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精选8篇)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 篇1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
1.社会保险登记。证件资料齐全,仍为即时办理; 2.养老、工伤、生育保险费申报缴纳核准。办理时限由原来的30天压缩为10个工作日;
3.养老金核发。办理时限由原来的30天压缩为20个工作日;
4.养老金领取资格认定。办理时限由原来的30天压缩为5个工作日;
5.工伤保险金核发。办理时限由原来的30天压缩为15个工作日;
6.生育保险待遇核发。办理时限由原来的30天压缩为10个工作日。
所有管理服务事项进入区便民服务中心及社会保险分中心。
二、优质服务方面
(一)政务公开方面。公开全体工作人员姓名、岗位、职务和电话,公开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和办事依据。公开工作范围、工作职能、办事流程、工作纪律和投诉方式。
(二)效能建设方面。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机关作风,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
(三)作风建设方面。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职权,依法保障参保单位职工和自谋职业人员参加社会基本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的合法权益,规范社会保险办理程序,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保障措施方面
(一)推行首问首办、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加强便民窗口建设,实行热情周到的服务,使用文明语言,减少办事环节。
(二)做好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能当场解决的马上解决,需要协调解决的5日内给予答复,上级领导批示的督办件严格按时限要求办理,自觉接受企业和群众监督。
(三)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强化跟踪问效制度,实行最严厉的问责制度。工作人员有违反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和不按规定办理业务受到群众投诉的,将按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对违反服务承诺的行为,一经发现,视情节轻重,按照规定,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廉洁服务方面
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不利用工作之便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的现金、礼品、有价证券;不利用工作之便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出吃、拿、卡、要、报要求。以上承诺,保证做到,并请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予以监督;若承诺不能兑现,我将负主要领导责任,甘愿接受组织的问责处理。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 篇2
一、我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2年9月末, 我区个体工商户已达94.23万户, 注册资金397.09亿元;全区私营企业已达14.37万户, 注册资金达7351.68亿元, 占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金总额的51.26%。非公经济在自治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全区非公经济领域就业人数已占到全区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75%以上和新增就业人数的90%以上, 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的重要领域。发展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实现自治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 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如为非公经济提供更为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 举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峰会等。各金融机构适应非公经济发展需要, 不断加强对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 创新非公经济金融产品, 简化审批手续, 量身打造小微企业产品,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设立专营机构, 提供专业服务
认真落实小企业专营机构“四单管理” (即单列规模、单独人力资源配置、单独信贷审批、单独考核激励) 。截至2011年末, 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设立金融专营服务机构461家, 其中, 总行设有3家, 一级分行设有18家, 二级分行和支行设有440家, 专业营销人员超过3000人。在实行分类评级和创新业务流程方面, 包商银行采取“重经营、轻抵押, 重信用、轻担保, 重分析、轻担保”的方式, 贷款手续简便, 审批高效, 一般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从申请到发放的全过程。截至2012年12末, 包商银行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1689亿元, 为14.9万多户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提供了金融服务, 支持100多万人就业和创业。
(二) 创新和推行特色信贷产品, 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批量拓展型金融产品———“乳业通宝”, 为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的原奶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 破解奶牛养殖企业融资难题。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诚贷通”、“资贷通”、“e贷通”、“联贷联保”等信贷产品,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截至2012年底, 累计向中小微企业投制造、生物制药、化工等十几个行业和领域, 项目遍布全区各盟市。
(三) 改进服务方式, 推行便捷服务
邮政储蓄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的小企业贷款业务, 手续简便、无需中介担保, 贷款一次申请, 便可循环使用4年, 单笔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自治区农村信用社简化贷款审批流程, 提供可供选择的还款付息方式, 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 为中小企业及工商个体户提供及时、周到、优良的服务。
二、金融在支持我区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 全国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2/3, 而目前我区的非公经济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50%左右, 说明近几年我区的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全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近几年, 我区金融系统无论在信贷总量还是信贷结构或者是服务创新方面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当前金融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服务非公经济意识薄弱
由于个体、私营为主的非公经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自有资金不足、资信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等因素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标准的要求。同时金融机构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贷款营销观念不强, 一方面是银行有资金用不出去, 另一方面非公经济企业资金紧缺得不到缓解, 造成了非公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强烈需求与银行的可贷资金宽松间难以有效结合的状况。
(二) 县域和农牧区非公经济金融支持力度弱化
尽管当前县域金融服务明显改善, 但与当前新形势下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 与县域非公经济新发展新要求相比, 县域金融服务仍然亟待改进和完善。
金融组织体系难以适应县域非公经济发展新要求
一是县域银行机构和网点匮乏, 难以满足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县域信贷供给仍然集中依赖于三家“农”字号金融机构, 贷款占70%;而在乡镇农村, 大型金融机构极少有网点, 绝大多数乡镇基本是农信社“独木撑天”。县域, 尤其是乡村金融服务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县域非公经济金融服务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偏弱, 与县域融资中弱质性主体多、政策性融资需求大的特征不相适应。三是草根金融不足。全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有59家, 还未达到旗县网点全覆盖, 小额贷款公司还有空白点。
县域非公经济信贷投入总量相对不足, 部分领域贷款难问题突出。县域贷款总量占全区的比重不到30%, 远低于县域GDP占比60%。同时, 县域资金外流严重, 加剧了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此外, 信贷结构不平衡。表现为“四多四少”, 即中长期贷款多, 短期贷款少;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多, 其他行业贷款少;大中型企业贷款多, 小企业贷款少;呼包鄂贷款多, 东部盟市贷款少。
(三) 缺乏适应非公经济需求的灵活机制, 服务水平低下, 业务品种单一
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经营机制灵活, 在资金需求上有“用款急、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而各家银行基本上都实行集约化经营, 将信贷管理权限集中, 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地区”的四重战略, 在业务指导思想上一直把大中型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因此, 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审批流程等方面, 都还未能建立起完全适应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需求的灵活机制和经营模式。还没有能根据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的需求, 为其提供融资顾问、代理保险等全方位多形式的金融服务。当前对其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简单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等方面, 服务水平相对低下, 业务品种单一。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自身中间业务的发展, 影响盈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 非公经济企业取得贷款的条件和融资成本较高
银行办理每笔贷款, 都必须付出一定成本。相对于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言, 个体和私营的非公经济企业的资产数量少、信用等级低, 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都比较困难。贷出相同额度的一笔钱, 银行会选择全部带给大企业, 而不会分成好几十部分贷给几十家个体、私营企业。这就逐渐形成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向银行融资的自然限制, 再加上一些大银行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存在着对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资信评估的不利因素, 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比如, 在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 “客户规模”这一项所占比重为9分, 而个体、私人企业在这一项基本上拿不到分, 获得贷款就比较难。此外, 为了促进银行对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使风险与收益实现对等, 国家对贷款实行利率浮动制, 如农村信用社贷款率最高可上浮至90%。但是这项政策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即加重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成本。与国有、集体企业相比, 非公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负担较重。
三、优化我区非公经济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对非公经济服务中的弱点, 特别是金融机构很多的金融产品不能适应非公经济的发展特点, 严重影响了我区非公经济经济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创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银行及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 政府方面
1. 着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激发非公经济金融内在活力
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转变观念, 增加服务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内地方性商业银行逐步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巩固现有机构网点的基础上, 延伸窗口服务;推动邮储银行加快储蓄网点改造。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多管齐下满足非公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
2. 积极推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非公经济担保专项基金, 积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加强非公经济企业担保体系建设, 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注入、补充机制, 建立担保机构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加强与担保机构的互利合作, 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 促进非公经济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引导商业银行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非公经济企业转化项目在贷款定价上给予优惠。
3. 进一步加强金融环境建设
金融环境建设是促进非公经济服务最基础的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金融环境建设, 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规范社会中介行为,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推动出台支持银行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 银行方面
1. 改进管理方式, 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服务体系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把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服务当作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渠道和机遇, 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贷款管理制度, 完善审贷模式, 根据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贷款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 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下放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 促进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管理的灵活性, 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实际需要,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提高定价科学性和自主性, 提升通过利率覆盖风险的能力。
2. 优化信贷投放结构, 加大信贷投入
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要相应调整信贷结构比例, 在新增信贷总量中确定一定份额定向用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县域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支持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要积极探索依托中小金融机构向非公有制企业发放贷款, 探索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相配套的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贷款运行模式;城市商业银行要把信贷工作的重点放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定位, 积极支持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的发展, 大力扶持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示范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支持农村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 创新金融产品, 增强服务功能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 积极探索多种信用增级形式, 开发基于产业链的、适销对路的和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林权、专利权、应收账款、股权和动产质押等金融产品;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积极发放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对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个体经营户, 可采取个体经营户联保的办法, 方便其贷款;积极参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 支持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除传统的信贷服务手段外, 要积极开办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中间业务、递延业务;创新服务手段, 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 为个体、私营业主提供开户、结算、转账、提现、票据、信息、代收代付以及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 切实方便其生产经营。
4. 加强窗口指导, 密切银企关系, 全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各金融机构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 向个体、私营企业宣传金融政策, 介绍金融产品, 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和便利条件, 为企业提供理财顾问、资产重组、评估咨询以及其他多种信息服务。
(三) 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方面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 市场经济离不开信用经济, 一个企业只有恪守诚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增强信用意识。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银行良好合作的基本保证。同时, 加强内部管理,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信息透明度。努力打造企业品牌、产业品牌,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以自身的良好信用来赢得银行的信赖和支持。通过自身的努力,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提融资能力。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 篇3
助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广泛深入开展“联百乡(街)、帮千村(企)、扶万户”科技服务工作,每个市级学会和企业、院校科协确定1-2个乡镇(街道)、5-10个村(社区、中小企业)、100户家庭作为“联帮扶”对象。积极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年内建设5个市级示范企业。引导和支持学会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促发展质量和速度双提升。
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扎实做好群众性科普工作
按照《唐山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要求,以服务于唐山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类人群为重点,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开展好全国科普日唐山市系列科普宣传、“迎新春”科普宣传、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进一步创新方式,通过科普大篷车、科普影视展演、科普大讲堂、科普大家谈等形式,增强活动效果。
推进唐山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以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有效集成农村各类科普资源,推动形成由科技专家、专职科普工作者、科普带头人和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共同构成的农村科普大军,形成农村科普全覆盖工作格局。坚持“四创一争”典型联系制度,市科协确定5个农村科普惠农典型联系点,每个县(市)区科协确定3个联系点,服务到点,联系到人,帮助到事。着力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开展集中科技培训讲座100场次以上,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5?000次以上,解决难题1?000个以上,全市科协系统累计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大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文明城市服务
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抓手,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城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和谐。创建10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0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加强社区综合性科普设施建设,加快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1所国家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服务
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培养人才,积极举荐人才,构建具有科协特色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体系。以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河北省召开为契机,积极争取承办卫星会议,提高科技人员学术水平,为科技人员搭建学习平台。继续做好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唐山青年科技奖等评选表彰工作,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大力宣传在科技创新和普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使科协成为举荐优秀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通道。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实行“五个一”“三公开”工作制
每位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个县级科普惠农中心、一个科普示范村、一个科普示范社区、一位科技工作者、一名科普带头人,经常深入到所联系的科普惠农中心、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社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坚持为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带头人办实事、办好事。在“唐山科普在线网站”等媒介公开月重点工作、公开月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公开市科协领导班子成员的电子信箱,接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的监督。
据悉,2012年是唐山市优化发展环境年,市科协响应号召、积极行动,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效率型、廉洁型科协为核心,以广大党员干部为表率,以机关作风整顿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出风清气廉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全心全意为科技工作者的支持环境,为推动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走在全省改革发展前面再立新功。(唐山市科协 李涛 肖婷 编辑:崔薇)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公开承诺书 篇4
为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促进全市食品医药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就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整治”活动,向社会作出以下承诺:
一、营造科学发展的思想环境
着力解决不敢、不愿、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勤奋敬业、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牢固树立“软环境就是生产力、人人都是软环境、为投资者服务就是为发展服务”的`思想观念。
二、营造开明和谐的政策环境
认真清理我市食品药品产业相关政策性文件,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该规范的予以规范。认真落实食品药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全面优化行政审批和办事流程,简化手续,缩短时限,切实把行政审批事项减到位,环节缩到位,收费规范到位。深化行政性事业收费制度改革,实行以票控费制和收费公示制,深入治理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三、营造热情优质的服务环境
主动深入医药企业,帮助企业完成国家新版GMP认证通关。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帮助食品企业解决产品的标准研究、制定和申报以及产品注册、体系认证等方面的问题。支持企业研发产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营造亲商爱商的发展环境
成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积极主动引外资、找信息、抓联络,引进有实力、有资金、有潜力的企业落户食品药品产业园,促进全市食品药品产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政策扶持、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促进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优化重组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五、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理顺监管与发展、依法行政与热情服务、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强化部门责任,健全岗位责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
六、营造依法行政的队伍环境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 篇5
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心系工业,服务企业,提高办事效率,化解瓶颈制约,完善服务机制,切实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劳动保障、就业和再就业等服务,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强技能培训,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不大,近年来,我局培训了大量的劳动者,绝大多数都输送到了沿海发达地区,我县的就业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对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所起作用不大。
为服务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升我县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局的技能培训工作将从以下两方面转变工作思路,一是采取订单式培训。根据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着力培养我县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我局将加强与县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设专业,与企业签订培训用工协议,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企业自主培训。鼓励企业将招工与培训有机结合,根据自身需求,发挥自身设备、实际操作技术等优势,自主开展新员工培训,我局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培训合格就能上岗就业,使培训和就业实现无缝接轨。
二、规范劳动关系,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
会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关系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县部分企业的用工不规范,已经成为企业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更存在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 篇6
福府办〔2012〕15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福田区进一步优化环境优化服务促进辖区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福田区进一步优化环境优化服务促进辖区经济发展若干措施
为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企业工作效率,为企业排忧解难,优化辖区环境,推动辖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扶持企业做强做大,特制定本措施。
一、加强政府服务经济力度
(一)加强对优化环境优化服务工作统筹领导。成立福田区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专司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工作。
(二)强化各部门间的协调服务。建立有效的牵头与协办机制、首问责任制。企业服务工作由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平台。
(三)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对我区的重大投资项目、招商引资重大洽谈项目,由分管区领导主持召开协调会,对项目建设、引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个协调、明确责任,切实加快项目推进进度。
(四)加大财政统筹和扶持力度。区政府逐步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支持对辖区经济贡献突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
(五)建立企业分类服务制度。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建立分类服务制度;区领导定期带队下企业,研究处理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跟进,并列入
本部门重点工作加以解决;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并督促落实;对落实推进不力的,区督查室进行跟踪督办,区监察局根据规定予以问责。
(六)建立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强化经济运行监测、统计和评估工作;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加强对经济政策措施的动态跟踪和绩效评估;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活用好用足政策。
二、加快完善福田服务经济体系
(七)实施“服务经济”主导战略。加快构建以楼宇经济为载体,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引领的福田服务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八)强化总部经济优势地位。实施“区域总部聚集行动”和“上市公司总部扎根行动”,推进“内源总部发展壮大计划”,巩固总部经济优势地位。对列入市区引进的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专业服务业、商贸会展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给予支持。
(十)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质量。巩固高端楼宇,优化中端楼宇,提升低端楼宇,注重发展特色楼宇,拓宽城区发展空间,提高辖区经济容积率。鼓励产业集聚,推广楼宇单一产权模式。搭建楼宇信息平台,完善楼宇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对商务楼宇的主要业主企业、物业服务企业、配套服务企业;商务楼宇的行业协会组织;新建、改建楼宇的开发企业给予支持。
三、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十一)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大高科技产业园区、产学研资合作基地、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专利技术转化平台建设。
(十二)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打造自主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宣传推广自主品牌。对实施生产工艺改造、改善生产经营、提高信息化水平所实施的信息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认定的技术或服务平台给予扶持
(十三)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引进以创新为动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对行业领先、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供应链企业、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给予支持。
(十四)加速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深化“文化+科技”、“文化+市场”、“文化+品牌”、“文化+总部”、“文化+金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和品牌影响力,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打造文化创意先锋城区和国际创意文化产业中心。
四、提升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
(十五)构建“总部+分支、研发+制造、营运+配送、中心+网络”的外溢型发展模式。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不断增强向珠三角乃至全国的辐射力。
(十六)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组团或自行参加国内各类展会推介活动。充分发挥境外展会的平台作用,促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对企业参加市区政府主办的重点境外展览的展位费、布展费、人员差旅费予以相应资助。对在海外新设符合条件的福田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给予相应支持。
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十七)完善城区产业布局。高标准打造环CBD高端产业带,推动中央商务区(CBD)向中央活力区(CAZ)转型升级。建立辖区产业空间数据库,定期向社会发布。
(十八)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岗厦河园片区、泰然工业园、天安数码城、福田燃机电厂、原赛格日立工业区及下沙村、下梅林等重点更新项目建设;推动上步片区、八卦岭片区、金地沙头片区等区域更新改造。
(十九)促进产业空间向周边地区延伸。支持引导辖区企业将总部、研发、结算、销售等高端环节留在福田,生产环节向深汕特别合作区和福和产业园等园区转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二十)创新融资支持方式。支持企业上市直接融资,鼓励发行“公司债”、“集合债”等适合中小企业的新型债务融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福田区企业提供各种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专业机构、社团组织面向辖区企业开展扶持企业上市、协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等培训和交流活动。
(二十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出口企业给予贴息、贴保等扶持,给予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支持。
(二十二)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引导、项目推荐等方面的桥梁作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七、加大选商引智力度
(二十三)加大福田投资环境推介力度。广泛开展境内外重大经贸及推介活动,加大在主流媒体宣传福田营商环境的力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到福田投资。
(二十四)积极探索选商引智新模式。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组织、中介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对承办由区政府组织的境内外重点推介活动、招才引智活动的行业协会、专业组织、中介机构,给予支持。
八、优化辖区投资环境,提高综合服务效率
(二十五)鼓励多渠道改善公共配套服务。对投资建设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商务楼宇公用设施更新改造,给予支持。完善中央商务区、重点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集中片区的供餐、配餐、公共停车环境,“十二五”期间新增10000个停车位;每年在商务楼宇集中片区重点安排一批功能提升工程、市容环境美化项目,提升和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
(二十六)加大人才引进、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区在人才住房、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等方面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为辖区企业提供人才住房;新增优质学位;增加区内各级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床位;优化福田区特别保健中心配置,为辖区企业人才提供就医保健优质服务。
九、执行原则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 篇7
基于创新驱动的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现状
1. 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
近些年, 宁波市政府一直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 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集聚。目前, 宁波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来自企业, 60%以上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来自企业, 新引进人才80%以上流向企业。[2]企业专利意识不断提高, 申请专利的意愿逐步增强, 并增强了对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2013年, 宁波市专利申请有83334件、授权58406件,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3]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 2010年, 宁波市建立了一个企业专利的检索、分析、预警、数据库定制、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4]2014年11月20日, 宁波“天一生水网”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平台启动, 它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参与, 网上网下联动”的模式运营, 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融资、产业化等服务于一体, 促成专利、商标、版权等主要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5]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
2.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近些年, 宁波市政府以职能转变为核心,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不断深化改革, 努力打造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2014年4月18日召开的宁波市政府全体 (扩大) 会议上, 提出了打造“有限、有为、有效”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 加快政府机构改革。2014年10月17日, 涉及44个市级部门4189项行政权力的“权力清单”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也是宁波市首次对“权力清单”进行公开, 市级部门保留的行政权力精简幅度达到59.45%, [6]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3.系列创新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为了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宁波市近些年相继出台了针对创新活动的政策, 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诸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2006)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 (2011)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天使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 (暂行) 》 (2012) 、《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2012)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 (2013) 、《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 (2013) 等一系列政策。在创新财税政策方面, 宁波市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创新, 给予各方面的税收减免优惠和财政扶持, 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创新导向, 推动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激活了区域创新资源。2013年, 全市共有762家高新技术企业 (约占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8.5%) 享受了所得税优惠政策, 总计减免所得税额19.21亿元。[3]
4.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 宁波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 宁波市三次产业之比为3.9:52.5:43.6,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 比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04.5亿元, 同比增长2.5%,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8%。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1%, 远高于全市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22.0%的平均水平。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装备行业, 其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111.6亿元、833.1亿元、405.1亿元、400.6亿元。[3]
5.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宽松
近些年来, 宁波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较好地支撑和引领了经济转型升级。2013年, 全市新增各类人才11.2万人, 全市人才总量达141.3万人, 比上年增长8.6%。[7]
(1) 人才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 宁波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为了储备高层次人才, 突破科技创新人才“瓶颈”, 2011年, 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人事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储备计划的意见》。
(2) 大力搭建人才平台。宁波每年举办以引才、育才为重点的人才科技周、“百校千企”活动。此外, 还重点推进“一城一园”两大平台建设:“一城”, 即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一园”, 即在余姚建设宁波“千人计划”产业园。通过市县联合, 开展人才工作“一县一品牌”创建活动, 各地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高端创业创新、产学研合作等人才发展载体平台40多个, 有力地提升了宁波市创业创新承载能力。
(3) 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宁波市的人才服务, 从“保姆式”升级到“妈妈式”服务, 在2014年5月正式运行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 整合发改、经信、科技、人力资源和与社会保障等25家市级部门和重点社会群团、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资源,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 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引进人才及家属落户等政策, 组建了宁波海邦人才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人才银行、科技银行等, 推出银行授信贷款服务, 为人才创业创新解决“后顾之忧”。[8]
6.创业文化氛围较浓厚
宁波一直以来深受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和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熏陶, 形成了宁波人正统而叛逆、守旧而又纳新的独特区域创业文化。[9]这种浓厚的区域个人创业文化, 构成了宁波创业文化的重要因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致富欲望。由于资源贫乏, 早年很多宁波人就外出打工或者创业, 形成了强烈的创业致富欲望。
(2) 创业冲动。受区域文化的影响, 宁波人有创业的冲动, 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活动, 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创业模式。
(3) 吃苦精神。宁波市很多成功的创业者文化程度并不高, 带有草根色彩, 创业时条件非常艰苦, 养成了非常能吃苦的精神。
(4) 冒险精神。宁波人受海洋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敢为天下先, 勇争天下强”的创业精神, 喜欢冒险, 有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发现市场潜在的需求, 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5) 合作意识。宁波人具有“帮带”的特点, 即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市场机会, 就会有亲朋好友尾随而来, 事业越做越大。
基于创新驱动的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1.区域内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不够
当前, 宁波市产学研结合程度还不高, 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高效的良性互动。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视角过分局限于学术、技术因素, 忽略市场需求对科研的驱动作用。与深圳、杭州相比, 宁波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例如深圳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途径、新机制,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科院深圳技术研究院等有效协同了大学与政府、研发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等多种资源, 既解决了深圳市创新企业的技术源问题, 又加速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 真正实现“双赢”。[2]杭州市通过积极营造创新发展的公平环境, 开拓新型公共服务模式, 向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各类公共科技服务, 特别是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政策服务。[10]
2. 区域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2012年初, 深圳开全国政府职能体制改革先河, 不断深化地方政府科技计划与经费管理改革, 对研发经费计划进行了必要的统筹优化, 在内容取舍上, 特别强调以科技创新要素和链条为划分主线, 更加突出科技资金的整体性和前瞻性。[2]而宁波目前仅市本级财政经费而论, 除了科学技术局外,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科协等市级相关部门均拥有财政科技经费, 设有相对独立的科技计划。由于部门的条块分割, 缺乏有效的统筹及战略协同, 导致有限的科技资源分散使用, 从而出现对于单个项目资金投入强度相对不够和某些重复研究的现象, 各县 (市) 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没有建立, 创新资源有效整合的良性互动、多方共赢格局还未形成。
3. 区域创新活动投入有待加强
虽然近些年宁波市创新活动的投入不断加强, 但是与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城市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3年, 深圳、杭州、宁波的R&D投入分别为560亿元、248.73亿元、160亿元, 分别占G D P的4%、2.98%、2.25% (见下表) 。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局网站, 杭州统计局网站, 宁波统计局网站)
可见, 宁波与深圳、杭州相比, R&D投入占G D P的比例明显偏低。说明宁波科技创新投入的强度还不够, 其直接结果是, 总体上宁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不少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虽然宁波的专利授权量最大, 但是代表较高专利质量指标、体现专利技术和市场价值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最低。说明宁波市自主核心的技术创新成果较少, 反映了其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也说明宁波的R&D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强。
4. 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 宁波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还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价值引导机制不完善。未形成有利于人才向企业集聚的价值引导机制。
(2) 企业人才激励措施不到位。未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 即使有激励措施, 也可能因为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导致人才流失。
(3) 人才评价机制导向失偏。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评价机制仍是重论文、专著、获奖成果等方面的考核, 而对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考核重视不够, 使得科技评价导向与市场需求导向出现偏差。
5. 政府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当前, 宁波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正处在不断深化改革当中,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根据对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政府能力测评, 分别从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识别、服务供给能力, 以及政府学习成长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发布《城市政府能力蓝皮书中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估报告 (2013年) 》 (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显示, 宁波处于第三名。[11]但宁波市政府的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估报告》显示, 一年内 (2011年6月~2012年6月) , 长春市领导热线铃响3声内接通的百分比达86.7%, 宁波、大连、西安等12城市铃响3声内接通比例在50%~70%;组织过民生问题听证会的政府部门百分比, 武汉、杭州、厦门、青岛比例大于90%, 宁波、广州等城市超过70%, [11]这两项指标反映了宁波市在对外界意见的处理反应速度和民生问题处理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6.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有待加强
与深圳、杭州相比, 宁波市的金融行业发展规模偏小, 如2013年, 深圳、杭州、宁波三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2008.16亿元、879.32亿元、496.43亿元 (见上表) 。宁波金融机构偏少, 特别是总部位于宁波的金融机构很少, 宁波的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属于分支机构,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宁波的金融服务创新。宁波市创业投资发展起步也较晚, 绝大部分创投机构成立于2010年以后。目前, 美国K 4、浙江蓝源等20余家天使投资机构已在宁波备案, 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跟投20家企业, 跟进投资总额为1720万元。[3]跟进投资与主动地选择投送标的, 其风险相对较小, 但金融服务创新水平也可能受到影响。
7.创新文化氛围不浓
创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 而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离不开区域的创新文化氛围, 如深圳等区域创新文化氛围都十分浓厚, 孕育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虽然宁波市具有浓厚的区域创业文化氛围, 但是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活动需要区域内更多主体之间的合作, 而宁波很多企业都带有很浓的家族色彩, 习惯了“单打独斗”, 与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不够频繁, 对某些高风险、高投入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有的企业不是很积极, 甚至还是有所畏惧的。
基于创新驱动的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化的建议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1) 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 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载体。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 甚至大企业开展合作, 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推进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合, 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科研机构与产业全面合作。
(2) 努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 综合运用政府采购、金融、财税、知识产权及人才等方面的政策, 推动产学研结合相关制度的有效实施。
(3) 坚持以知识产权为导向, 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12]找准解决问题的抓手, 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
2.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1) 大力推进宁波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 逐步引导高校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专利、技术转让、成果产业化等考核要素的比重。[2]
(2) 政府应稳定和加强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和共性研究, 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搭建平台;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引导和资助, 集中创新资源, 利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联合攻关的形式, 对若干重点产业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研究攻关。
3.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体系
(1) 政府通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政府财政补贴应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直接投入, 支持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 支持基础科学创新。
(2) 设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 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为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的筹集提供资金渠道。
(3) 积极推进税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以税收杠杆为主的创新激励机制。
4.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
(1) 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 应提取一定的比例奖励作出贡献的人员。
(2) 完善科研评估制度。形成透明的、可让公众监督的评估机制;扩大评估专家的范围;要从以往单纯对项目的评价, 转向重点对人的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综合评价。
(3) 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 从科研成果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 对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促进科研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5.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
(1) 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 实现由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的转变。
(2) 精简审批环节, 提高行政效率, 很多事情要交给企业和行业协会去办。
(3) 以政务中心为载体, 大力推行审批“一条龙”服务, 形成规范的行政服务体系, 在各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密切联系和沟通的桥梁。[13]
(4) 加强对政府服务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它可扼制职能部门权力滥用, 发挥其教育功能, 激发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参政热情。[14]
6. 建立完善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1) 通过科技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手段, 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依据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特点,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2) 探索多种担保方式, 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
(3) 加快发展风险投资, 做大宁波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 鼓励有条件的县 (市) 区成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做好天使投资人 (机构) 培育工作, 扶持各类创投企业发展, 鼓励管理经验丰富的本地企业独立或联合建设创投公司, 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加大宁波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完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7. 营造良好的区域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1) 高校和全社会都应加强鼓励创新方面的教育, 培养高校学生和各类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
(2) 在政府的引导下, 组织与创新相关的培训课程的学习, 对各类人才进行创新理念、创新知识的再培训。
(3) 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媒体的积极性, 组织各种关于创新的活动, 增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
(4) 利用各种媒体, 宣传宁波市在鼓励自主创新方面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 吸引更多创新主体的关注, 激励全社会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氛围。
摘要:笔者基于创新驱动理论, 分析了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宁波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对策, 包括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体系、建立合理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以及政府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建立完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氛围。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 篇8
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1.注重加大对违规违纪资金的查处。2009年我局共完成审计项目72个,审计总金额10.15亿元。查出违规违纪资金1 439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1.36亿元,责成被审计单位整改到位或调账处理1.35亿元,归还原资金渠道近4 000万元。对严重违纪的区就业局进行了移送。
2.注重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监督。去年我局安排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社保五项基金、民政优抚和退伍安置资金等4个专项资金的审计,这些资金涉及重要部门,为领导关注的重点、社会群众关心的焦点。对工程建设领域,我们也进行了严格审计。全年共审计政府投资项目22个,工程造价1.83亿元,核减4 870万元,核减率达26%,为政府和部门节约了大量资金。
3.注重加大对查出问题的整改。去年我们在各项审计中,揭示资金管理、使用和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432个,编报审计要情1篇,提出审计建议91条、整改意见56条,涉及到的单位认真进行了整改。
二、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中,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在审计计划上科学统筹。我们紧紧围绕党政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突出重点,统筹好全年的审计项目计划。在本级财政算预算执行审计中,我们安排审计了8个预算部门和2项专项资金,使预算执行审计更加深入。在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审计中,把公共机构用能审计纳入进来,确保三年内国家节能目标的完成。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审计中注重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
2.在审计力量上合理配置。我们克服一线审计人员少、各项任务重的困难,采取科室分工、全员投入的办法,在完成常规审计任务的同时,积极做好政府交办、上级安排、协调服务等工作。
3.在审计实施上注重实效。在工作中,力求通过细致的审计,为政府提供第一手准确的资料。在对区人劳系统三家企业改制清核中,共核减改制成本405.8万元;通过对祥云服装、中智电子、信州理工等土地投入的清核,为政府收回闲置土地支出成本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冠瑞置业等3家企业借款利息的审计,为政府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通过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审计,明晰了政府部门与开发单位的债务。
三、在履行职责服务发展中,提升审计质量和服务能力
1.坚持正面引导,推动依法文明审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机关效能年活动,制订整改措施11条。在向人大作履职报告活动中,满意度达87.3%,在全区23个单位中并列第7。连续两年开展了创评文明审计科室、文明审计组、文明审计干部和优秀审计项目活动。认真执行廉洁从审反馈函制度,反馈率达100%。
2.坚持领导带头,推动全局学习培训。去年,局班子3位成员分别带头授课,全年举办了5期业务专题学习讲座;分管领导带队,赴沈阳市大东区审计局和长春市双阳区审计局,学习考察先进地区经验;包括局长在内,有12人分别参加了审计署、省厅和市局举办的业务培训班8期;班子带头,撰写论文4篇被省厅杂志采用;去年有3人通过了审计师考试,9人通过了计算机培训认证考试;1人被团市委授予市级“青年岗位能手”。
3.坚持改革探索,推动审计工作创新。探索创新审计管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成立了审计报告审理委员会,探索实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探索审计手段现代化,配齐了手提电脑,开展了AO审计,大部分审计项目在AO实施系统中完成。探索引进审计专业人才,经区里批准,向社会公开招考了2名审计人员,从事工程造价和财务审计。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推荐阅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2-14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07-17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计划08-30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方式05-17
修山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方案05-15
8关于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考05-15
县转变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经验材料07-14
南郊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自查自纠报告07-07
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工作实施方案[文化广播]09-02