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满意度指数与幸福感指数调查报告(精选8篇)
生活满意度指数与幸福感指数调查报告 篇1
【摘要】: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生活的综合认知的主观判断,主要是对个体自我生活的一个总体的概括认识和评价,这种评价对主观幸福感至关重要。幸福感作为一种心理感觉,与生活满意度的关联存在一种依存关系。本研究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女性对生活满意度会随年龄的增加而提升;物质条件的满足与生活满意度有很大关联,但个别的学历较高的人群,可能存在物质条件好,生活满意度较低,幸福感指数不高的现实情况。本项目的研究旨在为政府在本领域的决策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和妇联组织的视角思考。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 幸福感指数 女性 调查
一、前言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希望通过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估,了解本市不同年龄段和学历程度的女性群体在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依存度,以及其中的差异性等问题,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同区域的女性群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性的背后存在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女性问题上的决策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
调查人群:
全市各辖区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的成年女性3000人。
二、结果分析
1、年龄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满意度指数年龄段调查统计 表一
辖区
常模
武进区
钟楼区
天宁区
戚墅堰区
新北区
金坛市
溧阳市
60后
16.45±5.37
16.32±5.39
16.05±5.4316.45±4.9
114.89±4.5
514.62±4.58
20.72±4.10
70后
17.91±6.77
17.91±6.76
18.00±4.19
18.91±5.18
17.13±5.90
17.02±4.89
18.62±4.27
80后
17.18±4.94
17.2±4.87
16.82±5.90
17.89±4.87
17.07±4.74
16.41±5.4
217.27±5.01
90后
17.0±4.73
17.86±5.79
16.79±5.87
17.27±4.77
21.0±4.24
10.0±0.0
16.4±6.19
未标明
17.31±4.87
17.53±6.11
16.24±5.69
16.95±4.82
25.0±5.55
15.62±4.32
16.87±5.94
总
17.17±5.34
17.36±5.78
16.79±5.42
17.93±4.91
19.02±5.00
14.79±3.84
17.98±5.10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满意度指数年龄段常模为:17.29±5.06。
表中红色部分数据显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溧阳市均显示高出常模,提示这些区域的被调查女性生活满意度可能较其他的被调查女性要好,特别是新北区与溧阳区,他们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指数较高,预示这两个区域的女性个人幸福感也较高。综合这两个区域的情况,可能是与农业生活的人数较多,长期的农村生活对现有生活质量的水平比较满意,体现其追求的生活状态总体上较其他区域更具幸福感。
2、学历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满意度指数学历类别调查统计 表二
辖区
常模
武进区
钟楼区
天宁区
戚墅堰区
新北区
金坛市
溧阳市
初中
16.45±5.37
16.63±4.30
16.43±5.1
216.65±4.7
115.67±4.88
16.87±4.66
20.00±0.00
高中
17.91±6.77
17.03±6.07
16.23±4.96
16.38±5.12
17.09±5.1
414.30±3.36
18.78±5.69
大专
17.18±4.94
17.2±4.87
17.56±5.82
17.01±5.36
17.49±5.20
16.56±5.2
517.96±4.62
大学
17.0±4.7
317.34±5.50
17.76±5.35
17.88±5.91
16.69±5.73
16.89±4.98
17.71±4.79
未标明
17.98±5.34
18.00±6.50
16.81±5.56
17.90±4.31
15.46±5.47
17.91±5.52
18.34±3.84
总
17.30±5.43
17.24±5.45
16.96±5.36
17.16±5.08
16.48±5.28
16.51±5.77
18.56±3.79
全市部分女性生活满意度指数学历类别常模为:17.17±5.17
从学历的类别来看,钟楼区高中生的个别差异较大,大部分则较为稳定。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离散度较小,说明他们的生活质量高于初中生,也许是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经济收入因学历关系得到提升,社会接受度也高,容易在社会环境中比学历低的有较多的机会与社会参与度,因此,体现自身价值的社会收益较多。比较而言,武进区和钟楼区总的常模高于全市区域常模,呈现生活满意度较高的状况。
从各辖区的总常模比较来看,武进区和钟楼区女性群体整体生活质量较高,新北区女性群体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些。
武进区和钟楼区的经济基础较其他区域要好,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比较安逸的环境与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物质上的保证给女性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而新北区从理论上应与武进区不相上下,可能源于其特殊的环境与政府行政机构的距离,产生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提升,可对比的参照群体也可能引起心理落差,抑或生活水平与其他区域相比有下降趋势。
3、年龄对幸福感的影响: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数年龄段调查统计 表三
辖区
常模
武进区
钟楼区
天宁区
戚墅堰区
新北区
金坛市
溧阳市
60后
6.24±5.19
6.25±5.2
36.05±5.43
5.84±5.36
7.02±5.38
5.93±4.9
45.20±5.59
70后
4.04±6.74
4.85±5.7
15.03±5.6
24.68±5.83
5.70±5.6
54.73±5.52
5.68±4.04
80后
2.85±5.56
2.85±5.56
4.82±5.95
3.56±7.07
4.57±5.12
4.92±8.35
4.23±5.73
90后
2.86±6.57
2.86±6.57
3.71±6.67
2.12±4.52
3.50±9.19
11.00±0.00
5.20±6.14
未标明
4.00±5.51
4.19+5.96
3.97±6.06
总
4.00±6.02
4.20±5.77
4.90±5.93
4.05±5.70
4.96±6.17
6.15±4.95
4.86±5.51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数年龄段常模:4.30±5.72
从表中可以看出,天宁区、新北区、金坛市、溧阳市的部分女性群体幸福感常模高于全市被调查女性的总体幸福感常模,总体幸福感高于其他区域。
总体而言,60后、70后、80后的幸福感趋于稳定态势,个别区域,比如新北区的90后就显得比较突出;金坛个别人的幸福感指数超高,提示可能有故意的作为或出现精神异常的可能,需要加以特别注意。抑或有调查中对被控环境的因素出现不符合专业要求的情况,需要予以甑别。
国内有研究结果,幸福感指数常模为5.12+2.03.我市部分女性的幸福感指数调查,其常模均高出其他人群,显示我市被调查女性具有较高的幸福感指数。
从全市各辖区不同年龄段的幸福感指数比较(图表21)来看,金坛的80后、新区的60后、90后幸福感指数较高,总体上60后、70后比较稳定,没有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戚墅堰的90后则呈现出较低的态势。
4、学历对幸福感的影响: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数学历类别调查统计 表四
辖区
常模
武进区
钟楼区
天宁区
戚墅堰区
新北区
金坛市
溧阳市
初中
5.81±4.9
36.81±3.83
5.67±3.93
5.12±4.6
25.85±3.39
4.00±5.544.82±3.68
高中
5.76±5.82
4.73±5.92
4.97+5.2
15.47±5.23
4.77±5.15
6.48±3.75
5.10±4.74
大专
2.98±5.89
3.75±5.96
3.89±5.24
4.21±5.25
4.29±5.21
5.63±4.43
4.98±4.79
大学
3.2.0±5.73
3.91±5.64
4.01±5.73
3.79±5.20
4.61±5.56
4.81±5.27
5.52±5.37
未标明
2.50±6.82
6.09±5.94
5.04±5.31
总
4.44±5.59
4.34±5.63
4.64±5.03
4.65±5.08
5.12±5.05
5.23±4.75
5.09±4.78
全市部分女性幸福感指数学历常模:4.79±5.13
从学历上看,个人文化程度的差异还是在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上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且相互间的个性差异较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大部分处于稳定状态即在一定区间范围内波动。在学历上的常模也高于我国某一人群的常模。其中,新北区、金坛市则高于全市被调查女性群体的总体水平。
处在较高状态的区域是武进区和钟楼区,幸福感指数处在较高状态的区域则是新北区和金坛市。由此,也印证了当初的假设,即,生活满意度指数高的人群,其幸福感指数不一定就高。简言之,生活比较满意的人不一定感到幸福。
所以,从幸福感指数的调查来看,主观幸福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非物质条件好了就一定感到幸福,还有其个人的人格因素、环境因素、文化素养、理想观、价值观、婚姻观、成长经历、社会因素、生活形态的诸多因素影响。
对低学历的女性而言,其生活满意度常模比较接近社会常模,原因可能是对生活的思考深度问题。对此类的女性群体应该进行“溢出性鼓励”,即以此影响其周围的女性和家庭成员,扩散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体验,营造社会性和谐氛围。
高学历的女性群体对生活的追求目的不同,有着较高的生活目标和情感需求,其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其精神层面的需求,有必要加强对此类女性群体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举措,应该对其进行“礼花式引导”,即对其此类女性群体进行职业与生活质量训练,提升其幸福感指数。
三、小结
调查结果大部分支持了当初的假设。
女性生活满意度指数与幸福感指数虽然是一个城市社会发展状况的群体性主观感受,是社会和心理问题的“集体潜意识”,但不能简单地以此作为体现某一群体或个人生活质量、群体或个人幸福及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
从常模看,我市部分女性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主观体验高于其他城市,在全国前列。
生活满意度指数与幸福感指数调查报告 篇2
一、国内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与运用
1. 国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
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总值 (GNH) , 他认为, 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政策应该关注幸福, 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 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 (GNH) 指标。
20多年的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瞩目, 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 英国则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 (MDP) , 考虑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的国民幸福总值 (GNC) , 更强调了文化方面的因素。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经济学家联手正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
2. 我国对幸福指数的研究
中国由于与其他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较大, 因而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起步相对落后。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4年间, 属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出阶段, 首先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认为幸福包含了除经济社会发展以外更多的内涵, 这也是中国大陆有据可查的最早从统计角度对国民幸福的研究。200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幸福指数调查, 数据的选取采用统计学中抽样调查的方法, 即通过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数据,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二阶段:2005-2006年, 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提出了一份《落实“以人为本”, 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 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2006年4月, 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 首次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这代表了中国领导层对国民幸福统计的关注与重视。同年, 国家统计局提出编制“国民幸福指数”的设想, 北京市统计部门则在试算国民幸福指数上先行一步;2007年至今属于第三阶段, 国民幸福问题的统计研究逐渐深入, 全国多个地区和城市的统计部门先后提出了适合本地实情的幸福指标评价体系。还发布以市民幸福感为评选标准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其中, 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主要有:一个是由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经济生活大调查》所评出的2007-2011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另一个是由新华社《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调查》评选结果。
二、对江苏省太仓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
在江苏省太仓市, 居民对幸福的定义理解为“业有所就,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住有所居, 学有所教, 居有所乐, 心有所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顺利完成了此次研究。其中发放了500份问卷, 收回476份, 有效问卷468份。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仔细分析, 可以找到以下几点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
1. 收入水平是影响幸福指数的最根本因素
在收入状况上, 太仓市最低工资标准为1140元, 从1000元到5000元以上, 仅有5.8%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 而明确表示对收入不满意的人占了37.4%以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质因素在居民生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也可以看到太仓居民的普遍收入虽然有所提高, 但提高幅度不是很快。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占据将近35%, 处于2000元到3000元收入水平的人数占了23%, 3000元到4000元水平的仅34.8%, 而5000元以上收入的占有6.5%。有43.6%的人认为“丰厚的经济收入”是直接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 这说明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是幸福的基础。“经济是基础”在幸福指数上依然通行, 在低幸福指数群体中, 月低收入中人群有71人, 而月收入较高人群没有进入低幸福指数群体。
2. 人际关系、家庭因素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说表述的,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 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 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 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 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 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在一项关于“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 您最看重的是哪一项?”的问题中, 25.7%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就, 同时也有14.2%的人选择了收入多少, 而有60.1%的人选择了家庭和睦。而在家庭生活满意度一项, 近80%的人对家庭生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研究表明, 在居民收入较低时, 随着财富的增加幸福指数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然而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 其对幸福感的影响反而会逐渐减少, 而家庭成员的关系融洽、人际关系交往、身体健康程度、工作稳定、自我价值及稳定的社会局势等将成为决定幸福的重要因素, 这说明, 幸福感随收入增加会面临一个拐点, 过了拐点, 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不会增长。从分层次比较, 不同收入层次居民, 幸福感有差异。
3. 政府对公共环境和设施的建设也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感
在对太仓环境的满意度、公共设施满意度、治安状况的感觉以及对政府举措的满意度调查上, 太仓居民大都表现出关心的态度, 结果有10.6%的居民对太仓环境很满意, 43.3%的人比较满意, 46.1%认为一般。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 仅有3.5%的居民对此很满意, 比较满意的占了24.5%, 43.6%感到一般, 28.4%的人很不满意。调查显示, 居民认为“环境卫生”、“医疗保健条件”、“交通状况”等领域是热点民生问题, 是政府最需要加强和改善的三项内容。
三、对提升太仓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几点建议
太仓属于苏南城市, 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快, 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在公共设施的投入愈来愈多, 城市环境有所改善, 社会福利有所提高, 不知不觉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 幸福感自然提升。在调查中发现太仓居民的幸福感是比较高的, 认为“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占65.84%, 认为幸福感“一般”的占24.72%, 认为“较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仅占9.44%。但同时也看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的破坏以及房价高等问题仍然是困扰居民的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努力, 政府是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加快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收入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 太仓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5%和12%, 户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95%以上。全民参保率保持99%以上, 大病再保险平稳运行。今后, 政府将以更实举措促进就业, 注重劳动者素质培训提升, 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援助机制, 抓好大学生、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工作。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培训增加就业, 以帮扶促进就业, 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推动就业。更大力度推动增收, 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更高水平加强保障, 进一步提升大病再保险水平,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和全民医疗救助制度, 做好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工作, 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2. 促进文化繁荣, 构造和谐的城市环境
幸福感的提升, 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改善民生工作, 积极改善外部客观条件, 还要从改进人民的主观忍受, 通过舆论引导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应一如既往地对“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家在太仓”等活动深入推进, 深化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全面回顾撤县建市20周年发展历程, 增强干部群众建设现代化的信心。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继续开展好各项文化惠民活动, 繁荣文艺创作, 积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加快推进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江苏太仓创意产业园、沙溪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 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3. 全方位优化公共服务, 多渠道加强环境保护
政府应该把群众利益作为价值原点。政府应进一步加快民生十大实事工程建设, 确保2014年全面兑现承诺。尽快推进校舍升级、幼儿园新建等工程,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着力打造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在医疗卫生方面应加快区镇医院建设步伐,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加强环境保护, 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环保政策方针, 努力构建绿色和谐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针对调查提出的一些建议, 仅供有关部门参考。幸福指数被广泛运用的今天, 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不仅仅局限于GDP来衡量社会发展, 而且运用“幸福指数”、“幸福感”等诸如此类的名词, 这不仅是社会的进步的体现, 同时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认同, 而对幸福指数量化的研究也会成为未来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陈有真.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2]俞灵燕.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与思考——以绍兴为例[J].调研世界, 2011 (5)
如何提高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篇3
人类幸福的源泉来自于对需求的满足。幸福指数是由生活满意度、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和谐程度三项指标来衡量。但是,幸福度不仅仅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背景文化、不同基础条件的人们对幸福的诉求也会不同。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里的笑声有多甜;不是物资条件有多好,而是快乐的生活有多美。所以,幸福的晚年生活只有老人们自己才能做出评判。
习近平在全国老干部工作表彰大会上指出:从1982年全国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关心下,在各级组织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广大老干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老干部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进步。他还强调,要健全完善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制度、生活待遇制度,努力让他们过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要创新关怀、帮扶困难离退休干部机制,及时解决老同志最紧迫、最直接和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他们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我们要以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同志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深入宣传老同志的历史功绩,弘扬老同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重视发挥老同志作用的良好氛围。
一、转变老年人目前生活状况,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前提
(一)养老服务体系急需科学化、正规化、规模化。
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公布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 90%,空巢现象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之一。具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投资商的关注,社会资本对投资建设大型高档的老年公寓也是趋之若鹜。但是,现阶段这种具备科学化、正规化、规模化的市场供求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导致了养老机构资源紧缺的重要原因。
(二)修建住宅区内小型种植花园,为老年人创造幸福的乐园。
现在的住宅小区,一楼带花园的房子是购置热点,而且房价高、房源少。很多老年人非常羡慕能有一个自己亲手种植、除草、浇水的小花园,但很多老人家庭不具备这个条件,有些远离市中心的老年人就自己想办法,在犄角旮旯偷偷开垦自己心中向往的乐园。他们深知“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并且现在的老年人在年轻的时侯多数在农村种过地,都保持着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本色。现在,他们退休了,可他们多年养成的好习惯没有丢。他们每天很早起床,生活有规律,多数老人在家养花、养鱼,陶冶情操,排解孤独和寂寞。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在户外有一个大花园,老人们共同参与种植,美化自己的家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花园的楼前,每到夏天,园内鲜花争奇斗艳,老人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着花草,为花草浇水、除草、施肥,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未来。 如果能够在有条件的住宅楼前修建10M2 左右大花园,让老人们在春季亲手播种和浇灌,这将会大大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加大住宅区活动场所的投资力度,方便高龄、体弱的老年人健身娱乐。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高龄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比重也逐步增加。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便利的娱乐活动场所和设施也是我们应该思考和逐步完善的。我们现有的老年活动中心,从地域和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老人参加娱乐健身活动,这些老人日常的活动场所仅限于在自家楼前屋后的小马路上走圈。夏天在太阳的酷晒下,他们在楼前自己搭简易凉棚,把家里废弃的桌子拿出来当扑克桌,每个老人手里都拎着一个折叠的小板凳。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走太长的路,他们随时都要坐下休息。他们也希望被关注、被关爱,他们非常渴望在楼前的草坪上有属于他们休息的长条椅、小扑克桌和小型健身器材。特别是冬季,他们根本不敢过马路去5公里以外的老年活动中心活动,只有围着自家楼房绕圈,然后蹲在墙根晒太阳,这些蹲墙根晒太阳的老人来自于老住宅区。目前,这些住宅区楼前能有一套露天的石桌椅就很不错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职能部门能否在加大投资老年活动中心的同时,考虑到这部分群体呢?
二、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成为老年人的知心朋友
(一)关爱老人,要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做起。
家庭是社会细胞,是老年人生活的第一场所。在家庭,每个子女不仅要懂得敬老爱老助老的重要性,更要身体力行的为父母提供一个精神舒畅的家庭环境。也就是孔子说的要以愉悦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父母和社会老年人,换句话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
(二)倾听老人的心声,做老人知心朋友。
陪老人一起说说话,听老人讲他们的经历和属于他们的年代故事,做老人的知心朋友,能感受到老人激动的心在跳动,混沌的目光突然明亮,声音变得高亢有力。每一个老人都是一个博物馆、一本书,从他们那里可以听到大千世界,这是任何教课书上学不到的。他们可以把一辈子总结出一句至理名言,可以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尽管他们的想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尽管每次都听到老人重复着一个故事,我们还要表现出听到的是最新的内容,老人都会一直讲下去。这时,你就能感受到老人是幸福的。
(三)为孤寡老人送上门服务,做老人的贴心儿女
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志愿者把贴心服务送到孤寡老人的家中屡见不鲜,他们给孤寡老人送去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上的帮助,更送去了精神慰藉。使孤寡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志愿者成为孤寡老人的贴心儿女,让孤寡老人过上了家庭般温暖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快乐。但是,如何让孤寡老人在生活、救助、医疗、服务等方面面临问题时让他们享受到24小时急救和援助的服务,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结束语
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篇4
华北石油报印刷厂薛 宝
一、调查职工幸福指数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人的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把幸福指数作为现实的政策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审视以往社会发展指标的必然结果。关注幸福指数,提升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华北油田公司已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本质稳定、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生活幸福”的和谐矿区建设目标,加快改善矿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综合五处提出了“我服务、我快乐”、“工作愉快、愉快工作”的理念。华北石油报印刷厂也制订了“通过为社会(油田)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职工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指数”的企业宗旨。因此,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应当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最高标准。
本调查报告就是想通过对华北石油石油报印刷厂职工的问卷调查,了解职工幸福指数的高低,影响幸福指数有那些因素。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为今后华北石油报印刷厂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二、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岗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5个方面;第二部分是个人健康状况,共有“健康、比较健康、一般健康、不太健康、不健康”5个选项;第三部分是选择个人感觉幸福的程度,共有“非常幸福、幸福、比较幸福、中等幸福、比较不幸福、不幸福、非常不幸福”7个选项;第四部分是选择影响人生幸福最重要的要素,共列出了“财富与物质、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杰出的子女、舒心的工作、成功的事业、自由的生活、良师益友、广泛的爱好、较大的住房、喜欢的汽车、老有所养、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谐的社会关系”14个选项;第五部分是如何提升幸福指数。
三、填写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的情况
本企业共有27名正式职工,有26名职工都填写了“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统计、计算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填写调查问卷职工基本情况:26名职工中男职工20名,女职工6
名,其中管理岗位8人,操作岗位18人;平均年龄40岁,初中学历的1人,高中学历的15人,大专门以上学历的确良10人;家庭人均收入在2000-3000元/月。
第二部分是个人健康状况:
填写“健康”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9.23%。
填写“比较健康”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38.46%。
填写“一般健康”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34.62%。
填写“不太健康”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3.85%。
填写“不健康”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3.85%。
第三部分是选择个人感觉幸福的程度:
填写“幸福”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26.92%。
填写“比较幸福”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42.30%。
填写“中等幸福”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30.76%
填写“非常幸福”、“比较不幸福”、“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
第四部分是选择影响幸福生活最重要的要素:
选择“健康的身体”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100%。
选择“和睦的家庭”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96%。
选择“舒心的工作”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92%。
选择“杰出的子女”的有22人,占总人数的85%。
选择“老有所养”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65%。
选择“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58%。
选择“良好治安环境”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58%。
选择“财富与物质”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54%。
选择“自由的生活”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50%。
选择“成功的事业”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42%。
选择“广泛的爱好”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42%。
选择“良师益友”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38%。
选择“较大的住房”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35%。
选择“喜欢的汽车”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9%。
第五部分是如何提升幸福指数,有代表性建议:一是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二是创造和谐舒心的工作氛围;三是增加收入,提高物质生活质量;四是追求健康、高雅的业余生活;五是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居住环境。
四、关于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几点思考
第一、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基础。有人曾经做了个比喻:如果将人生用数字表
示的话,那么健康就是一,金钱、地位、名利、成就„„就是零。有了健康这个一,那么后面的零就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而决定你的人生或波澜壮阔,或平平淡淡,或潮起潮落,或阳光灿烂„„然而,如果没有健康这个一做支撑,后面的零最多,也只能够是零。这次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在选择影响幸福生活最重要的要素中,选择“健康的身体”达到100%。在如何提升幸福指数的建议中,“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也成为大多数的选择。在“身体健康状况”选项中,达到“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不到58%,“一般健康”的达到35%,“不太健康”和“不健康”的占到将近8%。在去年年底体检中,有三分之一经上的职工患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压高血脂疾病,女职工崔金娣检出了淋疤瘤,现在天津做化疗,其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还哪有幸福可言。所以,要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就要关心和关注职工的健康状况,一是灌输 “健康就是幸福”的理念;二是提倡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戒烟限酒;三是呼于职工坚持适合个人身体特点的体育锻炼,坚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第二、家庭、子女是影响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开展职工道德和家庭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在企业做“好职工”,在家庭做“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好子女”,为构建“和睦家庭”担负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三、“舒心的工作”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工作既是获得物质生活的途径,又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执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让每个职工都感受到公平、公正、温馨的氛围,给每一名职工提供平等的培训、加薪和升职的机会,不能厚此薄彼。企业领导要随时随地对职工予以关怀关注,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份真心,相信彼此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第四、社会治安、居住环境成为影响人们幸福的重要因素。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忧解难,做好做细排查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为职工群众提供安全祥和的居住环境,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减少矿区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发生,能够增强职工的安全感,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增加财富与提升幸福具有低相关关系,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提升幸福指数更多得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提升职工幸福指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认真研究探讨。
老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篇5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与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步入高龄、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和家庭赡养条件差等原因,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境况与城市老年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孤寡、贫困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还有待提高。
一 基本情况
以济南为例,济南大学对济南市农村老年人口状况进行调查。他们的调查小组以济南市农村所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为总体样本框,通过定额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回收到120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感觉幸福及原因,感觉不幸福及原因。
在调查报告中有70.2%的老人认为自己幸福,但同时有近15%的老人觉得孤独。92.4%的老人认为目前生活能够达到温饱和温饱以上,但有21.3%的老人回答“现平日够用有余,但不够养老所需”,证明这部分老人对未来养老有些担忧。51.9%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生活水平提高了”,41.4%的老人回答“还算可以,生活水平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两项加起来是93.3%。这也说明,绝大多数老人自我评价生活水平能够达到温饱及温饱以上,对生活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
从老人对是否幸福的自我评价来看,有70.2%的老人认为自己幸福,认为不幸福的占5.1%。在调查过程中,部分调查员对回答不幸福的老人有所关注,他们在问卷中回答“不幸福”一栏中做出特别标记,主要有经济原因、子女不孝、身体不好或家庭遇到特殊不幸。在子女是否孝敬的调查中,有85.9%的老人感到子女孝敬,有9.4%的老人以说不好来表达了对子女的不满,仅有3.3%的老人明确回答子女不孝敬。在对孤独与否的调查中,尽管回答不孤独的老人占75.8%,但是孤独的老人占到近15%,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量。专家认为,当社会有15%的老人在孤独的意图因素支配下,可能产生各种不良行为或者违反常态的表现,这会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二 调查中的问题及分析
农村家庭养老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村老人经济上完全依赖于子女,而且他们的子女有80%以上是农民,主要依靠种植、养殖业,收入微薄,供养能力有限,大多只能维持老年人基本生活。而且,大多数老人在银行也没有存款,经济来源单一。在农村,多数老人健康观念依然较差,长期形成的“小病扛、大病躺”有病不治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一旦医保卡里的钱用完,他们就再也舍不得花钱看病了,特别是对白内障、青光眼、咳嗽哮喘、风湿、心脑血管等老年慢性疾病,他们选择的往往是忍受。大部分农村老人有自己的住房,但基本上是新人住新房,老人住旧屋。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参加文体活动的兴趣,平时基本上是晒晒太阳、闲坐。农村老人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对于有的儿女的不孝,老人维权意识淡薄以及怕“家丑外扬”的思想作祟,也是忍气吞声者居多。此外,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所在村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达的村,不但老人的子女收入多、赡养能力强,而且村里还对老人有一定的补助,但这样的村在全市为数不多,且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区。
同时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说孩子的学习,就是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员中,与被侵害人是本村、本乡(镇)或相邻乡镇的农民为30人,占81%。侵财型、暴力性案件占较大比例。在受理的该类案件中,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总数的76%。一般来说,老年人防范犯罪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比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
三
建议与对策
老人们年轻的时候为了儿女拼命劳动,孩子们成了家,自己也就老了。在农村,老人为一个家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专家指出,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解决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基本养老保障问题,改善和提高农村养老水平。
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敬老爱老意识。将敬老、养老、助老宣传教育与各项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如与评选“星级文明家庭”结合起来;与评选表彰“敬老好儿女、好媳妇”、“孝星”等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先进典型,抨击鞭挞歧视、虐待老年人的不良现象,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进一步巩固家庭养老功能,保证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是巩固家庭养老的有效形式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继续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工作,用法律的形式将老年人应享有的权利和子女应尽的义务确定下来,增强赡养人的赡养自觉性和责任感,并加强兑现监督。
进一步强化社会养老保障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倡导有条件的村建立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应将建设社会养老设施纳入新农村规划之中,在资金投入上向老龄事业倾斜,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村福利化性质的老年公寓等设施,逐步实现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的转变。
同时应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到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一个电话、一张贺卡,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
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篇6
幸福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来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它是生活事业的满足感、心态情绪的快乐感、人际关系的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幸福感”、“幸福指数”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话题。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基于此,我们对龙泉驿黎明小区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是“城乡居民幸福只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更高层次上要求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调查方式
为了保证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准确可靠、方便统计的前提,所以决定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式是随机发放问卷当面填写以及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区域及人员分布
一共分为2部分。网络在线人员调查,城乡常住实地居民调查。
(四)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是对受访者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相关信息的采集。我们正常将判断幸福指数的途径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身体状况等)。最后是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我们的问卷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的。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旨在清晰的了解受调查人群的具体情况,以便我们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二、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4.47%的居民感觉到非常幸福,67.65%的居民感觉一般,5.88%的居民感觉不幸福。调查数据说明随着镇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从调查对象的分类看,居住环境好的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居住环境差的居民。居民对目前住房满意率为38.24%,不满意的为17.65%。他们的住房环境、房屋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相对少了许多。
由于本次调查针对了受者调查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环境、情感和工作方面等内容,主要调查目的是研究人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及其影响较大的原因,我们再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比较。
大众生活环境基本情况。从基本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在目前我们社会中收入高低人群是按照金字塔型的,2000—5000元的收入者占到了8.82%。而且大部分人表示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各种生活压力使现在城市人群感到压力极大。近年来房价的飞涨也是使幸福指数下降的主力推手,在受访者中有近1∕3的人没有住房,即使在有房的人中也有很多人在父母的帮助下。
社会保障方面。有近14.71%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保障很不好,亦有14.71%的人对此并不熟悉,但是也有17.65%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保障还是很不错的。最近国家正在普及医保政策,所以有很多人积极的参加了医保,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会中对医保政策的看法是褒贬不一的。很多人认为医保所提供的优惠幅度很小,有钱人根本不需要这钱,而穷人真正有病时这钱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多大用处。他们认为新的医疗体制是一种保障,是一种安慰。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这与人们追求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从年龄看,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居民,都比较重视身心健康,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越高。在受访者中,至少有65%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并注重锻炼身体,参加社区文娱活动。
从人们生活环境的基本状况我们大致的除了这些结论:
一、工作者对自己的理想工资状况与现有工资情况并不满意。
二、社会高房价高物价使人们心里渐渐的失去了平衡,什么都在涨价,就是工资难涨,涨工资降房价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大众不了解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持有怀疑态度,是这也是人们幸福感不高的原因之一。
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标,而人际关系在情感中也起了很大决定作用。统计显示42%的人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不仅仅是工作和生活开支。所以在工作中压力大了有一半的人选择像亲人或朋友倾诉,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亲人之间互相支持扶持体现了家庭的和睦。本次调查还发现极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家庭和睦、伴侣是自己忠实的依靠,自己的子女听话孝顺。
从整体看来,在情感这方面受调查者的得分是比较高的,仅仅是在工作和其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普遍的生活压力,这不仅仅是个人原因,也是目前我们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我们的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这个问题在不久将来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人们的关注热点。关注热点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最想要的东西,无论是多么富有的人永远都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如我们所料在所有的选项中住房、就业占据了前二甲的位子,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只不过是在调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梦想是人腾飞的翅膀;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在这次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超过一半的人已经不敢再有梦想,因为这个社会很现实,在他们的眼里梦想和做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三成的人说正在努力过程中。对于这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我们只能说有点悲哀,现实越残酷越是鞭策个人奋起,社会进步。
三、对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造成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近几年的社会发展状况很好,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反映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这方面需要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的政府。根据我们调查统计的结果,就如何提居民幸福指数提几点建议:
1、增加居民收入。这主要要靠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结合镇江现时的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状况,在推动现有一些企业增资扩产、提升水平的同时,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加快社区商业布局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也可以激励群众自主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比如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2、重视和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经济感知对工作幸福感和政治和谐感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时,依然要倍加重视发展经济。目前在经济方面居民变现最不满的是物价和房价,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政府还要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应对的措施也不同。
3、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只有一切从市民的需要出发,“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加快解决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福利等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才能全面提升幸福指数。
4、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了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首先应该引导人们的心态向乐观积极的方面发展,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也能调整和化解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另外还要增加公共绿地,健身场所及设施,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
5、提高政治和谐感。政治和谐感是最需要强化提高的国民幸福指数的部分,它与工作满意感、生活舒适感的相互影响比较小。但这不意味着政治和谐感对主观幸福总体水平没有影响。因此,要提高政治和谐感,就要更多地从体察民情民意、顺应民心民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简化行政办事程序等方面抓落实。
6、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根据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居民的文化水平也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文化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报告总结
从社会整体情况上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极度贫困,但是幸福指数却是奇高。而如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要比改革开放前强,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是逐年下降。究其原因是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中追求,尤其是改变了未经历过改革之前的痛苦的一代的信念。
而今的一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精神追求的预期过度的提高了,当人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就会严重的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尽管在2011年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当中中国名列第20,但是中国在2014年的幸福指数却飞速下滑到93名。这仅仅是前人研究的结果,这一次研究发现人们觉得不幸福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房价上涨的太快,一夜间无数的人发现自己变成了房奴;更加艰巨的问题是房地产泡沫面临破灭时的茫然。据调查,中国现在房地产储量在60亿套,而中国却是房奴遍地。中国在这种极大的心理失衡状态下,思想世界也变的失衡了。在这现实压力下,幸福感下降也是情有可原的。更多的还需要人们素养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健全完善。另一个方面,幸福指数下降也有人们的内在因素。快节奏的生活是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生活中的不安定减少了人们的归属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紧紧的温饱亦不能使人们感到满足,感情、思想、生活方式等严重制约着人们的幸福。人们的意识水平普遍上升,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也不断增加,物质化的社会幸福感大大降低是必然的。
从城管与人们矛盾激化到富士康工人“14连跳”,社会发展的步伐太快,大家过于物质化、过于急速化,大家在为今天无钱消费而抱怨时,是市场经济让他们在竞争中无法提高收入而失去了消费的自由,还是有钱无证而寸步难行失去了就业的自由。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是没法比的,但是那时候的人绝对比现在年轻一代幸福感强烈,不是为别的,是因为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相比现在快速便捷的文化显得是那样得磕磕绊绊。
春晚从“万人空巷”到“万人吐槽”,大家都知道金钱不是唯一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东西,信仰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上的支持。但现实给我们的感触是金钱至上,怎样求得生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尺度,可是金钱却成大多数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现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是不幸福的,这不仅仅表现在各种物价上涨,还来源于各自的生活压力和外界不同的权利威胁。人是有需求的,满足需求的同时自然会会激起欲望,就像山里和尚讲故事的故事一样,回环往复,永无止境,真正关键的是能够珍重身边小小的幸福,学会生活。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个人也要学会知足常乐,感悟生活,寻找幸福。
“幸福指数”广受关注是中国社会急需转型的表现,是人民与时代的要求。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政府的施政首要目标是追求GDP经济总量的增长,这已经阶段性地获得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中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但是,过于强调GDP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过多的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贫富差距拉大、生存环境恶化以及金融危机、楼价过高、社会保障缺失等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焦虑,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以收入为例,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城乡差距和居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仍趋于扩大。在民生领域,读书贵、看病难、房价高已成社会顽疾,食品安全、环境恶化、贪污腐败等问题也仍然较为严重。
因此,如何增进人民福利,恢复社会公正,要求政府工作以人为本而不再是GDP增量成为时代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与“GDP至上”一样,现在也有一种将GDP与幸福指数对立的倾向,似乎只有GDP增速下降才会有更多的幸福,这种观点也是不理性的。并非GDP增速降低了,幸福就上升了。人们渴望“幸福”是因为政府在社会分配、环境保护、物价稳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这些目标与经济增长应该在政府施政中居于同等的位置,而不是忽略。
浅析GDP与幸福指数 篇7
何谓GDP, 众所周知,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季度或一年)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自1970年以来, 中国GDP的增长率持续增高, 平均达9%, 短短三十多年时间, 中国GDP总值在世界各国GDP总值排名从1970年的第八名上升至2010年的第二名,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之势让世界叹服, GDP总值不断创造新的记录, 中国已然是世界经济大国。
二、GDP——一个缺少经济生活质量的指标
GDP在一国的经济生活中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总量指标能够取代它。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GDP并非完美无缺, GDP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先天的不足, 它无法涵盖“发展”的全部内容。
首先, GDP没有衡量社会成本, 尤其是环境的代价。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得越多, 其GDP增长也就越快。同时, 它不能反映环境的缓冲自净能力下降, 反而将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的收益也计入GDP之中, 甚至将环境污染算成对经济的贡献。据环境问题专家估计, 如果把环境的恶化考虑在内, 中国GDP的实际增长要减少2~3个百分点, 中国环境污染每年导致损失几千亿元。
其次, 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 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转化成流通的财富, 这个是不一定的。
再次, GDP没有衡量全部的社会发展。虽然GDP代表经济发展, 但是经济发展是否与社会进步协调, 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等等这些方面都是GDP所无法正确反映出来的。一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 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
最后, GDP不衡量分配和幸福。GDP只是社会总财富的一个指标, 它不衡量财富的流向和社会的贫富差距, 不能反映社会贫富悬殊导致的分配不平衡等瓶颈, 不反映社会保障是否健全, 人民生活是否稳定幸福, 社会风气是否和谐, 市场竞争是否公平, GDP只是一个数据, 很多方面都无法反映。
三、GDP增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GDP不等于幸福感。这些年, 我国经济发展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提高, 但许多人的幸福感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情况表明了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 可以用个别地区、少数人的高收入, 平均到多数人的身上, 看上去平均收入提高不少;但幸福感却不能“平均”, 个别地区、少数人幸福指数的提高, 不能“平均”到多数人身上。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就业发展的机会、开放的社会、贴近民众的政府, 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社会各个领域公平竞争和有更多的个人选择, 批评官员不当行为而不受打击报复的保障, 社会贫富差距适度等。没有这些, 即使GDP指数上去了, 社会仍然会潜存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人们的心里不会因为GDP的增长而充满幸福感。就目前的实际看, 人们对幸福指数思之不多, 片面地将GDP指数当作了社会发展的全部, 这种只强调一点不及其他的思路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不利的, 财富可以换来很多东西, 但未必能买到幸福, 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
富士康——制造业的航母, 《财富》2009年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 总裁在《福布斯榜上有名》, 富士康所创造的财富为社会GDP贡献不小的力量, 富士康的工资待遇相比一般企业而言还是具有竞争力的。然而在富士康发生悲剧的“九连跳”之后, 人们猛然发现, 劳动的幸福感究竟在哪儿?每天机械化地重复做同样的劳动, 而且高度紧张, 这样的工作压力下劳动已经没有幸福可言, 为的只是赚取工资而不停的忙碌, 最终采取过激的手段结束生命。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有力武器, 但是时代在变, 人在变, 人们的期待也在变。一味地低工资拼竞争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 不仅企业, 也包括社会的运转, 要为人们的健康、幸福和尊严增加成本的时代, 其实已经到来了。
经济发展同幸福指数不同步, 值得社会警惕。文明社会发展的惟一目的, 应该就是增加人们生活的幸福。美国前总统罗伯特·肯尼迪说:“GDP衡量一切, 但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这话有点过激, 却不无意味。经历多年发展, 中国也在反思:经济发展的目的何在?到底是为GDP增长, 还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四、幸福指数——衡量国稳民福的重要指标
如果说GDP、GNP、人均GDP、人均GN P是衡量国强、民富的重要指标, 那么, 国民幸福指数则是衡量国稳、民福的重要指标。
GDP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物质发展的成果, 而幸福指数更多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发展。对于一座城市的居民而言, 在评价城市的建设成效时, 不管是切实可见的修路造桥, 还是不可见只可感的教育医疗、城市治安等, 最终都要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居民生活是不是变得更加幸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相比于其他各种统计数据, 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能更鲜活地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成就与不足。仅用GDP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不充分的。
1. 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 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 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 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 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此外, 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 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 等等。
相对于GDP, 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 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导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 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
2. 较之GDP, 幸福指数有何作用。
(1) 将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策目标, 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首先, 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从这个标准来看, 以往将GDP这类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指标的做法显然是不充分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社会政策选择上的舍本求末, 这也正是近年来人们试图对这一指标加以修正或补充的原因。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 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指标, 恰恰可以弥补GDP指标的不足, 用以衡量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2) 幸福指数是监测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指标。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 一定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这一点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引起了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关注。按照生活质量始作俑者的理解, 生活质量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体验。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 我们应当很好地吸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良性发展。 (3) 幸福指数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我国, 政策制定者所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 因此检验我们各项政策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我们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依据。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仍然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 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各项重大政策对民众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关注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和走势、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 充分考虑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民众幸福度的协调与统一。
五、GDP与幸福指数两大指标结合的意义所在
美国政治家罗伯特·莱思明确指出: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都错把手段当作了目标, 陷入了“手段拜物教”。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 其他一切不过只是手段而已。经济学家青木昌彦也认为, 经济增长的本质不是参加经济增长的竞赛, 而是国民生活的幸福。GDP的增长是为了“福指”的增长服务的。
GDP是基础, 是前提, 没有GDP的增长, “福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GDP增长的最终目标是“福指”的最大化。这就是GDP与“福指”的最佳结合点。GDP适合衡量经济总量, 幸福指数适用人民群众福利满意度, GDP是硬指标, 幸福指数是软指标, 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因此, 将幸福指数作为GDP指标的必要补充, 使之成为考察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
当前, 我国已进入“十二五”时期,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离不开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根本。在新的形势下“谋幸福”, 就是要避免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走的“有钱不快乐”的弯路。在以民生为本的前提下抓GDP增长, 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才能保障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才能使国家更加和谐更加富强。
摘要:在现代经济中, 作为衡量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 GDP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GDP只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和人民群众客观生活质量, 而不能具体体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幸福感觉;幸福指数则能体现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发展。文章通过对GDP和幸福指数的解析, 结合两者的优势, 从而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GDP,GDP增长,幸福感,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陈欣.幸福指数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商界 (上) , 2010 (04)
[2].王纪信.论GDP与幸福指数[J].技术与市场, 2010 (08)
[3].张洁.浅议国民幸福指数与GDP[J].经济师, 2009 (02)
[4].刘军.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幸福指数同步增长.时代金融.2011 (08)
[5].俞灵燕, 王岚.“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探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10)
关于城乡幸福指数调查的调查报告 篇8
调查时间: 2011年4月02日——2011年5月03日
调查地点: 贵阳市南明区四方河村,贵阳市南明区喷水池附近居民 调查对象: 贵阳市南明区四方河村部分村民,贵阳市大十字、喷水池部分
居民
调查方法: 走访调查、问卷、采访、参考资料
调 查 人:
幸福是指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为了全面了解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我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开展了对贵阳市南明区四方河村部分村民,贵阳市喷水池附近部分居民《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走访调查、问卷、采访、参考资料调查方式进行,分别对贵阳市南明区四方河村随机30个家庭以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随机30个群众,另外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30个分别居住城乡的同学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分为,居民幸福指数;居民认为最幸福的事项;居民对幸福指数各因素的感受,涉及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各方面,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幸福指数的含义
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幸福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二、调查概况
调查结果显示南明区居民感觉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3.1%,其中非常幸福占12.4%,比较幸福占50.7%;感觉不幸福的占26.9%,其中不太幸福占14.3%,非常不幸福占1.7%;其他未说明的占4%。调查数据说明随着南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从调查对象的分类看,有以下特点。
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农村。城市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1.4%,不幸福的占19.6%;农村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3.4%,不幸福的26.6%。
男性居民幸福指数略高于女性。男性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2.6%,不幸福的占17.4%;女性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9%,不幸福的占21%。
年轻居民幸福指数高于中、高年龄居民。17-30岁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最高为85%,不幸福的为15%;30-50岁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0%,不幸福的占20%。
高学历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其他学历居民。学历越高幸福指数越高。大专、本科及以上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8%;高中以下学历为76%。
月收入高的居民幸福指数高于收入低的居民。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92%;月收入在1000-3000元占85%;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76%。表明在当前生活条件下,居民收入直接影响着对幸福的感受。挣到“钱”才能挣到“幸福”。但是也应当看到,也不是越有钱,人们的生活就越幸福。
三、分析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
(一)居民觉得幸福的主要因素
1、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目前生活水平满意的占57%,觉得一般的占20%,不满意的占23%。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都有了不同层次的追求,许多家庭买了汽车,购买汽车的梦想对许多家庭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2、居民收入增长。居民对家庭月收入满意率为54%,不满意占46%。居民收入是生存的前提,幸福的源泉,和谐的基础。他们认为,家庭收入稳步增加,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些都是多年来的期盼。
3、住房条件改善。居民对目前住房满意率为61%,不满意的为39%。他们的住房环境、房屋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相对少了许多。
4、家庭和睦幸福。居民对自己的家庭满意的占78%,不满意的占11%,其他未说明的占9%。家庭和睦也是影响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家庭和睦也受很多方面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的和睦幸福。
5、健康水平提高。随着收入水平增加,生活改善,麻城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居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水平满意的占73%,不满意的占26%。其中城镇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水平满意的占76%,农村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水平满意的占71%。表明城乡各项医疗普惠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广大群众病有所医提供了保障,使他们感受到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6、居住环境优化。居民对社区环境满意率占60%,不满意的占40%。他们认为居住地的治安、绿化、卫生等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也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居民觉得不幸福的主要因素
1、物价增长过快。居民对目前的物价水平不满意率为64%,满意率为28%,其他未说明的占8%。物价水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与幸福指数紧密相连。物价增长过快导致物价不稳定,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指数。
2、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居民对城市房价最不满意,满意率占13%,比重占
70%,其他未说明的占7%。麻城虽然是小城市,但房价也高,房价未公开透明,有些地方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住房问题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
3、工作职业满意率低。居民对工作职业现状满意率为46%,不满意率27%,其他未说明的占27%。其中城镇居民对工作职业现状满意率为56%,不满意率为44%;农村居民满意率为46%,不满意率为54%。城乡行业、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的差距,对居民工作环境和从事职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着很大影响
四、对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造成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贵阳市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贵阳市的发展状况很好,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反映出了很多问题,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可以推动贵阳市经济的发展,总之,我觉得这方面需要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下面是对这次社会调查的作出的一些总结,以及建议和措施:
1、增加居民收入。这主要要靠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结合麻城现时的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状况,在推动现有一些企业增资扩产、提升水平的同时,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加快社区商业布局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也可以激励群众自主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2、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目前在经济方面居民变现最不满的是物价和房价,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政府还要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应对的措施也不同。
3、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都说健康是福,很多因素影响居民健康,比如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工作压力等。居民生活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压力小了,居民区的医疗条件好了,也会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会有所提高。
【生活满意度指数与幸福感指数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用户满意度指数05-15
生活质量满意度06-13
学校生活满意度09-19
生活满意度法09-21
客户满意度调查与分析05-28
幸福满意度08-19
毕业生就业三方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启示09-25
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06-30
年满意度调查报告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