有必要赋予政府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可自由裁量权也最易于被滥用。因此, 对自由裁量必须加以控制。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行政法规范的疏漏, 进而使行政权的产生、运用。任何行政权所指向的行政事务都能在统一的法律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得到符合行政法价值的规范和调整。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还应该体现其在司法活动中的巨大的实际价值, 肯定它的法源地位。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确立发源地位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行政法基本原则成为行政法法源的必要性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对行政法的渊源, 一般的教材都定位在行政法规范的形式, 大致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法规、条约和协定以及法律解释。对于成文法以外的非成文法形式, 例如:判例、惯例、原则、政策、法理等绝口不提或一言以蔽之。但近几年来, 一方面这些非成文法源在司法活动中和执法实践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些学者因此对其逐渐关注和研究, 一方面法律没有授予其正式的法源地位, 导致其既不能直接制约行政行为也不能在法律文书中作为依据引用。实践和理论不一致的情况引发了对行政法的不成文法形式的深入思考。在这些非成文法法源中,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行政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它具有使行政法规范的冲突得以协调、消解的功能, 能够引起到防止行政法规范内部矛盾和增强行政法制统一的作用。它对行政法规范的良性运作与良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优化行政法规范的价值。”“使得行政法规范在多样性中贯穿着统一性, 在纷繁复杂中形成有序的整体”。 (1) 所以, 相比较其他非成文法形式, 对他的研究更应引起足够重视。从价值层面研究其成为行政法法源的可行性, 进而正式确立起法源地位。

(二) 行政法基本原则成为行政法法源的可行性

1. 典型案例的推动

在我国, 法官在行政审判中普遍固守着制定法的现状, 将司法适用仅仅限于“条文的法律适用”。与之相应, 我国法院判决书的“判决依据”援引的范围仅限于法律、法规、规章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判决书的理由部分基本上限于对制定法条文的释义。 (2) 但是司法实践中前后出现的几个以行政法基本原则为依据审判的典型案件对我国“无法律即无行政”的传统行政法基本要求和“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机关断案的基本准则提出了挑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的是: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田永案。在田永案的判决中有这样一段话, “按退学处理, 涉及到被处理者的受教育权, 从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的角度出发, 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应当将该处理决定直接向被处理者本人宣布, 送达, 允许被处理者本人提出申辩意见。没有照此原则办理, 忽视当事人的申辩权利, 这样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法性。”法院在最后判决中适用了一条自创的法律规范, 这一规范在行政法理论上被称为正当程序原则。其次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以裁判文书形式公布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规划局与黑龙江汇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行政处罚纠纷上诉案的案件, 最高法院在判决中大胆运用了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3) 可以说, 最高法院的两个案例应和了学界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呼吁, 弥补了我国行政立法上的缺陷, 它所昭示的关注以及大胆运用法律原则的勇气, 将远远超过个案的意义, 值得肯定和效仿。

2. 相关法律规定

《行政许可法》第四条至第八条分别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合法原则, 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便民原则, 救济原则, 还有第36条规定的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 第46-48条的听证程序, 都是严格按照了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正当程序原则制定的。尤其是首次对信赖保护原则的立法规定进一步说明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的日渐重要性。《行政强制法》第7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和和人谋取利益。”该条规定确立了行政强制不的滥用的原则, 这与以行政强制“目的适当、手段必要、价值取向均衡”为内容的适当原则、比例原则、均衡性原则等具有交叉和互为论证关系, 强调的是必要性、最小侵害、过度禁止。从上述条文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法定的原则不仅应作为各单行法实施的法定标准, 还共同构成了整体意义上所讲的, 建立行政法源地位的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确立为行政法法源后应如何规制

(一) 处理好原则与原则的适用问题

关于基本原则与基本原则的关系上。这些被普遍认可了的依法行政原则、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之间, 不存在先与后、制约与被制约、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它们共同构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各自发挥应有作用。在适用时如果出现例如:依法行政原则与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与比例原则相冲突或不一致的情形, 应从具体的案情分析, 全面加以考虑, 通过权衡、协调各方利益, 求得一个较合理的中介点, 最终使各种行政关系得到最佳调整, 使各方权益得到最好的兼顾。

(二) 严格说明理由

从广义上理解, 这里的严格说明理由包括:以基本原则为依据作出行政行为时的阐述理由或司法机关运用原则作出判决在法律文书中做出的合理解释。这样做是由于确立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法源地位后, 虽然授予了其法律效力, 但在基本原则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原则代规则、滥用原则、用错原则等情况, 这不但会影响行政行为和司法判决的公正性, 还会动摇基本原则的法源地位, 失去构建这一制度的实际意义。为了防止和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 就需要对适用予以有效、可行的“事后监督”, 严格说明理由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途径。

当然, 严格说明理由这与行政主体和行政法官的理论层次、法律素养都有很大的关联, 行政主体和法官的素质问题也正在通过改革选拔考试、任用体制和培训制度等来解决, 并且, 如何创造性的运用行政法基本原则, 其本身也是对他们运用基本原则作出行政行为和进行案例审判中发挥学识智慧和提高专业素养的能力要求。

摘要:我国行政法渊源理论在最近20年内几经变迁, 但是对于成文法以外的非成文法形式绝口不提。近几年来, 这些非成文法源在司法活动中和执法实践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这些非成文法法源中,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在行政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本文试图通过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确立为法源地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且对相应的规制途径给出一个合理参考。

关键词:行政法渊源,非成文法,行政法规范

参考文献

[1]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4.

[2]周佑勇.法律原则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8) :122.

关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理性探究 篇3

关键词:行政法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理性探讨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最基本的法律准则。法学中的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个时候,它调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的双方主体是平等的,而行政法所调整的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它重要的是在调整行政主体,以及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特别重视对行政主体行政职权的控制和规范。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原则应当包括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就是依法行政原则。也就是说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行政法律的规定办事,一切行政执法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任何超越行政法律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行政合法性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依据法律、遵守行政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第二,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授权活动,任何行政主体都不得自己设立行政权力,越权行为无效,越权执法要承担法律责任。

合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原则,其他原则都是合法原则的细则。合法行政原则主要包括:行政执法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不能随意超越法律规定,否则就构成行政违法;行政执法必须依法,执法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实践法律优位原则,法律优位原则是行政立法中重要的原则,是指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一切规范,都必须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保持一致,不得抵触。这在我国宪法和有关组织法中有明确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宪法规定的“根据”原则,至少应该是要求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必须与法律保持一致,不得超越规定范围。据此,行政处罚法也规定,在法律已设定行政处罚的情况下,行政法规可以再作具体化的规定,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违法行为、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进行细化。对规章作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总之,下一位阶的规范要与上一位阶的规范保持一致。这是依法行政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如果在立法上某项权力并未授权于政府,该项权力依然要归还于人民。

(二)合理行政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与行政合法性原则相并列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且又是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补充,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学的主要内容精神内涵,与行政法合法性原则同样重要,但适用范围上略有区别。

行政合理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公平公正原则;第二,相关性原则;第三,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

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关系:二者是完整统一的。因为法律具有滞后性,所以通过法律对所有的行政行为都予以具体的、详细的规定是不现实的。这样,行政机关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仅以行政合法性原则限制自由裁量权是不够的,必须以行政合理性原则加以限制。

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执法在合法性原则基础上必须合理。合理性原则要求:合理执法行为要适度,考虑客观规律,考虑客观规律要为法律目的服务;合理执法行为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有充分客观的依据;合理执法要符合正义和公正。

合理性原则要体现比例合理原则。行政执法手段应当必要、适度。避免过度伤害当事人的权益。

在行政执法中,必须贯彻执行行政法基本原則,处理好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关系,合法行政是前提,在合法行政的前提下,合理行政执法;执法依法,执法合理,合法合理,合理必合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结论

中国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具体适用和贯彻这两项原则是极为重要的。要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行政执法必须掌握两项基本原则:合法、合理,两者相辅相成,合理必须建立在合法基础上,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既合法又合理,不允许任何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发生。

第二,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羁束行政行为,又适用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而行政合理性原则仅适用自由裁量行为。行政合理性原则只适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的行为,但自由裁量权并不要求完全合理。

第三,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行政管理,又适用行政诉讼,而行政合理性原则不适用行政诉讼。

综上所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原则是对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的较高要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除了坚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基本原则外,还应兼顾诚信原则和高效便民原则。诚信是国家的一种道德义务。诚信是相互之间的一种真诚与信任关心,这种诚实信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义务关系。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机关能够依法高效率执法,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迟办和缓办,要在法律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执法。提高效率,缩短时间,尽量节约人力、财力、物力。要求以较少的行政资源取得最好的执法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关于行政法基本原则探讨[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7):3.

[2]陈杨明.论行政法的基本权利原则[J].新西部:理论版,2011(8):110.

[3]吕玉静.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构成及内容[J].商,2015(34):224.

行政复议基本原则 篇4

行政复议

1、独立复议原则。独立复议原则是通过《行政复议法》第三条所确立的原则,指复议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2、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合法原则是通过《行政复议法》第四条所确立的原则。

合法是指要求复议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的不同情况,依法作出不同的复议决定。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公正原则,是指行政复议要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公开原则,是要求行政复议的依据、程序及其结果都要公开,复议参加人有获得相关情报资料的权利。

及时原则,是要求行政复议机关对复议申请的受理、复议的审查、复议决定的作出都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内及时作出,不得拖延。

便民原则,是要求行政复议机关在具体的复议工作中,要尽可能为复议申请人提供便利条件,让复议申请人少耗费时间、财力和精力来解决问题。

3、一级复议原则。一级复议原则是《行政复议法》第五条所规定的原则,指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行政复议实行一级终结复议制。

4、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行政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是《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所规定的原则,是指除:①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②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③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④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四种情况之外,行政复议中,当事人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因复议而停止执行。

5、书面审理为主原则。书面审理为主原则是《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二条所规定的原则,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论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论文 篇5

摘要: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实质在于规范公权力行使,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符合法治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基本内涵进行分析,结合我国行政法的立法现状,发现我国尚未将信赖利益保o确立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基于此种现状,为促进我国早日将信赖利益保护纳入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信赖利益保护;行政法;法治;公共利益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最初起源于私法领域,它的产生被认为与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人民越来越期盼出现一个有威信、说话算话的政府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因此,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逐渐从私法领域延伸到公法领域。二战后,德国立法最先将其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受德国影响,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也纷纷效仿。7月,我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其中虽然有个别条款涉及到信赖利益保护,但笔者认为我国尚未真正将其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基本理论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

从最通俗的角度来解释该原则,即政府要言而有信,人民由于信任政府所获得的利益,政府部门要加以保护。何海波指出:“信赖保护原则通常指,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而作出一定的行为,此种行为所产生的正当利益应当予以保护”;姜明安教授认为:“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者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反复无常。”笔者认为,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一般包含以下要件:行政主体做出一定的行政行为并生效;行政相对人基于对政府的信任而实施一定的行为,二者有因果关系;相对人享有信赖利益;政府对于相对人的正当的信赖利益应当予以保护。但是这种对私益的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考虑到公共利益需要,政府不得不撤销或者改变先前的行为,那么由此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信赖利益损失也要进行补救和充分的赔偿。

(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理论依据

一般学界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诚实信用原则。政府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要诚实善意、信守承诺,不得任意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行政行为生效后,对当事人产生法律上的效力,社会公众根据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来行事,进一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该观点的代表者黄学贤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中直接的外在表现即为信赖保护原则”。

第二,法的安定性原则。在具体行政行为中,法的安定性表现为行政行为的拘束力,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都要受其约束和限制,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要尊重。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稳定性、可预期性,朝令夕改,则将导致行政行为的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无法适从。

第三,基本权利说。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写入了宪法。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就是用权利来对抗公权力的一种表现,其实质在于防止政府滥用行政权,保护公民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的利益不被剥夺。

(三)信赖利益保护的方式

(1)程序性保护。程序性保护是指赋予行政相对人更多的程序性权利,来弥补其相对于国家公权力机关的弱势地位,提升他们参与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法律一般赋予公民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之前,应当采用合理的方式事先告知利益相对人和相关人。在具体实施中,行政机关仍要依据法律规定,自觉接受公民的监督。

(2)存续性保护。这是最原始和卓有成效的方式。信赖利益保护的本质在于保护相对人的私人利益,因此在出现其他原因可能需要改变或撤销行政行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利益。即使行政行为有瑕疵或者违法,原则上不轻易改变或撤销,只有在特殊情形下予以改变或撤销,这种特殊情形一般是指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并且远远小于公共利益。

(3)财产性保护。采用存续性保护方式确实能够对个人信赖利益进行最充分的保障,但却有可能大大损害公共利益。此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打破原先的信赖基础,对于因此给公民造成的损失予以充分的财产补偿。显然,财产性保护是“备用”选择,政府在采用财产补偿方式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否则有可能架空存续性保护的规定。

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领域的适用

20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第69条则明确了行政机关依法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的具体情形,并且规定了因撤销行政行为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应该予以赔偿。对此,一些学者振臂高呼,认为我国已经肯定了西方盛行多年的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该原则,是行政法领域的一次大的进步。杨临宏在《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研究》一文中直接指出,《行政许可法》的第8条就是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杨解君也认为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已经在《行政许可法》中得到正式确立,而该法第69条则在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的同时进行了利益衡量。笔者认为,说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领域已经得到正式确认还为时尚早,无论是第8条还是第69条,只是依法行政原则的体现。因为第8条表述的是合法的行政行为,对于合法的行政行为有当然的拘束力和确定力,行政机关不可随意变更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并不是基于行政信赖利益的考量。69条第一款规定直接撤销违法的和有瑕疵的行政行为,完全没有考虑对个人利益的保护,相反却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没有进行丝毫的利益衡量。这种做法本质上是行政机关利用公权力优势转嫁错误成本,让没有过错的行政相对人为他们的错误行为买单,明显偏离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初衷。第69条的逻辑是:出现第一款规定的五种情形,则予以撤销;如果撤销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失,则不予以撤销;按照第一款撤销行政行为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给予赔偿。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本质在于保护个人的利益,如果按照这种目的立法,其逻辑就应该是:出现69条第一款规定的五种情形,为了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则不予以撤销;如果不撤销的话会给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并且这种损害远远大于个人的信赖利益,则予以撤销;撤销后要对个人利益进行充分合理的补偿。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许可法》第69条仍然是基于传统的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对于违法或者有瑕疵行政行为时,一律予以撤销,而不管个人因信赖政府所获得的信赖利益,如果由于行政机关过错撤销后造成个人损失依法给予赔偿。这种先撤销,再赔偿采用的是财产保护方式,并没有优先选择存续性保护方式。因此,我国《行政许可法》第69条的规定只是轻微触碰到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边缘,并未接受该原则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不是该原则的直接应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如果出现69条规定的五种情形,要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分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讨论。①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有瑕疵,但是不撤销对公共利益完全没有影响,此时为保护行政对人的信赖利益则不予以撤销;②不撤销会对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是损害较小,则仍不予以撤销;③不撤销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明显大于个人所获利益,此时只能采取牺牲小利益保全大利益的方式,撤销行政行为,对个人信赖利益保护方式采用财产保护。因此,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进行利益衡量是不可少的。这三种情况主要涉及的是财产关系,能够有效的进行利益衡量,如果涉及人身关系等行政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具有不可逆转性,不能被撤销,那么就不能采用撤销的手段,而应该寻求其他补救办法。例如,如果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并取得了离婚证,后来一方反悔,以离婚证的办理存在违法行为主张撤销,那么即使情况属实,离婚证的办理不符合法律规定,也不能予以撤销。因为这类行政行为撤销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不能回到最初的法律关系状态,撤销行政行为反而会激化矛盾,引发新的冲突。

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完善途径

(一)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在法律领域,没有原则作为指导,规则制定得再好,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德国等西方国家,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国虽然在年《行政许可法》中涉及到信赖利益,但是规定却“囊中羞涩”,没有明确将其规定为一项法律原则。除此之外,在其他行政法中对“信赖利益”只字未提,也更别说成为一项原则了。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将信赖利益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立法上予以确认。这种立法上的确认理应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程序法上的规定。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各行政事项的程序规定散落于《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之中,这样做确实可以解决当下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各个规定之间衔接不够,甚至有所冲突,整个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将来恰好可以借着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时机,规定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这种在程序法中规定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做法并不罕见,在西方法治发达国家早已得到实现,而且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二)确定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

首先,笔者认为,其不仅仅适用于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对于抽象行政行为也应该同样适用。虽然后者不是针对个别相对人作出,但是会影响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只要他们由于信赖政府产生合理的信赖基础,就应该得到保护。并且,抽象行政行为相较于具体行政行为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公民的私人利益产生影响,行政机关在作出抽象行政行为之前更应该谨慎为之,一旦作出,在无特殊情况下要保持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对存在瑕疵甚至违法的行政行为同样适用。这一点从本文的前半部分就可以看出,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最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适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应该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善意且无过错,是否诚实,判断其有没有正当的信赖基础和信赖表现。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甚至是存在贿赂、欺诈等情况,就不能受该原则的保o。

(三)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和范围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注重保护个人私益,但在法治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公共利益。但是,“公共利益”是什么,其界限和范围又是什么?我国现有法律都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各领域学者基于不同的考量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索罗夫说它是一个神话,混同了现实和理想。这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法律漏洞,以一个模糊的概念来减损私人合法利益无疑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极大侵犯,与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实践中也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一些行政机关便任意解释其内涵,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侵犯个人合法权益。这种自由裁量权明显过大,且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导致“公共利益”的范围被无限扩大,成为侵犯个人私益的“正当借口”。正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共利益的内涵作出法律规定。可以首先在宪法上框定其实质,然后在其他法律中对其范围和实现的前提、具体程序进行规定。这样就限制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有效的防止行政机关绕道侵犯个人合法权益,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实质落到实处。

四、结语

论文行政法基本原则 篇6

[摘要]依法行政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治理政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进依法行政,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领导公务员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干部及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工作,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政府领导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

一、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近几年来,积极领导多次主持法律讲座,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并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提出了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掌握并能运用法律知识处理行政事务,已成为公务人员的必备条件。领导干部作为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法制观念的强弱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依法办事的水平。因此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既是适应领导决策、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和自觉守法的需要。

二、不断强化公务员学法制度。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政府机关勤政、廉政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廉洁、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队伍,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国家公务员应有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加强公务员法制的过程中,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固定下来,坚持集中培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业务法律知识考试与正常法律知识测试相结合的制度。在公务员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同时学习国家有关公务员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起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使依法行政工作通过国家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予以体现。

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参加法律知识更新学习培训,并把规范政府行为的公共法律法规和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集中培训。通过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使公务人员做到熟练运用法律规范处理行政违法案件,严格依照法定职责和法定程序开展执法活动,自觉做到依法办事。

三、切实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区的根本保证。法律具有极大权威,任何人都要接受法律的监督,法大于权,任何权力都要依法行使并受法律的制约。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权利平等、义务平等、违法犯罪受追究平等。法治意味着公民要守法,国家公职人员更要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只有这样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共同理念。

通过学习我们对依法治国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下一步的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直接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重大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必需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资依据和遵循。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最后,依法治国制度的学习对我们当前的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明确法律制度在当前国家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了悟政治经济制度中法律规范的必然性,知道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的最终保障;二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没有法律法规的,以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为准,不能主观臆断,随意处理,视法律法规为无物故然不行,错用、误用也不行,这要求我们除了知法、懂法外,更重要的是在执法的过程中准确、恰当的运用法律,切实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

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才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它意味着:(1)制度权威的确认。宪法和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2)公民权利的支持。法律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必须是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并且以维护和促进全体人民的综合利益为目标;(3)利益多元化的承认。法律承认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对一切正当的利益施以无歧视性差别的保护。这是民主的真谛,蕴含着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宪政精神,这就是:市场化的经济基础;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政治文化;公民参政意识、法律意识的培育。

依法治国最终建立在法治理念上,表现为:第一,国家应该以全社会的公共价值为依归,国家意志要服从社会意志,维护公民的自由人权;第二,法律具有极大权威,任何人都要接受法律的监督;第三,法大于权,任何权力都要依法行使并受法律的制约;第四,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权利平等、义务平等、违法犯罪受追究平等。法治意味着公民要守法,国家公职人员更要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只有这样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和社会公民的共同理念,依法治国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行政法原则视野下的城管暴力执法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与公民的关系原来越来越紧张, 城管暴力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城管暴力执法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也亵渎了公权力实施者的良好形象。城管暴力执法一方面暴露了行政权强制性的弊端, 另一方面从行政权力的源头来讲, 城管执法者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合理行政原则?基于以上这些问题, 本文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角度分析了城管执法者实施行政活动时是否合法和合理。

一、合法行政原则——非经法律授权不得行使

纵观行政法的研究成果, 合法行政原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20世纪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行政法治观念逐步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世界各国开始推行委任立法制度, 政府一般情况下要在立法机关的授权之下, 享有部分的立法权力, 政府按照要求制定的法律规范, 是政府和社会均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我国采用法律保留的方式规范立法活动的, 行政主体在行为时, 要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章等。合法行政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合法、行政权限合法、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一) 行政主体合法

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合法主要包括行政主体资格、权力来源及公务人员的合法。在我国, 行政主体是享有公共行政权力,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法律后果的组织, 行政主体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授权。

(二) 行政权限合法

行政法上的行政权限顾名思义是行政权力的边界, 行政权限合法,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必须有法律依据, 应当在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职权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行政权比起其他权力更容易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依法行政的原则, 行政主体在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行为时, 其依据必须合法, 特别是在行政主体在实施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益的行政行为时, 必须要遵循法律的规定。

(三) 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法中行政合法行原则的最基本要求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实体权利合法的保障是行政行为程序合法, 在我国, 现代行政法中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按照程序行使行使行政权力, 作为行政主体在做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益的行政行为时, 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 包括事前程序, 事中程序和事后程序。

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 如果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可以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 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用来处理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自己的行政争议, 行政相对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力。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结果不服的, 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途径来救济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合理行政原则——行政裁量权

行政法下的合理行政原则, 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合法, 并具备客观、公正、合比例等基本要素。行政行为法制化的更加高端的要求就是合法前提下的适度行政。合理行政原则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有行政裁量权, 这归根到底是由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现有的行政法律规范不能调整所有的行政法律关系, 所以行政裁量权便应运而生, 弥补立法的缺漏, 使行政法更完善, 行政裁量权的出现舒缓了法律与社会的脱节现象, 树立了行政法律权威, 有利于行政法的良性发展。我国的行政裁量是受到法律的限制的, 并不是完全的自由裁量, 这同我国是法典化的法律有关, 法律具有至高的权威, 任何人和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以外的特权, 因此我国的行政裁量权, 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裁量, 必须明确这一点, 但合理行政的度很难把握好因此合理行政原则的具体要求体现为以下几个子原则:

(一) 公平公正原则

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行政相对人, 不得偏袒任一一方行政相对人。做到公平公正,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的权利。

(二) 正当裁量原则

行政法中的正当裁量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应当具有合理性。第二, 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要做到考虑相关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第三, 比例原则。现代法治国家中, 比例原则是最具有可实行的原则, 育有普遍的适应性。在我国, 广义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行为时, 是行政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公民的个人利益相适应, 采取对行政相对人尽可能小的的行政干预方式, 国家措施必须适合于增进或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或目的。

三、城管暴力执法违背了合法行政原则

合法行政原则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原则, 城管执法的所有行政活动都应该符合法律的明确规定, 城管执法人员所做出的任何对处于弱势的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合法行政原则的最大亮点在 (下转第81页) (上接第66页) 于非经法律授权不得行使。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形态。行政权是与立法权、司法权平行的国家权力系统的一部分, 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是有资格的行政主体才能行使, “法无授权皆禁止”, 公权力具有着天然的可扩张性, 如果不对行政权的行使加以适当合理的约束, 必定会有损害公民权利的危险, 由此为了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 对城管执法者行为的约束和规范的一个最重要的保障是合法行政原则要求城管执法主体的每一项职权的行使和行政行为的作出, 都必须有法律依据。

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 法律保护公民的一切的合法权利;而对于处于优势地位的行政执法主体而言, “非经法律授权不得行使”, 我国行政法规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保护私权利限制公权力。我国的行政法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以达到保护私权利的最终目的,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限制公权力的肆意扩张, 城管执法组织内部松散无纪律性, 快捷省事的工作作风是城管执法者执法过程中的陋习, 以致逐步演化成暴力执法, 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根据合法行政原则, 我国行政法律规范没有明确授权城管执法人员可以采取野蛮、粗暴的以至于是暴力的执法权限, 在世界各国, 尤其是法治国家的中国, 暴力行政执法行为是坚决杜绝的。作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永远都不可能授权城管执法暴力执法的行政行为。城管暴力执法意味着城管执法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严重缺失。城管暴力执法的方式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国家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非经法律授权不得行使是合法行政原则的精华所在, 在行政法学的意义上讲, 合法行政原则要求城管执法人员不得滥用职权和超越职权, 否则司法机关会给予城管执法机关否定性的评价。

四、城管暴力执法是对合理行政原则的冒犯与背离

城市市容美化的建设主要依靠城管执法人员予以维护, 他们针对不同的情况有多种执法方式, 最终达到环境优雅, 市容整洁, 人民幸福的执法目的。近几年的行政案件中最多的还是城管暴力执法侵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城管选择暴力执法这用粗鲁的方式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公民的不负责任, 城管执法的琐碎性导致城管执法人员丧失了文明执法公平执法的职业道德准则, 对行政相对人非打即骂, 促使城管执法者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日趋紧张, 见到对方都向遇到了阶级敌人, 一方面影响了社会底层人群的收入来源使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当城管执法人员暴力制止其经营小摊时, 他们会奋起反抗, 甚至用生命来保卫自己的生存方式, 这种暴力执法行为不符合我国现行宪法中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另一方面城管暴力执法损害了执法人员良好的形象的同时也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城管暴力执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使用如此卑劣的手段而达到的行政目的是违反合理行政原则的, 这种行政目的的达到时, 是建立在侵害公民的权益, 损害国家政府机关的亲民形象, 尤其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梦想毁于一旦。

要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坚决避免暴力行政, 多一份耐心, 就多一份和谐。要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 规范城管执法的程序, 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正是分别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视角批判城管执法人员暴力执法行为。也正是从行政法学的研究意义上看, 城管执法应该严格贯彻实施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 为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学辉.行政法与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1]王学辉.行政法与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

论档案行政指导的基本原则 篇8

关键词:档案行政指导;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原则

1 引言

档案行政指导的原则是贯穿档案行政指导始终、起着重要指导和规范作用的基本准则。档案行政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基于档案行政主体的权威和对信息的充分占有,为实现一定的档案行政管理目标,将其意志,以引导、建议、说服、劝告、鼓励、宣传、推广、协调、指导性计划、导向性政策等非强制手段,谋求引导档案行政相对人接受并付诸实践的行政行为。档案行政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柔性地管理档案事务的手段。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档案行政指导也不例外。如果滥用档案行政指导,甚至借档案行政指导之名,行档案行政命令之实,干预社会档案事务,其副作用也不可等闲视之。因而对档案行政指导的规范控制既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开展档案行政指导工作应当予以注重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档案理论界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着重讨论档案行政指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对档案行政指导的规范实施提供参考。

2 档案行政指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原则中的一项普适性原则,也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原则。它要求一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都必须严格遵守行政法律规范,尤其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并且程序和内容均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档案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自然也要受到这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制约。当然,档案“行政指导所依据的法是广义的法,涵盖行政法的成文和不成文法法源”。[1]“现在我国依法行政的‘法,从广义上理解则既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中一切有关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定”,还“应包括一些基本的法理(包括立法的精神、一般法律原则及人们对法现象所形成的其他普遍共识),在特殊条件下还包括那些尚未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国家政策”。“在我国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行政作用法上没有具体法律规范的某些情况下,一些基于法律精神、原则或政策规定而实施的行政指导行为,也具有广义的‘法的依据,符合现代依法行政的原理,是现代依法行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之所以应对档案行政指导的依据之“法”做广义的理解,是因为档案行政指导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更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与“立法滞后”的原因,对其进行一一规制既不太现实,也无法做到。而且档案行政指导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如果必须以成文行为法的规定作为依据,那么档案行政指导的功能就无法完全实现。由于档案“行政指导的根据是法律原则和政策,所以它与依法行政的原则并不矛盾。相反,由于它更为积极和有效,能对传统依法行政原则予以必要补充,克服传统依法行政观念的缺点和不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现代法制原则”。[3]

档案行政指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遵循合法性原则:

2.1.1 档案行政指导的主体必须合法。档案行政指导必须由合法成立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其权限以内作出才有效。因而,没有合法成立的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档案行政指导以及在其权限范围以外所作出的档案行政指导都是无效的指导,而且构成越权行为。

2.1.2 档案行政指导的职权必须合法。“所有行政指导必须有组织法上的法律依据”,[4]因而档案行政主体的档案行政指导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来实施。

2.1.3 档案行政指导的内容必须合法。档案行政指导的内容不得违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之规定。即便是无具体档案行政行为法规定的档案行政指导,也不得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法的基本原则及国家政策。

2.1.4 档案行政指导的依据必须合法。档案依法行政是依法治档的基本要求,一切档案行政活动都必须具有法的依据,当然这里的法应该是上文说的广义的法。“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指导必须在其权限范围内作出。至于是否需要行为法的依据,学界并无定论,一般认为不需行为法依据,但必须遵循有关的政策和法律精神。这种认识符合行政指导灵活性的特点,有助于其发挥填补法律空白的作用。”[5]

2.1.5 档案行政指导的程序必须合法。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档案行政指导的过程中,应符合法定程序,以避免违法或不当的档案行政指导。因此,实施档案行政指导应当遵循严格的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档案行政指导信息公开制、档案行政指导实施告知制、档案行政指导决策听证制等。

2.2 自愿性原则。自愿性原则是指档案行政指导行为应当以档案行政相对人自愿为前提,充分尊重档案行政相对人的自主选择。就是说档案“行政相对人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某一行政指导,行政主体不得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或其他不利行政处理行为。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是行政指导的生命。行政机关如果无视此原则,极易构成违法侵权”。[6]因此,它要求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实施档案行政指导行为时,不能像采取单方性的行政指令行为那样可以不考虑档案行政相对人的意愿,而必须充分尊重档案行政相对人的自主权利,只能采取指导、说服、劝告等非强制方式,通过档案行政相对人的认同和自愿接受,达到预期的档案行政管理目的。档案行政相对人拒绝接受档案行政指导的,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行政强制行为以及其他不利于档案行政相对人的档案行政处理手段强迫其接受档案行政指导。因为,档案行政指导行为对档案行政相对人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自愿,本意是人在没有外在强迫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法律上的“自愿”还应加上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的条件。档案行政指导不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权力性行为,其没有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档案行政相对人不愿意接受档案行政指导行为,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也不能借助国家强制力驱使档案行政相对人违心接受。否则,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档案行政指导行为就质变为具有强制力的档案行政指令了。

2.3 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补充,它要求档案行政指导不仅应当合法,而且应当合理、正当。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实施档案行政指导必须基于正当的动机和目的,必须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或是为了档案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合理性原则要求档案行政指导行为必须最大限度保障档案行政相对人对档案行政指导的可接受性。这种可接受性表现为档案行政相对人主观上对接受档案行政指导的有利的法律结果的认识。从利己这一人性本能出发,档案行政相对人对于可选择的档案行政指导,其必然会将自己利益在限定的范围内最大化。如果档案行政相对人认为档案行政指导对其可能产生不利结果,或者没有什么益处,一般不会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作出的档案行政指导行为。因而,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档案行政指导时,档案行政指导内容应当正当、合理,要充分考虑到被指导对象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所实施的档案行政指导应当是社会所需、档案行政相对人所求。综合考虑经济与社会效益,采取的方式方法要兼顾“常识、常理、常情”,尽量避免给档案行政相对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或将损害降低到最低,努力实现法律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不得基于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或其他不正当目的,利用优越于档案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强加于档案行政相对人,更不能迫使档案行政相对人接受该档案行政指导。

2.4 灵活效率原则。灵活效率原则是档案行政指导行为最具特色的一条原则。“行政指导属于认知表示行为的一种,所谓的认知表示,是指行政主体履行职责作出的判断、认识和引导等不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的行为。这一类事实行为具有公开性、观念性、服务性、无拘束力、权威性特征。因此,行政指导活动采用的方式往往比较灵活,因时因事而手段各异。”[7]灵活效率原则要求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善于判断、把握时机,根据客观情势和档案行政管理目的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档案行政指导措施,对快速发展的档案事务作出有效的反应,而不能消极无为、坐视不管,以致增大社会管理成本。“档案行政指导有多种方法,如会议与文献指导、咨询与示范指导、集中与个别指导等,还有各种方式如通知、建议、劝告、鼓励等,操作程序简便,能及时灵活处置相关档案事务,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可以避免因行政责任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与行政诉讼,实现了行政成本的节省。”例如“随着私人档案在国家全部档案中所占比重的快速上升,对其中具有国家和社会保存价值的私人档案的管理已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提至管理日程”。而由于“私人档案管理涉及因素复杂,管理难度大,行政指导的灵活性优势在这方面显露无遗,从而实现有效灵活的调控,将微观管理引到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上来,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达到了私人档案宏观管理的目的,实现了行政效率的提高”。[8]可以说,如果失去了灵活性和效率,也就失去了档案行政指导行为的实用价值。

2.5 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领域,所谓诚实信用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必须真诚地以公益为目的,遵守承诺,履行义务,并为失信行为承担责任。”“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上的帝王条款,要求行政指导行为必须真实客观,要求行政主体恪守诺言,可谓规制行政指导行为中的种种乱象的有力武器。”[9]诚实信用原则对档案行政指导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2.5.1 动机纯正。所谓动机纯正,是指档案行政主体在实施档案行政指导过程中,主观上是出于社会公共利益,并想通过非强制性的指导行为达到管理档案事务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也难免会出现档案行政指导者在作出指导行为的过程中掺杂了一些不正当考虑的情况,例如在实施档案行政指导时过多地考虑政绩的现象等。而这类动机不尽纯正的档案行政指导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属于违法的档案行政行为。

2.5.2 禁止反言。“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于行政指导,被认为是‘禁反言法理在发挥作用。禁反言法理,是指禁止主张违背自己过去的言行,以此损害曾将相信过去言行的相对人的利益。”[10]禁止反言是指档案行政主体在实施某种档案行政指导行为后,应当严守承诺,不得违背自己过去的言行,损害相信档案行政主体言行的档案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档案行政指导作为档案行政主体的行为,必须考虑到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档案行政主体作出某种档案行政指导所承担的档案行政主体形象和责任问题,即便是在档案行政指导中没有违法,也会影响到档案行政主体理性、中立、科学的立场,更何况事实上会因为档案行政主体随意变更档案行政指导而引起混乱。

2.5.3 信赖保护。“信赖保护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只有确立信赖保护原则,行政相对人才会信赖行政机关,遵循行政指导,行政之目的才能实现。”[11]

档案行政指导遵循信赖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档案行政相对人接受档案行政指导作出相应行为之后,档案行政主体不得否认其做过行政指导,或者否认其承诺的利益;二是档案行政主体实施档案行政指导之后,不得随意予以更改或者废止;三是档案行政相对人遵照档案行政指导并达到设定的条件时,档案行政主体不得拒绝或者迟延履行其所承诺的利益;四是档案行政相对人因听从违法、不适当、错误的档案行政指导,或者因档案行政指导的反复、不履行承诺等行为遭受损失的时候,档案行政相对人有权基于信赖保护原则,要求档案行政主体予以赔偿或者补偿;五是如果档案“行政主体所推行的行政指导在自身和行政相对人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给行政相对人造成重大损失,那么行政主体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否则行政相对人对政府便会产生信任危机”。[12]

2.6 可救济性原则。“可救济性原则要求当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指导行为违法或不当,致使被指导者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时,应当赋予被指导者救济的权利,公民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方式要求有权机关对该行政指导行为予以撤销或纠正,并要求对公民受到的损失加以赔偿或补偿。可救济性原则是对行政指导行为的监督和保障。”[13]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档案行政主体滥用档案行政指导违法或不当干预档案事务。

可救济性原则要求建立档案行政指导的法律责任及救济制度,它要求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不得利用档案行政指导方式灵活、简便、隐蔽等特点,来有意回避、混淆乃至推诿行政责任。若因违法、错误瑕疵的档案行政指导,而给档案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的,要允许索赔,或由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据一定的行政程序进行赔偿。

3 结语

档案行政指导应该遵循的这些基本原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关系。档案行政主体在实施档案行政指导行为的过程中,不仅应严格遵循每一项原则,更要在运用中使其交叉渗透,全面把握,规范实施。这对实现档案行政指导法治化和促进依法治档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7]冯露君.行政指导应遵循的法律原则——以重庆市北碚区实施行政指导为样本[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9~43.

[2]莫于川.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行为——论我国行政指导的合法性问题与法治化路径[J].现代法学,2004(3):3~13.

[3]周长岱.建立、完善档案行政指导制度[J].中国档案,2001(5):11~12.

[4]朱敏.浅谈行政指导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建构[J].科技创业,2006(1):171~172.

[5]姚笑云.档案行政指导的规范化与规制约束[J].北京档案,2009(2):29~30.

[6]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法制研究所“行政指导”课题组.中国行政指导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下)[J].政治与法律,2003(4):14~23.

[8]张燕.析档案行政指导在私人档案管理中的运用[J].山西档案,2003(1):21~23.

[9]赵越.诚实信用原则在不同类型行政指导中的量度分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3(1):39~40.

[10]王静,李季.诚实信用原则与行政指导[J].理论与改革,2009(6):141~143.

[11]钟头朱.论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指导中的适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2):49~51.

[12]唐朝阳.试论行政指导的基本原则[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4):25~26.

[13]王景斌,方芳.行政指导与公共卫生安全[J].当代法学,2005(6):114~119.

上一篇:师爱伴我成长作文800字下一篇:十二五规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